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精选9篇)
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 篇1
1 概述
船舶建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 由于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 使得计划和实际生产相脱节, 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很难确切了解全厂的生产进展实际情况以及劳动力负荷状况, 而DELMIA软件可为船厂制定合理的建造计划提供有效的仿真平台, 利用DELMIA的离散事件制造仿真功能, 可以将船厂繁杂的生产事物, 通过仿真, 制定成有序的生产计划。
DELMIA (Digital Enterprise Lean Manufacturing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数字企业精益制造交互式应用) 是法国达索公司的产品, 该软件是数字化企业的互动制造应用仿真软件, 它可以向随需应变 (on-demand) 、准时生产 (just-in-time) 的制造流程提供完整的数字解决方案, 使产品生产商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创新, 缩短产品的建造时间。DELMIA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DELMIA E5 (DPE) , DELMIA V5 (DPM) , DELMIA D5 (QUEST) 。这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可以通过PPR Hub连接在一起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处理。其中, DELMIA/QUEST是进行数字化工厂及离散事件仿真的主体软件, 它可进行工厂生产系统集成、工艺流程设计以及可视化的制造流程仿真方案的模拟, 从而, 实现在全三维数字工厂环境下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准确性与生产快速性的仿真验证。
2 DELMIA应用于造船过程的可行性分析
在现代造船模式下, 船舶建造中每一个区域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某个区域在时间节点上的置后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计划的延迟。所以, 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 就无法对时间节点进行严格控制的。只有通过对计划的研究, 才可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优化船厂的资源配置, 扩大企业生产总量, 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现代造船的生产依靠先进的三维生产设计工具软件, 对船舶制造所需要的零部件进行设计, 对船舶生产的材料加工装配顺序进行规划, 得出确切的材料用量及加工制造顺序。完成生产设计的主要内容。在三维生产设计在我国基本普及后, 为了进一步整合我国现有的船舶制造资源, 提升骨干船舶制造企业的船舶制造能力, 对船舶建造生产计划的研究已被提到了船舶制造企业科研攻关的重要位置, 目前, 国内骨干的船舶制造企业均提出了数字造船和数字船厂 (Digital Shipbuilding Digital Shipyard) 为建设目标的科研研究项目。
DELMIA对船厂制造过程的仿真是通过将船舶生产设计所完成的船舶的零部件, 通过接口文件转入到DELMIA系统中, 与DELMIA系统中建好的船厂的三维模型及建造设备资源模型相结合, 构成完整的船厂仿真动态数字化沙盘, 通过DELMIA内部的脚本设置过程和制造工时、工量的数据库, 实现对整个造船的计划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对建造时间, 场地, 工时进行合理规划, 如图1所示。
对于一般的制造企业来说, DELMIA用来规划产品流程已经实现, 如汽车、空调等企业已经成功完成生产计划及过程仿真。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点, 就是流水线作业。原材料在流水线的始端进入, 经过特定的工序、工时, 从流水线末端产出产品。而船舶建造过程与大规模的定制加工的流水线作业不同。首先, 船舶的制造是一种小批量多品种的建造任务方式, 其次船舶的建造过程又分为内场的零件制造与外场组装、船台 (坞) 的总装和码头的系泊装配与调试等四个阶段, 造船所需材料, 对材料进行加工及子分段程在内场完成, 而外场完成的是加工好的子分段结构的分段总装和管阀件的分段预装, 内场要求对材料和加工工时提出具体计划, 而外场则关心的是分段装配场地、船台 (坞) 、码头等场地的需求及对大型起重设备的需求计划。
3 船舶建造时间场地的估算
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的制定, 需要有整个生产各个节点相对正确的工量和时间的信息, 以一个船体小分段的制造过程为例, 如图1所示, 其装配过程需要经过板材的预处理、号料及套料、构建加工、部件装焊、分段装焊等一系列的制造过程[1,2], 如图2所示。
因此, 对于多任务下的离散化船厂的船舶建造过程的计划制定, 必须要掌握船厂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 然后, 利用DELMIA的数字化动态仿真功能, 获得特定产品的加工工时与船厂在多任务的产品生产中的场地资源的运转计划。以船体结构的单道焊缝标准工作程序与船厂吊装工种标准作业时间的确定为例。
注:其中的d, 一条焊缝上多道焊之间的, 取焊缝长度l;焊缝间的, 在小组立 (装配) 阶段取8m, 中、大组立 (装配) 阶段取20m。
自动埋弧焊工种标准作业时间主要是通过计算其工步 (工作单元) 时间后汇总得出的。在造船生产中, 人在工作中的活动范围很大, 动作往往是全身性的, 而且有些工作的完成与工人的技术掌握程度或一些偶然情况关系很大, 因此, 仅用模特法是无法得出造成生产中的工作时间的。通过实测结果统计的方法, 对模特法中未定义的动作时间进行规定, 并通过统计得出那些无法确定具体工作内容或动作次数的工作的完成时间, 从而得出构成焊接工作的所有工作单元的完成时间。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埋弧焊工步时间标准, 可以相应计算出单道焊作业的标准时间。
焊前耗时T焊前为工作单元3、4、5、6时间值之和:
设此焊缝长度为l (m) , 规定的焊接速度为v (cm/s) , 则焊中的耗时T焊中为:
焊后耗时T焊后为工作单元8的时间, 即:
所以, 单道焊缝的作业时间T为:
吊装工种标准作业时间的确定, 以上海某船厂17.5万吨散货船144分段的SS1A中组立生产为对象, 利用上述研究方案对起重作业工种标准作业时间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简要的测定、分析步骤及结果如下。
确定起重作业工种的工时计算基元 (工步) , 主要通过对船厂起重作业的描述:起始 (夹起) →起吊→吊运→放置→目的地 (去夹) →回程 (起始地) 来进行。对每个工步进行分解, 提取作业动作按作业时间分为常值型和函数型两类, 如表2所示。
常值型作业动作 (一般为辅助作业) 的正常作业时间测定。主要通过现场实际抽样法或模特法测定。利用现场实际抽样法测定时一般可根据完成动作的时间及动作的使用频率, 查《现代管理工程手册》[3]确定时间研究所需要的周期数, 然后现场抽样统计分析后得出常值时间。以使用撬杠 (TU-CR) 辅助动作为例的现场实际抽样结果如图4所示。
函数型作业动作 (一般为基本作业) 的正常作业时间测定。通过“4分步法”来确定, 以起重作业中的最基本作业动作吊运为例。 (1) 收集整理原始数据, 分析影响吊运工作时间T的可能因素。经过分析, 起重机运行速度V, 起重机运行距离X, 小车运行距离Y, 以及物料重量确定为可能影响因素。相应收集的原始数据如表3所示; (2) 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PCA) 方法来确定影响吊运工作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 X, Y与T高度相关 (相关性系数R>0.75) 但W与T不显著相关 (R=-0.08) , 故确定起重机运行距离X, 小车运行距离Y为吊运工作时间T的主要因素; (3) 确定数学模型 (函数类型) 的基本形式及求解。由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二元线性方程可以对吊运工作时间T有很好的拟合 (拟合度为0.988) , 考虑简单适用的原则, 这里采用线性的数学模型 (T=0.97X+2.2Y+15.5) 。当然, 有些作业可能需要用到非线性, 甚至神经网络的模型形式才能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⑷校验、修正正常工作时间数学模型:公式计算值与按标准方法进行的实测值对比检验、修正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工步工时汇总 (基本+辅助作业时间) 需考虑宽放时间 (一般可取宽放系数为20%) , 得到起重作业标准作业时间。
考虑工艺改进、作业条件和环境以及工人熟练程度与标准工作要求的差异性, 利用不同的调整系数或函数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这里以工人熟练程度提高为例, 说明如何进行考虑差异情况下的工时定额。研究表明, 在企业实际生产中, 随着工人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 工作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其工时也随着下降。所需工时与工人总操作或生产的产品量服从学习曲线 (经验曲线) , 如图5所示, 其数学表达式为Y=a×Xb。可以通过收集工人样本 (>10人) 历史数据 (工人总操作或生产的产品量可由其在某一特定岗位的工龄近似得出) , 运用线性回归[LnY=Ln (a) +bLnX]最佳拟合出系数a和b。一旦学习曲线确定后, 就可以利用它来计算各个产量 (工龄) 下的工时定额。
船体分段制造是典型的多品种、变批量生产, 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虽然对于同一艘船而言船体分段相似性很小, 但同时制造多艘船舶尤其是同时制造多艘同型船舶时, 船体分段的相似性就体现出来了, 如机舱双层底分段, 其建造工艺是固定的, 作业内容随船型变化很小。而且不同船体分段不管组件如何复杂, 其加工工艺都可以分解为焊接、装配等主要作业和划线、打磨等辅助作业, 且作业的工艺要求也具有相似性。因此考虑结合固定堆场生产与流水线作业模式的优点, 利用相似性原理和成组技术, 在固定的堆场胎架上采用专业化班组流水作业, 实现流水定位专业化生产。对船体分段堆场调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船舶建造应用方面的场地效用函数, 由场地利用率组成:场地利用率U (i, t) 表示场地i在第t天的利用率
式中, Land[i].Block[j].Area为i场地中第t天第j个分段的场中面积, Land[i].L和Land[i].B分别为第i场地的长度和宽度。
U (i) 为第i场地到限定天T内的利用率
U (T) 为所有场地总的利用率
其中m为场地总数。
国内分段制造场地排列比较乱, 因而降低了场地利用率, 也不易管理。国外普遍采用图6中的两种排列方式。由于国内给出分段投影面积形状仅为矩形, 而不是接近于实际形状的梯形, 这也影响场地利用率提高。也有投影面积采用矩形, 为方便起见, 分段堆场排列形式采用图7方式, 中间空地可堆放部件和零件。分段一旦选定了制造位置, 就不再移动, 直到计划标准时间。如果在计划时间内由于意外因素拖延了制造时间, 则必须移动机动场地继续完成, 以保证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通过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定量分析, 获得了船舶建造计划设计的基本工量、工时和场地的调度信息, 这些基本信息将存入DELMIA的后台数据库, 为建造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由于模特法的工作的不完备性, 以及我国船舶建造企业制造人员的流动性对于建造计划设计的影响, 系统在企业滚动计划的编制上, 将采用累积负荷法跟踪多品种船舶建造过程, 不断地修正原始数据, 通过建立设计和建造的标准时间来确立设计和建造计划。即将一定时间段设计部门或建造部门的所有设计人员或建造人员的劳动力负荷 (以工时量为单位) 相加后求平均值, 所求得的值称为算术平均负荷 (TLm) 。
其计算按下式进行
其中, 劳动力的算术平均负荷
TLi=一定时期内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计划劳动力负荷
n=该设计或建造部门的设计或建造人员个数
作为设计或建造计划的制定和管理者, 关注的往往不是计划或建造负荷而是设计或建造人员的实际负荷, 因此就需要计算设计或建造部门劳动力的加权平均负荷 (TLmw) 。
其计算按下式进行
其中,
TLmw=劳动力的加权平均负荷;
TLi=一定时期内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计划劳动力负荷;
TOi=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劳动力负荷权值。
注:设计或建造人员的劳动力负荷权值TOi由设计部门根据以往的设计或建造负荷统计得到, TOi<1则表示该设计或建造人员的设计或建造效率高于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水平;TOi>1则低于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水平;TOi=1则表示该设计或建造人员的设计或建造效率与该工作中心的平均水平相等, TOi随着设计或建造人员的熟练程度和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熟练程度的改变而改变。
当所有设计或建造任务都编制了进度计划以后, 以工作部门为单位编制负荷图。
(1) 计算工作部门负荷。首先对每个工作部门, 按一定的周期将各设计或建造任务所需的负荷定额工时累加, 获得各工作部门各周期的计划负荷需求。
除按计划产生的计划负荷工时外, 还应考虑计划外实际已下达设计或建造任务产生的工作部门负荷。二者之和为工作部门总负荷。
(2) 计算工作部门可用能力。每周期工作部门可用能力可用下式计算 (假设设计或建造人员的劳动力负荷权值均为1) :
可用能力=每周期内可用天数×每天可用工时 (假设以一天8h工作制, 即×8) ×工作部门人数。
场地的安排与建造计划直接相关, 船厂由于场地的限制, 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所有的分段同时开始建造, 只能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4 用DELMIA建立造船计划及可视化仿真方案
应用DPE建立和优化船舶建造计划的总体框架如图9所示, 首先要将船舶建造相关的数据包括船舶产品的数据, 初始建造计划的数据, 船厂资源的数据输入到DPE数据库中, 通过PPR Hub在各种数据中建立相应的连接, 然后将数据输入到QUEST中进行仿真处理, 在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是否存在瓶颈的问题。如果存在瓶颈或者干涉的问题, DPE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资源的优化, 达到最佳的效果, 然后将计划输出。
船舶建造过程的内场计划和外场计划通常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完成。船厂内场车间建模不但需要在虚拟环境中建立有形实体的三维几何形状, 而且需要定义包含各种资源对象的层次结构关系和交互行为例[2]。设计工艺时, 往往需要定义与机床、工艺参数、工人等等对象的关系, 在没有发生动态行为前, 这种关系是静态的。在上述对象中, 对于机床对象而言, 它又具有装载、加工和卸载工件等对象行为 (操作方法) , 并通过消息传递机制与其它对象发生交互行。外场分段装配仿真同样需要物理设备类、工艺类、逻辑控制类、仿真支持类。物理设备类对应现实生产线中有形的实体, 如加工设备、物流设备。建造场地要根据实际的场地大小建立相应的模型, 可以在QUEST中建立, 也可以通过外部的建模软件将模型导入。图10和图11分别为起重设备和船厂建造场地建模。
在DPE中将生产计划和分段产品建立联系, 初步的生产计划由DPE传递给QUEST, 在QUEST虚拟平台上模拟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根据制造资源运作的情况可以生成动态饼图和柱状图, 从图中可以分析每个阶段分段建造的情况, 场地的利用情况。从图12中可以看到在一次仿真以后某些分段的完成比例比较高, 而相对应在同一场地的其他分段完成的比例相对要低。点击场地利用的按钮我们可以得到场地利用的情况, 对于较低的场地利用率, 可以将分段从其他过高的场地利用率的场地挪到该场地, 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如图13所示。
在模拟过程中, 如果出现制造资源不足或调配不合理会导致瓶颈的出现。DELMIA提供两种解决途径:一是推迟工期, 等条件具备的时候再继续执行计划, 二是增加制造资源及调整资源布局, 根据输出的统计结果分析, 在虚拟环境中调整资源分配或增减资源。从而得出最新计划。
5 总结
本文以DELMIA软件作为平台, 通过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定量分析, 获得了船舶建造计划设计的基本工量、工时和场地的调度信息, 再通过累积负荷法, 跟踪多品种船舶建造过程, 不断地修正原始数据, 通过建立设计和建造的标准时间来确立设计和建造计划。并对船舶的建造过程计划进行模拟仿真, 提出了对于内场与外场制造过程运用不同的建立造船计划的方法及对于计划不合理地方的修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志英, 江志斌.基于规则推理的自动船体装配工艺生成方法[J].上海, 上海交通学学报, 2007, 41 (1) :31-35.
[2]徐兆康, 胡毛子《.船舶建造工艺学》[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陈宁, 张亚, 曲浩.船舶生产设计的劳动力负荷问题研究[J].上海, 造船技术.2007, 2.
[4]马健萍, 周新建, 潘磊.基于Delmia/QUEST的数字化装配线仿真应用》[J].南昌: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 2.
[5]萨尔文迪G主编.[美].现代管理工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6]赖志向, 叶家玮.船舶建造过程中船体分段堆场优化问题技术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7]赖志向.船体分段堆场调度系统建模的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
[8]Lee J K, Lee K J, Park H K, etal.Developing scheduling systems for Daewoo Shipbuilding:DAS projec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 97 (2) :380-395.
[9]Baek T H, Chung K H, Park J C.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heuristic for ship erection scheduling[J].IE Interfaces, 1999, 12 (3) :354-361.
[10]Park K, Lee K, Park S, et al.Development of bay schedulers for shipbuilding[J].IE Interfaces, 1995, 8 (2) :95-103.
[11]Koh S G, Park J C, Choi Y S, etal.Development of a block assembly scheduling system for shipbuilding company[J].IE Interfaces, 1999, 12 (4) :586-594.
[12]李川.基于虚拟流水线的船舶制造生产调度与建模技术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 2008.
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 篇2
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
文/黄安平
摘 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初中物理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一般的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
对于初中物理说,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前提,所以,将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讨论
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时,以往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授新课,抽象的物理知识使学生找不到探究的欲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鉴别外形相同的一枚纯金、一枚铜镀金”?有学生提出要比较质量;有学生提出:比较体积;还有学生提出测密度再比较等等。结合学生的不同方法,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要测量它们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等,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二、联系生活,启发由浅入深
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电、热、光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启发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最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压强》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1)大头针尖的一头更容易插入。(2)坦克的履带很宽。(3)装满水的瓶子在侧壁扎一小孔水会射出。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结合教材的内容,解决上述现象,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开放课堂,启发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开放性试题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物理的本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给你一个电流表、一个电源(电压不变)、一个定值电阻R(阻值已知)、两个开关、导线若干。你怎样测出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要求:(1)说明实验原理,画出测量所用的电路图;(2)指出需要测哪些物理量;(3)写出被测电阻Rx的最后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学生在练习一些开放性试题的过程中,启发其创新意识,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和讨论式教学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绍武。“讨论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04)。
[2]廖鑫。关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的探讨[J]。神州,(15)。
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 篇3
船舶建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 由于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 使得计划和实际生产相脱节, 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很难确切了解全厂的生产进展实际情况以及劳动力负荷状况, 而DELMIA软件可为船厂制定合理的建造计划提供有效的仿真平台, 利用DELMIA的离散事件制造仿真功能, 可以将船厂繁杂的生产事物, 通过仿真, 制定成有序的生产计划。
DELMIA (Digital Enterprise Lean Manufacturing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数字企业精益制造交互式应用) 是法国达索公司的产品, 该软件是数字化企业的互动制造应用仿真软件, 它可以向随需应变 (on-demand) 、准时生产 (just-in-time) 的制造流程提供完整的数字解决方案, 使产品生产商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创新, 缩短产品的建造时间。DELMIA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DELMIA E5 (DPE) , DELMIA V5 (DPM) , DELMIA D5 (QUEST) 。这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可以通过PPR Hub连接在一起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处理。其中, DELMIA/QUEST是进行数字化工厂及离散事件仿真的主体软件, 它可进行工厂生产系统集成、工艺流程设计以及可视化的制造流程仿真方案的模拟, 从而, 实现在全三维数字工厂环境下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准确性与生产快速性的仿真验证。
2 DELMIA应用于造船过程的可行性分析
在现代造船模式下, 船舶建造中每一个区域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某个区域在时间节点上的置后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计划的延迟。所以, 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 就无法对时间节点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通过对计划的研究, 才可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优化船厂的资源配置, 扩大企业生产总量, 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现代造船的生产依靠先进的三维生产设计工具软件, 对船舶制造所需要的零部件进行设计, 对船舶生产的材料加工装配顺序进行规划, 得出确切的材料用量及加工制造顺序。完成生产设计的主要内容。在三维生产设计在我国基本普及后, 为了进一步整合我国现有的船舶制造资源, 提升骨干船舶制造企业的船舶制造能力, 对船舶建造生产计划的研究已被提到了船舶制造企业科研攻关的重要位置, 目前, 国内骨干的船舶制造企业均提出了数字造船和数字船厂 (Digital Shipbuilding Digital Shipyard) 为建设目标的科研研究项目。
DELMIA对船厂制造过程的仿真是通过将船舶生产设计所完成的船舶的零部件, 通过接口文件转入到DELMIA系统中, 与DELMIA系统中建好的船厂的三维模型及建造设备资源模型相结合, 构成完整的船厂仿真动态数字化沙盘, 通过DELMIA内部的脚本设置过程和制造工时、工量的数据库, 实现对整个造船的计划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对建造时间, 场地, 工时进行合理规划, 如图1所示。
对于一般的制造企业来说, DELMIA用来规划产品流程已经实现, 如汽车、空调等企业已经成功完成生产计划及过程仿真。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点, 就是流水线作业。原材料在流水线的始端进入, 经过特定的工序、工时, 从流水线末端产出产品。而船舶建造过程与大规模的定制加工的流水线作业不同。首先, 船舶的制造是一种小批量多品种的建造任务方式, 其次船舶的建造过程又分为内场的零件制造与外场组装、船台 (坞) 的总装和码头的系泊装配与调试等四个阶段, 造船所需材料, 对材料进行加工及子分段程在内场完成, 而外场完成的是加工好的子分段结构的分段总装和管阀件的分段预装, 内场要求对材料和加工工时提出具体计划, 而外场则关心的是分段装配场地、船台 (坞) 、码头等场地的需求及对大型起重设备的需求计划。
3 船舶建造时间场地的估算
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的制定, 需要有整个生产各个节点相对正确的工量和时间的信息, 以一个船体小分段的制造过程为例, 如图1所示, 其装配过程需要经过板材的预处理、号料及套料、构建加工、部件装焊、分段装焊等一系列的制造过程[1,2], 如图2所示。
因此, 对于多任务下的离散化船厂的船舶建造过程的计划制定, 必须要掌握船厂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 然后, 利用DELMIA的数字化动态仿真功能, 获得特定产品的加工工时与船厂在多任务的产品生产中的场地资源的运转计划。以船体结构的单道焊缝标准工作程序与船厂吊装工种标准作业时间的确定为例。
自动埋弧焊工种标准作业时间主要是通过计算其工步 (工作单元) 时间后汇总得出的。在造船生产中, 人在工作中的活动范围很大, 动作往往是全身性的, 而且有些工作的完成与工人的技术掌握程度或一些偶然情况关系很大, 因此, 仅用模特法是无法得出造成生产中的工作时间的。通过实测结果统计的方法, 对模特法中未定义的动作时间进行规定, 并通过统计得出那些无法确定具体工作内容或动作次数的工作的完成时间, 从而得出构成焊接工作的所有工作单元的完成时间。如表1所示。
续表
注:其中的d, 一条焊缝上多道焊之间的, 取焊缝长度l;焊缝间的, 在小组立 (装配) 阶段取8m, 中、大组立 (装配) 阶段取20m。
根据表1埋弧焊工步时间标准, 可以相应计算出单道焊作业的标准时间。
焊前耗时T焊前为工作单元3、4、5、6时间值之和:
undefined
设此焊缝长度为l (m) , 规定的焊接速度为v (cm/s) , 则焊中的耗时T焊中为:
undefined
焊后耗时T焊后为工作单元8的时间, 即:
T焊后=32.38 (s)
所以, 单道焊缝的作业时间T为:
undefined
吊装工种标准作业时间的确定, 以上海某船厂17.5万吨散货船144分段的SS1A中组立生产为对象, 利用上述研究方案对起重作业工种标准作业时间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简要的测定、分析步骤及结果如下。
确定起重作业工种的工时计算基元 (工步) , 主要通过对船厂起重作业的描述:起始 (夹起) →起吊→吊运→放置→目的地 (去夹) →回程 (起始地) 来进行。对每个工步进行分解, 提取作业动作按作业时间分为常值型和函数型两类, 如表2所示。
常值型作业动作 (一般为辅助作业) 的正常作业时间测定。主要通过现场实际抽样法或模特法测定。利用现场实际抽样法测定时一般可根据完成动作的时间及动作的使用频率, 查《现代管理工程手册》[3]确定时间研究所需要的周期数, 然后现场抽样统计分析后得出常值时间。以使用撬杠 (TU-CR) 辅助动作为例的现场实际抽样结果如图4所示。
函数型作业动作 (一般为基本作业) 的正常作业时间测定。通过“4分步法”来确定, 以起重作业中的最基本作业动作吊运为例。 (1) 收集整理原始数据, 分析影响吊运工作时间T的可能因素。经过分析, 起重机运行速度V, 起重机运行距离X, 小车运行距离Y, 以及物料重量确定为可能影响因素。相应收集的原始数据如表3所示; (2) 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PCA) 方法来确定影响吊运工作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 X, Y与T高度相关 (相关性系数R>0.75) 但W与T不显著相关 (R=-0.08) , 故确定起重机运行距离X, 小车运行距离Y为吊运工作时间T的主要因素; (3) 确定数学模型 (函数类型) 的基本形式及求解。由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二元线性方程可以对吊运工作时间T有很好的拟合 (拟合度为0.988) , 考虑简单适用的原则, 这里采用线性的数学模型 (T=0.97X+2.2Y+15.5) 。当然, 有些作业可能需要用到非线性, 甚至神经网络的模型形式才能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 (4) 校验、修正正常工作时间数学模型:公式计算值与按标准方法进行的实测值对比检验、修正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工步工时汇总 (基本+辅助作业时间) 需考虑宽放时间 (一般可取宽放系数为20%) , 得到起重作业标准作业时间。
考虑工艺改进、作业条件和环境以及工人熟练程度与标准工作要求的差异性, 利用不同的调整系数或函数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这里以工人熟练程度提高为例, 说明如何进行考虑差异情况下的工时定额。研究表明, 在企业实际生产中, 随着工人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 工作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其工时也随着下降。所需工时与工人总操作或生产的产品量服从学习曲线 (经验曲线) , 如图5所示, 其数学表达式为Y=a×Xb。可以通过收集工人样本 (>10人) 历史数据 (工人总操作或生产的产品量可由其在某一特定岗位的工龄近似得出) , 运用线性回归[LnY=Ln (a) +bLnX]最佳拟合出系数a和b。一旦学习曲线确定后, 就可以利用它来计算各个产量 (工龄) 下的工时定额。
船体分段制造是典型的多品种、变批量生产, 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虽然对于同一艘船而言船体分段相似性很小, 但同时制造多艘船舶尤其是同时制造多艘同型船舶时, 船体分段的相似性就体现出来了, 如机舱双层底分段, 其建造工艺是固定的, 作业内容随船型变化很小。而且不同船体分段不管组件如何复杂, 其加工工艺都可以分解为焊接、装配等主要作业和划线、打磨等辅助作业, 且作业的工艺要求也具有相似性。因此考虑结合固定堆场生产与流水线作业模式的优点, 利用相似性原理和成组技术, 在固定的堆场胎架上采用专业化班组流水作业, 实现流水定位专业化生产。对船体分段堆场调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船舶建造应用方面的场地效用函数, 由场地利用率组成:场地利用率U (i, t) ) 表示场地i在第t天的利用率
undefined
式中, Land[i].Block[j].Area为i场地中第t 天第j个分段的场中面积, Land[i].L和Land[i].B分别为第i 场地的长度和宽度。
U (i) 为第i场地到限定天T内的利用率
undefined
U (T) 为所有场地总的利用率
undefined
其中m为场地总数。
国内分段制造场地排列比较乱, 因而降低了场地利用率, 也不易管理。国外普遍采用图6中的两种排列方式。由于国内给出分段投影面积形状仅为矩形, 而不是接近于实际形状的梯形, 这也影响场地利用率提高。也有投影面积采用矩形, 为方便起见, 分段堆场排列形式采用图7方式, 中间空地可堆放部件和零件。分段一旦选定了制造位置, 就不再移动, 直到计划标准时间。如果在计划时间内由于意外因素拖延了制造时间, 则必须移动机动场地继续完成, 以保证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通过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定量分析, 获得了船舶建造计划设计的基本工量、工时和场地的调度信息, 这些基本信息将存入DELMIA的后台数据库, 为建造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由于模特法的工作的不完备性, 以及我国船舶建造企业制造人员的流动性对于建造计划设计的影响, 系统在企业滚动计划的编制上, 将采用累积负荷法跟踪多品种船舶建造过程, 不断地修正原始数据, 通过建立设计和建造的标准时间来确立设计和建造计划。即将一定时间段设计部门或建造部门的所有设计人员或建造人员的劳动力负荷 (以工时量为单位) 相加后求平均值, 所求得的值称为算术平均负荷 (TLm) 。
其计算按下式进行:[1]
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劳动力的算术平均负荷
TLi=一定时期内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计划劳动力负荷
n =该设计或建造部门的设计或建造人员个数
作为设计或建造计划的制定和管理者, 关注的往往不是计划或建造负荷而是设计或建造人员的实际负荷, 因此就需要计算设计或建造部门劳动力的加权平均负荷 (TLmw) 。
其计算按下式进行: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TLmw = 劳动力的加权平均负荷
TLi = 一定时期内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计划劳动力负荷
TOi= 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劳动力负荷权值
注: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劳动力负荷权值TOi由设计部门根据以往的设计或建造负荷统计得到, undefined。TOi<1则表示该设计或建造人员的设计或建造效率高于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水平;TOi>1 则低于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水平;TOi=1则表示该设计或建造人员的设计或建造效率与该工作中心的平均水平相等, TOi随着设计或建造人员的熟练程度和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熟练程度的改变而改变。
当所有设计或建造任务都编制了进度计划以后, 以工作部门为单位编制负荷图。
①计算工作部门负荷。首先对每个工作部门, 按一定的周期将各设计或建造任务所需的负荷定额工时累加, 获得各工作部门各周期的计划负荷需求。
除按计划产生的计划负荷工时外, 还应考虑计划外实际已下达设计或建造任务产生的工作部门负荷。二者之和为工作部门总负荷。
②计算工作部门可用能力。每周期工作部门可用能力可用下式计算 (假设设计或建造人员的劳动力负荷权值均为1) :
可用能力 =每周期内可用天数×每天可用工时 (假设以一天8小时工作制, 即×8) ×工作部门人数。
场地的安排与建造计划直接相关, 船厂由于场地的限制, 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所有的分段同时开始建造, 只能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4 用DELMIA建立造船计划及可视化仿真方案
首先应用DPE建立和优化船舶建造计划的总体框架如图9所示, 首先要将船舶建造相关的数据包括船舶产品的数据, 初始建造计划的数据, 船厂资源的数据输入到DPE 数据库中, 通过PPR Hub在各种数据中建立相应的连接, 然后将数据输入到QUEST中进行仿真处理, 在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是否存在瓶颈的问题。如果存在瓶颈或者干涉的问题, DPE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资源的优化, 达到最佳的效果, 然后将计划输出。
船舶建造过程的内场计划和外场计划通常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完成。船厂内场车间建模不但需要在虚拟环境中建立有形实体的三维几何形状, 而且需要定义包含各种资源对象的层次结构关系和交互行为例[2]。设计工艺时, 往往需要定义与机床、工艺参数、工人等等对象的关系, 在没有发生动态行为前, 这种关系是静态的。在上述对象中, 对于机床对象而言, 它又具有装载、加工和卸载工件等对象行为 (操作方法) , 并通过消息传递机制与其它对象发生交互行。外场分段装配仿真同样需要物理设备类、工艺类、逻辑控制类、仿真支持类。物理设备类对应现实生产线中有形的实体, 如加工设备、物流设备。建造场地要根据实际的场地大小建立相应的模型, 可以在QUEST中建立, 也可以通过外部的建模软件将模型导入。图10和图11分别为起重设备和船厂建造场地建模。
在DPE中将生产计划和分段产品建立联系, 初步的生产计划由DPE传递给QUEST, 在QUEST虚拟平台上模拟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根据制造资源运作的情况可以生成动态饼图和柱状图, 从图中可以分析每个阶段分段建造的情况, 场地的利用情况。从图12中可以看到在一次仿真以后某些分段的完成比例比较高, 而相对应在同一场地的其他分段完成的比例相对要低。点击场地利用的按钮我们可以得到场地利用的情况, 对于较低的场地利用率, 可以将分段从其他过高的场地利用率的场地挪到该场地, 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如图13所示。
在模拟过程中, 如果出现制造资源不足或调配不合理会导致瓶颈的出现。DELMIA提供两种解决途径:一是推迟工期, 等条件具备的时候再继续执行计划, 二是增加制造资源及调整资源布局, 根据输出的统计结果分析, 在虚拟环境中调整资源分配或增减资源。从而得出最新计划。
5 总结
本文以DELMIA软件作为平台, 通过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定量分析, 获得了船舶建造计划设计的基本工量、工时和场地的调度信息, 再通过累积负荷法, 跟踪多品种船舶建造过程, 不断地修正原始数据, 通过建立设计和建造的标准时间来确立设计和建造计划。并对船舶的建造过程计划进行模拟仿真, 提出了对于内场与外场制造过程运用不同的建立造船计划的方法及对于计划不合理地方的修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志英, 江志斌.基于规则推理的自动船体装配工艺生成方法.上海:上海交通学学报, 2007, 41 (1) :31-35.
[2]徐兆康, 胡毛子.船舶建造工艺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5.
[3]陈宁, 张亚, 曲浩.船舶生产设计的劳动力负荷问题研究.上海:造船技术.2007.2.
[4]马健萍, 周新建, 潘磊.基于Delmia/QUEST的数字化装配线仿真应用.南昌:华东交通大学学报.02006.2.
[5]萨尔文迪G主编.[美]现代管理工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6]赖志向, 叶家玮.船舶建造过程中船体分段堆场优化问题技术研究.
[7]赖志向.船体分段堆场调度系统建模的探讨.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 广州.
[8]Lee J K, Lee K J, Park H K, et al.Developing scheduling systems for Daewoo Shipbuilding:DAS projec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 97 (2) :380-395.
[9]Baek T H, Chung K H, Park J C.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heuristic for ship erection scheduling[J].IE Interfaces, 1999, 12 (3) :354-361.
[10]Park K, Lee K, Park S, et al.Development of bay schedulers for shipbuilding[J].IE Interfaces, 1995, 8 (2) :95-103.
[11]Koh S G, Park J C, Choi Y S, et al.Development of a block assembly scheduling system for shipbuilding company[J].IE Interfaces, 1999, 12 (4) :586-594.
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 篇4
一种便捷的城市三维景观可视化方法
本文提出了基于城市CAD地形图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三维建模方法.利用建筑物的多边形和层数属性,在二维GIS软件中以建筑物多边形为底、层数乘以每层高度为高,生成立柱体.再把立柱体和正射影像投影到DEM上,得到城市三维景观模型.本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为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条经济而高效的城市景观三维可视化途径,可广泛应用在城市GIS的相关研究中.
作 者:张竞 王结臣 ZHANG Jing WANG Jie-che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南京,210093 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 34(4) 分类号:P282 关键词:GIS 可视化 三维 城市景观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 篇5
关键词:旅游,资源,信息,可视化
旅游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推介不仅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还关系到文化的传播传承, 所以对旅游资源推介的信息可视化方法研究,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宽带网络效应中我们不是缺乏信息,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怎样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海量的旅游信息从各种传媒渠道扑面而来,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有价值的信息和娱乐服务会随之而来, 富有想象力的信息设计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才是关键。
可见, 有效组织分类旅游资源信息是前期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1 旅游资源内涵分类
本文将旅游资源的内涵分为两种, 一种是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 另一种是非物质文明的范畴。其中又包括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中有: (1) 地文景观 (典型地质构造遗迹、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岩石与矿物、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观、峡谷景观、火山熔岩、岩溶景观、风沙地貌、丹霞地貌、海岸与岛礁、其它地貌) ; (2) 水域风光 (江河、湖泊、瀑布、泉、海洋、其它水体) ; (3) 大气与太空景观 (气象、气候、天象奇观、太空景观) ; (4) 生物景观 (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卉、观赏动物、表演动物、珍奇动物、自然保护区) 。
人文旅游资源: (1) 文物古迹 (古人类遗址、军事遗址、古建筑、石窟碑碣、古代工程、陵墓、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它古迹) ; (2) 古典园林 (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 (3) 文学艺术 (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书法、绘画、影视、戏曲、音乐、舞蹈) ; (4) 宗教文化 (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 ; (5) 城乡风貌 (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景观) ; (6) 现代设施 (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娱乐休闲设施) ; (7) 民俗风情 (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婚恋、节日庆典、礼仪) ; (8) 饮食与购物 (名菜佳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与特色市场、著名店铺) 。
在人文旅游资源中, 旅游区的史迹、文学艺术、宗教活动、民俗风情可以看作是非物质文明的旅游资源。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的旅游资源所需要的不同传播方式, 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
2 可视化的实现类型
旅游信息总体上包括景点概况、人文特色、景区环境、气候特征、景区设施、线路选择等等, 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外发布, 同时显示文字、符号、地图、图像和声音等, 形成为游客服务的可视化信息系统。
可视化的实现又分为二维的和三维的两个类型。部分信息用二维的方式体现能够更加直接更加经济。文字, 静态的和动态的图像都是有效的二维表现方式。动态图像可以包括景区浏览录像片, 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生活等等, 尤其是非物质文明旅游资源的部分。
现在我们所见的一些正规的旅游景区网站, 在二维信息传播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完善, 可以在各个栏目找到游览地点, 住宿, 门票, 特产, 路线推荐等等相关信息。但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网站打开以后我们很难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景区规模, 景点分布特征, 实时客流量, 和气候状况。这一点需要做更加深化的可视化服务, 不得不用到三维整体的信息导航。
信息需要用三维的方式来体现, 最直接的方式和核心技术就是景区模型的创建。具体步骤为:利用航空摄影、地面摄影、实地测绘等方法进行景区自然、人文景观的三维数据采集, 利用建模软件, 把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所包括的建筑物、小品等作为三维对象进行建模、纹理映射、灯光投影及渲染。主体部分采用较为全面的三维建模方式, 地图, 遥感图像, 配合照相采样, 和3ds max建模贴图的方式。非主体部分可使用图像拼合的方法形成虚拟三维空间。内容上包括:地质体模型创建、建筑物模型创建、地面路网要素模型创建、地形要素模型创建、植物景观的制作、路径三维动画等辅助制作等等。
在PC机上实现GIS环境下三维场景的漫游、查询等功能, 是对旅游行业服务内容的一个延伸。它一方面具有提升旅游景区自身品牌形象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游客探路, 通过虚拟旅游, 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模拟的实地旅游全过程, 旅游前不出门, 坐在电脑前进行“实地考察”, 为想了解城市旅游景观的游客提供具体的参考, 防止追逐热门景点带来的旅游盲目性。
3 旅游景区三维可视化的应用前景分析
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使得三维可视化技术得以日趋成熟。可视化技术赋予人们一种仿真的、三维的并且具有实时交互的能力, 能使人们把只有抽象概念而难以直接感知的空间现象现实化和直观化。
比如剖析地下结构、反演不会重现的历史过程、推演未来发展、仿真复杂的时空现象, 如台风演进、洪水淹没、大气污染、噪声传播、温度变化等, 由此能获得各种超越现实的空间感知经验。目前正在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 能使人进入一个三维多媒体的虚拟世界, 可以游历远古时代的城堡, 也可以遨游在浩翰的宇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旅游景区已成为中国未来GIS应用的一个新领域。
因此, “数字旅游景区”的开发己是大势所趋。其三维模型的可视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景区三维可视化成果可应用在: (1) 教育事业:旅游专业课程以及导游资格认证考试; (2) 旅游灾害预防和控制:特别是04年印度洋海啸后, 旅游灾害预警已受到充分重视; (3) 虚拟规划:小至地物布局, 大到方案选择, 辅助选择最佳综合效益方案, 优化方案论证方式, 既节约时间又提高效率; (4) 展示景区风貌:将旅游景点制作成互动的虚拟现实场景并置于网络, 达到全世界信息共享; (5) 虚拟旅游:使游客对旅游地的了解不仅停留在二维图表上, 还可根据直观的三维景观, 制定出游线路, 避免盲目旅游。同时, 旅游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如何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及时引入到旅游行业中, 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是旅游从业者所应当考虑的问题。
与此同时, 旅游资源推介的信息可视化, 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旅游学、信息管理、计算机, 软件工程、艺术设计协同工作。虚拟现实行业普遍存在的虚拟环境缺乏现实感, 形似神不似的通病, 和建模人员对相关学科不甚了解有很大关系。而有时大量的建模工作受到技术的限制而进展缓慢, 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创造, 也是目前的重大问题。信息可视化应兼具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 达到更好的信息理解和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捷.科技与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 2004, 19 (3) :6~7.
[2]于文洋, 杨崇俊.三维虚拟城市景观基础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 2006, 32 (2) :215.
[3]查爱苹.虚拟现实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5, 114 (4) :116.
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 篇6
关键词:电法勘探,数据与解释,可视化
1 电法勘探基本原理介绍
直流电法利用矿石、岩石的激电性、导电性, 以矿石和岩石的电学性质之间的差异为基础, 通过对电磁场的观测来找出它们的分布状态和规律, 进而实现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调查以及找寻矿产资源的目的。依照所利用矿石和岩石电学性质的不同, 可将其划分为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结合所探究的不一样的地质问题, 电阻率法作出了三类划分:电剖面法、电测深法以及激发极化法, 这三种方法统称为常规方法。
1.1 电测深法
电法勘探技术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探方法之一, 主要被用来解决以下地质问题:探查煤系地层、陷伏构造、各种矿体还有其他地层的厚度、埋深、分布范围和岩性变化, 用来确定古河床位置和层状稳定的含水层, 圈定岩溶发育带、老窑采空区还有地质天图等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方面的诸多地质问题
在电测深法中应用较多的是对称四级装置, 在同一测点上逐次加大供电点击, 并让勘探深度慢慢地由小增大, 之后再有次序的接受供电电极之间, 位于同一测点两侧的电极间的电位差, 经过计算得出测点处的视电阻率曲线 (由浅入深反映地断面特征) , 再通过分析处理解释后就能够知晓深度方向的地质变化规律, 完成地质勘探的任务。
1.2 电剖面法
电剖面法是通过维持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之间的间距, 并沿测线移动对每个点进行观测和计算PS值, 同时对某一深度上沿剖面方向的视电阻率横向变化进行分析, 就能够对沿剖面方向上的地质构造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也可以用来找寻有用的矿体。对称四级剖面法、偶极剖面法、联合剖面法是使用较多的方法。
1.3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在金属矿的探测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这种物探方法, 在人工电场的作用下, 参照地下矿石和岩石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 并通过对激发极化电场的观测找到矿石所在地或者能够用来解决各种地质问题。
2 电法数据和解释可视化方法设计
软件工程的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即定义阶段, 开发阶段和维护阶段, 软件定义阶段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是软件开发的必要环节。首先应当针对用户的特点和软件设计任务建立界面模型。为了拥有更多的用户, 本软件以对计算机掌握初级或中级水平的用户为主。在界面模型的设计方面主要以微软设计理念中推荐的按钮和选框, 以较浅色的菜单深度为基础, 最多设置两级菜单, 减少常规数据处理中具有的参数设计模块, 让用户更容易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针对现存电测深软件的缺陷, 处理数据库无法与软件之间实现共享的缺陷, 克服手工数据处理功能的不完善, 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数据流程。在本软件中, 软件的处理功能主要分为数据通信, 数据管理和预处理, 数据解释等部分, 而数据库的管理部分本软件设计暂不涉及。
根据功能和处理数据的不同, 电法数据解释可视化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和两个结构, 顶层的四个模块分别为电法剖面模块、一维反演模块、二维反演模块, 音频电透模块, 这些模块为资料的解释层, 主要为用户提供适当的可视化解释手段工具, 满足用户的需求。底层是为顶层应用的具体支撑, 对图形和数据进行处理, 为资料的解释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3 电法勘探数据和解释可视化的模块分析
电法可视化解释模块直接应对用户的实际需求, 解决电法数据的使用方法, 并对视化手段进行分析, 解决电法数据解释的设计过程问题。
3.1 电法剖面模块
电法剖面主要选择对沿剖面方向的地下某一深度范围内电阻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解决地质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地质研究方面需要解决的基岩起伏问题, 地质填图问题和地质水文问题都可以通过电阻率的变化进行研究。电法剖面分析能够反映水平方向底层的断裂情况和断裂带的走向问题。电剖面法通过对电阻率资料和激发极化资料的分析来研究地质方面的问题。激发极化法和电阻率法采用了相同的数据设置类型, 激发极化的参数主要包含极化率、激发比、半衰时等参数。电阻率剖面参数为电阻率。通过对参数和装置类型、探测深度和联剖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绘制出电剖面原始曲线。当进行导数分析时, 能够放大, 更加清晰的分析电阻率薄层。如果选用联剖数据可以通过比值法增强分辨能力, 比值法能够将同一测线不同装置测得的同一参数数据在对应点上的值进行相除, 并经过处理放大它们之间的差异, 增强比较效果。
3.2 一维反演模块
反演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探寻原因的过程, 电法的一维反演能够通过电法仪器所测的地层视电阻率求得各层厚度和真电阻率。电法勘探中取得数据都是多解的, 因此需要根据已测电阻率给出初始层参数, 以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而电法的正演是根据已知层参数计算电阻率的过程, 电法的反演需要结合正演的方法。反演分为人工反演和自动反演两种方法。人工反演通过对反演曲线的数据进行人为设置, 使其成为初始参数。自动反演则能够在输出参数后由计算机进行拟合逼近, 达到所需精度。
3.3 二维反演模块
二维反演模块主要采用了有限的最小二乘法。该方法能够调整阻尼银子和滤波函数, 从而满足不同类型数据计算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反演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参数设定。设定的参数有阻尼参数设定、网格参数设定、反演过程设定和数据显示设定等。阻尼参数一般可以设置在0.25~0.05之间, 并随着深度的变化及时调整阻尼因子的增加值。二维反演模块可以选择使用系统默认的参数进行最小二乘反演, 也可以使用联合反演方法或者雅克矩阵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反演模型中需要减少边缘数据对反演的影响, 尽量保证模块精度。
3.4 音频电透模块
随着1973年第1台X射线CT机的出现, CT技术迅速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穿透波也由X射线扩展成超声波、地震波、无线电波等。S.Lee参考电磁波和地震波的相似性,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现了拟地震法电磁资料成像。我国关于此项技术的探究也在不断地发展, 目前无线电波层析成像、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均已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地质效果。矿井音频电透视法层析成像处理将是一种新的尝试, 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对穿过采煤工作面内的沿许多电力线 (由供电点到测量点) 的电位降数据的分析, 来重建采面电性变化图像。音频电透通过对输出的数据进行全空间视电阻率和全半空间之间的转换, 划分出网格计算电阻率。
4 结语
对于电法数据反演解释中部分参数存在的微妙性, 一方面该系统提供了目前在实践中较为理想的参数设置供用户选择;另一方面用户在进行一维和二维反演时, 能够依照具体的情况对某些参数进行人为的调整, 增加了数据解释的灵活性, 提高了解释的精确度, 使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学习特性。
参考文献
[1]董坤, 薄杨.磁法勘探工程成果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探讨与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3, 1 (5) :52-53.
[2]康鲲鹏.电法勘探数据的图形化解释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34 (9) :85-86.
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 篇7
MATLAB是一个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它作为新兴的编程语言和可视化工具,有着其他编程语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本文以MATLAB作为可视化方法研究的工具。
1 优化目标的可视化
优化设计可视化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优化目标(包括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可视化和特定优化计算方法的计算过程的可视化以及优化结果的可视化。本文主要以复合形法为例作详细探讨并以下面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优化目标的可视化的实现简单来说,就是将目标函数的等值线以及约束函数在一定的区域内绘制出来,我们将区域划分成十二等分,然后画出目标函数的等高线,以不同的颜色标出,并标注出每个等高线的值,然后在画出每个约束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
2 优化过程的可视化
复合形法可视化实现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将复合形以及反射路径绘制出来,以达到优化搜索过程可视化的目的。我们只将计算过程的的初始复合形以及经过若干计算后的迭代显示出来,如图2和图3所示,在初始复合形,我们选择初始复合形点为x0=(8,11);x1=(8.5,7);x3=(3,9)。
复合形法来实现优化计算过程的可视化,步骤如下:
(1)选取初始复合形{x0x1…xn},反射系数,紧缩系数θ∈(0,1),扩张系数,收缩系数以及精度ε>0;
(2)将复合形的n+1个顶点按目标函数值大小重新编号,使顶点满足f(x0)≤f(x1)≤…≤f(xn);
(3)另停止迭代,输出x0否则转4;
(4)计算xn+2=xn+1+α(xn+1-xn)检验xn+2是否在可行域内,若不在将反射系数减小;直到xn+2在可行域内。在计算f(xn+2),若f(xn+2)
(5)计算xn+3=xn+1+λ(xn+2-xn+1)检验xn+3是否在可行域内,不在将扩展系数减小,在到xn+3在可行域内,若f(xn+3)
(6)令xn=xn+2,转2;
(7)令xn={xi|f(xi)=min(f(xn),f(xn+2))}计算xn+4=xn+1+β(xn-xn+1),检验xn+4是否在可行域内,若不在将压缩系数减小,直到xn+4在可行域内,若f(xn+4)
(8)令xj=x0+Q(xj-x0)j=0、1…n,转2。
3 优化结果的可视化
用复合形法程序,在计算机上,共迭代64次,并求得的最优解x*=[5.21975;6.06253]T,f(x*)=0.06393优化设计的窗口见图4以及计算的结果输出见图5。
4 结语
本文研究如何在优化过程中使用可视化技术,在优化的可视化模型及其所支撑环境进行了讨论,应用可视化技术来控制和监督优化过程。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对整个优化过程进行跟踪和驾驭,并提供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工程优化设计的模型前处理、过程监控、结果后处理的优化设计迭代过程的运作环境,改变传统优化设计中所存在的非交互式、绝对程序化与数值化解题环境的缺陷,为设计者全面了解优化算法的性态提供直观、可视化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张冬明.等值线图的自动绘制方法.北京:工程设计CAD与智能筑,2001.
[2]孙靖民.机械优化设计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余俊,周济.优化方法程序库.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wuzhen.Research on Visulization Technology for optimal computing.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
[5]孙家广.计算机图形学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 篇8
虚拟手术是当今的研究热点领域,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具有高精度和真实感的人体器官虚拟手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构建好的肝脏体添加纹理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真实感体验,对于虚拟手术平台的搭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虚拟手术存在的主要关键点在于肝脏体的三维重建、体纹理的生成,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切割显示和碰撞仿真。肝脏的三维重建以及体纹理的绘制将提供给使用者一个直观的手术环境,是研究的重点内容。翟朝亮在切割显示以及软组织碰撞变形仿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2],本文在其研究基础上,利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把重点放在肝脏体的三维重建以及软组织体纹理的合成,力求提高肝脏软组织体纹理合成的效率和质量。
体纹理的绘制一直是虚拟手术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构建三维体纹理模型的主要方法有三种:过程纹理、实时的二维纹理映射以及基于样本的三维体纹理合成。邹昆[3]等提出一种基于样图的层式体纹理合成算法,采用基于全局优化的合成框架,在预处理中生成反映样图深度方向上特征差异的特征分布图,合成时考虑3个正交方向上的邻域相似性,并利用K相关性搜索进行迭代优化,具有较高的合成质量和较快的收敛速度。严志程[4]等提出一种考虑方向场的体纹理合成新方法,在二维纹理样本中搜索邻域,采用邻域匹配逐个合成体素;在匹配二维纹理样本像素邻域和体素邻域时,考虑各体素上的方向,生成各向异性体纹理,并允许采用各向异性的二维纹理样本获得满意的合成结果,其主要缺点在于缺乏合适的加速算法,且不能满足合成更大尺寸体纹理的要求。翟朝亮[1]提出一种基于重叠体纹理贴图的方法,能够生成一些常见的三维物体纹理。其缺点在于处理结构较为复杂,四面体数目较多的模型时,计算量非常大,贴图时间很长。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用计算的肝脏软组织体纹理合成方法,在合成肝脏体纹理时复用之前已合成好的部分,可以提高合成的效率与质量。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2 预处理工作
2.1 肝脏的结构与纹理分析
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单元,肝小叶的立体形态一般呈六角形棱柱体,长约2 mm,宽0.1 mm,其中以中央静脉横穿长轴。本文在构建肝脏基本模型时,由于肝脏软组织纹理是研究的重点,所以只考虑肝脏体的基本构造,而忽略肝小叶和血管的组成。而肝脏的纹理具有随机特征,区域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和结构性。Markov随机场模型认为图像中每一像素值只与其邻域像素的取值有关,通过像素的概率密度函数来定义纹理分布。因此采用Markov模型可以比较好地反映肝脏纹理的随机特性。
2.2 肝脏体的构建
对于肝脏体的构建,首先在3ds max里建立肝脏体的原型,目标是获得逼真的肝脏体模型,导出后缀为obj的模型文件,模型具有网格结构,如图2所示。由于只有表面网格构造,无法满足内部结构的显示以及后续复用工作的需要,所以先利用3D Object Conveter这款3D模型转换工具,将obj文件转换为ply文件,再导入TetGen库,该库是德国Weierstrass实验室开发的一个开源项目,可以将表面网格模型转换为四面体网格模型。四面体网格模型以ele文件和node文件形式保存。ele文件包含各个四面体四个连接顶点的索引信息,node文件则包含了各顶点的位置信息。本文构建的肝脏四面体模型总共有61 014个四面体,14 633个顶点。
2.3 体纹理的生成
在传统计算机图形学中,纹理是一种数据采样资源,一般为二维形式,通过纹理映射可以把二维纹理与三维表面的点相对应。而体纹理则是定义在三维空间,以体素为基本单元。体纹理可以很好地反映物体内部结构信息,非常适合用于虚拟肝脏手术这种需要观察物体内部结构并且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本文采用基于样本的体纹理合成方法,所以需要合成一个样本体纹理块。首先需要一个具有比较高精度的数据源,本文选用美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其来源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可视人体计划(VHP)”,选用里面的180张彩色肝脏切片图作为数据源,其尺寸为600×630,如图3a所示。接着要对切片图进行分割提取,分离出肝脏体部分,排除其他的组织器官。在轮廓分割方法上,采用opencv编程实现,首先人工在图片上指定几个关键点,接着对几个关键点做Bezier曲线拟合,使得曲线更加光滑,如图3b所示。Bezier曲线是一种应用于二维坐标的数学曲线,它通过控制曲线上的四个点(起始点、终止点以及两个相互分离的中间点)来创造、编辑图形,随着点有规律地移动,曲线将产生皮筋伸引一样的变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分割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多地包含肝脏区域部分,尽可能少地包含其他区域部分。分割好肝脏图像后,参考文献[1]的做法,以分割图像为模版,分别在体纹理坐标的x轴和z轴方向上扩展,即先左右排列,再前后排列。其中相交的点的像素值则取平均值。这样构建的好处在于使得肝脏表面的纹理同内部纹理有所不同,增加肝脏纹理的多样性,更贴近现实中的肝脏纹理。体纹理以.vol文件形式保存,其头文件信息包含了版本号(version)、纹理数组(texName[])、纹理块尺寸(volSize)、通道数(numChannels)、每个通道位数(bytesPerChannel)等信息,如图3c所示。
3 基于复用计算的肝脏软组织体纹理合成
合成肝脏软组织体纹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于样图的纹理合成技术由于可以克服传统纹理映射方法的缺点,又避免了过程纹理合成调整参数的繁琐,目前发展很快。2001年的SIGGRAPH会议上,Efros提出一种基于块拼贴的纹理合成算法[5],通过查找误差最小路径实现各匹配块的拼贴,对一些常见纹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影响了后期许多的研究[6,7]。总结来说,合成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像素点或者像素块,基于像素点的合成利于保持纹理的局部特性,但对全局特征的把握不好,并且合成的速度比较慢。基于像素块的合成能够保持纹理的全局特征,并且合成速度提高很多,但是在块与块之间的衔接拼合上会有过渡不自然的现象。邻域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5]或者L形[6]。目前,大多数的纹理合成方法都采用Markov模型,即纹理中任一位置的色彩只由其局部有限邻域的情况决定。而邻域搜索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纹理合成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邻域搜索由于要在样本里逐点或者逐块搜索,计算量比较大。对于肝脏体纹理合成,本文构建的肝脏体模型总共有61 014个四面体,数据量非常大,因此本文考虑采用复用计算的方法,进行基于像素块的纹理合成,复用计算适用于大尺寸的纹理合成,比较适合合成肝脏纹理这样数据量较大的场合。此外,复用计算适合合成结构性不强的纹理类型,肝脏软组织纹理属于结构性不强的纹理。本文参考了陈昕提出的二维平面的复用合成方法[8],并将其扩展至三维空间,只在合成初始区域时采用邻域搜索匹配像素块,而合成剩余区域时则复用之前的结果,以减少计算量,提高合成的效率。
3.1 初始区域的合成
算法首先合成一个初始区域,因为邻域搜索是合成计算中系统开销最大的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成的速度和效率。所以本文只在合成初始区域时采用邻域搜索,而在后期合成剩余区域时则复用已合成的部分,以达到节省系统开销的目的。具体实现上,参考文献[9]的做法,先在样本体纹理块中按照块体积大小做均匀的划分,即所谓同“相位”纹理间隔排布,然后针对每个纹理块,在样本纹理块中进行邻域搜索,求出可与其拼接的纹理块的集合,匹配原则采用颜色差值的距离公式,分别计算RGB颜色的差值再取平方和的距离公式
式中:S(x,y)为颜色距离;Rx和Ry分别为两点的红色分量;Gx和Gy分别为两点的绿色分量;Bx和By分别为两点的蓝色分量。搜索出满足S(x,y)最小的前n个纹理块放入集合中,n的取值可自由调整,一般取8。接着把纹理块填入初始区域,按照xyz三个方向都间隔一个纹理块尺寸的原则进行排布,在对间隔的空白区域进行填充时,根据文献[9]的讨论,则根据当前空白区域周围分布的纹理块情况,从各自的拼接纹理块集合中进行集合的求交计算,在交集中随机选择一个纹理块。如果交集为空,则选择在各集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纹理块。
此外,为了增加纹理的随机性,本文采用一种类似文献[7]提出的经典方法,对于当前待合成空白区域,则其左边的已合成块的拼接块集合中的所有块往右位移一个单位,其他方向上的相邻纹理块也根据位置关系做类似的操作,最后再做集合的求交计算。由于均匀布块与空白区域填充可以并行进行,所以该方法可以提高合成的速度,如图4所示。对于纹理块尺寸大小和重叠区域体积的确定,文献[10]作了深入研究。主要思想是考察不同尺寸下纹理块对于样本纹理块的全局特征以及周期性的反映程度。由于肝脏纹理没有明显的周期性,本文只考察对于全局特征的反映程度。文献[10]针对黑白图像主要考察其灰度直方图,由于本文的数据源是彩色图像,所以将计算转换至RGB颜色空间,通过颜色差值来考察该尺寸下纹理块对样本全局特征的反映程度。所选纹理块尺寸不能太大,否则可匹配的纹理块数目太少,尺寸也不能太小,否则无法反映纹理的全局特征。实现上选取样本纹理体积1/4的纹理块作为划分依据。而重叠区域体积的确定,文献[10]主要考察特定宽度下对于相邻两个纹理块的区分程度,对于肝脏这种随机性比较强的纹理,不同尺寸下这种差异并不大,因此本文选取固定的重叠体积进行计算,对实验结果影响并不大。
3.2 剩余区域合成
在合成剩余部分区域时,则采用复用计算,从已合成的区域中选取合适的纹理块,填充到剩余的待合成区域。参考文献[8]的方法,将其扩展至三维空间。逐步扩大合成纹理块体积,迭代完成整个纹理合成过程。合成剩余区域时,重新计算合成纹理块的尺寸,在已合成区域选择纹理块进行填充。具体实现上,采用成倍增长的方式,每次合成时,将新的纹理块尺寸设置为已合成区域长宽高的各一半,即体积为已合成区域的1/8,当已合成区域长宽高都扩大一倍后,当前区域将被设置为新的已合成区域,并且重新计算合成纹理块的尺寸,开始新一轮的复用操作,进行下一步的合成。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小合成纹理块的数目,同时又可以利用已有的合成结果,对于提高合成速度与效率很有帮助。由于本文已经预先对纹理块尺寸做了计算,能够反映样本的全局特性,并且在初始阶段按照相位原则进行了排布,所以在复用选块操作时,只要按照相位标准随机选择块位置即可。
3.3 重叠区域缝合
在重叠区域像素的缝合上,采用类似“羽化”的缝合方法[10],即对重叠区域像素根据其到边界的距离做色彩的插值计算。公式为
C=CA*LA+CB*LB(2)
式中:C为融合计算后的色彩值;CA和CB分别表示区域A和区域B中相应位置的像素值;LA和LB为距离参数,和当前待合成像素到A区域边界及B区域边界距离有关。“羽化”的方法方便快捷,可以保持衔接的部分虚化,起到渐变的作用,从而达到自然衔接的效果。
3.4 边缘像素的处理
最后一步是处理边缘像素,在处理边缘像素时,先判断当前待合成的纹理块是否大部分处于边界外部,若在边界外部的比例小于给定的阈值,则保留该块在内部的部分,舍弃在外部的部分,若在边界外部的比例大于给定的阈值,则舍弃该块,用“羽化”方法合成剩余部分,在这里CB和LB失去意义将其舍去,设K为边界邻近的已合成块,则CA为K的边界像素值,C则与当前待合成像素到K边界的距离LA有关。公式更改为C=CA*LA。实现中,取阈值为30%,可以比较好地判断边界分布情况。
由于切割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采用了翟朝亮的切割算法[1]实现对肝脏体的切割。
4 实验及结果分析
利用Visual C++和OpenGL在PC机上实现了上述算法,PC机的配置为Core 2 Duo E4700 2.6 GHz的CPU,2 Gbyte的RAM,NVIDIA GeForce GT 430显卡。所得到的肝脏效果图如图5所示。
本文方法在合成纹理上时间消耗较小,内存占用不大,可以满足虚拟手术显示的要求,统计信息见表1。
5 小结
本文提出一种合成肝脏软组织体纹理的方法,把二维的复用计算方法扩展到三维,只在初始区域进行邻域搜索,而在合成剩余区域则迭代利用之前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合成效率,在虚拟手术实时可视化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摘要:虚拟肝脏手术是虚拟手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一种虚拟肝脏建模和体纹理合成方法,通过对肝脏切片数据集的预处理,样条拟合构建虚拟肝脏模型,将基于复用计算的纹理合成扩展到三维空间,应用到构建好的肝脏体上。结果表明,该方法构建的肝脏体能够较好地模拟真实的肝脏结构,绘制的肝脏软组织体纹理具有较好的合成效率和质量,对后续虚拟肝脏手术个性化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虚拟手术,体纹理合成,肝脏,复用计算
参考文献
[1]翟朝亮,陈国栋,王娜,等.基于体纹理的肝脏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J].电视技术,2012,36(17):169-172.
[2]阎丽霞,洪津津,石教英.虚拟手术中的模型实时绘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7(7):8-10.
[3]邹昆,沃焱,张见威.基于样图的层式体纹理合成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2,38(15):208-210.
[4]严志程,陈为.基于二维纹理样本的方向场引导的体纹理合成[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20(9):1104-1109.
[5]EFROS A,FREEMAN W.Image quilting for texture synthesis and transfer[C]//Proc.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S.l.]:ACM Press,2001:341-346.
[6]WEI L,LEVOY M.Fast texture synthesis using tree-structured vector quantization[C]//Proc.the 27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S.l.]:ACM Press,2000:479-488.
[7]ASHIKHMIN M.Synthesizing natural textures[C]//Proc.the2001 Symposium on Interactive 3D Graphics.[S.l.]:ACM Press,2001:217-226.
[8]陈昕,王文成.基于复用计算的大纹理实时合成[J].计算机学报,2010,33(4):768-775.
[9]陈昕,王文成.大尺寸纹理的实时合成[J].软件学报,2009(20):193-201.
项目计划方法可视化研究 篇9
项目是为提供某项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1], 项目负责人应为项目绘制出全景图 (To Be) , 让项目“可视”。项目策划的主要作用是明确项目目标、确定实现目标行动方案。对策划活动进行“可视化”管理, 可以更容易获取项目利害关系者的认可和参与, 最终表现为鼓励所有项目利害关系者的参与, 整合项目利害关系者的不同意见, 使大家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作为项目策划的输出, 项目计划及其文件将对项目任务、进度、费用、资源、质量、风险等所有方面作出规定, 由经批准的变更导致的各种计划更新, 意味着对进度、费用和资源的要求更加精确, 以实现既定的项目任务。
1 WBS让项目任务可视
项目任务包括成功完成项目所需的全部工作, 但又只包括必须完成的工作。就项目而言, 任务包括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可交付成果和创造可交付成果的一系列具体工作。WBS (工作分解结构) [2]以可交付成果为对象, 由项目团队为实现项目目标并创造必要的可交付成果而执行的工作分解之后得到的一种层次结构。WBS确定了项目任务, 典型的WBS如图一所示。
可以看出, (1) 属于WBS底层组成部分的计划工作叫做工作包 (Work Package) , 工作包是最小任务 (Tasks) 的集合, 工作包是费用合计单位、是进度分配单位, 是离散的、容易定义和管理的; (2) 活动为产生项目的各种可交付成果, 需要执行的各具体作业要素 (Activity) , 活动是进度与费用的最终管理单位, 工作包由活动来计划工作内容和安排进度。
当通过一个团队开发WBS时, 有2个主要规则: (1) 100%规则[3], WBS覆盖了项目工作的全部任务, 不在WBS中的工作也不在项目中; (2) 项目管理元素应该出现在WBS的第二级中。更适宜的WBS如图二所示。
WBS分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常用的有3种: (1) 以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作为分解的第二层, 把产品和项目可交付成果放在第三层; (2) 以主要可交付成果作为分解的第二层; (3) 混合上述 (1) 和 (2) 的形式。WBS分解的可管理深度可用表一来检验和评估。
2 ADM和甘特图让计划活动可视
制作WBS的最终成果是可交付成果, 计划活动则是项目进度表的组成部分, 计划活动为估算和
安排进度、资源, 以及监控项目工作奠定基础。
ADM (箭线图法) [5]采用FS (完成到开始关系) 规则明确计划活动清单中各活动之间的逻辑顺序关系, 并将其文件化。在此基础上, 再根据其顺序关系进行排列。然后, 再确认该顺序是否能够满足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的条件, 如图三所示。ADM方法体现了5个方面的作用: (1) 展示项目活动; (2) 表明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表明项目任务将如何或以什么顺序继续; (4) 在进行持续时间估算时, 表明项目将需要多长时间; (5) 当改变某活动持续时间时, 表明项目持续时间如何变化。
制定项目进度表是在计划活动中应用已经获得的受约束的时间和资源, 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并随着工作的绩效、计划的改变等情况的发生而贯穿项目的始终, 目的是确定项目活动计划的开始与完成日期, 批准后作为跟踪项目绩效的基准。
甘特图 (Gantt chart) [6]用纵轴记录活动名称、横轴记入进度, 各自所需时间用横道 (BAR) 表示, 根据需要有时还会标出计划横道和执行时的横道, 如图四所示。甘特图是很好地显示进度及控制的工具, 通过该图即可了解项目进程情况。但是, 甘特图不展示任务的依赖关系, 无助于项目的组织。
3 RBS和RAM让组织责任可视
RBS (资源分解结构) [7]包括人的信息, 因为人也是资源, 不过不包括工作内容和所属部门, 是按资源类别和类型, 对资源的层级列表, 从而更有利于规划和控制项目工作, 如图五所示。
RAM (责任分配矩阵) [8]把WBS和RBS结合起来, 是用来显示分配给每个工作包的项目资源的表格, 反映与每个团队成员相关的所有活动, 以及与每项活动相关的所有团队成员, 如表二所示。RAM也可确保任何一项任务都只有一个人负责, 从而避免职责不清。
4 结束语
项目管理措施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脚踏实地地致力于“可视化”工作, 让人们能看见原本不能看见的东西, 以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管理者为中心的团队应齐心合力来共同推进项目计划“可视化”, 加强联系沟通, 加强独自施策, 推进独自活动, 提高项目工程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高层管理人员应对项目管理予以支援, 职能部门应积极地提供一些支援设施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朝着进一步改善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向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美)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第5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 (美) 豪根 (Haugan, G.T.) .有效的工作分解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Anon.麦肯锡MECE原则与专案管理WBS技巧[EB/OL].http://blog.163.com/faye422@126/blog/static/3551899220095239181625/, 2009.
[4]Raz T, Globerson S.Effective Sizing and Content Definition of Work Packages[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09) :17-23.
[5]刘桂茹, 陈宝谦.求最优箭线图的计算机算法[J].系统工程, 1993, (01) :42-50.
[6]叶平.基于CPM的甘特图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2.
[7]于鑫.基于WBS-RBS法的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建设风险识别及对策[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3, (09)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