相似医案的数据分析论文

2024-06-17

相似医案的数据分析论文(通用4篇)

相似医案的数据分析论文 篇1

0 引言

神池县一乡镇村民李某饲养了一匹红母马, 某日李某发现该马不贪水草, 过2日后, 又发现该马口内流液, 不敢张口咀嚼, 采食大减, 第3日来院就诊。

1 马口疮病症状

经过临床检查, 该马口疮病症状如下。

1.1 外观

病马毛无光泽, 站立少神, 肚腹吊缩, 耳耷头低, 双眼闭, 耳鼻温热, 脉大而有力。

1.2 口腔情况

口色赤红, 口温偏高, 口内蓄积大量暗黄色液, 并混有少量碎小草料残渣, 气味恶嗅。舌体肿硬, 舌尖独赤, 舌体两旁有蚕豆大的绿色溃疡烂斑4处;口颊两旁有大扭扣状烂斑5处, 烂斑边缘不整, 疮面呈红肿胀, 并有灰绿色薄膜, 颌下淋巴结肿大。

1.3 其他情况

试喂青嫩绿草时, 病马虽思欲采食, 但咀嚼十分小心缓慢, 随又将嚼之不全的草团混同口液从口角排出。病马尿液赤黄、量少, 粪球干小、有伪膜黏液, 其他未见异常。

经临床检查诊断, 按口疮病治疗。

2 治疗经过

第1天治疗, 用质量分数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口腔, 配伍中药青黛散 (青黛20 g, 黄柏10 g, 桔梗10 g, 耳茶15 g, 冰片10 g, 薄荷10 g, 甘草10 g) , 研极细末, 装入小袋内, 口内含之。此方法是治疗常见马口疮病的普通疗法。

第2日复诊该马, 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减轻, 于是又用质量分数2%的明矾水溶液洗涤口腔, 针对舌体硬肿的变化, 血针通关穴、玉堂穴2次, 继续口内含青黛散。

第3日又诊, 该马临床症状仍未减轻, 且体温又偏高 (39.1℃) , 症状较前加重, 患及口颊和咽喉, 出现肿胀, 触之敏感, 已出现采食废绝情况, 且病马喝水下咽出现困难。针对病情, 方拟加味膈凉散1剂, 即双花30 g, 连翘30 g, 栀子15 g, 黄芩15 g, 黄柏15 g, 黄连15 g, 石膏30 g, 桔梗15 g, 薄荷15 g, 牛子15 g, 大黄30 g (后下) , 朴硝60 g (另) , 竹叶15 g, 甘草15 g。煎汤候温, 胃管投灌, 继续用质量分数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口腔。

第4日再诊, 病马粪干得解, 体温开始下降 (37.8℃) ,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继续投加味膈凉散药1剂, 原方减去大黄、朴硝、石膏, 加入生地30 g, 元参30 g, 木通15 g, 水煎候温, 胃管投灌, 继续用质量分数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口腔, 并加强饲养和护理, 饲喂柔软草料。

第5日诊断, 病马体温37.6℃, 口颊及咽喉红肿症状消散, 疮口愈小, 可见肉芽增生, 口色红润, 口温适中, 口液稀少, 脉跳和缓, 嘶叫声宏, 开始采食。为了巩固疗效, 又投喂第4日再诊时的用药1剂。

第6日停药观察。第7日可见病马口疮减轻, 第8日口疮大部痊愈, 仅见右侧口颊还有豌豆大溃疡斑痕3个,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可出院护理。

3 辩证施治分析

口疮是指家畜舌体与口膜发生红肿、溃烂的一种以流液为特征的疾病, 即现代兽医学所指的口膜炎。从病发情况来看,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口疮类型。在治法上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就本例病马的症状表现和治疗经过来看, 在病的起初, 仅针对口舌红肿溃烂成斑的症状表现, 用质量分数0.1%高锰酸钾溶液和质量分数2%明矾水溶液洗涤口腔, 口内含中药青黛散, 此法虽有清热消肿、解毒防腐及敛疮的作用, 但口疮依仍不愈, 反见体温升高、口颊及咽喉红肿。治疗效果较差的原因在于, 本病例的初期治疗只注重了局部外观症状, 施行外治法, 而忽视了发生口疮的内因变化。本例病马所表现的口色赤红、舌体肿硬、口温偏高、脉大有力、尿液赤黄、粪球干小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均是在阳盛火炽的内因作用下, 所出现的全身性病理变化, 因未标本兼治, 故疗效不显。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称, 诸才疮痒痛, 皆属于心, 从心和舌的生理外应关系来说, 心居膈上, 外应于舌, 舌为心苗。大凡口舌红肿成疮, 大都皆因心经积热为多。从本例病马的体质、饲养管理、发病时间和临床症状表现综合分析, 其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在炎热的夏季, 舍饲蓄养太盛, 膘肥体壮, 加之运动不足, 致使心胸热壅炽盛, 火邪上, 热毒熏蒸口舌而成疮为患, 即现代兽医学所指的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的炎症过程, 也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

根据祖国中兽医学“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 按照“热者清之”的治法, 首先应注重内因, 紧抓内治, 综合病情, 方拟加味凉膈散。针对病马体温升高、口舌红肿、脉象洪大有力等热象, 方中重用双花、连翘、栀子、黄芩、黄柏、黄连等苦寒之品来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控制炎性感染;针对病马排粪干、尿液赤黄、烦渴贪饮的胃肠实热征象, 方中选用甘寒的石膏和竹叶, 以清泻阳明胃府和气分之热邪;方中还配伍大剂量苦寒的大黄和咸寒的朴硝来通肠泻热, 引热下行, 从而体现祖国中兽医学“治上求下”和“斧底抽薪”的治疗方法;方用轻剂薄荷、牛子来辛凉疏解上焦风热之邪, 发散疮疡肿毒。上述诸药组合配伍, 煎汤并用胃管投灌, 次日即可见病马粪干得解、体温始降、口颊和舌体肿硬消散。但仍见口色偏红、尿液短赤, 此乃余热未尽, 病久阴血有伤, 故第2日又诊后, 原方减去大黄、朴硝、石膏, 加入元参、生地, 感通等甘寒之品, 以滋阴降火、清热凉血, 从而更加强了清热解毒诸药的效力, 使余热得清, 红肿尽消。故当给3剂药后, 临床症状均见明显减轻。由此可见, 方内苦寒诸药的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功效, 具有消炎抗感染的作用。

通过对本例病马的治疗表明, 在临床诊断时一定要“辩证施治”, 重视内因, 正确解决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会得出全面正确的诊断, 进而拟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选配有效的方药, 方可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医案的数据分析论文 篇2

医案记录

姓 名:胡某 性 别: 女 年龄: 79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 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 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 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 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郭某 性 别: 女 年龄: 51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 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现病史: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现症: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舌质红,苔白,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辅助检查:-

辨证分析:气阴两虚证 中医辨证:咳嗽(气阴两虚)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 法: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方 药: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

复 诊: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15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梁某 性 别: 男 年龄: 47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20 主 诉:气喘10年余,加重2年。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未予治疗。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现症: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溏,一日3~4次。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对橡胶、冷空气过敏

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①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3次/分;②侧壁及下壁缺血,T波改变。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性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野点状阴影)。辨证分析:外寒内饮证 中医辨证:咳嗽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 法:外散风寒,内温化饮。

方 药: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 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2g,细辛3g,五味子10g,白芍15g,党参30g,麦冬10g,陈皮20g,杏仁10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5g,柴胡15g,黄芩12g,生姜30g。6剂,水煎服。复 诊:咳喘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舌质红,舌苔腻,脉细数。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黄芩10g,加入白僵蚕15g、白术1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为气阴两虚之咳嗽、喘证。患者先天不足,肺脾气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气失宣,气津失布,痰浊更盛,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久咳肺虚,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则喘促亦甚。肺卫气虚,无力御邪,遇冷风及烟雾刺激则咳嗽、气喘、鼻塞;气阴两虚,心失血养,则活动后气喘加重、心慌、胸闷;脾虚湿盛,则大便溏薄。治疗上以宣肺散邪,温补脾肾,止咳平喘。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赵某 性 别:女 年龄: 43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6.14 主 诉:哮喘10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哮喘10年余,每遇感冒发作,1个月前因受凉后致发热、哮喘,经西药治疗无效,遂来诊。现症:发热,体温36.8℃,哮喘(遇刺激性气体),鼻塞,流泪,打喷嚏(早晨),口干欲饮,目赤肿痛,恶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既往史(药敏史):-辅助检查:-辨证分析:肺脾两虚证

中医辨证:哮病(脾肺气虚)肺失宣降,肝经郁热。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 法:温补脾肺,疏肝清热。

方 药: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杏仁10g,苏叶15g,葛根30g,青蒿20g,鳖甲15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知母15g,黄芩15g,川芎20g,当归15g,柴胡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5g,干姜20g,茯苓30g,细辛3g,炙麻黄6g,附子3g,青葙子30g,生姜30g。3剂,水煎服。

复 诊:服上方发热退,头昏、流涕、打喷嚏明显改善,目赤肿痛有所减轻。现仍哮喘(每遇刺激气体发作),平素受凉感冒发作,微鼻塞流涕。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缓细数。患者发热止,故去青蒿、鳖甲、知母、当归、川芎。仍目赤肿痛,故加入茺蔚子30g、决明子30g。仍哮喘,加入厚朴15g、苏子15g,化湿消痰、理气平喘。4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哮喘”一证,多因外邪入侵、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本案辨证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因外感风寒致肺气失宣,鼻塞,流清涕;二是寒邪阻滞经络,营卫受伤,郁而化热,故发热、目赤、咽痛,木郁克土则胃气上逆而恶心;三是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痰气相互搏 而致痰鸣有声。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范某 性 别:女 年龄: 39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6.14 主 诉:胃脘部嘈杂疼痛3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胃脘部嘈杂不适、闷胀疼痛,烧心,心烦,口干,口苦,头晕,大便基本正常,嗳气频频,纳差,大便正常。病人性情急躁,上腹部无压痛。舌红,苔白厚腻、中间微黄,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辅助检查:-辨证分析:胆胃不和证

中医辨证:胃脘痛(胆胃不和)。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 法:清胆和胃。

方 药:桂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黄连12g,吴茱萸3g,白芍20g,连翘20g,茵陈20g,乌贼骨20g,焦三仙各20g。3剂,水煎服。医嘱: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调情志。复 诊:病人服药3剂,自觉胃脘嘈杂不适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余症同前。舌红,苔白腻,脉弦。处方对症,上方加枳实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因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木郁化热,横克中土,导致脾胃升降纳运失常,而出现一系列脾胃失和的症状,故本病案症状在脾胃,实因肝胆木郁横乘中土而为,治当清疏肝胆,和胃降逆。故用小柴胡为少阳经之主方,实为肝胆与脾胃同治,具有清疏肝胆,健脾和;另配左金丸为《丹溪心法》治疗肝火犯胃证的代表方,黄连、吴茱萸相配,一则清泻肝火,二则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可使肝胆疏利,脾胃调和则诸症自除。早期以嘈杂湿热征象为主,故用乌贼骨收敛制酸,待嘈杂好转,去乌贼骨,加党参使邪去后脾胃得复,寓补于清疏之中,使补虚而不腻滞。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张某 性 别:男 年龄: 4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7.17 主 诉:胃胀不舒3个月。

现病史:自觉胃胀不舒,胃镜诊为“胃部幽门水肿”。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其他中药,多方求医无效遂来诊。现症:胃胀,大便可,小便黄,右侧胁肋部闷痛,饥饿时伴耳胀,耳鸣,耳干。舌淡,苔白,脉弦。既往史(药敏史): 辅助检查:-辨证分析:寒热互结 中医辨证:胃痞 西医诊断:胃部幽门水肿

治 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方 药:柴胡20g,黄芩12g,牡丹皮15g,栀子20g,桂枝20g,赤芍20g,白芍40g,炙甘草20g,茯苓20g,鳖甲15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1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党参15g,干姜15g,桃仁10g,蒲黄15g,五灵脂15g,炙麻黄10g,细辛5g,生姜30g。6剂,水煎服。

复 诊:胃胀、耳胀减轻,大便稀,每日2次,小便黄,眼睛时感模糊。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上方去砂仁、檀香,加茵陈3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患者胃胀及右胁部闷痛,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胃纳脾化失职,故脘胀痞满,肝木横克脾土;二是患者伴耳胀,耳鸣,眼干,为肝火上炎所致,暗耗肝血继而出肝经阴虚而耳鸣、眼干。方选清胆和胃汤加减。方中柴胡、桂枝、鳖甲、白芍、黄芩入肝胆疏木达郁;茯苓、甘草健脾脾培土,渗湿化痰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孔某 性 别:男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呕吐2个月。初诊:不明原因出现呕吐,饮酒后加重。曾服多种中西药,效果欠佳,后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呕吐,口干苦,嗳气,大便可。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呕吐(肝胆湿热)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治法:清疏肝胆、温中健脾。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12g,炙甘草6g,桂枝12g,白芍10g,干姜6g,青蒿10g,竹茹12g,生姜15g。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呕吐止,现仍嗳气,胃脘胀满,昨日受凉感冒,鼻塞,流清涕。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上方加苏叶10g,焦三仙各10g。6剂,水煎服。后随访胃胀止,感冒愈,呕吐无复发,已停药。心得体会 :“呕吐”一证多由饮食不慎、外感六淫、情志不调等原因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但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均为肝胆热邪,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所致;二是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证属胆胃不和,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胡、黄芩、桂枝、白芍使木得以舒、热得以清、体得以补,则肝胆疏泄功能正常。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青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二诊患者感冒加入苏叶,散寒解表;胃胀不舒加入焦三仙,健脾开胃,行气消食。诸药合用,肝木条达,脾升胃降,而诸症自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金某 性 别:女 年龄:5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腹泻伴胸脘部疼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饮食生冷后引起腹泻,水样便,伴腹痛,无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服黄连素片后,减至每日五六次,后逐渐出现下坠,大便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多方求治无效(曾用激素),近日加重。现症:腹泻,水样便,伴腹痛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沉。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中医辨证:泄泻(肝脾肾功能失调)。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治法:疏利肝胆,健脾温肾。处方:方拟小柴胡汤合黄土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20g,陈皮20g,木香15g,生地黄20g,阿胶2g,白术12g,附子12g,罂粟壳4g,炙甘草10g,灶心土30g。6剂,水煎服。医嘱:忌食辛辣。

二诊:病人服上方6剂,大便减为每日4次,精神好转,胸脘部疼痛减轻,但仍食欲不振,乏力,气短,余无特殊不适。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证属肝经郁热,脾湿肾寒,治仍宜清疏肝胆,健脾祛湿,温肾祛寒。上方加延胡索2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病腹泻是因足三阴功能失调,且以太阴脾虚失统为主所引起。脾土虚弱,一则不能培木则厥阴肝经化燥而生热,二则无力制水则少阴肾阳衰微而水寒,如此形成寒水侮土而木郁克土,脾受水侮而木贼是导致脾虚失运而泄泻的根本原因。故此时非培土补中则脾不运,非温脾暖肾则寒不除,非养血调木则热不解。治宜温脾暖肾,疏肝养血。经方小柴胡汤是医治足少阳胆经功能失调的代表方剂。运用小柴胡汤化裁可治疗许多胃肠道病证,本病案症状在脾胃肠道,实因肝胆木郁横乘脾土,土不制水,寒水侮土。治以疏利肝胆,健脾温肾。故用小柴胡疏利和解,肝胆与脾胃同治。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宋某 性 别:女 年龄:44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右下腹胀肿块2年余。

初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满胀,下腹部肿块,经输液后症状减轻。近期症状加重,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腹胀,畏食生冷,下腹部及阑尾部硬块,平素畏风,双手中指关节郁胀,胸闷。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有胆囊炎、阑尾炎、过敏性鼻炎病史。

中医辨证:积聚(肝脾不和)。西医诊断:肠胃功能紊乱。治法:逐痰祛湿,温经通络。处方:大建中汤加减。

花椒6g,干姜10g,党参15g,薏苡仁30g,附子3g,败酱草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小茴香15g,黄连10g,当归15g,通草15g,细辛3g,丹皮15g,生地15g。6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9月8日。胸闷已愈,阑尾部硬块消失,现感阑尾部与脐部发硬,服药后仍腹胀,面色有光泽。自述畏风减轻,下肢冷感减轻,遇季节变化及咸食后手指中指关节郁胀,二便正常,睡眠可。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上方干姜加至15g,加大温中健脾力度。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案辨证应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平素畏食生冷,腹部肿块,时消时起,脾胃虚寒,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痰气交阻,气机壅结,而为积聚证。二是患者脉弦数,为土虚不能培木,肝血虚累及于心,而见胸闷。《伤寒论》云:“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故方选大建中汤。方中花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干姜温中散寒,助花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党参健脾和胃。柴胡、黄芩、桂枝、白芍疏肝,清肝,补肝。生脉饮益气养心定悸。薏苡附子败酱草,健脾温肾,清热祛湿排脓。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疗手指肿胀。诸药合用,气机调畅,方获佳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张 性 别:女 年龄:48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头痛10年余,加重1个月。初诊:偏头痛(右侧)10年余,加重1个月。遇冷热刺激则头痛发作,常服西药止痛片,效果欠佳,遂来诊。现头痛,遇冷热刺激则头痛发作,眼干涩痛,耳痒,口苦,睡眠欠佳。舌质暗,舌苔白润,脉弦缓。既往史:①慢性胃炎史;②过敏性鼻炎(花粉,尘螨及油漆过敏史);③2006年5月查出卵巢囊肿。

中医辨证:头痛(肝胆郁热)。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治法:温经散寒,清疏肝胆,疏络止痛。处方:温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40g,桂枝12g,吴茱萸10g,川芎30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15g,柴胡15g,黄芩12g,葛根30g,煅龙牡各2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白芷6g。3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刺激食物,避风寒,慎起居。

二诊:服药后病情好转,头痛减轻,上火症状减轻,活动后少腹痛,睡眠欠佳,白带量多、有血丝出现,食纳可,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暗,舌苔白,脉弦缓。处方: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5g,赤白芍各15g,当归15g,川芎30g,黑干姜10g,葛根30g,桑白皮15g,丹皮15g,栀子20g,桂枝12g,生龙牡各20g,茯苓30g,桃仁1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4g,吴茱萸10g,党参15g,阿胶10g,麦冬10g。6剂,水煎服。心得体会:患者偏头痛部位在头之两侧,属于少阳头痛。且患者有眼涩、耳痒等肝胆经热邪上扰清窍的症状,故属于肝阳头痛。肝郁化火,暗耗阴血,风阳上扰清窍发为头痛。证属冲任虚损,肝胆郁热,瘀血阻滞。方选温经汤加减。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伍桂枝辛温入肝以散肝经之寒邪,解肝气之郁滞,治疗头痛;伍柴胡、黄芩、当归、川芎、阿胶、白芍,清肝、疏肝、补肝、敛肝。炙麻黄、附子、细辛温经通络止痛。党参、生姜、炙甘草入太阴补中益气,使脾阳壮而气血生化有源。升麻、石膏、谷精草、栀子、黄连清热泻火,清利头目,眼干痒自止。诸药合用,经络疏通,则头痛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许某 性 别:女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眩晕头痛1年。

初诊: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舌淡苔薄黄,脉缓。血压正常。

中医辨证: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

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处方:真武汤合小柴胡汤。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6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枳壳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益母草30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珍珠母30g,怀牛膝20g,川芎30g,龟板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5g,细辛3g,生姜30g。6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头晕头痛诸症减轻,睡眠正常。停药1个月,现头晕微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缓。予原方继用。

心得体会: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刘某 性 别:女 年龄:46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胁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右胁下时发隐痛,睡眠不安,多梦,晨起全身困乏。门诊给予知柏地黄丸,无明显效果。现右胁下时发隐痛,伴全身困乏,小便失禁,劳累后双眼肿胀、睡眠不安、多梦,口干,饮食、小便正常,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胁痛(肝胆火旺)。治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丹皮15g,生地15g,茯苓20g,泽泻20g,干姜10g,附子3g,黄芪20g,升麻6g,大黄5g,细辛3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服上方睡眠好,多梦症状消失,右胁隐胀痛,口干苦黏,晨起口中有味,饮食正常,时有小便失控,大便正常,月经不调。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患者睡眠好转,去养心安神、滋阴潜阳之夜交藤、煅牡蛎。仍胁痛,加入疏肝理气止痛之延胡索、川楝子,温经通络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党参10g,枳实20g,川芎15g,香附15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丹皮15g,栀子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芪20g,升麻6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足少阳胆属甲木,化气于相火,少阳相火上扰则多梦,内传阳明而化热,则大便干。全身困乏、口干、小便失禁,为脾肾阳虚,全身气机失调,清阳不升,不能濡养全身脏腑所致。治宜清疏肝胆,温补三阴。方选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丹皮疏散肝胆郁结之气,清泻肝经。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王某 性 别:男 年龄:2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右胁胃脘部不适2年余,加重半个月。

初诊:2年前饮酒及劳累后出现胃脘及右胁不适(憋闷隐痛),乏力,食后尤甚,无泛酸烧心,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等药无明显效果。当时查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具体不详),诊为乙肝。此次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现症:右胁胃脘不适(憋闷隐痛),食后尤甚,乏力,纳差,腹胀,嗳气,无泛酸烧心,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弦细。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c阳性。肝功能SB0.4mg/ml,SGPT26U,SGOT36U。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

中医辨证:①胁痛(肝脾不和);②胃痛(胆胃不和)。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治法:疏利肝胆,和胃消痞。

处方: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加减。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20g,干姜12g,黄连10g,白术12g,茯苓30g,厚朴15g,焦三仙各20g,枳实15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分3次服。

二诊:胃脘憋闷隐痛等症状减轻,仍食少乏力,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微黄,脉弦细。仍属肝胆与脾胃不和,宜疏利肝胆,和胃消痞。继服上方。3剂,水煎服,日分3次服。

心得体会:本病案胸部及胃脘部憋闷隐痛久治不愈,并有右胁不适,问其治疗多为健脾和胃之品而效果欠佳。胃痛之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不效必然病机复杂。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此病人病因饮酒及劳累而加重,劳累伤气,酒伤肝胆且生湿热,导致肝胆郁滞,郁而化热,横逆侵犯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而出现上述诸症。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华某 性 别:女 年龄:45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失眠半年,加重1个月。

初诊:发病前月经淋沥不尽,服中药西药消炎后,月经止,继而出现失眠多梦,全身乏力,到某医院,给予安眠类药物,未服用,感觉异常痛苦,遂来诊。现失眠,多梦,月经淋沥,全身乏力,自汗出,饮食二便尚可,表情抑郁,形体正常,面色微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辨证:不寐(心肝阴虚火旺)。西医诊断:失眠。

治法:清补心肝,养血安神。处方:清木安神汤加减。

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当归15g,川芎20g,干姜6g,半夏10g,葛根30g,桑白皮15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服上方睡眠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可,夜间偶醒,多梦,口唇干。舌红苔黄,脉沉缓。上方加黄连6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

本病案乃因月经不调所致失眠,“调经不离肝脾”,病因肝脾功能失调,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致月经淋沥,肝血亏虚,木郁化火,母病及子,一则心失血养,二则肝火扰心,终致失眠。本案辨证应注意两点:一是患者本月经淋沥,气血不足,后因服多种清热泻火类药物更伤人体正气,造成体内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二是舌质红、苔黄为肝经热盛。证属心肝阴虚火旺。治宜清泻心肝,益气养阴。方选清木安神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疏木达郁,清泻肝经热邪。当归、川芎、桂枝、白芍滋肝阴,补肝血,疏肝滞。配伍生脉散益气养阴止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以党参、干姜、炙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生龙牡、夜交藤滋阴潜阳,养心安神。诸药合用,郁火得清,气阴得复,心血得养,神有所藏,而诸症自愈。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李某 性 别:男 年龄:68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心悸胸闷6年,加重1周。

初诊:患者6年前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于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平素服用通心络胶囊,病情稳定。2年前体质渐弱,易患感冒,每年感冒次数较多,且恢复时间较长,近日感冒后出现心悸、胸闷,感冒痊愈后余症不解,遂来诊。现症:夜晚心悸、胸闷,自汗出,头晕,腰腹部自觉发凉,口中涩,大便不调。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缓。

中医辨证:心悸(气阴两虚)。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益气养阴,温补三阴。处方:生脉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柴胡15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益母草3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6g,白术10g,干姜12g,附子6g,生地15g,酸枣仁30g,阿胶10g,陈皮15g,杏仁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觉全身有冷感,夜间睡觉时心慌,口中涩,口干喜饮。舌暗,苔黄腻,脉弦滑。处方: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苏叶15g,玉竹15g,苦参15g,柴胡15g,黄芩12g,炙甘草1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20g,干姜12g,葛根30g,桑白皮15g,桂枝20g,生龙牡各30g,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3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患者年老体弱,脏腑亏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生长之气不足,以致气阴两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肝血不足,不能灌心,则心失所主,血脉失充;气弱不足,则鼓动无力,血行迟缓,心脉不畅,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滞,痹阻心阳,故胸闷。夜间阴盛,故常于夜间发作;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则心悸;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肺卫不固,则表疏自汗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则头目眩晕;脾主运化,肾主行水,脾肾虚寒,水寒土湿,则腰腹部自觉发凉;脾虚肝郁,肝脾不和,则大便干稀不调。故本案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阴两虚之心悸。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徐某 性 别:男 年龄:56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双下肢水肿4年,加重2周。

初诊:患者4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西医院诊断为 “急性肾炎”,服中药7剂而愈。近2周因工作劳累,经常熬夜,出现双下肢水肿,经西医输液消炎治疗5天,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遂来诊。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自觉乏力,饮食、二便尚可,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舌质暗,苔白,脉结代。

中医辨证:水肿(脾肾阳虚)。西医诊断:慢性肾炎。治法:温阳化气行水。处方:真武汤加减。

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0g,白芍30g,附子6g,桂枝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炙麻黄6g,细辛3g,羌活20g,柴胡15g,黄芩10g,炙甘草10g,干姜6g,升麻10g,黄芪30g,当归15g,陈皮15g,怀牛膝20g,生姜30g。4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下肢浮肿减轻,双腿困痛减轻,睡眠欠佳,时发右胁下隐痛。舌暗,苔白,脉结代。上方减炙麻黄至3g、白芍至15g,去羌活、当归、陈皮,加附子3g、黄芩2g、苦参20g、生龙牡各30g、生姜30g。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案为脾肾阳虚之水肿。患者长期饥饱不调,脾气亏损,脾失健运,运输无权,水湿内停;长期劳累,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最终引起脾肾俱虚,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同时脾肾阳虚,土不培木,水不涵木,肝失条达,不能正常疏泄水湿,也是水湿停聚的因素之一。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中气不足,则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脉结代,乃少阴阳虚,心阳不足,心失所主之故;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则胁下隐痛。治以温阳化气行水为总则,方用真武汤为主方,取其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功;配以升麻、黄芪、当归、陈皮、柴胡、炙甘草,构成补中益气汤,以温补脾土,益气升阳,增强化湿之力;麻黄、细辛,取其辛温之性,宣散肺气、发汗行水、利水消肿,即《素问》“开鬼门”之意;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泽泻利水渗湿;黄芩、桂枝疏肝泻热;怀牛膝补益肝肾。诸药合用肝脾肾同调,三阴并治,脏腑通调,水肿自除。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年 月 日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医案记录

姓 名:李某 性 别:男 年龄:40岁

民 族:籍 贯: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自汗2月余。

初诊:2个月前因劳累出现出汗量大,动则加重,夜间盗汗,自服六味地黄丸效果不明显,遂来诊。现自汗乏力,右侧手掌及前臂酸痛,平素畏食生冷,食后腹泻。胸腹部皮肤红斑、瘙痒。舌质淡红,苔白腻。

中医辨证:汗证(自汗)。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法:调和营卫,固表止汗。处方:麻黄汤加减。

炙麻黄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煅龙牡各30g,柴胡15g,黄芩12g,附子6g,细辛3g,连翘20g,赤小豆20g,桑白皮15g,丹皮15g,生地30g,干姜10g,茯苓30g,白术10g。4剂,水煎服。

随访汗已止,已停药。

心得体会:患者食欲不振,畏食生冷,乃脾胃阳虚,气血生化乏源。土虚不能培木,导致肝血亏虚,疏泄失常,气血不和,营卫失调,卫归肺气,营归肝血,脾肺气虚,卫外不固,营阴失敛,则汗出。卫气外发而病解。方选麻黄汤。方中麻黄味辛性温,善走卫分,为宣肺发汗的要药;桂枝辛温专走营分,善于解肌发表,配在本方辅助麻黄,使营气外透而卫气外发,营卫调和;党参、麦冬、五味子养心气,益心阴,敛阴固表止汗;伍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柴胡、桂枝疏肝散郁,白芍、煅牡蛎补肝体、助肝用;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解表,以防阳气外泄;合连翘、赤小豆解表透疹。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 名:

汗出偏沮医案分析 篇3

今春以来, 发现此女逐渐消瘦, 体弱乏力, 饮食减少。进入秋天以来病情加重。又发现左侧 (包括头部) 半身汗出涓涓, 而右侧干燥无湿 (左右中间如一线之隔) 相当明显。睡觉不实, 亦惊亦醒, 经常感冒, 使人更痛苦的是舌上手术过已痊愈的血管瘤在其原发处又重凸起, 咀嚼就痛, 哭闹不休, 特来求治, 患者家长知道血管瘤无药可医, 只要求将其他病治, 身体强壮时, 再去白城321医院手术, 否则要住几个月院才能手术。

检查所见:面容憔悴, 精神萎靡, 面色无华, 少气懒言, 右侧半身肌肤甲错干而粗糙, 而左半身汗出涓涓, 触摸时粘润滞手, 舌淡而瘦小, 脉微弱 (时而出现促结之象) 舌尖上部偏右有一明显红色肿瘤凸起, 表面上有明显的上次手术印痕及缝合印痕。

诊断:汗出偏沮 (营养失调) 。

病因:《黄帝内经》“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多因气血不调 (偏虚) 或挟痰沮滞经络所致。凡半身出汗后皮肤空疏最亦感受风邪进而形成半身不遂, 故常有偏枯的预兆。

治法:益气养营, 助阳固卫。 (此病多因气血失调而致, 不是止汗所能收敛)

方药:红参3g, 桂枝3g, 川芎5g, 熟地黄10g, 茯苓5g, 白术5g, 炙甘草3g, 黄芪10g, 川当归5g, 白芍药5g, 葛根10g, 枣仁5g, 远志3g, 阿胶 (烊化) 5g, 生姜大枣为引, 水煎, 两次共150mL, 每次饮50mL, 日2次, 共进三剂。

二诊:药效明显, 患儿精神大振, 左侧汗出基本正常, 而右侧半身亦出现湿润感, 脉无结象。使人所喜的是舌上的血瘤见小二分之一, 实出意外, 治此愈彼, 给于神助。效不更方, 改黄芪20g, 红参5g, 仍三剂, 同煎。

三诊:诸症已除, 舌瘤已平, 红色微存, 因此汤剂改用人参养荣丸, 每次一丸, 每日两次, 继续服用一个月, 以善其治, 随访至今仍未复发。

方解:本方系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为名。本方在原书《正体类要》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落诸证。肢体疲倦乏力, 面色苍白无华, 短气懒言, 心悸怔忡, 脉细弱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方用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甘草以补脾益气。当归, 白芍, 熟地滋养心肝, 用川芎入血分而理气, 则当归, 熟地补而不滞, 加生姜, 大枣助人参, 白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实验研究:能促进急性贫血的细胞再生, 主要表现在组织细胞的转变成熟的过程) 。

体会:此案之奇, 古今文献罕见, 多访前辈, 已觉凤毛麟角, 汗症一族, 古今文献皆有记载, 而半身出汗者, 多因气血失调, 决不是见汗止而能收敛。当益气养营, 助阳固卫为法。凡半身汗出后, 腠理空虚, 易感外邪, 而致半身不遂。即《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 使偏枯”。

舌瘤一证, 历代文献更为罕见, 仅在《沈氏尊生》一书中有较详细记载, 称舌菌又称舌岩, 其状如豆如菌或如芥蒂。系由七情郁结于心脾二经, 化毒化火所致, 后期可损及阴血治宜益气养阴健脾。此患儿正是心脾两虚, 两病同因, 正所谓异病同治也。

综观二证, 皆系于心脾, 在生理功能上, 心主血, 其体在脉主神志, 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 化生汗液;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 主统血。

(1) 心主血脉, 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心气充沛血液充盈,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 周流全身如环无端, 正常者则血脉充盈而道路畅通, 脉搏和缓有力。血液运行于脉中依靠心气的推动, 还必须依赖脾气的统摄才能运行, 脾主运化, 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 充盈血脉, 否则血脉空虚, 脉弱无力或节律不整, 甚则瘀滞, 脉涩不畅, 面色晄白无华, 心悸, 倦怠乏力, 肌肤甲错。 (2) 汗为心液, 血肉津液而化, 汗有津液所泄, 即所谓血汗同源。若心阳不足, 轻则自汗, 重则可淋漓, 若心阴不足, 阳无所依, 汗可随之外泄, 则现盗汗。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生成营卫二气, 营气,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卫气, 护卫肌表, 抵御外邪, 调节汗孔的开阖, 控制汗液的排泄。若卫气虚, 则卫表不固, 出现自汗。 (3) 舌为心苗: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 即“心气通于舌”, 如心血不足, 则舌质淡白, 心血瘀沮则舌紫暗或出现瘀斑, 瘀点,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鉴于此, 原方中肉桂改为桂枝, 桂枝通心气而振心阳, 解肌腠而止汗。合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则成桂枝汤, 《金匮心典》中引徐 (彬) 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 为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 为化气和阴阳, 因此……”。

黄氏益气扶阳, 收汗固表, 四君益气健脾, 脾健则气血生化充足, 营气充, 卫气固, 四物养血行瘀, 则心气足, 瘀滞除, 补中有治加阿胶养血益心而滋阴, 枣仁、远志敛汗宁心。心阳振, 脉道通, 故结促之脉消除, 而留连少返于舌上络脉之血 (瘤) 得输而归经。故舌瘤削 (平) , 营气调, 卫阳固, 而偏沮愈[1,2]。

此症仅此一例, 实属偶然, 不足之论, 但要多得也实为难矣。如能共讨, 可使祖医学再创新篇!

参考文献

[1]清沈金鳌.沈氏尊生[M].1773.

相似医案的数据分析论文 篇4

关于菲涅耳衍射图样相似性的分析与讨论

与夫琅禾费衍射不同,菲涅耳衍射图样对于给定波长,当衍射距离变化或输入图像几何缩放时一般都不具有相似性.但我们的分析表明,若波长、衍射距离和输入图像几何线度诸参数满足一定关系,或对于某些特殊类型孔径,菲涅耳衍射图样有可能彼此相似.本文导出了在上述诸参数发生变化时菲涅耳衍射图样保持相似性的普适条件,以及此时衍射图样大小与诸参数的定量关系,并对包括圆孔衍射和直边衍射等情况都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推论.

作 者:蔡履中 CAI Lü-zhong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光电工程系,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大学物理  PKU英文刊名:COLLEGE PHYSICS 年,卷(期):2009 28(6) 分类号:O436.1 关键词:菲涅耳衍射   相似性   距离变换   标度变换   菲涅耳数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新理念下一篇:基础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