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探究(共6篇)
品味探究 篇1
走进《语文课程标准》, 强烈感受到革新教学理念带来的震撼。新课程标准走进课堂, 倡导互动的师生关系, 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清风活水,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教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落实这一理念的一些体会。
一、尝试质疑以问促学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要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 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贯彻新课标精神, 教者在教学中, 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入手, 然后提出疑问, 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疑问, 以问促学。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 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 让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来对课文有一个总的印象:谁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呢?让学生朗读课文后, 出示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请学生针对这一中心句质疑:艄公的勇敢和智慧表现在哪里?艄公的镇静和机敏又表现在哪里?“如履平地”在文中指的是什么?黄河上真的有平地吗?黄河上的惊涛骇浪是什么样子呢?……教者力求通过让学生针对中心句质疑, 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尝试质疑, 以问促学。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求知、主动完善、主动发展,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体验的参与, 应该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 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 积极地构建, 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必须设法让学生入境界, 进角色, 动真心, 吐真情, 真正地“入水”体验, 才能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心弦, 才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 去发现, 去学习,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我们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大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 当保罗带上小男孩的小弟弟出去兜风, 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时, 教者适时播放了轻柔的音乐, 播放了录音:“圣诞节的夜晚, 大街上流光溢彩, 熠熠生辉, 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礼物, 圣诞老人给每个孩子发放圣诞礼物, 欢乐的笑声充满了整个街道……”正当学生沉浸在那美好、欢乐的气氛中, 教者陡然话锋一转:“看着窗外的一切, 车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男孩、小弟弟或保罗, 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同学们被眼前的情景感染着, 听教者这么一说, 立刻进行积极的思考、感悟, 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不一会儿纷纷举起了小手。这里通过创设情境, 入境想象,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圣诞夜的美丽和欢乐, 入境入情地体验角色, 从人物的内心、行为、语言变化中理解角色, 理解课文。这一教学环节, 由于创设了情境, 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条件和发挥潜能的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落实了学生朗读训练和语言训练。
三、品读悟情赏析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 教者应该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 通过品味关键词句, 表情朗读, 表达抒情等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 用课文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 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 教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与情感体验来赏析人物的形象。以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为例,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 他们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就不同, 学习感受的体会就不同。对于“皮埃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有着多元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皮埃尔很爱他的妻子, 并从书中找出多处的语句加以证明,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皮埃尔的感受, 反衬出他失去妻子后的伤感, 我相机抓住重点词语“抽搐”“声嘶力竭”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其中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皮埃尔是个关心他人、不怕牺牲的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品质, 我着重抓住文中描写皮埃尔矛盾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诵读感悟, 最后引导学生谈谈对皮埃尔的看法, 学生在对文本的品味朗读中, 创造性地塑造了皮埃尔的英雄形象。
四、拓展延伸迁移实践
1.拓展课堂放飞想象。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抓住课堂教学的空间,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而想象是思维的核心, 是创新的前提。有些课文中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语段就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切入口, 如果教者能准确地把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一点,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与整合, 能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况和生活经验去体味、去想象。
2.延伸课外提高能力。“取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 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通过片段仿写、课外阅读适量增加学生的读写量, 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并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新课程呼唤我们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教师应努力与学生一起随课程发展而发展,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 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动, 多一些感悟合作的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
品味探究 篇2
温总理曾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学习与发展,是一个人一生永恒的主题。在我的心目中,一本好书,是一种精神享受,让心灵归于平静;一本好书,更是一位良师益友,于水穷处指点迷津,指引方向。
每每回忆少年时光,那么多的充实与迷惑、喜悦与哀愁交织在一起,“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孟德斯鸠说过,“读书,是将生命力寂寥的岁月变成巨大的享受时光”。谁的年少不曾轻狂,爱散文之清幽静雅,也爱科幻小说之匪夷所思,爱历史居住之宏伟博大,也爱国外名著之自由奔放。那时既爱跟风一般的去读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也爱偷偷的独享小女生情怀般的《简爱》。那个时代的孩子,大多读过《东周列国志》、《红楼梦》,《呼啸山庄》、《红与黑》,哪里就是当年所能领会的,大抵是囫囵吞枣,图个好奇而已吧。
提到读书,不得不想起一位生于齐鲁大地,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孔子,他的一生致力于弘扬书的文化,他的言行也被弟子记录成一本《论语》。然而,我心目中的孔子,更多的是一张老夫子的面具。读书时经人指点,善莫大焉,于丹的《论语感悟》就是这样一本书,为我介绍了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孔子:这里的孔子,首先是才华横溢的。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三十多岁第一次西行拜望他崇敬的老子的时候,他已经带有鲁昭公赐予的车马童御。这里的孔子,同时是热血澎湃的。对如何治国,孔子用“富民、教民”四个字概括,这样最简单的回答方式表明,他早就考虑成熟,毫不犹豫。这里的孔子,也是贫困潦倒的。五十五岁那年,他踏上了西征跋涉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十四年。这么一位大学者,却把垂暮晚年付之于无休无止的漫漫长途,这一路上,他遇到的,有冷眼,有嘲讽,有摇头,有威胁,有推拒,有轰逐,却没有动摇,实在让人震撼。这里的孔子,独独是健康乐观的。有一次是在郑国的新郑吧,孔子与学生走散了,独个儿恓恓惶惶地站在城门口,有人告诉还在寻找他的学生:“有一个高个儿老头站在东门外,气喘吁吁地像一条丧家犬。”学生找到他后告诉他,他却高兴地说:“说我像一条丧家犬?真像!真像!”这里的孔子,是善于谋划管理的。在他的团队里,有人负责吃穿,有人负责保全,有人负责外交,有人负责接应。有一次从陈国到蔡国,半道上不小心陷入战场,大家几乎七天没有吃上饭,孔子还不断抚琴,给大家打气,安慰着学生。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依然保持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型团队形象。通过于丹的讲解,枯燥而遥远的《论语》划过时空而来,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为我们娓娓道来。
张潮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一本经典的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随着自己的心境阅历而跌宕起伏。如今年岁渐大,读书的经济压力没有了,但是读书的时间却不见了。现在不是书太少了,而是书太多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让人举手之间,就可以坐拥书城。可是,一个链接带着一个链接,一个网页连着一个网页,我常常在娱乐中忘了上网的目的原本是找一本好书。在浩瀚的书海里,浮躁的心哪有空闲?时至今日,又有几人能够领悟培根的博大,蒙田的淡泊,罗素的悠闲,海明威的刚毅,村上春树的隽秀?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把住方向,做知识的主人呢?作为青年人来说,最重要是的是读书要有的放矢,因业择书。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选择读书的科目,而不是迷航在信息的海洋中。这样既能学以致用,事半功倍;又能切中要害,记忆犹新。品味书香,亲近书本,让我逐步为自己确立了“基础学牢,专业学精,理论学深,实践学博”的读书目标。读书还能帮助人树立梦想。
品味探究 篇3
在广林荣坤先生的番穗茶庄里,喝到了传说中的茶膏。这些茶膏有大有小,大块的像是黑乎乎的煤炭,还泛着闪闪的亮光,小块的,有些如方块的饼干,有些则像是话梅,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可是你知道,每一块这样的茶膏,少则数十年,多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是可以喝的古董,品尝一碗茶膏冲泡的茶汤,不仅能享受到这曾经的御贡之品的清香,更是在品尝时间的味道。
有关茶膏,能够查到的文字记录少之又少。在它成为皇室贡品之前,人们对它一无所知;当它成了御贡之品后,普通人更是难以一见,兼之存世稀少,略显神秘的茶膏极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所以直到今天,茶膏有多贵,也还是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可供参考的价格,是在2004年2月8日,在广东大厦举行的拍卖会上,一块鲁迅收藏的茶膏,仅重3克,拍出了12000元的天价。
鲁迅收藏的这批茶膏共有39块,全是清室贡品,外包装是雕满龙纹的木盒子,里面用绘有龙纹的金色绸缎作衬。每块茶膏规格、形状都相同,长宽均为4厘米,高约半厘米。这批茶膏原本打算整体拍卖,起拍价定为30万元,国家博物馆获知消息后,赶忙抢在拍卖前表示愿意收藏,于是鲁迅后人只拍卖了其中的一块。在拍卖现场,这块小小的茶膏备受追捧,观众为了一睹茶膏真容,嗅嗅它的香味,竟然将它挤裂了一角。
正是因为这般稀有与珍贵,很早就有一批人在收藏茶膏,其中,最让人叹服的当属广州的林荣坤。他收藏的一整块茶膏,重达20公斤,是国内品相最好的茶膏,实属国宝级的藏品。如果拿出来拍卖的话,不知道会卖到怎样一个天价。
为了一睹茶膏的真容,记者联系到林先生,他在电话呈爽快地笑着说:“我的茶膏可是活物,会动的,你来了,肯定会大吃一惊的!”茶膏,会动的活物’林荣坤的一句话,又给茶膏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会动的茶膏
在他的茶庄静室,林荣坤向记者展示了他所收藏的部分茶膏。形制工整的茶膏是长方形,上面还印有“茶膏”二字;也有一些不规格的,有大有小,大块的像是黑乎乎的煤炭,还泛着闪闪的亮光,小块的则像是话梅,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可是你知道,每一块这样的茶膏,少则数十年,多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是可以喝的古董。
林荣坤取来两个薄胎青花碗,一大一小。先把滚开的水注入小青花碗中,几秒钟后把小碗里的水倒入大碗中,再将小碗叠在大碗上。这个过程叫温碗,好使茶膏更能挥发出香味。如是过后,将一块小小的茶膏投入小碗中。茶膏开始溶化,一缕缕浅褐色的墨汁状的膏汁,慢慢地包裹住整块茶膏,膏汁贴着碗壁扩散,沿碗壁缓缓朝水面爬上来,在水面又朝中心收拢,徐徐向下滑落。这时你会看到,整碗茶汤变成了浅粉红色,显得晶莹剔透。
随着茶膏逐渐溶化,茶汤的颜色也在逐渐加深,由粉红色变成枣红色,这时再去看碗底的膏汁,一收一缩,就像是水母在运动一般,特别神奇。可是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待茶膏溶化大半的时候,用茶匙一搅,顿时满碗红浓,茶汤呈枣褐色。这时关掉灯,用手电筒照射碗面,可见这茶汤在不停涌动,上下翻滚,一沉一浮,就如空中的云层在涌动,又像是黄河里的旋涡,还散发出星星点点的亮光,仿佛一碗茶汤收尽了天上的星星。用手去摇晃一下茶碗,这种景象很快就消失了,变成了一碗平淡无奇的液体,可是过了一会儿,它又会自动翻涌起来,仿佛永不停息。
将茶汤分置在茶杯中,就可以喝了。入口清香顺滑,让人忍不住想再多喝几杯,只是喝多了之后,会觉得自己的舌根和喉咙干涩,特别想吃甜食。记者喝了几杯后,林先生笑着问:“能不能支持住?”然后得意地说,“这就是时间的味道。”
皇帝般的享受
茶膏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林荣坤说,茶膏最早是作为贡茶为人所知,当然在那之前,茶膏肯定早已存在于民间了。当时清宫对云南普洱茶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云南地方政府专门在普洱地区开设茶园与茶厂,生产皇室贡茶。道光年间,学者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记述到,茶膏是云南专供朝廷饮用的“八色贡品”之一。贡品有两种包装,皇家专用的,以黄绸缎包裹,装在雕龙画凤的木盒里;分送内府及六部堂官的,则以红色缎子包装。所以人们才会说,现在还能喝到的茶膏,相当于皇帝般的享受了。
在较早之前的乾隆年间,也有一则关于茶膏的记载。1792年,英王乔治二世遣使给乾隆皇帝祝寿,第二年,乾隆在热河接见英国使臣,他赐给英使的物品中,就有20盒茶膏。可惜当时的英国王室不知道茶膏的作用,就把它封存起来了。据说,这批茶膏现在还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里。
据林荣坤的考证与了解,传统的茶膏生产工艺是非常考究的。首先是茶叶的选择,当是上好的生普洱茶,因为当时的茶膏,绝大部分都是作贡品之用,须得要保证茶叶的品质。供皇宫专用的,甚至会选用“女儿茶”。所谓女儿茶,是指茶熟时节,滇中少女挎着篮子,去采摘最新鲜的芽茶,采到的芽茶需要先放在自己的胸怀里,带着晨露的茶叶,需要直接贴着她们的肌肤,积到一定数量后才能放在篮子中。这样的茶叶,据认为是沾了少女的体香,因而香味独特。
将选好的茶叶倒入注满泉水的铁锅中慢慢熬煮,将茶汁全部煮出来后,将茶叶残渣捞出来,再用细纱布反复过滤茶汁,除去细渣。再以大火熬煮,以求让锅中的水迅速蒸发,待水分大部分蒸发后,一锅茶汁就变得浓稠。这时候再以小火慢慢熬煮,既要保证茶汁的浓稠,又不能让它糊了,所以需要手艺精良的老茶师亲自监制。熬好的茶膏,移出锅后,趁热倒入事先备好的模具中,待整体凝固后,再贮存起来。
有人说茶膏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林荣坤笑着摇头说,只是和以前的工艺略有不同而已,现在也同样能做出来。只是制作茶膏对普洱茶叶的消耗量极大,这才没人做了。
一个人喝茶得意
谈起茶膏,林荣坤娓娓道来,可是他的收藏不仅只是茶膏。在他的茶庄静室,四壁皆堆满了茶砖、茶团,堆了满满一屋。但这些,不过是他收藏中的百分之一罢了,其余的宝贝,全部堆在一个大的仓库里。用仓库来堆放茶叶,也算得一个传奇了。
今年已经60岁了的林荣坤,身材挺拔,面色红润,全然不像是60岁的人。初见面时,惊诧中不由脱口而问:“林先生,可有什么养颜秘诀?”他哈哈一笑:“饮茶哦!”林荣坤说,我们的祖先从神农尝百草就开始喝茶,人生草木间,你为什么不喝茶?他说一个人喝茶得意,两个人喝茶得趣,多人喝茶就受惠。
林荣坤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自小跟随父亲学医,有次他在书里看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72毒,后来因茶而解时,不由得兴奋起来,他想,难怪大家都爱喝茶,这茶真是个好东西。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喝到了一壶普洱茶,喝完后觉得浑身通畅,从此就对普洱茶产生了兴趣。
为此,还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常赴云南,穿行在茶马古道沿途,寻找陈年普
洱、茶膏。有一次,他步行几十里路,终于在大山深处找到一棵苍朴的老茶树,据说已有2700多年高寿了,那一刻,林荣坤泪水涌流。问他可曾遇到过危险的事没有,他笑着说,有当然有啦,只是我运气总是很好。
那是从云南去普洱地区的大巴上,林荣坤正欣赏着一路上熟悉的景色,不曾想对面一辆客车迎面;中来,一声巨响后,林荣坤就失去了知觉。醒来后才发现自己身上全是玻璃渣,不过他很高兴,“竟然没有一点伤呢。”他说这般行走在生死边缘,他早早就写好了遗嘱,“好对家人有个交代。”
茶马古道的奇珍
林荣坤收藏的宝物中,最让人艳羡的是一套茶马古道马帮的行头,包括大象皮做的马褂、马鞭、皮酒囊、铜锣、铜铃等,都是上百年历史的文物。在当时,只有头马才能拥有一套行头,跑马帮又辛苦,马帮的数量有限,所以这套行头非常罕见。林荣坤很得意,他说没有这些东西,中国的茶文化拿什么来做见证呢?
在去年的“进京古茶道”活动上,林荣坤就穿着他这套行头,做了回头马。当时一同出现在世人眼前的,还有另一件珍品:道光皇帝钦赐的“瑞贡天朝”楠木宝匾。这两件珍品,是茶马古道目前遗留在世的最有价值的两样东西。这块宝匾属于云南制茶世家车氏家族,它和林荣坤的马帮行头一起展出,还是一个为人称道的故事。
“瑞贡天朝”为黑色楠木所制,上书四个金色大字:瑞贡天朝,字字苍劲有力。旁边两行金色的正楷小字分别写着“倒贡进士车顺来立”和“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图尚史为”的字样。宝匾虽历百年,但保存完好。据车氏家族第五代传人车志杰介绍,这块匾已有160余年历史,是祖上进贡茶叶有功,皇帝亲笔书写赐予的。
筹备“进京古茶道”活动时,车志杰得知林荣坤收藏有一套马帮行头,便邀请他一同在头马之旅的起点站,云南普洱县展出,林荣坤很爽快就答应了。他说行头和宝匾,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共同见证着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二人因此还成为了好友,共同制作了头马之旅进京纪念茶饼。
从来佳茗似佳人
林荣坤爱茶,但他不喜欢把自己的好东西藏着掖着,更喜欢和爱茶的人一起分享。记者去采访他时,他就为记者泡了一下午的茶,茶膏、熟普洱、生普洱、清茶,泡了各种各样的茶。他讲解每种茶的滋味、韵味、陈香味,让你感觉到茶在体内慢慢流淌,那种神秘美妙瞬间在林荣坤的弹指之间,一轮一轮地出现,真是妙不可言。
他说这不算什么,有次他曾为一个北京来的朋友,泡了两天两夜的好茶,然后慢慢为他讲解。这种慷慨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可是他说,能够和朋友这样无拘无束地喝茶,人生潇洒,也就不过如此了。
曾有一次,他专门从广州前去宜兴,拜访紫砂壶工艺大师徐秀棠。徐秀棠以红茶招待他,说,如果用紫砂壶泡普洱茶可能更好,可惜没有准备有上好的普洱茶。林荣坤笑着表示他随身带有普洱茶砖,然后就用紫砂壶泡了起来。
品味探究 篇4
一、聆听经典, 融入音乐情感
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 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 而学生参与的热情与他们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学习兴趣能否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每个人天生都向往美, 而音乐的美最能打动学生的心,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音乐中的美来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听”是学生走进音乐基础的最佳途径, 因为我们只要听到一段音乐, 无论是欢快还是忧伤, 总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一首优美的歌曲或乐曲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身心放松的情境。
例如鉴赏贝多芬的《第九 (合唱) 交响曲》,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背景、创作成就以及贝多芬勇于进取、热爱生活、争取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等,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贝多芬的英雄性格。作为音乐课, 教师切不可以讲代听, 要使学生能真正走近贝多芬, 走进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光靠口头讲述不行, 可以通过音乐鉴赏, 让学生反复地聆听音乐或观看音乐表演, 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心灵深处产生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二、愉快教学, 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研究证明,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 学生就能愉快地和教师配合, 有效地参与学习。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每个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生活背景不同, 对作品的理解、想法也不一样, 教师应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 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愉快的氛围,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每个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 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美感。
1. 结合故事欣赏音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它以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 但在学生中受欢迎度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听不懂、不了解, 教师如何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如在京剧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讲述了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 讲梅兰芳到美国访问演出会见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故事等。学生了解梅兰芳的故事后, 也势必想知道这样一个大男人唱起旦角、演起女声是个什么样子, 这就激发了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 借助音乐创编故事。
如鉴赏德彪西的作品《大海》一课, 《大海》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 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 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乐曲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 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意境, 要让学生通过直接地理解作品是有难度的, 它太抽象了。因此, 教师可以将此作品编成学生夏天时在海边游玩的故事, 在故事中体会大海的多样性,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大海的风平浪静、波澜壮阔……通过故事,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想象中聆听音乐, 融入情感, 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理解乐曲所传递的思想。
三、问题引领, 有效鉴赏
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有效学习, 通过问题走入作品, 通过作品解决问题, 从而理解作品。例如欣赏《茉莉花》这一课, 教师借助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对话情境如下:
1. 听赏江苏和东北二首民歌《茉莉花》。教师:这两首歌曲, 它们的音乐风格怎样?
2. 听赏由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男声四重唱《茉莉花》。
教师:经过改编后, 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你内心有什么感触?
3. 听赏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教师:这首歌曲, 同前面三首在旋律、节奏、意境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 听赏交响合唱《茉莉花》并一同演唱。教师:在国际音乐节上, 世界各国音乐家为什么要同唱《茉莉花》。
学生在鉴赏过程中, 始终带着问题去听, 去比较理解各种形式、风格的《茉莉花》:江苏《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到小桥流水的意境和典雅细腻的风格, 东北《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到高亢、泼辣的韵味和东北二人转所特有的的诙谐幽默, 使学生们突然感受到民歌原来也这样优美动听。在鉴赏中, 学生们了解到《茉莉花》已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广为传唱, 感受到了这首民歌的魅力和风情。
总之, 音乐教师只有精心处理作品, 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音乐情境, 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能力, 才能讲授出优质的音乐鉴赏课, 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高中生的音乐素养。
品味语文品味生活 篇5
关键词:生活化;探索;回归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73-1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就语文和生活这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它们的外延具有相等性。在人类的众多活动中涵盖了教学这一活动内容,世界上不存在离开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而语文教学尤其明显,语文教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文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是为了强化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性,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学科。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语文生活化教学这一课题,现就这一课题谈下自己的深切体会。
一、语文教学应融入生活
1.走近生活,观察生活。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选编课文的年代和学生当前所处的年代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在进行这方面知识学习时会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有些课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学生们由于不注意等原因也缺乏对其的正确认知,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重新认识生活,在此基础之上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鉴于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调查,从而可以对课文与生活产生更为密切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在教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文时,在课前,可以同学生一起查阅与红军长征相关的资料和书籍,也可以使学生变身小记者去实地采访在世的老红军,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当时长征的恶劣环境有一个更为深切的体会,可以更加容易理解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尚品德,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融入生活,再现生活。
其实语文教学中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囊括了一定的生活元素,简单来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就是将文字和客观事物相匹配,加深内心里的那份感受。生活化教学其实是以生活为现实背景的,在其引导下进行的有效学习。虽然语文课文中有些和学生的当前生活相去甚远,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但是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将那时的生活画面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沉浸在特设情境中理解课文的意味。也可以将课文以剧目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他们的演出将艰涩难懂的语言文字以更通俗的日常语言表现出来,更深切地体悟课文深意。例如在讲授《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文时,在通读完课文后可以给学生们分配角色,在真实角色中进行表演,进而接受到再教育,将勤政廉洁的作风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3.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对课文的真实感受与此相类似。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是靠着外在形象、声音、颜色以及感觉等来进行课文感知的。”因此,教师要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将课文中描绘的抽象的语言以客观形象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们利用自身的生活经历形成对课文全新的感受。例如在教授《长江之歌》这一课文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江和雪峰雄伟的气势,伴之长江之歌旋律的慢慢升起,学生们边唱边翩翩起舞,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从课文中获得的感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在深化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二、在生活中开展教学
1.在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
语文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为了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他们实践的时间,需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资源来实施综合性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在当前的广告市场中,一些广告语存在很多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抓住这一学习的绝佳时机,可以让学生充当纠错大王,在现实生活中去纠正这些错误,从而培养自身规范写字、说话的良好习惯,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素养。
在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由社会走向生活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有多种实现途径,第一,教师通过事先筹备,妥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活动,例如在学习了《西湖》等课文后,可以将学生们设定成一个小导游的角色,为自己的亲人、朋友讲述西湖的美丽风光;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实地参观访问、联谊等集体性活动;第三,挖掘校外资源,可以从家乡的名胜古迹中获得启迪,也可以到社区里、厂中实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在家庭生活中学好语文。
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个场所是家庭,他们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收获了很多零碎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不同的家庭来实施。例如:有的学生出生在经商家庭,可以让他们开展宣传语或者广告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可以获得家长的认可。
总体来说,语文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也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其不仅可以避免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可以合理调整教学过程,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和实践。语文教学也只有在生活这一方土地中才会成长得更加茂盛。
[参考文献]
[1]姜波.语文教学要走在生活的舞台上[J].学生之友,2011(12).
品味语言 品味快乐 篇6
一、联系全篇, 品味语言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作者会把全篇文章的主旨沉淀于一个句子, 一个词甚至有时是一个字。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需要用心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真实的思想感受, 仔细品味字里行间流淌的隽永的文意。有时候看似寻常的一个字或词, 它们往往闪耀着主题的光辉。如《藤野先生》文中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文章开头就出现个“也”字。如何理解这个也字呢, 就需要学生把整篇文章通读后, 再回头看。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了解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后, 他们会发现这个“也”字用得恰如其分, 犹如神来之笔。《老王》一文中对老王将死的外貌描写, 有这些词语“镶嵌”“僵尸”“散成一堆白骨”“绷”等, 一般学生只体会到表面, 觉得老王“可怜”。有同情心的作者, 为什么细致描写, 一向笔墨俭省的杨绛先生居然“饶有兴致”地描绘起来, 联系全文的主题, 从最后的议论上分析, 作者凸显一个可怜的将死亡人给自己送来珍贵的香油鸡蛋时, 自己会有这样冷酷的观察联想和生动入微的描写, 客观地呈现当时的“自我”与老王存有的隔膜和距离, 作者不禁反省、自责, 不安愧怍, 文末的议论给读者留下了品味琢磨的广阔空间, 当学生恍然大悟, 他们一定会有收获后的快乐。
二、变化文中句式, 词语或手法, 比较品味
《那树》原文:“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一声。”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 包含感情色彩, 表达出对人类砍伐树木的悲愤和对痛苦树木的悲悯。可以尝试让学生改成别的句式, 然后比较一下, 是否能够收到原来的意境效果。同时,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绎的手法, 让学生把一篇文章用自己喜欢的体裁、文字表现手法加以改编, 在不改变文章原有思想的前提下, 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之处, 从中选用最佳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的, 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同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三、通过想象模拟品味语言
记得金庸的小说曾经出现过一个大美女, 但是这个美女如何美金庸没有用具体的语言描述, 而是一句带过说这个女子是你想象中最美的女子。后来有些电视剧里出现了这个美女的形象, 但我们总是感觉不及原著里的美。什么原因, 其实这就是一种想象之美, 任由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 收到的也就是最佳的表达效果。在《济南的冬天》中“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让学生想象济南城四周都是小山, 远看蓝天与山, 就很容易想出“银边”的情景与“镶”这个的妙处。《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大多数学生教师没见过紫藤萝花, 就想象花的样子, 联系主旨, 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 知道作者是在赞美花的旺盛生命力。虽然没见到如此美景, 想象一样快乐。
四、真正沉潜到语言中去, 探求语言意义
文本创作留有意义空白, 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意义空白, 也就是深挖作者没有直白表现的文意, 让学生仔细推敲, 运用发散性的思维从深层次挖掘文章的更深一层含义。唯有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老王》中“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 我坐”是不是多余的?它不仅明确了二人社会身份的不同, 更显示了“我”和老王可以超越社会身份的局限, 进行亲切闲淡的难能可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我们学过的文章中使用类似写法的还有很多,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不要囫囵吞枣咽下整篇文章, 静下心去, 真正沉到文章中去。
五、加强语言的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