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才培养

2024-06-22

翻译人才培养(共12篇)

翻译人才培养 篇1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进步, 翻译行业经历着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冲击与变革。与此同时, 传统翻译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也逐步暴露, 对于译者而言, 传统的翻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翻译的市场需求。因此, 利用计算机高效、简洁的特点并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现状

计算机辅助翻译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AT) 起源于机器翻译 (Machine Translation, MT) , 是翻译材料电子化后迅速发展的一门翻译技术 (冯志伟, 2004)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翻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性, 一直到今天译文的可读性仍然不是很高。但是社会又迫切需要对大量的真实文本进行大规模的处理。在此背景下,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运而生。

随着翻译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现代翻译行业更加趋于产业化, 形成了从翻译软件公司变成翻译公司再变为印刷出版公司的产业发展链 (Bowker, 2002) 。现代翻译需要进行译前、译后的处理。首先, 现代翻译呈现了翻译材料多方面的需求, 其中包括图片、音频、视频, 还有不同的网站等。其次, 市场环境下, 所翻译项目的要求时间都非常紧迫。再次, 由于翻译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时间又很紧迫, 所以现代翻译经常采用多译员合作翻译的模式。最后, 随着现代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翻译内容大量增长, 行业分工的具体化, 翻译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钱多秀, 2011) 。

二、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的培养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 语言翻译在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必不可少。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 培养高素质、高要求的翻译人才, 就理所当然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翻译教学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领域, 对提高翻译教学水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也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和未来方向 (严明, 2009) 。翻译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需整合不同方法, 从各方面提升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许钧, 2009) 。翻译教学是以翻译能力提升为目标, 更加关注翻译知识与技能的传播, 已经提高学生从事职业翻译的能力。

由于CAT技术在中国人处于初级阶段, 许多高校翻译专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CAT技术。国内许多高校的翻译教学中, 尤其是很多高校的高翻学院都已经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翻译专业学生之后的工作方向大部分是去翻译公司工作, 他们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了解与熟练运用尤为重要。因此, 翻译专业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国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很重视。对于翻译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来说, CAT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首次被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并批准进行招生,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我国翻译学科建设来说是件大事, 同时也象征了翻译专业 (或学科) 在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也是我国翻译专业建设再发展的标志。这必将使得我国翻译专业持续和高效发展,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翻译人才, 为我国教学、教育、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奉献。

三、高效培养翻译人才的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翻译行业。诸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或企业都会愿意聘用那些掌握了专业翻译技术的人才。因此, 各高校应对学生进行翻译技术的不断培养,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 从而不断提高翻译工作效率。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翻译软件的学生将在就业竞争中更占据优势 (张政, 2006) 。

关于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 在此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首先, 我们要转变传统翻译人才的培养, 更加重视现代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进翻译技术方面的教材。国内现有的翻译教材还不够满足需求, 因此要大力从国外引进有关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优秀教材, 或者组织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编写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教材。

其次, 我们必须改变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 使学生提升借用CAT软件进行翻译的能力, 以及进行专门的翻译技能训练。学校也要不断引进和改善专业的翻译软件, 邀请次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解。通过实践练习, 使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CAT软件, 提高学生综合竞争能力。与此同时, 加强学生对翻译项目的培训。学生不仅要了解翻译项目的操作流程、分工问题, 还要学会协作与管理方面的内容, 有时还需要进行审校、排版等工作。

最后, 要针对学校现有的资源和翻译市场的需要进行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一, 对于翻译技术方面的师资情况培训。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引入有经验的CAT翻译人士。同时, 各位翻译教师也应积极学习新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 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使自己和学生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结语

随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 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为适应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提升译员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翻译水平,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需的口笔译人才。这将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更高需求的复合型、外向型实用型的翻译人才。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翻译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已经没有办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已是大势所趋, 也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要求。本文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现状, 以及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的培养, 还进一步探讨了有效培养翻译人才的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Bowker, L.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2002.

[2]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钱多秀.计算机辅助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许钧.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

[5]严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6]张政.计算机翻译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翻译人才培养 篇2

翻译历来是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人,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去了解、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

翻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还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然而,目前我国翻译方向硕士生的培养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其培养目标为高校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性,对翻译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则不够重视。在人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忽视翻译操作技能的培养,就会导致翻译实践能力偏低,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的培养。某大学一位教师告诉笔者,他们学校有资料翻译任务,想请新近聘用的一位翻译方向硕士毕业生承担一部分,没想到这位毕业生竟然拒绝参与,说自己是搞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擅长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研究对翻译学科建设无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仅仅懂得理论而不会实践,这样的毕业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实践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校去年新上了翻译方向硕士点,我曾利用参加国内翻译学术会议的机会,向一些知名外语院校的教师询问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是否应开设翻译实践课,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我问他们,学生的操作能力差该怎么办?他们告诉我,用翻译项目来弥补。翻译项目实践诚然是必要的,但翻译项目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并非总是能够得到,没有项目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必须为翻译方向硕士生开设一定数量的翻译实践课,以确保他们有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就我所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我在北外英语学院作访问学者,跟翻译方向硕士生听课。他们有一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以英汉翻译为主,由申雨平老师任课),还有一门“翻译实践”课(以汉英翻译为主,由庄绎传老师任课)。当然,北外的翻译方向硕士生也参与一些翻译项目,比如在我访学期间,他们正跟曾诚老师一起翻译一本英文词典,还承担了中央电视台某些节目的翻译工作。

3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人都会搞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确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的进修和努力能够胜任翻译工作,但并非每一个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当翻译。因为这两个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从教学目标来说,传统外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中,“译”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词汇和语法,或检查学生的外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翻译专业教学则从职业需求出发,把翻译操作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突出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上的口、笔译技能训练,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教学内容来说,传统外语专业主要学习语音、语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用这些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能够用流利的外语来表达思想,但却不一定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翻译专业则主要学习如何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来对原语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并用译人语将所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翻译专业培养的是全才、通才,特别是笔译,提倡一专多能,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文学翻译,也要兼顾社会、文化、科技、法律、经贸、金融等方面的翻译。我校外语学院在安排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翻译课教学内容时,就把普通翻译教材与经贸翻译教材进行了嫁接,以增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商务或经贸翻译打下基础。另外,双语转换机制还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教学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说,传统外语专业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翻译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则是双语交际环境,训练学生用一种语言来理解信息,而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相同的信息。翻译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翻译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为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身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口译课程可采用课程研讨、口译现场模拟或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还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口译人员为学生授课或开讲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完成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院系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10万字以上的笔译任务。

4结语

翻译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培养模式

近三十年来,外语教学不断深入发展,翻译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开越受到广大学者,师生的关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专业化的趋势,专门用途英语(ESP)应运而生,科技英语便是其中重要的分枝。传统单一化的翻译教学模式下,翻译人才培养偏重于文学,没有专业特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何将翻译教学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要从市场需求入手,分析翻译教学现状,才能找到改革的方向。

一、多元市场需求分析

提到科技英语的翻译,人们往往会在脑海中浮现“逻辑,精准,严谨”这三个词。认为科技英语翻译就是死板的,严肃的和缺乏想象力的。这会造成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单一化的假象。

真实的市场需求中,科技英语不仅包括面向科技人士的专业科技英语,如科学文献和情报技术资料的翻译,也包括面向大众的一般性科技英语,或者称之为科普性科技英语,因而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专业性的科技英语翻译要求严肃、客观,语言准确,体现翻译的科学性;而科普性的科技英语翻译要求语言生动、形象、有趣,体现的是翻译的美学性。

多元化的市场要求我们不能走传统文学翻译的极端,也不能走技术型翻译的极端,必须在翻译的科学性和美学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二、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偏重文学性,缺乏技术性翻译教材

在教材的使用上,张培基等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是唯一一本全国统编并经教育部审定的翻译教材,也被公认为翻译界书籍的鼻祖,至今仍被广大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也是很多院校考研的指定教材。但时至今日,该教材中的很多译例和练习显得过于陈旧,内容也局限在政治领域,很少涉及科技文体。而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科技专业知识的贫乏,使得他们需要一本即能够学习通用翻译理论、策略和方法,又能够掌握科技英语文体特点和科技词汇的书籍。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本统编的、得到广大师生认可的科技英语翻译教程。

2.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专业与文学的关联

科技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两种语言基础、熟悉中西方文化、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及科技文本的笔译技能和交替传译技能的应用型高级职业翻译人才。”因此,科技翻译教学既要重视文学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又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

纵观我国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传统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有学校增开相关专业课或是安排跨专业的选修课,或者增修第二专业。因此在改进英语专业科技翻译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可以鼓励一些英语基础好并且有兴趣的理工科学生辅修英语专业的课程,提高其语言技能和翻译能力,加上这样的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快地适应翻译实践。

3.技术型师资力量不足

大部分英语专业的人才多是在从事翻译方面的工作,或者至少主要从事翻译工作,所以翻译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目前各学校教师的选用标准来看,过多偏重有较高学历的,有出国经验的老师,而对有深厚翻译实践功底的老师的选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为例:该系专业英语教研室共有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讲师1人。其中22人已获取英语专业博士学位,6人获得硕士学位,大多数老师具有出国经验,可唯独没有一人来自翻译实务界。

又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该系共有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其中有20人已获博士学位。绝大部分老师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却鲜有翻译实务界的资深人士。

调查统计,其它高校的情况也大多如此。很多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没有任何的翻译实践经验,只是出了学校进学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英语翻译教师应注重从翻译实务界引进。由于科技英语翻译是一种职业型的翻译与学术型的翻译是不同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学问。正如西方社会多从有多年律师实务经验的人士中选任法官一样,翻译教师,特别是科技翻译教师,也应注重从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人员中选拔。

三、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课程设置亟待改革

科技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特点;

2)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科技翻译的专才品质。

课程设置的重要特色是各模块的合理分配、比例得当。在设计课程时,要以必修课程为重点,以关联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形成了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层次—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科技翻译专业教学计划可以分为核心课(必修课)、关联课(限选课、任选课)进行设置:

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语言知识课、翻译理论基础课以及专业知识课。首先、语言知识课是学生翻译能力高低的必备条件。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现代汉语、古汉语、双语写作和英汉双语对比。其次,翻译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翻译与文体、翻译批评和相关专业文体要求的知识。此类课程应包含:翻译概论(笔译、口译)、翻译史、翻译与文体、翻译批评与翻译专题研究、翻译实务及科技翻译。最后,专业知识课的学习以使学生了解专业技术基本知识和学习专业术语为主线,同时注重学习专业翻译语言的特点、专业术语的选择和句子的表述方式等等。此类课程可与相关专业系部联合进行双语教学,如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电力、电子、冶金、环保等。

关联课程是与核心课程密不可分的课程。关联课程着重提高学生双语转换技能,学习双语基础及文化背景课以及扩充信息。这部分课程可通过限选或任选课来设置。如口、笔译技巧课,西方文化与中西文化对比、中华典籍阅读欣赏、英美概况和外国名著赏析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查询与利用、机助翻译与翻译软件简介。以培养出“专业+特色”的翻译人才,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2.教材编写力求突破

在传统翻译教材遭受口诛笔伐的过程中,新编翻译教材频频诞生。据陶友兰(2008)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有1000多种。但奇怪的是,许多教师面对这么多教材却苦于找不到一本合适可用的教材。这些年来出版的翻译教材越来越多,但有相当多的翻译教材依然走的是老路子,即重视文学文体翻译,应用型文体翻译所占比例很小。所以,笔者认为,既然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已经不约而同地成为大家的选择,那么翻译教材的编写应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彰显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切实体现外语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应用型转向,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新型实用翻译教材的编写应该转变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市场的脉搏,以量体裁衣、按需培养为原则,符合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规格。

3.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有待推进

翻译人才教育的实施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教师的质量。翻译专业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格修养、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等素质之外,还应该适应翻译专业的特殊要求,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有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何刚强,2007)。要提升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化程度,建立一支合格的翻译教师队伍,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要有计划、不间断地实施学历学位教育,外派中青年教师攻读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引进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生,尽快改变教师队伍中的学历结构,特别要注重培养和确定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开展在职或短期培训,通过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术研讨班等培训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质,增强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如韩子满(2008)提出的,招募职业译者加盟(全职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与专业翻译机构合作,借用职业译者,并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创办自己的翻译公司,为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稳定教师队伍。

翻译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而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又赋予翻译教学新的内容要求和时代特征,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保证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质量是摆在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这需要全体专业教师的努力,坚持不解的探索和不断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子满.科技翻译研究的理论化[C].上海: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

[2]何刚强.翻译的“学”与“术”——兼谈我国高校翻译系科(专业)面临的问题[J].北京:中国翻译,2005.

[3]贾岩.英语专翻译教学改革再思考[J].哈尔滨:继续教育研究,2011.

[4]陶友兰.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学位与研究社教育,2004.

[5]邵泽娜.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索[J].兰州: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翻译与高校教育关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400450359)。

作者简介:石雪,女,现供职于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

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篇4

1 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中医是中华瑰宝, 其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在新世纪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更加广泛, 21世纪是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 中医药将更大程度地走出国门, 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 扩大其在世界医学界的影响力。这样的现实需求对中医药翻译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创新现有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不针对中医药翻译的独特性, 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一体化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 就无法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

中医药翻译走过了几个世纪的历程,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发展。尽管国内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中医药翻译课程, 设置了中医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点, 但是切实可行的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研究尚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目前中医药翻译人才的本科层次的培养主要采用“外语+中医药专业课”的培养模式, 基本设立在外语专业中, 通常在课程中设置一些中医药翻译课程及一些中医药专业课程。中医药翻译专业的本科教育中, 尚以语言教学为主, 多偏重英语语言能力培训, 专业翻译能力的培养并不十分让人满意。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以往的培养模式, 通常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着手, 走一条“至上而下”的路线。而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 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 如果不从学生的“学”着手, 而一味在教育提供方“教”的方面进行尝试, 很难真正实现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从学生的“学”着手, 通过对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路径的研究, 反观我们现有的中医药专业的培养模式, 探索如何改革现有的专业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医药翻译专业的本科生, 本研究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 以国外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日志研究为基础 (Cassell&Symon, 2004) , 让受调查者对自己中医药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翻译实践行为、翻译研究行为以研究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 并对自己在以上翻译行为中自我所观察到的各类感受和主观认知进行详细记录。研究者对受调查者的研究日志定期进行系统分析, 就初步结论对受调查进行采访, 并在对多源数据进行交叉比较, 验证研究效度后, 确认研究结果。

3 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翻译能力从实质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是由译者的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涉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认知的综合体组成的。中医药翻译的过程随着翻译者认知体系的发展而显示出对不同变量单元的关注, 如:词语、句子、段落、文本、中医药概念、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变量的关注度, 以及对其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各类决策的影响度也随调查对象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体现出不同形态。在本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调查对象的关注变量单元和关注程度体现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的发展过程, 是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历时性跟踪研究, 本研究发现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中医药专业能力发展经历以下阶段: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 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 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

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 调查对象的关注点在语言单位上, 并且这种关注随着他们翻译能力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个从点到面的趋势。具体来说, 学生中医药翻译初期的关注点是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和源语言对等的语义单位。例如:学生在翻译“阴阳消长”时, 翻译的重点很大程度地集中在汉语中的“消长”的英文对应语的寻找上。在进行翻译时, 很多学生会将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重点标注, 并首先进行英文中对应概念的寻找。随着学生的翻译认识不断发展, 他们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关注点逐渐从词语转化到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转换上, 并开始关注句子间的语义与逻辑连贯, 并将关注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段落。在此过程中, 学生非常关注并寻找各类翻译技巧, 并将这些翻译技巧应用在医药翻译实践中, 特别是在他们发现所学的翻译技巧可以立刻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在语言层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的翻译实践中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层面上, 翻译活动集中在对文本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认识, 及对翻译技巧的学习和内化上, 而这两者随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不断融合。在语言层面为重点的初级阶段, 学生的翻译路径主要为理解并分解原文, 将其转化为可以进行语言转换的可操作单位, 并应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活动, 对翻译后的英文文本进行篇章与逻辑梳理。笔者还发现, 在此阶段的调查对象往往对于语言层面外情境的关注度较低, 对于确定性规律的寻找和内化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

在以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 调查对象对于作为源语言的中文与目标语言的英文有较好的语言转换基础, 对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各类语义分割、语言形式的转换及转换后的目标语言逻辑与文本梳理均有较好的认识和把握。在此阶段, 调查对象逐渐将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延展到翻译所处的情境中, 呈现出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很高的关注度。调查对象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中医药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 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医药专业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英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 而是分块储存。而随着调查对象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 这些被动储存的中医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被激活, 并为他们的中医药翻译提供所必需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 调查对象对中医药翻译活动涉及到的中医药文化有很高的关注度, 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的认知活动主动性增强, 对中医药原文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及语言情境、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情境的认识不断加深, 他们在翻译活动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也从语言层面更多地延展到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

在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 调查对象在从事大量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后, 其对作为源语言的汉语和目标语言的英语在中医药情境下的转换有了很好的基础与把握, 他们在此阶段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大量收集、比较与评价同一中医药特定主题的文本, 译本反映原文主旨、语义展现、文本类型与语言风格对应, 以及中医药文化在目标语言中的构建。在此阶段调查对象的突出特点为能够将语言层面的能力与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的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 能够区别和评价不同译文对中医药原文的语义、语用、文体、文化等的构建程度, 并能够在对已有各类译本进行分辨和辩证评价的基础上, 做有超越性的翻译探索。这个阶段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批判能力的形成和中医药翻译中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其中的批判能力并非对其它相关各类译本的批评, 而是在自己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个体专用的翻译策略, 应用自己的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对各类翻译文本进行分解、分析、建设性地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架构实用的中医药翻译理论框架和翻译路径,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医药翻译创造性活动。

4 结论

本研究走了一条完全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 从调查对象的学习和实践行为着手, 记录和研究他们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 以及他们对自己中医药翻译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反思, 将调查对象在不同时期所作的中医药翻译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关注点、其翻译行为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作为本研究的重点, 通过分析调查对象在不同阶段上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历时性发展, 将其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分为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 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 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应用本研究中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研究结果来反观现有的中医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1) 改革中医药翻译课的课程设置。打破原来的课程设置, 将中医药翻译课从一个学年课程设置贯穿到整个大学本科教育。可以考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开设中医药翻译课程, 学生在二年级以发展语言层面为主题的中医药翻译, 在三年级重点发展学生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为主题的中医药翻译, 在四年级重点发展学生中医药翻译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

(2) 实现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各类课程有机结合。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并非孤立在中医药翻译课程中, 而是需要外语语言类课程与中医药类课程内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以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教育组织者、各课程的教师进行培养学习者以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协作, 创造各种有利环境, 设计合理的、有连贯性的, 能让学生的语言层面能力、中医药专业能力、中医药翻译方面的批评与创造能力发展充分结合的学习任务, 促成学习者将这两类不同的知识模块在学习者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中的有机结合, 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实现从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化。

(3) 拓宽思路, 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医药翻译是一种专业性极高的复杂行为, 需要译者有很强的语言能力、中医药理论与文化知识, 以及综合语言与专业知识的批判与创造能力。这些能力很难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 而需要学习者大量的、有目的性的学习投入。因此, 教育者需要转换观念、拓宽思路, 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通过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 启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 帮助形成有建设性的研究问题, 辅助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提高其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激发其批判与创造性潜力, 实现其在中医药翻译能力中有更好地发展。

摘要:本研究以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翻译人才为目的, 采用多源数据历时性研究方法, 以实证性研究探索中医药翻译学习者的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路径,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归纳为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 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 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 并提出要实现各类医药与语言课程的有机结合, 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Cassell, C.&Symon, G.Essential Guide to Qualitative Method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M].London:Sage, 2004:98-113.

[2]Neubert, A.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A].Schaffner, C, Adab, 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3-18.

[3]Presas, M.Bilingual Competence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A].Schaffner, C.&Adab, 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19-32.

[4]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 2011 (3) :2-8.

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篇5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多方面翻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教育、科技、商务、传媒、法律和旅游等多个领域从事口、笔译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比较系统地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1、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英汉语口语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2、全面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熟悉翻译理论,掌握多种文体的口译和笔译基本技能。 4、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具备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 5、具有全面的人文、科技知识素养,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三、课程体系学时与学分

四、学科基础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与写作

五、专业主干课程

口译、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翻译概论、语言学导论

六、专业方向课程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跨文化比较、翻译批评与鉴赏、传媒翻译、法律翻译、体育文化翻译、旅游翻译、经贸翻译、交替传译技能及训练、国际会议同传、气象技翻译方法与技巧

371

七、气象特色课程(除大气科学概论以外)

气象民俗学、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气象科技文献翻译、气象科技英语阅读 八、修业年限: 四年 九、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十、辅修专业说明(如不开设辅修可不填) 十一、课程体系关联图(附后)

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关联图

翻译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导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长期以来由于对翻译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滞后于社会的翻译实践,与市场对翻译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如何培养适应我国国情的翻译人才,建立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翻译教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状况

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引进了新的翻译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翻译教学逐渐开始注重市场需求、环境因素对翻译教学的影响,有关市场因素对翻译教学影响的研究逐渐成为翻译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主要有:(1)研究成果多为思辩性,实证性研究滞后。近年来,我国翻译教学实践蓬勃发展,但翻译教学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而且思辩性成果多,实证性研究不足。王树槐、栗长江(2008)指出,受内、外因的影响,我国的翻译教学研究多为经验性的总结或者感悟性的思考,实证性研究缺乏。(2)针对高职生的研究近乎空白。根据中国期刊网(2000-至今)的统计,有关翻译教学的研究大多以本科、硕士和博士为研究对象,针对高职生的研究近乎空白。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翻译人才,高职院校占据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生理应成为翻译教学领域研究对象的一员。

二、国内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要求的调查

翻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确定其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确定高职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都应该基于社会翻译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为此,我们深入上海、杭州和义乌的18家企业进行调查,根据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了解企业对翻译人才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素质的要求。调查结果如下:(1)翻译人才能力要求。企业普遍认为合格的翻译人才首先要具备基本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其中说和写的能力是关键。其次要加强专业能力,起码对专业术语要了解。如果学习了很长时间的商务英语翻译,但对下单、报关等一些专业性的东西一窍不通的话,翻译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企业特别强调翻译人才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自学能力也是需要平时注意提高的。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接触的经常是一些最新的科技技术,有的在书本上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抗压能力是无法很好地完成翻译任务的。(2)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对于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是基础。其中,语言知识不仅包括外语知识,中文知识也同样重要。翻译教学不仅要教标准的英语,对英语的变体(例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德国口音英语等)也要涉及,同时要加强中文知识,国内各地方言也要熟悉。因为翻译接触的人来自国内、世界各地,来自各个领域和层次,他们有不同的口音,如果听不懂对方带地方口音的英语或方言,翻译质量也就很难保证。另外,企业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对于百科知识没有太高要求。(3)翻译人才素质。对于翻译人才的素质,企业普遍认为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最基本的,特别是在外贸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义乌,客户在采购环节,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对比很多家企业后才下单,翻译要跟着外国客户东奔西跑,非常辛苦,没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肯定是不行的。另外团队合作精神十分重要,特别是比较大的翻译项目,客户一般催的比较急,要求比较高,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法很好地完成的。最后合格的翻译人才还要有信心、积极的心态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接受厂家或国内、外客户的贿赂或拿回扣。

三、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占据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研究型的高等教育,它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应用为主,够用为度”。高职院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简单照搬普通本科或专科院校的模式,而应该在充分分析翻译市场对高职生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身特点和实际的培养模式。(1)更新翻译人才理念,调整培养目标。翻译人才是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熟练使用者,会一门外语也不等于就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市场需求和翻译教学目标的差距,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翻译培养目标。在能力培养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也要关注学生抗压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的培养。对于知识结构,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基础,专业知识、百科知识也要兼顾。要坚持素质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团队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等要综合提高。(2)调整翻译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翻译教学不应单纯只开设一些语言类课程,而应该从社会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增加一些跨学科,重在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同时要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增加贸易,经济,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选修课,减少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差距。(3)改进教学过程和考核机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兴趣为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以解决翻译实践领域碰到的问题为主,而不是单纯的讲授语言知识或翻译技巧。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实践,并提供一切条件,让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切实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在考核机制方面,要坚持过程型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增加过程型评估比重。要特别强调学生的翻译实践,把学生在课外的翻译项目或实训成绩纳入考核机制,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4)加强教师教育、建设实践基地。教师翻译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翻译教学,要切实创造条件,解放思想,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习最新的翻译理论知识。另外要充分利用语言实训室,模拟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翻译能力,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建立学校和市场的对接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翻译人才培养逐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现有高职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各院校应积极调整翻译培养目标,以英语技能和知识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坚持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课程设置方面要突破过去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局限,适当增加专业知识,缩小与其他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差距。另外要加强教学过程和考核机制方面的改革,强调学生的翻译实践,坚持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建立在翻译实践基础之上。最后要努力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翻译水平,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提供实践平台。

参 考 文 献

[1]刘和平.再论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35~39

[2]王树槐,栗长江.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发展、问题、对策[J].外语界.2008(2):27-33

[3]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2008(2):20~26

[4]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7

精通语言又熟悉文化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缺乏成为外事外贸部门以及高校外语专业所面临的新问题;同时, 高校英语专业, 特别是本科以下层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狭窄。本文拟探讨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借助地方企业, 培养毕业后可直接服务于翻译企业和翻译部门的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1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

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文学翻译而非专业翻译, 二者在翻译标准、原作者与译者关系、翻译思维、操作模式、交稿期限、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采纳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途径。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块实现, 即企业与学校之间通过人才、技术和资源的整合, 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给校企合作, 企业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翻译人才, 扩大了知名度;高校获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技术和市场信息, 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 (蔡辉、张成智, 2013) 具体环节包括:师资合作 (聘请校外导师、兼职教师, 培训本校教师和实践指导专职教师) ;课程设置 (合作企业人员参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共建实习基地 (共同出资, 协同管理) ;项目合作 (共同完成翻译业务) ;参观访问 (互派代表, 实地到访, 座谈讲座) ;共建实验室 (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高校建立翻译实验室) 。

2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

2.1 教学目标

应用型翻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和专业素养。

2.2 课程设置

制定课程设置方案时应考虑常规翻译教学和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差异且借鉴现有翻译课程的设计模式。

常规翻译教学在信息转换的准确度、复杂度、专业依赖程度、以及翻译实践过程方面均和应用型翻译有很大差异。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侧重信息传播的准确度, 全文的整体性和专业知识;常规翻译教学侧重忠实、通顺、追求雅致, 单一语言现象, 语法和修辞。

借鉴国内翻译教学中的通用做法“广外模式”和在此启发下形成的“3P口译过程模式” (刘建珠, 2012:79) , 把翻译训练分为职业训导、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

职业训导阶段通过常规基础课程 (语音, 语法, 综合英语, 阅读, 听力和口语) 输入语言基础知识;通过专业知识课程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专业英语, 商务英语视听说, 科技文阅读, 翻译策略, 翻译职业操守, 翻译工作标准) 输入翻译基础知识;通过专业技能课程 (应用文写作, 文本编译与处理, 英汉互译技巧, 商务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翻译, 商务口译, 旅游口译, 社区口译) 培养翻译基本技能。

项目实训是通过设计翻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和任务, 让学生以项目模拟的形式参与项目的准备, 实施和总结, 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场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的项目实训采用翻译工作坊, 即案例教学的模式:教师讲解-阅读-翻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总结评价 (连彩云, 荆素蓉, 于婕, 2011:41) 。在笔译理论教学中, 首先由一名熟悉该行业专业知识且有相应翻译能力的教师为学生介绍该项目的性质和特点, 统一专业术语和关键词。然后, 分发一定数量和相应难度的阅读材料供学生熟悉术语, 体会文本特点。随后, 在给定时间内要求学生上交翻译作业, 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阅并评改具有共性和典型性的翻译错误。期间, 采取同伴评改和小组评改的方式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 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 对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集体评阅。在笔译实践教学中, 翻译工作坊采用翻译公司的运作流程组织教学:翻译管理 (合同签订, 稿件审查, 任务分配和小组负责人及成员的确定) , 技术准备 (术语库确定, 应用软件确定, 统一关键词, 提出翻译文本要求) 和翻译操作 (原文文本转化, 疑问初审, 技术校对, 术语和风格的统一, 译文终审, 编辑和排版等) 。

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 在来自学校和企业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 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 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 分为准备实习、岗位实习、总结实习三个步骤。准备实习环节包括介绍相关的企业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基本信息和参观、讲座等形式和定员定岗的安排;在岗位实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心得, 定期向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反馈信息;最后, 通过座谈, 撰写实习报告和用人单位鉴定等形式作出实习总结。

3 影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

3.1 学生

学生需明确翻译学习的目的并加强学好翻译的信心。在校学生大多忽视了翻译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服务于双语交际的目的, 侧重于翻译理论而忽视翻译实践, 又因为翻译题在等级考试中所占分值不高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普遍认为翻译技巧难以掌握和运用, 从而打消了持续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语言服务于交际”的学习目的,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翻译的信心。特别是本科及以下层次的英语专业学生, 往往因为对翻译工作流程的陌生而误认为自己缺乏入职的基本条件, 人为设置了就业瓶颈。

3.2 教师

高校需要能够胜任应用型翻译教学任务的师资。该专业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双语能力和翻译能力, 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熟悉翻译市场的运作情况。教师本人首先要将自己打造为“知识积累性”, “意识提高性”, “注重实践型”的人才。这就需要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 将企业代培翻译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 我们需要翻译教师主动走出校园, 和企业对接, 寻找实践机会, 加强双师型素质。

3.3 产业链建设

翻译行业是一个产业链, 需要业内人员包括高校师生, 翻译科研机构工作者和翻译企业职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探索和推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模式。各方面都要主动寻求与其他环节的合作机会。作为产学研合作主导因素的高校, 应当成为翻译科研机构和翻译服务类企业之间的桥梁, 结合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和不断丰富的实践素材, 加强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 服务于地方产业。

4 结语

在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 本文以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必要性, 提出了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研结合模式和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并分析了影响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 探索出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整合科研机构优势, 借力于地方企业,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摘要: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和翻译实践经验, 探讨了翻译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包括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 实践安排并分析了影响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应以现有教学资源为基础, 借力于地方企业,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开创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蔡辉, 张成智.论翻译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 2013 (1) :51-54.

[2]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2010 (2) :32-36.

[3]连彩云, 荆素蓉, 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翻译, 2011 (4) :37-41.

[4]刘建珠.论翻译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4) :78-81.

[5]刘季春.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J].中国科技翻译, 2010 (2) :30-33.

[6]姚锦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与专业笔译理念[J].东方翻译, 2010 (4) :8-11.

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8

新疆旅游翻译水平较低以及译文混乱已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 而对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现状, 提出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期改变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困境、优化传播效果、改善新疆国际形象。

一、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现状

新疆旅游翻译的主体是旅游业中的外语导游, 部分高校教师、外语翻译人员作为补充。本文主要探讨新疆旅游活动中从事翻译的主体——涉外导游。

旅游翻译活动服务水平的好坏给地区及国家形象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表现[3]。随着新疆入境旅游的蓬勃发展, 外国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简单的语言交流和日常交际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旅游需求, 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活动和地区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 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一) 结构失衡, 阶段数量不足

新疆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06万人次, 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30万人次, 2012年接待149万人次。目前, 新疆持证导游总人数约1.3万, 其中外语类导游约1400人, 主要是英语导游, 使用小语种如韩语、法语、德语的导游人员寥寥无几, 仅占2%。新疆旅游淡旺季明显, 通常是6-9月旅游人数集中爆发, 旅游翻译人才阶段数量不足。大多数国际旅行社为了应对外语导游缺口, 旺季时会提前从新疆大学等高校招聘一批学生导游担任兼职, 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旺季旅游翻译人才的缺口, 但也制约了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翻译质量的提高。

新疆外语导游队伍中初级导游占绝大多数, 而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外语导游极度缺乏, 结构不合理。每年报考中高级导游的中文和外语导游比例较为悬殊。如2012年报考中文中级导游142人, 外语中级导游15人;报考中文高级导游38人, 外语高级导游2人。这反映出新疆旅游发展与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之间的矛盾。由于现行的分级制度对导游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等级晋级和导游的薪酬、福利并无直接联系, 致使高端旅游翻译人才流失严重, 制约了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

(二) 追求短期利益, 缺乏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市场化行为, 导致片面追求眼前利益, 不愿为旅游翻译人才的中长期发展买单, 阻碍了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 致使旅游翻译人才发展面临尴尬的局面。新疆入境客源每年仅有一两个高峰, 旅行社更喜欢雇用临时外语导游以满足其需要。由于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较低, 旅游业对翻译人才缺乏吸引力。新疆外语导游大部分来源于新疆大学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暑期临时兼职导游, 毕业后很少有大学生愿意长期从事旅游业。兼职导游的存在, 虽然有助于旅游市场的自由调节, 提高导游的综合收入, 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导游职业素质的提高和高端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

翻译活动事关社会责任和国家大局。仅从旅游企业的营利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这项工作, 远远无法满足和适应新时期国家“走出去”战略发展的需要。高端旅游翻译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新疆旅游界的共识。

(三) 小语种人才稀缺, 人才外流

入境旅游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语种旅游翻译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短板。新疆高校主要教授英语、俄语和日语, 小语种导游如韩语导游主要来源于从东北地区招聘的一批高中毕业的朝鲜族人。他们因与韩国游客有着方言上的差异, 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 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对新疆文化了解不深, 无法起到对外宣传良好新疆国际形象的作用。

其他语种如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的导游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相关客源不稳定且不成规模, 市场需求饱和, 仅靠带团难以维持生计, 导致小语种导游很难长期在新疆谋生, 大部分小语种导游不得不外流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到2015年, 中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入境游客人数将达到9000万人次, 年均增长8%。目前, 新疆所拥有的外语导游数量和等级结构已经很难应对如此强劲的形势, 旅游翻译人才的匮乏远远无法满足新疆海外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的需要。

(四) 培训滞后, 制约人才发展

培养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必须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校翻译人才教学体系与现实脱离, 教学模式陈旧, 相对滞后, 致使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先天培养不足;加之后续外语培训几乎为零, 更阻碍了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成长。

翻译具有浓厚的区域色彩。不对新疆特色进行深入学习, 是很难成为合格的旅游翻译人才的。不同类型的文本烙有不同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特征, 而带有不同语言文化特征的文本对翻译活动必然产生一定影响[4]。近年来, 新疆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 设置了外语相关课程, 但相关研究不足、教师缺乏、教材不适用等问题导致教学与实际脱节。新疆旅游专业外语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外语专业教师, 个别是旅游专业教师, 水平参差不齐, 结果是学外语的不懂旅游, 学旅游的外语又不过关。特色教材匮乏, 制约了新疆旅游翻译教学。旅游院校开设英语课程采用全国通用教材:《英语导游教程》、《导游英语情景口语》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等。此类教材中极少涉及新疆本土历史文化的信息, 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造成了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先天缺陷。

旅游企业应为翻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 然而现实却差强人意。只有部分新疆国际旅行社根据自身情况, 利用淡季开展在岗培训, 属于查遗补缺的类型。目前, 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旅游方面的培训, 侧重于导游服务技能, 而外语培训处于真空状态。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市场规模不允许企业长期雇佣大批翻译人员。旅游企业注重眼前利益, 不愿付出太多的代价去长期培养翻译人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调查发现,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关于新疆旅游的汉语资料很多, 而外语资料却很少[5], 仅一些新疆观光图册中零星标注部分英文翻译。短缺的外语资料既满足不了外国友人的需求, 也不利于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成长。虽然自治区旅游局在外语导游考试时会发放一些英文资料, 但他们只是复印了《新疆导游英文词》相关旅游景点材料, 附上生词表, 再加上几个问答题或注解, 不具备教材编写需要的规范化、科学化模式。

二、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 厘清认识, 加大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 相关部门对旅游翻译人才缺乏文化战略意识, 导致长期培训缺乏规划, 对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特殊作用定位不清, 未形成较为完整和科学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短期行为, 势必导致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混乱、低质化, 从而影响新疆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翻译人才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培养, 站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高度, 制定并出台一系列 “培养人才,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的政策制度, 用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推动新疆旅游翻译人才队伍的迅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改善旅游翻译人才现有的生存环境, 建立健全中长期人才培养机制, 将绩效考评与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紧密挂钩。规范企业对旅游翻译人员的收入分配方案, 将他们的工资与服务水平、自身素质挂钩。

(二) 加大特色研究, 改变教学模式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它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 更是一个文化向另一个文化转播、传播和交融的过程。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常常会带来翻译的障碍。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 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6]。任何学科理论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母体和特定国情、区情的需要[7]。历史、文化等如何通过翻译对外宣传, 逐步消解西方世界对新疆的偏见和误解, 是新疆旅游翻译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要加大新疆英语翻译相关研究, 把握新疆旅游英语资料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方法重构新疆在国际舞台上的地区形象。从学科建设出发, 加强与疆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 共同研究、探讨新疆旅游英译的指导性理论问题, 建构新疆对外宣传翻译的宏观理论体系。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 设立新疆旅游英译的研究课题, 对新疆历史、文化等翻译问题进行探讨, 形成新疆旅游英译的新的理论体系。

2.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新疆现有旅游外语教材进行全面的修订, 重点突出有关新疆本土元素的内容, 出版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旅游外语教材, 打破新疆本土化外语教材的空白。

目前, 新疆小语种人才欠缺, 而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文化交流却急需此类人才。可与内地相关院校建立基于英语专业基础的小语种人才培养,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为新疆旅游发展做好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

(三) 强化现有人才培养, 建立终身学习观念

对现有旅游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 要制定留住人才的措施,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防止人才外流。建议由旅游相关部门、旅行社和高校建立互动及协助机制。尽快建立旅游翻译人才培训基地, 外语院校和培训机构应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合作, 克服学院式、封闭式教学模式, 共同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开发教学软件和建立交流平台。培养新形势所需要的旅游翻译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 在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 如安排学生担任“亚欧博览会”的志愿者服务外国游客, 使学生了解运作流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研的能力和沟通协调的能力。

淡季时, 选派较为优秀的旅游翻译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和提高, 必要时可选派至内地外语院校进修学习, 亦可外派出国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对现有旅游翻译人员建立长期轮训的机制。旅游职能部门可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继续教育及旅游翻译人员评聘制度, 通过奖惩制度促使旅游翻译人才脱颖而出, 为新疆旅游大发展做好铺垫。

(四) 成立翻译网站, 加强中译外译者交流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 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 对外发表和传播[8]。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 远程教育将成为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快捷手段。目前, 新疆还未建立特色翻译网络, 建议旅游相关部门或协会尽快建立适合新疆特色的翻译网络, 为旅游翻译人员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 对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新型旅游翻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新疆官方外语宣传网站, 运用新型传媒手段, 如微博、微信、飞信等, 加强新疆对外宣传的力度。搭建疆内外、国内外旅游翻译人员交流平台。通过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地对外宣传新疆、介绍新疆, 树立新时期新疆的良好国际形象。

三、结语

随着“亚欧博览会”影响的不断扩大, 新疆对外交流日趋频繁, 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数将与日俱增。翻译可以让世界了解新疆, 可以消除西方对新疆的片面误读。但是, 高端旅游翻译人才质量欠佳, 业务素质、实践技能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旅游翻译问题的复杂性。由于相关部门对旅游翻译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塑造作用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目前新疆旅游翻译人才队伍质量和后期储备明显不足, 严重制约了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基于市场需要, 以专业课程改革为主线, 与时俱进, 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 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服务。希望本文能引起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视, 改变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困境, 提高新疆旅游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树立新疆良好国际形象, 真正让世界了解新疆, 让新疆走向世界。

摘要:“亚欧博览会”的成功召开给新疆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而旅游翻译人才培养制约了新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章针对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以期改变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发展困境、优化传播效果、改善新疆国际形象。

关键词: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宓庆.高级翻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镇浩, 李红芳.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4) :150-152.

[3]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 2005, (6) :31-33.

[4]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7) :44-46.

[5]谢旭升.英文妙语说新疆——英语导游词读本[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10.

[6]王佐良.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7]贺爱军.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 2007, (4) :51-53.

翻译人才培养 篇9

1.翻译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外语专业的翻译课长期以来教学目标笼统不清, 这种状况甚至影响到翻译教学大纲的制定, 上翻译课似乎主要就是为了应付八级考试, 翻译课的教学跟语言教学没多大区别。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翻译课程设置注重翻译模块和语言文化知识模块, 缺乏以内容为依托的ESP教学模块, 教学和教育目标陈旧, 偏离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省内的很多大学, 外语教学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及时更新, 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增添经济发展中急缺的ESP模块, 也没有对翻译人才的就业方向和人才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

3.翻译师资缺乏、教学模式落后。河南省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置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 一般翻译教学往往是外语专业的一门课程。即使有些高校设置了翻译学院或翻译专业, 但缺乏具有丰富ESP翻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往往翻译老师不懂ESP专业, 懂ESP专业的老师不懂翻译。缺乏富有ESP翻译实践经验的师资是制约目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瓶颈。课堂教学模式也多为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对翻译课兴趣不高, 翻译测试内容和方式不够科学。

二、ESP翻译人才本土化培养对策

1.合理配置高校资源。对许昌市各单位的调查显示, 英语类翻译人才占据翻译人才需求总数的88%, 这要求在以后的翻译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大培养力度, 注重英语类翻译人才ESP培养的质量, 并有所侧重适应许昌市各单位的发制品、外贸翻译人才培养。首先, 保持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优势, 加强ESP翻译人才培养。在以后的培养中应该注重继续增加翻译生员在招生中的比重, 从而更多地提供英语类翻译人才。翻译人才的最大问题是ESP能力的缺失, 因此需根据英语翻译人才优势, 集结优秀翻译人才加强ESP素质的培养, 做到多元互补。

2.加强翻译课程改革, 教学兼顾社会ESP需求。翻译课程设置应该联系许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翻译课程设置须以实践教学为导向, 可以从外语专业三年级开始增加经济、商务、金融、贸易、科学技术、广告、新闻媒体等内容, 以及一些与翻译实践过程密切相关的一些实用的技能性课程, 如编辑学、标点符号、笔记和速记等, 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翻译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方法, 更新翻译教学理念。在翻译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首先, 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在翻译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独立学习的能力, 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强调学生自己的个性发展。其次, 尽管在外语教学中模仿语言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 尽量压缩授课时间, 经常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探索。同时, 以教师讲评和学生评议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评不仅要进行错误分析, 更要介绍优秀译文供学生参考。

4.加大翻译师资队伍ESP能力培养。师资建设队伍问题乃重中之重, 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够合理地制定教学大纲、采用合理的课程设置、选取优质翻译教材、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估。ESP师资培养途径如下:一是校际合作。为提高ESP翻译师资队伍质量, 应该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的校际合作, 既可以走出去, 也可以请进来, 合作共建, 联合培养师资。与国外高校建立互换翻译学者机制, 教师可以访问学者、短期研修或攻读学位等形式到对方国家访问或学习, 进一步了解目标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以及教学科研运作方式。与国内院校合作, 引进、送出人才, 并利用这批人才带动其他人才的成长, 也可以称为复制人才。聘请翻译界的领军人物讲学, 培养师资队伍, 当整个师资队伍达到较高水平时, 高端人才将会不断涌现。二是校企合作。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 实现双赢, 如学院翻译教师与发制品企业、机电企业和钧瓷企业等合作, 老师学到了专业知识, 企业获得了急需的ESP外宣翻译。

总之,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 ESP翻译人才的培依靠地方高校的办学思路的改变, 一方面要注重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ESP教师的培养、ESP科研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的推进。只有持续的“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ESP翻译人才的培养才能立竿见影。

摘要:本文以许昌市各主要外贸公司、企业、相关社会团体及行政事业单位对翻译人才需要状况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当前对翻译人才的层次及专业领域的具体要求。以期促进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体系中教学目标、教材运用、课程设置及师资要求等各方面改革, 解决当前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促进翻译产、学、研结合, 为地方提供适应不同范围的高质量ESP翻译人才, 促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本土化翻译人才培养。

关键词:地方高校,ESP翻译人才,培养,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爱琴.基于本土实用文本的翻译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 2009 (12) :27-30.

[2]洪溪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5) :157-160.

[3]陈科芳.关于本科翻译专业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 2009 (3) :50-53.

翻译人才培养 篇10

商贸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发展, 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各高校在推进商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强调以语言技能为基础, 社会实际应用为目标, 以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己任, 加强与工厂企业的密切合作,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方法, 探索高素质劳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一些学校构建了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能力、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等在内的商贸翻译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有的学校通过实际教学实践的摸索和尝试, 提出了包括见习, 单项技能训练, 综合实训, 基地实训和顶岗实训等在内的实训模式, 为学生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但是, 一些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商贸翻译人才需求的问题:

第一, 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不明确。虽然学校商务英语“提高学生商务英语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教学目的是明确的, 但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 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评估标准和做法是“秋后算总账”式的“综结性”考试方法, 不利于学生及时复习, 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在商务英语考核体系中几乎看不到。

第二, 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统一。部分高校把商务英语教学看作是一门英语精读教学, 教学内容不能按照教学目标和教材要求, 教学过程中仍只注重于阅读与理解, 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展开具体的训练和操作技能训练, 忽视写作与口语等语言技能的培养。

第三, 培养模式陈旧,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有的学校在商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仍采用传统英语教学的培养模式, 只强调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和阅读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浅薄, 忽视了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商贸翻译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学生听说能力相对低下, “聋哑症”现象难以得到改观, 另一个就是在校学生对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体验和应用能力相对缺乏, 导致商贸翻译能力偏低。

复合型商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

1.订单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在确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由学校与企业签订详细的“订单”培养协议, 该协议由相关专家给予把审。协议规定:企业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及就业安排, 向学生提供与相关的行业信息, 并给予必要的分析和咨询;校方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企业与学校共同创造条件建设和完善仿真实验室。这种模式既满足了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实际需求, 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该模式要求在校内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化教学法, 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校外运用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法, 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项目需要, 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所需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和学生技能学习场所, 学校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 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学生参与企业举办的各种国际会展策划与涉外电子商务等项目, 从而采取合作形式联合培养所需人才。

3.学习实践交替模式。该模式是指学校在教学任务计划中规定在整个学期内, 学生用16周在校学习商务、英语相关基础知识, 再利用后2周时间到企业或在校模拟实习,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具体应用, 完成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到综合技能的应用转化。

4.校企交融模式。该模式是指将企业的培训机构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合为一体, 校企双方师资互通、交叉兼职、专业共建、资源共享, 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可以从合作单位或社会上聘请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给学生做讲座, 与企业共同研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合作开发教材, 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融合。

复合型商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策略

(一) 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搞好教学规划及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要以社会需求作为“英语+商贸”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把人才观、市场定位、专业建设、教育理念、专业概念、教育投资等与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等有机结合起来, 专业技能课除开设《商务英语》外, 还要开设《商务函电》、《商务英语写作》、《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等必选课程。课程要用中英文双语讲授, 用英语讲授商贸管理知识及技能。

(二)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职业翻译工作者通常不会在情景真空中进行词语或句子的语言转换, 他们需要完成的翻译任务总是包裹在其雇主或客户提出的多重性交际任务之中”。这就要求在商贸翻译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理念, 以真实情景下的翻译任务作为翻译技能的基本素材, 让学生在真实的翻译工作过程中获得翻译知识和提高技能, 使学生学会掌握权衡翻译任务所包含的各种客观因素, 查找专业知识和背景信息, 掌握各类体裁与文本格式, 达到译文符合相关社会交际目的的要求。采取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课堂实际演练活动,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专业翻译能力。实践教学课堂上可采用全英教学法、情景设置法、问答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

(三) 以技能水平提高为目的开展多种实训活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 要强调以技能水平提高为目的, 在“实训内容”上开展单项训练、综合训练、专业领域训练, 单项训练如商贸翻译视听说、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支付与结算等活动;“综合实训”将各单项的技能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运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专业领域训练”强调机电行业、化工行业、轻工业、钢铁行业、陶瓷行业等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词汇的训练, 还要鼓励、指导学生课下自学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词汇和专业术语;“职业能力训练”实行“多证书”教育, 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核, 如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英语口语口译资格证书等;“在岗实训或顶岗实习”将学生的校内技能训练延伸到校外进行, 在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上检验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的技能和能力, 通过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实训活动的进行, 学生能够从不同侧面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语言环境, 从而达到掌握商务专业技能的要求。

将商务英语基本技能培养贯彻教学始终, 重点要放在高级商务英语视听说、高级商务口语、口译、笔译等的训练。商贸翻译的理论教学强调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上突出针对性, 应用性和实践性。聘请有商务背景的外籍人士讲授。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模拟客服接待、会见外商、贸易谈判、争端解决等场景。不间断地进行语言输入、转换, 为学生提供开口说英语、练习翻译的机会, 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四) 以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为目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沟通学校“象牙塔”与社会“大市场”的极好通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演练自己的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为将来投身社会奠定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一个很好的能力演练场。以小见大、以模拟推演真实, 学生通过小范围的实践活动的尝试和探索, 积累经验, 锻炼了自己的身手, 增长了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才干。同时要组织学生利用寒署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到涉外机构外事、金融、酒店等。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部门, 主要就人才需求的专业、数量、就业途径, 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等方面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和相互协商、论证, 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高职人才培养规格, 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莫定基础。学生寻找各种商务及翻译实习机会, 定期了解人才需求的动向。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 增强社交、生存能力, 以此来弥补学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不足。

翻译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 词翻译行 业人才 培养

一、我国翻译市场现状

中国翻译市场的发展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更是给翻译市场带来无限商机。近几年来翻译公司的数目剧增,翻译行业一片繁荣,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虽号称“翻译大国”,却远远称不上是“翻译强国”.目前各类翻译公司提供的服务种类以及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中国翻译市场近年来发展的整体状况如下:目前国内多数翻译公司的业务以中英互译为主,接触到最多的语种是英、日、德、法。小语种的翻译往往因为客户的需求相对不多、译员数量少、译文质量难以保证等原因,在公司业务中占有较小比例。翻译的领域主要包括:传统翻译、网站翻译,软件本地化等,还有的公司提供培训服务。

翻泽的内容可以涉及各个行业,包括贸易、法律、计算机、机械、建筑、汽车、医药等。多数公司业务仍然以笔译为主,口译对译员的要求更高,人才储备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译员中部分是语言相关专业出身的,但更多的是有行业背景的,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

翻译人员的素质要求:2003年11月27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翻译服务规范第一部分笔译》(GB/T19363.1-2003)国家标准。国家人事部颁发了《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资格考试旨在提高从业者素质,有助于提高翻译市场整体服务质量。但实际上很多译员并没有通过该考试,而只用考试来评估译员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够全面的。因此,翻译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还是需要全行业的努力,包括业内的指导和监控,以及公司对译员的培训辅导等。

二、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

1.翻译基础课应重视双语基本功训练。目前多数高校的翻译基础课程中,重视的都是外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对中文的表达运用能力却不够重视。很多国外影视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后,我们总觉得不通顺,或者少了原文的味道甚至偏离了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翻译课程中应增加汉语语言运用的练习,英语教学也不能停留在辨认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大量、不断的实践运用的基础上才行”。

2.翻译课程应包括翻译技术及信息技术。面对信息大爆炸带给人们的压力,即使是资深译员,也要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需要利用电子工具书、文字处理软件、网络、术语库等多种资源来查询信息,来辅助解决翻译工作中的问题。目前翻译市场缺少的是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所以我们的翻译教学应该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翻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等到步入工作岗位后才开始学习相关技术。

3.翻译课程应涉及翻译行业的管理和规范条例。学生不但要求掌握翻译技能,还要对整个翻译行业有所了解,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意识。初级译员的工作量大、薪水相对不高,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提高翻译产量而不是质量。这对自己的水平、翻译公司的工作,甚至整个翻译产业链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翻译课程中加入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责任心。

4.翻译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翻译需要熟练的过程,也要靠智慧和思考。如何对话语进行加工,如何处理文化的冲突,如何结合具体的语境将翻译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这些都需要译员有良好的思辨能力。而当今翻译公司的业务涉及各个领域,翻译任务可能是法律文件也可能是IT新产品,所以快速学习能力也十分重要,要尽快适应新的任务中。

5.翻译实践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接轨。基础阶段的翻译学习可以着重理论学习及基本功练习。在提高阶段学生应该有机会到翻译公司去实习,了解工作流程,感受工作环境,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提高。教师可以将翻译实践的任务与市场相挂钩,让学生们做一些真实的项目,比如网站本地化或者其他类似的翻译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请专业人员负责审校提出意见,便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翻译人才培养 篇12

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的需求

2001年十五纲要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 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家计划, 十六大把发展文化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1.蓬勃发展的陕西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 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最具前景的“朝阳产业”。陕西作为我国文化旅游大省, 其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以兵马俑、大雁塔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秦腔、农民画、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西部影视、陕西作家、长安画派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还有祭祀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自然风光文化……这些独有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陕西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形成了包括文化旅游、出版传媒、广播影视、会展、动漫等多种文化产业门类。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这与文化翻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关。

2.陕西省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供求状况

复合型翻译人才就是指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 (武广军, 2011) 。陕西历史底蕴厚重、发展势头强劲, 已成为中外合作的重要地区。快速发展的陕西需要与世界接轨, 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需要走向世界, 这都要通过翻译来实现, 翻译处在文化交流的前沿, 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 笔者对陕西省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 以探讨高校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78.2%认为目前翻译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翻译行业高层次复合型中译外的人才严重匮乏, 翻译质量低劣, 存在着严重的粗制滥造的问题, 让人贻笑大方的公示语在公共场所、旅游景点随处可见。高素质的实用性翻译人才缺口很大, 符合陕西经济文化发展的专业翻译人才现状令人堪忧, 这已经成为陕西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陕西近几年有大量的翻译专业本科生和MTI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 这说明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矛盾。尤其是文化翻译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对于市场急需的中译外文化产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黄友义、黄长奇 (2005) 指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翻译人才之间的巨大差距是翻译质量问题的核心所在, 因此, 确保翻译质量首先应该从翻译人才培养入手。

完善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国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外语系下开设翻译方向, 传统的翻译教学并不是真正的专业翻译教学 (武光军, 2011) 。专业翻译是集体化项目操作, 翻译人才必须具备翻译以及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一个人一支笔一本书”的日子已渐渐远去,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翻译软件及工具的团队合作翻译 (谢天振, 2012) 。传统翻译人才培养与当今翻译市场的不适应性让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必然。

陕西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大省, 云集了近百所高校, 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方面也紧跟时代步伐。2006年, 教育部批准三家高等院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 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翻译在我国首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被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并被批准招收本科生。2010年9月, 全国共有31所高校获准试办本科翻译专业学位, 而陕西只有西安外国语大学 (后文简称西外大) 1所。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15所MTI试点教学单位, 2010年西外大MTI开始招生, 开启了陕西省MTI专业学位教育之先河。但陕西省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的课外实践上下功夫。

1.探索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目前很多院校翻译专业发展的一个障碍。陕西各高校要立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需求, 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 紧密联系翻译产业, 以语言知识、翻译专业技能与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为着眼点, 建立了一套知识与技能相融合、体现本土化特征的课程体系, 重点开展以文化、商务和科技为核心的口、笔译教学。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方面要有两个侧重, 第一要侧重汉译英。我国尤其陕西翻译人才匮乏主要体现在汉译英人才方面, 因而翻译人才培养必须加重汉译英的分量。第二个侧重, 指加大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课程。翻译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学校可以根据地区特色、本单位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本校专业特长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比如专业选修课可以开影视听译和字幕制作、联络陪同口译、影视剧本翻译、旅游翻译、会展翻译、陕西本土作家作品翻译、陕西戏剧翻译等。学生还可以跨专业选课, 对于新设翻译本科专业及翻译专业硕士, “翻译+专业”、“专业+翻译”和双学位的模式将是今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 (武光军, 2011) 。

2.产学研相结合的课外实习

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新亮点 (郭晓勇, 2010) 。对于专业翻译来说, 学生的实战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因此, 学生的实习就必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学校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翻译实践不仅包含着课上课下的翻译练习, 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在课外实习中, 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翻译实战, 面对真实的客户, 译文由客户进行评判。2012年4月, 笔者随同本校三名老师去上外高翻学院进行最优化专业口笔译学习, 期间深入了解了他们MTI实习基地, 感触很深, 学生就如同在真实的战场打仗。为了使学生能得到更多参与真实翻译项目的机会, 上外高翻除了与合作单位的校外实习, 还有学院自建的由经验丰富的笔译专家姚锦清教授负责的学生实习中心。笔者参观了实习中心, 本中心可以承接翻译市场上各种各样真实的翻译项目, 在学生翻译团队中设立协调、初稿翻译、审校、术语等小组, 学生能全面体验翻译项目过程, 锻炼专业翻译的能力。相比之下, 我们一直为之骄傲并采取的课堂上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 充其量只是模拟演练而已。

近几年陕西一些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 把课堂教学和真实的翻译环境结合, 进一步提升学生实战能力。目前陕西各高校建立的实习合作单位太少, 学生得到的锻炼机会非常有限, 各高校应该积极地将翻译的实践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 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联系, 拓展翻译实践渠道, 比如与陕西省文化厅、旅游局、陕西日报社、西安曲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陕西要利用好国际交流活动, 营造真实的口笔译学习环境。陕西省定期主办欧亚经济论坛、中国西部地区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杨凌农业高科技博览会等一系列高规格的国际会议, 还将推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 高校可以选派志愿者为各种活动提供服务, 或者观看现场口译, 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结语

复合型文化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 改变传统的英语专业下翻译的课程设置, 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课外实习, 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翻译项目的整个过程中, 为今后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 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翻译能力和高层次的专业翻译实战经验对在校口笔译教师来说都是很难克服的障碍, 因此, 要培养一批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必须积极促成专业教师队伍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J].中国翻译, 2011 (6) .

[2]黄友义, 黄长奇.翻译质量与翻译协会的责任[J].中国翻译, 2005 (5) .

[3]连彩云, 荆素蓉, 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 2011 (4) .

[4]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 2011 (3) .

上一篇:诗歌教学的四步下一篇:廊道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