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评价(精选10篇)
中介评价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评价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 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以往以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评价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介性质的评价组织开始在高等教育与政府间出现, 这一组织切实的对大学起到质量监督、质量保障的作用, 缓解了政府干预的压力, 同时给与了高校较大的自主权。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凭借其独立性、公正性、开放性, 弥补了政府评价组织的不足, 从而有效的为政府提供咨询建议, 为高校提供改进和提高的意见, 使评价功能反映市场的需要, 使高等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实现优化配置, 督促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比英、美等国发展晚,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诞生, 标志着我国中介性质的高等教育评价组织开始产生并运行, 此后, 开展较好的是由上海市教委和江苏省教委分别牵头组织成立的“上海市高教评估事务所”与“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等, 接着全国各地类似的高等教育评价中介机构不断产生。尽管说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在我国已经开展, 但还未达到一定规模, 而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解决。
1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力度弱, 不易被社会认可
在我国, 由于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是新生事物, 很多人持有怀疑、张望的态度, 尚未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 甚至教育部门也未对其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导致人们对此组织的认可度低。其主要原因就是, 宣传力度太差, 基本上没有人认真去做宣传, 没有提高政府人员和社会对其的认识, 只有少部分学者对其有一些研究, 但还没有专门的著作, 只有部分学术论文发表。
1.2 机构数量少, 类型较单一
目前我国从事高等教育评价的中介组织数量还不是很多, 全国大概也就10多家, 而这些单位全部为教育系统内的事业单位, 经费大多数由国家财政负担,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评价中介性组织。与西方国家成熟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数量少, 规模小, 质量也不高, 可以说, 现有的教育评价中介市场基本上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 是处在一种“混沌”的自由竞争状态。再加之, 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收支上处于非独立性, 这就决定了其机构发展和业务活动运作的强烈依赖性, 其竞争性相当薄弱, 资源不能优化配置, 整体发展落后。
1.3 专业化不强,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评价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人员的素质, 能否拥有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评价人员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机构中有两类人员即固定人员和临聘人员, 而固定人员具有评价技术的专业人员不多, 临聘人员更是混杂, 因此应该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1.4 权威性弱, 缺少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
近些年,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介机构, 虽然被法律认可并给与了相应的法律保护, 但是相对来说, 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依然缺少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如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共组, 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价等机构, 对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咨询建议, 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但在这些法律法规中都尚未对教育评价中介组织及其活动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的界定。
2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建设的几点对策思考
2.1 丰富评价中介组织类型
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有三种类型:半官型、民间联合型、大学自律型, 这三种类型相互配合, 共同的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评价组织系统。我国也可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系统, 如建立以直接为中央政府教育决策服务为主的全国性评价中介性机构, 以直接为中央政府教育、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评价中介性机构, 以专业为对象的评价中介性机构, 以各种学术团体、协会来组建民间的评价中介组织等。
2.2 完善人员建设, 加强组织专业化建设
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机构人员建设, 吸收有专门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人员, 加强从事具体评价项目的策划、评价工作, 并吸纳来自于机构外的专家, 便于开展现场评价工作, 不断培训在岗人员, 保障人员队伍的不断专业化。
2.3 完善组织系统结构
高等教育评价中介性机构应该依法独立经营, 而有一个结构合理的组织系统是其独立、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从六个系统进行建设, 即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机构系统、执行系统、咨询系统、监督系统, 保证各个系统相互支持、和谐一致。
2.4 健全制度保障建设, 加强认证和监管制度的建设
要在高等教育评价这一领域尽快出台新的法律, 以支持和规范教育评价中介组织的发展。除了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外, 政府还应出台一些行政规章弥补制度上的空缺。如:高教评价中介机构设置申办条例, 规定评价机构设置的条件、要求、目标、责任以及义务等;出台高教评价中介机构行为条例, 制定相关的机构行为、活动方式、运作机制等标准;出台高教评价中介机构监督条例, 规定监督措施, 以促进评价组织公正、科学、客观和系统发展。在我国教育评价领域。此外, 我国至今尚无“显性”的资质认证制度, 应尽快建立对高等教育评价中介性机构的认证制度, 规范其行为。
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研究、引导和培育高等教育评价中介组织, 有利于形成符合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全新的评价模式, 同时, 有利于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有利于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可信度, 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亚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4, (1) .
[2]陈玉琨.论高等教育评估的中介机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1998, (2) .
[3]王建华.我国大学与政府间中介性组织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2, (3) .
[4]汪雁.试析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构建[D].2005.
[5]杨移贻.中介组织: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4.
中介评价 篇2
中介语与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用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语言动态系统.内容以对比分析和偏误研究为主,但今后的中介语研究以篇章为主而不应局限与词语和语法等.
作 者:曾红艳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刊 名:东南传播英文刊名:SOUTHEAST COMMUNIC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H1关键词:中介语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中介评价 篇3
请问:职业介绍所的此种做法是否合法?
分析:职业介绍所拒绝退回中介费的做法是不合法的,王某有权要求职业介绍所退回中介服务费。
该案例涉及到“居间合同”问题。所谓居间合同也叫中介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为他方报告订约机会、提供订约媒介等交易媒介服务,他方给付报酬的合同。在居间合同中,提供交易媒介的一方当事人是居间人,给付报酬的一方当事人是委托人。判断是否促成居间合同成立的标准有:一是看委托人与相对人是否建立合同关系;二是看居间人的居间活动是否为合同的成立起到促进作用。在本案中,职业介绍所为居间人,玩具厂为委托人,王某为相对人。
首先,王某根据职业介绍所开具的介绍信到玩具厂上班,并不等于职业介绍所完成了居间任务,因为双方并没有约定居间义务的完成,是以上班为准。在本案中,职业介绍所虽对合同成立起了促进作用,但王某并未与玩具厂签订劳动合同。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可见,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因而说,王某与玩具厂并未建立正式劳动关系,即居间合同不成立。
中介评价 篇4
科技中介机构在有效连接创新成果与市场、节约交易成本、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科技创新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强化,科技中介机构在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对科技中介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中介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尚未有完善的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现有研究中涉及的能力评价论述均是宏观层面较为简单的论述,能力评价体系中因子项目较少、缺乏定量描述或指标难于实施。尤其随着现阶段创新活动迅速扩大以及内容、形式的不断变化,目前急需建立既能推动创新活动扩大又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中介从业人员技能标准体系框架。因此制定全面、科学、有效的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桂龙(2003)从科技中介的服务内容和功能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体制独立化、功能社会化、机构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组织网络化、市场国际化对未来技术中介的特征进行了描述[1]。谭玉洪(2006)将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功能上划分为3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三是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2]。贺明(2000)认为我国的技术经纪业起步晚、缺乏规范、从业人员偏少以及质量难以保证,尽快建立一支懂技术、通法律、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是非常必要的[3]。牛小云(2004)认为目前我国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原因为兼职人员比重大、专业技能欠缺、营销意识不足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4]。郑春东(2003)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了分析,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品德体系3个层面阐述了复合型的高水平科技中介从业人员必需具备的条件[5]。综上,目前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素质构成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并且基本限于分析科技中介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对于众多应具备素质的重要性排序涉及很少。因此,进一步明确哪些要素是影响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哪些是一般要素,对于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
根据科技中介业务范围、内容和特点,本文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职业道德素质、从业辅助能力四个方面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构成展开分析。以下利用对辽宁部分科技中介机构、企业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的调研数据,运用AHP方法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综合能力要素进行排序与评价。
2.1样本选取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将这些要素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职业道德素质和从业辅助能力4个维度进行分类。
课题组对部分企业进行访问和调研,面向企业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发放问卷,力争获取第一手调研材料以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92份,其中有效问卷83份。通过文献检索与企业、专家访谈对各种能力要素进行了分类整理(见表1)。
2.2研究工具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的设计上遵循层次分析法中所运用的指标体系设计,以体现调查指标和结果分析的一致性。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是对人们主观判断作形式的表达、处理与客观描述[6]。根据这一特点,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从主观确定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需求,又科学地利用该方法定量分析的优势对所得数据做客观的评价。
2.3数据处理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AHP分析中的准则层与方案层。其中准则层为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从业辅助能力(见表2)。
利用AHP软件生成计算结果(见表3)。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513;对总目标的权重:1.0000;λmax:4.1369,准则层权重见表4。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知识体系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513;对总目标的权重:0.2600;λmax:4.1369,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知识体系权重见表5。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体系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283;对总目标权重:0.2353;λmax:4.0755,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体系权重见表6。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386;对总目标的权重:0.3690;λmax:3.0401,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权重见表7。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从业辅助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590;对总目标的权重:0.1357;λmax:4.1575,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从业辅助能力权重见表8。
3结果与讨论
3.1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分别得出了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继续对各层次单排序,得出了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排序结果(见表9)。
最后,得出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权重(见表10)。
3.2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构成中,从准则层来看,对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最为强烈,在4个准则层中的比重最高,达到0.3690,接下来分别是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从业辅助能力。可以看出在技术交易中,企业最为关心的是在技术交易中的“道德风险”,这种风险买卖双方都可能涉及。供给方可能面临因技术转让而导致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面临竞争加剧的风险。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供给方必然要向需求方或社会提供最基本的技术和商业信息,从而面临信息公开,需求方或第三者有可能依据这些信息给供给方带来风险,诸如“破译”技术或仅仅受到启发而开发出更新的替代技术等。需求方则可能面临由于技术转让方进行技术风险转移而带来的风险和技术商品的实际效果并不一定符合购买的意图和预期的消费风险。这应该是职业道德高于另外3个准则层的最主要原因。而在职业道德素质中,对合作精神的要求最为迫切,达到了0.6522,显著高于诚信品质和公平品质。科技中介工作的复杂性,要求科技中介机构中各类人员如法律人员、市场分析人员、信息管理人员、技术鉴定人员等要协调分工、互相合作才能把这项复杂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
因此,政府要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管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中介服务,为企业创新成果能顺利地实现商业化、市场化,让企业能及时、快速地得到创新带来的收益。
对知识体系的要求在准则层权重中排第2位,其方案层因素中经济管理知识因素所占的权重最大,这说明企业在决定是否创新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管理知识,而不是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行情知识等,对于技术交易及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金融、财务、市场营销、调查统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也应当有很好的了解,做到能够对技术成果的未来发展前景有较好的展望。
在能力体系中,谈判能力所占的权重最大。在技术交易与实施的过程中,贯穿着科技中介与技术方的谈判、科技中介与投资方的谈判、技术方与投资方的谈判,甚至投资方与金融机构的谈判、技术方内部的谈判、投资方内部的谈判等等谈判环节,其中多数环节都必须有中介机构的存在,或者中介机构的存在能够促进谈判达成一致。因此,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谈判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综合方案层各因素对目标层的排序,排在第1位的是合作精神,排在第2位的是掌握经济管理知识,接下来分别是公平品质和组织协调能力,这四项因素加总达到目标层的51.53%,超过了总量的一半,应该说这四项科技中介人员从业素质集中反映了社会对合格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需求,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科技中介从业人员技能标准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科技中介人员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桂龙,杨飞虹,彭有福.科技中介服务及其发展特征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98-100.
[2]谭玉洪,段万春,李耀平.我国发达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政策概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6(7):140.
[3]贺明.建立科技经纪人队伍促进市场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5):53-54.
[4]牛小云.对科技中介人员职业素质的认识与体会[J].甘肃科技,2004(7):171-172.
[5]郑春东.论中国科技中介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体系及其管理[J].社会科学战线,2003(5):230-231.
中介评价 篇5
责任?
一、如何选择二手房中介,选择二手房中介要考虑哪些因素
1、了解什么是二手房中介。二手房中介大多数以房地产顾问公司、置业顾问冠名,究其性质为法律上的经纪人。一般而言二手房交易只是它们经营范围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中介公司一般还经营房屋租赁,资产投资顾问的业务。
2、了解中介公司的资质。资质的法律意义在于,中介公司具备了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的资格,特别是当由于中介公司的过错给第三人造成经济损失时,有能力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管理部门也能够对其作出相应的处理。要作为一家合法的中介机构,必须有《工商营业执照》和《房地产中介资质证书》,两者缺一不能营业。同时,我们还要审查它们的经营范围,审查他们经营范围中是否包含你咨询委托的业务,是否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是否随意扩大经营范围。
不能买卖的二手房有哪些,哪些情况下的二手房不能买卖
二手房可以买卖,但不代表所有的二手房都能够拿到市场上交易。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存在下列情况的二手房,不能买卖:
1、未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
2、只取得使用权的房屋,如房屋管理局直管公房;
3、鉴定为危房的房屋;
4、以标准价购买,尚未按成本价补足剩余价款,向全产权过渡的房屋;
5、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兴建的房屋;
6、已经被列入拆迁公告范围的房屋;办理二手房过户的基本程序,办理二手房过户手续的材料
一、办理二手房过户的基本程序
购买二手房办理过户手续,整个办理程序一共包括四个环节,即签约、交税、登记、取证。
所谓“签约”,指的是卖方夫妻双方和买入方同时到房屋产权监理部门签置《房地产买卖契约》,房屋成交价格需由房屋产权监理部门工作人员认定或根据评估报告确定:
所谓“交税”,指的是买卖双方按国家规定交纳相关税费,目前主要包括:契税、房屋交易管理费、产权登记费;
所谓“登记”,指的是买卖双方交纳相关税费后,买入方填写房屋所有权登记表,按照要求提交所有资料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购买二手房应注意什么,如何按揭购买二手
房?
一、购买二手房应注意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房屋所有权是否真实、完整、可靠。房屋所有权人是否与他人拥有“共有权”关系?房屋有无其他债权、债务纠纷?但最要紧的是,一定要由卖方出示、提供合法的“房屋所有权证”。
其次要弄清楚所购“二手房”的准确面积。要核实“房屋所有权证”标明的面积数与实际面积是否一致?还要考究地段、环境、价位和房屋结构、格局、采光条件以及物业管理等相关的具体规定。
最后要弄清楚办理购买“二手房”规定程序。购买“二手房”切勿轻信卖方所谓的“承诺”。购买“二手房”,必须由买卖双方签定《房屋买卖合同》,并到房屋所在市、县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办理登记、过户和交纳国家规定的税费等手续。
二手房买卖注意事项,二手房交房时的注意事项 一、二手房买卖注意事项
1、进行二手房交易前必须确认房主真实身份
买卖双方在签订合同前首先需检查签约主体的真实性,主要是核实房主的身份。因此对于业主证件的真实性和其与业主身份的一致性是签订买卖合同的前提条件,尤其在买卖双方自己进行交易而没有第三方作为居间担保的情况下,该项问题更需引起购房者的注意。
2、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时必须明确双方违约责任
目前绝大多数二手房买卖合同中违约金的比例都有明确条款注明,但对于赔付时间却没有具体款项,这会导致违约方据此拖延支付时间,使条款的实际约束力和执行力下降,因此合同中应加入“买方在实际支付应付款之日起(卖方在实际交房之日起)__日内向卖方(买方)支付违约金”的条款,以确保合同条款的最终落实。
...买二手房出现户口问题的原因,二手房买卖如何处理户口
一、买二手房出现户口问题的原因
引发户口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房屋权属管理和户籍管理不可分离;
2、法院不能直接对户口迁移作出民事判决;
中介评价 篇6
一、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情况
(一) 问卷调查概况
2013年4~5月份, 通过安徽省财政厅、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对省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行业咨询机构以及其他相关中介机构 (以下统称中介机构) 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要求由各单位负责预算绩效评价业务的负责人进行填写。
(1) 问卷主要内容。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各中介机构:对预算绩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对预算绩效评价业务的培训情况;开展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评价情况;已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类型;未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因;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态度;为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所做准备情况;对获取预算绩效评价资格主要依据的看法;对确保预算绩效评价结论得当必备条件的看法;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障碍的看法;对应该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时间的看法;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最佳收费方式的看法;对财政部门与被评价单位对待预算绩效评价结论态度的看法;对做好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情况。
(2) 问卷回收情况。
课题组对全省17个地市的中介机构发放了问卷, 在规定时间内收回合格问卷的情况 (包括中介机构的区域分布、所在城市类别等) 如表1所示。
单位:份
注:课题组以淮河、长江为标志, 把安徽省划分为皖北地区 (淮河以北) 、江淮之间与皖江以南三部分, 对各区域的中介机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表头“单位”是针对表中绝对数的, 相对数则不适用, 下同。
表1表明, 本次统计调查共收回中介机构问卷136份。其中, 地级市中介机构105份, 占回收的中介机构问卷的77.2%, 县城中介机构31份, 占回收的中介机构问卷的22.8%。就回收问卷的区域分布看, 江淮之间最多 (82份) , 皖北地区次之 (29份) , 皖江以南最少 (25份) 。收回问卷数量的区域分布不太均衡, 各区域中介机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为简化起见, 本文仅按中介机构整体进行分析, 不考虑区域差异。
(二) 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统计分析
具体如下:
(1) 中介机构对预算绩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掌握情况。中介机构对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及发展规划等方面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表2所示。
单位:份
注:“合计”栏下分两栏:前一栏是绝对数, 代表收回问卷中选择对应选项问卷的份数;后一栏是对应选项所占百分比, 下同。
表2表明, 中介机构对预算绩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仅有3%的中介机构认为非常熟悉, 40.4%的自认为熟悉;大多数中介机构 (占56.6%) 仅了解一点 (占44.1%) 或根本不了解 (占12.5%) 。熟悉相关知识是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业务的前提, 因此, 必须促进中介机构尽快掌握预算绩效评价相关的政策法规等业务知识。
(2) 中介机构接受财政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情况统计。中介机构接受财政部门组织相关业务的培训情况如表3所示。
单位:份
表3表明, 仅有12.5%的中介机构接受过财政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 26.5%的仅接受过零星培训, 而绝大多数 (占61%) 中介机构从未接受过财政部门的此类培训。这既解释了表2所反映的大多数中介机构对该类业务不甚了解的原因, 也说明重视和加强该类业务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 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情况统计。表4至表6反映了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情况。
表4表明, 仅有33.8%的中介机构曾经参与过预算绩效评价业务, 绝大多数中介机构却没有参与过。表5表明, 仅有5.9%的中介机构近三年从事预算绩效评价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以上, 15.4%中介机构该项收入的在其收入的1%以下, 66.9%中介机构近三年根本没有该项收入。表6表明, 中介机构已参与的预算绩效评价以项目预算为主, 占64.3%, 而单位预算、部门预算与其他预算各占30.4%、25%和12.5%。
单位:份
单位:份
单位:份
注:因为有的题目有多选项, “*”指合计不等于本栏数据的简单相加, 而是收回问卷中对本问题有效回答的问卷份数;“—”表示简单合计没有意义。文中其他带“*”、上标的数据和“—”与此处含义相同。
综上所述, 当前中介机构预算绩效评价参与度不高, 预算绩效评价业务收入少, 主要参与项目绩效预算, 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广度和深度都亟待拓展。
(4) 中介机构未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因统计。中介机构未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原因如表7所示。
单位:份
表7表明, 中介机构认为未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无规范的政策法规指引 (占46.3%) 、财政部门未推动 (占34.3%) 以及其他原因 (占21.3%) , 不愿意参加或自认为不胜任的仅占5.6%。无规范的政策法规指引很大程度上属客观方面, 既反映了预算绩效评价规范体系不完备, 也与中介机构对该业务知识掌握不足有关, 而财政部门没有积极推动则是主观原因。
(5) 中介机构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态度与相关准备情况统计。中介机构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态度与准备情况如表8和表9所示。
表8和表9表明, 92.6%的中介机构希望或非常希望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仅有0.7%的不想参与, 持无所谓态度的只有6.7%。66.9%的中介机构已经做好或正在准备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33.1%的中介机构尚未准备。既说明中介机构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态度十分积极, 绝大多数已经行动起来, 也反映了一部分中介机构主动性不够, 还在被动等待。
单位:份
单位:份
(6) 中介机构对预算绩效评价资格获取与评价结果保证的看法统计。中介机构对取得预算绩效评价资格主要依据和确保预算绩效评价结论得当必备条件的看法如表10与表11所示。
单位:份
单位:份
表10表明, 99%的中介机构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取得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因素。然而, 55.4%的中介机构还认为能力和与财政部门的关系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表11表明, 中介机构不同程度上认同中介独立性、科学的评价体系、中介质量控制体系和对评价结论失当中介机构的有效惩处对确保价结论得当的重要性, 认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最为重要, 其次是中介独立性及其质量控制体系。然而对有效惩处重视性的认识却不足, 比例仅为28.9%, 这一点务必引起注意, 因为对评价失当中介机构的有效惩处是价质量的终极保证。制度设计必须重视这一因素。
(7) 中介机构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障碍的看法统计。中介机构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障碍的看法如表12所示。
单位:份
表12表明, 77.2%的中介机构认为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当前阻碍中介机构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中介机构的胜任能力与被评价单位的抵触对中介机构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不利影响:18.1%的中介机构看到自身能力不足的影响, 13.4%的认为被评价单位会阻碍评价工作。值得注意的是, 34.7%的中介机构认为财政部门不积极推动是另一主要障碍。与表7反映的34.3%的中介机构把未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因归为财政部门未推动是一致的。
(8) 中介机构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时间与收费方式的看法统计。中介机构对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时机及收费方式的看法如表13和表14所示。
单位:份
单位:份
表13说明, 大多数中介机构 (占63.6%) 倾向于全过程参与预算绩效评价, 而不仅仅是预算开始、执行或结束的某一特定阶段。表14说明, 大多数中介机构 (占51.5%) 倾向于差额计费法, 其次是直接协商 (27.6%) 、财政部门招标 (21.6%) , 最后才是其他方法。可见, 在收费方式确定方面, 中介机构存在明显差异, 需要设计合理的机制把政府行政行为与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有机统一起来。
(9) 对评价结果的态度与评价结果运用的看法统计。表15是中介机构对财政部门、被评价单位 (表内简称为“单位”) 对待评价结论的看法。
单位:份
表15表明, 74.6%的中介机构认为财政部门重视或比较重视评价结论, 29.3%的中介机构认为财政部门不重视或视情况而定;43.7%的中介机构认为被评价单位重视或比较重视评价结论, 而57.2%的中介机构认为被评价单位不重视或是否重视则取决于相关因素。由此说明, 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把“相关因素”强化, 使财政部门和被评价单位都重视而且中介机构相信二者会重视评价结论, 而不只是轰轰烈烈地走过场, 中介机构才能真正重视评价过程, 才能“通过绩效评价找出财政支出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三、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完善建议
调查显示, 虽然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积极性很高, 但对相关业务知识掌握很不足, 参与评价更少, 这既与规范体系不健全有关, 也同财政部门培训不到位, 推动不力, 重视度不够关系很大。
(1) 财政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尽快健全规范, 做好培训, 营造环境, 协调好评价关系。一是各级财政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用实际行动落实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不断完善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规范指引体系, 对相关业务规范进行汇编, 在财政部门门户网站专门开辟“预算绩效评价”专题资源库, 汇总并及时公告绩效评价有关法规制度、中介机构数据库以及各地开展绩效评价的经验, 供参评方查阅和使用, 对中介机构参与评价所需专门知识进行系统地培训与指导。二是财政部门应大力宣传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三是财政部应建立统一的预算绩效评价中介资格标准,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本着公开、公平、自愿的原则组建中介资源库, 通过公开招标等公平的方式遴选中介机构参与评价业务, 严格中介资格管理, 对于行为失当中介机构应执行严格的淘汰机制。四是财政部门应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委托付费机制, 由财政部门按规定选择、委托中介机构, 并支付费用, 切断中介机构与被评价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 确保中介独立性。五是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选择预算绩效评价对象, 真正落实“结果应用工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做好评价结果的反馈、报告, 并据以奖惩。为此, 除涉密的评价内容以外, 绩效评价结论均应通过专门的网络平台公开, 形成刚性和显性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以透明度强化监督力度, 促进问效、问责, 实现预算管理公平、高效。中介行业管理组织要引导中介机构加强预算绩效评价能力培养。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等中介行业管理组织应把预算绩效评价知识纳入行业资格考试或者作为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内容, 促进中介机构执业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
(2) 中介机构自身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把预算绩效评价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积极进军这一领域。做好专业知识储备, 及早制定该领域的业务规划和质量控制体系, 与财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争取进入预算绩效评价中介资源库, 积极参与业务招投标活动, 使预算绩效评价逐渐成为自身的经常性业务。
(3) 参考国家层面的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各地方都应探索融人大、审计、监察等机构以及公众参与为一体的中介机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形成财政部门牵头, 多方协同配合的统一、公平、透明、高效的预算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中介评价 篇7
当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劳动生产率已经逐步被知识生产率取代,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期间出现焦虑情绪, 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大学生弱势群体, 感受到的压力更大。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困境逐年增加, 使得其中一些人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失眠等身心不良症状, 若长期持续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适度焦虑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但是, 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将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许多因素都会导致个体焦虑, 认知评价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因素, 在焦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调控作用。另外, 作为外部应对资源之一的社会支持, 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焦虑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但是在就业这个特定的情境下, 考察社会支持和就业认知评价对焦虑的影响却相对较少。
近年, 发展心理学研究不仅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而且开始注重发展过程中的内在作用机制。中介作用过程是关于预测变量和结果变量潜在关系内在作用的过程, 中介变量有助于了解某一关系是如何发生或为什么发生, 对干预与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目前, 有关就业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焦虑的概念、焦虑的状况、焦虑的对策, 很少考虑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认知与焦虑水平、社会支持的关系。基于以上不足,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研究大学生及其弱势群体的就业焦虑、社会支持系统和就业认知评价的关系, 帮助他们降低就业焦虑感,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郑州大学等6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发问卷350份, 收回问卷341份, 剔除无效问卷11份, 有效问卷为330份, 其中男生152人, 女生178人, 年龄均在18~25岁, 有效回收率为96.8%, 其中大学生弱势群体问卷104份, 对照组大学生问卷226份。
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大学生就业认知评价问卷是在研究文献基础上, 并根据访谈和开放式量表调查, 形成大学生就业认知评价问卷的正式量表, 对正式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表明,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 “1”表示“完全不符合”, “2”表示“基本不符合”, “3”表示“不确定”, “4”表示“基本符合”, “5”表示“完全符合”。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该问卷共有40个项目, 该量表特质焦虑量表 (T-AI) 的相关系数为0.73~0.86, 状态焦虑量表 (S-AI) 的相关系数为0.16~0.62。对该量表进行效度检验, 发现该量表的一致性、会聚性、区分性和结构性都比较满意。
社会支持问卷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由10个项目组成, 包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等3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重测信度为0.92, 各条目的一致性为0.89~0.94。
3. 研究程序和分析
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编码处理之后,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5.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1.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态———特质焦虑和就业认知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社会支持和就业认知评价都与就业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其中, 消极评价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214和0.287, 中性评价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202、-0.130和-0.240;就业认知评价总分与特质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127;就业认知评价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152、-0.110和-0.119;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状态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123和0.142。
2.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态———特质焦虑和就业认知评价的回归分析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大学生状态———特质焦虑、社会支持为因变量, 就业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 结果显示, 就业认知评价对于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β=-0.325, β=-0.397, β=0.741, 而社会支持没有能够很好地预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它们总共可以解释大学生总变量的18.9%。
四、讨论
1. 大学生焦虑总体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 存在心理焦虑, 弱势群体的特质焦虑显著高于非弱势群体。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而言, 焦虑情绪可能与其就业认知的消极评价、自身特点及特殊环境有关。
2.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态———特质焦虑和就业认知评价之间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社会支持与焦虑之间呈负相关。这说明,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如果能够获得很好的社会支持, 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充满信心, 在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 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研究结果还表明, 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评价与焦虑呈负相关。这说明, 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 认知起着一定的作用, 大学生对就业所持的态度越积极, 其焦虑就相对较低。
3.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态———特质焦虑和就业认知评价之间回归分析
由统计分析结果可知, 就业认知评价对于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而社会支持并没有对焦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这说明社会支持可能是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地对焦虑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社会支持能否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受认知评价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认知水平越高, 就业焦虑水平越低, 在这样的意义上, 可以说学校、社会等在加强社会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认知进行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研究结论及方向
通过研究, 笔者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社会支持和就业认知评价均与就业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二是就业认知评价对于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β=-0.325, β=-0.397, β=0.741。
同时,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认识到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 今后应在以下4个研究方向努力。
1. 从较大范围地区中选取被试进行研究, 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性质学校大学生求职认知、求职行为、情绪调节特点, 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群体服务。
2. 将毕业生情绪反应、求职认知、求职行为、情绪调节作为动态过程。
3. 研究内容上, 需深化大学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的研究。
4. 研究方法上, 不仅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还可运用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资源, 综合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安雅然.毕业生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
中介评价 篇8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 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有较好的预测作用[2,3,4,5,6], 而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业行为的关系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研究方向[7]。目前, 关于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业行为关系的研究视角还不广泛, 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应对方式与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倦怠密切相关[8,9,10,11]。现有研究表明, 核心自我评价能够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也能够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然而尚未有研究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来考察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应对方式既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 具有缓冲效应, 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12]。因此, 本研究假设, 应对方式是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 具体来说, 核心自我评价既能够直接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又有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 进而影响学习倦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488名体育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9人, 女生219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分别为181人、146人、108人和53人。
1.2 研究工具
1.2.1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由Judge等编制, 经任志洪和叶一舵[13]修订, 8个项目组成一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 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X2/df=2.97, GFI=0.97, IFI=0.95, CFI=0.95, TLI=0.93, RMSEA=0.06。
1.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由解亚宁[14]编制, 该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 共20个项目, 采用4点计分法, 从“不采取”至“经常采取”分别计0~3分。探索性因素分析剔除5个载荷小于0.5的项目, 保留原问卷的15个项目, 其中积极应对9个项目, 消极应对6个。修订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1和0.76。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X2/df=1.89, GFI=0.96, IFI=0.93, CFI=0.93, TLI=0.91, RMSEA=0.04。
1.2.3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由连榕[1]编制, 该问卷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3个维度, 共20个题目, 采用5点计分法, 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探索性因素分析剔除5个载荷小于0.5的项目, 保留原问卷的15个项目, 其中情绪低落5个, 行为不当5个, 成就感低5个。修订后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其中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5、0.77和0.7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X2/df=2.61, GFI=0.94, IFI=0.91, CFI=0.91, TLI=0.90, RMSEA=0.06。
1.3 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和AMOS18.0软件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总分的平均值 (2.91) 临近中间值;在各因子中, 行为不当的平均值 (3.12) 最高, 超过了中间值;情绪低落的平均值 (2.85) 和成就感低的平均值 (2.77) 均接近中间值。数据显示,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 学习倦怠各因子及学习倦怠总分为因变量, 采用2 (性别) ×4 (年级) 的多元方差分析, 发现: (1) 在情绪低落上,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F (1, 480) =3.18, p>0.05;年级主效应显著, F (3, 480) =4.53, p<0.01, 事后比较发现, 大一显著高于大三, 其它年级两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交互作用不显著, F (3, 480) =1.72, p>0.05; (2) 在行为不当上,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F (1, 480) =2.22, p>0.05;年级主效应显著, F (3, 480) =4.76, p<0.01, 事后比较发现, 大一显著高于大三, 其它年级两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交互作用不显著, F (3, 480) =0.82, p>0.05; (3) 在成就感低上,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F (1, 480) =0.08, p>0.05;年级主效应显著, F (3, 480) =4.33, p<0.01, 事后比较发现, 大一显著高于大三, 其它年级两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交互作用不显著, F (3, 480) =1.83, p>0.05; (4) 在学习倦怠总分上,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F (1, 480) =1.88, p>0.05;年级主效应显著, F (3, 480) =7.33, p<0.001, 事后比较发现, 大一显著高于大三, 其它年级两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交互作用不显著, F (3, 480) =1.90, p>0.05。
结果表明:在学习倦怠各因子和学习倦怠总分上, 均没有性别差异, 然而均存在年级差异, 具体表现为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注:括号前的数字和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为平均数和标准差。
2.2 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分析
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见表2) : (1) 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消极应对和学习倦怠各因子呈负相关; (2) 积极应对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呈负相关; (3) 消极应对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呈正相关。
注:*p<0.05, **p<0.01, ***p<0.001。
2.3 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的直接影响
为了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各因子的直接影响,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核心自我评价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各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 (直接模型) 。潜变量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 模型的拟合指数较为理想 (见表3) 。核心自我评价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2、-0.44和-0.60, 且均达到显著水平 (p<0.001) , 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各因子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4应对方式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中介变量, 核心自我评价为潜在外因变量, 学习倦怠各因子为潜在内因变量,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第一步, 构建全模型。在全模型中, 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的三个因子均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核心自我评价还分别通过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的中介间接地作用于学习倦怠的三个因子。结果表明, 全模型的拟合指数较为理想 (见表3) 。第二步, 修正全模型。进一步考察全模型的各标准化路径系数发现, “积极应对→行为不当”、“消极应对→行为不当”“消极应对→成就感低”和“积极应对→情绪低落”四条路径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逐步删除不显著的路径, 得到一个修正模型 (见图1) 。结果表明, 修正模型的拟合指标也较为理想 (见表3) 。第三步, 比较全模型与修正模型。在模型的比较中, 根据相△X2和∆df决定模型的取舍, 如果△X2不显著, 则取路径简洁的模型;反之, 则取路径复杂的模型。经修正后, △X2小于临界值X2 (n=4, a=0.05) =9.49 (∆df=4, △X2=4.79, p>0.05) , 表明全模型与修正模型之间的△X2不显著, 根据节俭原则, 选择路径较简洁的修正模型。第四步, 修正模型的交叉验证。按照50%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分成两半, 对修正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将未限制参数的模型设定为基线模型, 依次增列测量模型的因素负荷量、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外因潜在变量的协方差、内因潜在变量的方差、测量模型残差的方差相等, 发现所有△X2值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且适配度统计量差异的绝对值均小于0.05。说明修正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
检验结果表明: (1) 积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成就感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 消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情绪低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应对方式在核心自我评价和行为不当之间没有中介效应。各路径效应大小见表4。
注:应用Bollen-Stine bootstrap方法矫正模型的配适度。
注:*p<0.05, **p<0.01, ***p<0.001;在2000个Bootstrap样本的基础上分析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 95%CI的数值为非标准化效应值偏差校正的的置信区间。
3 讨论
3.1 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接近中等水平;在学习倦怠各因子中, 以行为不当最为严重, 其平均分超过了中间值;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的平均分也接近中间值。进一步调查发现, 体育专业学生在理论课程方面的学习倦怠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重“技术”而轻“理论”的不良思想, 对术科课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而在理论课方面缺乏学习兴趣, 诸如迟到、缺课, 上课睡觉等厌学现象较为多见。
在学习倦怠各因子及学习倦怠总分上, 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而年级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具体表现为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学生。研究假设1得到部分支持。有研究表明, 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上, 大学男生要高于女生;在成就感低上, 大学男生好于女生[15]。而本研究却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各因子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的偏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社会期待,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专业女生对体育专业的情感与态度。在访谈中发现, 很多女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不得不选择报考体育专业。她们并不喜爱自己所报考的专业或者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学习体育专业, 导致学习兴趣低下以及低学业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身心疲惫, 伴随沮丧、厌倦等负性情绪, 在情绪低落和低成就感两个因子上, 男生和女生并没有出现差异;在学业行为上, 虽然女生比男生更少出现显性逃课, 但女生更多地表现为隐性逃课。这可能是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在行为不当上没有差异的原因。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表现出不同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年级特点。连榕[15]发现, 大三的学习倦怠水平要高于大一, 而本研究显示出与之相反的结果。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有关。相比非体育专业学生, 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较为散漫, 自律性较差, 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高考前, 他们长期习惯于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学习和生活, 在进入大学后, 转变为更多地依靠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没有合理的学习规划,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甚至形成错误的大学学习观, 导致他们在进入大学后的初期较容易出现学习倦怠。随着年级的增长, 心智更加成熟, 学会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自我管理、自我监控, 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 因此, 学习倦怠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
3.2 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的直接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 与低核心自我评价者相比, 高核心自我评价者较少出现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7]。本研究考察了核心自我评价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各因子的直接影响, 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对情绪耗竭、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可能与个体的成就动机有关。那些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悦纳感, 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 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外部环境, 并能够在学习任务中设置与自己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 因而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在竞争激烈的运动场上和运动技能的学习环境中, 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有更多获得成功和彰显个性的机会。熟练地掌握一项动作技术, 完美地展示一套组合动作以及经过奋力拼搏战胜对手, 能够充分展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和魅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追求成功的动机。他们在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中看到自身的进步, 而且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倾向于对行为结果进行内部归因, 因而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积极情绪;反之, 低核心自我评价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消极的自我评价, 自我效能感低下, 倾向于逃避型的目标定向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害怕挑战, 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 习惯于将自身的成功进行外部归因, 因此产生较低的成就感和更多的消极情绪。
3.3 应对方式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相关, 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大部分研究将学习倦怠作为一个高阶构念来考虑, 可能掩盖了其深层次的信息, 而预测变量对学习倦怠各因子的具体影响却少有研究。本研究考察了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各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应对方式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各因子之间的作用并非一致。
首先, 积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成就感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对成就感的影响, 一方面, 通过直接途径提高成就感;另一方面, 又通过影响积极应对这一间接途径来实现。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 对生活有着较强的控制感, 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具有较高的内部动机, 直接起到提高学业成就感的作用。另外, 他们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塑造出坚毅、乐观、自信和乐群的优良品质, 形成了在困难面前不轻易退缩和积极进取的处事风格;而且经常从事体育运动有利于丰富个体的应对资源, 使之倾向于采取问题解决、寻找帮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有效地应对各种挫折。他们抱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能够更多地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 善于将细微的正性事件转化成更大的优势, 有利于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 因而体验到较强的自我胜任感和学业成就感。
其次, 消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情绪低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不仅直接对情绪低落产生影响, 而且又通过影响消极应对进而影响情绪低落。低核心自我评价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自尊较低, 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难以掌控事物发展, 情绪易波动, 在学习上缺乏合适的目标取向, 难以有效实现个人目标, 因而经常体验到焦虑、沮丧等负性情绪。应对是人格特征在应激反应中的映射, 在面临应激时, 不同人格类型的人会习惯于采取特定的应对方式[8]。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具有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更容易受到否定性信息的威胁, 在应激情境中倾向于采取回避、否认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仅损害了心理健康, 而且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更多负性的情绪体验。
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 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对行为不当的影响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中介作用。行为不当反映的是大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等行为特征[1]。行为不当实质上也是学习过程中消极应对的一种行为表现, 正如表2中的数据所示, 它与消极应对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相关 (p<0.001) , 因此, 在行为不当与应对方式之间, 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而仅仅是对应于一种相关关系。
4 结论
4.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以行为不当最为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没有性别差异, 但存在年级差异, 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学生。
4.2核心自我评价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感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中介评价 篇9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生活质量,评价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生存质量是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生存质量是指个体与对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 包含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已有研究发现, 生存质量除受到自身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外, 更多的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一方面社会支持对应激起到缓冲作用, 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2]。有调查发现, 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安全感与心理幸福感等有显著性的关联[3];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存在广泛正相关[4]。社会支持作为一个作用于个体的外因, 良好的主客观社会支持提高生存质量可能会通过其他内在因素的中介影响才能实现, 而自我效能感可能是其中主要的因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自我调节中的中心地位, 其在身心健康领域的应用性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视。
本研究拟探讨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之间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 从而更好地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生存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安徽省4个地区中小学教师443名作为对象, 收回有效问卷405份, 其中男性153人 (37.8%) , 女性252人 (62.2%) ;农村教师174人 (43.0%) , 城市教师231人 (57.0%) ;中学教师102人 (25.2%) , 小学教师303人 (74.8%) 。年龄最小的22岁, 最大的46岁。工作单位在县城及以上地区的属于城市教师。
1.2 研究工具
1.2.1 社会支持的评定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 共包含10个项目, 分别涉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总分重测信度为0.92, 各条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5]。
1.2.2 自我效能感的评定
采用Schwarzer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中文修订版, 共10个项目, 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GSES为单维量表, 得分越高, 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中文版的GSES 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 重测信度为0.83, 10个项目与总量表分之间的相关在0.60~0.77之间[6]。
1.2.3 生存质量的评定
采用汤旦林等编制的“TDL生命质量测定表”, 包含16个项目, 分别覆盖生命质量的5个主要方面, 即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尽责能力及自我健康意识[6]。
1.2.4 中介作用检验
目前认可的检验是否存在完全或者部分中介作用的步骤一般为:首先, 求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上的回归;第二, 求因变量在自变量上的回归;第三, 求因变量在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上的回归。在第1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显著影响中介变量;在第2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在第3个回归方程中, 中介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 同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值) 减弱。上述条件如都能满足的话, 则存在中介变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如在第3个方程中,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减弱为不显著, 则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如果影响仍为显著, 则为部分中介作用[7]。
1.3 施测和数据分析
使用3个研究工具, 在2次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期间对研究对象进行集体施测, 所有数据收集在4 d内完成。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有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对可能影响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的人口学特征进行t检验, 主要涉及性别、工作所在地、年龄、学校类型等方面。表1显示, 在主观支持和生存质量总分上, 男性和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男性的主观支持得分高于女性, 而女性生存质量得分高于男性。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大于35岁的教师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均显著高于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方面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的相关分析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 对自我效能感、生存质量、社会支持总分和3个因子分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2。
注:*P<0.05, **P<0.01。
由表2可知, 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说明社会支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2.3 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 先以社会支持3个因子分作为自变量, 以自我效能感得分为因变量, 考察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上的回归效应, 结果见表3。回归方程显著, F (3, 401) =7.869, P<0.01。其中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其次, 以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 以生存质量为因变量, 考察生存质量在社会支持上的回归效应, 结果见表4。回归方程显著, F (3, 401) =6.059, P<0.01。其中主观支持分对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最后, 以社会支持的3个因子分和自我效能感得分为自变量, 以生存质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5。回归方程显著, F (4, 400) =14.847, P<0.01。其中自我效能感对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同时主观支持分仍对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但影响程度下降, 由第2个方程中0.158降为0.114, 而支持利用度的影响则减弱为不显著。通过3个方程的检验, 根据前面的标准, 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主观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受到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 支持的利用度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完全中介作用。
3 讨论
研究表明, 男性主观支持的得分高于女性, 这与杨昌辉[8]对大中小学教师研究得出的女性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高于男性的结果略有不同。本次研究只是针对中小学教师, 男性教师在可能存在的工作和家庭冲突中, 往往能更好地去从事职业工作;而女教师不仅需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 同时还要更多地承担照顾家庭的任务, 可能这种状况使得她们能感受到的支持较少。本研究发现, 女性的生存质量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虽然女教师面对的家庭和工作冲突可能更多, 但是中小学教师在角色定势中往往更适合女性, 女教师所能体验到的生存状态可能优于男教师。
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均是农村教师显著高于城市教师, 社会支持总分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主观支持。这可能与2个群体在各自生活环境的社会地位不同有关。在农村, 作为工资相对有保障的中小学教师, 生活压力较小, 受到的尊重、支持较多, 自身的价值感相应会较高;而在城市, 中小学教师的这种优势显现不出来, 相反还有很多教育改革以及升学等方面的压力, 这势必影响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表现。
年龄大于35岁的教师在主观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均显著高于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社会支持总分上的差异也主要来自于主观支持的不同。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一方面事业刚刚起步, 有的还处于对教师的职业的适应期, 所能感受的被尊重或重视的程度肯定不如年长的教师。同时由于教龄的增加, 年长的教师生活阅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形成较为科学的教育理念, 能更有效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这使得其对自己较有信心。本研究结果与李永鑫等[9]的调查一致。
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其中自我效能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程度最高,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自我效能感与生存质量之间有更为直接的关系。本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受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 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是间接的, 需要通过自我效能感才能发挥作用。说明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生存质量, 不仅要为这个群体提供主客观的社会支持, 在物质上提高教师的待遇, 在整个社会提倡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 深化教育改革, 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教育引导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促使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自己能力判断也更积极。需要说明的是, 自我效能感在主观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的关系中只是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就意味着, 可能在社会支持对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WHO.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tnstru-ment.Geneva, WHO, 1993.
[2]GRGINLK, LACKOVIC-GRGINK, DEKOVIC M, et al.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in unemployed university graduates.Adoles-cence, 1996, 31 (123) :701-707.
[3]王艳芝, 龚蓉, 王欣.幼儿教师领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安全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 (4) :342-343.
[4]黄俭强, 陈琪尔, 舒小芳.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 (8) :725-726.
[5]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定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27-129.
[6]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98-99, 187-188.
[7]BARON RM, KENNY 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Person Soc Psychol, 1986, 51 (6) :1173-1182.
[8]杨昌辉.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8) :35-38.
中介评价 篇10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关于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掌握程度或俗称外语水平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的界定, 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为许多人所接受的说法是:二语习得者应具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即语言能力。Hymes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并指出“语言能力”只是一种语法能力, 而“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对二语习得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即:既要具备语言能力 (掌握语法规则) , 又要具备在一定情景下能灵活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二语/外语学习者在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既非母语, 又非目的语, 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即“中介语” (interlanguage) 。相应地也产生一种区别于母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中介文化” (inter-culture) 。关注“中介文化”对于目的语文化习得具有一定启示。
二、“中介语”及“中介文化”
(一) 中介语
1.中介语的概念及理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是指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由学习者创造, 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 具有独立性、合法性的语言系统。它反映所有外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 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 (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 , 也称“中介语连续体”。它兼有母语和目的语双重特征, 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但永远不能成为目的语。现在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普遍被称为“interlanguage”。
2.中介语形成的原因
中介语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迁移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 甚至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涉及到语言习得, 语言迁移即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在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主。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 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 可能是积极的, 也有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它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而消极的影响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 称之为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外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 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 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 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 有的外语学习者会错把动词过去式形式-ed加在go之后, 写成goed。
训练转移 (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通过教学使学习者习得某一规则, 倘若讲解或训练不当, 就会使学习者出现中介语偏误。例如, 有的教师自身英语发音不准, 会导致其学生在发同样的音时也会不准确;在练习中过多地使用he, 而she的使用频率较低, 会使学习者在应该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时, 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 (proficiency) 的程度, 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处理。最常用的策略是将目的语简化, 最明显的简化体现在语法上, 如冠词的添加、复数的使用及时态的运用等。
交际策略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交际策略是指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成系统的技巧。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 外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外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 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 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 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
(二) 中介文化
1.文化定型与中介文化
“定型” (stereotype) , 最初是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 指某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简单化和固定的看法。美国社会学家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Public Opinion一书中就对其作出了界定。他指出, 人所处的环境,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都太复杂了, 以至于不允许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逐一地亲自进行体验和认知。为了节省时间, 人们便用一个简单化的认知方法, 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 这些形象, 就是所谓的定型。从心理学上讲, 定型是人类认识他人他物的基模, 以此为基础解释他人的行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的形成主要与迁移有关。但迁移不仅出现在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层面上, 在文化的层面上也时有发生。即迁移同时也是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迁移。而二语学习者母语的文化定型对这种文化迁移的发生起了重要的决定作用。由于受母语文化定型的影响, 人们在学习二语或使用二语进行交际时往往会无意识地从母语文化出发, 机械地采用与母语形式相对应的目的语中的语言形式来理解或表达思想, 于是便产生了形式是目的语文化的形式, 而意义却是母语文化意义的交际行为, 这种言语形式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中介语, 它所承载的便是一种中介文化。
2.中介文化的分类
由于在不同民族或社会文化中, 相同的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形式也可表示相同的意义, 因此, 在中介语系统中也会出现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或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的中介语和中介文化现象。
形同意不同。以对于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为例。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具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所以, 当英语国家人士想向中国人表达羡慕之情而说:You are a lucky dog时, 中国人往往是不会领情的。这是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相同的形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造成的, 在二语的初学者中常见, 也是产生误解或曲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形不同意同。以招呼语为例。中国人见面经常用“吃过了吗?”来打招呼。有些外国留学生便将“吃过了吗?”当“How are you?”广泛使用, 但他们有时会抱怨, 为会么有时问吃会不灵验。如, 在洗手间见面时, 如果仍用“吃过了吗?”当“How are you?”就会造成一种很尴尬的局面, 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这也是文化定型在日常交际习俗的概括中产生负面影响的表现。
三、中介文化对于目的语文化习得的启示
(一) 正确看待文化定型及中介文化
在二语学习中, 为了帮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相互了解、概括文化差异, 必然要建立某种文化定型, 但是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障碍, 促使中介语和中介文化的形成, 妨碍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因此, 对于文化定型和中介文化,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文化定型有正确的也有片面的,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应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承认文化定型和中介文化的存在, 同时也应大胆而谨慎地建立定型, 促使中介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转变。
(二) 重视二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因素的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 文化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英语学习为例, 进行文化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揭示词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民族文化特有的概念很多通过词汇和短语 (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俚语、谚语、典故等) 表现出来, 因此, 外语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其语义并帮助学生提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也正在于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比如Hello/Sorry/Thank You/Pardon等形式上很简单的表达, 困扰学生的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 而是如何得体地运用。对于此类词语, 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不仅仅知道它们的字面意义, 更能把握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挖掘语篇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许多英语教材选材广泛, 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 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 为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学习一定的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语篇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3.创设文化语境, 模拟真实交际
人们在不同的交际场合, 由于人际关系、礼仪习俗、价值观念等不同, 最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教师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文化在招呼与问候、道谢与答谢、敬语与谦词、恭维与称赞、禁忌与委婉以及称谓方面语言使用的差异进行对比, 创设一定的文化语境, 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 使学生能够尽量体会真实自然的交际, 从而能够运用得体的语言减少甚至避免今后在真实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在英语教学中,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如可根据对话或课文鼓励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或是给出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经验, 自己充分发挥, 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小话剧等。播放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影片, 不出国门, 学生也可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有可能, 和英语国家人士交谈, 体会真实的英语交际。
四、结语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 ……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教师在二语教学中应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 学生在学习二语和二语文化时, 应努力克服文化定型及中介文化对二语习得的负面影响, 最终形成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 减少中介语形式的出现, 促使中介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转变, 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二语习得的最终目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建立起了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介语, 而母语的文化迁移和文化定型也使得二语学习者构建起一套中介文化体系。中介语及中介文化的研究对于目的语文化习得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中介文化,目的语文化,文化定型,文化迁移
参考文献
[1]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3]Selinker, 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J].NP:Longman, 1992.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