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07-31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学情]:

本文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 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着眼于鉴赏陶冶”,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 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本专题希望学生能通过专题学习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深切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活学活用, 当堂训练, 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 然后朗读交流, 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重点·难点]:

学习这篇散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散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真实的, 在现实社会中是真有其人的;散文中的人物故事往往是片段型的、松散型的, 前后有时并无内在联系;以展现人物品格为主。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 感知人物形象。

2、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齐读玛格利特·魏德玛的诗歌《妈妈的牵挂》 (出示幻灯片)

老师总结: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全部爱的人, 我们怎会忘记呢?胡适先生更不会忘记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的母亲》。

二.确定目标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

老师引导:《我的母亲》是散文选读中的一篇佳作,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 可让大家在阅读与写作中有所收益。那么, 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

1、通过品读, 了解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

2、初步学习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品读赏析

老师:著名诗人海涅在《献给母亲的诗》中写道: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精神……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作者在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齐读文章结尾一段。

老师提问:母亲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极大、极深的影响, 好脾气、和气、宽容、体谅等等。

老师归纳:作者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 同时也成为大学者、文化名人。 (参见导学案“资料链接”中对胡适的简介)

胡适 (1891~1962) , 现代作家、学者, 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 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 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 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 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老师:作者有如此成就, 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极大、极深的。那么, 他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首先让我们了解母亲的经历简介。 (参见导学案“资料链接”)

母亲冯顺弟, 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48岁, 为了家人, 冯顺弟嫁到胡家。在胡适三岁的时候, 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她23岁守寡, 一直守了23年, 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 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 仅婆家和娘家, 共死去了七位亲人。1918年11月23日, 她历尽了寡居的艰辛, 病殁于上庄, 年仅46岁。

老师:处于艰难与尴尬环境中的母亲是如何以身示范, 为儿子的成长指引方向的?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找出最能概括母亲形象的词语、句子,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词语:严厉、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刚气。 (板书)

找出的文中的句子:“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这是我的严师, 我的慈母”……

老师:母亲的哪些做法或话语最让你感动?找出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分别找出, 读后并加以分析。 (集中在5—12段)

老师总结: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的母亲凭借她的智慧、温柔、宽容、坚毅, 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特殊的家庭, 在潜移默化中让胡适受到教育和影响, 在言传身教中让作者懂得了怎样做人 (板书) 。正因为母亲无数次的言传身教, 让我们记下了母亲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 让“活生生的这一个”母亲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刻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借助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举动、话语。

老师:请看专题前言 (学生齐读第一段) , 找出和刻画人物形象有关的三个关键词语。

学生找出:举动、话语、事情。 (板书)

老师总结:文中母亲这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不就是主要借助母亲的举动、话语 (言传身教) 来刻画的吗?甚至把母亲放在独特的家庭环境中展现她特有的品质。还有文章前三段看似闲笔, 可它既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 也与结尾我的进步相呼应。当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不同的文体中也有不同, 这要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与掌握。

老师:面对这份宽广持久的母爱, 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请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

学生讨论中找出:“我得感谢我的慈母。”

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读:母亲既让我成名又让我成人, 作者对母亲的感谢是否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老师明确:这一句读的语速应慢一些, 语调应高一些。 (学生先齐读, 个别读, 再齐读)

老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表达怎一个“感谢”了得!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 从文中还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眷恋、怀念、敬佩。

老师:作者在《先母行述》中写道 (课件展示) :

“生未能养, 病未能侍, 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 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 何以如此!”

学生齐读。

老师总结 (升华主旨) :真是字字含泪, 如泣如诉, 作者的遗憾、眷念、伤痛之情何以言表?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痛悔之情令人落泪。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但史铁生把对母亲的怀念变为顽强的活着, 用写作去激励他人;胡适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变为参与新文化运动, 主张文学改良, 报答母亲, 回馈祖国。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都具有一颗怎样的心?

学生思考回答:感恩的心。 (板书)

老师继续引导:就让我们借助这篇文章的学习与体会, 让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变为感恩亲人、朋友、老师, 感恩班集体, 感恩学校, 感恩生活, 感恩祖国……让感恩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吧!下面请看导学案“写作练习” (见导学案) 。

四.拓展练习

请以“我拿什么回报你, 我的亲人”为话题, 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100字。 (重点抒写我的举动、话语等。)

老师强调:除了重点抓“举动、话语”外, 还要写出真情实感。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完成这一片段。

修改步骤:1、学生写完后两分钟时间互读互评, 然后修改。

2、一分钟再互读修改。

3、找一名学生读, 两名学生点评。 (老师及时有效点评)

4、再找一名学生读, 学生点评。

5、老师综合点评。

[展示示例]:

我拿什么回报你呀, 母亲!每当夜深人静之时, 你便坐在我的床头, 看着我进入甜甜的梦乡, 而你, 照顾着我……这份情我永远不会忘;每当狂风大作, 雷雨交际之时, 我是多么的害怕, 一头扎进你的怀抱, 你却笑眯眯地说不怕, 不怕, 有妈妈在, 而我听后, 便依偎在您的怀里……这份情我不能不报;每当我失落之时, 耳畔便会想起您的叮咛, 加油呀, 你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要有信心, 此时, 我便会勇敢起来……这份情我永远藏在心底。

学生齐读 (读后老师强调划横线句子, 重点抓住了举动、话语刻画) 。

五.课堂小结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刻画了一位严厉、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刚气的母亲, 在言传身教中教作者如何做人, 我们从中既初步学到了散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更让我们得到情感教育与启发, 学会感恩。

[教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品读中了解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 通过写作练习, 初步学习了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比较充分, 积极性较高。课后在回顾自己的教学步骤, 感觉还是有不足之处。例如备课中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深入, 当学生读到“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时, 就模糊处理了。应引导学生在“混”字上分析,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伟大的母亲面前, 无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绩, 都是卑微的, 渺小的, 甚至可以说是“混”过来的, 这样就更加凸显了母亲的伟大形象, 使课堂的挖掘更有深度。最后的写作练习如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 效果远比展示现成片段好。课堂教学的确是一门需要不断改进的艺术, 在今后的在教学中, 应该更深入地备好教材, 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学有所得。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2

湖南省常德信息科技学校 文君

教学目标:

1、分析“母亲”这个生动感人的形象,感受“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2、在反复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手法;

3、理解文中“生命的教育”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学会珍惜,懂得回报。

重点:分析“母亲”这个生动感人的形象,感受“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难点:揣摩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以感唤情导入文本

“以感唤情”,就是用教师的情感呼唤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状态,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同学们,备课前,我反复读了《我的母亲》这一课,文中那朴实的文字,那真挚的情感,让我的心灵震撼了,我流着泪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一如文中的母亲,她总是默默地为子女做着一切。

记得我念高二的时候,父亲病重住院,花光了为我们姐弟四人筹措的学费。临开学的前一个晚上,母亲看着我们姐弟四个,说了句“早些睡吧,明天开学呢”!就掩上门出去了。第二天早晨,看到母亲血红的双眼和堆在家门口的几麻袋凉薯,我什么都明白了!弟妹还没有起床,我陪母亲到集市去卖凉薯,然后去学校报到。集市和我家之间隔着一条河,我和母亲渡河的时候,由于涨了洪水,船靠岸很难,船家就很不耐烦地冲着母亲大吼大叫,要母亲赶快把几麻袋凉薯搬上船。母亲就佝偻着身子,小跑着往返搬运。我想帮忙,可母亲不让,我就那样心痛地看着瘦小的母亲被重重地麻袋压得左右摇晃,步履蹒跚,眼泪刷地就出来了。

母爱就是这样平凡,这样执着,这样伟大!它是人世间最让人感动却最容易被忽略的爱。天下所有的儿女们,好好地孝顺母亲吧,趁她在我们身边时,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那撕心裂肺地心痛。

这一环节,教师深情地讲述自己阅读文本后受到的震撼,用自己的真切感受唤起被学生忽略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

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二、以读悟情把握文本

具体分为三读:

初读,获取信息。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教师提问:本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生活琐事?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再读,处理信息。

阅读的过程也是处理信息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是在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文本所写的母亲的琐事进行归纳,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交流。

品读,体会情感。

阅读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并且组织学生与母亲对话,与作者对话,深刻地体会母亲的伟大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同时,在品读与对话中体会作者独到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1、首先组织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仔细品读、揣摩,并与同学交流。

2、然后全班交流,品读探讨,教师相机组织对话。

如:

当我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

母亲那“一串串眼泪”,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高兴、有感动、有辛酸,等等,为了挖掘语言内涵,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如果把这眼泪换成语言,假如你是母亲,你到底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感悟。

三姐结婚,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时,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

天气很暖,母亲的手却很凉,嫁女儿就好像割了她的左手右手一样。老舍抓住了母亲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她的内心,看到母亲这样,女儿又会怎样呢?为此,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描写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母亲和女儿展开一场对话。体会情感,揣摩语言特色。

3、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深情朗读,体会作者在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反复读,并且读有目标,环环相扣。在品读过程中展开多元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感受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三、以情促思升华文本

这一板块,是结合学生实际,在他们反复品读、感悟之后,引导他们读后反思,使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触动。

㈠讲讲自己母亲的故事。

㈡真情告白。师引导: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母亲说点什么?

㈢教师朗读《孝心无价》。(节选)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在被爱的同时学会珍惜,懂得回报。

四、以行固情拓展文本

学完本文,学生的亲情意识、感恩意识被唤醒,为了让他们付诸行动,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语文实践: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和他们说说心里话。

2、课外阅读:搜集名家写“母亲”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说说《我的母亲》的教学 篇3

《我的母亲》一文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尽管时代不同,“母亲”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依然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然而,由于时代久远,文章离学生又有一定距离。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的设想是:用大量的资料作为课文学习的铺垫,以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爱子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由《母亲的影响力》一书中的一段话导入:

生阅读资料一:

两百年前,拿破仑有一次在与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什么呢?”

“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

贡庞夫人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不错!”他说,“在这一词里包含着一种教育体制。那么请您费心,务必要培养出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善良、勤劳和乐观的女人,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的圣堂与成长的源泉。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就将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认识胡适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胡适的资料。

2.师补充:

出示资料二:

胡适(1891-1962)是获35个博士学位的中国大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从青年时代,他就崇拜西方文化,信奉实用主义,抨击孔孟之道,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1938年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时,为抗战过度操劳而患心脏病,随后便体弱多病,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3月1日在台湾公祭胡适时,蒋介石送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两句话全面总结了胡适的一生,真是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三、品读课文

活动一:谈母亲的性格品质

1.生自由朗读课文,简述文中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略)

2.再读课文,谈谈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资料三:

胡适3岁前在台湾与父母生活,胡传那时在台湾省台东直隶州任知州兼统镇海后军,胡适父母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1000字。日本入侵台湾,胡适与母亲先回老家,不久,胡传退回厦门,脚气病发作而病死,23岁的冯顺弟成了寡妇,儿子也成了母亲生命的全部寄托,遵夫临终嘱,“令他读书”。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他母亲的“红包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两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费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20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9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资料四: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母亲还借钱为儿子买书,胡适曾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宋焕家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出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活动二:析母亲对“我”的影响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补充胡适的成就

过渡语: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关键在于怎样教育他们……”

活动三:评母亲的教子方式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母爱,对母亲的教子方式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小组讨论问题:

1.传统的教育希望孩子是怎样的?你认为好不好?

2.你是如何看待胡适的母亲的教子方式的?

3.胡适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子方式的?

生讨论,师点评,可以见仁见智。

为帮助学生辩证地理解母亲的教子方式,做如下设计:

①引导生阅读1~3段,体会胡适缺少儿童游戏生活及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的惋惜之情。

②出示资料,以助学生评价。

资料五:

1929年,他十分钟爱的儿子“祖趔”年仅十岁,胡适便让他离开北京去苏州念寄宿小学。当时他给这位远离家乡的爱子写过一封长信,信中他反复教导儿子要“用功”。胡适切身体会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为他后来自觉地认同传统的“重学”意识奠定了基础。

活动四:品语言的质朴、真切

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来体现的,引导学生找出饱含感情的句子,加以揣摩体会。

四、总结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母亲,“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拥有最高尚灵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在你的身后,同样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就让我们一起来讲述母亲的故事吧。

五、布置作业

以《我的母亲》为题,与同学们分享母亲的故事。

《我的母亲》教学 篇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 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丰富内涵, 从而引发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 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从而引发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亲爱的同学们, 有一位著名的诗人说: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 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因此, 从古到今有多少诗词、歌赋赞美母亲, 歌颂母亲。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杰出的语言大师, 人民艺术家老舍, 他这样评价他的母亲:“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然而,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 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他悲痛欲绝, 于是, 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来回忆自己的母亲, 来思念自己的母亲。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老舍的《我的母亲》, 一起聆听生命的教育。

二、朗读课文, 感知内容

师:亲爱的孩子们,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看看老舍的母亲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三、品味语言, 感悟母亲的美好品质, 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的确, 老舍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文章中令我们感动的语句太多了!细读文本, 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语句, 谈谈你的感受。

重点语句如下:

1. 在我的记忆中, 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做事永远也不敷衍, 就是屠户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 她也给洗得雪白…… (用白描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2. 她会……她会……她会……凡是……她都…… (体会母亲的能干及乐于助人)

3. 心横起来, 她不慌不哭, 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 (体会母亲的坚强)

4.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 把这巨款筹到,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为什么含泪?)

5. 当了校长, 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 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为什么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你可以设想这是什么样的泪?

这是___________的泪

这是________的泪

这是________的泪

这是_______的泪

这是________的泪

(以上的教学程序为:找出句子———有引导理解———拓展想象———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6. 除夕, 我请了两小时的假, 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 她愣住了。半天, 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 她递给我一些花生, 说:“去吧, 孩子!”街上是那么热闹, 我却什么也没有看见, 泪遮住了我的眼。

让学生们静心默读本段, 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笑——愣———叹———递”, 寥寥数笔, 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深爱自己孩子却不给孩子任何负累的善良母亲形象。

明确:母亲是多么渴望儿子与自己一起热热闹闹地过春节, 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 她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这平静的反应下遮掩着多少的理解, 遮掩着多少的深情啊!读到这里怎能不让人为之鼻酸呢?老舍泪眼朦胧, 这是怎样的泪? (难过的泪、痛苦的泪、懊悔的泪……)

师:带着这份感情读进去。

7. 七十大寿那天, 我还远在异域。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 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 很早便睡下了, 她想念她的幼子, 而不便说出来。

设疑:七十大寿, 是大喜的日子, 为什么她很早地便睡下了? (学生回答)

师:母亲这样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那么作为儿子的作者是否惦念着母亲、牵挂着母亲呢?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每逢接到家信, 我总不敢马上拆看, 我怕, 怕, 怕, 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

明确:连用四个“怕”字, 表现内心的恐惧, 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心理描写)

人, 即使活到八九十岁, 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 虽然还有色有香, 却失去了根。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的重要, 表达了作者无比思念和担心母亲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生命的教育”的内涵

师:一位一生勤勤恳恳、做事认真的母亲就这样离去了, 一位乐于助人, 宁吃亏、不斗气的母亲就这样走了, 一位坚强, 深爱子女、有苦自己咽的母亲永远不能回来了……可是她深爱的儿子一年后才得知她去世的消息, 身为这位母亲的儿子的心情当然不能平静, 所以他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 习惯, 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 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 心痛!”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怀念之情)

师:为什么说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小组讨论)

师:这样一位给她生命教育的伟大母亲就这样走了, 永远地走了。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 临死前吃的还是粗粮。唉!作者还能说什么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心痛, 心痛!

师:作者心痛的是什么?为什么感到心痛?

生:心痛母亲辛苦了一辈子没有享过一天福;心痛母亲为了子女受了多少罪, 而母亲去世一年了自己还不知道, 愧对母亲, 他再也无法原谅自己, 他的心在隐隐作痛, 不, 他的心痛得无法忍受。

师:直到现在, 真正地理解了母亲, 读懂了母亲。然而, 母亲悄悄地走了, 她留给作者深深的愧疚, 深深的遗憾, 深深的伤痛, 深深的忏悔, 作者他只有在心底里深深地呼唤:母亲, 我懂您!母亲, 我爱您!母亲, 我对不起您!

五、倾听音乐, 升华情感

倾听满文军的《懂你》, 理解母亲的辛苦, 体会儿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眷恋之情, 同时给学生一个宣泄情感的机会。

六、拓展延伸, 引发思考

师:亲爱的孩子们, 不只是老舍的母亲是这样的, 天下许多的母亲都是这样, 默默奉献着, 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自己孩子的爱。

人常说:血浓于水。亲爱的孩子们,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好好地去理解母亲, 去读懂母亲, 去孝敬母亲, 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不留下一点遗憾吧!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5

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感受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认识围绕要表达的中心选材构思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心体会母亲对子女平凡而感人的爱,树立真心回报母亲的生活意识。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掌握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用质朴的语言,淡淡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细小而伟大,平淡而厚重的父爱。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作者邹韬奋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2、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你的阅读理解,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写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明确四个片段: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四个片段: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奉献的身影。

三、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同学们的阅读感悟,本文作者的写作层次如何划分?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可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合作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心灵感悟:你最想对作者的母亲或自己母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一段文字

二、继续学习课文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

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四、探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学生讨论、明确: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五、质疑问难

六、学习感悟

七、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我的能力我的梦》教学案例 篇6

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是让他们全面的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学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方法,进而决定自己的生涯目标和发展方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处在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地位。有了课堂这个阵地,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性的构建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方法,而且生涯辅导教师能更深入的接触学生,对在学校形成生涯教育氛围极为有利,这是单纯通过一些碎片式的生涯教育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这要求我们能够精心构建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好每一堂生涯规划活动课,让学生能在生涯课堂上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能力探索是生涯辅导认识自我(知己)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探索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优势,哪些方面存在弱势。很多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学习中的挫败,以至于他们的能力感和自信心都很低,甚至不相信自己可以建立一些可用于生涯的技能。所以,在能力探索模块,我们需要通过学生对能力观念的深入认识,发掘出学生不同的能力与优势,借此让他们更加认识自己,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发挥潜能,实践自己。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在能力探索模块组织生涯课堂。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学开始,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是2014年第三期《最强大脑》节目中,被称为“中国雨人”的周玮靠心算算出三道十分复杂的计算题)

师:“看完视频,大家有没有发现周玮在某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呢?”

生:“有,数学运算方面能力超强。”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周玮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呢?”

生:“好像语言表达方面比较弱。”

师:“是的,周玮在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可以说周玮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他的优势极大的优于常人,弱势也极大的弱于常人,能力发展非常不平衡。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个人能力有优势与弱势之分呢?你的能力优势与弱势又是什么?与未来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这节生涯规划课的主题就是:我的能力我的梦——能力探索。”

通过周玮这个能力优势与弱势分化极为明显的例子,形象的引出话题,引发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思考与探索的兴趣。

环节二:“高手云集这一组”活动环节

(一)引入

师:“既然我们今天要探索的是能力,特别是探索我们的能力优势与弱势,我想先问问大家,认识了解我们的能力优势与弱势,对我们的生涯发展有怎样的价值?”(学生回答)

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优势与弱势更加了解,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能力优势,并且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更好的与我们的能力优势相匹配,会有利于我们的生涯发展。”

(二)具体活动环节

1.活动规则:相互讨论,把组员所具备的能力优势写在海报纸上,写得越多越好,最后评选高手云集哪组最强。(特别提醒学生,能力优势并不是指自己和别人比,而是自己和自己比,也就是你所有的能力里面,最具有优势的部分)写完后把小组海报张贴在黑板上。

2.组织学生分享以下问题:写能力优势的过程有什么感受?找能力优势的过程顺利吗?困难在哪里?从海报的内容来看,你认为哪组能力最强?为什么?

3.教师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做出以下总结: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优势,并非真的是自己没有优势,而是可能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跟别人比较的过程感知自己的能力,这容易造成我们对自己能力优势的忽略,而且容易挫败我们的自信心,不利于我们培养与发挥我们的能力,以至于某一天,我们的能力优势可能就真的被埋没了。在未来的生涯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探索与培养我们的能力。如果要把不同的能力之间、不同的能力组合之间来做比较,分出高下,是比较困难的。能力的不同组成形式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环节三:我的能力披萨

(一)介绍智能

教师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角度,介绍每个人都具备八个方面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并指出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自己。八种智能同等重要,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就个体而言,我们在八方面的智能发展不会绝对平均,而会有“优势”与“弱势”的差异。

(二)下发“我的能力披萨”活动单

请同学们结合对自己的认识,用切分披萨的形式,把自己的能力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并把自己的能力披萨图组内传阅,其他组员用画星星的方式给同伴的优势能力上给予反馈,

(三)学生探讨

结合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朋友对你自己的看法讨论分享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活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启发?2.画能力披萨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困难在哪里?3.你的能力优势在哪些方面?你是如何发现的?有没有生活中的相应例子可以与我们分享?4.需要你所具备的能力优势的职业有哪些?5.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这项职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你将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四)教师总结

通过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认识自己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找到与能力特征相适应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发展出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生涯。高中生正处在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应该积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优势能力。但也不应该忽视非优势能力的培养,因为非优势能力对优势能力的发挥起着加强和辅助作用。

三、教学反思

以上是本人在高中生生涯规划课能力探索模块一节课的案例设计。能力探索有很多角度,本课则是从能力的优势与弱势,特别突出认识能力优势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其目的是要达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感,以期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起到帮助。

生涯规划课不是一个重在知识传授的课程,它应该是体验性课程形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以此达到认识自己的能力,探索生涯的目的。所以,生涯规划课应该极其重视活动的设计。

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分别是“高手云集这一组”和“我的能力披萨”。“高手云集这一组”活动目的有两个,首先,通过创设小组之间比拼能力高低的竞争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能力优势,组员之间也会就能力优势互相反馈。活动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优势无从下笔,到后来通过思考,组内交流,写下满满一张的优势海报,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佳的认识自己并提升自信的过程。其次,通过各组之间能力的比拼,让学生领悟到,人具有多种能力,并且各种能力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不同的组合形式。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要以某一种或几种能力的高低来衡量自己,进一步增强能力感与自信心。第二个活动“我的能力披萨”则是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来探索能力。生涯规划课虽然不注重知识的学习,但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建设性的融合一些知识与理念,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通过介绍多元智能理论的八种智能,让学生更为结构化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优势与弱势,并且通过活动感悟、能力与职业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的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能力与职业乃至生涯发展的关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能力探索可以采用的活动形式有很多,包括“成就故事”(分享人生经历中通过克服困难而达成目标的成就事件)、填写“能力清单”等。但一堂课只有40分钟,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最多采用两个活动,像“成就故事”这个能力探索活动,笔者教学中要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所以,一节生涯课的活动选择不要求多,关键是教师要把活动深入下去,而不是浮于形式,流于表面,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生涯探索兴趣,教师要尊重、接纳每一位学生,在理解、支持、鼓励、欣赏、温暖信任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启发、激励、引导学生,活动中及时分享总结,力求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自得、自悟、自我发展。

帮助学生认识能力,是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若教师能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与学生探索他们的能力,他们必能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发挥潜能,做出更好的生涯规划。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篇7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用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清丽的语言, 体验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 受到美的熏陶, 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体味散文诗思想感情, 把握散文诗借景写人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 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 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影像资料、MP3歌曲、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课前交流

师 (面带微笑) :问问大家, 当我们生病时, 是谁忙前忙后细心照顾我们?

生:妈妈。

师:当寒流袭来, 是谁唠唠叨叨催我们添衣?

生:妈妈。

师:突然一场风雨袭来, 放学时的校门口, 拥挤的人流中, 焦急等待你的出现的又是谁的身影?

生:妈妈。

师:生活中, 总会有些小磕磕绊绊, 甚至风风雨雨, 但有一个人永远会和我们一起面对, 那是母亲。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 学生静静地倾听。

师:听了这首歌, 你有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1:我想念妈妈。

生2:我认为母亲太伟大。

生3: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师:是啊!母爱无私伟大, 歌唱家用歌声来赞美母爱, 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冰心奶奶又是怎样用语言来传递这浓浓母爱呢?下面, 让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散文诗。 (板书课题 (《荷叶母亲》)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 打出课题)

师:同学们, 将你们知道的关于冰心奶奶的资料, 来介绍一下, 让我们资源共享。 (大家纷纷举手)

生1:原名谢婉莹,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 儿童文学家。

生2: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

师:刚才两个同学真棒!养成预习好习惯。 (热烈的掌声)

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看吧!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而母爱,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出示幻灯片展示冰心画像)

师:同学们针对散文诗, 你们认为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讨论)

生1:它是散文诗, 具有诗的特点, 应多读。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 善于观察和思考, 除了读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课文的语言很美, 还应品析。

师:我们班上的同学很爱思考, 综合你们的点子, 本文采用如下方式学习 (在黑板上出示学法指导:读———问———品———悟)

(二)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一步读, 朗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扫清语音上的障碍, 能读准字音, 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 朗诵时还要读出节奏, 情感, 以及把握内容。

师:下面请大家先尝试运用朗读技巧自由朗读, 并请找出生字并注音。

(生小声自由朗读, 教师巡视检查, 投影重点字词)

姊妹zǐmèi菡萏hàndàn攲斜qīxié

荫蔽yīn bì徘徊páihuái并蒂bìng dì

师:下面请大家先说说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读出来了, 好像是母爱。

生: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师:你从课文哪些文字得出这一观点的?

生:最后一自然段得知。

师:用声音怎样才能将这种感情完美的表达出来呢?下面, 让我们来听读课文, 并注意体会语调, 语速及感情的变化, 看谁听得最专心。

(生聚精会神地听, 边听边做批注)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注, 而且我还注意到同学们及时把朗读时节奏, 速度, 语调的变化作好批注。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谈谈朗读时节奏, 速度, 语调应怎样注意?

生:语调柔和、舒缓, 语速不快不慢。

生:要饱含深情。

师:刚才, 听了名家的朗读, 我发现同学们都被陶醉在其中, 那你们想不想模仿她美美地读呢?

生:想!

师:好!下面, 让我们带着美的情怀, 用舒缓的语调, 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选一段文字单独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男生: (配乐) 朗读。 (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 你们觉得他读时, 好在哪些方面?

生:他不仅把节奏把握得比较好, 而且很有感情。

师:点评很好, 哪位女生敢向他挑战?

女生: (配乐) 朗读。 (更加热烈的掌声)

师:掌声更加热烈, 你们觉得她的朗读好在什么地方?

生:她读的时候不但注重节奏的变化, 而且我觉得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完全与作者的心灵相融, 情感更加投入、细腻。 (热烈的掌声)

师:看来同学不但对朗读技巧把握得很好, 而且点评也很精彩。那么现在,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书写母爱, 抒发对母亲的深情的?

(三) 仔细品味, 深情体验

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互相协作、交流解决, 一会儿, 我们在全班进行展示。

投影出示问题:

问题一:根据课文内容, 解题。“荷叶”与“母亲”之间有什么关联?试用一个词将两者联系起来, 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本文描写的重点是红莲, 为什么还要描写白莲, 有什么作用?

问题三:作者看到红莲在绿叶间亭亭开放, 不是应该惊喜吗?为何还是“不适意”、“徘徊”?

问题四:作者“不适意”, “徘徊”甚至“不敢下阶去, 也无法可想”, 又是什么让她“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学生分组讨论, 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 已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 下面来分组进行展示。

小组代表1:文章的标题是《荷叶母亲》, 我觉得可以在两者之间加“是”, 或者加“如同”。我根据课文第6-7自然段内容, 觉得荷叶就像母亲一样保护红莲。 (板书:荷叶是母亲)

小组代表2:我也觉得这两段文字中的“慢慢的”“倾侧”“覆盖”“勇敢慈怜”这几个词表现出荷叶就像母亲一样保护红莲。

教师总结: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下, 安全成长着, 就像一个稚嫩的孩童躲在母亲温暖的怀抱。如果没有荷叶的荫庇, 红莲会怎样呢?

小组代表3:像白莲一样。白莲在风雨的一夜打击下凋谢了, 很悲惨!

小组代表4:我觉得作者是借白莲的悲惨来衬托红莲在荷叶母亲的保护下的幸运。

小组代表5:我认为作者不适意的原因是替红莲担心, 怕它会像白莲一样被风雨摧残。

小组代表6:我也认为是这样, 因为文中写道:“那朵红莲, 被那繁密的雨点, 打得左右攲斜。”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那么我们能否回到文章的开头部分, 看看课文还写了一件什么事, 有什么作用?

小组代表7:写和祖父在园里赏莲, 祖父说开三蒂莲的时候, 家里生了三姐妹, 红莲就是“我”, 作者把红莲当做自己, 所以不适意, 甚至不敢下阶去。 (学生纷纷点头)

(板书:红莲是“我”)

师:这位同学想得很深入, 理解到位, 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呢?

小组代表8:是母亲, 文中说:“对屋里母亲唤着, 我连忙走过去, 坐在母亲旁边”。

小组代表9:我认为是看到风雨中荷叶保护红莲的画面。

师: (引导) 其实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对, 合在一起就是完美的答案。作者借景写人, 托荷赞母。文中将“我”比作风吹雨打的荷花, 将母亲比作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 进而歌颂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

(四) 拓展延伸, 体验情美

师:通过刚才的品析我们已经被荷叶母亲的伟大所感动, 现实生活中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请听一则真实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三袋米的故事》)

师:当今物欲横流, 母爱的博大、温馨是何等的可贵。或许, 在我们的生活中, 并不曾发生过如此感人的事情, 但母爱却无时无刻不洋溢在你的身边, 同学们, 你们感受到了吗?也学习我们这篇课文, 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好吗?

生1:母亲是伞, 人生路上, 替我遮风挡雨, 一路伴我前行!

生2:母亲是温暖的摇篮, 摇啊摇, 把我摇进甜美的梦乡。

生3:母亲是参天的大树, 我是茂密的树叶间欢快歌唱的小鸟。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 篇8

1.继续培养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语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

1.对资料搜集、整理的结果展示, 对信息资源运用提示。2.学会由浅入深理解问题, 多角度理解问题。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并制作网页。

2.将学生划分小组, 确定职责搜集资料并整理成册。

3.学生根据活动2作采访手册, 制作课件或视频, 写感悟。教学过程:

设计总结: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9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8章“动画制作”, 是一节Flash的综合应用课。内容包含了复习Flash的动画补间与形状补间的操作, 了解一个Flash作品的组成, 以及完成一个新的Flash作品。本课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把一节普通的Flash制作课上出亮点来, 如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创新设计出具有学生自己个性的作品。

●学生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在前面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创建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 能制作最简单的Flash动画。但由于是新授课刚结束, 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差异, 有部分学生对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的知识点掌握并不熟练。本节课就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应用制作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从库中导入元件的方法;掌握在Flash中制作动画补间、形状补间的方法;学会分析Flash作品组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制作出具有个性的Flash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成功制作出自己设计的动画作品的喜悦, 激发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库中导入元件的方法, 在Flash中制作动画补间、形状补间的方法。

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Flash作品。

●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 采用了任务式驱动的教学方法配合情感教学。首先给出一个任务作品, 然后在逐步完成作品的过程中, 完成Flash的动画补间与形状补间的复习, 最后, 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空间, 按自己的思想完善作品。在情感教学方面, 不仅为学生准备了作品任务, 还在每一步准备了情感任务。

●教学过程

1. 有特色的导入, 展示教师的愿望

师:同学们, 今天我给大家上的是一节Flash制作课, 制作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我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愿望, 那么, 大家猜一下, 老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学生观察教师, 进行思考。教师本人特征比较明显, 就是比较胖。

生:减肥。

师:是的, 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老师的愿望就是减肥。

教师演示Flas h作品:我的愿望——减肥, 一个简笔画小人由胖变瘦的过程 (如图1) 。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导入, 我很容易地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便于接下来的情感交流。这个作品也同时包含了需要复习的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向学生展示我的愿望后, 在后面的教学中, 学生也将会向我展示他们的愿望, 那么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完成知识点的复习

在导入后, 学生对作品产生了兴趣, 教师适时提出了分析作品的要求。

◇布置任务:请学生观察“减肥”这个Flash作品。

◇提出问题: (1) 这个作品由哪些部件构成? (2) 这些部件都发生了哪些运动? (3) 这些运动, 哪些是运用的动画补间, 哪些运用了形状补间?

◇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以三人为一个小组,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接着回答这三个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 教师同时展示分析作品过程 (如图2)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由教师设计的三个问题进行的讨论、分析, 得出了作品的制作步骤, 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点的复习。

3. 学生完成作品, 帮助教师实现愿望

师:好,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分析得也很正确。现在, 在同学们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叫做“胖变瘦”的文件 (教师打开胖变瘦文件) , 同学们打开这个文件后, 可以看到有一个胖胖的身体。那么, 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帮老师完成这个减肥过程呢?当然, 在减肥过程中不要忘了给小人安上一个头。

◇展示作品:教师通过广播展示半成品Flash作品 (如图3) 。

◇布置任务:请优秀的学生帮忙完成半成品Flash作品。

◇学生操作演示:由优秀的学生完成半成品Flash作品的制作, 学生进行动画补间、形状补间、从库里导入元件等操作。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存在差异性, 有些学生对于动画补间、形状补间的操作掌握得不是很好, 所以先安排了优秀学生的演示操作, 当做是对前面知识点的一次复习。同时, 在其中也加入了情感的要素, 在演示了教师的愿望后, 先请个别同学帮教师完成“减肥”的愿望。

师:谢谢甲同学为老师完成了愿望, 那么下面, 老师就请所有同学都来帮助老师完成减肥的过程。相信在同学们的美好祝福下, 老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布置任务:请全部学生完成半成品Flash作品。

◇学生活动:学生按要求完成半成品Flash作品。

设计意图:在这个步骤里给全体学生布置了一个“情感任务”, 帮助教师完成愿望, 这样, 学生在操作时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过程, 而是有了一个具体的意义, 这样,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4. 学生设计作品, 完成自己的愿望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老师实现了减肥的愿望, 老师相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愿望, 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的愿望, 如老师的愿望是“胖变瘦”, 有的小同学的愿望是“矮变高”等。那么, 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鼠标来完成自己的愿望。

◇布置任务: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自己的作品。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自己的作品并完成。

◇师生交流。

师:下面, 老师有请乙同学演示一下他的作品。请问你的愿望是什么?那么要完成这个愿望你需要将哪个部件做变化啊?做什么样的变化?

生:我的愿望是矮变高, 我是将身体制作了一个动画补间。

设计意图:在完成了固定的任务后, 进一步展开任务,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形变效果, 如“瘦变胖”、“高变矮”、“矮变高”。在完成后, 请学生演示自己设计的动画效果, 并引导学生讲述设计这个效果的思路及过程。到这一步时, 不少学生已经步入了教师设置的情感环境中, 早就跃跃欲试来自己设计动画小人的变化。于是, 教师在这时展开任务, 交由学生自己设计, 同时, 也不忘了为这个步骤附上情感色彩“我的愿望我做主——完成自己的愿望”。

5. 学生小组合作拓展作品, 完善自己的愿望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但现在我们的这个愿望有点简单, 只有头和身体两个部件。让我们想想小人身上或者周围还差些什么, 想想老师的愿望里有什么。下面就让我们来完善他, 不要犹豫了, 拿起鼠标, 完善你自己的愿望。老师为同学们在库里准备了一些现成的部件可以用, 但是, 老师更希望看到同学们自己设计的部件。

◇布置任务:请学生在刚才完成的自己的作品的基础上, 将作品再进行完善。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 将动画小人进行完善, 并设计出具有独立个性的作品。 (这一阶段为提高阶段, 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师生交流。

师:下面, 有请第二小组演示一下他们的作品。 (学生演示自己的作品) 请问你们小组是怎么来设计完善你们的愿望的?

学生回答自己的思路。

◇学生评价:对于自己设计的作品, 请班级其他同学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这个步骤为教学拓展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制作一个具有自己独立个性的、完善的作品, 给作品小人添加上其他部件和动作。在制作完成后, 请学生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同样, 在提高阶段, 学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任务”——完善自己的愿望。

6. 美好祝愿, 情感升华

师:通过帮老师实现愿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两个作品的操作, 相信同学们对如何设计一个Flash作品以及制作一个Flash作品的步骤已经很熟悉了。而且,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双手的创造, 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愿望。老师相信, 只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就一定能实现自己更宏大的愿望。

●教学反思

首先, 一个别出心裁的导入非常成功, 活跃了课堂气氛, 拉近了师生距离, 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做了良好的铺垫。其次, 贯穿始终的“情感任务”是这节课有别于一般的复习课的另一个亮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有两条线同时运行着, 一条是平常我们经常使用的任务式驱动教学, 另一条就是情感教学。在完成每一步任务时, 每个任务都附带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从教师的愿望到帮助教师实现愿望, 再接下来是完成学生自己的愿望, 完善学生自己的愿望, 直到最后情感的升华。一条“感情线”始终围绕着学生。学生在任务、情感双线驱动的教学下, 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实现自我的实践, 获得了知识、情感的双丰收。再次, 体现学生的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所以, 我在设计任务的时候, 就非常注意如何在学生的作品中体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于是, 我在学生完成了统一的复习内容后, 将设计作品的权利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 制作出体现自己个性的作品, 来体现学生的不同。

点评

这是一节青年教师评优比赛时的课, 当时学校的教学进度是Flash刚上完, 但学生学得并不扎实, 只是按部就班地在完成一些既定的操作和练习, 还没能融会贯通地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 特别需要再有这么一节综合及提高性质的课作为结束, 所以就定了“制作Flash动画”这一课题, 希望教师能够让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来创作一个简单的Flash作品。杨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较好地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导入部分比较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体型偏胖的特点, 结合成品Flash动画的演示, 展示了自己的愿望, 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之后通过对成品Flash动画的剖析, 复习了之前学到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既是对本课完成后续教学任务的铺垫, 又是对本章知识点的必要梳理;然后通过让学生帮助老师实现愿望来布置任务, 通过半成品加工策略实现了基本任务的完成;最后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作品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为拓展任务, 让学生自由创作, 激发想象, 并适时提供部件库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总之, 成功的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 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半成品加工策略的运用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任务的布置也很巧妙, 由帮老师实现愿望到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不断完善, 体现了任务的层层递进和有效拓展, 也使任务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较好地体现了个性差异。

《丰富我的板报》教学设计 篇10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个学期的W o r d, 对新知识是极其渴望的。据此, 我通过绘图工具栏引出一些修饰美化图片的新知识——通过修改线条颜色、线型、虚线线型和阴影样式来美化图片。这些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我尝试先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意识到工具的存在, 再付诸实践操作。我还选择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中的《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文作为练习的素材。通过为课文添加插图, 让学生感受图文并茂的效果, 同时更能让学生亲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目标

1.学会在W o r 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学会通过修改环绕方式来调整图片的位置。

2.学会通过修改线条颜色、线型、虚线线型和阴影样式来美化图片。

3.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和对文章的修饰, 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起探究欲望

师:听说我们四 (2) 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 我带来了一个小游戏, 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来试试。大家有信心过关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游戏的热爱, 创设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激发起学生的斗志。

二、探索机会, 经历探索过程

1. 拼图游戏

师:大家打开拼图游戏 (如图1) , 读读要求, 尝试将《乌龙院》中的三个小图拼成一个大图。若有问题, 欢迎提出来。

学生尝试拼图。

教师指名学生示范。

师:一开始遇到困难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其实, 解决方法我们在学艺术字的时候已经遇到过了, 那就是改变文字的环绕方式。

学生再练习拼图, 遇到困难可以请求同桌和教师的帮助。

2. 插入图片

师:《乌龙院》是我台湾著名漫画家敖幼祥的漫画作品。说起台湾,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祖国大陆和台湾的故事《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1) 整合语文知识

师:大家读过这个故事吗?今天, 王老师把这篇课文带来了。请大家打开我的文档里面的《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师:故事很感人。看了故事后, 大家想看看武夷山、阿里山吗?如果我们把图片插入到课文中去, 会怎样?

生:丰富, 图文并茂。

师:既然有这样的效果, 让我们一起来插入图片吧。现在已经有三张图片放在“我的文档”里面。

(2) 插入图片

师:在插入图片之前, 王老师是有要求的。要求如下: (1) 将三张图片插入到和文章内容相匹配的位置。 (2) 调整图片的大小和环绕方式, 将图片移动到和文章内容相对应的位置。提示:小朋友们遇到困难时可以看看书, 也可以请求同桌帮助, 鼠标要自己拿哦! (课件展示要求)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发现典型问题时集体讲解。

(3) 阶段性小结交流

教师请学生示范方法, 帮助教师完成任务 (先请一位学生帮助教师插入图片, 再请一位学生帮助教师更改图片大小和移动图片位置) 。

师:同学们要认真聆听, 王老师待会儿也要考考你们。请思考以下问题: (1) 图片怎么插入的? (2) 图片大小的调整要注意什么? (3) 怎样移动图片?

(4) 交流后巩固练习

师:还没有完成的小朋友, 请拿起你的鼠标, 用刚才我们讨论的方法再来练习一下。遇到困难可以问问同桌或老师。已经完成的小朋友, 看看大小和位置是否符合要求了, 看看你的同桌和小组是否需要你的帮助。

设计意图:渗透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 使学生对这节课“要到哪里去”和“怎么去”两个问题非常明确。在这个环节,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展示与评价中学习新知, 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提炼知识, 赋予学习应用

1. 观察比较

师:看到小朋友们通过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更改环绕方式这些工具把课文装饰得图文并茂, 我真替大家开心。王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作品 (如图2) , 我们一起来看看, 和你的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交流区别。

2. 练习装饰图片边框

师:在尝试练习以前, 王老师想告诉大家一些窍门: (1) 修饰图片前, 一定要先选定图片。 (2) 尝试使用绘图工具栏上的“线条颜色”、“线型”、“虚线线型”、“阴影样式”这些工具。 (课件展示要求)

师 (指名学生) :你能帮我来美化一下吗?其他小朋友也要把方法学会哦。

师:没有完成的小朋友, 利用刚才我们讨论的方法再来练习一下。已经完成的小朋友, 看看能否进一步美化。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迁移。独特的作业设计摆脱了单调乏味的重复, 增强了趣味性和弹性, 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 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品评价, 延伸知识运用

师:哪一位小朋友想展示一下自己修改好的作品?你觉得自己作品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A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讲述作品的优点。

师:看了小朋友的作品后, 你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B对学生A的作品提出建议。

师 (对学生A) :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

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随机点评。

师 (表扬)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编辑、小艺术家。今天, 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回答,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点。

师:学会了这些本领可以干什么?

生: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插入图片、设置图片环绕方式、更改图片的线条颜色等方法来美化电子板报。

师:我们现在接触的只是W o r d中很少一部分的功能。在课的最后, 王老师送给每位小朋友一份和学习W o r d相关的礼物 (W o r d中编辑图片的小技巧) 。希望我的礼物能解决你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做出更漂亮的W o r d电子板报。

《我的作品展示》教学设计 篇11

吉林省教育出版社刘晓峰主编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展示我风采》第三课《我的作品展示》。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生对PowerPoint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操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識与技能:学会PowerPoint设计页面、动感效果、背景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获得、掌握知识,在评价交流中不断提高技巧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团结的力量;在交流评价时,学会自我反思,懂得尊重他人。

四、教学重点

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美化背景,将文字或图片设计自定义动画及调整动画播放顺序。

五、教学难点

设计出好的幻灯片作品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提高操作能力。

六、教法与学法

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

集中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及求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在PowerPoint插入艺术字,谁能到老师这里尝试着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启动PowerPoint软件后,演示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师:很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一下插入图片的方法吧!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在黑板上展示作品(剪纸、绘画、手抄小报),那这么好的作品如果能放入电脑,用PowerPoint软件把作品展示出来,你们想学吗?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学习怎样展示我们的作品。

3.讲授新课

(1)师生共同欣赏课件,这些作品是怎样放入电脑的呢?(引导学生学习是老师用数码相机事先照完存入电脑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2)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师:先演示讲解插入图片的方法,然后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两张幻灯片,要求第一张输入题目(我的作品展示)及作者姓名;第二张:插入作品图片,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师再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尝试插入图片。)

(3)学习设置自定义动画及调整动画播放顺序。

教师通过演示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自定义动画时随机说明调整动画播放顺序的方法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师巡回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设置自定义动画时,有时会忘记选定目标,结果自定义动画选项框不让用,经过老师及时提示,学生才恍然大悟,改正后完成。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教师总结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学生欣赏、评价、赞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师生共同评选了本课的最佳作品。

教师请最佳作品的设计者向大家谈谈自己的创作体验。该生说只是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操作规程去做;还有最关键的是设计作品过程中一定要勤思考、多想象,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设计意图:及时发现与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展示学生的个人风采,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和进行自我评价。在交流评价时,学会自我反思,懂得尊重他人。)

(作者单位 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中心小学)

我的教学故事 篇12

故事一:教学识字单元片断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谁?

学生一:青蛙

学生二:小鸟

板书:青字,你是怎样懂得“青”这个字的呢?

生一:青蛙的青,生二:青菜的青,生三:青色的青,还有青年的青,对你们说的都是正确的。我们做个识字游戏,给青字穿件衣服好吗?孩子们各抒己见, 总结出:请、清、情、精、靖、婧、菁、晴、睛等字,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华字典, 很快就完成了我布置的一字开花新授任务。然而这才是他们学习生字的第一步。接着孩子们也给同样给我提出了学习任务,让我完成组词并造句,对于常用字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对于不经常用的字就提升了难度。于是我运用了中国汉语中的诗句、成语、典故、歇后语等形式来巧妙的完成 了他们交给我的任务,孩子们领悟到中国汉语博大精深,我们还需不断学习。

正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知道,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有了兴趣,结合有效的学习生字整个难点,在语境中识字,我想对于小孩子语文学习的突破口就打开了,就打开了。

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故事二:聆听春天的呼唤, 感受春天的气息,赞美春天的景象

请看图,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有山,有水,有船还有划船的人。

生二:有燕子、有白云

生三:有柳树,有青草还有盛开的花

教师小结:除了人以外的那些东西都是景物。而要把这个看图写话写得让别人愿意看,那叫生动。看到的景物有的描写的多, 有的一带而过那叫详略得当。想做到这些可不那么容易。老师给你们的要求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我看到了这是个公园, 我去公园玩的时候没看到他们说的那些东西,就看到的儿童乐园, 我就跑过去玩了好几个,同学们听到后哈哈大笑。生二:我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生三:他说的不对,公园的花都没有开呢,全是干巴枝。

我跟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 我去公园划船时没有燕子,也没有山呀,这幅图不一定是公园有可能是旅游的地方呀,反正我没有去过。面对孩子们这么多问题, 我捋了捋思路,整理调整了一下课堂的秩序。首先老师想表扬你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讨论的也很热烈,但是现实中和生活中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不是完全一样的。看看、听听、闻闻、想想、说说、写写这些就足够了。孩子们再次带着任务去找小组内的伙 伴去讨论,相互补充,相互借鉴, 相互学习,相互倾听,我想作为教师的引领任务就暂时可以告一段落了。

故事三:设计口语交际《春天来了》

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用好例子,发扬例子是个关键。所以我把这堂课的主阵地设在操场上,我让孩子们在校园的一角去寻找自己眼里的春天。

我给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 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服从指挥, 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认真观察, 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我巡回作适当提示。孩子们个个像快乐的小鸟,在校园里找起了春天。他们高兴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老师,我看到那棵小树发芽了!“老师,你看你看, 小草变绿了!”“老师,秋风吹掉的叶子又回到树上了!”“老师, 冬天人们变胖了,现在又变瘦了, 因为我们穿的衣服 少了 !”“老师,我看到蚯蚓从泥土里 转出来了 !”“老师,我感觉到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女孩子们找到桃花的花瓣,找树叶,男孩子们则去挖土,找土里的小虫子,用自己的唾液和泥玩,玩得可开心了!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个个满面红光,朝气蓬勃,像一棵棵蓄势待发的小树苗一样。当我们再次回到久违的课堂时,我提出汇报的要求:有顺序地回忆, 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鸟儿?图片的颜色怎么样? 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围绕“春天来了”有层次、有顺序地说一句或一段话。孩子们的词语就像子弹一样,一颗接着一颗地射出来,源源不断,取之不尽。孩子们找到了:花、草、叶、泥土, 软软的、黏黏的、踩上去像棉花, 闻一闻有青草的味道,春风细细, 春雨蒙蒙,小虫蠕动,春风送暖, 冰雪融化,小燕子回家了等等。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找到了描写春天这个季节的词语, 解决了看图写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心脏部位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似乎一头饥渴的大象找到了水源一样,那样幸福和快慰。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 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上一篇:高校民族精神德育下一篇:文化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