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一个整体

2024-06-11

人类是一个整体(精选5篇)

人类是一个整体 篇1

说到大数据,最近互联网各种热词很多,各种概念满天飞,其中不乏忽悠一说。大数据到底是什么,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大数据是一个时代,“国家队”很及时

2013年底宣布的一个事情,将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现在大家还没意识到。2013年11月19日,国家统计局与11家国内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内容涉及大数据应用统计标准,以及企业数据补充政府统计数据等领域。有分析称,在大数据国家战略日益强烈的情况下,统计局介入将进一步推动大数据的应用落地。

大数据绝对不是忽悠,它是当下IT领域最时髦的词,简单说就是从各种数据中快速获取价值信息的能力。美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大数据科学价值的国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GDP排名第二的国家,成立大数据国家队是非常及时的。大数据的精髓在于“大”,它不是抽样而是全样,它不是盲人摸到的象腿或者是象鼻子,而是整个大象本身,大数据的精妙处在于用的人越多越增持,通过这样一个模糊的宏观判断,能够完成一个精准的个体推荐,从而会让整个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不开放大数据,周边创业是无米之炊

目前我国大数据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数据不是IT公司的专利。第一批国家统计局引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大多数还是聚焦在IT公司,其实不是只有IT公司才有大数据,如线下零售巨头企业在实体经济中积累了很大的数据资源,他们数据的深度和广度不亚于甚至超过互联网公司。第一批进入的合作伙伴之一上海钢联其实掌握了煤炭钢铁在内的大宗商品数据,这是国家统计局没有涉及的。因此,非IT类公司、拥有巨大的业务形态的企业,都可以成为第二批国家统计局大数据合作伙伴。我们也看到,国家统计局作为国家法定职能部门把姿态放平,主动寻求和民营企业的合作,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

其次,拥有大数据的IT公司和非IT公司应该打破数据格局。我们看BAT(百度、阿里、腾讯),近期围绕微信和淘宝发生新一轮互相屏蔽,在早前百度和淘宝进行了屏蔽,这三家掌握搜索和社交和消费的数据,本来是三方的数据汇总才能拼凑出比较完整的网上信息图谱,但是三家公司为了彼此的商业利益,并没有体现出数据合作的意愿,而是互相封杀,这将给社会数据的流动带来伤害。因此,在保证一定商业利益的基础上,巨头的眼光应该放远一点,打破数据格局。这看起来是一个很难实现的乌托邦。

再次,应该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开放市场,因为围绕大数据不管是应用还是创业,最核心的是要有数据的源头,然后才能进行采集、编辑,重新编制。现在大量的关于国民经济或者说民生的数据其实还在封闭状态,在工商部门、银行、保险、公安、医院、社保,包括电信运营商机构的手里。如何让这些数据流动起来,能让大家更方便,其实应该由政府带头实现等级制数据的开放共享。在不违反保密或者是国防的情况下,如果不开放大数据,那么大数据研究和创业都是无米之炊。

所以还是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开放市场,不断试点,一步一步把数据开放转起来,带来更多的应用价值。

隐私保护与数据精准之间的平衡

数据应该共融共通,还要开放市场。这个开放市场不仅仅是企业之间开放,企业对个人也要开放。

为什么现在开放变得这么谨慎?因为开放有风险,一是安全问题,二是伦理问题。安全问题是对于国防、军事以及整个经济信息的保密顾虑而言;伦理问题是从个体角度而言,即网民的隐私。

大数据平台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时刻收集用户的各种消费习惯、浏览习惯甚至生活习惯。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成了大数据时代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在于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精准之间的平衡。

要真正做到大数据的开放,还需要很长的路走。我们相信,大数据会成为互联网之后,人类又一个技术乌托邦。未来大数据会怎样,创业者跟投资者都需要很谨慎。目前来说,就大数据做预测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比较谨慎地说,可能在3年左右会看到一些具体的、受到社会应用的大数据,往长期看则还是未知数。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人类是一个整体 篇2

对于这部分教材的处理,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提出问题,然后再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这种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问题1.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树皮的作用为什么这样重要?

问题2.长期干旱和洪涝均会使植物体萎蔫,你能说出原因吗?

问题3.你能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红花还需绿叶衬”的现象吗?

问题4.家庭养花时常常要控制茎叶的生长,如果茎叶长得过于旺盛,往往开花很少甚至不开花?你能解释原因吗?

问题5.果树栽培中常常有这种现象,头年结果特别多(大年),而第二年果树结果就非常少(小年),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复杂问题,给予解释。学生汇报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在总结中加以纠正、补充。最后,教师应该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进行总结,指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对营养物质的争夺上。如果人们能有意识地调节好这两类生长,就能更有效地满足人类对植物体某些器官的需求。

【板书】

三、思考练习:

1.生活中有哪些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花、果实和种子?

2.有哪些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根、茎、叶?

3.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调节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人类“做的是同一个梦” 篇3

诗人留下的这部诗剧,在它刚刚问世时,说不清到底是因其晦涩、艰深;还是因其沉重、压抑;或是因其“情节不整,不知所云”;抑或因其“正经得有些天真”,“严肃得有些逼人”,有人竟这样晒笑道:“倘若没有超凡的耐力,便不能卒读三页”。

然而,就是这部诗剧,在“二战”后的日本,却同其主人并时“名声大振”。人们似乎于一夜间突然悟到了它的价值,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着的“震慑人心的魔力”。不仅文学家把它视为珍宝,剧作家几次把它搬上舞台,就连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家也都不吝笔墨,每每借它大发议论。

这位年青的诗人,就是被后人封为著名文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的北村透谷。这部长篇诗剧,就是八十年代又一次被搬上戏剧舞台的《蓬莱曲》。

《蓬莱曲》正式发表于一八九二年。它不仅是作者自认的“处女作”,也是日本近代戏剧史上第一部长篇诗剧。它的外部情节线索,粗粗说来应是主人公柳田素雄因厌恶污浊的尘世,拚命挣扎着逃往蓬莱,但蓬莱山也和尘世一样,到处有魔鬼横行,这使他大为失望。就在此同时,他痛切地感受着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并为此更加烦恼。在与大魔王论战后,他决意脱去躯壳以求新生,悲愤地倒在了“自古本是瑞云之地,乐仙盘桓之所”的蓬莱山顶。最后在序篇中,他于慈航仙境复活,同恋人共同驶向了理想的彼岸。倘对此作进一步概括,即它描写了主人公“我”与社会的矛盾,和主人公自身内部“神性”与“人性”的冲突。

对于前者,即“我”与社会的矛盾,作者把它完全凝聚到了“囚犯”与“牢狱”这一组尖锐对立的形象之中。从此设喻中透射出来的强烈的“我”与社会的冲突意识(它迫切而又清醒地要求两者统一,互为表里),本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标志。它在资本主义的后进国日本,当时尚处于萌芽阶段,可在文学领域却率先出现如此明确而大胆的设比,自然不能不令人叹服作者的识勇。然而,作者的卓识及《蓬莱曲》的魔力,或称未来价值,我以为,主要还在于后者。即在于作者对主人公自身内部“人性”与“神性”冲突的“记录”,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人类自我认知发展情态的“典型”片断。

本来,“神性”与“人性”、精神与肉体的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人们到了近代,才较普遍、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文学家们极力要在作品中表现这一主题,也是近代的事情。

在古代,当哲学家们把目光集中于本体论的探索时,文学家们在作品中“突出强调的是职责和完成”即外部要求与实现之间的矛盾,人的主观世界的真实情形尚未得到专门光顾。“神性”与“人性”,精神与肉体,两者处于人类童年时代相安无事的状态。到了中世纪以至整个封建社会,则是由神学(西方)和佛教(东方)统治了一切,它把灵肉对立推到了顶点,不仅承认精神有支配肉体的无上权力,而且为了抬高精神,恣意诋毁肉体,甚至“连最无辜的感官的快乐,也成了一种罪恶”。文学和哲学一样,成为寻求获救的忏悔和劝善惩恶的教义。直到人类摆脱了这个黑暗的世纪,而向资本主义过渡并至其上升发展阶段,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才使哲学由神学变为世俗的、科学的学问。当哲学家们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提出了主客体关系问题,给予认识主体以科学的前所未有的独自地位时,文学的内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近代诗中突出强调的是意愿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要注意的是,到这时,行为主体自身的要求,开始获得中心位置。人们的目光由了解外部世界,相对集中转向了认知自我。

如果在文学世界里追根求源,这也许可以一直追寻到俄狄浦斯猜破斯芬克斯之谜。但更切近地说,它初始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的诞生。哈姆莱特一方面认识到人类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一方面又目睹了人类的卑俗丑恶,这使他(人类)第一次体验了“是生存,还是毁灭?”的精神危机,他(人类)的面容从此蒙上了难以拂却的“忧郁”——可以说,就是这危机,这忧郁,促使人类真正开始了探寻“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历程。自从莎士比亚的“忧郁王子”出世后,人们为摆脱“忧郁”而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但却始终不得奏效。一直到了十八世纪末,“浮士德”从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歌德的笔下站起,人类的自我认知才发生了一次重大飞跃:开始把自身的矛盾性、自身的美丑,进行科学的、世俗的表现与理解。浮士德率直地向人们道出:“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地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的居地。”

大约过了二十年,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来之前,英国诗圣拜伦推出了他的曼芙莱德,与浮士德唱和:“我们,半属泥土,半属神性,/同样地不适于沉落或飞翔。/以我们这混杂的本质,/造成它那元素间的相互冲突,/呼吸着腐朽与骄傲的气息,/并为那些卑微的欲望与高尚/的意志奋斗着。”

从浮士德到曼芙莱德,这个声音,在欧洲大陆回荡了近一个世纪之后,终于在亚洲产生了共鸣,这就是北村透谷的《蓬莱曲》主人公柳田素雄的自白——

饱受社会“大牢狱”摧残之苦的柳田素雄,在几经反复,终于大叫一声“从此后我是我自己的主人”,而毅然与“囚牢中的家”诀别的同时,发现自己正被一种陌生的、更为深刻的痛苦纠缠着,他对此审视再三后慨然表道:“在我的生命的内部,/一定存在着两种矛盾的性情。/一个是神性,一个是人性。/这两种性情在我的内部/片刻不停地斗争。/它使我疲倦,/使我烦闷,/使我患病,/将直到熬尽我的生命。/……”

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不小的时差,而恰是这个时差,形象地说明着人类自我认知、精神发展的方位走向,标志着人类不同群体及分子,在人类自我认知发展历程中的位置。从透谷对相互冲突的两性的价值取向、情绪色彩,以及最后的结局设置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自后诞生于日本的《蓬莱曲》与它的承体、先行者《浮士德》和《曼芙莱德》,在宏观上,基本分属于人类自我认知同一发展阶段的两端:近代科学理性支配人类认知自身的初始和临末。而从微观透视角度,我们也不难发现《蓬莱曲》区别于其先行者的异样因素:近代科学理性危机的露头。

透谷在《蓬莱曲》中,首先把“人性”和“神性”放在同一层次进行审度,给以共同的肯定。这与歌德和拜伦基本一致。主人公柳不仅意识到了两者的存在,而且深知两者是“共同长成”,两者间的斗争,是他生命的动力。

记得海涅在讲到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制度的革命任务时曾这样说过,“我们的一切新制度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为物质恢复名誉,使物质重获尊严,在道德上被承认,在宗教上被视为神圣,并与精神和好如初”。我以为,这里的为物质恢复名誉,也就是为“人性”即俗性——世俗要求恢复名誉。由此,《蓬莱曲》对于当时日本社会虚伪的封建道德观、价值观的冲击,对于时代审美意识的进步作用,自该是不言而明的了。

进一步,我们看到,透谷虽然肯定了“神性”,也肯定了“人性”,但他最终的抉择是明确的:崇拜神性。他的柳田素雄面对群魔之首的威逼,可以置生死于不顾,就在于他“是堂堂义之子,与你(大魔王)不同的是‘灵魂’”。为了强调“神性”,透谷有时不免流露出排斥“人性”、甚至对“人性”嫉恶如仇的情绪。在他那里,这两者毕竟还没有达到完全“和好如初”。从根本上讲,曼芙莱德和浮士德也不例外。文学家到底不可能彻底超越时代历史的局限。

透谷为他的主人公找不到统一两者的途径,但又不愿亵渎“神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全“神性”的完好,便只有让他的柳田素雄“脱去躯壳”,而使灵魂再生于“慈航仙境”了。这个结局设置与歌德为浮士德安排的、由女神将灵魂引到天堂的归宿,很是相近。象这种以毁灭肉体来保全精神,从而解决自身矛盾的处理,在近代文学中是很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它似乎还有些宗教的味道,但其实质已根本不同。它表现着作者对人类理性的顽强追求。但是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同样是对理性的希望与追求,然而仔细分辨便可以发现,透谷远不如老者歌德那样乐观。这不仅因为他无意为柳田素雄选择一条在改造大自然的实践中实现自我的途径(象歌德为浮士德选择的那样),还因为他的柳田素雄最后倒地,不是由于看到了“美”,而是感到了“唯有生活才怪诞”,从柳田素雄身上已经明显流露出理性危机的苗头。

我们知道,后来导致理性危机蔓延成全人类的普遍情绪的直接契机,是世界大战。“是战争,打开了混乱的闸门,人类的支柱垮了”(卡夫卡)。在西方,以非理性主义为思想特征的现代主义文学成为文坛主角;在日本,由于痛感“理性教给我的,终究是理性的没有力量”(芥川龙之介),而使有名作家随步透谷后尘。人类似乎对自身完全失望了。然而,我们很快明白,这种判断有所失误。因为倘若换个角度考虑,我们便会发现,理性危机也好,文明危机也罢,都是人类发展进程必然伴随的逆反现象。它并不是左右人类的决定性力量。即使是在西方现代派文学那里,透过怪诞的外装,我们不是也还可以看到,人类仍在以顽强的意志追寻着自身的奥秘,寻求驾驭、发展、实现自身的道路吗?“人类的支柱”也许有过“垮了”的瞬间,可它现在不是还在挺立着吗!

自问世到战后,《蓬莱曲》经历了大约一个半世纪,才与其主人一道,在本土上幸遇知音。笔者以为这个“情节”很耐人寻味。它似乎可以表明,日本民族在战后已从整体意义上,接近了先驱者所达到的高点,进入了科学认知自我的阶段。而从此时荒正人于《第二青春》中提出的“从利己主义走向高层次的人道主义”口号,以及坂口安吾的“先堕落而后有新生”的宣言中,我们则可以窥知到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先行者们,对于“我是谁”的认识,已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把人从天上彻底拉回到了地上。在这一代人的眼里,利己主义(人性、俗性)和人道主义(神性),“将作为纯粹一元的东西,作为覆盖人类始终的东西,进而作为如同一日三餐一样日常的东西而被把握”。虽然我们还没有充分依据,证明这种认识的科学性及其在人类中的代表性,但我们仍无法否认这比“升天”、“成仙”,都更为踏实,更接近人自身的真实。至少,人要真正“上天”或“成仙”(仍不失人的特征),必须先经历这样一个“彻底落地还俗”的过程。

实在难以估测,人类要真正完成认知自身、实现自身,还要经过怎样漫长的世纪,但我们依据文学大家们留下的、描绘着人类自我认知发展情态的杰作,已经发现:从古至今、东天西土,人类“作的都是同一个梦”(比利时万莱贝格《夏娃之歌》)——认知和实现自身。这至少可以使我们在今后漫长而艰苦的探索道路上,时常感到慰藉。

(《蓬莱曲》,兰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月第一版,0.80元)

①日本近、现代作家多自杀者,这位年轻诗人首开先河(一八九四年五月自缢)。对此自杀之因,大则可以说是学术课题,在此不宜论说。

②歌德《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4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③海涅《论德国》,第30页。薛华、海安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年版。

④《浮士德》第一部发表于一八○八年,引文出自第一部第二场《城门外》,写于一七九七年,据钱春绮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四月版。

⑤《曼芙莱德》发表于一八一七年,评论界多认为这是“《浮士德》之予”。引文据刘让言译本。平明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十月版。

⑥海涅《论德国》,第264页。

人类是一个整体 篇4

胡 集 一 中 后 勤 工 作 总 结

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当家理财,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的重任。我校的总务工作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和后勤工作计划,以校风校训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为重点,在工作中坚持以“双服务”为宗旨,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职工生活,强化后勤工作人员素质,切实提高后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能否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能否方便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为衡量总务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本学期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后勤处全体人员团结一心,同心同德,体现了良好的集体协作精神,敬业、爱岗、奉献,为教学服务思想明确,主动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其它各项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后勤人员本学期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践行中国梦的思想;学习食品安全常识及相关的安全法规等。通过学习,全体后勤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一样,是学校的两大支柱之一,具有鲜明的服务保障性、经济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特征,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生培养目标方面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体后勤人员在学习中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体后勤人员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虽不直接参与教学,但所做的一切细琐、繁杂的工作都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体同志树立了为教学一线服务的思想,甘为后勤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尽心尽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二、明确责任目标,积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我校后勤工作量大面广,头绪多,层次多,而人员少。工作内容上对设施、财务、基建、维修、水电、绿化、师生生活等样样要管,服务对象上有100多位教师和一千余名学生。我们根据总务处临时性任务多的特点,尽力地做好服务工作。

对后勤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后勤制度建设,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了购物、领物、收费登记制度,实物台帐制度,校产校具管理制度,图书、教学器具、电教器材、文体器具专人负责,专人保管。为了确保教学工作按时正常开展,为了节省经费,假日期间,后勤人员放弃休息,不畏酷暑和严寒,做好教室门窗、教学教具、食堂餐桌和宿舍楼梯防锈等各方面的维修工作。开学前,订购和发放教师办公用品,教学用品和学生的课本、簿本及卫生用品,按时无误地分发到每个班,每个师生手中,保证了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做好校产校具清点、核实和登记工作并签订责任书。

主要做好以下服务工作:

1、保证教育教学需要,开学前,我们后勤人员不畏酷暑,提前到岗,整理食堂宿舍卫生,修理供水供气锅炉及食堂设施,领取教科书、作业本、备课本等并全部分好,购买教学和师生的生活用品,整修教室内的课桌、凳子,检查宿舍、楼道等处的电路等,保证了学校的正常开学工作。

2、为了保持校园安全工作,在学校的门口、教学楼的安全通道上、食堂、宿舍等重要地方安装了监控摄像头,灭火器药粉更新。做到了预防一切安全事故发生,定期对校园设施进行安全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坚决,确保校园安全工作万无一失。积极开展全员管理学生宿舍。学生宿舍难管理,针对这一现象,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如何解决这一疑难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男女宿舍分层安排专人管理,动员全体教干班主任共同参与管理,值班领导班主任查寝签到制度,不定点到宿舍检查督促。这样避免了学生作息不按时,宿舍受外来侵袭和干扰等不良现象。让学校对学生住宿放心,学生在此生活舒心,家长把孩子送来觉着安心,社会对学校充满信心。

3、对校园的各类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特别是塑钢窗户的窗扇的滚珠,几乎都不能转动,为了使窗框不磨损,全部更换并更换了近一半的窗户封条,保证窗扇推拉容易,封闭严实。对学校男生宿舍的污水管道进行更换,操场下水道全面疏通,男生宿舍的落水管道更换;学校的下水管道由于长期未疏通已完全堵塞,影响学生住宿和生活,影响学校安全,我校花费近二万多元对下水管道进行了彻底地挖掘疏通;对学校的排水渠道进行了挖掘重建,确保校园下水道畅通无阻。

4、进一步完善食堂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每周对厨师分工张榜公布,接受师生监督,对厨师实际进行现场指导,加强监督,提高饭菜质量。严把进货关、操作关、销售关、消毒关,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必需的体检、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加强他们的责任心,严格按食堂操作规程进行,做好清洗消毒方面的工作,保证在校用餐师生吃上放心饭、放心菜。为使校园卫生保持干净,我们后勤处坚持每周给厕所、宿舍、办公室、教室、食堂等处喷洒药剂杀毒灭蝇一至二次,保证厕所无蝇蛆,宿舍无蚊虫。

5、我们后勤处坚持周例会制度,努力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总务处全体职工努力做到服务有情,育人有责,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他们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做老黄牛,经常牺牲节假日公休日无偿加班,以主人翁的态度尽心尽力地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6、积极加强各处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政教处开展了校园大家唱大家跳、广播操比赛、学科竞赛等活动。随时改变就餐时间,认真值班,按时到岗,切实负责,确保万无一失。学校花坛坚持每月修剪两次,做到花木有形生长,设专人负责定期浇水、除草、灭虫、施肥。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校园文化更加浓厚,给全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增添了生机,为学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7、加强校产校具管理。学校对所有校产校具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造册,落实保管责任具体到班级、人员,严格执行物资出入库登记制 度,凡出入库物资一律实行双签制。定期清理仓库,学期结束及时催缴外借物,做到手续完备,帐物相符,帐帐相符。总务处及时安排公物维修,要求维修人员认真填写维修单据,努力做到“一事一单”。

8、为坚决学生的饮水问题,我校新增大型饮水保温桶两台,全天候供应开水,由原来的饮用市售纯净水水全部更换为学校提供开水。既解决了的饮水问题,又减少了学生经济开支。锅炉房全天候供应热水,确保学生洗用热水。

9、对于临时任务和突发性事情,不论早晚,随叫随到、维修工作及时,认真,本着节约的原则,能省就省,少花钱多办事,工作中不怕脏、累,从不推拖,毫无怨言,而且都是后勤工作人员全员参与,出色完成。

三、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人类是一个整体 篇5

(一)要掌握好两个最大的或最根本的比例关系

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目标之一,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这在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运史上,恐怕还是个创举。对此,我特别拥护,特别兴奋。从这里也使我更加相信和拥护三中全会以来的党中央是完全有能力逐步妥善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式和其他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把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两个独立的重大问题,在报告中加以如此详尽的论述,这是充分总结了国际共运的历史经验并完全反映了全国人民和全党的共同心愿的,这两件事今后应该成为我党长期有效的根本方针之一。今后谁如果想扭转这个方针,那就是同社会主义道路和全国人民的心愿为敌。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公开承认了(不是说发现,因为早就有很多人发现了,不过不能讲更不能公开讲罢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方面成绩很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种种比例失调和违反经济规律的东西,在我国长期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但是,还有一个更高一级的、更为概括的比例关系,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正确比例关系,如何使它们也能“按比例”地正确发展,过去却讨论得不多,只有中央这次创造性的报告,才可以说是第一次正式地从理论上、原则上把这个问题正确地解决了。我个人的最大希望,是对此事一不要动摇,二不要翻案,至于个别人或一小群本来就不同意这条路线的人,我们应当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对。

我很同意前两天周扬同志对《人民日报》记者的一段精采谈话,我觉得这段谈话很值得领导机关重视。他说:“应该调整物质和精神两种建设的关系。首先要有个恰当的比例。经济是基础,重经济建设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因此而轻视智力投资,没有长远眼光,就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我国是一个大国,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应有个恰当的比例。”他说的“教育”,从上下文看,是指狭义的教育。我认为,如果把这个“教育”理解成为广义的教育,这段话也是完全正确的,或者说,是更加必要的。解放后这三十年来,我们正是在这方面吃了大亏。

我以为这一个首要的比例关系如果长期过于失调,其损失恐怕要大于其他方面的比例失调;要纠正这个失调,所需要的时间,看来也要长得多。这个比例如果太失调了,其他经济方面的种种比例失调,恐怕就是难免的了。

现在中央已经正确总结了这个经验教训,这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大好事。要改正这个比例失调,就必须要有一系列坚定的措施,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贯彻始终都不行。这就是:第一,要从领导思想上不断地对各级领导人进行教育,要把这个思想变成全党全民共同的认识,变成永远也不能动摇的方针;第二,从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人民权力机构等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大大增加管理这方面工作的先进人物;第三,必须彻底纠正“一工交,二财贸,马马虎虎办文教”的错误思想,在国民经济计划、财政拨款、基建安排、工资与政治待遇等方面,都要大大加强给予这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政治上的支持。过去往往相反,说一声要紧缩开支,首先就是紧缩教科文的开支,而真正大笔大笔的浪费却有增无减。

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没有光明美好的理想,没有高尚道德的民族,只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还谈得上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呢?

(二)出版印刷业是人类积累文明的两大途径之一,非重视不可

我以为,出版印刷业是人类积累文明的两大方式之一,谁不重视谁就要吃大亏。从人类长远的文明史看来,人类文明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保存下来的种种实物,包括各种建设设施、生产工具、器物以及地下发掘出来的种种遗物等;另一个方面就是种种符号、绘画和文字的记载,直到近代发达的印刷出版业。我以为,从根本上说,一切文明最终都只有通过印刷、出版才能长远保存下来;还没有印刷术的时代,就要通过种种火烫、雕刻、手书等方式,才能保存起来。比如说,我们造了一颗原子弹,如果不把它的一切资料保存起来,第二颗凭什么资料去改进它呢?敦煌的唐代乐谱算好,有一件手抄本在敦煌文物中保存下来了,几十年来,外国人译不出,现在总算被上海一位刻苦励志的音乐家把它破译出来了。这当然还是一个尝试,诸家尚有不同意见,但是如果不留下这个记录,那就什么也不能研究了。至于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而被保留下来的人类文明,我们今天就只有凭科学的推断才能猜测其大概了,大如埃及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小如北京大钟寺里的大钟是怎样造出来、特别是怎么运输和挂上去的等等,不胜枚举。如果一切都有记载留存,要研究和改进起来就容易得多了。不通过印刷、出版事业把人类的文明积累起来,好多事情就得从头摸索起。

生在今天的中国,谁如果还在主观上不重视印刷、出版事业的改善和发展,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这种落后于客观需要的认识。一旦了然之后,我相信我们主管全面领导、计划、财政、基建、税务、人事等工作方面的同志,都会改变态度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人民的民生日用所需,据我观察是这样一个次序:一是舒适而设备完善的住宅,二是汽车,三是各种家用电器,四是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出版印刷业的产品。第四项我把三者合在一起,因为再难分次序了。在我国则大为不同,特别是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上述这个次序是基本不适用,也办不到的。对于每家人关系都很密切的轻工产品,我以为一是纺织业,其次恐怕就要数到印刷出版业了,因为家家都有小学生,至少也要买两张年画。

不把印刷出版工作搞好,在今天就已经拉了“四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后腿,在将来则对不起子孙后代,几百年后我们还要挨骂。试想想,中国如果在古代没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出版印刷业(这里是把甲骨、钟鼎、竹简、绢帛“本”都包括在内),我们今天能有这么丰富的古籍吗?我们的古代文化能够在世界上享有这么崇高的地位吗?这些传统的优良文化,帮助我们建立了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不然,我们这个民族早就被某种外来的宗教力量吞蚀下去了,也会被今天资本主义的文化所同化。

上一篇: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内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