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因素

2024-09-27

条件因素(共11篇)

条件因素 篇1

贸易条件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的含义是进出口商品比价, 它反映了出口相对与进口的盈利能力。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国切身的贸易利益, 它与比较利益一起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问题, 各国政府及研究学者对贸易条件的变动也都十分关注。

加入WTO以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 2006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7604.0亿美元, 贸易总量排名第三。然而, 伴随着出口的大量增长, 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的局面。2004年4月, 央行副行长郭树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下降, 进口价格水平上升, 这是典型的贸易条件恶化表现。

一、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

1. 贸易条件的含义及计算

在国际贸易中, 贸易条件的最初含义就是价格贸易条件 (NBTT) , 它是一国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NBTT= (Px/Pm) ·100, P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 Pm代表一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本文依据SITC分类标准, 采用帕氏公式来计算中国贸易条件指数。

其中, Pxt和Pmt分别表示第t期的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pi0和pj0分别表示基期 (1983年为基期) 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pit和p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qit和q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第j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本文计算

2. 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根据表1, 绘制出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图。

从图1中可清晰的看出, 中国贸易条件在1983年~2006年间呈波动性下降, 趋于恶化的趋势。1983年~1985年间, 贸易条件阶段式上升, 由1983年的100下降为75.05。第二个明显的贸易条件上升阶段为1988年~1991年。其他时间段, 中国贸易条件均有较为明显的恶化趋势。

二、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现实中, 贸易条件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 其影响程度是多少呢。本文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 选取影响因素作为模型参数, 搜集1983年~2006年间的样本数据, 建立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回归模型, 最终来考察这些因素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关程度。

1. 模型说明

假设大国情形, 且显著性水平为5%。参数包括:GDP指数, 以1983年GDP为基期计算。出口商品结构指数 (RMP) = (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总额) ×100, 以1983年RMP为基期。外商直接投资 (FDI) , 本文采用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 单位为亿美元。实际关税率 (T) = (进口关税实际征收总额/总进口额) ×100%。汇率 (R) , 本文采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 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 模型建立与检验

利用1983年~2006年的数据, 以贸易条件指数 (NBTT) 为因变量, GDP、出口商品结构指数 (RMP) 、FDI、实际关税率 (T) 、汇率 (R) 为自变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FDI与GDP的相关性及FDI的滞后效应, 将FDI的数据滞后一期处理。

运用SPSS15.0, 对以上模型进行线性回归, 得出模型中R2=0.923, R2的修正值等于0.902, 模型的拟合优度高。样本相关系数R=0.961, 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形相关性强。

DW=1.755, 接近于2, 所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资料来源:SPSS15.0输出结果

从表2可得出, 贸易条件指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NBTTi=37.672-0.010GDPi+0.015RMPi-0.009FDIi-1+3.818Ti+0.045Ri。

自由度为18的临界值t0.025 (18) =2.10, 常数项、GDP、FDI、T和R均通过了t检验。表明解释变量GDP、FDI、实际关税率和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性影响。

出口结构指数未通过检验, 因此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正, 在原来的回归模型中剔除RMP这个自变量, 再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F=50.847>F0.05 (4, 19) =2.90, 通过F检验, 说明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R=0.965, R2=0.915, R2的修正值为0.897, 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高。

3. 模型结论

从回归方程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GDP、FDI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负向影响;实际关税率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正向影响。

(1) 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

中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存在负相关关系, 符合西方经济学中的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其他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一种要素数量的增加将会降低使用该要素商品的相对价格, 如果该商品是出口商品则贸易条件将恶化, 反之亦然。

(2) FDI与贸易条件

FDI的增加使得贸易条件恶化, 这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有关系。根据国际经济学的理论, 如果FDI流入的是东道国的出口优势部门, 那么将使出口部门的产出增加、价格降低, 贸易条件恶化, 反之亦然。在我国自2001年起, 70%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了制造业。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导致出口商品价格,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

(3) 关税与贸易条件

实际关税率即进口关税率的系数为正, 说明我国征收关税起到了改善贸易条件的作用, 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入世后我国利用关税来调节贸易条件的空间越来越小。

(4) 汇率与贸易条件

中国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有改善作用。根据国际经济学中琼·罗宾逊夫人的结论, 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与外国的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积小于中国与外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即当Sm Sx

三、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措施

针对中国贸易条件总体上趋于恶化这一事实, 改善中国贸易条件势在必行。那么, 如何扭转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呢?我们以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的结论为事实依据, 从影响贸易条件恶化的各种因素入手, 提出改善贸易条件的可行措施。

1. 调整出口型的经济增长偏向, 抑制过热投资

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方向, 实现从偏向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增长向偏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增长的转变。鼓励技术进步的重点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引导企业投资于该部门的研发活动, 并给予财政补贴、税收支持、信贷支持。另外, 经济增速的放缓将有利于抑制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其具体政策包括全面加息和能源产品的合理定价, 投资降温及理顺国内能源价格等。

2. 加强对FDI流向的引导

长期来看, 除了要实施鼓励外资流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政策外, 还要进一步拓宽外资进入领域, 鼓励外资流向农业与第三产业投资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 减少劳动密集型部门投资。针对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转移定价行为, 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控制, 降低转移定价行为的负面影响。

3. 改革关税和汇率体制

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 优化关税结构, 促进我国贸易更好地发展。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 把加工贸易引向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同时要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 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 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 改善贸易条件。

参考文献

[1]林贵军 张玉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国际贸易问题.2007, (1) :3~4

[2]查贵勇:中国外贸条件和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2005, (8) :94~95

[3]陈 虹: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6, (8) :302~303

[4]Peter Debaerer.Does Trade Theory Explain a Country’s Terms of Trade. Preliminary Version.2001, (4) :7~1

条件因素 篇2

**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提出了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全市上下呈现千帆竞发、狂飙突进的发展态势,对一年多来波澜壮阔发展历程进行理性审视和把握,抢抓机遇,突破瓶颈,进一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形成合力、奋发有为的工作精神,可以更加自觉地扎实推进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一、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特征

扎实推进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是市委、市政府深刻分析现阶段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紧迫感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在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下,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新的发展理念。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新的发展定位。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就**讲**,而是站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局找定位、讲优势、谋发展。其实质是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与全国大局连在一起,建立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三)新的发展内涵。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就是要做强做大**经济特区,优先发展工业,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并提升第一产业,迅速壮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四)新的发展方法。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的市情出发,重视正确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措施的运用,强调及时稳妥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是任务与方法相统一的新发展。

五)新的发展起点。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是继承中的扩张与提升。

六)新的发展支撑。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以比较成熟的项目带动战略为支撑。

七是新的发展气势。“跨越”一词本身,就代表一种非凡的气势与精神。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是超常规的快速突进,它赋于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这种发展的人们以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去作特别之为、创特别之业。

二、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力条件:

1、有良好的发展时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上升期,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特区完全有条件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趁势而上,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海峡西岸”已经写入中央文件,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经由我省的战略上升到全国的战略。我们现在的确站在了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超常规发展的新起点上。

2、有丰富的发展经验:**经济特区建设二十多年形成的发展成就,奠定了更快更好发展的坚实基础。**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有过跨越式发展的历史,积累了超常规发展的宝贵经验;

3、有雄厚的资金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市安排了300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包括重大产业集群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这么大的投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而多家商业银行将为我市发展提供宽松的资金环境。以项目为纽带,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用项目带动审批制度改革、带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带动干部作风的转变,必将强有力地支撑和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4、不断发展的工业集中区提供优良的发展基础: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化工制造业等三大支柱产业结构,岛内高新产业集中区、海沧石化产业集中区、集美机械产业集中区、同安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区和翔安新兴产业集中区合理布局,重点发展。

火炬(翔安)产业区、**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软件园二期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及园区的形成正在提升**产业区的品位。五缘湾、观音山两个营运中心区的建设将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已建和在建的三大工业集中区,总建筑面积达800余万平方米,其中700多万平方米是标准厂房,100多万平方米是外口公寓,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大动作,为**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5、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

1)**的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农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下降到2%;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已占85%以上,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到15%,形成了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具有工业、服务业反哺农业的强大实力。

2)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2005年我市城市化率为62.8%,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处于较高水

平,具有城市带动农村的强大动力。

3)政府加强对“三农”的投入。从“十五”期间开始,我市就加大了对岛外农村区域的开发建设。全市人均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从2000年的290元,增加到2005年的560元,平均每年增长14%以上。

4)农民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近三年来我市农村共转移农民7.8万人,占全市农村户籍人口的12%,目前还有不少农村户籍人口正在转移之中。

二)不利因素:

1、我市经济总量偏小。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实践一再表明,工业的强弱、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要发挥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我市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在全省九个设区市中排第三,和全国14个副省级城市比较也处于落后地位,没有规模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就缺乏调整优化的基础和空间,龙头带动作用就难以发挥。从**现实条件看,迅速做大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2、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岛内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还不高,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比较粗放。

3、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城乡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增长,但其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城市居民。

1)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任务仍很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比2005年达到2.63:1。

2)农村规划建设滞后。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开发建设,**的市区、尤其是岛内的核心区,已初步建成花园式城市;而岛内外的农村、尤其边远山区基本没有开发,仍十分破旧,城乡环境反差较大。

3)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仍较薄弱。农村的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较慢,其状况已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4)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仍然存在。目前的许多社会资源难以向农村配置,阻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快速发展。

条件因素 篇3

关键词:金融市场结构;决定条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49-05

金融市场结构是指金融各个子市场及其组成要素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分布、运行以及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框架状态。 金融市场结构优化是指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帕累托改进, 使之不断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一种过程。 调整和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既是一国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

一、决定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条件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结构主要是由其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各国金融市场结构之所以出现差异,则是因为形成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条件不同。一般说来,决定金融市场结构及其变迁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具有双重表现,即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结构的优化。 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优化是金融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金融发展与金融总量增长和金融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总量的增长是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础, 只有在金融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金融结构的优化,而只有经过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才能实现金融发展的质的飞跃。反之,如果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总量的增长必然失去持续的动力。 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演变的结果。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分化和演进得越充分,当然也意味着金融结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结构越复杂。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始终反映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与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相对应的。换句话说, 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的最优金融市场结构应当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而做相应的内生演变。 最优的金融市场结构应当及时适应这些特性, 克服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问题, 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提升, 最终满足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金融市场结构的升级与转化的特点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放到集约、从僵化到创新以及从封闭到开放的有序变迁过程, 而这一过程也总是与经济金融发展过程相伴随。 正是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交易主体、丰富多彩的金融工具、有效的交易价格、合理的交易方式、高效的监管机制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规框架才得以产生和建立。可见,金融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乃是金融市场结构变迁最重要的决定条件之一, 它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层次和水平。

2. 金融制度安排。 金融制度是关于金融交易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具体地说,它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 规章制度和货币政策等形式所确定的关于金融交易主体、 交易规则和交易环境以及金融交易主体的地位、作用、职能和相互关系的一系列安排的总和。金融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制度安排。作为制度的金融市场, 也是从事金融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关系契约的网络, 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受制于金融制度。 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而发生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制度为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金融市场交易中,机会主义的广泛存在,会造成金融市场运行的紊乱和低效率, 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而金融制度的机制和规则可以有效监督、 约束和惩罚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提高金融市场交易效率。(2)金融制度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风险。 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制度可以把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风险转移分散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和个人。同时,金融制度提供的某些规则和惯例也能够使金融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其金融交易的盲目性。(3)金融制度有助于金融市场发挥其自身的功能。 金融制度所提供的规则或机制能够促使金融市场主体产生积极从事金融交易活动的内在动力,界定市场主体的选择空间,约束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降低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 减少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这样金融市场的动员储蓄功能、配置资源功能、分散金融风险功能以及集散经济信息功能等就容易发挥出来。可见,金融制度安排也是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 它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和力度。

3. 金融创新力。所谓金融创新力,是指将创新思想具体应用于金融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创新力具体表现为在制度创新、机构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工具创新、功能创新、定价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金融市场的创新力越大,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 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技术等就会越多, 相应地,金融市场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就越快。对于成熟市场国家而言,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比较完善,基本功能都已齐备, 金融创新往往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使用等。 但对于经济转型之中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尚未完全建立,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尚未发挥出来, 这时的金融创新并不仅仅是指金融衍生产品, 而且是指金融市场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建立与健全,包括理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对于市场管理者来说,要善于引导和把握金融市场创新的方向和节奏;对于创新主体来说,要善于观察和抓住一切创新机会, 在一定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内有序地推进各种创新, 使更多的创新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客观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金融创新越活跃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越充分、越合理和越有效;反过来,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越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这说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是一种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从历史阶段上看, 哪个时期的金融创新多, 哪个时期的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越及时、主动和到位,相应地,其金融市场发展就越好越快。可见,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影响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它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变迁的基本推动力。

4. 金融开放度。所谓金融开放度,是指一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体系, 它具体由银行业的开放度、 证券市场的开放度以及保险市场的开放度等加总而成。 金融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中的一种特定状态,它不仅是一国金融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前提。对于一国的金融市场来说,金融市场开放对其金融市场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会受到外部因素的支配与影响, 特别是与本国金融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 它们通过金融机构的进入、 金融业务和交易技术的带入以及资本流动等形式,使东道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在于金融市场运行的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和功能性变化: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使东道国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 东道国金融市场活动主体的经营行为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率与规模明显增加, 致使其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功能性变化。金融开放使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监管主体、金融交易工具以及金融中介等呈现多元化, 尤其增加了新的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工具, 使其对外依赖程度大大增强, 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受到巨大冲击。可见,金融开放度也是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 而且金融开放程度对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是长期、深刻和全面的。金融开放也为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向高级化和梯度化的升级和转换提供一个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5. 科学技术水平。 金融市场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技术进步不仅是推进产业革命,而且也是推进金融革命的重要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导致金融市场及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在推进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现代科学技术对于金融业的影响首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 其直接结果是数据处理由手工操作转变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运作; 金融交易与支付实现了网上操作,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金融服务信息实现了全球计算机联网,实现了金融信息的及时对接和披露等。具体地说, 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进新型金融市场产生。现代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推进了新型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而且也为金融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从而使金融市场在层次结构、地域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促进新型金融机构诞生,提升金融机构层次。如网络银行、货币市场互换基金、银行持股公司、金融资产公司等新型机构的问世, 无疑推进了金融机构结构的变化。第三,创新金融工具,促进金融工具结构的高级化。第四,引起金融监管技术的创新和金融监管方式的变化。可见,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应用, 将对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产生深刻的决定性影响。金融技术促进了金融市场结构向着合理化、 高级化和梯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 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内生性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将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能否顺利实现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目标, 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完善与优化的内生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 金融交易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越高,对金融市场需求就越旺盛,相应的金融业务、金融交易、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的种类就越多,投融资的方式与渠道也越多,金融市场结构层次就越高,梯度化就越明显,这样就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各市场参与主体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梯度的特点,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与之适应。这就提出了对现实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强烈愿望。(1)从居民家庭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对收益与风险对等加深了理解, 从而产生了更高的理财要求和更便利的投融资需求。 他们开始关注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强调个性化服务等,进而对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提出细分和精细化的要求等。 这些需要都将对金融市场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 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2)从企业角度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 它们对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需要一个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加以支持和保证;二是对融资方面的市场化要求;三是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对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显然,这些方面都对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调整和优化要求。(3)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 集中表现为对其自身的改革需求上。例如, 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否有效地运行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而商业银行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资本充足率问题和不良资产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4)从政府角度看,表现为政府筹资活动和调控活动的市场化要求。 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也开始向“市场守夜人”的角色转换,而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的载体是结构优化的金融市场。可见,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息息相关。

2. 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 金融市场效率既是金融市场结构合理化的最根本体现, 也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合理化的根本因素。一方面,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因此,金融市场效率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 金融市场效率具体包括市场运营效率、市场交易效率、市场定价效率、 资金配置效率以及竞争效率与信息集散效率等。衡量金融市场效率高低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将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 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说明,金融交易的机制或效率直接决定着一国金融市场的均衡结构, 这种结构总是随着金融交易效率的变化而变动。

3.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指保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制度、中介服务体系、法规框架、税收待遇以及会计审核标准等。它是金融市场有效价格机制形成的基础,是市场交易主体公平公正交易的平台和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财富不被掠夺的保护机制。 我国金融改革的初始条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 同时我国又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改革是涉及社会、经济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同时, 我国金融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在金融改革中要统筹兼顾、瞻前顾后、突出重点、相互促进。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仍面临着法制建设和执法环境不配套、 市场主体运作不规范、市场结构仍需要完善,以及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等方面的挑战。 应在金融改革中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 促进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同时,要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解决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形成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不断加强市场基本性制度建设, 乃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有力保证。

三、 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外生性因素

在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完善与优化的诸多因素中,除了上述的内生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外生性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对外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4

关键词:贸易条件,经济增长,收入转移,贸易政策

贸易条件 (Terms of Trade) 是反映一国或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或竞争地位的指标, 被定义为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贸易条件的经济学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如果在一定时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有所增加, 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 反之则恶化。因此, 贸易条件也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 (相对于进口) 的重要指标。它又可以分为价格贸易条件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这里将从经济增长, 收入转移, 贸易政策等方面分析它们对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

一、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知道, 本国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而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并带来额外收益。另外, 一个国家的福利会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 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型经济的国家。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 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举世瞩目,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显著。与此同时, 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根据相关统计资料, 1985~2005年, 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比国民经济增长快9个百分点, 外贸依存度从1985年的21.4%提高到2005年的80.2%。特别是在加入WTO后, 外贸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出现了直线上升势头。

这些数据表明, 中国的经济确实在飞速发展, 然而, 需要认识到的是, 中国的经济同时也是出口偏向型增长。出口是中国经济起飞最主要的引擎, 这是不可否认的。如今, 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 贸易依存度接近70%。这两个数字远远高于美国、日本 (被认为是出口导向的) 等大国, 以及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经济体。而且, 我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并且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与一般贸易平分秋色, 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 同时加工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制约;另外, 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易受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比如美国和日本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假如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需求的下降, 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并且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 间接使中国出口受阻。

因此, 可以认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是恶化的。它使得我国经济对产品出口依赖性增强, 发展容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 并且这个影响对国内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来讲是非常大的。一旦发生金融危机, 整个国家经济体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不仅如此, 它也影响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一些发展。

二、收入转移的影响

收入转移包括向海外转移资金, 战争赔款和对外援助等。

根据相关理论, 我们知道, 如果本国将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外国, 意味着本国的收入减少了, 因此必须随之减少支出。相应的, 外国将增加支出。如果各国支出占世界总额的比例发生变动, 世界相对需求也会随之变动, 从而影响各国的贸易条件。而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高, 那么收入转移会使得转出国贸易条件恶化。当然, 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 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

收入转移, 从对外援助来讲, 有可能大幅度地改善援助国的贸易条件, 提高援助国的福利而使得受援助国的福利恶化。在这种情况下, 不援助比援助好。理论表明, 战争赔款和对外援助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 也可能是负面的。如何影响还要看我国对他国或是他国对我国的援助, 产品类型而定。

三、贸易政策的影响

贸易政策从特定的国家出发即是一国政府在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运用经济, 法律和行政手段, 对外贸活动的方向, 数量, 规模, 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和调节行为。它包括关税, 出口补贴, 进口配额, 自愿出口限制等。这些政策可以达到促进出口或限制进口的作用。

贸易政策的影响可以分为外国政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和我国贸易政策对本国的影响。从国外来看, 欧、美、日、韩是对我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等非关税壁垒, 对我国对外贸易进行一定的限制。使我国的食品行业, 轻工行业、纺织行业, 机电高新行业等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我国的贸易条件也因此恶化。从国内来讲, 我国政府一向鼓励企业产品出口, 因此所制定的贸易政策多是鼓励出口或是限制进口, 带有保护贸易色彩, 比如出口补贴, 关税, 进口配额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贸易的发展。但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实在很难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只能说有利有弊吧。在促进本国贸易的同时却也使本国一些企业因为缺乏竞争而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缺乏创新能力, 从某一角度来说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而且产业结构也不合理。

四、简要分析

当然,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整体或局部不确定性, 各国失业率高, 保护主义加剧, 而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还存在较大通货膨胀压力等。

因此, 我国应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中, 稳定外需, 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保持各项政策措施相对稳定,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效益。以此逐步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参考文献

[1]保罗·R·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 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8

条件因素 篇5

关键词:高校 网络财务 影响因素 支持条件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2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校园网建设的逐步成熟,高校的管理模式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运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将高校各项资源数字化,实现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应用,使高校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近年来,高校网络设备和技术逐步先进和校园网络的广泛使用,促进了财务管理的变革,财务管理中的收费系统、国库收付系统、校园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财务预算系统等方面均依靠网络支持,这为高校实现网络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校网络财务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高校网络财务管理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以高校的校园网为依托,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如远程报表/查询/资金监控/报税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适时财务管理,将高校会计核算系统、校园一卡通、学生收费、人员工资管理、公积金管理、个税管理、网络银行、电子支付系统和各种远程上报系统统一起来的综合财务管理模式。

1.高校网络财务主要特征。(1)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高校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建立在全球信息高度共享的技术基础平台之上,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会计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与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崭新的财务管理模式。(2)数据传输方式无纸化、网络化。一是数据输入电子化、财务原始数据可以直接源于网上的业务信息,如电子发票、电子汇票、电子支票等无需纸质凭证,也无需手工录入;二是传输过程的无纸化、网络化;三是财务信息输出无纸化、网络化;四是支付方式电子化、网络化。(3)高度实时动态管理。网络财务管理借助网络技术,变传统的事后静态核算为高度实时化的动态核算,保证最底层会计数据向上直接汇总,动态核算平台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确保财务核算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4)数目数据共享。以高校的校园网为依托,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远程传输与操作,如远程报表、查询、资金监控、报税和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将高校会计核算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学生收费系统、人员工资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连接起来。

2.高校网络财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网络财务不同于“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只是电子机算机在财务管理中简单运用,两者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1)基础不同。会计电算化也称桌面财务,是基于PC机、手工和局域网;而网络财务是建立在Internet内、外域网基础上的。(2)功能不同。会计电算化无法实现远程管理,而网络财务不但可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所有功能,而且还可以方便地实现远程控制、管理功能。(3)处理模式不同。会计电算化虽然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处理速度,但仍然是一种事后的静态处理。而网络财务将彻底改变财务处理滞后的问题,实现财务管理的实时动态化。(4)信息提供方式不同。会计电算化处理的财务信息,一般存储于磁盘,并且要求打印生成纸质凭证、账页、报表等;而网络财务系统主要是适合互联网的HTMP格式或XML格式的网页数据。

二、高校实现网络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

1.对管理内容的影响。在网络财务条件下,高校的财务活动如网上申报、财务核算、预算编制、纳税申报、电子收付、网上结算、电子合同等,都会成为财务管理的崭新内容。

2.对管理目标的影响。高校的收入主要靠财政拨款,过去财政拨款落实后,高校只考虑怎样用出去,决策和使用无人监督;而网络财务始终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由于财政改革,高校都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从申报到使用均在网上进行,只见数字不见钱,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3.对财务管理机构的影响。由于网络财务从报账、核算、交易支付等均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传统的凭证式、现金支付形式等用款申请方式均有很大变化,内设机构和人员岗位由于网络技术可以安全地支持在线管理和集中管理,时间差距、地理差距不再成为障碍,网络财务系统可以跨区域实时动态地收集和处理数据。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财务系统对所有分支(二级财务)机构实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整、远程报销等财务活动,二级单位(或报账点)财务人员将大大减少,财务处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业务的智能化可以使会计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4.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在网络时代,网络系统代替了纸、笔、计算器等,电子单据、电子发票、电子货币自动划转,财务业务将所有信息及时产生,实时报账。财务管理无需再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所有信息汇成了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任何财务信息可直接从网上获得,纸质凭证、账簿、报表显得不很重要,只要做好备份或存储即可,传统的财务工作业务流程将面临全面的重组。

5.对财会人员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的逐步实现,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是既懂财务核算、财务管理知识,又懂网络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财务工作的时间、空间、效率等观念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高校实现网络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因此,基于网络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管理”呼之欲出。

1.网络财务管理系统是高校业务协同的需要。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发展。财务信息是高校各方面管理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就是为促进分工协作所搭建的最好的信息平台。

2.网络财务管理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的需要。网络财务系统打破了原来各子系统之间互相独立的局面,系统中拥有较全面的财务信息,通过高校校园网访问网络财务系统,可以开通财务信息查询,随时跟踪每一项业务情况;通过在线访问,广大师生员工和信息需求者可以实时、动态得到相关信息。因此,网络财务系统的使用,不再仅局限于财务部门的人员,对信息需求者都可以随时查询信息,在拥有权限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信息,扩大了财务信息的使用范围,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3.网络财务管理有利于高校财务的集中管理。随着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也在加大。高校资金量的持续增长及其来源的多元化,给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网络财务管理的实现,将利用网络的条件,将分散核算管理逐步向综合化的集中管理发展。网络财务对二级财务以及多校区、多部门的财务核算实行强有力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多校区之间财务数据的实时传递和核算,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网络财务管理有利于提供决策信息。网络财务将使高校的会计核算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延伸,效率极大地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财务信息,分析高校的经费使用和各项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随时自动生成、处理、比较信息,为决策者提供适时动态有效的财务信息,便于做出科学的决策。

四、高校实现网络财务管理的条件与基础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步履蹒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实现网络化已势在必行。

1.法律与政策条件。2000年7月1日施行的新《会计法》和2005年4月1日施行的《电子签名法》,为网络财务的产生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法律环境。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新《会计法》进一步强调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更规范、更全面,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二是新《会计法》首次确定了电子单据的法规地位,使得财务管理有法可依;三是增加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内部控制制度,如网上结算管理制度等,使网络财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具有了法律保障;四是对各行业、各地域会计制度的统一,使网络财务的异地协同处理成为现实。因此,新《会计法》和《电子签名法》为财务信息的安全传输数据、安全支付、结算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将有力地促进网络财务的发展。

2.高校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技术与设备条件。目前高校校园网建设已日趋完善,校园数字化逐步推进,这为实现网络财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构建网络财务系统首先应建立财务信息处理中心,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财务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财务信息数据库存放在学校信息中心数据库中,提供授权的共享管理和服务,学校财务处须设置两台中心服务器,作为财务应用服务器和备份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采用高可靠性集群并配置磁盘阵列,形成双机准备,充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系统的稳定性。第二是网络建设。财务主干网借助于校园信息数据专网,为大量数据传递、数据库复制及查询提供足够的带宽;校内财务子网采用快速以太网,校外财务子网采用DDN专线。第三是远程办公设备,包括访问服务器及防火墙的移动办公设备。远程访问设备可为领导层及异地所属单位提供安全、快捷的远程查询和操作功能,以及远程访问控制功能。第四是电子收付。电子收付方式主要是通过支付卡支付、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网络银行进行。因此高校必须与金融单位签定详细严格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以保证在Internet上进行在线交易时的支付安全。

3.高校网络财务管理的安全控制。在管理方面则要对数据的存取进行控制,加强对数据操作规程的管理。(1)设置外部访问区域。高校内部会计核算局域网在与校园网连网时,要能够在会计应用系统与外界访问区域之间设立严密的数据隔离及访问限制。(2)建立多层防火墙和监控系统。防火墙是指建立在被保护网络周边、用来分隔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一种技术系统。根据网络系统区域划分的不同,可设多级防火墙系统来预防外界对计算机的恶意破坏。建立周边监控系统,通过对系统日志和网络数据库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实时监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为追究入侵者责任提供线索和证据。(3)建立相互牵制制度。对系统管理员和财务主管进行分工。系统管理员有最高权限,但只限于系统管理而不能有任何财务及业务权限。财务主管人员拥有财务业务和审批权限,但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库后台操作。严格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系统维护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防止越权使用或篡改数据。(4)备份与保密控制。网络财务的逐步实现,对计算机产生的多种内容、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同时也为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必须要有严格的备份、保密等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内容的准确可靠和安全无误,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发生。

4.高校网络财务管理对财会人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财务的逐步推进,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是既懂财务核算、财务管理知识,又懂网络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财务管理的重点转向事中的控制和事前的预测。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财务工作的时间、空间、效率等观念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网络财务是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加强对高校财务主管、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的培训,培训一批业务上能够胜任网络财务管理的复合人才,为高校网络财务管理平稳、高效、安全地运行和使用提供人力保障。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SJB880022)“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淳.高校网络财务体系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

2.陈翔鸥,网络财务理论与技术[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盛其杰,王京芳.IT环境下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控制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6(2)

4.徐学荣,陈秀兰.网络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5(11)

5.柳虹.关于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5(2)

条件因素 篇6

关键词:贸易条件,回归分析,经济增长,关税率,外商直接投资

在国际贸易中, 贸易条件的最初含义就是价格贸易条件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NBTT) , 其意义是指商品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属于一个“效率”指标。目前, 在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 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 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应再单纯的追求量的增长, 而应该将“量”增长转变到“质”的增长。因此, 笔者认为在关注外贸总量增长的同时, 有必要探究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情况以及原因, 并提出能够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建议。

一、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情况

为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情况, 笔者绘制了中国1980年~2009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趋势图。

来源:eviews6.0软件处理所得

从图1中可清晰的看出, 中国贸易条件在1980年到2009年总体呈现波动性下降, 恶化的趋势明显。在1980年~1985年间中国的贸易条件处于改善的趋势;但从1985年开始中国的贸易条件呈现出了波动性下降的趋势, 2001年后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2、影响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因素的分析

改革开放后, 我国开始参与国际贸易, 外贸的大量增长伴随着以下几大特征:经济总量大幅度上升、外商投资额大幅度上升以及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

根据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理论, 经济的增长会影响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动:一国经济增长若是出口偏向型的, 经济增长将会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而一国经济增长若是进口替代型的, 则相反。外商直接投资若是流向一国的优势出口部门, 则会不利于一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外资企业若是利用投资实行价格转移战略, 则也会使得贸易条件恶化。在大国模型下, 关税水平将降低世界产品的进口, 从而使得进口产品世界价格下降, 从而有利于进口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 本文选取了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关税水平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通过收集1980年到2009年的相关数据, 建立以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进而研究这些因素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定性、定量影响。

1、模型说明

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 但在前两年内, 我国开放的各项政策并未进行深入的贯彻实施, 为了真实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后贸易条件变动的情况, 本文数据的选择是从1980年~2009年共30年的数据。

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设定为5%。中国价格贸易条件 (NBTT) 为被解释变量, 数据来源:1983年~2006年的数据来源为李平、辛佳所写的《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 2007年的数据来自《世界经济年鉴》2009/2010, 1980年~1982年的数据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1年卷所得, 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为笔者根据08、09以及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主要的66种商品进口商品以及121种出口商品的数量以及金额计算所得。以上数据由于来自不同出处, 笔者进行了整理。

解释变量包括:经济增长 (GDP) , 以GDP指数表示, 以1978年为基期, 数据来源为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 (FDI) , 以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 数据来源为《2010年中国贸易外径统计年鉴》第640页, 由于1979年到1982年的数据统计年鉴中只给了总数, 笔者对其进行了平均处理;关税水平 (TAX) , 以实际关税率表示, 实际关税为关税收入与进口额的比值, 即实际关税=关税收入/进口额, 数据来源为笔者收集08、09以及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关税收入以及进口总额计算所得。

2、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利用1980年~2009年的数据, 以贸易条件指数 (NBTT) 为被解释变量, GDP、FDI以及TAX为解释变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了如下结果:

T值 (12.85) (-4.28) (5.2) (2.46)

R2=0.84修正后的=0.82 F值为47.15 DW值为1.33

所得出的模型中, 解释变量的显著性都通过了检验, 方程的线性性也通过了检验;拟合优度为0.84, 修正后的也有0.82, 说明拟合优度较好, 但是D.W值为1.33, 正好介于与之间, 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共线性。

3、模型的修正

(1) 进行模型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检验

来源:根据eviews6.0软件处理所得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异方差检验拒绝了原假设, 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相关性检验的P值为0.1797, 远大于模型所设定的0.05的显著性水平, 不能拒绝原假设, 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

根据相关理论, 当模型出现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时, 用最小二乘估计法 (OLS) 得到的参数估计将不再有效,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t检验) 也失去意义。因此, 为了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回归模型, 必须进行消除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

(2) 消除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

利用eviews 6.0软件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 (WLS) 进行消除异方差, 处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T值 (30.78) (-63.30) (12.90) (15.40)

R2=0.999修正后的R2=0.998 F值为186772.86 DW值为2.00

经过消除异方差后的模型, 各项检验指标都获得了很好的通过, 变量的显著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999, 调整后的也达到0.998, 说明消除异方差后的模型可以解释造成中国贸易条件变动99.8%的原因。方程的显著性水平F值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 说明经过消除异方差的方程线性显著。D.W值为2.00, 大于=1.57, 小于 (4-) , 说明模型已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三、模型的相关结论及经济意义解释

1、经济增长

从修正后的模型来看, 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变动成负相关关系, 经济每增长一个单位将使贸易条件指数下降0.026个单位。根据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 大量出口产品将会导致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 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而我国开放后, 正是通过实施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 实行的正是出口导向战略。

2、实际关税率

实际关税率与贸易条件成正相关关系, 每提高一单位的关税税率, 将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提高2.78个单位, 这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大幅度下降的关税率是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目前的实际关税水平已经降到了2%, 存在下降的趋势, 但是下降的趋势将不明显, 因此由于关税率下降给我国贸易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将减小。

3、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呈现正相关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贸易条件改善0.03个单位, 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在整体上是有利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根据相关国际经济学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若是流向一国的进口替代型产业, 则可有利于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 若是流向到一国的出口优势部门, 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工业体系并不完整, 外商直接投资在建立以及完善我国工业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利的促进了我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因而, 从整体上来讲, FDI有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四、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

改革开放后, 我国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较为明显, 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势在必行。但是, 如何能够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笔者根据本文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从经济增长、FDI以及关税率三方面提出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可行措施。

1、转变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型, 大力施行进口替代战略

调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以及提供信贷支持等手段, 大力扶持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高新技术进口产品的替代产业的发展。同时, 重新探讨全面实行出口退税以及出口补贴的政策的必要性, 对于部分纯粹进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停止退口退税以及出口补贴等相关政策支持。通过调整出口政策, 进行引导产业向进口替代型产业发展, 从而促使我国在经济增长的通过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2、在世贸的框架下, 调整关税的结构

积极的推进关税体制的改革, 优化关税结构, 提高部分国内可替代生产的产品的进口关税, 降低部分我国急需产品的进口关税, 从而保证在不违背世贸组织规定的情况下, 尽量的利用关税结构来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3、坚持吸引外资的政策, 但要注意引导外资的流向

根据模型所得出的结论, 我国目前必须坚持吸引外资的政策, 继续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向我国的进口替代产业部门以及工业尚未建立健全的部门流动, 以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趋势来看, 外商投资流向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以利用我国廉价劳动进行生产的倾向变得更加明显, 因此, 我国在稳定就业的情况下, 我国可逐步引导外资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门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对于外商直接投资, 我们必须做的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平, 辛佳.《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商场现代化, 2008;7

[2]刘渝琳, 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 2007

[3]黄平, 索瓦罗.《FDI流向部门结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4]]朱锦娟.《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08

条件因素 篇7

1 水银行的内涵与研究进展

1.1 水银行的定义及内涵

水银行是在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宏观调控下建立的以水资源为服务对象的类似于银行的企业化运作机构, 主要是水资源买卖双方的一个集中统一的购销中介机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或全民所有, 个人或组织作为个体可拥有水的使用权, 但没有水的支配权, 也就无法进行水权转让。而水银行为水权转让提供了有效途径, 水银行制度是关于拥有特定水资源使用权的个人或组织按照合理的运作模式将多余的水资源存入水银行的储水场所, 而需水方在需要的时候只需付款即可取得水资源使用权的一种制度。这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管理方式, 它可以赋予用水户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使用权, 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转让与买卖, 甚至还可以享受水银行为用水户提供的其他形式创新服务[1]。

对水银行内涵的理解可分为2个层次:①从银行是资金汇集和储备场所的意义上分析, 水银行是一种地上或地下的储水场所, 多指地下含水层蓄水储备, 丰水期购买低价水回灌到地下, 利用地下水库蓄水, 干旱期缺少水时, 再抽出使用, 以丰补歉, 合理配置水资源, 提高供水保证率, 获取效益最大化。②取银行是资金汇兑和借贷之中介的意义, 水银行是水资源分配、转让与交易机制, 水银行从买卖差价中赚取服务费用作为自身的利润。

1.2 水银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国外建立的水银行多是利用地下水的蓄水空间进行水资源存储的。如欧美等许多国家利用其适宜的地下水蓄水空间优势, 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并进行水资源存储和转让。20世纪90年代初, 世界上首家系统的水银行水权交易体系诞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随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及堪萨斯州等地区相继建立水银行系统并开始实施, 形成完善的水权制度、合理的管理模式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全法律体系。近年来, 针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一些专家和学者尝试探讨建立中国水银行制度及水银行的运作模式[1,2,3,4]。但总体来说,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水银行, 现有的关于水银行的研究都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对其内涵、目标和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论述, 对水银行的系统研究尚未展开。

2 建立地下水银行的硬件基础

2.1 地下水库的选址与评价

建立地下水银行之前首先要优选适宜开发利用的地下水库库区, 一般选取边界条件清楚的天然储水构造, 然后对拟建地下水库区的调蓄能力做出正确评价。地下水库区的优选涉及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蓄水水源条件、地下水开采及其回灌补给条件和现阶段经济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是一个多指标、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其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可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和多层模糊模式识别交叉迭代模型对多指标体系的地下水库区进行优选评价[5]。

2.2 地下水库工程建设

地下水库工程系统主要由地表拦蓄工程、引渗补源工程、地下帷幕坝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地表排污工程和管理监测系统等组成, 如在滨海河谷区修建地下水库还需增加咸水体强排工程和拦潮工程[6]。

2.3 引渗蓄存水资源的技术

引渗蓄存水资源技术主要指地下水引渗回灌技术, 包括回灌方式的选择、回灌水源的选择、回灌技术选择、如何处理回灌引起的堵塞问题以及回灌水的水质问题等。选择适宜的回灌方式是地下水回灌补源的关键问题, 主要回灌方式有地面入渗回灌和管井回灌。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先进回灌技术是地下水回灌和储存即ASR技术。ASR技术的基本过程是收集雨水或废水→预处理→回灌→抽取→再利用。

2.4 输水与调水系统

水银行的运行包括储水 (蓄水) 过程和取水 (供水) 过程, 如在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华北地区建立地下水银行就是联合利用北调水与当地地表水、地下水, 为此需要完整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的调水输水管网, 以保证外调水顺利引入受水区。此外, 水银行中的水售出后, 用水户要从水银行抽取地下水通过输水管线, 直接送入管道中就近利用或经净水处理后输送至用水户。为此必须建立完整的输水、调水系统。

3 建立地下水银行的软件基础

3.1 水权制度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

初始水权明晰化是建立我国水银行制度的前提条件。不论是流域内部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还是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都要根据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在保证各项用水平衡的前提下, 对水资源的使用权进行重新划分与界定, 从而为用水户进入市场奠定基础。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部分流域初始水权的确定工作, 水利部先后颁布了《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水权制度建设框架》等文件, 对水权转让、水权流转制度做出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探索水银行机制, 通过水银行调蓄、流转水权, 用银行机制对水权进行市场化配置。这些法律法规为水银行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3.2 水银行的运行体制与运作模式

水银行是水资源市场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是水资源交易的一种机制。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股份合作制的水银行, 把原有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管理的大坝或灌区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交给单独的国有控股公司管理。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水银行要独立于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水管部门) , 水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设立水银行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还可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水银行, 在控制水价、制定水银行运作程序、进行水权登记、评估水交易对第三者的影响等方面负有领导和管理职责。此外水管部门拥有一定数量的水权, 又有用水需求, 它也可以作为水银行的一个客户, 参加水银行交易以满足公共利益的用水需求。

水银行可采用互联网技术, 通过指定的网络交易系统进行水权交易活动。对水银行的用户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方可成为其会员, 会员包括各供水公司、工业用水企业和农业用水户。借鉴现代银行业的运作特点, 当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导致水量供求发生变化时, 通过水银行中介机构, 所有的需水户、供水企业或水量有余的用户可以随时进入水银行, 进行水量的存储或购买, 以售水合约、购水合约方式执行[7]。合约必须明确注明标的物、交易水量、水质等级、交易主体、计价方式、结算方式、水的用途及违约处理等诸多方面。

3.3 水银行的管理模式

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 流域 (或区域) 来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水银行的运营效益, 水银行在取得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适度的风险, 因此对水银行必须实行风险管理和特色管理。

水银行的运营风险是指水量或水权的买卖或租赁的差额由于遭受市场、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使水银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或导致其赢利机会的不确定性[8]。水银行的运营可能出现2种情况:①在干旱年份水银行出现缺空, 即水银行买入的水量或租入的水权较少、卖出 (或租出) 的水量或水权较多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解决这类问题主要靠扩大供水来源, 运用休耕、水库余水和提高用水效率转变产业结构节水, 也可由水资源管理部门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剂水量, 向水银行增加供水, 或在出现缺空之前就采取向卖方预订一定水量的选择权等方法。②在丰水年份, 降雨量增大、供水迅速增加而需水迅速下降, 水银行出现水量盈余, 即水银行买入 (或租入) 的水量或水权大于卖出 (或租出) 的情况。解决办法是水银行在每年年底开始同需水方进行磋商, 签订下一年的售水合约, 并收取一定量的定金。再与卖水方预先商谈订购一定水量的选择权, 在实际需水量降低的时候只需支付选择权定金, 而不必履行购水合同。通常向需水方收取的定金高于向卖水方支付的定金, 其差额作为水银行的运作费用和环境评估费, 这种方式可使买方以较低的花费规避了缺水风险, 卖方则获得了定金收入, 水银行亦可保持正常运营。

在对水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同时, 还要加强其特色管理。水银行的交易对象有水实体、水权甚至水权衍生物。如果交易的是水权, 拥有水权的水工程公司和农户一般以1年为1个合同期, 按照一定的费率把水权出租给需水户;也可采用水权转让服务创新即水权转让方在与水银行订立合同时, 既可以按照当日的牌价获得相应的收入;也可以不立即进行现货交易, 而是获得水银行发行的水权储蓄凭证, 水权储蓄凭证往往可以设计成标准合同的形式, 如数量、到期日和对应到期日的合同价格, 由此, 可以使转让方获得一种在未来出让其水权的权力。至于如何做出选择, 主要取决于水权的转让方对未来水银行水权转让价格趋势的预期[1]。在河流来水预测准确、供需水信息通畅、输水渠道和蓄水工程完善的情况下, 水银行可进一步开展水权衍生物 (如水期权、期货) 交易业务, 发展水权衍生物市场。

3.4 水银行交易评估与利益补偿机制

由于水银行交易人为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 对卖出方和买入方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水银行具有很强的交易外部性, 即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给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收益。水银行交易发生前必须对每一笔业务进行评估, 组织一个由多学科人员组成的评估机构对农业、供水工程、河流、航运、环境地质、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估要全面客观。评估结果可能有3种结论:①符合各方利益;②水权交易可能对第三者造成经济、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负面影响, 但可通过适当的管制措施或补偿措施予以修正, 即通过适当补偿可满足各方利益;③损害某方利益且无法补偿。对第一种情况, 允许交易进行。对第二种情况, 水银行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 将对第三方的损害计入水价之中进行补偿。即由买卖双方承担其交易的全部成本, 如由水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提高水资源税率的方式在水价之外再加收一笔相当于“社会成本”的税额, 用以补偿因水交易而使他人、环境遭受的损害。对第三种情况即水银行交易没有通过评估必须马上终止运行。

4 结 语

水银行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节约用水、推进水资源市场化的有效途径。根据水银行的定义与内涵, 建立水银行的基本条件必须包括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本文以地下水银行为例, 对建立地下水银行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对水银行这一国内较薄弱的研究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 旨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水银行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参考与定位。

参考文献

[1]翟银燕, 孙卫.中国水银行制度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2 (4) :40-43.

[2]张郁, 吕东辉.中外“水银行”模式比较及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启示[J].经济地理, 2007, 27 (6) :1021-1024.

[3]于陶, 黄江疆, 林云达.期权理论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银行”设想[J].水利经济, 2006, 24 (2) :75-77.

[4]张郁, 吕东辉.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银行”的必要性分析[J].水利经济, 2007, 25 (2) :64-65.

[5]郑德凤, 王本德.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水利学报, 2004 (10) :56-62.

[6]赵天石.关于地下水库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2 (5) :65-67.

[7]张郁.美国加州“水银行”模式对我国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的启示[J].水利经济, 2006, 24 (2) :62-64.

条件因素 篇8

一、直接驱动因素

直接驱动因素在顾客忠诚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直接作用, 是影响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直接驱动因素包括顾客满意、关系信任、转换成本、顾客让度价值、服务质量等, 在网络营销条件下顾客满意、关系信任、转换成本是顾客忠诚形成的最为重要的三个驱动因素, 对网络营销条件下顾客忠诚的形成起到直接的作用。

1. 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的水平是期望绩效与期望差异的函数, 它是顾客忠诚前提和基础。Haskett等学者的“服务利润链”模型明确提出顾客满意直接导致顾客忠诚。在不同的竞争条件下, 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作用也不一致, 市场竞争越激烈, 顾客满意水平对赢得顾客忠诚就越发重要。

在网络营销条件下, 因为互联网为顾客提供了大量的选择, 他们可以通过网上获得成千上万种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在这种竞争极度激烈的情况下, 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相关性较大, 越高等级的满意度越能加强顾客忠诚度。

2. 转换成本

Porter把转换成本定义为“当买者从一个供应商向另一个供应商转换时所面临的一次性成本”。转换成本的高低对于维系顾客忠诚有着直接影响, 特色产品或服务的不可替代性能够大大地增强顾客的忠诚度。另外, 还有学者认为顾客信任、员工忠诚、企业形象也会影响顾客的忠诚度。

在网络环境下, 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顾客在转换供应商和产品的过程中, 货币及时间形式的转换成本将大大降低。但是, 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及经济性并不能抹煞所有的转换成本。因为转换成本还包括心理、情感成本, 以及顾客面对一个新的服务提供者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成本, 这些成本并不会因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有任何的减少, 相反可能还会增加。因此, 转换成本在网络营销条件下对顾客忠诚的形成依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 关系信任

关系信任是指顾客对企业履行交易承诺的一种感觉或者信心。如果顾客没有对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信任, 顾客关系就不可能保持长久, 是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长久维系顾客关系的关键因素。Morgan&Hunt把信任定义为一方对交易伙伴的可靠性和忠诚的信息, 是一种导致其他积极关系的因素, 包括形成顾客忠诚。

有关的调查发现在网络的虚拟条件下顾客忠诚形成的过程中关系信任尤为重要。因为网络营销的虚拟性使人们没有机会与供应商面对面的沟通, 只能通过供应商在网络上提供的各种信息来判断一家供应商的情况, 虽然他们也能够通过很多网上渠道来调查供应商的信息, 但这些渠道都可以被供应商所利用, 因此从信息的掌握情况来看, 供应商依旧占据优势地位;另外, 中国的网络营销刚刚进入起步阶段, 很多相关的法律制度都不健全, 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 欺诈行为也比比皆是, 人们很难准确的判断信息的可信程度。可见, 关系信任在网络营销环境中对顾客忠诚的维持尤为重要。

二、调节因素

1. 产品经验

产品经验是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先验知识和信息。这是顾客在以往购买和消费经历中的一种知识积累。产品经验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经过实际消费的品牌经验和知识积累;第二种是由过去从某类产品的大量品牌消费中的积累经验形成。

在网络营销条件下, 网络顾客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网民中占有绝大比例的都是3 0岁以下的年轻人, 他们好奇心很强, 追求时尚、个性, 喜欢冒险、刺激, 是新鲜事物的踊跃尝试者和拥护者。他们大多对产品经验依赖性不像传统顾客那么强烈, 相比较而言更愿意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2. 利益相关性

利益相关性也是顾客在购买决策中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影响到顾客对于产品信息的搜集和对产品质量的评价, 并最终影响到顾客对该产品的态度。

从产品角度看, 顾客的利益相关性取决于产品的依赖度。Crano认为, 利益相关性在顾客态度与关系信任对顾客忠诚的影响中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发挥作用。它不仅影响顾客态度和关系信任, 而且影响顾客忠诚的形成。

网络营销条件下, 利益相关性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调节变量。产品或服务对顾客的影响越大, 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就会越谨慎;相反, 产品或服务对顾客的影响很小, 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就不会花费很多的精力。由此可见, 网络营销条件下, 利益相关性高的产品, 顾客忠诚更容易形成;反之亦然。

3. 替代选择性

替代选择性在理论上是指顾客在市场中选择竞争者产品的可行性。如果顾客感知现有企业的竞争者能够提供价廉、便利和齐全的服务项目或者较高的利润回报, 他们就可能决定终止现有关系而接受竞争者的服务或者产品。

网络营销条件下, 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顾客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了解到各种替代产品的详细情况, 如性能、价格、质量等, 并将其与现有的产品作对比, 从而决定是否转换供应商。

三、小结

条件因素 篇9

影响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质条件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塌方、岩爆以及突水和涌水等。

(一)塌方

塌方指的是围岩因为失稳而导致的突发性坍塌、崩塌以及堆塌等灾难性的地质灾害。塌方通常出现在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以及岩体结构面不利于组合的地段,是隧道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根据统计资料,围岩因为局部失稳导致的塌方占III类围岩中塌方比例的37%,占IV类围岩塌方比例的62%,占V类围岩塌方比例的76%。通过数字可以看到塌方发生的概率与岩体的结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塌方对我国隧道施工的影响严重,例如成昆铁路在施工过程中,415座隧道中有25座发生大规模塌方,红庙隧道则因为塌方严重而被迫改变线路。

(二)岩爆

从破裂机制的角度讲,岩爆指的是在开挖卸荷条件下岩石因为其自身弹性的应变能而突然释放所导致的爆裂或者脆性破裂,爆裂形成的岩块会以爆裂剥离、爆裂弹射、爆裂松脱以及抛掷等各种方式脱离母体,其脱离的方式、规模与速度与爆破发生时释放弹性的应变能多少、波及深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岩爆通常发生在埋深500—1000m及以上的隧道。不过在一些高度挤压区,埋深在100—400m同样有可能发生岩爆现象。例如发生岩爆的秦岭隧道北口端埋深只在100m左右,岩爆带来的危害相当严重。我国成昆线中最大埋深达到1650m的关村坝隧道曾将发生过严重岩爆,射距2—3m。岩爆会严重威胁到施工人员的以及机械设备的安全。

(三)突水和涌水

突水和涌水问题是隧道施工中的常见地质灾害,其中携带大量碎屑的涌水会带来严重危害。突水多发生于溶隙发育地段、隔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以及岩溶洞穴;涌水多发生于风化破碎带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有超过80%建成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突水,有31座的涌水量达到10000m3/d以上,其中成昆线中的沙木拉达隧道曾发生过最高达5.2万m3/d的突水,导致施工过程三十多天停滞不前,用于治理通车后漏水的费用高达千万。

(四)氯盐侵蚀

隧道结构混凝土中最能促进钢筋钝化的腐蚀就是氯盐,因此也成为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因素中最为危险的一种。钢筋锈蚀速度与混凝土表面氯离子的浓度、温湿度的变化、空气中氧气供给的难易程度有关。混凝土的氯盐可以通过原材料带进混凝土拌合物中,也可能由外界的氯离子溶于水而渗透到混凝土中。无论是何种情况,当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孔隙液中氯离子浓度达到临界值时,由于氯离子比其他阴离子更易渗入钝化膜,从而破坏钢筋,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二、不良地质条件的超前预报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变革,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从单一的地质分析预报发展到现在地质分析并结合地球物理探测的综合预报。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超前预报的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真正运用到隧道施工过程当中。在隧道施工中常用的超前预报方法主要有地质分析法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法两大类。

(一)地质分析法

1. 地面地质调查法。

作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使用最早的方法,地面地质调查法通过调查并分析地表工程的地质条件以掌握隧道施工地段的地质特征,进而推断前面的地质情况。调查的内容有岩溶带发育的部位、断裂构造的发育规律以及地层和岩性的产出特征等等。通过预测隧道施工前方不良地质的类型、规模以及出露部位等,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这种预报方法适用于隧道埋深浅并且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在预报隧道深埋大并且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时准确度不高。

2. 超前导坑法。

超前导坑法可以分为超前正洞导坑以及超前平行导坑。超前正洞导坑法则是沿隧道轴线开挖小导坑,探明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然后再将导坑扩展成隧道的断面。采用这种方法的成本较高,而且在复杂地质区准确度较低。平行导坑法指的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导坑中遇到的结构面、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等进行素描,通过素描图来预报隧道的地质条件。平行导坑法的优点是可以较早预报地质条件,为隧道施工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此外还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并改善隧道通风条件。

3. 超前水平钻孔法。

超前水平钻孔法之的是在隧道的掌子面进行水平钻探,通过测试钻进速度、钻孔岩芯鉴定、岩芯采取率等方面来确定掌子面之前的地层分布、岩体完整性、地层岩石的软硬度以及孔洞的分布位置。超水平钻孔法的缺点在于速度慢效率低,并且如果遇到瓦斯以及水体等灾害时会酿成灾难。

4. 隧道衬砌漏水处治法。

该专利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在隧道衬砌漏水的周围,进行化学液注浆封堵,使得衬砌裂缝产生胶体,然后在衬砌的表面开凿出蛇形的往复槽,在该槽中安装钛金属线作为阳极线,同时在隧道二衬背面和土地相连接的地方安装上铜棒作为阴极线,两根线连到专门的电防渗控制箱,电防渗控制箱与中央控制箱相连接,一旦漏水,则中央控制箱产生低压脉冲电荷,这时候,被电离的水会朝着阴极方向移动,由于本技术设置的阴极在隧道外侧,因此水就会向隧道外侧移动。本技术对于隧道衬砌的维护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举例来说,比如高原冻土隧道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日温差大,对隧道结构物防寒保温、防冻融、防冻胀要求严格,也是修建高原冻土隧道时必须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嫩(江)林(海)线西罗奇2号隧道、牙(克石)林(海)线岭顶隧道由于防排水衬砌隔热保温技术处理不尽完善,造成隧道漏水、严寒季节衬砌混凝土冻胀开裂、酥松、剥落、挂冰及线路多水、积水、结冰等病害,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本工法为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施工中研制开发,旨在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昆仑山隧道是目前世界第一长高原冻土隧道,是青藏铁路头号控制工期工程。隧道围岩有丰富裂隙水发育,全隧设计为复合式防排水及衬砌隔热保温结构,于2003年2月10日完工至今,干燥无渗漏水、衬砌无开裂,开创了高原冻土隧道施工的新纪录。

(二)地球物理探测法

1. TSP地震反射波法。

TSP地震反射波法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的地质构造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施工150m内的岩石特性以及地质条件和变化,也能够预测围岩的级别从而清晰地预报隧道施工前方的地质情况,为顺利施工奠定基础。我国于1996年引进TSP技术,应用于株六铁路复线、秦岭铁路隧道、山西雁门关公路隧道、兰武二线等数十个工程当中。虽然TSP受到工程单位和技术人员广泛认可,但它也有着干扰隧道施工、探测费用高以及对探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依赖大等缺点,这是因为在分析探测成果图中,节理、断层、以及软弱岩层界面等是非常类似的异常带,差别比较小,在探测人员的经验不足或者解释水平不够的情况难以准确区分,需要探测人员有着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2.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是一种广泛用于探测地质条件的广谱电磁技术。地质雷达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由发射天线向前发射,在遇到地质不良或者介质分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接收天线接收反射波,主机记录反射波并产生雷达剖面图。在介质中传播的电磁波场强度、路径以及波形会随着周围地质电磁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通过处理雷达图像并分析接收到的电磁波的特征,如波的旅行时间、频率、幅度以及波形等,就能够确定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结构特征。

3. 红外辐射测温法。

地球外部的岩体温度受地热场的影响,地热场的变化幅度为每公里深度上升30℃,不过地热场在水平方向的变化要远远小于垂直方向。因为隧道开挖深度内的岩体大都位于同一温度场之中。如果开挖掌子面的前方存在着含水地层并且与岩体存在温差时,岩体会产生热传导以及对流作用,这样一来温度场就不再是恒温场,而会产生温度异常场。利用红外辐射测量温度可以发现此类的温度变化,超前预报隧道施工前方的含水层。研究岩体含水层因为温差而导致的温度异常场的规律可以提高该预报方法的探测能力和精度。该预报方法在圆梁山隧道以及齐岳山隧道的地质预报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条件因素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政策调控力度加大,推出一系列保证性住房政策,这使传统的以住宅投资为主的房地产发展受到很大冲击。使很多地产商纷纷转向商业地产开发以寻求新的利润途径。调查显示,很多投资者都倾向于商铺投资,具体数据如图1.1所示。但由于商业地产在我国提出较晚,对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研究还不完善,传统的投资决策主要对影响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显性成本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影响商业地产项目投资的隐性成本的研究,使投资决策失误率较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将从全成本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因素,为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提供更好的参考,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商业地产概念及类型

商业地产概念。商业地产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融合房地产、商业经营和经济投资为一体,在开发商业房地产的过程中,将投资估算、开发规划、市场定位、业态组合、招商、销售和运营管理等按一定的次序作为一个整体流程来运作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商业地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地产主要是指商场、写字楼、酒店等商业地产领域。狭义的商业地产指专门用于商业经营的房地产物业,主要有各种零售、旅游、餐饮、休闲服务等营业性质的房地产物业。本文主要研究狭义性的商业地产项目。

商业地产类型。商业地产的类别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本文主要按商业地产的功能对其分类.简单归纳起来如图2.1所示:

全成本条件在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中应用的优势

全成本的概念

全成本可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一种传统可显的形式载入账目上的成本。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它是由企业或职工的行为,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与转嫁成本的形态总和。本文在全成本条件下对商业地进行全面分析和合理投资。

全成本在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中应用的优势

全成本条件有益于项目管理机制的优化。全成本条件下,管理机制的隐性成本将成为开发商关注的重点,在整个项目的成本核算中都会利用全成本的思想,这样就以倒推法的方式给项目各部门下达成本目标责任书,这样就使各个部门形成了一个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单元。这就改变了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全成本条件有益于调动投资决策者的积极性。在商业地产项目的投资决策中决策者起主导作用。而从全成本角度出发,将会提取决策者自身素质的因素集,并对其分析和量化,能让决策者意识到自身素质对整个项目投资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和不断学习,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影响因素抽取方法

德尔菲法。德尔菲法也称专家信函调查法,获取信息的主要对象是各界专家,通过邮寄信函、电子信函、一对一发送等形式,利用项目相关领域各界专家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影响因素和潜在風险及后果做出详细的分析与估计。经整理各界专家的方案和建议后,再匿名邮寄给各界有关专家征求意见,再回收整理,经过多次反复后确定对于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影响因素。

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这种方法是以5-10人小型会议方式进行,充分利用各界专家丰富的经验集思广益,努力捕捉瞬时的灵感,开拓新思想来获取有用的信息。在会议过程中,畅所欲言,提出的方案越多越好,对所提出的方案不加评论,借题发挥。通过头脑风暴法得出的结论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得出合理的结论。

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

综合所述,全成本条件下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商业地产项目投资的可行性,为此,我们将影响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因素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方面分类,具体如图4.1、4.2、4.3所示:

本文通过对商业地产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从全成本角度出发,提出了在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中显性成本和隐『生成本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合理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形成了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构建为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商在全成本条件下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做了有利的参考。

条件因素 篇11

根据2009年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关于晋城市直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晋煤重组办发[2009]60号) ,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安煤矿分公司为兼并重组整合单保矿井。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安煤矿分公司始建于建国初期, 原属高平市市营煤矿, 1980年矿井进行60万t/a改扩建, 1990年矿井一期30万t/a改扩建竣工投产, 矿井生产能力一直徘徊在30万t/a左右。1998年加入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后, 矿井生产能力达到60万t/a。2005年9月, 生产能力达到150万t/a。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 (晋煤行发[2012]544号) , 关于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安煤矿分公司核定生产能力的批复, 核定生产能力为180万t/a。2012年9月21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该矿换发了采矿许可证 (证号为C1400002009121220050841) , 批准开采3-15号煤层, 批准生产规模150万t/a, 批准井田面积为24.727 4 km2, 有效期限为30年, 开采深度由870~510 m标高, (9、15煤层未经环保部门论证批复, 暂不允许开采) 。现依据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将区内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如下。

1 矿井充水来源

1.1 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本井田东部由于各煤层埋藏相对较浅, 最浅处为41.28 m, 3号煤层采空导水裂缝带为62.00 m, 因此, 大气降水通过基岩裂隙、松散沉积物孔隙渗入井下, 或者通过采空导水裂缝带、地表塌陷、裂缝进入井下, 大气降水对井田3号煤层东部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但对未来三年矿井开采井田内3号煤层西部影响较小。根据矿井涌水量的长期观测, 降水量随季节变化, 矿井涌水量也有小幅变化, 丰水期与枯水期变化量在10 m3/h左右, 一般雨季后2~3个月, 矿井涌水量有小幅增加, 说明大气降水对矿井涌水量影响不大, 地表与采空区无直接导通现象。

1.2 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位于井田内的地表水体主要是原村河和马村河流, 流向均大致由西向东, 河的两岸均较宽阔, 均为季节性河流, 仅在雨季时有短暂水流通过。

井田内有2座中小型水库:章庄水库和掌握水库。章庄水库位于井田西北部, 章庄村西南200 m处, 雨季最大库容量70万m3左右, 水库面积约97 534 m2左右。掌握水库位于井田中部, 掌握村东北, 雨季最大库容量5万m3左右, 水库面积约17 503 m2左右。2014年5月5日调查章庄水库水面标高933.44 m, 平均水深1.40 m, 积水面积51 822 m2, 积水量约72550 m3。掌握水库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水位逐步下降几乎干涸, 至2010年5月10日干涸, 截止目前, 只在雨季降雨后有短暂少量积水, 水深不超过0.50 m。

这些地表水体通过断层、陷落柱、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裂缝进入井下, 对矿井生产形成一定的影响。将来本矿开采至其附近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雨季地表水通过采空区地表塌陷、裂缝涌入井下, 造成水灾事故。

本矿未来三年内开采井田内西部3号煤层, 距章庄水库和掌握水库较远, 掌握水库已留设防隔水煤柱。通过对掌握水库周围多年地表勘查, 地面无任何塌陷、裂缝、位移等变形现象, 说明掌握水库煤柱留设合理, 水库积水对三年内的开采无影响。章庄水库保护区附近没有布置采掘工作面, 对矿井生产影响较小。

1.3 老窑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本矿井及相邻矿井的采空区内有不同程度存在积水, 其积水量随着开采面积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对本矿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开采时必须加强调查及探放水工作, 预防水害事故的发生。

1.4 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本井田批采3、9、15号煤层, 其中3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是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间接充水含水层为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9、15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 属中等富水含水层;山西组砂岩含水层为间接充水含水层。现开采3号煤层, 9、15号煤层未开采;根据以往开采3号煤层情况, 井下采空区积水主要为煤层含水及顶板淋水, 历年来的开采对矿井生产有一定影响。

2 矿井充水通道

根据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充水通道主要包括断层、陷落柱、岩层裂隙、采空导水裂缝带、封闭不良的钻孔和旧井筒等。

2.1 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垮落带及导水裂缝带

煤层开采后影响上覆岩层破坏的主要因素有煤层顶板的岩性组合、开采厚度和采煤方法。井田内可采煤层为3、9、15号煤层, 3、9号煤层上覆岩性组合为砂岩、砂质泥岩, 为中硬岩层, 15号煤层上覆岩性组合为灰岩、砂岩、砂质泥岩, 为坚硬至中硬岩层。目前, 该矿开采3号煤层, 采用一次性采全高, 顶板管理方法采用全部垮落法。通过计算可知, 井田内3号煤层采空后, 垮落带高度为15.51 m, 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为62.00 m。由于3号煤层东部埋藏相对较浅, 最浅处为41.28 m, 导水裂缝带局部会与松散层构通;其导水裂缝带导通至下石盒子组下部 (包括K8砂岩含水层) 。但该矿未来三年开采井田内西部3号煤层, 目前大气降水对开采3号煤层西部影响较小。

2.2 构造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井田总体呈背、向斜相间或相交的褶曲构造, 共发育次一级背、向斜构造8个, 其向斜轴部较低, 采空区容易积水。当巷道进入向斜轴部地段时, 矿井涌水量会增大, 对矿井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井田内陷落柱发育, 据以往勘查工作及矿井实际揭露情况, 陷落柱体内一般干燥无水, 只在个别地区发现有细小的淋头水出现, 说明陷落柱的导水性比较差。总体来说, 地质构造对井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一定影响, 主要是向斜构造的聚水作用和个别断层的导水作用。因此, 一定要重视对隐伏断裂及其他构造形迹的探查和研究, 防止断裂及破碎带突水造成的水害。

2.3 未封堵和封堵不良钻孔及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旧井筒的影响

井田内共有勘探钻孔34个。按规定, 勘探时施工的各种钻孔, 在工作结束后都要按要求进行封闭, 如果封孔质量未达到标准要求, 钻孔就成了煤层与其顶底板含水层或地表水之间的充水通道, 如在生产过程中, 未封堵和封堵不良钻孔及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旧井筒, 可沟通地表水及各含水层水, 使矿井涌水量增大, 影响煤层正常开采, 甚至出现严重的水灾事故。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防范, 在临近勘探钻孔开采时应加强探放水工作。

3 结语

上一篇:航空公司论文下一篇:蛋白质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