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培训学校(精选12篇)
地方培训学校 篇1
一.小桔灯发展历史溯源
襄阳市小桔灯作文培训学校成立于2005年3月, 至今已有8年历史。自办学以来, 小桔灯一直坚守着:“认认真真做事, 诚诚恳恳做人, 以质量求生存, 以口碑求发展”的办学宗旨。一路风雨一路歌, 以迅猛之势5年内连续开办市区7所一级分校、6所地市二级分校, 先后为2万多名中小学生解决了“作文难、难作文”的困惑, 成为襄樊地区一盏明亮的作文导航灯, 它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 照亮了孩子们的写作道路, 更掀起了本地区中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热潮, 引领着襄阳地区的作文教学潮流。历经8年的蹒跚前行, 襄阳小桔灯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如今在襄阳市区拥有4个办学点, 在校学生4000多人, 而且办学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在优先发展作文培训的前提下, 兼顾其他各类文化学科的培训, 培训科目逐步走向综合化。襄阳小桔灯的品牌战略使学校勇立潮头, 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连续五年被襄阳市教育局授予“先进办学单位”, 并被荣膺为“襄阳市百强品牌”、“小桔灯明星学校”、“冰心杯青少年文学创作摇篮”等。
二.小桔灯办学思路及办学理念
任何事物的发展绝不是偶然的, 襄阳小桔灯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迅猛, 也自然有其深刻原因。一所培训学校能够在其他同类性质的培训机构中鹤立鸡群, 是因为他与其他培训机构存在着差异性, 且这种差异性能够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襄阳小桔灯正是从市场差异性出发, 抓住学生、家长的需求及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不足, 提供学生想学的知识、家长想要的效果, 迎合义务教育的目标, 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从学校自身教学方面上看, 襄阳小桔灯实行以作文培训为核心, 在特色科目的支撑下, 辅助发展物理、英语、数学、演讲与口才、精英领袖等课程, 这样可以促进课程的多元化,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襄阳小桔灯一改义务教育的大班制, 实行小班教学, 每个班级人数控制在20-30人左右, 教学设备非常齐全, 教室配有多媒体、监控器等现代设备。小班教学便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均等的机会与老师进行交流。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生动地感受情境, 调动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而监控器与室外的视屏连为一体, 可以让等候在外的家长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在上课时的一举一动, 了解平时孩子不在身边时的现实表现, 便于家长在家里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好的表现进行及时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秉持“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培养,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极其嘹亮的口号和音调铿锵的班歌, 以此来鼓舞学生的斗志, 而且教师始终将“我们要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挂在嘴边, 几乎每个孩子对这句话都能倒背如流, 这样学生的潜意识里便植入了许多积极因素, 加之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与学生融为一体, 老师激情澎湃、抑扬顿挫的声调在教室里回旋,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控制住, 可谓是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学习, 效率自然比较高。在课程安排方面, 也是经过精心挑选, 将作文培训与阅读训练合二为一, 所选阅读篇目通过阅读课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能为学生写文章提供范例作用。每篇阅读教师都会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文章反映的某种精神等等, 并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与此类似的案例, 从而为写作积累素材。对于重点知识, 教师会反复强调, 直到教师在检测时学生能脱口而出为止;对于难点知识, 教师进行拓展性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他人创作时的思路, 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启迪, 拓展了学生的创作视野。紧接着阅读课的结束, 教师会让学生进行实战训练, 或阅读一篇相关文章, 或写一篇主题类似的作文, 让学生学以致用, 立刻消化所学知识, 及时温习、及时巩固,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认真批阅, 指出其优点及不足, 并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贴在墙壁上进行展示, 无疑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尽力向优秀作文迈进, 作品经常入选优秀作文行列的学生因此会受到大大激励, 提升其写作文的兴趣。优秀作品的展示也是学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学习方式。此外, 襄阳小桔灯作文培训学校学生的作业本还需家长签名, 便于让家长了解孩子参加培训后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也具有良好的督促作用。每次课结束后, 教师都会针对学生当天表现给予等级评价, 按课堂表现授予学生勋章, 学生凭借勋章数目获得各种相应物质奖励, 为了获得各种小玩意儿, 学生都努力争取勋章, 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课堂之余, 学校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如作文大赛、演讲比赛、朗诵大赛、才艺展示等等, 既丰富了学生生活, 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拥有一个展示的平台。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平时学校课堂中无法提供的, 与其他的一些机制僵化、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的作文培训机构相比, 小桔灯似乎显得更加自然灵活。注重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 将快乐与学习交织在一起, 适量的教学内容与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到很好玩, 而不是被动学习, 这既兼顾了学习, 又关注到了儿童天真好玩的习性, 使学生不自觉地爱上学习。适量的教学内容, 很容易让学生掌握吸收, 加之小桔灯独特的阶梯式训练机制, 学生经过层级式的长久训练, 写作能力便会有所提升, 甚至是飞跃性发展, 学生不再害怕作文, 而是喜欢上了作文。家长将孩子送进小桔灯的课堂后, 一方面感受到了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看到的是孩子欢乐灿烂的笑容, 因而从心理上认可这所培训学校。而面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 语文考试中作文是必考内容, 良好的写作能力能让学生夺得半壁江山, 作文高分的诱惑, 让家长和学生都会向课外的作文培训机构靠拢, 义务教育课堂上教学任务艰巨, 教师无力将太多精力置于作文讲解及训练上, 而这些培训机构适时地补充了义务教育课堂的不足, 因而倍受欢迎。
第二, 从学校争取市场方面看, 襄阳小桔灯合理的选址, 良好的服务, 大力度的宣传, 为学校吸引来了源源不断的学生。合理的选址恰似文章的一个好标题, 题好一文半, 好的选址为日后发展定下了基本格局。如今, 襄阳小桔灯在市区拥有5个办学点, 这些办学点都分布在居民密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地方。居民密集生源就会比较充足, 经济繁荣地带的家长有能力承受高昂的培训学费, 并且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愿意花大量的资金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 提升孩子能力, 拓展孩子视野。在占有地理优势的基础上, 小桔灯从自身内部建设出发, 完善服务机制, 提升社会信誉度。小桔灯的师资队伍都是全职教师, 周一至周五研究讲课内容、吃透教材, 进过精心准备后, 周末上课时会更加自然流畅, 能够有效把握课堂。优质的师资队伍, 是教学质量的坚实保证, 而好的教育质量是赢得社会认可的基础。在课外时间, 教师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进行电话沟通, 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也从家长口中了解学生尚且存在哪些不足, 询问家长希望孩子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双向互动, 家长感觉到将孩子送进培训班非常可靠, 能让孩子接受个性化指导, 即使培训经费较其它地区高, 家长也认为这是物有所值。室外的监控设备给家长提供了了解课堂的视觉资料, 接送孩子时教师对家长的热情招待、对孩子的细心叮嘱, 以及课后的教师与家长相互沟通, 让家长感受到培训班的确是在认真办学, 责任感强, 学生学得轻松, 家长也比较放心。此外, 襄阳小桔灯每学期还会给学生家长提供一期免费培训, 教给家长在家庭中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与这些“00”后孩子沟通, 帮助解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学生、家长、学校三位一体, 如此使得整套服务体系十分到位。而市场上其他一些同性质的培训机构则在这些方面逊色不少, 据调查很多培训机构责任感低, 与家长沟通少, 招进学生后并未进行认真管理, 相形见绌, 市场渐渐趋向服务质量好的培训班, 小桔灯也就具有了相当的优势。作为培训机构, 其出售的产品就是服务, 能否保证服务质量, 让服务适应消费者需求, 是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小桔灯得天独厚的信誉优势对自身教育机制及内容进行了大力宣传。好的名声和信誉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 而这笔资产是要靠宣传才能被广大消费者了解接受。在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中, 教师了解到了各个学生的不足, 针对学生的劣势, 教师在学生上完一期培训班后将学生介绍进入另一期培训班学习。例如在学生参加完作文培训后将其介绍到演讲口才班继续学习新内容, 或者根据家长反映的孩子数学差的状况将学生介绍到数学培训班。同时, 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开设精英领袖班, 集中优秀师资队伍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精英领袖班的优势和特点, 让学生产生兴趣, 并鼓励学生积极报名, 尽管价格昂贵, 通过老师的宣传、学生的要求, 家长也慢慢可以接受。市场变化灵敏, 小桔灯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了相应调整, 并将这些调整信息通过发放宣传单、课堂上向学生宣传、课后向家长口头宣传、制作网页等方式扩散出去, 融入小桔灯自身良好的口碑, 社会上了解此培训机构的人越来越多, 口耳相传, 隐形的市场就会不断扩大。
第三, 从社会需求上看,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体制正处于变革期, 尚且还未发展完善, 培训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义务教育课堂的不足。对于家长来说, 将孩子送进一个可靠的培训班, 在孩子学有所长的同时, 能够让孩子接受家庭之外的世界, 这是他们十分乐意的。我国传统的义务教育模式是“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讲, 学生听”, 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学生上课时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 久而久之, 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就被扼杀了。走进课堂, 一片死气沉沉;回到家里, 大批量的家庭作业压得学生无力呼吸。孩子长期受到压抑后, 性格逐渐变得内向, 不喜欢与人交往, 情况令家长担忧。虽然现在国家实行新课程标准改革, 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根深蒂固, 难以一时完全扭转。大班教学, 让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学生偏科现象依旧存在。并且义务教育体制下, 国家规定的教育内容较多, 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的精力十分分散。譬如语文教学, 一方面教师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像作文这一类对学生能力有一定要求的版块, 教师很难投入过多精力, 以至于很多学生害怕作文, 面对作文不知如何下笔;另一方面, 国家实行的诸如中考、高考一类的选拔性考试, 作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孩子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顺利通过种种考试, 家长对一些课外培训机构非常青睐。小桔灯开设的一些课程几乎都能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 对常规课堂内容的不足是一个极好的补充, 所以社会需求很高。究其原因, 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都忙于工作, 孩子只能委托爷爷奶奶照顾, 由于年龄、生长时代相差悬殊, 孩子很难与老人有共同语言。左邻右舍对于孩子交流的空间也极其狭小, 许多儿童周末只能在家看电视或上网, 时间长了, 孩子变得冷漠胆小, 沉默寡言, 有的儿童直接沉溺于网络游戏。小桔灯培训学校的火爆正是顺应了众多家长的愿望:让孩子有机会与同龄儿童交往, 并且在那些洋溢着激情的老师的带领下, 增进孩子生活的乐趣,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据调查, 很多家长并不在意培训课堂上老师讲授多少知识, 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孩子一种大方、自信的性格, 让孩子通过培训班举办的各种活动拓展孩子的视野, 让孩子不再拘泥于“家”这样一个局部范围。
第四, 从民办教育管理机构上看, 襄阳市民办培训管理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 对那些凡是符合办学要求的培训机构都是比较支持的, 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小桔灯拥有上千万的雄厚办学资金, 购置了比较齐全的办学设备, 拥有足够的教学场地, 符合民办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其校长舒兴会毕业于襄阳师专, 自己也多年任教, 教学经验丰富, 业务能力相当强, 为人态度和蔼, 经常在各个校区之间视察教学情况, 与学生及家长进行平等交流, 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此外, 该培训机构从广阔的人才市场中筛选出了一支富有童心、责任感强、善于沟通、热情大方、专业基础功底好的师资队伍, 采取优胜劣汰原则, 将那些经过培训而无大的改观的教师淘汰掉, 历经8年的大浪淘沙, 小桔灯现在已是拥有六七十人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学校。如今襄阳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襄阳市政府提出了创建“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口号, 小桔灯作为一个文化类培训机构, 可谓是为襄阳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不仅仅是表现在城市规模的扩大, 更多的是要看这座城市服务水平的承载能力, 因此, 各类培训机构在“四个”襄阳建设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双重的, 他们既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 也有利于拉动都市经济的发展, 这对于小桔灯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契机。
小桔灯作文培训学校在很多方面是很成功的。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一所培训机构要抢占一席之地, 就应该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调整专业设置, 扬长避短, 发挥其他培训学校不具备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是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要面向市场, 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并扩大宣传力度。此外, 培训机构还应该加强国家关于地方培训机构管理政策的学习, 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 并加大办学资金投入。总之, 提升实力和规范自身办学行为是地方培训机构抢占鳌头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窦桂梅.为生命奠基[M].
[2]郑美丽.我国中小城市民营英语培训机构的现状及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3) :80-81.
[3]张相乐, 郑传芹.教育学[M].河北大学出版社, 84-87.
[4]梁常勇, 罗建华.确立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竞争优势[J].山西科技, 2005 (2) :89-90.
[5]丁小浩, 薛海平.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5 (4) :39-44.
地方培训学校 篇2
今年省高中生作文大赛决赛作文题《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原句出自美国学者约翰·古得莱得的著作《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个地方何以被称作“学校”,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又该是怎样的?这不仅是那些参加比赛的孩子们,也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1、“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个性与原则坚守。老师们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成为学生的人生指导。”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华天韵
“美丽的欺骗”、“牧师猫和教徒鼠”、“民以食为天”,华天韵用三个标题串起她的作文。“之所以把这个地方称作美丽的欺骗,是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校园环境都很美,春天开花秋天落叶,硬件也很好,但是学生们面临着太多太多的压力,无法喘息,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华天韵写道,“牧师猫和教徒鼠,象征着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开始充满了隔阂,就像两个对立群体,但通过交流和沟通,在引导和被引导中慢慢地融合起来了。”
2、“学校,应当是一个允许孩子慢慢来的地方,应当是一个允许孩子天马行空犯错的地方。”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陈晗
“回眸历史,中国人发现自己被西方文明甩得太远。怎么办?赶。我们急功近利地希望用几十年的时间,追上几百年间欠下的里程。文化发展需要人才,科技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来自哪里?学校。”于是,陈晗认为“成箱成堆的催化剂被扔进了学校”,“学校已成为一个生产速成型人才的流水线”,不断催促着学生“快快来,快快来”,于是,学生丢失了独立、思考、质疑、反省等能力,成了“伪人才”。
3、“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地方。老师应该是因为爱而教育,而不是为工资而教育。”
―――――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三学生张雪琪
希望小学虽简陋,却充满关爱;孔子“因材施教”,提倡教育平等;奥巴马的母亲亲自教儿识字,母爱构建无形的学校;频发的校车事故,折射出学校对学生缺乏基本的关爱。张雪琪用散文的笔调勾连起四个故事,传达了爱与关怀才是学校精神内核的主旨。“老师可以只教给我们知识,也可以多教给我们品格和道理,这取决于他教学的真心动机。”张雪琪说。
4、“学校应该是一个给学生提供精神家园,没有歧视和偏见,拥有愉快和幸福、梦想和憧憬的地方。”
―――江苏省武进中学高三学生黄菲
“绿领巾”、“红校服”、“校园撞车门”等一个个热点事件穿插在黄菲同学的作文中,她认为“学校就应该配得上学校这个称号”,“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不应是数学题老师、语文题老师。”她在作文中写道:“学校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作性,是社会不结痂的伤,这个伤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好,而需要很长的时间。学校应该左手摸着良心,右手紧握诚信,肩上负着承担与责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诚信、和谐、幸福的校园。这块痂脱落了,社会才不伤不痛。”
学校变成了“管理”的代名词,变成了抹杀个性的“监狱”,“教育应该是一个互相给予爱与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灌输与强迫。”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润泽生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看一所学校好与不好,就是要看这所学校的学生是否快乐,是否活得阳光灿烂。”
“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多强化功利性,忽视了人性,忽视了对生命的教育。
“学校应该是一个理想和现实并存的地方。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缩影,必须承认现实存在,但同时学校又肩负着培养未来公民、培养未来新人的责任,所以必须坚持理想。”我们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在现实中创造未来、培植未来。
学校是个幸福的地方 篇3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教师;幸福学生
幸福,是人类生活、生存、生命状态的终极追求。人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美好的主观感受,萌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做幸福的人”,是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旗帜,也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幸福教育的认识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由此可见,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理想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培育幸福的教育。
我们认为,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终生幸福为发展目标,在和谐宜人、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活中,儿童的兴趣得到激发,习惯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以张扬,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获得鲜活的、真实的生命成长;教师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己“幸福地教”,促进儿童“幸福地学”,实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享受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同时,学校教育的“幸福源”能辐射到家庭,弥漫到社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对幸福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表象的层面,不能认为幸福教育是一种高调的标语口号,是一种固化的教育模式,或者是一种简单的教育现象。我们认为,幸福教育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幸福教育把“促进人的幸福”作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在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开发人的发展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品质,成就人的终身幸福;第二,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幸福教育把“做幸福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中,培育师生拥有幸福人生而需要的幸福观念、幸福品质、幸福能力;第三,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幸福教育把“做幸福教育”作为教育的行为方式,通过管理实践、师资建设、教学研究、班队活动开展等,达成预期的教育愿景;第四,作为一种教育生活,幸福教育把“幸福地做教育”作为学校生活的应然状态,坚持人本、科学、开放、创新的学校管理,促进全员、全面、自主、个性的师生发展,提升普惠、公平、优质、独特的教育品质,实现健康、快乐、成功、幸福的教育理想。
二、幸福教育的理想
幸福教育,最需要关照的,是为教育提供时空环境和操作平台的学校品质,是校园里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自身内在的独特魅力。实践幸福教育,就是要努力追求和实现教育对人生幸福的积极意义。
1.学校成为精神的家园
在幸福教育的旗帜下,“做幸福的人”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底色与基调,把人本和谐作为学校发展的思想与策略,在学习实践中能形成高度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管理实践中创造身心愉悦的成长环境,在工作实践中提供动态发展的制度保障,在教育实践中打造自觉规范的行为文化,在生活实践中萌发追求卓越的积极心向,努力让校园成为师生心灵向往的学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乐园,成为师生没齿难忘的家园,成为师生的发展平台和精神依托。
2.教师成为幸福的使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幸福不仅影响自身的人生幸福,也影响学生的幸福成长。因为只有自己幸福的人,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幸福。幸福教育中的教师是幸福的人,体面而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同时,教师还是“促进人幸福”的人,他们是人生幸福的理解者、发现者、创造者和传播者,通过教育,把自己科学的幸福观念、优良的幸福品质和较强的幸福能力传递和移植到学生身上,使之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的素质,成为儿童人生幸福的基础。在实践中体现自我的价值与人生意义,享受到职业的幸福。
3.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幸福教育对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是教育工作都立足于、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不仅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更要为儿童未来的人生幸福打好基础。践行幸福教育,要重视和珍惜对儿童的教育权利,让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健康快乐的学习,每个儿童都能拥有自由自在的成长,每个儿童都能实现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充满幸福的生活,每个儿童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活泼的生命成长成为儿童幸福的应然状态。
三、幸福教育的实践
实践幸福教育,要依靠“主角”的力量,充分理解、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地投身、参与并享受教育活动之中,还要服务“主体”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做好服务,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
1.成就幸福教师
教师的职业幸福,既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实践幸福教育,要让教师拥有德性高尚的师道、素养全面的专业、独特多元的个性、和谐幸福的生活。
一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职业幸福基础。从“追求自我发展”的最高需求入手,引导教师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事业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激励教师成为职业规划的设计者、实践者;要关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校本培训服务,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丰厚自身的内涵与底蕴,在培训实践中找寻个性发展的空间与路径,在发展评价中体验工作的成功与幸福,把培训做成教师“最好的福利”。
二是关心教师工作生活,丰富职业幸福体验。教育实践中,教师既是教育和服务学生的主体,又是学校管理和服务的客体。要为教师营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建设高度认可的制度环境,创设愉悦和谐的心理环境,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让教师的精神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个体价值不断得到体现。教师能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尽情享受“家”的温馨,从而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三是理解尊重教师权益,激发职业幸福情感。教师的工作富有创造性,他们渴望得到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的尊重与理解。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主体精神,突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尊重教师的人格劳动,信任教师的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做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研究项目大家参与,办学成果大家分享,有效激发职业幸福情感。
四是评价激励教师工作,增强职业幸福感受。要高度重视和研究评价工作,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评价的过程管理,做到执行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一般要求与特殊情况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常规项目与创新举措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关注结果和重视过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其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作用,让教师在评价中成长发展,增强职业幸福感受。
五是促进教师个性发展,成就职业幸福追求。很多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还拥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要积极引导教师将个性追求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尊重教师的兴趣爱好,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利用他们的特长优势,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让他们在自己的强项中展示风采,体验个性发展的快乐与幸福。
2.培育幸福学生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是乌申斯基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做的精辟诠释。学生是学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要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作为工作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把学生的发展理解为个体生命不断成长的过程,把学校教育理解为学生的无限“可能性”的开发和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理解为享受成长快乐的过程。
一是面向全体,让儿童享受师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发展学生、幸福学生的基础和前提。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实施全纳教育,教师要用全部的热情和努力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来呵护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理解并服务个体差异,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实施个性化教育,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是课程浸润,让儿童实现成长。课程是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儿童成长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是在实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习得和养成的。要努力发挥课程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功能,科学有序地落实课程规划,实施优质规范的国家课程,实施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实施独具个性的校本课程。通过搭建艺术文化节、读书节、科技文化节、英语节、体育文化节、数学文化节等主题教育平台,开展文化知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竞技体育、实践操作等学习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课堂滋养,让儿童感受成功。课堂教学是儿童学习成长最主要的时空所在,课堂的质量决定教育的品质。我们追求的幸福课堂是:生本课堂,即学生是第一,是主体、是主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生态课堂,即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中,教师理解、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由、自主、合作学习;生活课堂,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自主去探究学习新知,掌握学习的“钥匙”并应用于生活;生长课堂,即顺利达成预设目标,学生能掌握必须的知识技能,理解知识发展的过程方法,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精神得到成长。
四是活动历练,让儿童富有个性。要坚持成长高于成绩的质量观念,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发现儿童的与众不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鼓励儿童人人参与、自主选择,在润物无声中理解活动的意义,感受活动的价值,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法经验,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实践能力,让学生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五是评价激励,让学生体验幸福。要努力研究评价机制,优化评价制度,改革评价方法,做到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通过激励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和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发展现状,激发自己持久而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并逐步内化为生命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学习品质,为其后继学习提供内在的动力支持。教师要做“有心人”,关注了解儿童的学习状态,发现和培育儿童的“闪光之处”,为儿童量身定做激励性评价项目,辅之以有效的个性化指导,让潜能生也能从自己的强项中找到自信、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3.幸福,从学校出发
学校教育既是大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整个教育形态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我们倡导幸福教育,必须立足于大教育观,强化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主导作用,将学校教育的“幸福元素”辐射到家庭,弥漫到社区,影响到未来。
一是幸福教育走进家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态直接关乎儿童成长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品质。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校互访、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将学校教育过程延伸到家庭,教育理念渗透到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到家庭,教育成效影响到家庭,最终实现家校教育的协调统一,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提供充分可能。
二是幸福教育走进社区。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幸福教育,要善于发现、开发和利用社区独特的教育资源,为师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同时,学校教育也要发挥自身的功能,积极参与指导社区教育,教育活动依托社区,教育实践服务社区,教育价值影响社区,教育文化辐射社区,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幸福。
三是幸福教育走向未来。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最基础的社会事业,教育既成就当下,更指向未来。实践幸福教育,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实,满足儿童教育的现实需求,努力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还要对儿童的未来负责,关注未来世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重视儿童幸福观念的培养、幸福品质的优化和幸福能力的提升,为儿童人生的幸福奠基;
教育即幸福,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哲学命题,也是一项内涵丰富的责任使命。我们倡导并践行幸福教育,就是要站在“人”的立场,关注“人”的成长,成就“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最终归到“做幸福的人”的意义的实现。
我们已经在路上,我们将继续前行……
学校要成为学生眷恋的地方 篇4
一、学校应该是学子们热切向往的地方
一所学校有没有吸引力, 能不能吸引学生来校就读, 取决于学校的美誉度。学校只有立足实际, 注重内涵发展, 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取得家长的首肯, 成为儿童的企盼。
1.要得到社会公认。一所学校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 只有学校发展了, 该地的文化才能有效地发展。学校这一培养人的主阵地, 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 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发挥学校在当地的导向作用, 成为当地对外的窗口, 为当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得到社会认可了, 学校才会成为社会为之争相选择的地方。
2.要取得家长满意。一所学校要取得家长的满意, 最关键的是学校要有全面的、科学的、令家长满意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不论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还是学校文化建设, 或是教育均衡发展等, 其目标指向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改革, 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让家长不再为择校而伤透脑筋。只有家长满意了, 家长才会乐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读, 才会放心地让孩子到校学习。
3.要成为学子企盼。良好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人文环境, 是学子愿意来校学习的基础。学校要在硬件建设上舍得投入, 让学校像花园、家园, 能吸引学子;要在教学设备上肯花钱, 让优越的教学环境吸引学子;要在文化建设上花点心思, 让独特的校园文化来吸引学子, 让学校真正成为学子就学的企盼, 让学校成为学子热切向往的地方。
二、学校应该是学子们快乐成长的地方
就学后, 学子们要经历至少9年的学校生活, 在这期间他们是否快乐, 能不能健康的成长, 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 教育好他们, 我们义不容辞。
1.学习过程要有趣。学习是学生在校的重要任务, 枯燥的学习不仅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反而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起点, 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 有参与、有体验、有发展地学习,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当前众多的教学改革, 其立足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还学得好。只有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体会到成长的幸福, 学校才会成为学生所热爱的地方。
2.师生关系要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和蔼可亲, 同学互相帮助, 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要以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对待每一位学生, 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 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更愿意学习, 更快乐生活, 更健康成长。
3.社团活动要丰富。除了学习, 学生还有很多的业余活动, 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调节、补充、完善的作用, 不可或缺。社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学校要成立各种社团组织, 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 培养学生的多元兴趣,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增加学生的交友范围,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 才能促进学生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
三、学校应该是学子们充满回忆的地方
毕业了, 学子们天各一方, 继续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实现着人生的梦想。那么, 曾经就读的学校有没有值得回忆的地方呢?有没有值得回忆的老师呢?还有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呢?诚然, 只有学子们对学校充满了感情、感激, 才会有美好的回忆。
1.有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留恋母校。笔者是中师1994届毕业的学子, 工作近20年, 一说起母校, 那种特殊感情油然而生, 每次回母校, 都要去逛一逛校园, 为什么?就觉得母校有一些值得留恋的地方。因此, 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突出“景点化、主题化、立体化”的理念, 使学校有地标性布置, 有学生回味的景点。让学生有一个值得照相的地方, 有回校想要再看一看的地方, 哪怕一棵树也行。
2.有一些值得尊敬的教师。师恩难忘。教师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她是恩师, 是挚友, 更是“父母”。在你的学习生涯中, 有没有把你看作朋友与你谈心的人;有没有为你取得成绩祝贺你、为你受到挫折安慰你、为你生病照顾你的人, 有, 她就是老师。所以, 我们要做一名值得学生喜欢、尊敬、爱戴的教师, 让走出母校的学子们还能记得你, 还想看到你, 还要再喊一声“老师, 您好!”
3.有一批值得相聚的同学。同学情深。在学校, 学子们有着快乐的、伤心的、委屈的往事, 它们值得回味;有闹过矛盾却又和好如初的同学, 有经常在电话、QQ中联系, 但却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 他们值得相聚。学校就是要成为学子们有故事、有伙伴、有回忆的地方, 让学子们有很想再回学校看一看, 说一说往事的冲动。
地方税务局教育培训总结 篇5
20XX年度XXX地方税务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适应本职工作为方向,按照市局的整体要求、结合本局的实际情况,年初做出全员学习计划。以在岗及分级分类培训为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在全局按岗施教、严格考试、奖惩兑现。并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以提高全局地税干部队伍素质为出发点,不断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掀起了争当业务尖子,争当岗位能手的学习热潮。现将我局20XX年度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培训
为保证20XX年度教育培训工作实效有大的提升,首先明确了教育培训的组织与领导。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为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人事股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督查。
将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市局和各部门考核和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全局人员素质状况及工作任务情况,制定下发《XXX地方税务局20XX年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对20XX年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训职责分工及培训要求和重点予以明确。
制定培训计划和制度,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了培训工作的有效运行,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从机制上得到了保证。我局以重视干部素
质培养和提升能力作为全年的培训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抓。采取集中办班、岗位自学、观摩学习和选送学习等手段,不断在干部职称、能力、素质、应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不断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首先,我局年初下发了《XXX地方税务局20XX年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在全年的贯彻执行过程中,以教育培训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XXX地方税务局党组关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的实施方案》,《XXX地方税务局在线学习考核暂行办法》等制度,通过制度的落实规范全系统教育培训工作。
其次,日常对各股室、分局考核时,将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作为检验各单位工作成绩的依据之一。对在培训工作中有创新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在评优时优先考虑。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使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大局工作,是关系到福泉地税事业兴旺发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第三,建立学习督查制度。为使培训计划和教育培训工作思路得到认真贯彻落实。成立了教育培训督查组,由人事股牵头,相关业务股室配合,不定期深入各分局进行业务培训督查。
三、强化培训、精心组织,全面开展各项培训,强化岗位练兵 健全机制,促进自学,提高能力
为提高干部在岗自学的自觉性,在全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教育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形成良好、规范的机制。鼓励干部职工按照自身工作岗位的要求,加强在线学习,提升工作能力。鼓励全局税务干部报考注册会计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考试。对取得证书的人员给予奖励。按照市局20XX年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及工作部署,将教育培训工作分为业务知识培训、党风党纪知识培训和综合知识培训三大类,各类下设多个培训项目,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人数、培训天数、时间安排、培训形式、牵头股室等内容,保证了全年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岗位练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通过今年的全员教育培训、我局干部职工逐步实现“五个转变”。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点是培养自觉学习的意识。只有有了自我学习的意识,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为此,市局党组经常教育干部要面对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有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自我投资,当作自我持续发展的一种储备、一种充电,进行自主管理,提升自我素质。
(二)由“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当前我局干部年龄结构偏大,家庭事务牵累较多。其中,部分基层局干部年龄老化。日常工作又比较繁忙,较易产生“安稳”思想,认为年纪大记忆力下降了、凭年青时学到知识就应付得过去就可以了、凭过去的经验也能完成工作任务等消极想法,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不重视,通过本次全员考试进一步强化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工作能力。
(三)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要求干部职工认识到“拥有文凭”并不是就有水平、就有能力;随着税收征管改革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对干部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觉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学会新本领,才能不断适应地税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由“学了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从实际出发,要求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人人制订学习计划。不要求泛学、粗学而要求精学、细学。要注重岗位能力的提高,不能停留于学习了什么,而致力于学会了什么,并要能运用、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
(五)由“单一型学习方式”向“多元化学习方式”转变。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采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制作电子课件等方法极大的激发了干部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学习方式对时间和场所要求的局限。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自查总结,我局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税收工作与教育培训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教育培训机制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干部业务培训没有形成有目标、有流程、有系统的运作体系。
二是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单位满足于现状,探索创新少,成效不明显。
三是缺少骨干教训人员,精通财务、税收、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四是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培训效果缺乏评估,对单位或部门工作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未进行具体的量化。
明年我局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计划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教育培训激励机制。通过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干部获取更高学历,强化骨干业务培训,把学习培训、业务考试与个人切身利益挂钩,促使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二是打造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市局在线学习的平台,提高干部学习热情,交流培训资料,使教育培训日常化。
三是继续分类培训。将干部培训分类别进行,按岗位组织培训,使教育培训与工作需求、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达到以用促学、以学促用的效果。
四是是强化少数大龄干部业务素质的提高。针对干部老龄化现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尽快提高少数大龄干部工作能力。
五是要进一步发挥人事督查协调的作用,定期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是开展经常性的岗位技能大比武和岗位练兵,选拔业务尖子进行重点培养,调动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培训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任重道远的工程。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干部的素质是第一工作动力的思想,在局党组的领导下,长抓不懈,务实创新,为各项工作得以全面贯彻落实,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要成为学生眷恋的地方 篇6
一、学校应该是学子们热切向往的地方
一所学校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吸引学生来校就读,取决于学校的美誉度。学校只有立足实际,注重内涵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取得家长的首肯,成为儿童的企盼。
1.要得到社会公认。一所学校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只有学校发展了,该地的文化才能有效地发展。学校这一培养人的主阵地,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学校在当地的导向作用,成为当地对外的窗口,为当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得到社会认可了,学校才会成为社会为之争相选择的地方。
2.要取得家长满意。一所学校要取得家长的满意,最关键的是学校要有全面的、科学的、令家长满意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不论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学校文化建设,或是教育均衡发展等,其目标指向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改革,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家长不再为择校而伤透脑筋。只有家长满意了,家长才会乐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读,才会放心地让孩子到校学习。
3.要成为学子企盼。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学子愿意来校学习的基础。学校要在硬件建设上舍得投入,让学校像花园、家园,能吸引学子;要在教学设备上肯花钱,让优越的教学环境吸引学子;要在文化建设上花点心思,让独特的校园文化来吸引学子,让学校真正成为学子就学的企盼,让学校成为学子热切向往的地方。
二、学校应该是学子们快乐成长的地方
就学后,学子们要经历至少9年的学校生活,在这期间他们是否快乐,能不能健康的成长,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教育好他们,我们义不容辞。
1.学习过程要有趣。学习是学生在校的重要任务,枯燥的学习不仅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反而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有参与、有体验、有发展地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当前众多的教学改革,其立足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还学得好。只有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长的幸福,学校才会成为学生所热爱的地方。
2.师生关系要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和蔼可亲,同学互相帮助,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要以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更愿意学习,更快乐生活,更健康成长。
3.社团活动要丰富。除了学习,学生还有很多的业余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调节、补充、完善的作用,不可或缺。社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成立各种社团组织,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培养学生的多元兴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加学生的交友范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才能促进学生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
三、学校应该是学子们充满回忆的地方
毕业了,学子们天各一方,继续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实现着人生的梦想。那么,曾经就读的学校有没有值得回忆的地方呢?有没有值得回忆的老师呢?还有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呢?诚然,只有学子们对学校充满了感情、感激,才会有美好的回忆。
1.有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留恋母校。笔者是中师1994届毕业的学子,工作近20年,一说起母校,那种特殊感情油然而生,每次回母校,都要去逛一逛校园,为什么?就觉得母校有一些值得留恋的地方。因此,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突出“景点化、主题化、立体化”的理念,使学校有地标性布置,有学生回味的景点。让学生有一个值得照相的地方,有回校想要再看一看的地方,哪怕一棵树也行。
2.有一些值得尊敬的教师。师恩难忘。教师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她是恩师,是挚友,更是“父母”。在你的学习生涯中,有没有把你看作朋友与你谈心的人;有没有为你取得成绩祝贺你、为你受到挫折安慰你、为你生病照顾你的人,有,她就是老师。所以,我们要做一名值得学生喜欢、尊敬、爱戴的教师,让走出母校的学子们还能记得你,还想看到你,还要再喊一声“老师,您好!”
3.有一批值得相聚的同学。同学情深。在学校,学子们有着快乐的、伤心的、委屈的往事,它们值得回味;有闹过矛盾却又和好如初的同学,有经常在电话、QQ中联系,但却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他们值得相聚。学校就是要成为学子们有故事、有伙伴、有回忆的地方,让学子们有很想再回学校看一看,说一说往事的冲动。
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刍议 篇7
学科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教育发展战略, 搞好阶段规划
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学校的定位。高校给自己的学校一个合理的定位是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界中稳步实施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 如果高校缺乏准确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界就会无立足之地。那么如何定位呢?定位的出发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人才, 也就是说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其次是让什么人培养我们需要的人才, 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利用这些条件做培养人才的工作;接着是培养和引进所需要的人才;最后通过培养过程, 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这就是一个循环的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位过程。培养人才的定位对一个学校来说,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对于一个有追求的学校来讲, 关键在于自己的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化的东西, 若培养的学生具备鲜明的特点, 哪怕学校目前起点低, 前途也是光明的。
高校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要与学校的远景建设相结合, 体现全局性、整体性、方向性和指导性, 结合学校定位与现有学科布局, 明确今后要优先发展、积极扶持的学科专业;对各学科的预期投资效益进行科学比较, 合理规划资金去向, 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科梯队成员及与此相关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学科建设过程中来。
学科建设核心是队伍建设,
核心中的核心是选好学科带头人
从普遍意义上讲,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队伍建设, 而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本学科发展有真知灼见的观点, 对国内外本学科发展动向熟悉, 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吸引中青年教师在自己周围形成梯队。领导应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的环境, 根据教师过去取得的成果选拔各种对象, 然后重点扶植和培养一部分学科带头人, 定时公布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 人人都按事先制定的标准对号入座, 让每位教师都时时处于动态排序之中, 对于连续多年科研成果丰硕者重奖, 努力创造一个使学科带头人不断涌现的环境和运行机制。
学科建设应搞好资源优化配置, 将资金用到位
我国重点高校有国家重点支持, 建设经费相对充裕, 但与其他国家知名院校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对于地方性院校来说, 经费就更是一个大问题了。因此, 不论哪一类高校, 用好现有资源对于学科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地方高校应当根据科研目标确定设备购置, 或将实验室的建设与科研目标结合考虑购置设备, 尽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再如软经费使用, 应当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送到世界从事相应学科最先进的高等学校并从师于名导师, 在名校名导师的学科中成长, 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成为一流人才。另外支持教师参加一些著名的国际会议, 努力给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财富, 教师水平是学校最重要的标志。学校应创造条件使教师获取最大的知识资本, 教师本人获得利益的效果就是促进了学校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
学科建设要求高校建立评估机制, 定期组织全校性的学科评估
学校建立评估机制, 不论新老学科, 都要定期组织评估, 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其工作进行评估, 要形成制度, 每个学科都要提出本学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计达到的目标, 到时予以考核。通过评估, 有效分析学科水平和学校所处地位, 淘汰建设成效差的学科、专业, 大力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专业, 在学科建设中贯彻竞争原则, 实行优胜劣汰, 方能促进和鼓励各个学科人员尽心尽力地做好本学科的建设。准确可靠的学科评估, 对于学校确定学科建设的重点, 以重点学科为核心带动全校的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更加有效地使用学科建设经费有着重要意义。对地方性院校来说, 进行学科自我评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分析学科的水平, 确定重点支持对象,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估, 发挥自身宏观调控功能, 强化学科主体地位。在学科的自我评估过程中, 学校的作用在于制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科学的评估过程, 得出比较科学的评估结果, 并以此来营造学科自我加压的良好学科建设氛围。国家有关部门和中介组织的官方评估和民间评估, 是除学校及其主管部门以外的第三方评估, 把不同学校的相同学科进行比较, 以学科为主体进行学科综合实力的测评, 最终结果成为学校整体实力的体现, 地方高校应鼓励学科参加第三方评估, 使其明确在高校同类学科中所处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慧渊, 徐枞巍.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5.
地方医院医师岗前培训作用的探讨 篇8
岗前培训对医院、个人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医院新进人员, 接受了医院短短半月的岗前培训, 却令我们受益匪浅, 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如何做人, 如何做一名医师的真谛。在临床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新进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和岗前培训在职业生涯中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新进人员通过岗前培训, 都深刻的认识到:
第一、严格遵守规则制定, 时刻铭记道德、医德。作为一名中国公民, 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地方医院的医师, 要遵守医师、医院、科室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作为一个人, 要有起码的道德, 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点滴之恩涌泉相报。作为一名医师, 医德是最基本的门槛, 不论做到什么资历的医师, 都不能突破医德的底线, 不然就失去了做医师的根本意义。
第二精湛的医疗技术, 完美的医疗服务。要明确医疗行业是服务业, 医师是为病人服务的, 从而明确服务宗旨, 医师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要能很好的服务病人, 就得有精湛的医疗技术, 热忱的服务之心, 乐观的心态。
第三和谐的团队, 和谐的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是真正的成功, 一个团队的成功、社会的进步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 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作为科室的一名职员, 作为医院的一名职工, 作为社会的一名医师, 要融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要融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融洽与病员及其他人的关系。
地方培训学校 篇9
当前, 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正面临两种出路, 一种是师资力量强、硬件好的师专学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 另一种是各方面条件较差、办学实力较弱的师专学校正逐步向高职高专学校转型, 即将师范教育专业与非师范教育专业并存发展。为此, 有很多学校为了扩大生源, 盲目增加非师范教育专业, 但是 “这些专业起步较晚, 大多依托于原有的教师教育专业, 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既与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相去甚远, 也与职业技术学院无法相比。”[1]尽管发展非师范教育专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师范专科学校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手段, 但是这些专业的滞后又反过来制约着师范专科学校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 指出, 要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为此, 很多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以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和特色为切入点或者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来探索和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
二、特色案例
【案例一】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广西省桂林市; 桂林又称为刘三姐的故乡, 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 千百年来享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近几年桂林正在走广西 “民族文化强区”的发展路线, 为此, 桂林师专在广西专科院校中率先开设音乐、美术专业, 成效突出, 目前她已是广西培养基础教育艺术师资和艺术人才的重点院校; 除此之外, 桂林师专还在非艺术专业中广泛开设艺术类课程, 以便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真正实现了 “打造高水平的艺术特色专业, 将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辐射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的办学理念。根据余海岗 《高专院校服务广西 “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实践和展望———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一文: 桂林师专艺术气息非常浓厚, 桂林师专师生经常通过参加桂林市、乃至广西省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来实践用艺术服务于社会的理想; 此外, 还有很多学生被推荐参加桂林市、广西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文化赛事, 他们的佳绩也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 2012年6月110名桂林师专师生成功首演了大型音乐剧 《心中的刘三姐》, “该剧的首演成功展示了桂林师专的音乐剧创作和表演实力, 弘扬了 ‘艺术兴学’的办学特色, 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显示了发挥民族优势、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决心和实力”[2]。
【案例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河南省焦作市, 焦作市远远比不上桂林市的国内外知名度, 但焦作师专坚持树立地方特色办学理念, 深挖办学特色, 着力培育文化品牌。焦作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覃怀文化”指的就是焦作市的历史文化。焦作师专就立足这片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 将 “覃怀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根据刘文锴 《着力打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一文: 2002年 《焦作师专学报》开设 “覃怀文化研究” 特色专栏; 2006年学校成立“覃怀文化”研究所; 近几年焦作师专又将 “覃怀文化”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以此来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其中, 《竹林七贤研究》、《韩愈研究》、《李商隐研究》、《朱载埔研究》等专题课程使学校的传统专业 ( 如: 历史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音乐教育等) 更添特色和底蕴; 此外, 学校新增设的非师范教育课程 ( 如: 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 还开设了 《焦作历史文化》课程, 这样使得专业更具地域特色; 不仅如此, 这些校本课程, 如 《焦作历史文化》和 《太极拳》还被设为校级公共课程, 此举有力地将地域特色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中, “不仅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而且有利于学生将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化为鲜活的现实认知能力; ”除了传承历史文化外, 焦作师专还注重这些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 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此外, 焦作师专的太极拳专业深受社会欢迎, 她不仅传承、弘扬太极文化, 而且还根据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结合现代体操的特点对太极拳进行创新, 如:由这个专业创编的太极操已在焦作市的许多中小学得到推广和普及[3]。
三、结语
尽管当前就全国范围来看, 在一定时间内, 还会有一小部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得以保留, 继续发挥服务于地方 (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基础教育的功能,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可以肯定, 师范专科学校的存在是呈历史阶段性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寻求发展空间已成为众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从长远角度来看,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必须紧跟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利用地方特色资源, 开设特色课程专业, 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当今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理想道路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志蔚, 叶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环境与改革思路[J].教育管理, 2013 (8) :31.
[2]余海岗.高专院校服务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实践和展望—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3 (1) :114.
地方培训学校 篇10
地方特色课程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人文资源的实际, 是彰显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承载地方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课程, 可以增进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音乐、人文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了解, 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 培育青少年学生“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助推涪陵区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一、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渊源与现状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就曾提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他认为, “教材要有地方性, 应当增加一些地方教材。”1963年, 他又提出要“在高中设置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产生的弊端日益明显, 促使课程政策中权力分配亟需重新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 教育权利下放与教材多样化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 我国正式迈出了多样化办学的步伐。北京市陈经伦中学、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等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在80年代就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 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自此, 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改变, 并成为了课程决策的中心。在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 学校不断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的课程, 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了校本课程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参与到学校课改工作中, 有力推动了地方课程建设的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不少学校在建设特色课程的过程中, 只把目光锁定在书法、美术、音乐、体育、航模、棋艺等课程的开设上, 而忽略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与传承, 地方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明显滞后。就涪陵区而言, 只有涪陵实验中学在“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终身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开发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校本教材——《涪州文学作品选读》, 而在课程设置的研究上, 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相关规定的务实举措。依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新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关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重要精神,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各级学校的时代使命。
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特色课程接地气、聚人气, 更易融入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接受度。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将把涪陵语言、文学、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中的基础知识和带有浓郁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示给青少年学生。它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特色的关注;而且可以把本土文化中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涪陵区文化的成就和不足, 让他们胸怀涪陵, 热爱涪陵, 放眼世界, 进一步增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手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 还是推动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来凸显本土思想、文学和人文特点, 利用相关的知识内容, 能突出学校及地方特色, 改变传统课程单一、封闭的学科化模式, 对现行统编教材做有力的补充。同时, 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更有利于把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是传承地方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特色课程面向青少年学生而设, 地方本土文化需一代代青少年传承。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不只是总结提炼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精华, 更重要的是, 它是在“人本”旗帜下, 始终贯彻“关注人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教育观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关注涪陵文化、研究涪陵文化、传承涪陵文化、弘扬涪陵文化, 使青少年学生在课程的浸润中自觉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三、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 着眼地方文化资源
学校根植于地方, 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地方文化包括该地区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内涵与特征及其他的史迹遗存等。3000年前巴国文化久远的历史, 赋予了涪陵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感, 巴枳文化、易理文化、石刻文化、榨菜文化……使涪陵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城。涪陵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 形成了刚毅敦厚和吃苦耐劳的上古巴国文化精神。涪陵还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 形成了理学代表作《易传》;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形成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学”。被称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涪陵白鹤梁题刻文化, 刻录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及至当代72个年份的水文资料、人文历史资料和文学、书法艺术资料, 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参考过白鹤梁上记载的水文资料。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榨菜, 和制作榨菜必不可少的劳动——踩池子也是涪陵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御锣是涪陵民间器乐的一绝, 由低、中、高音的锣、钹组合, 音色各异、各具特色, 具有美丽中不失刚劲、优雅中不失激烈等特点, 极富民间特色和艺术魅力, 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器乐种类。涪陵不仅有着“上古巴国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御锣”等作为涪陵传统文化的支撑, 还有着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 有承载着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 它凝聚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此外, 涪陵还有神秘的与我国军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代号为816的军工洞体。在新时期, 涪陵还培育了两位英烈——周波和周鑫,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需承传延续。同时, 涪陵还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 也有库区人民安土重迁、“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 更有乌江作家群身体力行为涪陵人民创作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探究, 就是要从多元视角承担起传递、呈现和再生产涪陵文化的责任。
(二) 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教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应该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等原则, 采取文献收集研究, 行动、比较、调查研究,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等方法, 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和对港台地区和国内课改区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然后参照“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教科书的设计体例, 编写地方教材, 设计课程开设方案。目前, 涪陵区尚有李蔚茹烈士陵园、周煌墓、小田溪、点易园、白鹤梁和御锣等可圈可点的承载有地方文化积淀的载体。一方面, 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着力打造“涪陵本土文化品牌”。建设几个有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向中小学生开放博物馆, 为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这些文化载体搭建平台, 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涪陵、了解重庆。另一方面, 我们要结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和重庆市高中课改方案, 立足实际, 整合我区文化资源, 加大“学校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研究力度。可以组织涪陵区各界专家学者和大中小学教师开发《涪陵山水赏介》、《涪陵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涪陵——红色革命老区》、《涪陵乐器、戏曲赏介》、《涪陵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枳巴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
(三) 着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精神,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应把“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加强课程的选择性”有机结合起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同时指出学校有“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也鼓励各地“形成有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发挥创造性, 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尤其强调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建设, 《方案》明确指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重庆市于2009年秋期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地方与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涪陵区实际, 笔者认为学校特色课程的课型以设置选修课为主体, 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学习计划, 还可以加大“乌江作家群、地方语言和文化专家进课堂”等方案的研究。在课程设置的建设与研究中, 应该把任务驱动、模块教学、学科整合、主动探究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协调相关部门, 开放小田溪遗址、周煌墓、点易洞、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涪陵博物馆,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涪陵的传统文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红色革命纪念地的建设、保护力度。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应该把关于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假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凭吊、缅怀先烈, 传承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
总之,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把涪陵区的本土文化引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 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传承涪陵地方文化精髓, 更有利于促进涪陵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需求,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 积极建设切合地方实际、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把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为涪陵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娟莲.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J], 甘肃教育2010年第15期.
[2]王鉴.地方文化之教育价值[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4期.
民族地方学校教师如何上好书法课 篇11
关键词:民族;学校教师;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59-01
中国汉字书法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创造性的贡献之一。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书法艺术则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边远民族地方学校由于受办学条件限制和书法老师的缺失,书法教育课形同虚设,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书法素养培养。培养学生写出一手好字,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又能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更能使民族文化在祖国的未来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民族地方学校教师应让少数民族学生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作为民族地方学校书法教师,我谈谈以下几点毛笔书法教学经验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和联系
有人说“写字就是书法”。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书法与写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简单的说,写字主要是实用,包括书写毛笔字和硬笔字,书法则是供人们欣赏的一门艺术,它主要指毛笔书法,它除了保持一定的实用价值外,更多的是以艺术的形式、依托于一定的对象,表现出或娇媚动人、或端庄秀美、或峭拔险峻、或潇潇洒洒……书法是高于写字的。利用毛笔本身特性,造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一句话,书法是以点画与线条的组合,使观者浮想联翩,身心愉悦。两者的联系时书法是写字的最高艺术表现,书法是从写字开始练习的。
二、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书法教师应首先自己能书写一手好字,其次还要懂的书法艺术的发展知和如何鉴赏书法艺术,最后要书法教师要与时俱进,每天要抽一定的时间加强书法练习。只有让自己变成孱孱的泉水,才能浇灌出茁壮的树苗。
三、选好书写工具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选择好书写工具是练习书法的第一步。学生初学,以羊毫加健的毛笔较为合适,因为它既有弹性,又能把字写得比较丰满。毛笔用过以后要洗干净,最好垂直悬挂,绝对不能插在墨瓶里。
纸张选择毛边纸,最好带米字格,便于初学者把控。有条件的地方要准备书法毛毡,书法毛毡吸水性好,有利于毛笔弹力的发挥,可以重复使用。墨汁一定要调水使用,平时练习时墨和水的比例在1比1到1比2之间效果不错。练习书法也可以因地而宜和因时而宜,让学生不受限制的练习写字,这样更利于学生取得进步。
四、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纵观古今,凡书法集大成者,都具有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小学生刚开始写毛笔字兴趣十足,写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会出现心烦气躁的现象,拿着笔,乱写乱画。这时我们要耐心引导,给学生讲一些古代书法家的练习书法的故事,比如:柳公权对唐穆宗讲“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故事。“王羲之观天鹅练习之字的故事”等。告诉学生,每个练习书法的人都要经历的几个过程:1、兴趣足,乐于学;2、写不像,很灰心;3、多揣摩,得要领;4、勤练习,出成绩。很多没有毅力的人就是被第二个过程“写不像,很灰心”这个坎所绊倒,失去信心,变成了半途而废。跟学生细致的讲,出现“写不像”这一过程是必然经历的,是一件好事,是由于练字一定时间后,人的大脑中已经产生了标准字的形态与结构的映像,可是手却不能表现出来,只要不灰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然就会跨越这道坎。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烦躁心理。从心理上鼓励学生是很重要的,手把手教学更不可忽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很容易理解书法是的要点,经过几次练习就达到了标准,有的接受慢,教师要多给这些开小灶做示范,让他们慢慢地取得进步,爱上书法练习。
五、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爱好书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书法练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事,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来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教于乐,要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欲望。比如:教学“三”字,可拓展知识,三顾茅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们小学生写字不能三心二意。接着让学生伸出三个手指,看看是不是一样长?这样,“三”字的三个横不是一样长,这个结论学生会记得很牢固。再比如观察:“从”字,“两个人字,有没有区别?”左边的人字的捺变成了点,右边的撇才能从容伸展,这叫穿插避让,我们人与人在一起生活,和谐共处,不也应该互相谦让吗?
六、积极开展校内外书法活动,培养学生成就感
教师每节课要对学生的字进行评价,认真观察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树立学生信心。学校要定期举办书法展,让全校学生欣赏,对优秀学生加以奖励,对学生的书法兴趣提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书法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特长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书法艺术在校园中得到体现,从而也争取到校领导对书法教育的支持。
地方培训学校 篇12
目前,广西的第二轮修志工作已经进入了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而该项工作的核心在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修志精英队伍,以确保完成最后阶段的艰难任务。目前,广西的地方志系统正处于新老交替时期,暴露出的问题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修志人员老龄化问题加重、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及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倘若不能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下二轮修志任务的顺利完成。就解决措施而言,第一,要充分利用老员工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已退休职工进行修志;第二,广纳贤才,在提高现有修志人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吸引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参与修志。自2011年起,广西地方政府针对修志人员的管理问题制定并颁发了《岗位培训管理办法》,按阶段组建培训班,对古籍的整理及年鉴编写等进行专项培训。相关数据显示,就当前广西修志人员的结构来看,在14个地级市中只有一半的人参加过培训,而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的人员则不到培训总人数的50%。以上数字与《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的相关关规定有着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当前,该项培训的评价方法、管理办法及监督、跟踪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 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方志业务培训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看重形式却忽略本质的做法比比皆是。事实上,提升方志业务者整体素养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参加有效的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修志者过分关注细节,而忽略了当前方志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新问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这些人员的怠工现象较为严重,对修志工作的积极性不够,整个培训过程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对修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阻碍。
(2)修志岗位不够稳定,不利于培训的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修志职务往往由退休人员或刚刚离校的高校毕业生担任,造成岗位的流动性过大,尤其是后者。一旦他们熟悉了该岗位的职责,就会被分派到其他岗位;而前者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其弊端也较为明显:这些离退休人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远远不如年轻人,对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此外,一些修志者刚完成培训,就被调离修志工作岗位,新来的人员了解修志工作的具体内容需要一个过程,修志工作进度会因此停滞不前。
(3)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广西方志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以地方志系统的工作人员为主,因工作的局限性,有部分授课教师对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要求知之甚少,无法简明扼要地抓住培训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授课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
(4)培训内容的结构失衡,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方志的涉猎范围较大,且载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然而,现今大多数针对修志的培训往往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却忽略了实践操作的培训,由此导致培训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使培训失去了其应有之义。而且,学员在培训时精力不集中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5)培训方法不够多元化,培训效果较差。现今,多数方志培训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整个教学环节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参训学员的实践锻炼机会不多,导致参训学员虽然参加了培训,然而面临实践中的难题时,依然无法解决,根本不能帮助其更好地完成方志工作。
(6)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使培训作用大打折扣。地方志系统的人员培训体制机制比较僵化,很多时候只注重培训的过程,对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不重视,缺乏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和标准,也没有明确要求学员必须反馈培训效果及对其进行考核,导致培训工作形式化,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培训的效果与人员的晋升、激励机制等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致使认真培训与否对人员的影响极为有限,导致员工对培训不重视,积极性不高。
(7)缺乏固定的培训场所,支撑培训活动的基础硬件条件差。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办公和无纸化办公发展很快,很多新型的载体不断出现,原有的纯文本式的地方志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急需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但是,目前存在管理层对培训工作不重视、投入不够、缺乏相关的基础设备、缺乏一个固定的培训场所等问题。
3 加强地方培训工作的对策
要想让地方志培训工作吸引地方志工作人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重视培训工作,就必须转变培训模式,向专业化、现代化和多元化方发展。
(1)在培训体系的配置上,要坚持重点论,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针对不同行政层级的资源条件的不同,配置不同的人员和制定不同的要求,在培训内容上也应该更有针对性。①从自治区级业务培训的层面来看,重点应该是对主编和总纂的培训。从上一轮修志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志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编与总纂的整体水平决定的。因为,该业务培训主办方有能力邀请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的研究人员对主编和总纂进行相关课程的培训,并且会使用高性能的搜索引擎和高科技的方式方法对方志地情资源库进行系统的整理。所以,应该将主编和总纂作为培训的核心人物,继而为县市级的修志工作培养足够的修志精英,为下一轮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确保整个修志工作的圆满完成。②市级业务的重点是加强地方志编辑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地方志的编辑编写人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作者,他们直接编辑方志,对地方志的编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市级业务的重点是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保持编辑队伍的战斗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③县级业务的重点是加强对资料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县一级作为地方志队伍的一线作人员,主要承担方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及选用工作。对与他们的培训,应该将培训重点放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以及加强他们对目录学、文献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选用资料的水平。
(2)对培训对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培训过程中,因为方志队伍中各类人员担负的工作职责各不相同,人员在思想、理论、业务、技能等方面又各有差别,所以培训应该在不同层次有的放矢,对症下药。①对于地方志工作队伍中的新人来说,培训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上。从基础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对新员工进行集中培训,让他们尽快地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标点符号的用法和照片、地名等地方志重点内容的编辑。②对于方志队伍中的骨干人员来说,培训的重点主要有3点:一是加强理论素养的培养,二是注重现代技能、技术知识的更新,三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现代计算机、电子系统等现代设备的操作培训,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方志队伍现代化办公水平。③从主编及总纂的角度来看,创造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培训,使得书目的总纂及主编了解现代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各种新鲜事物,让其学会书目编撰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提升其创新能力,促使其编纂出更具特色的书籍。
(3)对于培训方法来说,始终保持多样化的特点十分重要。在对于业务活动进行培训的时候,要强调其基本内容及目标的多样化,因此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培训的方式方法也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①通过会议进行沟通。在培训时,可以借助会议培训的方式,让学员弄清各项任务和绩效考核方式等,同时促进学员之前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培训活动顺利开展。②进一步提高对专题探究的重视程度。把在修志活动里面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特殊情况、矛盾和难题进行汇总分析,同时让特定的资深人士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促进这些问题尽快得到妥善解决。③制定和分发简报实施引导学习。不同的管理地区在进行方志的修订和编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分发相应的简报,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基本实施方法等进行宣传和学习,从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相关活动的顺利进行。④倡导实际案例的培训及互动学习。在进行培训时,参加培训活动的学习人员要准备好自己的修志材料,以提升培训学习的效果;同时,在进行学习之前,要分发相关材料;在进行培训和学习之后,学员能更加规范地进行方志的编写。⑤借助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因为培训人员的基本情况各有不同,而且这些不同的学员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会议培训学习,会对学员的日常活动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可以考虑使用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学习效率,而且还使得培训学习变得更加的灵活和方便。⑥借助课件进行教学。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借助课件,课程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容易引起学员学习的兴趣,提高培训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4)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加大对授课教师的管理力度。①建立授课老师数据库。对授课老师进行登记、考核、评估、认定。对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授课认真,讲课内容新颖、知识前沿、趣味性强的授课教师继续留任,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那些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自身知识陈旧老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授课教师,不再纳入数据库。②完善相关的培训制度。培训体系的完善,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要分别建立人员、师资、考试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使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徐艳.构筑地方志人才队伍体系之思考[J].新疆地方志,2015(1):32-33.
[2]田亮.建设开放的地方志事业刍议[J].中国地方志,2012(2):40-42.
【地方培训学校】推荐阅读:
成都市地方税务局干部培训中心运营计划07-27
地方高等师范学校08-14
地方高等专科学校09-03
学校地方病工作总结05-20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评价标准06-28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11-08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10-27
地方税收07-14
地方利益10-15
地方院校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