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认可工作

2024-07-22

认证认可工作(精选12篇)

认证认可工作 篇1

认证认可在能源产业提质升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年我国获得认证的节能产品共实现节能约4435.37万吨标准煤、减排约1.63亿吨二氧化碳。下一步, 国家质检总局将着力完善节能低碳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体系, 加快新能源认证认可标准、技术和制度创新步伐, 全面带动能源产业的提质增效升级。相关部门将从五方面着力推进认证认可在能源领域的发展。

一是加快能源领域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规则制定进程, 适应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的趋势, 研发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认证认可评价技术及检验检测技术, 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成熟度和产业成熟度。推动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碳排放和碳排放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课题成果的应用, 为认证认可在能源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技术储备。

二是推动认证认可与能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完善节能低碳领域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和检验检测技术平台, 继续推进节能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在产业领域的应用, 大力发展低碳产品认证、风电认证、光伏产品认证等新领域认证。

三是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低碳产品认证机构认可、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认可等认可制度。

四是健全能源领域采信认证认可结果的政策机制, 在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政府采购等环节采信第三方认证、检测结果, 鼓励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在节能管理过程中购买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建立能源供应链各方的互信关系。

五是推进能源领域合格评定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互认,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互认机制建设。

(摘自中国工业报)

认证认可工作 篇2

【发布日期】2008-06-06 【生效日期】2008-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森林认证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林业厅(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遵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世界林业大国,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促进人工林资源培育以及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上采取了举世瞩目的有力行动,为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做出了贡献。

国家认监委、国家林业局充分认识到建立我国森林认证制度,推动森林认证工作,是促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认监委、国家林业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森林认证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此,国家认监委、国家林业局研究决定,共同推进森林认证试点工作,建立和实施统一的森林认证制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中国森林认证制度的建立,将充分借鉴国际上已经开展的森林认证的制度和方法。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实际出发,维护国家利益。开展森林认证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坚持多方参与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切实把森林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拓展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构建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建设上。提高我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水平和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森林认证制度属于国家统一推行的自愿性认证制度,采用统一的认证标准、统一的认证规则和统一的认证标志。国家鼓励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及相关的林产品加工和贸易单位申请森林认证,采信中国森林认证结果。

三、中国森林认证工作按照打好基础,择优试点,稳步推开的原则开展。在森林认证相关的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前,依照国家林业局已颁布的行业标准开展不超过两年的森林认证试点工作。经过一段实践后,由国家认监委、国家林业局共同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研究修订、审核行业标准,在试点工作两年内完成行业标准向国家标准的转化。

四、从事森林认证试点工作的认证机构,要符合国家认监委认证机构设立的资质条件,同时也要具备相关林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了解国家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试点机构的具体条件由国家认监委商国家林业局公布。开展试点的认证机构应将森林认证证书的副本报国家认监委和国家林业局备案,国家认监委、国家林业局定期公布认证结果。

国家认可机构要积极开展相关认可规范和实施规则的研究,经过批准的认证机构要积极开展相关认证实施细则的研究,确保森林认证工作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森林认证相关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国家认监委将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相关规定和森林认证规则的要求正式审核批准可开展森林认证的机构。

五、加强对森林认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国家认监委和国家林业局在积极支持和推动开展森林认证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森林认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森林认证沟通机制,共同公布森林认证相关信息,及时研究问题,确定阶段性工作,联合推出促进森林认证工作的新举措;各地也要加强部门之间联系,配合国家认监委、国家林业局开展森林认证宣传、认证对象科普性培训等相关工作,指导、帮助和监督森林认证机构公正地开展工作,并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及时沟通反馈。

二○○八年六月六日

认证认可工作 篇3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最先进的“三大”管理体系。通过认证,将使企业管理透明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明确各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畅通内部沟通渠道,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减少安全工伤事故。同时,更加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充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提高职工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

今年4月初,新疆富丽达纤维积极组织各部门、车间召开了“三体系”认证动员大会,成立了由总师室牵头的体系文件编写小组,聘请专业认证公司拟定“三体系”认证咨询工作计划。该公司计划于年底前通过“三体系”认证,获得国际国内认可的通行证,向着打造一流企业目标迈进。(王燕虹)

银鹰化纤成功研发出草珊瑚粘胶纤维

近日,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在现有的竹炭纤维、薄荷纤维、珍珠纤维等产品的基础上,又成功研发生产出了一个新品种——草珊瑚粘胶纤维,并成功推向了市场,其优异的品质和性能已经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使该公司成为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该产品的几家企业之一。

草珊瑚纤维采用了先进的纺前注射技术,在原辅料选取、纺丝液制备、凝固浴匹配、多级次牵伸分配等工序均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其于断裂强度达到2.29CN/dtex,湿断裂强度达到1.09CN/dtex,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普通粘胶短纤维国际一等品的要求。

草珊瑚纤维具有很好的抗菌防臭功能,优异的染色效果,以及天然,绿色,洁净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健康、舒适、环保的要求,可广泛应用于女士内衣,男女内裤,床上用品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李静)

江西龙达粘胶短纤二期项目今年投产

近日,龙达(江西)差别化化学纤维有限公司一期三条粘胶短纤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在一期项目加紧生产的同时,二期12万吨粘胶短纤新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目前土建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内墙粉刷等工作,力争年底投产。

今年以来,江西龙达粘胶短纤项目一期产销两旺,一季度产量达26700吨,同比增长13%,实现产值3.84亿元。在生产的同时,公司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一年保障有两项左右的新产品;并将研发投入生产,不断改进。

认证认可工作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认证认可工作,认可制度

1 前 言

认证认可是国际上通行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质量, 而对质量进行管理和保证的手段主要是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我国当前的认证认可已经从单纯的产品认证发展到了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等诸多领域。虽然认证认可工作有着重大的发展, 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2 认证认可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之下,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结合统一规划、强化监督、规范市场、提高效能、与国家接轨等原则, 通过统一的管理、监督与协调形成了国家认可制度、强制性认证与自愿性认证相结合认可制度, 推进了认证机构的改革, 将认证机构逐步社会化[1]。

3 认证认可工作的作用

3. 1 使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运行

交易双方自由签订合同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交易双方所得信息的充分完备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 没有充分完备的信息就不能够实现双方的交易, 实现优胜劣汰更无从谈起。交易双方没有对称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坑蒙拐骗等情况的现象, 对市场秩序与市场资源配置造成影响。

3. 2 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

认证认可工作是具有专业能力的机构依据法规、标准、规范进行的评定活动, 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认证认可工作能够保证产品与管理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 从根本上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其他非企业组织的角度来看, 能够促使这些组织规范管理, 通过外部力量来保持这种规范化管理, 引入质量管理理念与第三方认证理念。

3. 3 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

有效的认证认可制度能够让需求方或者社会公众对产品 ( 或者服务) 了解与信任, 这样就有助于企业开拓市场, 扩大销量[2]。

3. 4 政府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增强

企业必须遵守政府出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目的而提出的强制性的标准、要求。这种标准与要求具有强制性, 属于政府的作用。实现这些要求可以借用认证的方式, 也可以依靠行政手段。但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行政手段不仅要面对责任风险, 而且还会带来行政成本与资源的耗费。政府从有利于实现经济管理目标的要求出发, 应该积极发展认证认可工作, 用认证认可工作来代替部分行政管理方式, 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

3. 5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认证认可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可以通过认证认可工作所揭示的产品质量与安全等信息来甄别和选择产品, 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 认证认可工作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等认证认可工作, 能够监督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责任, 促进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3]。

4 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重要性———以市场信息不对称为例

交易的一方具有完整的信息, 一方不完整就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以雨伞交易市场为例来说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危害。

假设优质雨伞的生产成本是10元, 劣质雨伞的生产成本是8元。假设买主认为优质雨伞的价值是15元, 劣质雨伞的价值是6元。在购买雨伞之前买主与卖主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买主并不能够知道雨伞的优劣。如果卖主卖优质雨伞, 这时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15元, 每把雨伞的利润为5元。但是, 卖主可以卖劣质雨伞, 如果买主依旧以15元的价格购买, 卖主的利润增加2元。因此, 只有优质雨伞的市场不是一个均衡的市场 ( 卖主有意愿提供劣质雨伞) 。市场信息的不均衡将会导致市场的摧毁。

5 市场经济发展中认证认可工作的重点

5. 1 建立与实行统一的国家认可制度

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相关规定, 国家只建立和实行一套认可制度,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 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现有的认可制度进行调整与确定, 通过建立统一的认可机构来执行。

5. 2 认证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5. 2. 1 强制性认证制度

产品涉及人类健康与安全、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问题时, 要对产品实行强制性的认证制度。

5. 2. 2 自愿性认证制度

国家要鼓励并推行自愿性认证, 在自愿性认证制度中将企业自愿申请作为坚持的原则, 企业的自主权与自愿性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够干预。

5. 2. 3 通过改革实现认证机构的社会化

认证机构应该是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对认证结果负责, 并加强监督工作。当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出现问题或对消费者造成损害, 认证机构负有连带责任。

5. 2. 4 对认证机构与相关机构加强管理

认证机构及相关机构要经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之后方可设立, 工商行政部门以批准文件为依据来进行登记注册, 没有得到批准的其他机构不能够从事与认证相关的活动[4]。

5. 2. 5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对认证机构及其相关机构要加强行业指导,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建立与完善自律组织。

5. 3 实现认证市场的整顿与规范

对市场上通过认证的产品要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管理, 针对那些属于强制性认证产品却逃避认证、利用假冒认证标志等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 同时要对虚假认证、卖假证、买假证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认证认可的收费也要进行规范, 确定适应的收费标准, 对那些乱收费的机构或者个人进行依法查处。

6 提高认证认可工作的有效性

第一要认清形势, 结合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要求与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 在《认证认可条例》赋予的法律权力之内, 对企业强化监管; 第二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认证认可工作,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认证认可工作要将经济发展作为核心, 从增强行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落实各项工作, 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第三要对认证认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建立整体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 通过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来提高认证认可工作队伍的素质, 更好地促进认证认可工作的开展[5]。

7 结 论

认证认可工作的开展, 能够使产品的安全从源头上得到确保, 能够使市场的行为得到规范, 对消费进行指导, 促进对外贸易。认证认可工作的开展在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出口竞争力、保护国内企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单乔水.落实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大信息安全测评与认证的工作力度[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1, 23 (14) :19-26.

[2]王伟泉, 王采典, 张博.创新机制科学监管——舟山检验检疫局认证认可工作凸显五大强势[J].中国检验检疫, 2011, 23 (19) :29-34.

[3]部冬霞.认证认可监管工作步入新阶段——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12 (11) :11-13.

[4]孙大伟.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法制化水平为建设质量强国发挥基础保障作用[J].中国质量报, 2012, 3 (34) :9-12.

[5]严效民, 杨煜.认证认可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视角的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3, 53 (19) :49-54.

认证认可工作 篇5

UI认审制[2012] 113 号

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与再认证审核工作细则

1.目的

为明确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与再认证审核各环节工作要求,规范审核人员按确定或调整的审核任务安排有效计划与实施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与再认证审核活动,提高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与再认证现场审核工作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为认证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特制定本细则。2.原则

2.1客观公正的原则: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与再认证审核工作必须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公司制度要求为基础,按实际情况策划与实施认证审核,不搀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也不为他人意见所左右,平等、公平、正直、不偏不倚的对待相关各方;

2.2有法必依、防微杜渐的原则:指针对行业主管部门、公司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并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和修改;针对不符合要求的思路、事宜或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刚萌发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的原则。2.3 合理计划、精准有效的原则:按审核任务的安排准确而合理的计划审核活动,确保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与再认证项目审核高质进行,有效控制审核过程的原则。

2.4严格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指要按照既定的制度、标准要求认真仔细地加以管束,并从严负责落实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与再认证审核过程的控制工作,消除、降低风险,保护审核过程免受风险影响的原则。

2.5耐心慎言、客户致上的原则: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与再认证审核过程中对客户的需求和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谨慎言词,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原则。3.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初次审核(包括一阶段、二阶段),监督审核、再认证审核的计划与审核过程的控制。4.概念

4.1初次审核:管理体系的初次认证审核应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个阶段实施。

4.1.1第一阶段审核:第一阶段审核对于大多数管理体系而言,建议至少部分第一阶段审核活动在客户的场所进行,应实现如下目标:

(1)审核客户的管理体系文件;

(2)评价客户的运作场所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并与客户的人员进行讨论,以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准备情况;(3)审查客户理解和实施标准要求的情况,特别是对管理体系的关键绩效或重要的因素、过程、目标和运作的识别情况;

/ 11(4)收集关于客户的管理体系范围、过程和场所的必要信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遵守情况(如客户运作中的质量、环境、法律因素,相关的风险等);

(5)审查第二阶段审核所需资源的配置情况,并与客户商定第二阶段审核的细节;

(6)结合可能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客户的管理体系和现场运作,以便为策划第二阶段审核提供关注点;(7)评价客户是否策划和实施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以及管理体系的实施程度能否证明客户已为第二阶段审核做好准备。

4.1.2第二阶段审核:第二阶段审核评价客户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包括有效性,第二阶段审核应在客户的现场进行;审核组应对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审核中收集的所有信息和证据进行分析,以评审审核发现并就审核结论达成一致。

4.2监督审核:监督审核是认证机构定期对获证客户管理体系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区域和职能进行监视,并考虑获证客户及其管理体系的变更情况;监督审核是现场审核,但不一定是对整个体系的审核,并应与其他监督活动一起策划,以使认证机构能对获证管理体系在认证周期内持续满足要求保持信任。

4.3再认证审核:再认证审核是确认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持续符合性与有效性,以及与认证范围的持续相关性和适宜性,以评价获证客户是否持续满足相关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5.职责 5.1董事长

负责本细则的批准。5.2总经理

5.2.1负责本细则的终审;

5.2.2负责认证决定的签发或授权签发。5.3主管领导

5.3.1负责本细则的初审;

5.3.2负责审核工作的指导、监督与协调。5.4各市场部门

负责提供认证项目申请资料。5.5审核部

5.5.1负责本细则的拟制、实施、修订与监督执行; 5.5.2负责申请评审;

5.5.3负责审核方案策划与实施的组织和管理。5.6审核组长

5.6.1负责审核计划的编制;

5.6.2负责组织现场审核,并反馈问题与相应信息; 5.6.3负责编制审核报告;

/ 11 5.6.4负责不符合的跟踪验证。5.7审核员

5.7.1负责实施现场审核,并反馈问题与相应信息; 5.7.2必要时,负责开出不符合报告。5.8认证决定部

负责授予、保持、扩大、缩小、暂停、撤销认证的决定。6.初次认证审核的要求

6.1一阶段现场审核的内容和重点

6.1.1评价受审核方的运作场所和现场的具体情况:

(1)在文件审查的基础上通过与主要管理者和相关人员交流,重要场所走访,如一阶段不去现场时需与受审核方采用电话交流方式:

①了解受审核方组织机构、职能、产品/服务;

②了解活动和过程的地域、场所(含周边情况)分布、距离,特别是与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源有关的风险情况: a.注册地与经营地址情况;或

b.不在同一地址的部门(车间、仓库、销售部)有几个;或 c.不在同一地址的分场所(分厂、子公司、分公司)有几个;或 d.临时/流动场所有几个;或

e.活动和过程所在地理位置对环境/安全的特殊要求;

(2)收集关于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范围、过程和场所的必要信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遵守情况: ①收集受审核方管理体系产品范围与现场运作情况是否一致,有几种产品/服务、几条生产线/服务线、运作方式(班次);

②收集受审核方适用体系运行中对相关法律许可类文件的获取及其有效性(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资质证书等);

③收集受审核方体系(QMS/EMS/OHSAS)认证范围的产品技术标准以及任何法定评价、验收和抽查报告(包括环评、安评、环保验收、型式试验、排污许可证、协议等证明文件);收集与受审核方绩效目标或指标相关的特性指标的过程监测的种类、方法、已具有的能力; ④是否属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⑤收集受审核方体系范围对适用法律法规基本绩效要求的识别以及对合规性评价的实施情况;

(3)审查受审核方理解和实施标准要求的情况,特别是对管理体系的关键绩效或重要的因素、过程、目标和运作的识别情况;

①了解对受审核方管理体系绩效有重大影响的质量管理过程/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管理;

②与受审核方共同确认关键过程、需确认的过程/重要环境影响/重要危险源的关键特性,并了解是否得到控制;

/ 11 ③受审核方管理体系相应过程的相关的主要设备、重要监测设备是否具有并有效;

④受审核方管理体系所制订的方针、目标、指标与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一致性,目标、指标的可操作性; ⑤审查受审核方管理体系过程的总体策划以及高风险因素的识别情况;(4)审查第二阶段审核所需资源的配置情况

①了解受审核方员工人数(包括管理人员、固定多现场人员、临时现场人员); ②依据场所分布、距离,审查资源的配置;

③一阶段确认范围与申请评审范围有变化时对人员和审核人日的要求;

(5)结合可能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和现场运作,策划二阶段审核关注重点: ①质量管理体系宜重点关注设计、关键生产/服务、检验、采购过程及生产/服务提供场所;

②环境管理体系宜重点关注如动力装置场所、危险化学品仓库、污染物治疗设施、固废堆放场所及其作业现场,包括周边境况;

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宜重点关注:高处作业、铅冶炼、高粉尘作业、机械加工、压力容器操作、有毒化学品车间、危险化学品仓库和储存罐区等高风险作业场所,包括周边境况;

④针对受审核方产品/服务不同,特点不同,以及对绩效要求有重大影响的过程或场所情况,制定二阶段审核计划的重点;

(6)评价受审核方是否策划和实施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以及管理体系的实施程度能否证明受审核方已为第二阶段审核做好准备:

①了解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策划情况;

②了解内审、管理评审是否覆盖了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活动及标准的要求; ③了解内审、管理评审的结论是什么?提出了那些改进要求?

④评价受审核方对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关注情况,是否已为二阶段审核做好准备; 6.1.2一阶段审核的人日 一、二阶段审核人日分配,根据组织管理体系的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一般一阶段可占审核人日基数的1/3,非常见情况下,应在申请评审记录表中注明理由;如果组长具备所有专业能力,对小型组织来说,一人进行一阶段审核也是可以的; 6.1.3一阶段审核形成的文件

UICC规定一阶段审核发现应形成三种文件,并提供给受审核组织:(1)“管理体系文件评审报告”—提出组织文件中不符合标准要求或不够完善的问题。

(2)“一阶段审核报告”—审核组对一阶段审核情况和审核发现(包括正面和负面发现)的综述、二阶段审核前需双方重点关注问题及有关二阶段审核安排的建议;

(3)“一阶段审核问题清单”—指一阶段审核中的发现可能影响二阶段审核能否进行的问题,或可能构成二阶段不符合的问题;

(4)对一阶段可不去现场审核时形成的审核文件应包括以上(1)(2)(3)条款的内容;

/ 11 ①公司要求组织对文审报告中不符合和问题清单中的问题进行整改或解决,并提出书面报告和证据,由一阶段审核组长验证认可并将一阶段审核报告交审核部,由审核方案管理人员进行确认,方可进入第二阶段审核;尤其要关注如存在不符合法规要求、监测不达标时不能进入二阶段审核;

②另外,审核组还应对受审核方用于申请评审的信息进行现场确认,一阶段审核组长完成现场审核后填写“申请评审信息(初审、再认证)现场确认表”,并传递给审核方案管理人员,再经审核方案管理人员传递给二阶段审核组长,继续对组织的申请评审信息进行现场确认活动。审核结束后,由二阶段审核组长将“申请评审信息(初审、再认证)现场确认表”连同案卷一起交回审核部。6.2管理体系第二阶段审核 6.2.1第二阶段审核的内容和重点

(1)应依据认证标准的要求并基于第一阶段审核的结果,对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评价;

(2)内容包括管理体系运行是否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方针、目标、指标是否实现,策划的措施、管理方案、程序是否得到认真的执行,产品质量/主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源是否得到控制,是否符合标准、法规的要求,体系运行是否有效,重点是:

①审查(寻求)组织管理体系运行是否符合认证标准或其他适用法规、体系文件要求的证据;与第一阶段相比,审查更全面(包括体系范围内的管理层、所有部门和场所)、更深入(相应标准所有条款、分条款逐项审核),不仅检查“做了没有”,而是要通过抽样的证据评价“做的如何”,是否充分、符合,有效;

②审查组织与适用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适用法规、体系文件期望的那些关键绩效目标和指标是否进行了监视、测量、报告和评审;

●包括对组织所有产品、环境因素、危险源,并评审提供的记录或报告中的监视测量结果是否满足了规定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例如:①QMS:有无产品标准/技术协议?是否进行产品检测、型式试验?有无报告?是否符合?②EMS/OHSAS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定期检查,合规性评价的结果,监视测量设施的校准,管理方案的定期评审,重要污染物的监测(包括污染因子排放浓度和总量),职业病、重大危险源监控,风险控制以及环评/安评报告中建议的执行情况;

●审核员在评价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关注相应监视/测量特性指标与组织绩效目标或指标的关系,在何处、何时和为何实施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结果如何能传递到管理层及负有采取措施责任的职能,验证达标情况,以及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和对措施的跟踪;

③受审核方管理体系和绩效中与遵守法律有关的方面

审核员主要关注受审核方管理体系与遵守法律法规有关的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符合性;审核员本身应了解适用于受审核方相应管理体系/产品/服务的通用及特定的法律法规要求。评审与受审核方管理体系和绩效中与遵守法律有关的方面:

a.受审核方是否有用于识别、保持、更新和应用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方法;

/ 11 b.受审核方是否对自身合规性进行了评审,并能恰当地证实与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

c.多体系结合审核时若在对某一管理体系审核时,发现与其他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不符合,例如在QMS认证审核中发现与环境、安全等法规的不符合,审核组不应忽略此事实,应及时向受审核方通报。若影响到拟认证管理体系的形象和公信力时,审核组应向公司报告; ④受审核方过程的运行控制

“运行控制”,即为满足运行要求而进行的控制活动。运行控制要点是:体系的每个过程按策划要求和准则实施,并进行过程监控,对发现的异常或不足采取纠正措施;故对受审核方体系过程运作控制审核时应关注: a.QMS:产品制造/服务提供过程是否受控?受控的条件(7.5.1 a/b/c/d/e/f)是否满足;特殊过程的识别,确认?过程的准则?影响过程的因素?确认的方法和证据?是否有再确认情况;

b.EMS/OHSAS: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部门是否建立了运行控制程序?程序是否有运行的准则?是否认真的执行(监测证据)?环境治理设施管理,以及重大环境因素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职业病劳保防护?检查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情况和证据?检查应急准备响应实施情况以及培训、演练及评价; c.对过程监控发生的异常或不足是否采取有纠正措施等;

⑤检查组织内审和管理评审的有效性以及组织管理体系自我完善机制的有效性: a.内部审核

内审过程的管理是确保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审核中应关注:

内审计划是否关注对管理体系绩效至关重要的过程,复杂或需要特别关注的过程,需要密切监视过程参数的过程,跨多场所的过程,特别容易发生问题的过程; 内审员能力要求及识别;

通过对内审各项记录的审查,观察有无未考虑对内审结论有实质意义的事宜以及不符合内审程序的现象; 对内审结果的跟踪管理,纠正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b.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组织最高管理层根据各方面输入,了解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推动改进的过程,是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审核中应关注:

管理评审输入是否覆盖了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有关数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如何保证; 有关管理体系运行和绩效是否得到充分评价,以及管理体系或经营发生变化时,对其影响是否作出评估,并有应对措施;

管理评审的结果是否有做出以下决定的证据,如:方针和目标的变化;改进计划和可能的改进措施;资源的配置; ⑥针对客户方针的管理职责

客户方针的管理职责包括针对组织宗旨,制定相应管理方针政策,确保方针为员工理解并在运营中实施,监视方针的实施并评审方针的适宜性。审核中应关注: a.了解管理层对相应管理体系的态度和承诺;

/ 11 b.通过审查管理评审记录,评价最高管理者在建立、实施、监视和更新方针中的承诺和参与;

c.评估管理层是否已有效地将方针在组织各层面以通俗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贯彻实施,并在每一层面各职能部门均有已分解和可操作的质量目标;

d.在员工中验证是否能结合自身活动,理解方针以及有效传达了方针的证据; ⑦管理体系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规范要求、方针、绩效目标和指标(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期望一致)、适用的法律、职责、人员能力、运作、程序、绩效数据和内部审核发现和结论的联系;审核员在审核受审核方管理体系过程并进行综合分析时,可参考以下思路:

a.选用了那种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b.受审核方作了那些过程策划;

c.受审核方进行过程活动及控制的情况;

d.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受审核方有那些主要绩效数据;

e.受审核方所作绩效数据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审核组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受审核方是否了解掌握; f.发现的问题及运作现状与受审核方的内部审核结果是否一致; g.审核组对管理体系一致性做出分析; 6.2.2二阶段审核的人日、条款和过程

(1)二阶段审核人日取决于一阶段人日占审核人日的比例,通常二阶段可占审核人日数的2/3;(2)二阶段应审核相关标准的所有条款,但对一阶段发现问题应追踪整改和补充审核;(3)二阶段原则上应审核体系覆盖的所有过程和场所,包括所有的部门。6.3一、二阶段审核的时间间隔和协调

6.3.1一阶段与二阶段时间间隔,主要考虑组织对一阶段审核发现存在问题的解决,一般情况下要求从一阶段审核结束时算起一个月内完成但对那些存在问题较多或需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组织最多不应超过6个月;公司规定,对一阶段审核资料,包括组织的整改证据,在二阶段审核之前由审核方案管理人员对一阶段的审核组长的报告进行确认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审核;

6.3.2一阶段审核的部门和关键过程现场:主要是管理层、体系策划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关键过程现场 的巡视(为判断受审核方对重要过程/环境/危险源的识别及运行控制情况),二阶段应对所有过程、场所进行详细审查;

6.3.3第一阶段应详细记录审核策划的内容;第二阶段应该完整记录体系实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内容;

6.3.4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主要是通过问题清单方式要求组织整改,并应提供证实材料,由组长确认;有些问题也可以通过现场验证形式关闭;因此不排除重新进行一阶段审核,切忌在一阶段问题没有得到纠正前匆匆进入二阶段;在二阶段审核时,若有类似一阶段问题存在,同样可以开具不符合报告;

/ 11 6.3.5为有利于一、二阶段的协调,审核组长和专业审核员应尽可能不要调换,以确保审核的延续性,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二阶段内容的重复或遗漏;

6.3.6对于省略QMS一阶段现场审核的组织,其结合审核应安排与EMS/OHSAS二阶段进行。6.4可省略一阶段现场审核的情况

ISO/IEC 17021:2011标准9.2.3.1.1规定:“对于大多数管理体系而言,建议至少部分第一阶段审核活动在客户的场所进行”,尤其是:了解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基本情况,文件规定的范围是否与现场一致,组织活动、产品、服务范围,包括场所、组织重要过程、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情况; 6.4.1QMS/EMS/OHSAS可省略一阶段现场审核的个案:

(1)集团公司或多场所组织的许多分公司,当这些分公司独立申请认证时如果他们的活动/产品/过程/性质/重要的因素相同;可以选择代表性的、周边条件敏感的、典型的分场所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而不要求对申请认证的所有分场所都进行一阶段审核;

(2)组织规模、运作场所小,管理体系涉及的过程和重要因素简单,低风险组织,如在办公楼内经营、从事纯服务性质、不涉及使用有害物质或设备、设施的组织,可以考虑不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

(3)组织已获得UICC其他管理体系证书,或已先后获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几个领域的证书,当此组织申请另一管理体系认证时,也可以考虑不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但对高风险组织仍应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

6.4.2 对于再认证的组织,只要其认证的范围未发生重大的变化,无论对QMS还是EMS,OHSAS,都不需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但是再次的文件评审和前一认证周期管理体系运行评价不可省略;

6.4.3不到现场进行一阶段审核时,审核组应完成文件审查和索取全部的相关资料(申请书上列出的包括资质证明/初始评价报告/验收报告/检测报告/以及内审、管理评审报告和记录),以确定审核范围,重要因素识别的充分性,体系策划的合理性,并了解方针、目标、管理方案制定情况及适用法律法规收集,内审、管理评审的实施情况; 6.4.4初审无论是否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都必须编写《一阶段审核报告》,并与其他资料一起交回审核部; 6.4.5对申请认证组织是否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在申请评审时确定。必要时由审核部进行调整。6.5初次进行QMS审核时,有下述情况的组织应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至少安排一次初访:

(1)特殊行业:主要包括食品、核工业、制药、医疗、汽车、船舶、建设、航天航空、运输领域企业以及少数高风险的、大型的化工、冶金企业;

(2)CNAS-GC11:201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管理实施指南》认证业务范围分类表中带*号的类别的组织;

(3)多场所集团公司(三个以上);(4)产品复杂的组织;

(5)8个审核人日及以上的规模大的组织。

6.6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一阶段审核必须是到现场审核。6.7管理体系与产品相结合的审核一阶段需要到现场审核。

/ 11 7 监督活动的要求 7.1监督审核

监督审核是对获证组织实施现场审核的一种监督活动。7.1.1监督审核的频次

(1)在证书有效期内,定期进行二次监督审核。第一次监审日期从初审完成日开始计算,一般在9—12月内进行;第二次监审也是在前次监审完成日之后9—12月内完成;确保每次监审时间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超期监审,按《监审、再认证联络、安排及超期处理实施规则》处置;

(2)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随时增加审核的频次(实施特殊审核); ①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②出现重大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或健康安全重大事故或投诉; ③发生其它重大事故;

(3)对高危和特殊行业应增加审核的频次,在审核方案中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要求;

(4)监督审核人员安排的原则是在一个认证周期内不允许进行人员的调换(不包括实习审核员、技术专家、及见证人员),下一个周期则需要调换审核组长; 7.1.2监督审核的内容

(1)监督审核是现场审核,UICC规定监审除了对每个领域标准条款的必审条款之外,还应包括剩余条款中1/3的条款量;

(2)每次监督审核方案至少应包括对以下内容的审查: ①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②对上次审核中确定的不符合项采取的纠正措施的验证;

③投诉的处理(包括对投诉记录的调阅)及相关方信息(国地方抽查、曝光); ④绩效和管理体系在实现目标指标方面的有效性; ⑤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策划和进展;

⑥管理体系持续的运行控制(也要考虑多现场); ⑦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文件化的变化; ⑧证书和标识的使用;

7.1.3监督审核准备、现场审核、不符合跟踪验证等过程应类似于初次审核;公司要求审核组现场审核证实并提供获证组织持续满足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资料和监督审核报告; 7.1.4监督审核的结论

(1)监督审核的结论分为:推荐保持注册、不推荐保持注册和延期保持注册,具体要求同于“2.4.2初次审核结论”;(2)对监审中严重不符合未按规定要求整改的获证组织,审核组长可以酌情作出暂停使用证书和标识,撤销证书或缩小认证范围的推荐结论。

/ 11

7.2 保持认证

7.2.1对保持认证的决定过程

(1)由认证决定人员对任何可能导致获证组织暂停或撤销认证的不符合或其他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审核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决定以证实获证组织持续满足管理体系标准;由具有能力的认证决定管理人员对公司安排实施监督审核的项目对其认证监督审核活动实施监视,包括对审核员的报告活动进行监视,以确认认证活动在有效地运作,可以根据审核组长的肯定性结论保持对客户的认证;

(2)由认证决定管理人员对监督审核过程及审核有效期进行监视,并填写《认证决定管理人员工作检查记录》;(3)经总经理授权认证决定部负责人作出保持认证注册的决定,如发现组织管理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或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存在重大问题时,则应按初审程序重新进行认证决定结论。8.再认证的要求 8.1再认证的含义和目的

8.1.1再认证是评价获证组织是否持续满足相关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 8.1.2再认证也是通过现场审核、认证决定(复核)和颁发证书的认可方式完成的;

8.1.3再认证审核目的是确认管理体系整体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以及管理体系相对于认证范围的适宜性。8.2再认证的策划

8.2.1管理体系初审证书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内,获证组织应提出再确认(换证)申请,应确保再认证的所有活动及换发证书在前一轮三年有效期内完成;如因获证组织有特殊情况,经书面申请,并与UICC协商,可适当延后再认证审核的日期,但仍应确保在证书有效期内完成再认证;否则一律按初审安排;

8.2.2再认证应考虑管理体系在上一个认证周期的绩效,由审核部审核方案管理人员调阅上一认证周期的认证资料,总体评价获证客户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填写再认证组织绩效评价表,提出再认证现场审核时的关注点; 8.2.3再认证应对获证组织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一次再评审和对再认证时的关注点,以了解管理体系的变化; 8.2.4对获证组织的业绩评价和文件再评审需安排在现场审核前进行,再认证审核计划应考虑上述评审的结果和对上次审核不符合的验证;

8.2.5当获证组织管理体系或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如法律地位变更)有重大变化影响到认证范围时,再认证审核活动可能需要进行一阶段现场审核;

8.2.6对于多场所或依据多个管理体系标准进行的认证,再认证审核的策划应确保审核现场有足够的覆盖范围,以提供对认证的信心。8.3再认证审核活动

8.3.1再认证审核的程序,一般按管理体系二阶段审核程序进行;

8.3.2再认证审核的内容和要点,依不同管理体系标准亦有所不同,在本程序的二阶段审核内容和重点一节中已有描述;

/ 11 8.3.3此外,再认证现场审核还应关注以下方面内容:

(1)结合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审查组织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管理体系相对于认证范围的适宜性;(2)审查获证组织针对保持管理体系和改进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绩效的承诺的证据;(3)审查获证组织管理体系运行是否促进了方针、目标的实现;

8.3.4再认证的审核发现,管理体系综合分析,审核报告均按初次审核二阶段有关规定执行;

8.3.5在再认证审核中发现的一般不符合或缺少符合性证据时,公司规定实施纠正措施的期限一般是30天,对严重不符合情况,按初审二阶段审核相应办法处置,应确保不符合项纠正措施的验证在认证有效期终止前完成。8.4 再认证决定

8.4.1 再认证决定所需的信息包括:

(1)再认证审核的结果,包括再认证审核报告及相关检查记录或资料;(2)对认证周期内管理体系运行评价报告;(3)获证组织顾客的投诉(包括满意度指标)。

8.4.2 再认证决定:依据上述要求的信息,按《认证决定工作规定》、《认证决定工作细则》、《认证决定管理工作细则》、《认证决定与案卷奖惩细则》的要求对获证组织做出是否更新认证的决定。9.处罚

9.1审核人员处罚执行《审核人员奖惩规定》、《进一步落实认监委开展审核现场稽查工作要求的决定》的要求。9.2除审核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未按本细则要求执行的,给予如下处理:

(1)未造成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的,初次违反将给予会议批评,再次违反处罚标准100~200元/次,同时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培训及通报批评;

(2)给公司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给予相关责任人300~1000元/次处罚并给予降职或直至辞退处理;(3)给公司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要求相应责任人承担相应经济责任。10.附则

10.1本细则自批准实施之日起正式执行。10.2本细则由审核部负责解释。11.相关文件

11.1《审核人员奖惩规定》

11.2《进一步落实认监委开展审核现场稽查工作要求的决定》 11.3《审核档案管理工作细则》 11.4《审核方案管理工作规定》

认证认可工作 篇6

据有关权威人士预计,2004年,实施SA8000标准将会使85%的生产制造企业遭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据美国商会组织调查,目前有50%的跨国公司和外贸企业表示,如果SA8000标准实施,将重新与中国企业签订新的采购合同。由于我国产品结构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优势,而受SA8000约束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该标准的实施将逐步对我国外贸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有关部门近年来在研究SA8000课题时发现,中国绝大部分企业由于对SA8000不了解,明显感到无所适从。而处于对欧美出口前沿的企业更是感受到相当大的压力。目前,企业普遍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在这方面缺乏引导,学术界的研究也很少。而作为企业来说,因缺乏指导没有力量和精力进行研究。

根据国外有关资料,在2004年5月1日以前,美国等一些国家就要开始强制推广SA8000标准认证了。那么,SA8000标准认证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标准认证对我国企业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1、SA8000标准的来历、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早在1996年,一家瑞士非政府组织曾经建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一套ISO2100社会责任管理国际标准用于第三方认证,但ISO拒绝了这一建议。SA8000标准的提出源于瑞士通用公证行国际认证部(SGS Yarsley ICS)执行董事Reg Easy和美体国际公司(Body Shop)社会审核部高级经理David Wheeler的一次谈话,他们当时制定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SGS积极支持并赞助制定这一标准。1996年6月,SGS的董事Jim Kee-gan主持了制定社会责任标准意义的首次会议,来自美国和欧洲一些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制订一个可用于审核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CEP)作为一家长期研究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一直积极支持并参与制定社会责任标准的活动。1997年初经济优先权委员会成立了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 Agen-cy,CEPAA),由CEPAA负责制定该标准,并根据ISO指南62(质量体系评估和认证机构的基本要求)来评估认可认证机构。2001年,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CEPAA)更名为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SAI咨询委员会负责起草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它由来自11个国家的20个大型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工会、人权及儿童组织、学术团体、会计师事务所及认证机构组成的。SAI在纽约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标准草案,最初名为SA2000,最终定名为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并在1997年10月公开发布。2001年12月12日,经过18个月的公开咨询和深入研究,SAI发表了SA8000标准第一个修订版,即SA8000:2001。

SA8000的含义是"社会责任标准",是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英文简称。SA8000标准是于1997年8月由美国CEPAA所制定的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SA8000标准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工、安全健康、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SA8000标准是一个通用的标准,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不仅适用于各类工商企业,也适合于公共机构;另外,SA8000标准还可以代替公司或行业制定的社会责任守则。

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具体内容包括:

童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控制最低年龄、少年工、学校学习、工作时间和安全工作范围。

强制雇佣:企业不得进行或支持使用强制劳工或在雇佣中使用诱饵或要求抵押金,企业必须允许雇员轮班后离开并允许雇员辞职。不雇用强迫性劳工或支持此类行为。

健康安全:企业须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对可能的事故伤害进行防护,进行健康、安全教育,提供卫生清洁设备和常备饮用水。

联合的自由和集体谈判权:企业尊重全体人员组成和参加所选工会并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

差别待遇:企业不得因种族、社会地位、国籍、伤残、性别、生育倾向、会员资格或政治派系等原因存在歧视。

惩罚措施:不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胁迫以及言语侮辱。

工作时间:企业必须遵守相应法规,加班必须是自愿的,雇员每周至少有一天的假期。

报酬:工资必须达到法定和行业规定的最低限额,并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雇主不得以虚假的培训计划规避劳工法规。

管理体系:企业须制定一个对外公开的政策,承诺遵守相关法律和其他规定;保证各层次了解并实施本标准的规定,明确责任、职权;实施培训与再教育;监督保证实施本标准的规定。定期进行管理评审,选定企业代表监督实行计划和实施控制,选择同样满足SA8000的供应商,确定表达意见的途径并采取纠正措施,公开与审查员的联系,提供应用的检验方法,并出示支持的证明文件和记录。

2、国际、国内开展SA8000认证工作的现状

截至2002年8月26日,全世界共有27个国家的组织获得了SA8000认证证书。我国共有34家企业通过了SA8000认证。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贸易较发达的省份,其中广东最多,有21家,占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总量的61.8%;香港、澳门和山东各有3家,分别占8.8%;此外上海和福州各有一家,还有两家企业地址不详。

从获证企业的行业分布看,玩具行业最多,有11家企业,占总量的32.4%;其次是服装行业,9家企业,占总量的26.5%;珠宝、钟表行业有3家,占总量的8.8%;各种箱包、家用器皿、纺织品和房地产行业各有2家;电子、鞋类和包装行业分别有1家企业。获证企业多以生产型企业为主,除两家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房地产公司和一家专业贸易公司外,其它33家企业都是以生产和销售为主业务。

截至到2003年9月30日,全世界共有36个国家的285家组织、机构获得SA8000认证证书,其中中国有45家获得认证,仅次于意大利的52家。

3、企业开展SA8000认证工作的意义

企业实行SA8000标准,有5个方面益处:(1)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2)获得在产品促销中的优势,因为消费者和经销商越来越多地从对社会负责的供应商和生产者处购买产品;(3)可以改善企业与公众、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关系,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4)提高生产率,因为一个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工作环境的企业可以有效地吸引人才并使员工发挥出较高的绩效;(5)优化与企业客户的关系,创造稳定持久的交易关系。实行SA8000标准的企业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主要包括:评估现有状况、制定系统原则和程序控制纪录所需的成本;采取补救措施发生的成本;不断进行的控制和监督审查成本等。SA8000标准反映了当今社会对工商企业发展的期望和趋势,从较深层次提供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所应当具有的运作模式。

SA8000认证对企业的作用包括:(1)减少国外客户对供应商的第二方审核,节省费用;(2)更大程度地符合当地法规要求;(3)建立国际公信力;(4)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正面情感;(5)使合作伙伴对本企业建立长期信心。

4、今后的工作重点

(1)产品出口企业要重视SA8000标准。即使不申请认证,也要按照标准要求,不断改进企业工作环境与职工生活环境,改变我国企业"劳工标准低、劳工权益保护不充分"的不良国际形象。

(2)政府要组织专门机构研究社会责任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改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尴尬局面。

(3)调整关于劳动时间的部分条例适合劳动法,使之可以被大部分企业所执行。在出口加工型的企业中采取5天工作制,加班时间可适当放宽至每月36小时,并对超时工作付额外津贴。这样大部分生产型的企业都能够满足法律的要求,也能够扫除和SA8000之间的一个障碍。

(4)积极参与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出发,积极参加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贸易与劳工标准、经济全球化的讨论,主动改善劳工保护、工作环境和执行中国法律,建立法治社会。积极利用我国在国外机构或公司工作的人员,收集相关资料,并主动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发表我们自己的研究报告和一些改进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国际舆论对我国劳工人权状况的攻击,同时可以使"中国制造"的产品更加为国际消费者接受,从而富有竞争力。

(5)建立新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我国应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新贸易壁垒措施,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研究新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对中国企业来说,实施SA8000标准认证将员工权利与订单挂钩,通过强调劳动力重要性,将会消除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所以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很大,搞不好就会失去跨国公司的"金订单"。过去,我们一些企业都把它作为软环境对待,过分注重企业效益,以牺牲员工部分权益降低成本从而取得市场优势,造成了一些使用童工、强制劳动、克扣工资以及工作环境恶劣影响工人身心健康的情况。这一认证给这些以牺牲员工权益来获取低成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工人的生产生活放在首位。可以说,目前我们已经到了关注企业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的关键时候了。

5、结论

认证认可工作 篇7

4月23日, 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61) 第十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总结了SAC/TC261成立1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讨论审议了SAC/TC261 2012年度工作报告和2013年度工作重点等, 并提出要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标准化体系。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会长、SAC/TC261主任委员王凤清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凤清充分肯定了2012年SAC/TC261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她指出, SAC/TC261成立10年来, 从建章立制到完善工作机制, 从100%等同转化ISO/CASCO国际标准到自主创新国家标准, 从跟踪国际标准到核心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从单一国家标准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互为补充,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为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标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王凤清提出, 201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应该注重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创新发展, 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标准化体系, 要坚持统一管理、坚持统筹协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二是注重实效, 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标准技术支撑作用, 要坚持100%跟踪国际标准, 关注国家标准的使用, 结合认证认可实际发展新领域;三是合作共赢, 协同推进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 要坚持技术委员会的合作机制, 发挥各方共同协作的作用, 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深度合作, 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认证认可工作 篇8

张亥生纪检组长总结回顾了2011年工作, 安排部署了2012年的主要任务。

围绕抓好工作落实, 张亥生要求, 全省认证认可战线上的同志, 要着力强化责任感、紧迫感, 抢抓机遇, 强化措施, 推进全省认证认可工作取得新进展, 实现新突破。要细化任务措施, 加强协调配合, 做好舆论宣传, 严格工作考核, 明确目标责任体系, 一以贯之地狠抓落实, 进一步提升认证认可工作的地位和形象, 推进认证认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常高才局长对全省认证认可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要求。他强调, 认证认可工作使命光荣, 任重道远。全系统要再接再厉,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扎实工作, 全面开创认证认可工作新局面, 为服务我省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常高才局长强调, 下一步的认证认可工作:一要强化措施, 严格监管。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事前防范, 扎实完成强制性认证产品专项整治任务, 深入开展资质认定实验室专项监督检查, 积极改进监管方式, 突出重点, 关口前移, 严打违法。二要主动服务, 促进发展。重点在服务食品安全、服务节能减排、服务农业发展方面主动有为,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认证试点工作, 全面开展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活动, 助推我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三要完善机制, 形成合力。继续推行认证执法监管体系, 建立横向沟通协作机制、纵向协调推动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 切实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四是抓好队伍, 提高能力。各县质监局要相对固定1~2名专职认证监管人员, 确保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各认证咨询服务机构的队伍管理, 严格监督考核, 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积极培养政策水平高、责任意识强、专业知识丰富的技术评审人员队伍, 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能力突出、作风严谨的技术评审专家队伍。全力抓好基础性工作落实,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认证认可工作 篇9

1体系建设

每一项资质认证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体系, 体系的完善建设及有效运行是通过认证、取得资质证书的先决条件。在着手某项认证工作前, 必须弄清楚该资质对应的为哪套体系, 比如压力管道安装资质认证对应的是TSG Z000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 组织者必须认真学习该体系的基本要求及各项要素, 包括对方针、目标、体系文件、责任人及体系运行的过程文件 (内审、管理评审等) 地具体要求。只有理清了体系的结构, 才能在体系建设过程中面面俱到、不缺项漏项。

(1) 体系文件编制。

体系文件尤其是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一定要严格符合规定要素的要求, 层级结构要符合体系的规定。例如TSG0004-2007中就对规定了体系的基本要素为18项要素, 包括管理职责、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文件和记录控制、合同控制……等, 编制文件时18项要素的内容就不能缺少。

对于本公司不涉及的内容要进行详细的说明, 不能无故缺项。

(2) 责任人设置。

按照体系的要求, 责任人要配备齐全, 并能满足学历、职称、专业等要求。有些责任人虽然不与压力管道安装的工作直接挂钩, 但却对项目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设计责任人对第三方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会审, 理化责任人对第三方检测的材料检验结果进行复核, 因此这种责任人也必须设置。

(3) 制度、流程和作业指导书。

制度、流程和作业指导书作为体系的支撑性文件, 编制时要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 要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可以看出, 通读标准规范、学习体系要求才是保证体系建设得完善, 为后续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资源条件

体系要素的要求中, 一般会规定某项资格 (资质) 所需要的资源条件, 包括人力、设备、检验与试验装备, 以及办公场所、库房、档案室等。一般来说, 规定中的资源条件是最低要求, 是企业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 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量增加资源。对于体系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必须清楚自己的体系所需要的资源条件, 并认真对比本企业现有的条件, 找出缺口, 并及时补齐。

对于计量设备, 有检定要求的一定要确保在检定周期之内, 并保留至少最近一次的检定证书或报告, 设备上的检定标记要确保清晰、完好。

设备台账要清晰、准确, 过程使用 (发放、领用、报废等) 的手续要齐全。

值得注意的是, 资源条件的规定中有些设备是允许租赁的, 有些业务 (如理化检验、热处理等) 如果采取外协, 其设备外协单位具备即可。因此, 设备管理者要结合企业业务范围梳理设备资源, 避免因盲目增加生产设备而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

3体系运行

组织建立了完善的体系, 有丰富的体系文件作为支撑, 有齐全的人力资源保证执行, 有严格的企业制度进行监督, 体系的运行实施也将会比较顺利。

体系运行的相关活动 (内审、管理评审等) 要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开展, 过程资料一定要收集齐全, 并保留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各责任人要真正各负其责, 认真行使体系要求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企业只是将体系的建立作为认证的一个必要条件, 取得证书后就忽略了体系的日常运行及维护, 在证书复审时再突击补资料、补文件, 这种情况在业务面大、范围广、认证多的企业尤其普遍, 此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管理者应该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对于资质证书多的企业而言, 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对所有体系进行维护, 因此如何实现不同体系的有效融合、实现资源及信息的共享, 应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4评审及整改

评审机构对体系的建立及运行过程的评审包括文件审核、现场审核等。

(1) 文件审核。

文件审核主要是对企业建立的体系文件、体系运行过程文件等进行审核, 看是否符合体系的要求, 内容是否齐全, 流程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执行性等。

(2) 现场审核。

现场审核包括对工作人员及实施项目的审核, 尤其是安装类企业, 必须要有与申请级别相对应的工程实例作为业绩支撑。评审前要与评审机构进行沟通, 确认要评审何种项目, 是已竣工的还是在建的, 或者两者都审。然后根据要求, 结合体系文件的要求检查该项目的过程资料及竣工资料, 尤其是关键控制点 (比如材料验收、标记移植、焊接检验、无损检测、吹扫试压等) 的见证材料必须信息准确、签字齐全, 能真实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对于缺乏的资料, 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整改。

(3) 整改。

任何体系的运行都不会尽善尽美, 评审过程中出现不符合项是能够接受的。评审组提出不符合项之后, 要同评审组进行充分的沟通, 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偏差出现的原因, 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得出最合理的整改方法, 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工作完毕后, 按要求提交整改材料。

5结束语

不同的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都是不同的, 在资质认证和体系运行方面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各式各样。但总的来说, 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要求。因此, 本文从流程方面对资质认证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简单地叙述, 希望对需要进行资质认证的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能够把本企业的认证工作和体系运行工作开展的更为顺利, 支撑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对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的设计、安装、制造、改造、维修等工作的要求越来越细化, 不同资质认证的体系也不尽相同, 对文件、资源、评审等都有专门的要求。以压力管道安装资质认证为例, 按资质认证的流程 (包括体系建设、资源条件、体系运行、评审等) 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论述, 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 以期对企业的资质认证工作及体系运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资质认证,压力管道安装,体系要素,体系文件,体系建设,资源条件,体系运行,现场评审

参考文献

认证认可工作 篇10

关键词:森林认证,工作要求,伐区调查设计

随着全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关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资源, 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作为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 并逐渐形成了森林认证这一市场机制来保持和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采伐作业之前, 需要做好伐区调查设计这一基础环节的工作。合理开展森林采伐工作, 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求提高森林采伐量的精确度, 要兼顾对森林可持续发展和对森林环境的影响。按照森林认证的要求去做好伐区调查设计工作成了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森林认证的意义、原则

作为市场机制的一种, 森林认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场运营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 保障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同样, 森林认证的存在也直接提高了林业产品的直接收入, 提升了林业发展地位以及林业企业的产品形象与社会知名度[1]。森林认证的存在也帮助我国规避了世界贸易技术壁垒, 提高了林业社会效益。

在森林认证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10条原则:遵守法律及FSC的原则;所有权、使用权及责任的原则;尊重原住居民的权利的原则;社区关系与劳动者的权利的原则;森林经营收益的原则;注重环境影响的原则;遵循经营规划的原则;监测与评估的原则;维护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原则;人工林经营的原则。

2 伐区调查设计

根据森林认证意义和实施原则, 认证单位在开展采伐设计作业时, 除了按常规的技术规程开展工作外, 还要根据森林认证的要求, 做好几个阶段的相关工作。

2.1 调查前阶段

2.1.1 采伐申请材料初审

设计部门对采伐材料的初审工作必须坚持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 严格剔除人为因素及经济因素的影响, 确保对材料审查的客观和公正。初审工作不近是林业伐区的调查设计过程作为申请采伐树木、确定采伐对象及核实采伐凭据的基本依据, 也是落实采伐额度、控制采伐范围及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属于集体林地的林木采伐申请需要复查涉及的相关材料, 该步骤的进行属于关键部分, 针对特殊需要, 相关人员需对林区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主要范围包括:新山林的所有权证件是否有效;采伐量是否在采伐限额范围内;林业伐区是否为纠纷林;林业伐区是否为公益林区等方面[2]。如果是属于集体林场的林地林木, 还要对林场的整体经营方案是否合理、年度采伐量和森林蓄积净增长量因子对比等因素进行审核。

2.1.2 伐区社会影响调查

由于森林认证在实地考察预评估阶段需要将委派评估专家对要求认证的森林进行实地考察, 与相关利益方进行座谈, 目的是使双方互相沟通和了解, 以确定认证程序、内容、范围和文件审核, 以及林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等。所以, 在伐区调查设计中, 需要考虑到伐区的社会影响。详细了解伐区的位置、立地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地类及其特点及过去经营活动情况等。森林文化是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伐区设计调查中还要考虑到林木采伐对于周围居民生活、入住、林区物种多样性等产生的综合影响, 对此影响做出评估,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2 调查阶段

2.2.1 伐区林地内高保护价值林木调查标示

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原则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与文化价值三大层面, 作为通过森林认证的条件之一, 必须确定森林经营单位中是否存在高保护价值森林, 并在森林经营方案和经营活动中得以体现。确定高保护林木后, 在图纸上做好标记, 要现场做好高保护树种的标识, 保证在采伐过程中做到定向伐木, 保证安全, 保护好母树、幼树、保留林木及珍稀树种[3]。

2.2.2 伐区设施规划

根据伐区地形地势特点, 合理设置林区道路、楞道和集材点等。伐区道路主要以人行道和小型车道为主, 注意结合地形控制好林道坡度, 合理配置林道边沟、涵管、路面横向排水沟等设施, 每公里至少配置2个会车平台。对于容易发生雨水冲刷的集材道和易出现水土流失的地段, 要加强保护措施。对于无法完成集材作业时, 设置的集材点也要注意避免水土流失, 或是将集材点规划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位。此外, 在伐区内配置合理的工棚点和配套设施应选择在平缓开阔区域, 确保工棚设置安全、舒适、方便。

2.2.3 规划采伐区域缓冲区

伐区周界应作标志, 标识要求明显、具体, 可将伐区周界内若干排采伐木削皮或在周界上标桩等。伐区周界恰好为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山脊线、山沟的合水线、道路和河流等, 经标注后可不另作标记。区划皆伐伐区时需注意:如伐区内分布有小溪流、湿地、湖沼或伐区临近自然保护区、人文保留地、自然风景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科研实验地等应留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带[4]。小型湿地、水库和湖泊周围的缓冲带宽度大于50 m。沿主山脊两侧各保留20~25 m宽的林帽带;在25°以上的山坡下方为渠道 (主渠道) 。特别是河流 (宽10 m以上) 、农田、水库、水塘及有塌方的地区, 需保留15~20 m的原生植被带;在村镇、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周围设置20~30 m的缓冲带不采伐。

2.3 调查后阶段

2.3.1 内业处理

内业处理就是将外业采集到的数据采用相关测绘软件进行处理、整合, 客观、科学地计算出伐区的面积、蓄积量和出材量等情况, 编制伐区调查设计说明书。要区分好认证林地和非认证林地, 属于森林认证林地生产木材的, 要伐区调查设计说明书内注明“FM”标志。将外业、内业材料存档备查。

2.3.2 造林规划设计

根据伐区的林地类型, 按照经营需要, 合理规划伐区采伐后更新造林树种。如更新树种为另外树种的, 应做到适地适树, 多引种乡土树种, 多营造混交林[5]。更新树种为外来种源的, 应确保外来树种不是转基因种源, 并做好外来物种影响评估。综合以上, 编制伐区采伐后的造林规划设计书。

3 结语

森林认证出现后, 森林认证工作作为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也逐渐成为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森林经营相关的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时代行业发展的趋势。作为森林经营基础环节的伐区调查设计工作要根据森林认证工作的要求适当做出调整。这就要求在开展伐区设计工作时, 要做好前期审核评估、中期精确调查和合理规划、后期准确计算和科学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于玲.森林认证与森林生物多样性管理[J].林业科技管理, 2003 (3) :9-12.

[2]于玲, 颜帅, 谢家禄.森林认证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4) :48-52.

[3]吴波, 贾子毅.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定义和内涵[J].世界林业研究, 2006, 19 (1) :6-9.

[4]覃道彪.采取伐区调查设计精度控制措施确保合理利用森林资源[J].吉林农业, 2015 (13) :107.

认证认可工作 篇11

据悉,为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巩国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和谐企业,富润控股集团2014年初启动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标准制订工作。通过对所涉规章制度的全面梳理,整理、汇总了文件、记录和各类表单491个,邀请培训老师对党务、政工干部和内审员进行系统培训,集团党委、纪委、工会联合会、团委、妇联和各党组织、工会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完善。通过导入国际公认的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方法,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努力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优势。

富润控股集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富润控股集团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六十条》)为重要载体,经过多年实践和不断完善,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成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制度。《经济日报》曾专版全文刊发《六十条》,《六十条》获得“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入选中国政研会思想政治工作年度创新榜(实践榜),被评为中国纺织行业、绍兴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2006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作出决定,向全国纺织行业进行推介。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而富润认为,灿烂的思想政治工作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尤其是像一些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又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力量,要化精神为物质,促进企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

“依靠职工才能办好企业,办好企业职工才有依靠,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打开职工心灵的钥匙、沟通职工心灵的桥梁,做好了,就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的动力。”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

多年来,富润控股集团坚持“不管企业体制怎么改,机制怎么转,牌子怎么换,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削弱,还要根据实际不断加强和改进。”集团先后对《条例》进行7次修订,每次修订都广泛发动干部职工,查漏补缺,摒弃过时的不适应的条款,增加新的内容,完善配套制度,不断赋予《条例》新的精神内涵。

认证认可工作 篇12

工程教育认证正式开始前的申请受理工作是工程教育认证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遴选出符合条件的拟受理专业, 对下一步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就矿业类认证分委会对本领域2016年提出认证申请专业的拟受理审核情况, 谈谈对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受理工作认识与思考。

一、确定审核申请的形式、参加人员及审核的程序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工作计划, 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通常于每年8月份启动对下一年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工作, 并于九月末或十月初完成申请受理工作, 之后, 认证协会秘书处对接收学校及申请专业数进行最后统计, 并按照《工程教育认证办法》, 协会秘书处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对于通过形式审查的学校按申请专业将申请材料分送各专业认证分委会, 进行下一程序的审核受理工作。各分委员会秘书处在收到认证协会的相关材料后, 根据具体的申报专业、申报数量等情况, 确定本领域的审核形式、各专业专家数量及专家组成。以矿业类认证分委会对本领域2016年提出认证申请专业的拟受理审核申请的形式、参加人员及审核的程序为例, 进行说明。对于2016年本领域提出认证申请专业, 本认证分委会确定的审核申请的形式分为网上审核和会上审核两种形式。分委会在接到认证协会秘书处的申请材料后, 即组织各专业骨干专家首先进行网上材料评审、排序, 要求评审专家对申报材料存在问题清晰标示, 完整说明, 并将最终评审意见及结果在规定时间返回分委会;分委会在接到每位网评专家的网上评审结果后, 第一时间汇总评审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组织各评审专家会上集中讨论, 确定最终受理结果。

二、了解本领域申请专业总体情况

要想对提出认证申请的专业给出恰当、正确、合理的受理意见及结论, 首先各评审专家必须了解本领域申请专业的总体情况。这个总体情况的了解不仅包括申请数量、专业分布等, 还要重点了解申请书撰写的总体情况。由于新版《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强化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关内容, 因此, 审核中, 将重点放在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关内容的审核上。通过对申请书撰写内容总体情况的审核和了解后, 对每个申请专业的基本情况, 申请书内容是否缺项, 申请书中关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程序的审核。而在对包括申请数量、专业分布进行了解、审核的同时, 要将所有申请专业相关认证情况逐一统计清楚, 标明哪些申请认证专业为初次认证, 哪些认证专业为再次申请认证, 再次申请认证专业中哪些属于二次认证, 哪些属于三次认证等, 并将所有专业按初次申请和再次认证进行排队, 为下一步认证审核工作打好基础。

三、审核受理依据

1.上面已经提到, 新版《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强化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关内容, 为申请审核工作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各分委会在重点审核相关内容后, 把专业是否具有一定的OBE工作基础作为受理认证的主要依据, 对于各专业要以以下要求进行重点评价和审核。

(1) 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2) 毕业要求的内容是否能够覆盖认证标准的要求?

(3) 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矩阵关系是否明确合理?

(4) 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是否明确合理?

(5) 是否建立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 评价案例能否反映评价机制有效运行?

2. 在对以上主要项等进行审核并符合评价要求后, 同等情况下, 优先受理再次认证的专业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四、结论

在以上几项审核程序结束后, 分委会要对拟受理专业和未受理专业进行汇总, 填写专业类认证申请审核意见表, 并给出评审结果及评审意见。对于拟受理专业要说明符合申请书要求的相关情况, 拟受理专业数量, 专业领域分布, 再次认证和卓越计划专业等;对于未受理专业也要给出未受理的有理、有据的确切原因, 说明不符合申请书要求的相关情况, 未受理专业数量, 专业领域分布等。下面以矿业类认证分委会对本领域2016年未受理专业相关情况说明为例, 使大家更清晰了解建议不受理专业点未受理原因, 当然, 各领域及专业不受理的原因并不局限于以下所列原因, 以下原因仅为本领域本年度未受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本领域2016年度提出认证申请专业12个, 采矿工程专业与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各6个;12个申请专业中, 再次认证专业3个, 其余9个均为首次申请认证专业, 经专家网评及会评后, 按照审核受理依据, 未通过审核专业3个, 这3个未通过专业中, 其中2个是同一所高校申报的2个专业, 它们相比本次申请认证的其他专业, 在学科和专业发展上均不占优势, 2个专业申请材料中均在专业补充标准存在严重缺陷, 其中, 采矿工程专业:2015采矿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中明确要求煤炭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边坡稳定。但是, 该专业申请书培养方案中未开设该门课程, 因此, 还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15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明确要求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岩石矿物学基础等课程, 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包括选矿厂设计课程设计, 该专业提交的申请书培养方案中未开设上述2门课程, 也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另外, 该专业教师数量偏紧, 未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鉴于以上缺陷, 经专家审核投票, 作为本年不受理专业。而第3个未受理专业, 通过与拟受理专业相比, 其在学科和专业发展上也不占优势, 其所提供的申请材料中, 培养方案为2009版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按认证标准要求, 专业并未定期修订其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不明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不完善。经专家审核投票, 也作为不受理专业。

五、结语

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 成为该协议签约成员, 这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帷幕在我国已经拉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对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成果导向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全采纳。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我国工程教育改革, 具有现实意义。

首次申请专业认证和再次认证的各高校相关专业, 应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 促进和完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使我们的专业建设真正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为社会和工程领域培养出真正适合时代要求, 适应社会需要, 基础扎实、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正式开始前的申请受理工作是工程教育认证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遴选出符合条件的拟受理专业, 对下一步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本文就作者多次参与的工程教育认证会议, 总结整个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受理的相关细节和问题, 并提出一些见解和意见。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审核程序,申请程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6) :49-61.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2) :10-19

[3]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6) :72-76

[4]王孙禺, 赵自强, 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5) :23-34

[5]袁本涛, 郑娟.博洛尼亚进程后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研究——以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 (1) :28-33.

[6]张学洪, 张军, 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6) :37-39.

[7]邵辉, 葛秀坤, 毕海普, 等.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5 (1) :104-107.

[8]王贵成, 蔡锦超, 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3 (3) :4-7.

上一篇:大功率拖拉机下一篇:日运行时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