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土壤有机质措施(精选4篇)
调节土壤有机质措施 篇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要素。肥力是土壤的客观属性, 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中, 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 重视培肥地力, 不断提高土地的集约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 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1 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含义和目标
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废弃物污染,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改善作物品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部提出在全国推广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其含义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实施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开展墒沟 (稻田墒沟) 埋草 (麦草) 耕作培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 从而提升耕地土壤基础地力, 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 增强耕地持续高产稳产能力的项目。总目标是:在搞好化学肥料的“测土、配方、生产、供肥、施肥”一条龙服务的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 使泸县现有耕地地力产量提高一个等级, 农作物单产增长8%以上。
2 泸县土壤肥力现状
近年来, 泸县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水土保持项目和土地整理以及培肥地力等工作的开展, 部分地方土壤肥力下降的矛盾得到缓解。但由于主观与客观的诸多原因, 除生产水平较高和城乡居民点附近的部分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外, 80%的土壤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肥力下降的趋势, 主要表现有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变浅、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及稻田黏重板结、潜育化、次生潜育化程度加剧。由于表土层自然肥力的差别, 使近2/3的耕地处于低产水平, 全县人均还不到200 m2稳产高产农田。
3 泸县土壤肥力存在的问题
3.1 养分补充少, 掠夺式种植严重
以泸县常年种植的中稻为例, 平均产量9 000 kg/hm2, 按水稻的需肥规律,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120.0~187.5 kg/hm2、磷素57.0~112.5 kg/hm2、钾素138.0~286.5 kg/hm2。而全县中等以上施肥水平, 平均施肥量仅为尿素150~225 kg/hm2、碳铵375~450 kg/hm2、人畜粪15.0~22.5 t/hm2。按有效成分计算, 共含氮素165 kg/hm2、磷素76.5 kg/hm2、钾素138 kg/hm2、扣减1/3的自然损耗, 当年水稻从土壤中摄取的各种养分大大超过了归还量, 至少亏损氮素16.5 kg/hm2、磷素33 kg/hm2、钾素67.5 kg/hm2。长期形成的掠夺式种植, 造成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导致肥力亏损, 土壤变瘦。
3.2 翻耕粗放, 耕层变浅
20世纪70年代以前, 泸县稻田基本实行“四犁四耙”或“三犁三耙”。随着免耕法的推广, 应用耕牛锐减, 加上劳动力大量外出, 稻田翻耕减少为一年“两犁两耙”或“一犁一耙”, 极少数劳动力缺乏和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农户, 甚至全年实行免耕, 从而导致土壤黏重板结, 耕层变浅, 通气透水性变差。
3.3 有机肥用量不足, 化肥施用量偏重
20世纪60年代前, 泸县均是施用有机农家肥。从60年代起, 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 化肥用量的增加, 减少了有机农家肥的积造, 施用量日益减少。长期单一施用, 不仅满足不了农作物对多种养分的需要, 而且由于有机质下降, 土壤容重增加, 孔隙度变小, 保肥能力减弱, 板结缺氧, 肥料养分分解慢, 土壤“胃口”越来越大;养分释放慢, 引起农作物前期迟发, 后期猛长, 延迟成熟, 病虫加剧, 低产田土面积扩大, 化肥增产率下降, 某些农作物出现了不施化肥就无收的现象。
3.4 大量元素比例失调, 微量元素施量不足
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肥规律, 一般为1.00.5∶ (1.0~1.5) 。但目前普遍注重施用氮肥, 较少注意施用磷、钾肥, 尤其未注意钾肥的的施用 (钾肥一般以草木灰代替, 平均施600 kg/hm2, 基本未施化学钾肥) 。据查阅1995年全县化肥施量 (折纯量) 的相关统计资料表明, 耕地平均施氮142.5 kg/hm2、磷63.0 kg/hm2、钾33.0 kg/hm2, 所施氮、磷、钾肥有效成分的实际比例仅为1.00∶0.22∶0.12, 远远低于农作物的需要。
3.5 排灌设施差, 养分损失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以户为主, 分散经营, 加上劳力大量外出, 人们忽视了排灌设施的维修和起淤, 更谈不上新建。很多地方有灌无排, 沟渠渗漏, 长期的串灌、漫灌, 造成土壤养分流失严重, 利用率低。
4 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的主要措施
人多耕地少, 肥力水平低的县情告诫人们, 不仅在耕地数量上要有危机感, 而且在提高耕地质量上要有紧迫感, 要向小康迈进, 必须要积极地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 把提高土壤肥力作为发展“三高”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来抓。主要可采取如下措施。
4.1 广泛宣传, 深入发动
各地要结合泸县耕地负荷沉重, 中、低产田块比重大, 自然灾害频繁等县情, 对广大农民进行广泛的宣传, 宣传大力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必要性、重要性, 大造声势, 做到家喻户晓, 增强广大群众对地力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提高其自觉性, 使他们懂得有机质提升行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基层服务网络的作用, 开展深入的宣传和指导活动, 宣传到各个农户, 指导到田间地头, 以调动他们积极性。
4.2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实施, 仅仅靠农业主管部门是难以完成的。除农业主管部门应把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纳入农业生产计划外, 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认识, 应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把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作为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每一层均有领导分管, 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 抓典型、树样板, 采取有力的措施, 以推动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开展。
4.3 健全法规, 政策扶持
加强法制建设是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重要保证[1,2]。各县应根据中央、省、市有关鼓励农民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规章制度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如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严禁农用“三废”污染农田;严禁焚烧秸秆;实行土地使用保养培肥奖励的办法等, 为了使有机质提升行动能有效地实施, 建议上级部门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特别是用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提高, 使之能为民提供更好更优的施肥方法。
4.4 改革种植制度, 测土配方施肥
总结近年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经验, 泸县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技术措施应以“秸秆还田为龙头, 增施有机肥为重点, 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 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从泸县实际出发, 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和人们的需求特点, 逐步调整农作物布局, 实行合理轮、间、套作, 达到在轮、间、套作中养地, 在养地中获取粮食高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旨在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竞争力。但泸县农业基础承载能力在下降, 耕地生产效益在减少。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农业投入产出比不合理, 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泸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 种植业收入不再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不愿意在追肥等农艺操作上耗时费力, 耕地管理粗放。现实要求给农民提供新的选择, 既要按照土壤、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来供给养分, 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 又要改进农艺管理技术、减轻农民操作强度, 使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手段跟上形势的需要。因此, 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 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体系, 用现代技术解决农事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土地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测土配方施肥[3,4], 是搞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重要环节。各地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有机肥质量, 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推动环境卫生, 改变农村的脏、乱、差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 积极推广使用沼气池, 不仅可解决燃料, 而且可增加肥源, 改善环境卫生, 除害灭病。
4.6 开展秸秆还田, 增加有机肥
推广秸秆还田, 逐步将秸秆部分或全部还田, 严禁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 把秸秆从灶口中夺回归还农田。实施秸秆还田, 促进了耕地用养结合, 对提升耕地质量和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秸秆还田减少了化肥用量, 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 增加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既减少了土壤肥料养分的流失, 又节约了农业生产用水, 有力地推进了节水节肥农业发展。
4.7 深耕改土, 增厚土层
鉴于目前泸县的财力状况, 不可能投入较多的资金对中低产田土进行工程改造, 只能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水土保持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进行改造[5,6]。稻田还应针对“冷、烂、毒、串”的特点, 采取改土措施, 改良过砂、过黏和土层过薄的田块, 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水与养分释放能力。对已进行工程改造的中、低产田块, 为防止水土和养分的流失, 应结合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种草植树, 绿化荒山荒坡, 制止乱砍乱伐。积极搞好改后利用, 培肥地力, 逐步把改造区建成稳产高产的农业生态区。
5 结语
总之, 有机质提升行动是一项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农业工程项目。有机质提升行动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培肥地力为目标, 通过科技培训, 采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比例, 减少化肥施用量, 增加土壤有机质, 既可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要实施好有机质提升行动, 除应由过去的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外, 还应将其纳入生态农业的轨道, 与大农业结合起来, 使农、林、牧、副、渔之间协调发展, 形成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统一平衡的生态环境;要与开发有机肥和城市环卫、处理“三废”结合起来, 使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互支持, 协调发展, 形成城乡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无污染、无废物的生态环境;与调整农作物布局、科学施肥和中低产田土改造结合起来, 才能让地力常新常壮,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介绍了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含义和目标, 针对泸县肥力现状,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提升土壤有机质行动的措施, 以期促进该县土壤改良,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土壤肥力,现状,问题,有机质提升行动,措施,四川泸县
参考文献
[1]梁秀雪.关于土壤耕层现存的问题及恢复肥力的思考[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 (1) :48.
[2]张艳丽, 谢丹峰.浅论农业环境地质问题[J].甘肃农业, 2011 (5) :35-36.
[3]金叶红, 李庆体, 刘永.农用肥料使用误区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8) :280, 284.
[4]郭小军, 王晓燕, 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5) :9-10.
[5]周宏美, 宋晓, 张彦玲, 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 :68-71.
[6]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9) :61-63, 67.
调节土壤有机质措施 篇2
1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1.1 发生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降水、地形、土壤、风和植被等因素;人为因素即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例如:陡坡耕地的开垦, 顺坡耕作, 滥砍滥伐, 松散裸露的地表遇到暴雨天气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
20世纪50年代,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曾达到30%~40%, 但后来几度出现大规模的滥砍盗伐, 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森林覆盖率一度下降到10%左右, 沿江两岸只有5%~7%。我国草场大部分是超载放牧, 如内蒙古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区草地理论载畜量为4 215万个羊单位, 而实际载畜量却达到5 600万个羊单位, 超载率为33%, 使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 产生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导致严重的土地沙化。
全国各大流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农民到处开荒种地, 广种薄收。因流域上游山地、高原面积比重大, 具有山高、坡陡、土层薄、地表疏松破碎、表层土壤稳定性差等特点, 一旦被开垦, 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2]。由于人口增多, 不少山区、丘陵区的缓坡耕地不足, 就大面积陡坡开荒, 越是开荒, 跑水、跑土、跑肥就越加剧, 土壤越贫瘠、产量越低、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3]。
随着经济的发展, 开矿、筑路、建厂等基建工程逐年增加, 在大量损坏植被和地貌后, 又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 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地区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 重经济建设、轻生态环境建设, 出现点上治理面上破坏、一处治理多处破坏的现象。
1.2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资源, 使山区土层变薄, 质地变粗, 土壤结构破坏, 减少土壤的蓄水容积, 甚至完全丧失蓄水能力, 致使暴雨时入渗减少, 径流量增大。1998年洪灾发生的原因, 除环境背景异常, 全流域降雨量超常, 暴雨强度大、面积广、过程频繁、雨带稳定外, 水土流失严重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4]。
水土流失还可以导致水库和湖泊的淤积。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国水库、塘坝淤积库容达200×108 m3, 相当于损失库容1×108 m3的大型水库200座, 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人民币[5]。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 我国水土流失量通常采用1 000 t/km2来计算。当水土流失量超过允许土壤流失量时, 则会造成土壤肥力退化。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量最为严重的地区, 经过50年的努力, 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所遏制。但由于人为破坏, 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特别是7月—9月的大暴雨, 冲走大量表层土, 致使土壤的理化结构变坏, 土壤的肥力严重下降。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约4 400×104 t, 接近于全国1年的化肥生产总量, 造成土壤瘠薄, 基础肥力低, 有效养分缺乏, 产量低。加上只用不养, 农田投入少, 投入结构不合理, 水土流失严重的旱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腐殖化程度较灌溉土壤低, 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也较灌溉土壤薄。
水土流失, 不仅对水土资源造成破坏, 而且携带大量养分、重金属、化肥、农药的泥沙随水土流失进入江河湖库, 为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物质, 增大水体浊质, 污染水体。据研究, 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已经成为我国氮、磷、钾污染的主要途径[6]。长江中下游宜昌站年均输沙量5.3×108 t, 据推算, 其中的氮、磷、钾为500×104 t。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 往往土壤更为贫瘠, 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更大, 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质也更多。
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有机质的影响
2.1 水土保持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功效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看, 大体可分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这3种措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根治水土流失。
林草生物措施是根本措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巨大的绿色宝库, 它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具有长期持续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维持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完善优化的水土保持林体系, 可以有效地蓄水、保土、保肥, 调节水分分布, 保证水利设施正常, 持久地发挥效能。大量实地观测表明, 森林有很强的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减轻洪涝灾害的功能。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 能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作用。根据测定, 单层乔木林一般可截留降水20%~24%, 乔灌混交的复层林冠一般可截留降水24%~27%, 并可大大削弱雨滴的冲击力, 减轻土表侵蚀;只要地表有1 cm厚的枯枝落叶层, 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 泥沙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渗水力很强, 一般为250mm/h, 超过了一般的降水强度;在没有森林的情况下, 坡地地表径流系数很大, 地表径流会通过江河很快流走, 并引起下游的洪涝灾害;而在有森林的情况下, 森林对降水会起到充分蓄积和重新分配的作用, 将其大部分变为有效水。据测定, 东北黑土区丘陵漫岗侵蚀区, 在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 林龄平均10年生左右时, 可使地表径流减少19×104 t/ (km2·年) , 径流系数平均减少15.4%;土壤侵蚀减少5 000~7 590 t/ (km2·年) ;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减少200~300 t/ (km2·年) ;N、P、K元素的流失平均减少50~80 t/ (km2·年) ;可以有效地控制坡耕地水土肥的流失, 能把强度流失区变为弱度流失区。也就是说, 每1 hm2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300 m3。3 000 hm2中龄林所蓄的水就相当于1座100×104 m3的小水库。所以, 有人说:“一棵松树是把伞, 一棵柳树是口泉”。“山上多栽树, 等于修水库, 雨多它能吞, 旱时它能吐[7]”。
2.2 谷坊的水保功效
谷坊是减少水土流失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谷坊可以通过减少物质补给而降低泥石流的强度, 从而使有机质因冲刷而消耗量减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比了云南省蒋家沟泥石流的2个支沟———门前沟 (有谷坊布设) 和多照沟 (没有谷坊布设) 在沟床纵坡降、沟谷两侧斜坡稳定性及泥石流侵蚀速率等3个方面的差异, 试验表明, 谷坊能够有效地抬起泥石流的侵蚀基准面, 降低泥石流沟谷回淤段沟床纵坡及由此带来的泥石流流速降低和能量的耗散, 固定沟床、稳定岸坡、促进植被生长, 减少有机质的流失, 最终达到防治泥石流的作用[8]。谷坊是目前沟道治理中常用的有效措施, 其通过抬高侵蚀基准面, 有效地减少侧蚀量, 减少了土、肥的侵蚀流失。
2.3 水平梯田的水保功效
对于坡耕地而言, 梯田无疑是有效的保土、保水、保肥、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
吉林省坡耕地面积较大, 而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多年来一直是农业治理的重要对象。山区、半山区、丘陵区农业高产、稳产与坡耕地产量关系密切。如何防止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是提高坡耕地粮食产量的关键。实践证明, 水平梯田不仅是减少坡耕地泥沙流失, 保持水土的一项硬措施, 而且也是解决山区农民粮食问题的一项基本农田建设。利用好梯田, 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作用。
众所周知,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随坡度的增高, 坡长的增加而增强。降水量较大时, 水流在下坡位汇集, 汇流动能较大, 下坡位土壤易被水冲走, 最后在地形凹处淤积。上坡位土壤在雨强时, 土壤受雨滴溅蚀扰动, 耕层土壤极易分散, 顺水流方向向下移动, 动能明显高于上溅土粒, 因此土壤侵蚀严重。降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 极易在土壤抗水蚀性较差的薄弱环节形成冲沟, 进一步使坡耕地犁底层土壤部分冲刷, 这样会使土壤养份含量较高的土层流失, 人为养份归还又遭破坏, 尤其在降雨较大的年份, 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由于土壤团粒结构 (有机成份) 减少, 干旱年份保水性能差, 土壤饱和含水量较低, 旱情严重, 又使坡耕地产量不高不稳。水平梯田从2个方面解决了上述保水保土保肥问题。一方面降水落于水平田面, 不易形成汇流, 直接入渗成为土壤中流。另一方面, 梯田作业面土壤有机质易存留从而土壤团粒结构丰富, 含水量较高, 保水性能良好, 肥料不易被冲刷, 水分含量良好。因此, 梯田创造了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理化性质, 使作物具备高产稳产的基础条件。
2.4 植物蓄水保土措施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旱坡耕地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土流失侵蚀了耕作表层, 土壤养分因侵蚀损失很大。因侵蚀坡耕地肥料的经济回报很低, 在肥料资源有限时, 投入往往不足。采取适宜的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后, 肥力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缓解和控制, 肥料投入的报酬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亦会逐步地上升。亚洲旱坡地协作网以植物蓄水保土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亚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参加这项协作。在亚洲坡地网的帮助下, 1991年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设立了旱坡耕地长期定位试验基地, 对旱坡耕地的几种不同水保措施 (包括植物篱技术) 的作物产量、土壤肥力的变化、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监控。对采用水保措施和未采用水保措施的坡耕地进行比较, 以期了解其对产量、坡地养分平衡、坡地肥力的影响, 使适宜的水保技术在坡耕地持续农业利用上得以示范推广。9年的测试结果表明, 未采用水土保持措施的坡地种植, 因水土流失产生的全氮、全磷、有效钾损失, 分别占总养分消耗量的53.0%、67.6%和19.0%, 相当于施入土壤的氮素化肥, 施入的有机和无机磷素, 有机质的损失与施入的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相当, 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效钾含量趋于下降, 全磷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 这些土壤养分可维持平衡或在土壤中逐步积累, 试验中的植物蓄水保土处理[10], 9年玉米产量平均增产8.6%, 并趋于逐年上升。长期的试验证明, 采用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可提高地力, 增加产量, 实现坡耕地的可持续利用[11]。
3 结论
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对于遏制水土流失都具有明显的功效, 无论是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还是耕作措施, 恰到好处地将水土保持措施配合使用, 会有效减少有机质的流失, 使其真正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杨瑞珍.我国耕地水土流失及其防护措施, 水土保持通报, 1994 (2) :32-36.
[2]申洪源, 解立堂.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对策[J].临沂示范学院学报, 2001, 17 (2) :72-74.
[3]焦居仁, 刘震, 沈雪建.西部大开发与水土保持[J].中国水利, 2000 (7) :22-24.
[4]张国红.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1999 (5) :28-33.
[5]辛长爽, 郝介江, 董智凭.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对策研究[J].西北水资源与工程, 2003, 14 (2) :10-13.
[6]熊星灿.中国水土流失危机对策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1, 15 (1) :88-91.
[7]吴绳聚, 刘新宇.发展水土保持林, 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J].防护林科技, 1997 (4) :20-24.
[8]曾庆利.谷坊在泥石流防治中的作用[J].岩石力学和工程学报, 2005 (17) :3138-3145.
[9]陈桂波.水平梯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J].吉林水利, 2001 (9) :22-33.
[10]尹迪信, 唐华彬.植物篱逐步梯化技术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 (2) :84-87.
调节土壤有机质措施 篇3
1 佳木斯市郊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现状
通过土壤有机质调查与质量评价, 对佳木斯市郊区水田、旱地耕层土壤主要理化属性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比较、归纳了该区不同属性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 发现20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总体下降趋势。此次地力评价土壤化验分析发现, 有机质含量最高为96.1 g/kg, 最低为12.8 g/kg, 平均为46.88 g/kg,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值50.79 g/kg下降了3.91 g/kg (表1) 。
(g/kg)
郊区土类此次地力评价有机质平均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呈下降趋势, 其中, 沼泽土土类下降177.42 g/kg, 泥炭土土类下降50.96 g/kg, 草甸土土类下降3.56 g/kg, 新积土土类增加1.19 g/kg, 白浆土土类增加10.19 g/kg, 暗棕壤土类增加5.27 g/kg, 黑土土类增加10.29 g/kg, 水稻土土类增加7.82 g/kg。从表1中看出, 郊区岗地土壤黑土层减少20 cm以上, 有机质下降了7.7个百分点。
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原因
2.1 依赖化肥增产, 忽视有机肥的作用
佳木斯市郊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施用化肥以来, 人们为实现高产, 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因此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60年代佳木斯市郊区平均施化肥38.4 kg/hm2, 70年代施化肥量提高到191.25 kg/hm2, 80年代施化肥量高达375 kg/hm2左右, 90年代至目前施化肥量增加到600 kg/hm2以上。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对有机肥的施用有所忽视, 产生了依赖化肥的思想, 再加之有机肥源不足, 尽管各级领导重视有机肥, 但总的来看, 进入80年代以来, 有机肥施用量相对于70年代有所减少。每年平均比70年代减少7 500kg/hm2左右, 平均施用量为15 t/hm2左右, 远远不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减少的数量。
2.2 化肥施用量增加, 加速土壤有机质矿化
据试验资料, 在同一地块上设无肥区、单施化肥区、单施有机肥区、有机肥与化肥结合区等4个处理, 经过多年试验, 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无肥区为27.4 g/kg, 单施化肥区为20.7 g/kg, 单施有机肥区为28.4 g/kg, 有机肥与化肥结合区为38.1 g/kg。从这一结果可知, 单施化肥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使有机质含量下降。
2.3 重视整地质量, 忽视根茬肥田作用
由于频繁的土壤耕作, 使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处于好气性条件下, 加快了分解速度, 降低了含量, 特别是在土壤耕作整地过程中, 为了创造较好的播种条件, 人们把作物仅有能留给土壤的有机物质根茬也拣净。因此, 在现阶段农业生产活动中, 除施用有机肥料外, 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措施。在能源紧缺的今天,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 主要的能源是作物秸秆, 每年都烧掉了大量的有机质而不能还给土壤。因此,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现阶段处于下降趋势在所难免[1,2]。
3 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措施
现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下降的趋势, 使土壤生态环境向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 扭转这种发展趋势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3,4]。
3.1 广辟肥源, 大力积造有机肥
现阶段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途径是施用有机肥, 有机肥的主要原料是人畜粪尿。就佳斯市郊区来看, 按人口及畜牧数量计算, 每年可排粪尿约100亿t, 可造优质有机肥近500亿t, 仅这一肥源造出有机肥就可达到30 t/hm2。如果再把垃圾、动植物残体、格荛、青草、草炭等可造肥的有机质用来造肥, 还可积造更多有机肥, 可使施肥量达到37.5 t/hm2, 但是实际上郊区目前施肥量每年平均为7.5 t/hm2。这个差额的产生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人畜粪尿的理想回收率一般仅为40%~50%。
3.2 大力开发新能源, 力争秸秆还田
农村的秸秆作为燃料是秸秆还田的主要阻力, 因此应大力开发新能源, 把一部分秸秆节省下来用于造肥还田。
3.3 种植绿肥作物
种植豆科绿肥作物, 采取生物措施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3.4 建立以深松为主的耕作制
土壤耕作制应以深松为主体, 尽量少翻转土壤, 减少土壤有机质的矿化, 促进腐殖化。同时也减少风蚀、水蚀的侵害, 从而相对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5,6,7]。
参考文献
[1]李启权, 岳天祥, 范泽孟, 等.中国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模拟分析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0 (8) :151-165.
[2]张麦生, 陈荣江, 宋小顺, 等.新乡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施肥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3) :25-27.
[3]陈芳, 盖艾鸿, 李纯斌.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11) :178-183.
[4]戴万宏, 黄耀, 武丽, 等.中国地带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酸碱度的关系[J].土壤学报, 2009 (5) :178-183.
[5]赵明松, 张甘霖, 王德彩, 等.徐淮黄泛平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土壤学报, 2013 (1) :1-11.
[6]高菊生, 曹卫东, 李冬初, 等.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11 (16) :4542-4548.
调节土壤有机质措施 篇4
1 有机培肥措施对广西地区土壤肥力的影响
从广西地区有机培肥的种植实践来看, 与化肥施用情况相比照, 其对土壤的农化性质和生物性状改善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1.1 土壤农化性质方面
有机肥使用实践表明, 同等施肥条件下, 有机培肥可以更好地优化土壤中各种有机质的质量, 提高土壤中的全部营养成分含量, 增加速效养分的比例数量[2]。可以有效克服传统耕作过程中发生的破坏土壤团聚体这一问题, 帮助土壤更好地完成团聚化过程, 提高有机碳的含量, 使有机碳更好地固定于土壤中。此外, 因为有机肥偏酸, 其内部的有益微生物含量较高, 能够产生很多有机酸, 可以有效调节土壤的p H值含量, 延缓土壤成分过度消耗、营养成分过度流失。另外, 有机培肥还可以使土壤孔隙度变更大, 从而加速有机质的积累。
1.2 土壤生物性状方面
与使用复合肥相比, 采取有机培肥方式后, 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群落显著增加, 且二者成正相关态势, 即有机肥施用量越多, 微生物的含量就愈多。长期使用下, 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能够保持在稳定合理状态, 农田整体生态系统实现了平衡稳定。此外, 土壤中作物生长所必须的各种营养成分, 如碳、氮等, 都比施用化肥条件下的数量为多[3]。另外, 采取有机培肥方式还能有效促进土壤中各种酶, 如转化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等的整体活性, 帮助更快地分解土壤中动植物的残体, 促进腐殖质合成分解, 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速效养分。
2 有机培肥措施对广西地区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有机培肥措施能够明显改善农作物的整体生长状况, 使其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 并最终提高种植收益。
2.1 降低硝酸盐含量
在农户主要使用的各种有机肥中, 所含有的糖、醛、酚和羧基等营养成分都比较多, 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吸附固定铵离子, 降低其自身的硝化作用, 并抑制硝态氮的形成。与使用化肥相比, 不仅减少硝酸盐产生, 有的甚至可以减少1/2左右的硝酸盐含量, 而且农作物中所含重金属也有所降低, 能够有效减缓重金属污染物的最终生成。这对于减缓农作物累积硝酸盐, 增强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和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这也与当前我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2.2 提高维生素和糖含量
对很多农作物而言, 维生素和糖的含量既是决定作物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决定农作物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如水果类作物, 含糖量提高将会极大提高水果的品质。而采取有机培肥方式后, 因其自身所含有机质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 各种营养成分更为全面平衡, 且有机质生物降解释放养分的过程比较慢, 氮元素可以更好地实现矿化;再如蔬菜类作物, 可以更好地吸收土壤中存在的氮素养分, 保持作物还原转化的平衡度, 平衡氮吸收与生长不协调间的矛盾, 促进硝酸盐降低, 促使维生素的更好合成。
2.3 提高氮磷钾含量
使用有机肥后, 在实现矿化过程分解的过程时, 同时产生大量有机酸, 土壤中原本存在的难溶性钾被有效溶解, 钾元素利用率得以显著提升, 在农作物的生长后期, 可以帮助其获得更多的钾元素[4]。土壤混入有机肥后, 有机肥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磷元素、氮元素, 这些都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同时, 土壤中的各种酶含量增多, 微生物的活性更高, 故土壤中磷元素、氮元素的利用率得以显著提升, 而这些都促进了植物根系的发育, 帮助其更好地生长, 农作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增强, 作物长势变好。
2.4 调节p H
农作物自身品质高度的重要指标就是p H, 这对后期农作物产品的深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氨基酸是农作物中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促使其更好地完成生物合成代谢, 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生长。且氨基酸为重要的鲜味物质, 含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实际口感, 这对于产品上市销售后的市场前景影响甚远。例如, 果树类作物, 使用有机肥可以调节果实的酸度, 使果实的口感更好, 更易被消费者所喜爱;蔬菜类农作物, 叶片的氨基酸含量变高后, 蔬菜口感变得更好;茶类农作物, 长期坚持使用有机肥, 作物自身的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和茶多酚等成分含量变高, 使茶叶质高、味浓。
2.5 增强抗病性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 病虫害对其生长状况影响最大。在广西部分地区, 经常会出现因病虫害蔓延导致农作物绝收的现象, 给广大农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传统病虫害防治手段是依靠大量使用农药进行消杀, 过度使用农药同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是极不相符的。农药的过度使用, 不仅提高了种植成本, 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此外, 农药可将各种有益微生物甚至是害虫天敌等都统统杀死[5]。推广有机培肥措施, 能够有效调节土壤内的p H值、供肥能力和有机质的含量, 促进微生物更趋多样性;同时, 提高了有益微生物的含量, 抑制了有害微生物, 如真菌、细菌、病原体等的繁殖, 从源头上降低了植株发病概率, 控制了病情发展蔓延态势, 从整体上提升了农作物的抗病抗害能力。在有机肥使用过程中, 越新鲜的有机肥, 如新鲜液体畜便等, 其对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更强, 农作物抗病性的效果越好。
3 结语
随着广西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绿色健康、无公害农作物产品的需求度不断提升, 对生存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开始广泛使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仅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提高土壤肥力, 而且能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使其更为均衡的吸收各种营养成分, 并且降低农药使用量, 降低种植成本。因此, 广西地区有机培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相关部门必须对其予以高度关注。
摘要:从土壤农化性质和生物性状两个方面, 阐述有机培肥措施对广西地区土壤肥力的影响, 之后, 从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维生素和糖含量、提高氮磷钾含量、调节酸度、增强抗病性5个方面, 重点探讨了有机培肥措施对广西地区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有机培肥,土壤肥力,农作物生长
参考文献
[1]王芳.有机培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王晓玲.不同培肥措施对复垦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 2014.
[3]荣勤雷, 梁国庆, 周卫, 等.不同有机肥对黄泥田土壤培肥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 (5) :1168-1177.
[4]黄东风, 王利民, 李卫华, 等.培肥措施培肥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 (2) :12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