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研判

2024-10-26

分析研判(共12篇)

分析研判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思想、信息和文化等社会舆论的容器, 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和了解社会民情的一个平台。但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具有自由性、便捷性和无国界性的特点, 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和发布信息, 使得信息源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形式。加上网络舆情极易受“匿名身份”的“网络非理性”影响, 让人们容易出现非理性情绪与判断。如果各地政府缺少正确的疏导, 极易让消息传播偏离正确的方向, 从而加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因此, 必须正确管理网上舆情, 达到实时监控和引导网络舆论的目的。

1 导致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受到瓶颈的原因分析

1.1 数据挖掘技术欠缺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 各级政府在网上舆情的管理上, 需要准确分析、正确引导和认真管理民意, 深入挖掘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然而, 在数据挖掘技术上, 我国起步相对较晚, 技术欠缺, 加上我国高端的数据外挖掘人才不足, 对保障大数据实时检索和准确分析, 已经成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体系构建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缺少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

面对网络上发布的海量信息, 如果对信息数据的真伪进行区分, 对信息的影响程度进行判断, 可有效了解掌握信息数据的社会正负效应, 但相关信息技术管理缺少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 从而给计算机技术实时分析、评判网络舆情形成的技术性带来影响。

1.3 应急以及引导系统不完善

相关人员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源进行分析后, 发现网络舆情的信息源, 并加以正确引导, 但由于网络舆情应急处理和引导系统不完善, 不能及时对网络舆情的处理进行响应, 一旦出现非理性舆情信息源, 势必会给社会稳定秩序带来影响。

2 构建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的核心技术

2.1 构建完善的数据库, 并形成管理机制

相关人员在构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按照网络舆情发展的快速聚集和迅速响应的特点, 明确锁定网络舆情信息源, 对非理性的网络舆情进行处理, 加快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时监控互联网数据传输的数据流量, 分析比较数据库中储存的信息数据, 从而形成数据库的频度分析。此外, 还应按照频度分析整理网络舆情, 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动态化系统, 从而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数据库对收集信息进行储存。例如相关负责人应加快完善舆情队伍建设脚步, 培育吸纳优秀的团队, 争取领袖意见, 和人们团结起来, 构建一个舆情工作队伍。同时, 建立一个“上下左右”合纵连横的联动体系, 优化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部门、各省与各部门之间的舆情工作格局, 建立舆情研究机制, 加大舆情社会环境的治理力度, 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行为加以规范, 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2 建立完善的在线研判体系

相应人员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在线研判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按照网络舆情收集、整理机制而建立的网络舆情数据库, 充分考虑网络舆情的集中度、舆情传播手段、信息频度、舆情信息影响的人群范围、响应的网络客户量及舆情信息分布地理范围, 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研判量化指标机制,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信息可信度进行分析比对, 跟踪网络舆情的信息源, 在线研判网络舆情的真伪, 并将这些舆情传播程序和舆情公信度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当中, 为负责人决策提供有利依据。

2.3 制定有效的引导系统及应对预案

相关人员在制定有效的引导系统及应急预案前, 应详细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播的特点, 从计算机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传播方式和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着手, 充分考虑我国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地区与部门特点及具体管理措施, 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同时按照网络舆情研判所收集的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和公信度反馈给相关部门, 以此响应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急处置, 实现网络正面舆情引导, 化解负面舆情的目标。例如建立一个全面365天, 每天24小时的舆情监测机制, 建立完善“人工+技术”的立体化监测预案体系, 并编制针对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舆论区域的不间断重点巡查制度, 通过风险评估机制与突发事件监测机制对发布的重大政策、活动和工程进行评估, 做足预案, 制定有效的舆情应对操作手册, 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第一时间报告, 为突发舆情事件的处理争取事件。此外, 制定舆情预警标准, 设定红、橙、黄、绿和蓝等等级不同的预警方案, 对网络舆情的真伪进行区分, 从而加强舆情预警的可靠性与及时性。

3 结束语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一种顺应社会民情、改变执政方式和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的指标, 也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和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实际管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 必须构建完善的数据库, 并形成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在线研判体系和制定有效的引导系统及应对预案, 有效解决社会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的热点, 从而提升各级党组织与正确解决舆情危机的能力, 树立国家与政府机关在社会的威信。

参考文献

[1]玄文启.基于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01) :77-78.

[2]徐迪.网络舆情研判指标体系与理论模型建构研究[J].现代情报, 2013, 33 (10) :6-11.

[3]刘金荣.基于动态演变路径的网络舆情研判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13 (05) :32-35.

分析研判 篇2

为及时掌握群众工作情况,做好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根据区委群工部要求,我镇群众工作“三级问题库”分析研判领导小组对2014年5月全镇群众工作进行了分析研判。现就分析研判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月工作开展情况

从5月1日至5月28日,全镇共开展便民服务377次,其中服务大厅 101次,干部到村开展服务 276次。在镇服务大厅办理各类事项 91 件,其中代理代办各类事项 91件;干部到村开展服务办理各类事项 176 件,其中受理群众诉求 20 件,意见建议 16 件,其他22件,代理办理各类事项 102 件,调处纠纷 11 件,收集问题 10 件,其中村级上报1件,其他渠道收集9 件。

二、本月群众关注的事项

1、xxxx大桥征地拆迁补偿问题。红线内需拆迁168户,3年来,农户违法抢占抢建十分严重,5月1日至3日市区城建规划、国土、政法等单位组成联合执法队,对xx村“两违”进行集中整治,因矛盾重重,阻力很大,收效甚微,拆迁户对非法抢建部分的拆迁补偿十分关注。

2、xx中心港征地问题。历经两年多的协调没有完成交地任务。市、区对此非常关注,多次下达限期交地通知,但因矛盾复杂、进展缓慢。近期,xx镇党委再次周密部署,研判分析,加大协调力度,征地扫尾工作即将结束。

3、xx村群访事件的处理。金属镍循环产业园项目的生活区和拆迁安置区在我镇xx村建设。从2011年开始,征地、拆迁、安置等各项工作是由高新区负责直接与村、组、农户联系洽谈的。由于征地、拆迁、安置等工作未与镇政府接洽联系,导致工作层面脱节,加之相关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征地、拆迁、安置过程中以及生活区和拆迁安置区建设中产生的矛盾未得到及时调处化解,从而引发群众集体上访和4月8日的突发事件。为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展,公安机关对煽动闹事干扰阻碍工程建设的10余群众关押收审,震慑作用明显,有利推进项目建设。

4、xx铁路复线建设涉及8个村的租用地复耕问题。与各村签订的复耕协议已超期,租地费和复垦资金无着落,群众期盼解决。

5、xx移民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摸底工作启动后,截止5月27日统计,群众自愿报名填表登记xx户,加之xx城东xx大桥建设需拆迁xx户,群众对集中安置点建设极为关注。

6、xx村、xx村金属镍项目建设征地款分配及捍卫二组原xx二线征地遗留组集体资金分配问题,因方案迟迟不能协商一致,无法分配,群众非常关注。

7、xx村xx多户拆迁户安置点宅基地划分问题。xx二线建设拆迁xx户,该村安置点只能容纳安置xx户,还有一半无处安置,群众盼望尽快解决。

三、本月存在问题

1、信访维稳形势依然严峻。

2、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安置协调工作压力很大。

3、分类联系群众工作亟待完善提高。存在连心户底子不清,包联人入户率低,连心户信息不全不细,帮扶措施不具体、与群众诉求不符等问题。

四、研判解决的问题1、5月6日,镇党委书记杨xx签发了第七号重点工作督办单,对未按时限处理报结的x件转办信访案件,落实责任,跟踪督查问效。5月13日下午,镇委班子召开信访工作研讨会,5月20日,召开有关村支书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专题分析研判当前信访工作形势,对全镇42件信访案进行集中交办,按照“一个案件、一个包抓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方案、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全力进行矛盾化解和处置工作,成功化解了x起群访件,x件个访件。

2、“4.15”xx中学打架事件,死者家属是xx村三组黄xx的儿子,鉴于夫妇十分悲痛,且家庭困难,镇党委书记杨xx协调政府解决资金x万元,xx中学出资x万元,平息了因突发事件引发的群访问题。

3、xx村一组因人饮管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x户x人吃水,每吨水费高达x元,引发群众上访,因村组经济薄弱,没有资金修复管道,导致矛盾升级。书记杨xx协调xx供水站,争取区水利局集中供水工程项目管材,镇政府筹资解决拖欠水费1.2万元,由村支书牵头组织义务投劳,5月27日已施工开挖管槽。

4、xx村高xx儿子患肾病综合症,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无钱结账停药。5月8日下午,xx村干部章x、胡x、章x组织捐款活动,3人分别捐款500元、区人大代表聂xx捐款x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组x多户共筹集善款x万元,解决了医疗费和家庭生活困难问题。

5、5月22日晚,副书记单xx到xx村解决了群众酒后械斗问题,副镇长朱xx到xx村解决群众阻拦330伏电网施工问题。6、5月23日,xx镇环卫双创办和镇财政所在捍卫村二组,取缔了村民集中居住区两户养猪大户,并对粪污进行整治,解决了村民集中反应的臭气污染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1、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下功夫解决信访堰塞湖问题。

2、加大对群众工作的检查力度,尤其是连心户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扎实推进分类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3、建立群众工作推进机制。周一为工作部署日,周二为驻村工作日,周三为民情研判日,周四为包联帮扶日,周五为义务清扫日。

4、认真落实“十个一”:一人一本民情日志,上班带上一个职责牌,发放一批便民卡,每季度组织一次法律政策讲座,干部每周进行一次卫生大清扫,每位干部为村办一件实事好事,集中化解一批信访矛盾问题,收集一批社情民意,每个干部要交一批特困信访重点户朋友,完成一篇调研文章。

5、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协调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干扰破坏、涉黑哄抢项目建设的人和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辖区内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展。

美元走势研判 篇3

一、美元指数走势分析。美元从1985年的高位124,开始逐级下跌。在1991年,1993年和1995年三次见底80,然后迎来强劲的反转,达到2002年的120。但没有支撑多久,就一路下滑,跌到2008年的70。此后一直在74到88之间徘徊。目前在82上下波动。美元指数期货已看高到83-84美元

美元指数上升的原因:

1、美国房地产开始复苏,综合房价指数已升到159,待销售的房屋总量,已从高峰时的450万套,降到200万套,以地区划分,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旧金山,洛杉矶,迈阿密,丹佛等地区,房价均在涨,楼市进一步增强,但波士顿,芝加哥,纽约等地区,房价仍显大幅下跌趋势。商务部研究员梅育新,在上海晨报上撰文,告诫国内居民不要轻易到波士顿地区买房,避免深套。

2、美国经济开始走强,温和复苏。因为采用页岩气和页岩油,可以帮美国大量增加收入。估计美国2013年每天可产油680万桶,并出口天然气给加拿大,财政状况会进一步改善。美联储去年底预测美国今年经济增长2.3%至3%,但鉴于近期经济数据显著好转,失业率跌至7.7%,增长预测或需要提高。美国商务部3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耐用品订单较1月大幅反弹,好于预期。同时2月数据为过去6个月内第5度上升。在利好鼓舞下,美国家庭支出和企业固定投资增加,通胀一直保持稳定,处于2%的目标以下。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美联储决定将继续按每月400亿美元的进度购买机构抵押支持债券(MBS),和以每月450亿美元的进度购买较长期国债。以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待时机成熟再取消该政策。

3、美国高新技术引领经济发展。美国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来制造波音777大飞机,使其重量减轻一半,航程更远,载客更多。但日本使用后发现电路系统有问题,波音正在改进。此外,美国使用3D打印机,能精细化打印产品。3D打印指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让3D打印机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产生3D实体,可使用的材料已拓展到金属、塑料、石蜡等上百种,应用性迅速提高。3D打印免除了制造刀具、夹具和模具的过程,生产工艺简化,节约材料和时间。美国想借3D打印重振制造业。因为它能实施机器操作,降低制造业高昂的人力成本,节省原材料和外包成本。但3D打印缺乏批量生产能力,离实用化还很远。

4、美国的投资界精英对经济的看法影响了整个社会。从2002年开始,美国权威投资杂志《霸荣周刊》定期举行圆桌论坛,邀请华尔街顶尖的掌控指挥约10万亿美元的投资精英发表一年的预测。除了2011年,圆桌论坛每年都能击败市场,赢得极高声誉,去年圆桌论坛选股的获利率是19.2%。今年圆桌论坛的9位大师激辩9个小时。自1988年开始在高盛公司工作,号称1990年以来每年预测正确的金手指阿比·科恩(Abby Cohen)认为:今年上半年市场会缓慢成长,下半年则开始加速。美国经济今年会增长2.5%,成长动能会比预期强很多,特别是企业的净现金(现金减债务)水准高,资产负债表状况好。企业的支出,今年将增6%。企业手上的现金将用于购并活动和资本投资,更大一部分,则会买回公司股票,发放股利。全美只有一个部门没有成长,即政府部门,因其支出衰退,但反给企业成长有很大的空间。美国企业的成长,要归功于新兴市场。全球有四十个国家大印钞票,采取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政策,来刺激经济成长。科恩预测美股今年将有12%的获利,而2014年是13%。而投资等级债券最多3%到4%的获利。只要市场风险可控,投资人会舍弃稳定收益的债券,追逐风险大报酬高的股票。过去一年,投资人购买债券型基金的总额是2480亿美元,买股票型基金仅22亿美元。今年情况会颠倒。

5、美国就业状况好转。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3.6万人,失业率从7.9%降到2月的7.7%。但失业率仍处于高位。所以仍需继续观测。

二、美元指数上升的影响。受上述利好影响,道指突破历史高位,达到1万4千点之上美元指数上升使大宗商品如铜价格下跌,目前在7930.63美元/吨,或以国际上使用的每磅计价,目前在3.49到3.58美元/磅徘徊美元指数升使人民币升幅减缓,保持均衡,而美元兑欧元和日元升。对中国经济而言,美国经济走强使我国出口增加,今年1-2月外贸顺差440亿美元。

如果美国经济继续升温,美联储仍保持货币宽松政策一段时间,那么美元有可能继续走高,但88将成为顶部,历史上美元曾多次在88作顶;而一旦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已有动力发展,(房市与页岩气开采,的确是美国成长的二个动力),取消宽松货币政策,再加上美元利率偏低,投资者会出售低收益率的美元并买入利率较高的货币。同时政策预期已使美国股市扩大涨势,但一旦政策变换也可能导致美元走软,股市调整。此外,奥巴马政府不希望美元上升过快,这不利于美国出口。所以美元冲高84后会回档80左右。国际上外汇交易每天可达2万亿美元以上,高峰时可达到5万亿美元,这股力量如觉得美元升势基本到位,就会集中抛售导致美元下跌。但美国的基本经济素质走强将支持美元指数,所以跌幅有限。

由于中国经济将在新领导班子率领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真正启动,人民币将保持相对稳定,并在狭窄的区间内波动。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1、我国要警惕美国取消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一旦美联储采取相关措施,国际大宗商品将继续跌势,而我国目前库存积压较严重,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均大量过剩,如价格再跌,势必雪上加霜。所以要想尽办法去库存,并尽量不要在国际上积极采购,观望等待时机。

2、要警惕世界资本从美国债券转向股市。我国持有约1.3万亿美元债券,如果资本抛债券买股票,势必造成债券价格下跌,造成我国收益下降。可以适当抛售美国债券改持美国股票或股票ETF。并在黄金进入1560美元以下时适当增持。

3、乘美国经济好转,应加大对美出口。美国仍会压中国人民币升值,目前美元兑人民币为1:6.21-6.27,应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从千分之五扩大到百分之一,弹性还需继续加大。

4、要采取措施小心保护我国利益。一旦各国央行停止印钞票,各国的债务和财政问题又会扩大,并形成新的灾难。要防止我国对外贷款的坏账和呆账,防止世界失业人口大量进入中国,减缓我国资本市场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分析研判 篇4

由于计算机网络在传播、交流上的自由性、无国界性、便捷性等特点, 人们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跟帖、网络论坛、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电子邮件、博客、个人空间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布信息, 因此, 目前信息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 由于网络舆论极易受到“匿名身份”的“网络非理性”左右, 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非理性的判断和情绪。如果政府缺乏实时的正确疏导, 就容易使信息的传播偏离方向, 可以说网络越是发展, 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 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因此, 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 并实现实时的科学的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1 影响网上舆情实时分析研判的主要瓶颈

(1) 网上舆情实时的数据挖掘技术不发达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internet飞速发展引起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需要对民意做到精准的分析、精巧的管理、精确的引导。这对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现实中, 对此类高端人才培养的不够越来越显现出来, 所为培养高端的数据挖掘成为一种需求, 如何保证对大数据的实时检索、精准分析, 成为了网上舆情实时分析研判体系形成人才瓶颈。

(2) 缺乏网上舆情量化指标体系

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 如何区别信息的真伪, 判断信息的影响程度, 分析信息的正负社会效应, 目前, 尚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可量化指标体系, 这对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网上舆情进行实时分析与评判形成技术性瓶颈。

(3) 网上舆情应急处置并正向引导系统不完善

当通过相关分析, 并发现了网上舆情, 则如何应对相关网上舆情, 并进行网上舆情的正向引导, 目前, 也没有一个较为健全的网上舆情应急处置机制进行响应。因此, 如何在出现网上舆情之间, 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并形成应急处置方案成为一个机制性瓶颈。

2 建立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的核心技术分析

(1) 建立网上舆情实时收集梳理数据库, 形成相应管理机制

根据网络舆情的发展有迅速聚集、快速响应等特点, 即时研判网上舆情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处置网络舆情, 锁定网络舆情源, 并实现正向引导网络舆情的扩散。所以在研究中,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针对Internet数据传输中的数据流量进行实时监测, 并将相关信息采集进入相应的数据库进行分析、比对, 观测相关信息的集中程度, 形成数据量的频度分析, 并根据频度分析的结果对网上舆情进行梳理, 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网上舆情情况描述, 并构建相应的网上舆情数据库进行存贮。

(2) 构建网上舆情在线研判体系

建立网上舆情在线研判体系, 主要是根据网上舆情收集梳理机制形成的网上舆情数据库, 分析网上舆情的集中度、信息频度、响应的网络客户量、舆情信息分布地理范围、舆情信息影响的人群范围、舆情传播的主要手段 (如:网络跟帖、网络论坛、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电子邮件、博客、个人空间等) 等, 形成网络舆情的研判量化指标体系, 并以此网络舆情的研判量化指标体系实时对比网络舆情, 分析网上舆情的信息的可信度, 追踪网上舆情的信息源, 以此实现在线研判网络舆情的优劣情况, 舆情传播程序, 舆情公信度, 并及时反馈到相关的管理部门, 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做出及时反馈, 并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置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3) 建立网上舆情应急处置并正向引导系统, 形成相应应急预案

根据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的传播的实时性、隐蔽性、跨地区性等特点, 结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措施以及有关政策, 并结合地区特点、部门特点形成相应的网上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根据网上舆情及时研判所形成的网上舆情的优劣, 传播速度, 公信度等反馈情况, 对相应的网上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响应, 从而实现对网上舆情应急处置并正向引导, 从而达到网上正面舆论引导, 化解负面舆论的目的。

3 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构建的设计思考

(1) 构建相应的网上舆情数据库

首先, 从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入手, 充分进行相应的数据信息采集。从制度上形成专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每天定时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舆情进行搜索、监测, 针对Internet数据传输中的数据流量进行实时监测, 并观测相关信息的集中程度, 形成数据量的传输的频度分析, 并根据频度分析的结果对网上舆情进行梳理, 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网上舆情情况描述数据表, 并对数据进行抽象, 利用动态数据库技术构建网络舆情数据库。

(2) 建立网上舆情及时研判量化指标体系

根据网上舆情数据库, 利用计算机技术并结合一定的统计方法分析网络舆情的集中度、信息频度、响应的网络客户量、舆情信息分布地理范围、舆情信息影响的人群范围、舆情传播的主要手段, 建立网上舆情及时研判量化指标体系, 并以此分析网上舆情的信息的可信度, 追踪网上舆情的信息源, 研判网上舆情的优劣, 传播速度, 公信度, 并形成网上舆情研判量化数据库。

(3) 建立网上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在结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措施以及有关政策的基础上, 从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的原理、方式及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入手, 建立相应的网上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并针对现实中所发生的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对比, 对相应的网上舆情实现应急处置预案处置并进行响应, 从而实现对网上舆情应急处置并正向引导, 为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预测与决策提供较为科学客观的依据。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实时分析网上舆情技术问题入手,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相关的核心技术, 并就如何建立健全相关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进行设计, 从技术层面形成一个良性的实时网络舆情社会监督的有效机制, 从而确保舆情得到妥善解决, 以更好地维护国家、政府的公众形象,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摘要:目前, Internet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互联网业也成为各国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人们通过互联网可自由地发表观点、发布信息, 信息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 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 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从如何构建相关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 形成一个良性的实时网络舆情监督机制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网上舆情,研判体系,量化指标

参考文献

[1]刘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2

[2]孙水华, 赵钊林.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1

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报告 篇5

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报告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村党员干部把治安混乱区域排查整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搞好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贯彻到具体工作中,维护全村社会稳定,促进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真排查,全面分析,依法治理,钝化矛盾。

(一)明确纠纷排查方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精心安排。

(二)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我们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形成制度,健全机制,常抓不懈。工作中形成:一是每周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梳理,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给予高度警惕,并将排查和梳理出的情况及时上报镇化解调处中心;二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工作中坚持“五个明确”,即矛盾纠纷主要情况及产生原因明确、涉及人数明确、调处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明确、处理办法及具体措施明确。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委会、调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坚持“四个不”。即不弄虚作假、不夸大问题、不缩小问题、不隐瞒事实,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五是热情接待来访,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三、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属地原则”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分责,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决不允许相互间推诿、扯皮等现象的出现。一是健全调处机制,将直接调处与分流调处相结合、归口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属地调处与联合调处相结合,积极化解、钝化矛盾纠纷。二是加强宣传。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帮助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四是发挥动态信息员作用。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体会主要有:

1、建立组织,强化领导力度,是搞好村安全稳定工作的保证。

2、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民调工作,是搞好安全稳定工作的基础。

3、健全制度,是搞好村安全稳定工作的条件。

4、突出重点,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是搞好村安全稳定工作的措施。

5、实行社会监督,群众参与,是搞好村安全稳定工作的前提。为维护社会稳定,村开展了群防群治。

四、下一步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决治安突出问题,发扬开拓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在解决矛盾纠纷的问题上求突破、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使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扬帆破浪,取得新的突破,为确保一方平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量柱、价柱”研判市场底部 篇6

一、看“关键量柱”

所谓“关键量柱”,就是从最后一个价柱对应的量柱向左看,那个“本阶段”或“本波段”的“最低量柱”或“次低量柱”。

下面以“上证2016-01-15留影底部预判示意图”为例做一下分析:

图中的A至F为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有两个“关键量柱”:一个是A柱,为本阶段最低量柱;一个是D柱,为本阶段次低量柱。

这里有“最低量柱A”或“次低量柱D”两根量柱,我们到底取哪一根量柱为标尺呢?通常情况下,应该取“距今最近”的那个“关键量柱”为标尺,它可能是“次低量柱”也可能是“最低量柱”。

图中E柱的高度与本阶段次低量柱D几乎持平,所以E柱已含有见底信号,但不强烈,激进型投资人可以适当加仓。不过普通投资者还需等待抄底信号明朗了再入场。那等什么信号?我们设定了这样一组标尺:即在DA两根“关键量柱”的顶部画出虚实两条线,一旦有低于或平于这两条线的量柱出现,就是抄底信号。当然这里不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信号,也许本波段的最低量柱就是D柱,虽然见底信号不够强烈,但离底部已经不远。

二、看“关键价柱”

所谓“关键价柱”,就是以当前下跌的最后一根价柱的实底或虚底为基准向左查看,凡是回踩距今最近水平方向的“最低价柱”或“王牌价柱”。

下面以“昆明机床2016-01-15周五留影”为例做一下分析:

昆明机床(600806)下跌的最后一根价柱是E柱,其最低点精准回踩其左侧A柱实顶,而A柱刚好是左侧启动时的最重要的一根黄金柱,也是由此停牌7个半月的停牌柱。当E柱精准回踩A柱时,实际上已精准回踩停牌柱和黄金柱这两个“关键价柱”,其回踩的动作是微增量过阴半,典型的“极阴次阳”,见底信号强烈,理应在E柱抄底。

再看其次日,F柱精准站在B柱的黄金柱实顶开盘,再次确认E柱见底,信号更加强烈,可以放心加仓。如果结合“关键量柱”来看,C柱是本波段最低量柱,D柱是本波段次低量柱,此后的量柱都与次低量柱基本持平,底部信号极为强烈,即可大胆加仓。

分析研判 篇7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目标任务中, 虽然没有像前两年明确将“稳物价”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但在2013年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任务依然不容忽视。价格政策方面仍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估计2013年农产品价格并不会失控。总体看, 2013年猪价呈季节性波动、震荡向上趋势, 两头略高, 中间略低。

1 2012年生猪市场回顾

2012年以来, 特别是春节以后, 国内猪肉消费需求大幅下降, 生猪行情一直低迷不振, 虽是季节性规律, 但2012年跌幅明显较往年大, 终端消费持续低迷不振, 而饲料价格却节节攀升, 养殖户遭遇饲养成本大幅上涨、主要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 轮储、放储和猪肉进口的量增对生猪市场的冲击也较大。8月7日, 国家发改委宣布决定进一步加大生猪市场调控力度, 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工作, 为低迷的猪价注入一剂强心针, 生猪行情的阶段性底部特征出现。12月中旬随着冷空气到来, 猪价又重拾涨势, 开始逐日攀涨。整体来看, 2012年生猪价格处于下降态势, 全国生猪收购均价在13.1~17.1元/kg区间。

1.1 生猪出栏量稳步增加

虽然年中猪价保持在低位徘徊, 规模养殖户并未出现恐慌性缩减养殖量或淘汰母猪等情况, 只是减少补栏量, 降低养殖规模的增长速度, 等待市场回暖, 有的甚至还在逆市场周期而动, 饲养规模不压反扩, 等待下一轮上涨周期出现。由于补栏量大于出栏量, 使三季度生猪存栏量比二季度仍有小幅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为4.93亿头和3754万吨, 同比分别增加5.1%和5.2%。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比二季度末增加2.85%[1]。

1.2 生猪存栏、能繁母猪仍居历史较高水平

2011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增长较快, 养猪户大都赚了一笔钱, 这也吸引了不少养殖户从2011年11月至12月开始大规模养殖, 加之猪病形势较为平稳, 成活率较高, 造成2012年生猪市场供应量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2年前三季度生猪存栏46 822万头, 同比增长1.9%[1]。2012年11月12日, 农业部公布了2012年10月份4 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 10月份生猪存栏较上月增长0.1%, 同比增长0.8%, 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较上月增长0.3%, 同比增长4.2%[2]。从生猪生产关键要素来看, 全国能繁母猪仍保持较高水平, 如不发生重大疫情, 能保证后期生猪生产发展动能。

1.3 猪价探底回升

2012年春节后, 受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影响, 生猪价格“跌跌不休”。自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全国生猪出栏价已由高峰时的19元/kg左右下跌至13元/kg左右, 降幅已经超过了30%, 猪价已基本跌回到2011年初的水平。7月25日, 全国生猪出场平均价格跌至年内最低价仅为13.17元/kg。7月底, 猪价开始止跌回升, 9月25日, 全国生猪出场平均价格回升至13.74元/kg。12月25日, 全国生猪出场平均价格已回升至15.41元/kg[3]。2012年全国肥猪出栏价格平均为14.44元/kg, 比2011年的16.59元/kg下降13%;价格最高点出现在1月份, 均价为16.9元/kg。

按理说, 生猪价跌了, 肉价也应该跟着同步下降。可价格调查监测资料显示:直接影响CPI的猪肉零售价与生猪出栏价的联动性并不完全一致。肉价随着猪价下调的同时, 猪肉零售价格依然坚挺。全国猪肉零售价格由去年9月高峰时的28.79元/kg下降至7月25日的23.98元/kg, 降幅仅为17%。2012年9月25日, 全国猪肉平均价格回升至24.17元/kg, 12月25日, 全国猪肉平均价格回升至24.84元/kg[3]。2012年全国猪肉价格平均为24.93元/kg, 仅比2011年的25.03元/kg下降0.4%;肉价最高点也在1月份, 均价为27.25元/kg。

1.4 饲料原料等养殖成本大幅上涨

2012年初以来, 国内玉米、饲用小麦、豆粕价格逐月走高, 作为生猪养殖主要饲料的豆粕价格也“豆你玩”, 6月25日, 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价格达到最高点2.673元/kg, 比年初上涨了16%, 同比上涨13%;9月10日, 豆粕价格达到最高点4.698元/kg, 比年初上涨41%, 同比上涨38%。可喜的是9月中旬原料价格开始出现回落, 11月底, 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价格回落至2.288元/kg, 豆粕回落至3.879元/kg[3]。2012年全国玉米价格平均为2.41元/kg, 比2011年的2.22元上涨8.6%;价格最高点出现在6月份, 均价达2.58元/kg。2012年全国豆粕价格平均为3.83元/kg, 比2011年的2.83元上涨35.3%;价格最高点出现在9月份, 均价达4.58元/kg。

1.5 养殖收益下降

2012年以来饲料用粮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养殖成本, 令养殖收益下降, 养殖业也从2011年的盈利高峰跌入亏损的困境。4月初猪粮比跌破了6∶1的盈亏平衡点, 标志着生猪养殖已经步入亏损区间。另外, 油价上涨、雇工工资提高、水电费以及防疫费用增加等均推高养殖成本。7月底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5.17:1, 同比下跌3.2个百分点, 10月底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虽已回升至5.98∶1, 仍低于盈亏平衡点。2012年全国猪粮比价平均为6.03∶1, 比2011年的7.44∶1下跌1.41个百分点, 其中有7个月份 (4~10月) 低于盈亏平衡点。

2 2013年猪价整体走势:季节性波动、震荡向上, 两头略高, 中间略低

在当前母猪存栏量、社会养猪积极性以及新型养殖技术推广等因素的作用下, 如果不发生大的疫情和自然灾害, 从养殖周期看, 2013年上半年猪价仍处下跌周期内, 当然并不排除由于节日期间的短暂回调, 2012年底全国生猪均价已突破15.5元/kg, 2013年春节在2月初, 估计全国猪价春节前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 2月初有望挑战16元/kg。春节后回落直至二季度末, 三季度起生猪价格有望反弹。

根据历史周期推算, 预计2013年的2季度猪价将震荡回落探底, 但估计不会出现2010年上半年深度下跌局面, 波动幅度也将远小于2011年。从各个层面分析, 悲观预测2012年生猪全年均价在14.5元/kg以上, 不会低于2012年。生猪养殖行业总体仍处微利状态。考虑到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当前正处于加速扩张期, 未来2~3年将保持50%以上的扩张速度, 预计2013年四个季度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盈利增速将是逐季上升的走势。但2013年猪价走势究竟如何还是要看供求关系和生猪疫病防治。

2.1 从市场供给分析, 2012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供给仍较充足

农业部数据显示, 2012年11月底, 生猪存栏同比虽下降0.9%, 但存栏量仍达46 903万头, 比农业部调控目标高出5 903万头;母猪存栏同比增加3.4%, 突破5000万头, 达到5 063万头, 母猪所占生猪存栏比重为10.8%, 处于较高水平。农业部历史数据说明, 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年初, 母猪的存栏量呈现趋势性上涨态势, 2012年2月份以后, 母猪存栏量稳定在4 950万头左右。由于母猪的存栏将直接影响到未来10~12个月生猪的出栏量, 预计2013年2月份之前, 生猪市场供给总体将呈稳步增加态势, 由于惜售因素等作用, 生猪出栏量增速缓慢。

2.2 从市场需求分析, 猪肉消费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国内居民饮食习惯等因素, 猪肉占肉类消费比重在60%以上, 远高于禽肉和牛羊肉。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及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猪肉需求亦呈稳步增长趋势, 不会明显上升或下降。虽然生猪供给短缺与下一轮生猪供给形成因果关系, 但与生猪供应过剩相比, 供给短缺对市场价格直接影响的程度更深。根据2006年以来的猪肉价格数据测算, 当生猪供给过剩时, 猪肉价格通常最多下跌40%, 而当供给短缺时, 价格上涨最高时达80%。我国猪肉季节性消费特点是, 冬季消费量较多, 夏季消费量较少。根据调查显示, 3、4、10、11月为平季, 约占32%;5、6、7、8月份为猪肉消费淡季, 约占全年消费总量的27%;1、2、9、12月为旺季, 占41%。如果不考虑生猪价格的趋势波动和循环波动, 每年的4月和10月基本上是全年的价格低点。每年的1月和12月是高点。

从整体生猪供应来看, 2013年春节前生猪出栏相对较为集中, 由于原料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下跌局面, 所以, 在高成本、高风险之下, 养殖户一定要见机行事, 该出栏时就出栏。

3 不断完善生猪产销稳定发展长效机制

生猪价格的频繁波动是生猪养殖业的大忌, 生猪养殖户对瞬息变化的价格难以把握, 不能科学和有计划性地安排生产, 直接影响到生猪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养猪业在我国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 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它不像其它产业能说停就停, 赔钱也得把猪养大;养猪的分散性又决定了其不能形成垄断效应;目前养猪业的主体仍是弱势群体农民;因此, 生猪养殖过程还不能完全市场化。为避免猪价的大起大落, 生猪养殖政策应从生产、市场两方面构建和完善产销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3.1 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 建立和完善稳定生猪生产和流通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调节机制。国家生猪收储政策应借鉴粮改经验, 建立类似粮食收储机制, 实行生猪保护价。当猪价下跌至盈亏线以下, 采取保护价收购。当供应不足导致价格上涨时, 养殖户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当猪肉价格高于政府支持价时, 国家可将补贴这笔钱拿来补贴城镇居民。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化肉类批发市场和购销体系, 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肉类营销体系建设。国际经验表明, 小流通只能带动小生产, 大流通才能带动大生产, 现代流通则带动现代生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转入过剩经济状态之后, 情况就变了, 流通逐渐成为先导环节, 流通带动生产, 只要产品能够销售出去, 生产不成问题。在解决“猪周期”的问题上, 应当有全面和长远的考虑, 统筹兼顾,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并一以贯之地实施。不能等市场供求出了问题就关注, 一旦市场平稳后就撒手不管[4]。三是不断完善收储预案。“冻储”等措施确实能在短期内起到抑制猪价下滑、稳定生猪市场的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因受存储期的限制, 一旦某个时段集中上市, 势必对供需市场造成压力。因此应不断完善市场生猪销售体制, 及时引导生猪行业按照市场自然规律, 自行调节进入正常运行轨道, 才是长远之计。

3.2 建立稳定的持续的财政保障支持体系

一是建立持续的能繁母猪补贴制度的政策。由于生猪生产链中能繁母猪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加大对能繁母猪的财政补贴力度十分重要。从过去的实践可以看出, 只要国家实行了这一政策, 养殖户就像吃了颗定心丸, 就有了养殖信心和积极性。保费的补贴标准也要提高, 要能基本含盖一头能繁母猪的价值;二是扩大免费防疫的范围;三是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 定向扶持种猪基地建设[4]。四是设立养殖业贴息贷款。现在还没有针对养殖业的贴息或低息贷款, 商业贷款利率高还贷时间短, 而生猪生产周期长风险大, 利润没有保障, 养殖户不敢使用, 国家应设立专门针对养殖户的中小额贴息贷款。

3.3 强化行业组织管理能力, 鼓励农户参与合作组织。

龙头企业具有养殖规模大、生产条件好、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抗风性能力强、自我调节灵活性应变能力高等优势, 在猪周期变短变缓过程中, 受市场冲击小。而与之合作的养殖农户风险小, 虽然利润不算很高, 但比较稳定, 不会大起大落, 甚至亏本。因此, 对于资金短缺、技术缺乏、养猪积极性高的农户, 政府应积极提倡“企业+养殖户”, “公司+农户”合作组织模式, 鼓励支持养殖农户参与合作组织, 引导加强龙头养殖企业与养殖户结对。通过龙头养殖企业的扶持, 发展壮大,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 政府和有关部门, 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大型龙头养殖企业, 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以倾斜, 使之与农户、生产基地紧密联结, 提高生猪生产效率, 发挥龙头企业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统计数据库, http://www.stats.gov.cn

[2]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

[3]华夏养猪网, http://www.pigol.cn/

分析研判 篇8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网民借助互联网对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其以“舆论多元”为最大特点,其信息丰度呈现“爆炸”态势:一是信息数量庞大,二是类别繁多,三是背景复杂。尤其是突发事件和社会流行事件,常会立即引发各种社会集团、政治势力的共同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要人工去甄别每个意见的具体情况并分类统计是不现实的,只有采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对网络舆情语料进行分析整理,才能建立全面、有效、快速的舆情监控预警机制。舆情挖掘技术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理论背景是Web挖掘,是针对互联网大规模用户和信息进行的挖掘工作。其没有提供新的互联网信息内容,而是根据已有信息提供统计和分析后的舆情汇总,研究成果对Web挖掘的自身发展和应用有借鉴作用。因此在海量信息环境下,如何保证舆情分析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挖掘相关数据,以满足实用性要求,是舆情分析的难点[3,4]。

目前,国外热点发现与趋势分析研究较为有名的如美国的TDT(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研究项目,对新闻媒体信息流进行新话题的自动识别和已知话题的持续跟踪。国内较为出色的系统有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其成功地实现了针对互联网海量舆情自动实时监测分析。其他国内产品包括Autonomy网络舆情聚成系统、TRS互联网舆情信息监控系统等。在实践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文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领域,从不同角度研究网络舆情,同时又相互交叉、渗透、借鉴。前者涉及的内容有登录词的识别、中文分词技术、多维向量空间对文章主题的测度等,传统上常采用词频统计的方式;后者涉及舆情信息采集、自动分类、自动聚类、智能检索等方面,常采用网页特征统计的方式研究。在以上的内容中,如何将各领域与不同方法有机结合,在网络舆情分析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和较高效率,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群智能技术运用到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研判机制的研究中正是为了达到此目的[5]。

1 群智能技术

人们对信息的搜索活动,离不开人的智能活动。计算智能以生物进化的观点认识和模拟智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仿生学,人们从生物进化机理中受到启发,提出许多用以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进化策略、模拟退火、禁忌搜索、免疫算法和DNA计算等业已得到公认的计算智能算法。其最大特点就是不需要建立问题本身的精确模型,适合于解决难以建立有效的形式化模型而用传统技术难以有效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以生物特性为基础进化算法的发展,以及对生物群落行为的发现,引导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了对生物社会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基于群智能理论的蚁群算法和微粒群算法,群智能的核心是由众多简单个体如蚂蚁、蜜蜂、鸟类等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间的简单合作实现某一功能,完成某一任务。这些“简单个体”与其邻近的个体进行某种简单的直接通信或通过改变环境间接与其它个体通信,从而相互影响、协同动作,具有协作性、分布性、鲁棒性、自适应性和快速性的特点。群智能目前已开始崭露头角,在多目标优化、数据分类、数据聚类、模式识别、信号处理、决策支持以及仿真和系统辩识等方面取得瞩目的成果,从理论及应用研究角度显示了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6,7]。

因此,探索如何就基于群智能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研判机制展开研究,实现群智能技术与舆情挖掘的有机结合,使网络舆情挖掘得以在深度上挖掘和广度上开拓。对这些问题的深思和探讨既是客观必要的,同时又是十分复杂的,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网络舆情挖掘的最新研究成果、方法和动向,将对网络舆情挖掘、群智能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2 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研判机制中群智能分析

以Web挖掘理论为基础,结合群智能的相关技术,提出并实现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算法及分析研判机制,并建立原型系统。自动跟踪监测交互式论坛等的舆论动态,发现预警网络舆论热点,分析舆情态势和特点、规律等问题可行性进行详细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

(1)建立模型框架、构建优化平台。针对网络环境下的BBS、博客、新闻评论等对象应用网络舆情挖掘技术进行热点发现和趋势研判分析。建立一个网络舆情分析模型框架及其优化平台,实现信息采集,包括BBS等多种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自动抓取、分类存取、热点发现、趋势研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热点监测和发现等功能,为客户全面掌握网络中的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2)舆情信息采集技术研究。舆情信息采集是整个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趋势分析的起点,在舆情信息挖掘工作中,一般借助主题网络爬虫对BBS、博客、新闻评论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因此,需研究如何利用群智能技术提高主题爬虫收集主题相关信息的精度和效率,以保证舆情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热点信息发现模型研究。在采集的网络舆情信息基础上进行舆情汇集,发现热点,并对关注热点加以跟踪分析,是将群智能运用于此的一个研究重点。由于以前的热点发现方法存在较长的时间滞后性和较高计算复杂度的缺陷,而传统的网页统计通常基于手工主观臆断或网页词频统计。前者统计效率较低,对于海量数据难以完成;后者准确度较低,对网页主题没有清晰地把握,可能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因此采用群智能的方法进行对相关舆情网页的聚类等操作,从网页簇中提取特征词代表热点特征以使网页簇主题的特征词更加纯粹、更为清晰,从而在把握网络舆情主题的准确度和效率上具有较大优势。

(4)网络舆情趋势预测模型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任意逼近非线性函数的特性,网络舆情是与诸多因素有关的一个非线性函数,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网络舆情信息历史数据进行学习,是抽取和逼近网络舆情变化曲线并进行舆情预报模型的有效方法。考虑到群智能算法的全局寻优的能力和反向传播算法善于局部细致搜索和发展较为成熟的特点,在对BP神经网络训练时,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网络舆情预报模型的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群智能技术如何切入到网络舆情信息的聚类、网络舆情主题爬虫技术、网络舆情预测模型中,将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 结束语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特点,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决策的影响力日益加大。目前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和方法需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建立起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2]李敏.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刘剑宇.Web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预警中的研究与应用[J].泸州: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21(3):77-81.

[4]王伟,许鑫.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J].北京: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3):74-79.

[5]陆浩.网络舆情监测研究与原型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6]Marco Dorigo.Ant Algorithms Solve Difficult Optimization Pr-oblems J.Kelemen and P.Sosik(Eds.):ECAL2001,LNAI2159,11-22,2001.

我国甲醇市场发展趋势的研判 篇9

纯甲醇为无色透明略带乙醇气味的易挥发液体, 沸点65℃, 熔点-97.8℃, 相对密度0.7915 kg/m3, 甲醇能和水以任意比相溶, 但不形成共沸物, 能和多数常用的有机溶剂 (乙醇、乙醚、丙酮、苯等) 混溶, 并形成恒沸点混合物。甲醇蒸汽能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极限6.0%~36.5%。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 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农药、医药、涂料等行业, 消费量仅次于乙烯、丙烯和苯。甲醇可以用于生产甲醛、甲基叔丁基醚 (MTBE) 、醋酸、甲酸甲酯、氯甲烷、甲胺、硫酸二甲酯、丙烯酸甲酯、烯烃和二甲醚等有机化工产品。近年来, 国家有序组织甲醇汽油的推广和使用, 甲醇消费新途径、新领域不断拓宽, 从而促进了甲醇生产迅速发展。

自1923年甲醇开始工业化生产以来, 甲醇合成原料路线经历了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以煤和焦炭为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后,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流程被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 以重油为原料的甲醇装置有所发展;我国还有部分企业采用焦炉煤气为原料生产甲醇, 这是我国独有的甲醇制取技术。目前, 欧美、中东地区国家主要采用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该工艺具备投资低、无污染的优点, 且无需过多考虑副产物的销售问题。由于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 缺少廉价的天然气资源以及紧缺的石油资源, 所以在大力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背景下, 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是我国甲醇生产最重要的原料。

1 甲醇市场分析

1.1 甲醇供应状况

截至2014年底, 我国甲醇产能为6 860.5万t/a;较2013年增加24.45%, 产能继续高速增长。图1为2004—2014年我国甲醇产能及产能增长率状况。

2014年, 我国甲醇产量依然维持增加态势, 达到3 741万t, 同比增长28.44%。

我国甲醇产能主要分布在具有原料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及具有市场优势的部分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华东、西北是主要产区。2014年我国甲醇产量排名前十省份:内蒙古652万t, 山东565万t, 陕西336万t, 河南291万t, 宁夏287万t, 山西259万t, 重庆164万t, 海南137万t, 新疆123万t, 河北99万t。表1列出了2013—2014年国内甲醇产量区域分布。

万t

1.2 甲醇消费状况

2014年我国甲醇下游消费量为4 084万t, 同比增长2.28%, 仍然持续增长。2002—2012年我国甲醇消费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即使在爆发金融危机的2008年, 增速依然达到了19%, 远高于其它诸多行业, 2012年更是高达28%。2002—2012年全球甲醇消费增量统计于表2, 国内甲醇供需状况见图2。

2010年以来, 我国甲醇市场下游消费格局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传统消费领域 (甲醛、醋酸、MTBE、DMF等) 甲醇需求逐渐趋于平稳增长, 甲醇燃料领域和替代石化原料领域 (烯烃) 发展迅猛。2009—2013年我国甲醇消费结构变化见表3。

2011年以来, 由于我国煤制烯烃示范项目运行负荷逐渐提高。2013年甲醇制烯烃领域消费甲醇约662万t, 约占总消费的17%。2013年初甲醇制芳烃中试装置也顺利试车成功。2013年甲醇燃料使用量达到833万t, 占甲醇总消费量的21%。二甲醚替代液化气领域消费量约606万t, 占甲醇总消费量的15% (见图3) 。我国甲醇替代石化原料已成为甲醇消费重要方向, 将接续传统需求, 继续推动甲醇需求增长。

万t

1.3 甲醇区域供需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我国甲醇消费区域性差异较明显。表现为西北、华北生产集中, 但是消费却集中在华东、中南地区。2012年我国甲醇产需地区平衡统计列于表4。

万t

2013年, 总长4 159 km的陇海、兰新两大铁路干线实现了电气化铁路全线贯通, 未来西北生产的甲醇到东部港口地区的运输能力将大幅提升。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 产需不平衡问题, 今后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2 甲醇市场预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2.1 宏观经济走势

甲醇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有机化工原料, 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 宏观经济走势必然影响市场对甲醇的需求, 进而对甲醇价格产生影响。

2.2 国家政策

我国资源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随着当今世界石油资源日益减少, 甲醇作为替代能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甲醇替代能源的目标主要是:甲醇制烯烃替代传统的石化原料, 甲醇燃料替代汽油, 甲醇制二甲醚替代民用液化石油气和柴油。2008年6月30日,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二甲醚增值税适用税率问题的通知》, 将二甲醚适用增值税税率自2008年7月1日起下调4%, 按13%的增值税税率征收增值税, 此举对于上游原料甲醇的需求具有积极作用。2009年11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车用燃料甲醇》国家标准实施。同时, 《车用甲醇汽油 (M85) 》国家标准于12月1日开始实施。两个标准规范了车用甲醇燃油的使用, 甲醇也由此“名正言顺”地成为汽车替代能源中的一员。

2.3 国际能源价格

原油价格是国际能源价格变动的风向标, 油价变动及传导对甲醇价格也有着重要影响。1998—1999年国际油价较低, 甲醇价格也较低。自2000年起, 国际油价稳步攀升, 甲醇价格也随之走高, 油价居高不下, 甲醇价格也难以下调。近年来国际油价大跌, 国内外甲醇价格也纷纷回落。因乌克兰问题油价在低位宽幅震荡, 甲醇价格也波动频繁。

2.4 国内外新增产能

近年来, 国外天然气开发利用迅速发展, 特别在中东、拉美和北非等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的地区, 美国页岩气革命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据预测, 未来5年, 世界净增甲醇装置产能将超过上千万吨, 其目标市场首选亚洲, 尤其是中国。国际大型甲醇生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和储运设施, 以便将生产的甲醇运往世界各地销售。因此, 未来国际新增产能将对我国甲醇市场造成巨大的外部冲击。

2.5 国内外大型装置减、停产

由于甲醇装置日趋大型化, 年产百万吨级装置已投入运行。这些大型或超大型装置一旦检修或意外停车均会影响市场供应, 而引起价格波动。

2.6 下游需求

甲醇的三大潜在市场 (甲醇制烯烃、甲醇汽油、二甲醚) , 2010—2015年是成长期, 用量较快增长;2015—2020年则是高速发展期, 用量高速增长;2020年以后将步入稳步发展期, 届时若用甲醇生产1 000万t/a烯烃, 甲醇需求量为3 000万t/a;再加上甲醇汽油及甲醇传统用途, 甲醇总需求量将达8 000万t/a。尽管目前我国二甲醚等新兴消费领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但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存在。

2.7 生产成本

我国甲醇生产以煤炭、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 其中以煤炭为主导, 天然气次之, 焦炉气所占比例近两年有所增加。2010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企业完全成本超过2 400元/t, 以烟煤为原料的超过2 200元/t, 以无烟煤为原料的超过2 500元/t。国内甲醇生产成本的上升, 也将使甲醇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14年12月, 内蒙古地区生产成本大概在1 650元/t, 12月22日煤制甲醇出厂价为1 550元/t, 每生产1 t甲醇净亏损额接近甚至超过100元。

2.8 外贸走势

进口甲醇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大, 前些年国内价格基本以进口甲醇到岸价为基准, 然后加价30% (含关税、商检费、仓储费、短途运输费、经销商利润等) 形成国内市场价格。随着近年来我国甲醇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自给能力不断增强, 国产甲醇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进口甲醇影响国产甲醇价格的局面。2009年以来, 甲醇国际市场受中东地区低成本天然气装置大规模投产的影响, 生产成本明显降低, 导致我国进口量增长较快, 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如果国内甲醇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 将继续导致国外甲醇冲击国内市场。

2.9 运输成本

我国煤制甲醇产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消费则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表5是2014年12月不同地区生产的甲醇运至上海的成本比较。可以看出, 在内蒙古煤制甲醇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2.1 0 国内外价格联动程度

我国甲醇市场与国际甲醇市场的联系紧密, 国际甲醇市场的变化对我国甲醇市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国外甲醇价格过低而国内甲醇价格过高, 势必导致国外甲醇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 拉低国内甲醇价格;反之, 如果国外价格过高而国内甲醇价格过低, 进口甲醇就会明显减少, 同时国内甲醇生产企业还会想方设法增加出口, 从而抬高国内甲醇价格。

2.1 1 库存因素

甲醇的仓储需要依托专业的液体化工仓库进行。在当前我国甲醇生产与消费区域不平衡, 并受相关运输条件影响较大的背景下, 甲醇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价格与当地库存水平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性, 表现为库存水平较高, 价格走低;库存水平较低, 价格走高。

2.1 2 其他因素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甲醇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也是期货市场投资的重要途径。金融投资、投机的行为, 也会对甲醇现货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4—2013年我国甲醇平均出厂价走势见图4。2014年以来内蒙古甲醇价格变化曲线见图5。2015年1月19日内蒙古甲醇出厂价1 300~1 350元/t, 2月26日甲醇1 550~1 600元/t。2015年3月5日1 750~1 780元/t, 2015年3月11日内蒙古部分走单已高至1 900元/t之上, 多数企业开始惜售。从市场价格看, 甲醇价格波动是一贯的, 过去十年价格在2 100~2 400元/t之间。

3 未来甲醇供需平衡预测

3.1 产能增长速度放缓

针对国内甲醇行业发展状况, 2009—2014年甲醇成为了国家重点调控对象之一。尤其是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 (发改产业[2011]635号) 进一步严格了甲醇项目的审批管理。明确禁止建设100万t/a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100万t/a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等煤化工项目。100万t/a以上煤制甲醇项目需经国家发改委核准。

未来单纯扩大产能的商品甲醇项目产能增长有限, 甲醇产能增长主要来自于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以及部分天然气甲醇原料结构改造项目。根据目前国内甲醇拟在建项目进展状况, 并考虑部分落后产能逐渐关停, 预计2015年国内甲醇产能将维持在5 800万t/a左右, 2020年甲醇产能将达到8 500万t/a左右, 新增产能主要来自煤制烯烃领域。

3.2 需求稳定增长, 开工率将逐步提高

据美国IHS公司预测:全球甲醇需求稳步增长, 同时中国随着下游甲醇替代石化原料领域 (甲醇燃料、烯烃、芳烃) 的不断扩展, 下游需求已出现稳定增长的迹象。加拿大甲醇股份有限公司 (CMC) 首席财务官贡力认为, 中国目前M15和M25甲醇汽油掺用的甲醇已经达到了1 500~2 000万t/a的量级;估算2018—2020年, 中国实际的甲醇年需求量还将有3 000~3 500万t的缺口。该公司计划建10个180万t/a的甲醇工厂, 并将中国定为目标市场。

据预测, 2015年国内甲醇需求量将达到4 675万t, 随着甲醇替代石化原料领域进一步发展, 预计2020年达到7 600万t。2015—2020年期间, 煤制烯烃升级示范项目将陆续投产, 将很大程度带动煤制甲醇开工率的提高。具体见表6。

3.3 企业成本决定成败

甲醇作为大宗物质,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成本决定企业的成败。所以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选择适用的技术, 选择适用的工艺路线, 控制适当的投资等各种长期影响产品成本的各种因素尤为重要。企业运营后的精细化管理, 使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降下来是企业经营的关键。煤制甲醇成本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将会决定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 结论

针对惯犯的智能侦查研判模型研究 篇10

在实际案件中,惯犯通常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他们会在作案后清除在案发现场留下的活动痕迹。在案发现场没有留下有价值线索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只能根据案发前与案发后嫌疑人的活动痕迹进行侦查破案。然而案发前、后涉及到的痕迹往往种类众多、信息量庞大。在实际办案过程中往往依靠民警手工排查,这样的工作效率很低,为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大难度。此时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就显得非常重要。

另外,虽然目前的数据自由碰撞对比(又称多点自由碰撞对比)技战法[1]可以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发现嫌疑人。但是该方法计算出的嫌疑人集合的范围较大,这样办案民警的工作量仍然很大。并且该方法也没有对嫌疑人进行定量分析(即求出嫌疑人的犯罪可疑程度的大小),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针对惯犯的智能侦查研判模型,在案发现场没有留下有价值线索的情况下,为侦查人员自动挖掘有价值的线索,排查出犯罪嫌疑人。该模型以“泛犯罪空间理论”为指导,以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的业务信息(人口、重点人、前科人员、车辆、卡口、视频监控、旅店业、网吧、电子围栏等)和社会留存的数据信息(金融、电信、交通、医疗、水电气等)为基础,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空间关系进行自动化分析、挖掘,最终求解出犯罪嫌疑人的综合犯罪隶属度,得出满足一定犯罪隶属度阈值的重点嫌疑人列表,为公安机关侦查人办案员提供辅助工具。

1 泛犯罪空间的理论基础

1.1 泛犯罪空间理论

犯罪时空理论[2,3]认为: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离不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犯罪分子总会在一定的时空中留下蛛丝马迹。狭义的犯罪时空仅关注犯罪时的现场证据。而广义的犯罪时空将这一范畴扩展到案发前(后)的一段时间和包含犯罪现场及其以外的空间,在该时空中,重点关注犯罪嫌疑人社会活动的数字足迹[4,5]。犯罪分子不是空降到犯罪现场的,在犯罪前和犯罪后均会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犯罪前的一系列踩点等准备行为,以及犯罪后的逃逸、销赃等活动。在传统的侦查办案过程中,很难将这些信息有效地与案事件关联。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以公安工作信息化和社会全面信息化的大数据[6]为基础,可有效地将犯罪嫌疑人的事前踩点、事中犯罪和事后销赃关联起来,从而还原犯罪过程,这已经成为现代侦查办案的新模式和指导思想。

在广义犯罪时空理论中,将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的时间段称为泛犯罪时间,将以犯罪现场为中心的犯罪份子活动空间区域称为泛犯罪空间,将泛犯罪时间和泛犯罪空间统称为泛犯罪时空。泛犯罪时空模型是一个三元式:

其中:a是指犯罪嫌疑人案发前的各种社会活动的痕迹,b是指犯罪嫌疑人案发中的痕迹,c是指犯罪嫌疑人案发后各种社会活动痕迹。

由于犯罪活动一定遵循泛犯罪时空模型,所以侦查办案就是要寻找满足犯罪模型的嫌疑人,还原其犯罪事实。尽管犯罪份子往往会将犯罪现场的痕迹消除,但犯罪份子在犯罪前和犯罪后的活动痕迹是抹不掉的,作案的特点是抹不掉的,这就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充分的信息。由于在犯罪前、中、后三个阶段中,泛犯罪时空的信息可能不完整,泛犯罪时空模型可演绎出以下几种实用侦查方法[7,8]:用法1:现场有痕迹的侦查模式;用法2:现场无痕迹的激情侦查模式;用法3:现场无痕迹的惯犯侦查模式。

本文主要研究用法3(即现场无痕迹的惯犯侦查模式)。由于犯罪现场没有留下有价值痕迹,这里我们只考虑案发前、后的活动的痕迹,此时的泛犯罪时空模型变成:

1.2 智能侦查研判流程

嫌疑人的每种活动痕迹都暗含一定的犯罪信息,本模型通过数据挖掘[9]和定量分析[10]等方法可以得出嫌疑人的可疑程度。通过对案发前后的相关痕迹进行抽象化、信息化处理,我们可以分别求解出案发前、后的犯罪隶属度,最后对两者进行融合求解,得出嫌疑人的综合犯罪隶属度。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3 模型相关概念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概念:犯罪隶属度、子犯罪隶属度、案发前(后)犯罪隶属度、综合犯罪隶属度。本文参照模糊数学中“隶属度”[11]的概念给予它们如下的定义:

定义1(犯罪隶属度)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可疑程度,其取值范围为[0,1]。

定义2(子犯罪隶属度)嫌疑人单项活动痕迹涉嫌犯罪的可疑程度。

定义3(案发前(后)犯罪隶属度)嫌疑人在案发前(后)的一系列活动痕迹集的犯罪可疑程度。

定义4(综合犯罪隶属度)嫌疑人在案发前和案发后的所有活动痕迹集的犯罪可疑程度。

2 智能侦查研判模型

根据泛犯罪时空理论,犯罪痕迹是必然存在的。本文对案发前、后可能涉及的各种痕迹进行分类,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子犯罪隶属度进行赋值计算。进而建立模型对案发前(后)犯罪隶属度以及综合犯罪隶属度进行求解。

2.1 相关变量

假设犯罪嫌疑人x,涉嫌犯罪的痕迹有m个,它们的集合记作:

称之为涉嫌犯罪痕迹集。

根据式(2),每种犯罪痕迹都可以分为案发前和案发后犯罪痕迹,分别记作:

所以,涉嫌犯罪痕迹集可记作:

根据式(6),对于犯罪嫌疑人x,其涉嫌犯罪的痕迹有m个,则存在m个相应的子犯罪隶属度,它们的集合记作:

2.2 子犯罪隶属度赋值

针对惯犯,实际中涉嫌犯罪的活动痕迹集[12]U一般包括以下9大类子犯罪痕迹:

U1旅店类痕迹、U2电信业类痕迹[13]、U3网吧上网类痕迹[14]、U4嫌疑车类痕迹[15]、U5交通业类痕迹、U6银行业类痕迹、U7快递、物流业类痕迹、U8邮政业类痕迹、U9医疗网点类痕迹。

根据实际情况和侦查办案人员的经验,利用案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6,17]可以得到每类痕迹的子犯罪隶属度(如表1与表2所示)。

2.3 案发前(后)犯罪隶属度计算

根据嫌疑人x在案发前后的活动痕迹,可以得出他的子犯罪隶属度列表(如表1所示,根据x的实际活动痕迹,表中某些项可能会被赋值为0)。设案发前与案发后嫌疑人的犯罪隶属度分别为Rbef和Raft。

首先将嫌疑人的子犯罪隶属度μi(i=1…m)由大到小排序,假设排序结果为μsort(j)(j=1…m)(其中μsort(j)是μi(i=1…m)由大到小排序后的第j个子犯罪隶属度)则:

其中,k=2,3,…,m-1。

根据式(8),可以分别求出Rbef和Raft的值:

(1)将μi=μbefi代入式(8)可以求出:

(2)将μi=μafti代入式(8)可以求出:

该求解模型对子犯罪隶属度μi(i=1…m)由大到小排序,并以最大值作为犯罪隶属度求解的基数,这样可以突出主因素。由于整个求解过程中,每个子犯罪隶属度按照由大到小参与叠加,使得结果在基数上不断增加,并且通过加权叠加保证最终结果不大于1。

2.4 综合犯罪隶属度计算

设综合犯罪隶属度为Rcom,则根据“泛犯罪空间模型”中的式(2)可知,Rcom、Rbef和Raft满足下面的二元式:

根据点(Rbef,Raft)所处的区域的不同,式(11)中的系数a、b的值作出不同的赋值。进行赋值时,需要参考的原则有:

(1)当Rbef和Raft都为1时,Rcom也应等于1;

(2)当Rbef逐渐大于Raft时,Rcom的增长速度会逐渐变小;

(3)当Raft逐渐大于Rbef时,Rcom的增长速度会逐渐变大;

(4)当Rbef等于0时,Rcom的最大值可以趋近于1(在本文中,不妨取Rcom的最大值为0.85);

(5)当Raft等于0时,Rcom的最大值只能为0.5(该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根据以上五个原则,可以得出系数a、b的经验取值:

(1)当点(Rbef,Raft)落在区域D1={(Rbef,Raft)|Rbef≥0,Raft≥0,Rbef≥Raft}中时,求得a=0.5,b=0.5,所以此时有:

(2)当点(Rbef,Raft)落在区域D2={(Rbef,Raft)|Rbef≥0,Raft≥0,Rbef<Raft}中时,求得a=0.15,b=0.85,所以此时有:

综上可知,Rcom、Rbef和Raft满足下面二元式应为:

在Matlab软件上利用三维图形切割、拼接算法[18,19],绘制式(14)所对应的曲面,如图2所示。

3 模型性能分析

3.1 相关概念介绍

根据定义1可知,犯罪隶属度是衡量活动痕迹与涉嫌犯罪之间相关程度的一个指标,犯罪隶属度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犯罪隶属度越大,说明其涉嫌犯罪的程度也越大。综合犯罪隶属度的取值范围与分布趋势如图3所示。

参照统计学中相关系数的相关知识[20]并结合实际情况,本文详细列出了综合犯罪隶属度不同取值区间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如表3所示)。

3.2 实验与分析

首先对省份A某一地区的案件1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处理,选出与案件1相关的所有可能犯罪嫌疑人,并对其进行实验编号,利用此编号来代替嫌疑人的身份证号。根据犯罪嫌疑人在泛犯罪空间的活动轨迹,参照表1可以得出他们的各类痕迹的子犯罪隶属度。然后将各类子犯罪隶属度数据代入式(8)-式(10),可求得案发前、后的犯罪隶属度,再将Rbef和Raft代入式(14)可求出每位犯罪嫌疑人的综合犯罪隶属度。按照综合犯罪隶属度由高到低的次序对案件1中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排序,得到位于前10名的犯罪嫌疑人列表(如表4所示)。本文将前10名犯罪嫌疑人形成的集合称为重点嫌疑人集合。

另外,通过智能侦查研判模型,本文还对省份A的另外99个案件进行同样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有94个案件中的犯罪人员都位于相应案件的重点犯罪嫌疑人集合中,所以本模型锁定嫌疑人的准确率为95%。当重点犯罪嫌疑人集合的规模扩大至35时,本模型锁定嫌疑人的准确率将上升为98%。但当该集合规模继续扩大时,准确率几乎不再上升,锁定嫌疑人的准确率与重点犯罪嫌疑人集合规模的关系如图4所示。

当该集合规模无限扩大时,本模型的准确率将接近于1。但是因为本模型的意义是在尽可能锁定犯罪人员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缩小犯罪嫌疑人集合,进而为办案人员提供参考。所以当集合规模很大时,本模型就会失去了价值。根据图4可知,重点犯罪嫌疑人集合的最佳规模为35,此时不但本模型锁定嫌疑人的准确率能够达到98%,而且重点犯罪嫌疑人集合的规模也处于办案人员的可接受范围内。

4 应用展望

本文中的智能侦查研判模型可以分析犯罪嫌疑人在泛犯罪空间内的活动痕迹,并求出犯罪嫌疑人的综合犯罪隶属度。可以根据综合犯罪隶属度的大小得出不同嫌疑程度的犯罪嫌疑人集合。

设综合犯罪隶属度最低阈值为Rmin_thr,那么犯罪嫌疑人的集合为:

当Rmin_thr取表3中不同值的时候,就可以求出涉嫌犯罪可疑度不同的犯罪嫌疑人集合。该集合与前科同案人(根据案情,在前科库查找有同案底的前科人员)集合、重点人(由公安部发布的重点人和本地确定的重点人)集合求交集,形成本案的前科嫌疑人表、重点嫌疑人表,没有交集的形成一般嫌疑人表。这三个表按综合犯罪隶属度进行排队,形成三张嫌疑人的排序表,这为公安机关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摸底、排查,提高办案水平提供了依据和信息化办案的工具。

5 改进与拓展

5.1 模型改进方向

本模型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首先是子犯罪隶属度的赋值问题。子犯罪隶属度通常是根据办案民警的经验或以往同类型案件的统计数据来确定,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了使赋值更科学地体现客观情况,可以对不同类型案件的历史数据进行一些分析(比如聚类分析、关联性分析等),并构造不同的子犯罪隶属度函数。

其次是关于子犯罪隶属度科学性的度量问题。子犯罪隶属度的确定,有很多种方法,本质上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同一犯罪嫌疑人,不同的方法或用不同的判断标准,所得出的各类痕迹的子犯罪隶属度也不尽相同。那么,有没有办法来比较哪一个更正确些呢,这就涉及到怎样来度量子犯罪隶属度的问题。

5.2 模型拓展方向

一方面,本文模型讨论的犯罪隶属度都是正值,而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将一些可以降低嫌疑人可疑度的痕迹考虑进来。这样犯罪隶属度的范围就变成[-1,1],此时模型就会变得更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它的应用范围可以进行拓展,它不仅可以锁定犯罪嫌疑人,还可以锁定犯罪嫌疑车辆。此时,只需找出车辆涉嫌犯罪的痕迹即可,比如监控涉及的车辆痕迹、GPS涉及的车辆痕迹、交通违法车辆涉及的痕迹等。

6 结语

当惯犯在案发现场没有留下有价值的线索时,根据其在案发前后在信息化社会中留下的活动痕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泛犯罪空间的智能侦查研判模型。它是一种巧妙利用嫌疑人的数字足迹进行侦查办案的自动化、智能化工具。在大数据时代,越是有预谋的犯罪(尤其是惯犯)越会在泛犯罪空间留下大量数字足迹,比如犯罪嫌疑人案发前的踩点、案后的逃逸等都会体现出一定规律性,并会留下很多数字足迹。本模型就是将这些数字足迹进行采集与分析,并利用相应的公式求解出综合犯罪隶属度,最后得出犯罪嫌疑人列表,它具有实用方便、准确率高、可拓展性强、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摘要:在大数据背景下,案件的侦查范围已经由原来的犯罪现场拓展到虚拟空间的泛犯罪时空范畴。以广义的犯罪时空理论为指导,以泛犯罪时空模型为依据,分析研判犯罪嫌疑人在该时空内的活动痕迹。由于惯犯的犯罪活动痕迹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通过对其活动痕迹进行分类和相应犯罪隶属度进行研究,建立惯犯的犯罪模型。然后,分别求出犯罪嫌疑人案发前、后的犯罪隶属度。最后,将两个犯罪隶属度进行整合求出犯罪嫌疑人的综合犯罪隶属度,进而得出犯罪嫌疑人列表,为侦查办案人员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摸底、排查提供科学依据。该模型的研究为侦查办案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相关的信息侦查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融资余额变化研判股价趋势 篇11

从投资心理角度看,因为融资业务扩大了投入比例,客户承担的心理压力加倍增大,通常情况下,客户只有在非常有把握的时候,才会进行融资操作,所以,我们认为,融资余额的增减变化,最能反映出客户心理的趋势性变化,因而对股价的趋势分析,能够提供重要的推理依据。

本文选取了贵州茅台近两年融资余额的变化,通过与股价走势对比分析,再兼顾机构投资者仓位变化,试着对该股趋势进行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我们先看看数据对比图(见图1)。

图1中,蓝色线是贵州茅台股价变化走势图,没有进行复权。红色线是融资余额的变化。

根据两者之间的走势变化,我们将这两年的走势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2012年7月见顶之前

在这个阶段,贵州茅台作为白酒行业的龙头股,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原因很简单,当时整个白酒行业处于持续高增长趋势中,投资者对整个行业非常乐观。所以,股价呈现平稳上升状态。同时,融资余额也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状态。当时,由于融资业务开展进度原因,融资余额总量不高。每日融资余额从3亿多元逐步增长。到接近顶部的时候,还不到10亿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尽管处于非常乐观的预期之中,但因为股价持续上升,投资者并没有采取果断大幅融资进场的措施,而是非常小心的逐步增加仓位。有些人采用成交量不能有效放大,判断投资者并不看好,其实是不对的。实质上是,投资者其实很看好,但因为担心股价持续上升,所以行动上非常谨慎。我们从之后一个阶段就可以佐证这个分析结论。

第二阶段,2012年7月股价见顶后到2013年9月融资余额见顶

这个阶段,贵州茅台的走势呈现融资余额不断上升、而股价却不断下降的特征。在高位盘旋时,融资余额始终不能突破十亿元大关。但是,当贵州茅台股价在2012年12月跌破双头颈线后迎来小幅反弹的时候,融资余额终于突破10亿元,并且在之后的下跌过程中持续增长。到2013年8月底,融资余额上升到16亿元左右。

尽管这个时候政策已经逐步明朗,白酒行业进入寒冬,但投资者受到原来的惯性思维影响,对越来越低的股价,完全禁不住诱惑,所以持续加仓。到了2013年9月初,股价暴跌并且向下再度突破平台,融资余额迅速上升到20亿元之上,最高达到24亿元多。

这个阶段,是股价的下跌趋势逐步确认的过程,而融资客户却采取了反趋势的操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实际上有一个落后的趋势线,即按照过去已经形成的固化思维来采取行动。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投资者在进行融资操作时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因为融资操作的压力巨大,使得投资者在采取这种投资活动之前,必须寻找到一个心理防线,这个心理防线不是当前的市场变化,而是过去较长时间对某个行业、某个公司形成的一种固态的判断。贵州茅台过去数年的稳定增长事实,使得投资者这种固态认识沉淀在心底。依托这种固态认识,投资者才敢于在贵州茅台股价持续下跌时不断买入。

第三阶段,2013年9月股价向下突破,直到2014年1月股价见底

这个阶段,融资余额呈现波动型震荡下降,股价持续下跌。股价下跌过程中,融资余额一度降到16亿元左右,而当股价见底时,融资余额回升到20亿元之上。这种过程说明,当股价跌破重要支撑位之后,一部分投资者改变了对贵州茅台的预期,固态认识开始解冻,所以开始割肉卖出。不过,当股价达到一定低位区域后,有新资金重新介入,因而推高了融资余额,但股价继续下跌。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从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以公募基金为主的机构)的持仓变化来佐证分析。我们发现,在贵州茅台下跌的一年多过程里,机构的总仓位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变化百分比不超过2个百分点。但有一些大机构退出了,另一些大机构进来了。这说明机构投资者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对贵州茅台的判断。

应该说,融资客户的主体并不是机构,但这些投资者的思想变化,会受到机构的一定影响。贵州茅台在持续下跌过程中,应该有一半的融资客户退出,另外一半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还在于公司的稳定与机构的坚守帮助他们坚定了信心。不过,这种信心还是随着白酒行业的持续下滑而逐步下降。我们可以从最后一个阶段的走势得到证明。

第四阶段:2014年1月见底后至今,股价震荡上行,融资余额急速下滑

从图表中看到,当股价有所上升后,融资余额呈现快速持续下滑态势。尤其是经过一波反弹后,股价再度下跌,融资余额下滑很快。到最近一次,股价重新上升,并且有可能突破上次高点的时候,融资余额首次跌破10亿元大关。很显然,那些在底部坚守的投资者,当发现自己的亏损减少的时候,都忍不住选择了少亏为赢的策略,及时卖出,放弃了融资投资。

从心理学分析,融资客户这个时候,在行业形势明确恶化、市场舆论对白酒行业一边倒地不看好情况下,终于对贵州茅台形成了新的固态认识,即这个行业的高增长已经不可预期,贵州茅台因而也不会有太意外的好的表现。

从上述几个阶段的变化,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形势研判 篇12

管理咨询, 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行业, 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 截至2013年, 我国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咨询机构 (含调查机构) 约有19万5千家, 而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时仅为5万余家, 这充分体现出近年来我国咨询市场的快速扩张。

从咨询机构的分布来看, 东部地区的咨询机构数量占比超过70%, 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咨询机构最多, 总占比接近40%, 其中以北京为注册地的最多。在这些地区, 咨询服务开展的时间、宣传的广度及深度在国内处于领先, 这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出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咨询市场, 但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咨询行业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状况。

从业务收入来看, 国内管理咨询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其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 全年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116.3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70.7亿美元, 四年间增长率达46.8%,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 明显处于行业快速发展期。

二、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竞争情况

对行业竞争环境的分析可以利用波特五力模型从供应商、潜在进入者、购买方、替代者、现有竞争者5个方面进行评估。

供应商分析:对于咨询公司而言, 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调查公司、提供管理理论和培养咨询人才的教育机构和专家均属于供给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咨询公司自身获取知识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 成本越来越低, 因而供应者的议价优势并不明显。但随着客户对管理咨询的认知不断加深, 对咨询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水平的专家和讲师逐渐成为咨询公司争夺的资源。

潜在进入者分析:管理咨询行业的主要投入要素是从业人员的智力, 对场地、设备等要求较低, 因此资本准入门槛很低, 为潜在进入者提供了可能。同时, 由于管理咨询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行业利润水平较高, 潜在进入者的数量也在不断膨胀。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的教授和学者、各行业专家及优秀研究人员、数据调查公司等咨询相关企业等。

购买方分析:一方面,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外部市场压力下, 寻找“更快、更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模式成为企业的一致追求,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 进而引申出丰富的咨询需求。另一方面, 随着对管理咨询业务了解的不断加深, 企业开始寻求更为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对报告的质量和咨询工作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替代者分析: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纯知识资本的管理咨询行业, 来自替代者的威胁越来越大。各类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往往拥有自己的数据库、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等, 并有着较强的数据获得渠道和信息处理能力, 因此管理咨询行业在信息和人员方面并不占绝对优势。除上述机构外, 某些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研究报告, 某些客户也拥有自己的顾问团队或内部分析部门, 这些都可能成为咨询公司的替代者。

行业竞争对手分析:目前, 国内管理咨询市场竞争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麦肯锡、罗兰贝格、埃森哲、贝恩等为代表的国际著名咨询机构, 这类跨国咨询公司凭借丰富的经验优势和人才优势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国内市场份额。第二梯队:新华信、和君、北大纵横等一些具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咨询公司, 这一梯队是国内管理咨询行业的主力军, 拥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储备和比较稳定的业务渠道, 市场占有量约占20%。第三梯队:成立不到5年的新型管理咨询公司, 这类公司数量众多且分工明确, 主要涉及营销策划、风险投资、培训、信息化、人力资源等专业, 这一梯队约占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三、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市场规模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DP每年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 经济发展平稳, 势头良好。同时由于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 对管理咨询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 从而给管理咨询带来更大的市场和客户群体。

第二, 战略咨询仍为重点业务, 人力资源咨询潜力巨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 国内企业的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在企业战略制定上容易力不从心。特别是许多转制转轨中的传统大型企业, 亟需制定面向市场和客户的战略规划并建立起配套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因此, 国内企业对战略管理和企业运作的咨询需求相当旺盛。另外, 随着企业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 企业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大, 通过良好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或借助外脑解决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和分配机制等敏感问题, 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第三,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进入壁垒逐步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获取信息、掌握知识更加方便快捷, 因此不管是在竞争对手面前还是在客户面前, 咨询公司维持知识优势的难度都越来越大, 行业内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同时, 虽然目前政府监管的缺位是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的短板, 仅在经贸委下属的中国企业联合会设置了管理咨询委员会, 但是随着管理咨询行业在国内的发展, 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约束必然会不断加强, 提高行业进入壁垒。因此可以预判, 未来五年我国管理咨询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行业进入壁垒逐渐提高。

第四, 扩张与兼并是大势所趋。

上一篇: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一篇:猪品种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