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源

2024-09-24

新闻资源(共12篇)

新闻资源 篇1

黑龙江报业多通道跨地域多媒体新闻制作共享平台为黑龙江省报业跨地域整合、报纸内容同步共享提供了完整统一的技术解决方案。开创性地实现了多通道、跨地域报业内容同步生产的流程,一次加工,跨地域同步生产多种晚报的内容产品。2010年5月20日,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建设的黑龙江报业多通道跨地域多媒体新闻制作共享平台项目正式运行。2010年8月21日,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专家验收。目前,该项目己运行近一年,各系统正常。生活报传媒集团“1+8”合作联盟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办报、经营、发行全面增长。

地方报业跨地域新闻资源整合是报业运营模式的创新

传统报业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下,读者关注度下降,报业出版成本大幅上升,行业赢利降低。如何寻求突破口是摆在报业面前的大问题。从黑龙江省情况来看,报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问题,一是资源配置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二是报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报纸同质化严重;三是经济效益不好,地方报业发展举步维艰;四是体制机制僵化,报业发展主要靠自我积累的方式增长。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体现出报业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认为,报纸过去是以新闻为主的单一产品,今后要向提供新闻、专业化信息、服务类信息、舆论调查等全方位的多种信息服务产品转变,报业集团必须向传媒集团转变。报业构建传媒集团,它的组织形式、结构也会有改变。报业兼并、重组、调整、合作应是报业下一步发展的新趋势。

立足于黑龙江的报业发展实际,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报业资源的整合上寻找出路,把与地方报的资源整合,列为发展的重点。力求实现传统媒体集团向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跨越的发展战略。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黑龙江发行量最大的生活报为龙头,最终与8家地市报结成报业战略联盟——成立生活报传媒集团,鹤城晚报、三江晚报、林城晚报、鸡西晚报、绥化晚报五家地市晚报成为生活报地方版,黑河日报、七台河日报、大兴安岭日报与生活报共同创办新的生活报地方版。1+8合作联盟打破了分散的、按行政区划分治的报业旧格局,建立了战略合作、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报业运营的创新离不开报业科技的支撑与推动。我们与北京紫光新华公司合作建设的全媒体多通道共享平台,向跨地域新闻共享延伸拓展,最终建成黑龙江报业全媒体多通道跨地域新闻制作共享平台,并预留接口,为下一步报业跨地域经营管理共享平台打下基础。

生活报1+8合作联盟是国内报业资源整合范围最广、整合报纸最多的战略联盟,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注。建设全媒体多通道跨地域新闻共享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跨地域的复合出版,跨地域报纸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节省采编成本,提高新闻时效,利用生活报品牌优势扩大新闻传播力度,达到各家报纸合作共赢的目的。

跨地域新闻资源整合方案设计

从2007年下半年,集团开始探讨整合新闻信息资源,实现互通共享的目标。我们把这些设想通过调研正式立项,本着坚持“市民化定位、人本化切入,提高贴近性、引导性,创造新模式,开拓多元经营”的指导思想,最初设计了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项目。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搜索技术,整合、集纳多渠道的信息资源,融合现有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建设呼叫中心平台、软件支撑系统、数据库、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智能分析系统,构筑一个开放、共享的,逐步覆盖全省各地市的,跨地域的城乡公共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提供一个具有权威性、准确性的新闻、信息、咨询、服务等内容的共享信息平台。后来这个项目更名为黑龙江报业多通道跨地域多媒体新闻制作共享平台。

方案设计时,我们始终坚持互通、共享、高效的原则,避免资源浪费。2008年建设全媒体平台,我们就抓住黑龙江省政府建设新闻发布中心项目的契机,将省政府新闻发布中心争取建在报业集团,报业集团全媒体发展与政府新闻发布中心的资源共享。以会议直播视频点播平台、新闻信息采集与整合平台、互动社区,“两个平台一个社区”的思路,发展全媒体内容,实现音视频新闻与网络、平面媒体融合,实现报业资源与政府新闻发布内容的整合,实现音视频网络同步直播点播、即时在线互动等目的。通过这一平台,我们不仅可以运作与省内地市报社间的新闻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与国内城市电视台、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重新定位,打造网站集群。2009年,集团改版新闻网、扩充手机报、新建生活知道网、乡村网,打造网站集群,实现多通道信息发布。

跨地域新闻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为实现在全省范围内建成黑龙江省最具权威的新闻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一次制作,跨地域多次利用”,通过对多家报社新闻采编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挖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内容创新服务。黑龙江报业新闻跨地域资源整合按四个平台设计,除了新闻制作共享平台之外,还有报业经营管理共享平台、全媒体复合出版共享平台和远程多媒体办公平台。这些将随着省、地报业整合的深化逐步实施。

跨地域新闻资源整合的主要建设内容

打造全媒体内容平台

2008年初,项目立项后,报业集团打造全媒体内容平台的突破口选在省新闻中心的建设上。黑龙江省新闻发布中心设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这是全国唯一一家设在报纸媒体的省级新闻发布中心。最大的亮点就是整合媒体的新闻资源和信息,通过新闻信息采集与整合平台,使参会人员能够共享信息和背景资料。通过会议直播视频点播平台实现网络视频直播和网络互动。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参与提问、图文实时互动等。报业集团首次有了视频新闻,在全媒体内容上实现突破。

打造多元化发布渠道

按照项目总体发展步骤,2008年下半年,集团筹划建设多通道发布系统,扩充新媒体。除了黑龙江新闻网和黑龙江手机报外,建设社区类、服务类网站、手机报,并探讨建设呼叫中心,提供新闻信息的多元化发布渠道。2008年12月以生活报为依托,建设网友互动为主要形式的社区类网站——生活知道网,构建一个服务百姓、政府与企业的生活知道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看、找、问”服务模式。2008年10月依托黑龙江农村报,乡村网上线,并推出了面向广大农村市场提供具有针对性信息服务的手机报——《农民百事通》,打造一个全媒体形式的“网上乡村百事通”信息知识库,搭建一个便捷的服务技术平台。通过扩展新媒体,集团扩大新闻信息的发布范围,初步形成了多通道信息发布的新格局。

建设跨地城新闻共享平台

跨地域共享平台包括统一的采编系统、图片系统、共享平台系统等子系统。生活报与各家地市晚报统一采编系统,即时共享稿件、图片,并实现与新媒体的内容共享。同时满足报纸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共享,实现多通道、跨地域报业内容同步生产的流程。对来自多渠道、多格式的新闻信息内容,在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上实现跨地域文字、图片、版面资源以及音频、视频共享。

跨地域新闻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撑

黑龙江报业多通道跨地域多媒体新闻制作共享平台项目由跨地域共享系统、采编系统和图片系统、视频直播点播和多通道发布系统等核心系统构成。

跨地域平台系统秉承“联合、开放、标准”的技术原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符合业界标准的平台。它采用了J2EE标准,支持多种操作系统,支持各种中间件服务器。应用的技术包括:多渠道投稿技术。可以通过采编系统投稿,也可以通过跨地域新闻共享平台进行投稿,稿件通过共享平台直接传回采编系统;全媒体采集稿件。文字和图片稿进入到采编系统中,音频稿和视频稿进入到网站视频直播点播平台中;跨地域数据传输技术。开发现有采编系统与新闻数据库的接口,实现子媒体与集团信息数据库的共享。主要功能包括:共享平台、数据传输、采编数据传送接口设计。数据传输采用FTP传输机制。

采编系统具有跨平台性、可靠性、高效性、易管理维护、支持移动办公、系统架构柔性较强、系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多媒体提示机制、人性化的操作界面、独特的稿件编辑器。采编系统应用的技术包括:双机热备负载均衡技术。采编系统充分利用了Domino的群集技术,在群集中的服务器之间可以实现从操作系统级到应用系统级的双机或多机数据的实时备份,保证了新闻数据的安全;与飞腾排版无缝衔接技术。功能包括已签稿件列表、上版、稿件回写、剩稿重用、生成版面快照、撤稿提示等;移动发稿技术。移动采编系统采用iphone平台,可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新闻稿件的采集、传送等功能;新闻自动分类和聚类的关联性分析与同城报纸比对技术。可以自动收录全国主要上百家党报的当日最新数字化版面等数据。进行版面比对、报纸比对、文章比对,通过对两张报纸的指定版面内容进行分析,将其中内容或主题相同及不相同的文章找出来,供用户作对比分析。

图片系统应用的技术包括多渠道图片采集。支持多种渠道图片采集方式,可以接收新华社稿、邮件稿、扫描、WEB上载、ftp上载、数码设备等多种采集方式;图片制作客户端技术。对于图片库中的图片,可以直接从Photoshop中打开制作;摄影记者任务单管理。摄影记者可通过任务单流转功能进行采访任务申请,填写采访标题、采访内容、采访背景、采访对象、采访地点、时间、优先级等相关信息,统一提交到摄影中心,由摄影中心确认任务,对当天、当月的采访计划统筹安排。

新闻发布中心的用户在收看视频内容的同时,可以与网友通过文字、动作等形式进行沟通与互动。应用的技术还包括直播信号实时采集压缩技术、图文直播技术、节目录播技术、多码流压缩技术、文字互动技术等内容。

在这些技术应用中,其中全媒体多通道跨地域共享、与飞腾排版的无缝连接、同城报纸新闻和版面相似度比对、新闻自动分类和聚类的关联性分析等技术最具特点,通过技术查新也表明这些技术具有独创性。

跨地域新闻资源整合的项目管理

在本项目中,我们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组织机构及责任分工管理、项目进度的管理、项目培训的管理、项目需求变更的管理。

项目组织机构及责任分工管理

有效的项目组织、明确分工,明确职责,配备响应的人员承担有关工作,这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础,也是项目成功的有力保证。集团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包括技术、计划调控、财务、采购、审计、纪检等部门,对项目咨询、招标、采购、验收等进行监督,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集团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集团分管领导作为项目实施管理的总指挥,决定项目实施进度的统一安排。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规划监督并协调项目的实施进程;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决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由项目领导小组委派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具体实施工作。

项目进度的管理

项目负责人向参与人员详细解释项目详情,使每个成员都清楚项目的内容及其职责。按照分工,每个管理人员都要对自己负责的工作的进度明确了解,并定期向项目负责人汇报各部分进展情况。当一些突发事件、外部环境、人员状况等发生变化时,要第一时间通知项目负责人,并制订新的进度计划。在必要时,将有关问题提交项目领导小组会商解决。并及时提交项目实施计划、项目进度表、项目变化及其原因报告、问题及尚待处理事项清单等。

项目的培训管理

在项目的实施之前,集团技术部就与合作的公司谈妥人员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提前制订培训方案,并由专人负责培训工作。技术与维护人员培训要指定一名负责人,有所侧重,统筹技术培训工作。对编辑部人员的培训,由技术培训负责人与编辑部沟通,定好培训时间、范围、内容、重点培训人员,分批进行培训,力求培训效果,及时反馈培训信息。通过反馈信息调整下次培训计划。

项目需求变更的管理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需求变更、软件需要修改的情况。首先软件使用者有新的需求时,要同编辑部主任进行沟通,经确认后,向技术部门提变更申请,由技术部门会同编采部门领导审核变更是否必要,并同软件开发部门沟通,了解需求变更的技术开发是否复杂,修改时间长短等问题,最后确认是否同意变更需求。同意变更后,技术部门同软件开发人员确定新的需求,提出新的标准和达到的效果,交与开发人员,并追踪开发进展、时间,确保需求变更软件开发完成后,达到使用要求。如技术部门不同意编辑部的变更要求,或暂时开发部门无法实现变更需求时,技术部门需及早通知编辑部,并制订相应补救措施。

新闻资源 篇2

——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本来短缺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而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节约用水的意识很淡薄,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存在。为了加强同学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四乙中队在南大桥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的倡议下,开展了一次“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中队活动。队员们在辅导员孙老师们的引导下,在中队长晏浩天的主持下,深入研究水文化,分别了解了”世界节水日”为每年的3月22日,中国“节水周”定在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接着中队长以故事的形式向队员们讲述了中国水资源情况的严重性,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了水的重要性。接着播放的几组漫画让同学们知道了今后该怎样保护水资源,最后在中队长的倡议下,同学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有的设计保护水资源标语,有的制作宣传海报,通过这样一次活动,充分营造了纪念世界水日的氛围。而在生活中,希望同学们以后多了解水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及地球上的水资源情况,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生态环境,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科学合理用水。

新闻资源 篇3

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委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承担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十二五”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等一批重要产业政策的研究和编制工作。这些产业政策已由各主管部门相继发布,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编制上述文件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结了我国“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形势,提出了综合利用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考虑了行业企业的政策诉求,为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强化科技管理 筹办科技大会

4月22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召集资源综合利用各领域300余位科技工作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召开首届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奖励办等主管部门领导莅临大会并做重要讲话;科技大会表彰了“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科技工作先进集体47个和优秀科技工作者102人,并举行了第一批8家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技术中心的授牌仪式。

科技大会是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宣传贯彻国家科技政策、表彰先进典型、推广先进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开展产业科技管理的高效平台,科技大会的成功召开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信息管理 发布年度报告

6月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编制的《2009年度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报告》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首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发展情况报告,全面、翔实地反映了2009年我国尾矿、赤泥、钢铁渣、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情况,充分总结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成效和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份报告的发布对行业内外全面了解2009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变化情况和谋划“十二五”时期综合利用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发展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4.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组织联合科技攻关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依托尾矿联盟和再生资源联盟,整合力量,成功申报三项国家科技计划,为产业发展争取国家科技支持超过2.2亿元:“典型尾矿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入选863计划,项目研发总经费9 100万元,其中国拔3 243万元;“废旧稀土及贵重金属产品再生利用技术及示范”入选863计划,项目研发总经费1.6亿元,其中国拨5 000万元;《大宗工业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及示范(第二批)》项目入选863计划,项目总经费2.3亿元,其中国拨经费8 400万元。同时还启动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废旧金属综合利用及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项目研发总经费达到1.6亿元,获得中央财政5 500万专项经费支持。

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打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开展行业评价 树立行业典范

为树立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典范,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联合权威媒体,在会员单位内组织开展了“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影响力企业与年度影响力人物”的申报工作。

此次活动得到了相关领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经资源综合利用权威专家对参评资料进行严格审评,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企业、李希勇等22名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者,荣获2011年度资源综合利用年度影响力企业和2011年度资源综合利用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

“年度影响力”系列活动,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品牌价值的一项重要活动,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推动产业集聚 建设示范园区

6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启动资源综合工业示范园和生活体验园建设。

11月2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授予国寿(廊坊)生态健康城项目“中国节能环保生活示范园(养老养生基地)试点项目”的称号,并启动创建工作。11月25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与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在京签约,优势互补共同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这些活动为全国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园区和基地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了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升级。

工业示范园和生活体验园建设坚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原则,推动园区集群式、循环型、低碳化发展;坚持示范引领,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政策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措施之一,是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发展潜力巨大。

7.承担中国工程院“节能示范楼”改造咨询服务

受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委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承担中国工程院“节能示范楼”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咨询服务任务,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为宗旨,充分利用协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节能示范楼”改造项目,体现出循环利用的理念。通过冷却、冷冻、热力循环水泵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系统等方面进行节能改造,开展能效管理系统建设,通过智能能效管理,实现使用上的高舒适度和低成本运行。为宣传“节能减排”及环保意识,提供实物展示。

对整体改造项目出具能效评估及编制公共办公楼宇“绿色建筑”技术指导意见,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节能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项目不仅促进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提升科技咨询服务的水平,中国工程院“节能示范楼”的改造对开展制定办公楼宇节能改造及“绿色建筑”共性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推进农林剩余物、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

3月31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组织20余家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典型企业在京召开农林剩余物资源综合利用财税政策座谈会,全国人大环资委、财政部、中央政策研究室、相关民主党派的领导莅临会议,与业界代表交流研讨。会议向财税主管部门积极反应开展农林剩余物资源综合利用对解决就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继续对农林剩余物资源综合利用给予税收政策支持的建议,并得到了采纳。此次会议对推进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2月21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在北京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等18个相关单位的30多位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领域的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拉开了全国废旧纺织品大宗利用、高值利用的大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将从整体规划、回收体系建设、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推广、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培育、产品市场开拓、政策研究制定等方面,积极推进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工作。

9.承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首次院士、专家行活动

11月27~29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朔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院士专家朔州行”活动,在山西省朔州市举行。中国工程院王淀佐、徐德龙、刘炯天三位院士出席了此次活动。

这是在全国12个有一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础的试点地区陆续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院士、专家行系列活动的首站,对更好发挥院士和专家的技术优势,建设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和推广机制,推动当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支持意义。

10.被纳入国务院国资委信息直报系统

2011年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被国务院国资委纳入信息直报系统。自2012年始,协会将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产业发展的动态和需求,涉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或意见建议,将有可能通过国务院国资委直报中办和国办。此举充分体现了上级主管部门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关心和重视,进一步强化了协会推动产业蓬勃发展的功能,对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和协会自身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郭占强、王树谷)

新闻档案历史资源探析 篇4

1. 新闻与新闻档案。

在人类参与创造历史的社会演进过程中, 作为社会发展真实记录信息的载体, 新闻和新闻档案都承担着记录历史的责任, 二者是渐进演变为新旧新闻和新旧档案的关系。因为前天的新闻就是昨天的新闻档案, 昨天的新闻又变为今天的新闻档案。同样, 今天的新闻则又会成为明天乃至以后更长时间历史长河中的新闻档案。新闻和新闻档案存在的作用, 都在于将社会发展中的信息真实地记录下来。新闻具有内容新颖、时间短促的特点, 而新闻档案则具有内容过时、时间长久的特点, 两者共同的功能在于强化社会对新闻事件的记忆, 共同为明天的历史负责。因此, 新闻和新闻档案有着相伴随从又不可割舍的关系。

2. 新闻档案历史资源的作用。

由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这种变化不仅是由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规律所决定, 也与外在事物有着某些程度不同的或紧密或相关的联系, 所以, 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 某些事件的发生, 看似好像突发事件, 但往往与往昔或历史上的某些事物是彼此相关联的。而这些有关往昔或历史上事物的相关资料, 就是新闻档案历史资源的重要内容。因为新闻报道中对各种事物变化的报道, 往往离不开对新闻历史档案资料的相互参照和对比利用。对于新闻记者进行新闻报道而言, 尤其是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 如果可以灵活、熟练、有效地利用新闻档案中的历史文献资源, 则无疑会为新闻报道增加新闻的力度和历史的厚度。

3. 新闻与旧闻的关系。

在新闻报道中, 虽然大多数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 但仍然有一部分与早期的新闻档案历史资源密不可分, 即所谓旧闻。如有些历史悬案虽然已有定论, 但涉及此事件当年的一些重大举措、事件决策的经过, 以及部分保密的信息资料, 因为时过境迁, 或因为已经超过保密期限而得以解密公开。尽管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上讲, 这些信息都已经成为旧闻, 绝对算不上新闻, 但是从内容上讲, 仍然属于首次披露的最新信息, 所以仍然属于新闻, 大众对此类由旧闻演变而来的新闻依然会兴趣不减, 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更大。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从浩如烟海的新闻档案历史资源中发掘出来, 可以使新闻报道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更为充实, 历史资料更为厚实, 新闻报道功底更为扎实。

4. 有效利用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要有效地利用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就需要了解和熟悉必要的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学会有效地获取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为新闻报道工作提供重要的新闻档案历史资源方面的文献信息支持。在目前网络技术的环境下, 各种新闻媒体充分借鉴网络“链接”的形式, 运用“相关链接”、“背景新闻”等新闻报道样式, 把相关的新闻历史档案信息穿插其中, 拓宽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满足了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深度需求。这些都是有效运用新闻档案历史资源的例证。目前,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历史档案数字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其中包括已经建成、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新闻档案历史资源数据库, 最终将会建成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档案历史文献数据中心”, 实现新闻档案历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国内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1.“中国照片档案馆”。

该馆是我国国家级的新闻照片档案保管研究机构,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新闻档案图片资源库, 1984年5月成立。目前拥有从清代末期到目前时间各历史时期的照片档案资源200余万张。该馆的前身是曾经的新闻摄影局资料组, 新华社摄影部资料组、资料室、资料编辑室, 以及照片档案室。其中的新华社新闻档案图片内容, 涵盖了中国近百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 以及世界重大新闻事件。图片图表新闻服务资源设有:新闻图片、体育图片、图表漫画、新华/路透晚报都市报图片、新华/法新图片等图片和展览图片。该馆的新闻档案照片历史资源, 目前主要提供5种主要的服务项目, 即为新闻报道、为出版画册和书刊插图、为各种展览、为科研和教学、为馈赠外宾。

2.“中国全球图片总汇”。

它由新华社图片中心建设, 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新闻图片资源库。该库2002年9月开始为用户提供每天约2000张的各类新闻图片和图表, 以及提供新闻档案历史图片资源服务。其新闻图片资源不仅来源于新华社记者和国内外签约摄影师, 还代理国外著名通讯社的图片资源和专门图片机构的图片资源。此外, 该库还拥有500余万张19世纪末以来的珍贵新闻档案历史图片资源。

3.“全文数字化清代档案文献数据库”。

该库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建设的数字化重点清史档案文献, 是目前国内外首次运用中文数字化技术进行大规模古代历史档案文献数字化的实践。该数据库的数字化清史档案文献, 来源于该馆馆藏的清代档案文献, 以及该馆的档案文献资源研究和整理成果。该数据库具有立足保真、汉字数字化标准、强大的全文检索功能和汉字关联检索等特点。其清代历史档案文献资源可以保证其具有的权威性凭证作用, 能满足用户的多用途检索, 以及阅读历史文献和查找历史新闻线索的作用。

4. 其他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国内的其他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包括已经建成、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有不多, 如“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印度中国关系史档案文献数据库”、“世界历史文化原始资料数据库集成”、“海外收藏的中国近代珍稀史料文献库”, 以及无锡市档案局建成的馆藏历史报纸数字化资源信息库, 新疆将建立“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到2015年, 甘肃将建立较为完备的文物资源档案和数据库, 建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富有甘肃特色的丝绸之路博物馆体系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新闻档案历史资源的重要支持资源。

5. 文档分享资源网站的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革命历史档案如:《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档案汇编》、《黑龙江革命历史档案史料丛编》;地方历史档案如《西藏历史档案荟萃》、《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民国历史档案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军服图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党抗日阵亡将士名录档案调查》;古代历史档案如:《清宫珍藏历世达赖喇嘛档案荟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民族历史档案如《满族历史档案资料选辑》;历史档案研究文献如:《历史档案记录的常德石公桥和镇德桥的鼠疫之研究》、《珍贵的云南白族石刻历史档案及其保护对策》。

三、国外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1.“谷歌新闻档案”。

该网站的搜索内容来自于多个来源, 包括网上的新闻档案材料和通过谷歌新闻档案合作伙伴计划所获得的合作伙伴内容数字化的新闻档案资源。其新闻档案的时间范围很广, 从19世纪到目前时间的新闻档案资源尽数包括在内。在给定的时间内, 可以将与一个单独事件相关的文章组合在一起, 允许用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正在寻找的新闻主题内容, 并且还可以看到其相关性的结果排名。用户还可以通过浏览自动生成的时间表看到对其新闻事件历史回顾的结果, 搜索结果包括的内容是可以自由获取的。

2.“美国免费报纸档案”。

该报纸档案历史资源网站, 可以探索260年来美国的报纸档案, 包括历史、政治、战争、体育、家庭背景和普通的旧生活新闻。它是历史上最大的在线报纸数据库, 包含从1753年到现在数以百万计的报纸版面档案资源。在归档文件中的每一个报纸是完全可搜索的关键字和日期, 使用户可以轻松快速地探索历史的内容。众所周知, 报纸是新闻的最重要媒体之一。但同时, 对于相当于两个半世纪在美国出版的巨量报纸资源, 它们分散在网络上, 用户是很难找到的。利用该网站, 则可以很容易地查询到免费的报纸档案, 回顾历史状况。无论是世界新闻、国内新闻、社会新闻, 还是更多学校的文件、个人家庭的历史, 或者干脆是关于牛奶在1934年价格的研究, 都可以去寻找这些报纸档案。

3.“范德比尔特电视新闻资料库”。

这是世界上最广泛、最完整的电视新闻档案历史资源数据库。它持续地记录、保存和提供自1968年8月5日起, 到目前时间的国家网络电视新闻节目的访问。所有新闻档案历史资源都在美国版权法的限制范围内。该库的使命专注于创建、保存和提供从美国国家电视网络的消息和广播。它创建了美国全国电视网的新闻节目的录音, 为子孙后代保留的内容, 并提供了在版权限制范围内最广泛的访问。该库收集的核心内容, 包括ABC、CBS、NBC、CNN和福克斯新闻定期安排的新闻节目。还录制其他新闻, 因为它发生超越这些新闻节目的内容, 包括来自于其他网络的新闻资料, 其中也包括来自于中国的新闻档案历史资源。

摘要:从新闻档案历史资源及其现实价值, 包括新闻与新闻档案、新闻档案历史资源的作用、新闻与旧闻的关系, 以及国内新闻档案历史资源和国外新闻档案历史资源等方面, 对新闻档案历史资源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新闻档案,历史资源,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明慧.从记录历史看新闻与档案关系[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11 (11) .

[2]范世清.新闻档案信息资源特性分析[J].兰台世界, 2009 (7) .

[3]Free Newspaper Archives[EB/OL].[2013-03-03].http://www.freenewspaperarchives.us.

新闻资源 篇5

大家好!

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前来参加全省“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新闻发布会,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们公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们邀请各位来到这里,就是要把全省正在开展的“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的情况,向各位通报一下。

为更好地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打造平安辽宁形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根据公安部等有关部委部署,针对目前我省铁路线、电力线、通信线、输油管线、金融战线及矿产资源、海洋资源(以下简称“五线两资源”)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经报请省政府批准,从2005年7月份开始至2006年6月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

一、“五线两资源”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五线两资源”是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动脉和命脉。目前,我省铁路线路已达3939公里,日运输旅客25万多人次,货物1.3亿吨,日均装卸车8400辆;全省电力线路覆盖14.8万平方公里、线路总长30119公里,年输送供应电力778.6亿万千瓦;电话用户1418.5万户,互联网用户273.6户,长途和中继光缆98.8芯公里,主干电缆20.8万芯公里,年主营收入90亿元;输油气管道12452公里,辽河油田一家企业年上缴利税就达70亿元;全省有金融营业场所9185个,本外币存款余额10268.1亿元,贷款余额7801.3亿元;全省有矿产资源110种,其中71种已探明储量(不含地下水),现已开采92种,有矿山企业6653家,矿业产值、产量、利润均位于全国前列,2004年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363.27亿元;全省有港点520多个,渔船38000余艘,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约为22940万吨,已开发利用滩涂、近海养殖140余万亩(请登陆政法秘书网),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80余亿元。

从以上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五线两资源”是全省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的重要动脉和命脉,如果它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不能正常地生产经营,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果不堪设想。

二、当前影响全省“五线两资源”安全的主要问题

1、影响、危及铁路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拆盗铁路器材设施案件多发,严重危害列车安全运营;二是关、提、击、摆、拆、盗和破坏防护网,严重威胁人身安全;三是道口发生的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人身及财产安全。

2、影响、危及电力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设施遭受人为外力破坏不断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二是偷窃电问题比较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三是农村电力线路和变压器被盗割问题突出,严重危害线路安全和农业生产。

3、影响、危及通信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盗窃、破坏通信线路问题突出,损失重大;二是违章作业损坏通信线路问题屡有发生,对通信畅通威胁严重。

4、影响、危及输油管道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打孔盗油案发频繁,直接危及输油管道安全,并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二是打孔盗油、非法收购、非法运输炼制、销售一条龙犯罪的专业性、隐蔽性更强,破坏的危害性更大;三是非法占压管线问题仍然相当严重,输油管道安全隐患重大。

5、影响、危及金融营业场所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盗窃、抢劫金融营业场所和运钞车案件仍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二是侵害金融营业场所犯罪手段日趋多样化、智能化,给防范带来严重挑战;三是部分金融营业场所、金库的防范设施达不到标准,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四是金融营业场周边治安秩序复杂混乱,严重影响了运营安全。

6、影响、危及矿业安全的主要方面表现在:一是非法、无序开采矿产资源现象比较严重,有限资源遭受重大破坏和损失;二是国家资产、资源流失现象严重,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幅减少;三是因抢夺矿产资源而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不断,涉黑涉爆违法犯罪突出,矿界纠纷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

7、影响、危及海洋资源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滩涂、近海养殖纠纷不断,严重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

当前“五线两资源”周边及其内部潜在性、隐患性、危险性、犯罪性问题有增无减,对“五线两资源”安全畅通运营和全省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五线两资源”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问题不可低估,进一步加强“五线两资源”保卫工作,建立起安全、有效的“屏障工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的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为目标,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根本目的,按照整合力量、调整布局、理顺思路、强化对策、形成屏障、长治久安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打击和整治侵害“五线两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改善“五线两资源”周边治安环境,建立和完善各项治安防范措施,提高线两资源”,物防和技防能力,形成内外互动、部门互动、专群互动、齐抓共管的新型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五线两资源”安全保卫—工作,打造平安环境,构建和谐辽宁。

—行动中,要破获一批侵害“五线两资源”违法犯罪的大案、要案,整治一批影响“五线两资源”的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整改一批影响“五线两资源”安全的重大隐患,建立一支新型“五线两资源”企业保卫队伍,形成一套适应“五线两资源”形势发展需要的保卫工作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遏制犯罪,确保国家资财安全,使企业内外部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企业生产秩序正常、运营安全,保卫队伍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初步形成“五线两资源”的“屏障工程”。

四、“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和摸底排查阶段(2005年7、8月份)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省政府闫丰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张小普、夏道虎副秘书长、省公安厅李文喜厅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管领导及“五线两资源”有关企业、单位的领导为成员的“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市、县(区)也要按照省里模式成立相应协调小组和办公室。

2、摸底排查相关情况。各市要对本地区“五线两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排查,确定开展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的重点案件对重点案件和重点治安整治地区,确定打击、整治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3、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的原则,详细制定行动的方法、步骤,并将本市制定的实施方案报省“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办公室。

4、做好动员部署工作。认真做好参战人员和职工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各市相关部门要积极与有关企业沟通,做好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准备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员职工群众积极参与,鼓励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提供犯罪线索,形成“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的强烈舆论氛围。

(二)破案攻坚和治安整治阶段(2005年9月—2006年3月)

破案攻坚,就是公安机关集中优势兵力,破获一批侵害“五线两资源”安全的大案、要案,全力攻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以打击促防范。治安整治,就是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的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特别是对废旧金属站点,小炼油点、黑加工点、小熔炼点、选矿点等进行清理整顿,净化“五线两资源”周边治安环境。在破案攻坚和治安整治的基础上,做好隐患整改,根据排查中发现的各种可能危及“五线两资源”安全运营的情况,逐一进行立项整改,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各参战单位要与新闻单位密切配合,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专项行动协调小组和政府职能部门,都要设立举报电话,认真受理群众举报的各类刑事案件和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对查实的举报信息要给予重奖。

(三)建章立制阶段(2006年4、5月份)

通过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特别是要研究危害“五线两资源”案件的规律、特点,认真查找防范措施、反应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进一步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齐抓共管、内外互动、专群互动、信息联网、力量联合、问题联治、治安联勤、机制联动的新型“五线两资源”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投入和参与“五线两资源”保卫。

(四)检查验收和总结阶段(2006年6月份)

各级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协调小组要按照工作目标要求,对本地区的治安集中整治行动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对领导组织不利、整治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地区、单位领导和部门,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对工作中一些好的经验作法,认真总结。省协调小组届时将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市的治安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在治安集中整治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里,再次感谢各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对这次集中整治行动的关注。我们相信,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参战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行动一定会达到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教育广大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工作目标,我们衷心希望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能对这次集中整治行动给予更多的支持,共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构建“和谐辽宁”做出我们的贡献。

新闻资源 篇6

[关键词]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成本效用创新

当今中国的媒体市场在激烈竞争中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境外众多实力传媒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国内各路精英也是积极应对,抢占有利位置开拓市场,新观念、新现象、新潮流、新问题層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不仅需要名正言顺、光明正大的正面实力较量,充满无限潜力的智慧谋略也必不可少,出奇制胜才能抢占市场,这些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即研究媒介操作者如何在各类资源都有限的前提下,能够满足社会各界在资讯和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当前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一、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

新闻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个子集,是以新闻传播者为主体,即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以新闻传播为目的指向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近所发生的相对变动、以及与变动相关的各类信息,是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潜在的信息的总和。

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是指贯穿新闻实践始终的、传播者运用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新闻信息资源发现、采集、加工和传播的全过程中,以一定的传播目的为指导,通过对信息的筛选、重组、符号表述等方式,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中蕴含的价值,不断扩展新闻信息资源区域,并创造新价值的行为。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这一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挖掘”和“扩展”。“挖掘”是充分挖掘所发现的新闻信息资源中包含的价值:“扩展”是扩展新闻信息资源的发现和采集范围。深入的挖掘可以透彻了解资源的价值含量,为扩展增值指明方向;扩展可以汇聚更多的新闻信息资源,为挖掘提供更好的素材,也通过视野扩大,激发开发者的主体能动,实现更多的增值。

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包含了信息的发现、采集、加工和传播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有挖掘、扩展及增值的努力。发现,即设法让具有传播价值的客观变动信息进入开发者视野:采集,即被发现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各种媒介采集工具的转换,向媒体这一信息集散地聚集;加工,指新闻的主体在原来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帮助下,对已收集到的最新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精选、序化、符号化的过程。传播是指把转化为新闻文本的信息到达受众,并产生效果。

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和产出

(一)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本

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生产的过程,包含着三种不同的生产类型。第一类是对同一信息内容和信息量的重复使用,例如报刊把同一条信息刊登在不同的报纸(日报、晚报)上,电视台对同一条信息在不同时段多次重复播放。在这类信息生产中,信息被多次重复使用,用作载体的物质大量消耗,我们可以把这类信息生产叫做物质产品型信息生产。

第二类是同一个信息内容但信息量增加,例如对某一事件的深入调查报道、后续报道,电视台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进行滚动报道或追踪报道等,这类信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复杂劳动,主要凭借媒介主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来完成,我们把这类信息生产叫做深化型信息生产。

第三类信息生产主要涉及信息内容和信息范围的扩展,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它的特点是在一个广阔的信息产出空间中,更多地搜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把适合于受众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再加工,不断拓宽信息内容和范围,我们称之为扩充型的信息生产。

这三种类型在新闻实践中常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媒体而言,其资源开发工作中同时包含以上这三种信息生产类型。新闻策划、设计、组织是深化型的信息生产,采访工作是扩充型和深化型相结合的信息生产,后期的编辑制作工作可以归入深化型信息生产,而最后见于新闻文本或新闻画面的,又归纳入物质产品型信息生产的范围。

(二)信息资源开发成本的特性

1.在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中,开发者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投入,开发者已经掌握的各类信息,以及形成的信息处理和传递习惯,都对信息的生产有影响。

2.信息成本属于资本成本,并且是一种不可逆的投资。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挖掘信息,使之产生效益,因此首先需要对信息的挖掘进行投入,这些投入是为了掌握某种知识而进行的投资。

3.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或方向上的信息成本各不相同。开发者要在未知领域或陌生的新闻信息资源区域中获得信息,比在相对熟悉的领域中获得信息将要花费更多的资本。

4.信息成本与信息的使用规模无关。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报道为例,这次报道,CNN的投入高达3500万美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不惜投入4500万美元。除了给记者配备最先进的发稿设备外,还提供卫星电话、防弹衣、防毒面具、急救设备等。这些都是日常采访所不需要支付的成本,但又是获取新闻的超量价值所必不可少的。昂贵的成本付出目的就是全面及时地报道伊拉克战争,增加媒体的知名度和效益,开始可能只有100人收看,但是随着报道的深入,可能有1千、1万、1亿人在收看,在其连续性的动态过程中,新闻信息成本和新闻信息价值未必是绝对等量值。在合理运筹之下,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闻成本低于新闻价值的效益。精明的媒体管理者知道,现场报道及知名度的影响力,可以吸引大量广告,可以不断卖出版权,甚至从长期利益着眼,品牌就是效益,经济效益是无限大的。这是以较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超量新闻价值的表现。

(三)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本构成

信息生产成本构成有三类:

一是按照生产费用的经济内容分类,凡是属于同一经济性质的费用,不论费用发生的时间、地点,都归于同一要素;这类分类方法不能反映为了采集和加工信息而特别支出的费用的高低,因此也就不利于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这样一种信息生产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认识。

二是按经济用途分类,即按照费用支出的目的进行分类;根据这种分析方法,一个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本项目主要有:

1.获得新闻线索的费用。

2.采访费用。

3.调研和咨询费用。

4.交流费用,是为了密切和受众之间的联系而举办的各种活动所需费用。

5. 经营的物质材料费用,包括传播各种新闻的物质载体费用、设备损耗折旧等,也包括取得有关的经营许可、电视、广播取得播放频道的费用。

6.人员工资、福利费、稿费、劳务费。

7.管理费用。

8.其它的费用,如发生法律纠纷时所需要的费用。

这八大类费用中,前四类是相对变动的费用,后四类是相对固定的费用。如果从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前四类直接关系到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后四类则是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要素,与一个媒体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

三是按生产成本的相对固定和相对变化的程度来划分,把信息生产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其中变动成本与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产出

1.信息量衡量

最直接的产出衡量,是以信息量为单位的。对新闻信息量的度量一般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信息分析进行,从新闻作品所含信息的量和质相统一的观点去进行度量的一种动态度量和模糊度量。度量以“单元新闻信息”为单位,“单元新闻信息”是新闻中一个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基本单位。它可以是一个存在的以一定时间、空间和主体活动组成的单一事实,也可以是蕴含在新闻事实中的一种情感或道理。

2.效用值

我们用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对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进行衡量。“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某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有用性质或满足的程度。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不仅研究针对消费者的效用,也研究针对开发者的效用。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产出,不论是仍然存在于采访者的思维中,还是已经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而凝固为新闻文本,都表现出一种效用,前者对开发者产生效用,即对他开发出高质量的信息产生积极的效果:后者则通过对新闻产品的消费者起作用,并通过受众对新闻媒体产生效用,如增加了媒体的受众群体,增加了媒体的知名度等。

3.提高开发效益

提高效益,是指以较少的成本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投入大而收益小的开发活动,市场生存能力弱。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为例,调查性报道需要时间、人力、资金上的大量投入,一条报道需要3至4名记者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采访时间可能几天,可能十几天甚至更长,由于调查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都是媒体中优秀的、素质高的记者,在同样的时间内,这样的记者可以写出大量的虽然轰动性较低,但是也可以让受众欢迎的报道;调查性报道还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比如采访相关人员、取证的交通费用,向有关专家咨询的费用等等;由于常涉及到社会疑难问题及一些还没有社会权力机构予以明确结论的事件,因此往往会为媒体带来麻烦,媒体为此要承担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形象上的很大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高风险带来的是高收益,如果一个调查性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即很高的效用值,就可以迅速提升一个媒体的社会知名度,为媒体带来受众群和广告量的增长,获得最大效益值。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源开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媒体的定位应该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还应该成为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管理者。信息社会一方面存在着对信息、尤其是信息转化成的知识的热切渴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信息与知识相互转化的一系列困难,美国学者塞德曼认为: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知识相对贫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时间读书,更没有时间吸收二是人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连广告时间也不断被缩短;三是职业文盲的存在,除了所从事的职业,对其它领域的知识基本上一无所知的人;四是知识老化速度加快,造成知识相对贫乏。信息与知识转化的困难,为媒体提供了施展的空间。目前许多电视台采用了专业化频道设置,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频道,以掌握各自所需的知识。

(二)知识的利用成为资源开发中提高效率、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开发者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并时刻注意在信息开发中运用知识的力量。现代企业管理正在经历这样的一种变化,即从数据管理转变为信息管理,再进一步过渡为知识管理。那些以提供信息给用户为基础的企业将比其他企业更具有竞争力,而那些知道怎样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企业将是最成功的企业。

(三)知识的分类化趋势,要求媒体对知识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细致的分类既有利于受众的利益,也拓展了媒体开发信息资源的思路。

(四)在人员培训上加大投入,是媒体未来减少投入的最佳途径,要培养专家型采编人员。在降低成本方面,他们以其实践经验准确判断新闻信息资源产生的区域,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方向、方法,以其掌握的知识增添新的信息的深度。专家型采编人员能够使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完成得更快,新闻信息生产量更大。

四、降低成本的途径

(一)组织高效、稳定的信息来源网络。这种网络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资源的产生與流动较为频繁和密集领域,这是新闻信息资源的“富矿区”,它建立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信息结点上,通过它,媒体对自己视野之中的绝大多数新生信息,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并且获取的成本很低。虽然信息网络维护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时间,但是网络维持时间越长久,获得单位信息量的投入成本越低,甚至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质量极高的新闻信息资源。

(二)加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方向性和预测力。首先是加强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信息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从经济学角度看,新闻策划通过预测和有目的的组织,明确了新闻信息资源采集和加工的方向,减少了新闻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盲目投入。其次,充分利用二手信息,明确资源开发的方向。时效竞争相对处于劣势的媒体,可以从时效性较高的媒体获取进行深加工的新闻信息资源:在某领域中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采集网络的媒体,可以从别的媒体中获得感兴趣的信息,从别的媒体发现自己遗漏的新闻信息等等。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节约成本。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的产生,都为节约媒体的运营成本提供了可能性,而最有可能节约成本的,则是对各种传播工具的整合。如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进行网上直播,扩大影响面,甚至观众可以在网上发表评论;报纸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看,等等。

五、用创新取得市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媒体生存和发展的要旨。通过开

发独有的信息产品或新的受众市场,媒体获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间。

(一)产品的创新

1.发展不可替代的新闻信息产品。在一个竞争性的媒体市场里,如果存在着大量可以相互替代的新闻信息产品,则任何新增加的媒体和新闻产品,都会导致强有力的抵触;而媒体生产的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新闻产品,则不直接影响其他媒体的信息产品生产,市场压力不大。

不可替代的新闻产品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独特的题材、翔实的资料、新颖的视角、深刻的思想性等,还有形式上的符号运用的别具匠心、镜头组合、版面安排、主持人的特色等。

2.独特性或优越性的产品。创新首先就是在独特性上下工夫。独特性可能是独家获取的新闻,也可能是找到了客观变动中所蕴含的新鲜的、少有的因素;还可能是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传统文体、传统开发手段的突破等。独特性意味着这种在市场中是独一无二的,受众别无选择。

3.创造附加成分。附加成分是指新闻信息资源本身并没有包含的,由开发者的主体活动所增添的信息,它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情”即感情,是开发者主体由某一新闻信息、新闻事件所引发情感因素在新闻产品中的表现,从受众的眼光来看,它就是弥漫于文本中的人情味。“理”是开发者对某一新闻信息、新闻事件的理性认识,从受众角度看,它是文本中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的结晶。

附加成分的创造,要求开发者要在新闻信息中适当的加入主体信息。因为这种情感和理性是开发者将自己放在一个心理和思维成熟的受众角度去体味、观察新闻事件、新闻信息的结果,因此它和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信息的思想情感活动很容易融合,产生共鸣。

(二).重新划分市场

媒体面临的市场分为三种,即理论上的市场、潜在的市场和现实的市场。理论上的市场,是去除了媒体市场的所有个性化特征,把市场看作是信息产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如果加上不同媒体的环境特征,包括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那么就构成了媒体潜在的市场,通过研究潜在的市场,认识一定区域的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如果再进一步来看,综合考虑媒体的个性特征,比如市场定位、媒体的经济实力、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广告资源、品牌资源等诸多因素,就是媒体的现实市场。在这个现实市场中,我们考察的是媒体的两类消费者,即受众和广告商,他们购买媒体所生产的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的方式、渠道和场所。

媒体重点考察的理所当然是现实市场,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的市场和潜在的市场,借助理论市场,可以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认识信息产品的市场供求规律,外部的促进和制约因素等等;借助潜在的市场,我们可以制定媒体的近期发展战略,确定新的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目标和途径。

面向市场的创新还应该考察市场的性质,包括竞争格局、市场需要的密集度、市场成长率和市场的容量等。经济学把市场划分为四种竞争格局:完全竞争的市场,垄断竞争的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目前我国的媒体市场大致可以归为垄断竞争市场格局,即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生产者,其产品或服务尽管同属于一类,但是却存在着不同质量的产品,或者是在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市场需要的密集程度告诉媒体哪几类信息是最受欢迎的,但是必须和市场竞争格局一起考虑,以决定自己的创新方向。通过对市场成长率和市场容量的考察,媒体能够预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某个信息产品领域发展空间如何,如果发展空间很大,那么即使竞争很激烈,也有进入的价值:相反的,如果发展空间较小,即使目前没有多少竞争者,也要慎重选择进入。

面向市场的创新,主要包括细分市场和重新定义市场。

细分市场的前提是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正确的估计,因为细分实际上使每个市场拥有的受众越来越少。细分市场针对的是具有特制的受众群,是建立在对这类受众的人口学与心理学上的种种特征的细致分析基础上的。细分能够使面向受众的信息提供与面向广告客户的时间出售结合起来,因而一方面在信息产品出售,另一方面也在广告销售市场上取得了上升曲线。如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人群,能够接受品位和价格较高的期刊,同时也吸引了向这类人群诉求的广告资源。

新闻资源 篇7

因此, 要锻造省级广播新闻专业台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在大力整合新闻资源上多加努力, 以形成一种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在近年的整合新闻资源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 本文将结合实例展现新闻资源整合这一做法的优势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一些思考。

一、整合新闻资源的内涵及其操作方式

新闻资源的整合是新闻资源开发的统筹与优化策略, 是媒介主体根据多种或多项新闻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统筹利用的一种行为, 其目的是使这些资源发挥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通过整合, 才能够实现新闻资源的低成本补给, 实现现有新闻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实现分散资源的增量和增值,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也可以大大扩展媒体的市场份额。就省级广播新闻专业台而言, 因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环境资源和自身实力都是有限的, 因此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就显得尤为必要。从近年来的表现来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在新闻资源方面的整合收效显著, 搭建了可听性强的节目框架, 成立了全省广播新闻协作网, 构筑了新闻合作的良好平台。从2005年开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着手建立了三个层面的新闻资源网络:一是在全省范围内, 建立了“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 全省所有市县广播电台加入这个协作网, 开展有效合作;二是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一个全国性的更高的平台上进行高水平的合作;三是开展跨媒体的网络建设, 在一个更广的区域内进行更新颖的合作。通过这三个资源网络的建设, 使广播新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一) 内部新闻资源的整合

近年来, 随着广播影响力的全方位崛起, 频率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可以说, 任何一家电台要想包容所有受众, 都是痴人说梦。因此, 频率的定位是否清晰明确, 是否有极高的品牌识别率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新闻专业台必须先从内部着手:

1. 整合节目资源, 形成固定收听群

繁杂的节目类别是无法吸引听众的, 因为听众有强烈的收听某类节目的爱好和习惯, 这点必须予以迎合才能有效提高收听率。因此作为新闻专业台, 必须设置大量的新闻类节目来满足特定受众群的特殊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注意同质节目内容易于形成收听疲劳的问题。因此对新闻类节目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特别要着力于整合新闻资源, 要将节目系统化、新闻本土化、特色广播化。这是至关重要的。

2. 建立合作平台, 形成稳定制作群

合作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又可以回避恶性竞争, 既是扩大影响的战术需要, 又是根本利益的战略诉求,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2005年,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牵头建立了“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 全省所有市县广播电台都陆续加入这个协作网, 通过几年的努力, 在已搭建的这个网络平台上, 几十家电台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及时传输录音稿件和文字稿件。这就使得新闻真正来自四面八方, 同时省台与市县台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各地记者集合了大量的现场连线口头报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闻来源极大拓宽, 新闻质量极大提高, 新闻形式极大丰富。

以下是“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成立以来, 仅2008年一年的统计数字:

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发稿数:27000条, 其中录音报道占40%;采用量:文字报道近4000条, 录音报道2600条;

重点节目:《福建新闻》平均每天5条录音稿, 最多时达13条, 为搞好宣传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使福建广播彻底摆脱了过去长期缺乏录音稿的情况, 而且真正实现了省级新闻专业台的带响新闻来自全省各地, 而且得到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新闻的权威性、时效性、可听性、贴近性、全面性就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 外部资源的整合

要想做好做精新闻广播, 单靠一家电台是绝对无力承担的, 而要想做大做强新闻广播, 不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发展更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因此, 合作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新闻资源的跨区域整合, 最大的好处就是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 从而达到以小成本运作来实现大目标的境界。

所以, 作为省级新闻专业台, 为了推进广播新闻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 应该在整合新闻资源方面努力与中央级广播媒体和省外各兄弟电台加强合作, 以提升我们自身的发展后劲。而与中央级的媒体合作, 除了日常的供稿之外, 还应着眼这个高平台的特殊地位, 从大型新闻性直播节目入手, 探索广播新闻发展的新趋势。

新闻的现场直播, 是世界新闻传播方式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它使新闻宣传符合新闻规律, 它最能发挥广播的优势, 它抢占了引导舆论的制高点, 它充分满足了听众的新闻需求。广播传媒的吸引力、现场内容的感染力、直播形式的表现力三者合而为一, 就能使现场直播的导向作用更富成效, 而且长时间的现场直播能使听众自愿长时间地关注新闻宣传的重点, 关注广播提供的新闻事实, 这样进行新闻宣传无疑更讲究专业水准和艺术性。因此, 作为地方台而言, 多与中央台进行这方面的合作, 对于今后搞好规模传播, 提升广播新闻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5年开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每年都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进行数场大型新闻性现场直播, 创新广播新闻播出的新形式, 仅2006年度, 就与中央台合作了四场大型的现场直播节目, 2007年还有《走进客家土楼》、《走进八闽林海》等四期。在这个广播新闻的新领域中, 依靠联合的力量, 提升了发展的水平。

现在, 新闻性的现场直播已成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节目的常态, 包括每年的灾害性天气台风等等的特别直播, 都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联合各市县电台展开报道。且在2009年加入全国28家省级新闻广播共同成立的“全国省级电台广播新闻直播网”, 每天都能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电台记者的现场报道, 极大提高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和可听性。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现在还积极开展跨媒体合作, 在日常节目的报道中, 与全国各地各个层次的各种媒体建立起的庞大而坚固的网络, 整合出了无形的新闻财富。到目前为止,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与新华社、《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新浪网等等几十家通讯社、刊物、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的上百位记者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他们都能通过连线的方式得到及时、鲜活的新闻内容。

二、整合新闻资源的优势和前景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目前的新闻广播与其他广播专业频道相比, 收听率和广告量, 大多没有摆在第一位的, 可众多的调研表明, 新闻类节目是受众最喜欢、最关注的节目类型, 这个矛盾说明, 新闻类节目正是新闻广播的薄弱所在。而造成这种薄弱的正是资源的分散和地域的限制, 因此整合新闻资源就成为必然。

(一) 整合新闻资源的优势

1. 使新闻触角能延伸至尽可能远的地方

做出内容上跨区域性的新闻节目是整合的初衷所在, 建立一个省市县三级电台平等交流的合作平台, 根据各台在当地采访的便利性和制作优势进行合理化分工, 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它将改变新闻的简单、枯燥, 使新闻的典型更加生动鲜活、更加丰富多彩。

2. 使新闻节目的质量转型成为可能

广播新闻发展到现在, 面临着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由文字报道向现场口头报道的转变。广播的优势就是先声夺人, 时效快, 因此它必然要求广播记者要尽快地抵达新闻现场, 用声音来为听众还原现场。另一个转变是由情况介绍式的报道向细节故事式的报道转变。因此它必然要求广播记者要及时到现场去捕捉和感受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冲击。这样的转型不通过新闻资源的整合, 不通过专业台记者之间的精诚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任何一个台都将无法独力承担这种重任。

3. 使省级新闻广播的龙头作用得以发挥

广播新闻协作网的建立, 使省市县三级电台的互动在一个平台上实现, 而且省级台将把新闻龙头舞得更好。通过合作和培训, 带动了各台的广播队伍建设, 也将使各地的广播新闻质量上一个新台阶。一支独秀不是春, 要营造广播新闻的春天, 必须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进步, 有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舞台至关重要。

4. 以“共享”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

“共享”模式的增值可以在不同媒体之间实现。如一些重大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媒体联动”现象就是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资源的共享性的操作, 当然, 这种操作实现的增值不是以“产品链”的递进式的加工整合完成的, 而是以同一时间内多样化产品平铺式的加工整合完成的。比如一个台与几十个台交换稿件, 第一时间采用最新最快的、符合播出要求的报道, 就是一种稿件资源的增值, 因为这种操作使这些新闻稿件的听众群得到了扩展, 稿件的收听率得到了提高。

5. 成本运筹形成竞争优势

新闻成本, 反映在新闻信息资源的发现、发掘、加工、配置和发布、交流的过程中, 也就是新闻资源到新闻产品的转换过程。

在媒体集团层面上, 新闻成本运筹对资源整合的意义, 应当体现如何满足子系统对新闻资源的共享, 如何在“各尽所能”的前提下实现“各取所需”, 如何有效减少平铺式的成本耗损。广播新闻协作网将把每天从全省各地采集的新闻及时输入, 将各地的新闻资源整合激活, 将一切有价值的、原创的、鲜活的新闻信息尽可能吸纳, 由此构建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作业流程, 让新闻线索“活”起来, 让采编力量“动”起来, 让闲置素材“用”起来, 根据节目的不同需求进行加工, 进而为听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个性化的广播新闻节目。

(二) 资源整合是广播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的现实途径

中国广播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 目前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广播变革与创新的前夕, 更应该搭建更好的合作平台, 以更多的手段和机会加强交流, 互相帮助, 沟通信息, 共同发展。为此, 作为省级新闻专业台在与各级媒体合作过程中, 应重点强化以下三个纽带:

1. 强化宣传业务纽带, 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

仅靠原有的模式和渠道是不够的, 必须从内容、平台和机制三方面加以落实。这其中, 内容是基础, 平台是关键, 机制是保障。

———内容方面, 地方特色应该更鲜明。现在同题宣传的内容较多, 应该努力做到同题不同质, 每个地方出来的稿件应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这样新闻宣传才能更加有声有色。同时,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也应受到高度重视。

———平台方面, 各种功能应该更完善。协作网的平台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还有许多使用不便的地方今后要努力加以改进。

———机制方面, 沟通和时效应该得到更大的提高。沟通应该更顺畅, 上情及时下达, 各地的发稿速度也要尽力加快, 使新闻更具时效性。

2. 强化人才交流纽带, 建立培养队伍的健全机制

人才是广播发展的根本, 要努力培养适合多媒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适合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加强人才交流。各级合作媒体要派出最好的各方面人才, 到各地去交流、沟通, 要深入宣传一线、采访一线、主持一线、技术一线、管理一线, 以增强能力、增强了解、促进沟通、促进友谊。这要力争形成一个制度。今后人才的交流应常态化, 以利队伍的建设和人员的培养。人才的流动伴随着智慧的流动, 智慧的流动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广泛的人才交流培养方面的合作, 将为今后新闻资源整合事业的共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强化项目合作纽带, 建立品牌推广的灵活网络

项目是合作的载体, 要努力对此予以强化。许多活动项目, 不仅仅是从节目宣传的角度出发, 更多的是为了利用这项活动有效提升自身在听众群中的品牌影响力。

因此, 要以节目为平台, 还要跳出节目搞活动, 完善活动推广形式, 与社会、听众各方进行深层次的有效合作, 做有用的、实用的新闻广播。而且将活动推广与节目和频率的品牌更好地结合起来, 能让更多的人更近距离接触并认识广播的频率、广播的节目、广播的主持人。共同把广播的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做活、做好。

三、对整合新闻资源的思考和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整合新闻资源在我国当前的媒体生态下, 是一种较有前景的方法, 它将实现新闻广播节目制作效益的最大化。但是, 此模式的优势并不意味着现实中其观念和操作层面已臻完美, 它还远未充分发挥潜力。

第一, 现在的新闻协作质量还不高。从总体看, 各台的合作程度有深有浅。理想的状态不应是各台节目的简单累积, 而应该加强统筹规划, 以使各台的优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是物理效应, 应是化学效应。但从目前看, 各台水平参差不齐, 热情高低不一, 影响了整体的统筹规划。

第二, 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因为当前只是简单的参与, 各台还远未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精力来操作此事, 而且各台节目设置不统一, 人员配备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县级台, 广播电视合一, 重电视轻广播, 把广播的有生力量抽去办电视, 致使广播力量始终不足。

第三, 因为存在以上问题, 目前的整合模式尚处初级阶段。目前, 新闻资源的整合还没有成熟的市场基础, 它不是通过市场手段, 而是用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因此本身的原动力不足。笔者认为在整合县市台的新闻资源中, 应充分引入市场化的合作、整合机制, 以市场化的体制来协调台际关系, 合理分配各台的权益与义务, 这样各台的积极性将会极大提高。

“我们也需要清醒意识到, 资源整合本质上也是利益调整。对于融合的各个媒体来说, 谁都希望在资源共享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之争将是难免的。无论对于媒体还是媒体中的个人, 实现共赢固然是最好的结果, 而这恰恰又加大了资源整合的难度。显然, 媒体在融合的道路上还有很漫长的艰难道路要走。”[1]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广播只有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才能扩大影响力, 增强竞争力, 提高宣传的实效性。虽然离我们心目中的目标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毕竟迈出重要的一步。可以说, 新闻媒体间进行深度合作、深度整合, 是历史的选择。

整合资源, 合作共赢是一种趋势。从媒体资源整合和广播统一市场形成的角度去考量, 是广播突破现存体制, 朝着资源配置整体效能最大化迈出的可喜步伐, 而且我们特别注意一点, 那就是要让参与者看到合作共赢的可能, 看到所有广播生存发展高度的利益一致性。

整合资源, 合作共赢也是一种创造。“广播联合的价值在于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广播覆盖划地为界的格局已明显不适应了。广播的整体强大要求在宏观层面配置资源, 这是产业化发展的规律性趋势, 是不可抗拒的媒体发展潮流。因此不仅新闻资源要整合, 人才、频率、技术、广告等等资源也要合理组合, 它对广播的整体扩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2]

整合资源, 合作共赢, 以创新精神推动广播新闻大发展、大繁荣, 就是希望通过合作, 提升独家优势;通过合作, 降低发展成本;通过合作, 提高利益回报;通过合作, 实现超常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资源整合: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J].新闻记者, 2009 (12) .

地方时政新闻资源的开掘与创新 篇8

地方台的时政资源是指一个城市的会议新闻、地方领导的视察调研活动、各部委办局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发布等等。现在的会议内容已越来越丰富, 只要认真听会, 细心体会, 用心捕捉, 可报的新闻还是挺多的。试举一例。

今年7月上旬, 南京市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过去, 无非是把全委会报道的篇幅加大, 领导的讲话分量加重, 报道的时间加长, 就能说得过去, 领导也会满意。但我们的记者没有停留在报会议新闻的层面上, 而是“拆解”会议, 使原本“两张皮”的长篇会议新闻, 变成几条短小精干的有血有肉的短消息。

【导语】昨天, 市委举行十二届十五次全体 (扩大) 会议, 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 研究部署下半年主要任务, 动员全市上下以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 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大力度高水平高质量超额完成今年目标任务。会议还对《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评议。

【解说】受市委常委会委托,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善璐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 继续负重拼搏, 确保高水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报告。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宏坤对会议作总结并部署当前工作。会议认为, 上半年的工作成绩是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 实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及工作中的不足。下半年, 我市要全力实现“三个确保”。 (内容略) 下半年要全力完成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内容略) 。

之后, 记者做了新闻链接:

【导语】记者在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体 (扩大) 会议上了解到, 上半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压之下, 我市打了一场漂亮的应对危机攻坚战, 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实现了“双过半”。

【解说】会议首先用了“三提两增”来形容上半年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

一是增长增速。 (内容略) 二是结构提升。 (内容略) 三是效益提高。 (内容略) 四是后劲增强。 (内容略) 五是信心增加。 (内容略)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百姓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在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的同时, 南京人的“腰包”更鼓了。上半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 全市新增了就业岗位近10万个, 就业形势出现好转。

南京人的生活环境更好了。14个城建大项目完成投资101.3亿元, 投资过半。铁路南站、地铁、纬七路过通道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开工建设经适房361.6万平方米, 拆迁改造危旧房49万平方米。

南京人的后顾之忧更少了。截至5月底,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分别达98.2%、98.5%、98.6%。有效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播流行。我市还被评为全国最具教育发展力城市。

记者还写了一条会议侧记:

【导语】围绕着市委常委会报告明确的目标任务, 与会者分十个小组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表示, 通过共同努力, 在完成“双过半”的基础上, 再向全市人民交一份保增长, 促转型的高分“答卷”。

【解说】 (内容略)

这样处理, 报道有血有肉, 点面结合, 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气呵成。这一天的收视表现不错。

对时政资源的开掘, 笔者还有如下建议:

一, 让领导说“普通话”。少用领导指出、领导要求、领导强调, 领导越是强调, 受众越是反感;要多写领导认为, 领导说, 领导觉得, 记者要学会让领导说“普通话”——让观众能听懂的话, 让群众得实惠的话, 让老百姓舒心的话。

二, 记者语气的改变。少用“他们”, 多用“我们”, 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少用“去”, 多用“来到”, 体现亲临感, 展现我在现场;少用大家一致认为, 多用不少人觉得、许多人认为, 体现真实性。

三, 电视画面的平民化。央视报道温家宝总理视察, 记者抓拍了原本站在田埂上的总理俯下身来与在水田里插秧的农民交谈, 画面传神感人。电视画面上最忌讳的是领导西装革履, 农民朋友傻乎乎的, 反差太大, 让人看了心里不舒服。

四, 挖掘“大民生”新闻。不要一提民生新闻, 就局限于鸡毛蒜皮的张家长、李家短, 就是跳楼、失火、车祸、水灾。应挖掘大民生新闻, 如筑桥修路、小区出新、疏浚河道等。

五, 外埠新闻本土化处理。如杭州地铁工地的塌陷, 我们没有就事论事, 而是让记者采访本市地铁部门, 了解南京的情况, 还报道了一条本市安监部门紧急检查地铁等在建工地的安全生产情况的新闻。这就使得外地新闻本土化, 既有可看性, 又有针对性。

六, 同期声的“人”化处理。不能把人物说得太高、太满。有些记者采访群众时, 教他们怎么说, 教得又不好, 不像农民嘴里说出来的, 小朋友说的全是成人语言。

新闻资源 篇9

广播具有传播快捷、覆盖面广、受众广泛的优势, 特别是具有不占用受众时间的优势, 所以一直在传统媒体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广播新闻又能把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 作为每个电台的必备节目, 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近年来, 我国的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已经逐渐做得比较充分了, 但是仍然未能达到“必听”的程度。要在这个媒介竞争激烈的时代, 赢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创造自身的影响力, 就必须以赢得受众的“第一需要”为目标, 营造一种“独特的价值”, 这就需要广播媒体合理地运用自身的资源。广播媒体自身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时间资源。

2. 广播媒体人力资源

广播媒体中的人力资源又包括记者资源和主持人资源两种。

2.1 记者资源

从目前各个地方台的情况来看, 记者资源都在或多或少地被浪费了。由于很多时候记者的新闻稿件是被播音员或者主持人直接念出来的, 实质为信息转述, 当然, 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者大型的专题性节目需要播音员或者主持人的应急处理, 这样就会造成记者资源的浪费。虽然媒体记者是信息的采集者, 然而这种信息转述却不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也容易受到质疑。也就是说, 信息转述层次越多, 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 可信性就越差, 更谈不上对受众产生感染力。这就是媒体对一线记者资源最大的浪费。

在新闻节目的广播中, 信息不再被播音员转述, 而是由第一现场的记者来进行采访和播报, 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首先, 记者和主持人电话连接, 记者采用目击者的角度来进行采访和报道, 信息将会更加地真实和鲜活, 更容易取信于人, 主持人在连接过程中的提问或者评论会让听众更加关注新闻。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信息在转述过程中的变形, 呈现给听众更为鲜活、真实和直接的信息, 也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正因为是记者“亲身感受”的信息, 所以能更进一步地提升真实感和可信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了记者资源, 让新闻广播的传播价值体现出来。但是, 如果全部的新闻报道都是采用记者连线的方式, 就会让整个节目非常拖沓, 而且也不现实。因此, 在节目中要采用适度的原则, 适当地来安排这种新闻第一现场的连线, 这样会让新闻媒体更加具有竞争力, 有利于整体新闻播报水平的提高。

2.2 主持人资源

现在是一个人性化的传播时代,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 主持人资源更应该得到正确合理的运用。主持人不能只作为一个把记者采写的文字稿简单播报出来的“传声筒”, 主持人也不能局限于新闻编辑的思路来进行主持, 主持人本身就要具有编辑的意识, 要能深刻地理解新闻节目的内容、方向以及思路, 能够熟练地运筹。主持人还要驾驭好新闻节目中需要的各种信息材料, 例如, 自己的点评、与记者的连线、词语的运用等, 还要考虑听众的角度等, 这些都需要主持人来把握, 来提高新闻节目的价值。

例如, “江苏电视台新闻频率”曾经播过一次重大车祸的连线。在江苏徐州至安徽合肥的公路上发生了一起重大车祸, 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在报道节目时站在听众的角度上, 连接前线记者, 提出一些听众想要了解的问题, 让记者来进行回答和解释, 这样也给了记者更多发挥的空间, 当记者在第一现场, 但是因为车祸导致的堵车不能深入到事故的现场时, 可能不能立即报道伤亡人数等, 主持人在提问中稍加点拨, 一线记者遂以“我在现场”的语气和口吻向听众比较完整地、及时地将自己在堵车现场所发现的其它信息报道出来, 比如:记者现在距离车祸现场的距离、堵车的状况以及其它司机乘客的现状等报道给听众, 让受众在不经意中跟随记者一同进入新闻现场。到节目结束之前, 主持人又及时补充了先前掌握的而记者没有说出的资料, 从而让受众对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样的新闻节目就会受到听众的信任, 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主持人资源的利用, 还可以打造“专家式”的主持人, 让听众信赖。“专家式”的主持人不是说主持人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 也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学术上的专家。确切地说是一个节目主持的专家, 能够充分地体现出现代主持的本质和精神, 在实际的节目主持中能够以高水准来主持节目, 并在听众中有影响力。如果在主持过程中主持人对此领域比较熟悉, 还能够有一个独到的见解, 而不是人云亦云, 这样的主持人更容易得到听众的信赖, 获得听众的认可,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展现出的个人魅力以及思想魅力会成为听众喜欢的新闻大餐。

3. 广播媒体信息资源

广播新闻节目中如何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以及传播, 并且形成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也成为了广播新闻节目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

我们发现, 在新闻素材的搜集整理过程中, 由于作者处于不同的观点或者价值取向不同, 会让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信息不同。在同一新闻的事件中, 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编辑的加工处理方式不同, 会出现不同的新闻作品和效果。因此, 在新闻材料的搜集和编辑中, 我们要做到重视附加信息, 做好信息的挖掘、传递以及把握。

信息资源的运用, 记者要做到主动出击, 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能够嗅到新闻的气息, 并要及时的抓住信息, 迅速地提供给听众。另外, 广播新闻节目的制作还要积极地寻求地方台记者以及驻站记者的支持, 积极利用他们手上的资源, 深入地了解地方的信息资源, 同时还要主动地去寻找资源, 迅速地向节目提供当地的新闻素材。另外, 节目还可以开设有奖征集新闻热线, 向社会搜集新闻线索, 还要培养广大听众的新闻意识, 让记者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素材。

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 还要注意充分挖掘潜在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我们从广泛的意义来理解信息资源。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说, 传播者、媒介、信息以及受众等四个要素组成的广播信息循环系统, 这个循环系统中没有绝对意义的起终点, 也不是单向的。所以, 不能单纯地将信息资源理解为新闻事件, 还要将潜在的信息资源包括在内, 比如听众对信息资源的反馈等, 这些都是新闻信息带来的潜在的信息资源。另外, 在新闻节目中, 告诉广大听众可以通过短信或者电话的方式来谈对一些新闻的看法和想法。新闻节目完成之后, 要对听众的意见和短信进行选择性的播放和呈现, 可以体现出新闻节目的对话感, 体现出新闻节目的交流, 丰富新闻节目的交流平台。这样会吸引更多听众参与进来, 增加新闻节目的受众面, 让信息资源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可以带给新闻节目更多的新闻资源。比如:2007年汽油和煤气的价格波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些新闻媒体就适时抓住这一民生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并开通短信平台, 让听众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 并把相关意见反馈给有关部门, 充分利用了信息资源,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广播媒体时间资源

刍议受众资源开发与新闻报道创新 篇10

一、受众资源开发对新闻报道创新的重要影响

(一) 有利方面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 新闻资源主要包括新闻信息资源、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资源和新闻受众资源, 受众资源是新闻“四大资源”之一。通过对受众资源的开发, 对新闻报道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能够使受众从“新闻消费者”变成“新闻生产者”, 媒体通过建立受众资源开发机制, 使受众生产的优质新闻变成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这就扩大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和数量, 比如《武汉晚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将观看奥运会的武汉市民“转变”成了“业务记者”, 形成了“奥运百人采访团”, 共向报社发回300篇新闻稿, 独家报道高达95%;二是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活力, 这主要是由于受众角色的变化, 使受众资源开发推动了新闻报道模式变革, 由于受众资源对新闻媒体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 不仅能够为新闻媒体提供更新、更多的新闻线索, 而且也使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发生了改变, 使得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更加重视公众的参与, 使互动式、分享式、深度式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创新模式。

(二) 不利方面

尽管受众资源给新闻报道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同时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挑战和问题。由于社会公众参与新闻报道, 这就使得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对新闻质量的把关变得更加困难, 特别是目前网站、微博、微信、论坛平台上存在着大量的虚拟信息, 而且也存在着一些低俗的内容, 甚至还存在着大量的违法内容, 如果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对受众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审查和把关, 极易出现新闻报道失真的问题, 不仅会对新闻报道工作造成重要影响, 而且也会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比如在“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量”的报道中, 辐射单位“毫希”与“微希”相差1000倍, 但一些微博新闻记者在没有弄清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就随意使用这一辐射单位,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二、新闻报道创新中受众资源开发的路径分析

(一) 引导受众理性参与新闻报道

新闻媒体在受众资源开发过程中, 要着眼于提高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意识和能力, 特别是引导受众理性参与新闻传播, 加强对受众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使新闻报道能够获取更真实、更准确、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各级各类媒体必须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紧密结合起来, 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作用, 鼓励和支持受众理性参与新闻报道工作, 比如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措施的办法, 对于为媒体提供有价值新闻线索以及新闻报道稿件、影音资料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而对于提供和传播假新闻的要会同公安机关进行惩处, 这样能够使受众更加理性的参与新闻报道。

(二) 打造受众参与新闻报道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受众已经由过去的“新闻接受者”向“新闻参与者”转变, 这是由于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比如新闻媒体官方网站、互动社区、微博、微信等都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平台, 使得受众不仅成为新闻的接受者, 而且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新闻发布、传播和互动。各级各类媒体要想更好的开发受众资源, 就必须建立面向受众的意见搜集、反馈、分析、处理平台, 使受众有更多的渠道来参与新闻报道, 这就需要媒体积极推动新闻报道平台创新, 通过受众的参与推动新闻报道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三) 创新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机制

新闻媒体要想更好的开展受众资源, 就必须在创新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机制上狠下功夫。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选题方面必须将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并且要找准报道角度, 同时还应该探索建立受众参与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编辑机制, 不仅有利于提升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而且也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受众的参与, 能够使新闻报道的宣传和教育价值更好的发挥出来, 提升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新闻资源 篇11

【关键词】新闻报道;态度;评价理论

一、引言

评价理论是属于相对近期的理论,被看作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人际意义的新发展,由Martin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本文应用评价理论去分析新闻报道语篇,不仅扩展了评价理论的研究范围,同时还使读者能理解新闻报道的人际意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理论框架

1. 情感。

在语言学领域,情感是态度的一个子系统,指的是情感反应和性情。根据Martin和White所言,情感可以被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型就是喜欢/不喜欢,涵盖了害怕和渴望的情感。第二类型是幸福/不幸福,它由各种与内心感受相关的情感组成,例如内心的痛苦,厌恶,愉快和情感。第三个是安全/不安全,它包含了各种与社会福祉有关的情—焦虑,惊讶,自信和信任。最后是满意/不满意,它是由与终极目标所相关的各种情感所构成—厌倦,不高兴,兴趣,高兴。

2. 判断。

判断是指由机构制定的一系列的评估标准。当在实践中实现判断的时候,人们总是判断一个行为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合法的还是非法的,社会可接受的还是社会不接受的,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等等。

判断可以被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社会约束涉及一些包含显性和隐性文化编码的规章制度。这些规则可能是道德或法律,所以社会约束的判断是与伦理或合法性有关。社会评判用来评价人的行为规范,做事的能力以及坚韧不拔。

3. 鉴赏。

鉴赏是评估产品和过程的范畴。鉴赏价值经常被用于去评估事件,国家事务甚至是更抽象的事物,例如计划或者政策等等。鉴赏分为三类:反应,构成和价值。反应描述的是影响读者/听众/观众的感觉。构成是指文本组织,描述了产品的复杂性和细节。价值是指对于实体,产品和过程的评估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习俗来制定。

三、新闻报道的态度资源人际意义分析

1. 情感价值。

情感是态度的三个子系统之一,它关注于情绪反应和倾向。情感分为四类:喜欢/不喜欢,幸福/不幸福,安全/不安全,满意/不满意。例如:

(1) “I was ecstatic and Fm glad to get to be on there. h,s cool to still be connected to the show every week,” says McCreery, who is expected to appear on the show this season.

从上文中的”expected to”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积极的喜欢的例子。这种情绪的欲望来自于McCreery,这是一个非作者的情感。短语”expected to” 显示了McCreery内在的情绪状态。通过使用这种情感价值,这段新闻的记者试图去强调McCreery渴望出现在演出上,更生动的展示他的真实情感,即使读者不能与明星面对面交流也能感受到McCreery的真实情感。用这种方式,记者可以更有效更生动的传输信息。

(2) It didn't hurt that the movie was ‘marketed out the wazoo.

单词“hurt”可以表明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里显然是表示情绪痛苦,所以可以为视为一种不幸福,是非作者消极情感。这段新闻的记者用“hurt”来表明影片的票房很高当有人却批评它是”marketed out the wazoo”.通过运用情感价值,记者成功地使这部电影获得公众的赞赏并且去鄙视那些批评者。

2. 判断价值。

判断的态度的子系统,是一种通过应用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来评估人们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价值。判断价值包括社会约束和社会评判。例如:

(3) In a sneak preview video,the eccentric singer tells Oprah, “Other than this interview, Oprah, I do not intend to speak to anyone for a very long time.”

在上面的句子中, “eccentric” 是一个明确消极的判断价值,属于社会评判。此例是对Lady Gaga的行为评价。记者想要强调Lady Gaga以前行为的不寻常和古怪。以这种方式引起人们去注意到Gaga是不平凡的,从而去接受Gaga让媒体封锁消息的计划并且没有任何的冲击。

(4) Hathaway donned skintight black as slippery Catwoman, then slinky black dresses as her alter ego Selina Kyle.

单词 “slippery” 是一个明确的判断价值,它代表一个对人类行为的负面评价,属于社会约束。“slippery” 一词是假定猫女在《黑暗骑士崛起》电影中的行为是不诚实并且狡猾的。此外,“slippery”生动的向公众展示了一个狡猾而美丽的猫女。这里的记者想要强调新电影的高潮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这部电影。

3. 鉴赏价值。

Martin指出:鉴赏价值包括文本、行为和自然现象的评价。它包含三个子系统:反应,构成和价值。例如:

(5) Seacrest was coy about what precisely catalyzed the fight, though he did explain that Minaj has a specific perspective about whats playing and hot on the chart right now, while Carey has got that iconic experience and that legend status.

此例中,单词 “precisely”是一个典型的积极的鉴赏价值,属于构成。它是用于去描述Minaj和Carey之间斗争所隐藏的原因。利用上下文线索我们可以看到“precisely”并没有直接的评价Seacrest而是间接的显示了他的平滑。

四、结语

本文对于Martin的评价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主要介绍了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以及它的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并且分别运用态度资源的子系统去分析新闻报道语篇。通过研究发现新闻报道语篇中大量运用了态度资源,使得整个语立场明确态度分明,使人们更快速更清晰的获取并了解信息,从而实现了其人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seco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1994.

[2] 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C]. S. Hunston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Martin J. R,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4] Martin,J. R, P. R. White.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5] 李战子. 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 外语研究,2004(5):1-6.

[6] 刘世生, 刘立华. 评价研究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 2012, (2).

作者简介:

新闻资源 篇12

一、穿插时事新闻, 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渗透

新课改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坚持时代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 在进行学科知识传授时, 应及时、适时利用时事新闻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1.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10年8月26日, 科技部宣布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水潜水器下潜3759米获得成功, 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深海潜水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是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这一新闻报道在随后几天的10级高一新生第一节物理课上笔者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结合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把学生的学习、成才与祖国的强盛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 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2.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物理学的诸多规律本身就蕴涵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运动和力离不开物质, 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而物态变化、光电效应极限频率的存在揭示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变化规律;再如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及光的波粒二象性显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因此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高中物理教材内容, 能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的熏陶, 但若能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引用相关的时事新闻, 阐述其内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界,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入, 由表象到本质;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从“盘古开天地”到“大爆炸”的宇宙演化论……同时说明物理学发展促进技术进步, 更进一步加快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程, 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二、巧借时事新闻, 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时事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具有内容丰富多彩、联系实际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特点。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恰当利用新闻中的科学信息, 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物理问题,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 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欲,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 时事新闻作引子, 先声夺人激兴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与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时事新闻导入新课, 并紧密结合新闻材料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在新授“加速度”这一课时, 限于高一新生的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 再加上前面几节学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的影响, 学生已被搞得糊里糊涂, 有点不耐烦, 失去了学物理的兴趣。若能将下面的新闻事件作为引子, 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宝马公司宣布将从10月20日起召回部分宝马5、6、7系轿车及劳斯莱斯幻影轿车, 涉及中国市场。此次召回原因是由于车辆的刹车助力器可能会受到真空泵内润滑油的污染, 可能使车辆制动性能下降。教师对此提出问题:制动性能可用什么物理量去衡量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去学习这车, 对宝马、劳斯莱斯轿车有神秘感, 现在要学一个具体的物理量来衡量这些高档车的制动性能, 学生立时兴趣大增。如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如同影视作品中一个精彩的悬念能立马抓住观众的心一样,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了。

2. 创设情境借新闻, 兴趣持续得保证

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 但注意力不长久, 一节课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 兴趣会逐渐降低, 出现了兴趣持续性缺失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多变、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来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联, 或蕴藏物理知识的时事新闻, 恰到好处地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长久。

讲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 会通过一大堆题目去让学生做, 每到此时,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物理难学, 坚持不下来, 产生了畏难退缩情绪。《必修一》43页第3题是关于航空母舰舰载飞机起飞的初速度与航母上跑道的长度等关系的题型, 其中涉及航母的弹射技术。笔者在讲评该题时, 将最近发生的“钓鱼岛事件”与之联系, 学生们马上群情激奋, 有同学说要是我国也有了航母就好了, 我冷静告之, 目前我国经济上完全可以造航母, 但舰载飞机的弹射技术, 尤其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蒸汽弹射器技术还没有被攻关, 故无法制造自己的航母, 而且该技术唯有美国掌握。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 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将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贡献。这节课上学生们精力集中, 兴趣持续, 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总而言之, 引入时事活水, 激活教育教学。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应时时关注新闻事件, 广泛收集、整理新闻信息, 拓展课程资源平台, 并精心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乐学物理、学好物理。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利用新闻资源的过程中, 培养其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科学素养的养成, 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混凝土空心楼板下一篇:直购电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