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系

2024-06-09

建筑系(通用12篇)

建筑系 篇1

广义地说,我们作为社会、文化的人,所从事的任何活动和制作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社会文化意涵”的。“建筑的社会文化意涵”,此话题之所以特别重要,是源于建筑的独特属性:它的修建消耗巨大的自然、社会和人力资源,它在物质意义上为人们提供生存庇护所和活动平台,它又是特定文化状况的一种反映或表现。

本次谢英俊回顾展题为“人民建筑”,其策展序言寥寥数语,视野却非常宏大。策展人史建的首要意图在于把谢英俊的当下实践放在现代建筑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如果说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运动,“其理想是把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结合起来”,那么谢英俊今天的实践对这个传统有哪些延续和更新?沿着这思路,我们可以展开很多话题,如现代建筑与工业、建造、用户、场所、地域传统之间的关系等等。

我对其中一个方面尤其感兴趣:中国语境。实际上,当我最初看到“人民建筑”的标题时,第一反应不是包豪斯,而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我相信,在座的在中国社会生长的、35岁以上的人,一看到“人民”这词,心里都会“一激灵”。因为我们从小就接触人民公园、人民大道、人民广场、人民大会堂等空间环境,耳边充斥着“我代表人民,来看望你了”或“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之类的话语。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人民”,实际上与英文的People和德文的volk,涵义不尽相同。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史建在把大家的注意力向包豪斯现代传统那里引导的同时,还在利用“人民”这个政治色彩特别浓厚的词,尝试与中国当代社会语境展开对话。那我想进一步问,在20世纪中国,“人民”曾是什么涵义,今天又是什么涵义?中国建筑相应有哪些表现?而今天谢英俊的实践又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理解?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国穷一国之力,在北京修建庆祝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在“北京市国庆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该工程目的在于“反映建国十年来的工农业生产和各个方面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检验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行动和事实做出回答。”——建筑是一个国家、民族、“全体”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象征物。

2008年,四川建筑师刘家琨自己捐资、设计修建了一个小纪念馆,用来纪念一个在“5·12”地震中死去的初中学生胡慧姗。刘家琨说:“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建筑是呵护个人生活的庇护所和弘扬个人生命价值的纪念碑。

上述两段话,间隔半世纪,体现了“人民”定义的深刻变化:从一个集体、抽象、政治性、道义上的大词“人民”中,开始分解出很多个体、具体、公民法权意义上的“个人”。胡慧姗纪念馆,恐怕是以最强有力的语言弘扬了这种变化,但它并不是建筑孤例。我们可以宽泛地说,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个人独立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及私人开发商和业主的涌现,一些明星建筑师、明星开发商、明星项目(尤其是那些意在彰显个体用户“个性”的楼盘如别墅)的出现,都多多少少在空间文化上推动了“个人建筑”的发展,只不过这里涉及的“个人”往往是比较“优越”的个人,而不是胡慧姗式的“普通生命”而已。简言之,我们不妨这样概括当代中国建筑的状况:一方面作为国家、政权、民族集体表达的建筑仍在盛行 (奥运、世博等) ,另一方面是作为个人表达的建筑也在积极涌现——一个“人民”和“个人”建筑并存的局面。

这里一个新的社会危机,连带空间危机,凸显了:在抽象的,几乎被架空了的“人民”和无数零散的、孤立的“个人”之间,我们几乎没有一个清晰可辨的中间层次。而这正是公民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个零散孤立的公民,如何能进一步形成一个个团体,以此为单位,来更有效地履行公民义务和争取公民权利?在“人民”和“个人”之间,我们能不能发展出一个中间概念——“社区”概念,一方面把“人民”具体化,另一方面把“个人”们团结起来?在空间上,规划、设计和建造,能不能推动“社区”的发展?

在官方行政体系中,我们还留存有“单位”或“居委会”,但那是正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乡村和城市旧区,我们还有很多靠传统社会纽带维系的社区,但它们大多在迅速衰落,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被拆解的危险。在城市开发中,我们有较近出现的“居住小区”,但那更多的是硬件意义上的集中,而不是社会性的集合。当然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乐观地说,如今借助网络、传媒平台,大家对公民权利的积极讨论,以及公民维权运动的兴起,正使得“社区”的概念呼之欲出。但对我们建筑行业而言,遗憾的是,“社区”在中国的发展,尚没有在实体空间维度上得到支持。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谢英俊(也包括其他台湾同行)的工作,为我们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实践模式——“社区建筑实践”,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用户本身的社会纽带

谢英俊团队的建筑用户往往本身就已经构成了成熟“社区”,他们之间靠各种社会纽带相联,如族裔、地域、信仰和文化传统等。谢的介入,是帮助他们通过建造,强化和改善既有的社区。相形之下,中国建筑师的末端用户往往是在剧烈的城市拆迁重建过程中,被打散后再重新组合的原子化的家庭单元,而很少再有任何成型的社区(或许西安鼓楼回民区洒金桥—大麦市街和新疆喀什老区的改建,可算特例:原居民靠强烈的族裔和宗教纽带,争取到就地安置,从而得以继续维持原有社区)。

2)建筑师与用户的交流界面

谢英俊团队在设计建造的全过程中能直接和建筑的用户交流。而在大陆,或在通常的房地产开发中,建筑师即使动辄设计十几万平方米的小区,影响数以万计居民的生活,也是在依循开发商对市场的定位,而无缘与用户见一面,“用户参与式设计”更无从谈起。

3)建筑师的专业和社会双重整合的角色

谢英俊的团队工作贯通社区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各环节,在每一环节上又都能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和吸收多方人士参与,因而其建设过程不光是硬件上的建造过程,也是软件上的加强社区凝聚力的过程。他所扮演的master builder的角色是兼具专业和社会角色于一身的。相形之下,通常的建筑过程是基于专业分工的持续分解过程,设计、建造、使用,一系列环节线性传递下去,建筑师虽号称“龙头专业”,起到一定环节的专业监督作用,但根本无法起到全方位整合社会力量和关系的作用。

4)“人民建筑”的现代传统再定位

谢英俊的启发在于,建筑师如仅仅满足形式游戏,其实践的空间恐怕会越来越狭窄,其社会干预力量会越来越微不足道。回到策展序言提出的问题,谢英俊今天的实践,促使我们在多方面为“人民建筑”——这个现代建筑运动的理想再定位,包括建筑师的教育、建筑师对相关产业的介入、建筑师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建筑师与社会状况的互动,等等。

谢英俊长达十一年的建筑实践,无疑构成当代建筑的一个宝贵资源。本次“人民的建筑”展览非常敏锐、及时地对这资源做了初步梳理工作,意义重大。我呼吁在这基础上,能有一批建筑师和学者们更进一步,做一些实证研究,更具体、深入地解读谢英俊的工作。我感觉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些关心谢英俊的读者们,甚至包括谢英俊本人在讲话时,大多在较抽象的层次上谈论他的工作。我们赞赏他的实践哲学、价值观、工作态度、服务对象、总体策略和积极的社会效应,但我们不能仅此而已。我们需要整理出更系统、翔实的资料,对谢英俊众多案例的开发、设计、修建、使用等各方面进行切实调查、分析,既整理出一套专业的、技术性的资料,也总结出谢英俊团队在社会组织、动员方面的经验,既要有他在十几年不懈探索、实验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也要包括他的挫折、教训和与现实各层面交接时遇到的冲突矛盾。现在中国建筑学院中有这么多博士生要写论文,这么多建筑师、学者要做科研、出书,但愿其中会有一批人投入到这项极有价值的研究中!

建筑系 篇2

系(部)是学院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部门,全面负责本系(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其职责范围是:

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负责组织实施本系(部)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负责组织制订、修订本系(部)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三、负责组织本系(部)各专业的教材选用、编写等教材建设工作。

四、负责组织本系(部)的科研工作,做好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教学、科研成果的组织申报工作。

五、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六、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组织落实教务处下达的教学任务,搞好各教学环节管理。

七、负责组织实施本系(部)的教学改革方案,组织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法改革等工作。

八、负责安排落实本系(部)教师的教学任务。

九、安排本系(部)学生期末考试、补考工作并及时汇总学生成绩上报教务处。

十、做好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教学文件、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志》、教学安排、教师业务档案、学生成绩、考试安排、试卷等)。

十一、负责本系(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十二、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系(部)工作计划和有关制度,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做好学期、学年工作总结。

十三、配合学院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填报、资料收集整理的工作。

十四、组织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指导教师安排等工作。

十五、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

十六、负责组织本系(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技能证书考试的报名、培训、及其他类型教育工作。

十七、负责本系(部)教学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十八、负责本系(部)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的业务考核及工作量的统计工作。

十九、配合学院做好青年教师下工地实习安排,外出访问学者的登记上报等工作。

建筑上层建筑 篇3

什么是策划人?专事企业战略规划或者产品、服务策划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想办法卖东西的人;而房地产策划人就是想办法把房子建起来然后卖掉的人。

房地产是现在最为热门最为赚钱的行业之一,资料显示国外房地产的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已经算高,但是国内却可以达到15%甚至更高。这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大蛋糕,缀满黄金钻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这个行业所造就的亿万富翁,比中国任何一个行业都多。你想不想分一杯羹?

想,那就跟胡子来。

房地产是不是找块地方搬几块砖头把房子建起来卖呢?可以说是这样,也可以说不是这样,建造房子很简单,建造房产事业很不简单,高价值的劳动存在于看不见的工作里而不是砌砖头,套用一句广告词,房地产策划人的工作就是“建筑上层建筑”。这种职业不需要你亲自动手去建筑房子而是建筑房子以外的东西。

咱们一没地基二没砖头,怎么分蛋糕呢?不用担心,打个形象的比方,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群雄并起的局面,刘备就是老板,诸葛亮就是策划人,而关羽张飞赵云等就是执行者。

我们要做的,就是诸葛亮。

卖房子跟卖大白菜不一样,大白菜卖不出去,烂了,损失的是一年的收成;房子卖不出去,烂了,损失的就是很多人一辈子的财富。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前辈们是怎么做的。

先跟一位师姐体验一下策划人的生活。

李静,重庆渝北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策划人。全程负责房产项目的开发和销售。

早上从租住在办公室附近的房子步行到办公室上班,路上思考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安排先后顺序,同时填充肚子。作为一个策划人,基本上可以用居无定所来形容,因为住处要靠近办公室或者工地,这样才能适应加班以及处理临时突发事件的需要,一般来说,做完一个楼盘,就搬一次家,这是比较正常的。而房产策划人的工作周期跟一个楼盘的开发与建设销售周期差不多,所以不能用平常人的上下班时间来比较,有可能是要你连续工作两三周,加班到晚上两三点,但是一个项目周期完成后,你可以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度假。

到了办公室,先预约广告公司讨论楼盘广告投放事宜——这年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是可怕的,房子虽好,还要顾客知道,不但要知道,还要让他们心动进而钱包动。然后跟营销经理讨论销售方案细节,卖给什么人,卖多少钱,用什么促销手段……这些东西都需要反复斟酌考虑,才能使得利润最大化——房子卖出去不是本事,能卖更多的钱才能体现策划人的价值。在这点上,价钱跟价格基本是能成正比的。

讨论完毕,差不多近中午了,但还不是午餐时间,还要到位于城市另外一边的建筑设计院去参考修改设计方案。因为建筑的外立面处理方案与材料的价格跟预算出现了偏差,需要重新修改。要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减少预算,需要寻找适合的方案代替。设计方是来自新加坡的一个建筑设计公司,非常有经验而且做过很多知名项目。讨论方案的办公室烟雾弥漫,她虽然不抽烟,但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氛围,尼古丁之于策划人或者设计师的灵感有如美酒之于李太白的诗篇。讨论告一段落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都饿得不行了,一起去吃午饭,午饭时间都有不谈公事的默契,设计公司和房产开发公司的同事都来自五湖四海,因而就有了很多饶有兴趣的不同话题。这是对脑子的放松按摩。

午饭结束又回到办公室,继续用尼古丁绞杀脑细胞。四点多,讨论结束,得出初步解决方案,但需继续完善。同时广告公司的约定时间已到,于是又赶到广告公司进行新一轮的对脑细胞的追杀。

追杀结束,走出广告公司,已是夜幕降临,霓虹闪烁,城市的建筑在流光溢彩中勾勒出绚丽的轮廓。

这就是策划人建造的生活。美好而辛苦。

胡子:李师姐,请问一下作为一个房产策划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李静:策划是考智商、体现整合运筹能力和见水准、见高度的脑力劳动过程。它需要从业人员拥有自觉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渊博的知识基础、丰厚的社会阅历、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一个优秀房地产策划人,一定要立高看远,谋思缜密,具有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基础上的整合运筹能力、超前的思维意识和预见判断力。这个策划人必须具备智商IQ,也必须具备情商EQ;他应该具备理性,也具备非理性;既能够以精确的利益分析说服人,也可以用诚挚的煽情感动人

胡子:哇,这么多东西,到底哪样是最重要的呢?

李静:呵呵,这是抽象的说法,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很多同学身上都具备有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并注意培养而已。就我个人认为,责任心和全盘考虑的思维最重要。

胡子:那我们怎么培养这些东西,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房产策划人呢?

李静:其实在学校生活中就可以做到,比如下象棋、围棋能帮助培养全盘决策思维,参与组织学校艺术节、校运会,以及其他集体活动,都能够积累培养相关能力。作为学生,最能做好准备的是做好知识储备——社会学、心理学、市场学、建筑学、美学、财务管理等等,特别是应该具备房地产、建设工程等的相关专业知识。虽然房地产项目的成功策划是各类专业人才共同完成的,策划人可以借助专业人员来完成这些技术工作,但有些专业技术知识如建筑学等会直接刺激灵感的产生,忽略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实际上是拒绝了一半的灵感。

胡子:师姐……你说的这些学科,高中可都没有呢,难道要提前跳级学吗?

李静:嗯,这要求是高了点,可以放到大学里选了专业再学,但其实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只要留意就能学到,并不一定要到课堂上课本上学,生活处处有学问。而且,只要你有了兴趣,不管在哪儿都能学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胡子:好,胡子代表《读点》的同学谢谢李师姐!希望我们都能建筑美好生活。

房地产策划人的六个职能

从策划师所担负的职责角度考虑的话,我们认为至少有六个方面的职能。

医生的职能

就好像医生为了对症下药,选择最佳医疗方法,必须对患者进行仔细检查,通过对各种诊断结果、化验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受房地产开发商委托,对所开发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诊断分析,在了解了项目所在地的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周边房地产业竞争状况、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生活习性等信息后,针对“建什么”、“怎么建”、“卖给谁”等要素,提出项目的概念设计定位,画出概念规划图。而住宅对居住者的健康有很大关系,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既要从市场有效需求角度,还要从居住者健康与舒适的角度,恰当地为项目进行人性化的定位。

法律顾问职能

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了各种与房地产建设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法规条文,还有一些仅靠法律法规解决不了的问题,如项目对周边居住环境的影响(施工噪音、阳光遮盖等),土地代征、国际政治风云、国家对外关系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或类似奥运、WTO、西部开发等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情况、甚至城市规划、区域建筑物高度、道路宽度限制等,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或合理避规,或进行调解,或遵照执行,而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并不完全掌握。

财务专家职能

房地产开发商拥有资金,但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可以告诉你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是站在开发商的立场上,为开发商的项目进行全程策划,并要保证项目在未来畅销,其目的就是要在同样的资金投入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其手段主要不是通过降低成本,而是通过资金的合理分配——将资金投在能使项目增值的创意设计上。

导演的职能

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是房地产开发商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销售公司、广告代理商、物业管理公司的桥梁和纽带,其职责就是通过上述企业的协调配合,将项目的概念定位演绎成功。

船长的职能

认为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的工作只是出主意的人也有很多,实际上,当项目的概念定位成为设计图、施工图后,其重要工作就是在现场进行监理,如果把设计图看作航海图的话,就是要严格按照航海图航线航行,局部变动必须征得船长同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概念定位准确实施。

环境问题专家

这里所谓的环境问题不是地球变暖、酸雨增加的“大环境”问题,而是居住小区的环境美化、社区景观与周边街道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的“小环境”问题,同时居住区的人性化,也往往是通过居住区景观的可入性得以体现。而居住区景观构成将极大地影响项目的未来销售,景观风格定位及如何实现则取决于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

建筑系馆设计方法探究 篇4

1 建筑系馆形制发展

包括建筑系馆,早期的校园建筑较多是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原则形式大于功能,产生的建筑往往是中轴对称、横向5段高3段,虽然庄重严谨、威严正式,但是呆滞刻板、功能受限制。直到包豪斯校舍的出现,校园建筑才有了新的发展模式,实用功能为先导的设计思维开始指导新的设计模式。在国内,同济大学的文远楼成为首个受包豪斯风格影响的校园建筑,此馆当时在国内轰动一时,新的设计篇章开始了。现如今的建筑设计不光是使用功能流线在起作用,更多的因素开始影响着建筑设计。地域、气候、环境、场地、文化、建筑技术甚至是主观喜好已经对建筑形式、空间产生深刻重大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工民建,校园建筑往往有着强烈的构成元素和构成方法。从平面布局到立面构图,有着对称与均衡、主次空间、加法与减法等构成法则;而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等又是相关联的,修改一个局部会影响到整体设计;建筑的体块构成影响着使用行为,而交通流线又反过来影响着建筑体块的形成。现今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越来越多,建筑师应该牢记基本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法则并能付诸实施。建筑设计方法往往又是很多因素的融合的结果,构成的因素表面上看是在彰显几何形体,但实际上是对很多现实因素的反映。

2 建筑系馆设计因素

2.1 气候与建筑系馆设计

1)北方寒冷的冬天里。在寒冷的环境中,如何保住室内的热量是首要问题。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和保温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保温能力。清华大学建筑馆的平面布局呈U字形,由南楼、北楼、中楼构成;而平面开口是朝向东侧,主入口在西侧。设计者应营造出新颖的外部空间和建筑风貌[1]。布局原因有考虑主楼中轴线的视觉效果,但很大程度上还是考虑了风和光照。北京冬天主要受西北、东北风的影响,其庭院不向北开口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寒风的影响。北楼的体块非常厚重敦实,这并不是从空间的主次上也不是为了产生对比,而是出于体形系数和遮挡功效,北面的寒风在这里被挡住,南楼的影响就很小了。内廊式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住了建筑的热量(见图1)。在最近的系馆改造中,在中庭庭院又添加了联系南北楼的室内空间,增加了庭院立面的挡风保温能力。厚实的外墙和简单的开窗形式也是对气候的回应。立面构图是正宗的对称均衡,不仅仅考虑了构图需要,更是因为相同的体积下规整的形体能最大化的缩小表面积。

天津大学建筑馆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建筑物体量不大,但又要求它有重量和力度感,所以在塑造形体时力求做到集中、紧凑、敦实、厚重,并通过强烈的虚实、凹凸对比以期达到“体量不大、分量不轻”的目的[2]。平面上两个正方体贴在了一起,而现实是整个建筑馆周围还有相当面积的空地;在这里不是把建筑打散灵活布置,其集中程度比清华系馆的做法更绝。受地形的限制,那个较大的正方形体块再要扩大就要出边界,此时重复选择小体量建筑体块,说明了集中式正方体的适用性(见图1)。中央美院系馆的做法也不约而同,整齐的立面上没有什么复杂的构图和体块,而是一个绝对单纯的长方体体块矗立在那里[3](见图2)。

2)南方炽热的艳阳里。和北方恰好相反,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地区在夏季里完全是热火朝天,闷热潮湿。深圳大学建筑系馆构成上采用了减法的形式,把一个实体体量在需要通风换热的地方和方向上挖出相应的体块。岭南地区的主导风向是东南—西北东亚季风,建筑平面如果能够顺应这一因素,就会获得很大的风量。从平面尤其是首层和2层平面可以看出,其建筑系馆在东南方向打开了一个缺口,东南风从此就源源不断,在经过后面体块的遮挡后又会随着中间竖向庭院上升,吹来的凉风与庭院的烟囱效应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散掉了建筑的热量,3层和4层主体教学部分之所以围合庭院是为了加强烟囱效应(同济大学文远楼也存在类似构图形式)(见图3)。大部分使用空间都是外廊式交通流线支撑起来的。从结合形体结构可以看出,体块的组合相当的松散,当站在2层入口处平台的时候,竟然会有一种甚至是浪费空间的空旷感,结合整个体块,这就是设计者想要的结果吧。建筑体块的挑出、百叶遮挡的表皮都是为了增加体形系数从而散掉热量。白色的饰面是炎热地区最理性的选择。身在其中会感到微风徐来,完全感受不到夏季的炎热。

广州大学的建筑系馆北楼虽然不是明显的减法构成,但是同样体现了一个构图现象———东南角切除了一块,当然还有场所围合因素,但同样体现了对东南风的渴望。构成体块是极其单薄的外廊式,只在必要的地方增添走廊等连接(见图3)。在这里也是可以调节方向的百叶和黄白色的外饰,只是构图和体块都增添了几分朴素的情怀。

2.2 地形与建筑系馆设计

1)平坦规矩任你建造。这种地形从建筑设计的形式上,更容易设计出规矩、好用的空间;从技术手段上,更容易配套各种设施和管线,也许这是多数设计者梦寐以求的地形。清华、同济、央美、天大、内蒙古工业、西安建大还有广大的建筑系馆无一例外的建在这种地形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竖向的建筑空间一定会打折扣。西安建大建筑系馆把主入口的交通流线引到建筑的2层平面上,使得本来极其简单的空间立刻变得富有层次和神秘感。这也算是对从建筑内廊方向进入的一个弥补。如果不这样处理,交通流线就直接从西墙进入到首层内廊,空间感受瞬间跌到了极低点[4](见图4)。

2)高低错落上下空间。这样的地形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但处理得当仍然会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深圳大学建筑系馆处在一个高地上,南面坡地的高差非常大。南立面采取了均衡稳定的构图,这样做首先保证了在仰视的时候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感,造型变化过于复杂会给人错乱和不安定感。南立面和东立面上的主要入口并没有生硬地拉在同一个层面上,而是南面主入口索性通向2楼,与东立面的主入口齐平;东入口和南入口的高差,强制弥补了人们因为高差带来的空间扭曲感觉。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馆(新馆)也是运用了相似的手法,同样是没有憋屈小气的进入局部的1层然后通过内部楼梯上到2楼,而是通过阔气的阶梯直接进入到平整的2楼,再由2楼下降到局部的下层空间。看来这种处理手法在高校建筑系馆中有着相当高的出镜率。

3)异形边界创造造型。这种地块也许比有高差的地块更难对付,因为高差可能决定的是局部,而异形边界可能决定了整个建筑的走向,但即使是这样仍可以造出别样的效果。天大的建筑系馆因气候的影响不宜做松散体块,而常规的一字形、U字形在这里又放不下,就产生了这独特的正方形组合平面。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馆(老馆)的边界是三角形的,设计出来的建筑也是三角形的;公共空间以中庭为核心,周围以回廊环绕,形成有生气的交流空间[5]。剖面所显示的热损耗略大,其他方面都还好(见图4)。

2.3 空间要求与建筑系馆设计

各种理性因素虽然对建筑设计起了先导作用,但是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仍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选择。多数情况是为了追求一种室内外空间,或是建筑本身的一种造型,或是作为一种符号表达一种情怀。

1)创造特定的建筑内空间。多数是创造内部庭院空间或者是交流空间。同济大学的明成楼东部区域有一个小的庭院和一个交流大厅,其中庭院面积较小,更像是直接挖掉一部分。系馆的西部则是制造了一个比较充裕的内部庭院。庭院空间往往需要减法的设计方法,从一个实体空间挖掉部分并给予绿化。交通流线的组织也要有效地引入到所创造的庭院,最好能直接明显,不能过于隐蔽迂回。内部庭院出于均衡考虑,多见对称的平面构图(见图2)。

2)创造特定的建筑外空间。同济大学文远楼南面的开放式绿化庭院有所体现。为了应对转角的十字路口以形成环抱之势,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又宽松的空间,用相对减法的方法去掉一部分体块,大大削弱了建筑本身的封闭感,加强了同外界空间上、视觉上的联系。

3 建筑系馆设计方法

通过对一些国内院校建筑系馆的归纳整理,发现最能影响其设计的因素中,地域气候和地形排在了首要位置;使用者对其的功能要求也很重要,特定空间的创造则是人性化需求的体现。有的建筑系馆出于一种创作主题,比如湖南大学的红土情怀建筑系馆,在装饰材质上主观意识占据了主导,不是从吸热防热等建筑物理方面来指导表皮材料的设计。

寒冷、炎热的气候会对建筑设计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正确处理建筑形态与气候的关系是理智的选择。气候对建筑构成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以北方为代表的防寒保暖节能和南方为代表的通风防热防潮;地域气候和地形选址从根本上决定了建筑系馆的形态构成,前者可以忽略或用技术手段弥补,但是后者一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北方,建筑要面对严寒的冬天,系馆走向往往依靠自身阻挡迎风面;体块规整以减少体形系数,减少热量的散失。在南方,建筑要面对闷热的夏天,系馆走向经常打开缺口引入东南风;体块松散以增大体形系数,增加散热面积。

规规矩矩的四边形地块也许不那么容易表达个性,但是一定会减少很多限制;平平坦坦也许缺乏高差变化,但是一定会让建筑布局不那么碍手碍脚。复杂的地形往往需要更多的分析和处理。而地形对建筑的影响则稍微复杂,可分为竖直方向上的高差与否、平面布局上的规整与否、地貌上的元素等等。平坦规整的地块容易做出对称严谨的建筑体量,但要注意局部穿插变换以赢得丰富的空间变化。有高差的坡地往往是在出入口上找到共同横向空间,局部的竖向交通营造了错落有致的空间。不规则地块上顺应边界摆放建筑体块是最常见的做法。

拥有一个或多个阔绰的室内外庭院是建筑系馆最显著的特征,因为相关专业需要作品模型的展示及学术的交流。另外系馆设计还经常结合人文环境和主观表达等因素,比如表现特定的历史和气氛。

4 结语

本文通过列举国内一些典型建筑系馆的设计,通过对比总结出设计上的特征。不同的设计形式,如平面、立面构图,体块的穿插和流线的布局等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现实因素影响而衍生出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诸如气候、地形、空间要求等因素的不断发掘与总结,会更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法。这些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中来,又回到建筑设计中去。

摘要:介绍了高校建筑系馆的发展历程,从气候、地形、空间等角度,分析了影响建筑系馆的设计因素,并阐述了国内一些典型建筑系馆的设计方法,为今后校园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校园,建筑系馆,气候,地形,空间,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胡绍学.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的探求[J].建筑学报,1995(8):42-45.

[2]彭一刚.限制与创造续篇——再谈天津大学建筑系馆的方案构思[J].建筑学报,1990(12):29-32.

[3]杨洲.建筑的教育和教育的建筑: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楼设计[J].建筑创作,2008(3):84-101.

[4]姚欣.国内高校典型建筑系馆现状及改扩建调研[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清华建筑系课程 篇5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设计初步,素描,色彩,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构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物理,CAD,3dmax,专业外语,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经济,建筑设备,园林设计原理,外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防火设计,建筑节能,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空间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其中建筑设计是主课.二,建筑学专业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TJ030010

课程名称:素描

课程学分:4 学时:64 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建筑设计打下扎实的美术基本功。

主要内容:本课程通过对不同的静物有针对性地进行写生,学习形体透视、基本构图、比例的协调、体积感的把握、表达空间感、质感、量感,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为建筑设计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使用教材:《素描》,周若兰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素描基础》,周度其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课程编号:TJ030020

课程名称:色彩

课程学分:4 学时:64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建筑设计打下扎实的美术基本功。

主要内容:本课程通过对不同的静物有针对性地进行写生,掌握色调变化规律,增强色彩感觉,提高色彩搭配能力,表达色彩的空间感、质感、量感,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练习,为建筑设计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使用教材:《水粉》,漆得琰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色彩静物写生》,周度其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课程编号:TJ030060

课程名称:平面构成课程学分:1 学时:16 开课学期: 1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掌握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形式要素、材料要素、技术要素。通过训练可以充分启迪学者的思维力、想象力和组织形态,获得新的感性知识和创作领域的开拓,从而提高创造能力,为后面学习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构成的概述;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的构成及形式法则;材料的要素;技术要素;练习的程序;场地、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使用教材:《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9月。

参考书目:1.《平面构成设计》,李槐清,河北美术出版社。

2.《平面构成》,夏镜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TJ030070

课程名称: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课程学分: 2.5 学时:40 开课学期: 2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二维构成的基础上提升为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培养他们对立体形态的设计,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构成形式,对立体材料的学习,线材、面材、块材的加工方法和设计技巧、设计思路及设计创意。

主要内容:色彩构成部分是探讨利用色彩要素的搭配交变获得色彩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的学说。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造型和形态的学科。色彩构成主要内容包括色彩构成、色彩三属性、色彩补性特性、色彩混合、色彩心理、结构色彩、色彩的节奏和色彩的调和;立体构成主要内容包括立体构成观、构成要素、形式要素、材料要素、技术要素和练习程序(点五维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构成、块立体构成和线、面、块综合构成)。

使用教材:1.《色彩构成》,钟蜀珩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立体构成》 卢少夫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参考书目:1.《色彩构成》,赵国志编,辽宁美术出版社。

2.《色彩构成》,李莉婷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3.《立体构成》,辛华泉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4.《立体构成》,金剑平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课程编号:TJ030050

课程名称:建筑CAD

课程学分:1.5 学时:24 开课学期:4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应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将来进行建筑设计绘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AUTO CAD R2002软件的操作方法和编程技术,达到可画三维建模程度,得心应手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主要内容: AUTOCAD R2002的安装和配置及操作基础;绘图前的准备、基本绘图方法;基本编辑方法、视窗的放大与移动;使用图块、高级编辑技巧;文本标注与编辑;尺寸标注;查询图形属性、三维画图。

使用教材:《AutoCAD R2002入门与提高》,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1.《AutoCAD R2000辅助设计与绘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AutoCAD R14高级编辑技巧》,人民邮电出版社。

课程编号:TJ030170

课程名称:建筑构造A1

课程学分:4 学时:64 开课学期: 5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应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大量性民用建筑设计的原理及构造设计的方法,并进一步掌握建筑构造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及新结构的运用;使学生了解构造、材料的进步与更新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主要内容:本课程采用原理讲授与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参观实际建筑做法及课程设计的学习和训练, 讲解如何进行建筑构造设计,提高处理构造设计的能力及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能力。本书在编排上,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性民用建筑构造为主,内容包括概论、墙体、楼板、装修、楼梯、屋顶、门窗、基础等八部分;第二部分以大型性民用建筑构造为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化建筑、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装修等四部分;

使用教材:《建筑构造》上、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1.《房屋建筑学》(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房屋建筑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3.《建筑构造》上、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构造》 东南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设计构造图集》

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程编号:TJ030180

课程名称:建筑结构与选型

课程学分: 2.5 学时: 40 开课学期: 4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了解一般性房屋的结构设计方法,建立结构的概念,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增强建筑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与设计,以求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木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结构形式,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层与高层建筑结构的选型及大跨度建筑结构选型。

使用教材:1.《装饰结构》,刘殿华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建筑结构选型》,陈眼云、谢兆鉴等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85年。

参考书目:1.《建筑结构基本原理》,宋占海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2.《建筑结构设计》,宋占海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3.《中大跨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虞季森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4.《建筑师结构学》,慎铁刚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课程编号:TJ030200

课程名称:建筑力学

课程学分:4.5 学时:72 开课学期:3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系平衡规律,能进行杆系结构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分析,掌握力学基本概念,为建筑结构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提供力学指导。

主要内容:本课程基本内容包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物体的平衡条件与静力平衡方程;杆件轴向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弯曲的变形与内力,以及杆件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分析、应用;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变形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力法、位移法。

使用教材:《建筑力学》,李前程编,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

参考书目:1.《材料力学》,孙训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2.《结构力学》,龙驭球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课程编号:TJ030100-TJ030110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基础A1-A2

课程学分:

4、5 学时:64、80 开课学期:

2、3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以下知识和能力:(1)正确的建筑观;2)科学的工作方法: 对设计体系的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的感性认识和一般了解;对中外建筑名作及自己的设计进行初步的评价;(3)循序渐进的设计理论体系和专业基础知识: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建筑空间、环境、功能等)、相关的基础知识、组成一般建筑的元素;(4)一定的建筑设计表达能力、口头及文字表达与交流能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解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环境、功能的概念;中外建筑基本知识;造型与空间基本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建筑设计基本组成方法;建筑方案设计等。其提供初步、系统的建筑设计思维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对建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设计体系、设计过程有初步认识,为以后的建筑设计做好准备。

使用教材:1.《建筑初步》,田学哲编,清华大学,中国建工出版社。

2.《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张文忠主编,天津大学,中国建工出版社。

参考书目:1.《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编,中国建工出版社。

2.《建筑的涵义》,刘育东编,天津大学出社。

3.《漫画建筑学》,荆其敏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TJ050260-TJ050290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4

课程学分:5、5、5、5 学时:80、80、80、80 开课学期:4、5、6、7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以下知识和能力:(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逐步提高把握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的合理关系的能力。在已掌握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建筑学专业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基本掌握空间组合与技术要求均较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2).培养学生进一步确立地区建筑观念,训练学生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分析、把握和体现建筑文脉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技术、工艺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技术、设备的进步与更新对建筑空间灵活性的要求,同时培养如何处理复杂流线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采用原理讲授与课题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一系列建筑类型方案设计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讲解住宅建筑的设计原理,建筑学专业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空间组合与技术要求均较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建筑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原则布置每学期的设计课题。设计课题包括住宅、幼儿园、中小学校,旅馆、影剧院,综合楼等常见的主要建筑类型:通过一系列建筑类型方案设计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逐步提高把握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的合理关系的能力和建筑创作的能力。

使用教材: 1.《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

2.《设计与分析》,伯纳德.卢本等编绘,天津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设计原理》,郝曼.郝次伯格编绘,天津大学出版社。

2.《空间与建筑师》,郝曼.郝次伯格编绘,天津大学出版社。

3.《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程编号:TJ060310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设计原理与设计

课程学分:2.5 学时:40 开课学期: 6 考核方式: 考查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初步、系统的规划设计思维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及有关的法规、政策等相关问题,培养其规划思路及方法,使其能独立完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空间等设计。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阐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原理及方法,为人们需要的城市空间提供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完整的理论依据,包含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等。

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1.《场地设计》,姚宏韬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居住区规划图集》,宋培抗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作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TJ060300

课程名称:室内设计原理

课程学分:2.5 学时:40 开课学期:5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理论课,其目的是为设计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提供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完整的理论依据,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思想性。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设计方法和理论知识及专业素养,使他们能熟练运用室内设计理论知识来进行专业室内设计。

主要内容:室内设计的含义、发展和基本观点;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和方法步骤;室内设计的依据、要求和特点;室内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室内采光与照明;室内色彩与材料质地;室内家具与陈设;室内绿化与庭院;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使用教材:《室内设计原理(上、下册)》,来增祥、陆震纬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

参考书目:1.《室内设计经典集》,张绮曼、郑曙旸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室内环境设计》,林保良、朱钟炎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3.《美国当代环境艺术》,薛光弼编著,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

4.《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5。

5.《环境空间》,(英)罗伯特·霍尔登编著,百通出版集团,1999。

6.《日本室内设计与装修》,内田繁、冲健次编著(日),株式会社六耀社,1995。

7.《城市元素》,(西班牙)约瑟夫·马·萨拉编著,辽宁科技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 TJ060350

课程名称:建筑设备

课程学分:3 学时: 48 开课学期: 7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种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从而做出适用、经济的建筑设计,并掌握一般建筑的水电设计原则和方法,了解对供暖、通风、空气调节、电气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建筑的排水、给水、热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煤气、供电等各种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在建筑物内装置这些设备工程如何与建筑、结构及生产工艺设备等相协调,如何才能使建筑物达到适用、经济、卫生及舒适的要求等内容。

使用教材:《建筑设备工程》,高明远、杜一民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1.《建筑设备工程》,太原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系 篇6

【关键词】建筑造型;功能完整性;立面设计;功能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的设计和建筑造型的设计是不同的两个部分,但是要想做好建筑设计的工作必须要将二者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筑功能是建筑的核心,建筑造型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功能的实现,同时,建筑功能也为建筑的造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二者之间是血与肉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好的将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二者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国建筑未来的发展也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一、功能完整性和建筑空间美的表达

人们现代建筑的要求不仅在使用功能上,同时还要求满足美观、实用和安全,这也是现代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如果只满足建筑的使用性能而没有美观程度是不可取的,反之只有漂亮的建筑外观而达不到人们的使用需求也不符合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因此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的有效结合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相比以往的建筑人们更加看重建筑内部的效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功能完整性,是在建筑功能达到使用效果的前提下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而建筑的空间也包括内空间和外空间两部分,现代建筑的建筑空间还要求表达出动态空间的效果,将内空间和外空间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们在使用建筑时,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一种建筑美,从而更好的展现出优秀的建筑设计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二、建筑单体立面设计

建筑单体立面的设计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由于建筑的体型组合不是固定的,因此要体现出建筑美的需求在设计时需要将建筑的整体性更好的表达出来,一方面是建筑整体的外部形象,一方面是建筑内部构成的形象,要把握好建筑构图的规律,比如建筑的统一性、均衡性、稳定性以及韵律尺度等。建筑体型的组合类型可分为单一体型和组合体型两种形式。第一种体型指的是建筑的整体的形体,而第二种是指在建筑整体形体下的一些列组合形体。组合型体又可分为对称形体和不对称形体两种,对称的组合相对较为严谨、庄重,从视觉上来看稳定性相对较强,而不对称的组合形体则相对较为自由,更能够体现出建筑生动活泼的特点。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建筑立面是表示建筑物四周的外部形象,设计时要注重立面的比例尺度、立面虚实对比、立面线条、立面色彩与质感、立面重点和细部的处理。

三、从建筑功能本位来看

建筑空间总是要有具体功能使用要求的。建筑的样式和种类各不相同,这种差别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是功能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谓建筑造型指的是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形,同时外部体形又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因此,研究建筑造型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就必然要探求功能与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筑是由基本的单位空间构成的。内部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都要适合一定的功能要求。建筑内部空间由于功能使用要求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独特的造型。此外,建筑功能的合理性由房间之间的组合来决定。不同类型的建筑,其功能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其内部空间的组合形式也不一样。这说明建筑功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从而表现为造型追随功能这一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建筑设计为人们提供了物质空间环境。同样,建筑功能与人类社会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看待建筑的功能要用发展的眼光。随着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对建筑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筑功能的发展和变化是内在的,主要表现在与空间造型之间的对立、统一,而这也成为促进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建筑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功能在建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造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的时要求新的空间造型,这种造型不仅适应了新功能的要求,反过来也促进了功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筑的功能和造型一起构成建筑发展的两个环节,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促使建筑向前发展。

四、从建筑造型来看

建筑造型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建筑设计者是设计理念,对于建筑作品来说,外形和内容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的建筑作品需要有充实的内容,而不是单单只表现在形式中。

建筑功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建筑设计需要在表达出建筑功能的同时,也要传递出一种信息,从而与人们产生共鸣。世界上很多的优秀建筑都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从建筑的本身来看,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建筑所带来的基本功能,而是形成了一种景观、一种标志,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很多时候,人们在提起的时候,往往不只是想到建筑的本身,而会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这也说明了建筑内容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五、从建筑审美取向来看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和使用的建筑都必须同时满足物质功能和精神需求。由于设计作品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并非所有的建筑都可以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度,但只要为人服务的建筑都不应该以此为借口而不考虑建筑本身最起码的精神需求。

六、从建筑技术手段来看

建筑的功能是先验的,具有含混而丰富的含义,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建筑是不存在的,也根本不存在无功能的建筑。同时,造型本身具有自己的构成规律和法则,具有自觉的独立审美特征,即使功能性很强的建筑也不例外。在讨论功能和空间的关系时,我们已经具体地分析过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造型。然而,能否获得某种造型的空间,还是要有合理的功能、科学的结构、真实的材料和精湛的技术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所需要的空间造型就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功能和空间造型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又表现为功能和技术的矛盾,这种矛盾关系又可以说是目的和手段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七、结语

在建筑设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建筑更好的实现了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结合,并且在技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在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也有了一套独特的设计理念,作为建筑设计者,我们要更好的发扬出自身的建筑特色,同时借鉴西方的建筑设计的优秀经验,从而做出更好的、更具代表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贺显杰,孟祥圣.对建筑造型设计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建筑系 篇7

四川茂县=谢英俊+谢英俊建筑工作室

四川“5·12”地震之后, 谢英俊进驻灾区农房重建, 独立接案, 提供技术和经验指导, 协助农民盖符合生态环保的房子, 为500多户乡村家庭建造房子, 既有整村的, 也有分散的。其中, 杨柳村是为数不多仍保留有传统语言和文化的羌族村落。通过村民协力互助的方式, 历时一年完成56户重建, 都是两层楼加一个暂作储藏室的阁楼, 样式基本延续传统结构, 主要的改变是采用了轻钢作为骨架, 既抗震又环保, 一户约为150平方米。建房时, 村民一起参与, 男女老少均参与其中, 极为热闹。

生态屋以轻型钢做骨架, 结合当地建屋习俗, 一层墙体使用就地取材的石头砌筑, 二层采用钢网混凝土, 三层使用木板。以开放性的架构为基础, 家户有很大的自由度, 可随各自的经济条件与需求灵活调动, 最终能呈现有规制又不失多样化的风貌。实际上, 在进入四川震区之前, 谢英俊在台湾及河北等省已经做过了类似的项目。

在业界, 谢英俊有“人民的建筑师”的称号。他的2011年全国个人巡回展以“人民的建筑”冠名, 其副标题则是:“关系到70%人类居住的思考与实践”, 所谓的“70%人类居住”即普通居民乃至乡村的居住环境, 这是以前的建筑专业少有涉及的。业界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史建将他的工作与现代建筑史的开端——包豪斯现代建筑运动相提并论, 说他在当下中国为包豪斯精神的“为人民的建筑”做出了实践与进一步的开拓。谢英俊在建造实践中倡导居住者的参与低成本、低技术、开放架构 (未完成建筑) 和与独特地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融合, 他无疑是“公民建筑”与我们的“穷人的建筑学”应当关注的一个对象。

村民参与共建生态屋的场景建造中的杨柳村为当地配置的尿粪分集生态厕所。可预防、控制

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 是谢英俊在1999年台湾南投县邵族部落村落建设中的作品的翻版。

建成后的杨柳村再生砖制造场景

再生砖成品

刘家琨在“公民建筑”上的实践是与谢英俊有些志同道合的, 他的实践也是在四川进行的。

“再生砖计划”项目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 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 加入水泥、沙等, 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 做成轻质砌块, 作为灾区重建的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 也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地震的灾难过后, 原有的房屋等建筑设施已成废墟, 对这些废墟的清理是一件耗资费力的事, 而经过防疫喷洒处理后, 它们则可以作为再利用材料。家琨工作室认为, 它们是“已经毁坏的家园”, 而“虽然家园已经毁坏, 这些碎砖断瓦仍然饱含曾经寄托的情感”。对它们的再利用不仅在于经济上的环保和节省, 更在于对灾难记忆的尊重和珍视。“再生砖”不仅有低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环保节能的优势, 其设计与构造的内涵更是充满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建筑师的人文关怀——这无疑是刘家琨作品里一贯以之的风格与情怀。

“再生砖计划”展览

除了“再生砖计划”, 刘家琨与家琨工作室最富于人文情怀的作品, 无疑是为纪念在“5·12”地震中罹难的15岁少女胡慧姗所建的“胡慧姗纪念馆”。它于2009年5月建成, 家琨建筑工作室全款捐建。

胡慧姗生前喜欢文学, 梦想成为作家。纪念馆建筑整体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 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 外部红砖铺地, 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 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 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 她不是名人, 只是个普通女孩,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里的纪念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 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从一个圆形天窗洒进的光线, 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一一这个纪念馆, 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 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一一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胡慧姗纪念馆模型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17

内部为女孩生前最喜欢的粉红色, 布满她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是一个慈善项目。设计的初始, 穆钧与吴恩融便确定下这样一个目标: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 更关键的是要以此为契机, 努力诠释一个适合于当地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模式。

该项目强调一个科学化且可推广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当地冬季寒冷、夏季温和, 现有建筑多是生土建筑。通过研究, 发现这里冬季的热工设计, 是最为有效的生态设计手段。而当地以生土窑洞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中蕴含着大量基于自然资源并值得生态建筑设计借鉴的生态元素。

顺应地形, 学校所需的十间教室被分为五个单元, 布置于两个不同标高的台地之上, 使得每间教室均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风。以绿化为主的院落环境有助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校园环境。教室的造型源于当地传统木结构坡屋顶民居, 不仅继承了传统木框架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 而且对于村民而言更容易建造施工。教室北侧嵌入台地, 可以在保证南向日照的同时, 有效地减少冬季教室内的热损失。宽厚的土坯墙、加入绝热层的传统屋面、双层玻璃等蓄热体或绝热体的处理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建筑抵御室外恶劣气候的能力, 维护室内环境的舒适稳定。与此同时, 根据位置的不同, 部分窗洞采用切角处理, 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远景

小学的建设施工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建造组织模式, 施工人员全部由本村的村民组成。除平整土方所必需的挖掘机以外, 所有施工工具均为当地农村常用的手工工具。同时, 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 如土坯、茅草、芦苇等。由于这些材料所具有的"可再生性", 所有的边角废料均可通过简易处理, 立即投入再利用。

新教室的直接造价 (包括材料、人工与设备) 只有422港币/平方米。新建教室的室内气温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便在今年初罕有的严冬, 也无需任何燃料采暖, 教室仍可达到舒适且空气清新的室内环境。

从这个学校项目中, 村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新学校的建造向他们诠释了一条适合于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之路。

教室内部施工人员全部由本村的村民组成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19

建筑剖面图

学校内开放的空间

无止桥项目计划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无止桥团队

无止桥项目计划其实也是一个慈善项目, 它是一个资助内地贫困农村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儿童教育环境的建桥计划, 是由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设计者穆钧和吴恩融发起的一个多人共建项目。在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建造期间, 设计团队发现学校与生源居住区隔着的一条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可以通行, 一到雨季河水上涨学生便无法通行, 曾经发生过学生和村民被洪水冲走的不幸事件。团队便发起了这一计划。

计划取名“Bridge Too Far”, 源于二战老片《遥远的桥》, 然而设计者取这个名字, 显然有将项目“无止”地进行下去的意思。团队成立了基金会, 并通过宣传在香港和内地吸引了很多热心人士和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其中包括前香港总督Sir David (彭定康前任) 。目前, 项目也成为一项渐趋于成熟的慈善计划, 在甘肃、吉林、贵州、云南、四川等当地农村完成了建桥计划。

“无止桥”的设计思想因循穆钧和吴恩融的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利用当地传统技术和自然材料来建造具有推广性、低成本的生态建筑模式。它仍然以生态设计为原则, 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和其他可再生、可降解、可再利用和低能耗 (low embodied energy) 的材料。令团队感到幸运和意外的是, 无止桥还获得了包括RIBA、Architectural Review、HKIA在内的若干大奖。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社会剧场”式住宅是一处位于北京回龙观的住宅项目, 其设计宗旨是将一些基本的小型住宅单元与大型的半露天式公共剧场型空间相结合。该剧场空间将在整体建筑中为社区全体居民发挥公共起居室的作用。而住宅单元则是基于公共墙的概念进行设计的。它既是房屋的基础结构, 又能让居住者将所有家用电器和服务设施收纳其中。

目前建筑中有两种尺寸的单元:14平方米和22平方米。这些单元仅在深度上有差异, 这是由于走廊的形状导致楼层平面不对称的结果。每个单元的高度和宽度都设计成2.8m×3m, 并以标准化模块的形式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的外墙展开。每个单元还附加了小阳台, 为内部空间增添更多层次。整个建筑规划分为6层。最下面3层容纳商业功能区, 并保留了余地, 可将露面高度扩建为原来的两倍, 从而增强空间感和灵活性;最上面的3层为住宅区, 通过在东西两边的外墙上变化阳台的开口位置, 楼内单元模块千篇一律的缺点得以弥补。

展出模型和渲染效果图

“土楼公舍”位于广东南海, 建成于2008年, 规模面积为13711平方米, 为URBANUS都市实践 (刘晓都、孟岩、王辉) 设计。在设计者看来, 它的设计不仅关涉到如何将传统客家土楼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课题, 更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建筑标志。

“土楼公舍”的设计思想在于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 利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 做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入产生的居住问题的实验。新土楼既是一座建筑, 又是一个社区, 尤其是关注低收入人群, 已经走到人文建筑的层面。它不只在形式上借鉴客家土楼,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土楼社区空间的再创造, 最终构建了一种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意识和节奏的城市低收入者的社区空间。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 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 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 有助于社区中的邻里感。都市实践秉承了这一传统优点, 并在内部空间布局上添增了新内容:每户室内面积不大但带有独立厨房和浴室, 每层楼都有公共活动空间。社区的食堂、商店、旅店、图书室和篮球场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此外, “土楼公舍”还贯彻了都市实践一贯的都市主义设计思想, 它充分考虑到了建筑本身与城市周边的冲突与融合。通过与绿地、立交桥、高速公路的拼贴, 建筑形成对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的消化, 同时也获得了一个融洽的城市公共居住/生活空间。它长期的招租方式, 更是为解决中国中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走出了探索之道。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23

建筑系 篇8

《通知》指出, 此次专项检查以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为内容, 主要是:1、建筑节能。检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情况。建筑节能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包括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及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工作推进情况, 以及地方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制定实施情况;“十二五”时期,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类示范项目验收情况;2015年度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下发执法建议书的工程整改情况。2、绿色建筑。重点检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明确的工作任务进展情况, 包括各地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情况, 绿色建筑标准、技术、材料及产业等相关能力建设情况, 以及地方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制定实施情况等。3、绿色建材。重点检查《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科[2014]75号) 印发以来各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开展情况, 包括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评价机构备案情况、本地一、二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情况等。4、装配式建筑。重点检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6]71号) 印发以来各地推进情况, 包括政策措施出台情况、标准规范编制情况、项目推进情况等。

《通知》强调, 1、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检查组提出整改措施, 并跟踪督导。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强制性规定的工程项目, 住建部将下发执法文书, 限期整改。2、新建建筑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绿色建材推广情况检查结果, 将作为国家节能考核、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的依据。3、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工作, 列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建筑系 篇9

我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与职业资源引进实际教学, 始终把职业素质培养当作首要任务。进引了最先进的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技术, 建立仿真资源实训室, 把施工现场搬进课堂, 强调了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经过渐进式、阶梯式学习后, 最终使学生成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人, 成为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设计员、安全员等一系列专业性人才。我院2014届学生采用的是2.5年校内学习, 0.5年校外实习, 2015届学生采用的是2年校内实习, 1年校外实习, 实行顶岗实习的创新尝试。

二、我系顶岗实习具体情况

我院建筑系2014届学生为本系第一批毕业生, 共505人;2015届学生为本系第二批毕业生, 共481人。其数据如表1所示:

2014届毕业生505人, 2015届毕业生481人, 两届学生人数相差24人, 占两届毕业生人数约5%, 差距在可接受范围内。实习开始时间不同, 数据获取时间相同, 使不同学年制的顶岗实习情况具有可比性。数据获取时间选择在3月, 有两个原因: (一) 离实习结束时间5月30日还有3个月, 能反映学生顶岗实习真实情况; (二) 在春节过后为企业招聘高峰期, 学生顶岗实习能提高成功率。

三、我系顶岗实习分析与研究

(一) 数据分析

因为两届学生有人数差距, 所以要对2015届数据进行修正, 将全部数据增加5%。其修正后如表2所示:

针对前文我系2014届与2015届顶岗实习数据进行建模, 提出以下公式:

实习与专业相关指数=相关企业实习人数修正指数÷总学生数修正指数 (公式1) 。

相关企业实习人数修正指数=总学生数修正指数-未实习人数-实习单位与建筑行业不匹配人数修正指数-不真实数据 (公式2) 。

实习单位与建筑行业不匹配人数修正指数=实习单位与建筑行业不匹配人数×100%÷ (100%+X) (公式3) 。

公式2中未实习人数包括了专插本、出国留学、交换生等个人深造情况, 也包括了个别原因导致暂时不能实习, 并非全部为不能落实顶岗实习单位。不真实数据为同学间相互帮忙证明顶岗实习情况, 本文对不真实数据设定为总学生数的3%。

公式3中X的数值是对企业不了解而作出错误判断而减少或增加了相关企业实习人数的幅度, 增加时X为正数, 反之X为负数。本次数据从严处理会导致额外增加人数, 所以将对X设定为5%。

(二) 数据研究

根据模型得出, 本系两届毕业生实习与专业相关指数为2014届为70%, 2015届为78%。因2014届学生未实习人数较多, 对实习与专业相关指数影响较大。我们从数据可以得出:1.在顶岗实习的情况上2+1学年制比2.5+0.5学年制有优势, 具体反映在未实习人数中可看出, 未落实实习工作的学生人数相差3倍以上;2.若忽略未实习人数进行修正计算, 则两年的相关企业实习人数修正指数区别不大, 证明就业与专业的相关程度相对稳定, 并不受学年制的影响;由于数据时间跨度不足, 相关研究在今后继续深入讨论。

(三) 定性分析

根据上文数据分析与数据研究的定量分析, 得出以下定性分析:

1.2+1学年制比2.5+0.5学年制在未实习人数上有明显区别, 导致的原因是2.5+0.5学年实习期为12月份, 据调查很多学生选择在12月到下年2月考驾照或者休息、去旅游, 然后进入到春节, 导致3个月的实习时间被浪费;2.2014届与2015届学生实习单位与建筑行业不匹配人数差别不大, 证明学生选择就业的方向大部分与专业相关, 也体现出了本系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3.学生的实习情况出现不真实数据例如出现复数学生进入同一个单位实习, 据调查只是同学间相互帮忙证明顶岗实习情况, 这样导致学校掌握不到学生的真实情况。

小结

实践中, 顶岗实习的评价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持, 通常是学生提交顶岗实习报告、周报, 然后有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的印象打分;而且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顶岗实习教师缺乏联系, 导致很多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由学生完成、盖章;学生对顶岗实习不重视, 实习时间严重不足, 甚至出现同学间相互帮忙证明顶岗实习情况。综上述, 今后要对顶岗实习改革, 针对顶岗实习的评价系统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卢士华, 叶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调查分析[M].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年4月.

现代建筑与建筑堪舆 篇10

而在这种反思与回顾的背景下, 中西方学者不约而同必然要溯源于在现代中国蒙尘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风水学理论。

什么是人类理想中的生态居住社区及生态建筑呢?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 生态居住社区及生态建筑是在特殊地域内、特殊条件下, 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聚落形式, 它“因地制宜”, 利用当地有利自然条件, 用最经济、最天然的手段达到抵御各种不利因素并获得舒适居住生活空间的目的, 进而, 形成“生态建筑”, 它不会与自然宣战, 企图征服之, 而是顺应自然, 融于自然的“文明建筑”。

而在我看来, 中国古代曾盛行的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虽然并没有如今天上述各个学科的精准表述, 但作为综合学科的集合, 它依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譬如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建筑风水学”这门选修课。

建筑是门艺术, 它这样安排和装饰人们所建造的大厦:不管它是什么用途, 它给人美的视觉形象, 应该带来心理健康、力量和愉快。

在中国建筑中, 五千年来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 那就是“天地人和合”。中国人的习俗讲求一个“顺其自然”, 这也可谓中国建筑文化上一传统。

中国建筑所讲求的“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呢?综合起来有三点:

(1) 天人皆物。天与人都是物, 形态相殊, 本质则一, “物物则太极”。

(2) 人效法天。“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天变, 人亦效法天而变, 以顺应自然, 并通过模拟自然来改造自然。

(3) 天人调谐。要求在采取“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等手段时, 不要破坏自然, 而尽量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得“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学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思潮背景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产生了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 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或者换过来说, 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

生态建筑学认为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 而人具有非凡能动性, 人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 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下实施建立, 用以满足人的活动之场所或空间的需要, 被称之为建筑。

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对象, 是由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一人工系统中, 人的建筑活动, 引起了周围环境有社会意义的变化。所以, 该系统也称建筑 (空间) 环境, 其中包括村镇、城市等各种聚落形态。

生态建筑学在追求自然生态学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一般原理的同时, 认为自然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乃至整个生物界的生理本性需要, 而且更具有心理的审美愉悦的功能作用, 构成人类精神需求的风景环境, 从而成为建筑环境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文化资源”。

由此, 生态建筑学确定了其基本取向, 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谐调发展为目标, 在现有条件下, 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 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 顺应并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寻求创造适宜于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各种生态建筑环境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学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 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 同中国风水学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有着根本的一致。当代生态建筑学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建筑环境追求生态建筑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类住区环境质量。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建筑环境设计的理论, 其概括性地描述人与宇宙及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及感化是“气”的媒介。可以认为有关“气”的学说是古代风水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目的在于人与外界的和合统一, 而非人定胜天。

毋庸讳言, “风水”有迷信成分, 但谁又能否认“风水”之学也确实蕴含着合理的科学因子?买房者“亲近山水”似乎不仅仅与个人喜好相关罢, 这期间的“迷信”——风水理念——其实也吻合了现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居环境根据现代建筑理论, 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诸如空气、水、食物、住房、室内外装饰等这一类生命的保障体系;二是对人类产生刺激甚至袭击的力量。诸如:人的感觉 (热觉、视觉、听觉及嗅觉等) 刺激和动力学刺激 (来自辐射、声音等的冲击和振动) 。从人的感觉来说, 风水的目的至少是追求人的内心的安宁。

现代建筑设计要点现代建筑设计, 一靠方法, 二靠素养。懂得一定的方法, 则易于掌握要领, 增加主动性, 减少盲目性, 避免绕不必要的弯路。但欲使设计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还需要在不断进行设计实践的磨练中, 逐步提高素养。

建筑功能评价与建筑价值评估 篇11

一、建筑功能的评价

1、建筑功能

功能是指研究对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也即产品的具体用途,它分为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建筑功能是指建筑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性能的总和,一般指必要功能。

2、建筑功能评价

建筑功能评价是对建筑产品能够提供的功能效果加以分析和评价论证,衡量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不同的建筑产品,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例如,工业厂房要满足生产一定工业产品的要求,既要考虑设备的布置、安装的场地和条件,又要考虑必须的空调、采暖、照明、给排水等功能,以便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因此,任何建筑产品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建筑功能评价是价值工程理论的核心。价值工程理论是本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管理技术,其创始人公认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价值工程的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获得必要功能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目的是要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上去改进和创新产品,使产品既要在技术上可靠实现,又要在经济上所支付费用最小,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

建筑功能评价是对已建成建筑的功能效果加以分析和评价论证,目的是评价建筑产品是否符合人们的各种功能需求,是否达到预期的建设目的,也即建筑产品是否物有所值。所以建筑的功能评价更注重于结果研究。

3、建筑功能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于不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分为这两个部分),在功能评价方面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1)社会性功能:建筑的功能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使用的要求,而且必需满足与外部整个环境协调的需要,定位应与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这在建设项目市场可行性研究——市场分析与项目SWOT分析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如住宅要考虑环境条件、交通、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及文化公共配套设施;商业建筑要考虑商业集聚度、交通便捷度等。

(2)适用性功能:建筑是否符合建设目的,首先体现在其适用性方面,例如:住宅应满足日照、水电、保温隔热、私密性等要求。

(3)安全性功能:指在建筑的结构、构件、使用的材料以及建筑建造等方面的安全效果。

(4)艺术性功能:主要指建筑的建筑艺术效果,如建筑的式样、色调、风格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

(5)经济消耗:建造费用、维护费用等。

4、建筑功能评价的方法

建筑功能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有多种,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专家评议法和综合评分法。

专家评议法是指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由专家评议组拟定评价内容,通过对各种建筑功能的定义、分析、比较和调查后进行的综合评议,确定建筑功能的评价结果。

综合评分法,是将建筑功能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中定性指标采用专家评分确定分值,定量指标按照实现功能的满足程度转化为相应的评分,最后将各项指标分值累加,求出建筑工程的功能评价综合得分。

二、建筑功能评价与建筑价值评估的关系

不同的建筑产品,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购建某项建筑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购买者所需要的功能。

价值工程中所述的“价值”,是指作为某种产品(或作业)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的比值。可表示为一个数学公式:

价值(V)=功能(F)/费用(C)

由于功能量化的难度,我们无法直接通过该公式来计算建筑的价值,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建筑功能的评价分析,来比较判断建筑的价值大小。这在房地产评估中对房地产价值的分析判断中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意义。

很显然,经济消耗相同的建筑工程,其达到的产品质量或满足使用要求的程度(功能)往往不相同;而建筑满足各种要求的功能不同,其体现的价格(确切的说是被社会认同的价格)也应该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成本投入的大小来评估判断房地产价值大小,还应结合功能大小和差异对房地产价值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估。很显然,如果两幢建筑物功能相同(相近),即使投入成本不同,它们的价值应该相同(相近)。这一点,我们在成本法评估运用中,往往忽视了。

因此,正确评价建筑的功能,对于评估师对建筑价值的判断十分重要。例如:成本法中复原重置成本与更新重置成本的选择及功能性贬值的评价;收益法中,房产实际功能对收益影响和改进功能增加费用等的考虑;市场法中,功能差异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等。

三、建筑功能评价方法在价值评估中

的运用

虽然,建筑的价值是由建筑本身功能大小决定的,但是单纯通过对某一建筑的功能评价来直接评估建筑物的价值,在评估实务中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运用建筑功能评价的技术方法,对房地产的价值内在因素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测算出房地产较为客观合理的价值。

建筑功能评价方法中的专家评议法一般不进行定量分析,所以专家评议法带有较强的专家个人的主观性。而综合评分法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所以相对而言,综合评分法在房地产价值评估中具有较为实际的应用意义。下面就综合评分法谈谈在房地产市场法中的运用:

(一)基于市场法的功能评价参考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因素很多,市场法评估中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选择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明显的因素来构成。为了更加客观合理分析评价房地产价值,可根据市场法和建筑功能评价的基本内容,建立两级评价指标体系:

1、主因素体系

可归纳为交易因素、期日因素、区位状况因素、权益状况因素和实物状况因素。其中:

区位状况(也称区域因素)主要包括:繁华程度、交通便捷度、环境景观、公共设施完备程度(指评估对象以外的部分)、临路状况等。

权益状况是指对房地产有影响的房地产权益因素的状况,主要内容包括占用土地的使用性质(划拨还是出让)、土地使用年限、规划限制条件以及房地产设置的出租、抵押等他项权利。

实物状况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规模、建筑格式(层高、开间、层次)、附属设施设备、装修、朝向、平面布置及成新状况等。

在现行市场法评估操作中,一般把权益状况和实物状况归结为个别因素。

2、因子体系

因子体系是指建立在主因素体系下,并对房地产价值影响明显的功能评价指标。用途不同的房地产,因子的体系也不同(由于交易情况、期日因素影响较为单一,所以下文不对其因子进行分析)。如:

(1)商业房地产

区位状况包括临街状况、繁华度、交通、环境等因子。

个别状况包括建筑格式(分开间、层高、层次等)、平面布局、装修、面积规模、设施等因子。

(2)住宅房地产

区位状况包括交通条件、生活服务设施、教育医疗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等因子;

个别状况包括建筑格式、装修、设施设备与朝向等因子。

(二)主因素和因子的重要性系数确定

上述已分析了影响建筑价值的主要功能因素,但由于不同的功能因素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不同,既是相同的功能因素对不同的房地产(包括不同地段、不同用途的房地产)的价值影响也不同。所以客观合理评定房地产的价值,不仅仅要对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功能因素、因子进行分析,而且要对各因素、因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即确定功能指标重要性权数。

由于在市场法评估中,对上述四个主因素的比较是分别单独进行的,既四个主因素对房地产的价值影响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在确定市场法评估中的修正系数不对四个主因素赋予权重,只是在分析比较因子对主因素影响程度上进行功能重要性权数的确定。

参照建筑功能评价方法,因子重要性权数的确定方法有:强制打分法(0-1评分法或0-4评分法)、多比例评分法、逻辑评分法、环比评分法。

以上确定重要性权数方法各有优缺点。鉴于篇幅关系,这里对各种方法的原理不再进行叙述。在评估实务中,多比例评分法比较简单易行。多比例评分法是将各功能要素一一对比,并根据对比后的重要程度,按(0,10),(1,9),(2,8),(3,7),(4,6),(5,5)六种比例来评定重要性权数。

(三)功能评价方法在比较法评估中运用的

步骤

下面仅就市场法中区位因素修正系数的确定步骤,来进行说明:

第一步:确定影响区位因素的因子

假设评估专业人员经分析后认为影响区位因素的主要因子为:繁华度、临街状况、交通和环境四个。

第二步:选择功能评价方法

这里我们选用多比例评分法(即采取上述六种比例对各因子之间相对的重要性进行比较)。

第三步:确定权重系数

经一一比较各因子的重要性,越重要评分越高,然后取该因子的合计得分占总分的比例作为该因子的权重系数,如下表所示:

第四步:确定各参照案例与评估对象之间关于各个因子的相对比例

假设评估人员经比较三个参照案例后,确定了各案例的区位状况相对评估对象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第五步:确定区域因素的修正系数

案例A:100/(0.45×90+0.27×125+0.17×105+100×0.11)=100/103

案例B:100/(0.45×100+0.27×110+0.17×100+100×0.11)=100/103

案例C:100/(0.45×80+0.27×90+0.17×110+100×0.11)=100/91

第六步:确定评估对象的评估值(略)

建筑系 篇12

建筑概况: (1) 建筑物性质:公共建筑; (2) 建筑地点:中国广州, 夏热冬暖地区; (3) 建筑面积:地上7665m2; (4) 建筑层数:地上6层; (5) 建筑高度:25.1m; (6) 架空层:无; (7) 屋顶花园:无; (8) 建筑轮廓及朝向示意图:见图1。

1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建筑节能的关键 (表1、表2)

以上数据均由T H-B E C S 2 0 0 8软件得出。

由于该设计不满足节能规定性指标, 需要进行权衡判定。当设计建筑空调年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空调年能耗, 满足节能性能化指标, 符合节能标准要求。材料的传热系数是节能计算的关键参数, 各部位的导热系数、传热系数越小对节能越有利。该建筑窗墙面积比小于0.4,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中4.2.4条规定, 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 而Low-E玻璃则价格较高, 因此该建筑较优的主要保温隔热材料组合是:屋面:30厚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墙: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窗:6mm中等透光热反射玻璃塑钢窗。

数据来源:《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

材料的选择对节能很关键, 选择不当有可能达不到节能要求, 或为达到节能要求可能需要增加成本, 不符合经济原则。

2建筑外观形式直接影响节能效果

从建筑轮廓及朝向示意图 (图1) 可以看出, 建筑平面为弧形, 虽然是正南北向, 也不一定位于北面的外围护结构就属于北向的外围护结构。不同朝向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要求有所不同, 节能隔热验算也要求建筑东、西向外墙的温度不能超过35.6℃。

根据表2, 该建筑较优的主要保温隔热材料组合得出的设计建筑空调年能耗与参照建筑空调年能耗相差1.8kWh/m 2, 理论上应该还有优化空间。试把加气混凝土砌块200厚改为190厚, 得出设计建筑空调年能耗为133.03kWh/m2, 参照建筑空调年能耗为134.45kWh/m2, 设计建筑空调年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空调年能耗, 似乎也符合节能标准要求。但选用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后, 东向外墙温度达35.67℃, 高于节能要求的35.6℃, 不能通过外墙隔热验算。如果只从经济角度考虑, 把建筑外形设计为规则的矩形, 可以准确区分各向外墙, 当东向外墙不能通过隔热验算, 只把东向外墙改为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其余不变, 或许就能通过隔热验算, 满足节能要求。但该建筑外形为弧形, 保留建筑设计现状, 则难以区分各向外墙, 只能把全部外墙均改为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把该建筑外形由弧形改为矩形的艺术效果差异) 。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 除了满足自身的实用性外, 还存在美观性, 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设计上我们不能只考虑建筑的经济与实用性, 而忽略其美观艺术性, 在当今日益受人们重视的建筑节能面前, 更不可牺牲建筑的艺术价值。每一个物体都存在其多面性, 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 我们不可顾此失彼, 要在矛盾中找平衡点, 使建筑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摘要:节能课题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筑艺术与建筑节能相互矛盾又密不可分, 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 既满足节能要求, 又遵循建筑设计“经济、美观、实用”三大原则, 成为新的焦点及难点。本文拟抛砖引玉, 以一弧形建筑节能设计为例, 浅探建筑材料、建筑艺术与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节能,公共建筑,弧形建筑,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涂逢祥.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建议[J].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

上一篇:现场环境执法下一篇:楼板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