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我的课程表

2024-09-18

设计我的课程表(精选7篇)

设计我的课程表 篇1

2001年, 那是一个秋天, 我背负着“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八字格言回到幼年时就读的母校, 踏上了三尺讲台, 我百般地“爱”每一个所教的孩子, 我不让孩子“胡说八道”, 因为那考出的分数不高, 会贻误终生;我不让孩子们异想天开, 因为那是不思进取……

2003年, 又是一个秋天,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似的吹遍曹娥江畔, “回归生活”“生命化的教育”“尊重儿童的文化”……这些崭新的教育理念如一声春雷震醒了我。“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学论坛上点击率最高的字眼。此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真的错了!在母校领导、老师的关心下, 让我最先感受新课程改革, 尝试了新教材, 那年秋天, 我拿到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 带着那份激动而又好奇的心, 我快速地浏览了一番, 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新教材多了动手、动嘴的内容, 少了机械地练习。

我的课改是从小朋友的兴趣开始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朋友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 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自然而然乐学之下无负担了。为此, 我抓住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 常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件、教具的制作, 尽量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直观教具的演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看着这群无邪的孩子慢慢长大了, 感受了生命成长的悸动与伟大, 我明白了, 也渐渐成长起来, 欣赏、倾听、宽容……课改已走入了我的生命, 束缚、禁锢、冷漠……已离我远去。我高兴, 孩子变了, 我也变了。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我要把他们带进知识的殿堂, 让他们快乐、自主地飞翔, 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 我与新课程改革走得越来越近。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怎样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 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 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改的到来, 对学生来说是幸福的, 对我来说是幸运的。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空气, 足以让我焕然一新、精神饱满, 新理念令我的思维更为开放, 如今, 我再也不会把孩子当成嗷嗷待哺的婴儿, 整天“喂”给他们食物了, 学校、课堂已成为我与孩子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这是课改的春风给我的幸福, 这是课改的春风带来的希望。感谢你, 课改!因为有了你, 我才有更多的机会去挑战自我。前一阵子, 我和孩子们聊起了“路”, 孩子们说:

“我喜欢我的路上永远挂着太阳, 我怕黑。”

“我喜欢走自己的路, 自己选择的路。”

他们问我:“老师, 你的路在哪儿?你喜欢什么样的路?”是呀, 我思忖着:我的路在哪儿?到底在哪儿?不是说: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吗?对, 路就在脚下。我抬起头, 十分坚定地告诉孩子:老师最喜欢的是和你们一起走过的课改之路。因为我们都在这条路上逐渐长大了。

“寻梦, 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十年课改, 让我的梦想起飞, 我相信, 会有那么一天, 我将满载一船星辉, 在斑斓里放歌!

设计我的课程表 篇2

中外设计艺术赏析课程对我的影响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对中外设计艺术的认知并不完整,我认为这是一种缺憾,如果一个人对艺术没有感觉,他的人生也不会完整,因为艺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美的体现,倘若这个世界没有了美的存在,生活会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时候艺术可能被遗忘,但他不可能被遗失,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离不开他;上完这中外设计艺术赏析课程对我有了很大的影响,是对我无知的心灵的一次撼动,一次洗礼!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我国从古至今的设计艺术,无疑是五体投地,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我的“课例文学”课程开发 篇3

校园周而复始的青春循环,生活、自然、青春、时代和传统诸多元素形成一个完整而又不断吐故纳新的生态体验场,这些共同生成语文课程的无穷资源。当我拿起笔来编制教材或创作教材读本时,我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面向中学生开发教材,只是觉得课堂有未尽之言,难以意足神全,情动于衷,必形之于笔。

对青春、学问、人生、社会始终能够用婴儿一样的眼光去看待,这是成就卓越教师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这样的人或许天生就是做老师的。对于生命、学问、青春、语文,我自信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敬畏感。我上语文课一向都是自由式的“裸课”,不喜欢上表演性质的所谓展示课。面对一群不以求学为目的的人讲课,双方都会觉得不自在,假得很。我坚持一个原则:课堂与课程只以学生为“卖萌”对象,不刻意为“新鲜上市”的理念做注解,更不为所谓公开课而哗众取宠。语文科要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除了追求课堂氛围的热烈,还必须融美善、青春于其中。从前的教材中并不是每篇文章都经得起推敲的。如果我认为某篇文章自己发现不了闪光点,我就让学生一起来探讨。如此积学积力几年之后,我逐渐发现某些教材文本的局限性:僵化、刻板,先入之见、高高在上,与时代和青春的生命相距甚远。

我觉得这样的教材需要老师用自己的原创去补充。不要以为只有写作诗歌、散文,创作音乐、绘画才需要灵感,教育教学也需要,能够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灵感,是创造性劳动区别于工匠性劳动的标志。行者必善护念,师者必善付嘱。善护念者才能澄心静虑、深入教育的法海;善付嘱者才能相与和鸣、激扬青春的性灵。人即风格,人即课程是不二法门,所以炼人、炼心比搜集资料更重要。在信息时代靠搜集资料而成的课程,即使无谬误,大多也乏善可陈,偶尔的教学灵感同样离课程开发很遥远。课程开发不是靠一朝顿悟,而是一点一滴朝夕积累而成。课堂上种种随机妙语、联翩浮想,一天天地沉淀下来了,最后凝成一粒粒珍珠玛瑙。

2005年3月,我开始拿起笔来,在20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系统地总结零散的教学灵感与经验,并加以延伸拓展,集合构成中学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系列,共四部专著。语言的示范性、行文的青春色彩、语文素养的凸现等,都以贴近学生、贴近时代为目标,新课程理念如盐融于水,不见其形而显其味。

课程成稿后,曾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顾之川博士审阅,顾老师回信说:“正如您所说,这本书‘由心而发,诞生在课堂上,充满着‘生命体验、时代脉搏、个性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产物,也是您在课改中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的结晶,具有思想的厚重感。加以文思泉涌、文笔流畅优美,我想大有益于新课程在实验区的实施,对非实验区的老师也当有启示意义。这次新课程改革实验,关键还取决于我们教师自己。因为说到底,课程改革除了外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教材和教师这两方面。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就语文来说,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具体做法则可以多种多样。所以在此祝贺您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希望您能坚持下去,不断完善,为将来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扩大实验探出一条新路子!”

顾老师的热情鼓励给了我继续完善教材的巨大勇气和信心。这时候,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教教材,从前使用过的所有教材文本,都不过是一个个固定的例子—— 一个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例子而已,要让例子变得形象鲜活,得靠教师,教师才是真正的、活生生的教材,于是我的课堂也随之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了。

二、“课例文学”:我的课程开发系列

语文课程的内涵是语言、思想和生活。对于教材,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思想的领悟先行,有意识地反思现有教材、创造性解读教材乃至重新开发教材,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深入生活体验时代精神,透视青春生命的渴望。惟有向体验、信仰、生活等方面深度拓展,师生才有共同个性化发展的广阔天地。

我28年的成长经历,在教研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广泛查阅资料,详解教材,吃透教材,不仅力求字句理解到位,而且赋予文字以激情,尽力在文本内部拓展空间,然后渐渐大胆置疑,在课堂上取精用宏,进而显隐自如,再渐渐揉进时代、学生元素,甚至是流行歌曲、畅销书、电影台词等元素,让课堂贴近生活和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争取去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求印证,先后教过省重点、市重点、乡镇中学生,重点班、普通班,高中、初中,到了中年后,才渐渐圆融统摄,步入佳境。

第二阶段是对教材逐篇细研,以纳泰山于草芥的精神,小中见大,大中观微,直至纵横捭阖,创作出《中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拓展》系列四部专著,以议论性散文为载体,起于教材原文的意蕴,又从今天的时代和生活重新切入,文风力求灵动优美,别开生面。

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我正在做的,是以生活为蓝本,以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大量取材于师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融进今人生活元素,创作有深度、有内涵、有可读性和耐读性的叙事系列文本,作为中学生语文教学的第二教材,力求情文并茂一气呵成,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课堂的外延。

概括起来,就是用好教材、自己编制个性化教材、自己创作部分教材用于示例和补充教材的盲点。我把这些年来的课程开发统称为“课例文学”,虽然不同阶段探索的重心有所不同,但目的却始终如一,即让教材及背后的精神深入学生的骨髓,让青春脱胎换骨,骨坚肉匀,形貌昳丽,以应对未来生活的无穷。

这里兹举一例,以使读者明了“课例文学”的形式与内涵。案例取自真实的教学生活场景,但写法不同于课堂实录,而是采用形式上更为自由灵活的第三人称叙事,虚虚实实,在保留课堂内涵的同时,更具可读性。

《世说新语·咏雪》

把课文还原成生活画面,让课文具有时代感,才能真正摈弃陈词滥调,让课堂产生巨大魅力。老于第一次体验到这一点,是10年前上初中古文《世说新语·咏雪》的那次公开课。这篇古文只有89字,老于与学生探讨了整整一节课。这堂无意中上得很成功的公开课,使老于对课堂、教材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

那时老于刚来这所新学校担任语文组长,李校长几次在老于面前提到“要拉出来遛遛”。老于答应下星期讲一堂公开课,于是请校长随便指定一篇课文。校长拿过教材,说上古文吧。于是就决定下星期上《世说新语·咏雪》,短小精悍,又是名篇。

周末傍晚上7点多,老于出校门去买洗衣液,穿过小巷时,被一个五六岁的陌生小男孩拦住,小男孩非让老于跟自己来玩一盘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而且老于必须赢了才放过去,好像要老于把这个作为“买路钱”。小男孩原来是想“劫”一个玩伴。老于无可奈何地说:“输了让过吗?”

“不行!”小男孩很有原则地说。

老于又好气又好笑,只得应付,恐冲撞了这个兴头正高的小男孩的兴致。老于三战两胜,小男孩说话算话,放老于过去了。但看得出来,小男孩十分勉强,他很想强留下老于陪自己尽兴玩。估计他的父母在附近工厂打工,平时没人陪他。所以他“人来熟”,大胆“劫”人与自己玩,不管认识不认识。

老于一路上慢慢回味“剪径”“劫”两个词,“剪径”未得见用“刀”,“劫”也未见用“力”,先贤造字,字虽循世情,而人性却有例外。今天老于被“剪”和“劫”了,但过程温暖,结果惬意。老于回家用毛笔写了“剪”“劫”这两字,别有一种温柔和天真,笔画中没了兵戈与暴力的戾气,眼前涌现出那张渴望爱的天真笑脸。放下笔后,老于又莫名地悲凉。那个小男孩为什么没人跟他玩呢?没人看管他吗?他的父母晚上也加班吗?生活环境对人格成长有着极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对于少儿而言,家庭环境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可弥补性,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亲情比爱情更是如此。

平凡的生活感动激发了老于的灵感,老于回到办公室再读《世说新语·咏雪》,耳目一新,觉得自己发现了这篇文章真正的内涵。他决定以生活的眼光重新审视《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般都认为:本文最大的亮点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妙绝千古的比喻。老于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要把这个故事还原成一个充满家庭生活情调的party。谢道韫的比喻固然妙,但更妙的是文化世家溢出的那种幽远、洒脱的生活情趣,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老于认为成就这个千古美谈的,是这个家庭的氛围。那个傻傻的谢胡儿同样是那么可爱,他用一个粗俗的“撒盐空中”的比喻来描摹飞雪,丝毫不愿落后,情怀一点也不让谢道韫。

上公开课那天,老于一上讲台,就先缓缓地营造出背景画面:在一个雪花飘舞的寒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谢安,召集、主持了一个家庭Party。参加者是谢家后辈,主题是“讲论文义”,而且是“百家讲坛”,自由讨论,不是家长制、一言堂,也没有做秀的伪问题,完全是自我内心的剖白和对景造境的创造展示。教室里一片向往的神色,恨不能早生东晋谢家,共与妙人议妙雪。

老于问学生:你们的家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比如民主讨论妈妈做的菜的色香味、爸爸眼镜的样式、姊妹的发型服饰等等?一种莫名的爱和温暖从心底油然而生,老于从学生的神色和七嘴八舌的交谈中感受到了这场雪的魅力。

寒冷的天气,突然还下起了大雪,缺少情趣的人们可能会瑟缩着身子,埋怨大雪煞风景。但崇尚心灵自由的魏晋人不这样认为。文本用“公欣然曰”寥寥四个字,便道出了谢安不为宰相政务所累的名士气度。作为宰相,似乎更应该为“瑞雪兆丰年”的民生而欢欣。谢安却有闲情逸致赏雪,可谓不失赤子之心。在谢安身上,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小儿辈遂已破贼”的宰相气度和魏晋名士风度的优美结合,谢安不仅能“为君谈笑定胡沙”,更具俊逸清朗的玄远之风,不愧是东晋世家的代表。谢安的生活胸襟,正是历代文人推崇的理想。

老于继续沿文溯情,“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触目成景,所提的这个问题,看似平凡却饱含对万物的脉脉深情。这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任凭你放飞想象,很有些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意味呢。谢家后辈毫无拘泥地回答,言谈举止透着长幼平等的家庭温馨。谢胡儿大俗若雅,谢道韫飘飘如林下风,全家人望雪而吟,旷远淡泊,完全不像是政治世家。

这次party是平等的圆桌会议,没有“首席”,也不需要谁来启发,相互滋养,互赏互乐。雪花飘飘,情怀激荡,眼中景心中情,各凭心解,自由言说。我们沉醉于谢家才女谢道韫性灵飞扬的妙喻,更对那充满乐趣、平等、不教而教的人文教育氛围无限神往。谁说那个把下雪比喻为天空撒盐的憨憨的谢朗不可爱呢?尽管他的比喻笨拙而略显粗俗,但起码盐与雪花的确都是白色的,谢朗做这道比喻题是用心尽力了,他也应该是个好学生。谢道韫妙在才思,谢胡儿妙在实在!

老于细细碎碎地讲,间或有学生讲了几个自己家中的温馨小故事,形散而神不散。他打开了话匣子,学生打开了思路灵泉,课堂变得更加随意而轻松。家庭聚会的感觉,把课堂凝聚在一起。没有礼节的拘束,当人们散开怀抱后,灯花雨花、稻花梅花,视野中的一切都可以飘飘洒洒地轻扬如雪。

老于意犹未尽,接着发掘,他把家庭聚会与自然的种种美好连在一起。真理、真相、美善,无论是大自然的潇洒飞雪还是人的至乐情怀,从来没有藏匿,没有偏好。这世界从来没有对我们隐藏过什么,在每一寸时光、每一方空间、每一个心灵角落都有愉悦,书有墨香书味,游有泥土芬芳,静有禅悦初心,动有奋斗感动。说到底,语文为生活而立,生活、环境、对话、笑容本身就是诗、是文,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一个性灵飞扬的人呢?

师心是教材的灵魂。教师如果心至云端,就会视野无限;教师如果心灵空间狭小,教材则很难大气磅礴;腹有锦绣的教师,文字必定充满灵气。无论是编制教材还是创作教材读本,本质上都是对生活、对时代、对名著、对前贤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可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创作,而非资料、文本、图片的汇编。课程开发不仅是书斋中的学问,更是生活和实践,不能让生活和青春缺位。在这条充满青春色彩的路上,我坚信:心至,则境现;力至,则石转。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我的数学绘本课程 篇4

数学绘本到底是什么?有的教师认为,绘本最适用于语言领域的早期阅读。笔者认为,数学绘本是一本美丽的图画书,是一本动听的故事书,是一本神奇的数学书,它提供了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让数学概念或问题发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这样数学就不会遥远、生硬。

学生在数学绘本课程中,一边阅读,一边回忆,主动地打量着自己的生活。教师只要选准恰当的时机,给予儿童时间、空间,他们就可以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无论是阅读蕴含在数学绘本中的道理,还是打量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都是在悄无声息地丰富着学生的逻辑底色,快乐地充实着他们的童年生活。一册短小精薄的绘本,如同一部精彩的动画剧,学生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透过文字与画面,感悟到世界的缤纷与丰盈。

二、数学绘本课程是始于生活的课程

有人说,数学是一段旅行,那么在这段旅行的路上,学生如何留下难忘的回忆,如何汲取一生的素养,如何获得人生的力量呢?生活应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风景”。

对于儿童来说,生活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方式;既是他们当下的存在,也是构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即使不借助符号认知,儿童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习。在学生眼中,生活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与乐趣,激发着他们探索的欲望,他们会主动运用感官,在思维层面进行判断、推理、整合与加工。数学绘本以儿童发展为核心,通过还原儿童生活,帮助他们从不同层面完成学习,课程的表现形式也是生活化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用学生的方式学习与探索,帮助他们使零散的知识经验结构化,进一步内化为知识与觉知。例如,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中的文字不多,画面清晰易懂,书中介绍了小女孩一家在日常生活中用手、用脚、用胳膊等身体部位来测量长度,让学生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是一把尺子。

又如,在活动中,从一个宝宝长大讲起,用一个孩子的视野去看待测量,从测量的必要性到身边的测量工具,如一把、一步等,都是身体的一部分,都可以用来进行简单测量。此时,不妨让学生动手体验,用自己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要求用自己的小手臂测量笔者的腰围……原本普普通通的数学绘本活动顿时充满爱的气息。最后抛出问题:小宝宝长大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纷纷说:“尺子也变大了,每个宝宝长大后的尺子大小是不一样的!”……于是,笔者笑着用一句富有启发的话结束活动:“当身边的尺子不一样时,小宝宝会怎么测量呢?大家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数学绘本课堂虽然结束了,但是数学思考还没有停止,数学绘本课程就是要用生活来完成学习,而不是用学习来替代生活。

三、数学绘本课程是始于问题的课程

世界本是问题的世界,没有问题就不成其为世界。《3~6岁儿童发展学习指南》中的“数学认知”这一子领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基本途径。因此,绘本、数学问题、过程是数学绘本课程的“三块基石”。

如何从发现问题中汲取智慧,从解决问题中获取力量,这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在笔者眼里,问题不是麻烦,每个问题都蕴含着解决的“种子”。笔者视绘本资源中的数学问题为“接生婆”,透过“绘本”和“数学问题”这两条并进的线索,对绘本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删选或拓展。

活动中,笔者努力突破传统封闭式教育,解决单纯符号化认知使儿童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发展受到压抑、潜能未被有效开发的问题。例如,《好饿好饿的小蛇》中小蛇的食物问题透视着“集合形状”的认识,《蜘蛛的糖果商店》透视着“概率”的方法。又如,绘本《大熊的储藏室》,中班教学重点可设计为根据物体的3种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习物体的二次分类;大班教学重点可设计为初步尝试按种类进行分类,能与同伴共同概括、分类方法并迁移于生活。在这样的数学绘本课程中,学生乐于“悬思”、敢于“探索”、善于“顿悟”,以“望尽天涯路”的开阔视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顽强毅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定韧劲,收获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无比喜悦。

四、数学绘本课程是始于情境的课程

实践研究中,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破解“孩子主动与绘本情境、图画对话,把自己心中情境与蕴含的数学元素积极互动”的密码。

1. 密码1:顺应主旨

学生对数学绘本的阅读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找寻、思考绘本中内隐的“鲜活、个性的生活状态”和“惊喜的多样性”是笔者向往的理想花园。反思形成课程的诸多要素,目标的确立、内在的逻辑思考方式是数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让学生顺应天性,静静地、专注地、有节奏地、慢慢地生长,必然要顺应数应绘本的主旨。例如,绘本《寻找消失的爸爸》的知识点是初步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笔者制订了教学目标:①在看绘本找线索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②体验帮助智娜找到爸爸的快乐。让幼儿在看绘本找线索的过程中,观察周围各种立体图形物体的各面,试着找出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并通过平面图形类推出对该立体图形物体的部分认知。在此过程中,幼儿准确地理解了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是立体图形,并不存在像圆形、三角形和四边形这样没有厚度只有形状的物体。

2. 密码2:化静为动

绘本创作者构思故事时,总是着力于用图表现动的东西,表现一瞬间的行为、动作、神态,以暗示时间的推移,叙述故事,而原本承载着数学信息的文字语言则被“少量化了”,其中一部分文字被作者融入图画,或隐退到图背后。根据数学绘本的这一特点,笔者精选绘本中的“典型图画”,巧妙设计活动过程,在文图交融、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联系配图的文字,放飞想象,弄清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并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发现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揣摩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让平面的、静止的画面在儿童心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

在绘本教学中,要制作一些与绘本、文本相匹配的教学用具,真真切切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在绘本教学《我家漂亮的尺子》中,提供一比一等比的尺子、幼儿常见的地垫;在《寻找消失的爸爸》中,提供各种立体的几乎型生活物品(圆锥形、立方体、圆柱形)糖盒等学具,让学生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学习、探究,享受成功与喜悦。学生边玩边学,在轻松、愉悦的操作活动中学习着,体验着,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达到较好的效果。

设计我的课程表 篇5

由于这个班的学生的底子好,本节课我没有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再操作”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边看书边练,很快就能学会了本节课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节课,从最基础的问题入手,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也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表格,再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一名学生负责解说步骤,一名学生负责操作,最后,我再汇总一次。

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我对教材的把握上和理解上不够到位,导致上课时,某些地方的讲解不到位。其次,备课时间短,专业知识不扎实,所以上课时信心不足。

我的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主 篇6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2014年,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修订工作全面启动后,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多次参加教材修订主题研讨活动。随着德育理念的更新,教材在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课程评价当然也应改革。

受班华教授提出的“整体融合型心理教育”启发,笔者主张实施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即以儿童为中心,以教材为索引,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归宿,实施全程评价策略,全面立体地评价儿童的课程学习成果,努力使课程评价适合每一个孩子,引领儿童的生命生长。

一、以儿童为中心——课程评价有选择

儿童各有其长,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想。理想的评价应该构建多向度的平台来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不同优势,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相对擅长的向度。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自主选择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时间,自由地享受课程评价,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从而认同评价是自我展示的需要,是成长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1.选择评价内容

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给予儿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评价内容的权利。每学期初,向学生提供一份预设的评价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3-5项准备参与评价,内容来自课程和学生生活。如向二年级学生提供一份预设的第二学期期末评价表,成绩满分为5颗星,评价菜单内容包括: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进步;通过一件作品、一个小故事或现场展示,说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展示课桌椅,介绍爱护课桌椅的经验;打扫教室;讲述自己为班级做过的事情;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的小物件;展示自己种植的小植物与观察日记;介绍家乡特产,为一种家乡特产设计广告;唱国歌;介绍一处祖国的风景名胜等共十项内容。

这份评价菜单就像导航仪,为儿童的课程学习指明了方向。儿童学习到相关课程时就格外投入,有的行动贯穿整个学期,如种植小植物、爱护课桌椅等,学习效果特别好。

2.选择评价方式

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多元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的、综合的。我们采用“1+X”的形式,“1”指书面考试,以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性要求的达成程度,“X”指作品展评、情境对话和操作实践等,儿童可以选择一项,也可以选择多项,甚至自创评价方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学自由组合完成,甚至还可以邀请老师或者家长配合完成。于是,品德课程评价俨然成了学生展示课程学习成果的舞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方式彻底改变了评价在儿童心目中的传统印象,促进儿童主动提升品德素养,真正让课程生活成为童年的快乐时光。

3.选择评价时间

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完全从实际出发,将课程评价贯穿在整个学期。书面考核一般安排在期末,其他项目的考核时间由儿童自己申报确定。这样,既减轻了评价工作全部集中在期末的压力,师生可以从容地完成评价,又能经常面对面交流想法,更好地促进了课程学习。如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小物件,学生往往一完成作品就让老师评价,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享受创意生活带来的乐趣。

二、以教材为索引——课程评价有依据

教材是德育理论专家与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依托,也是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主张以教材为索引,让儿童通过与教材的深度对话,经历同构与异构的过程,促进道德生命的成长。考查方式主要有四种。

1.书面考核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传承德育经典和人类文明精髓,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内容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书面考核,以了解课程目标中相关要求的达成度。书面考核应尽量简单易行又充满情趣,如选择、判断、连线、涂色等,也可以设计一两道开放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经历课程评价,梳理习得的道德智慧,切忌把本课程书面考试等同于语文、数学考试,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2.作品分享

学生缺乏个性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实,很多创意作品都能展示儿童的所思所想,促进个性发展。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为儿童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满足儿童表达智慧的愿望。新教材中将有很多内容可以通过作品来呈现。如二年级下册有一课是《生活需要小创意》。教师可以组织儿童独立或合作完成创意作品,在教室里展览,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投票,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和最佳合作奖。这个成绩就作为本课程学生期末评价依据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伙伴之间智慧互补、经验分享、同构共建、合作创造,生成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这个过程是一种课程评价,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3.情境对话

新教材主张让儿童通过情境问题逐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照应教材编写意图,创设典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逐步形成自发的、内在的德性。如四年级下册有《大众传媒》一课,评价时,可组织新闻发布会,交流新闻,畅谈热点,分享观点。情境评价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完全没有其他学科考试的紧张心理,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中建构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操作实践

2014年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专门开辟了“实践园”版块,旨在引领儿童通过实践感悟生活,生成道德智慧。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认同以“会游泳”为评价指标,不做“纸上谈兵”。如一年级上册《好牙伴我一生》(要求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四年级上册《自救自护》和五年级上册《认识地图》等,都适合通过实践操作来评价。

三、以生活为归宿——课程评价有方向

新教材在直面生活问题、指向修身养性、渗透人生智慧的风格上更加鲜明。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每个学生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从而实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目标。笔者认为,生活力即生存的能力和智慧。以生活力作为教育评价标准,是为学生终生负责。

1.在日常生活中评价

新教材更加注重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在不同生活场域中反复提倡与训练。我们完全可以把儿童本学期的实际生活作为考核内容,选择本学期课程中若干典型的学习主题,通过多元评价活动,了解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获得的情感体验、形成的生活态度、养成的行为习惯、习得的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以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生活力的丰富和提升。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遵守规则》一课。期末,我们将学生本学期遵守规则的情况记录作为本课程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以引领儿童更好地实践所学内容,及时调整和改变生活方式,形成规则意识,提升道德生命的质量。

2.在活动中评价

新教材呈现和引领新的学习方式,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渗透在各个主题活动之中,引领儿童动脑动手,培养儿童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主题活动是儿童展示各种才能、加速社会化进程的极好平台。如我们在全校开展“每月一辩”活动。每学期初,根据课程和儿童的实际生活选择辩论主题,按年级公布,学生自主申报参加“每月一辩”活动,全年级学生现场观看,评选出“优秀辩手”。选手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辩论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既是在过有意义的课程生活,又是一种参与课程评价的形式。

综上所述,实施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使儿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人,教师应是引导者和服务者,他们要能搭建有选择、有依据、有方向的分享平台,促进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新课程下如何经营好我的地理课堂 篇7

关键词:新课程;经营;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24-01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激起学生内心的浪花,拨动学生地理“心弦”,从而更好地经营好我们的地理课堂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1、保证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展现教师的“亲和力”

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怎么样,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该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千万不能因要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而不允许学生接近自己,给自己和学生之间设置人为的屏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的困难要主动帮助他们想办法解决,使学生觉得你在时刻关心他,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采取民主、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能使学生克服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激情起趣

教师应从每节课的变化开始,改变地理信息的呈现方式,吸引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逐步让地理学习变成一种既有趣又高效的事。让每节地理课都有一个精彩的开端就好比见面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对这节课“一见钟情”,后面的相处就会容易多了。所以有效的新课导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我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地理教学语言应富有艺术性

在地理教学中,我倡导要运用地理语言。每一本地理书都是用严谨的说明文编写的。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书上的语言。比如,在教学中北方不能随便说的,因为北方包括东北、正北、西北三个方向;在说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时,课本上“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说的就很经典。其次,在地理教学中,也应用有趣味性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述,对于提升课堂气氛的效果很受用。在讲沙漠风光时我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直上白云间”来描述;在讲温带大陆性气候时我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阐述;在讲东南季风在西北的影响范围时,我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总括。为了表达出草甸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区别,我用《敕勒川》中的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讲述:一阵风吹过,草儿随风飘荡,牛羊在草丛中时隐时现。那么,这草至少要约五十厘米高。原因是这里距海近,水汽充足,又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而荒漠草原则是“浅草才能没马蹄”。除此以外,我们要认识到作为文科的地理,地理的教学也要注意到教师语言应具有审美趣味,富有启发性,表情丰富,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课时,就会启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也才能开创“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目前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如果还是单靠老师使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滿堂灌,就会使学生象现代化饲养场里的牲畜,失去寻觅食物的能力一样,失去了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地理课堂中,我大胆地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我利用多媒体软件自行设计了许多课件,在地理课中使用。我还先上网浏览有关地理网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上网学习。这样,运用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鲜的地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与容量。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学习成绩有了不断提高。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被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主动寻找答案”。

上一篇:环境安全监测下一篇: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