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排气污染

2024-10-24

机动车排气污染(精选9篇)

机动车排气污染 篇1

1 前言

截止到2010年10月, 我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一亿大关,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2年1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900万辆。分析近年来机动车检测中心对车辆检测的结果来看, 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占被检车辆的30%~50%。因此, 汽车排气污染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2 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分析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会给大中城市带来超过60%的空气污染, 散布到空气中的尾气烟雾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 1辆轿车1年排放的污染物比其自身的重量还大3倍。机动车排出的氮氧化物、细微颗粒物及硫化物等是造成酸雨、雾霾等自然气象甚至灾害的重要原因。排出的碳氢化合物与氮氧化物在强烈日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会形成毒性很大的光化学烟雾, 造成极为严重的大气污染。

2.1 机动车排气的主要污染物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 尤其是含铅汽油, 对人体的危害更大。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 随风扩散。汽油主要由碳和氢组成, 汽油正常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过量的氧等物质。但由于燃料中含有其他杂质和添加剂, 且燃料常常不能完全燃烧, 常排出一些有害物质。汽车尾气成分非常复杂, 有100种以上, 其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2.2 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与车流量的关系

绘制的空气中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说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与车流量呈正比关系, 但其又受到时间的影响、日照的影响, 中午是上下课的高峰期, 氮氧化物的含量会增加, 即13:00左右达到最大值, 且此时的日照最强, 阳光辐射强烈, 温度较高 (24℃~32℃) , 相对湿度较低, 测得的氮氧化物达到最大值。此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又开始下降, 最后保持相对稳定的浓度。

2.3 机动车排气污染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

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包含有多种污染物质, 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 (CO) 、氮氧化物 (NOx) 、碳氢化合物 (HC) 和细微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长久危害, 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污染和破坏[1]。NOx不仅能够产生酸雨, 对于大气中的臭氧亦具有严重的破坏。HC对人的眼睛, 耳朵等有强烈刺激, 严重可致癌, NOx和HC还能产生光化学烟雾, 这种烟雾具有强氧化性, 对于动植物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能够加速橡胶制品的老化, 降低大气的能见度, 从而间接引发交通和事故。光化学烟雾对大气层具有破坏作用, 产生臭氧空洞, 长期作用会加速地球环境的恶化[2]。

一氧化碳俗称煤气, 与人体血液中血红素的亲和力是氧气的210倍, 而血红素担负着向人体器官和组织输送氧气的重任。血红素和一氧化碳结合生成一氧化碳血红素使人体供氧量不足, 对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危害很大, 严重的可导致人体缺氧死亡。

机动车排出的氮氧化物、细微颗粒物及硫化物等是造成酸雨、雾霾等自然气象甚至灾害的重要原因。排出的细微颗粒物对PM2.5的直接贡献达到10%以上。排出的碳氢化合物与氮氧化物在强烈日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会形成毒性很大的光化学烟雾, 造成极为严重的大气污染。

3 机动车排气污染所面临的问题

3.1 发动机技术急需提升

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一般规定, 车辆排放劣化指标是行驶16万公里时排放性能仍能达到法规要求, 在产品设计上, 新车性能通常高于法规要求一定比例。而国内目前要求保证行驶8万公里时污染物排放达标。由于国Ⅲ排放汽车成本较高, 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在实际生产中降低催化剂中金属的含量, 导致排放控制零部件达不到规定的8万公里以上寿命, 这就使得排放超标。

3.2 燃油超标

我国车用燃油的含硫量比发达国家要高出十倍, 这直接导致了排放污染物超标, 严重制约了机动车排放水平的控制情况。2007年我国开始推广机动车“国III”标准, 但是直到2010年末, 全国仍旧有多个省市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而在欧洲, 推行“欧III”、与“欧IV”标准时, 退出了相应的油类标准, 并且淘汰了一大批不合格的汽车发动机型号, 从而确保该标准能够实施[3]。

3.3 机动车环保检验监管缺失

目前, 对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主要有环境保护部门负责, 但是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根据环境保护部通报的2011年度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检查整治情况, 在我国已建设的3982条汽车环保检测线中, 90%以上没有进行过计量认证。

4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措施

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同时汽车排气污染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硫化物、含铅颗粒等有害物质却严重污染环境, 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以下提出了控制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对策[4]:

4.1 建立健全机动车尾气检测体系

通过建立严格、合理的机动车尾气检测管理体系, 监督在用机动车实际尾气排放情况, 对达到标准的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未达到标准的按照相关规定责令限期治理达标, 逾期治理未达标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机动车辆尾气排放首次检测未达标的, 不能通过公安交警部门年度审验。环保部门会同公安交警部门摸清底数, 分类建立档案, 及时注销、报废到期车辆。

(下转第128页) (上接第124页)

4.2 加强城市管理改善交通状况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城区摩托车禁行, 高污染汽车限行, 永久性行人专用区以及禁止车辆通行的住宅区等方式, 实现尾气排放的控制。另一方面, 提高城市人均绿化面积, 增强城市自净能力。同时,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 保证交通通畅, 减少汽车尾气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

4.3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努力提高公路的铺设质量和数量同时进行立体交通网的建设, 研究与探讨能源研究与利用体交通网的建设。如地下铁道和地上铁路, 这样可缓解马路上拥挤不堪的人流和车流。提高车辆运行速度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吸引人们乘坐公交车。

4.4 发展清洁型交通工具

开发代用燃料和电动汽车是治理汽车尾气的最根本和最终的途径, 此途径使汽车根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污染气体。近年来, 电动车等清洁型交通工具的兴起, 对于缓解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普及使用电动汽车也是避免汽车污染的重要措施。电动汽车被称为理想的无污染汽车。目前电动车尚不具备广泛使用的条件, 主要问题是技术不够成熟, 行驶里程短, 充电时间长, 价格也比较高, 且电池中含有的金属铅在生产、使用、回收过程中造成污染也不容忽视。虽然电动汽车的发展目前受到技术的制约, 但它仍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4.5 开发先进的尾气净化技术

汽车尾气净化技术是目前广泛采用的适用于大量在用车和新车的净化技术。它是指在汽车的排气系统中安装各种净化装置、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对汽车产生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减少污染的一项技术。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 汽车尾气净化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国内各汽车生产厂家都使用美国或德国的净化装置来满足目前国内实施的欧洲一号汽车尾气标准, 形成了国内的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市场被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的局面。应加快开发自己的先进尾气净化技术, 使我们的技术跟上甚至领先于排放标准的步伐

4.6 加速淘汰老旧车

大量在用老旧车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其修理调整或采用排气污染控制措施后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汽车排放标准的车辆予以淘汰淘汰旧车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自然淘汰, 包括车祸淘汰和无法修复淘汰;强行淘汰, 可以每年淘汰一定比例的旧车;向农村地区转移, 由于我国原有汽车排放控制水平较低, 随着车辆的使用时间增长, 其排放性能还会进一步恶化, 这些老旧汽车在城市空气。

5 结论

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一方面, 城市应该加强管理与建设。另一方面, 积极推进新型环保型交通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同时, 加强制度建设, 让相关职能部门能够联动起来, 从而实现机动车尾气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张静.机动车尾气污染与控制分析[J].大众科技, 2010, (4) :100.

[2]印红玲, 洪华生, 王新红等.厦门市大气中机动车尾气的烃类污染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6 (3) :112-118.

[3]贺圣中.淄博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8) :100-101.

[4]刘景红, 彭启学等.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及控制对策思考.三峡环境与生态.2012.05.

机动车排气污染 篇2

(2010年11月3日抚顺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0年11月26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防与控制 第三章 检验与治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市区内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机动车,是指以燃油、燃气为动力能源或者辅助动力的各种车辆、非道路移动机械,铁路机车除外。

本条例所称机动车排气污染,是指机动车使用或者上路行驶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

第三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

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质监、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内容,统筹机动车定期检验工作,鼓励具备资质的社会机构参与机动车检验,协调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使用低污染环保车型及清洁车用能源,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

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预防与控制

第六条 机动车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七条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

第八条 禁止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进入二手车市场进行交易。

第九条 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拆解报废机动车,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

禁止报废机动车使用或者上路行驶。

第十条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燃油、车用清净剂。

第十一条 机动车加油站、油库销售的车用燃油应当添加符合国家标准的清净剂。

柴油加油机应当配备能有效去除胶质、灰分等杂质的过滤设备。

第十二条 机动车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定期维护和保养机动车,不得拆除、闲置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

第十三条 对在用机动车实行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

未取得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不得使用或者上路行驶。

第十四条 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应当随车携带,以便查验。

禁止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五条 初次注册登记的机动车应当是列入国家发布的环保达标车型名录的机动车。列入该名录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未列入该名录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六条 机动车由外地转入本市的,应当符合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时,应当出具有效期内的环保检验合格证明。未提供环保检验合格证明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道路交通情

况和不同类别机动车排气污染程度,对机动车采取限制通行区域、通行时间等交通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情况。

第三章 检验与治理

第十九条 机动车环保检验分为环保定期检验、抽检和复检。

机动车环保检验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排放标准和检验方法。

第二十条 经环保定期检验达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没有取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机动车安全技术定期检验手续。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的机动车实施抽检,但不得妨碍道路交通安全。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抽检。

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配合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查工作。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进行抽检,应当当场出具抽检报告。

第二十三条 机动车经环保检验不符合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维修治理并进行复检。

经维修治理仍无法达到制造当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按照国家机动车报废制度予以报废。

第二十四条 从事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的规定,并且通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

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不得在检验中弄虚作假,不得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业务。

第二十五条 机动车所有人、使用人有权选择有资质的环保检验单位进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

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指定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维修治理单位,不得要求购买、使用指定的治理机动车污染产品。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报废机动车使用或者上路行驶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并处2000元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燃油、车用清净剂的,由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机动车加油站、油库销

售的车用燃油中未添加符合国家标准的清净剂或者柴油加油机未配备能有效去除胶质、灰分等杂质的过滤设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擅自拆除、闲置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000元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机动车未取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使用或者上路行驶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元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在检验中弄虚作假或者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业务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请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取消该机构机动车环保检验的资格。

第三十四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建制镇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浅谈机动车排气污染与防治 篇3

1 机动车排气的产生

1.1 机动车类别

机动车按所燃用燃料和动力来源分为汽油车、柴油车、燃气车、新能源车、电动车。一般日常所用的小型车以汽油车为主, 大、中型车柴油车较多。燃气车主要为出租车和公交车, 新能源车和电动车主要是小型车我市目前很少。

1.2 机动车排气产生环节

汽油车共有三个部位排放污染物———曲轴箱、燃油供油系统和尾气管。曲轴箱和供油系统排放的污染物是少量的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很小, 对环境影响不大。燃料经发动机燃烧后从尾气管排放的废气排放量比较大, 是机动车排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 机动车排气主要污染物种类及特性

汽车尾气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燃料燃烧产生的, 主要有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氮氧化物 (NOx) 、碳氢化合物 (HC) 等以及颗粒污染物。柴油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颗粒和氮氧化物。

2.1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易燃有毒气体, 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

2.2 氮氧化物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微溶于水, 一般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对人体无害, 但是NO2具有腐蚀性和生理刺激作用, 能降低远方物体的亮度和反差, 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

2.3 HC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之一。

2.4 微粒是指空气中分散的液态或固态物质, 其粒度在分子级, 即直径在0.0002-500цm之间, 包括气溶胶、烟、尘、雾和碳烟等。

3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

机动车排放的废气中的污染物, 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极易在高温、高湿、无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光化学反应, 形成PM2.5和臭氧污染, 导致PM2.5和臭氧浓度超标, 大气能见度下降, 是形成灰霾的重要因素。机动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细颗粒物中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有机化合物, 颗粒物直径非常小, 可以进入到人的呼吸系统, 甚至是进入肺脏的最深部。由于机动车尾气排放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区, 且贴近人体呼吸带, 对人群健康具有较直接的影响。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可刺激人们的鼻、眼呼吸道等器官;引发头疼、晕眩等症状, 严重时导致眼、鼻、肺疼病甚至癌症。汽车排放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长久的危害。

3.1 一氧化碳 (CO)

根据有关的医学资料, 机动车排气及排放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亲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削弱了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氧的能力影响神经中枢系统, 严重时会中毒死亡。

3.2 氮氧化物 (NOx)

刺激人眼粘炎、角膜炎、高浓度NO能引起神经中枢障碍, 且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 生成有剧毒的NO2, NO2被吸入肺部, 能与肺部的水份结合生成可溶性硝酸, 严重时可引起肺炎和肺气肿。

3.3 颗粒物

颗粒物吸入人体后, 不但易引发呼吸道、肺部疾病, 颗粒物所携带的多种致癌物, 还可引发人体癌症。

3.4 碳氢化合物 (HC)

具有刺激性气味, 对人眼及呼吸系统均有刺激作用。现已证明, 其中某些高分子的环状碳氢化合物在人和动物身上有致癌作用。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中包括多种烃类化合物, 进入人体后使人产生慢性中毒。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每千台车辆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物200-400kg、氮氧50-150kg, 平均每燃烧1000千克90#汽油生成有害物质总量40-70kg。

4 机动车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颁布了很多控制机动车污染物的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 今年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尽管如此机动车污染问题仍不容乐观, 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还有空白, 如维修的市场管理, 超标车报废淘汰等。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没有执法依据和缺少标准, 给执法工作带来困难。各管理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 监督管理出现空位和脱节现象。

污染严重的车辆治理难, 虽然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的定期检测, 但是超标排污车辆治理, 由于实际操作很困难, 很难实现。

很多人环保意识浅薄, 不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法规制度, 这些现象大大削弱了治理排放污染工作的力度。

5 控制城市机动车污染的对策

5.1 建设完备的政策、法律和标准体系

机动车污染控制的政策、法律和标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 制定税收政策, 引导有利于污染控制的机动车生产和消费。制定有利于防治汽车排气污染的交通管理政策等措施来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

5.2 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汽车技术和环保技术的不断开发, 为了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 在其发动机上已经应用了废气再循环、废气催化转换等先进的技术, 要建立淘汰落后, 鼓励先进的机制,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5.3 提高燃油品质, 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使用压缩天然气 (CNG) 和石油液化气 (LPG) , 是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 目前已经应用作为出租车和公交车的代用燃料, 应放松限制。逐步推广电动、混合动力及燃气等清洁汽车的应用。

5.4 建立联合监管体制, 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管控

建立政府主导, 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监管体制, 形成合力。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机动车总数, 把城市机动车总数限制在环境能够容纳的基数上。建立健全机动车辆维修体系, 规范机动车维修、加大处罚力度, 控制单车超标排污。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气污染年检和排气超标车辆强制报废制度。对不达标的在用车辆必须严格实行淘汰制, 加快车辆的更新。

5.5 努力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绿色植被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 城市中应进一步加大绿化的投资力度。在交通道路两侧栽种花草树木, 发展立体绿化, 充分发挥植物的作用, 净化空气。

5.6 加强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 提高市民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 争取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增进公众参与的力度, 把遵守有关法律变成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 才能有效的控制机动车带来的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郭兴梅, 李哲.我国机动车尾气的污染状况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2 (1) .

[2]邓芙蓉, 郭新彪.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 2008, 25 (2) .

[3]陶志红.漳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状况及防治[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4]王欣, 邓芙蓉, 吴少伟, 郑迎东, 孙秀明, 刘红, 郭新彪.北京市某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对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 .

[5]刘景红, 彭启学, 康清蓉, 李松, 吴朝政.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及控制对策思考[J].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2 (5) .

机动车排气污染 篇4

(1989年8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6号令发布 根据1997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8号令修改)

第一条 为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本仁大气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加油站和制造(含安装,下同)、销售、维修、使用的各种机动车辆(电驱动车辆除外,以下简称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机动车扩气净化装置(以下简称排气净化装置),均按本办法管理。

第三条 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是本市对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对机动车进行初次检测、检测和道路行驶中的检测(以下简称初检、年检、路检)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状况进行检测和监督管理。

市经济委员会、市交通局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机动作制造、维修行业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加油站必须销售无铅汽油,禁止销售含铅汽由。

第五条 凡制造、维修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从国外违口机动车,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市规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排放标准)。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市环境保护局制定。

第六条 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排气净化装置的新产品鉴定,必须由市环境保护局参加、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不合格的排气净化装置,不准投产。

经销外地生产的新型机动车、车用发动机,经营单位必须将该产品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资料报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不准在本市销售。

第七条 机动车、车用发动机的制造、维修企业和排气净化装置生产企业,应严格出厂产品的质量检验制度,出厂的产品应分别符合本条二、三、四款的规定,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和排气净化装置不合格的,不准出厂;已经出厂的,在下列规定的期限内,按《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和本市有关规定处理。制造出厂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二年或者行驶五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维修出厂的机动车和车用发动机,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一年或者行驶二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制造出厂的排气净化装置,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在二年或者五万公里内不超过排放标准。从国外引进机动车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应当同时引进排气净化技术。第八条 机动车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加强在用机动车的保养和维修。机动车数量较多的单位,应当配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设备,定期对本单位的机动车进行检测,发现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的,应当及时保养和维修。安装排气净化装置的,应当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安装使用。

第九条 建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登记制度。机动车检测厂(站)、维修企业以及机动车数量较多的单位,必须按照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对机动车污染物的检测情况进行登记,建立档案,并定期将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情况报告市环境保护局。

第十条 机动车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接受车辆检测,并在规定期限内妥善保管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核发的《检测记录单》。车辆初检时排放污染物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车辆牌照;年检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年检合格证。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市环境保护局应当加强对机动车的路检,路检时,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对机动车驾驶员处以警告、20元以下罚款或者吊扣一个月以下驾驶证的处罚,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治理或者限期安装排气净化装置。对机动车的路检,凡不超标者不收检测费。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门对制造、维修和在用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气净化装置,应进行抽查检测;被抽查检测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并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执行国家和本市颁发的排放标准和检测方法。机动车检测的单位从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测业务的,须经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批准,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销售含铅汽油的,由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局处以1000元至1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

第十四条 制造、维修出厂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或者制造的排气净化装置不合格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改正,处责任单位1000元至1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责任单位1万元至3万元罚款,处责任单位负责人500元以下罚款。

在用机动车经抽查、检测(路检除外)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安装排气净化装置,并按每超过一项标准处以100元罚款”超标一倍以上的,加1倍处罚。未经市环境保护局审核批准,经营单位在京经销外地生产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和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市环境保护局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

拒绝接受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处责任单位1000元罚款,处直接责任人200元罚款。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执行本办法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组织执行本办法的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当恪尽职守,严肃执法。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机动车排气污染 篇5

以下对机动车排放气体的主要成份及对人体、环境的危害作具体分析, 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1 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碳氢化合物Hn Cn、氮氧化物 (NO NO2) 、二氧化硫SO2、烟尘微粒 (某些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锰化合物、碳黑、油雾气胶体颗粒) 以及微量的醛、酚、过氧化物、有机酸等。

2 主要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一氧化碳是一种剧毒物质, 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 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 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约大300倍, 致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阻碍了氧的释放, 导致低氧血症, 引起组织缺氧, 从而引起头疼等症状。当一氧化碳血红素占到人体内血红素的60%~65%, 人会立即死亡。当大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100000时, 人长期接触就会慢性中毒;当含量达到1%时, 人只能活2min即死亡。

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其主要来源是车用燃油中硫含量高而形成的, 我们现用的燃油是国Ⅰ国Ⅱ, 硫含量标准是800mg/kg、500mg/kg, 现在各汽车制造厂都在今年7月1日后生产国Ⅳ排放的机动车, 但我们可能在3年~5年内才能用上国Ⅲ或国Ⅳ燃油, 因为我国燃油标准与机动车排放标准根本不匹配, 而严重滞后, 这样既影响机动车的尾气排放, 又影响尾气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 使之净化能力逐步下降, 严重时造成机动车的损坏。二氧化硫遇水后即生成亚硫酸, 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水肿、肺水肿、声带水肿及 (或) 痉挛导致窒息, 会对眼和呼吸道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

氮氧化物毒性很大, 其毒性是含硫化合物的3倍。氮氧化物进入肺泡后, 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 增加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最后造成肺气肿, 亚硝酸盐则与血红蛋白结合, 形成了高铁血红蛋白, 引起组织的缺氧。

尾气中碳氢化合物有200多种, 还有32种多环芳烃, 包括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 当苯并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12ug/m3时, 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数会明显增加。

颗粒物和含铅含锰颗粒物对人体影响就更大了, 颗粒物往往是以气容胶形态被带入人体呼吸系统的, 不仅在肺组织沉积, 而且影响血液系统, 通过血液截体带入人体其它部位而积蓄, 如骨骼和牙齿等。重金属化合物还干扰血红素的合成, 侵袭红细胞, 引起贫血, 损害神经系统, 严重时损害脑细胞引起脑损伤, 尤其是儿童, 当血铅达0.6ppm~0.8ppm时, 会影儿童生长和智力发育, 甚至出现痴呆症状。铅还能透过母体进入胎盘, 危及胎儿。从2000年起我国已推广使用无铅汽油至目前已不存在汽油中含铅的问题, 但是其它抗爆剂的使用也应引起重视, 如含锰抗爆剂的使用等。

3 主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放出一氧化碳300kg, 碳氢化合物200kg~400kg氮氧化物50kg~150kg。汽车尾气最主要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 机动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臭氧, 它和大气中的其它成份结合, 就行成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 引起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 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光化学烟雾能使树木枯死, 农作物减产, 能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存在遇水蒸气后生成亚硫酸和亚硝酸形成酸雨, 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 酸雨直接破坏农作物, 森林、草原、使土壤酸化、还会加快建筑物腐蚀。

由于我国油品质量问题, 使用高硫燃油造成尾气净化装置失效, 使氮氧化物排放急剧增加, 对环境减排压力明显增加, 国民支出也相应增加, 更换和治理尾气污染成本明显加大。

4 给政府部门的建议

1)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制度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 制定晋城市地方机动车污染防治办法, 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细则, 在防治规划和监督管理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要求和措施。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建立机动车环保检测网, 对各机动车检测线实施监控, 提高机动车尾气监测的公信度;

2) 加大监管, 全力削减排放总量。加强对机动车排气的路检, 对没有取得合格证的车辆进行处罚, 对不按规定检测的机动车尾气检测线处罚或不予委托, 建立机动车冒黑烟举报处罚和奖励制度, 从严管理机动车不合格上路行为。加强I/M制度的建立, 强化尾气治理力度, 在现阶段要使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治理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严格管理机动车黄色和绿色环保标志, 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合格率, 同时,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老旧机动车淘汰和补贴经济政策, 加大对大排量乘用车提高消费税税率, 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补贴等政策, 全面加快“黄标车”的淘汰进程;

3) 对车用油品进行环保管理。今年7月1日全国实施的机动车尾气国Ⅳ排放标准, 已推迟了整整一年, 目前, 国内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已掌握和制造了符合国Ⅳ甚至更高排放标准的发动机。然而,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国Ⅰ或国Ⅱ的燃油, 这些油品含硫量分别是国Ⅲ燃油的5倍和3倍, 是国Ⅳ燃油的16倍和10倍, 燃油品质的滞后也给我们机动车尾气防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增加了用车的成本, 给环境和人体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此, 我建议晋城市要充分利用晋煤集团的煤基合成油工程, 给晋城市油品市场尤其是市区加油站提供国Ⅲ或国Ⅳ燃油,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200t~430t, 减少氮氧化物100t~300t;设立车用燃油实验室定期或不定期对晋城市油品进行监测,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保证晋城市燃油达标和供应, 提升晋城市空气质量, 造福全体市民。

参考文献

[1]田桂芹.机动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山东环境, 2000.

[2]谢小强, 陈泓.浅谈汽油车排气污染的危害及控制.福建环境, 2000.

机动车排气检测质量保证与管理 篇6

1 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共有机动车32万辆, 排气检测线路8条。机动车数量庞大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给机动车排气检测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机动车排气检测单位数量多, 设立分散, 彼此的检测方法各有不同, 所得数据较为零散, 缺乏统一管理,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市内各区发展不平衡, 没有统一的管理网络, 个别地区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 对于监测数据的真实和有效缺乏监督管理。检测所得数据的利用率低, 无法统一汇总分析, 各部门数据无法共享。

2 机动车排气检测方法与管理

2.1 机动车排气检测常见处理方法

根据有关法规规定, 目前我国在用车排气检测技术规范主要遵循的国家标准有《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农用运输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1) 发动机转速测量。目前的采样方式主要有火花塞、震动点烟器和电池等。在具体工作中应根据受检车辆的具体情况决定。火花塞采样应注意区别总火花塞和分火花塞, 等到可以稳定采集转速数值时再选择仪器设置, 保证读得最准确的转速值。 (2) 车辆操控。机动车排气检测技术规范对于车辆发动机转速有相应规定, 因此能否适当操控车速或者发动机转速是排气检测的关键之一, 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应为平稳连续地操作油门, 开始时适当加大油门以快速提升转速, 接近要求发动机转速下线时适度缩小油门, 将发动机转速平稳控制在技术要求的超差控制范围之内并维持四秒左右, 确保检测结果的代表性。 (3) 非常规车型的检测。对于非全时四轮驱动车辆以及装有电子稳定程序、防抱死装置、牵引力控制系统等扭矩控制功能和主动制动功能的车辆, 应在开始排气检测前关闭中断这些控制功能。 (4) 多排气管车辆的排气检测。应按照规范要求分别对每个排气管进行怠速法、稳态工况法和双怠速法等检测, 以各个排气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瞬态公开法检测时应使用特殊采样管对两个排气管同步采样检测。

2.2 机动车排气检测管理系统

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管包括省市站点三级, 机动车排气检测站点是检测数据和信息的最基本单位, 要安装监控设备对每辆机动车的检测过程进行摄录并上传, 将每月的检测设备校正参数和质量控制数据上报, 要对检测信息与环保合格证系统联网, 检测数据要保存于每辆机动车信息库。环保部门要和交通管理部门合作实现机动车环保检测与安全检测联网。机动车排气检测站点内的机动车排气检测系统将所测数据信息实时上传给市级机动车排气检测系统, 各城市的机动车排气检测系统按照统一的规范将数据信息汇总, 定期上报至省级机动车排气检测系统数据库。省级机动车排气检测系统通过权限设置使各市级系统实现数据共享。通过三级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管系统使得机动车管理工作形成整体网络, 信息采集方式灵活, 维护方便简单, 基本实现对在用车的尾气排放检测网络联动监管, 极大地提高了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管的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郝吉明, 傅立新, 贺克斌, 等.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国际经验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成果[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293-295.

[2]邓南, 双菊荣, 梁锡林.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探讨[J].广州环境科学, 2003, 18 (3) :43-47.

[3]邓芙蓉, 郭新彪.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 2008, 25 (2) :174-176.

[4]吕海峰, 王怡, 付方平.浅析青岛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维修信息管理系统[J].汽车维护与修理, 2007 (11) :77-79.

机动车排气污染 篇7

1 双怠速法的检测原理

1.1 关于怠速与双怠速

按照GB 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的定义, 怠速就是发动机处于无负荷运转状态, 也就是离合器在接合位置, 变速器在空档或停车档、P档位置, 油门踏板在完全松开位置。高怠速是通过油门踏板, 将发动机转速稳定地控制在额定转速的50%或规定的转速。GB 18285-2005规定高怠速转速:⑴轻型汽车2500±100r/min;⑵重型汽车1800±100r/min。双怠速就是怠速和高怠速。

1.2 测试原理

双怠速法是通过不分光红外分析法 (NDIR) 测试CO、CO2、HC (用正己烷C6H14当量表示) 三种污染物体积浓度, 用电化学电池法测试O2 (自由态氧) 的体积浓度。不测试NOx是考虑到无负荷、怠速转速低、缸内温度不高等因素, 可以忽略不计燃烧产物中的NOx[2]。

不分光红外分析法利用了非对称双原子或多原子气体, 在中红外波段具有特征吸收光谱的原理, 如CO的特征吸收光谱波长是4.65μm, CO2的特征吸收光谱波长是4.3μm。按照朗伯-比尔定律, 被吸收的红外光线能量与该气体的浓度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利用该定律做成的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待测气体中特定成分的红外光强度 (使用窄带滤光片, 该滤光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红外光通过) 。

2 双怠速法的检测方法

2.1 测试仪器

使用双怠速法检测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仪器, 必须满足GB 18285-2005附录A的技术条件, 可以测量机动车排气污染物中的CO、CO2、HC和O2四种成分的体积浓度, 同时还要能够测量发动机转速和机油温度。尾气分析仪测量怠速和高怠速的程序要符合规定。仪器的指示分辨力、示值误差、预热时间、响应时间、重复性、时间稳定性等参数都要符合GB18285-2005附录A的要求。仪器还要能够计算过量空气系数 (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的质量比) λ值。

2.2 测试车辆和燃料

双怠速法测试的车辆是点燃式发动机的新车和在用汽车。点燃式发动机的车辆有轻型汽车、重型汽车、两轮或三轮摩托车等。检测摩托车尾气排放的标准是GB 14621-201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双怠速法) 》, 本文主要讨论GB 18285-2005规定车型的检验。

车用燃料是汽油、液化石油气 (LPG) 、压缩天然气 (NG) 。按照车辆对燃料的使用有汽油车、两用燃料车、单一气体燃料车3种形式:⑴使用汽油作燃料;⑵既能燃用汽油又能燃用一种气体燃料, 但两种燃料不能同时燃用;⑶主要燃用一种气体燃料, 汽油仅用于起动或紧急情况。

2.3 测试步骤

2.3.1 发动机预备

检测前应确定待测车辆在制造厂规定的正常状态:⑴发动机进气系统有空气滤清器, 排气系统有排气消声器, 且排气系统没有任何泄漏。⑵电喷车有三元催化转化器。⑶发动机上应安装转速计、点火正时仪以及冷却液、润滑油测温计等仪器。然后预热发动机, 并使冷却液、润滑油温度不低于80℃, 或达到该车说明书规定的热车状态。

2.3.2 仪器设置、检漏、预热和校准

按车辆使用燃料, 设置仪器H/C:⑴汽油:1.7261;⑵LGP:2.525;⑶NG:4.0。设置O/C:⑴汽油:0.0176;⑵LGP:0;⑶NG:0。设置丙烷/正己烷 (C3H8/C6H14) 当量系数:一般在0.490~0.540, 可按仪器说明书设置。

检查仪器管路、接口有无泄漏, 一般执行“检查泄漏”操作。没有泄漏, 用新鲜空气置换管路中的残存HC。然后仪器预热10min以上, 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校准, 如零点调整、气体标定等操作。

2.3.3 测试

(1) 高怠速测试。发动机由怠速状态加速到额定转速的70%, 运行30s后减速到高怠速状态。然后将取样探头插入排气管中至少400mm深处, 并固定好。稳定15s后, 测试30s内的排放污染物浓度平均值 (仪器自动读取) , 或者排放污染物浓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平均值 (人工读数) 。有闭环控制电喷系统和三元催化转化器的车辆, 要同时读取过量空气系数λ值。

(2) 怠速测试。发动机由高怠速状态降至怠速状态, 稳定15s后, 测试30s内的排放污染物浓度平均值 (仪器自动读取) , 或者排放污染物浓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平均值 (人工读数) 。

(3) 特例处理:⑴多排气管时, 取各排气管测试的平均值。⑵排气管长度小于400mm时, 使用排气加长管。⑶使用单一气体燃料的车辆, 按气体燃料排放进行检测;使用两用燃料车辆, 分别对两种燃料排放进行检测。

2.4 测试结果分析和判定

排气管排放污染物的测试结果以体积分数表示, 其中CO、CO2和O2以百分比%作单位, HC则以10-6即ppm作单位。HC一般以正已烷C6H14校准气体进行标定, 结果也是以相当于C6H14的数量来表示浓度体积分数, 但也有用丙烷C3H8作校准气的, 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HC浓度需要乘上丙烷/正已烷 (C3H8/C6H14) 当量系数, 将其转化为正已烷C6H14校准气测试的浓度。

GB 18285-2005中的表1是新车排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 表2是在用车辆排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对于新车排气污染物测试结果有一项超过表1规定的数值, 或者在用车排气污染物测试结果有一项超过表2规定的数值, 则结果判为不合格。

采用闭环控制的电喷系统和三元转化器的车辆, 当发动机转速是高怠速状态时, 过量空气系数λ数值超出1±0.03或车辆制造厂规定的范围, 则结果判为不合格。

3 机动车排放检测的主要方法及双怠速法的优缺点

目前, 机动车排放检测的主要方法是:⑴无负荷检测法就是车辆无负荷的检测法, 其包括汽油车的怠速法、双怠速法以及柴油车的自由加速烟度法。⑵工况法是在车辆底盘上安装测功机, 测功机模拟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阻力而施加一定的负荷, 以此测试车辆的排放。工况法包括汽油车的稳态工况、瞬态工况和简易瞬态工况三种方法, 还包括柴油车加载加速工况法。⑶道路监测法是通过安装在路旁的测试仪器, 遥测路过车辆的排放, 并摄像监视车辆牌照。

怠速法和双怠速法的的优点是测试仪器简单, 操作维护容易, 测试成本低, 适用范围广。双怠速法比怠速法多测高怠速, 其控制效果好于怠速法, 同时可以防止化油器车辆检测时人为调节怠速混合器浓度的现象, 对发现高排放车辆有优势。作为无负荷法, 与工况法相比, 检测结果与实际行驶排放有较大差据。

4 结语

双怠速法以其试验设备简单, 测试方法容易掌握, 检测费用低廉等优点获得广泛应用, 然而在测试过程中也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操作, 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双怠速法不足之处是检测结果与道路实际行驶排放结果有差距, 可能未来工况法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摘要: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 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 除控制新车排放外, 大量的工作是监管在用车的排放, 双怠速法是一种很适合在用车排放检测的方法。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双怠速法检测的原理、方法和优缺点。

关键词:双怠速法,机动车尾气,排气检测

参考文献

[1]王璐等.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综述[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9 (3) .[1]王璐等.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综述[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9 (3) .

机动车排气污染 篇8

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作为在用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机构 (以下简称“环检机构”) 按照法定的检测方法、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气状况进行的定期检验, 是目前检验在用机动车排气是否达标的主要方式。对环检机构实施更有效的监管, 将有助于提高机动车排气监管工作效率。

1 现有的常规监管手段及其局限性

1.1 派遣专职工作人员驻守监督

驻守环检机构进行监督一方面需要大量人手派遣到各环检机构, 另一方面更要求驻守工作人员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检测工作有全面的认知, 熟悉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环检机构的质量体系、检测仪器的操作、排放检测的限值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 如果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充分, 做出错误指引, 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排气检测的准确性;同时, 受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态度和注意力的影响, 各环检机构之间的监管力度不一, 将会削弱整体监管效果。

1.2 专职工作人员巡查监督

日常监督巡查作为环保部门应对监管队伍人手不足, 无法进行有效驻守监督的一种折中办法, 实施过程中亦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首先, 巡查的工作方式受交通状况的影响较大, 在遭遇交通堵塞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到巡查计划的实施;其次, 在有限的时间周期内对各个检测站进行巡查, 时间紧迫, 势必会影响到各项检查的执行效果, 使检查流于形式;再则, 环检机构易形成应付心理, 使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改善。

1.3 网络监控系统

随着科技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网络监控系统以取代人工监管。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到网络监控系统亦存在其一定的局限性:

(1) 实时网络监控受摄像头布点以及环检机构场地条件所限, 并不能全方位反映机动车检测的全过程, 存在一定的监控死角;

(2) 网络监控系统依赖于网络传输, 网络传输一旦发生故障, 环保部门将不能实时掌握环检机构的运行情况;

(3) 网络监控系统真正的用户是环保部门, 环检机构对系统的建设、维护意愿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有效运行。

2 对综合监管方法的探索

采用以上任何一种单一的监管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但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网络监控为根本, 驻守监督为触手, 巡查监督为纽带, 同时结合其他手段, 建立起立体的监管方式, 加强对环检机构的监管力度。

2.1 加强网络监控的建设与管理

建设在线监控中心并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值守, 强化监管人员岗前和在职培训, 使其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视频对排气检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调取可疑车辆检测过程数据进行查证等操作, 使其发挥数据中心和监控平台的作用。

监控中心应保持与驻守环检机构人员的联动, 对监督员上报的或中心监控发现的可疑情况即时进行双方同时查证, 及时发现环检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取证。

同时, 在线监控值守人员负责统计和检查检测报警和合格率情况, 对存在异常问题及时上报, 及时处理。对个别环检机构统计数据偏离的情况进行记录并上报提请加强抽查力度。

2.2 派遣专职工作人员到各环检机构驻守

驻现场监督员应依法对环检机构的检测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管, 督促环检机构正确使用检测设备, 实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和规范操作, 保证监控系统的数据畅通等日常工作的按要求进行。驻现场监督员应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 确保其对环检机构工作有全方位的了解, 对发现的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能够及时上报。

同时, 驻现场监督员也应配合监控中心进行环检机构现场车辆检测抽样统计, 为检测数据真实性比对提供数据来源。

2.3 组织检查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

对每家环检机构一个季度内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定期检查, 在定期检查中引入评分制度, 量化管理检查中的各个项目, 使各环检机构负责人能直观看出问题所在。其中分值较大的是采用标准气体 (或标准物质) 对检测线分析仪进行示值检查, 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通过恰当的评分制度和相对应的管控力度, 使得各环检机构负责人十分重视仪器的标定工作。

而且, 通过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 各环检机构逐步对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形成统一认识, 有利于进一步工作的推进。

2.4 加强与道路抽检的结合

对道路抽检执法中发现定期检验合格后三个月内又出现超标排放的车辆, 应重新审查其定期检验过程并记录, 对核实属于检测弄虚作假的环检机构进行从严处罚。

2.5 积极探索其他手段

积极探索通过车载诊断系统等新的技术手段, 对检测数据的大数据发掘去发现潜在的监管新模式。以及通过邀请市民共同监督排气检测过程, 举行“低排放”比赛等方式, 引导市民自觉提高机动车维护意识。

3 结语

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的监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它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更需要社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和理解。同时, 它亦需要因应国家和地方整体经济、环境、管理等的变化而不断去改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秀艳.环境保护部首次公布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尾气成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源[N].人民日报, 2010-11-5.

[2]吴敏馨.广州市机动车排气监管发展状况分析[J].广州环境科学, 2012, 27 (3) :39-42.

我国船舶排气污染现状及建议 篇9

现阶段, 我国船舶保有量巨大, 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船舶20余万艘、2000多万载重吨, 且驱动装置以为柴油机居多, 其中大部分柴油机为20世纪80年代开发, 只有部分产品是在本世纪初开发, 2010年船舶柴油机共消耗柴油1100万吨。

在我国内河中的船舶大量的使用低端柴油机的应用, 将会产生数量居高不下的污染物。我国内河船舶经相关研究表明, 每年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硫化物约为100万吨, 超过了全国公路汽车行驶排放的总量一半, 对港口城市和周边航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严重影响了周边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

2 我国船舶的基本情况

我国船舶的结构组成与世界船舶的构成相比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缺陷;在集装箱轮和油轮中的比例相对偏低, 而散货船的比例就相对的较高, 船舶的平均船龄较老, 平均吨位小, 所以说船舶的集装箱化和大型化与国际水平之间相比的话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

在内河船舶中动力装置主要是以柴油机为主, 在未来的2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 作为最主要的船舶主机——柴油机, 这就是由于柴油机自身存在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种现状是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的。其特点如下: (1) 在所有船用热机中, 船舶柴油机的热效率最高, 己经达到55%左右。因此, 柴油机作为船舶主机, 经济性好; (2) 柴油机作为船舶主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由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柴油机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己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柴油机设计制造公司致力研究和改善柴油机可靠性、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 取得了很大进步; (3) 柴油机作为船舶主机己有80多年的历史, 其间, 不但柴油机本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且也不断地开发与之配套的设备和系统, 技术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形成完善的现代柴油机船舶动力装置和船舶动力装置系统; (4) 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己经在船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己经形成船舶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 特别是智能型船舶动力装置的开发, 将使柴油机船舶动力装置成为集高新技术和设备于一体的先进装置; (5) 此外, 为数庞大的船舶轮机管理人员和船舶公司机务管理人员都积累了丰富的柴油机及其动力装置的管理经验, 形成从设备到管理人员在内的完整运行体系。

3 船舶排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船舶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 燃料燃烧。燃油燃烧, 生成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废气排入大气。

(2) 船舶上使用的制冷剂、洗涤剂、灭火剂、发泡剂等材料, 在船舶营运、消防、检修、拆装等过程中, 会将氟氯烃、卤烃等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入大气。

(3) 液体货物蒸发有害气体。装运原油、汽油和苯的液货船舶, 货舱内的液货蒸发气, 运输过程中受到温度影响而从透气系统中溢出;装卸、除气和驱气、洗舱等操作过程中, 也会排放大量的液货蒸发气。这些蒸发气损害人类健康, 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其中燃料燃烧的污染是船舶对大气污染的主要部分。柴油机缸内燃烧温度高, 最大燃烧压力高, 在燃烧过程中, 除产生完全燃烧产物外, 也同时产生一系列其它物质, 包括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HC) , 氮氧化物 (NOX) 、硫氧化物 (SOX) 和微粒。它们占废气总量的比例很小, 往往不超过10%, 但对人类及生存环境的危害却很大。NOX和SOX会造成酸雨, 使森林和庄稼等遭受严重破坏。其中NOX还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气体, 可上升到同温层, 在大气中参与多种会给生物环境带来祸患的化学反应, 是一种很强的温室气体。

4 对于内河船舶大气污染物管控存在的问题

4.1 国内的法律法规滞后, 规则的实施缺乏有效制度支持

纵观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 有关船舶废气排放控制的规定涉及防止船舶大气污染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该部法律只要规范的是防治工业造成大气污染, 涉及船舶的内容较少, 缺乏专门的、系统的管理规定。因此企业在研发和制造船舶柴油机过程中, 为降低成本普遍未采取专门的减少排放技术措施。

4.2 水上加油站混乱, 油品质量缺乏法律法规

由于油品质量长期缺乏有效监管, 水上加油站的经营模式为自产自销, 而且很多船主都是本着利益至上的原则, 很多油都是从无证的小作坊加的销售劣质油, 虽然规则要求的燃油供应商需向主管机关登记、燃油质量检测机构的资质及违章行为的行政处罚等方面的内容未作出具体规定, 但是监管缺乏强有力的国内法律法规支持和监控手段, 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5 建议

(1) 应组建专门的机构, 在国际公约和海事局已经颁布的规定基础之上, 参考车辆尾气排放的相关法规, 针对船舶的特殊性, 制定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放规定”及实施细则。

(2) 制定详细的排放标准, 结合营运船舶的年度检验, 由合格可信的检测机构对营运船舶进行大气排放检验, 并出具相关的检验报告。海事部门和渔政部门根据报告发放“大气排放合格证书”。

(3) 油品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船舶污染物的排放量, 因此规范水上加油站的市场经营秩序和制订相应的油品质量监管措施也是当务之急的。

摘要:我国现有船舶20余万艘, 且驱动装置以为柴油机居多, 由于相关法律的滞后及油品质量难以保证, 船舶污染物排放对港口城市和周边航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建议尽快出台相应的规则及标准, 加强对排放及油品的监管。

关键词:船舶,污染,建议

参考文献

[1]柴勤芳, 牛玲.浅谈船舶柴油机排放污染及控制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2, 19 (14) .

[2]吴维平.我国内河船舶大气防污染现状及对策[C]//内河船舶防污染研讨会论文集, 2001.

上一篇:航空产业链下一篇:体可视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