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流控制(共7篇)
合流控制 篇1
重型叉车先导和制动系统油路多采用双泵合流供油,其结构复杂、管路较多,在实际使用中故障率较高,且不易检修。为此我们设计制造1种新型集成阀块,将2个系统的合流及压力控制阀块集合成为1个整体,减少阀体的连接件和管件,有效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检修作业也比较方便。
1. 集成阀块工作原理
集成阀块组成如附图所示,主要由阀体1、单向阀2、节流阻尼孔3、OPS控制电磁阀4、直动式减压阀5、驻车制动电磁阀6、节流阻尼孔7、蓄能器8、驻车制动指示灯开关9和压力表10等组成。
阀体1上P1和P2口为集成阀块的进油口,其油液分别取自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工作泵和制动系统的制动泵。从P1和P2口进入的压力油在单向阀2处比较,压力值高侧优先供油。进入阀块的油液经节流阻尼孔3后,分别供给OPS控制电磁阀4和直动式减压阀5。
进入OPS控制电磁阀4的油液经驻车制动电磁阀6,再经过节流阻尼孔7后,给驻车制动器供油。进入直动式减压阀5的油液经减压后,直接供给蓄能器8和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先导手柄。
1.阀体2.单向阀3.节流阻尼孔4.OPS控制电磁阀5.直动式减压阀6.驻车制动电磁阀7.节流阻尼孔8.蓄能器9.驻车制动指示灯开关10.压力表P1—接工作泵P2——接制动泵At——接驻车制动器A2—接驻车制动指示开关A3——接蓄能器A4——接先导液压系统A5、A6——接压力表T——接回油口
T口为OPS控制电磁阀4、直动式减压阀5和驻车制动电磁阀6共用的回油口;A1口接驻车制动器,A2口接驻车制动指示灯开关9,A3口接蓄能器8;A4口接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先导手柄;A5和A6口接压力表10。阀块耐压等级为20.0MPa,入口流量为36L/min。
2. 集成阀块优点
该集成阀块是在原分体式阀组的基础上改进,并增加了一些实用功能,主要有以下5点优点:
一是集成阀块采用双通道供油,即分别从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和制动系统取油,当某条油路有故障时另一油路还可供油,以确保先导控制手柄和制动系统供油不会中断。
二是在集成阀块内部集成2道节流阻尼孔,减少高压油液对制动器油缸的冲击,提高了制动器蝶形弹簧的使用寿命。
三是集成阀块内部集成了OPS控制电磁阀和驻车制动电磁阀,使得叉车更加安全,操作更加简便。OPS控制电磁阀由驾驶员座椅下的感应开关控制,当驾驶员坐姿不正或离座时,驻车制动无法解除。驻车制动由电控翘板式开关控制,较原液控阀操纵更加方便。
四是先导手柄由集成阀块通过直动式减压阀供油较为稳定,为其提油液的压力为3.0MPa,流量为15L/min。蓄能器在液压系统失去动力源后,可保证先导手柄至少能操作3~5次。
五是使用新型集成阀块后,整车管路布置更加简化,减少了故障点,维修更加简便。
3. 应用效果
将新型集成阀块安装在18t叉车上,该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先导手柄和制动系统故障率大大降低,维修检测更加简单,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该机国产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市场推广价值。
合流控制 篇2
快速路合流区是主线交通和匝道交通交汇路段,车辆的汇入能影响主线交通正常运行,尤其在主线交通流近饱和时,车辆的汇入更直接导致交通中断。因此,研究合流区交通运行特性,确保主线交通不受车辆汇入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合流区及入口匝道交通运行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1,2,3,4]。然而已有研究有2个明显不足:①更多的围绕入口匝道通行能力展开,忽视了合流区自身通行能力;②更多关注在合流区“最大通行能力”,忽略了不同主线流量情况下合流区的通行能力。对于匝道控制方面,国内外都有很成熟的理论基础[6,7,8],但多针对高速公路匝道,对城市道路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在数据调查基础上,用仿真数据分析得到主线到达流率、匝道汇入流量与合流(影响) 区流量的关系,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快速路合流影响区通过最大车辆数的计算模型,并借鉴RWS-C策略[9]思想给出了基于影响区通行能力的匝道控制方法。
1 快速路合流影响区交通运行特性
《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5](HCM)给出了合流影响区道路几何定义:从主线与入口匝道连接处至主线下游450 m内包含加速车道及主线第1、2 车道在内的区域(见图1)。根据定义,由匝道汇入主线车辆利用外侧车道的间隙汇入主线,受其影响的主线车道数不超过2个车道。因此,匝道合流影响区指主线外侧2个车道,见图1中阴影部分。
经观测,合流区车辆汇入主要取决于主线车辆间的车头时距。主线上游车辆将减速行驶[10]或为避免受合流车辆汇入影响提前换道至内侧,见图2(a)。对于汇入车辆,若车道1有足够间隙,车辆尝试汇入后将加速行驶,直至与主线车辆速度一致,见图2(b);若无法立即汇入,驶入加速车道继续等待,见图2(c)。
以北京西三环上丰益桥和丽泽桥为调查对象,选择高峰和平峰时期对合流影响区匝道汇入车辆以及主线1、2车道到达流量进行统计,见表1。匝道车辆汇入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主线车辆的车道分布,对车道通过交通量有较大影响,同时汇入车辆数也受主线流量制约。在图2中,车道2流量大幅高于车道1,说明受车辆汇入影响,大部分驾驶员倾向选择内侧车道; 1车道流量大,汇入车辆数相对较低,汇入车辆数大小取决于车道1、2的交通量。
2 快速路合流区交通仿真
2.1交通数据采集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按性质分主要有2类:道路因素(主线车道数、车道宽度、加速车道长度)和交通因素(主线流量、匝道汇入流量、主线运行速度)[5,10]。调查采取了视频摄像结合人工计数的方法,由影响因素确定调查内容:①合流影响区流量,即1、2车道断面通过车辆数;②1车道车辆车头时距;③车辆运行车速;④汇入车辆数等。
图3中显示了北京四环合流影响区通过车辆的速度流量关系,由数据分布可以看出,该影响区断面最大流率约4 000 pcu/h,平均速度约65 km/h。
合流影响区复杂、无规律变化的交通情况给交通数据采集带来难度,样本量的不足限制了全面分析交通条件连续变化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作用。为此借助仿真软件Vissim对合流影响区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补充分析数据。
2.2仿真模型搭建与标定
依据《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11]设计标准,以常见快速路合流设施为搭建原型,并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了3种仿真方案,见表2。
模型标定主要对微观驾驶行为模型参数进行设置,包括适用于城市道路的Wiedemann74和常用于城际道路的Wiedemann99驾驶模型[12]。部分难以实际调查获取的标定参数,参照了以往研究经验取值[13],参数标定结果见表3。
将实际调查、仿真的合流影响区内侧2车道每15 min统计的速度流量数据进行对比,见图4。图中仿真与实测数据分布情况吻合,用t检验法[14]对2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也表明了无显著性差异。
3 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受主线流量和匝道汇入流量共同作用,而汇入流量又受主线流量约束,因此,合流影响区通过的最大流率取决于主线车辆到达情况。为此,定义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在主线流量给定情况下,合流影响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按照此定义,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包括了主线1、2车道流量和入口匝道可汇入最大流量,如见式(1)。
式中:Qc0为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pcu/h;Q1为主线1、2车道到达流率,pcu/h;q为可汇入的最大流量,pcu/h。
3.1通行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由式(1),主线上游到达流量和入口匝道流量共同组成了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用仿真数据绘制出了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与主线到达流率、入口匝道汇入流量的关系,见图5、6。
图5表示合流影响区通过最大流率随主线到达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随后保持稳定的交通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反映了主线到达流率直接作用于影响区通行能力大小,断面最大流率趋于恒定说明合流影响区达到最大通行能力值4 050 pcu/h,与实测数据相吻合。
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另一影响因素是匝道汇入量,绘制的合流影响区通过最大流率与匝道汇入流量关系示意图,并与图5作对比,其中横坐标为主线到达流率,纵坐标表示影响区最大流率、汇入流量,见图6。
当主线到达流率小于一定值(约2 300 pcu/h)时,合流影响区最大流率随主线到达流率增加而增加,因汇入车辆受匝道通行能力限制(最大汇入量约1 750 pcu/h),车辆不能无止尽汇入,此时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未达到最大值;当主线到达流率超过那范围时,匝道汇入车辆越来越受主线流量制约,并随主线流量增加,汇入车辆数减少。因此,合流影响区主线到达量在接近2 300 pcu/h时,将同时对影响区通过的最大流率和匝道可汇入量产生重要影响。
3.2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合流影响区主线流量达到情况,给出了合流影响区通行流量计算模型。
3.2.1 当主线到达流率不大于2 300 pcu/h时
由仿真结果(见图6)发现,当合流影响区车道1、2的到达流率小于2 300 pcu/h时,(受匝道自身通行能力限制)可汇入最大流率基本保持不变,取1 750 pcu/h。则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为
式中:Qc0为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pcu/h;Q1为主线1、2车道到达流率,当Q1≤2 300 pcu/h。
3.2.2 当主线到达流率大于2 300 pcu/h时
当主线到达流率大于2 300 pcu/h时,主线1、2车道上的流量直接影响可汇入车辆数的多少。这种作用关系可对图7中主线到达流率-汇入交通量的后半支曲线应用回归分析拟合得到,并最终得到基于主线大流量条件下的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式中:Qc0为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pcu/h;Q1为合流影响区主线到达流率,pcu/h,Q1>2 300 pcu/h。
式(2)表示主线1、2车道上游到达流率较小,匝道上车辆可以顺畅汇入;式(3)是主线到达流率较大,匝道上车辆汇入受主线流量的制约。因此,式(2)、式(3)给出了2种不同交通状态下,合流影响区交通运行情况,其可为匝道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为此借鉴RWS-C控制策略给出匝道控制的建议方法。其中RWS-C控制策略是一种基于需求-通行能力的算法,该策略将需求(合流区上游交通量)与瓶颈段通行能力对比,当需求在限定阈值之上,算法将直接给出最小控制率,当需求小于阈值,此时控制率要通过比较需求与通行能力来确定。
式中:r(t)为匝道控制率, pcu/h;Qc0为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pcu/h;Q1为合流影响区主线到达流率,pcu/h。
4 结束语
1) 经过调查并数据分析,发现匝道汇入合流影响区的车辆能影响快速路主线交通运行,且可汇入的车辆数取决于主线交通到达情况;
2)分析了合流影响区主线到达流率与匝道可汇入流率、合流影响区通行能力间的关系,得出合流影响区可通过的最大流率为4 050 pcu/h、匝道可汇入最大流率为1 750 pcu/h;
3) 当主线到达流率大于2 300 pcu/h时,应对匝道汇入率加以控制来保证合流影响区主线的稳定运行。
浅谈城市合流制排水管道的改造 篇3
目前我国众多城市除开发区及一些新建区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外, 其余老城区大都采用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 直接将雨水和部分生活污水就近排入城市水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 并由此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 因此, 要兴建城市污水治理工程, 必须对老城区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进行改造。
2 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改造的原则
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的改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改造措施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综合考虑污水水质水量、水文、气象条件、水体卫生条件、资金条件、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 结合城市排水规划, 在确保水体尽可能减少污染的同时, 充分利用原有管渠, 实现保护环境和节约投资的双重目标。
3 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改造的措施
现阶段, 对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分述如下:
3.1 改旧合流制为分流制
将旧合流制改为分流制, 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由于实施雨、污分流, 可以将污水全部引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从根本上杜绝了污水直接排放对水体的污染。同时, 由于雨水不进入污水处理厂, 处理水的水质水量可维持较小的变化范围, 保证出水水质的相对稳定, 容易做到达标外排。
要实施分流制, 要求有独立的污水管道系统和雨水管道系统, 便于接入相应的城市污水、雨水管网;同时要求城市街道的横断面有足够的位置, 允许新增管道的敷设。一般城市由于建设年代久远, 地下管线基本成型, 地面建筑拥挤, 路面狭窄, 如若将合流制改为分流制, 存在投资大、施工困难等诸多现实问题, 很难在短期内做到。
3.2 保留部分合流管, 实行截流式合流制
大部分城市, 如果水体环境有足够的自净能力, 基本上采取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系, 保留老城区部分合流管, 沿城区周围水体敷设截流干管, 对合流污水实施截流, 并视城市的发展状况, 逐步完善管网, 改为分流制。这种过渡方式, 由于工程量相对较小、节约投资、易于施工、见效快, 已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良好效果。
旱季时,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可将污水全部送入污水处理厂。雨季时, 通过截流设施, 只能将部分合流污水输送至污水厂处理, 超出截流水量的污水排入附近水体, 不可避免会对水体造成局部和短期污染, 而进入处理厂的污水, 由于混有大量雨水, 使原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 势必对污水厂各处理单元产生冲击, 这就对污水厂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在截流式合流制的基础上, 设置合流污水调蓄构筑物
有些城市, 周围水体稀疏, 环境容量有限, 自净能力较差, 不允许合流污水直接排入, 这种情况下, 可在截流干管适当位置设置合流污水调蓄构筑物, 将超过截流干管转输能力及污水厂处理能力的合流污水引入调蓄构筑物暂时储存, 待暴雨过后再通过污水泵提升至截流干管, 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基本上保证水体不受或少受污染。
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调蓄构筑物往往占地面积很大, 并且雨水量不是一个定值, 合理确定合流污水调蓄构筑物容积有较大难度;再者, 调蓄合流污水量最终要通过污水泵提升至截流干管 (极少数有高差利用的城市除外) , 造成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的不便, 同时也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及运行费用, 所以不提倡采用。
4 结论
基于我国城市排水现状, 应加强城市市政排水管网的改造, 做到雨水、污水分流, 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创造条件。因此, 对于城市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的改造措施, 应优先考虑分流制, 合流制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 加之我国大多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较薄弱, 受资金的制约, 在目前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改造中一味强调分流制不是很现实, 而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具有工程量小、节约投资 (约比分流制减少40%) 、易于施工、见效快、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摘要:论述了城市旧合流制排水管道的改造措施及适用条件, 应充分利用原有管渠, 保护环境节约投资。
浅谈合流制排水管网系统改造设计 篇4
污、雨水的收集、转输、处理与排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每个环节缺一不可。而系统的组成又可以细分为管网、泵站及处理场站, 管网由大到小又可细分为市政管网、小区 (厂区) 管网及建筑排水管。
对合流制管网系统的改造要依序而行, 要遵循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则有计划实施,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处理厂站的问题, 无论管网系统多么完善, 污水最后没有得到处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然后是市政管网、小区 (厂区) 管网、建筑排水管的逐级完善。污水场站及市政管网的改造设计均要在上一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并遵循相关的法规完成, 在此不鳌述。
2 排水体制的改变
我所在的地区为南方沿海地区, 降雨强度大, 雨季漫长, 如果将直排式合流排水系统改造成截流式的合流制排水系统, 只能解决旱季的污染问题, 而不能解决雨季的污染问题, 而且这种体制因截流倍数的原因还会增加下游管网建设规模及污水处理厂的负荷, 增加运行费用和处理成本, 所以截流式的合流制排水体制不能达到实现污染治理的根本目标, 只能治标, 不能治本。因此, 我们遵循的设计原则是“正本清源, 雨污分流”, 最终实现雨水、污水各行其“道”, 但与远期分流规划相结合的截污治理也不失为快速缓解污染问题的好方法, 先截流后分流, 虽然增加了工程投资, 但收到的社会效益却是立竿见影的, 短期内污染问题可以得到极大缓解, 截污干管又可成为远期的污水干管, 可以说是先期部分实现分流改造的规划布局。
3 截污设计
(1) 截污干管设计:
截污干管的设计需结合远期规划, 综合截流点及截流倍数的选择确定, 截流倍数的选择需根据当地的经验或参考周边地区的经验数据, 规范的取值范围为1~5, 工程中取1.5~2的比较常见。
(2) 可截流的条件:
截污干管在高程上需低于合流管道的标高。
(3) 旱季污水量的测定:
由专业测量部门对污水排放点进行旱季污水流量测量, 采取多次、多时测量的办法, 掌握最大时污水流量及污水流量变化规律, 做为截流点选择及确定后续管线规模的依据。
(4) 截流点的选择:
尽量在合流管进入箱涵前 (河道及海域前) 截流, 在管道处的截流相对在箱涵或渠道处的截流容易实施, 并根据流量测量结果对截流点进行取舍。
(5) 截流设施:
可采用截流槽、截流堰或采用槽堰结合的截流方式, 器材的选择上可针对实地情况采用止回装置 (防潮水倒灌进入污水管道) 及限流装置 (限制进入污水管道系统的雨水流量, 避免对污水场站造成较大的冲击负荷) 。
(6) 截污设施的短期性:
如前所述, 截污治理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的, 属短期工程措施, 当分流改造完成后, 截流管等设施均需废除或封堵。
4 溯源与清源
(1) 地下管线探测:
要实现管网改造设计, 就必须首先对改造区域实施全区域管线探测, 对地下排水管线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因为探测成本太高, 有的地区也采用只探测排水管线的方式, 但本文推荐对全部地下管线实施探测, 管线探测的越全面, 对设计提供的参考依据越充分, 在设计阶段能够解决的地下障碍情况就越彻底。排水管线探测需探测如下要素:管线起迄点坐标, 管径, 管材, 流向, 检查井地面标高、各接入管管内底标高以及井深, 对管道类别的判断 (雨水管、污水管或合流管) 等。其他管线的探测要素参见相关专业要求。
(2) 地上建筑排水管普查:
建筑内的雨污混流主要发生在阳台立管处, 如果阳台的使用功能发生了改变, 如改做卫生间或厨房, 阳台立管的使用性质就由雨水排水管变成了合流立管, 而对建筑的排水管调查主要就是针对阳台立管的调查, 如果变成了合流管就需对立管进行改造。立管改造的方法为将现状立管做为污水立管, 下部接入污水管道系统并增设水封装置, 增设立管检查口, 立管在天面下断开, 立管增设伸顶通气管;新设一条雨水立管, 在天面下与雨水斗相连, 下部接入雨水管道。地上建筑除空调凝水管及天面雨水立管可接入雨水管道外, 其余管道均接入污水管道。
(3) 主要污染源的调查:
饭店、发廊、泳池、洗车场、垃圾存放场等为重点调查对象, 需有专门的处理措施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如发廊、泳池需设毛发聚集器, 洗车场需设隔油池, 饭店需设隔油池及化粪池等。工业废水也需按相应环保法规根据工业废水的性质及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局部处理, 达标后方可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网。
(4) 对地下管网探测成果的调查与分析:
设计人员需按管线探测成果对现状管线进行调查核实, 找出合流发生的地点, 为分流改造提供依据。在排水系统改造设计工作中, 这一阶段的工作量最为繁重,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了, 设计工作就完成了大半, 管线的布设设计大多是在这一阶段的现场完成的。
1) 如果在一个断面上只有一条合流管道系统, 大部分情况下将此管道做为污水管道系统, 设计考虑新建一套雨水管道系统, 将原接入合流管道的雨水管改接到新建雨水系统中来, 从而实现雨污分流;
2) 如果现存的这条合流管道系统埋深较浅, 污水来源也较清楚, 也可以将此管道做为雨水管道系统, 设计考虑新建一套污水管道系统, 将原接入合流管道的污水管改接到新建污水系统中来, 从而实现雨污分流;
3) 如果在一个断面上存在两条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 可以根据两条管线的埋深及管径情况 (较深的一条做污水管比较合理, 管径较大的一条做雨水管比较合理) 及雨污水管线的接入情况 (污水管线接入的比较多的管线做污水管) , 可主观上将两条管线分别认定为雨水管及污水管, 然后后续管线的接入改造就有的放矢了。
4) 如改造施工场地狭小, 那么优先考虑布设污水管道, 雨水考虑散排, 在有条件布设管道的地方布设雨水口收集散排雨水。
5) 对于不具备施工条件, 无法实施分流改造的区域, 建议在区域的市政排放总口处实施截流。
(5) 管材选择:
排水改造施工大多在现状路及小区内进行, 选择合适的管材能够缩短施工周期, 加快施工速度, 能够减少因管道开挖对交通、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常选择新型塑料管材可以有效加快施工速度, 塑料管材具有重量轻、接口连接快速、沟槽开挖断面小、基础处理简单等特点。
5 其他事项
(1) 开挖及恢复:
排水改造施工的管线布设具有见缝插针的特点, 所以施工中会遇到开挖砼路面、沥青路面、大理石路面、花岗岩路面等各种铺装路面、绿化、围墙等情况, 所以在设计中要分门别类考虑对上述情况的恢复及标准。开挖回填宜采用石粉或砂回填, 施工压实度容易达到而且快速。
(2) 管基处理:
遇不良地质情况需对管道基础进行处理, 常规有换填、抛石、夯实、悬喷桩等, 需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3) 管槽支护:
工程的性质决定了部分管线离建筑较近或管道埋深较深, 这些都需要水工结构专业配合进行相关的支护设计, 而这就需要了解建筑的基础情况及地质情况, 需要专业地质勘探部门采取钻探或坑探的方式对上述要素进行评估, 做为设计单位设计的依据。通常采取的支护措施有木桩支护、槽钢支护、钢板桩支护及喷砼等。
6 结语
水环境的污染整治单纯通过管网改造工程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工程措施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治理目标的达到还要依靠行政管理及后续的维护、监督工作, 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摘要:因为历史原因,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老城区的排水系统仍为合流制排水体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类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也在日益加剧, 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触目惊心, 直排式合流制管道中的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进入自然水体中, 使自然水体的水质急剧恶化, 水体自净能力丧失, 水体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关键词:排水管网,管网改造,合流制,截污
参考文献
[1]杨根权崔丽琴《浅谈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的改造》.
[2]蔡振环田琴《城镇排水工程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合流控制 篇5
一、以法为主、儒学渐重背景下的西汉文吏
1.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西汉初期。西汉初期统治思想以黄老之学为中心,黄老之学是一种集儒、墨、道、阴阳等各家之长的思想学派,其中主张清静无为的思想符合当时社会久经战乱、需要休养生息的客观需要,为统治者所尊崇。但汉初的黄老之学有显著的法家化特征,其本质是秦代法家思想在汉代特定时期与环境中的变体和延续。故汉初统治思想明为黄老,实为法家。史载,汉高祖宣称将“悉除去秦法”但“诸吏人节案如堵”;汉文帝“本好刑名之言”;而汉景帝则“不任儒者”。历代汉帝对法家思想的实际支持奠定了它在西汉初期的统治地位。
秦代崇尚法制,在对作为国家政治和官僚制度载体的官吏进行选拔时主要以“文法”为标准。文法,即文书与法律,故秦时文吏不但地位崇高、作用重要,且均精通法律法规和文书书写。受秦影响,汉初文书档案工作承袭了法家指导思想,造成了当时酷吏之风的盛行。《史记·酷吏列传》首开先河地记载了十位西汉早、中期官吏,他们每一个都以执法严酷著称,其中不少人参与过文书档案工作并一度身居要职。如赵禹,担任过佐史、令史、丞相史和御史;张汤,担任过内史、御史、太中大夫,并最终官拜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西汉主管文书档案的最高官职,负责为朝廷起草文书、保管档案,监察一朝官员的不法行为,可谓位高权重。
汉初文吏除了精于文书法律之本职,还表现出了对统治者的高度服从特征。以上文提及的张汤为例,他自小善断狱文书,由一名普通长安吏步步高升直至位列九卿,依靠的是自身的真才实干和对皇帝意愿的高度迎合。史料记载其断案“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在张汤影响下,其下属皆表现出对帝王意愿和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忠诚,处处以皇帝的好恶为行事之准绳。而这也正是法家思想最受帝王追捧的统治效果,是其能够在秦代与汉初备受尊崇的重要原因。
儒家思想虽此时尚未走出秦代“焚书坑儒”的重创,不受统治阶层重视,但它在发展文化教育、建设礼仪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中的突出价值使其难以被长久忽视。汉初儒臣贾谊、贾山等曾立足儒学思想向文帝提出了许多治国建议,虽然只有部分被采纳,但儒学在皇权中的渗透已经开始,这为儒家思想后来的兴起打下了基础[2]。
2.儒家思想渐受重视的西汉中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和深化,法家思想在国家治理问题上的不适应性逐渐凸显。汉武帝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西汉中期的官僚选拔制度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汉廷对儒生的吸纳逐步体制化。当时“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包含德行、经术、法律与政务,不再强调文书和法律的特殊地位,儒生和文吏的竞争趋于公平,其入仕机会较汉初而言大大增加。
儒学自汉武帝起渐受重视,但儒法两家于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亦由此日趋激烈,而法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也并未动摇,文吏依然在国家行政中扮演重要角色。《史记·酷吏列传》所介绍的十位官吏有七个出自汉武帝时期,且其酷烈之风较汉初有增无减。文吏结构真正意义上的变更出现于汉宣帝时期,在此期间,大量带有儒家思想的“循吏”出现。循吏是儒家儒生与法家文吏的融合产物,代表这一含义的“循吏”用法最早出现于《汉书·循吏传》。“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故循吏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史料记载循吏,如文翁“,仁爱好教化”;朱邑“,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召信臣“,视民如子”“、其化大行”;黄霸“,力行教化而诛罚”等。可见循吏多通政务且善于从事教化工作,有利于政权巩固,与西汉中期稳定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符合。
循吏的产生方式:一是儒生习吏,如儒生文翁“,少通《春秋》”,后来“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发展成循吏。二是文吏向儒,如文吏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但后来师从名儒夏侯胜学习儒家思想,儒法并用,官至丞相。《汉书·循吏传》中存有大量关于循吏的记载,篇目数量堪比《酷吏传》。可见汉宣帝时期儒家思想在统治阶层的渗透已经较为深入,代表儒法两家的循吏和文吏在冲突中融合、共存。
二、儒家崛起、儒法合流大环境中的东汉文吏
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经宫廷教育进入皇亲贵族和上流社会,至西汉末年时已经在统治阶层中产生了普遍、深刻的影响。元帝、成帝自皇子时期便开始接受儒学思想教育,从内心喜好儒术,儒学精神的痕迹在其治国方略中有广泛体现。及至东汉,皇帝对儒术的推崇热情不减,光武帝曾亲自主持儒学活动,章帝更是以儒家思想为行为指导准则,身体力行。封建社会中,帝王的个人喜好对社会价值的引导作用极大,西汉末期以后的帝王好儒促成了儒法合流在东汉的实现。此外,东汉儒生对法家思想的了解、接纳程度较西汉而言更为深入,如东汉儒生桓谭主张儒法并行,德法并治,认为“王道纯粹,其德如彼;霸道杂驳,其功如此”(《王霸》)。儒生群体对法典的注释、研究也更加常见,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晋书·刑法志》)。
同时,儒法合流进程中的文吏群体发生了两点重要变化:首先是循吏更为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循吏在文吏结构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后汉书·循吏传序》中记载的循吏覆盖了大至郡、县,小至亭、乡等行政机构,其中提到的既有郡级的如南阳太守刘宽、齐侯国相吴祐,也有最基层的如某蒲亭长仇览等。随着儒学思想的崛起和循吏优势的增加,原本的文吏群体开始萎缩。据统计,《汉书》与《史记》中介绍的十五名酷吏均为文吏,而《后汉书·酷吏传》中介绍的七名酷吏中文吏不超半数。循吏、文吏的地位转换可见一斑。其次是文吏修养的提升。西汉早期,文吏习儒术者较少,故大多精于法律文书的表达而不擅文采。纵观儒学经典,如《诗》、《乐》等,均富于文学艺术色彩。可见接触儒学有利于文吏个人文学修养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湖北发现了一处秦代安陆令史的墓穴,其殉葬品中出土了法律、文书和占卜日忌等三种类型的简牍,反映墓主工作与信仰,种类较单一。而90年代江苏发掘的西汉末年功曹史师饶墓中,除了出土了占卜日记和各类簿籍等简牍外,还发现了被喻为“中国俗文学史上光辉篇章”的《乌神赋》。墓主以文学色彩鲜明的辞赋作品为殉葬品,其个人修养与文学喜好可以见得,而两次出土文献的差异也极好地说明了汉代文吏修养水平的发展。文吏群体在儒法合流进程中的转变意味着汉代官吏群体儒学化的初步完成,标志着对中国历史有深刻影响的“士大夫”阶层的正式产生。同时它也代表中国古代以“法令”为中心的政治秩序和以“教化”为中心的文化秩序的交融汇合。
三、儒法合流在两汉文吏群体中的影响范围及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两汉儒法合流的影响并没有遍及整个文吏群体。
前文论及循吏自汉宣帝时期出现后逐渐取代原本的文吏,在文档官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原有的文吏群体并未消亡于两汉,而是以一种不断冲击融合的状态与循吏共存于汉代政坛,并且直至东汉初期仍具有不可小觑之势力。另一方面,因儒法合流而形成的循吏多产生于文档官吏的上层。汉代官吏有长吏与少吏之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规定,凡“秩二百石”以下者均为少吏。这就是说,在汉代文档官吏中,除了秩千石以上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长史和秩三百至六百石的丞相少史和兰台令史等少数中央官吏等属于长吏外,其他大量的地方文吏,如各郡、县之主簿、佐吏、令史、佐史、书佐、功曹史等均为少吏。循吏多产生于文档官吏中的长吏群体而少见于少吏中。
造成文档官吏下层循吏罕见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文书法律知识的掌握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而对儒学思想的研习则需要较多的精力和较宽裕的物质条件支持。而汉代文档官吏中的少吏多处于官僚结构的下层,俸禄并不优厚,缺乏习儒的客观条件。除去物质原因,大多数文档少吏的工作沉重而繁杂,不具备研习儒学的时间。其次,文档官吏的升迁标准来看,文吏高升多依赖实际才干,与是否精于儒学并无太大联系。《汉书·酷吏传》中有关于文吏升迁的记载,如“(田广明)功次迁河南都尉”“、禹以刀笔吏积劳迁为御史”等。这些史料记载都清楚地说明了办实事、积功劳对文吏升迁的重要性,却少有笔墨提及官员个人儒学修养对自身仕途的影响。除了《汉书》,不少考古文物,如居延汉简、尹湾汉简中都有关于少吏晋升的描述[3]。以尹湾汉简为例,有学者对尹湾汉简中记载的少吏升迁为长吏的原因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因孝廉、方正、秀材等儒学素养因素晋升的有5人,而以格捕贼盗除、功迁、为军吏十岁补等政绩、才干等原因升迁的却有72人。前者在全部人数中所占比例不足一成,而后者却占据了将近九成,相去十数倍。可见儒学素养对文档官吏仕途的助力不大,官吏中儒生比例少的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这说明儒学对文档官吏中的少吏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就如同汉代儒法两家思想的关系一样,文吏和儒生间的对立与整合是始终存在的。
摘要:文档官吏也称文吏,是汉代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汉政治发展有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统治阶层治国理念的变迁对文吏群体影响深远,文章结合两汉统治思想之流变,阐述了统治思想变迁对两汉文档官吏的影响
合流控制 篇6
1 合流制截污管网系统及其溢流现象的成因
1.1 合流制污水管网系统介绍
合流制排水系统主要分为三种, 分别是直排式合流制、全处理式合流制和截流式合流制。其中, 直排式合流制污水处理系统是对混合污水不进行处理直接排入水道;全处理式合流制是将污水全部进行处理然后再排放;最后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是将前两种系统进行结合对污水实施处理的系统, 在直排基础上修建沿河截流管道, 在河道下游修建污水处理厂, 并选择一定的位置设置溢流井。
1.2 合流制截污管网溢流现象成原因
1.2.1 原有截污管网截流倍数设计普遍较低
我国常用到的排水系统是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这种排水系统主要是在靠近河岸的地区建设截污管道, 同时在合流干管与截污干管相交前或相交处设置截流井, 并在截流干管下游设置污水厂。在旱季时所有污水都排水到污水厂处理, 经处理后再排入附近水体。经了解, 国外常用的截流倍数取值为2~5, 我国最新的室外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中规定截流倍数取值为1~5, 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大多数建造时间较早, 在设计过程中基于从排水系统建造成本角度考虑, 一般采用0.5~1.0的低截流倍数, 随着城市的发展, 管网系统基本上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这样的低截流倍数设计未能满足雨天的排水需求。当降雨发生时, 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雨水径流也增加, 雨水进入截污管网, 当混合污水的流量超过截污管网的最大输水能力时, 雨水通过截污管网及时排走, 部分混合污水从溢流井溢出, 直接排入附近水体中。通常情况下将溢流部分的混合污水称作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水 (CSOS) 。
1.2.2 没有完善的CSOS污染控制体系
我国对该系统的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时间较短, 研究起步较晚, 而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已经配备了完善的污染控制体系。由于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外加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得各地的水体污染控制系统不够完善, 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溢流污染特点制定相应污染控制对策, 加快完善CSOS污染控制的规范制定。
1.2.3 合流制向分流制的改造缺乏引导方向
我国在早期的截污管网建设中, 主要采用是合流制的排水系统, 为了使废水达到雨水和污水分离排放的效果, 可以将合流制污水排放系统进行改建使其变成分流制排放系统。但是这种改建的方法在城市中是很难实现的, 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接户管进行改进, 通常会造成大量路面的破坏。此外, 许多地区的管网建成年代久远, 地上建筑物林立, 路面相对狭窄, 采用这种改建方法工作量相对较大, 在改建过程中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还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损失, 所以选择合适的排水系统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1.2.4 管网养护体制不完善
大多数截污管网已投入使用多年, 一直以来都未建立完善的管网养护制度, 在日常生活污水排放和降雨过程中, 污染物随水体进入管网当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 管内的沉积物会越来越厚, 从而导致管网的截面面积减少, 影响污水的正常排放, 当降雨量超出截污管网的最大负荷时, 沉积在管内的沉积物在雨水冲刷下溢出, 是溢流污水的重要污染来源。另外, 部分管网由于城市建设而引起管道塌陷、损坏, 未能及时修复, 一定程度上影响污水的正常排放。
2 合流制截污管网溢流污水防控技术
防控技术以减少污染物总量为目标, 通过对溢流污水开展初始控制、后期处理的的工程技术措施, 分两个步骤解决城市截污管网溢流污水问题。
2.1 溢流污水的初始控制技术
溢流污水的初始控制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方式是将合流制改为分流制, 将合流制截污管网系统改为分流式截污管网系统是最直接, 效果最显著的方式, 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合流制截污管网系统的溢流污染问题, 但是工程造价高、施工难度大是我们面对的难题, 特别是在老旧城区。第二种方式是提高原有合流制截污管网的截流倍数, 提高截流倍数能有效解决雨季污水溢流污染现象, 截流倍数取值越大, 越有利于对雨季溢流污水进行收集, 但同时, 截流倍数越大, 工程造价越高, 基于经济适用的考虑,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区远期和近期用水量、历史最大降雨量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截流倍数。第三种方式是建造分散式初期雨水处理设施, 通过改变地面径流条件, 增加降雨向地下的渗透, 减少地面径流量, 结合城市的建设规划, 将部分地面的铺砌材料进行优化, 采用多孔材料替代水泥地面, 增加雨水的渗入量和减少径流量。对普通渠沟内进行优化改造, 可在渠内填充砾石, 有利于雨水的快速下渗, 且可祛除90%的SS、55%的TP、50%的TN。
2.2 溢流污水后期处理技术
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水后期处理技术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设施, 第一种是消毒设置, 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性细菌和肠道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会通过水体传播较多的疾病, 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应该采用消毒剂或是其他的消毒手段去除水中的杂物, 对水中存在的病毒性微生物适当进行消灭。第二种污水处理技术是沉淀池, 这种技术主要是用来减少溢流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在大型沉淀池中投入少量混凝剂就会使悬浮的固体颗粒沉淀, 初期雨水经过30min处理后, COD祛除率为88%, SS祛除率为85%, 对污水处理效果较好。第三种设施是调蓄池, 在合流制系统中设置调蓄设施, 是国外解决解决雨季污水溢流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通过在是有效应对降雨期间由于降雨量超过截流管网截流能力和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导致污水溢流的工程措施, 未能及时排走的雨水先进入调蓄设施作短暂停留, 待雨后再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调蓄池的容量设计应根据截污管网的截流能力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进行合理建造。第四种设施是旋流分离器, 这种装置主要作用是对溢流进行处理, 当降雨量较大超过调蓄池的存储能力时, 部分的污水就会进入旋流分离器, 通过分流器后, 溢流污水在高速旋转作用下会将部分的固体悬浮物沉入到分流器底部, 形成固液分离, 使得流入排水管道的杂物减少, 一定程度上祛除水体中的COD和SS。
3 结束语
合流制截污管网溢流污水治理是目前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难题, 部分发达国家已对截污管网溢流防控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 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借鉴外国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溢流污水污染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 污水排放量、建成区雨水径流量日渐增加, 截污管网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变得严重, 特别是溢流污水问题对城市水环境质量影响深远, 开展混合截污管网溢流污水防控技术研究, 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城市污水处理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城市,合流制截污管网,污水防控
参考文献
[1]柳林, 陈振楼, 张秋卓, 等.城市混合截污管网溢流污水防控技术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 .
[2]唐宁锋.镇江市排水系统高截污率雨污水管网改造[D].江苏大学, 2012 (1) .
[3]任源.基于城市水健康循环的哈尔滨江段防控体系构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 .
合流控制 篇7
1 水质调蓄池作用
到目前为止,上海市绝大多数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旱流污水截流的同时,也进行了初期雨水的截流,但截流量有限,设计截流倍数仅为1.5~3.0。近年来,随着地区规划的调整及旧区改造的进行,中心城区污水量略有所下降,实际的截流倍数略有提高,即使如此,初期雨水的被截量一般≤2.0 mm/h。分流制排水系统虽经过改造,增设了旱流污水截流设施,但主要截流对象为旱季混接、汇入雨水系统的污水,基本起不到截流初期雨水的作用。因此,无论合流制还是分流制系统,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都十分显著。
最有效削减排入河道污染物量的工程措施是加大初期雨水的截流量[1]。如果仅从扩大系统截流泵提升能力及下游截流管道输送能力两方面着手,势必造成这些设施旱季长时间闲置,利用效率低下。为了充分体现投资效益,必须处理好截流设施设计能力、截流设施利用率与溢留频次的关系。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前提下,截蓄结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才是最佳的选择。因此水质调蓄池应运而生。
水质调蓄池的主要作用为“截污纳污”,调蓄水质。在暴雨期间收集部分初期雨水;在暴雨停止后,该部分的雨水再缓慢地输送至排水管道、泵站或者污水处理厂[2]。这样可以截留、去除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较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对河道的污染,对保护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分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水质调蓄池调蓄水量的分布情况如图1、图2所示。可以看出,分流制排水系统调蓄量加大,排放量减少;合流制排水系统泵站截流量及调蓄量加大,排放量减少。
2 水质调蓄池有效容积的计算
2.1 分流制
对于分流制泵站设置初期雨水调蓄池的容积,我国规范并无相关规定,参考德国废水协会“ATV Arbeitsblatt A 128 1992”标准和国内其他类似工程采用的设计参数,调蓄池容积(有效调蓄容积法)为
式中:V为调蓄池容积,m3;VSR为单位面积调蓄量,m3/hm2,可从图3中查询;AU为固化面积,hm2。
固化面积为
式中:F为汇水面积,hm2;ψ为综合径流系数。
世博园区采用了分流制排水系统,并建造初期雨水调蓄池削减初期雨水的污染[3]。以南码头雨水系统为例,经计算调蓄池容积(即初期雨水截流量)为3 250 m3,实际设计容积取3 500 m3,相当于截流4.9 mm的降雨量。
2.2 合流制
1)有效调蓄容积法。公式同分流制中式(1)、式(2)。
2)系统总截流倍数法。在上海市排水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编制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调蓄技术研究子课题研究报告》(2005年7月)中,研究、探讨了德国、日本等国调蓄池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排水系统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城市建设情况、人口分布情况等因素,提出了适用于上海市的水质型调蓄池的计算方法。
排水系统内增设调蓄池,实际上是增大了截流倍数。设置调蓄池后的系统总截流倍数为
式中:n为系统中截流设施的设计截流倍数;Q1为平均日旱流污水量,m3/s。
调蓄池容积为
3)临界雨水量法。在合流污水截流、调蓄工程中,德国规范采用的是“临界雨水量”计算。小于等于“临界雨水量”的雨水送至污水厂处理排放,大于“临界雨水量”的雨水才直接排入河道。所谓“临界雨水量”是指发生溢流时的单位面积雨水流量,理论上它的大小是由稀释倍数决定的,类似于我国规范中截流量。德国规范中临界雨水量计算见式(5)。
式中:rkrit为临界雨水量,L/(s·hm2);m为稀释倍数。
德国废水协会“ATV Arbeitsblatt A128 1992”标准中规定,“临界雨水量”可简化计算为
式中:tf为溢流发生前的管内流行时间,min。
当tf>120 min时,rkrit取7.5 L/(s·hm2)。
调蓄池容积为
以大定海排水系统为例,经3种方法计算调蓄池容积(即初期雨水截流量)分别为7 650、5 100和5 700 m3,结合结构设计需要,实际设计中大定海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取7 700 m3,相当于截流3.0 mm的降雨量。除此以外,排水系统内还设有合流污水截流泵,截流倍数为2.9倍,相当于截流1.8 mm/h的降雨量。在污水截流泵和调蓄池的共同作用下,系统排放的污染物量削减明显。
3 水质调蓄池截污效果分析
3.1 定性分析
在水文学范畴内,城市排水系统属于小流域排水设施。在工程设计中,排水构筑物的设计规模是按小流域洪峰流量考虑的,采用的雨水流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即为小流域、短历时、降雨强度均匀。实际降雨过程中,平均降雨强度是随时空变化的。在小流域,特别是平坦地形内,平均降雨强度在空间上的变化量较小,可忽略,但其随时间的变化却不能忽略。
在较强的降雨过程中,如果雨峰靠前,就会显示明显的冲刷作用,地表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前期、中期径流中,这部分径流正是水质型调蓄池的截流对象,因此即使在较强的降雨过程中,调蓄池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在较弱的降雨过程中,如果雨峰靠前,或者降雨均匀,但总降雨量与调蓄池容量、截流设施能力接近,水质型调蓄池的截污意义仍然非常突出。
3.2 定量分析
对上海市1985~2004年共20 a的降雨量进行统计,得出上海市年平均降雨场次为111次,每场降雨的平均降雨量为10.72 mm,平均降雨历时为6.87 h,两场降雨的平均间隔时间为71.36 h。大定海泵站与调蓄池在降雨第一个小时内的截流能力为4.8 mm,此后的截流能力为1.8 mm/h。按上述平均数据推测,一次降雨中能截流的污染物量>50%。如果雨型比较均匀,或者第一个小时的降雨量<4.8 mm,以后降雨强度比较均匀,并<1.8 mm/h,甚至可以做到合流污水完全被截留,防汛泵站不必启动,不产生放江量。这种雨型出现次数越多,系统被截获的污染物越多,排放至黄浦江的污染物越少。
3.3 CODcr负荷的削减量预测
雨水的CODcr负荷参照德国标准,取107 mg/L,按年平均降雨量、放江量减少50%预测,每年可减少随雨水进入黄浦江的CODcr负荷量至少247 t以上。污染物截留的预期效果明显。
4 水质调蓄池运行模式
4.1 分流制
1)初期雨水调蓄模式。降雨初期,雨水泵站进水闸门、调蓄池进水闸门开启,雨水泵、旱流污水泵不启动,雨水直接自流至调蓄池,至调蓄池贮满。
2)降雨中后期排江模式。降雨继续,调蓄池内的液位计探测到高水位后,发出信号自动开启雨水泵、关闭调蓄池进水闸门、开启雨水泵站出水闸门,雨水泵逐台进入运行状态,雨水排放至河道。此过程旱流污水泵不启动。
3)调蓄池排空模式。降雨过后,当污水总管及污水处理厂产生空余容量时(此信号来自监控中心),调蓄池排空泵开始工作,将池内初期雨水排入污水管网。此过程旱流污水泵不启动。
4)调蓄池冲洗模式。调蓄池排空后,紧接着进行池底淤积物的冲洗,调蓄池内分成若干廊道由仪表系统控制逐以冲洗各廊道。冲洗水由排空泵提升排入污水管网。
5)旱季雨水泵试车模式。开启雨水泵房出水闸门和回笼水管闸门、关闭雨水泵房进水闸门和调蓄池进水闸门,将河水引入防汛泵房集水池,达到一定水位后,关闭雨水泵房出水闸门;对某一台雨水泵试车,水在雨水泵房集水池、出水高位井之间循环,试车即将完毕,打开调蓄池进水闸门,同时连锁控制关闭回笼水闸门,试车水排入调蓄池;调蓄池排泥槽内的液位计探测到高于排空泵停泵水位后,启动调蓄池排空模式及调蓄池冲洗模式,将试车水排入污水管网。雨水泵房集水池水位下降到一定标高后,雨水泵停车。
6)旱季雨水管道排空模式。在不下雨的旱季,道路、广场冲洗水和洗车废水等经雨水口收集后,经雨水管网进入雨水泵站。这部分废水含有较高的污染物,不宜直接放江,久存于雨水管网内,会发生腐败,因此应及时将其排入污水截流系统。
4.2 合流制
除了分流制中相似的前5种运行模式外(进入调蓄池的为合流污水),另外存在旱季运行模式和初雨截流模式。
1)旱季运行模式。旱流污水进入总进水闸门井,水位低于井内溢流堰,污水重力流入截流泵房,仅有部分截流污水泵工作,将旱季污水提升至截流干管,防汛泵不工作,也不使用调蓄池。为防止河水倒灌,防汛泵房出水闸门关闭,闸门承受反向压力。
2)初雨截流模式。降雨初期,合流污水流量小于等于截流泵房设计规模,合流污水进入总进水闸门井,水位低于等于井内溢流堰,合流污水重力流入截流泵房,所有截流泵工作,将合流污水提升至截流干管,防汛泵不工作,也不使用调蓄池。为防止河水倒灌,防汛泵房出水闸门关闭,闸门承受反向压力。
5 结语
上海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大都市,设置水质调蓄池,可以减少雨水或合流污水排放至河道的量;在降雨历时较短、降雨总量较小时,还可以做到雨水或合流污水对河道的零排放,从而减小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设置水质调蓄池,还可充分利用已建的各大污水输送、处理系统的旱季空余能力,节约雨水处理成本。
摘要:在水质型缺水的城市,设置水质调蓄池,可以减少雨水或合流污水排放至河道的量;在降雨历时较短、降雨总量较小时,还可以做到雨水或合流污水对河道的零排放,从而减小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结合上海市大定海排水系统工程设计实例,介绍了水质调蓄池在分流、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作用、有效容积计算、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截污效果。最后介绍了水质调蓄池运行模式。
关键词:污水处理,水质调蓄池,有效容积,排水系统,初期雨水,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嫣,张辰.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调蓄技术研究及应用实例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6(2):67-68.
[2]陈捷,赵国志,王彬,等.调蓄池及其在苏州河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04(4):34-37.
【合流控制】推荐阅读:
合流制排水系统07-28
舒曼文化合流理论的反思与建构05-15
浅谈儒家与法家思想合流的渊源及现实意义06-01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07-05
货币资金管理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05-31
plc电气控制论文机电控制工程论文10-05
孤岛控制07-14
前期控制07-14
控制断面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