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移动学习

2025-01-18

大学生移动学习(共12篇)

大学生移动学习 篇1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持终端的高速发展衍生出微博、微信、微视频、微课程等一系列“微”产品,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都市中, 这类简单便利、微小可移动的新型媒体受到人们追捧。据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发布的最新数据, 截止2013年12月, 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 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96亿。2013年1月15日, 腾讯微信宣布用户数量达到3亿。微媒体环境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那么, 在微媒体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这对移动学习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和分析, 对在微媒体环境下开展移动学习提出了若干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选取的对象是作者所在高校中参加2014年ITAT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 技能考试的学生, 该部分学生来自于大一到大三各年级各专业, 分布均匀, 符合抽样调研的要求。其次, 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普遍较好, 乐于尝试新媒体环境, 对本研究而言更具代表性。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为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 共有13个题目, 分别从手持终端设备、微媒体产品使用情况、微媒体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微学习策略四个递进的维度设置问题。调查方式采用网络调查, 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调查管理器功能, 共向300位学生开放问卷调查系统, 得到261份有效测试, 回收率为87%。对所得数据用Blackboard平台中的系统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大学生上网基本现况

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为移动上网提供了环境支持, 尤其是大学校园里免费且无处不在的wifi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上网环境。表1的数据显示, 有91.95%学生使用手机上网, 远远高于其他上网工具比例, 其次是笔记本电脑, 也体现了可移动方便携带的特点。这说明大学生群体的上网行为已呈现出移动性和泛在性。

再调查大学生所使用的手机类型, 如表2所示, 有99.23%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其中的33.33%使用苹果手机, 占了不小的比例。由此可见, 智能手机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全面普及, 移动上网体验和性能最优的苹果手机普及率也已达到三分之一, 手持终端设备已基本能满足移动学习的开展。

进一步调查大学生用手持终端设备进行移动上网的情况, 如表3, 0%学生从不手机上网, 移动上网行为已全面普及, 且58.24%学生表示很频繁, 39.08%学生表示比较频繁, 这说明移动上网行为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设良好的移动学习环境, 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大学生开展移动学习是当前高校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

综上来看, 大学生上网行为呈现出移动性和泛在性, 移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各类手持终端设备也基本能满足移动学习的开展。

2.2 微媒体使用现况

移动上网的普及使得种类繁多的微媒体应运而生, 我们选取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微媒体工具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微信使用率最高, 占91.95%, 其次是微博为84.67%, 而使用过微课的学生仅有11.88%。这值得我们思考, 如何利用微信和微博开展大学生移动学习, 如何将微课普及化。

对微媒体的使用时间段进行调查发现, 起床前或睡前、交通闲暇时使用频率最为密集, 比例达34.1%和27.20%, 碎片时间段的使用率较高, 可见移动学习中应运用微媒体工具开展碎片化学习。

再对从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或微信的时长调查, 分布较为均匀, 无显著差别。

综上可见, 微信和微博的使用率极高, 利用好这两种工具来辅助教学合适且必要, 尤其是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碎片化学习。而微课资源虽然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推动下已建设得较为丰富, 但学生使用率低, 需进一步努力提高资源价值。

3 微媒体环境下开展移动学习的相关建议

伴随着第一代90后毕业, 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已是清一色的“互联网原住民”, 他们接受能力强, 乐于尝试新型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中显示, 有61.69%学生表示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体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较大或极大的影响, 虽不知影响是利是弊, 但足以可见微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之大, 若教师能借助微媒体开展有效学习,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我们以基于微信平台建设一门课程为例, 分别从微学习单次最佳时长、微课程类型、学生关注要素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为广大教师借助微媒体工具开展移动学习作参考。

首先, 对微学习课程时长的调查中, 近一半学生认为10-20分钟的单次学习时长最为合适, 其次是5-10分钟。5分钟以内时间过短, 尚未进入学习状态, 而超过20分钟将引起学习疲劳, 导致思维分散, 降低学习效率。10-20分钟无疑是碎片化学习的最佳时长。

关于微课程的类型, 36.78%的学生选择视频类, 其次是图片配文字和互动小游戏类, 而纯文字类明显不受学生欢迎。当前情况来看, 政府相关部门、各大高校正如火如荼开展开发慕课、微课程等活动, 这类课程基本上是视频形式, 正符合学生的选择倾向。

那么, 对于一门在微信上学习的系统课程, 学生最关注哪些要素呢, 从比例排序来看, 依次是:学习资源丰富实用、朋友圈内可以相互交流、老师能实时答疑、操作方便、资源更新快、学习费用低。对于学习者来说, 资源仍是首要且重点关注要素, 教师在建设微课程时候, 切不可忽视。而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一定限制的生生和师生交互, 在微平台学习中却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这也将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要素。

综上, 对于一门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课程, 我们建议教学内容主要以视频形式呈现, 可以辅助添加图片配文字内容或者互动小游戏。单次学习时长, 即单个教学视频时长10-20分钟为宜, 若是互动小游戏, 也建议能在类似时间内过关卡, 若是单篇文章, 则建议能在5-10分钟读完。教学资源要求丰富实用, 符合学生需求。教学交互也不可少, 教师可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易错知识点定期开展微社区论坛讨论, 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同时, 鉴于移动学习的便利, 教师应及时回复学生发来的问题, 尽量实现实时答疑。此外, 教师在用微信或者其他微媒体工具建设微课程时, 还应设置清晰的阶段性学习路径导航, 该导航无需面面俱到, 短小精悍、思路清晰为佳, 可以根据学习阶段的递进来更新和调整路径导航以及对应的学习内容。

微媒体工具的丰富为教育实践领域也带来了帮助, 如何充分利用好各种不同工具的优点, 完善网络教学策略, 探索面向当代大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 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巧红, 王健, 李玉斌, 李雁云.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7) :57-68.

[2]李玉斌, 武书宁, 姚巧红, 褚芸芸.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1) :59-65.

[3]肖升, 何珍珍, 李勇帆.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6) :28-33.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

大学生移动学习 篇2

据全球最大教育商技软(skillsoft)2015 年发布的《中国移动学习现状报告》分析了中国移动学习市场以及移动学习的可行性、使用以及面临的挑战。95%的受访者表示移动学习让他们有所获益,74%的人认为移动学习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54%的使用者表达了对移动学习内容的偏好。这证明移动学习的发展潜力巨大,且以后逐渐成为发展趋势。据2014 年 5 月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使用人数接近13 亿,也就是说,接近90%的人在使用手机。而在百度知道2013 年暑假作业大盘点中,数据调查显示 32%的学生用手机在提问,相比去年增长 200%,预计 2014 年手机端提问量占比将超过 60%,且将逐年上升。从百度知道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移动学习的使用量逐年上升,而其他相关的学习型 APP 也同样类似。现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加有利于移动学习的发展,且为移动学习创造了互联的平台,移动学习的潜力巨大。

一、大学生移动学习状态分析

本次的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利用 PPS 抽样调查方法,针对温州市高教园区进行调查,一共收到 101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有 97 份,有效性为 96%.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大学生的移动学习习惯:一是性别对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影响;二是专业对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影响;三是不同年段的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影响;四是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目的;五是评价移动学习的效率以及影响移动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一)性别对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方式上,一般大学生会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和借阅书籍,而女生则有超过三分之一会选择使用学习型 APP.女生花在移动电子产品上的总时间与男生基本相似,而花在移动设备的学习时间则比男生相对较多。男生相对女生而言,使用听力阅读类的学习型 APP 较少,其他相似。在学习目的上,女生应付考试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而男生明显低于这个值。女生会在课间充分利用时间,且在考试前会有紧迫感,会利用考试前的几天充分学习;而男生则会在有无聊的活动时学习。在学习效率上男女效率差不多,女生则比男生受移动设备上的诱惑较大,抵制能力较低。

(二)专业对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影响

不同专业学生使用手机学习的学习习惯不一样,总体来看大多数专业使用词汇翻译类所占比例最高,对于人文社科类的专业使用学习型 APP 和借阅书籍的比例大,理工科专业则选择与人交流沟通的人比较多,对于文学类的专业选择听力阅读类的人多。选择使用的学习效率不一样,理工科的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会比较高,可见理工科学生的专注力比较高。

(三)年级对移动学习的影响

大二的学生使用移动学习方式来学习的人比较多,大四学生倾向于用 PC 终端选择看视频。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较多,而大四以后的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会相对比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在参加工作后,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就有所转变、大一的学生使用教学应用类的 APP 将近一半,大一大二的学生使用听力阅读类的多(可能是因为英语考级的原因),而最明显的对比是词汇翻译类,从大一到大四使用的比例越来越小。对于移动学习的目的,大二的学生用来应付考试的比例最高,大一大二在课间使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可能是因为课程较多。

(四)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目的分析

根据数据可以得出,大学生主要使用移动应用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应付考试占比 66.34%,其次是兴趣爱好占比 46.53%,而选择休闲娱乐以及陶冶情操功能应用的比例仅为 22.77%,这与手机等移动设备自身所带的一些娱乐性 APP 有关。大学生的频率提高主要发生在遇到问题或者考试前,占比为60.4%.当遇到一些无聊讲座或活动时,47.52%学生也会使用APP 来进行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主要是为了围绕着考试而使用,这也给开发学习型 APP 的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

(五)移动学习的效率评价及影响移动学习效率的因素

根据数据统计可得,约七成的大学生认为移动学习的效率一般,而认为效率高的学生仅占一成左右。在影响移动学习效率的因素上,69.31%的人认为移动设备其它诱惑多,当微信或 QQ 等社交性软件的提示出现时,容易使学习者分心,从而专注力不够。大学生自身对于移动学习的重视度不高,不会善加利用一些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学习,以及学习型 APP 自身的功能不完善,容易让使用者感到枯燥乏味,都是学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绝大部分的学生接受的是面授型教学,学习型 APP 有时不能满足日常生活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要求,同时针对某些实践性强的专业的学习软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得移动学习的效率被普遍认为不高。

二、移动学习的碎片化特征

移动学习作为一项新兴的学习模式,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比如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和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具体特征表现为:

一是随时性,移动学习随时随地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来进行移动学习。二是便携性,移动学习空间的自由转换丝毫不影响学习功能的实现。相比传统学习的空间限制来说,手机便携性的特征使得大学生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学习,满足了大众随时随地的学习欲望需求。三是广泛性,移动学习针对的主体广泛,个人使用移动学习的自由性强,强调个体信息需求,方便大学生的学习使用情况。四是分散性,由于移动学习所受移动社交及娱乐应用诱惑力大,注意力很容易被影响与分散,加之空余时间的碎片化,移动学习的分散性更大。

三、碎片化学习背景下移动学习的拓展应用

近几年新型学习模式的出现与发展,为学习提供了各样丰富多样的模式。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因素的影响。然而,书本式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面对面沟通的优势也是移动学习所要吸取的。目前大学生普遍认为移动学习效率一般,主要出现在移动设备的娱乐应用诱惑多,自身对于移动学习的不重视。根据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碎片化特征,可以有针对性的拓展移动学习的平台:

一是专业 APP 的开发与应用。首先学习型 APP 设计需要贴切学生的需求,在针对不同专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某一专业领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人性化体验式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其次推广学习型 APP,比如借鉴大众所熟知的作业帮、小猿搜题等拍照搜题软件的推广经验,让大学生能够相对地熟悉这类软件,从而引起大学生们对于移动学习的.重视。

二是 MOOC 的应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与大学教育的结合的典型产品 MOOC 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同时可以获得和外界更紧密的联系,了解当下专业热点,掌握各国专业学习的情况。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应该积极引入应用面比较广的 MOOC,如北京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MOOC被多所学校引入。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移动互联网融媒体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切合大学生对于移动学习的偏好,使移动学习的平台不断完善。

三是 MOODLE平台手机版的开发。MOODLE平台现已广泛应用到教学改革中,在调查的高校中,MOODLE平台已覆盖到所有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因为平台的互动优势MOODLE平台的使用率不仅高,而且获得学生好评。但是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同时不受泛在的时空限制,因此 MOODLE平台必须在原有网络版的基础上设计适于移动终端应用的手机版。否则 MOODLE平台的优势将无法发挥,各个学校在 MOODLE平台进行的前期投入也将无法产生效果。

四是基于智能手机的微模式教学平台的应用。融媒体发展的时代也对教育变革提出了要求,教学改革必须适应融媒体时代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这种习惯就是移动学习习惯。融媒体中除了传统媒体,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基于微信平台建立教学微模式教学平台,将原有MOODLE 教学平台的交互优势嵌入微平台,比如设置微分享、微服务、微活动等微功能,切合学生碎片学习的习惯,但是碎片化呈现形式的前提必须是系统知识的分解。

参考文献:

[1]姜强。碎片化学习视域下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认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1.

[2]朱学伟。基于碎片化学习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3]曹刚,张欣言,杨晨。深度课程改革下 MOODLE 开放式平台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4]师平。面向移动学习的教学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5,9.

大学生移动学习 篇3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80-03

移动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愉悦学习的需求。开放大学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需求,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为终身学习搭建平台。移动学习代表了学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它的普及势不可挡,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应该倍加重视移动学习平台的研发和建设,以丰富全新的资源及便捷高效的服务方式赢得公众的认可,从而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

一、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是开放大学建设的必要内容

网络平台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的第一重点,国开平台建设要“支持千万级以上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安全、可靠和高速的访问服务。通过光纤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高速网络接入,实现总部数据中心与分部、地方学院数据中心的专用网络链接,实现覆盖全国用户的高速网络访问服务”。而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更是刻不容缓。

1.建设一流移动学习平台是实现开放大学职能的需要

开放大学的使命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当今移动通讯科技的发展,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开展移动学习与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已经密不可分,移动学习平台的研发与建设是保证开放大学功能实现的需要。

(1)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学员移动学习更符合成人远程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均为成人,他们具备独立认知和自由思维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移动通讯操作及信息技术,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课程学习上的困难主要在于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而现在流行的MOOC、微课等,内容精练、篇幅短小,适合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正好可以满足成人学员解决课程重难点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开发基于手机、平板等便携式设备的移动学习平台,以移动设备为载体,让学习内容微型化、模块化,学习时间碎片化,这样更符合成人学员的学习特征。

(2)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能够有效弥补电大系统固有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建设移动学习平台、开展移动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开放大学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其社会声誉会大大提升,进而实现招生、教学的良性循环,逐步增加移动终端“用户黏性”,成为开放大学布局移动互联的战略应用和新的盈利增长点。

(3)优质的移动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平台是国家开放大学开展移动学习的必要前提,合理科学地设计移动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平台,能够提升移动学习和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的效率。国开移动学习平台既方便学生学习也方便教师导学,功能强大的移动学习平台,能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或进行互动交流。

2.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是提升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需要

(1)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是教育受众的需要,更是大教育时代竞争的需要。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均推出了各自的移动学习平台,国家开放大学也在部分学科做了移动学习的有关尝试。但一些情况反映出电大曾经的许多优势如今已经被后起的一些综合大学的网络学院赶超,在新兴媒体和新的学习载体不断更新的今天,无论是做大做强学历教育还是不断开拓非学历教育市场,均应该在不断完善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加强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建设,真正实现让学员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这样才能在近乎残酷的成人教育市场竞争中求胜。

(2)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能有效提升开放大学体系核心竞争力。开放大学建设关键要抓住市场,获得广大教育受众的认可,而取得大众认可的最直接因素为是否具有先进的网络上呈现的广大教育受众所需要的最直接的知识载体——高品位的网络课堂、最方便大众享用的资源呈现和推送形式、畅通无阻的通道。近年来,各名牌大学网络学院均在加快移动学习研究和推广,且较为广泛地得到了学生认可。开放大学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充实自我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应该以社会为大市场,满足“方便”这一社会教育受众群体追求的要素,加快移动学习平台研发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3.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是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开放大学追求的第一目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使用率达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移动手机已具备了相当庞大的用户群。手机相比传统互联网,具有便携性,它被人们看作是一个个人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可靠、使用频繁、操作简单、便宜和时尚。所以,国家开放大学抓住这一时代特征,加快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步伐。

二、开放大学体系移动学习平台研发存在的问题

当前,无论从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现状看,还是和其它网络院校比较来看,开放大学体系移动学习平台研发与推广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超前意识还不够,跟不上市场或时代发展要求,移动学习未成为主要渠道,尚处于局部开发阶段

开放大学应该是我国最大的大学,生源涵盖各行各业和社会各个阶层,学员都是在职成人,移动学习是他们的首需。而国开体系当前移动平台研发相对迟缓,移动学习资源的学科、课程涵盖面还不够广。目前研发的移动学习内容以视频为主,表现形式以App为主,而国外大学则以Web网站的移动化为先。

2.碎片化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进度及移动化学习方式的推广步伐迟缓

国外可汗学院、名校公开课等经过国内网易等组织翻译已家喻户晓,得到大众好评,国内关于MOOC、微课程等的论文讨论近几年虽然层出不穷,一些名校也开发了相应课程,如国家开放大学搭建“5分钟课程网”,开发了对应的“五分钟课程客户端”,但和国外资源相比,各方面还都有些差距,有些课程虽然变成了微课,唯美、活动多样等各种特点都有了,但易开发、易播放、易传播等特性不足;目前,基层电大所看到的仅仅《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一门课程有适合移动学习的平台和手机客户端,无关于开展其他课程或学科移动学习的计划,也无系统的移动学习资源成果,国家开放大学总部部分教师做了一些很精致的MOOC,但仅限于少数课程某些方面的知识点,课程规划和体例性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交互体系,且宣传推广不够,大众知之甚少,点击率并不是很高。

3.没有形成系统合力开发的良好氛围

系统建设是电大的第一优势,国家开放大学在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上,还没有以系统内各学科教学团队为主体研究和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亦没有重视对现有资源的再加工,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

三、对加快建设国开一流移动学习平台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经济建设

电大系统通过30余年的资源建设和积累,资源量已不是问题,笔者认为,问题在于对资源整合不够,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当今,研发移动学习平台,应该在已有的在线学习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迁移完成。从平台承载力和推送量上,一定要有发展和超前意识,要站在“全民性”、“社会化”的高度投入平台;从学习资源建设上,国开总部要有系统性的规划,按照主要专业、主干课程,有大纲,有分工,成体系,不重复建设。一方面,鼓励支持系统内教师开发一些MOOC、微课,做好“五分钟”课堂建设;另一方面,在已有在线平台资源基础上改造加工。从过去到现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所自豪的是在线平台中海量的学习资源,尤其名家名师如华罗庚等大家的授课影视媒体作为不可多得的遗产,将这些资源合理切分、加工为微课程或者适度改造为适合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新媒体资源,开放版权、自由运用,应该是经济可行的路子。

2.发挥系统优势,完善平台功能

开放大学移动学习平台,要融入MOOC、微课、O2O、翻转课堂等先进理念,应该是功能、特性涵盖教、学、管、考、运营的全业务流程的平台,能承载本、专科层次多专业系统网络课堂资源,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应该是国开总部专家引领,组建体系内各相关教学团队合力开发建设。其特性应该是多、快、好、省,“多”就是资源丰富且成知识体系;“快”就是平台承载量大,推送力强,程序简捷;“好”就是资源新、实用,平台界面吸引民众;“省”就是经济型,经济建设,经济使用。

3.基层学院和学习中心应重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手机客户端建设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手机客户端的开发与应用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家开放大学移动学习端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软件,也是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有力的社会平台。根据CNNIC统计,从目前的网络用户使用习惯、市场情况来看,移动端呈现多元化的入口特点,竞争激烈。随着智能手机普及、App发展,越来越多手机网民开始习惯于直接点击手机桌面图标的方式来使用网络服务,传统浏览器为主的入口形式开始逐渐向各个App分散,各应用都具有成为入口的可能性。

4.大力发展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方便性、实用性等特点,目前大部分学员都具有微信账号,国家开放大学基层学院和学习中心应利用此优势,充分运用微信平台开展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工作。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教学信息、辅导资料、教学资源等,学员通过微信平台查阅学习进度、考试信息、成绩信息等。

总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学习方式和知识管理的效率和适切性,渴望随时随地以快乐而简便的方式进行学习。国家开放大学要超前部署,以移动学习的开展为突破口,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要科学规划,经济建设,发挥系统优势,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和平台。基层学院和学习中心应重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大力发展移动学习,真正实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2]腾讯科技讯.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使用率首次超越PC[EB/OL].http://tech.qq.com/a/20140721/043716.htm.

[3]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EB/OL].http://www.5minutes.com.cn/default.aspx.

大学生移动学习 篇4

移动网络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 技术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 网络资源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为人们投供非常大的信息量, 而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学校园引入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把移动网络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高校教育科研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在移动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的占有率, 使大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走出传统的课堂, 充分利用各种模式开发移动网络资源, 扩大眼界, 接触到更多的、更广泛的知识, 增加知识的积累,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做准备。

2 深度学习的含义以及特点

所谓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对所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或者是记忆的基础之上, 还要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分析, 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所学知识想成一定的评价, 并且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 与新知识进行很好地衔接,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是在传统学习基础上的一种进步, 通过深度学习, 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记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与灵活的运用。

2.1 深度学习的特点

(1) 联系与构建是深度学习具备的特点之一, 学习者通过深度学习, 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把学到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通过内在的逻辑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并且通过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使所学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2) 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批判。深度学习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学习者主动对知识的探索, 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积累, 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加工、思考, 并且批判性的吸收知识。

(3) 学习者在对知识掌握与贯通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不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应用, 还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 使自身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深度学习分析

3.1关于移动学习特点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对移动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准确的定义, 但是维基百科网站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能够跨越各种情境、地点以及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说移动学习不仅包括移动与固定技术相结合的, 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学习的方式, 同时也包括个人或者是移动设备作为教学或者是学习手段的课堂学习以及扩增实境学习。综上所述, 移动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学习方式主动化、学习时间随意化、相互交流快捷化。

3.2 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分析

移动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其学习模式也比较多, 但是目前为止主要的研究模式是情境认知模式,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这种模式的具体研究过程。

所谓的情境认知应用模式就是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这个问题情境需要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才可以真实的再现问题发生的情境。然后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个情境进行学习, 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这种应用模式根据其研究主攻方向的差别, 又可以细化为参与模拟的体验式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移动探究性学习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移动学习这几种学习范式。这些范式为学习者更好的参与到深度学习中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移动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移动环境中是否具备实现基于大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条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详细的分析一下:

3.3.1 硬件平台的发展程度

在移动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进行高效学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硬件支撑平台, 而我国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可以满足高效学习的这个要求。目前我国的网络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网络技术逐步提高, 无线网络遍布到全国各地, 使无线网络的使用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畅通无阻的使用它。多种社会性的软件为高校大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如QQ聊天、微博以及谷歌地图等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可以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交流研究观点等。

3.3.2 丰富的网络资源

除了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以外, 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也为高校大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提供信息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网络世界里有着大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资源, 通过这些资源, 大学生可以就研究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含量。

3.3.3 应用与迁移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得到发展

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情境”, 其他的学习方式是使用文字在我们的脑海中描绘出一个真实的情境, 但是移动学习可以在移动设备及其网络的帮助之下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 可以用我们的视觉看到的情境, 移动网络的应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模式。使知识融合在情境之中, 与传统的采用书本进行学习的方法相比, 这种模式显然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做到了学以致用, 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4 在移动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的深度学习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大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构建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上。大学生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观点与感悟共同协商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中, 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把这个模式具体划分为五个模块。

首先提出索要结局的问题, 然后建立学习小组或者是一个人为单位进行个别化的学习, 在学习中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行为、总结研究的经验, 并且分享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 进一步促进研究学习的展开。

4.1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块

启动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使大学身带着问题的紧迫感去展开学习, 通过移动网络利用社会性的新学习软件在网上查询自己需要的材料, 按照自己的需要组成学习小组, 大家共同协作、群策群力、共同交流各自的观点, 在讨论中总结经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4.2 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模块

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采用个人单独学习的方法与多人在一起学习的方法一起协同合作完成问题的解答。这就是这个模块的两种学习方式:协作与个别化学习。其中个别化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从网络上获取知识, 获得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但是由于其学习过程是由一个人完成的, 所以获得的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协作学习就可以完全弥补个别化学习在获取知识方面的局限性, 协作学习方式不仅从网络获得必要的知识, 还可以借助他人进行知识的交流, 借助的对象可以是学习伙伴, 也可以是教师, 其形式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写作的过程中, 大家可以取长补短, 通过讨论与交流交换彼此的观点,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通过协作学习还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精神, 减少个人学习的孤独感, 激发学习的热情, 进一步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 为学习增添强劲的动力。不仅如此, 不同人、不同视角的阐释, 便于学习者全面准确的理解内容, 还有助于人们从历史维度、时代高度、专业角度全面辩证的考虑问题。从下面的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模式图中我们可以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4.3移动条件下的实时交流模块

这个模块的主要作用是为大学生提供在移动网络学习与交流的方式, 它扩大了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扩展了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使他们的学习主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在移动技术的支撑下使用微信、短信以及QQ聊天等方式实现研究信息的交流, 高校还可以搭建一些网络交流平台, 如专家在线、在线答题等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这个模块的作用, 如, 通过移动QQ可以实现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在线视频聊天, 还可以充分利用移动QQ的空间日志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这个软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的特点;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交流研究成果、学习资料, 使交流的方式不仅限于简单的交谈, 还可以实现文件的传递。

4.4实际应用模块

知识的灵活应用是深度学习区别于传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设置的特定情境中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以此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 促进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实际应用模块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在检验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促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改进, 使他们通过检验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 更加积极的投身到深度学习中。如果在学习中没有对研究的问题给予彻底的解决, 则要重新收集资料、积累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则又需要查询资料、互相交流, 如此往复循环, 最终使问题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得到彻底的解决。至于学生在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则可以通过教师为学生设定。

4.5反思与总结分享模块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只有不断反思与总结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通过反思可以把学到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所以要把这种良好的习惯保持下去。反思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它既是探究与评价, 也是自省与思考。可见反思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习的反思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的工具——空间日志以及微博等形式予以表现。通过反思可以使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总结, 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予以避免。使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发展, 更深一步的促进深度学习模式的发展。

5 结语

在移动环境下进行高校大学生的深度学习模式的研究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科技发展为大学生们提供的方便条件, 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们的自主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 也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与知识的实际用能力, 为大学生们今后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珑.移动学习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0 (6) .

[2]张钰梅.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2 (5) .

[3]陈金灿.大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环境进行学习的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4]陈意.基于移动学习的深度学习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 :24—26.

移动学习现状分析 篇5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及在我国发展现状

虽然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已有几年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主要有:

Alexzander Dye等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

Chabra和Figueiredo: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2]

Paul Harris: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3]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移动教育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可概括为:使用移动设备,利用无线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并为师生提供双向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教育机构进行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短信息平台和GPRS平台向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2)基于GPRS技术建立移动教育平台,开发适合多种设备的教育资源,解决资源共享问题;(3)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发布和浏览平台,提高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开发规范、动态扩充和可定制性,并为教育语义Web打下基础;(4)教育语义网络平台,它主要利用语义Web技术提高教育服务平台的智能性;(5)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系统,实现在校园中利用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的教学。第二类是由教育企业进行的移动教育产品的应用研究,这类产品主要是电子词典类,学习资源通过下载的方式存入到词典中以便进行移动学习。第三类是硕士论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技术及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上,涉及实际移动学习方面的应用则比较少。

在现有的实际运用研究中,移动学习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方式:(1)基于短信息、多媒体信息、移动邮箱的方式,教师通过短信息、多媒体信息服务或邮件将学习资源或作业发送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同样的方式学习、提交作业或与教师交流。校方通过短信息服务为师生提供公告、通知信息;(2)师生间通过手机移动QQ或移动MSN工具进行实时交流;(3)搭建WAP学习站点,为学生提供通知公告、学习资源等信息,并通过论坛实现师生间的异步交流。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移动学习的功能,但存在以下缺点:(1)教学模式单一;(2)频繁使用短信息或多媒体信息服务,增加了教学成本;(3)尽管移动QQ或移动MSN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实时互动,但容易受到其他朋友的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容易受到安全威胁;(4)受到通讯速率、手机性能的影响,WAP(无线应用协议)学习站点的功能较简单。可以看到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移动学习的平台投入到实际运用中。

目前,基于3G技术的高性能手机已经投入市场,为移动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由于手机方便随身携带的特点,使得其必将成为移动学习的首选工具,因此基于3G手机移动学习的平台的开发运用,将会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高效、实用、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环境。

二、平台的定位与建设原则

1.平台的定位

移动学习适应范围广泛,其既适于学历教育也适于非学历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移动学习的平台的功能将有所不同,本平台将针对基于网络教学的学历教育进行设计。同时由于受到3G手机性能、显示屏幕及输入不便等限制,移动学习的平台的功能不可能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平台相比较,因此移动学习只能作为基于互联网技术或其他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取代其他任何类型的学习方式。

2.平台的建设原则

在进行移动学习的平台的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手机性能、学习者时间分散等特点,建设原则如下:

(1)学习资源多样性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可能发生在汽车上、地铁中、快餐店等嘈杂的环境中,因此应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如文本、音频、视频以及Flash动画等,以供学习者根据所处环境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同时可将资源的表现形式进行组合,以增强资源的抗干扰能力,如在视频资源中增加字幕显示。

(2)支持多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应适合移动学习的特点,而不能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照搬到移动学习中。平台应提供多种教学模式以便教师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

(3)合理组织学习资源

为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以及考虑到学习时间分散等特点,学习资源不宜过于复杂,应以5~10分钟讲清一个知识点为宜,以便于各个“击破”,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4)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鉴于手机特点,学习的平台的界面应尽量简洁、直观、操作简便。

(5)遵循规范,便于扩展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软件开发规范,并建立相关的技术文档,编码时应进行合理注释,以便系统功能的扩充与维护。

(6)“一站式”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

集中实现移动学习所需要的功能,抛弃移动QQ、移动MSN等实时交互方式,平台提供聊天室、客户端实时通讯等功能,以实现师生间实时交流互动,为教学双方提供“一站式的”、“纯净的”教学环境。

(7)减少通讯费用,降低教学成本

平台可采用如下方式降低教学成本:提供离线学习资源供高端手机用户下载学习,以减少通讯流量;提供站内短信功能,为教学双方提供异步通讯工具,以满足个性化与私密性沟通的需要;通过平台及时发布通知公告信息,除非出现紧急情况,尽量避免使用短消息服务发布信息。

三、平台的主要功能

本平台针对基于网络教学的学历教育进行设计,它是对现有网络教学的有益补充。为了便于教学与管理,移动学习的平台将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平台(以下简称网络教学平台)共享用户信息以及相同功能的数据信息(两个平台同步实现),以便教学双方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两个平台互相独立加重教学双方的负担,而且便于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管理。移动学习的平台由学生学习的平台、教师教学平台以及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学生学习的平台主要功能如图所示。

当用户(学生、教师、管理者)进入平台时,可以直接浏览校园动态、公告通知栏目中的内容。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则根据用户类型进入不同的界面(教师和管理功能后文描述),学生登录后即进入学生学习的平台,包括学习空间、学习工具、信息反馈、学习情况查询、在线帮助等栏目。系统将对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进行记录,以便对教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学习的平台的功能简述如下:

(1)校园动态

显示与教学有关的校内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以及科研方面的最新动态。

(2)公告通知

实现与网络教学平台一致的功能,信息一旦发布即在两个平台上同步显示(只有特殊情况使用短消息进行通知)。此处应只显示处于发布有效期的信息,而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查看所有的历史信息。

(3)在线帮助

介绍平台功能以及如何使用等信息。

(4)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栏目是学生学习的平台的主要功能,它由8个子栏目组成:

1)在线学习

显示学生正在学习的课程列表,学生可在线或离线学习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组织应符合平台的建设原则。为了满足移动教学的需要,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①常规式教学

学习资源按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学生按教师组织的知识结构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

②程序式教学

一种简单智能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将回答系统提出的问题,系统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将他带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③情境式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色彩丰富、声形并茂的场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2)实时教学辅导

教师可通过论坛、实时交互工具,按计划在约定的时间内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可与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数据,同步实现,以便通过两个平台同步进行实时辅导。

3)课程论坛

实现与网络教学平台一致的功能,共享数据,以便教师可通过两个平台同步实现对学生课程的异步辅导。

4)在线测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为学生部署在线测试题目。考虑到手机、学习者时间分散等特点,测试题目以单选、多选、判断正误或简答题为宜,以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5)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之一。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5~7人一组为宜),通过创设情境或提供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学习小组成员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互相支持、互相帮助。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

①主题论坛

根据教师部署任务情况,小组成员可建立以任务为单位的主题论坛,以便小组成员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异步讨论。可与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数据,同步实现。

②实时互动

根据教师部署任务情况,小组成员可约定时间利用实时互动工具进行实时讨论。可与网络教学平台以相同方式实现,共享数据,以便通过两个平台同时互动。

③共享资料

小组成员可分工协作,分头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录入到系统中,以供小组成员参考。可与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数据,同步实现。

6)共享资源

教师可上传与教学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源,以便学生拓展知识面。学生也可以将搜集的资源上传到系统中,以便与其他同学共享(学生上传的资源经教师认可后才能发布)。此处发布的共享资源应以适于手机用户阅读为宜,并同步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中。

7)考试预约

实现学生课程考试预约功能,它是网络学历教育所特有的功能,学生是否参加课程考试由自己决定。此功能应与网络教学平台同步实现,并且只有在考试预约期间才显示。

8)考试安排

此功能与考试预约功能协同使用,学生进行考试预约后,校方即进行考场安排,安排结束后学生通过此功能获知其考场安排信息。可与网络教学平台同步实现,由于其重要性也可通过手机短信通知学生。

(5)学习工具

学习工具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提供的辅助功能,包含如下5项:

1)站内短信

在平台内实现管理者、教师、学生间异步通讯功能,类似于邮件系统。它既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发送,也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信息群发。用户登录平台时一旦有未读信息系统即给出提示。可与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数据,同步实现。

2)读书笔记

实现记事本功能,以便学生随时记录学习笔记、读书心得等,可与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数据,同步实现。

3)日程安排

实现日程提醒功能。录入日程安排信息后,用户登录平台时一旦有当日未过时的安排信息则立即进行提示。可与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数据,同步实现。

4)实时互动

实现聊天室、客户端实时通讯功能,以便师生间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既可以一对一交流也可以群聊,为教学提供一个“纯净的”免干扰的环境,同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通讯录

基于平台内用户建立站内通讯录,以便查阅相关人员的联系信息。在站内短信功能中,可直接使用通讯录中的地址进行短信发送。可与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数据,同步实现。

(6)信息反馈

用于随时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根据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服务质量。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问卷调查

教师可在移动教学过程中随时组织问卷调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学校可随时收集师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问卷可有单选、多选、问答等形式。

2)建议箱

师生通过此功能可随时向校方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便校方改进教学环境或服务质量。

(7)学习情况查询

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在移动学习的平台及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

1)在线时间统计

可按课程分别显示学生在移动学习的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学习时间。

2)课程成绩查询

学生可随时查看已考课程的成绩,同时显示课程的最高成绩和平均成绩。

3)论坛发帖情况

统计学生在课程论坛中发的主帖数、回帖数以及帖子点击率等信息。

4)协作学习情况

对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进行统计,以任务为单位分别统计出在主题论坛中发的主帖数和回帖数、参加实时互动次数、上传资料数等信息。

5)在线测试情况

以课程为单位统计出参加在线测试的次数、在各分数段内取得成绩的次数等信息,以便随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上是对学生学习的平台实现功能的简单介绍。

考虑到手机、移动学习的特点,教师教学平台应只包括适合移动环境的教学功能,可包括我的工作室(实时教学辅导、课程论坛、协作学习、共享资源)、教学工具(站内短信、教学笔记、日程安排、实时互动、通讯录)、调查问卷、教学情况查询(在线时间统计、论坛发帖情况、学生论坛发帖情况、协作学习情况、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等功能,而移动学习的平台中在线学习资源、在线测试、协作学习、共享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应通过基于网络的教师教学平台实现。教师教学平台除了具有一定的管理功能外,基本上与学生的学习功能相同,因此不再叙述。在教学情况查询功能中,既包括教师自己教学情况的查询统计,也包括所教课程学生学习情况的查询统计,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大学生移动学习 篇6

摘 要:传统词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移动学习方式给词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借助移动设备,学习者能够在课堂外随时随地进行词汇学习。文章以频率效应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输入输出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手机的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该模式借助短信、飞信、QQ等移动平台进行词汇移动教与学,构建了多维立体词汇学习模式,有助于实现课堂词汇教学的延续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词汇输出能力。

关键词:移动学习;英语词汇;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23-04

词汇是建构句子和篇章的基础,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界对于词汇教学的研究兴趣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1]2007年,教育部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更高要求”词汇量为7675个,而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缩减等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班级大、人数多,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对词汇进行有效解析练习。由于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的学习风格、记忆曲线和词汇水平等,课堂词汇教学也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学生的课下词汇学习缺乏有效监管。

同时,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也存在各种问题:孤立、机械地记忆单词;缺乏主动学习词汇的计划,有计划难以执行;侧重读等接受性词汇学习,忽视说写等产出性词汇练习。这些因素导致学生词汇学习效果欠佳,词汇量不足成为导致其听、说、读、写、译能力差的主要原因。[2]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一、移动学习概述

1.移动学习及其可行性

2000年,移动学习这一概念首次引入我国,它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3]不同于传统的基于PC终端的网络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是指在移动计算设备的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所使用的设备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4]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作为最普及的移动设备——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性能和存储能力日益强大,不仅可以传送文本信息,图像、音频及视频等信息交互也已经完全实现。手机携带方便,操作灵活,上网便利,而且价位相当,资费也相对便宜,在大学生中普及度很高,广泛应用于交流、娱乐、浏览网页获取信息、在线学习等等,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设备。根据调查,大学生群体中已不知不觉开展了手机移动学习,但使用效率不高。[5]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优势在于灵活性、个性化、交互性,它保证了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自主安排学习内容,随时和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即时或延时交流。但由于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设备处理能力有限,移动学习时间零散,因此要求手机移动学习相对松散,适合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词汇学习与移动学习之间有契合点,因此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适用于大学英语词汇的学习。

2.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研究

根据Nick Peachey2010年做的一项关于移动学习在英语教师中意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来自世界各地500名英语教师中近80%的人都认为移动学习将在未来的语言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6] 把移动学习和词汇学习相结合进行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Stockwell(2010)以Moodle为平台,要求学生对听力课中涉及的单词进行词汇练习,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获取材料,并提交练习答案,侧重研究不同移动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7] Thornton & Houser(2005)对比研究了利用邮件和手机进行词汇学习的效果,结果证明用手机比使用邮件和纸质材料更有效。[8]

国内对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5年。有的研究关注词汇学习移动系统的设计,如王钰[9]、王伟等[10]。有的侧重模式的探索,如杨丽芳(2012)提出了基于短消息、数字便携设备等的词汇移动学习模式。[11]毕鹏晖(2014)探索了用微移动学习方式建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合作互动新模式,并进行了四周的实验证明该模式能显著提高词汇学习效率。[12]

分析总结前期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中的词汇学习内容与正常的教学脱节,课内外词汇学习缺少延续性;学习者往往被动接收教师提供的词汇信息,学习者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词汇输出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者大多数实验词汇内容有限,推送形式单一,实验时间较短,是否适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长期操作仍然是个问题。

鉴于此,结合手机移动学习和词汇学习的特点,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手机的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旨在推进词汇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合以及输入与输出学习的结合,从而帮助学习者真正掌握词汇。

二、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实现学习时间碎片化、地点随意化。除了移动学习理论之外,本模式的理论基础还包括频率效应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及输入输出理论。

1.频率效应理论(Theory of Frequency Effect)

继承了Hatch和Wagner-Cough的频率假设,Ellis(2002)提出了基于频率的二语习得理论。他强调频率作用,认为语言学习效果和输入频率密切相关,语言输入频率在语韵、拼写、词汇、阅读、句子生成、句法规则、语言理解等方面对语言学习者都有着积极影响。[13]戴劲(2007)研究比较了四种输入模式(读、听、视听、字幕视听)及三次重复性语言输入对语篇理解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输入次数的增多,理解率也不断提高。[14]因此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对学生的词汇学习内容进行间隔性重复推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词汇输入,保证词汇的输入频率有助于词汇学习。

2.合作学习理论(Theor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Johnson等认为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共同工作来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15]相关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创设各种活动进行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明确责任分工进行互助性学习,互相评价。合作互动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而且同辈群体所提供的激励机制和榜样作用会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归因习惯和自我调节能力。[16]

3.输入—输出理论 (Theories of Input and Output)

美国的语言学家Krashen在1985年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他指出理想的输入通常有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ve),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入的材料应该尽量有趣和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的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语言习得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i+l)。该理论认为输入至关重要,语言材料在难度上应稍高于语言习得者现有的语言知识。语言输入难度要适中,输入量要大而频繁。[17]

Swain之后提出了著名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认为输出也是二语学习的一个必要因素。输入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注意语言形式也能达到理解,但输出时则必须经过思考、控制和语言知识的内化,输出可以加深深层处理促进语言习得。[18]

三、基于手机的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探索

飞信“拇指群”是基于短信的群聊平台,一人发送多人收到,为小组成员之间即时交流学习心得及成果提供了条件。QQ群可以实现群组成员文本、图片及音视频等方式的交流。

因此,本模式主要借助短消息、飞信、QQ、微信等移动平台,课堂内外结合,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注重词汇的输入和输出,建立立体化词汇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基于手机短消息的词汇学习阶段

教师将课本词汇的音形义(英语及汉语解释)在课文学习之前推送学生,激起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往往注重单个词以及少量词组的学习,在词汇运用时经常出现中式英语甚至错误搭配,其原因之一就是没重视从地道的目的语中学习词的组合。词与词的组合就是词块,它反映词汇知识深度的典型类联接及其搭配,[19] 因此针对重点词汇,结合相关词块及例句推送给学生,使其对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及用法有更多的理解。

M. Lu(2008)研究发现在移动学习中学生收到的信息长短与学习效果关联性不大,但学生阅读手机内容的频率与学习效果则成正比。[20]因此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借助飞信短消息群发功能在相应时间点上向学生手机推送词汇,同时起到提醒学生及时学习的作用。学生利用飞信拇指群进行学习交流及输出练习。由于小组成员会收到每个人发送的信息,所涉及的词汇会得到大量重复性输入,从而强化记忆效果。

2.基于网络交流平台的词汇强化阶段

早在1991年Lund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视觉组与听觉组两种模态组,结果发现随着输入频率的增加,视觉组和听觉组的成绩都得到了提高。[21]此阶段教师将课文、其他相关的文本、图片及音频、视频推送给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达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让学生多感官体验具体语境中词汇的意义,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电子词典等多种方式,并结合课文上下文进行多模态立体词汇学习,加深词汇知识深度。

同时,QQ(微信)讨论组支持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学生能够进行离线或在线一对多、多对多互动交流。在每个单元学习期间学生把自己词汇学习的文本或自制音频、视频上传到QQ群上分享、交流。小组内部对这些例句进行读、听、说等输入输出活动,互相评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合作学习,使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语言知识,增强产出能力。这种“互动式输入比单纯的输入有助于学习者习得更多的词汇”。[22]

3.评价反馈阶段

为有效监督检验学生的词汇习得效果,教师设计了一些练习活动,在课上或课下对学生进行检验测试。比如,词汇单选、翻译、听写、词汇游戏等。学生本身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词汇练习设计,从听说读写译各方面对词汇进行立体学习。

学生对每个单元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性评价,就其他人学习交流情况进行互评,并选出表现最好的进行表扬。同伴互评能够使学习者更积极地参与评价,因而学习自控力和自主性更强。[23]每学期还可对各小组的学习空间进行评比,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及合作意识。

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随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或网上讨论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同时该模式引入竞争性的教学策略,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三者的结合也促使学生审视修正其自主学习的策略等,进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首先是组织者、指导者,利用短消息、飞信、QQ等移动平台,既整理提供词汇学习资源,又担负文本或音频、视频材料的推送工作。学生借助手机在线学习交流,或下载材料后进行离线自主学习。当此模式运行成熟,教师可以逐步指导学生使其操作完成所有流程:从搜集相关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到自行设置检测题目等等,从而促进学生从半自主性学习向完全自主性学习的转变。

四、结论

不同于传统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突破了时空对学习的限制,实现了学习时间、地点的同步化和异步化。基于手机的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是在保证整个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又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24]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由于词汇学习和课堂教学是同步进行,课堂内外一体化学习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视听说多感官、多模态立体呈现及输出词汇,语言输入与输出有效结合,不仅增加了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实现传统维持性和接受性学习向创新性和建构性学习的转变,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词汇的深度知识。这种输入—吸收—输出的模式逐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词汇教与学的一种新模式。

基于手机的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手机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终端灵活性和智能化的优势,但由于手机屏幕尺寸有限、设备处理能力有限及学习环境复杂多变等主客观原因,决定了基于手机的词汇学习是外语教学的补充部分。郭红霞等(2011)对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及其兴趣持久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的兴趣持久度不高。[25] 随着通讯技术等的发展有些问题会得到解决,但如何激发保持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兴趣,如何加强合作式词汇学习等课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Laufer,B.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language input and from form focused activities[J].Language Teaching,2009(42):341-354.

[2]肖维青,曾立人.基于词频和遗忘曲线的“云服务”词汇学习系统[J].外国语文,2012(8):119-124.

[3]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

[4]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3):12-16.

[5]卓毅,李亚丽.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45-51.

[6]Peachey, N. Survey: mobile learning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EB/OL].http://technogogy.org.uk/.2010.

[7]Stockwell, G. Using mobile phones for vocabulary activities:examining the effect of the platform[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0(6):95-110.

[8]Thornton, P. & Houser, C. Using mobile phon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Japan[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5(3):217-228.

[9]王钰.基于移动学习的英语单词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王伟,钟绍春,吕森林.面向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移动智能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64-68.

[11]杨丽芳.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2(4):54-58.

[12]毕鹏晖.用微移动学习方式建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合作互动新模式[J].教学研究,2014(3):26-30.

[13]Ellis,N. C.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88-143.

[14]戴劲.输入方式、输入次数与语篇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285-292.

[15]Johnson,D. & R. Johnson. Cooperative learning: What special educators need to know [J].The Pointer,1989(33):5-10.

[16]顾世民.虚拟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集成框架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1(6):59-65.

[17]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8]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G. Cook & B. Seidlhofer(ed.),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r of H. G. Widdowson[C].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9]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38-445.

[20]Lu,M. Effectivenes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via mobile phone[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8(23):515-525.

[21]Lund,R.J.A comparison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2):196-204.

[22]Luan N L.&Sappathy,S.M.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the impact of negotiated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2011(5):5-21.

[23]Gielen, S., Tops, L., Dochy, F., Onghena, P., & Smeets,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and of various peer feedback forms in a secondary school writing curriculum [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2010 (1):142-156.

[24]顾世民.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7(6):67-72.

[25]郭红霞,熊锟,刘占荣.关于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及其兴趣持久度的调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4):81-85.

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的移动学习 篇7

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传播知识方面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移动学习渐渐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也将是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主要学习方式。有效利用移动学习, 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提高他们的实习效果, 加强中职三年教学的连贯性, 使中职的教学体系更加合理。

二移动学习的概述

随着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 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是远程教学的新兴领域, 它有着独特的便捷性、移动性、灵活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 成为一种与传统数字化学习完全不同的全新学习方式, 渐渐被学习者认识和接受, 成为当前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 以及多媒体技术, 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 (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 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目前, 针对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与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应用在国内还是空白, 而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平台又是特别需要的, 因为把中职学生原有的集中学习模式转变成依托移动平台上进行, 可以实现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随时随地、有针对性、有交互性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三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移动学习的可行性研究

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的普及是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 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的硬件性能也同样影响着移动学习的成效。目前市场上可供移动学习使用的终端设备主要有:手机 (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手机 (智能手机) 是学生群体中主要的移动学习终端设备, 除了通话、短信等基本功能外, 还有无线上网、文件和信息交互、播放视频等功能, 为实现移动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职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多为17~18岁, 他们勇于挑战、思维活跃、容易尝试新鲜事物。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已开始利用手机无线上网, 熟悉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连接互联网络, 访问网站、论坛、在线观看视频等, 这为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随着3G、Wi Fi的普及, 移动设备的性能也大幅提高, 中职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移动设备通过因特网, 利用http、Wap等方式与教学服务器连接, 利用浏览器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由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构成;教学活动可以覆盖教学、作业和考核。

四移动学习在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的应用

1. 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的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指导, 中职学生在最后一学年需在社会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延续;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组成内容;是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在空间上是零散分布的, 顶岗实习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是不同步的, 传统班级的面授教学课程很难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 有些学生甚至将顶岗实习当作“顶岗就业”, 一些要求集中上课和考试的教学活动也难以保证出勤率,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连贯性被打断, 直接影响了中职学生第三年的教学质量。

2. 中职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移动学习的引导

学校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门, 学校对新的学习理论和方式应予以积极关注, 充分分析其优劣, 扬弃与创新各种教学理念,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应该认识到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在中职学生中广泛普及, 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移动学习是必然的趋势, 只有对中职学生的移动学习予以正确的支持和引导, 才能使顶岗实习期间的移动学习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移动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 要求中职学生对其有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移动设备学习。目前, 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把移动设备当成娱乐工具, 一小部分学生甚至将移动设备用作考试作弊工具, 破坏了移动学习的氛围, 影响了移动学习效果, 因此, 学校必须加大对移动学习的宣传力度。学校应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 制订科学的推广方法, 积极引导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主动进行移动学习, 端正移动学习的态度, 使中职学生能在顶岗期间实现自主移动学习。

3. 建设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移动学习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职学生在顶岗期间的移动学习, 中职学校须积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移动学习平台。

第一, 要建设顶岗期间移动学习的资源库。在传统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的特点, 如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的带宽小、屏幕小、存储空间小等特点, 开发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顶岗实习课程。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三大类: (1) 课程的指导性材料, 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实施计划、考核说明等; (2) 课程的学习资源, 如教学内容、课件、教学视频等; (3) 课程的辅导材料, 如知识要点、难点分析、试题库、教学案例等。

第二, 要有计划地对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设计。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移动学习平台按用户划分可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和用人单位模块。具体功能见下图:

五结束语

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已成为传播知识的新型载体, 移动学习已成为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中职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在顶岗期间移动学习的引导, 制定适合中职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 建立有针对性的移动学习资源库;中职学生应正确认识移动学习的优越性, 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 提高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相信未来移动学习将成为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重要学习方式, 甚至将会涵盖三年中职学习的时间, 成为广泛运用的学习方式。

摘要:随着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 移动学习将会在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的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移动学习的概念, 分析了在中职学生开展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并针对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的学习特点, 提出了移动学习在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的应用方法, 以便更好地完善中职学生在顶岗期间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刘远东.远程教学:顶岗实习中工学矛盾的解决方案[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7)

[2]安宁.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 2006 (1)

[3]戴文辉、毛宏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基于浏览连接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1 (7)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研究 篇8

1.1 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延伸, 它是指学习者在其可能实现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讯网络获取学习资源, 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 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构建的过程。

1.2 移动学习的特征

移动学习应包涵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形式上是移动的。即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 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不是特定的, 学习资源和学习者都是可移动的。

(2) 实现方式上是数字的。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互联网技术, 利用移动设备及无线互联网进行数字化的学习, 这一点是有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关键。

(3) 内容上是互动的。移动学习的技术基础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只有这种双向交流的模式, 才使得“移动”更有意义, 才能更充分地表现出移动学习的优越性。

2 对高职学生移动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方法及对象

为了解目前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 掌握高职学生常见的移动学习方式, 总结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研究。本次调查针对南京江宁大学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展开, 抽样年级涉及到大学一、二、三年级的专科生, 男女比例比较平衡, 文理专业样本分布基本均匀。

2.2 调查内容

本调查内容设计“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共分为5个方面:概念调查 (对移动学习的了解情况) 、移动设备调查 (高职学生拥有的设备、使用情况等) 、移动学习情况调查 (高职学生使用的移动学习方式、时间等) 、移动学习资源调查 (移动学习的资源使用情况、偏爱的资源形式等) 、移动学习效果调查 (学习效果自我评估、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等) 。我们还设计了六道学生访谈题, 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看法、建议等, 以便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及效果。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对移动学习的看法

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听说过移动学习, 但对移动学习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于移动学习的看法,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发展比较期待。31.46%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02%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趋势, 33.34%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能够智能的辅助学习, 只有少数的同学不看好移动学习的前景 (如表1) 。

2.3.2 移动设备持有及使用状况

高职学生移动设备的普及率比较高, 98.53%的高职学生拥有手机, 77.64%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 22.83%的学生拥有MP3/MP4/MP5, 17.65%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 9.06%拥有电子书、电子词典等其他移动设备。相比之下,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普及率较高, 手机已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移动设备。从高职学生利用移动设备上网情况看, 浏览网页、聊天交流、看多媒体 (音乐、视频等) 位列前三 (如表2) 。

2.3.3 移动学习情况

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手持设备专用学习软件以及使用手持设备学习机的人数不多, 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上网登陆相关学习网站在线学习以及下载教材和相关资料, 也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手机短信 (彩信) 获取学习资源。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相关资格证考试资料、生活百科、外语学习及新闻、行业资讯等等。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经常会进行移动学习, 其中46.75%的同学每天会进行30分钟的学习时间, 而23.98%的同学学习时间在每天一小时以上,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很少或基本不进行移动学习。

2.3.4 移动学习资源使用情况

获取移动学习资源的途径有很多, 可以在手机或者笔记本上搜索引擎进行学习, 可以通过学校的数据库查找需要的资料, 也可以在某些感兴趣的论坛上进行交流和学习等等。用于移动学习的资源形式也很多, 如文本素材、视频音频、图片格式的素材、游戏类素材以及综合类素材。调查结果显示:72.64%的高职学生习惯于搜索引擎, 54.32%的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进行学习, 在学校数据库和论坛上获取学习资源的学生较少 (如表3) , 而类似于在线开放课程等视频、音频及综合类素材更受大多数高职学生的青睐 (如表4) 。

2.3.5 移动学习的效果

我们通过对高职学生自身对移动学习的满意程度来评价移动学习效果 (如表5)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满意度不高, 学习效果不佳。制约高职学生实施移动学习的因素调查中, 移动学习定位不明确、移动学习的资源针对性不强、移动学习的费用较高、学校及老师缺乏正确的引导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3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1 移动学习存在盲目性

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 高职学生对于移动学习的认识不够, 而更多地是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等娱乐项目, 用于学习的时间比较少。他们没有把移动学习当成真正的一种学习方式, 大多是在课间、睡前、无聊的时间段利用移动设备查看新闻、查询学习有关的通知、资料等, 并没有出现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行为, 移动学习无计划、无策略、漫无目的, 随意性很强。

3.2 移动学习选择的资源较为单一

目前网络上提供的资源非常多, 但是学生认为现在的移动学习资源并不多, 能真正用于某一门课程并适合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就更少了, 他们主要是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源, 进行在线学习。虽然当前网络上已出现了网络课程, 大型网络公开课程, 进一步扩充了移动学习资源形式, 但是学生选择资源的形式依旧比较单一, 视频、音频这些类型受到的关注度比较高。

3.3 移动学习效率低且效果难以评定

调查显示, 大多数移动学习都发生在户外, 相对来说学习环境比较嘈杂, 学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 他们在进行移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要低于传统学习方式。另外, 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自主学习, 缺乏老师的指导和评价, 对移动学习效果的评定主要来自于自身对学习过程的满意程度。

4 提高高职学生移动学习效果的对策

4.1 完善移动学习的硬件设施

目前, 移动学习的内容主要受限于移动设备的形态和技术上。在调查中, 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到移动学习中是因为有时网速太慢或资费太高。因此, 为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移动学习,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供学生使用的移动学习的硬件设施, 如为移动学习覆盖无线网络、降低上网的费用、增加网速等。

4.2 开发更有针对性的移动学习资源

高职院校可以先行开发一些低成本的群体短信系统、微信公共服务平台等, 定期向学生提供学习信息, 如英语等公共科目的学习资料, 求职信息, 考证信息等。同时教育部门还可以联合相关企业, 开发针对高职院校的优质课件和学习资源, 对在校学生的移动学习实施优惠政策。通过移动学习应用软件和移动学习网站的开发, 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移动学习平台。

4.3 提高学生移动学习的认识程度

目前高职学生移动设备的普及率很高, 移动学习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移动设备屏幕小、储存量少, 容易受外界干扰, 缺乏教师指导等因素, 都导致了学生移动学习的效率低下。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识程度, 要看到移动学习在学习上的不足, 这需要学生有更高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4.4 加强移动学习的教育引导

高职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自觉行为, 但是却普遍存在移动学习无计划无策略等问题, 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和学校的引导。高职院校应对移动学习有利用价值的精华部分进行宣传和推广。在日常的课程教学环节中, 教师应逐渐渗透移动学习的相关管理策略和自主学习策略, 也可以将移动学习纳入到教学考核体系中, 从而提高移动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钮梅, 袁婷, 王学明.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大学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8) :29-31.

[2]孙赢, 张欣, 王勤宏.高职高专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 2012 (21) :53-56.

[3]吴贝贝.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赵爱美,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7) :76-79.

大学生移动学习 篇9

一、移动学习与云计算

1. 移动学习的概念

移动学习的概念是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最初移动学习指学习者在其可能实现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而在云计算和互联网+时代, 移动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移动学习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移动的设备”和“移动的学习者”, 他们更倾向于把现代社会看作一个移动的整体。在这样的移动学习的社会中, 所有的学习应该是个性化的、学习者中心的、情境化的、合作的、随时随地的和终身化的。[1]基于以上认识, 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各种移动终端, 依托各种网络通信技术, 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交互性的学习方式。

2.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根据NIST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 服务器, 存储, 应用软件, 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2]教育机构可以利用云计算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搜集、整合, 把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分类存储在“云”服务器上, 通过网络服务进行共享, 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学习者使用, 便于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 教学者还可以搭建虚拟学习社区, 与学习者进行互动教学, 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自由交流、协作学习。其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机构、学习者、教学者的所有信息包含学习资源、互动过程都可以保存在“云”上, 并根据需要随时调取。

二、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设计原则

在大学生移动学习情境下, 要构建一个能够满足大学生需求, 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普适性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 必须强调以下设计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建立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 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融合→拓展→推广”的系统演进路线, 针对移动学习体系的优势和移动学习过程的特征进行表示和组织, 对需要操作的系统进行结构性分解, 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单个环节, 单个环节之间并不孤立存在, 而是呈现出同层之间相互影响、上下层之间控制与改变的关系, 针对每个环节设计学习资源, 利用建构主义, 以层层递进的方式, 实现各个环节的页面搭建和系统的整合。随着移动学习在高校的深入发展, 再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移动学习系统。

兼容性原则。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的产物, 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便成为整个移动学习系统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因此, 高校需要重点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搭建能够承载移动学习应用和发展的网络环境, 能够兼容其他的系统、网络体系, 能够支持便携移动设备的访问, 以实现IOS、Android、Windows Mobile等不同类型的终端, 使用统一的网络协议;其二是建立与移动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的表示方式和组织结构, 改造的移动学习资源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必须进行重组、融合与挖掘, 发挥学习资源的互用性, 以保持平台上数据的集成耦合度, 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大学生学生移动学习环境。

人性化原则。由于深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 学生在面对移动学习时, 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适应困境, 因此, 在进行模型阶段性设计时, 学习者的体验随即成为需要优先实现的主题元素。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为高校学生呈现他们选择感兴趣的、需要的学习信息资源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系统的优化过程中, 需要将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设定设置, 以此来面向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 继而有效的呈现移动学习情景。只有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才能适应高校移动学习的新要求, 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移动学习。

三、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模型, 必须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以及学习内容;必须打破学生与教师在时空上的障碍, 既有时空上的分离, 还有网络间的互动;必须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虚拟学习环境, 提供海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一模型必须体现出移动学习的灵活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等学习特征。由此, 我们构建了如下移动学习模型:

该模型主要分为移动端和云端两大部分。学生通过移动设备登陆到云端, 可以根据自己特点制定学习计划, 系统则会给出相应的精品课程共学习者选择使用, 每次登陆后, 学习者还可以查看自己学习进度, 按照自己学习计划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课程, 系统会对其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没有观看完相应课件视频或没有达到相应时间, 则不能进入评测环节。当学习遇到困难时, 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在线答疑板块向教师或学习伙伴求助。

当学生观看完相应课件视频时,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评测, 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系统或者老师则根据学习和评测情况给出相应的反馈意见, 学生则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所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在移动学习的全过程中, 学生均可以登录虚拟学习社区进行自由提问、发表自己意见, 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具有无限可能, 势必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和方式。但在目前而言, 移动学习依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尤其是在高校移动学习环境中, 融合课题教学和移动学习, 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 充分发挥移动学习优势依然任重道远, 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云计算的兴起, 移动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文章从移动学习的概念出发, 指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优势, 提出了设计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的原则, 构建出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 以期推动大学生移动学习发展。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1]倪小鹏, 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访移动学习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07) .

大学生移动学习 篇10

移动学习这个专有名词在中国范围内还未被广泛使用,现在对于移动学习的相关探讨和理论知识仅仅聚集在多数的发达国家和教育站在前沿的国家范围中。斯坦福大学进行语言的学习,采用了手机进行教学的方式,这对于移动学习是一种很好的突破,突出了移动学习的特点,也是一项极其富有创造性的探讨。我国的学者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对于移动学习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研究者发表了关于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终端的软件开发研究、移动学习课程开发研究、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等。同时,对于移动学习和二语习得的关系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

1 研究方法

笔者选取一个中医药独立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参考王伟在2011年发表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体验调查问卷,对目前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移动学习情况展开调查。问卷基本信息、学习内容、系统功能、学习方式、综合评价和建议六个部分组成。笔者发放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问卷调查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无效答卷有15份。105名有效调查者中,大一学生占30%,大二学生为42%,大三学生有38%。男女比例分别为3:7。

2 研究结果

统计表明,目前大学生所持有的电子移动学习设备主要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其中在手机性能方面,86.2%的手机为智能手机。99%的手机可以上网,具备了移动网络学习的条件。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移动工具。何明星在2009年进行的一次调查也表明,“在手持终端里,手机是大学生随声携带最为密切的一个手持媒体,其使用的场合覆盖校园生活全程。”因此,现行的移动学习主要是依托手机来完成的。

根据“是否使用过手机进行学习”一题的结果,有71%的调查者尝试过运用手机进行英语学习,其中32%的学生下载并运行过有关英语的移动学习程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从未通过手机进行学习。

调查分析,大多数学生对“希望在手机上安装类似学习软件的意愿”持肯定态度,有82%的学生非常喜欢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调查中还了解到,除去课堂教学课程外,大学生最期望能够学习大学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等各类考试知识,并且希望能够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缝隙时间进行有效学习。但是,也有调查者反映,很难坚持学习英语知识,也希望可以有更好的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其持续学习。

通过对移动学习实施方式选择的调查分析,选择“手机应用程序在线学习”的占56%,选择“下载资源到本地手机”的占32%,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到的结论是学生对于移动学习实施方式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运用手机应用程序在线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音频、视频因为更加灵活形象的特征,成为被访者最受欢迎的学习媒体。相比而言,文本、动画、图片对于大学生来说吸引力相对次之。

关于“在手机上最想实现英语学习的哪些内容”这一题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73%的学生选择词汇这一项,紧随其后的是口语,占52%。其次分别为听力,阅读,作文,其中最后一项为语法,仅占8%。

功能偏好分析显示调查者对于英语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需求主要为:查询功能,学习功能,练习功能。学习者希望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查询相关知识,这一功能需求居于榜首。其次是学习功能,学习者希望在零碎的时间里进行非正式的学习,来补充相关知识。最后,学习者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

在最终建议一栏里,大多数的被访者认为需要好的英语学习相关的应用程序来辅助学习并且希望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堂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

3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对于移动学习非常认可,并且有强烈的移动学习需求。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代详细了关于现在大学教育的方式的改革和发展性,指出教学的模式并不应局限传统的教师授课式和学生接受式学习,而是应选择独有创造性的学习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同时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目标。将现在学习的信息技术放在首位,尤其是凭借网络这个媒介进行传播和学习,将大学教育的方向性朝向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趋向,不拘泥学习环境的限制,而在多样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学习,构建学生终身学习模式,并且融入学习的趣味性,多样性,发散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改善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充分融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转换师生地位,将学生作为教育和自主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自身学习的需求进行灵活的学习,同时进行二语的习得,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

因此,对于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者来说,需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将二语习得的教学与移动学习结合起来,探索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进一步研究大学英语移动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设计,并且试图开发出有助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APP(application),旨在适应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E-learning[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arning.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EB/OL]http://www.edu.cn/20040120/3097997.shtml.

[3]移动通信技术[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0357.htm.

[4]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王伟,钟绍春,吕森林.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4.

[6]何向阳,彭凤.移动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

[7]李兴敏.外语教学的移动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大学生移动学习 篇11

关键字:移动新媒体、大学英语、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自从互联网的出现,对于基于网络教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但就目前来看,由于个人计算机需要占用空间较大,利用及普及率低,基于传统网络的教学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新媒体具有普及利用率高、携带方便、学习资源丰富等特点。同时,随着对于基于网络教学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教学本身并不能脱离教师角色,传统面对面教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基于此种原因,将基于移动新媒体的线上学习与有教师指导和师生互动的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混合学习最初是运用在远程教育及企业和政府培训,近年来也在社会非学历培训界和大学学科教学中逐渐兴起。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对基于移动新媒体的混合学习进行分析。

一、基于移动新媒体的混合学习资源

基于移动新媒体的混合学习资源丰富多样,更新及时,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利用微信学习,可以添加英语学习相关的公众号,关注相关课程视频,学习资料,学习方法等内容;同时,微信学习可以结成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共享学习资料,分享学习经验,讨论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除了微信,还可以添加老师或是英语学习达人的微博。此外,一些常用的英语学习APP,也是线上学习的好帮手。不仅如此,基于移动新媒体的学习资源涵盖大学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

1.听力

传统听力练习,学习者通常利用磁带、光盘、收音机等设备收听听力材料,学习者很难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且听力内容陈旧落后。网络时代,学习者获得听力材料较之过去方便很多,VOA、BBC等原版听力材料都会在网上及时更新,批量下载。但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必须要有计算机和网络才能下载。随着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学习者可以直接关注VOA、BBC的手机APP,随时随地收听最新的英语新闻。同时,也可以关注英语教师或是英语教育机构的微信和微博,更多更好的获得听力学习资料。

2.口语

传统口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口语练习通常有三个途径:外教、课堂、英语角。囿于资源限制,外教数量、时间都有限,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时间与外教交流。同时,课堂时间也是有限的,还要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口语练习更少。英语角更是难以接触到纯正的英语口语。因此,口语练习机会和时间的限制,是真正造成中国学生哑巴英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基础已经趋于固定,更加难以开口说英语,这也给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难度。随着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一些广受欢迎的口语练习软件应运而生,学生可以跟着软件进行口语模仿,不断进阶至高级阶段之后,还可以与软件对话。

3.阅读

移动新媒体对于阅读练习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通过移动新媒体,原版小说、英语报纸、杂志都方便获得。国内外知名英语报纸、杂志都有自己的手机APP,学习者可将其下载至手机、平板电脑,方便随时阅读。这将极大的扩充学习者的阅读领域和范围。

二、基于移动新媒体的混合学习模式

1.线上学习与离线学习的混合,即面授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混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针对课堂教学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利用移动新媒体搜索相关学习资料,同时整合、深入学习相关资料。在微信、微群中与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也可向教师提问,共同讨论,得到答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向同学展示,教师评价与指导。

2.統一进度的学习与自定进度的学习的混合。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在课堂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课下教师通过移动新媒体将微课视频发布给学生,方便学生复习。同时,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寻找更多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共同学习这共享。面对面学习时,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进度安排学习。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

3. 混合式学习是传统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具有传统面授与在线学习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说混合式学习既可以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监控与互动等主导作用,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混合学习还具有资源丰富、便于携带、便与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普及利用率高、学习者更感兴趣等特点。

三、基于移动新媒体的混合学习中的师生角色调整

新的学习模式出现,必定会导致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调整。但混合学习本身强调的是传统面授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只是学习方式的扩充,不是根本改变。因此,在混合学习条件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发生相应的调整。

1.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传统面授仍占主导地位。混合学习并不能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根据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度,调节学习内容难度与进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组织好课下的线上学习。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线下学习,教师都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

2. 教师是辅助,学生是中心。当然,强调混合学习即更加强调自主学习,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教师需要认真备课,浓缩课堂教学的精华。而讨论、展示都工作都要交给学生去准备,教师辅助学生完成这些工作。

3.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需要提升。在混合学习当中,教师不知道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都会找到哪些学习资源,因此,教师本身必须针对学习内容充分寻找教学材料,不断学习才能应对学生的问题。此外,混合学习情境下,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会留给学生,那么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能力、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布置的作业都需要在线上寻找答案,并和学习小组共同梳理、研究,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当然,基于移动新媒体的混合学习方式,在目前阶段仍然是新生事物。怎样合理利用,使其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是所有大学英语参与者要共同思考的话题。

1.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学习的本质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

2.康文静. 混合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4).

3.刘欣红, 王力,苏振立,周红玉. 混合学习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计.考试周刊.2008(34).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篇12

一、移动学习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移动学习主要是采用移动设备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进行数字化学习,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相比, 移动学习具有便捷性、教学个性化、学习开放性等特点。只要有移动设备, 就能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学习, 学习者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学习自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现代社会要求实现终身教育, 传统课堂外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对于已经离开大学校园的学习者来说, 他们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 甚至有些人工作场所也不固定。而对于仍然在校的学生来说, 传统的学校教学则无法全方位地给予学生社会所需的知识与学习资源, 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国外, 近几年移动教学的发展则更为迅速, 在美国的一些学校里, 移动教学已经作为了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高职学生一般年龄大多在18-22岁, 正是思维活跃、乐于挑战并且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 移动设备在他们中得到了大量的普及, 这也给移动学习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 也使得针对高职学生移动学习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现状的调查

调查主要是从高职学生移动设备拥有的情况、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对移动学习了解的程度、移动学习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入手, 进行详细的研究, 期望能够对当前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能有全面的了解。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7个二级学院的学生。为了有效地调查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现状, 对被调查的学生的年级比例、专业性质比例、男女比例都适当选取。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1份, 有效率为95.5%。其中男同学132人, 女同学59人。大一70人, 大二63人, 大三58人。同时, 也对高职学生的移动学习状况进行访谈, 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你目前使用的移动设备情况这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持有的移动学习设备主要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主。98.4%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且均具备上网功能。

2. 对手机利用功能的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中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高职学生手机主要还是用于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聊天, 但是也有55.5%的学生用于查资料、学习, 可见利用移动设备学习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所接纳。随着4G网络的普及, 手机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很多学生的手机上都安装了office等功能, 这也给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中应用的较少。调查中发现, 32%的学生听说过移动学习的概念, 并认为移动学习对自己很有帮助;21%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只能作为辅助的学习手段, 是可有可无的;47%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移动学习的概念, 但是通过访谈能发现, 这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进行移动学习, 只是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四) 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弊端

对于移动设备学习的优势, 34%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方便快捷, 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8%的学生认为通过移动设备的学习可以促进平时学习效果的吸收;38%的学生认为通过移动设备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学习更加自主。

而对于移动设备学习的弊端, 43%的学生认为由于缺乏老师的监管, 会使注意力难以集中, 学习效率不高;31%的学生认为通过手机等设备学习, 容易造成眼部疲劳, 难以长时间进行。

三、影响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因素分析

(一) 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概念认识不够

访谈中发现, 高职学生都拥有手机、平板电脑、电子词典等移动学习设备, 很多同学同时拥有2-3台设备, 这些设备的功能完全能满足当前移动学习的需求, 学生对移动设备的功能也能熟练操作, 可以说高职学生已经完全具备移动设备学习的条件。调查中我们也能发现, 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移动设备进行下载资料等学习, 然而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移动学习的概念, 并没有把移动学习当作一种学习行为, 这就会导致学习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而无意识的学习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干扰, 精力不容易集中, 学习效率较低。这样的学习无法使学生自主地去挖掘移动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的区别, 也不能充分认识到移动学习的优势, 从而合理地加以利用, 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高职学生群体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是他们不会盲目的追逐, 而是会对事物客观衡量和评价, 来做出正确的判断。移动学习作为新鲜的事物, 如果要被高职学生所接收, 必须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移动学习的意义, 了解移动学习的内涵, 了解移动学习和传统学习模式相对比的优势, 建立对移动学习的兴趣。

(二) 适合移动设备使用的学习资料比较匮乏

通过调查表明, 当前的移动学习资源并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 学生对现有的移动学习资源的认可度较低。当前可供高职学生学习的移动学习资源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专门设计的教学网站中提供的教学课件、学习资料等, 另一类是非专门设计的、但是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如新闻网站、订阅信息等。在调查利用移动设备学习时, 高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式, 72%的学生选择利用百度、谷歌等特定的搜索网站来搜索自己所需问题的答案, 19%的学生选择讲文本资料、视频等下载后学习, 有70%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移动学习资源较少且比较难找, 46%的学生认为通过手机观看视频, 网速较慢, 费用较高, 一般情况下不会考虑, 除非在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事实上, 目前网络上并非所有资料都适合移动设备下载和使用, 且大多学习资料, 其内容和形式并没有考虑移动设备的特殊性, 缺乏教学设计, 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50%的学生认为, 如果有针对某些课程的移动学习教程, 还是很愿意选择学习的。因此,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研究队伍, 针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研究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程, 增加移动学习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使用移动学习设备进行学习的主动性,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投身移动学习中去。

(三) 移动学习效率较低, 学习效果难以评价和跟踪

从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时段来看, 很多学生选择在“等车、等人、无聊的时候消磨时间”而进行移动学习, 这种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学习, 是一种无目的的学习, 这种学习带着很强的随机性, 没有计划, 学习效率较低。传统的学校教育中, 教师能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区别, 并根据学习者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实行差异化教学。而在网络等数字化的学习过程中, 就很难实现这一点。移动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 高职学生学习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学习随意性较大, 通常也是个体单独学习, 难以实现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效率大打折扣。

移动学习跟传统学习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别, 就是学习时没有外在的监督, 这就对高职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下, 很多高职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自制能力, 认为移动学习就是随便学学就行, 学习效果难以评价和跟踪。

(四) 学习者缺乏适合的学习策略

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形式, 移动学习方式还是受到一些质疑的。因为有些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并不能合理地使用移动设备, 有些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有的学生对移动设备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依赖性, 有时当课堂上教师提问问题或者课后布置作业时, 有些学生会依赖移动设备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就会影响到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中也能明显发现, 高职学生对于移动学习的目标设置、学习过程反馈、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并不了解, 也不知道该如何高效合理的运用。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策略的指导,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移动设备, 并实现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真正融通,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 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 目前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但是相信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 移动学习步走向成熟, 逐步满足学生自主学生的需求, 并为学生将来的再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钰梅, 袁婷, 王学明.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大学学生为例[D].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郝春吉.移动学习模式分析及其实施问题[J].信息通信, 2013 (2) .

上一篇:原子发射下一篇:单级双吸离心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