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状况

2024-10-26

生产状况(共10篇)

生产状况 篇1

我国果树种植历史悠久, 由于我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 因而种植面积广阔, 各类水果消费量大, 社会经济效益高。自1993年以来, 我国在世界水果生产中的地位和份额迅速上升, 近年来, 我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世界排名第一。

1 我国水果种植规模和产量分析

著名植物学家俞德浚精心编著的《中国果树分类学附录:中国原产及引种果树分科名录》一书, 列举果树分类59科共694种, 其中盛产的300多种共1万多个品种, 我国几乎都有, 主要是因为我国有着宽阔的经纬度和多种多样、丰富多姿的地形地貌, 为不同种类的水果生长提供了生长条件, 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果树资源与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果园面积、水果单产与总产量总体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1984年, 国家对水果实行市场放开、价格随行就市, 并允许多渠道流通的政策之后 (1984年, 国务院《关于合作商业组织和个人贩运农副产品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允许除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以外的其他合作商业组织和个人下乡采购、贩运农副产品, 也可以在城市制定的市场向贩运者批量进货, 就地销售。同时, 调整和改革农副产品的购销体制。改革前, 按照农副产品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国家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类, 分别进行统购、派购和议购。1978年以前, 统购统销的农副产品占到全部农副产品收购额的80%。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 将商业部管理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种类由46种减至12种, 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副产品的管制。) , 农民对果树种植极其热情, 果园面积迅速扩张, 其中, 1990、1998年果园面积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增长稳定。自1993年以来, 我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我国在世界水果生产中的排名上升显著。2012年我国果园面积1214万hm2, 占我国耕地面积的7.29%, 产量为突破2.4亿t, 居世界第一。我国果树300余种, 由于温度等环境因素, 其中50余种能达到经济栽培, 如苹果、柑橘类、猕猴桃、草莓和山楂等栽培面积均居世界首位。其中苹果、梨、李、桃的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 柿子、板栗、荔枝的产量分别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

我国水果总产量一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 稳居世界第一, 但单产水平不高。如图2所示, 我国水果 (瓜类除外) 单产1980-1988年有所波动, 而后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 但与美国比较而言, 2012年, 我国果类单产11.58 t/hm2, 美国果类单产23.33 t/hm2, 是我国的2倍多。

2 我国水果主要品种及结构变化

1985年以前, 我国主要水果产量差距不明显。1984年, 国家开放水果市场, 允许多渠道流通, 在政策引导下, 逐步形成以苹果、柑橘和梨为主的产量结构。自1996以来, 幼龄果树的陆续投放, 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增长显著, 1996年, 我国水果产量约0.5亿t, 2012年突破2.4亿t。2012年, 产量排名前五位水果分别为苹果、柑橘、梨、香蕉和葡萄, 占水果总产量的45%以上。其中排名第一水果品种为苹果, 产量约0.3亿t, 占总产量的16%, 排名第二的品种是柑橘, 占总产量的13.17%, 梨占7.1%, 香蕉占4.8%, 葡萄占4.38%。1978-2012年, 苹果、香蕉、葡萄和柑橘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 为14%、12%。

我国水果生产品种结构较为集中, 以苹果、柑橘和梨为主, 瓜果主要是西瓜见图3。2011年苹果、柑橘和梨产量占我国水果总产量的36%。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改变, 我国水果品种结构自2003年以来改变较大, 主要表现在:柑橘2003年占水果总产量9%, 2011上升到13%;而西瓜产量的占比大幅下滑, 从40%降到30%;苹果、草莓、红枣小幅上升趋势, 而梨、香蕉、葡萄及其他瓜类占比变化不明显。

3 主要水果品种区域变化

发挥产业比较优势, 需立足产业基础, 合理生产布局。合理的专业化区域布局有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形成水果行业规模生产, 产生规模效应, 进一步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 提高产品竞争力。我国2002年提出建设苹果、柑橘优势产区, 目前成绩显著, 形成了以黄土高原为主和渤海湾为主的2大苹果优势带;以及多片柑橘优势带, 分别是长江中上游柑橘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橘带和浙南-闽西-粤东柑橘带和一批特色柑橘生产基地为主线的柑橘优势区。各地积极发挥优势特色, 建设果品基地, 品牌意识显著增强。如沾化冬枣、枣庄的石榴、常山的胡柚等正逐渐扩大规模。且部分在国内知名度较高, 如库尔勒香梨、赣南脐橙、温州蜜柑等。“陕西苹果”“烟台苹果”“灵宝苹果”“周至的猕猴桃”“常山的胡柚”等与国际接轨, 取得了原产地认证。

4 我国主要水果品种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

中国水果的产量显现出规模优势的特点。尤其是温带水果 (见表1) 苹果、葡萄、柿子、桃类产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2012年苹果、桃类和梨产量分别占世界产量的48%、57%和69%, 生产规模优势显著, 为进一步扩大我国水果出口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2年全球苹果生产稳中略增, 收获面积和产量双双再创历史新高。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 苹果收获面积高达百万公顷、产量达到千万吨的国家, 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2。美国苹果产量仅次于中国, 近10收获面积减少16.05%。印度苹果收获面积仅次于中国, 近10 a苹果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5 中国主要水果成本收益状况

通过对我国两种主要水果苹果、柑橘的成本费用以及收益分析, 近几年水果市场连续走低, 价格下跌 (见图4) , 效益下降, 部分地区出现了卖果难, 甚至山东等地出现了果农痛心砍树的场面。特别是伴随着以比较优势和比较效益为导向的果品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格局的形成, 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导致的城乡收入水平提高和水果消费需求猛增的发展态势, 客观上造成了水果供需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季节间的矛盾异常突出。

参考文献

[1]王志浩.加入WTO对我国水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林业企业, 2004 (5) :37-40.

[2]张峭, 杨霞.中国水果消费现状分析及其预测[J].农业展望, 2006 (2) :8-13.

生产状况 篇2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司的经营状况逐年下降,但安全事故还是频频发生,鉴于这种情况下,建议公司加强公司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资。我部门给公司建议以下几方面意见:

一、行政管理的漏洞及建议

1、公司内部偷盗行为上升,建议公司制定相关的处罚制度。

2、加强安全责任制度。公司从2004年生产销售逐步提高,但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如车工操作作业时违规操作,戴手套.设备运转时操作员不时离开,不关设备;电焊工下班后不关电焊机、违规接线;生产区电源线路老化等,这些都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议公司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防范,更换老化线路,制定安全制度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3、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合理利用,建议公司提高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部分人员可以兼职补充有些部门的工作空缺,也能降低管理费用;对于管理人员串岗、溜岗、迟到、早退的情况应予以通报批评。

二、生产经营

近年来公司生产产品型号多,但原材料的浪费也很严重,这也加大了生产成本。鉴于这种情况,公司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从今年来看产品质量也有所下降,产品的表面处理粗糙,组焊件也有漏焊部分;希望生产质检部门加强监督,制定有效可行的办法。

三、物资管理

近年来随着物资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也逐步加大,但本公司物资供应系统还从在一定的漏洞,如称重物资等,部分物资应取消中间商的参与,直接采购,以节约生产成本。

综合上述情况,我部门建议公司逐步完善工作中的漏洞,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财务、销售、采购、生产、质检等有效管理程序和制度。

生产状况 篇3

关键词 淡水养殖;生产状况;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1 国内淡水养殖的生产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淡水养殖逐渐形成了流水养鱼、水库散网养鱼等等各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淡水养殖的集约化水平,促使淡水养殖的经济收益以及生产数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因为养殖户不会运用多种方式对养殖产品的病虫害进行规避,淡水养殖的发展形式以及销售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同时,如果养殖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水域投入过多鱼类,会严重影响鱼种的病害防治以及正常喂养,对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增长造成严重的阻碍[1]。究其原因是不同鱼类以及鱼类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对饲料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养殖户应当在喂养的时候加以区分。

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靠池塘养殖、稻田喂养以及网箱喂养等形式。同时,这些形式也在全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得到了相应的利用以及充分的开发。在一些科技试验基地已经形成多种类结合养殖的趋势,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数量以及效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水产养殖已经慢慢由粗放养殖形式逐渐向生态化养殖形式发展。此外,我国水产养殖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还不具备较高能力进行组织化与产业化规模的调整。这些原因也给养殖户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了一定的制约[2]。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广,造成养殖户相对分散,为政府集中化管理以及全方位服务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许多养殖户由于饲养的品种过于简单,且不能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没有足够的经验与实力面对市场的瞬息变化以及优胜劣汰,虽然较多的淡水养殖有效的带动了水产的市场的发展,但是大多数的养殖户不能有效地迎合市场发展前景,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抗击风险。

2 淡水养殖的成本收益研究

现阶段,淡水养殖的生产方式多为粗放型生产经营,大多数的养殖户都凭借多年的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技术,养殖户的收益方式也是凭借成本的投入这种简单的经营方式,这种养殖形式会严重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一旦整体市场经济出现状况,养殖户就会在经济上受到严重的打击。多数养殖户在养殖水产品的同时,会考虑投入成本的高低。因此,那些价格较高的优质水产品就受到严重的发展限制,这种情况也明显说明,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会严重受到资金的制约。普通的水产品都投入较低比例的肉料,并且常规养殖相对特种养殖的食性也有很大差别[3]。伴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进步,养殖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养殖户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的限制。在传统的养殖构成结构中,有效提高饲料比例对于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种养殖伴随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全面的推广,但在养殖实践过程中养殖户往往会受到资金的限制,不能随心进行特种养殖,所以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特种养殖一定的经济扶持,帮助养殖户顺利开展特种养殖,使他们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不同的淡水养殖类型会促使养殖户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在一般情况下,特种水产品的价格相对普通水产品价格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养殖户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经济差异。

从养殖规模的角度来看,规模的大小对于养殖收益起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养殖面积如果合理,养殖户直接面向市场,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或者几个相对较大的养殖户进行联合销售,这使得淡水养殖的养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因为养殖面积比较适合,即便是市场行情出现了不景气的情况,养殖户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的改变及时进行养殖调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4]。由此可以看出,对那些淡水养殖户来讲除了要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管理投入,只有养殖户不断进行学习,才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式。

3 对于淡水养殖生产经营的建议

3.1 进行结构的调整,稳定收益

政府中的相应管理部门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养殖户,关于淡水养殖品种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养殖户更好的了解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保证降低养殖户养殖风险并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对于养殖户自身而言,应当随着市场的变化引进新鲜的品种,有效提高养殖户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效提高名气高、品质好的渔产品养殖规模,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3.2 提升对于农户的信贷支持,推广农业保险

在淡水养殖的具体过程中,因为大多数农户的资金相对匮乏,所以养殖户们对于特种养殖大多心有余悸,政府可以加大养殖户的信贷支持,有效增加养殖户的资金来源,在养殖品种推广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形成混合式、多品种、高质量的养殖形式。有效发展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养殖户增添养殖信心,提高养殖积极性,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同时,政府需要多方面对养殖户进行引导,养殖户积极养殖特种水产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以及科技手段进行多渠道销售,提高产品知名度。养殖户在提高养殖积极性的基础上,养殖积极性也会随之有所提高。另外,应该倡导科学指导,运用科学的手法降低养殖成本,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平.公主岭市平洋水库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的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1(19).

[2]洪学.淡水养殖生石灰杀菌四注意[J].农村科学实验,2011(8).

[3]管太兴,倪清平.光合细菌的简易培养及在淡水养殖上的应用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1(7).

[4]董海.山东东营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突出“四大”建设亮点[J].现代渔业信息,2011(6).

生产状况 篇4

关键词:硫酸钾,生产状况,存在问题,生产前景

1 硫酸钾的生产现状

目前;世界上硫酸钾的总装置生产能力约为4500k t/a左右, 而实际产量约为3500~4000 kt/a。德国、比利时、美国、意大利是主要生产硫酸钾的国家, 约占世界硫酸钾总产量的70%~75%。世界硫酸钾年总消费量大约在3200kt以上, 并以4%~5%的年均递增率上升, 主要消费方向是西欧和亚洲。全球硫酸钾贸易量已超出2000 kt/a, 其中进口和出口各占50%。

2 硫酸钾的生产方法。

2.1 曼海姆法

曼海姆法的主要设施是曼海姆炉, 这种生产硫酸钾的方法有着生产工艺成熟, 产品质量稳定的特点;缺点是设施的腐蚀严重, 反应条件要求温度高, 设施的维护费用高, 投资的费用高, 单独的产量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KCl+H2SO4 (浓) →KHSO4+HCl+Q;

KHSO4+KCl→K2SO4+HCl-Q, 反应所需的热量来自燃烧煤气, 刚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温度高, 需要对其进行冷却, 产品的反应生成物中还有KHSO4和H2SO4, 故需用Ca CO3或Ca O进行中和。该反应必须加热到500℃左右才能使反应充分进行, 由于工业生产中实际情况复杂, 所以实际温度需达到500℃以上。该生产工艺成熟可靠, 产量伸缩性大, 产量与产品质量稳定, 反应炉可以生产两种以上的硫酸盐产品。但该工艺投资高, 对反应炉质量要求高且炉体建造困难, 副产品盐酸腐蚀严重易外泻。

2.2 芒硝法

芒硝法的反应原理是用芒硝与氯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反应方程式如下:N a2S O4+2KCl→K2SO4+2Na Cl, 反应步骤是分两步完成的:第一步是在常温25℃下反应, 6KCl+4Na2SO4→3K2SO4·Na2SO4+6Na Cl;第二步是在60~100℃下, 3K2SO4·Na2SO4+2KCl→4K2SO4+2Na Cl。该方法工艺流程简单, 有着投资省, 能耗低, 无污染的优点, 但是由于复盐得不到充分分解, 净化产品质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3 硫酸亚铁法

此方法是以K+, Fe2+, C1-, SO42-, -H2O组成四元相图为理论指导, 利用硫酸亚铁与氯化钾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硫酸钾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三个反应过程会生产出硫酸钾:1) 硫酸亚铁与氯化钾反应, 生成复盐, 复盐再分解生成硫酸钾。该反应简捷、操作便捷、对设施磨损小、原料经济、反应过程没有有害物质产生等特点;2) 硫酸亚铁发生水解反应, 生成氢氧化铁和硫酸, 硫酸再与氯化钾反应, 生成硫酸钾。由于该反应不能自发的进行, 故反应要引进萃取体系, 从硫酸亚铁水溶液中将H2SO4萃出, 使Fe2+水解沉淀, 使反应顺利进行;3) 硫酸亚铁与碳酸氢铵反应, 生成硫酸氢铵, 硫酸氢铵再与氯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

2.4 硫酸钙法

又称石膏法, 工艺流程分为两步转化。一是以氨为催化剂, 石膏和氯化钾在氨的饱和溶液中直接进行反应制得硫酸钾, 其反应式如下:Ca SO4·2H20+2KC1→K2S04+Ca C12+2H20;二是以碳酸氢铵与石膏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硫酸铵, 硫酸铵再与氯化钾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硫酸钾, 其反应式如下:

现阶段生产能力已达到120kt/a以上的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从富含K+和SO42-的卤水中分步提取软钾镁矾和氯化钾, 然后转化结晶得到硫酸钾。该工艺自主创新, 节能、环保, 充分发挥了地理及资源优势, 它的创新思路值得今后硫酸钾生产行业借鉴。

3 硫酸钾存在的问题与生产建议

3.1 硫酸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硫酸钾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由于硫酸钾的生产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的, 所以发展生产硫酸钾究竟要用什么方式的生产路线, 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固然硫酸钾的生产方法有很多, 但是它的生产取决诸多因素, 如地理地貌, 周围环境人为情况、有怎样的天然自然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其制约生产的因素。我们要从我国自身资源出发, 扬长避短, 减少成本投资,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才是发展硫酸钾生产的王道。

3.2 生产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 曼海姆法工艺流程成熟, 经济效益好, 在缺乏天然矿物资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尤其伴随国产设施大量使用, 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投资, 发展前景良好, 但是对于副产品—盐酸要解决好销路问题; (2) 我国芒硝资源丰富, 硫酸钾的生产以芒硝为原材料既经济又无害。 (3) 因地制宜, 创新工艺,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是硫酸钾生产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4 硫酸钾的前景展望

我们通过对我国硫酸钾资源的生产方法、生产技术、生产规模以及市场上供需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 分析后得出:由于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以农业作为发展的主体, 那么在对无氯钾肥方面上的需求上就显得强劲, 这就带动了硫酸钾工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我们从最开始的从国外进口, 到现在的自主生产, 从最初的空白到现如今大批量生产, 这些均说明中国硫酸钾发展前景美好;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 硫酸钾工业由于多年来的无秩序发展, 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还未得到人们应有的解决。如生产规模过小, 生产能力低下, 区域分布不一, 缺乏统一的规划、质量较低等问题。再加上科学技术与知识不断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更将硫酸钾工业发展推向了新高潮。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发展条件下, 现在的硫酸钾企业正在面临着新机遇。因此, 面对着如此容量大经济市场, 硫酸钾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5 结束语

硫酸钾是一种优质化肥, 关系到中国农业安全发展战略。总体来说, 曼哈姆法消耗大, 设施腐蚀严重, 生产过程中材料损失较大, 投资成本高;硫酸亚铁、石膏及芒硝等生产硫酸钾的工艺, 除原材料成本低外, 还需要氯化钾原料, 而中国氯化钾资源不能满足国内需要, 大部分要依靠进口, 增加了硫酸钾的生产成本。因此还需要大力改进生产工艺, 依靠科技技术, 达到环保、节能、低成本和高效的钾转化率是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罡, 沈晃宏, 徐麟.我国无氯钾肥生产的发展对策与建议[J].化肥设计, 2006, (06) .

[2]蒋巍, 刘艳杰, 钟方丽.生产硫酸钾新工艺研究[J].海湖盐与化工, 2002, (03)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调查报告 篇5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超过粮食增长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就不能保持我国粮食持续供给,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增长考虑。控制我国人口的恶性增长和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

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980年为13.07%,“九五”期间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农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差额拨款的冲击,干部身份将被置换,出现了“网破线断”,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四)农民科技素质低,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9亿农民文化指数1990年为6.2年,2000年才达7.4年,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13年,如果农民文化指数以0.16年的速度提高,到2010年才达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达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三、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粮食安全,寻找一条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道路,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需要构成危害,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发展(WCED),我们未来共同的追求,因此,必须树立生态经济观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和节约培植资源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粮增产、钱增收,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按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在生态破坏的地区是没有财富可言,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应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防治水土流失,复垦撂荒地等措施,改善目前农业穷山恶水的面貌,改善生产条件,从而建立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条件。

(二)解决农业缺水问题 :水是生物的生命线,有水才有粮。我国粮食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因此,对缺水问题,要从战略的高度采取治本措施,要在搞好“南水北调”的同时,加速“大

西线”垮地区调水工程(即引黄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因此特别重视山区生态建设,要搞好山区林草植被的恢复,建设好“绿色水库”,推行渗透、滴灌等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清洁生产,建立节水法规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这是保持我国粮食持续发展的首要举措。

(三)加强重点商品粮基地建设 :长江流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生产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垮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沿海三个经济地带,流域内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国家应在现已建成立441基地县、43个农场的基础上,扩大国家级和省级商品粮基地体系,安排充足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和农田水利建设基金;推行三熟制带状耕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增长。

中国专业农户生产与生活状况分析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的收入、财富与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 在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决策过程中, 人们经常发现农民生产、生活与财富状况调查的资料要么缺乏, 要么不够系统和真实。鉴于此, 我们于2009年2月至4月, 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农户为调查对象, 对中国专业农户生产经营、收入与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内蒙古、河南、河北、湖北、山东、江苏等6个省或自治区, 回收有效问卷2353份。其中, 内蒙古348份, 河南147份, 河北932份, 湖北442份, 山东443份, 江苏41份。在这次调查的2353户农户中, 共有人口9849人, 劳动力5697人, 雇工总数557人, 平均每户有4.19人, 劳动力2.42人, 雇工0.24人。在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本调查报告, 旨在为有关专家与决策部门提供分析研究依据, 也为计划转战农村市场的企业提供信息支撑。

二、农户种植业情况

在这次调查的2353户农户中, 平均每户拥有大田面积9.2亩, 大棚种植面积0.95亩, 果树种植面积0.66亩。各个省区在大田、大棚与果树种植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

1.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每户有大田19.68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西红柿、葵花、甜菜、山药、油菜等, 平均每亩收入822.12元;户均大棚面积0.54亩, 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芹菜、白菜、胡萝卜、油菜、蘑菇、豆角、菠菜、香菜等, 每亩平均收入34933.33元;户均果树种植面积0.08亩, 主要种植苹果、梨、李子、杏、葡萄, 亩收入5107元。

2.河南省。平均每户有大田4.81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豆类、大蒜和白菜、黄瓜等常规蔬菜, 平均每亩收入607.45元;户均大棚面积4.39亩, 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芹菜、草莓, 每亩平均收入31033.71元;样本农户几乎没有种植果树。

3.河北省。平均每户有大田5.33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土豆、大蒜、葡萄等, 其中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种植最为普遍, 平均每亩收入1206.68元;户均大棚面积0.66亩, 主要种植草莓、黄瓜、西红柿、辣椒、甜瓜、西瓜、豆角、甘蓝、茄子、油桃等, 每亩平均收入17937.59元;户均果树种植面积1.1亩, 主要种植梨树、苹果树、桃树、葡萄树、李树, 亩收入3148.98元。

4.湖北省。平均每户有大田13.9亩, 主要种植水稻、棉花、玉米、黄豆等, 其中水稻和棉花种植最为普遍, 平均每亩收入1219.52元;户均大棚面积0.86亩, 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莴苣、西瓜等, 每亩平均收入17213.93元;户均果树种植面积0.68亩, 主要种植梨树、桃树、柑橘、柚子、葡萄等, 亩收入1214.85元。

5.山东省。平均每户有大田6.46亩, 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等, 其中小麦种植最为普遍, 平均每亩收入1351.36元;户均大棚面积0.75亩, 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草莓等, 每亩平均收入29181.19元;户均果树种植面积0.42亩, 主要种植苹果、梨树、葡萄等, 亩收入4680元。

6.江苏省。平均每户有大田1.78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 平均每亩收入1164.38元;户均大棚面积2.63亩, 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食用菌、豆角等, 每亩平均收入37666.67元;样本农户中没有从事果树种植的。

可见, 一方面, 农户平均种植规模不大, 种植业收入普遍不高;另一方面, 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差别较大。例如在种植面积上, 内蒙古自治区户均大田面积是江苏省的11.06倍;在亩均收入上, 江苏省大棚种植亩均收入是湖北省的2.19倍。

三、农户养殖业情况

农户饲养畜禽种类主要有猪、牛、羊和各种家禽。在这次调查的2353户农户中, 饲养畜禽总数为97006头 (只) , 户均饲养规模为41.23头 (只) 。在填写了养殖业收入的516户农户中, 养殖业总收入为5997081元, 户均养殖业收入11622.25元。

可见, 在养殖业上, 同样表现出农户平均养殖规模不大、养殖业收入普遍不高以及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差别较大的特征。例如, 山东省户均饲养规模是江苏省的44.44倍, 内蒙古自治区户均养殖业收入是江苏省的13.59倍。即使在同一省份内, 农户之间在发展养殖业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以样本量最大的河北省为例, 共有329户农户填写了饲养畜禽的种类, 其中养猪的有132户, 占填写农户的40.12%;养牛的60户, 占18.24%;养羊的71户, 占21.58%;养家禽的59户, 占17.93%;选择其他的40户, 占12.16%。饲养数量一般较少, 多数为1~15头 (只) ;有45户农户养殖在15头 (只) 以上;只有4户在100头 (只) 以上;1户达到5000头 (只) 。至于养殖收入, 共有152个农户填写了此项信息, 户均养殖业收入7396.38元, 其中最高70000元, 只有1户, 最低100元, 共有3户。

四、农户生产经营中信息与农资获取情况

1.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

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 技术和市场信息至关重要。这次调查对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情况进行了询问 (来源可以多选) , 一共有2154个农户填写了相关信息, 排在第一位的是广播电视, 利用率达65.46%;其次是报纸和传单, 利用率达27.9%;再次是技术员和邻里亲朋, 利用率分别达到23.82%和22.56%。相比之下, 网络、培训讲座和手机短信目前在提供农户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2.农户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看法。

对于化肥、农药、叶 面肥等3项生产性支出, 还询问了农户对其价格和质量是否满意, 结果表明:农户普遍对农资价格不满意, 而对其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价格的满意程度。综合6个省区农户对3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40.66%和61.78%。

五、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

1.农户户均收入。

实际填写收入信息的2056户农户户均纯收入33533.68元, 人均8003元, 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但是, 农户之间的户均纯收入水平差异较大, 收入最高值为55万元, 最低值为1000元。

2.农户主要收入来源。

这次一共有2142个农户填写了收入来源情况相关信息 (来源可以多选) , 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种植业, 从此途径获得收入的农户数量比例高达75.54%;其次是外出务工, 比例达49.16%;再次是养殖业, 比例达到31.89%。相比之下, 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同时也可以看出, 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在收入来源方面的差异也较大。

3.农户户均主要支出。

在样本农户中, 户均支出最多的是盖房或修房, 金额高达63120元, 不过此项数据仅供参考, 因为不是年年都要盖房或修房。除此之外, 花费最多的是教育支出, 户均6562元。在主要生产支出项目中, 化肥最多, 户均1906元;其次是种子或幼苗及幼畜, 户均1160元;再次是农药和叶面肥, 分别为893元和161元。即使不计算盖房或修房, 其他几项主要支出也达到户均16183元, 其中仅4项生产性支出也达到了4120元。

六、农户拥有各种家用电器产品和农用车情况

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电视机的拥有率最高, 达到95.27%;然后依次是手机、洗衣机、冰箱、农用车、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和电脑, 其拥有率分别为88.01%、67.02%、46.47%、39.85%、28.25%、15.05%和13.2%。

农户购买的各种家用电器产品和农用车品牌大致如下:电视机品牌主要是长虹、创维、TCL、海尔、海信、康佳、夏华、松下;冰箱品牌主要是海尔、新飞、小鸭;洗衣机品牌主要是小天鹅、小鸭、海尔、澳柯玛;手机品牌主要是诺基亚、三星、海尔、联想、摩托罗拉、长虹、波导;空调品牌主要是格力、海尔、春兰、美的、海信、澳柯玛;电脑品牌主要是联想、方正或者拼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品牌主要是皇明、太阳雨、亿家能;农用车品牌主要是时风、巨力、五征、金蛙、东方红、奔马等。

至于未来的购买意愿, 很多农户表示还想购买汽车、电脑、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等, 也有不少农户希望购买空调、电动车、手机、商品房等。

七、农户贷款情况

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 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限制了专业农户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对六个省区贷款农户数量占全部调查农户的比例、贷款用途 (用途可以多选) 以及贷款期限的分析结果表明:贷款农户的总体比例为10.32%, 也就是说只有一成农户获得贷款;有48.67%的农户使用贷款购买种子和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 34.96%的农户使用贷款购买农机具, 36.73%的农户使用贷款作其他的用途;至于贷款期限, 66.67%的农户在1年以内, 17.1%的农户在1~3年, 3年以上长期贷款农户仅16.23%。可见, 多数农户的贷款期限较短。

八、简要结论与建议

专业农户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引人关注。本项研究表明:

第一, 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 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普遍不大, 收入不高;另一方面不同农户之间差别较大。同时, 农户从不同经营项目上获得的收入差异明显, 一般是从事大棚种植和养殖业的收入高于大田和果树种植项目获得的收入。

第二, 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广播电视, 其次是报纸和传单, 再次是技术员和邻里亲朋。相比之下, 网络、培训讲座和手机短信目前在提供农户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

第三, 农户普遍对农资价格不满意, 而对其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价格的满意程度。综合农户对化肥、农药和叶面肥等3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40.66%和61.78%。

第四, 专业农户户均纯收入33533.68元, 人均8003元, 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然而, 农户之间的户均纯收入水平差异较大, 收入最高值为55万元, 最低值为1000元。

第五, 农户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 (特别是规模种植和大棚种植) 和外出务工, 其次是养殖业。相比之下, 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在收入来源方面的差异较大。

第六, 除了盖房或修房支出外, 农户的教育支出很多, 户均6562元。在主要生产支出项目中, 化肥最多, 户均1906元;其次是种子或幼苗及幼畜, 户均1160元;再次是农药和叶面肥。

第七, 在家用电器方面, 农户电视机、手机和洗衣机的拥有率较高, 分别达到95.27%、88.01%和67.02%。而其他产品的拥有率明显偏低,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而且, 农户购买家电产品日益看重质量与品牌。

第八, 农户获得贷款的比例很低, 只有10.32%。农户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和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机具。多数农户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

为此建议:

第一, 根据当前专业农户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发展和收入来源情况, 适度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农户收入。

第二, 采取适合专业农户特点的多种渠道和途径, 有效解决农户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农用生产资料、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问题。

第三, 在促进农业投资与贷款政策方面, 优先考虑农户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及农用车等的需要, 适当增加发放农民急需的中长期贷款。

生产状况 篇7

1 材料与方法

对江苏草莓产区生产状况的调查于2016年3月进行, 主要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 重点对江苏草莓主产区东海县、邳州市、如皋市、海门市、句容市、溧水区等7个县、市、区15个种植企业或农户的草莓地块种植年限、连作地块的夏季土壤处理情况、种植的主要品种、草莓整个生育期施肥情况及草莓种植的经济效益等进行科学调查, 并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莓地块的种植年限

由图1可见, 在15个调查的种植企业或农户中, 有10个种植企业或农户的草莓地块种植年限在4年以上, 占调查总数的66.7%, 4个种植企业或农户的草莓地块种植年限在7年以上, 占调查总数的26.7%, 普遍存在草莓地块连年种植的现象;有1个农户为新发展的草莓种植户, 占调查总数的6.7%, 这一定程度反映2015年江苏草莓产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受到前期投入大、种植技术要求高等因素影响, 江苏草莓产业未出现一种井喷式、大规模的发展;另有东海市1个农户草莓地块的种植年限达到9年, 这也一定程度反映江苏省东海市设施草莓的种植起步相对较早。

2.2 草莓种植地块夏季的土壤处理情况

目前, 江苏草莓种植地块夏季土壤处理方式主要有休闲、种植水稻或蔬菜、太阳能土壤消毒、种玉米作为绿肥等方式。由图2可见, 太阳能土壤消毒是江苏连作地块夏季土壤主要采用的处理方式, 15个调查企业或农户中有6个采取了这样的处理方式, 占调查总数的40.0%;其次为种水稻或蔬菜;而种玉米作为绿肥的农户有2个, 占调查总数的13.3%。

2.3 生产者种植的主要草莓品种

由图3可见, 目前江苏地区栽培的草莓品种主要有红颊、宁玉、甜查理、章姬, 除此之外, 还有太空2008、越心、紫金久红等一些其他草莓品种;选择种植红颊的企业或农户相对较多, 为调查总数的60.0%, 其次为甜查理和宁玉。

2.4 草莓整个生育期施肥情况

从15个草莓种植企业或农户的田间施肥来看, 草莓从业者都采取重施基肥、适时追肥的方式以补充草莓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养分。在施用基肥方面, 93.3%的草莓从业者选择猪粪、鸡粪、羊粪等农家肥及商品化的有机肥, 40.0%的草莓从业者在施用农家肥的同时, 添加饼肥、过磷酸钙、硼肥等, 施用总量多超过15 000kg/hm2;在追肥方面, 以N、P、K复合肥为主, 100%的草莓从业者更偏重K肥的使用, 以提高草莓果实的内在品质, 而追肥施用量多为750kg/hm2, 且分2~4次施入。

2.5 草莓种植的经济效益情况

由图4可见, 江苏草莓从业者的收入多在30万~60万元/hm2, 占调查总数的80.0%;有1个农户的草莓种植收入超过60万元/hm2, 占调查总数的6.7%;有1个农户由于田间管理不到位, 再加上缺乏较好的营销手段, 收入相对低些, 低于15万元/hm2。从草莓销售单价看, 刚上市的草莓销售单价往往相对较高, 价格在60~80元/kg之间, 但地区之间有明显差异;春节前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在20~50元/kg之间;随着草莓大量上市, 春节后价格会有明显回落, 一般在6~20元/kg之间, 但3~4月份, 随着天气回暖, 春游踏青的游人增多, 以采摘销售的草莓价格会有较大幅度上升。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大力推广, 草莓已成为江苏农业生产者的首选种植作物, 但由于受到设施搬动成本高和耕地少等因素的影响, 各草莓产区连作现象十分普遍[2], 这从本次调查结果也能体现出来, 66.7%的草莓从业者其地块种植年限均在4年以上, 而草莓连作不可避免会对草莓的果实品质和产量产生影响。为克服草莓连作障碍, 确保草莓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江苏草莓从业者采取了一些有效而又积极的应对措施, 主要包括草莓地块太阳能土壤消毒、休闲、种植水稻等进行水旱轮作等,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多数从业者获得了30万~60万元/hm2的较好收入, 但少数从业者种植效益依然不高, 主要因素是在应对2015年冬季的极端低温 (-12℃) 能力差, 没有做好防寒工作致使植株冻花冻果以及植株矮化, 此外, 田间管理差如土壤消毒不到位, 过多依赖化肥使土壤板结, 造成田间缺株多、植株发育不良、生长势弱, 从而影响产量及果实品质。

选择适宜的优良草莓新品种是确保江苏草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通过调查发现, 根据地域特点, 江苏草莓品种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宁玉、太空2008、越心、紫金久红等一些草莓新品种应用到生产中去, 并有望逐渐替代抗炭疽病性较差的红颊草莓品种。另外, 江苏草莓从业者越来越注重果品品质和安全, 在施肥方面, 更多地侧重有机基肥的施用。

总之, 目前江苏草莓正处在良性循环发展之中,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须进一步加强自律, 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亚明, 赵密珍, 吴伟民, 等.江苏草莓种植地块现状调查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6) :248-249.

[2]赵密珍, 钱亚明, 王壮伟, 等.江苏草莓产业现状与展望[C]//草莓研究进展 (Ⅳ)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3]段辛楣, 戴子林, 马鸿翔, 等.江苏省草莓生产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 1991 (1) :48-49.

[4]赵密珍, 苏家乐, 钱亚明, 等.江苏草莓生产现状与趋势[J].长江果树, 2003 (3) :31-32.

我国北方水稻生产状况及技术分析 篇8

关键词:北方地区,水稻生产,品质,培育技术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尽管北方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在全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但凭借北方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 加之其较高的商品率, 北方地区的水稻不仅产量高, 并且品质相对精良。稻米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也是我们研究水稻生产与发展问题的出发点。

1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条件与现状

我国北方地区水稻通常为单季稻, 即一年一熟。相对于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需要更多的特殊条件。由于气候因素, 北方地区的农作物必须要有一定的抗寒抗旱能力, 才能够顺利度过严寒的冬季。同时, 也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任何农作物都需要充足的光照, 北方地区相对于南方地区, 昼夜温差较大并且在夜间农作物的消耗较大, 这也让提高北方地区提高水稻产量上成为一大挑战。但北方地区由于受台风、暴雨等影响小, 土壤条件相对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这些优势条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不足。

就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现状而言, 从1949年至今, 水稻种植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 但由于受到水资源影响较大, 我国北方地区水稻产量年及变化比较显著。东北三省作为北方地区的农业先驱,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资源优势, 因此, 东北三省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培育水稻。其次是山东、河北、内蒙、新疆、宁夏等灌溉农业基础相对雄厚的省区。近年来, 由于大力兴修水库、建设水利工程, 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现象有所缓解, 同样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便利, 让北方地区水稻的总产值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2 北方地区水稻生产面临的问题

从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上来说, 北方地区地势平坦并且幅员辽阔, 人均土地面积较大, 虽然经济水平不及南方沿海地区, 但是农耕技术以及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 这成为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的一个重要优势。

水稻在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稻种植的总产量, 自1961年以来, 北方地区水稻的单位产量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 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 2004年水稻单产值达到了7.12t/hm2, 同时, 宁夏、新疆等地水稻单产值也在大幅度的增加。尽管如此, 大部分北方地区的水稻单产值还是相对较少。因此, 如何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 对能否扩大北方地区的总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水稻的生产, 品质要求也是一项重要因素。经由国家区域试验测试, 尽管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很大, 但是相对优质的产品或组合较少。同时, 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环境较差, 在培育水稻方面需要育秧棚来提供一个适于水稻生长的环境。

在北方培育水稻的技术方面, 北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与南方有着很大的区别。北方地区主要以旱地为主, 因此, 在育秧环节就对技术水平有着很大的要求。旱地土地作为育秧土地, 就需要把土壤经过粉碎筛选, 以便适用于幼苗的根系发展。但是利用旱地土地作为培育土壤, 如使用过量或不合适的肥料, 不仅会对土壤原本的营养成分进行破坏, 也会导致幼苗的死亡。因此, 北方地区在对水稻培养的问题上, 不仅要考虑到育秧技术水平, 又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开展务农工作。

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样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北方地区在对幼苗的培育技术上, 应优先考虑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西北地区广袤土地的利用率。针对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研发出了新的培育技术来保障幼苗的根部可以吸收适当的养分。尽管这种方法对技术要求很高并且耗资较大, 但是对提高水稻产量有很大帮助。

3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

从培育技术的角度看, 辽宁省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推广了水稻的模式化管理, 吉林省主要就水稻的三早栽培和稀播稀插技术进行探索, 而黑龙江省则主要致力于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不断的试用与发展过程中, 都有一些不足。因此, 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在沿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发展地域性的水稻培育。近年来, 北方各地区逐渐致力于对新型技术的探索和发展, 在保护土壤营养物质不被破坏的同时, 综合多种农业手段, 使各品种轮换种植, 力求培育出优质的水稻品种。

针对不同地区进行的水稻技术发展, 我们很容易发现每项措施都有明确的针对方向, 并能够有效的对农作物的培育与生产做出指导。这种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特点同样也便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与操作, 并把其丰富的农耕经验加入水稻种植中。这些技术手段, 大多数都是基于传统培育模式, 通过对稀播培育的研究, 来增强农作物抗逆性。例如, 在对肥料的挑选与运用方面, 减少氮肥的使用, 以使用富含微量元素的复合肥为主, 保护土壤的肥力。同时, 在灌溉农业对水资源的利用上, 也要做出一定的改良。为了能够构建适应北方地区水稻生产的环境, 在技术层面一定要做出更高端的研发, 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够种植出绿色、优良品种的水稻。

水稻培育与生产对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依存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与突破。我国自古就拥有雄厚的农业基础, 在水稻杂交的培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优质育种发面, 我们还不能够完全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方地区水稻总产量。我国作为水稻生产大国, 想要实现优质稻米的生产问题就必须工作重点放在对技术水平的研发上。我国现今的水稻生产技术水平主要停留在杂交水稻上, 通过各类数据比对, 我国稻米的平均品质还有待提高, 这也是我国稻米培育技术水平的发展的一项重大考验。

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培育与生产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发展趋势都是很有前景的, 在综合利用现有方法的同时, 不断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对水稻培育技术进行探索, 以提高其产量与品质。结合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而言, 目前的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因此, 提高水稻的优质品种培育以及抗寒能力也将成为北方水稻科技研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伯伦, 贾宝艳, 胡宁等.我国北方水稻生产状况的分析[J].北方水稻, 2008, 38 (1) :1-5.

[2]朱德峰, 陈惠哲, 徐一成.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北方水稻, 2007 (5) :13-18.

生产状况 篇9

关键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状况,规律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大力促进中部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来, 我国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状况怎样, 从中摸索了怎样的经验和规律, 发现了哪些问题, 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都是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1 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决策的实践意义

1.1 我国经济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全国一盘棋, 但在国家实行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以先富做样板, 以局部带动全部政策的指引下, 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比内地要高出很多。有了沿海地区的先发展, 使内地发展解放了思想, 坚定了信念, 摸准了步数, 激励了行动, 带动了内地的大发展。但是, 内地发展与沿海地区的发展拉开的距离却有着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拉越开的态势。同时, 在沿海城市与沿海城市间、内地和内地地区间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不均衡。

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问题绝不仅仅是政策导向问题,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地域辽阔, 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 国家对2000年到2006年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数据统计情况为: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8554亿元、8338亿元、10741亿元增加到21548亿元、21847亿元、2596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264亿元、295亿元增加到641亿元、707亿元, 虽然发展都是很快的, 但差距也是明显的。

应当看到, 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但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同时, 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 不同地区发展条件的差异, 有的是可以改变的, 有的特别是自然条件是难以改变的, 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所以,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 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

1.2 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对改变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作用

生产要素 (Factors of Production) , 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 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 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 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根本目的在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调控全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造福于全国人民。这是在认真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经济总量聚集的地方, 也应当是人口相应集中的地方, 最终形成经济总量与人口大体协调。而我国情况却与之相反, 经济总量大的地区没能吸纳相当比重的人口, 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缺少资金、人才, 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经济总量比重比较低, 而人口比重却大大高于经济所占的比重。例如, 2005年, 东部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36%, 而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5%;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17.1%, 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28%, 这就导致区域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对资金、资源、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相反, 人均收入低的地区, 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处于不利位置, 影响了经济增长, 结果人均收入的改善也不快。区域间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拉大的另一个原因是, 目前我国每年有1.3亿多农村劳动力其中主要是中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但其赡养的人口依然留在中西部, 外出务工人员创造的税收留在东部, 成为东部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财源, 而吸收外来劳动力的地区却不为这些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提供公共服务, 这些流动人口及其赡养人口应享有的公共服务仍然由其户籍所在地提供, 而这些地区由于能创造税收的人口已大量流出, 财政状况改善慢, 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有限。

以上分析表明, 促进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技术、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可以实现我国经济布局的区域上的均衡, 可以有效缩小不同区域民众的人均收入水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2 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对策

2.1 加快培育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

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 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 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配置资源, 自然会形成资本要素价格、土地要素价格和劳动要素价格。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与变动, 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 生产要素既然已经商品化, 其价格形成和变动就具有一般商品的性质和规定性, 其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就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具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 生产要素虽然是商品, 但毕竟是特殊的商品, 其价格形成与变动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有利于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市场, 应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进行。价格是灵敏的市场信号, 价格反映供求关系。生产经营者通过观察价格的涨落, 了解市场供求行情的变化,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在这里, 价值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流向和配置。

2.2 发挥生产要素流转中介的作用

以产权交易所为例。如山东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潍坊市寒亭区农村产权资本化交易市场成立。市场的交易品种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资产共有权股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

其实, 不只是山东, 其他不少地区早就出现了捷足先登者。成都率先于2008年12月成立了国内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2009年, 武汉、上海相继成立了农交所。有专家表示, 2010年可能会成为农交所的快速发展时期。就像国有资产流动催生了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一样, 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重大战略决策, 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方兴未艾。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必须要有规范的市场环境, 农村产权交易所就能够提供这样的环境。有专家这样概括农村产权交易所的作用:农村生产要素流动、价值体现以及与社会资本结合, 都必须依赖流转来实现。

2.3 行使政府政策的助推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 所有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有使用社会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但这种公平机遇需要一个前提条件, 即需要运行规则上的公平。运行规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主要体现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这就要求政府出台的政策, 从制定到执行都必须是能够助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强国土规划,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 以特大城市为依托,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培育新的增长极。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7, 10.

生产状况 篇10

1 调查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基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和征求社会意见, 了解专家、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个人等对食品企业卫生规范类标准的认识和看法, 对不同行业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不同食品行业对卫生规范的应该强调的侧重点。通过食品行业协会建议方式确定调查企业41家, 涉及我国2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不同食品行业, 覆盖了食品行业最主要的食品类别。

调查问卷内容 (1) 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产品类别, 年销售收入, 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生产特点。 (2) 产品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卫生问题。 (3) 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4) 本行业涉及的上、下游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2 调查结果

2.1 企业基本情况

调查的41家食品生产企业涉及的行业包括白酒、保健食品、方便食品、果冻、糖果、坚果炒货、肉制品、食品添加剂、调味品、饮料、乳制品等, 年销售额在300万元~10亿元之间。

2.2 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企业认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厂房和车间、设备、卫生管理、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要求、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这4个方面。表1列出了主要行业反映的食品生产过程卫生问题。

2.3 行业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调查问卷对食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了解, 主要存在原料掺假, 或由于原料本身受到污染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原料的污染, 例如奶制品的原料奶三聚氰胺和其他卫生指标超标、农产品原料的农药残留也是原料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从食品企业的角度出发, 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大多数原辅料无相关卫生标准, 且原料来源分散, 监管措施不严。 (2) 原料生产滥用食品添加剂或者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或使用不规范, 导致终产品食品添加剂超标。 (3) 包装材料所引起的化学性迁移污染。 (4) 部分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不到位, 对于生产车间、设备的要求和生产人员卫生要求不严格; (5) 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 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 (6) 食品出厂到销售之间的运输和储存环节, 运输中冷链未达到食品保存的要求, 影响产品品质;食品储存未满足要求, 从而导致产品变质。

2.4 食品企业卫生规范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参照采用《食品卫生总则》CAC/RCP Rev.2-1985。该规范的内容分为九大项: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原料采购、运输的卫生要求, 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卫生要求, 工厂的卫生管理, 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卫生和质量检验的管理, 成品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 个人卫生与健康的要求。调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卫生问题主要存在厂房和车间、卫生管理、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要求以及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这几个方面。通过对生产企业的调查, 特别是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14881-1994) 存在的问题的了解, 认为当前标准的不足之处存在于: (1) 内容落后于行业的发展, 对生产设备、设施的要求过于具体, 不便于执行。 (2) 缺乏对食品原料的安全控制措施。 (3) 缺乏产品的追溯与召回管理制度。 (4) 缺乏相应的记录和文件的管理要求。 (5) 对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措施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

3 讨论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做了具体的规定,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生产经营规范类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已有近30年的历史, 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台食品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类的规范。1994年, 卫生部颁布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1], 随后又先后颁布和实施了22个专项卫生规范。这些卫生规范制定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我国当时大多数食品企业卫生条件和卫生管理比较落后的现状, 重点规定厂房、设备、设施的卫生要求和企业的自身卫生管理的内容[2,3,4,5,6,7], 借以促使我国食品企业的卫生状况有所改善。近年来,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 食品生产、加工的工艺流程更趋机械化和自动化, 现行的很多卫生规范内容已不能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要求[8]。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制修订食品生产卫生规范类安全标准对于规范企业生产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生监督机构也可以此作为监管依据。

3.1修订《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紧迫性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颁布至今已有18年, 我国食品企业发展迅速, 因此旧的规范已不符合企业发展现状。本次调查发现, 企业在是否需要修订GB14881-94这个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 均认为现行的《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已不适宜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将生产和经营放在一个规范里, 不能体现出两个环节的独特性要求, 可操作性低。通过对调查意见的整理, 企业建议分为生产和经营, 分别制定一套通用的规范。应优先制定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加强通用规范的基础性作用, 某类食品的生产卫生规范应当符合通用规范的要求, 且通用规范的要求宜粗不宜细, 规定食品生产的共性要求, 作为所有食品生产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3.2 调整食品生产卫生规范的内容

通过调查, 企业普遍反映食品生产规范类标准应该对部分不适应生产管理需要的内容进行修订, 强调目前存在于生产实际的突出问题。例如:《饮料企业良好卫生规范》[5]中规定厂房之间、厂房和道路之间要有绿化带, 认为应另外说明厂房和绿化带之间应有非绿化的隔离带, 而且整个厂区的绿化似有不妥, 因其会带来蚊蝇虫鼠的危害, 以及可能会对厂房通风系统造成影响。某些指标实施难度较大, 也应进行调整, 如《巧克力厂卫生规范》[6]对包装间的消毒要求, 温度控制在 (21±1) ℃, 相对湿度不超过50%, 实施起来存在难度。饮料企业建议《饮料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应按饮料的不同特性制定更详细的规范, 如含防腐剂产品和不含防腐剂饮料、含果汁产品和不含果汁饮料的产品特性不同, 对洁净区的洁净度要求也不同。如果一刀切, 可能会出现浪费资源或不满足卫生要求等情况。根据以上内容, 建议在新的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增加对食品原料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控制, 防止其受到污染;对厂房和车间、设备提出具体的清洁要求;强调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提出产品追溯和召回的具体要求, 并增加记录和文件的管理要求。

3.3 对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食品生产过程仅仅是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一个环节, 要保证食品安全, 还应加强对上下游环节的管理。通过调查反映的问题, 建议制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规范》和《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一般性食品品种, 符合通用卫生规范即可。对于风险性高的品种, 考虑单独制定专用卫生规范实施管理。

参考文献

[1]GB 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S].

[2]GB 8951-1988, 白酒厂卫生规范[S].

[3]GB 17404-1998, 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S].

[4]GB 8957-1988, 糕点厂卫生规范[S].

[5]GB 12695-2003, 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S].

[6]GB 17403-1998, 巧克力厂卫生规范[S].

[7]GB 126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S].

上一篇:立德树人创新驱动下一篇:信息系统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