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味(精选12篇)
文化品味 篇1
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 以“校有特色、师有专长、生有特长”的思路, 力争形成文化底蕴深厚, 教育质量高, 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 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争创人民满意学校”的指导下, 以打造“书香、文明、平安、教学质量优质校园”,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管理日趋规范, 校园环境逐渐改善, 教学设施不断更新, 学校的各项工作井井有条。
一、学校高度重视, 工作扎实有效
抓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认真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领导班子在工作上统一认识, 作风民主, 处处以身作则, 要求教师做到的, 领导率先垂范, 勇挑重担。通过组织学习, 加强理想、信念、师德等方面教育,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 “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关心教师思想的提高。
二、突出学校特色创建主题———文化之魂
以“明德博学”文化作统领, 以“校园美、校风正、学风浓” 为定位和追求目标, 在学校的物质环境, 精神追求, 制度建设和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力求使学校的目标能在师生生活和学校课程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它鲜活的气息。
(1) 营造优美校园育人环境。“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无不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让校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体现出文化底蕴;让学校的草木、都成为知识的载体;让墙壁说话、花草发声;设计教育目标、知识目标;以处处是教育之地, 人人是教育之师;开展环境建设活动。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凸显文化主题“明德博学”。校门的对面立竖牌展示办学理念, 侧面的墙壁布置学生六会、班级评比栏、校务公开等主要内容。教学楼内有宣传栏、光荣榜、名人名言, 内涵丰富, 令人启迪;校园里杨柳参天、树墙整齐、生机盎然、葱葱郁郁的树木、教学楼前的花坛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处处彰显着校园文化的和谐之美;这里是学生健康、快乐、进步、学习的乐园。
(2) 营造校园墙体文化育人。学校设置古诗文诵读墙、爱国主义教育墙、中国梦主题教育墙、操场健体墙、安全教育墙, 体现校园文化多样化, 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道德品质。
(3) 营造班级文化育人。有班级墙壁文化, 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卫生角、图书角等, 教室前黑板上方配上富有本班个性特色的班风, 中间是国旗。《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张贴上墙。做到统一、整齐;教室后墙壁统一规划为专栏, 班级之星公示栏和学生作品展示栏, 以促进班内学生间的上进性;“学习园地”由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 凸显主题, 个性鲜明。
(4) 精心打造教室、办公室和功能室的文化。发掘班级文化、校史成果文化, 做到室室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和育人效果明显, 并将教师、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科普作品及小发明、小创造的作品和师生所获荣誉, 进行分类收集展示, 打造校史发展和办学成果相融合的综合育人文化室, 使之成为学校的育人基地。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特色, 布置办公室。墙壁上统一布置“办公室工作活动公示栏”, 做到师德师风标语、重要的规章制度等上墙, 为教师营造儒雅、健康的工作环境。
三、突出学校特色创建主题———精神之魂
(1) 宣传阵地建设。利用校园简报、广播室等内容, 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理念, 展示学生的各方面的才华, 创设厚重的文化氛围。
(2) 校本教材。学校编印《三字经》、《弟子规》、《书法》等校本教材。
(3) 规范、精细化管理。规范教师常规管理、教师评价制度, 学生日常管理、学生评价制度, 以“校园十佳、班级之星” 评比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评选。
(4) 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管理上我们的少先队、红领巾岗, 随着环境的不断美化, 人人都是自发的看护员。每天清晨和傍晚, 花园的砖道中、整齐的白杨下, 都有孩子读书的身影, 课余帮助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清扫马路两侧垃圾。
四、突出学校特色创建主题———活动之魂
(1) 交流学习。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派教师进行相互交流, 把外校经验带入, 把本校经验传出, 有力地推进了义务教育高效课堂的均衡发展, 互慧互利, 共同成长。多次在区级以上组织的征文、绘画、课堂教学等比赛中获奖。
(2)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编印校本、开展合唱、书法等社团活动, 做到周周有活动、人人有项目;广泛开展艺术、阳光体育活动, 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每天一小时, 阳光一辈子”的思想,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多角度接受美育, 提高审美标准。大课间活动的呼啦圈、旱冰、踢毽子等活动, 得到家长们的好评。
(3) 争做优秀少先队员活动。注重树立典型, 利用晨会、 课间集会、黑板报等宣传各种先进典型, 用榜样的精神引导学生, 弘扬正气。学校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 各班轮流值岗, 并对情况进行记录, 及时地反馈, 还设立了好人好事登记簿, 根据情况不定期地进行表彰。
(4) 强化安全教育活动。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 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多次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 开拓创新、奋发进取, 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争创特色学校而努力。
文化品味 篇2
马大・安诺德说:“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文化如此奇异,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低俗、恶俗、恶搞的文化往往能受到人们的亲睐。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人们绞尽脑计,如阳谷县与临清市为“金瓶梅”文化争得热火朝天,“潘金莲”收钱与游客合影留念。《世俗智慧的艺术》中所说:“人生本是一个蛮物,谁又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如今,连潘金莲这种道德滓渣都能粉墨登场,这样的俗文化又与禽兽有何区别呢?都说功力的衡量标准必然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过分地追求功用,忽视纯粹的精神生活已让国人的心智变低。
对于文化,我们应细细品味。闭目回想那首《赤壁怀古》,用心聆听苏轼的豪迈情怀;大声诵读李白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以述志抒怀,展现青春理想与人生抱负;冥思遐想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景。若我们能不让铜臭亵渎了这些经典,若能拥有一批以纯粹精神创造为乐的人,并且以拥有这样一批人为荣,这样我们便有希望产生世界级的文化伟人,在世界文化上有伟大的建树。
细细品味文化,应提高精神生活的水平。只有当我们注重精神生活,才能选出可摄取的文化精华进而细细品味。若精神层面要求低又如何谈得上品味。像现在很多非主流的青年无病呻吟,生活低级趣味,令人大跌眼镜。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或许一时流行,但流行过后呢?不免要埋葬于“时尚追求”中。并非反对创新文化,但文化应是一个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而写出的感想。经典永远是经典,那些祖祖辈辈流传歌颂的诗难道没有让我们细读品味的资格吗?在诗词的光环下永垂不朽的精粹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吗?不!别让铜臭、流行亵渎了经典,让我们一同细细品味文化。
四海商贾品味“文化大餐” 篇3
各路大师现场献艺
在今年的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上,全国的书画、美术、民间艺人等各路大师现场展示才艺,各显文化魅力,令中外参展商大饱眼福。东阳的中国竹编工艺大师何福礼,是传统文化产品的领军人物,他凭借一双巧手修复故宫乾隆御书房“倦勤斋”,展示了当代中国竹编工艺的最高水准。他在此次文博会上,摆开了400多平方米展区,把自己多年来创作的得意精品进行展出,他那以竹子为原材料编织的《渔翁》《哪吒闹海》《八仙竹丝花篮》《竹丝白鹤鼎》《千禧龙》《海螺》《关爱》等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参观者和采购商们赞叹不已,两位加拿大的参展商被何福礼的《渔翁》作品深深吸引住,连声赞叹中国竹编工艺了不起;文博会上以个人名义参展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显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北京天坛书画院副院长孙善民、实力派画家刘运禄、南京指书画家崔黎娟、中国画鹰名家黄妙德等数十名书画大家,带着500多幅书画作品来义乌赶“文化大集”。名家们在展馆摆开阵势现场挥毫泼墨,让中外参展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民间艺人朱奎荣17岁开始就在樟木版上雕刻,这次展出经他灵巧双手雕刻的一幅《熊猫百态图》和一幅《春晓汉宫图》,让来自美国的采购商们啧啧称奇;义乌“优秀民间艺术家”朱新琦带来的80多幅剪纸中,有幅长达7米的《清明上河图》,刀法精细,令人叹为观止;58岁的朱小弟老家住在义乌廿三里街道老街,是当地远近闻名“风筝王”,在他展台上展出的一个高达3..25米的龙头十分引人注目。他介绍说摆在展台上的是大龙风筝的头,它的身子长度要超过100米,放飞起来十分壮观。
传统工艺大放异彩
梅湖会展中心3号馆,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等“丽水三宝”特别抢眼。丽水市委宣传部文化处长江山介绍说,丽水三宝就像瑰丽多姿的一朵奇葩,近年来产业越做越大。尤其是2006年青田石雕荣登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后,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将青田石雕列入省“四个一批”重点文化产业,这给“丽水三宝”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青田石雕年产值达4.2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万,2006年吸引外地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
宝剑和青瓷是龙泉享誉千年的两张“金名片”,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龙泉市政府在恢复和修缮古窑遗址上不遗余力,一些企业也是主动高薪聘请民间工艺大师致力挖掘失传的工艺,恢复和重现古代剑瓷文化。如今,龙泉古窑作坊也成了旅游景点,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多达上万人次,其生产的仿古瓷器更受游客青睐,产品畅销世界各地。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何炳钦,研究中国瓷器已有30多年,他创作的瓷器作品清新大方,有着很强的现代艺术感,他携来代表作《荷》,采用了非常复杂的胶泥贴花工艺,造型别致,展出后成了瓷器玩家的心头爱。
有着700年文化历史的义乌丹溪红曲酒酿造工艺这次也搬进展馆。红曲酒是义乌当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义乌丹溪酒业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搞科研攻关,使“丹溪红曲”配方日臻完善,创新丹溪红曲酒酿造工艺,成了我国黄酒业第一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红曲酒类。义乌丹溪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豪锋说:“通过现场酿造工艺展示和品尝,使丹溪红曲酒产品知名度大大提高,如今丹溪红曲酒不但香飘全国,而且漂洋过海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
创意产业成新亮点
文博会上虽然文体用品、画框工艺、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仍唱“主角”,但“时尚产业”、“朝阳产业”已渐显芳容。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的约翰·霍金斯,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今天义乌创意行业“卡通设计”、“影视制作”已崭露头角,“文物开掘”、“广告策划”等已有可观的市场,音乐、出版、古玩、表演艺术等已渐成“气候”。笔类商品是本届文博会文化用品行业展出率较高的商品之一,这些制笔企业的展品融合了许多创意因素,令采购商们眼睛一亮,如“一次性使用笔”、环保笔、防近视防驼背笔等等。在义乌新港制笔有限公司展位前,采购商关注着他们展出的“一次性使用笔”。上海外贸公司一位采购商说,这款“一次性使用笔”使用方便,价格较同类产品低,使用范围广泛,各类市场都能接受它。因此这款平民价位笔成了客商下单的首选产品。
福州一家智能笔企业做足了创意文章,一支智能笔零售价达168元。该智能笔运用了光学、电子学、机械学等多钟原理,在笔中内置红外感应器和高科技智能芯片。学生在写字过程中若坐姿不正确,笔芯就会自动缩进而无法书写,只有当坐姿正确时笔才能正常书写,因而该笔能够科学纠正学生错误坐姿,防止学生脊柱弯曲,以保护视力和防止近视。展位负责人黄俊彪说,这款笔获得了中国知识产权局优秀创意奖和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奖。
Yiwu Expo Highlights Cultural Charms
By Zhang Jiancheng
The Yiwu Cultural Products Expo, just held in central Zhejiang’s Yiwu, home to the nation’s largest marketplace for daily commodities, was more than a three-day blockbuster succes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s worth 1.75 billion yuan. The expo showcased the best of China’s arts and crafts to 56,576 domestic and 4,1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eople and a larger crowd of audience. 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expo.
Masters of Arts and Crafts
A lot of masters presented the charm of their arts and crafts at the expo. He Fuli, a national master of bamboo-weaving,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best of the craft. His masterpieces were displayed in an area of 400 square meters.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not only displayed more than 500 pieces of their works but also demonstrated their skills on the spot at the expo. Zhu Rongkui, an experienced virtuoso who started carving on camphor boards at 17, displayed a sculpture of pandas and an artwork of girls at an ancient palace. A paper-cut virtuoso named Zhu Xinqi displayed a 7-meter-long paper-cut version of an ancient painting tour de force named A Riverside Scene on the Day of Qingming. The 58-year-old Zhu Xiaodi, a local folk artist known as the king of kites in his hometown, displayed a 3.25-meter-tall dragon head at the expo. He said that it was part of a 100-meter-long kite and that the whole dragon looked extremely magnificent flying in the air.
Traditions
Traditional products were conspicuous at the expo. Stone sculptures, celadon pieces, and swords are the three treasures of Lishui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The trio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nd have become strong industries. The industry of stone sculptures of Qingtian County, placed on the list of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2006, now is the county’s economic pillar. The industry produces stone sculptures worth 420 million yuan a year and employs more than 30,000. In 2006, about 400,000 tourists came to Qingtian to see its carved stone wonders and brought in an income of 230 million yuan.
Swords and celadon are the golden name-cards of Longquan (Dragon Spring) County. The two traditional crafts and their products are also on the list of the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Local manufacturers have now restored the lost art of sword making and developed new product lines of celadon.More than 10,000 tourists come to see the site of an old kiln a year. Many artists brought their best porcelain masterpieces to the expo, which attracted elitist collectors.
A local winery exhibited a red-colored rice wine. The 700-year-old beverage is a popular drink. The winery has improved its formula and process and the rice wine is the first in the country that has acquired an organic food certificate.
Innovations
New products surfaced at the expo although the major products at the expo were sports goods and stationery, art frames, wall calendars and New Year prints, and printing and packing materials. More and more local companies are now engaged in anima productions, advertisement, film and television features, music, publication, antiques and performance arts. There were also new products in traditional categories. For example, some companies exhibited newly created writing tools. A company in Yiwu received lots of orders for its innovative disposable pens. A company from Fuzhou, capital of neighboring Fujian Province in the south, exhibited a pen whose writing tip will automatically draw back and refuse to write if the writer sits in incorrect ways. The high-tech pen also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解读《三字经》品味传统文化 篇4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 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 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 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 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 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 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 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 有义方。教五子, 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 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 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 而不好好教育, 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 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 非所宜。幼不学, 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 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 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 又无知识, 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 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 就不懂得礼仪, 不能成才。
8.为人子, 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 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 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 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 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 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 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 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 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 次见闻。知某数, 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 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知十百千万之数, 识古今圣贤之文。
12.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 然后十个十是一百, 十个一百是一千, 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 天地人。三光者, 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 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 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 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 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 曰秋冬。此四时, 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 春去夏来, 秋去冬来, 如此循环往复, 永不停止。
16.曰南北, 曰西东。此四方, 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 这叫做“四方”, 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 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 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 木金土。此五行, 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 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 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 甲至癸。十二支, 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又叫“地支”, 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 日所躔。曰赤道, 当中权。
【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 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 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 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 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 温暖极。我中华, 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 温度最高, 气候特别炎热, 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 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 霜露改。右高原, 左大海。
【解释】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 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 曰淮济。此四渎, 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 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 嵩恒衡。此五岳, 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 称为“五岳”, 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曰士农, 曰工商。此四民, 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 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 称为“四民”, 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5.曰仁义, 礼智信。此五常, 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 社会就会永葆祥和, 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 不可怠慢疏忽。
26.地所生, 有草木。此植物, 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 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 这些属于植物, 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7.有虫鱼, 有鸟兽。此动物, 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 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 有的能在陆地上走, 有的能在水里游。
28.稻粱菽, 麦黍稷。此六谷, 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 像稻子、谷子、豆类、小麦、玉米和高粱, 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29.马牛羊, 鸡犬豕。此六畜, 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 这叫“六畜”。这些动物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 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0.曰喜怒, 曰哀惧。爱恶欲, 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作喜, 生气叫作怒, 悲伤叫作哀, 害怕叫作惧, 心里喜欢叫爱, 讨厌叫恶, 内心很贪恋叫作欲, 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1.青赤黄, 及黑白。此五色, 目所识。
【解释】青色、赤色、黄色、黑色和白色, 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 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32.酸苦甘, 及辛咸。此五味, 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 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 有酸、苦、甜、辣和咸, 这五种味道。
33.膻焦香, 及腥朽。此五臭, 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 气味主要有五种, 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4.匏土革, 木石金。丝与竹, 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 分为八种, 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 称为“八音”。
35.曰平上, 曰去入。此四声, 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 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6.高曾祖, 父而身。身而子, 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 曾祖父生祖父, 祖父生父亲, 父亲生我本身, 我生儿子, 儿子再生孙子。
37.自子孙, 至玄曾。乃九族, 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 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8.父子恩, 夫妇从。兄则友, 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 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 哥哥对弟弟要友爱, 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39.长幼序, 友与朋。君则敬, 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 臣子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40.此十义, 人所同。当顺叙, 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 千万不能违背。
41.斩齐衰, 大小功。至缌麻, 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2.礼乐射, 御书数。古六艺, 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 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3.惟书学, 人共遵。既识字, 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 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 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 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4.有古文, 大小篆。隶草继, 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 这一定要认清楚, 不可搞混乱了。
45.若广学, 惧其繁。但略说, 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 实在是不容易的事, 也无从下手, 但如能做大体研究, 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46.凡训蒙, 须讲究。详训诂, 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 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 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 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7.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 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 把小学知识学透了, 才可以读“四书”。
48.论语者, 二十篇。群弟子, 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 以及弟子的弟子们, 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49.孟子者, 七篇止。讲道德, 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 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0.作中庸, 乃孔伋。中不偏, 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 “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51.作大学, 乃曾子。自修齐, 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2.四书熟, 孝经通。如六经, 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 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 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3.诗书易, 礼春秋。号六经, 当讲求。
【解释】《诗经》《尚书》《易经》《周礼》《戴礼》《春秋》, 号称“六经” (一说《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经》《春秋》为“六经”, 后《乐经》散失, 称为“五经”) , 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 应当仔细阅读。
54.有连山, 有归藏。有周易, 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 我国古代的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5.有典谟, 有训诰。有誓命, 书之奥。
【解释】《尚书》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 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 即治国计划;三训, 即大臣的态度;四诰, 即国君的通告;五誓, 起兵文告;六命, 国君的命令。
56.我周公, 作周礼。著六官, 存治体。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 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57.大小戴, 注礼记。述圣言, 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 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 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58.曰国风, 曰雅颂。号四诗, 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 合称为“四诗”, 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 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59.诗既亡, 春秋作。寓褒贬, 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 《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 所以孔子就作《春秋》, 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60.三传者, 有公羊。有左氏, 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 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 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1.经既明, 方读子。撮其要, 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 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 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2.五子者, 有荀扬。文中子, 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 便称为子书。
63.经子通, 读诸史。考世系, 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 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 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 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4.自羲农, 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 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 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5.唐有虞, 号二帝。相揖逊, 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 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 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 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 在两位帝王治理下, 天下太平, 人人称颂。
66.夏有禹, 商有汤。周文武, 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 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 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7.夏传子, 家天下。四百载, 迁夏社。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 夏被汤灭掉, 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68.周武王, 始诛纣。八百载, 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 杀死纣王, 建立周朝, 周朝的历史最长, 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69.周辙东, 王纲坠。逞干戈, 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 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70.始春秋, 终战国。五霸强, 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春秋时期, 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71.嬴秦氏, 始兼并。传二世, 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 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 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 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 天下又开始大乱, 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2.高祖兴, 汉业建。至孝平, 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 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 到了孝平帝时, 就被王莽篡夺了。
73.光武兴, 为东汉。四百年, 终于献。
【解释】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 天下大乱, 刘秀推翻更始帝, 恢复国号为汉, 史称东汉光武帝, 东汉延续四百年, 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74.魏蜀吴, 争汉鼎。号三国, 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 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 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 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 建立了晋朝, 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75.宋齐继, 梁陈承。为南朝, 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 不久就衰亡了, 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 国都建在金陵。
76.北元魏, 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 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 建立了北齐。
77.迨至隋, 一土宇。不再传, 失统绪。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 建立了隋朝, 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 荒淫无道, 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78.唐高祖, 起义师。除隋乱, 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 最后隋朝灭亡, 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 取得了天下, 建立起唐朝。
79.二十传, 三百载。梁灭之, 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 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 建立了梁朝, 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 历史上称为后梁。
80.梁唐晋, 及汉周。称五代, 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 历史上称作“五代”, 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81.炎宋兴, 受周禅。十八传, 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 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 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82.辽与金, 皆称帝。元灭金, 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 自称皇帝, 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 建立了元朝, 重又统一了中国。
83.舆图广, 超前代。九十年, 国祚废。
【解释】元朝的疆域很广大, 所统治的领土, 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 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84.太祖兴, 国大明。号洪武, 都金陵。
【解释】元朝末年, 明太祖朱元璋起义, 最后推翻元朝统治, 统一全国, 建立大明, 他自己当上了皇帝, 号洪武, 定都在金陵。
85.迨成祖, 迁燕京。十六世, 至崇祯。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 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 直到崇祯皇帝为止, 明朝就灭亡了。
86.权阉肆, 寇如林。李闯出, 神器焚。
【解释】明朝末年, 宦官专权, 天下大乱, 老百姓纷纷起义, 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 迫使崇祯皇帝自杀, 明朝最后灭亡。
87.清世祖, 膺景命。靖四方, 克大定。
【解释】清军入关后, 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 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 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88.由康雍, 历乾嘉。民安富, 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以后, 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 在此期间, 天下太平, 人民生活比较安定, 国家也比较强盛。
89.道咸间, 变乱起。始英法, 扰都鄙。
【解释】道光、咸丰年间, 发生了变乱, 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 直攻北京。
90.同光后, 宣统弱。传九帝, 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 一直到宣统皇帝, 国势越来越破败不堪。传了九代, 满清王朝就灭亡了。
91.革命兴, 废帝制。立宪法, 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 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 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92.古今史, 全在兹。载治乱, 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 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 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93.史虽繁, 读有次。史记一, 汉书二。
【解释】中国历史书籍虽然纷繁、复杂, 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 然后读《汉书》。
94.后汉三, 国志四。兼证经, 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 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 还要参照经书, 参考《资治通鉴》,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95.读史者, 考实录。通古今, 若亲目。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 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 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96.口而诵, 心而惟。朝于斯, 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 要有恒心, 要一边读, 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 才能真正学好。
97.昔仲尼, 师项橐。古圣贤, 尚勤学。
【解释】从前, 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 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 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 尚不忘勤学, 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98.赵中令, 读鲁论。彼既仕, 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 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 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 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 而忘记勤奋学习。
99.披蒲编, 削竹简。彼无书, 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 买不起书, 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100.头悬梁, 锥刺股。彼不教, 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 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101.如囊萤, 如映雪。家虽贫, 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 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 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102.如负薪, 如挂角。身虽劳, 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 以砍柴维持生活, 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 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103.苏老泉, 二十七。始发愤, 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 号老泉, 小时候不想念书, 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 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 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104.彼既老, 犹悔迟。尔小生, 宜早思。
【解释】像苏老泉上了年纪, 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 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 发奋读书, 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105.若梁灏, 八十二。对大廷, 魁多士。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 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 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 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106.彼既成, 众称异。尔小生, 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 尚能获得成功, 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 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 立定志向, 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107.莹八岁, 能咏诗。泌七岁, 能赋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 八岁就能吟诗, 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 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108.彼颖悟, 人称奇。尔幼学, 当效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 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 应该效法他们, 努力用功读书。
109.蔡文姬, 能辩琴。谢道韫, 能咏吟。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像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 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110.彼女子, 且聪敏。尔男子, 当自警。
【解释】像这样的两个女孩子, 一个懂音乐, 一个会作诗, 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 更要时时警惕, 充实自己才对。
111.唐刘晏, 方七岁。举神童, 作正字。
【解释】唐玄宗时, 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 才只有七岁, 就被推举为神童, 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112.彼虽幼, 身已仕。有为者, 亦若是。
【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 但却已经做官来, 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只要勤奋好学, 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113.犬守夜, 鸡司晨。苟不学, 曷为人。
【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 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 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 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114.蚕吐丝, 蜂酿蜜。人不学, 不如物。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 蜜蜂可以酿制蜂蜜, 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 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真不如小动物。
115.幼而学, 壮而行。上致君, 下泽民。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 上替国家效力, 下为人民谋福利。
116.扬名声, 显父母。光于前, 裕于后。
【解释】如果你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民就会赞扬你, 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 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 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117.人遗子, 金满籯。我教子, 唯一经。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 我却不同, 只有一部《三字经》, 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 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118.勤有功, 戏无益。戒之哉, 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 只是告诉孩子们, 凡是勤奋上进的人, 都会有好的收获, 而只顾贪玩, 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品味传统文化作文 篇5
泡一壶香茗,焚一段古香,翻开历史的篇章。一首诗,一首词,都是历史的脚步。诗词,让我爱上传统文化。
豪迈唐诗,太白之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心灵;拥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仗剑天涯的豪情;又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旷达心胸。读罢,我不禁对那盛唐景象赞不绝口,又对李白豪迈潇洒的性格羡慕不已。
悠然晋诗,陶潜之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面对浑浊的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高雅心境实则可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旷达胸襟,让他面对逆境也依旧快乐。读罢,我领略了陶渊明的`胸怀。
洒脱宋词,东坡之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拥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那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情怀,又有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细腻情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洒脱深深感染了我。读罢,我豁然开朗。
发展语言能力 提高文化品味 篇6
一、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的本质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那么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变讲堂为学堂。朱智贤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定义,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即客观存在的言语成品和言语过程是主体形成语感的源泉。[1]对于语感训练许多老师感到难以下手,因为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的心理感受力,是虚而又虚,玄而又玄的。这几年一批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有志之士积极投身于语感实践之中,使语感教学朝着可操作性发展,如:浙江的王尚文、上海的王荣生、内蒙古的韩雪屏、湖北的洪镇涛等。下面以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来具体说明:
这是笔者在校内公开课上教学乡土教材《情系上林湖》的一个实录片段:
“记得前年我与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和画家程十发一起到日本去,在东京新大谷饭店的一个宴会厅里,与一群日本的汉学家坐在一起闲聊,不知怎么说起了我的籍贯,好几个日本朋友夸张地瞪起了眼,嘴里发出“嗬——嗬——”的感叹声,像是在倒吸冷气。他们虽然不太熟悉严子陵和黄宗羲,却大谈王阳明和朱舜水,最后又谈到了河姆渡,倒吸冷气的声音始终不断。他们一再把手按在我的手背上要我确信,我的家乡是神土,是福地。”
师:这一段一共才三句话,大家读后在语言上有什么感受?
生1:我读后觉得描写得很生动。如第一句中的叹词“嗬——嗬——”和动词“瞪”一起把日本汉学家的惊讶之情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而且还用了比喻把“嗬-嗬-”的读法给写了出来。
师:好!那么你能读一下吗?
生1:夸张地模拟了倒吸冷气的声音。(学生一片笑声)
生2:我以为“日本的汉学家”和“闲”字为下文作了铺垫。因为是“日本的汉学家”,所以对中国文化了解,“闲”字说明没有明确谈话目的,所以才会聊到“我的籍贯”。
生3:我觉得第二句中“始终”起到了强调作用。
师:注意到“倒吸冷气的声音”没有?它也是起到了强调作用的啊!
生4:我注意到了,他们“倒吸冷气”的原因是“要我确信,我的家乡是神土,是福地”。“神土,福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倒吸冷气”是充满了向往之情。
生5:我认为第三句中的“一再”“按”,一个副词和一个动词把那种要我确信和充满了向往之情的真挚感情给写出来了。
师:是啊,朱舜水对于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余姚又是朱舜水的故乡,河姆渡又是现在知道的水稻文明的起源,所以日本的汉学家充满了向往之情。大家对语言的敏感度非常的高,那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的理解,为全段定下朗读的基调,注意轻重、语速,然后自己自由地朗读。(生做符号,自由地读)再抽读。
举这个实例主要来说明语感教学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要学生熟练地掌握“增”“删”“移”“换”等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创设语境,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如何使用语言去表情达意,加以美读感染,让文章的解读从美与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真正走入作品,去比较揣摩语言,提高语言修养来获得理性认识。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
二、提高文化品味
在中考不考课内现代文的背景下,使老师和学生们有了专题学习的时间,能把视野投入到经典作品之中。笔者在经典中选择了《论语》,为什么选择《论语》呢?是基于以下考虑:
1.最初是因为中考中有课外文言文语段,笔者认为多讲、多读、多背是可以增加学生的文言语感积累。
2.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和家长、老师常常难以沟通。《论语》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可以使学生感悟。
3.要了解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儒家思想;要了解儒家思想,必须了解孔子思想;而要了解这一切,必须读《论语》。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那么我们怎么读它呢?
根据上述第2点和《论语》的实质选定了《论语》中的“孝”“学”“交友”“仁”四方面的内容。
为了“学以致用”,不仅弄清文意,更是结合实际,推荐学生看《于丹论〈论语〉》,体悟古为今用的方法。
3.方法上先老师给出归类的专题句子进行讲解,再由学生背诵、品评,最后形成文字。以《论语》中的“孝”为例: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之?”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我们来看一下学生的感悟:
以前“孝”只是一个概念,认为长大了要赡养父母,对父母好就是“孝”。现在才知道赡养只是最基本的,让父母不担忧我才是“孝”啊!(马彬涌)
“色难”,是我最难做到的,平时,我在学校里受了气,回到家中乱扔东西,对父母声嘶力竭地吼叫是多么不应该啊!(李冰雅)
我以前出去玩,不知道回来的时间,父母到处找我,学了“父母唯其疾之忧”后才明白我是那么的不孝敬啊!(伍晓燕)
……
家长们读了子女的感悟后,明显感觉和子女的代沟缩小,更容易交流了。而且学生通过学习,陶冶了情操。原来在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下,现在独生子女已明显具有唯我独尊的倾向,如在“礼”专题之前,有许多学生认为那些礼节很是虚伪,在学后知道了这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是行为的规范,是立身处世之本。 现在有很多学生愿意主动在课外去研读中国传统经典作品。通过学习,学生主动探究精神涌现,增强了人文思索及对祖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感。
语文课程要变成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继承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文化品味的课程,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文化品味的提高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品味: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 篇7
一、从中国酒文化的传统思想看汉英语相关语词表达的异同
(一)中西方文化中对酒的理解
酒在历史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西方人对酒的理解趋向于权力的象征,赋予它高贵、奢华的形象。他们认为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这种人生观,反映在西方的文化里,就有借酒解愁的俗语,如drink one’s sorrows/troubles drown one’s troubles away, drink down sorrow等。但在西方酗酒从来都会遭到谴责。谁要在大庭广众下喝醉了,就必然要引来公众侧目而视,尤其是在英国那种绅士国家。这就是为何alcoholic(酒鬼)和吸毒者一样难听,而drunkard?(醉汉)就是野蛮人的同义词。
酒文化是以酒为特指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中华酒文化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要以酒祭祀天地神灵,宗族祖先,无酒不成礼。在现代,酒仍然是社会生活中礼尚往来的重要手段。数千年来,酒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酒的地方必然少不了文学的创作。酒是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的一种灵感激发剂。我国历史上就有“酒文一家”之说。可见,酒与艺术的结合,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
(二)汉字“酒”与英语对应词的比较
酒自产生以来,便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关心人性之善恶,也体现在对“酒”的造字上。英语中有许多与汉语“酒”相对应的词,但都不能完全相对应。alcohol原指酒精,现在也用来泛指任何含有酒精的能醉人的饮料,像葡萄酒、啤酒、烧酒等。drink通称包括酒的各种饮料,也可特指酒。liquor, spirit (s)均指非发酵的烈酒或蒸馏酒,相当于汉语的“烧酒”、“白酒”、“白干”。
(三)中国酒文化在汉语中的独特表达形态
既然做人要有道、有德和有品,饮酒当然也要讲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道”是关于酒和饮酒的道理,“酒德”指酒后的行为,酒品指饮酒的旨趣和品德。“酒德”的语义转变也体现了酒的两重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酒德的词义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多指喝酒的豪爽程度。这里的酒德或酒品其实应译为drinking manner。儒道崇尚闲情逸致、追求超凡脱俗,饮酒也可以有不同的兴致(如“酒兴”)。
(四)酒礼的汉英词语的比较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与礼的关系由来已久,且喝酒吃饭也可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贵贱、尊卑、长幼等礼仪规范。中国人讲酒礼,并不等于英美人没有酒礼。他们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但不一定喝光,也从不劝酒。英语toast或drink就是提议祝酒,或是为某人干杯的意思。toast一词也可指接受祝酒的人或事,即令人敬慕的人(尤指女士)。
二、从西方酒文化的传统思想看英汉语词的相关表达的异同
(一)西方传统思想
在欧洲,尤其是在以美酒和浪漫著称的法国,饮什么样品类的美酒,配用什么样相应的酒杯,是有一定之规的。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应包括一只酒樽,一套水杯,一套红酒杯,一套香槟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
(二)中国传统思想
在中国的餐桌上,大家喝的酒一般是啤酒,如哈啤、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或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北京二窝头等。在美国,喝啤酒的人很多。但是,我很少见到美国人有直接喝酒精浓度很高的白酒。还有,我极少见到美国人在餐桌上互相敬酒,大家通常都是各喝各的。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1. 英语酒神和汉语“酒神”
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英语中有关酒文化的一些词语也打上了希腊、罗马神话的烙印,那是汉语无法对应的。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在罗马神话中称巴克斯(Bacchus)。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与酒神相关的英语词语有很多。Bacchus一词可用来通称酒,如a son (priest) of Bacchus酒神之子(即为酒鬼)。bacchant作形容词意为狂饮作乐的,作名词称狂饮作乐者;bacchic作形容词指醉的、狂欢狂饮的,但同时也指喧闹的;Bacchae原为酒神的女伴,酒神的女性崇拜者或女祭司,现指参加酒神节狂欢的妇女们。
2. 有关酒吧的英语词语和相近的汉语词语
欧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又是它的延伸:酒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颠覆现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动力。在现代,古希腊的酒神精神在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形成了其独特的酒吧文化。首先,酒吧或酒馆的种类有很多,除了bar,还有pub(英)啤酒馆,alehouse啤酒馆(麦芽酒店),sa-loon(美国西部城镇典型的)酒,beer parlor(加拿大)啤酒吧,drinkery(美国)酒吧,waterhole(美国俚语)酒吧间,groggery(英国)低级酒吧间等。还有各种各样类似于酒吧的饮酒聚会,如beer bus(啤酒宴会),cocktail party(鸡尾酒会),bottle party(自带瓶酒的宴会)等。在美国有bottle club饮酒俱乐部,澳大利亚的英语俚语中表示狂饮作乐的聚会有很多方式。
中西方酒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内容丰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尤其是那些相关的俗语词汇,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摘要: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 中西方 (甚至国与国之间) 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对中西方酒文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颇有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中国酒文化大典.国际文化出版社.
[2]民间酒俗.中国社会出版社.
[3]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中的隐蔽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文化品味 篇8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多年来, 我们光谷五小一直在课堂教学实践和创新上不断的进行尝试, 寻找切合学校实际, 适合并满足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年前, 孔德勇校长根据学校实际提出“五行平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倡导研讨“五行教育”之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冉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五行教育和谐课堂模式“和谐”的魅力, 她通过“复习导入, 激情似火———初读感知, 积木成林———品读感悟, 灵动如水———提炼升华, 点石成金———巩固训练, 踏实如土”五个环节, 运用“想一想、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的方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打造了一节别有魅力和内涵的和谐课堂。
一、师生“互动”的课堂
有效的师生互动, 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 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思维活跃的特点, 冉老师开课创设情境, 带小朋友们去小青蛙家做客, 然后通过层层闯关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考虑到识字很枯燥, 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老师将闯关游戏引入课堂, 把五行教育“平衡”“和谐”的核心理念贯穿其中, 整节课让孩子们快乐识字, 轻松阅读, 师生互动, 使课堂一派和谐。
二、学生“自主”的课堂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在这节课初读感知部分中冉老师给孩子们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把句子读通顺, 难读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让孩子们读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把初读权留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 发展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潜能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
三、师生“共享”的课堂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形成一种相似、和谐的振动, 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这篇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写青蛙听了小动物们的建议后, 逐步改善了烂泥塘周围的环境, 再一次吆喝卖泥塘。青蛙第二次吆喝的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教学时, 冉老师除了采用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还运用了引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在冉老师引读下, 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文本内核, 并且兴趣盎然, 在读中充分感悟。此时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教与学的成长共享。
四、激活“生命”的课堂
叶澜教授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在品读青蛙的吆喝后, 冉老师让孩子们发挥想象, 想象泥塘变美后, 你可以在这里干什么?适机让学生仿照“你可以……你可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孩子们开动脑筋, 说出了很多令人很享受的事情, 孩子们灵动如水的智慧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五、传承“文化”的课堂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 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纵观冉老师的这节课, 从她教学设计的五个环节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 无处不将五行文化“平衡”“和谐”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就连老师最细小的一句评价语如“你的思维真是灵动如水呀!”、“你的学习欲望真强烈, 就行一棵旺盛的小树苗!”等等, 都体现了五行“水”和“木”元素的丰富内涵, 更展现了五行文化的魅力。
文化品味 篇9
深层次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本土特色文化深度挖掘、推动本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是党报的一项重要工作, 更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本地特色文化的挖掘, 更能让报纸的内容贴近读者、吸引读者, 增强报纸的亲和力、影响力。垫江日报作为垫江本地唯一的一张党报, 坚持把挖掘地方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先后对读者熟悉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习俗与民风民情的垫江铜管乐、垫江书画、垫江武术、垫江川剧、垫江龙灯、垫江威风锣鼓等进行深度调查采访报道, 有力地推动了垫江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1年10月起, 垫江日报精心策划, 推出了“垫江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系列报道。垫江书画艺术源远流长, 本报记者先后走访了董世族、曾教宽、黄乾清等垫江书画名家, 撰写了《让“书画之乡”重振雄风》稿件, 建议要加强书画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外交流、广泛开展书画艺术教育等, 提高垫江书画艺术在重庆及至全国的影响。《让垫江铜管乐“叫好”又“叫座”》对我县铜管乐产业兴起、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查, 并就如何引导铜管乐队抱团发展、注重节目文化内涵、打造精品节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让垫江武术雄风再起》提出, 垫江武术要注重标准化建设, 对中小学生进行武术普及教育, 让垫江武术真正走出垫江, 再展雄风。《垫江川剧路在何方》、《威风锣鼓敲出垫江人的精气神》、《“坝坝舞”舞出文明和谐新风》、《把垫江龙灯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等稿件, 对我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作了调查采访报道。
近20篇“垫江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系列报道, 唤起了读者对垫江本地特色文化的记忆, 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读者还给本报来信, 对垫江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多角度展示本土文化元素, 展现鲜活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
随着垫江城市建设进度的加快, 原来的一些老街道、建筑遗迹、历史古迹等正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褪去, 让许多垫江人怅然若失:凌云书院、奎星楼早已被拆除, 如今只留下一个地名;诏书阁建筑群毁灭殆尽, 只剩下一座阁楼孤独地立在那里;陈家巷老民居已经全部拆除, 原址上新建了居民小区;城隍庙异地重建, 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从2012年1月起, 垫江日报开设“老茶馆”栏目, 向读者讲述垫江老地名的来龙去脉, 讲述垫江的传说故事, 讲述垫江的风土人情。记者们来到市民中间, 向他们广泛征集新闻线索, 挖掘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垫江民间史料, 为读者们讲述了晒儿坡的来历、书院桥、南门坝、封门铺的传说、垫中诏书阁、宝鼎光相寺、报恩寺的传说等一大批老垫江背后故事, 展现了垫江的历史变迁, 丰富了垫江的文化史料。“老茶馆”多角度展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元素, 让人们远去的情感、逐渐消逝的城市记忆在报纸中逐一呈现, 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记忆, 同时, 也增强了公众对地方文物和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老茶馆”栏目的开设, 让报纸与读者形成良性互动, 增进了报纸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感和互动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昔日垫江人从事的“老行当”也逐渐成为过去, 慢慢地消失在市民的记忆中。记者们把那些正在消失的、或者已经消失的城市记忆用语言和图片加以复原, 重新勾起了市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即将消失的老行当”栏目, 用语言和图片把剃头铺、铁匠铺、爆米花、磨菜刀等昔日的“老行当”呈现在读者面前, 把读者又拉回到过去的生活中, 亲切感不言而喻。
地方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产物, 更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面镜子。垫江日报在展示市民生活的同时, 开辟“垫江方言”专栏, 对“洗白”、“灯晃”、“打王逛”、“卡卡角角”、“理麻”、“瓜西西”、“扯把子”等垫江地方方言的来历、包含的意思等作了解释和说明, 一方面展示了垫江话的语言特点,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垫江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细致的表达能力。读者也在对方言的解读中读出了特有的亲情和乡情。
全方位开展本土文化传播, 打造品牌栏目提升报纸影响力
垫江日报肩负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播使命, 坚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 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唱响主旋律, 刊登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的文化作品, 全方位开展地方本土文化传播, 打造报纸品牌栏目, 提升报纸影响力和吸引力。
副刊是报纸传播文化、培育新人的重要阵地。垫江日报开设“牡丹苑”文学专版, 刊登本县作家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 培养推出文学新人。开设“芳草地”学生习作专版, 刊登全县各中小学生的作文,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他们的文学爱好, 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开设“摄影”、“书画”专版, 刊登本县摄影家、书法家、画家的作品。开设“书香垫江·悦读”专版, 向全县读者推荐好文章、好评论、读书心得和新近出版的好书、好读物。垫江日报副刊既注重知识性、思想性, 又能够雅俗共赏, 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副刊内容的不断丰富、助推了“书香垫江”建设, 也提升了报纸的档次和质量。
2013年是新中国成立64周年, 也是垫江解放64周年。垫江日报抓住时机, 策划开展了“庆祝垫江解放64周年”一系列报道, 多角度深层次挖掘, 展现全县人民鲜活厚重、真实感人的垫江记忆。向全县人民征集垫江老照片, 通过今昔对比, 让大家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开展“我的这些年”征文活动, 让读者讲述自己及家人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变迁, 歌颂如今的幸福生活。《煤油灯的故事》、《油渣儿面》、《赶客车》、《露天电影的记忆》等征文, 以读者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可喜的变化, 讴歌了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记者还走进基层, 寻访当年参加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的老红军、老八路等英雄人物, 收集垫江珍贵历史资料。在国庆节当天, 垫江日报还出版了“为祖国喝彩”国庆节特刊, 整理汇编了“垫江历史上的第一”、“垫江解放以来大事记”、“垫江和平解放的前前后后”、“从出行看变化”等稿件, 让全县人民对垫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庆祝垫江解放64周年”系列报道历时1个月, 从方方面面回顾了垫江解放的历史足迹, 挖掘出众多新闻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许多读者给本报来信, 认为“庆祝垫江解放64周年”系列报道有份量、有深度, “为祖国喝彩”国庆节特刊对垫江历史发展的报道非常全面, 有收藏价值。
文化品味 篇10
1 创建和谐校园, 彰显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走在学校校园里, 横幅标语展示育人理念, 格言警句启迪昂扬人生, 校训高悬, 催人奋进。“红色文化长廊”“国学文化橱柜”“科技文化长廊”令人流连。每一条走廊、过道上, 张贴精致匾额。这些牌匾上的格言警句都是向师生们征集, 由他们创作或收集的。一句句发人深省、激励人心的语句是高升学生的座右铭, 是照亮他们生命之旅的盏盏心灯。经过绿化、美化的校园生机盎然, 整洁宜人。如茵的草坪呈现出勃勃生机, 崭新的塑胶操场, 各色的楼群与周边的绿树及各色花朵相映成趣。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室都成为了学校显性文化的要素并被赋予教育功能, 形成了“高雅的文化环境熏陶人、高尚的文明环境塑造人”的良好氛围, 真正做到了环境育人,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 活动为载体, 繁荣校园文化
每年学校都会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让全校师生参与进来。成功举办了多届科技节活动、学雷锋活动、感恩教育活动、艺术节庆祝活动、庆“五四、六一”活动、建党文艺汇演、庆国庆活动、迎新春活动。形式多样的文娱表演, 如歌舞表演等吸引了全校师生和周边居民2万余人参与观看。
体育特色教育厚积薄发。自建校以来, 高升学校师生在各级运动会和各类比赛中成绩长期名列前茅, 积淀出巨大的学科优势和独特的体育文化。
艺术之花绽放校园。学校合唱团、鼓乐队、舞蹈队、篮球队、田径队、羽毛球队、绘画组、棋类组、科技小发明组、美术班等兴趣小组的成立, 为学生营造了丰富、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第二课堂, 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校园“新生广播站”、班级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为学生的成长心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书香文化异彩纷呈。“留守儿童爱心图书室”“班级图书角”“营造书香班级活动”“爱的退书推荐评选活动”“班级格言”“设计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活动”“书信比赛”让学生在书香中用心灵和书进行交流, 学做真人, 探求真知。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营造了高升学校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 创建了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学会思考, 关注人生。激发师生爱我校园、建设校园、美化校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 建设精神文化、构建心灵家园
学校创造性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倾力打造红色教育长廊, 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宝贵建设财富以物质的形式让全校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网上祭英烈等清明节活动为载体的“崇尚圣贤, 缅怀英烈”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也使得学校红色经典教育更加影响深远。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 每次党员教师都充分利用政治学习、党员大会、支部之间传帮带, 党员与教师传帮带, 师生之间传帮带, 比学赶超, 涌现出一批争先创优先进个人, 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不断提升广大教职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每周升旗仪式上, 升旗手统一的礼服、规范的操作、洪亮的口令和庄严的国歌交织在一起, 渲染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校还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科课堂教育之中, 着力建设“人文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科研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本着寓德于教、以德育人、以德化人, 通过建设“人文课堂”, 让学生学会做人, 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从而让人文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展。同时, 学校结合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大型集会、升旗仪式宣誓和社会活实践活动等, 将人文教育渗透、融合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之中, 从小树立他们争当“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品德优良、体魄健全”的“五心四好”少年。
4 倡导感恩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
学校地处农村, 很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 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了留守儿童托管家园, 开设了亲情电话, 让留守儿童定期与监护人交流;开放亲情接待室和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师辅导室, 定期接待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开辟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图书室, 丰富留守儿童课余文化生活;开展了学校党员教师与留守儿童“心手相连”牵手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让留守儿童找到家的温暖, 不再缺少亲情关爱。学校通过国旗下演讲, 宣读《做雷锋式少年》感恩教育倡议书, 布置“感恩”和“雷锋事迹”为主题的宣传橱窗, 校课间广播播放感恩歌曲, 学唱《感恩的心》等形式, 积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感恩母校, 感恩社会, 感谢同学, 让学生懂得“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责任。
走进悠悠古巷 品味胡同文化 篇1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文化熏陶课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围绕人文熏陶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设计中时时处处贯彻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思想的熏陶,整堂课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复诵读,切身体验,很快融入文本,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作用。所以我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创设文化情境,走近北京胡同”“走进汪老生活,走进北京胡同”“品味胡同文化,走进情感世界”“立足课本文本,走向现实生活”。在每一个板块设计活动、问题时,都注意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如在第一板块让学生课前搜集胡同图片,课上展示,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并为教学所用;第二、三板块以学生自读、讨论、探究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去思考,去探索,去感悟;第四板块学生更是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思路打开飞出课堂。同时,要求学生仿照本文,以本校为调查对象,写一篇《一中文化》,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课文思路清晰,结构清楚,语言京味十足而富有表现力,故在第二、三板块的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品析、欣赏京味的语言,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正好体现了新课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提高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3.品味、欣赏京味十足而又精彩的语言。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搜集、展示、倾听、感受;
2.诵读、提取、思考、讨论;
3.分析、理解、领悟、感受;
4.拓展、思辨、升华、实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和对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的达观。
2.学会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或图片,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认识。
(一)导入:创设文化情境,走近北京胡同
看图片,听歌谣
1.看一看关于北京胡同的图片,感受胡同带给同学们的浓浓的北京风情,领略老北京特有的韵味。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并作简略说明。老师可补充学生课前搜集的不足。
2.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悠悠歌声里走进北京,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民风。
京韵大鼓:“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学生展示的图片配上悠扬的歌谣,运用音画效果设置情境,让学生走近北京,走近北京胡同。
(开篇即创设一种文化味很浓的课堂情境,在京味十足的歌声中欣赏老北京的胡同。学生很自然地走近北京胡同,去感受胡同散发出的浓浓文化韵味。)
提问:看了图片,听了歌谣,大家有何感受?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胡同中充满了浓浓北京风情,歌声中唱出的是往昔悠悠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很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老北京胡同大都已经没落了,甚至有些胡同已经消失了。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让我们跟着汪老先生走进北京胡同,走进胡同文化。
(二)走进文本:走进汪老生活,走进北京胡同
1.走进汪老生活。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汪曾祺(1920~1998年),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特色鲜明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作者对于风俗文化的见解可以多介绍些。)
2.阅读课文,走进北京胡同。
汪老在北京的胡同中生活了40多年,对北京了解很深,对北京胡同了解更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笔下的北京胡同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点。
学生快速阅读1~4段,从课文对胡同的描写中发现胡同的特征。老师提醒学生要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胡同的特点:
多——数目;
奇——名称;
作用大——交通;
静——环境;
住房真特别——四合院;
方正——走向。
(这几段快读、略讲,引导学生对北京胡同获得整体印象即可。)
(三)赏析文本:品味胡同文化,走进情感世界
1.品味胡同文化。
胡同如此,胡同里的人又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深入阅读课文,随作者走进胡同,走进北京人的生活,去品品胡同文化。
请大家看课文。找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画出能揭示胡同文化内涵的语句。用原文回答: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
在学生找到原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封闭、满足、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忍(本质)。
引申:生活小事应提倡“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样做人际关系和谐,邻里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而应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只有这样不法之徒才不敢嚣张,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团结。
(本部分为全文最重要的部分,要结合北京的历史、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全方位理解。)
这一部分有多处描写既能体现胡同文化的特点,又能体现京味的语言特色。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在诵读中品味京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例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既能表现北京人容易满足的特点,又能体现语言特色。
2.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契合。
我有一个疑问:这样的胡同孕育出这样的胡同文化,这两者有什么契合点?请大家帮我解答一下。
(帮助学生理解建筑环境对人的思想、生活的影响。)
胡同安静闭塞,胡同里的人也很少与外界接触,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而这些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胡同文化的特点是基于胡同的特点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文化具有深厚的基础,那么北京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呢?
3.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最终命运如何?
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并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言之有理。
品味语言 品味快乐 篇12
一、联系全篇, 品味语言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作者会把全篇文章的主旨沉淀于一个句子, 一个词甚至有时是一个字。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需要用心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真实的思想感受, 仔细品味字里行间流淌的隽永的文意。有时候看似寻常的一个字或词, 它们往往闪耀着主题的光辉。如《藤野先生》文中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文章开头就出现个“也”字。如何理解这个也字呢, 就需要学生把整篇文章通读后, 再回头看。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了解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后, 他们会发现这个“也”字用得恰如其分, 犹如神来之笔。《老王》一文中对老王将死的外貌描写, 有这些词语“镶嵌”“僵尸”“散成一堆白骨”“绷”等, 一般学生只体会到表面, 觉得老王“可怜”。有同情心的作者, 为什么细致描写, 一向笔墨俭省的杨绛先生居然“饶有兴致”地描绘起来, 联系全文的主题, 从最后的议论上分析, 作者凸显一个可怜的将死亡人给自己送来珍贵的香油鸡蛋时, 自己会有这样冷酷的观察联想和生动入微的描写, 客观地呈现当时的“自我”与老王存有的隔膜和距离, 作者不禁反省、自责, 不安愧怍, 文末的议论给读者留下了品味琢磨的广阔空间, 当学生恍然大悟, 他们一定会有收获后的快乐。
二、变化文中句式, 词语或手法, 比较品味
《那树》原文:“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一声。”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 包含感情色彩, 表达出对人类砍伐树木的悲愤和对痛苦树木的悲悯。可以尝试让学生改成别的句式, 然后比较一下, 是否能够收到原来的意境效果。同时,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绎的手法, 让学生把一篇文章用自己喜欢的体裁、文字表现手法加以改编, 在不改变文章原有思想的前提下, 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之处, 从中选用最佳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的, 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同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三、通过想象模拟品味语言
记得金庸的小说曾经出现过一个大美女, 但是这个美女如何美金庸没有用具体的语言描述, 而是一句带过说这个女子是你想象中最美的女子。后来有些电视剧里出现了这个美女的形象, 但我们总是感觉不及原著里的美。什么原因, 其实这就是一种想象之美, 任由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 收到的也就是最佳的表达效果。在《济南的冬天》中“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让学生想象济南城四周都是小山, 远看蓝天与山, 就很容易想出“银边”的情景与“镶”这个的妙处。《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大多数学生教师没见过紫藤萝花, 就想象花的样子, 联系主旨, 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 知道作者是在赞美花的旺盛生命力。虽然没见到如此美景, 想象一样快乐。
四、真正沉潜到语言中去, 探求语言意义
文本创作留有意义空白, 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意义空白, 也就是深挖作者没有直白表现的文意, 让学生仔细推敲, 运用发散性的思维从深层次挖掘文章的更深一层含义。唯有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老王》中“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 我坐”是不是多余的?它不仅明确了二人社会身份的不同, 更显示了“我”和老王可以超越社会身份的局限, 进行亲切闲淡的难能可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我们学过的文章中使用类似写法的还有很多,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不要囫囵吞枣咽下整篇文章, 静下心去, 真正沉到文章中去。
五、加强语言的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