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特色

2024-09-26

抒情特色(共5篇)

抒情特色 篇1

摘要:冰心从“五四”起开始为新文学作出自己的建树, 她充满真挚感情的篇章, 独特的抒情特色与清丽的文笔, 将使她的散文作品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是使她“最最属于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地体现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

“我想随处可写, 随时可写, 时间和空间里, 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 以供慧心人的采撷” (冰心《往事 (十八) 》) , 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 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 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 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 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 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 丝毫不可挪移, 不容假借”, “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 使她“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 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 “行云流水似的, 不造作, 不矜持, 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 在冰心早期散文中, “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 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 充溢着“对父母之爱, 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 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 同病者之爱”, 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 这股柔情不事雕琢, 掏心倾诉, 坦率真白。例如, 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 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 (《寄小读者·通讯二》) 。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 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 常常以叙事为主, 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 融情入事, 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 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 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 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 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 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 挽住她的衣袖, 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 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 地上铺着席子, 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正是暑月, 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断续续说的几句话, 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 因为你奇异的智慧, 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 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 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 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 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 都流淌于笔端, 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 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 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 不是因我是‘冰心’, 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唯一的理由, 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 她的爱, 是摒除一切, 拂拭一切, 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 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 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 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 而且因爱着我, 她也爱天下的儿女, 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 ……‘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 其性质及影响作用, 评论家已多有评价 (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 , 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 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 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 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 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 (冰心《关于散文》) , 应该强调, 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 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 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 和‘光’, 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 没有咒诅。” (《寄小读者·通讯十三》) 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 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 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 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 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 爱恋带着装诬”, 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 造成了冰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 因而, 她的文章中, 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 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 远离乡土亲人, 病魔缠身的境遇, 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 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 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 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 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 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 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 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 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 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 白纸包裹的礼物来, 堆在我的床上, 一包一包的打开, 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 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 一刹那顷童心来复, 忽然想要抱到母亲床前去, 摇醒她, 请她过目, 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 颠倒的, 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 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 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 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的, 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 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别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 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 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 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 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如同一杯醇酒, 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 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 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 摇曳生姿, 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 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 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 (《往事 (十四) 》) ;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 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 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 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 因为物在人亡, 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 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 (二) 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 无可比拟!仿佛万一, 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 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 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 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 “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 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 “不宜于燃枝野餐”, “不宜于爱友话别, 叮咛细语”, “不宜于高土徘徊, 美人掩映”, 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 悠逸之情顿生, 作者思绪万端, 有如水的客愁, 有如丝的乡梦, 有幽感, 有澈悟, 有祈祷, 有忏悔, 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 又进入“幻境”, “泛入七宝莲池”, “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 “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 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 “另一部分青年, 包括我自己, 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 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 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 震动了年轻的冰心, 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 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 家庭生活的优裕, 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 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 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 “爱在右, 同情在左,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也不悲凉” (《寄小读者·通讯十五》) 。要做到这一点, 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 如前所述, 在她的散文中, “爱”充溢着一切, 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 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

不仅如此, 这种抒情的特色, 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 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 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 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 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 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 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 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 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 思想上、个人经历上, 生活境遇上的不同, 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 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 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 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 冰心往往边叙边抒, 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 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白情怀, 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 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 都各有特色。因而, “冰心只是冰心, 不是任何其他人”, 她的“特有的作风, 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 (李希同编 (《<冰心论>序》) ) 。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 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 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 有不受鲁迅影响的, 可是, 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 那是很少的, 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 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 “乙乙欲抽”的情怀, 清新隽丽的文字, “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 (阿英语)

冰心从“五四”起开始为新文学作出自己的建树, 她充满真挚感情的篇章, 独特的抒情特色与清丽的文笔, 将使她的散文作品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抒情特色 篇2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 论朱自清散文艺术

★ 朱自清散文精选

★ 朱自清《背影》艺术分析

★ 朱自清春天散文

★ 朱自清散文绿

★ 朱自清散文-冬天

★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 朱自清散文春节选

浅谈李煜词的抒情特色 篇3

【关键词】李煜词     抒情特色    白描      景中寓情      直抒胸臆

李煜的词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历代词家推崇它,广大读者喜爱它。那么它的魅力何在呢?我认为,那正是源于他那无与伦比的抒情特色。李词的抒情特色,具体表现在作者怀着纯真深挚的感情,抒发的是人生经历中最真切的感受,或用白描,或是景中寓情,或是直抒胸臆,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李煜词中的情如此动人,首先得益于他善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王国维称赞李煜的词“神秀”。“神秀”在哪里呢?我认为,“神秀”就是洗却铅华,纯用白描手法表达人物内在神韵的功力。李词的语言极为平易,从不用生僻的典故,文清字顺,语虽浅而感情却很真挚。例如《清平乐》:“别来春半 / 触目柔肠断 / 砌下落梅如雪乱 /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 路遥归梦难成 / 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这首词是作者思念其七弟的作品。全词以写“愁”开头。“别来春半”,点明这是写离愁;“触目柔肠断”五字写出了相思之苦,这五字毫不掩饰,毫无艰涩之意,却道出了一片深挚的手足之情。“砌下落梅如雪乱 / 拂了一身还满。”此句写台阶下落满点点梅花,凌乱似雪,落在人身上,拂去一身又来一身,这岂不是诗人愁苦心情的体现吗?最令人叹服的是末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恨绵绵,遥无尽期。用随处生长的春草比作离愁别恨,更说出了愁绪的旋生旋灭,排除不尽的意味,这春草和梅花一样有相似处,在本质上和愁、恨有共通之点。这样,李煜运用白描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准确地刻画出细腻的内心活动,使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形象鲜明的效果。

李煜词中的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在于他采用了景中寓情的手法,把抽象的思维融入景物描写中,创造出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如《乌夜啼》:“桃花谢了春红 / 太匆匆 /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 / 相留醉 / 几时重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佳作。起句“桃花谢了春红”,寄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可以说,正因为李煜把不尽的情思融入具体可感的景物当中,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从而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李煜还善于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把心底的苦痛悲哀直接宣泄出来,造成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李词的最大魅力在于高度融合了真挚的感情,把沉积于胸间的亡国之痛、思国之悲直接抒发出来,揭示人生无常、美景不再,引起读者“总是在失去以后才想再拥有”的强烈共鸣。比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直抒胸臆、深沉凄婉,语言明白如话又非淡而无味,抒发了词人当阶下囚之后无穷无尽的哀怨。

可以说,直抒胸臆这一手法贯穿于李煜的许多作品中。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是以重笔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男女的离别之愁,而是失去故国的深愁长恨。这样的深愁长恨,心中该是什么滋味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君主变囚徒的滋味。这种滋味,后主亲自尝试,尚且说不出;凡人未能尝试,如何能说清?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痛,更甚于痛哭流涕之哀。这就是李煜的抒情方式,其撼人心魄的魅力可见一斑。

最后,李煜还善用比喻、对比、象征等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我认为,李煜在抒情技巧方面最为出色的是比喻。例如前面提过的把“离恨”比作春草,写出了离恨绵绵,旋生旋灭,那是不用说了。他尤喜用水来作喻,模拟他心中的愁恨。在他的笔下,水和恨融成了一体,水的深度和强度也就是恨的深度和强度。例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等。这些词句,通过水流的模拟,不仅赋予了愁恨以形态和动态,而且仿佛有着水的声响,你会感到一种节奏、一种旋律在字里行间行进、回荡。至于对比、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当出色的,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这里不一一细说了。由于李煜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技巧结合起来,使他的词作无论是伤春离别,还是心怀故国的情思,都写得哀感动人。

总的来说,李煜把词这种特别适宜抒情的诗歌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但敢于把激情化为词,也善于把激情化为词。感情本身多么深厚,他就表现得有多么深厚。有人说,优美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李煜的抒情词就是凝固的感情。李煜,这位“词中之帝”,他的词必将在我国文学史上长久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游学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河北师范学院编写.语文知识词典[S].

浅谈韦庄词的抒情特色 篇4

一、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

古代词人写词通常都假借女子的口气,“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可知”,谁在照着鸾镜,谁在戴着花枝,自然而然是女子,“此情谁可知”便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然而词的作者大多是男子。就算他写现实的相思之情,也只是一个假托的转折。韦庄词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从不借女子的口气,直接以男子的口吻来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像《女冠子》(二):“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词人在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生活的断面,一个梦境:自己钟情的女友,分别已久的女友,忽然在梦中出现,而且是那样“分明”,而且是“语多时”;女友也仍是那样年轻而美丽,“依旧桃花面”,也仍像当年那样,羞涩而又有如小鸟依人,“欲去又依依”。这样的梦境,叫人怎能不感动!并且,抒情者根本不知这是梦境,完全把它当成了现实,所以,“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毫无疑问,在这首词里,抒情者是一位男性,也可以说,就是作者自己。这里面有女性,但是,这是男子眼中的女性,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观察女性,来描写女性。

韦庄的词不仅直接而且真切,很多作者写词大半以女子的口吻写出,很少以男子的口气来写,他们想象那词中的主人公就是“举纤纤之玉手,拍案香檀”的女子。这样写给歌女演唱的艳词,是没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因为它没有个人的真情实感。而韦词是直接抒写自己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这样就使词在韵文形式从歌筵酒席之间摆脱出来,不在是不具个性的歌辞而是直接演化为自己情感的抒情诗了,这样就使词在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再一方面以女子的口吻写出的歌辞,感情上都表现得比较专注,这是因为旧时传统礼教的要求,而她们又是处在被选择、被遗弃的位置上,因此女子表露感情的口气都是期待的,她们不可能主动去追求。古代词人所写女子的情感便是如此,而男子的情感却不这样。像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这首词记述的是词人在一次春夜宴会上惊艳的情事,与韦词相比较,情感方面他写得很多情,女子不是唯一目的,可以是玉箫,也可以是连、红等很多人,他很尊敬这些女子,表现的出来品格也较高,但是他对这些女子没有很深切的感情,不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但韦庄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对女子的思念,比其他男子来写这类爱慕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而且是无可替代的。

二、隐约的叙事为情感的抒发提供背景

韦庄身为唐朝的进士,但因唐朝的灭亡而成了前蜀的宰相,而且他一生几乎是到处流浪,这种遭遇,让词人满腹感慨,正所谓“物不平则鸣”,满腹的感慨总要有一个宣泄的地方,词人于是找到了词这个宣泄感情的渠道,用五首《菩萨蛮》记录下自己心灵历程。同五首《菩萨蛮》一样,两首《荷叶杯》也是一个整体。词人同这个绝代佳人相逢、相识、相爱、相别、离别后相思。“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这种苦苦的相思,就是这两首《荷叶杯》的创作缘起。两首《女冠子》也是如此。词人枕上梦见自己钟情的女友,分别已久的女友,梦见她“依旧桃花面”,“欲去又依依”,醒来方知是一场虚梦,于是“不胜悲”,于是以词作来宣泄自己的悲伤。这些作品,常常不是触“景”生情,而是因“事”生感。这不能不说是韦庄词的一个特色。

韦庄的一部分词作,常常就是一首小小的叙事诗,或者说像一篇短短的叙事散文,叙事就是抒情。像《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这里有时间,“那年”“深夜”;有地点、环境,“花下”“水堂西面画帘垂”;有人物,“我”“谢娘”;有事件,有过程,“初识谢娘”-“携手暗相期”-“相别,从此隔音尘”-“相见更无因”。这些记叙的要素,样样齐备。这里,除了“惆怅”一词之外,词中没有任何其它表达感情的词语,更没有任何独立专一的抒情句。词人要表达的感情都蕴涵在叙事之中。“记得那年花下,深夜”,记得“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还记得相别之时,“惆怅晓莺残月”,为什么记得这样清楚,就因为这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相恋啊!词人就这样在默默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自己恋人的那种强烈的永难磨灭的爱恋之情。“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这前一句是说明,后一句是议论,都不是直接抒情,但读者却可以从中读出那种入骨的沉痛。“俱是异乡人”,两人都背井离乡,这同一个人背井离乡不同,一个人离开家乡了,另一个还在家里,只要离家的一人回到家乡,就可以见面了;“如今俱是异乡人”,何年何月才有重逢的机会!可以说,词人在这里句句叙事却句句抒情,叙事就是抒情。抒情和叙事完全融为一体。

三、清丽疏淡的抒情风格

温庭筠词和韦庄词并称“温韦”。他们在《花间集》里是两位突出的词家。《花间集》选录晚唐五代十八家词五百首,其内容大都描写上层阶级的冶游亭乐生活和离情别绪,其语言多浓艳软媚。但温词浓艳香软,韦词清丽疏淡,却已为世人公认。周济评二人词风,说:“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此语甚受世人称道。韦庄的词,往往以白描的手法,运用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叙事写人,表达深藏内心的感情,有如“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

韦庄词的语言是清新典雅、生动形象,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给我们展现出一幅人物山水画,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这是因为诗人的心是这样的感知外部世界,所以他作品所描绘的就是一幅幅山水画。在词作中,韦庄通常用简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民间词的抒情方法,写出“情深语秀”“遏响入云”的作品。不在词藻的华丽,贵在用情的真切,写出疏朗清新、自然质朴的民歌,从而把文人创作风格的词引领到民间抒情风格的道路上来,并给以艺术上的再加工和提高。如《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思帝乡》“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都是以这样直率真实的语言表现深挚的情感。跟民间词《敦煌曲子词·菩萨蛮》的“枕前方发尽千般愿,要休除非青山烂”等词情调和语言,却极相似。

韦词在写景状物上经常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着色清淡,直抒其情,自然吐露心曲。历代的评论家在评价韦庄的诗词时,大多用“清”字。如“韦庄着色清淡,多自然秀发”“韦庄清空善转,殆与温尉异曲同工”以及“端己词清艳绝纶,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韦庄的诗“多反映时代苦难和个人怀才不遇,屡遭挫折的郁愤,即使他的那些以缠绵婉美见称的闲适、吊古诗,也不见浓艳的词藻和颓废的情调,多写的素朗可喜,一清如水。”“韦庄的文学清丽之说,乃是提倡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纯净高洁,文学情韵的风雅秀美,文学欣赏的公正客观和闲情逸兴。”可见无论是韦庄的诗还是他的词,无论是“清淡、清空、清丽”其重点全在“清”上。如前面我们所引的两首诗,还有其词《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江南的清丽景色,同时又巧妙地借用景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春水碧于天”的晴朗明媚;“画船听雨眠”的优雅情调;“皓腕凝霜雪”的脉脉深情都唤不回“洛阳才子他乡老”的感伤哀情,都在这朴素自然的语言中传递出来,虽清淡却直入人心。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一种是铅粉黛石,即花粉胭脂之类,通过化妆而外加上去;一种是由于姿容美好,一笑一盼,就能光彩照人。这后一种文采当然更是动人。而韦词就是这后一种风格。“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何等朴素,何等清丽。

综上所述,韦庄不仅把词这种歌谣筵席之间,最没有个性的艳歌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抒情诗,更值得赞赏的是他所倡导的感情是强烈而集中的,语言是清新自然的。这是韦庄词的特色。它可以从感受自然使人们得到一个品质的提升,而不再是没有寄托和意义,这种词的产生是五代时期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唐宋词欣赏[M].北京出版社, 2002.

抒情特色 篇5

骆宾王生活的时代, 是大唐王朝建立之后, 经过太宗一朝的励精图治, 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蒸蒸向上的“大唐气象”的时代。在这种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繁荣富足的大唐盛世之期, 大批的年轻文士武卒都想趁此机会建功立业。他们中有的想立功边陲, 有的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 施展自己的抱负, 奋发向上是这个时代的共同风尚。骆宾王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与唐王朝创建初期统治阶级的励精图治、蓬勃奋发的气象是相应合拍的, 他的不少诗篇都表达出忠君报国、建功立业、发挥文学才华、施展政治抱负的愿望。

骆宾王出身寒门, 但才华横溢。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儒家经典、探索立国为民之道, 并以儒家的处世之道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他以鲲鹏自居, 而满腹的经纶又使他急于击水抟空。所以, 他锐意进取, 亟求入世, 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实现他早年兼济天下的宏愿。骆宾王在入仕上表现得十分急切, 弱冠之前, 他的父亲就死了, 刚过了丧期, 他就打点行装, 告别母亲, 匆匆上京谋仕。这期间虽然也有迫于要奉养母亲而不得不赋闲在家的日子,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进取入仕。他虽出身寒门, 政治上绝不取容。依附权贵, 与世俗同流的态度自处, 他严格地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 古代的圣贤的行为来要求自己, 遇到不平的事则直言指责。由于它的这种严肃的政治态度, 在官场上势必得罪很多人, 自然也就引起同僚的排挤, 上司的不满, 因此一生仕途坎坷, 长期的怀才不遇 , 甚至受诬陷而入狱 , 这都是他的正直所引起的。

骆宾王的《畴昔篇》是其自叙平生行踪并融入世事沧桑感慨的诗篇。这首诗长达一百韵。从作者少年时代一直写到冤狱遇赦, 描述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可以说是骆宾王用诗写的一部自传和回忆录。诗写于狱中, 创作的目的是借平生的耿耿行止, 以表明自己行踪的光明磊落、志趣之高洁无暇, 从而申辩自己遭诬入狱的无辜。所以骆宾王在谋篇布局上, 对自己生活道路上的重要历程, 都一一加以描述, 并表明自己的深切感受。例如他在诗中开头, 就描写自己早年的志趣行踪道 :

少年中英侠, 弱岁贱衣冠。既抚寰中赏, 方承启膝下欢。遨游霸陵曲, 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谔, 难肯逐金丸。

诗中交代了自己早年丧父之后, 为了家计和自己的仕途前程, 匆匆上京求仕, 其间漫游京洛的行踪。但同时又抒发了自己“重英侠”“轻衣冠”, 不肯屈节权门, 不愿追逐豪贵的操节志趣。表明了自己少年时代即重义尚节, 耿介自许。同时也向人暗示 :自己之所以一生仕途坎坷, 怀才不遇, 命运乖蹇, 其根源正在此。

诗人在叙述自己前期的坎坷经历时, 这样写道 :

卿相未曾识, 王候宁见拟。垂钓甘成白首翁, 负荆何处逢知己。判将命运赋穷通, 从来奇舛任东西。不应永弃同刍狗, 且复飘摇类转蓬。客鬓年年异, 春花岁岁同。荣亲未尽礼, 徇主欲申功。

这段诗即叙述了自己的生平行踪, 有抒发了强烈的身世感慨。早年的仕途不顺, 壮志难酬, 被迫闲居山野, 无人提携引进, 最后只好从军边塞, 可以说每一句诗都是作者用强烈的感情浸透出来的。使人读后, 内心受到极大的感染。

在《畴昔篇》的最后, 诗人写自己在诬赃入狱受尽屈辱后, 终于遇赦获释时这样定道 :

忽闻遗使发关东, 传道天波万里通。涸鳞去辙还游海, 幽禽释网便翔空。舜泽尧曦方有极, 谗言巧佞傥无穷。谁能据进依三铺, 会就商山访四翁。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 忽然听到了从东都洛阳发出的驿使, 宣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陷进车辙行将涸死的小鱼, 终于脱离了险境, 可以回到大海去遨游了, 又把自己比喻成为久遭幽禁的小鸟, 总算离开了罗网, 可以在高空翱翔了, 又把自己喻为久遭幽禁的小鸟, 总算离开了罗网, 可以在高空翱翔了。但“皇恩浩荡”的大赦机会毕竟有限, 而奸佞的谗言构陷却是无穷无尽的。诗人觉得不能再留在京城, 得赶快离开官场这个是非之地, 到商山去和四皓为伴, 过退隐林泉的生活。这既有脱离牢狱的欣慰与庆幸, 也有受谗佞诬陷的愤怒和隐忧。而且还表明自己隐遁的心志 :不是消极的避祸, 而是一种含了愤怒的反抗。

参考文献

[1]倪森兴.初唐四杰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7

[2]杨柳.骆祥发.骆宾王评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11

上一篇:虚拟制造系统下一篇:井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