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面修复

2024-10-07

关节面修复(精选7篇)

关节面修复 篇1

关节内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胫骨平台生理解剖学特殊,因此导致治疗困难,对于出现塌陷或移位缺损的骨折更是如此。随着骨科技术的发展,近年人们对该类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对保守疗法提出新的疑问[1]。为此本研究将通过建立大黄狗胫骨外髁骨骨折模型,分别采用早期负重功能活动及牢固内固定治疗效果,同时分析解剖复位以及非解剖复位对关节面功能修复及软骨修复的影响,旨在为该类疾病治疗提供临床理论依据。

1 资料及方法

1.1 建立动物模型

选取健康成年大黄狗20只为研究对象,体重为14~18kg,平均体重为(17.2±3.2)kg,采用电锯将胫骨外髁霹列骨折部位制成骨折,在切割过程中避免对骨折韧带、神经、血管、半月板造成损伤,建立胫骨外髁骨骨折动物模式,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大狗进行分组,分别为A组与B组,每组各10只大狗,其中A组采用解剖复位方法进行治疗,B组采用坍陷型移位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大狗均采用铬镍钛不锈钢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右膝盖作为手术位置,以左膝作为对照组,两组动物均于手术后12周观察手术疗效。

1.2 手术方法

两组大狗采用复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以外侧弧形切口作为膝关节入路方式,A组动物以骨折片解剖位置进行复位,B组动物以骨折片下移方向5mm位置进行固定,两组均采用松质骨螺钉进行内固定,术后两组大鼠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喂养[2]。

1.3 观察指标

两组动物均记录其行走、负重站立、跑跳、是否出现跛行,并观察两组动物行走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在处死前观察两组动物关节屈伸情况,并对骨折外翻畸形以及骨折畸形程度进行分析。采用PH值为7.0的双硫蓝灌注剂对两组动物腿部进行灌注,并在灌注结束后5min,用大剂量的麻醉药物将大狗处死,并采用低速切片机对大狗关节面进行切割,切片厚度为100~150um冠状标本,并对其采用常规染色,用OLympas电光镜进行观察[3]。将两组动物新鲜标本进行切片,并制成1mm3大小的新鲜切片,同时采用1%的锇酸以及4%戊二醇进行固定,并用乙醇对其进行脱水,同时采用环氧树脂进行包埋,并采用玻璃刀将标本进行切片,并采用玻璃刀片将样本切除超薄切片,透视电镜观察切片大小。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观察

A组动物术后可重新负重站起来,站立时间为2~3d,平均站立时间为(2.3±1.2)d,动物跛行时间为3~7d,平均跛行时间为(5.2±2.2)d,正常行走时间为24~29d,平均正常行走时间为(25.6士3.8)d,该组动物跳跑动作正常。B组动物站立时间为3〜5d,平均站立时间为(3.8士1.2)d,动物跛行时间为4〜9d,平均跛行时间为(7.3士2.4)d,正常行走时间为25〜32d,平均正常行走时间为(27.2士2.5)d,该组动物固定动物跑跳时间可以看出动物出现不同程度跛行。

2.2 软骨下血运功能观察

将两组动物骨折侧软骨下骨血腔间隙劈开并采用对侧平台扩张、丰富,同时可观察到双硫蓝渗透到软骨骨层中,经软骨蓝染后可看到软骨表面均匀一致,经坍塌移位及解剖复位血管腔隙丰富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2.3 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

8周时滑膜增生,呈结节状。有浑浊的滑液,软骨表面有重度裂纹及溃疡形成,达骨质,可见软骨下骨,有骨赘形成。注入干细胞2周滑膜增生。有浑浊的滑液,滑液量增多,软骨表面有裂纹及溃疡,达骨质,可见软骨下骨,有骨赘形成。注入干细胞4周滑膜增生减少。有滑液,滑液量增多,软骨表面有裂纹较前减少,溃疡缩小。注入干细胞6周滑膜增生减少。有滑液,滑液较前变清,滑液量增多,软骨表面有裂纹减少,软骨生长,溃疡缩小。注入干细胞8周滑膜增生减少。有滑液,滑液发黄,滑液量增多,软骨表面裂纹减少,软骨生长,溃疡缩小。注入干细胞12周滑膜增生减少。有滑液,滑液变清,软骨表面少许裂纹,软骨生长,溃疡缩小,生长的软骨与周围软骨之间有裂隙。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生理解剖特点决定其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膝关节负重的功能,因此胫骨外踝骨折的恢复效果是否良好将于解剖复位有密切关系,通过尽早恢复膝关节功能状况可有效降低肢体的残废率[3]。目前关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方法相关报道并一致,根据Hohl将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移位骨折及无移位骨折,无移位骨折是指患肢骨折后移位距离小于4mm,对于此类骨折以往常采用骨牵引固定以及管型石膏固定,但效果一直存在争议[4]。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胫骨外髁骨骨折患者应用早期负重功能活动以及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较理想。骨折处愈合时间较短,骨折部位修复良好,软骨组织裂隙消失,在光镜的观察下可看到排列整齐的透明软骨组织,且可以避免骨折部位出现膝内、外翻,同时能防止骨折处出现畸形愈合。

参考文献

[1]朱文,段世峰,丁建东.组织工程用水凝胶材料[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12:689-694.

[2]陈彪,喻爱喜,祝少博,等.兔软骨细胞在可注射温敏型壳聚糖/聚乙烯醇凝胶中生长的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8,31:358-361.

[3]Pineda S,Pollack A,Stevenson S,et al.A semiquantitatirescale for histologic grading of articular cartilage repair[J].Acts Anat(Basel),1992,143:335-340.

[4]Chenite A.Chaput C,Wang D,et al.Novel injectableneutral solutions of ehitosan from biodegradable gels in situ[J].Biomaterials,2000,21:2155-2161.

[5]Hoemann CD,Sun J,KA.et al.Tissue engineering of Cartilage using an injectable and adhensive ehitosanbased cell delivery vehicle[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2005,13:318-329.

关节面修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 男10例, 女5例, 年龄15~75岁。缺损均位于面唇部, 大小由0.6cm×1.0cm~2.0cm×2.5cm不等, 瘢痕7例, 基底细胞癌3例, 色素痣5例。

1.2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或联合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彻底切除病变组织, 根据切除病变组织后遗留的组织缺损大小及形状, 设计蒂在上方或下方且在组织缺损区一侧的鼻唇沟皮瓣。切口线沿鼻唇沟内侧缘皱褶线或鼻唇沟区皮纹线走行。沿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达深筋膜, 在此层面作锐性剥离, 充分分离皮瓣, 使其无张力转移至组织缺损区, 缝合创缘。供瓣区作切口缘皮下分离后拉拢缝合。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 伤口一期愈合。术后5~7d拆线。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 皮瓣无臃肿, 术区肤色质地均匀一致, 无继发畸形。鼻唇沟皮瓣供区创口瘢痕细小, 在功能和外形上均达到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关节面修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将损伤的关节软骨进行清理后应用“微骨折”技术进行修复 (实验组) , 另一组在清理了损伤的关节软骨后, 不予特殊处理 (对照组) , 非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病例不计入内。本组共计68例70个膝关节, 包括研究组35例36个膝关节, 对照组33例34个膝关节。其中, 男38例 (40个膝关节) , 女30例 (30个膝关节) ;年龄16~48岁, 平均33.6岁。单纯左侧损伤35例, 右侧31例, 双侧2例。均有膝关节外伤或扭伤史, 急性损伤26例, 慢性或有多次损伤者42例。术前常规摄站立位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髌骨轴位片, 有29例术前选择进行了受伤膝关节的MRI检查。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参照倪磊等[1]所述方法完成。麻醉后, 取平卧位, 安放气囊止血带, 膝曲90°角, 下垂于床沿, 使用大腿固定架。应用Ringer液冲洗和扩张关节。膝关节最常选取髌下外、内侧入口, 按髌上囊→髌股关节面→内侧胫股间隙→髁间窝→外侧胫股间隙→后关节囊的顺序探查。对照组仅做关节内清理, 微骨折组在常规关节清理后, 对于OuterbridgeⅣ度软骨损伤采用磨削、修整分离和不稳定的软骨碎片至稳定的正常软骨边缘, 而后利用特制骨刀进行“微骨折”处理。在软骨缺损区钻孔, 孔径4 mm, 孔距4 mm, 孔深达松质骨内。并以降低关节腔灌注压力后见脂肪滴或孔中渗血为宜, 吸尽关节内液体, 待创面渗出血形成血凝块并观察有无遗漏区, 使其连线呈正方形。术后第3天均开始使用CPM机辅助锻炼。

2 结果

术后无关节感染病例。全部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18个月, 平均8.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 即跛行 (5分) 、支持 (5分) 、交锁 (15分) 、不稳定 (25分) 、疼痛 (25分) 、肿胀 (10分) 、上楼 (10分) 、下蹲 (5分) , 共计100分计算。术后3天两组评分相近, 术后近期随访时评分微骨折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3.1“微骨折”技术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作用机制

对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有关节镜下灌洗术、关节清理术等[2]。在关节镜下修复软骨缺损是一种积极探索的治疗方式, 可分为骨髓刺激和骨髓移植[3]。软骨下钻孔术和微骨折技术属于骨髓刺激技术。微骨折术由软骨下钻孔术演变而来。它是一项完全在关节镜下应用的微创手术技术。相关研究已经发现[4]对创伤性或退行性变关节软骨缺损区裸露的软骨下骨进行钻孔, 可以造成髓腔内小血管破裂, 血液在软骨缺损区表面形成一层纤维凝块, 在无过度负荷的情况下, 骨髓内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就会迁移到血凝块内。凝块可使骨释放生长因子, 另外血小板也能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等。转化生长因子-β可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存在于骨髓和骨膜中的尚没有分化的多潜能骨软骨远祖细胞, 它具有分化为不同细胞的潜能, 它依据所处的环境的不同, 定向分化为不同的组织细胞:在关节腔, 无血供, 低氧的环境中, 以及在压应力作用下, 可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 进而修复软骨缺损并不断增殖、分化为具有软骨细胞形态和特征的细胞, 经软骨下骨钻孔形成的纤维软骨其外观很接近正常的关节软骨[5], 微骨折术正是应用这一原理, 依靠骨髓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以及软骨下骨的血供来完成软骨缺损修复过程。因而, “微骨折”组的基底细胞较为成熟, 甲苯胺兰重染色显示软骨基底增生活跃, 说明微骨折后的修复组织主要来源于松质骨间的间质细胞, 属于外源性修复。对照组的缺损由于缺乏松质骨的裸露, 其纤维修复组织只能起源于软骨下骨板或缺损毗邻的软骨。缺损软骨关节面的修复差异表现出关节表面平整性的不同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上的差异。由于随访时间较短, 应用“微骨折”技术对关节软骨损伤的远期效果有赖于进一步随访研究。

3.2 术后CPM的辅助应用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辅助应用了CPM。应用微骨折技术, 配合使用CPM和不负重功能练习, 有助于打磨关节, 加强缺损区的“充填”, 提高修复组织的质量, 最终对软骨损伤修复过程有保护和帮助作用。在具体应用上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对于本组患者而言, 在术后72 h后就开始应用CPM, 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从20°开始, 逐渐增加, 每次以患者能够忍受疼痛为限度。每天3~5次, 每次1 h, 间断持续6周。不负重并锻炼股四头肌肌力。7周后开始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功能锻炼, 14周后行走慢跑直至完全恢复

3.3 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的适应证[6]

a) 患者年龄介于15~55岁之间且体重不大于1.5倍标准者。b) 剥脱性或由于外伤引起的股骨髁、滑车局限性全层软骨或骨软骨缺损, 单处面缺损面积小于4 cm2。c) 患者毅力坚定, 可以配合术后康复治疗。d) 患肢力线没有改变者。

参考文献

[1]倪磊, 吕厚山.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关节镜技术一微骨折技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 11 (5) :350.

[2]张志成, 孙天胜.软骨损伤临床治疗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2) :862-864.

[3]夏亚一, 吴萌.关节镜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2 (2) :117-119.

[4]王彦明, 余家阔.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研究现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12 (6) :994-995.

关节面修复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在我科就诊的后牙邻面吻合龋患者64 例,其中男性36 例,女性28 例,年龄23~48 岁,平均35.7 岁。要求患者牙周组织基本健康;患牙无牙髓炎症状,患牙唇、颊、舌面无龋损;其缺损的龈壁均齐龈或位于龈下≤1 mm。随机选择32 例近中洞形患牙及另32 例远中洞形患牙设为试验牙(A组),将试验牙的相邻牙作为对照牙(B组)。

1.2 检测项目

1.2.1 龈沟液(GCF)

将1 个2 mm×10 mm的Whatman 3号滤纸条用精密天平称重并插入患牙邻面龋损处龈沟内, 30 s后取出,再称重, 2 次重量之差即为龈沟液量。

1.2.2 探诊出血(BOP)

用钝头牙周探针轻轻探到患牙龋损处龈沟底,取出探针观察15 s有无出血,记为BOP阳性或阴性。

1.2.3 牙周探诊深度(PD)

测量患牙龋损处龈缘至龈沟底的距离并记录。

1.2.4 边缘密合程度

要求术前、术后拍X线片。其一观察X线片上患牙邻面充填体与患牙是否连续呈一光滑的整体,然后在口腔内用探针检查,无悬突或台阶形成,记为密合;出现悬突或台阶,记为不密合。其二观察X线片上充填体下端与龋损龈壁是否密合,然后在口腔内用探诊检查,密合无缝隙者记为密合;有缝隙者记为不密合。

1.3 检测方法

试验开始前2 周,对64例患者进行全口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抛光。A组患牙常规完成洞形制备(除龈壁部分),排龈前根据龈沟的宽窄和手术范围选择排龈线,使用排龈器轻柔地将排龈线(Ultrapak,USA)放入龈沟内,然后使用慢速弯机球钻完成龈壁制备。近髓处用氢氧化钙(Dycal,Dentsply)垫底,龈壁使用流动树脂(Filtek Z350 Flowable,3M)充填,然后用树脂(Filtek Z250,3M)分层充填、修整、抛光,取出排龈线;B组患牙直接制备洞形、树脂充填、修整、抛光。于术前、术后1 周、 1、 3、 6 个月分别进行项目的检测与记录。所有检查均由同一人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BOP在各检测时间点的变化作χ2 检验,边缘密合程度的发生率用χ2 检验,对PD、GCF在各检测时间点的变化作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2 组BOP比较

术后6 个月A、 B 2 组BOP阳性患牙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 1)。

2.2 2 组边缘密合度比较

术后A、B 2 组患牙邻面充填体和龈壁密合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 2)。

2.3 2 组PD、GCF比较

术后1 周、 3、 6 个月A、 B 2 组PD、GC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4),且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加大。

3 讨 论

笔者选择同一患者相邻患牙作为对照,以避免个体差异对检测项目的影响,而吻合龋修复操作时近中洞型较远中洞型容易充填,经观察对操作时间和充填强度有影响,但对检测项目的影响并不明显,具体情况有待于下一步研究,所以本研究随机选择32 例近中洞形和另外32 例远中洞形患牙作为试验牙,将其相邻牙作为对照牙。本研究中A组、B组在术后1 周PD、GCF指标比术前大,B组明显高于A组。其中A组患者考虑排龈线压迫刺激牙龈组织所致,术后1 个月PD、GCF指标与术前比较无差异;而B组患者考虑在没有排龈的条件下,窝洞预备、充填时对牙龈组织的机械、化学损伤较重,术后1 个月PD、GCF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这种损伤在刺激去除后会逐渐恢复。我们知道充填体会刺激接触到的牙龈组织,表现出轻度炎症反应[1],本研究中A组和B组的BOP、PD、GCF值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并呈正相关,提示随着菌斑在牙周的沉积、附着,牙龈炎症反应逐渐加重[2]。

排龈线含有收敛及止血药物, 放入龈沟内,在几分钟内可迅速使牙龈组织回缩, 发生侧向、垂直向移位,龈沟开放,龈沟液减少,从而创造一个清洁、干燥、无渗出、无碎屑的手术视野[3]。窝洞预备时减少了车针对游离龈内壁的损伤,避免牙龈萎缩和出血。充填时使排龈线吸收龈沟液又减少其分泌,起到干燥、隔湿的作用, 并隔离多余粘接剂进入龈沟[4];同时推开牙龈,暴露窝洞边缘,使充填修复体与牙体表面可以达到连续、光滑一致, 避免形成悬突或台阶,有效提高充填体的质量[5,6]。本研究中A组牙体侧壁不密合者4.68%,龈壁不密合者3.13%;B组牙体侧壁不密合者37.50%,龈壁不密合者23.43%,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同时术后3、 6 个月A、B 2 组PD、GCF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临床上在充填上述龋损时使用排龈线作为一项常规措施。

参考文献

[1]孟焕新.牙周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8-134.

[2]樊聪,冯海兰,何建新.应用排龈技术减少临床牙龈损伤[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1):44-45.

[3]姜醒,闫福华,郑瑜谦,等.应用排龈线预防牙体修复悬突的临床评价[J].口腔医学研究,2007,23(5):533-536.

[4]Demarco FF,Ramos OL,Mota CS,et al.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storative techniques on microleakage in Class II cav-ities with gingival wall in cementum[J].Oper Dent,2001,26(3):253-259.

[5]李潇,施长溪,赵信义,等.牙本质表面状态对粘接界面影响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1):71-74.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术临床疗效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2 年3 月—2015 年5 月间收治的120 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60 例。 研究组中男36 例, 女24例;年龄18~54 岁, 平均 (34.52±7.31) 岁。 对照组中男38例, 女22 例;年龄21~56 岁, 平均 (33.97±6.82) 岁。 两组患者的关节损伤部位、年龄、性别、关节损伤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主要表现为, 深在而持久的膝前痛;患者上下楼、爬坡、下跪及下蹲、久坐后起立疼痛加重, 劳作或剧烈运动后加重;膝关节有明显弹响及髌股摩擦音等。 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未采取其他手术治疗, 且术前经MRI检查, 确诊为膝关节软骨损伤, 术前体检排除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 于患者膝关节处切口, 在关节镜辅助下用切刀、刨刀、弯刮匙及探针清理软骨损伤处, 去除松动软骨并冲洗关节腔。 术后对患膝进行冷敷, 根据患者软骨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以及患者恢复情况于2~3 d后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研究组患者行关节镜下微骨折修复术。 患者平躺取仰卧位, 先进行硬膜外麻醉, 然后在患膝处常规方法做三个标准关节镜入口, 用于安放手术器械、关节镜和水套管。关节镜检查患侧膝关节, 对膝关节内合并损伤进行简单处理。 首先对软骨损伤区域的非健康软骨进行全面清理, 然后清除损伤处基底部钙化软骨层。 关节损伤处彻底清理后, 用微骨折尖锥在关节软骨损伤区域边缘垂直钻孔, 至软骨损伤区中央。 微骨折孔应围绕损伤中心呈均匀分布, 孔间距应尽可能缩小, 一半为3~4 个孔/cm2最佳。 钻孔后会有部分血液和骨髓渗出至骨髓腔内, 并在损伤处形成血块, 血块中丰富的干细胞可以促进新的关节软骨形成。 将关节内多余的渗出液吸出, 退镜, 结束手术。 患者术后处理和康复训练同对照组。 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表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采用HSS评分法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膝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等) 进行评分, 采用Tegner法对患者运动能力进行评级。

1.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综合参考患者临床病症改善程度、HSS评分和Tegner分级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 个水平[3,4]。 其中患者膝关节损伤病症全部消除或恢复至损伤前状态, 患者恢复正常活动和劳动能力, HSS评分大于85 并且Tegner评级达到4 级以上为显效;患者临床病症基本消失, 患者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恢复或显著改善, HSS评分在60~85 分, Tegner运动评级为3~4 级为有效;患者临床病症和关节功能未改善甚至恶化, HSS评分低于60, Tegner评级在2 级以下为无效。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以频数或百分率 (n,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 χ2检验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分析, 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当P值小于0.05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

HSS评分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HSS评分为 (84.21±7.25) 分, 对照组患者HSS评分为 (62.95±6.14) 分;研究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中有23 例患者HSS评分>85分、30 例HSS评分在60~85 分、7 例HSS评分<60;而对照组HSS评分>85 分12 例, 60~85 分24 例, HSS评分<60 分24 例。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术后两组患者6~18 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1 例, 有效31 例, 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86.67%, 对照组显效8 例, 有效22 例, 无效30 例, 总有效率为50.00%,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以及深部静脉栓塞等。 见表2。

3 讨论

关节软骨损伤是临床上关节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其中尤以膝关节软骨损伤最为常见。 膝关节软骨损伤可由某些免疫性、 代谢性疾病等内在因素或暴力损伤、车祸等外在因素引起。 患者关节软骨损伤后关节功能低下, 患者表现出关节肿胀、 关节处严重疼痛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根据现阶段的医疗水平, 关节软骨损伤的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有软骨清理成形、关节镜下冲洗、软骨下骨钻孔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软骨细胞移植及关节镜下微骨折术。 以上不同的外科手术方法虽有所不同, 但是手术治疗后均可以有效缓解关节损伤引起的疼痛症状、延缓患者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促进损伤关节的功能恢复。 微骨折术是于1985 年由Steadman和Rodrigo两人最早应用于临床外科治疗[5], 手术治疗前应对不稳定的软骨面至健康软骨组织间的区域进行清理, 充分展露关节损伤处的软骨下骨, 然后在软骨下骨的表面使用微骨折尖锥钻孔 (孔间距3~4 mm, 孔深2~4mm) , 钻孔深度以软骨下骨的骨源性、软骨源性细胞和骨髓细胞能渗透到损伤区为宜。 因为渗出的血凝块可以附着到周围正常关节软骨边缘, 形成纤维软骨修复缺损区, 促进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 目前外科实践发现微骨折术主要适用于胫骨平台负重区以及股骨髁的全层软骨缺损, 也常用于治疗髌骨和股骨滑车接触面全层软骨缺损。 另外研究表明微骨折术不适用于治疗有以下疾病或症状的患者, 如患者的关节软骨发生软骨下缺失, 或出现部分全层软骨损伤, 同时影像学检查若患者肢体外翻或内翻角度大于5°以及患者有全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或软骨病等。

该研究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60 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研究组显效21 例, 有效31 例, 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86.67%, 对照组显效8例, 有效22 例, 无效30 例, 总有效率为50.00%,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以及深部静脉栓塞等;HSS评分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HSS评分为 (84.21±7.25) 分, 对照组患者HSS评分为 (62.95±6.14) 分;研究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张菁[6]等人采用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取得满意效果, 潘永泉[7]等人发现行微骨折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且采用微骨折术修复患者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关节清理术, 均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 曹建伟[8]等人还对行微骨折术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了评分, 发现微骨折手术后患者Tegner运动能力评分更高, 提示微骨折术用于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症,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手术治愈率。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于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安全有效, 手术操作简单, 手术创口小, 术后患者恢复速度快, 可显著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减轻疼痛,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数字法将该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 研究组患者行关节镜下微骨折修复术, 记录并观察患者术中表现及术后并发症, 对两组患者进行HSS评分和Tegner运动评级,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HSS评分为 (84.21±7.25) 分, 对照组患者HSS评分为 (62.95±6.14) 分, 研究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 (8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 (50.00%) , (P<0.05) 。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有效率高、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活动能力,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关节软骨损伤,疗效,修复,关节镜下微骨折术

参考文献

[1]徐敬.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 (3) :455-461.

[2]高鹏.膝关节软骨损伤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7) :2626-2627.

[3]王功国, 罗群.解剖钢板内固定联合中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对HSS评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7) :1-2, 5.

[4]李钦宗, 信金党.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内镜杂志, 2015, 21 (2) :166-170.

[5]魏增永.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及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18) :2784-2785.

[6]张菁, 王迪, 王小乐, 等.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 (34) :48-49.

[7]潘勇泉, 尚平, 才忠民, 等.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 (5) :771-774.

关节面修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总共收治了16例手指骨关节缺损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4例,患者的年龄在18~44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33.5岁,患者损伤的部位有:拇指损伤的有4例,食指损伤的有4例,中指损伤的有6例,环指损伤的有2例;在移植中使用的皮瓣尺寸为1×4~2×5cm;主要是来自患者的上肢部位,对患者的供区采取直接缝合的方法。

1.2 对患者采取的移植手术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先使用多普勒来对患者进行检查,尺动脉穿支位于尺侧腕屈肌健尺侧缘背侧大概1厘米和尺骨茎突近侧2~3cm的位置。对患者采用的主要是臂丛麻醉以及气性止血带的方法。

首先,区分离指动脉以及手掌侧静脉[1],一般指动脉无伴行静脉适合吻合,所以这时需要对掌侧进行分离1~2条静脉以便能够吻合;在对皮瓣进行分离之前,假如没有找到合适的静脉,可以先使用手指背部处的静脉,因为背部处的静脉要比掌处的静脉要粗;在分离受区动和静脉以后,再将皮瓣设计好,让其穿支位于皮瓣的中间位置,一般3cm可以采用直接缝合的办法。在对皮瓣进行切取前,要先切开皮瓣的尺侧缘,显微分离尺背动脉系统。对皮瓣的边缘进行缝合,避免撕脱或者出现牵引而造成再次损伤。先找到尺侧腕屈肌腆并牵向挠侧,可看到尺动静脉及神经在尺侧腕屈肌健下,分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周围的脂肪组织,并找出近侧支的分出点。

使用皮瓣移植来对手指缺陷进行修复:主要是将皮瓣移植到手指上,以达到恢复手指正常功能的作用。医学上,目前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试验工作,如采用带血管蒂桡骨片的皮瓣来修复手指;采用示指桡侧的皮瓣进行移植修复缺陷的手指等;目前这些试验都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上,根据患者手指缺陷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移植修复手术,有前臂岛状皮瓣加废指指骨再造以及示指背侧岛状皮瓣;邻指动脉岛状皮瓣和中指桡侧皮瓣和食以及中指背侧筋膜皮下组织瓣等方法来对缺陷手指进行修复,目前伤者对修复效果都比较满意。

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皮瓣进行移植来修复缺陷手指,加植骨拇指再造术主要在拇指的Ⅲ~Ⅳ度和部分Ⅴ度缺损且残端皮肤正常的伤者中适用。采用皮瓣移植和植骨的方法来对缺陷手指进行修复,这手术一次可以完成,并且血供情况良好,使伤者能够恢复一定的感觉能力,外形也比较美观。这个方法不需牺牲患者自身的的手指和足趾,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皮瓣进行移植来修复缺陷手指目前是是一种安全而可靠的移植修复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来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所有的皮瓣都成活,没有出现瘫痕化和萎缩的现象[2],但是有2例患者出现供区瘫痕情况,有4例患者出现尺背侧神经支配区处的短暂麻木情况,但是在对患者进行完手术以后,患者手指恢复到正常情况下,能够正常活动。详细见表1。

3 讨论

在手外科中,再植指部分坏死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在医学上通常是采用皮瓣供血。因此,修复的手指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本次的16例患者中,患者在手术前出现指冷的有4例,在手术以后造影显示血管明显的患者有8例。

此次的病历人数较少,不能得出非常准确的结论,但是,有了这次的移植手术的成功,为手指骨关节缺损患者的修复提供了依据[3]。

随着外科和整形外科以及显微外科的快速发展,对缺陷手指的修复手术也在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但是,目前在医学上使用移植方法来修复患者残损手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4]。在指缺损修复和再造的领域中,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材料在不断的更新,对伤者修复和美容带来更多的选择,为临床实践和伤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摘要:目的 对手指骨关节缺损部位的修复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使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方法来对缺损的手指进行修复。结果 所有的皮瓣都成活, 没有出现瘫痕化和萎缩的现象, 但是有2例患者出现供区瘫痕情况, 有4例患者出现尺背侧神经支配区处的短暂麻木情况, 在对患者进行完手术以后, 患者手指恢复到正常情况并能够正常活动。结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患者手指部位缺损治疗方法虽然多样, 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探索采用骨关节的移植来对缺损的手指进行治疗在临床医学上前景广阔。

关键词:手指骨关节,缺损,移植修复

参考文献

[1]巨积辉, 赵强.伴有手部皮肤缺损的急诊拇指和手指再造[J].中国显微外科杂志, 2010, 33 (3) :200-202.

[2]韩明通, 何旭.应用皮瓣修复游离足趾移植后供区创面[J].中华移植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 :47-50.

[3]左中男, 钟广玲.用带掌背神经的腕掌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再造手指[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5, 18 (3) :192-194.

关节面修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接收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20例作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段20~65岁,平均(42.6±2.6)岁;病发原因:高空坠落,患者10例;交通事故,患者6例;扭伤,患者4例。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无区别,可进行评定(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首先行手法复位处理,并借助石膏牵引固定。抬高患者病变肢体,冰敷。术前带领患者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关节面情况。手术操作:术前行腰硬联合麻醉,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首先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于患者踝关节行手术切口,切口性状为弧形,长度处于5.0~10.0 cm,依次切开,此过程需注意保护患者胫前肌腱、隐神经。内侧切开患者骨膜,暴露内踝骨折线;切开远端关节囊,暴露胫骨关节面。查看关节面压缩、关节面的塌陷程度,于直视状态下复位内踝和塌陷的关节面,植入填充骨填充缺陷软骨,到达关节面解剖复位。待复位满意后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C臂机设备下观察踝关节,并适当调整复位情况。于患者内踝、胫骨前内侧使用钢板进行固定,内踝可使用解剖锁定钢板,在胫骨远端内缘对塌陷关节面行支撑、固定处理,并于患者软骨下方植入螺钉,以加强固定。最后行X线检查,确定复位满意后缝合切口。临床术后抬高患者病变肢体,行止痛、消肿处理。常规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术后第2天引导患者康复训练(不负重),按时行X线常规检查,观察骨折愈合程度。

1.3 评定项目:

临床手术结束后观察其骨折复位情况,并评定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标准: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可自行行走为优;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未并发症出现,短时间内可自行行走为良;关节功能仍处于治疗前状态,疼痛剧烈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t、χ2检验,分别用`、百分数表示,若P<0.05,则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CT结果:

20例患者经由CT扫描发现,14例患者的塌陷关节面均位于胫骨远端前内侧,前缘较为严重;其余6例主要位于胫骨前内缘,未累及关节面中部。

2.2 临床效果:

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骨折2~4个月,平均(3.2±0.2)个月愈合,术后伤口均愈合,未感染现象出现。且随访期间的X线检查结果显示未出现固定松动现象,胫骨关节面未丢失,未骨性关节炎疾病。从整体效果上来看,20例患者治疗后优者17例,良者3例,优良率为100.0%。

3 讨论

报道显示,以往针对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研究相对较少,临床上并未引起重视,尽管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手术疗法,但仍存在20.0%以内的患者由于剧烈的疼痛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2]。目前,临床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均将解剖复位、支撑固定作为原则,以预防骨性关节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调查通过对患者CT结果的观察,实施双钢板疗法,取得显著成效[3,4,5]。CT结果显示,14例患者的塌陷关节面均位于胫骨远端前内侧,前缘较为严重;其余6例主要位于胫骨前内缘,未累及关节面中部。且从整体效果上来看,20例患者经由双钢板疗法的处理后,优良率为100.0%。说明:临床手术前期充分了解患者的关节面累及范围,才能更好地选择手术方法,实现最终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踝关节病变部位行锁定钢板、防滑钢板固定,可增强固定稳定性,改善踝关节功能。此外,临床术后引导患者尽早功能训练,可预防骨性关节炎疾病,符合临床报道。

综上,临床针对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双钢板疗法作用显著,可稳定关节面,减少复位丢失,降低并发症,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分析双钢板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接收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20例作为对象,对其行双钢板治疗处理,预后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CT检查结果显示,14例患者的塌陷关节面均位于胫骨远端前内侧,前缘较为严重;其余6例主要位于胫骨前内缘,未累及关节面中部。从整体效果上来看,20例患者治疗后优者17例,良者3例,优良率为100.0%。结论 临床针对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双钢板疗法作用显著,可稳定关节面,减少复位丢失,降低并发症,值得借鉴。

关键词:旋后内收,踝关节骨折,双钢板,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建国,孙永青,崔准,等.踝关节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0,12(9):312-316.

[2]鹿军,孙川,梁晓军,等.低切迹腓骨远端后外侧接骨板治疗B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观察[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12,11(5):55-56.

[3]朱启仁,赵芸珂,安书仪.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2):1888.

[4]江尊平,孙仁光,梁彬彬,等.112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分析[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9,4(2):176-179.

【关节面修复】推荐阅读:

颈椎关节突关节09-21

心理修复07-21

黏结修复05-18

资源修复05-31

现场修复06-12

牙龈修复06-21

修复研究06-27

钣金修复06-29

修复植物07-04

修复机制07-04

上一篇:绘画即人生下一篇:糖尿病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