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占林地

2024-10-11

征占林地(精选4篇)

征占林地 篇1

一、林地征占用基本概念界定

(一) 林地的概念

林地是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土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 对林地所作的解释是:“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 灌木林地疏林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二) 林地征用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由于土地包含林地, 因此林地征用是指国家因建设工程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林地, 由政府按法定的程序和规定, 将集体所有的林地先征用为国家所有, 然后改变林地用途用于建设工程。其特点是林地所有权、林地用途发生改变, 原为集体所有的林地改变为国家所有。征用林地是政府强制行为, 所以政府须依法给予被征地单位相应的林地补偿费 (包括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 , 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征地是有一定范围限制的, 如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国防建设等涉及全民利益的事业, 否则不得随意把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征为国有。

(三) 林地占用的概念

林地占用是指建设工程需要使用林地, 但不改变林地的所有权, 只是改变林地用途, 把林地变为建设用地。包括国家建设工程占用国有林地、乡镇建设占用集体林地等, 其特点是不改变林地所有权, 但改变林地用途。占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一般来说除了征用之外, 都可理解为占用, 只是不同性质的建设项目获得使用林地的方式不同。

二、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调发展

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各国都在积极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在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 各国都在采取的一项举措便是退耕还林, 增加森林的覆被率。

从生态价值分析, 林地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价值。森林的复杂主体结构, 能对降水层层拦截, 可将地表径流更多地转化为地下径流。据研究表明, 林地的降水有65%为林冠截留蒸发, 35%变为地下水;而裸露的地面, 约有55%的降水变为地表水流失, 40%在暂时保留或蒸发, 仅有5%渗人地下。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面高7倍, 森林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 使天空的云量增多, 从而增加降水量。因此, 林地在雨季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洪峰流量, 延缓洪峰到来时间, 延长径流输出时间, 从而起到防洪的作用;在旱季则可增加枯水流量, 缩短枯水期长度, 达到“消洪补枯”的作用。二是净化环境价值。森林能够制造氧气, 消耗二氧化碳, 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并能吸烟滞尘, 吸收有毒物质, 在净化空气方面有重要作用, 据测定, 一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消耗一吨左右的二氧化碳, 释放出730公斤的氧气, 净化空气1800立方米。三是水土保持价值。森林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其根系能固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其枯叶可以保持土壤养分, 减少泥沙滞留和淤积。据研究, 林地土地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 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有林地每公顷泥沙流失量为0.05吨, 无林地为2.22吨, 相差44倍。四是调节气候价值。森林因其枝叶茂盛能有效抵挡太阳的照射, 且能延缓气温和土地温度的变化, 增加森林空气湿度, 从而降低森林气温。夏季森林浓密的树冠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 降低地面温度。冬季森林叶子虽大都凋零, 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 使空气流量减少, 起到保温保湿作用。

另一方面, 林地又具有经济价值。林地上承载的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 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 是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所在。2010年发布的《林业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2年) 》提出, 林业产业不仅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包括木材、竹材、人造板、木浆、林化产品、木本粮油、食用菌、花卉、桑蚕、药材、森林旅游服务等在内的大量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 而且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提供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和进出口大国, 2008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44万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产值6358.82亿元, 第二产业产值6838.25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1209.34亿元。

总之, 林地既具有生态价值, 又具有经济价值。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林地的经济价值通常能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使人们往往追逐其经济利益;而林地的生态价值具有“外部性”, 人们无法直观地确定和感知, 其受益主体不特定。正因如此, 人们往往会重视林地的经济价值从而忽视其生态价值, 而当这两种价值发生冲突时, 人们必然先追求其经济价值而牺牲其生态价值。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 人们为了追求直观的经济利益, 会更加滥征滥用林地以满足愈演愈烈的建设工程发展的浪潮, 造成林地流失。在这样价值观的指导下会很容易产生如下的发展观, 即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GDP的增长, 以投入和消耗大量土地以及其他能源和资源的方式拉动GDP的增长,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必要条件带动经济高速发展, 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土地的大幅减少。

由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冲击力愈来愈强, 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浮出水面,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应运而生, 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维持新的平衡, 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 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森林生态系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经济与生态,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济活动取之于自然并还之于自然。一切经济生产活动乃至人类的生活活动都是依赖自然生态运行的基础进行的, 经济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生态系统这个基础。可以讲, 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是要由经济本身来“赔偿”的。因此, 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

正是在此意义上, 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新的原则, 既要充分发挥林地的经济价值, 又要发挥林地的生态价值, 努力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以此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适度兼顾

马克思主义认为,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法律的原因, 法主要规范着利益斗争”。有利益, 就必有利益冲突, 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利益纠纷或社会纷争, 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利益冲突, 就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威胁, 影响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利益在质上分为两种, 即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所谓公共利益, 从字面上理解, 可称之为公共的利益, 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公共利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时间、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 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如国防、国家基础建设、公共交通、水利、公共卫生、科学、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 灾害防治、环境保护、文物及自然名胜的保护事业等。

林地征占用正是为了公共利益将集体林地变为国家所有, 用于建设工程, 而“公共利益是一匹非常难驾驭的马, 你一旦跨上它就不知道它将要把你带到哪儿”, 所以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就必须保证最大质 (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性而言) 和量 (对受益人的数量而言) 的公共利益, 以奠定林地征占用的合法基础。但是, 由于建设项目本身利益的交叉性、复杂性, 对项目的公共利益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必须将公共利益与相关概念进行区分。

公共利益不等于国家利益。国家作为一个由全国人民组成的共同体, 具有绝对的公共性。所谓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 主要包括国家的安全利益、外交利益、军事利益以及意识形态利益等等。所以, 国家利益往往侧重于国家的政治利益, 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在阶级统治上的利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否与公共利益一致, 与国家内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而定, 在少数人作为统治阶级的情况下, 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不全是公共利益, 而只是统治阶级的“私益”, 但由于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因此,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在多数人充当统治阶级的情况下, 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会更加切合, 所以国家利益并不等于公共利益, 它只是公共利益的下位概念而存在。

公共利益不等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并不完全是公共利益, 在一个集体内部, 相对于集体中的少数人来说, 集体中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在一个集体外部, 相对于集体所从属的更大的共同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 如国家利益等, 集体的利益又是个人利益。所以, 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具体分析。对于作为公共利益的集体利益而言, 集体利益仍然从属于公共利益, 是公共利益的下位概念。

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 还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具体认定问题。“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因此, 一方面林地征占用必须要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另一方面林地征占用所涉及的公共利益认定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唯有如此, 才能够避免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借口来满足个人或集体的私益, 从而有利于保障征占用的林地能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

所谓个人利益是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的, 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所在, 根据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的理论, 个人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家庭利益和经济利益。个人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前提和动力, 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方面, 如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工作条件以及发展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个性和特长的需要等等。

有利益就会有冲突, 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 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一切情形下个人利益都必须服从公共利益,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 适度兼顾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实现利益最大化。我们应当综合衡量各种利益因素, 充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使之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保护各种合法利益。一方面, 不能借口一切个人利益都必须服从公共利益, 也不能依据公共利益的重要而牺牲个人利益, 即使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 在牺牲个人利益的时候, 也应将这种牺牲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并给予利益牺牲者一定的补偿;另一方面, 个人利益须在特定事项范围内服从公共利益, 不能以一己之私损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在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有时为了公共利益的实现, 我们不得不侵害个人利益, 但是这种侵害必须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即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 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则这种不利影响应尽量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幅度之内。具体而言, 行政机关所采行的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达成并且是正确的手段;在能达成法律目的诸方式中, 应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小侵害的方式;行政权力所采取的措施与其所达到的目的之间必须合比例或相称。

因此, 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 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不能盲目地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一切个人利益, 必须使各种利益达到辩证的统一, 即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必须适度兼顾个人利益, 使各种利益能协调统一发展,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公权力与私权利:动态平衡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后, 就有了权力问题。权力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力量, 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权力关系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 但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 它是管理—服从关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控制力、强制力, 这种力能使接受方的意志受到支配、控制进而服从权力行使方的意志。权力都是以相应的服从的存在作为条件的, 如果不具有强制性, 权力就无法强迫社会成员服从。

公权力是指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共团体及其负责人在职务上的权力。基于此, 我们可以将公权力理解为国家权力, 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基于公共利益而享有或行使的职务上的权力, 其本质是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公共意志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它可以具体分解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军事权、监督权等, 其中每一项权力又可再分解为一些子权力, 如立法权可以分解为中央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 司法权又可分为检察权和审判权, 所以公权力是一个权力层级体系。

现代法理学认为, 权利是为社会或法律所承认和支持的自主行为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 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作为、不作为, 其目的是保障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权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及国家公民, 每个公民都当然享有权利, 该权利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任何人不得随意干涉、剥夺。因此, 权利所涉及的首要范围是私人的生活领域, 是由个人所结合成的社会生活层面。正是在此意义上, 西方国家史有“私权利”之称。

私权利是指个人权利, 因与“公权”或“公权力”相对应, 具有“私人”性质, 故常被称为“私权”或“私权利”, 它涵盖了一切不为法律明文禁止的个人行为, 即“法无禁止皆权利, 法无禁止不得罚”。根据其是否为法律明文规定和认可, 私权可分为法定私权和非法定私权, 法定私权是由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 是私权的主干部分和重要内容, 与法定义务相对应, 与自然权利、道德权利相区别, 通称为公民权利或宪法权利、法律权利;非法定私权是对私权的必要补充, 它是基于人性、人格和人道基础上的自然属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不受法律确定但也不应受法律惩罚, 常指那些个人自由或纯私人行为。

公权力是相对于统治阶级、公共机构和社会组织而言的, 私权利是相对于个体、私人而言的, 二者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契约社会中, 公共权力实际上是每个民众让渡自己一部分的私人权利而获得的, ”也就是说, 公权力是来源于私权利的, 是为保护私权利而存在的, 即私权利是公权力的本源, 公权力是私权利的附属, 无权利则无权力。公权力本身不可以无限制的扩大, 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既此消彼长, 又相依共生, 权力并非是完全独立于权利之外的东西, 无论从每一社会发展阶段的运行机制、权力配置或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 二者都是相互联系并互相转化的。

由于我国传统“权力本位”的影响, 致使“权利本位”的意识淡薄, 人们难以很好地行使手中的权利。旧的理念和体制导致了公权力无限制地扩张, 从而导致私权利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 在现实生活中, 在没有听证权、申辩权等权利保障下,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只能服从, 难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绝对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 当公权力膨胀到某一种高度却没有任何机制对其加以监督制衡的话, 公权力就肯定会被滥用, 从而形成了公权力无限扩大、私权利遭受侵害、公权力滥用的怪圈。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 没有私权的发达, 没有权利观念的深入人心,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格和自由, 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民主和法治。法治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人们在探索中总结惨痛代价做出的选择, 而法治的精髓便在于依法限制公权、保护私权。所以, 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庄严向世人宣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 无论是作为代表国家的公权力, 还是作为代表公民个人的私权利, 两者之间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配置, 以实现依法治国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目前公权力与私权利的配置现状来看, 有些地方公权力处于强盛和支配地位, 而私权利大多处于弱小的、被支配的地位。从而, 导致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失衡, 公民权利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所以, 必须要改变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强弱不平衡、不对等状态, 使两者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因此, 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 要严格限制政府权力, 在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 既要考虑到公民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 又要考虑到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权威性。

林地作为林业建设之本、发展之基, 保护林地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的命脉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大计。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必须合理规划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 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调发展,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适度兼顾, 公权力与私权利动态平衡。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建设项目大大增多, 用地需求也大大增加, 特别是国家对耕地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后, 一些地方建设便把目光瞄准了林地。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 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冲突, 对林地征占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好林地征占用工作, 要注意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调发展、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适度兼顾、公权力与私权利动态平衡。

关键词:林地,征用,占用,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225.

[2][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 (第三卷) [M].廖德宇,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2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9.

[4]邸灿.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与平衡[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4) .

[5]杨春.完善我国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制约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7) .

[6]谢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J].知识经济, 2011 (2) .

征占林地 篇2

办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申报范围

确需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或个人。

因工程建设,确需征用或者占用林地的。

联系方式

宁波市林业局森林公安局(资源林政处)

王志清,电话:87186175

申报材料

(一)申请人需提交的材料:

1、征用占用林地的建设单位法人证明。建设单位或其法定代表人变更的,要有变更证明。

2、使用林地申请表。

3、项目批准文件。

4、被征用或者被占用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5、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5公顷以下的可提供《使用林地现状调查报告》。

6、建设单位与被征用占用林地单位或个人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协议,安置补助费协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制定补偿、补助方案的,要有该人民政府制定的方案。

7、其他证明材料。

(二)有关林业主管部门需提交的材料:

1、现场查验报告;

2、恢复森林植被措施。

(一)申请人向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二)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明确的审查意见与恢复森林植被措施和现场查验报告一并逐级上报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审核同意或批准的,按照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对长期征用或者占用防护林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上,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地及其采伐迹地面积35公顷以上,其他林地面积70公顷以上的;临时占用防护林或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5公顷以上,其他林地面积20公顷以上的,上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征用或者占用林地低于上述数量的,由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申请人核发有关批件(其中:长期征用或者占用林地的核发《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临时占用林地以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以文件形式批准)。审核不予同意或不予批准的,由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告知复议或者诉讼权利。

办理期限

20个工作日。

收费标准

征占林地 篇3

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是工程建设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问题, 如公路工程的建设、大型的工程项目, 都会对林地进行征占用。近年来, 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 公路建设、农业项目发展等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而且根据工程的规划, 往往会对林地进行征占用, 使得林地资源逐渐减少, 对农民的权益带来损害。在云南省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林地征占用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比如管理方式比较粗放, 管理的责任体制不够明确等, 因此使得很多林地征占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产生了较多的纠纷, 最终导致工程项目的建设被搁置, 同时还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所以, 必须要加强对林地征占用问题的管理, 解决林地征占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创新管理体制, 落实管理责任。

2当前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不到位使得百姓利益受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情况的不断发展, 对林地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城镇化建设的用地, 对农民的林地进行了征用, 在征用的过程中, 往往会对农民的权益带来一定的损害。而在进行管理的时候, 由于各种管理工作不到位, 使得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出现工程建设强用林地, 农民得不到赔偿的现象。

2.2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较低

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 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一旦有工程项目的建设, 则必须要立即进行工程管理, 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土地征占用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但是当前很多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较低, 没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对于工程项目的审核以及所征占用林地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 因此导致很多工程征占用林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2.3对林地征占用问题的处理不当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林地勘测定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工程项目的建设必然会征占用一些林地资源, 因此必须要对所征占用的林地资源进行勘测、定界, 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建设可以顺利推进。林地测量属于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 是为工程建设的规划、建设提供各种数据的重要过程。但是当前很多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没有进行相应的勘测, 使得林地征占用问题的处理不够规范, 导致工程施工方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3工程建设中林地征占用的管理策略

林地征占用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在林地征占用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对失地的农民做好安置工作, 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减少双方的矛盾与冲突, 促进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3.1加强宣传, 重视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

针对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与林地征占用矛盾, 首先, 要加强对林地征占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涉及的建设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较多, 比如工程建设涉及的建设规划部门、环保部门、林业部门等, 因此在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对各个部门的宣传, 使得各个部门都能理解到加强各自领域中的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重视对林地征占用问题过程中的农民利益和农民诉求的重视, 从而更好地对各种林地征占用问题进行解决, 与农民进行协商, 防止出现严重的冲突。应该要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和体系, 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 从部门的管理者到工程管理的具体工作人员, 都应该建立新的管理理念, 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林地征占用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3.2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对于农民权益的保护,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林地征占用过程中的林地补偿机制的完善, 这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解决林地征占用矛盾与冲突的有效途径。 很多工程项目的建设忽略了农民的诉求, 给予农民的补偿也不够多, 使得很多失地的农民无法维持生活,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林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权益的保护。首先, 要扩大补偿的范围, 对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损失、残余地的损失、搬迁费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在内, 使得林地征用过程中对农民的补偿机制也能更加全面, 给农民更多的补偿。其次, 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 确定相应的补偿标准。第三, 对于补偿费用要进行科学、公平工作地分配, 当前很多林地都是集体林, 对于工程建设的各种补偿费用, 农民均享有所有权, 因此在补偿资金的分配过程中, 应该要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 防止出现各种不公平的现象, 对部分农民的权益带来损害。

3.3加强对林地征占用测绘

随着各种工程的建设不断推进, 林地勘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比如工程建设, 尤其是一些工程项目的建设, 必须要加强林地勘测定界, 以便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路线、所征占用的林地面积等进行确认, 从而更好地进行林地征占用补偿。在进行林地勘测的时候, 应该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测绘, 测绘单位根据实际的工程状况做好相应的设计, 林地测绘工程组织设计图是进行测绘一个基本的依据, 可以使得林地测绘工作变得更加有序。 在测绘时, 应该要根据地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测绘方法, 从而能够对工程项目所征占用的林地面积、范围等各种参数进行确定, 使得工程建设可以顺利推进, 同时也能为林地征占用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必要的依据。 比如各种勘测数据可以作为林地征占用补偿的依据, 根据测量的数据编制林地补偿标准, 使得林地征占用补偿工作可以有序推进, 同时可以减少农民与工程施工方之间就征占用林地的面积、大小等问题的争论。

4结语

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是促进工程项目顺利推挤以及解决各种林地征占用纠纷的重要途径, 当前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 要积极加强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的重视, 要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并且要加强林地征占用情况的测绘, 为林地征占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依据。

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各种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增多,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征占用林地, 对农民的权益会带来影响。探讨了当前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旨在实现规范化管理, 使得工程建设可以顺利推进。

关键词:工程建设,林地征占用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鸿, 洪加晴.云南省林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林业调查规划, 2008 (3) .

[2]潘沩.征占用林地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8 (13)

[3]叶剑, 吴敏.对当前征占用林地管理主要问题之反思[J].林业调查规划, 2006 (10) .

[4]赵玉堂.云南省征占用征用林地管理浅析[J].林业调查规划, 2008 (12) .

征占林地可行性报告范本 篇4

一总论

概述建设项目的提要情况、拟占用征用林地的总体情况及可行性报告编写依据等,包括:

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业主性质(国有、集体、私有、合作、独资、外资、股份等)、隶属关系、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单位,项目建设的目标、投资规模及来源、拟用地规模、项目效益,项目提出过程及前期准备情况。

2、拟占用征用林地概况。包括拟占用征用林地的空间位置、拟占用征用林地面积蓄积、占用征用林地类型等。

3、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依据。

二项目区域及项目区的背景情况

包括项目的由来及提出等情况、项目区域及项目区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情况)、社会经济(面积、人口、经济等情况),以及森林资源、重点野生动植物、风景名胜等基本情况。项目区的情况调查,以涉及到的最小行政单位为范围,可以是行政村、乡(镇、林场)、县(区、市)及地(市)。

三项目区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调查情况

1、需明确林地现状情况调查分析方法。拟占用征用林地的面积单位为公顷,保留4位小数;蓄积单位用立方米,保留1位小数;拟占用征用林地权属为集体的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权属为国有的以场(圃)为基本单位。

2、详细阐述拟占用征用林地的位置、地貌等基本情况,占用征用林地类型情况,林地的主要调查因子情况(地类、权属、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组)、面积和蓄积、龄组、经济林不同产期等),竹林记载株数。

3、调查项目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情况,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要采用中文-拉丁文对照,要特别注明属于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物种情况。对于项目区内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情况要认真调查与分析。

四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地资源及林木资源的影响;

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

3、对生态效能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森林生态防护效能(包括生态脆弱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4、对景观风貌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景观风貌的影响;

5、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6、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业发展的影响;

上述内容应分析项目施工期的可能影响,还应分析项目实施后的潜在影响。

五 综合评价

对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

(1)立项依据是否充分,占用征用林地是否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此,要综合分析项目与区域规划的协调情况,并从项目建设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效能出发,对拟占用征用林地的需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可能作用和潜在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2)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建设条件是否具备,拟采用的建设措施是否优越,拟采用的保护和使用林地的措施是否合理?

对此,要综合分析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选址情况,全面对比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地的背景情况和现状,科学公正地分析该项目建设占用征用林地的选址是否科学,对林地的占用征用是否最小,是否立足于全局且有利于有效控制林地逆转。

(3)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相关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此,针对项目建设特点,根据前述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是否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措施,以减少占用征用林地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4)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包括防护效益,水土保持效益,景观效益)如何,是否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保障措施

指使用和保护林地的相关支撑和保障措施,包括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确保项目使用林地相关补偿费用的落实、森林植被的异地恢复、项目区内拟采用的就地植被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落实等。

七 可行性研究结论

根据前述项目背景情况和拟占用征用林地的情况调查、影响分析、综合评价及制订的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可行性结论(即占用征用林地是否确实必要、可行)。

八相关说明

上一篇:收益波动性下一篇:扬州市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