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因解读论文

2024-06-20

错因解读论文(共4篇)

错因解读论文 篇1

选择题作为高考当中的基本题型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其命题技术已经变得十分成熟, 考生在选择题上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影响到了学生,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了解选择题的常见类型, 并分析出一些常见的错因。

一、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常见错因解读

对于高中历史的选择题题型来说, 学生们经常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因素时常促使学生选择判断失误:

1.基本史实记忆不清。

高中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情况, 并考查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一般情况下, 学生可以借助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的了解直接作答, 即使是对于知识点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 学生们也可以利用常见的排除法, 对于自己了解的知识进行作答, 找出不正确的选项, 进而确定正确答案。对于史实记忆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清晰, 还有就是考题比较刁钻, 把学生常常不注意的知识点以及考查方面放在了选择题上, 所以对学生造成的失分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2. 没有充分地了解除正文部分的知 识点。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点一般不容易被学生或教师察觉, 这方面主要考的是学生平时的积累与思考, 并结合一定的参考书, 通常情况下隐藏性知识点包括教材中的表格以及小字部分, 往往高中生的注意力没有完全放在这方面, 还有就是对于教材当中的文字外内容所包含的其他深意不够了解, 这些方面的原因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强度不够、复习的不充分, 所以, 应该在学习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重视, 确保熟练掌握核心与要点。

3.对于地理概念的模糊。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 学生们往往不会在意历史当中的地理概念, 例如, 我国古代历史的都城变迁发展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的路线往往也是高中生忽略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所以在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时, 不但要学习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 还应该让学生对历史的过程有一个充分的判断。

4.对于历史的基本概念不清晰。

作为高中生, 要有很好的对历史再现、历史事件再认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历史概念的选择题来说, 我们要注意对其本身的分析, 分析题目的要求, 找出与基础知识不符的选项, 不能直接判断。

5.比较的内容不全面。

历史选择题当中对于某一个相同的知识点以及相似的知识点进行考查时, 一定要注意所给的选项是否适合题干的要求, 有一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都不是相同点。从整体来说, 选择题的选项一般是将多个历史现象, 总结出它们的历史现象、特点、影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比较选择。

6.审题的不清晰。

审题一定要注意很多方面, 其中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起因等因素, 每一个因素都具有很大的隐藏性, 要提醒学生们在审题当中要非常仔细, 要对选择题的选项进行逐个分析才能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7.对于材料理解得不到位。

这一类的选择题难度较大, 也是高中历史最常见的错误原因, 对于材料所给的知识点要多去揣摩与推敲, 注意前后语句之间的联系, 选项一定要符合材料的内容, 要全面分析而不是依靠片面的内容来进行选择。

8.思维定式。

选择题选错的常见原因就是受高中生思维定式的影响, 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 依据题干给出的要求, 结合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有关的史实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

二、常见错因的基本题型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题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 主要优点有:跨度性较大、迷惑性强、理解分析性强等, 它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各个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下面对于高中历史选择题常见的错因列举以下例子:

例:1955年,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这里的“同”不包括 ( )

A.曾受殖民主义侵略

B.经济发展的愿望

C.和平独立的要求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这类选择题主要失分的原因就是没有判断清楚题干的方向, 只有确定题干是逆序的才能再进行解答, 但是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使学生在三个对的选项中进行选择, 导致了学生的失分。

三、总结

高中历史选择题常见的错因有许多, 我们要在对知识点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也要对选择题中的陷阱、误区等因素加以防范, 要学会巧妙地理解和运用, 只有在大量积累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练习的过程中, 才能达到对常见的知识题型错因有自己的理解, 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学生们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 不要因为几个不确定的选项让自己束手无策, 从而影响了在对其他选择题上的判断。

摘要:对于高中生来说, 历史科目的 选择题是高考必须要具备的题型, 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力, 有利于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师要对高中历史选择题中的常见错因进行解读分析, 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至于被题型误导而选错答案。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择题,错因解读

参考文献

[1]刘森.历史选择题常见的错因例析[J].考试 (高考文科版) 200706:36-38

[2]贾红叶.新课标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及针对性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李波.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11.38:14-15

厘清错因,正确解题 篇2

一、求一般式不能“一根筋”

例1将一元二次方程-3x2-2=-4x化成一般形式ax2+bx+c=0(a>0)后,一次项和常数项分别是多少?

【学生错解】∵-3x2-2=-4x,∴-3x2+4x-2=0,

∴一次项为4x,常数项为-2.

【学生自述】我没有注意题中的a>0,直接化成一般式,没有两边同时除以-1,使a>0,通过这道题,我明白了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条件.

【正确解答】∵-3x2-2=-4x,∴3x2-4x+2=0,

∴一次项为-4x,常数项为2.

【教师点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为后面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准备的,它要求形式满足ax2+bx+c=0,所以它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比如本题中错解和正解都是这个方程的一般形式,6x2-8x+4=0也是它的一般形式,而我们在解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选择最简便的那组数据.

二、选错解题方法,导致计算难度增加

例2解方程:(2x-1)2=(3-x)2.

【学生错解】4x2-4x+1=9-6x+x2,

3x2-2x-8=0,

(x-2)(3x+4)=0,

∴x-2=0或3x+4=0,

【教师点评】计算错误确实是本题出错的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是该同学没有使用直接开平方法,而是试图把方程化成一般式,并采用了一个自己根本不熟悉,教材又不作要求的十字相乘法,把原本非常简单的一道题,做得特别复杂,导致结果出错.

例3当k为多少时,x2-2(k+1)x+k+7是x的完全平方式.

【学生错解】当k=-1时,x2+6是x的完全平方式.

【学生订正】∵x2-2(k+1)x+k+7是x的完全平方式,

∴k+7=[-(k+1)]2,∴k2+k-6=0.

∴(k+3)(k-2)=0.∴k1=2,k2=-3.

【简洁解法】∵x2-2(k+1)x+k+7是x的完全平方式,

∴x2-2(k+1)x+k+7=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Δ=[-2(k+1)]2-4(k+7)=0.

∴k1=2,k2=-3.

【教师点评】该生刚开始,根本不知道本题怎么做.订正的时候根据“二次项系数为1,则常数项等于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来解决的.订正所采用的方法虽然做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有其局限性,需要二次项系数为1.如果二次项系数不为1,则要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方程问题,让完全平方的值为0,则这个方程可以化为(mx+n)2=0的形式,即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就不需要考虑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

三、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之前,先保证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k2+4k+4-k2>0,

∴4k+4>0,∴k>-1.

【正确解答】∵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教师点评】使用根的判别式的前提是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零.

例5已知关于x的方程(k-1)x2+2kx+k=0有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教师点评】题设中交代方程有实根,并没有说明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还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本题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一元一次方程有实根还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

当k-1≠0时,如前面所解,得k≥0且k≠1.

∴当k≥0时,方程有实根.

四、应用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解

例6一元二次方程2x2-2x+1-3m=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且x1、x2满足不等式x1·x2+2(x1+x2)>0,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反比例函数错因解析 篇3

一、忽视概念的本质属性,缺乏整体思想

从学生能力来讲,初二学生心理发展处于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属于“经验型”,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缺乏整体思想,学生在此处出现不完全概括也属于可理解的范围。因此,在进行本节概念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知识,不仅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忽视函数图象所在象限,产生认知缺陷

反比例函数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一次函数具有连续性,学生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出于认知的惯性,忽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不连续性,在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函数的增减性的时候,会忽视“在每个象限内”这一条件。学生只注意知识的共同要素,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产生了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与变通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多描点画图,亲自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体验函数变化的趋势。对于负迁移带来的影响,教师应及时地做出对比分析,必要时还要借助图表突出他们的本质区别,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机地反复应用和练习。

三、考虑问题不全面,忽略取值范围

在实际问题中建构函数模型,自变量常常要考虑其取值范围。但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容易出现考虑不周全的情形。例如“已知水池水量为,请写出放水时间y与水流速度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函数解析式为,根据k>0,画出函数图象在一、三象限。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比较少,没有留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单纯地从函数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渗透考虑问题要全面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缺乏数形结合的思想,忽视K的几何意义

错因解读论文 篇4

一、辨识出错,判定依据选用错误

例1如图1,AB⊥CD,垂足为O,且OA=OB,OC=OD,试说明△AOC≌△BOD的理由.

【错解】 因为AB⊥CD,所以∠AOC= ∠BOD=90°,所以△AOC与△BOD都是直角三角形.

在Rt△AOC与Rt△BOD中,因为OA= OB,OC=OD,所以Rt△AOC≌Rt△BOD(HL).

【剖析】不是说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遇到直角三角形就一定用“HL”,而是要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点,本题中利用“HL” 的条件并不充分,而只能将其当成一般三角形来说明全等.

解:因为AB⊥CD,所以∠AOC=∠BOD= 90°,又因为OA=OB,OC=OD,所以△AOC≌ △BOD(SAS).

二、审图不清,错把间接条件直接使用

例2如图2,已知AB=AC,∠B=∠C, BD=CE.说明△ABE≌△ACD的理由.

【错解】在△ABE和△ACD中,因为AB= AC,∠B=∠C,BD=CE,

所以△ABE≌△ACD(SAS).

【剖析】本题的错解在于,一看到条件中出现的好像是“SAS”的条件,就不去认真分析图形,结合图形来分析条件,而错误地把两个三角形边上的一部分当作三角形的对应边来说明三角形全等,而实际上现有条件并不符合“SAS”.

【正解】因为BD=CE,所以BD+DE=CE+ DE,即BE=CD.

在△ABE和△ACD中,因为AB=AC, ∠B=∠C,BE=CD,

所以△ABE≌△ACD(SAS).

三、错用“SSA”,自创判定依据

例3如图3,AC与BD相交于点O, AD=BC,∠D=∠C,说明∠ABD=∠BAC的理由.

【错解】在△ABD和△BAC中,因为AD= BC,AB=BA,∠C=∠D,

所以△ABD≌△BAC(SSA),所以∠ABD= ∠BAC.

【分析】本题在得到AD=BC,AB=BA, ∠C=∠D这三个条件时,就立即运用“SSA” 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而事实上却并不存在这种判定的方法,即“SSA”并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

【正解】在△AOD和△BOC中,因为 ∠AOD=∠BOC,∠C=∠D,AD=BC,

所以△AOD≌△BOC(AAS),所以DO= CO,AO=BO,即AC=BD.

在△ABD和△BAC中,因为AD=BC, AC=BD,AB=BA,

所以△ABD≌△BAC(SSS),所以∠ABD= ∠BAC.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上面的几种典型错误其实都可归到“对应”出错,一是边的对应出错,二是对应全等的类型出错.建议同学们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及时梳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复习时回顾反省, 将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数学成绩有很大帮助!

小试牛刀

(原创题)如图4,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

(1)求证AD=AE;

(2)探求BD=________,并证明;

(3)若BE,CD交于O,连接AO,求证△ABO≌△ACO;

上一篇:启发式路径规划算法下一篇:索尼娅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