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控制

2024-06-04

三种控制(精选12篇)

三种控制 篇1

技术的负面效应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控制技术”便是众多技术哲学家主要针对技术的负面效应而提出的一种常见的解答。换言之,无论是技术的工具论者、实体论者,还是批判论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的控制进行诊断或开出处方。依其内涵和特征之不同,可以将他们的观点分为三种: 技术可控,技术失控以及对技术的有限控制。在下文中,我们将依次解析以上三种观点的具体内涵和特征,分析整个争论的核心和趋势,以及探讨争论的意义。

一工具论者: 技术可控

“控制技术”的问题起源于技术的消极作用的显现以及人们对此的反应。这在古代技术时期已经有所表现: 古希腊时期的“代达罗斯神话”,在一定程度上便反映了人们对技术两面性( 即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的认识和反应。现代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更是激起了关于“控制技术”问题的广泛而持久的讨论。

人们起初对现代技术的认识,以工具论者的观点为典型。工具论者认为技术是用来服务于人类目的的“工具”( 这包含两个基本观点: “技术是目的的手段”和“技术是人的行动”)[1]例如,雅斯贝尔斯便指出: “技术本身既非善亦非恶,但它既能用于善也能用于恶。”[2]另外,工具论的代表人物梅塞纳( Emmanuel Mesthene) 也认为,“技术产生什么影响和服务于何种目的与技术本身并不相干,而取决于人们用它来做什么”[3]。这种“流行观点”实际上意味着技术是“中性的”,没有自身的价值内含。进一步而言,技术与它被应用而得以实现的各种目的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正如芬伯格所批评的那样:“一把锤子就是一把锤子,一台汽轮机就是一台汽轮机,这样的工具在任何情境中都是有用的。”[4]4换言之,技术的功用不会因制度、时代、甚至文明之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遭遇技术的消极作用时,技术的工具论者依据其上述基本观点给出的对策就是控制技术。具体而言,就是借助社会的、伦理的或宗教的等非技术因素来为技术确定新的目标,从而引导、调控技术的发展,以服务于人类。这样做的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由工具论者继承的古代朴素的技术工具观仍占据主流。其次,工具论者大多处身于现代技术兴起并迅速繁盛之际,鉴于技术带来的好处,起初他们也同大众一样主要把目光集中到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虽然日益显现的技术的弊端使他们的目光发生了一些偏转,但由已取得的成就所培育出的乐观态度使他们坚信人的力量始终会战胜技术进步中的阻碍。

从理论上讲,工具论者的策略表现出两方面的不足或片面性: 其一,技术的工具论者通常未像实体论者那样重视技术对社会、伦理或宗教等的影响,而仅强调人类对技术的单向作用,进一步来讲,就是只依赖于人的改变来改善技术; 其二,由于认为技术仅是工具,故工具论者所建议的“控制技术”的活动范围将仅仅局限于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而较少涉及技术的设计等需要改变“人 - 技术”关系的深层环节。这些弊端在之后的实践中得到不断确证,也沦为实体论者批评和有意避免的对象。

二实体论者: 技术失控

技术的实体论者反对将技术视为工具的人类学解释,认为技术( 尤其是现代技术) 已成为人类生存的背景或环境,其本质是“系统”( 埃吕尔) 或“座架”( 海德格尔) 。现代技术因其自主性,而脱离了人的控制———人不再主导技术的发展而仅仅被动参与其中,从而失去自由或“自身性”。这正是实体论者眼中的技术的最高危险。

对于面临的“最高危险”,实体论者认为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这缘于以下事实: 技术已成为塑造世界或存在展现的占支配地位的方式,人类被裹挟其中,其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除了唤起“沉思的思想”并以此为准备而静待事情自行转变之外,别无他法。通过对技术本质的分析,海德格尔甚至得出如下悲观的结论: “我们首先必须符合技术的本质,以便此后问道,人是否和如何控制技术。一般说来,这个问题也许表明自己是无意义的,因为技术的本质来自在场者的在场,即来自人决不控制而至多能够事奉的存在者的存在。”[1]220

与海德格尔不尽相同,虽然埃吕尔也认为技术已然失控,但却较为乐观地赞同一种“非权力伦理学”,这可以在米切姆的解读中发现。米切姆转述埃吕尔的话说: “一种非权力伦理学———事情的根本———显然是人类不会做所有有能力做到的事。然而,不再有……可以从外界来反对技术的神圣的法律。因此,有必要从内部来考察技术,并认识到,如果人类不能实行这种非权力伦理学,与技术共存就是不可能的,并且仅仅是生存。这是一个十分基本的选择……我们必须积极而系统化地探索这种非力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接受软弱无能……命运和被动消极,等等。”[5]79“非权力伦理学”与其说是对人类的行为设定限制,不如说是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由”———诸如关掉手机,降低车速,甚至吸毒等违法行为。换言之,这种伦理学就是鼓励人们反技术。通过这类行为,人们将革新自己的生活或思考方式,而这“不仅与质疑的自由也与某种反技术的赌注存在着相互培育与促进的关系”[5]79。

无论是工具论者,还是实体论者,都偏向于从整体层面上抽象地来谈对技术的控制。这与批判论者不同。批判论者虽然也谈技术整体,但关注更多的却是被工具论者和实体论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具体层面的问题。这也使得批判论者的建议更具可操作性。我们从下文中便可看出这一点。

三批判论者: 对技术的有限控制

技术的批判论是对工具论和实体论的批判和发展。在批判论者看来,工具论和实体论之间存在以下相同点( 同时也是弊端) : 首先,两种理论都从本质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技术是不能改变的———工具始终是工具,实体始终是实体,这是一种超出人类的干预或修正的“天命”; 其次,两种理论都认为技术的发展指向确定的方向———或是乌托邦,或是敌托邦,几乎不存在其他可能; 再次,两种理论都对技术采取单一化的态度———要么接受之,要么摒弃之。

总体而言,批判论既克服工具论和实体论的弊端,也继承它们的优点: 一方面拒斥工具论( 在一定程度上) 和实体论共同表现出的宿命论和本质主义立场; 另一方面也延续实体论反对把技术视为一种工具总和的观点,并保持与工具论在反对实体论上的一致性。在此过程中,批判论的基本观点也得以形成。简而言之,批判论认为技术在事实上构造着世界,是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渗透且密不可分的; 由于技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的前景是不可能完全确定的。基于这种观点,温纳、芬伯格、伊德等批判论者分别从认识论角度、政治角度以及现象学和诠释学角度,阐述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控制技术”的观点。由于他们都明确强调某些条件的必要性,因此我们把三者的观点统称为“对技术的有限( 或有条件) 控制”。分别来看。

( 一) 温纳: “作为认识论的卢德主义”

温纳所主张的“作为认识论的卢德主义”实质上是对“控制技术”问题的解答。“作为认识论的卢德主义”是指“认真并有意识地拆解技术的做法”[6]330,这种做法是重新发现技术本质的一种方法,与传统意义上的卢德主义( 即砸毁和破坏机器) 无关。认识论意义上的卢德主义致力于考察现代技术与人的联系,在温纳看来,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 1) 人以特定种类装置为中心的依赖性和受控行为类型,( 2) 合理化技术在人类关系上烙印出的社会活动模式,( 3) 大规模、有组织的技术网络塑造出的日常生活形态。”[6]331这与温纳对“技术”的界定是相对应的。他把“工具、仪器、机械、用具、武器、小器件”等称为“装置”( apparatus) ,把“技巧、方法、步骤、程序”等称为“技法”( technique) ,把某些种类的社会组织,如“工厂、车间、行政部门、军队、研发团队”等称为“组织”( organization) ,把人与装置加以组合、联系在一起的大规模系统称为“网络”( network) 。[6]

温纳认为,技术的基本功用正是“将事物拆开以及将它们组装成一体”[6]330。实际上,作为方法的卢德主义无疑也是一种“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装置、技法、组织和网络将会暂时被拆开、失去功能。人们借此之机来弄清楚它们到底在做些什么,以及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温纳表示: “如果能得到这种知识,那么你就能在发明完全不同的技术安排时运用它,使其更适于那些未受操纵的、经过有意识和慎重考量而得到明确表达的目的。”[6]330

有人或许会责备说: “这种卢德式的举措仍旧难脱‘主动搞破坏’的干系。”对此,温纳指出,卢德式方案并“不要求采取直接行动: 能做的最好的实验,仅仅是当技 术系统崩 溃时拒绝 对其加以 补救”[6]333。在他看来,由“作为认识论的卢德主义”所可能达成的最重要的结果是有意识地“回归到对技术的最初理解,即作为一个手段”[6]327。这个手段如所有其他可资利用的手段一样,“必须仅在我们对什么是适宜的有可靠认识的情况下……才会得以应用”[6]327。在此基础上,新的技术形式的构建将依循以下具体原则: ( 1) “技术应被赋予一定规模和结构,使非专业人员能够直接理解”,( 2) “技术应被构建得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可变性”,( 3) “应按照技术倾向于促成的依赖程度来对之做出评价,那些造成了更大依赖性的技术是较差的”[6]。

这种做法有利于克服两个障碍: 一是由未通过使现存事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积极的、乌托邦式的行动和原则,而只是添加上某些更好的特征所导致的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忽略; 二是构建适于不同种类生活的不同技术时的茫然失措。[6]328总的来说,“作为认识论的卢德主义”是“控制技术”的一种方式。

( 二) 伊德: “看”

对于“能否控制技术”这一问题,伊德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说: “技术不能被‘控制’的原因在于问题提错了。这个问题或者假定技术‘仅仅’是工具,因此就意味着技术是中性的,或者假定技术完全起决定作用,因此是无法控制的。”[7]147在此基础上,伊德提出自己对技术的界定。一方面,技术发展不存在单一的或唯一的路径,因此技术不是自主的; 另一方面,技术也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本质性的、结构性的含混性,换言之,技术具有“多元稳定性”( multistability) 。[7]151伊德指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技术本质上的含混性包含双重含义: “( 1) 任何一种技术人工物都可以置于多重使用情境中;( 2) 任何一种技术意图都可以由各种可能的技术来满足。”[7]146中世纪城堡的塔楼既用作城墙的楼梯,又用作贮藏室或厕所; 各式各样的军事武器同样可以用于建设前的爆破。

技术的含混性决定了“人 - 技术”或“技术 - 文化”的相对性。这也使得传统的“控制技术”的提法显得多余。因为技术总是“使用中的技术”( technologies - in - use) ,它表明的是一种“人 - 技术”的关系。只要处于这种关系之中,“控制”就是相对的。正如伊德所说: “进入任何一种‘人 - 技术’关系,就已经‘控制’和‘被控制’了。一旦从整体上来看待技术,特别是技术嵌入在文化的复合体中,‘控制’的问题就更是显得没有意义了。”[7]147

虽然伊德认为“控制”技术的问题提错了,但并不否认有关此问题的争论包含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涉及技术发展的诸多问题,如怎样处理保护自然与开发资源之间的冲突、政府需要促进哪些技术发展、如何做好技术评估等。在伊德看来,这些问题主要是政治的问题,从更宽泛的视角来看,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还仅是中等程度的争论,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才有可能解决。更高程度的问题涉及文化价值,因为文化价值为以上争论设定了范围。由于文化价值属于哲学问题,故最难以“控制”。

表面看来,伊德主张对技术发展不加“控制”。他指出: “技术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统一或在全球的发展既没有实现反对者所担心的东西,也没有实现支持者所希望的东西。”[7]157当代的技术文化是一种“复合文化”,即高技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而这种结合的结果是无论对技术是否采取控制,它都会导致技术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通信技术为例,即便政府能够控制报纸的大批量生产或广播、电视的大范围覆盖,也不可能彻底控制像录音机、摄像机,甚至更小的手机等通信工具的散播。实际上,伊德所赞同的不是“不加‘控制’”,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控制———看( seeing) 。伊德认为,“‘控制’技术”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如何改变技术文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在现在和将来如何发展哪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技术的问题”[7]230。他强调说: “在如今生活世界的高技术结构中,可能性的激增是多种多样的、多元稳定的,通常既令人眼花缭乱,也危险重重。”[7]232只有通过“看”———产生足够的视觉和平衡———才能减轻我们时刻面临着的“决断的负担”。然而,如同舞者的轻盈是练就的,“看”者的清明也是培养出来的。

( 三) 芬伯格: “技术的整体论”

芬伯格在谈到技术的性质时说道: “技术是一种双面( two - sided) 现象: 一方面有一个操作者,另一方面有一个对象。当操作者和对象都是人时,技术行为就是一种权力的实施。更进一步地说,当社会是围绕着技术来组织时,技术力量就是社会中权力的主要形式。”[4]18我们从引文中可以看出,芬伯格一方面延续了温纳从政治角度对技术进行批判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借鉴了伊德有关“人 - 技术”关系的分析。尽管如此,芬伯格提出的“技术的整体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却是面对“技术控制”问题而提出的一条新的道路。

“技术的整体论”的理论基础是芬伯格提出的关于技术本质的“工具化理论”。“工具化理论”认为技术的本质表现为“初级工具化”和“次级工具化”这两个层次。前者是指面向现实的一种倾向,可以视为( 如海德格尔所言) 一种技术的“揭示方式”; 后者指的是以社会为条件的一系列行为。具体而言,初级工具化包含去情境化、简化法、自主化和定位四个方面,而次级工具化也包含四个方面: 系统化、中介、职业和主动。[4]224芬伯格指出,“从这两个层次上分析技术的目的在于将本质主义对面向世界的技术倾向的洞察和批判的、建构主义对技术的社会的本质的洞察结合起来”[4]221。这既为更好地理解( 作为倾向和作为行为两相结合之整体的) 技术找到了门径,也为分析“控制技术”问题提供了方便。

初级工具化与次级工具化的各个方面是依次相互补充的。例如,“去情境化”是指技术对象与它的直接情境的分离,而与之相对应的“系统化”则是指去除了情境的技术对象之间以及使用者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然而,本是作为一体的两者却遭到资本主义的不同对待: 初级工具化的四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次级工具化的四个方面则被压制。[4]224种种技术问题也由此而生。既然问题的关键在此,那么控制技术便要从此处着手,即重新调整初级工具化和次级工具化的地位,使两者恢复平衡并保持统一。芬伯格所倡导的“技术的民主化”( 包括“技术争论”、“创新对话和参与设计”以及“创造性的再利用”三个方面) 其实就是“技术的整体论”在微观、可操作层面上的深化。在芬伯格看来,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更能胜任这一“民主化”任务。[4]238最后,他还为“控制技术”设定了目标: “重新将实践情境化”、“具体化”和“前进到自然”。

四争论的核心和意义

在我们看来,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之不同是整个争论的关节点。技术的工具论者主张对作为工具的技术进行( 目的或) 价值控制,认为需借助技术的发展来促进人类的进步; 技术的实体论者认为作为实体的技术已然失控,主张借助非技术因素来促进人类的发展; 技术的批判论者认为技术既非工具,又非实体,主张通过对技术的有限控制来实现人类和技术的共同发展。

进一步而言,虽然三种争论的出发点不同,但面对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即“控制技术”。这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应不应该发展技术,应该发展何种技术,以及如何发展技术。关于技术的三种理论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这些问题,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工具论者主要回答的是“应不应该发展技术”的问题。这是由于他们面对着古代怀疑论者对技术的质疑,如果不能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技术的话,这种用于改善人类处境的东西将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实体论者首先回答的是“应该发展何种技术”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技术弊端的加剧显现,纠正由工具论者持有的盲目乐观的态度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通过对现代技术的考察,实体论者既认为不可能区分出哪些是好的技术,哪些是坏的技术———技术已成为一个整体,故放弃了最初的问题,又认为技术是自主性实体,故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听天由命。批判论者则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处在“听天由命和乌托邦之间”,既不盲目乐观,也不彻底悲观。“如何发展技术”成为摆在他们眼前的重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尽管关于“控制技术”的争论仍在继续,但其意义却不容忽视。可以归结如下:首先,“争论”促使人们对技术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实体论”的技术本质观超越了“工具论”的技术本质观,“批判论”的技术本质观又超越了“实体论”的技术本质观。如今的“技术”已被界定在“工具”和“实体”之间———是一种处于“建构”中的事物。

其次,“争论”中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分析,为人们谋划未来提供了多种可能的参照。例如,温纳就在批判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基础上,主张超越两者。他认为,一方面技术并不会依其自身的理性、不受任何限制地前进,另一方面人类对于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具有完全而又有意识的选择能力。因此,人类的前景既不是一片黯然,也不是一片光明,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再次,“争论”促进了人们对确定性的寻求,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杜威曾指出,技术是生活在危险的世界之中的人寻求安全的有力途径。[8]然而,这“途径”本身也表现出危险或不确定的一面。在我们看来,控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控制技术的危险或不确定性,换言之,就是寻求技术的确定性。“争论”无疑也是一种寻求确定性的活动。

总的来说,层出不穷的技术问题( 特别是技术的负面效应问题) 使得“控制技术”的思想获得长久存在的必要性。技术哲学家有关“控制技术”的争论已在持久的讨论中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抽象转为具体。然而,这还不够。在我们看来,对“控制技术”问题的研究还应结合其他哲学学科领域的工作。这种必要性可由此看出: 哲学研究从“本质主义”转向“存在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过程和结果,无疑对有关“控制技术”的讨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仅从概念之内涵或字面上的改变便可窥见一斑: 批判论者( 如温纳)所说的“工具”概念显然不同于工具论者( 如雅斯贝尔斯) 所说的“工具”概念; 伊德所谓的“多元稳定性”或“含混结构”显然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座架”或埃吕尔的“系统”。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本文难以完成这一工作,故不在此展开。

摘要:“控制技术”的问题起源于技术负面效应的显现以及人们对此的反应。技术的工具论者、实体论者和批判论者分别阐述了有关“控制技术”的观点:技术可控,技术失控以及对技术的有限控制。对技术本质的理解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各种观点的内涵和特征彼此相异。关于“控制技术”的争论,一方面反映了各自所处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向更为具体的层面推进。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技术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控制技术,工具论,实体论,批判论

参考文献

[1]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32.

[3]Mesthene E G.Technology Change:Its Impact on Man and Society[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60.

[4]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工程与哲学之间的道路[M].陈凡,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6]Winner L.Autonomous Technology: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7.

[7]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

三种控制 篇2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三种控制算法制动性能比较

控制算法是Ans的`核心.鉴于控制算法的多样性,在建立汽车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之上,本文从仿真的角度,对比BangBang、PID和逻辑门限值三种控制算法的ABS制动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效果最好的是PID控制,逻辑门限值较差.

作 者:冷雪 李文娟 王旭东 高小丽 LENG Xue LI Wen-juan WANG Xu-dong GAO Xiao-li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 名:自动化技术与应用英文刊名:TECHNIQUES OF AUTOMATION AND APPLICATIONS年,卷(期):200928(2)分类号:U463.526关键词:ABS Bang-Bang PID 逻辑门限值

三种心态, 三种形象 篇3

与对日本人的看法相比,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看法要复杂得多。美国虽然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它在很长时间内不是国际政治的主角,也不是中外矛盾的焦点;它参与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但又有率先退还庚子赔款余额之举;它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却又纵容日本吞并中国山东;二次大战中它是中国的盟友,有力支持了中国抗战,战后却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长时间内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双方还在朝鲜战场上生死较量;为了共同利益,双方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与美国的关系又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

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态度和情感是复杂的。美国如今也依然在与中国的对立及合作两界左右摇摆。这种复杂的身份令中国人很难冷静客观地去观察美国及美国人,所以寥寥无几的本土影片中的美国人形象都显得个性单薄及脸谱化。我们还没有找到将中美关系中的微妙之处通过电影加以解构与表现的方法。

印象中,中国大陆电影中的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应该是1980年的《一个美国飞行员》。这部电影拍摄在中美建交之后,讲述的是1944年一位来华助战的美国飞行员被中国人民救护的故事。与当时涌现的那一批赞颂中日友好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显得既单薄又孤独。1999年的《黄河绝恋》在宣传攻势上要猛烈得多。在这些影片里,美国人作为中华民族艰苦抗争时期里的国际友人和战略同盟者而被歌颂赞扬。《黄河绝恋》里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尤其令我们感受到一种全人类共有的追求正义与自由、向往和平与安宁的精神。《毛泽东与斯诺》、《朱德与史沫特莱》,将中国人民这两位伟大的美国朋友搬上银幕,与白求恩、柯棣华等一样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对于美国普遍持有三种态度。一种是“抵触”,即对“穷凶极恶的美帝国主义”的极度抵触。这种心态源自始于19世纪的美国的种种帝国主义行径。第二种态度可称为“崇拜”,即对于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及优越社会福利的“美丽的国家”的向往。第三种态度被总结为“呼吁”,比前两种态度更为客观,一方面希望美国深刻认识并能停止其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主义行径,一方面仍然高度肯定美国的经济与科学实力,并积极支持通过与美国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往以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中国国民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对美态度亦影响到中国电影人的创作心态。虽然这些历史印痕远不如中日两国的历史对于中国电影史的作用那么明显,但是循着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这三种态度,却能够让我们比较清楚地从中国电影中发现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美国人的形象类型。

“抵触”情绪下的民族自豪感

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陆电影中的美国人形象,基本上是单一的、模糊的和符号化的。与松井、鸠山之类具体的和个性化的“日本鬼子”形象不同,我们很难说出什么具体的美国人的形象。他们要么是朝鲜战场上群体性的“美国鬼子”,要么是缺乏个性的脸谱化的军官和“军事顾问”,要么是隐藏在台湾特务后面、甚至从头到尾都可能没有露面的幕后黑手,或者其他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分子。就像“松井们”终究要失败一样,这些美帝国主义分子也难逃覆灭的下场。

我们的电影人还通过在电影中表现与民族歧视、民族压迫针锋相对的民族侠义精神与不屈气节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在这个方面的例子最多地出自香港电影。徐克的《黄飞鸿》表现了美国贩奴船主贩卖中国人口罪恶行径的最终失败,李小龙的《猛龙过江》中的美国武士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最终仍败于中国人的拳脚之下。这些美国坏蛋的下场令中国观众在电影院里着实痛快地扬眉吐气了一把。此外,成龙的电影《飞鹰计划》中的美国雇佣兵,以及《快餐车》、《红番区》、《我是谁》等影片里穷凶极恶的美国匪类的最终失败,亦皆被作为反面形象,用以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源自“崇拜”的文化对立

对于美国的“崇拜”心理,中国电影是缺乏正面详细的表达的,但是由“崇拜”心理所引起的中美文化冲突却成为备受中国电影人关注的题材。当美国以超级大国的姿态伫立于世时,其巨大的经济网络开始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各国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美国看齐。经济交往加速了中美两国其他方面的交流,许多民众都希望自己及后代能够移居美国,以获取更好的生活品质。移民与美国本土居民间的交往所引起的两种完全不同质地的文化形态冲突,逐渐成为部分电影人感兴趣的话题。而实际上,这种文化冲突下的人物是颇具表达性的。在《推手》、《喜宴》等以中美文化碰撞为母题的影片中,美国人被放诸一种符号的位置,成为美国文化某一类型的提示或代表。

李安导演的《喜宴》、《推手》以及郑晓龙导演的《刮痧》在不同的镜头语言风格及不同的题材侧重点之外,透露出同样的命题: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东方文化与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美国文化的碰撞。影片中,美国人与中国人构成对立面,二者的冲突体现出中美文化迥然不同的关于爱情(包括同性恋)、饮食、运动、医药乃至家庭、生命态度的理解方式。

与中国这样的古老国家相比,美国显得非常年轻,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它没有数千年的负担和积淀,它散发的光芒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有着几千年沉淀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距离,甚至远远大于隔断两大地理板块的太平洋。

李安的电影是富有文艺气质的。《喜宴》通过其儒雅冷静的画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父母面对同性恋儿子高伟同及其男朋友赛门,所受的打击远甚于美国的“性解放”对其伦理观念所带来的挑战。赛门代表一种纯粹得甚至极端的美国社会价值观,获得绿卡已有十年的高伟同其实已经接受了这种价值观,具有了美国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是中美文化融合过程的中端,正是他将中美文化及其冲突联系到一起。高伟同颇费心思地将屋里的陈设改成全中式的,赛门努力地改变饮食习惯试图以中国厨艺讨好高父。其后是洞悉人生的高父给了赛门一份儿媳大礼。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及妥协通过一出“喜宴”表现出来:个人在文化冲突中的无奈与妥协,包括父爱与母爱亦无法规避。所以高父一脸苦涩,固执地维护着国人传统,将礼金交给赛门以及在片尾通过安检时无奈地举起手时,竟是那么地让人心酸。

拍得非常好莱坞的《刮痧》显示了中美文化另外的分歧点。中国的文化是哲学的,所以中国的医学是浪漫的和传奇的;美国文化是实证的,所以美国的医学是建立在以“注重实际”的化学、生物学等精密的自然学科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人的祖先以哲学家的想像力与概括力提出了一整套严密的针灸理论以及精确的经络穴位图,但却没人能说清什么是经络、什么是穴位。这种医学态度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医学界看来都是玄幻的、不科学的。片中的美国人充分代表着他们与生俱来的实干精神,他们固执地只相信可见的事实,援引法理维护人权。同样,《推手》中的中国父亲用中医推拿为美国儿媳按摩,却被儿媳甚至孙子投以敌视眼光,只得轻声叹息。

在诸种对立中,我们发现引起冲突的,正是中国的年轻人。他们在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远赴美国,可以说他们的思想是多维的。美国优越的社会经济、社会福利以及丰富的就业机会的诱惑力令他们主动融入美国社会,他们本身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与美国文化对立之外的一种融合。如果说《喜宴》里两男一女共同养活一个孩子尚且只是一种妥协的话,《推手》中的儿子教其美国媳妇太极推手时用英语喃喃念出“不顶,不丢”的拳理,则可以看作某种程度上的互融。当然,住在唐人街的朱老先生与陈老太在美国街头的相望无言,令我们看到的不止是海外移民不尽的乡愁,更令我们感觉到:文化冲突下的融合,只可能由年轻的中国人与年轻的美国人来完成了。

“呼吁”心态与平等对话

改革开放已近30年,经济建设成就巨大,这令中国人更愿意将历史上的种种纠葛放到一旁,将美国作为自己的国际贸易伙伴。中国本身发生的变化,使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资本换一种姿态去面对美国。在不久前的喜剧片《大腕》里,美国人泰勒导演的那出喜剧的真正导演,其实是黄皮肤的尤优。泰勒带着美国人的思维方法与价值观,来到中国最古老的外景地,拍摄发生在古代中国的故事,但是在灵感匮乏、生命危急的时候,却被他的一个中国雇员尤优随心所欲地导演着他的葬礼。令人费解的是,他竟然对于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表现出更为疯狂的赞赏。泰勒既不像《猛龙过江》里的美国武士,也没有表现出《推手》中的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极端费解,他甚至比长着一副中国人脸孔的露茜更理解中国。他和尤优一唱一和,配合得颇为默契。这种人物形象转变,意味着两个国家在对话时的地位高下已然悄悄发生了变化。所以,在当下很多知名不知名的国产电影中,越来越多的美国留学生的身影出现在群众演员的队伍里,却已被我们视若同胞,亲如一家。

三种模型车的方向控制的讨论 篇4

一、模型车系统概述

模型智能车主要是在给定的车道上, 通过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到要行驶的道路信息, 然后经过中央控制单元的计算控制, 使模型车根据路况实现较好的寻迹、转向、加速、减速、错道、停车等功能。

智能模型车系统主要包括一下几部分 (见图1) 。

(1) 智能汽车的车身结构

与传统汽车一样, 它也包括车身、底盘、电器系统, 而他的动力源来自电能, 其转向与驱动都是借助电动机来实现。

(2) 路况、车辆信息采集模块

路况信息的采集主要是靠各种传感器如光电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采集。

车辆信息主要包括车辆速度、车轮转角等, 他们的采集一般用测速传感器如霍尔传感器、光电脉冲式传感器以及可变电阻等。

(3) 中央控制单元

中央控制单元是智能模型车车的核心部分, 它搜集采集来的路况、车辆信息, 通过编写在中央控制单元里的算法, 来来实现车辆的可适应性操作。

中央控制单元常用的类型为MCS-51单片机、AVR单片机等。他们对转向舵机的控制一般通过PID算法经由H桥电路来实现, 对后桥驱动电机的控制一般采用PWM控制。

(4) 电源管理模块

由于整个模型车包括很多模块电路, 每个模块电路又都有自己合适的电压范围, 因此需要用一个电源管理器来实现对各个模块电路的电源进行管理。

二、模型车方向控制的三种模型

方向控制的实现主要是根据传感器探测来的信息, 通过存储于中央控制单元单片机中的算法程序对模型车转向舵机的控制来完成。

1. 简易算法控制模型

在模型车的前端安置3个光电传感器, 分别置于模型车的X轴以及X轴的两侧。为了探测到道路信息, 应保证每时刻不多于两个传感器同时探测到中央黑线车道。另外由于漫反射存在灰色, 要使传感器能够正确判断到黑色, 这里往往采用可调电阻改变输入到LM324参考信号对环境进行校正, 如图2所示。AVR单片机采集从LM324输出的电压信号, 根据信号通过一些算法来控制H桥电路, 以控制模型车的转向, 如图3所示。

道上容易产生较大的摆头, 而且当车速高时容易冲出赛道。

2. 比例转向控制模型

如图当中央传感器探测到黑线车道时, 说明车辆位于正确的位置, 应该让车保持这种状态, 只对后前电机输出控制信号让其加速直行, 而不在给予H桥转向舵机信号;而当左侧传感器探测到信号时, 说明模型车位于中央黑线道路的右侧, 应给予H桥一信号使车辆向左侧转, 同时在转向时应控制驱动电机的转速以降低车辆速度;当右侧传感器探测到信号时, 处理原则同上。

本模型实现较为容易, 但是即使是在直线车

模型车前端安置足够的传感器, 应分别对称的布置于中央传感器的两侧, 从里到外两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应按其对应车辆中心的角度逐渐增大。模型车的转向舵机提供有其对应不同转向位置时的可变电阻, 将可变电阻接入电路, 并将其对应的电压信号通过A/D转换读入到中央控制单元的单片机。如图4所示。

在这里以采用7个光电传感器的模型车为例进行说明。

从左至右传感器编号分别是a1 a2 a3a4 a5 a6 a7, 转向舵机从转向最右侧到转向最左侧时, 不同的合适转角对应的可变电阻值, 则相应的输入到单片机的电压范围分别为b 1~b 1'b 2~b 2'b 3~b 3'b 4~b 4'b5~b 5'b 6~b 6'b 7~b 7' (此处设b1到b7依次增加) , 通过AVR单片机的A口的A/D转换功能, 将他们准换成对应的单片机机器语言可识别的电压信号。对于AVR单片机其A/D口为10位, 所以其所表示的电压范围为0~1023, 用此范围来表示b1~b7'。

当传感器a 1探测到黑道信号时, 车辆处于中央车道的右侧, 车辆应该向左打舵, 而且合适的打舵转角对应的电压范围应该处于b1~b 1', 如果实际检测到电压信号大于b 1', 则说明此位置时当前的车轮转角太小, 应该给予转向舵机一个信号使其向左转, 但是转角应该给予控制, 如果过转又会以至于实测电压信号又小于b 1, 造成来回频繁转动, 所以可以利用AVR单片机的计算速度实时控制转角过程。在算法程序中, 当舵机左转时, 给左转以适当的延时, 然后再实时检测当前电压信号值, 如果仍未转到b 1~b 1'内, 继续给予延时, 直到车轮转到对应的合适位置, 另外转向时应注意对车辆的限速, 可通过PWM控制后桥驱动电机。其他传感器的算法程序的原理等同于a1, 只是要注意延时程序的时间。

比例转向模型解决简易算法控制模型中的车头来回摆动问题, 对车辆实现了较好的控制, 但是预先对车辆要实现实时电阻值以及应当转向角度的测定。

3. PID控制模型

PID校正是一种反馈闭环控制, 其中P指比例, I指积分, D指微分, 其控制规律表示为:

式中Kp—比例系数

Ti—积分时间常数

Td—微分时间常数

Kp、Ti、Td均是可调的参数, PID校正正是改变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Kp、Ti、Td的大小, 来达到改善系统的动态性稳态性的目的。

再以安装七个光电传感器的模型车为例说明, 结合图4, 如果a1探测到中央黑线, 则此时车辆应当输入的转角电压为b 1~b 1', 记其值为V1, 而实际检测到的电压为V测, 对转向电机采用PWM控制, 则应当输入给转向电机的信号为

由于要防止PWM发生剧烈变化, 因此再引入一个电压量V测', 它是前次实际测量的电压值, 则输出的PWM信号应为

驱动电机的速度调整是通过每一个控制周期读入脉冲数间接测得当前转速Vn, 将与模糊推理 (这里不再详述) 得到的车辆期望速度Ve比较, 得到速度偏差ev和速度偏差率ed。

上式中ev'为上次的速度偏差, 然后根据增量式数字PID公式得到驱动电机的PWM控制信号Vpwm (r) =Vpwm+Kp×ed+Ti×ev+Td× (ed-ev')

PID控制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控制, 其调节原理简单、易于整定、使用方便和适用性强, 对于数学模型不易精确求得, 参数范围变化较大的被控对象, 采用PID校正往往能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

三、结论

论三种人性观与三种实践观 篇5

论三种人性观与三种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实践.怎样理解人,也就怎样理解实践,同样,怎样理解实践,也就怎样理解人.实践是人性的基础,实践的规律构成人性的规律,同样,人性的规律也构成实践的规律,人性也是实践的根据,要理解实践,首先要理解人.对人理解的`歧异性决定对实践理解的歧异性,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不同的实践观.

作 者:穆艳杰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中心,吉林,长春,130021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B017关键词:道德实践观 功利实践观 自由全面发展实践观

第三种生存 篇6

回首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0多年的社会变迁,知识分子下海,可以说是这段风起云涌、潮涨潮落的岁月中情节最为精彩、最富有戏剧性、也是最耐人寻味的时代乐章之一了。

曾几何时,无数昨天还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们受时代的感召,纷纷逃离体制的牢笼,义无返顾地一头扎进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而我也作为其中的一员,经过10年的市场洗礼和江湖历练,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野生动物,一个在很多人眼里难以形容和概括的不明飞行物。

市场经济彻底改变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宿命。在封建专制体制下,自古华山一条路——“学而优则仕”,但在官本位的社会结构中,真正能够走通这条路的却往往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一旦读书人求仕失败之后,只能靠内省、靠修炼、靠独善其身来解脱自己。这就决定了无论知识分子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只是一种依附阶层、一种官僚体制的点缀,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使是放浪形骸如李白这样的人物,一旦听到天子的召唤,也不禁流露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兴奋和迫切之情。

终于一夜之间,市场经济的浪潮撞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文化连同知识分子的命运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大解脱。值此数千年一遇之变局,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了,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生存方式了。

然而,知识分子下海谈何容易?胜者为王败者寇是市场经济的通行法则。在这冷冰冰的法则之下,有的知识分子在与市场的博弈中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潜能,逐渐从羊进化为狼,但同时也比狼更凶猛,更残酷,比商人更商人;有的人则“狗群里学狼叫”,把自己从“绅士”彻底变成了“流氓”;有的人则由于水性欠佳,铩羽而归;还有的人则呛了几口水之后爬上岸来,开始用纯粹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

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看到,当压抑了几千年的知识分子们一夜之间获得了多重选择的自由和机会时,当知识分子们一旦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自身的洗礼和转型的时候,当他们开始从“圈养动物”向“野生动物”进化的时候,当他们终于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挺起腰杆子做人的时候,知识分子所与生俱来的品质和光芒也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殆尽,往日的精神家园大多只成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一个似曾相识的灵魂的倒影。

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知识分子下海,要生存首先要学会与狼共舞,而只有敢于进入狼群,被市场接纳,才能学会与狼共舞,也只有善于与狼共舞,才能在市场中兑现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但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又难免被狼群所同化。那么,知识分子到底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既财智双赢,而又不扭曲自身人格的路径呢?

从下海第一天起,我就试图探寻和破解知识分子的市场化生存之道,在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市场的力量博弈、与企业家过招、与政府官员对话之时,我也始终在思考和求证着这样的命题:知识到底有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可能?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是否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财富高”的滚滚红尘中,文化人能否获取一种独立生存、独立思考、并发出独立声音的自信和尊严?

尽管这看起来有点堂·吉诃德式的自不量力,但我坚持了,而且走出来了。回眸下海10年路,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不仅有,而且还是一条有着广阔空间的康庄大道。

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我始终在努力探索一种外圆内方的生存之道,不要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狼,而要保持羊的本性,保持羊的善良、淳朴和超然。或许是天意,本人的属相就是羊,也许我命中注定是一只羊,一只披着狼皮的羊。

有一点与大多数下海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10年来,我和一支追随我的团队始终处于卖方市场。作为中国顾问咨询业的一分子,我们既有着对中国国情和宏观走势的深刻把握,又有着对企业和市场近乎刻骨铭心的熟悉与感悟,还有着对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的独特理解和整合方式,并且不断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了“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

正是因为独特的方法论、自信、丰富的积累和日复一日的市场磨练,在市场的博弈中我才始终能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态、独立的视角、甚至是个性化的表述方式。因此,在给不断成长的中国企业家和日趋成熟的政府官员们提供咨询的过程中,我喜欢把我们的角色戏称为“丙方”,而不是乙方。

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为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第三种生存的机会和可能,即一种既不依附于达官显贵,也不依附于财富阶层,而是与前两种力量平等互动、平起平坐的生存方式。我深信,只有保持第三种生存,才可能对人对事持有第三种眼光,只有第三种眼光,才能见人所未见,无所顾忌地表达出“丙方”的观点。

正如你在本书中将看到的涉及企业家、商帮、文人、区域、城市、地产、传媒等诸多领域的观察与思考,我之所以敢于针砭时弊、直抒胸臆,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超人的才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的超脱,因为我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丙方”,也正是这种第三种生存下的第三种眼光,才可能表达出一个知识分子特立而不独行、同流而不合污、超然而不乖张的声音。

我想,本书的阅读价值恐怕莫过于此吧。

DCS控制系统的三种应用结构 篇7

1 DCS系统采用服务器冗余结构

这4条生产线分两期建设, 每期的2条线同时建设设计, 每期的水泥生产线包括2条熟料生产线和4台水泥磨。根据工艺设计, 每期的熟料生产线的原料破碎与均化、生料粉磨和熟料烧成部分划分为一个系统, 由一套DCS系统控制;4台水泥磨包括水泥配料、水泥粉磨和水泥存储划分为一个系统, 由另一套DCS系统控制。水泥生产线包含工序较多, 并且对控制方式要求多样, 而服务器冗余结构具有高速度运算、长时间可靠运行、强大外部数据吞吐等特点。因此DCS控制系统均采用西门子PCS 7服务器冗余的结构。

我们以熟料生产线的DCS控制系统为例介绍服务器冗余结构的特点。西门子PCS 7服务器冗余结构DCS控制系统由现场控制站、服务器机柜、操作员站及工程师站构成。每期熟料生产线共分布有7个电力室, 即每条熟料线有各自的生料磨电力室、窑尾电力室、窑头+煤磨电力室, 两条线共用一个配料站电气室, 在每个电力室均放置一套现场控制站。现场控制站由西门子416-2DP CPU、CP 443-1网卡、分布式模块ET200M、DI/DO和AI/AO模块等构成, 柜内CPU通过PROFIBUS DP总线与分布式模块和I/O卡件进行通信, 读取现场信号。服务器柜与工程师站放置于中央控制室内, 服务器由两台互为冗余的高性能DELL计算机组成, 一台为主服务器, 另一台为从服务器, 主从服务器间通过串口线实现冗余, 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 另外一台服务器马上进行无扰动切换, 当故障服务器故障消除后, 自动对数据进行拷贝, 恢复正常运行。

工程师站主要用来完成系统组态和系统维护。服务器与现场控制站的CPU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 因此服务器上装有西门子CP 1623网卡, 通过工业以太网采用系统总线的方式与现场控制站的CP443-1网卡连接, 读取现场CPU数据。服务器与现场CPU距离较远, 因此服务器柜与现场控制柜内均配置有双光口MOXA交换机, 之间用光纤连接组成环形的通信网络。采用环网的优点是当其中一路光纤中断时, 设备间可以通过另外一路光纤进行通信, 因此提高了整个通信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所有操作均由放置于中央控制室内的6个操作员站完成, 操作员站不直接与现场控制站CPU通信, 而是通过工业以太网采用终端总线的方式读取服务器的数据。服务器冗余结构控制系统特点是服务器先读取现场PLC数据然后提供给操作员站, 而操作员站发出的指令首先经过服务器, 服务器再传送到现场PLC中具体执行, 服务器起到中央枢纽的作用。服务器冗余结构系统如图1所示。

2 DCS系统采用CPU冗余的结构

在余热发电工艺中, 余热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是余热发电的三大设备。余热发电站和熟料生产线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余热发电依赖熟料线产生的余热进行发电, 余热发电停机时熟料生产线依然可以正常生产。每条熟料生产线各有一套余热发电系统, 与熟料线同时设计建设, 而且为了使每期熟料线产生的蒸汽能相互补充利用, 每期余热发电除锅炉外所有设备全部安装在一个汽轮机房内, AQC炉和SP炉按就近原则分别安装在窑尾预热器和窑头篦冷机旁。余热发电工艺的设备较少, 因此在控制方面, 每期余热发电共用一套DCS控制系统;但余热电站对于安全及平稳运行要求较高, 因此采用西门子PCS 7 CPU冗余的结构, 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柜、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 控制柜由两个冗余的CPU、冗余的电源板、冗余的CP卡、冗余接口模块ET200M和I/O模块构成, 两个冗余的CPU (一主一备) 同时工作, 无扰动切换, CPU没有切换时间, 不会丢失任何信息, 可以避免由于单个CPU故障造成系统瘫痪。它们通过光纤跳线进行冗余和数据同步, CPU冗余结构如图2所示。

操作员站包括4台功能一样的计算机和一台打印机。与服务器冗余系统不同, CPU冗余系统的操作员站直接读取现场CPU的数据, 操作指令也直接发送到现场CPU中, 因此操作员站计算机中均装有西门子CP 1623网卡来实现与CPU间高速、大量的数据交换。工程师站主要用于系统组态、程序编写和故障诊断。使用CPU冗余的目标是减少因一个错误或系统维护而导致的损失, 停车成本越高, 越值得采用冗余系统。CPU冗余结构系统如图3所示。

3 DCS系统采用单站结构

我公司的石灰石粉磨站主要设备包括立磨、选粉机、除尘器和提升机等, 设备较少, 而且控制简单, 因此其DCS控制系统采用的是西门子PCS 7单站结构。单站结构可以由一台或者多台单站组成, 各个单站分别独立运行, 各自完成从现场PLC采集数据、归档和报警的功能, 单站同时还是操作员进行操作的人机界面。该DCS控制系统包括现场控制柜、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现场控制柜由西门子416-2DP、CP443-1网卡、分布式IO连接模块ET200M和I/O模块组成, 与余热发电DCS控制系统比较, 石灰石粉磨站控制系统的操作员站也是直接读取现场CPU的数据, 但是控制系统CPU为单CPU。操作员站由2台功能一样的计算机组成, 工程师站主要用于系统组态、程序编写及故障诊断。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4 系统间通信

在生产中, 各个系统间经常需要相互读取数据或存在设备连锁关系, 如余热发电需要读取熟料线生料秤喂料量、高温风机转速和窑头窑尾废气出口气体温度等参数, 熟料线生产也需要读取余热发电的发电量和蒸发量等参数。在设备连锁方面, 熟料线窑头产生的废气进入AQC炉前, 需要经过余热发电干扰式分离器把废气中的熟料粉末沉降后再输送回熟料拉链机, 因此分离器的下料器与熟料拉链机就存在运行连锁关系, 当拉链机跳停时, 下料器连锁跳停, 避免压料。DCS控制系统有多种通信方式可以实现系统间相互读取数据。由于一期的2条线采用西门子PCS 7系统, 因此采用S7通信方式实现系统间通信。S7通信属于下位机通信, 在CPU之间通过CP 443-1建立通信连接。生料磨现场控制柜与余热发电之间距离较近, 易于铺设光纤, 因此采用用1号生料磨CPU与余热发电CPU进行通信连接相互读取数据。余热发电CPU为冗余结构, 因此两个CPU与生料磨CPU都要建立连接, 并且在程序里需要判断两个通信是否正常, 当一个CPU通信出现故障时, 采用另一个CPU通信传输数据, 保证数据不丢失。由于双方系统均为西门子PCS 7系统, 因此只要把两个网络进行连接即可进行数据读取, 不需要额外增加投资。

OPC是一种通用的通信方式, 不依赖于生产厂家, 通过设置DCOM后DCS系统可以作为OPC服务器或OPC客户端来实现系统间数据相互读取。OPC通信属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 适合用于不同厂家系统间通信, 如二期的3、4号线余热发电控制系统为浙大中控ESC-100系统, 熟料线采用的是西门子PCS 7系统, 因此采用OPC的通信方式, 把熟料线的PCS 7系统设置为OPC服务器, 浙大中控ESC-100系统作为OPC客户端, 两个系统采用工业以太网连接即可实现数据相互读取。

5 结束语

三种控制 篇8

1 基于Zigbee的漏湿监测装置

装置包括无线漏湿检测和中央集控器设备。无线漏湿检测负责检测设置点处的湿度信息, 主要包括湿敏电阻检测膜、信号检测调理模块、MCU处理器模块, Zigbee通讯模块、无线充电模块。中央集控器负责收集各采集点无线漏湿检测设备的湿度值, 如果有漏水情况发生, 中央集控器设备会通过GSM短信模块对户主进行报警信息的提醒, 用户可通过Wi Fi或蓝牙通讯的方式获取到监控数据, 系统可对所有采集点的数据进行分析, 显示出漏水区域。主要用于现代家庭中的地采暖, 对已埋入地下和墙中管道接口处的漏水进行监测, 可及时有效的发现并定位漏水区域和漏水点, 减小因管道破裂造成的损失。无线漏湿检测设备将采集到湿度信息通过Zigbee通讯模块与中央集控器进行数据交互和状态信息的上传。在Zigbee网络中无线漏湿检测设备是作为路由节点设备存在于网络中。[1]主要结构如图1:

2 数字式热计量表

解决了现有热计量表不具备防暖气漏水的功能这一问题, 它包括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A/D转换电路、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驱动电路、控制电路、流量采集电路和温度采集电路, 第一流量传感器输出端与流量采集电路的一个输入端相连, 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温度采集电路的一个信号输入端相连, 它还包括第二流量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二流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流量采集电路的另一个信号输入端相连, 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温度采集电路的另一个信号输入端相连。本实用新型设计实现了对用户家庭进出水流量的实时监控, 用于防止暖气漏水。[2]结构如图2:

3 漏水自动关闭装置

本实用新型暖气漏水自动关闭装置包括设置在暖气上的进水管道进水控制阀和出水管道出水控制阀、外罩, 所述暖气漏水自动关闭装置还包括压力平衡装置, 压力平衡装置通过连杆装置分别与进水管道进水控制阀和出水管道出水控制阀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暖气漏水自动关闭装置通过压力平衡装置, 控制暖气管道控制阀, 当暖气正常运行时, 压力平衡装置处于平衡状态, 但是当暖气管道发送漏水时, 压力平衡装置失衡, 压力平衡装置通过连杆装置带动暖气管道控制阀关闭, 使暖气管道不能继续大量漏水。[3]

4 三种设计的优缺点和综合设计

4.1 三种设计的优缺点

三种漏水设计比较如表1。数字式热量计表能实现局部热计量装置的防盗、防拆及热量计算、漏水检测、漏水后关闭阀门, 既可公平合理地按各用户实际采暖热量计算采暖费用, 又可鼓励热力用户自主节能, 但在误报或水流不稳情况数据不正常, 只能做到设备的开关, 没有实现漏水提醒、漏水地点现实的智能化和人性化设计;Zigbee漏湿装置解决了家具供水和供暖管道埋入墙体和地面后, 无法查看管道密封和漏水情况的问题, 设计漏水定位、报警、漏水控制, 但对室内温湿度调控、地下检测设备维护问题未解决, 成本较高;漏水自动关闭装置是一种独立运作的开关装置, 只要在用户进出管道设计安装即可使用, 但装置运作精度较低, 由于设备设计较复杂, 在误报或者时效情况下维修很困难, 同时机械设备在腐蚀性环境中工作, 性能下降严重, 所以需要定期清洗和跟新。

4.2 综合设计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对家庭住宅要求的提高, 现代住房越来越多的采用地热供暖来取代墙挂式暖气。这种舒适度较高而且美观的地热供暖方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市场, 但是当地热供暖发生漏水情况或者有漏水危险时, 还没有一种智能控制装置及时提醒漏水情况发生以及对漏水位置进行定位。综合三种漏水设计, 本文在数字式热量计表基础上改进, 提出智能化、人性化的暖气漏水控制设计, 特别对控制阀门的设计, 不仅能实现智能关闭, 还能通过PC或系统自动控制调控阀门开关大小, 控制室内温度, 设计方案如图3:

(1) 使用单片机msp430 作为处理数据系统, 在实现暖气热值计量和管道流量采集的前提下, 不仅满足数据处理要求, 同时能很好实现和其他模块结合的问题, 提高数据判定准确度;

(2) 增加Zigbee模块, 不管用户使用地暖还是暖气片, 都可在管道周边或底部安装无线漏湿检测部件, 在有漏水时, Zigbee模块能将湿敏电阻信号传递到单片机控制系统;

(3) WIFI和GSM模块能在发生漏水后提示用户, 用户可通过手机WIFI和WIFI模块连接, 实现数据的读取和上传, 并可通过软件对系统进行设置, 同时可实现用户远程控制暖气管道进水量, 控制室内温度;

(4) 电池使用无线充电空间耦合方式, 当无线漏湿检测设备检测到自身电池电量不足后, 会将电量报警信息通过检测网络传送到作为协调器的中央集控器设备, 并进行显示报警和短信提心。用户即可通过将根据安装位置图, 在无线漏湿检测设备的位置放置无线充电器或者跟换电池;

(5) 按键和LCD液晶显示模块将用户家庭的暖气管道和供水管道布局图导入系统, 并将无线漏湿检测设备的系统编号信息在布局图上进行标定设定, 即可直观的监测到家庭内各监测点的湿度信息和历史曲线等信息;

(6) 设计电磁阀能实现漏水关闭, 管道水量控制, 达到控制室内温度。

5 结论

针对目前的情况, 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成本和设备小型化的问题, 面对不断升起的用户需求和呼声, 综合性设计方案相比以上几种设计能实现的功能较多, 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与总多暖气漏水控制设计相比成本较高, 无法普及使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智能设备设计的进步, 工业成本下降, 暖气管道漏水控制装置将会低廉设备代替, 这样综合性控制系统才能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真正在智能家庭的大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摘要:分析暖气漏水控制的现状, 对基于Zigbee的漏湿监测装置、数字式热计量表、漏水自动关闭装置三种控制系统做对比分析, 得出各自不足和综合改进方面, 提出一种新的综合性控制暖气漏水设计, 可为智能化家居设计做借鉴。

关键词:数字热计量表,Zigbee,暖气漏水

参考文献

[1]尚佐旭.一种基于Zigbee的家具漏湿监测装置.中国:103294017A[P].2013-09-11.

[2]兰生, 徐滨海, 原永滨.一种防漏水的数字式热计量表.中国:201615548U[P].2010-10-27.

三种控制 篇9

1 恒温恒湿空调简介

1.1 恒温恒湿空调结构

目前常用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主要是具有新风预热器、蒸汽加湿的一次回风空调系统, 主要的结构为四管制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这种空调空调系统中的加热器主要适用于冬季环境中, 表冷器主要用于夏季, 加湿器主要用于冬季和夏季工况下对混合风进行加湿处理。

1.2 恒温恒湿空调的自动控制

恒温恒湿空调的自动控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 按照事先设计开发的控制系统实现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中的自动控制。其中,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DDC为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PLC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主要环节, 其主要是可编辑逻辑系统。DDC和PLC控制系统是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主要的核心部分, 同时在控制系统中还有AO、AI、DI、DO等相关的数据参数。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对这些数据参数的控制实现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环境中的控制。

2 三种条件下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自动控制分析

2.1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在夏季的自动控制分析

在夏季条件下, 室内空气的温度主要是通过表冷器来降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从而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在夏季的控制原理主要如图1所示:

在室内温度控制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热器来补偿表冷器在控制温度的过程中出现的露点温度过低的现象, 进而通过调节使得室内的温度达到符合的要求。由于表冷器除湿, 使送风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控制所需要的送风温度, 如果不进行温度补偿, 会导致室内温度过低。此时用二次加热器对送风进行加热, 补偿其冷量。

从图1可以看出, 夏季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属于一个单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这种循环控制系统使得在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过程中, 不管是任何原因造成的偏差, 都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自动控制, 使得室内温度和湿度达到均衡的状态, 并且能够使得空调系统出现的偏差逐渐偏向于零。因此可以说, 这种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及时的修正出现的偏差, 进而能够从很大的程度上提高自动控制系统的精度。

2.2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在冬季的自动控制分析

相对于夏天来讲, 冬季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明显偏低, 因此在冬季,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恒温恒湿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在冬季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图2所示:

冬季室内温度的控制同样属于单回路闭环控制系统, 在冬季的自动控制过程中, 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有两种扰量, 第一种是新风进出空调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第二种是室内热量在空调系统各个回路过程中的传递所产生的各种干扰。与夏季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相比, 冬季控制系统同样能够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在一需要的范围之内, 同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空调系统控制的精度和准确度。整个控制系统属于单回路开环控制系统。从自动控制角度来说, 开环控制系统控制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 说明了定露点调节法的不足。

2.3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在恒温恒湿机过渡季节工况

过度季节的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比较复杂, 在过度季节, 需要区分温度的调节和湿度的条调节两种情况。

(1) 室内温度的控制

上图中所显示的传感器K2, 在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能够测得露点的相关温度Hc, 同时能够测出Hg所给定的确定值的调节输出。过度季节的空调系统室内温度的控制通过加热器和表冷器两个关键的部分来完成, 通过对各种数据指标的测试, 通过这两个部分来调节室内空气中的温度。在室内控制系统中, 主要存在的干扰因素有新风冷负荷产生扰量和室外热量通过围护结构传给室内产生冷负荷的波动扰量以及室内热源直接将热量散出形成/冷负荷扰量0。

(2) 室内湿度的控制欲调节

过度季节室内湿度的控制与调节同时样通过传感器K2来实现对露点温度的测量与感受, 通过对室内温度的测量与传感, 能够输出室内湿度的相关指标, 然后由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室内湿度的控制与调节。室内湿度控制系统的干扰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室外从新风湿负荷对系统室内湿度控制的干扰, 室外湿度不同与会导致干扰的不同, 也就是说室外湿度的大小决定了第一种干扰情况的大小;第二种干扰主要来自于系统结构自身引起的湿负荷对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所产生的干扰量。

在过度季节, 恒温恒湿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虽然相对比较复杂, 但是恒温恒湿空调控制系统同样能够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来实现对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自动控制, 使得室内温度和湿度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的平衡和调节达到要求。

3 小结

恒温恒湿空调主要是用来将室内的温度、适度以及各种相关的指标控制在室内所需要的范围之内, 来满足工业生产等场所和环境对其的要求。多变量、非线性、大时滞等特点是恒温恒湿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虽然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每个单回路能够正常的工作, 但是在回路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就会出现各种情况, 这就会导致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出现不稳定的状态。本文通过对恒温恒湿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三种情况的分析, 对不同情况下对其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利于改善恒温恒湿空调自控制系统。

摘要:恒温恒湿空调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空调系统,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在不同的季节的自动控制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夏季、冬季和过渡季节这三种情况是是典型的三种条件下的自控控制情况。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在不同环境中的自动控制,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对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恒温恒湿,自动控制,节能

参考文献

[1]陈明.模糊控制技术在恒温恒湿空调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2]李强.空调系统多工况分区控制调节及实例[J].安装, 2005 (10) :37-39.

[3]陈浩.恒温恒湿车间空调设计[D].上海:同济大学, 2004.

[4]陆亚俊, 马最良, 邹平华.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5]杨献勇.热工过程自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6]吕光磊.恒温恒湿类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J].郑州工业学院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2 (2) :132-134.

[7]朱顺兵.建筑自动化系统空调节能优化控制策略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6, 28 (2) :59-62.

三种控制 篇10

关键词:控制回路,导通法,电压降法,电位法

1 引言

事故处理应该是运行值班员必须要掌握的真本事, 特别是正值班员, 头脑清醒、思路明确在处理一个事故时将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时不间断的进行事故预想利反事故演习将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法。

但是光进行一定的锻炼还是不够的,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正确处理事故的方法还是必要的, 本文将通过一例反事故演习来讲解当“控制回路断线”的信号发出时根据图纸查找控制回路中的故障点的方法。

2 问题的提出

花西供电公司500kV模拟变电站正常运行方式下, 220kV中央信号屏突然发出2021开关控制回路Ⅰ组、Ⅱ组断线信号。

此时首先要记录时间、信号, 信号复归, 若可复归, 则误发, 若仅是上述信号发出, 则可能为开关位置继电器接点不好或开关辅助接点不好;要是伴有其它信号例如“SF6压力低报警”等信号, 则有可能是控制回路电源失去, 首先查找直流分屏柜2021开关控制Ⅰ、Ⅱ段空开是否跳开 (若跳开应该伴随有“2021开关Ⅰ组、Ⅱ组电源断线”等信号) , 202l开关中央信号控制屏后1RD、2RD保险是否熔断 (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

如果上述查找都为正常的话, 此时可能的故障原因为合闸位置继电器烧坏或分压电阻烧坏等等, 此时就要进行回路查找法了, 具体的方法见下文介绍。

3 解决问题的三种简要方法

3.1 导通法

导通法又叫电阻法, 使用此方法前要做好安全措施, 负极直流电源已停用, 保险已取下 (或空开已拉开) 电表挡位尽可能选高档位防止巡查故障点时误跳正常运行的开关造成事故。使用此种操作方法的步骤如下:

3.1.1 取下回路两端的保险, 验证回路是否确定无电可以先用万用

表 (电压档) 各在正负极选一点测试, 若有电各为+55V, -55V, 若无电则都为0V。

3.1.2 将万用表打到合适档位的“电阻档”, 将其两个表头的一个 (如

负极) 固定于合闸线圈 (如Y1-A) 负极端, 固定时一般可固定于其负极端的端子排上, 此时另一表头由负极表头逐级移向回路的直流正极端进行测试。把所有的可能导通的回路全测试一遍。

3.1.3 分析:若是所测试出的电阻值很小 (或者有某一个正常确定

值) , 说明两个表头间所测试的元件为正常的, 否则若值很大说明此元件可能已经损坏。例如:当用万用表的表头一极放在合闸线圈 (Y1-A) 负极端, 一极放在其正极端所测试的合闸线圈电阻值很大 (几乎无穷大) , 则说明合闸线圈已经断线了。

3.2 电压降法

电压降法不能停用直流电源, 所以适应于查找运行设备的故障点, 务必防止直流回路失电, 直流保险确保不要动。具体如何使用此种方法如下:

3.2.1 直流回路的保险不要动, 否则会造成保护回路失压拒动。

3.2.2 固定万用表两个表头的一个于回路负极端, 此时移动万用表的另一个表头右回路正极端逐级向负极端移动。

3.2.3 若两表头间所测试的电压指示正常 (110V左右) , 则说明表头

位于正极端靠近其左端的相邻元件为完好设备, 否则若是测试值为0V, 则为故障设备。

3.2.4 例如:将万用表打到合适档位的“电压档”, 将其两个表头的一

个 (如负极) 固定于合闸线圈Y1-A负极端 (一般可固定于其负极端的端子排上) , 另一表头首先固定于所测回路的正极端如TwJa的左端 (可固定于其旁边所连端子排) , 然后查看所测试的电压值, 若是110V左右说明TWJa正常, 继续挪动正极表头右移再固定于Rtwj左端继续测试电压值, 若是测试到电压值为0V, 说明Rtwj损坏, 否则继续右移直到查找到具体故障点。

3.2.5 说明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像步骤 (4) 中所说的那么简单的移动,

运行值班人员可以拿着图纸对照现场实际设备进行接点查找然后进行测试。但是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实际设备的回路不是非常精通的值班员在实际操作中最好使用下述3.3的第三种“电位法”进行查找故障元件。

3.3 电位法

电位法进行查找的原理实际为运用单点接地原理, 具体如何使用此种方法如下:

3.3.1 首先选取万用表的电压直流档。

3.3.2 固定万用表头的一极于接地端可靠接地, 移动万用表头的另一极从回路负极端到回路正极端。

3.3.3 若是所测试元件当可移动端的表头位于其负极端时为-55V,

而位于其正极端时为+55V, 则说明此元件为故障元件, 否则测试值则由其表头所靠近的完好极端决定电压指示。但是其测试值的绝对值为+55V。

3.3.4 例如, 把万用表的一端固定接地, 移动另一表头从合闸线圈

(Y1-A) 的负极端开始测试, 然后在合闸线圈 (Y1-A) 的正极端测试, 若是电压指示值发生反偏, 并且其两个测试值的绝对值大小相等, 说明合闸线圈 (Y1-A) 损坏, 否则若是测试值不变说明此元件完好, 继续往回路正极端移动进行测试。

4 结束语

三种运动解 篇11

跪姿前倾 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该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强化大腿肌肉。

伏地挺身 俯卧(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松,前额触碰地面,双腿伸直,双手弯曲与肩平放,手肘靠近身体,掌心向下。双手支撑,抬起头、胸部,双腿仍接触地面,直到感觉胸腹完全展开。保持该姿势约10秒钟。重复做3~5次。能消除胀气、解除便秘、锻炼背肌,对脊椎矫正有一定的帮助。

站立弯膝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轻放膝上,身体微向前弯。深吸一口气,吐气时缓慢收缩腹部肌肉,让腹部肌肉呈凹陷状,但不要勉强用力,否则会感到不舒服。保持该姿势5~20秒,不要憋气,然后顺势将肺部气体排出,放松肌肉。重复4~7次。这个动作对缓解消化不良与便秘很有帮助。(健康周报)

三种控制 篇12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查阅201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和2011年浙江省新农合年度统计报表,将浙江省31个县(市、区)按照新农合经办模式分为三类,收集和整理三类模式下实施不同种类门诊和住院支付方式的县(市、区)的医疗费用相关信息。

1.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焦点人物访谈获取国家及浙江新农合经办模式、新农合支付方式典型模式、浙江省31个县(市、区)新农合工作的运行情况及新农合支付方式实施相关政策文件及运行现状等情况。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针对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指标。具体包括门诊医疗总费用增长率、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门诊实际补偿比、住院医疗总费用增长率、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和住院实际补偿比。运用秩和比法和TOPSIS法对三种新农合经办模式下实施不同种类门诊和住院支付方式的县(市、区)对医疗费用控制综合效果进行排序。秩和比法(RSR)是在一个矩阵中,通过秩转换,获得无量纲的统计量RSR,以RSR值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或分档的方法。TOPSIS法是依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相似性进行排序的方法,是系统工程中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效益分析、卫生决策、卫生事业管理方案确定等多个领域[3]。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分析

2011年浙江省31个县(市、区)中,实施卫生部门主管并经办的有21个县(市、区)、人力社保部门主管并经办有7个县(市、区)和政府主管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有3个县(市、区)。21个实施卫生部门主管并经办的县(市、区)中,选择的门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包括总额预付制、次均费用限额、按服务项目付费以及总额预付制加次均费用的混合支付方式4种,选择的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总额预付制、按病种付费、次均费用限额、总额预付制和次均费用混合支付方式、按病种付费和次均费用限额混合支付方式以及按服务项目付费6种。7个实施人力社保部门主管并经办有县(市、区)中,选择的门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包括总额预付制、次均费用限额和按服务项目付费3种,选择的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总额预付制、按病种付费、次均费用限额以及总额预付制和按病种付费混合支付方式4种。3个实施政府主管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有县(市、区)中,选择的门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包括总额预付制和按服务项目付费2种,选择的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总额预付制、按病种付费以及按病种付费和次均费用限额混合支付方式3种,见表1。

2.2 卫生部门主管并经办管理模式下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的评价

卫生部门主管并经办模式下,4种门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为次均费用限额方式,其RSR值为0.833 3,相对接近程度为0.842 3,见表2。6种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为按病种付费和次均费用限额混合支付方式,其RSR值为0.777 8,相对接近程度为0.688 0,见表3。

2.3 人力社保部门主管并经办模式下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的评价

人力社保部门主管并经办模式下,3 种门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为次均费用限额方式,其RSR值为0.888 9,相对接近程度为0.568 7,见表4。4种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为总额预付制和按病种付费混合支付方式,其RSR值为0.833 3,相对接近程度为0.725 1,见表5。

2.4 政府主管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模式下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的评价

政府主管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模式下,2 种门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为总额预付制方式,其RSR值为0.833 3,相对接近程度为0.886 2,见表6。4种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为总额预付制和按病种付费混合支付方式,其RSR值为0.888 9,相对接近程度为0.419 9,见表7。

*表7两种评价方法所得结果有所区别是因为原始指标数值比较接近。同时,秩和比法对多项评价指标进行平均排位,这种概念和思想与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方式很一致,因此本研究选用了秩和比法的分析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卫生部门主管并经办管理模式下支付方式选择

该模式由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通过新农合保障制度及适宜选择支付方式形成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目前全国农村区域内新农合最主要的管理模式[4]。从本研究组前期理论分析中发现该模式门诊最优支付方式为按人头付费方式,其次为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5]。 但由于在浙江省21个实施卫生部门主管并经办的县(市、区)中,没有县(市、区)实施按人头付费方式,从而使实证研究中次均费用限额(属于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成为了该模式下对门诊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支付方式,体现了该支付方式费用结算及操作简便,同时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的监管的优势。

按病种付费和次均费用限额的混合支付方式被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证明为是对住院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支付方式。究其原因与其既能有利于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合理引导医疗服务行为以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同时又能结合目前按项目付费方式过渡期改变的实际情况有关。可以说这种支付方式均衡了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多方利益诉求。

3.2 人力社保部门主管并经办模式下支付方式选择

该模式即在政府统一领导、新农合管理委员会指导协调下,利用劳保部门所属城镇职工及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已有及在农村扩展的业务管理网络,负责新农合基金及医疗费用的筹集、管理和结算[6]。实证研究发现该模式下门诊医疗费用最优为次均费用限额方式。这与本研究组前期理论分析发现,门诊适宜支付方式为总额预付制方式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在支付方式改革过程中,浙江各地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加大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力度。其中,实施次均费用限额的宁波市鄞州区农村全科医师队伍、首诊制和双向转诊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积极探索疾病“防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医疗费用。

总额预付制和按病种付费的混合支付方式被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证明为是对住院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支付方式。究其原因对住院医药费用的总额预付制实现了人力社保部门对新农合基金宏观管理和监督,又辅以专业技术服务流程清晰的住院常见病和多发病按病种付费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医疗服务规范化建设和质量监管,同时又易于服务提供方接受管理和监督以及增强其主动控费意识。

3.3 政府主管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模式下支付方式的选择

该模式由政府负责新农合政策方案的制定、发动宣传及筹资工作,卫生或劳保部门代表政府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全面或部分地负责新农合基金管理、审核支付、结算业务,其特点是建立“征、管、办”相分离的运行机制。总额预付制方式被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证明为是对门诊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制和按病种付费的混合支付方式也被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证明为是对住院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优的支付方式。这两种支付方式可以说既兼顾了政府的战略利益,和卫生部门及下属医疗机构的相关利益,又有利于商业保险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的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汪长如,叶宜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模式与经办机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7):491-492.

[2]纪京平,张毅.区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付费改革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5):50-51.

[3]陈定湾,沈清,吴燕萍,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0):808-810.

[4]霍振国,张晓,刘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12):25-26.

[5]苏晓培,王小合,顾亚明,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管理模式适宜支付方式选择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5):65-68.

上一篇:智能组卷策略下一篇:教学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