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式企业

2024-07-03

学院式企业(共7篇)

学院式企业 篇1

摘要:学院式企业是“工厂教学”的升级版, 是校企合作中衍生的新形式。是把学院培养人才的部分功能迁移到企业, 并利用企业的优势开展人才培养。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不是简单枯燥的操作实践, 而是具有一定顶层设计, 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顶岗、就业合理的黏合在一起, 突出职业素养与素质教育, 培育的是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学院式企业,高职,酒店管理

无锡山明水秀大饭店始终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定位在员工培养储备上。2011年山明水秀大饭店因发展需要,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互联互通, 布局优秀人才储备体系, 开始尝试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建“学院式企业”, 将高职院校的部分教育功能迁移到企业, 并与企业的内部机制与管理打通, 提供企业岗位培养打造优秀人才。企业先期通过人才培养理念洽谈、合作院校遴选, 最终选择与无锡南洋学院合作共建“水秀学院”, 以“水秀学院”为载体, 引入南洋学院“以职业素养为抓手, 准军事化管理为制度”的素质教育模式, 结合企业的优势, 来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开始尝试探索在企业内部建设“学院式企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初期的制定教学计划、整合企业教学资源、编写内部讲义、企业师傅授课、学校老师挂职到目前的素质教育、订单委培、专本连读、技能大赛、共用实训基地、共享实训资源等全方位合作。

1“学院式企业”内涵建设

1.1 企业体现双重管理标准合一。

通过合作, 引入双重制度 (企业制度、学校制度) 对学生进行管理。校企保证教学内容、技能标准与专业发展同步, 教学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对应, 教学模式与企业培训模式接轨, 学生技能规范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通过合作, 可获得企业所有的教学资源与真实实训平台, 迅速提升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1.2 企业体现教书育人全程贯通。

校企每年组建订单委培班, 设立管理机构, 与面试合格的学生签订就业保障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教学项目与内容, 结合企业内训模式开展工学交替教学工作。在企业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水秀学院”, 包括专属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中心、图书馆、活动区、本科宿舍、专科宿舍等, 体现出学院教育元素;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研讨、日常教学、考核等各教学环节, 每学期为学生举办主题讲座、技能大赛、课外活动等。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岗位, 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设备与培训, 每年更新与添置, 满足学生实践需要。

2“学院式企业”运行体系建设

2.1 确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项目的决策机构。

建立由行业领导、企业专家、学校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负责指导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由学校学生管理负责人与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部, 负责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

2.2 合作模式。

企业每年6月份将订单委培的人数报给学院, 签订合作协议, 落实工学交替岗位及实习期间的吃、住与待遇津贴。学院在假期开始进行宣传招生, 企业与学生面试, 企业把最后确定的学生通知学院, 组成订单委培班。委培班学生三年中每年有4-6个月通过在企业完成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的课程教学计划, 同时开展岗位实践。模式:校内学习 (正常学习) →企业见习 (完成8门课程教学与考核) →校内学习 (正常学习) →企业顶岗 (完成8门课程教学与考核) →校内学习 (正常学习) →企业就业 (双向选择) 的工学交替模式。

2.3 开放式的运行保障机制。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监管”的原则, 实现项目管理逐级监管。校企建立开放的运行保障机制, 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职业资格考证与技能大赛、教师与技师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建立适应校企合作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定期与不定期对企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测, 完善适合企业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3“学院式企业”新模式的优势体现

3.1 教育功能有序平移到企业,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企业建立“学院”, 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功能迁移到企业, 结合企业固有的企业文化、培训、岗位实践以及资源, 让学生得到更大的锻炼空间。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评估, 学生能力显著提升。

3.2 合作层次多样化, 资源整合实现共赢。

在“学院式企业”的框架下, 校企合作层次呈现多样化。目前, 南洋学院与无锡山明水秀大饭店已经共建了“水秀大专班”、“水秀本科班”、“水秀党建班”;设立了“水秀奖励基金”, 奖励优秀学生;连续三年举行了“水秀杯”职业技能大赛;主办了“山明水秀杯”篮球联赛等冠名活动。山明水秀大饭店在原有的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基础下, 与南洋学院共同申报建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采取订单委培模式。在“学院式企业”合作框架下企业出资50万, 在校内建成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资源进一步的整合, 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3.3“学院式企业”模式促进了专业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 从解决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 到目前的全方位一体化合作, 尤其促进了专业建设。从专科到本科、从酒店管理专业到烹饪专业、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合编培训教材、拍摄项目教学视频等。引入企业的“精髓”, 请企业人员加入专业建设委员会, 从而在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互聘、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保证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同步, 与行业并行。

3.4“学院式企业”实现四重功能。

第一, 按照学校与企业的标准完成学生的教学和技能培训。第二, 学生在企业中能享有学院的氛围, 学习、实践、生活高度融合。第三, 学生可以使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设施, 企业提供岗位实践。第四, 学生尚未毕业就有机会提前晋升企业的管理岗, 担任领班主管等职务。

“学院式企业”模式的基础是校企双方联合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企业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要求的同时, 也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在合作中, 尤其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有益探索, 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素质教育贯穿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养成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生早课、课前演讲、生产现场5s管理、文明宿舍评比等多种措施) ;聘请企业人员来校交流讲座, 宣传企业文化, 讲授职业素养、职业礼仪;专门开设《企业文化与职业技能》课程等。“学院式企业”模式关键点是企业与学院如何协助, 目标需要高度一致, 过程需要进一步评测, 对最终人才质量如何建立评价体系, 这些都是需要后期逐步去实践与思考的。

我国近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综述 篇2

一、清末学堂陶瓷教育阶段

清末一系列战争的失败, 加促了国人对西方社会的了解, 以及对其教育的主动接受。此时以洋务、维新派为代表的革新集团, 以创办新式学堂或试验场等形式培育时代科技人才。在陶瓷教育方面, 实业教育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1]为宗旨, 迅速展开。这一时期内首先是周学熙在袁世凯的支持下率先创办了具有生产、示范、指导、培育性质的实业机构———直隶工艺总局, 周学熙认为“工非学不兴”, 而“学非工不显”, 因此主张“工学并举”[2]。所以在该局中创办了陶瓷实习工厂, 以培育能够使用新式生产工具的技术人员。

1905年熊希龄在督抚端方的支持下提出“立学堂、设公司, 择地均利”[3]的主张, 创办了湖南醴陵瓷业学堂和湖南醴陵瓷业公司, 开创了我国釉下五彩装饰之先河。1908年刘怀芬在高州知府英麟的支持下设立专门瓷业学堂———高州府瓷业学堂;1910年3月, 巴塘粮员在川滇边务大臣赵尔奉的支持下创办了巴塘陶业学堂。1910年康达、张浩在张謇、瑞澂等人的支持下, 创办了中国陶业学堂和江西瓷业公司, 在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4]思想的影响下, 该校提出“脑手并用、科艺结合”的办学理念。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一些普通实业学堂中也添加了陶瓷教育, 如湖南高等实业学堂, 醴陵中等工业学堂等。这一时期的陶瓷教育尽管处于一种照搬日本模式的阶段, 但它们积极的引入国外学院式教育, 将自然科技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去, 为我国陶瓷教育的近现代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民国初期 (1912-1926) 学校陶瓷教育阶段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规范和指导下, 陶瓷教育办学宗旨由“教授农工商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1]发展为“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 陶瓷教育体系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较为科学的完善。如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在率先在陶瓷教育中招收女生, 并实行了陶瓷工程与陶瓷艺术双轨制教学,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性大学里加入陶瓷教育, 如北京大学等, 这样就形成了初、中、高级的近现代陶瓷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陶瓷高级技术、科研人才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陶瓷专门学校主要有湖南省立乙等窑业学校, 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 巴塘陶业学堂, 禹县县立陶瓷职业学校、江苏省立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等。

此外在一些普通综合类学校中也开设了陶瓷相关专业教育, 如据陶业专家凌其俊回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也曾经开设窑业科,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山西省立甲种工业实业学校等学校业开设了窑业科。

三、民国中后期 (1927-1949) 职业陶瓷教育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暂时稳定了国内战乱迭起的局面, 在陶瓷教育方面积极推行职业教育, 为此先后颁布了《职业学校法》和《职业教育实施纲领》, 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 注重职业学校的实习, 各科学校均“应以先实习后讲授为原则”, 以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在抗战胜利后积极恢复、增设国立职业学校, 增设地方职业学校, 发展地方职业教育, 鼓励创设私立职业学校等。学校培养目标也从民初的“教授农工商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发展为“授予青年简易之生产知识与技能, 以养成从事职业之能力”, “授予青年教高深之生产知识与技能, 以养成其实际生产及管理能力, 并培养其向上研究之基础”。这一时期的陶瓷教育专门学校有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 四川省立窑业学校、广东省立高陂陶瓷职业学校、甘肃省立华亭陶瓷职业学校、福建省立德化陶瓷职业学校, 苏州磁工科职业学校, 江苏宜兴陶业学校,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 景德镇东方艺术学校、等一批陶瓷职业类学校应运而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工合组织以及私人办学也参与到了陶瓷教育中来, 如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和景德镇东方艺术学校, 前者将国际上先进的宣科式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陶瓷教学工作中, 丰富了陶瓷教育形式。后者运用个人力量, 借助相关政策, 将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以最短的时间转化为教学实践, 在教育教学的灵活性、专业设置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普通高校和中小学中开设了陶瓷教育。如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专, 国立北平艺专等;景德镇立中学, 萍乡上埠小学, 景德镇的时敏小学、模范小学、竟成小学等。

四、新中国时期陶瓷教育改造调整阶段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代。是年12月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决定了该时期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 为生产建设服务”。先是接管国民政府时期的陶瓷专门学校, 如将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 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 江苏宜兴陶瓷职业学校,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等学校接管并有相关政府单位委任专员领导。

1952年, 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相关要求, 仿照苏联高技模式, 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调整后上述各学校均被合并整合。此后的陶瓷教育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陶瓷艺术的形式分布于各大相关院校中。当时在天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和南京工学院等四所院校的化工系首先设立了硅酸盐工学专业。

1958年成立了一些隶属于轻工业系统的高等院校, 如景德镇陶瓷学院 (现景德镇陶瓷大学) 和北京轻工业学院 (现陕西科技大学) 等业设置了硅酸盐专业。同时期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设置了硅酸盐系或硅酸盐专业, 并开始培养研究生。这一时期的大学不自觉的把陶瓷教育向较窄的工艺方向发展, 如水泥工学、玻璃工学、陶瓷工学、光学材料、日用陶瓷、混凝土制品等。

在陶瓷美术教育系统中,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 该院的陶瓷美术系集中了中央美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专业教师, 为该时期我国陶瓷教育泰斗。后经逐步调正, 尤其是“双百”教育方针出台以后, 逐渐形成了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代表的局面。前者的设计水平和艺术风格在建国瓷及建国十周年建筑瓷的设计与督造中得到了提升与肯定, 且还为地方相关院校、企业的创办与发展输送和培训了专业人才。后者以景德镇瓷都为依托,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支持下, 将地方瓷厂、私人作坊等单元有效的纳入教学实践环节中。同时聘请社会优秀艺人入校担任专业指导教师, 将传统技法教授于学生, 有效的传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工艺。除了这两所院校以外, 四川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 也相继开办了陶瓷美术专业。

五、新时期陶瓷教育发展提高时期

恢复高考以后, 陶瓷教育界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 积极恢复与修订陶瓷教育和办学思路, 通过复校整改专业、修订教学计划、改编教材, 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 有部分院校参照国外模式建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陶瓷艺术设计等专业。1978年4月,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教育部提出了新时期专业设置与改造的原则:“专业划分不宜过窄, 专业设置力求稳定, 努力体现专业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在陶瓷工程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功能陶瓷、结构陶瓷、复合材料、增韧陶瓷以及各种类型的表面处理和涂层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使用, 先后有北京化工大学、河北矿冶学院、广西大学等30余所大学开设了无机非金属专业。其中清华大学的新型陶瓷, 浙江大学的功能陶瓷,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传统日用陶瓷等, 分别为国家建设的不同方向贡献着应有的智慧与力量, 并在当下与今后积极朝着大型化、智能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1997年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意见》, 将原硅酸盐工程专业更名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该专业主要包括:水泥工艺学、陶瓷工艺学、玻璃工艺学、电工电子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结构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其它硅酸盐材料内容, 将过去过细的专业划分拼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宽口径专业。克服了过去的专业面过窄, 分工过细的弊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预示着陶瓷教育的发展将注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陶瓷艺术方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不断完善艺术教学的同时, 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对全国同类院校陶瓷艺术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提出“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于是一系列的艺术思潮如“反思美术”、“乡土美术”、“伤痕美术”“85美术新潮”等应运而生。在“工艺品实用化和日用品工艺化”的指导思想下, 三大构成设计理论引入到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来, 不仅丰富了单一的图案基础教学, 而且将陶瓷设计艺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90年代, 随着“现代陶艺”创作在我国的深入, 全国各艺术学院、系相继重开或增设“陶艺”专业, 扩大招生。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逐步调整课程设置, 加大现代陶艺课程的课时量, 形成了陶瓷设计、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三类完整的教学体系。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专业设置中开设陶瓷雕塑、日用陶瓷设计两个专业。因为身处产区的优势, 学生专业基础较扎实, 动手能力强, 毕业后从事陶艺创作、设计的也较多, 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陶艺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此外, 陶艺工作室开始被引入相关院校, 工作室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进入新世纪后, 中国现代陶艺在对西方艺术模仿和追赶到一定阶段后, 已经渐渐认识到自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开始对现代艺术进行一种自发的反思, 被称之为现代陶艺的后现代性。由此一个扎根本土的传统艺术与表现主义的现代艺术和多媒体的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立体结构得以建立, 一个多元文化价值下具有东方美学气质的中国现代陶艺形象得以逐渐塑造。

六、小结与瞻望

综上所述就陶瓷学校教育来说, 在总体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趋势, 仅以江西省的陶瓷教育为例, 该省的陶瓷教育依托于陶瓷产业基地创办新式学院教育, 首先清末时在鄱阳创办了中国陶业学堂, 民国黄金时期在九江创办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 抗战胜利后在景德镇创办了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解放后在景德镇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学院, 时至今日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实现了从当初的厂办式中初级陶瓷学堂教育到具有独立建制的现代陶瓷大学教育, 从江西的陶瓷教育发展来看, 我国近现代的陶瓷教育呈现出一种总体向上的发展趋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在陶瓷工程教育方面, 许多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层出不穷地被开发出来, 例如功能陶瓷———无论是结构陶瓷中氮化物和碳化物陶瓷还是韧性陶瓷, 以及以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锆陶瓷为主的精细陶瓷等等的使用都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 在节能、降耗的前提下, 该行业教育研究有着从体材料向薄膜材料和纤维材料、与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复合化、多片压电和铁电陶瓷的复试结构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在陶瓷艺术教育方面, 在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碰撞交融下, 陶瓷艺术教育开始由一元化的培养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在多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 立足民族传统, 调和东西文化, 综合式多角度的发展新学院派陶瓷艺术将成为一种趋势。

摘要:自清末新政以来, 我国的陶瓷教育在西方科技强势文化的影响下, 逐渐引入和发展了以学堂、学校为主体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在办学宗旨和目标上先后经历了模仿、认知和发展的蜕变。在办学的规模, 就学校单元来讲由当初的个位数发展到了数以千计的规模, 办学层次也从初、中级发展成为高等教育, 且以形成具有本、硕、博的高等陶瓷教育体系, 专业设置也经历了因教师设专业、因建设需要设专业、因社会需要与学术研究需要设置专业的过程。

关键词:陶瓷教育,硅酸盐,陶瓷美术

参考文献

[1]琚鑫圭, 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497, 732.

[2]周尔润.直隶工艺志初编[M].北洋官报局刊印.志表类卷上, 1907:15.

[3]熊希龄.为创兴醴陵瓷业呈端方文.长沙日报, 1905-6-15.

[4]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5:567.

学院式企业 篇3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特点与社会需求

1、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介于普通本科与专科之间的“三本学生”。从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独立学院学生参差不齐, 个体差异较大。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于普通高校学生, 分数的差距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其知识水平,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能反映其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自我控制能力差, 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弱点。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学生具有很好的培养潜质, 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 在学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中, 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

(2) 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成绩差距大, 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同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特长教育, 思维敏捷, 动手能力强及文艺表演方面的能力出众;在兴趣引导和个性培养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主体需求的务实性。由于学费较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及家长期望学校教育的直接消费价值和对学生未来就业的价值都较高, 因而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

综上所述, 这些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2、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多家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调研发现, 目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显示, 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实践教学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应着重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 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第三, 工作中应变能力不足。第四, 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第五, 专业定位过宽, 划分不细等等。用人单位希望独立学院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 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等。此外还应加强专业的细分, 使毕业生不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成为“专业技能人才”, 并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因此, 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3、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 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经得住社会的检验, 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 结合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中, 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必须对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建立以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亲自体验管理问题, 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对于培养应用型的创造性人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同时,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还具有先行后知的特征, 遵循了人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以实践活动开始, 通过亲身的体验, 达到认知的目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具备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决策模拟教学

在独立学院教学中,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专用能力的培养, 容易导致照本宣科, 难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参与, 将知识融于思考之中, 快乐融于体验之中, 强调“从做中学”、“从体验中感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 独立学院常采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及实地参观、企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传统方法。这些方法流于形式, 有其不足之处。如案例教学常因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缺乏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 导致教师将此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 使学生感到毫无新意,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或因案例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不符合现代工商管理思想的需要, 不被学生所喜爱,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或因教学基础设施的薄弱, 使得教师一般采取案例讲解法, 未与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讨论相结合, 导致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 影响教学效果。老师只重视理论概念的灌输, 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而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太满意。基于此, 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决策模拟教学。

1、决策模拟教学的内涵

决策模拟教学是继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动态体验式教学, 它能训练学生在变幻莫测的经营环境里, 面对众多竞争对手, 灵活运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学科的知识,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预测、优化等数理方法, 正确制定企业经营决策, 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它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 并能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决策模拟所具有的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是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其他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

2、决策模拟教学的流程

首先, 在决策模拟中要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每组代表一个企业, 模拟按期 (季度) 进行。各公司在期 (季度) 初要制定本期的决策, 包括生产、运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发、战略发展等方面, 软件根据各公司的决策, 依据模拟的市场需求决定各公司的业绩。其次, 各公司再做出下一季度的经营决策, 直到结束, 一个比较完整的模拟过程一般需要6—8个季度。最后, 要按照多项指标加权平均评出优胜者。其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

3、决策模拟教学的现实意义

决策模拟教学对学生如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经营决策能力及战略制定与实施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企业管理的大局观和宏观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公司整体战略与部门战略的关系;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财务、市场一体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数据基础、财务分析优化企业决策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有效地分工与协作,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4、决策模拟教学在运行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学校越来越重视决策模拟教学, 现已将教学重点面向实验教学。学生们在逼真的“企业模拟环境”中, 通过动手亲身体验和自我感受, 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真谛, 但在决策模拟教学方式中, 仍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师资的不足与相关软件和辅助教具的缺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制定教学计划, 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 并将决策模拟导入到学生中的方式;教师帮助学生熟悉决策模拟规则、学会指定决策的思考过程、避免盲目决策, 并将相关知识点融入竞争模拟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完后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深刻印象的方法;教师对学生在竞争模拟中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出满意回答的途径;教师在模拟中和结束后应进行点评。

5、决策模拟教学的改进方法

针对决策模拟教学运行中遇到的问题, 建议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举办更多的教师决策模拟培训活动, 促进相互交流与学习, 提高教学水平;举办更多的学校与研发企业交流机会, 促进软件开发与完善, 外包公司间的良性竞争, 迅速提高国内模拟软件水平, 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加强国际交流, 引入更多先进国家的教材、产品与先进的方法, 同时了解更多国外相关课程与行业的发展情况, 进行比较研究, 帮助国内模拟决策领域的健康发展与科学系统的规划。

综上所述, 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体验式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出发, 结合目前工商管理专业采用的体验式教学的传统方法, 提出了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决策模拟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各单位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 更为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分析,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是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并为真正实现学生专有能力的提升, 探索了一条创新型的动态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8 (2) .

[2]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4 (6) .

学院式企业 篇4

一、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式”资助模式的核心概念

“能力式”资助模式指的是, 以能力开发为主, 助困为辅的培养贫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在根本上为贫困生“脱贫”创造有利条件的新型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这种新型资助模式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强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旨在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及交际能力全面提高。让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同时, 体会到学校的呵护和关怀, 从而促进独立学院资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式”资助模式根本要素

(一) 以人为本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以教育为本, 把培养优秀人才这一目标作为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和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和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培养学生立志学习的毅力, 打牢专业学习基础, 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发掘社会实践能力, 着力于把贫困生培养成一个从思想到能力都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才。

(二) 强调实效

“能力式”资助模式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情, 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在及时调整与完善的基础上, 发挥其资助的实效性, 更好的达到资助效果。能力式资助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最大限度的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发挥资助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效能。独立学院资助工作要强化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发展, 不仅要助困, 更要育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提高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式”资助模式的的构建实施

独立学院“能力式”资助体系构建应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和学院资助工作实际, 按照“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的工作思路, 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 建立教育引导体系,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人格培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的人格独立,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塑造坚强自信的品格, 增强为国家发展, 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自我实现的价值。教育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通过实践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实践技能培训。对于独立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来说, 促进自我专业的学习, 拓展专业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生存技能, 是缓解经济压力的重要方式, 也是日后经济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 独立学院需开展一系列实践应用技能培训, 使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实践以提高专业技能。并结合学生不同需求, 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树立服务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自信心, 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

3.搭建平台拓展学生视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地域、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信息获取相对滞后, 视野、思维方式受制约。因此独立学院资助工作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 需要帮助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借助相关组织平台和活动载体获取信息, 搭建经济困难学生与社会、团体交流的平台, 启迪学生思维, 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4.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由于经济困难学生内向、自卑、孤立, 独立学院资助应为其搭建与人交往、参与实践的交流互助平台。积极鼓励引导、动员学生参与其中, 并在与人交往和动手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树立自信心, 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更好的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

(二) 建立信息化建设体系

1.建设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实践平台。独立学院能力式资助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利用学院内有利资源, 如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社团组织和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为学生能力培养、技能提高、创业技术孵化等提供平台保障。

2.创建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反馈机制。根据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特点, 需要及时跟踪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学生信息反馈机制。此机制要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需求及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及时追踪资助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并根据受助学生现实和按照政府、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 对能力式资助体系进行及时的修订完善, 为其良好的运行提供保障。

(三) 建立以数学建模思维为基础的调查分析评估体系

对能力式资助模式的评估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一是通过对在校受资助贫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具体了解贫困学生受资助后的学习现状及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情况, 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动手实训能力及课外科技竞赛能力等, 并访谈各高校有代表性的受资助学生, 更直观反映受助学生专业学习及能力培养方面的心理路程。二是通过数学模型思想, 采取动态数学模型的方式在高校进行分层次、分学科背景、分年级、分地域的摸底调查, 对当前“能力式”资助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调整方案, 用多层次模型建立“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能力资助模式。三是跟踪调查。对评估对象在受资助前和受资助后两个阶段采用问卷、量表等技术来收集样本资料, 借助数学思维进行模型修正和优化, 对能力式资助定量分析, 通过纵向比较, 对资助对象做出动态评估和效度评价。

(四) 搭建经济苦难学生帮扶服务平台

“能力式”资助要以贫困生为主导、开展团队形式为主的帮扶服务平台, 进一步开拓社会资源, 实现多渠道资助的帮困助学资助体制。通过集合优秀的经济困难学生, 组建一对一的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团队, 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贫困”, 学会面对困难挫折, 积极进取, 发愤图强。

此类帮扶团队在贫困生帮扶体系中具有积极作用:一是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拓展知识型助学活动,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寻求企业合作, 设立专项奖学金、爱心基金, 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直接援助。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现有的长期合作机制, 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就业实习机会,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受助机会。二是营造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利用优秀的贫困生来影响感染贫困生, 使他们在优秀团队集体的关心和帮助下, 彼此建立真挚深厚的情感, 让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从而消除自卑、孤独、压抑等不良情绪, 进一步减少其心理问题的发生, 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

四、结语

综上, 独立学院对经济困难学生应在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经济救助、发展支持等多方面给予帮助, 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提升其专业技能、个人创新创业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彦周, 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 .

[2]何立新, 李怀.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10 (6) .

学院式企业 篇5

一、跟进式教育对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培训的基本要求

(一)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树立平等观念。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推广, “90后”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不断提高, 因此, 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 是获取学生信任、增强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培训亲和力的前提。在涉及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培训的各项工作中, 笔者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权利、关注学生意见, 如加强对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 学生评价党校培训的内容、形式、授课教师等活动, 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人翁的地位。

(二)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构建党校自我教育模式。

当前高校党校培训模式依然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授课形式, 这种“纯粹”的思想和政治工作范畴尽管成本较低, 但是实效性不强。创新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模式,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 如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为内容, 以视频的形式开展授课, 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开展端正入党动机,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主题演讲活动;开展入党答辩活动等, 使高校二级党校培训工作从空洞的说教变得有血有肉, 入情入理。

(三) 坚持理解与关心, 树立服务理念, 把党校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工作要切实关心学生疾苦, 这样才能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要将党校培训和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结合起来, 要将党校培训和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 要将党校培训和学生就业结合起来, 要将党校培训和学生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二、跟进式教育对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培训的方式方法要求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本身的创新是多样性的创新。“跟进式教育”本身作为高校二级党校培训工作在新时期适应新情况的一项新举措, 同时也推进了高校二级党校培训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一) 重视实践教育, 构建体验式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教育机制。

把高校二级党校培训工作跟进到实践活动当中, 注重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高校二级党校培训,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在活动中接受党性锤炼, 在活动中认同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大学生深入乡镇、工矿企业和偏远地区等进行社会调研, 使他们了解社会, 了解基本国情, 从而提高他们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领悟。通过暑假红色旅游、革命老区社会生活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大学生对党的认识, 使得党的信念真正入脑入心。通过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 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培养真正合格的党的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搭建互动式高校二级党校教育平台。

要充分发挥网络隐形教育功能, 牢牢占领高校二级党校教育舆论的制高点。采取措施设立校园红色网站、学生党员模范工程网、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网等高校二级党校培训网站, 将这些网站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做成品牌, 使网站更好地贴近学生, 服务学生。

(三) 实现高校二级党校培训合力的创新,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合力型教育体系。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必须重视学生在校外的延伸教育, 这是“跟进式教育”跟进到家庭、跟进到社会的突出表现。要求有入党意愿的同学“访一访”老党员, 采访家庭周围的老党员, 并撰写访谈感悟;“观一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旅游景点;“谈一谈”社会调研感悟等活动, 有效地使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深入到家庭和社会, 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教育的形成。

(四) 确保高校二级党校培训工作的亲和力, 探索艺术化教育方式。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理论教育和说服教育, 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性的教育形式推动教育的实效性。要用讨论式、探讨式, 以平等的态度, 在切磋交流中寻找正确答案, 这样可以保证“跟进式教育”的可亲可近。

三、跟进式教育对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培训模式的要求

(一) 实现从单向灌输型向互动渗透型的模式转变。

长期以来,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教育比较多的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 而在新时期, 随着“90后”大学生因为成长背景的差异和其本身思想、个性的变化,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将会挫伤和压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必须由单向式教育转向互动式交流,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理念, 尊重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此外,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互动式教育还包括由学校的单一型教育向学校、家庭的合力型教育的转变, 形成多向互动的二级党校教育体系。

(二) 实现从传统单一型向现代多样型的模式转变。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传统的授课、讲座的单一模式, 克服纯粹理论的教育方法,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方式方法, 以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效果。如通过高校二级党校培训领导小组在征求广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内容, 制定授课主要内容提纲, 要求所有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搜集资料, 制作讲座视频和PPT等, 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锻炼, 又能够加深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提升, 真正实现从传统单一型向现代多样型转变的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模式, 真正实现从注重结果教育到注重过程教育的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模式。

(三) 实现从空泛声势型向精干实效型的模式转变。

高校二级党校教育创新有赖于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全面、业务精湛的工作队伍。为此, 要着重加大力度培养高校政工队伍、兼职理论教师、学生党员骨干队伍三支力量, 运用各种机制激励工作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创新热情, 这是切实搞好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模式创新的重要保证。

(四) 实现由孤立平面型向综合立体型的模式转变。

学院式企业 篇6

关键词:经济数学,案例式教学,独立学院

1 引言

随着科技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的重要性。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 经济数学这门课程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利用数学这门学科工具可以解决很多经济管理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因此, 对于经理管理类的专业有必要开设经济数学这门课程, 并且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 经济数学这门学科也很好的促进了经济管理类的学科的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 因此从经济数学教材编写到教学内容, 再到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应具有针对性, 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和形式重视的是演绎推理, 逻辑理论性强, 而且大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显得枯燥无趣, 尤其经济数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课程, 教学对象是经管类的学生, 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文科出身, 数学基础薄弱, 逻辑推理能力差, 因此, 如果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经济数学的厌学情绪。鉴于此种情况, 作为经济数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创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 譬如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实验及数学建模等。至于其他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主要讨论案例式教学法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

2 独立学院经济数学中的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相关实际的例子, 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 意在培养学生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应渗透这种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教学案例的选材

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 适当的选取相应的案例, 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经济数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这门工具学科的重要性,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针对案例的选材做进一步的讨论分析。

2.1.1 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点的背景

在案例的选取上, 应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特点, 并结合经济管理类的相关专业知识, 选取相应的教学案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能增加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例:假设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x个单位时的总成本函数C (x) =1000+10x+0.01x2 (元) , 若该产品每单位的售价为30元, 求其边际成本函数及在产品销售平衡的状况下的边际利润函数, 并求产量为800个单位时的边际利润, 并结合经济管理类的知识说明其经济意义。

解析:随着经济类的学科知识的发展, 经济量化分析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这与数学这门工具学科在经济中的应用是分不开的。边际成本, 边际利润这两个概念都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同时又与数学中的导数密切结合, 因此, 该例题很好的体现了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2.1.2 案例的难易程度应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于重点院校的学生而言, 基础相对薄弱。因此, 在选择案例时不宜太难, 应偏向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 案例还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得学生容易理解接受。

2.1.3 案例的选取应尽量贴近实际生活

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 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能够学以致用。

2.1.4 案例的取材应符合相应的教学内容

选取的该案例应和本章节所讲授的数学知识点保持一致, 不能偏离教学内容,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 也更能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2.2 案例教学的设计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以逻辑推理、演算为主, 一般采用讲授法。而独立学院的经济数学的教学对象, 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 他们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案例式教学, 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案例式教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研究。

2.2.1 案例在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一般而言, 在案例教学的数学设计过程当中, 案例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环节之中:导入环节、教学过程环节、总结环节。当案例安排在导入环节中时, 此时的案例起到的是导入新课的作用, 为后面讲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工作。同时, 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教师进行主要内容的授课。当案例设计在教学过程之中时, 此时的案例可看做是对主要知识点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案例设计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时, 则该例题可以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延伸, 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2.2 案例教学注意的事项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事项:

首先, 案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应是从容易的, 再到复杂的, 这样易于被学生接受, 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其次, 教师应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在案例的选取时应尽量生动, 同时, 增加师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当中, 体现教为主导, 学位主体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 可与其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例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可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案例, 这样更加生动贴切, 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案例式教学在独立学院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案例的选取, 到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文章中都做了详细的论述。经济数学教学, 无论从教材编写, 教学形式, 还是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具有针对性且要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另外, 教学过程中也可考虑与其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多媒体教学等。对于今后独立学院的经济数学的案例式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忠.对独立学院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N].考试周报, 2011-3 (19) .

[2]王春等.案例式教学法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 2013, 33 (1) :77-80.

[3]周家良.高等数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109-111.

[4]韦新.独立学院“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4) :98-100.

学院式企业 篇7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要将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 (以下简称技术院校) 培养规划纳入高技能人才工作总体部署,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及技术院校培训资源现状, 制定技术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切实发挥技术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培养目标主要为: (1) 高级技工。主要招收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或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学制一般为2~3年。 (2) 预备技师。主要招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学习期限不少于2年;部分知识技能型职业可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 学习期限不少于4年。 (3) 技师。招收对象主要是企业在职职工中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并在生产服务一线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

社会的大量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 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 CAD、Mastercam、UG、PRO/E等绘图软件, 又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模具复合型人才, 特别是技师型人才是社会较缺乏而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根据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现实情况, 各技师学院都在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所以, 在技师学院建设模具专业, 研究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 创建科学合理的技师培养体系, 就显得十分迫切、十分必要。“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 紧密衔接,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论与技能通过不同的模块反复训练, 内容不断更新, 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 可使学生学到实在的本领, 自信心增强, 技能形成进程加快。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 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 因材施教,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本研究的目的, 旨在借鉴国内其他省份有关技术院校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技师学院如何培养模具钳工技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相关学校和企业的考察、调研获得经验和数据, 验证技师学院学制教育培养钳工预备技师的不同方式, 探索技师学院对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二是通过对院校培养模具钳工技师模式的研究, 力求找出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探索科学合理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式, 具体到什么时候教什么模块, 怎样实施一体化教学, 从而合理确定课程结构, 并在实践中突出技师学院的技能优势, 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技师区别于高职高专培养的工程师。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1) 其他技术院校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调研。 (2)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 (参见表1) 。 (3) 对现有教学计划影响的研究。 (4)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对师资要求的研究。 (5)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教材的选用和开发。 (6) 探索科学合理的院校培养模具钳工技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某一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 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迁移。迁移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之分。该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 是教育界较早引起关注的教育心理学范畴的理论, 其价值主要是提醒教育工作者发现和正确处理积极的或消极的迁移。

“短时间内多次重复学习有利于记忆”的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证实, 人的大脑对某一知识的记忆时间与对该知识重复学习的次数有关。在单位时间内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 或对同一知识重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短, 越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后, 学生普通反映所学的知识容易记背、容易理解了。其原因之一, 就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与实习的界限, 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点后, 立即让学生在实操现场重复学习、验证、理解理论, 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就数次重复了所授内容, 而改革前, 10周理论课上完再进行10周的实习, 学生对数周前的学习内容早就忘了, 还要重新温习, 困难大, 效率又不高。实践证明, 模块式一体化教改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力和提高教学效率。

能力本位的理论

能力本位的观点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选择, 那么能力教育则是职业教育更加关注的选择。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 实际上是朝着“能力本位”方向迈进。“能力本位”理论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和提高一些超乎本专业基本能力的“关键能力” (又称为跨职业能力) 。关键能力主要有: (1) 组织与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 (2) 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3) 学习与工作技巧的能力; (4) 与人交谈的技巧能力; (5) 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独立性与责任感; (7) 创造性与适应能力等。参与模块式一体化教改的学生, 在上述关键能力中的第 (2) 、 (3) 、 (5) 条均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国内外有关技师学院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

广东省技师学院模具钳工技师的培养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他们采取的是“模具实训中心”的方式, 即模具钳工综合技能训练“班组化”。每个班级的模具钳工实训有若干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指导小组, 每个教师负责设计流程的一个步骤。以钳工为首, 集中了CAD、UG、PRO/E、车、铣、刨、磨、线切割、加工中心等专业教师, 学生分模块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 各个模块结束后完成模具的制作、装配、试模工作。生产任务、模具图纸大多数是来源于工厂, 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最后, 技能鉴定是分几个模块进行, 每组模具制作+CAD+车或是模具制作+CAD+铣或者是其他另外的考核组合, 学生抽签选择考试的内容, 真正考核了学生的模具制作水平。

山东省聊城技师学院实行的是基本功阶段在校内训练, 而模具技能训练与工厂共同组织的模式。技师考核在工厂里结合完成产品的质量、研发能力鉴定, 即“前校后厂”模式。

我院成立了机械、电气、汽车等专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 定期召开咨询会议, 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 确定培训考核方法。我系模具钳工技师的培养模式接近于广东模式, 采用“基本功训练+相关工种+模具制作”的实训, 最后, 按照省里的技能考核方案, 采用社会化技能鉴定考核模式:“理论试卷+论文”、“答辩+典型工件的制作” (镶配件) 。去年首届模具钳工技师的技能鉴定, 有八十多名学生通过了工具钳工技师的考核, 合格率80%以上。

一体化教学与模块式教学解析

一体化教学及特点

所谓一体化教学, 是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 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技能训练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 (1) 在教学内容上, 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内容合二为一组成模块式内容施教, 而不是在某一门专业理论课授完后再进入实操的实习阶段。 (2) 在教学方式上, 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 采用在实训现场边讲授理论, 边让学生动手操练的方法上课, 或在短时间的理论课后立即让学生进入实训, 即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融合。 (3) 在教学时间上, 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人为划分时间段的做法。例如, 不规定一个学期的前10周为理论课, 后10周为实习课, 而是对某一门既有理论课、又有实习的课程, 在时间安排上将两种课程合成为“一体化”课程, 不再区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习课”, 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习课在时间上的结合。 (4) 授课教师均是具备理论课、实习课教师资格和相关职业技能的, 既能完成理论课、又能完成实训课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

模块式教学及特点

所谓模块式教学, 是指将教学内容按培养能力型人才的要求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地搭配和组合的模块,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模块式教学的特点是, 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筛选和重组教学内容, 保证学生以较高的效率修完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具备相应能力, 从而达到毕业规定的标准。从理论上看, 一体化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方法, 模块式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内容, 二者互相关联和依存, 存在着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内在客观规律。同时, 二者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是统一和明确的:依据“能力本位”理论培养能力型人才。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结构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法

从层次上来看, 模块式一体化教改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场地建设、技师和高级工培训教育、学分制改革等不同层次的问题, 做法如下:

师资队伍建设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按“双师型”要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外, 还要求将师资队伍建成“能力本位”型的, 即能够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以本专业技能为主的能力) 和关键能力的团队。按此思路, 应抓紧对教师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训, 使原有教师队伍短期内迅速提高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每年都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开办学术讲座, 开展“创建学习研究型学校”活动,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这样才能涌现出一大批“双师型”教师, 师资力量才能有效地配合和促进模块式一体化教改的工作。

实验室、实习场地建设

对实习场地、设备设施应进行大量的投入, 逐步完成符合各专业要求的适应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实习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硬件条件, 真正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统一。

开展技师、高级技工培训

为满足市场需求, 要确定“双证”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 即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取大专毕业学历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为此, 必须克服和解决课时不足、师资不足、实训设备与场地不足、教材短缺等困难。关于课时不足, 解决方法之一是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节省课时, 支持高级班办学。关于教材短缺, 是指缺乏既适合中、高级技工培训, 又适用于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新编教材。显然, 不能等、靠、要, 而应鼓励并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关能力的教师编写“一体化”教材, 自编教材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材短缺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师资队伍的关键能力。

实行学分制

要想在实行学分制条件下进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 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模块 (含为获取大专入学资格而参加成人高考的课程) 、文化基础理论课、相关技术类课程、考证课模块 (含中、高级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证课程) 、专业理论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含为拓宽学生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补充课程。其次, 要对其中的专业课和考证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再次, 在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时, 应与学分分配有机地结合, 使学分配比与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相协调。

总之, 本研究是对技术院校现有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特别是观念的创新。通过学习其他院校的一些先进做法, 首先应培养“双师型”教师, 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要改革模具钳工技师技能鉴定模式, 不再以镶配件考核为主。只有当各方面条件都真正成熟, 技师学院培养模具技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摘要:技师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技师学院的教学改革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 探索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进行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 并提出了进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关键词:技师学院,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块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卢之章.生产实习教学法[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5.

[2]陈威文.论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8) .

[3]谢增明.钳工技能训练 (第4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4]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陈孝彬.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白加黑下一篇:肘关节损伤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