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条件

2024-08-29

解决条件(共10篇)

解决条件 篇1

摘要:“淹没问题”的提出是当代知识论“价值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主要用于攻击可靠论,认为可靠性的价值会被真的价值所“淹没”。为此,戈德曼和奥尔森提出条件概率解决方案,即可靠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提高了未来真信念的概率。该方案失败的根源在于可靠论本身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传统知识论分析路径。在威廉姆森的“知识第一”的知识论纲领下,一种新的条件概率解决方案是可行的,即根据证据概率表明,知识比真信念更持久,因此,更有价值。

关键词:淹没问题,价值转向,可靠论,条件概率解决方案,知识第一

条件概率解决方案(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Solution)是由戈德曼(A.Goldman)和奥尔森(E.Olsson)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决淹没问题(Swamping Problem)的方案。根据淹没问题,如果我们假定简单可靠论和认知价值一元论(epistemic value monism)或求真主义(veritism),那么可靠论不能够解释知识为什么比单纯真信念更有价值。这种方案引发了学界激烈的争论,本文首先证明戈德曼和奥尔森的条件概率解决方案是无效的,并最终尝试在威廉姆森的“知识第一”的知识论纲领下提出一种新的条件概率方案来解决淹没问题。

一“淹没问题”的提出

淹没问题一经提出便被视为可靠论的一种标准反驳之一,它最早由扎戈泽博斯基提出,用于攻击可靠论,她提出了一个经典的咖啡案例来说明可靠论是如何“被淹没的”:想象你面临一个选择,选择你面前的两杯咖啡中的一杯,你所知道的信息仅仅是,咖啡A是通过一台可靠的咖啡机生产出来的,而另一杯咖啡B则是有一台不可靠的咖啡机生产出来的。你自然地就会选择咖啡A。但是,假设告诉你一个新的信息,这两杯咖啡的味道同样好。你这时很可能就是无所谓选哪一杯了。[1]

这个例子特别形象地描绘了可靠论将在知识的价值问题上将要遭遇的情况:可靠的信念形成过程的价值被真信念的价值淹没。有些学者认为导致淹没问题的罪魁祸首不是可靠论,而是一种认知价值观,即求真主义。从认知的角度看,认知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真信念,而任何在认知上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与真相关。例如,戈德曼和奥尔森认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口味成为了选择咖啡的最终依据,因此必然会导致淹没现象的发生。因此,他们认为淹没问题不仅仅是由可靠论引发的,而是可靠论与求真主义结合的产物。[2]27-31然而,普里查德认为,淹没问题的适用范围更广,他认为只要假定了求真主义,任何以真信念+X的形式来分析知识的方式最终都要遭遇淹没问题:X的价值最终都会被真的价值所淹没。[3]

根据上述分析,存在两条可靠论辩护的路径:一条就是放弃求真主义,选择认知价值多元论;另一条就是保留求真主义,即坚持认知价值一元论,但是细化可靠的信念形成过程的认知价值。戈德曼和奥尔森的条件概率解决方案则属于后者,这一点在奥尔森那里表现的比较明显,他在《可靠论、稳定性和知识的价值》一文中说:“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证明价值问题本身不是放弃可靠论或求真主义的好理由”。[4]345

总之,淹没问题试图表明,如果认知价值仅仅由真及其相关因素构成,那么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属性本身并不增加任何认知价值。因此,它实际上击中了当代知识论(以JTB为代表的知识三元分析路径)的要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新审视和修正整个当代知识理论的基本形态和内涵,改变传统的知识分析方式。

二条件概率解决方案

条件概率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如下这段话中:“什么额外有价值的属性把知识同真信念区分开来?就是让我们的未来信念以相似的方式很可能也是真的属性。更精确地说,在可靠论的视野下,S有条件地知道p与比S单纯真的相信p相比,在未来拥有更多真信念的概率更大。让我们把这种解决知识的额外价值问题的解决方案称为条件概率解决方案。在此,概率应该被客观地解释。”[2]28

戈德曼和奥尔森认为这种方案要成为可行的,需要主要指如下四个经验条件:

非唯一性:一旦你遭遇一个特定类型的问题,你就有可能在未来面对同样类型的其他问题。

跨时间通达:一个方法一旦被使用,通常对未来产生的类似问题都是适用的。

学习:一个方法一旦被毫无问题的使用就倾向于在未来的类似问题上再次被使用。

普遍性:一个方法在某种情境下是可靠的(或不可靠的),那么在未来的类似问题上也很可能是可靠的(或不可靠的)。[2]29

这四个条件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可靠的信念形成过程能够被重复使用,然而,正是因为它是经验的,所以需要我们对可靠过程本身有所把握和理解,确认或相信它们是可靠的,从而最终导致这种方案与外在主义的精神冲突。

在笔者看来,淹没问题的症结在于可靠论自身,它假设真是唯一的非工具性的认知价值(即认知价值一元论),而可靠性则只拥有与真的非工具性价值相关的工具价值,因此它不能够解释知识超出真信念的额外价值,也就是说,这种额外价值必须是非工具性的,认知的价值。一开始,奥尔森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如果我们赋予可靠生产以最终的认知价值,淹没论证显然就会失效。”[4]344不过,随后在正式提出条件概率解决方案的时候,这种立场悄然改变,因为这种方案实际上没有引入任何新的认知价值,因为可靠性在此相当于是助真性(true-conduciveness)。

三条件概率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条件概率解决方案,从它与辩护对象、处理的对象和自身的关系角度来看,存在如下几种可能的反驳方式:1.证明它与外在主义是不相容的;2.证明它本身存在的内在问题。笔者在第四部分将证明,其中最具有建设性的反驳方式其实是第三种反驳,并指出这种反驳对于未来知识的价值问题的解决的意义。

1. 条件概率解决方案与外在主义不相容。

我们知道,条件概率解决方案需要诉诸四个经验条件,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这四个条件有所把握,然而,这就会导致与可靠主义的知识分析原则相冲突,因为可靠主义并不要求我们对信念形成过程及其条件的把握,这显然是内在主义的要求。因此,从单纯外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解决方案显然越界了。这种冲突最为明显的体现在第三个经验条件上,即学习条件。戈德曼和奥尔森是通过现代版的柏拉图的拉里萨案例(Larissa example)来解释学习条件的:如果你曾经使用过一个既定的方法,并且其结果无异议,那么你很可能在相似的情况下再次使用它,如果可行的话。一旦你使用过没什么明显问题的导航系统,那么你就有理由相信它应该再次有效。因此,你决定在第二个岔路口也信赖它。

在这个案例中,戈德曼和奥尔森其实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内在主义的术语,例如“有理由相信”、“决定”等,即这个案例表明学习条件预设了主体必须首先拥有关于其使用的方法及其可靠性的某些信念,而这显然属于内在主义的范畴。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根据条件概率解决方案,可靠论的知识要具有额外的价值则必须满足某些内在主义的条件。因此,结论就是,条件概率解决方案是与外在主义的精神不相容的。雅格尔(C.Jger)基本上采取了这条进路,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来避免不相容问题,即回答如何在不诉诸内在主义要求的前提下保留能够让条件概率解决方案保持效力的经验条件。他的建议就是寻找一种无意识的归纳机制,这种机制能够让主体产生一种倾向或趋势再使用成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同时防止再次使用不成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的倾向。最终,雅格尔认为寻找到这种机制的希望渺茫。[5]

作为回应,奥尔森一方面承认雅格尔确实指出条件概率解决方案的一个缺点,同时又认为这个缺陷并非不可弥补,雅格尔的建议其实可以满足。具体来说,他区分了强学习条件和弱学习条件:

强学习条件:人们拥有再使用一个信念形成过程的倾向,如果那个过程被证明是可靠的;

弱学习条件:人们拥有再使用一个信念形成过程的倾向,如果那个过程没有被证明是不成功的。[6]

奥尔森认为前者是雅格尔认为希望渺茫的原因所在,他认为条件概率解决方案只要满足后者就够了。奥尔森提出的理由大致是说,我们不需要证明信念形成过程的可靠性,而是诉诸认知心理学把信念形成过程的选择固化于认知主体,类似于我们的生物本能。然而,这种反驳没有触及问题的关键,因为即使奥尔森的解释是合理的,条件概率解决方案是否能够解决价值问题依然存在。

2. 条件概率解决方案的内在问题。

条件概率解决方案的核心构件是这样一个条件概率不等式,奥尔森称为可靠性-行动论题(简称RAT):

P(S将到达拉利萨|S可靠地获得关于拉利萨在哪里的信念)>P(S将到达拉利萨|S拥有关于拉利萨在哪里的单纯真信念)[4]347

因此,对条件概率解决方案最为直接的反驳就是否定掉这个论题。首先我们承认关于拉里萨在哪里的单纯真信念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可靠的信念形成过程提高了成真的概率,但是这是否意味着这个信念形成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呢?霍瓦斯(J.Horvath)与戴维斯(W.A.Davis)和雅格尔分别用形式化的方式证明能提高概率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增加价值,笔者则比较喜欢用柯万维戈的巧克力案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假设我想买巧克力。我谷歌搜索了我周边的几个地方。我搜出了两个帖:一个名为‘在韦科出售巧克力的地方’;另一个名为‘在韦科很可能出售巧克力的地方’。我们假设两个清单都是精确的,并且第二个清单源自相互关联:买食物的地方很可能卖巧克力,买硬糖的地方同样如此,等等。……那么,我们注意到如果我所关心的只是巧克力的话,那么使用同时卖巧克力的地方和很可能卖巧克力的地方的清单并不比只包含卖巧克力的地方的清单。”[7]

更极端的情况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功能失常的案例,如果我们正常的记忆或知觉能力突然失常了,但是它是可靠的,由此它会获得一系列错误的信念,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靠的信念形成过程不仅不能增加价值,反而会减损价值。

此外,我们看到,如果上述这个不等式是真的,那么这意味着一个可靠的过程使得某一真信念的概率提高到或超出某一临界概率,例如P>0.5。如果S拥有一个可靠地获得的真信念p,那么S使用了T类统摄K类信念的过程;信念p属于K类,S的每一个K类信念都是T类可靠过程的产物,并且使得这类信念的成真概率提高到临界概率以上。问题在于,T类过程不仅仅是信念p更有价值的原因,而且它还是所有K类信念更有价值的共同原因,因此,这就会导致这样一个后果,条件概率解决方案试图用当前真信念的成真概率来解释未来信念成真的概率,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共同的原因解释了上述两者,即当前真信念与未来真信念之间的因果依赖性并不存在。

综上所述,条件概率解决方案是失败的,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是致命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可靠论本身存在的缺陷,即它不是一种对知识的充分分析;另一方面,价值问题确实击中了传统知识分析方式的软肋,而可靠论显然还处于传统思路当中,因此,似乎最为简单直接的应对方式就是放弃可靠论,放弃传统知识分析方式。

四淹没问题的解决:一种新条件概率解决方案

下面,笔者将在威廉姆森的启发下,试图在新的知识分析方法下对价值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威廉姆森一反传统知识论用信念来分析知识的做法,转而用知识来分析信念,他认为“知识是核心的而非从属于信念。它能够使我们放弃根据信念来陈述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尝试,却无须放弃知识论本身”[8]5。并且,他更进一步地把确证视为是知识赋予信念的一种地位。

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知识比真信念更持久稳固(persistent),他的意思是指与单纯真信念不同,知识更不容易受到未来证据的合理的破坏,虽然这不是说它在这种破坏下是绝对无懈可击的。[8]98所以,知识与真信念具有不同的概率关系,我们可以用如下条件概率不等式来表达:

P[(Bap&p)|Kap]]>P[(Bap&p)|(Bap&p)&┓Kap](Bap代表“相信p”;Kap代表“知道p”)

这个不等式表明知道p比真信念p具有更多的工具价值,因为知识具有真信念所没有的持久性的标志。当然,这种分析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威廉姆森的知识观,他在知识与真信念之间做出这种区分之后,马上强调“我们不应当期望根据持久的真信念来定义知识”。[8]99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知识与真信念之间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差异,在本质上来说,它们并不是同一种心理状态的不同层次,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状态,即知识是排除了各种不合理性的心理状态,而信念仅仅是一种应激性的心理状态,它不包含反思性的环节。

事实上,威廉姆森关于知识的分析不仅在于把知识与真信念进行有效区分,同时更进一步在知识与信念之间建立一种更强的联系,即知识为信念奠基,而其重要的连接纽带就是证据。在他看来,知识就是证据的总体,即E=K。因此,威廉姆森实际上持一种“证据主义”的知识论立场,不过,它与笛卡尔传统的证据主义完全不同,后者在当代的主要倡导者就是菲尔德曼(R.Feldman)。[9]概略地来说,它是一种外在主义的证据主义,主张知道是一种事实性的心理状态,只能通过外在主义的路径来解释:首先,他否认了我们的心理状态是纯粹内在之物和纯粹外在之物的合取这一内在主义的基本假设,而是认为心理状态是不可能通过内外的方式来区分的;其次,他进一步持一种温和的物理主义主张,即主体的全部内部物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全部物理状态共同决定着世界的总体状态;最后,他认为所有的证据本质上是外在的,而知道是一种典型的外在的心理状态。

正是对内在主义的批判和对外在主义立场的辩护导致了威廉姆森洞见到了其背后所隐藏的知识分析路径的根本分歧,内在主义为被他称为“还原主义的知识纲领”提供了深刻的动机,主张根据相信、真理与其他因素来分析知道,而外在主义则彻底抛弃了这条路径,转向完全相反的路径,把知道视为更为基本的心理状态,进而用它来分析相信和真理。而正是这种路径分歧导致我们在价值问题上能够求助于威廉姆森的知识论方案,因为不仅上一节的论证表明戈德曼和奥尔森的条件概率解决方案失败的根由在于可靠论背后所主张的知识分析路径的根本缺陷,而且还因为价值问题在本质上处理的正是知识与真信念的关系问题,当我们意识到传统路径的失败之后,最为合理和自然的方式就应该重新理解和建构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威廉姆森恰恰提供了这种方案。

回答威廉姆森式的条件概率方案,这个方案的本质在于在以证据为纽带的知识和真信念的新关系中,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条件概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因为证据本质上是一种条件概率关系,而这一点,威廉姆森有充分的论述,他正是通过证据概率来刻画证据和知识,主张证据本身就有证据概率1。[8]263-298

这种条件概率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首先,它完全秉持了一种外在主义的立场,并且没有戈德曼和奥尔森所谓的经验条件,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该方案不需要再诉诸当前信念与未来信念之间的某种关系,它所处理的价值只是知识对于真信念之间的工具价值,因此,不存在不相容性的问题;其次,该方案的不等式源于证据概率本身的刻画,因此基于E=K,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同一关系,而不是像戈德曼和奥尔森方案中的概率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此具有先天的优势;最后,匹配问题在此是不存在的,因为这种方案否定了知识是有真信念来构成的,因此,不需要解释扎戈泽博斯基等所质疑的价值传递的可能性,而是在相对独立的关系中处理知识和真信念的价值差异:真信念是一种缺乏证据的心理状态,而知识则本身等于证据,证据的价值构成了两种的价值差异的关键所在,而后者与真信念没有直接的支持关系,因此,不存在价值传递的问题。

五结语

总体来说,淹没问题本身对于当代知识论的研究是意义深远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我们重新设想知识论的整体框架;

当代知识论的价值转向打开了一个新的问题领域,即价值驱动的知识论(value-driven epistemology)。价值驱动的知识论以价值问题(Value Problem)为主轴,试图解释知识超出真信念的独特价值的知识理论,它与传统知识论的区别主要是方法论意义上,即类似于“语言学转向”,并不否认其他方法的有效性,而是提供一种补充性的方法,试图“带来一种更少限制和理智上更丰富的设想知识论的全新方式,而不是传统上把知识论仅仅限定为‘关于知识的理论’的方式”。[10]

2. 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解决内在主义/外在主义之争;

当代知识论自自然化转向之后,外在主义一度占据上风,而这有赖于外在主义在解释知识时具有比内在主义更弱的要求,尤其是不需要对知识确证条件本身的把握,而只需信念形成过程本身是可靠的就行。内在主义者一度缺乏非常有效的武器来攻击外在主义,而价值问题的提出则似乎一下子把外在主义,尤其是作为其主要形式的可靠论,打入尘埃。正如本文尝试从外在主义的立场上来回应淹没问题所做的努力那样,外在主义其实并没有被轻易打败。同时,也把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一下子拖入了一个新的知识论领域,并且让一直处于主流知识论领域的德性知识论者们能够理直气壮地进入主流知识论的讨论之中。

3. 有助于我们深入解析知识的本质和结构;

如上所述,对知识的价值探究实际上是对知识的本质探究,威廉姆森式的条件概率解决方案更是对知识的结构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造,从根据信念和真来定义知识,转而用知识来定义信念。此外,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自知识论的价值转向之后,知识必然要包含一个价值维度,以便应对知识的价值问题。

参考文献

[1]ZAGZEBSKI L.The search for the source of epistemic good[J].Metaphilosophy,2003,34:13.

[2]HADDOCK A,MILLAR A,PRITCHARD D,et al.Epistemic value[C]∥GOLDMAN A,OLSSON E.Reliabilism and the value of knowled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3]REISNER A,STEGLICH-PETERSEN A,et al.Reasons for belief[C]∥PRITCHARD D.What is the swamping problem.Berlin:Springer,2009:248-249.

[4]OLSSON E J.Reliabilism,stability,and the value of knowledge[J].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007,44.

[5]JGER C.Process reliabilism and the value problem[J].Theoria,2011,77:209-210.

[6]OLSSON E J,JNSSON M L.Kinds of learning and the likelihood of future true beliefs:reply to Jger on reliabilism and the value problem[J].Theoria,2011,77:219.

[7]HADDOCK A,MILLAR A,PRITCHARD D,et al.Social epistemology[C]∥KVANVIG J L.The swamping problem redux:pith and gis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96.

[8]威廉姆森.知识及其限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FELDMAN R,CONEE E.Evidential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83-107.

[10]HENDRICKS V,PRITHCARD D,et al.New waves in epistemology[C]∥RIGGS W.The value turn in epistemolog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8:300.

解决条件 篇2

大兄弟:COUNTIF函数(计数求和)

COUNT函数,顾名思义是用来计数的,统计所选择区域的数值型单元格个数。COUNTIF是COUNT函数的引伸与拓展,在计数时加上先前条件,只有符合计数的条件才进行统计计算。比如,从员工信息表中,计算出有多少人的年龄大于35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分类计数汇总的例子。这里有一张销售流水记录表,每名销售人员累计做了多少“销售订单个数”呢?

大兄弟COUNTIF正常工作需要两个参数——条件区域(本例为左侧表中“销售人员”一列)和计数条件(本例为右侧表中的人员姓名)。要计算第一位销售人员的“订单数”,很简单,输入函数公式 “=COUNTIF($C$2:$C$16,E2)”即可(见图1)。

二兄弟:SUMIF函数(条件求和)

SUM函数的作用是对数据求和,而SUMIF对它进行了引伸和拓展,比如计算“金额”在1元以上的数据总和、按照人员或产品分类计算数据总和等等。它有3个参数,分别是条件区域、判断条件、实际的求和区域(如果它与“条件区域”是一个区域,就可省略)。

在上例中,计算每位“销售人员”的订单总金额,就要使用SUMIF函数来协助了。如果要计算每个人的销售订单总金额,把左侧表的“销售人员”一列当作“条件区域”,把右侧表的每个名单当作求和“条件”,把左侧表的每笔“订单金额”当作“实际求和区域”,在G2单元格中输入数据计算公式 “=SUMIF($C$2:$C$16,E2,$B$2:$B$16)”(见图2),第1名销售人员的“订单总额”就瞬间产生了。

小提示:

在本例的COUNTIF函数和SUMIF函数中,由于“销售人员”区域与“订单总额”区域都是固定的,所以在函数中引用这两列地址时,要使用“绝对地址”,也就是在地址前添加“$”符号,

三兄弟:IF函数

逻辑高手IF函数是一个条件函数,它可以通过设置的条件进行逻辑判断。

如果在刚才的数据汇总表中再添加一列“销售奖金”数据,“销售奖金”发放的方法是:如果某个人的订单总额大于¥1500,000,那么“奖金”数用总额×5%,否则“奖金”就用总额×3%。所以,第1位销售人员“销售奖金”的计算公式应为“=IF(G2>1500000,G2*0.05,G2*0.03)”,如图3所示。

结合刚才的知识,推测一下这个公式中3个参数的涵义吧。“G2>1500000”是IF函数的判断条件,“G2*0.05”是条件成立的操作,“G2*0.03”是条件不成立的操作。

名师点睛:

*数据的分类汇总是Excel最常见的应用。分类汇总的方法很多,包括使用函数和公式。设置的条件可看作是分类的依据,用“COUNTIF函数”进行分类计数汇总,用“SUMIF函数”进行分类求和汇总,非常方便。

*IF函数的作用是根据判断条件的真假,自动进行分支操作。比如根据身份证号码的奇偶来判断性别,根据绩效数据来填写成绩等等。在实际应用时,一个非常实用的应用是:把IF函数的“真”或“假”参数嵌套成另一个IF函数,实现多种分支操作。如2个IF函数的嵌套可写成“=IF(条件,真,IF(条件,真,假))”,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3个分支判断了(在Excel中,最多是7层函数嵌套)。

*重复数据的筛选问题常常让我们感到非常棘手。COUNTIF函数除了可以实现分类计数汇总外,它和IF函数配合,还可以实现对重复数据的标识与筛选,从而将1列中的重复数据删除。在如下图4所示的案例中,使用了公式“=IF(COUNTIF($C$1:C1,C1)>1,”1”,”0”)”为重复数据的后面添加了标识“1”,为不重复数的后面添加了标识“0”。在公式中,COUNTIF是条件计数,可利用它统计出从这列的第1个数据起,某个数出现了几次,再用IF函数判断,若出现2次以上就添加“1”,若出现1次则就添加“0”。最后用Excel中的自动筛选功能,将所有标识为“1”的数据行删除,就能把重复数据统统清理掉了。

解决条件 篇3

关键词提琴音准演练内心听觉

在小提琴演奏所面临的各种技术困难中,最具普遍也是最难解决的就是音准问题。无论初学者,还是已达到较高程度者,在练习或演奏中,音不准会存在着各种的情况在一些较为复杂的技巧性乐句中可能出现音准问题,在一些简单的旋律型或歌唱性的音乐中也有可能出现音不准现象,甚至原本在一段时期内演奏很准的乐句,在另一时期又会变得毫无把握。当然,小提琴演奏中的音准问题绝不仅仅属于单纯的技术问题,而存在着复杂的综合系统。但它首先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内心听觉对音高的准确感觉,这里包括固定音高和相对音高。然后,才是左手对指板的掌握和如何发展左手技巧,以及右手运弓对发音的控制等等。因此,如能培养准确良好的内心听觉,就能事半功倍地解决练习与演奏的音准问题。

许多小提琴学习者,尤其是初级到中级程度者往往会在演奏中出现这样的音准错误,在奏同一种调式的不同乐曲或练习曲时,在音准上出现一样的错误。例如,奏D大调乐曲时,往往会将#C(G弦和A弦第一把位)奏的偏低,而将g(E弦第一把位)奏的偏高。不少教师都认为是学生左手技术的问题,于是加强左手技巧练習,可是很多学生虽然经过了大量刻苦练习,不见效果,音准问题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实际上,这并不是单纯由左手技术的不足所造成的。正如卡尔·弗莱什所说“一般认为音不准,一定是由于手的技巧不够熟练,因此应该看作是一种动作上的错误,实际上音准的原因首先是听觉上的缺陷,而不是动作上的缺陷。”如此音准问题应该是出在学生对固定音高的听觉辨析能力较差上,当奏出不准的音时,奏者本人并没有听辩出来。现在很多学生每天总是在单纯进行着左右手技巧性的练习,很少有对内心听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能够较系统进行视唱练耳并学习一些乐理知识的,更是少之又少了,甚至还包括一些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演奏者。

当然大多数人的内心听觉并非是先天就固定了,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除极少数人外,一般都能够通过训练与培养形成准确的内心听觉,而以少儿最为适宜。人在少儿时期,其内心听觉大都不准确,例如大部分儿童唱歌时音高会产生偏差,就是因为内心听觉没有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但因较少受后天因素影响,儿童的内心听觉,犹如一张白纸,这时如果能系统进行视唱练耳方面的练习,哪怕只是单纯进行一个调(最好是C大调)的音节,分解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和双音三度、六度、八度的联练习。如视唱、听唱、构唱、心唱、听辩等,很快就能较稳定的确立起对固定音高的准确内心听觉,这样当在演奏中出现不准的音时,马上就能分辨出来,如果能够同时在演奏技术上严格要求,听到不准音时必须要迅速纠正,那么学生逐渐就会形成纠正错音的良好习惯。相反如果在少儿时期不进行对内心听觉的培养,学生奏出错音后并未分辨出来。一段时间以后,往往就形成一种错误的固定听觉。现在许多初中级学生每周学琴一次,其余时间自己练习,一周下来,形成的错误要在下次上课被老师完全纠正是不太现实的,而且短暂的纠正又常常使学生的内心听觉造成混乱,以至最后完全失去对音准的正确的分辨能力。

小提琴的音准要分阶段逐步解决,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分阶段进行。在小提琴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对音高的听辩能力,使学生在演奏时能做到基本准确。到了中级程度以后,光有对音高的听觉能力就远远不够了,因为随着演奏水平提高,在乐曲和练习曲中频繁出现了调式、调性的变化,大量的变化半音和频繁的换把技术往往会使学习者感到困难,同时也造成听觉上的偏差,在演奏中就会出现不准的音。因此,当学生演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学习一些基本乐理知识,除了音高、节奏、记谱法等基础知识外,还须让学生了解调式音级、音阶、音程、音调关系(包括调式、调性)等方面的一些知识。这样当乐曲中出现调式、调性变化时,学生内心听觉中会形成相应的调式音阶体系,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牢固的听觉基础。

当小提琴演奏进入从中级向高级的过度阶段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音律基本知识,并对学生的内心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以使学生的内心听觉能达到分辨出三种音律(十二均律、纯律和五度相生律)间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学生在形成固定音高的准确听觉后,还要达到对相对音高的准确辨析能力。一般情况下小提琴演奏大都使用五度相生律,这适合小提琴作为歌唱性乐器的旋律表现,但在奏双音(尤其是三、六度双音)和与乐队配合时,用五度相生律会使和声不够协和、纯净,因此,当代有不少小提琴大师在演奏中使用纯律,或是五度相生律与纯律交替使用。这就要求演奏者具备更加细致的听辩能力,在内心听觉能力中有极准确牢固的音高和音准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除了对单音音高有准确的听辩能力外,还应该在双音和声以及与乐队的配合中有精确的和声音准以及协和感觉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一方面从律学要求更加细致准确,另一方面则要求从单音概念的听觉能力扩展到和声概念的听觉能力上。

解决条件 篇4

第二个表现,房地产和其他商品不一样,是占有空间的,占有的资源量也不断扩大。工业制成品的过剩在上世纪90年代特别突出,我们当时提出城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也是要解决工业制成品过剩的问题。我们想象的,如果那时候有几亿农民进城,那么他们进城租赁住房、购房住房都会带来一个家庭的制成品的购买需求。当时是电冰箱、洗衣机、电视等等,我们提出扩大内需来解决需求问题。但是那个库存和房地产库存是不一样的,房地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那些制成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它引起的社会反响也大,影响的产业链的波动也大。这种供求之间出现的矛盾会形成连锁反应,甚至也成为导致我们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所谓地产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和地方政府利益的追求,包括地方政府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地产商利益的结合,都形成了对这种过剩的巨大的推动。这是当前造成结构性波动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性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怎么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波动呢?我不想在这里分析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但有几个数字可以请大家进一步了解。

第一,城镇化中国是在进行中,而不是完成时。欧美国家的房地产的泡沫是在城镇化已经完成之后出现的,我们现在城镇化率不到55%,户籍城镇化率还不到40%,欧美国家出现泡沫的时候,城镇化率都达到70%、80%以后,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2.5亿农民在城市打工就业,八千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存量,未来每年即使一个城镇化百分点的增长,大概每年还有1600万人要进入城市。到2030年,按我们现在城镇化增长速度,还有两亿多人要进入城镇,对住房能没有需求吗?这是一个问题。长期趋势是看好的,但是短期波动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从收入上看,不要看统计局的数字,有一些经济学家通过自己的方法来分析中国高收入人口所占的比重,这个高收入人口是年收入在18万到20万人民币之间,这就意味着大概年收入在4万多美金,10%的人口,13.6亿人口那就是1.36亿。第二阶段是较高收入人口,10万到12万人口再加进去,就是2.6亿,就是有将近3亿人口是较高和高收入人口,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和,高收入人口相当于日本人口的总和。我们说这个需求、这个人口的购买力是非常强劲的。

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个不同的区别,区别在于我们是有13.6亿人口,在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还有很多人口在逐渐的向高收入人口、较高收入人口迈进,特别是当未来国家的政策缩小贫富差距的时候,这个政策幅度会越来越大,人口变化会越来越多。而其他欧美国家基本是靠海外市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意味着在国内的内需有非常强劲的需求,大家都跑国外去买东西,很多人都认为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可以跑到欧美去买东西,我们如果对人口收入结构进行分析的话,两亿、三亿的人,就是较高收入人口会有什么样的购买力、购买需求。这就是第二个问题,需求的问题。

第三,对房地产的认识。我们在曾经多个场合讲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曾经有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满足基本需求阶段,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到80年代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们有一个叫视觉阶段,更多注重房地产的视觉效应。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房地产小区封闭的、生态的、绿色的、打水系的概念,在中国曾经风靡一时。我们现在到地方看,现在大量的已有的房地产发展的成果也是这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导致了另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严重下降,导致了我们土地的粗放型的利用。所以这种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土地的成本过高,走到了一定的尽头。

第二阶段是万达模式,就是综合体的模式,在满足我们视觉模式的基础之上,加进了各种消费需求满足。特别是商业模式的进入,第一个是改变了我们城市的空间形态,通过综合体提高了城市的人口密度,使我们在一定的空间内可以满足各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需求,甚至包括文化消费的需求。这种综合体在本世纪初到现在迅速扩张,扩张到什么程度呢?扩张到从中等城市向小城市,甚至已经扩大到一部分人口规模较多的小城镇。

我前几天去诸暨,看了一个城市综合体。房地产商在这个时候又感到了转型的压力。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城市划分一下,五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现在1500个,这是按数量上算的。这里有一千万以上人口城市是6个,100万人口以上是84个,50万人口以下到20万人口的城市是434个,这些城市全部分割成所谓的五万人的城市或者十万人的城市,那就是几千个。市场还是有限的,我们开发了无限的综合体,最后一定会走到尽头。

那么我们怎么办?在面临着结构性过剩的时候,房地产要面临什么样的转型?我想要解决转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所困扰,大量的短期压力。第二个,不要对传统的发展轨迹所约束,过去的发展轨迹就是卖房子、占地。第三个,要加强研发。研发什么?恐怕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去进一步思索。我们知道绝大部分房地产商是不搞研发的,为什么不搞研发呢?因为所有的房子里的材料都是由别人去生产的,由设计院负责设计,自己没有必要去进行研发。可是我们知道如果它是一种商品,是一种投资品,我们要在市场上占领领先的位置,要不要研发呢?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大量的制成品过剩的时候,为什么有几家企业独占鳌头呢?那就是因为他们及时的进行了知识的储备、进行了研发,最后使我们企业在未来面对市场化能满足更先进的需求,所以他们站在了市场的前列。房地产业发展也是如此,所以研发是必要的前提,而不能在我获取利益的时候,只想怎么赚钱。要想占领市场,要提早进行知识的储备。这就是研发。

那么研发什么呢?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今天话题要讲的房地产和智慧城市,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怎么来认识房地产。

很多房地产商包括企业家也聊过,我们过去看到的房地产更多的是看到房屋内部和社区的结构,我们看到了家庭,更多的是沙发、厨具、洁具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社区是更多的物的变化,固定的形态的变化,我们看到消费也是固定的、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一个空间点上的变化。但是现在智能技术、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对社区甚至城市的认识。怎么说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个手机可以完成很多很多功能。我们最近接触了大量的所谓的互联网营销商,包括一些新的概念的企业。比如举个例子,水壶,过去我们自己在家里烧,现在你拿着手机就可以遥控它的温度,你是想喝茶还是咖啡,你在办公室里完全可以操作这个工作。

我去日本看到松下电器商给我展示了整个智能家庭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哪里呢?所有家里的空调,所有的电器设备,是智能控制的。目标是什么呢?最大限度的降低你的电能消耗,最大限度的满足你的实际消费需求。这是一个家庭的组合。我们过去研究一个电器,只是这一个空调、一个彩电或者一个冰箱。可是现在把它组合到了一起,通过智能的方式来解决日本能源消耗问题,这是日本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庭,第一目标就是智能化的管理。

在现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到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能已经超出了这个范畴。比如我们知道乐视和小米在打架。过去我们知道电视就是你给我什么,我看什么,而现在乐视电视就是大量的内容储存,你想看什么,我可以选取,互联网通过电视来影响家庭。过去我们想象的一个房子只是满足居住功能,可是远程医疗、健康保障甚至金融保险都可以进入你的家庭。那么如何把这些不同要素组织到家庭里呢?组织到一个房地产的概念里呢?或者把不同的电器供应商和家庭相结合呢?我们下班研发的基础上就想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就是“跨界”。我刚才讲的跨界仅仅是家庭的概念,还有社区。

我们今年1月份和日本召开了一个智慧城市的现场交流会,全国去了50多家企业,这个会对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智慧城市是碎片化的,一个公交一卡通,或者智能交通大量的摄像头,我们叫做智慧城市,这是碎片化的一个功能的智慧城市。真正的智慧城市是要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市场化的需求、家庭的需求、社区的需求、政府的公共需求,整合到一起的智慧城市。可是对我们地产商来讲、企业家来讲,智慧城市离我们很遥远,这是政府的事情。不是,是我们企业家的事情。所以在研发跨界的基础上,日本就做到了在一个两万五千人的距东京不到30公里的地方,就集合了三菱、东芝、松下等等企业整合的智慧城市,以降低能源消耗为第一目标。

松下电器智能家庭的智能管理延伸到社区,社区有一个智能控制中心,来控制整个社区中每个家庭的能源管理消费。当白天用电量低的时候,有一个大的储存器系统,把所有电力储存进去。当晚上用电量增加的时候,就把它释放出来。而且这里还有个自动调节的功能,每家用电少了,社区会奖励你公共服务。这只是一个能源目标的社区管理。我们的社区管理远远不只这些。比如水费、电费、天然气费用、采暖费,怎么交?分着交还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交。

社区服务我们过去讲是一种收费的模式,我们现在知道很多互联网收费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的基本概念叫做羊毛出在猪身上,为什么羊毛出在猪身上呢?是通过一种模式来扩大影响力,去营销另一种产品来打广告。前天我去了互联网的私厨,只要你认识我了,你可以随意定制在我们家吃饭,我可以给你菜谱供你选择,也可以把陌生人凑在一起,时间不定,可以选择,但不是每天都做这个。我说这是主要的盈利模式吗?他说一顿饭三千块钱支出,能赚多少钱呢?他说有三万多粉丝,三万粉丝会带来其他产品的营销,这叫羊毛出在猪身上。

所谓社区的服务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孩子有个活动的场所,也不仅仅是拥有一片绿水青山和水系,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谓的多元化服务基本都体现在社区上。洗衣服务、餐饮服务、打扫物业卫生的服务等等。通过什么方式来给它组合到一起,和我们的家庭进行衔接呢?就像我们房地产商开始设计的楼盘和模式的时候,就要注入这些因素。

我们这几年在研究智慧城市的时候,很多政府官员、很多学者都提出“大数据”,但是我想从这个角度谈大数据,面临的体制障碍会很多。从政府角度推,不讲效益的时候,在现在是越来越难,因为政府没钱。可是一个房地产商如果有200亩地,就可以在我的房地产概念上融合所有其他互联网的因素,使我这个房地产的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所谓智慧社区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我把原来房地产的实体经济和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现在排名第二,某些方面还排名世界第一的互联网的影响力融合进来。为什么叫跨界呢?所谓跨界就是房地产商不再是过去的房地产商了,在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我要和其他的产业、行业进行紧密的结合,不仅仅是卖商品,而是卖服务,通过房地产的方式来卖服务。

这种跨界和在日本已经实现了,25家大型企业在一个小城市,就实现了这种跨界融合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但是它不是基于互联网,我们现在在中国,就可以按照这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新的所谓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模式。当这个智慧社区模式建成的时候,就是无数个智慧社区的组合,就变成了智慧城市。无数个社区模式组合,会带动社区所有用户进入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那到这里大数据就会发生作用。但是这里就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选择,跨界之后怎么办呢?跨界之后就是分享。所谓分享,就是我不仅要在自己利益上去想盈利模式,而是要和其他产业、行业来共同分享未来房地产发展模式和所形成的利益收入关系。而不是在之后,是在之前设计过程中,我就要想到未来的收益模式。我们如果研究过互联网,研究过电商,我们都知道分享的意义何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房地产从一种简单的空间实体形态,和未来会发生紧密的连接,那它的意义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最后要回到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园区。房地产是和城市紧密联合在一起的,一个房地产我不敢说是一个城市,五六个、七八个房地产在一定的空间内,就形成了城市,就跟过去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是不仅仅在这个空间内满足每个人的家庭需求、市场需求,还要提供公共服务。

我今年上半年去了韩国松岛,松岛是30万人口,是潮汐性人口,白天是30万人口,晚上就8万人口住在这里。我参考松岛城市控制中心的时候,我感慨万千,为什么呢?控制中心把全市所有的交通路口和大大小小、的角落布满了摄像头,通过所谓的有限的智能管理,来完成最好的交通控制和治安控制、治安管理。这是过去时代的思维方式。但是在互联网,这个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现在也在进行实践。怎么实践呢?现在互联网给你提供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固定摄像头能提供的内容。

今年上半年我去了柏林,360万人口,才有360个摄像头,为什么?因为那里老百姓有隐私问题,不愿意让你搞这么多摄像头。可是在中国,像北京两三千万人口,这么大的城市,我们所面临的社区管理并不是都被摄像头所涵盖的。我们所涉及到的任何琐琐碎碎需要公共服务的事情,不能全都被摄像头覆盖。可是我们手机能做到。前几个月我们知道在北京市发生了一起案件,就是一个交通管制的案件。在西便门,一个汽车在交通管制过程中,交通警试图拦截他,他跑了。这时候就实时发布信息,就是微信、微博,就是每个看到他的人都会发布照片,结果在下午两点钟他被抓到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有照片,都能看得到。

很多事情我们很多概念不清楚,地点、方位、时间、场合不清楚,一个手机全可以做到,一个手机拍下来,时间、地点、场合全有了,到了控制中心,哪块发生了什么事,控制中心就可以告诉你,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问题,要求哪个部门去解决。所以拥有更多的IT用户,拥有更多的网民,就可以占领这个市场。

这就是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和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最后的衔接,既满足了市场化的需求,也满足了政府公共服务需求,是通过各种大数据控制中心,最终集合多方面的需求。

地产商干什么呢?地产商实际上是要做手机,手机里面无数个软件需要下载,可是我们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就是在房子的概念里面加入很多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就不是传统地产商能做得到的,需要分享。在分享利益和分享经验的同时,也要整合,就是融合。融合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房地产概念和以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在于我们利用了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满足了我们可能通过家庭、通过社会、社区和城市给我们带来的多元化的需求。日本仅仅是一个降低能耗的需求,韩国仅仅是交通和平安的需求,在我们这里,我们要把碎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项目来进行实验的整合。

解决条件 篇5

木镇镇中心小学 李铜祥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两大基本策略,其中“从条件想起”是顺向思维,“从问题想起”属于反向推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等同于解决问题,策略也不等同于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接受某一种策略的概念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还应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辨,认识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本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学生进入小学以来,第一次正式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想起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想起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始,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一个环节是口算接力赛,通过一组3加6再加6……这样连续的加法进行导入,使学生感受从条件想

起的策略;另一个环节是根据两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这是简单问题中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为学生新课学习需要从条件想起,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在例题的教学中,我力求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先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接着一方面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进行解答、回顾反思的过程,帮助他们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主要环节;另一方面则注意突出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启发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受策略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在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时,我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5=第三天摘的个数,第三天摘的个数+5=第四天摘的个数,……”再让学生说说要解决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分别根据哪两个条件算的,从而引导学生确定思路,给学生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用“先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再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的同时,体会蕴含其中的思考方法,也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本课的策略,进而由教师引导他们梳理整个过程,明确“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练习的安排我是按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层次,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策略的体验,增强运用策略的意识,使

学生从主动运用策略向灵活运用策略迈进。第一、二关主要让学生根据已知图画条件和文字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后,追问是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这个问题的,提出的问题直接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借助结构图说说“先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再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第三关中的“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学生比较难理解,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画图解决问题,但是发现一下子就能正确画出题意的学生不多,于是我启发学生用比划的方法来理解,比划时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即:把桌面当成地面,左右平举当成16米的高度,先用右手手指比划出第一次下落弹起的整个过程,待交流后,再依次进行第二、第三次下落弹起过程的比划,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而且积极性非常高,也真正的理解了题意。

解决条件 篇6

一、解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

解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特殊元素(位置)法、插空法、捆绑法、对称性。

例1:7个人站在一起照相,

(1)全部排成一排,有多少种排法?

(2)排成两排,前排3人,后排4人,有多少种排法?

(3)站成一排,甲不能站左端,也不能站右端,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4)站成一排,甲不在左端,乙不在右端,有多少种排法?

分析:

(1)这是一个没有限制条件的问题,7个人可以任意站,直接解得A77=5040种站法。

(2)看起来比刚才复杂,仔细分析,实际上每个人都没有限制,7个人对应7个位置,所以还是A77=5040种站法。

(3) (1) 甲有了限制,只有5个位置可以站,我们先安排甲站,有A51种站法,其他人没有限制,有A66种站法,A51A66=3600种站法。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2) 也可以这样思考,先找除甲以外的2人将左端的位置站好,有A62种站法,接下来就没有限制了,5人任意站,有A55种站法,所以共有A62A55=3600种站法。这种方法叫特殊位置法。

(3) 还可以用间接法解:不考虑甲的限制条件,有A77种,甲站左右各有A66种方法,要去掉,共有A77-2A66=3600种站法。

实际上,当某些元素不能在某个(或某些)位置、某个(或某些)位置只能放某些元素时,我们应该优先处理这些特殊要求。在计算时先处理特殊元素或先处理特殊位置,再考虑其他条件。

先不考虑限制条件,把所有的排列种数算出,再从中减去全部不符合条件的排列数,间接得出符合条件的排列种数,这种方法也称为间接法。用这种方法特别注意要不重复,不遗漏。

(4)这是在(3)的基础上将限制条件增加为两个,变得难一些,但解题的基本方法不变。

(1) 用先处理特殊元素(特殊位置)的方法:甲在右有A66种方法,甲在中间位置有A51种,这时乙不能在右,也有A51种,共有A51A51A55+A66=3720种方法。

(2) 若用间接法,特别注意要不重复,不遗漏。要注意在右这种情况,共有A77-2A66+A55=3720种方法。

二、解组合问题的基本方法

分组分配问题要注意分组后是否拿走。注意均匀与非均匀,编号与不编号限制条件的分组问题。

例2:6本不同的书按下列方法分配,有多少种分法?

(1)分给3人,甲得1本,乙得2本,丙得3本。

(2)分给3人,1人1本,1人2本,1人3本。

(3)平均分成3组。

(4)分给3人,每人2本。分析:

(1)各组元素数目确定,分配对象确定,按要求分配到人。

先从6本不同的书中任取1本给甲有C61,然后从剩余的5本中任取2本给乙有C52,最后把剩余的3本都给丙C33,由乘法原理,共有C61C52C33=60种分法。

(2)与(1)相比,各组元素数目确定,分配对象不固定,哪个得多少是不知道的。各组元素数目仍分别为1, 2, 3,但哪个人得几本没有固定。

仿(1)分成三组,有C61C52C33种分法,然后让3人自由选取,有A33种,所以共有C61C52C33A33=360种分法。

(3)平均分组,相当于分成三组放在一起,不管怎么按什么顺序分,放在一起只能算一种情况。按C62C42C22分,是实际情况的倍, 因此只有种分法。

注意:有n个平均分组时应除以Ann。

(4) 各组元素数目相等, 分配给具体对象。可以分两步走:先分成三组, 每组2本, 然后三人再来拿走。先分组, 有分法。三人的拿法有种。共有种分法。

解决条件 篇7

1 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

大棚蔬菜与气象条件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其中以气温及光照的影响最为重要。在我国东北地区, 通常冬至前的气温较低、光照不足, 导致大棚内部光照不够, 蔬菜植株光合作用无法有效进行, 从而导致生长缓慢的蔬菜的植株长不高、纤弱、品质不高。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 蔬菜病害发生几率增加, 落花掉果现象时有发生。而冬至之后, 东北温度会持续走低, 大棚地温会不断变化;地温与气温同时降低, 大棚出现冻害现象增多, 严重时会导致蔬菜绝产。此外, 湿度也是影响大棚蔬菜生产的重要气象条件。为了保障蔬菜的健康生长, 必须不断调节大棚内部的光照、温度以及湿度等, 营造良好的小环境, 才能够提高蔬菜的质量和产量[1,2,3]。

2 解决对策

2.1 及时调节棚内光照

大棚使用经过一定的时间, 必然会导致老化, 薄膜的透光性降低, 从而对蔬菜生长造成不良影响。通常薄膜最长使用时间应控制在2年左右。另外, 薄膜还易出现积尘及凝霜, 应及时清除薄膜灰尘, 防止水分凝结, 保障棚内光照充足。

2.2 科学选择基地

大棚内部温度以及蔬菜的光合作用完全依赖于阳光, 大棚蔬菜基地应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使蔬菜能充分接受光照促进植株生长。避免选择山风口、山脚边、低洼地作大棚蔬菜田块。

2.3 三膜覆盖, 保温防冻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比周围城市高, 但冬季最低气温仍会低于10.0℃以下, 冰雪天气仍存在冻害问题。仅以大棚膜保温, 难以防止冻害发生。因此, 必须采用地膜、小拱膜、大棚膜“三膜”覆盖保温, 当最低气温在-3℃以下时, 要搞好大棚内的小拱膜覆盖, 盖严大棚膜, 防止冻害伤苗。

2.4 深沟排水, 防渍防病

要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实行高垄栽培 (增温排渍) 、深耕施肥改土 (改善稻田土壤结构) , 做到深沟高畦、“三沟”配套、防渍防涝、雨后田间 (沟中) 无积水。

2.5 设置裙膜, 通风排潮

冬季大棚种植都会采取封闭方式保障内部温度, 导致内部湿度比较大, 这样一来排潮通风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但是天气晴暖又易受高温伤害。突破传统开门通风的方式, 设置裙膜, 这样不但天气晴朗时可以实现大棚内部降温, 而且在阴雨天也能够有效排潮, 防止冷风入侵, 为蔬菜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在裙膜通风降温不利的时候, 还可以采取肩膜通风的方式。在大棚内部必须配置湿度表, 以便随时观察大棚内部温度及湿度变化, 及时进行内部通风调整。春季温度提高, 棚内湿度大、温度高, 工作人员应随时进行温湿度检测, 及时排潮, 防止高温伤害蔬菜[4]。

2.6 营养袋育苗, 防低温阴雨弱苗、死苗

营养袋育苗移栽可有效提高种苗成活率, 抵御低温潮湿问题, 保障种苗顺利生长, 缩短生长周期, 达到高产目的。

2.7 盛夏遮阳降温, 保花保果

东北部地区的7—8月为旱季, 此时土地水分蒸发量大, 大部分蔬菜都属于不耐高温品种, 过高温度必然会导致蔬菜生长迟缓, 开花少, 果实不多, 畸形或病虫果实量增多, 蔬菜品质降低。此时大棚又能起到遮阳作用, 有效降低地表温度, 保证了土地湿度, 减少蒸发量, 促进植株生长。避阳的大棚可以选用废旧薄膜以及竹枝等, 以减少成本。秋延后栽培的, 7—8月种苗处于高温环境, 太阳辐射过强, 温度过高, 种苗被灼伤的现象非常突出, 种植人员在播种、出苗以及幼苗时期应采取有效的遮阳降温措施, 才能保证蔬菜健壮生长。

2.8 施肥、喷药应注意大棚“温室效应”

施肥应以基肥为主, 并施用腐熟农家肥;施用低浓度化肥, 应少量多次[1], 防止肥料产生有害气体, 农药应选用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 施用浓度应偏低, 防止施药后密封大棚, 导致棚内农药有害气体浓度高而对蔬菜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淑芳, 李彦, 刘文妍.山东主要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J].山东农业科学, 2001 (1) :13-15.

[2]姜丽.连阴雨 (雪) 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气象, 2006 (1) :63.

[3]吴克, 习军, 李志生.沈阳沈北新区蔬菜大棚生产期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5) :9042-9043.

解决条件 篇8

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现象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 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引导。分析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 是因为这些国家相对薄弱的传统封建农业势力, 使发展商品经济受到较小的阻力, 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迅速发展, 开辟了工业革命的道路。事物的发展变化通常都在旧事物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的地方实现突破, 即所谓的“黄金突破点原理”。

相反的,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世界中遥遥领先, 但也因为这样, 传统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使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萌芽的过程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 迟迟不能实现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经济的转变。

二、物质管理的作用

物质管理在科技技术发达的今天, 已经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数据管理、分析和存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1.发挥信息化资源作用。信息作用是物质部门的决策基础、系统制订的计划依据, 控制物质供应的手段和保证协调工作的重要条件。物质部门决策要先确定目标, 制订的目标要结合实际, 合理可行;物资工作的起点是物资计划, 结合内部和外部信息资源为计划依据, 制订最佳的计划方案;通过信息反馈, 及时解决物资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做出调整和改善, 保证物资工作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全面的物资信息, 构建了物资信息的管理系统, 是保证各个部门互相协调配合的重要条件。

2.发挥存储论作用。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供应需求, 需要储存物资达到特定的数量。存货过多, 会积压资金;存货过少, 会影响生产, 造成供不应求。存储论通过研究“物资最优存储量”的理论和方法, 既保证正常的经济活动进行, 又把各种费用降到最低, 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可以解决经营管理和物资存储量中产生的问题。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物质管理

1.物质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对物资管理不够重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比较关注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利润。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加大生产、积极销售的同时, 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改善企业内部结构, 建立健全的物质管理体系, 实现采购、储备等制度的规范性, 加强物质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物资管理模式落后。一般来说, 企业的物质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要求企业在完善内部结构的同时, 加强企业物质管理, 转变物质管理模式。物质管理模式, 不仅是企业管理结构的一部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与时俱进,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实现企业物质管理的现代化。

3.物质管理技术落后。物质管理除了依靠管理制度实施以外, 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物资管理的采购和仓储等进行支持和计划。企业仓库一般都由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调度, 资源共享和资产归属的限制, 导致重复采购问题的出现, 对仓库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 提高仓库资源使用率和物流效率, 采用先进的物质管理技术, 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四、加强物质管理的建议

1.加强成本控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自由的市场和自由的价格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企业不能擅自提高价格, 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企业发展。

2.按照需求进行采购。做好物资采购工作, 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 防止经营过程中出现“成本漏洞”的必要措施和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 需要严格按照管理程序和统一规定的格式对所需物资进行上报, 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提出申请、报中心审核、最后批准通过之后, 按申请的数量进行采购, 杜绝计划外的违章和无序采购。

3.加强仓储物资管理。定期进行库房物资的清理工作, 对损耗和淘汰的物资备件进行清理, 既可以节省库房空间还能够回收资金。按ERP类别原则码放置生产中用到的物资备件, 解决仓储管理原来的一些弊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物资进行保养, 某石油部门有大型钻井设备20部, 8部是进口的, 生产周期较长容易消耗物资, 加强对这些易耗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特点, 采用独特的保管养护措施。

五、结语

解决条件 篇9

自2002年起,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就着手京门大厦大楼改造项目。该大楼原有设计模式为商场结构,各楼层的空调系统均采用中央空调方式设计,故在建筑外立面上没有预留用于安装机房专用空调室外散热机组(通常也称为:风冷式空调室外冷凝器)的合理位置。另外,因为该建筑是作为商场使用的,故与周围的居民楼相隔距离没有很大限制,这些特殊现场条件,使得该大楼从基础设施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难题:所有程控机房的专用空调室外散热机组没有合适的安装位置,仅限于五层北面平台和屋顶可以集中摆放专用空调室外散热机组;并且必须保证空调室外冷凝器的运转噪声达到环保要求。

据初步统计,各楼层程控机房室内的专用空调与室外冷凝器之间的单程物理距离最长达140m之远,平均距离也在80m开外;冷凝器与相邻的居民楼最近距离为20m。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下: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超静音环保室外冷凝器机组及优异管道设计思路,保障专用空调机组在试运行过程中,完全满足了程控机房的技术要求。北京京门大厦的特殊现场情况,长距离管路及超静音室外散热机组,给机房专用空调设备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佳力图空调自2002年8月运行至今,机组的冷量、风量及噪声等各项技术指标均在客户的要求范围内。下面简要阐述技术方案。

2 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

1999年至2007年,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连续顺利通过了中国联通进出口总部的入网选型,成为中国联通的指定使用产品。2000年2月,加拿大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通过了中国电信总局交换维护中心、邮电部设计院对机房空调的设备检测。当年8月,经各省市电信专家的评审,佳力图空调成为原中国电信总局的首批入网产品。2000年12月,佳力图空调通过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CCIB”认证,成为中国唯一的进口机房专用空调CCIB免检产品。2003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商检局质量认证中心“CCC, CQC”对CCIB的换证认证。

3 高效能的制冷压缩机

佳力图所有系列机房专用空调的制冷压缩机均采用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全封闭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美国COPELAND公司出品),其技术含量高,性能稳定。由于这种形式压缩机的吸排气是同时完成,故其能效比特别高(COP值可达14.0[BTU/H]/W),比活塞式制冷压缩机节能10%,且输气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没有活塞式制冷压缩机输气时所产生的气体脉冲,在结构上也没有吸、排气阀门,所以压缩机的工作噪声与震动均明显小于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另外,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室外机组的无级调速控制技术,使得佳力图空调的室内外机组之间的物理安装单程距离在不需要采取任何其他措施的情况下,可水平铺管长达50m,垂直高度可达25m。在超长距离项目中,进行特殊技术处理后,佳力图空调可把极限管线距离(当量长度)延长至130m。这样将大大扩展了设备的应用场合。从这一点来看,采用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机房专用空调产品是不能做到的。

4 独特的A型交叉式蒸发器

佳力图双制冷系统空调机组的蒸发器采用“A”型交叉式供液方式(图1),当一台佳力图专用空调中一套制冷系统单独工作时,由于它利用了两套制冷循环系统的蒸发器面积和通风量,相应提升了蒸发温度,使得制冷量的输出可达整台空调名义总制冷量60%。这样就大大地节约了电力资源,减少了空调的运行费用。就这一项技术,在空调设备的全年运行费用中,佳力图将比其他品牌同类产品节省电能约10%左右。

5 无级调速、全不锈钢外壳的高效冷凝器

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的室外机外壳采用全不锈钢材料制成,散热风扇电机采用世界著名德国施乐百(ZIDHL-EBM)公司的大风量低噪声风机,低压头。佳力图室外冷凝器的热交换器中紫铜管均采用了高效内螺纹管,在相同工况及相同散热量的条件下,佳力图冷凝器的外形体积比其他品牌的体积小,效率高。尤其在北方地区的冬季,风机转速随室外环境温度变化而作无级调速(每一个室外环境温度将有一确定的风机转速与之对应),这样大大提高了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的工作可靠性,同时也降低了运行成本(这一特点在其他品牌机房专用空调中是不具备的)。冷凝器的噪声主要是散热风扇产生的,佳力图冷凝器的散热风扇采用多极、多叶片、小角度型,从技术根源上降低噪声源,保证了冷凝器的噪声标准:<50 dB(A)(5m范围内)。

6 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的电脑控制系统

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的本机控制电脑——‘M52控制系统’采用了‘PID’控制方式(即:‘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方式),可准确无误地使受控环境的温度控制在±0.5℃的范围以内,相对湿度可控制在±2%的范围内。另外,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的本机控制电脑采用大屏幕LCD显示屏,触摸键操作。为减小设备起动时对电网的冲击,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的所有运动部件均由本机控制电脑实行顺序起动。佳力图‘M52控制系统’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Co-WorkTM模块化主从形式的内部联网管理系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佳力图模块化机房专用空调系统先进的管理功能以及空调运行的可靠性。采用了此管理系统的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可用1根信号线,控制8台佳力图单系统系列空调和4台双系统系列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Co-WorkTM模块化主从形式的内部联网管理系统有六大先进的管理功能:

a) 自动分工功能:对于多台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系统,Co-WorkTM模块化主从形式的内部联网管理系统提供了二级分工编程,第一级分工编程帮助维持整个场地中所需要的值班机组数目,定时切换机组的开关,以平衡各机组的运行时间。第二级分工编程提供了运行机组中内部部件开关自动切换,平衡机组中的部件运行时间。

b) 数据同步功能:Co-WorkTM模块化主从形式的内部联网管理系统有助多台佳力图空调机组的管理。多台机组中的运行数据,如设定点、时间表、警报状态等可自动同步化。用户只需在任一台主动机组查询和改变设定,改变后的设定将自动复制到同一网络中的所有机组内。

c) 顺序加载功能:Co-WorkTM模块化内部联网管理系统中各机组的顺序加载功能,在空调的部件启动或停止时,减少了对电网的冲击。此功能不仅控制同一台空调中的零部件的顺序加载,而且可将多台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所有部件进行编序加载,避免不同机组中的零部件同时启动对电网产生冲击。

d) 控制备用功能:Co-WorkTM模块化内部联网管理系统允许多台佳力图机房空调M52控制系统同时共处同一网络,任何一台M52主控系统停机维修时,其他具有M52主控系统的机组会自动接管整个系统,担当起系统的主控任务。此功能增加了控制系统对故障的敏感度。当任何一个M52主控系统发生故障,其他网络中的待命M52控制系统均可起来接管网络主控制权。从而将整个网络系统的停机时间降至最低限度。

e) 控制组数扩展功能:Co-WorkTM模块化内部联网管理系统中的“控制级数扩展”功能是针对整个网络机组群的控制精度、可靠性而言的。由原先的单一机组扩展为一个机组网络群,由于更细密的控制级数,大大有利于空调能量的匹配,有利于控制精度的提高,减少了部件的开关频率,延长了部件的运行寿命。

f) 平均控制值功能:采用Co-WorkTM模块化主从形式的内部联网管理系统,可使得各机组不是按本身所测得的温、湿度进行控制,而是将系统中的各空调机组所测得的温、湿度读数进行计算,并得出平均值,并取其平均值对被控环境进行温、湿度及空气洁净度的控制。

7 机房专用空调的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空调特性及京门现场条件,佳力图机房专用空调采取了以下技术修正措施。

a) 室外机散热容量的重新匹配。考虑到室内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线超长,从冷凝器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经过长管路的沿程压降而发生“闪发”现象。所谓闪发现象,是指冷凝器出口出来的过冷液态制冷剂经过压力降低(长管路的沿程阻力),并且压力值低于液态制冷剂当前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值时,制冷剂出现汽化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闪发’。闪发现象为不良现象,它使得进入空调膨胀阀之前的制冷剂不能保证全液状态,从而降低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吸热能力,导致空调机组制冷量的损失。

为了很好地防止‘闪发’现象的发生,应增大液态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占空比率,从而增大过冷度。冷凝器预留给全液态制冷剂的流程增大,向系统中冲入的制冷剂也要增加。偏大的过冷度允许被冷凝下来的制冷剂流过沿程阻力大的管路而不会发生‘闪发’现象。佳力图空调采取的措施是:放大冷凝器的配置型号,相应地扩大了冷凝器的散热面积。若空调机组的制冷量一定,则制冷系统循环的制冷剂质量流量也将一定。也就是说,高温汽态制冷剂冷却成饱和液态制冷剂所需的冷却面积恒定。扩大冷凝器的整体散热面积后,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冷却的面积将相应增大,因而冷凝器出口的过冷度也增大了,这样就防止了制冷系统‘闪发’现象的发生。

另外重点提醒,一旦回液管路中出现‘闪发’现象,那么回液管路中会出现汽液混合物。汽态和液态在管路中的沿程阻力是不同的,这样以来,制冷剂在进入膨胀阀之前的压力很难保证恒定,从而使得蒸发压力出现很大波动,严重影响空调机组的制冷量输出。为了防止制冷系统回液管路中发生‘闪发’现象,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改善,就是增大冷媒管路的通经,减小管路沿程阻力。在超长管程条件下尽量降低管路的沿程阻力,液态制冷剂在管路中压力降越小,发生闪发现象的机率就越低。从另外一个角度保证了制冷系统的稳定。回液管路通径的放大也不是永无止境的,过大的管径会降低制冷剂的流动速度,会带来冷冻润滑油出现回油不畅的弊病。因为制冷系统中的冷冻油与制冷剂是同步循环的,囤积在管壁内表面的冷冻油是靠一定速度的制冷剂介质带动而向前循环,如果制冷剂的流速降低,使得部分冷冻油会囤积在系统中的某一角落,长此以往,回到压缩机曲轴箱的冷冻油会越来越少,加快压缩机的机械磨损。所以,我们在放大系统管径的同时,根据理论计算出冷冻油的补充添加量,准确的加入制冷系统中;并在垂直向上的管路上严格按照每升高5m就安装一个U形储油弯装置,保证系统中冷冻油的正常循环。

b) 在冷凝器的进气端口安装‘防反冲弯’(图2)。当风冷型专用空调设备的室内外机组冷媒连接管路距离超长时,位于室内机组内部的压缩机会间断性出现高压误警报信息,一旦复位后设备就可立即恢复正常(冷凝器不脏,风机等电器无故障)。经过现场勘察后分析,得出以下技术解释:A点为冷凝器进气管口,静压为p1,动压为mvundefined/2,B点为室内机回液管电磁阀上端(针对流动方向而言),静压为p2,动压为mvundefined/2。一般情况,p1≈p2(高压值在1.6MP以上,冷凝器沿程阻力对p2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液态的动压比气态的大得多,即mvundefined/2≫mvundefined/2,当电磁阀突然关闭时,B点动压也巨变为零(动压全部变为静压),这时A点处的动压是缓慢变为零,相应的静压不会很快增大,总体来说,B点静压大于A点静压。另外,气态的压缩性比液态要好,给‘由于B点的静压高’而引起的反向流动提供了可能性。长管路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正因为出现了‘反冲’现象,加上超长管路必须提升冷凝器的出液过冷度,既在冷凝器的液体制冷剂数量比常规的要多,液态制冷剂会利用反冲原理反向回流至压缩机排气管内,等下次压缩机开机时,高温的压缩机排气加热气管中的液态制冷剂,并使其迅速膨胀(液态→气态),短暂性堵塞排气管,随至出现高压警报。因此,我们在A点处加装一个向上的20cm高的‘防反冲弯’,来克服制冷剂在长管路的反冲现象。佳力图空调冷凝器利用它的以下特点:‘高效换热管’+‘无级调速控制系统’+‘防反冲弯’,保证空调制冷系统的压缩机排汽压力始终处于恒定状态。

8 结语

解决条件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管理已经步入信息化管理阶段, 这对于优化企业管理流程,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能否实现。因此, 在信息化条件下,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陷进行弥补,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 这也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1 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涵概述

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相比,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工作转变为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为主导, 协同企业生产经营等职能部门, 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整合, 进而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 并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规范合理, 最终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 也不全是借助于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开展工作, 而是通过企业内部以及外部连通的数据网络, 对企业的生产信息、营销信息以及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集成整理与共享, 并借助于数据网络以及数据仓库技术, 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各种财务信息高效的传递、整理以及分析使用, 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保障。

2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2.1 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部分企业的领导部门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生产经营部门的辅助工作, 因而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企业的整体管理理念陈旧, 更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因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 各种办公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条件较差。

2.2 各类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 势必要依靠各种财务管理软件。但是, 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缓慢, 因而财务软件的研发应用力度不足, 软件不仅价格较高, 而且功能单一, 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2.3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条件下,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必须熟悉各种财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各种财会工作技能之外, 还必须能够熟练地操作、使用或者是改进财务办公软件, 方可满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不高, 必然造成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受挫。

3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完善措施研究

3.1 改变管理理念, 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投入

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 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关键, 并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来开展。应该通过自上而下主导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并增加资金投入, 为财务管理部门配置办公所必须的各项软硬件设施, 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3.2 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 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与部门, 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应用上, 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需要, 与财务管理软件研发部门协调, 对软件中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确保财务管理软件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3.3 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将人才的培养建设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重点针对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种法律政策、理论知识、软件应用等各方面, 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此外, 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应该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 主要是在财务管理软件开发应用、财务分析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培养, 以人才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3.4 建立信息化的数据交流平台, 强化企业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单纯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 而是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沟通方可完成。因此, 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应该注重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数据交流渠道以及沟通平台的建设, 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发生, 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财务工作状况, 尤其是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经营收支情况以及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而不断总结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提高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水平。

4 结语

时下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对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也带来了变革,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推动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重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企业的当前发展需要以及长远战略规划,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进行筹划建设, 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 并借助于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岗位人员配置, 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本文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概述了当前形势下企业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进而总结分析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措施, 旨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上一篇:学生与班级管理下一篇:结束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