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眦赘皮矫治术

2024-06-29

内眦赘皮矫治术(共3篇)

内眦赘皮矫治术 篇1

切开重睑术, 是美容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术, 然而, 由于先天内眦赘皮的存在, 影响手术后的整体效果。内眦赘皮症存在于大部分亚洲人中, 半圆形的蹼状皮肤遮盖于内眦处。根据内眦赘皮遮盖泪阜面积的多少, 分别分为:轻度, 中度和重度三个分度。内眦赘皮症对眼部的整体美观的影响: (1) 内眦赘皮症从视觉上表现为眼裂短。 (2) 双眼距离的中庭大于其他两庭 (从三庭五眼的面部黄金分割点来讲) 。 (3) 内眦角圆钝, 缺少柔美感。笔者在做重睑成形术的同时, 对内眦赘皮进行同期矫正。将内眦赘皮矫正术和切开重术同时进行, 可以使重睑和内眦之间的连续性更好, 重睑线更完整流畅, 更美观。

目前, 临床上内眦赘皮矫正手术方法很多, 如“L”型皮肤切除术、“Y-V”成形术、“W”成形术、改良的矩形皮瓣、五瓣法、内眦韧带移位或缩短等手术方法, 其各项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其中较常见的为“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症。2000年7月至2012年7月笔者主要应用“Z”成形法及改良“Z”成形法两种术式应用在切开重睑成形术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中, 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求美者共计576例, 年龄为20~40岁的女性, 均为内眦赘皮伴单睑, 同期行重睑成形术及内眦赘皮矫正术。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设计:

了解求美者拟行手术的态度及意愿。患者取立位, 用手轻提患者双眉。于术者上睑设计重睑线, 设计线为扇形, 宽度在6~8mm。去皮的量具体宽度根据上睑皮肤松弛程度及求美者要求的自然程度因人而异, 确定重睑后设计内眦赘皮。将内眦赘皮皮肤推向鼻侧, 露出内眦点。“Z”成形内眦赘皮矫正术 (图1) 和改良“Z”成形内眦赘皮矫正术 (图2) 。

1.2.2 手术步骤:

1%利多卡因加1∶100 000肾上腺素局部注射麻醉, 术区浸润麻醉, 待麻醉生效后, 按照内眦赘皮设计线切开皮肤, 游离皮瓣, 锐性分离内眦赘皮, 充分暴露内眦韧带。剪断内眦韧带处多余的眼轮匝肌, 使皮瓣能无张力的转位, 去除多余的皮肤, 若内眦下方有隆起堆积的皮肤所致“猫耳”形成, 修剪多余组织后, 使皮肤组织平整且对接严密即可。9-0尼龙线皮外间断无张缝合。按照重睑设计线切开皮肤, 去除设计线内皮肤, 去除去皮位置皮下的眼轮匝肌至睑板前筋膜, 充分暴露睑板上缘, 暴露并剪开眶隔并去除多余脂肪。保留E~D约1~2mm的皮肤, ED皮下的眼轮匝肌全部去除, 充分暴露该处不明显的睑板, 完善止血, 用相同方法处理对侧。7-0尼龙线带睑板皮外间断缝合。使内眦切口与重睑线重合。即见重睑及内眦部外形美观, 双侧对称, 术毕。

2 讨论

关于内眦赘皮形成的学说有很多, 主要与内眦赘皮下眼轮匝肌及脂肪组织增厚有关。由于上睑和下睑的眼轮匝肌在内眦韧带起始位置错构引起的。多年来, 很多整形医生因为内眦赘皮术后遗留的疤痕问题所困扰。业内专家也对此持保守态度, 内眦赘皮矫正术也相对较少。近些年来, 由于求美者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及医学上的进步。内眦赘皮矫正术从最开始的以治疗“小眼症”为目的的治疗性手术项目到以整形美容为目的的术式。切开重睑术为整形美容外科最常见的手术, 切开重睑术的原理为将睑板前的皮肤固定于睑板或提肌腱膜上以形成重睑线。随着美学的流行趋势, 重睑成形术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成为美容外科最常见的联合手术项目。本组患者, 术后七天拆线, 切口均Ⅰ期愈合, 嘱患者拆线后48~72h沾水, 术后1个月内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术后40d内, 13例患者内眦切口处皮肤略红, 颜色略深, 瘢痕较硬, 睁眼时内眦处有牵拉感, 重睑线不流畅。约6个月上述症状逐渐恢复, 本组患者随访1年, 内眦部瘫痕变软, 切口处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瘢痕不明显, 睑裂延长1~3mm, 形态美观自然。其中5例瘢痕增生较明显, 经二次手术调整后, 达到满意效果。我们采用的改良“Z”成形及“Z”成形术内眦赘皮矫正术与重睑成形术同期进行的方法, 能有效的矫正内眦赘皮症及单睑症, 使双眼间距离变小, 赘皮消失, 眼裂较术前明显变长。同时使重睑线从内眦发出至眼尾, 弧线顺畅而美观。术后不易复发及回缩, 切口设计灵活, 方法易于掌握, 术后效果形态较之前美观 (如图3和图4, 图5的对比) 。是一种可广泛开展的常规术式。

单睑合并内眦赘皮的治疗体会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2月共收治内眦赘皮患者73例, 其中男6例, 女67例;年龄15岁~53岁, 平均年龄为 (36.3±5.7) 岁;其中轻度及中度内眦赘皮者67例, 重度内眦赘皮6例;所有患者都是单睑合并内眦赘皮。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准备按照患者的面部轮廓、眼形及患者要求等对重睑外形进行设计, 在画重睑的切口线时应将内眦部的皮肤切口与内眦角的距离保持在5mm左右;对原内眦角于皮肤表面投影点1进行确定, 再从该投影点1对外画上水平线。确定赘皮游离边缘的切线交点2, 交点2和原内眦角角的连线中点定位交点3, 从交点3沿着下睑的游离缘的下方约2mm处向外延伸8~10mm的部位定为点4, 能够随着内眦的皮肤退缩成猫耳朵大小对点4位置进行调整, 直到切口上下缘的皮肤可以自然无张力的对合。1234点的连接线即是切口线。

1.2.2手术方法沿着重睑线切开皮肤对切口下方的眼轮匝肌肉与眶隔脂肪进行切除, 对上睑板进行充分暴露, 再提上睑肌睫膜, 带睑板对皮肤进行缝合, 使得重睑线比较流畅;再对内眦部的皮肤向鼻侧牵拉, 沿着标记线用尖刀切开皮肤, 采用小剪刀于内眦部与下睑缘切口的下方对皮肤进行分离, 对皮下粘连的筋膜组织进行松解, 使得局部的皮肤变得松弛, 将错构眼轮匝肌纤维与内韧带的浅层进行剪除, 从而对坚硬白色的内资韧带的前脚进行充分暴露, 对内眦赘皮处的张力进行最大松解, 以暴露泪埠;以5-0丝线对内眦点的皮下组织往鼻侧的下方固定在鼻背的筋膜部, 以6-0的尼龙丝线对新内眦角的皮肤进行缝合, 再将下睑缘下方的分离皮肤和下睑缘对合之后进行缝合;缝合之后可以看见新的内眦点上方的皮肤存在一些褶皱, 可将褶皱隐藏在重睑沟不需修剪。

1.3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对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 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 以X±S的形式表示,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73例患者在手术之后赘皮均消失, 泪埠的显露比较适中, 内眦部的间距明显缩短, 内眦部呈马蹄形曲线, 重睑的外形比较自然美观, 经随访3个月-1年后, 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内眦与重睑的形态自然美观, 切口处瘢痕不明显, 效果比较理想, 赘皮没有出现复发现象。具体数据见下表。

3讨论

内眦赘皮指的是覆盖内眦部的纵向弧形皮肤褶皱, 这些褶皱遮盖了内眦角与泪阜部分或者将两部分全部遮盖, 加宽了两个内眦的间距, 对患者的眼部美观造成影响[1]。临床上对单睑合并内眦赘皮的患者一般采用重睑成形术, 该手术由于术后赘皮的遮盖, 导致重睑只形成半双, 使重睑的外形不够理想[2]。有些学者指出内眦赘皮是由于上下眼睑的眼轮匝肌在内眦韧带的起始部出现错构、错位引起[3]。内眦赘皮是由于上下睑的眼轮匝肌部分环形纤维在韧带前上、前外及前下方交叉, 导致附着在眼轮匝肌的皮肤出现褶皱。该病在东方人群中有着比较高的发生率, 特别是单睑人群[4]。内眦赘皮在进行重睑术时若没有及时进行处理, 手术之后可能会导致内眦赘皮更为明显, 效果不够理想。为了对内眦赘皮在重睑形成术的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改善, 一些学者指出了在实施重睑形成术的时候进行内眦开大的方法, 手术方法种类繁多,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手术的设计比较复杂, 难度较大, 皮瓣过多或过小, 导致皮瓣部分出现坏死, 术后瘢痕比较明显等[5]。

横一字切口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术的效果比较理想, 该手术的优点主要有:术后内眦部的切口比较隐蔽, 瘢痕不明显, 该术式同重睑的切口不连续, 有效减少了内眦部切口外露, 减少了术后瘢痕, 从而有效避免了瘢痕性内眦赘皮的出现。横一字切口解除了皮肤和错构、错位的内眦韧带浅头、眼轮匝肌的粘连, 使得皮肤自然舒展, 术后的瘢痕比较隐蔽;效果稳定、可靠, 该手术对错构、错位的眼轮匝肌纤维进行了充分的分离, 从而解除了对内眦部的皮肤张力, 并把原内眦点固定在鼻侧骨膜部, 从而缓解了缝合时的皮肤张力, 显著降低瘢痕增生的风险, 有效避免了赘皮的复发。

本研究73例患者在采用横一字切开法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术后内眦与重睑的形态比较自然美观, 切口处瘢痕不明显, 效果比较理想, 赘皮没有出现复发现象, 均表明横一字切开法联合重睑术能够显著提高内眦赘皮的矫正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能一次性治疗单睑合并内眦赘皮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内眦赘皮73例患者采取横一字切开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同期实施重睑术进行矫正治疗, 分析治疗效果。结果:73例患者治疗后的内眦与重睑的形态比较自然美观, 效果比较理想。结论:对内眦赘皮患者在开展横一字切开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同期行重睑术可有效提高矫正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横一字切开法,内眦赘皮,重睑术

参考文献

[1]白华宝, 高玉洁, 王铭, 等.外眦成形术在矫正下睑错位和下睑退缩的效果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14 (6) :331-333.

[2]武群英, 杨俭伟, 肖丽, 等.下睑缩肌切除术治疗轻中度下睑退缩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8 (11) :1046-1048.

[3]沈军国, 常秀芬, 边森, 等.内眦赘皮矫正联合外眦成形术在睑裂短小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11 (5) :2419-2420.

[4]李双, 姜发纲, 陈宏, 等.Medpor下睑插片与异体巩膜植入治疗下睑退缩[J].国际眼科杂志, 2012, 21 (7) :366-368.

内眦赘皮矫治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内眦赘皮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观察组中,15例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8岁至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12±3.17)岁;体质重量(50.21±2.67)kg。对照组中,17例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0岁至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01±2.17)岁;体质重量(49.51±6.27)kg。两组患者均为双侧内眦赘皮,且手术均采用V-Y方法进行,另外,排除了患者造血系统、肝肾、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注射A型内毒素,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外科切口治疗护理,不在切口外围使用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完毕后,要立即给予使用A型内毒素。具体方法如下:在注射前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查询患者的过敏史、病史,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注入位置:在切口内皮下,远离睑缘侧旁0.3cm间距0.3cm注射A型内毒素[2]。用药剂量:由于A型内毒素药物属于皮质类固醇药物,在治疗时基本无不良反应。注射后患者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多与用药剂量、用法有直接关系,因此用药剂量控制显得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取A型内毒素0.1—0.2ml,同时加入0.4ml利多卡因,混合均匀后给予患者注入。另外,A型内毒素注射的疗程、次数要以患者切口瘢痕实际情况为依据。在注射之前一定要注意针对瓶子进行振摇,避免悬浮液有颗粒、结块等现象。如果在振摇后仍然存在颗粒聚集的情况,那么则证明药物储存出现了问题,需要弃用。当药物通过针管吸取后,一定要立即针对患者进行注入,避免药物在针管内出现沉积,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注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仔细操作,避免造成感染或者注入血管。注射完毕后,患者要做定期的复查,检查是否存在瘢痕处痛痒、切口处缝线结节、皮肤溃烂、眼睑流泪外翻等情况[3]。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瘢痕情况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内眦赘皮术后瘢痕宽度、弹性程度、平整度、瘢痕颜色为依据,采用Leung对患者瘢痕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共分为三个等级,无效、有效、显效,其中无效:瘢痕宽度≥1mm,皮肤颜色与正常皮肤差异明显,内部有结节、硬块,外表粗糙;有效:瘢痕宽度在03—1mm之间,皮肤颜色与正常皮肤比较接近,治疗初期内部有结节、硬块,之后结节、硬块逐渐消除,外表相对平整。显效:瘢痕宽度在<0.3mm,皮肤颜色与正常皮肤无异,内部无任何结节、硬块,外表平整。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对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具体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3个月、6个月、1年后,瘢痕情况呈有效、显效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所以内眦赘皮术后针对患者切口及时注射A型内毒素,抑制瘢痕作用明显,且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关于内眦赘皮术后瘢痕的探讨论

内眦赘皮术后瘢痕一直是美容整性外科难题之一,主要原因是胶原蛋白合成代谢紊乱,超过原本的代谢速度,在常时间作用下会有大量胶原纤维堆积。内眦赘皮手术完毕后,会出现成纤细胞的生物合成增加,或者过度迁移、活化等情况,从而导致细胞外基质胶原的过度沉积。瘢痕处不具备生理功能以及正常的组织结构,其不仅影响患者面容的美观,同时对患者器官及相关组织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脸部畸形[4]。

3.2 关于A型内毒素的讨论

A型内毒素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研究应用,在美容整形应用中,包括抬头纹、眉间纹、鱼尾纹、咬肌肥大等的治疗,具有高效、安全、微创的特点,由于对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倍受青睐。利用A型内毒素,对内眦赘皮术后瘢痕抑制的设想,主要原因是此种药物属于皮质类固醇类,对前胶原蛋白具有抑制作用,降解增加的胶原蛋白,致使胶原总量得到减少,从而促使瘢痕变平、变薄,同时注射A型内毒素,能够起到抑制PDGF基因的作用,从而可阻止氨基酸参与到蛋白质代谢之中,对纤维素增生造成干扰。另外,通过A型内毒素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切口张力,促进伤口愈合,从而达到减少瘢痕的目的[5]。

本文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内眦赘皮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注射A型内毒素,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外科切口治疗护理,不在切口外围使用药物。以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瘢痕情况作为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瘢痕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内眦赘皮术后针对患者切口及时注射A型内毒素,能够起到良好抑制瘢痕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从柏,解为慈.重睑线切口内眦赘皮无瘢痕矫正术87例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5(03):291-294.

[2]王育红,涂惠芳,杜芳,等.A型肉毒素抑制内眦赘皮术后瘢痕的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5(06):1103-1106.

[3]王怀琳.A型肉毒毒素与玻尿酸在眉间纹联合注射的临床治疗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

[4]淳璞.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鱼尾纹及眉形态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2.

上一篇:收入来源结构下一篇:古典哲学主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