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

2024-05-15

品味(共12篇)

品味 篇1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的汉语言更是丰富灵动, 语言传递着人类的情感和精神, 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中华文化的基因。基于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正如语言学家王宁所指出的:“既然语文的基础是语言, 语文课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递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能力和素养的, 所以语文教学必然在很大与很深的领域, 要受语言学的指导。”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 关注课文的主题、结构、作者、艺术特色太多, 很少关注语言品析。近年来教学中开始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不可否认, 通过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但是教师如果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等名义, 不对学生品味语言进行合理的必要的引导, 那么势必会使学生的阅读方向离开正确的轨道, 降低学习效果。对于准确理解、品味欣赏和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言离不开相应的方法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接受语言的有氧快乐训练有这些途径:

一、联系全篇, 品味语言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作者会把全篇文章的主旨沉淀于一个句子, 一个词甚至有时是一个字。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需要用心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真实的思想感受, 仔细品味字里行间流淌的隽永的文意。有时候看似寻常的一个字或词, 它们往往闪耀着主题的光辉。如《藤野先生》文中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文章开头就出现个“也”字。如何理解这个也字呢, 就需要学生把整篇文章通读后, 再回头看。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了解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后, 他们会发现这个“也”字用得恰如其分, 犹如神来之笔。《老王》一文中对老王将死的外貌描写, 有这些词语“镶嵌”“僵尸”“散成一堆白骨”“绷”等, 一般学生只体会到表面, 觉得老王“可怜”。有同情心的作者, 为什么细致描写, 一向笔墨俭省的杨绛先生居然“饶有兴致”地描绘起来, 联系全文的主题, 从最后的议论上分析, 作者凸显一个可怜的将死亡人给自己送来珍贵的香油鸡蛋时, 自己会有这样冷酷的观察联想和生动入微的描写, 客观地呈现当时的“自我”与老王存有的隔膜和距离, 作者不禁反省、自责, 不安愧怍, 文末的议论给读者留下了品味琢磨的广阔空间, 当学生恍然大悟, 他们一定会有收获后的快乐。

二、变化文中句式, 词语或手法, 比较品味

《那树》原文:“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一声。”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 包含感情色彩, 表达出对人类砍伐树木的悲愤和对痛苦树木的悲悯。可以尝试让学生改成别的句式, 然后比较一下, 是否能够收到原来的意境效果。同时,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绎的手法, 让学生把一篇文章用自己喜欢的体裁、文字表现手法加以改编, 在不改变文章原有思想的前提下, 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之处, 从中选用最佳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的, 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同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三、通过想象模拟品味语言

记得金庸的小说曾经出现过一个大美女, 但是这个美女如何美金庸没有用具体的语言描述, 而是一句带过说这个女子是你想象中最美的女子。后来有些电视剧里出现了这个美女的形象, 但我们总是感觉不及原著里的美。什么原因, 其实这就是一种想象之美, 任由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 收到的也就是最佳的表达效果。在《济南的冬天》中“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让学生想象济南城四周都是小山, 远看蓝天与山, 就很容易想出“银边”的情景与“镶”这个的妙处。《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大多数学生教师没见过紫藤萝花, 就想象花的样子, 联系主旨, 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 知道作者是在赞美花的旺盛生命力。虽然没见到如此美景, 想象一样快乐。

四、真正沉潜到语言中去, 探求语言意义

文本创作留有意义空白, 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意义空白, 也就是深挖作者没有直白表现的文意, 让学生仔细推敲, 运用发散性的思维从深层次挖掘文章的更深一层含义。唯有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老王》中“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 我坐”是不是多余的?它不仅明确了二人社会身份的不同, 更显示了“我”和老王可以超越社会身份的局限, 进行亲切闲淡的难能可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我们学过的文章中使用类似写法的还有很多,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不要囫囵吞枣咽下整篇文章, 静下心去, 真正沉到文章中去。

五、加强语言的写作练习

“品言”是为了更好地“获言”, 但品析语言, 只能达到“会意”的程度, 品味名家文章的语言, 可以领会名家文章的意义, 而真正要把名家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 还必须经过“练言”的阶段。“品言”和“练言”是不能分开的, 他们是同时发生的, 方能达成“获言”的目标。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写”一段, 准确生动地使用一系列动词, 仿照它写某个游戏的过程, 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仿写、续写、扩写、批注等练习, 不仅使学生再次深刻地品味语言, 而且让学生获得创造的快乐。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是让阅读课出彩的环节,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 推敲斟酌语言的准确生动性,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能力, 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形成优秀的语言素养, 既避免走入“泛人文化”的尴尬境地, 又享受到了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快乐学生, 快乐自己。

品味 篇2

初一(8)班张静雅

品味书香,就像品味一杯珍藏多年的普洱茶,愈品愈香。一本书一个世界,一个知识的港湾。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对话。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却说:“读万卷书,品万种乐”。

意境深邃的散文能牵动你无尽的遐想;动人的小说能叩开你的心扉,使你心潮激荡,甚至为之落泪;典雅的诗歌能把你引进恬静的境地;激扬的议论文能使你热血澎湃!这些不是美吗?哦,是的,是的,有清丽委婉的美,也有刚强烈劲的美,有语言的美,也有思想性的美。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拿一本散文集或诗集,寻一个幽静所在。翻开书页,阵阵墨香扑鼻,借着这氤氲的书香,品读前人留下的遗迹。

我喜欢诗词格律,喜欢古人的文言情调,喜欢柳永的深幽和苏轼的豪放。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那些古诗文无不精妙。荡气回肠,遐想万千,乐作者之喜,哀作者之悲。他们的那种气势,那种深厚的底韵,即使在我这千载之后的人看来也颇为感慨,感慨精神,感慨文彩,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缕书香,就如此在我的生命里延续、扩散,踩着书的阶梯,我走过了欢乐,走过了风雨。我感到了成长的责任,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对书,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想,太多太多的话语。书籍,是我成长中最最重要的部分。

书,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知识、见闻、思考。让我们了解过去,以便面对未来。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了解到三皇五帝最初的创造;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倾听正义之士鲁迅的呐喊。

翻开一本书,朴实的纸页,简单的矩形形状纸张,白底黑字,油墨的香。这让你在安静、缓和的气氛中审视历史,聆听历史。而打开搜索引擎跳动的界面,绚丽的色彩,让你沉浸在刚聊天的意犹未尽中,竟也因为上面一幅刘备的漫画像而哧哧地笑上一阵儿。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是书籍,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是书籍,帮助我不断进步,健康成长!书籍成为我快乐的源泉,幸福的乐园。

品味兰州品味兰州 篇3

我们抵达兰州市时,时间刚好是早上8点来钟。此时,热情的老乡林老板偕导游已在火车站出口迎候,一见面寒暄几句之后,便直奔主题:大家先去吃清汤牛肉面,再安排接下去的旅程。这可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次来兰州,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冲着吃清汤牛肉面而来的。于是,大家赶紧坐车去餐馆。一路上,看到高楼林立的街道两旁,不时有打着“清汤牛肉面”牌子的面馆扑入眼帘,难怪清汤牛肉面成为兰州最具特色的名小吃呢!导游说:“兰州人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捺。”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从沿路众多的清汤牛肉面馆来看,牛肉面已成为兰州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起清汤牛肉面,导游便娓娓道来: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回族老人家住兰州,他根据当地百姓喜欢吃面食和回族群众吃牛羊肉的习俗,开了一家清汤牛肉面馆。他的清汤牛肉面与众不同,他将过去的刀切面条改为拉面,并在汤里加入10∶1的牛肝,并把浸泡了牛肉的血水保留下来,澄清,加入肉汤,这样,他的清汤牛肉面肉汤鲜美,面条柔韧,深得食客赞扬,成了兰州一大风味。后来,清汤牛肉面在拉面和花色上不断改进,如根据食客的爱好,可把面条拉成不同形状,如客人喜欢圆面条的,那要拉成粗、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款式;喜欢扁面的,可拉成大宽、宽、韭叶3种款式;喜欢吃出棱角分明的,那就拉一碗“荞麦楞”。在花色上,兰州清汤牛肉面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即牛肉面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听着,听着,早已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先尝为快。

导游还没介绍完,车子已戛然停在一家打着“安泊尔”招牌的餐馆前。安泊尔餐馆,为兰州品尝清汤牛肉面的好去处。一进入餐馆,感到这里装饰考究,环境幽雅,便在一楼选个位置落座,服务员介绍说这里的清汤牛肉面价格不等,有28元的、38元的、58元的、88元的,等等,让客人随意选择。我们便选了38元一份的,随后热情的服务员先端上许多配料,如萝卜、香菜、牛肉片等,接着便给每人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香味顿时扑鼻而来,往碗里一看,果真是清汤加透黄的面条,而面条粗而扁,于是根据服务员的点拨,往碗里加配料,呈现“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再往面里添加些香醋,此时,那清汤牛肉面可谓色、香、味俱全,细细品味,直呼过瘾,那美味只有亲自品尝过才能体会个中之妙。当我们快吃完时,服务员又端来了几碗面。这次端上来的面条看起来是细细的。此时,大家已吃完第一碗清汤牛肉面,肚子有点饱了,但还是禁不住这第二碗清汤牛肉面的诱惑,照吃不误,吃得眉开眼笑,头上直冒汗,不亦乐乎。

词语品味的方法 篇4

品味词语的题型常见于文学作品和说明文的阅读中, 而这两种文章因为语言特点不同, 词语品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但总的说来都可以分为三步进行。首先我想谈谈文学作品中精彩词语的品味, 例如:谈谈你对“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的“聚”与“怒”的理解。

第一步: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如, 聚:聚集。怒:发怒。

第二步:指出词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如“聚”“和怒”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景生动。

第三步: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用。如“聚”描绘出潼关附近群山连绵、拱卫潼关的特点, 将静态的山写出动态的趋势, 而且赋予了它生命和意志;“怒”字则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赋予它鲜活的思想和感情, 发人深思和想象:它为什么而怒?怒谁?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埋下伏笔。

综合上述三步, 我们可以这样来品味“聚”和“怒”:

聚:聚集。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潼关附近群山连绵、拱卫潼关的特点, 将静态的山写出动态的趋势, 而且赋予了它生命和意志

怒:发怒, 愤怒。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赋予它鲜活的思想和感情, 发人深思和想象:它为什么而怒?怒谁?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埋下伏笔。

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春》)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词写得好?好在哪里?赏析如下:

“钻”写得好, 它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草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特点;不仅写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而且赋予了它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可爱的情态。

文学作品中值得品味的词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形象的, 生动的, 含蓄的, 精炼 (凝练) 的, 朴素的, 等等。它们往往与一些写作手法相对应, 形象的语言常常是比喻、夸张、通感手法的表现, 如“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中的“淡紫色”;生动的语言是比拟、活用等手法的运用,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精炼的语言是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 如“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行不足”;朴素的语言往往是细节描写的效果, 如“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中的“梳洗”, “醉里挑灯看剑”中的三个动作。

说明文语言首要的特点或要求是准确, 所以, 说明文中需要品味的语言往往是准确的语言, 是非他不可的语言。因此, 说明文中词语的品味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

第一步: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几乎”一词不能去掉, 它的意思是中国的石拱桥分布很广, 在绝大多数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它的影子, 但是也并不排除没有石拱桥的这种特殊的地方。

第二部:分析去掉“几乎”的影响。去掉“几乎”后, 句子的意思是, 中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这不符合事实。

第三部:总结, 去掉“几乎”后, 表达意思不准确。

说明文中也有一些形象的语言值得品味, 但形象必须以准确为前提。如:“云就像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样的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一句中, “挂”字能否换成“出现”?

回答是:不能。“挂”是出现的意思 (第一步) ;它与前面的“招牌”一词相呼应, 换成“出现”后意思虽然不变, 但是前后不呼应 (第二步) ;“挂”换成“出现”, 用词不准确 (第三步) 。

如果句子中需要品味“招牌”一词的话, 我们不妨把说明文和文学作品中词语品味的方法融合起来灵活运用。

招牌:“标志”的意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形象地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这一特点。它可以换成“标志”, 但是表达效果不如原来那么形象, 同时, 后面的“挂”字必须相应地换成“出现”才能前后照应。

快乐烹饪 品味生活 篇5

梅子

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能吃者得到一份暖胃的享受; 会吃者找到一份心的平静。烹饪从来不是一件随意的事,生活亦是如此,他们之间息息相关。“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知味的人,比常人更能感受多重的美味,也更能够品味生活的滋味。

在我看来,下厨做饭,不管你水平高低,我们所注重的是享受幸福的过程,所感知的就是色泽搭配的美感,舌尖上的幸福,味蕾上的快感,食欲上的满足及精美锅碗瓢盆带来品质享受。可目前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年轻人把下厨做饭当成了一种负担,找出各种理由去做各类餐厅的座上宾,常来客,很少能像为我们做了几十年饭菜的父母一样,无论多么劳累辛苦,却从未有过怨言。家庭饭菜的味道、家庭的温情以及传统式家宴也许将从我们的下一代逐渐淡漠,这何尝不是一种让人悲哀的情怀和遗憾。

其实我一直认为,全家人一起吃饭是一剂增进情感的良药,而共同做饭则更是一种对于制作美食过程的享受和交流,其中更有着无穷无尽的家庭乐趣。所谓人食五谷杂粮,享受的就是忙碌一天全家欢聚融融那种温暖的氛围,一桌做好的家庭菜上桌,四溢飘香,就有了家的味道。生活,一日三餐,其实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幸福和快乐着,这些是去任何高档酒店都感受不到的无尽快乐和情趣。

而在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忙工作、做家务、看孩子、伺候老人、搞好婆媳关系,还得维系姊妹关系……,女人往往比男人付出更多,身负更重更大的压力和负荷。相对于过去将全部家务单独压在女人身上的传统风俗,男人下厨可以很好的让两性关系走向更平等、更和谐、更合理。爱情和婚姻的真义其实全都蕴藏在平淡的生活中,而生活的乐趣恰恰又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求沟通,创造和谐与完美。现实中,我们的生活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细节是对生活的一种滋润,在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快乐,只是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彼此需要注意的细节和结合点,是否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家,彼此的不易和艰辛、操劳,是否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否愿意承担。而厨房不是男人生活的禁地,它是生活幸福的梦工厂,是生活美好的粘合剂。我们需要学会与那些精美的锅碗瓢盆进行沟通,努力感受制作美食的过程和感受美食带来的成就,如此,我们的厨房里也就充满了家的味道!也会让人不时回想起“父母的味道”和艰辛不易,多几分对妻子的理解、包容和对家庭的责任。

在我们的生活中,厨房是一个可以制造温情的地方,虽然只是方寸之间,却不会让人觉得空虚;虽然只有精致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却蕴藏着对家人深深的爱、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及对生活品质的不断完善。学会品味生活,如同品尝美食,酸甜苦辣咸样样尝尽,才是真正的感知生活的味道,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多姿多彩,充满温情。

品味生活 品味葡萄酒 篇6

特许经营共同壮大

为配合兰泉酒业的发展,公司于2002年始开展兰泉红酒庄特许经营项目——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即加盟商)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经营者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种同加盟商紧密连接在一起、互利互惠的发展模式,使庄园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兰泉红酒庄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店面已达数百家。

品种优良质量取胜

为给每一位消费者带来品尝葡萄酒的无穷乐趣,兰泉红酒庄倾力提供健康、纯正、优质、放心的葡萄酒,所有品牌的葡萄酒均从原产地引进,例如:多次荣获国际葡萄酒大赛的德比翠庄园、与拉菲齐名的拉图飞卓、法国波尔多列级名庄弗朗曼庄园等。

良好的声誉,稳定可靠的品质,使这些上乘的葡萄酒成为每位消费者值得信赖的、真正绿色健康的饮品。

经营有道传承文化

兰泉红酒庄以“传承红酒文化,优享成功生活”为事业理念,致力于传播和推广葡萄酒文化,并以此广结生活及事业中的朋友和伙伴。木制的酒架、仿古的吧台、名家画作让人感觉朴实却又不失高雅,这里推崇的是一种自由、宽松、互动式的经营氛围。

学习型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店员娓娓叙述各种红酒的小故事和文化背景、专业知识;听名流人士和资深红酒品酒师讲述成功秘诀及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还可分享有关营销、管理、个人形象规划等课程,让你在酒中享受人生快乐。

快乐的经营风格:在店内的任何一个角落,你能感觉到的都是愉悦,每位顾客都会受到朋友般热情的款待,每个店内都设有小型的迷你吧,你可以邀三五好友边品尝葡萄酒边交流感情。

顾客参与经营:酒庄的熟客经常喜欢扮演选酒顾问,甚至有时充当义务店员,兰泉红酒庄的“荣誉店长”机制让很多红酒爱好者体验到当店主的快乐,一旦顾客推荐成功,公司还会拿出一定比例的销售奖金作为回报。

品味教育 篇7

还记得十八岁初次为师, 面对一群仅比自己小八九岁的顽童时, 我的欣然与惶然;还记得初次召开家长会, 在洋洋洒洒写了20多页讲稿后, 我一字不漏照本宣科的那份认真与天真;在与孩子们一同跌打滚爬的两年里, 经历了无数次的挫败后, 我最终凭借一份倔强与坚韧收获了家长的笑容——一个所谓的乱班贴上了“区三好班级”的奖状, 我的师傅捧到了“青蓝奖”的奖杯……

以爱为纽带, 我和孩子们息息相通。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忧伤着他们的忧伤。数学课上, 我们可以停下来, 观赏窗外突如其来的飞雪;语文课上, 我们可以放慢步子, 插入几个惟妙惟肖的表演情境。“不要忘却自己曾经的梦想”, 当孩子们因雪而悟的小诗歌变成铅字发表在《少年大世界》上时, 谁能说那节因注意力偏移而终止的数学课是无效的呢?

我欣然地从事着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也不止一次地幻想着白发苍苍时桃李满天下的陶陶之乐, 但在尝试了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党支部书记等不同角色之后, 我才更加深入地思索教育的实质。随着职责岗位由局部到整体的迁移与跨越, 我切身体验了不同角色思维方式与角度的差异, 加之教育实践与培训学习的锤击磨练, 我开始对教育本质进行理性的思考。如同当初时常对自己的问责与反思——何谓成功?如何成功?如今更多的时候是在静默思量, 何谓教育?如何教育?

一一、教育是成长, 不是成功

教育二字, 由“教+育”合成。拆字解析不难发现, “教”, 左“孝”右“文”, 如同子女孝奉长辈那般, 虔诚地面对责任;“育”, 上“云”下“月”, 仿若汲取天地之精粹, 润泽、同化人的生命体肤。从中初现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生长, 其本质是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 教育的过程实际就是孕育与影响, 是在一种水到渠成的氛围中发掘孩子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 而并非培养出理想意义上的人才。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教育者更要时刻明确教育的真谛——成长而非成功。著名媒体人杨澜做客北京史家小学“史家讲坛”时, 也提及这个问题。如今, 孩子之间的关系似乎不那么亲热了, 因为彼此是对手。其实, 教育远不需这样功利, 教育应该是一种孕育成长的历程, 而并不只是追求成功的体验。

教育是成长, 那就应不断地完善自身, 就应该给孩子机会, 给孩子时间, 给孩子空间。孩子是有差异的, 就不能用同样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孩子, 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因势利导, 放大优点, 鼓励他们沿循好的方向发展。允许孩子们犯错,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方法, 让他们生成一种感觉, 那就是自己与别人不同, 是独一无二的, 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而在这种自我悦纳的过程中懂得尊重与包容, 能与周围的伙伴和谐相处, 能从学习、动脑、相处中获得快乐。让一个个小脑袋成为一个个泉眼, 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了。

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班级之星”;每个孩子都能登上升旗台担当升旗手;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为其他孩子示范的“领操员”;每个孩子都可以自荐参与“小小道星竞启明”……多一个舞台, 就多一份成长的体验。还记得不久前的毕业典礼上, 我曾呼吁孩子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不为成功, 因为成长!昨天是一张过期的支票, 明天是一张尚未兑现的期票, 只有今天才是可以流通的现金, 只有今天才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时间。成功需要努力, 这是成长的必然。

二二、教育是尊重, 不是灌输

教育是成长, 必须符合成长的规律, 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进行合理的疏导。

尊重是在看到一抹新绿萌发时的由衷赞美, 尊重是看到一只青鸟飞过天空时的会心微笑, 尊重是刻在人们心中金光闪闪的信念——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教师的教育过程是双向的互动过程, 只有尊重学生, 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要让学生成人, 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 就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席勒有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完全是人。”记得有一则叫《小和尚和长老》的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座椅, 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 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 在跳到椅子上时, 他觉得椅子没有先前的硬, 软软的甚至有些弹性。落地后的小和尚忽然发现, 椅子已变成长老, 他惊恐万分, 仓惶逃去。以后的一段日子, 他诚惶诚恐地等候长老的发落, 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压根儿没再提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中得到启示, 从此收心刻苦修炼, 若干年后, 成了寺院的新长老。

故事中, 倘若没有长老对小和尚的理解, 没有他睿智的尊重与豁达的宽容, 怎会有一个生命的成就?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在6~12岁之间, 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形成, 但是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 使他们自以为“成熟”, 但实际还很稚嫩, 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 特别是老师的宽容、理解和尊重。了解孩子, 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 做一个让孩子信赖的老师, 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 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以道养道”, 静待花开, 自然会聆听到花开的声音。

三三、教育是激发, 不是遏制

要相信每个孩子, 相信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老师要像地质勘探队员一样, 细心勘探, 才能发现深处的宝藏, 把它们开发、挖掘出来。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上帝在造人的时候都是好好的, 经过了人的手就变得不一样了。”因此, 老师必须学会审视学生, 审视自己。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一定年龄阶段内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放大他们的优点, 甚至刻意去杜撰榜样来引发孩子们的模仿, 这种策略就是一种潜能的激发。

四四、教育是责任, 不是领地

教育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任何人都不能抹杀过去的教育 (即传统教育) 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的贡献。如今, 人变得愈来愈聪明, 智能也愈来愈高, 但道德品质却没有相应地提高, 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教育不能再是简单的“智能的积累遗传”。教育是成长, 教育要使孩子们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校园无闲人, 人人教育人;教育无小事, 事事教育人。曾有人对教育进行了立体层面的划分, 把它分为四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学校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智商 (IQ) 为目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 (EQ) 为目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德商 (MQ) 为目的教育行为;自我教育是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以上说明了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 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 是充满了可塑性、可变性、综合性的孩子。因此, 教育是一种责任, 无法进行领地与界限的划分。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叶澜先生《留在生命深处的历史印痕》一文中有如此描述:从自己的60年人生中, 体验着教育对于个人生命的独特价值。知识、技能的习得、运用和发展是易见、易识和可变的。但教育, 尤其是青少年时代所经受的教育, 对于个人心灵、精神、气质的孕育, 却留在了生命的深处。在需要的时候, 它会唤醒内在的力量, 以一生的积累和独特的姿态回应所处的时代, 圆心中的梦。

品味南疆特色饮食 篇8

新疆美食多, 风味独特, 早已为人熟知, 在全国各地到处都可寻到大盘鸡、手抓饭、拉条子、羊肉串的踪迹, 尤其是蓄着短须, 戴着花帽的维族小伙, 在烤炉前扇着板子, 高喊“羊肉串, 新疆羊肉串”的形象, 大家都不会陌生, 但是要想品尝到正宗的新疆味道, 还是得到新疆去。

新疆羊肉好, 尤以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出产的羊肉最好, 因为羊吃了含碱性的草, 中和了体内的酸, 所以肉质鲜美, 不膻不腻, 街道上、市场里铁钩子挂起一排排的肥羊, 小巷里、餐馆前造型如清真寺塔模样的烤炉炭火正旺, 烟雾缭绕, 浓香四溢, 驻足在此, 吃上几串焦嫩的羊肉大串和馕坑烤肉, 擦擦嘴边的油花, 那感觉, 自己去想象吧。

找更地道的, 就去乡下。那一次我们到塔里木河边的尉犁县喀尔曲尕乡, 这里居住着罗布人的后代, 以前多是以打鱼和放牧为生, 现在他们把发展乡村旅游当成了一项主业, 接待八方来客。我们到达时, 主人已经准备好了充足的原料, 几公斤一条的塔里木河鱼剁成段, 腌在大盆里, 新宰的羔羊肉色紫红, 切好的肉块在砧板上堆得像小山, 用半米多长红柳枝穿起来, 肥瘦搭配, 一串儿足有半斤重。烤肉的方法也很原始, 在院子里的地面上摆几块砖做成火槽, 放进通红的炭火, 在肉串上撒上盐和作料, 翻几个来回就成了。

库尔勒北部几十公里的焉耆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历史文化丰厚, 多民族聚居, 饮食上也是丰富多彩。2012年国庆节期间, 县里举办饮食文化节, 新建成的小吃街隆重开市, 集中了焉耆和巴州各地的名吃, 简直是新疆美食的大观园, 让人眼花缭乱, 直流口水。这只是个缩影, 在新疆各地的城镇乡村, 到处都有货真价实的美食市场。

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是以清真为特征, 人们在习惯上又常常把主要居住在新疆的维吾尔等几个少数民族的风味菜肴划分出来, 称为新疆菜, 特指清真菜。清真菜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初, 当时与邻国特别是西域各国通商频繁, 不少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也带来了穆斯林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禁忌。

清真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于饮食禁忌比较严格, 其饮食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教教规。伊斯兰教认为, 人们的日常饮食不仅为了养身, 而且还要利于养性, 因而主张吃佳美、合法的食物。清真菜选料主要取材于牛、羊两大类, 以酸辣口味为主, 洋葱、番茄、辣椒、土豆等是常用的蔬菜配料, 当然也少不了孜然、辣椒粉、醋等调味料, 所以新疆菜总是香喷喷、又酸又辣, 特别开胃。总的来说, 新疆各民族的人们都偏爱吃面食、奶制品、牛羊肉及各种瓜果。除了维族, 新疆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美味, 哈萨克人吃牛、羊、马肉, 爱喝马奶, 也喜食抓饭, 平时很少吃蔬果, 回族撒拉族自制的酸奶绝对地道。面类食品中的拉面已普及到维吾尔族的千家万户中, 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纺线一样把面条依次拉长放入锅中;另一种是用两手将一根面条加倍式地反复重叠拉长的方法。这些拉面可以看作是起源于汉族的拉面文化。

维吾尔族通常是把米饭制作成称作“朴劳”的什锦炒饭 (即抓饭) 。人们在米饭中放入羊肉、蔬菜和葡萄。内地的许多人千里迢迢到新疆, 主人招待的第一顿佳肴就少不了“抓饭”。吃的时候用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并拢, 同大拇指、小拇指形成铲状或勺子状, 在主人的示范中, 将手伸向盘中, 慢慢地拢住饭食轻轻地送到嘴边, 别有一番异域风味。但是现在很多餐馆里已经改用勺子或筷子, 以适应各地的游客。

维吾尔族是新疆从游牧民族较早转为定居农业的民族之一。在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以面食为主要食物, 馕是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 也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食品, 主要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在维族村镇上, 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 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 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馕很耐放, 不易霉变, 加上新疆的环境也比较干燥, 所以馕很适合作为出门旅行的干粮。无论馕干到什么程度, 只要泡到水里一会儿就可以变软, 所以新疆人很喜欢馕, 有句话这么说, “可以一日无菜, 不可一日无馕。”可见馕在新疆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新疆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 也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奶茶, 则是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牧区的少数民族能将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种奶制品, 或香或甜或酸, 都带有浓郁的奶味, 营养丰富, 可饱口福。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子酒微喷酒香, 清凉适口, 沁人心脾。

在焉耆的小吃街上, 见到店家油炸的馓子叠床架屋般一层层堆起, 很是招人喜欢。油馓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的风味名点之一。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家家户户的餐桌上, 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当客人来到的时候, 宾主互致节日问候。客人入座后, 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 然后斟上香喷喷的奶茶或砖茶, 油馓子色泽黄亮, 香脆味甘。现在过春节, 有的汉族人家也请少数民族的邻里巧手帮做油馓子, 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 油馓子也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名点美食了。

全羊是新疆最名贵的菜肴之一, 它可与北京烤鸭、广州脆皮乳猪相媲美。高级筵席中, 如果有烤全羊餐车出现在宾客们中间, 整台筵席将顿时生辉, 显得格外豪华阔绰。烤全羊之所以如此驰名, 除了它选料考究外, 就是其别具特色的制法。烤全羊是选择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 宰杀后, 去蹄及内脏, 用精面粉、盐水、鸡蛋、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 均匀地涂抹于羊的全身, 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 从头穿到尾, 放在特制的馕坑里, 盖严坑口, 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 约1小时左右即成。全羊烤成后放于餐车之上, 烹制者在羊头上挽系红绸, 打成花结, 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 餐车备有小刀, 服务人员推车围绕餐桌转动, 恭请客人启刀食肉, 其热烈闲逸古朴浪漫的情景, 非身临其境的人, 是难以想象其盛况的。

新疆盛产牛羊, 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以食牛羊肉为主。牛羊肉风味小吃名类繁多自不待言, 即便只用羊的内脏作原料, 也能烹制出鲜香异常的美味来。米肠子与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将羊肺和羊大肠洗净, 把和好的面用水洗出面筋, 呈糊状加油和盐, 灌入面肺内, 然后扎紧气管, 放入水中煮两小时左右即成。米肠子是用切碎的羊肝、羊心、羊肠油, 加入胡椒粉、孜然粉、精盐拌入大米, 用水煮, 待半熟时, 在肠中扎眼使之漏气, 煮一小时即熟。这种小吃做工细, 味道香, 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 在焉耆的小吃街上, 随处可以买到。

品味时尚 篇9

时尚是人们追求美的心里的对象化,总与科学技术相连,是美的呈现。我在想象着一些形状,他们都是数字上的调和之美,即黄金分割、蜜蜂的六边形蜂巢、鹦鹉螺、龙卷风、银河星云等形成的对数螺旋等。如果把这些数字的调和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做成相应的物品,比如裙子,体恤衫,房屋,就会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这是因为,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欣赏着美,未来也会如此。因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被人们所欣赏的不同形式的美,即是“时尚”。

可是,有些人总是把“时尚”和“时髦”混淆,甚至把不可思议的标新立异视作时尚。有人硬是做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惺惺态,把丑恶当成美丽来拼命追求,以显示自己的超凡脱俗。当前网络上的“狗粉”,这帮人给狗当粉丝,主张狗性解放,人不如狗,保障狗的基本权益,居然上高速公路拦截运载狗肉火锅原料的货车,不但严重违反了交通法规,而且在一场大闹之后,把人家花大价钱买来的材料全部弄成了流浪狗。这帮人在网络上声势浩大,俨然把狗当成了自己的亲爹亲妈,如果有狗咬了人甚至小孩,他们居然先向人开炮。这种“狗大人小”的时尚,哪有一点儿美感?看起来就让人恶心。

可见时尚会引领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都是时尚。像“狗粉”这样的思潮,尽管在狗粉们的世界里很流行,能够聚揭竿而起,但是在大众看来就像一群嗡嗡嗡的苍蝇,让人恶心,没有丝毫的美感。如果要正确地追求时尚,那么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时尚”,否则就只是盲目从众,很容易滑向乌七八糟的泥坑。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这个词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不仅仅是衣服打扮,“时尚”几乎包含了人类的所有的文化现象,如音乐、宗教、建筑等。时尚者应该是时代大潮的冲浪儿,善于在生活方式的更新中发现美的趋势,从而创造出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样式,新款式,从而引领生活。但现在的问题是,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些人缺乏美学修养,被眼花缭乱的信息弄昏了头,分不清美丑,以为标新立异就是时尚,结果做出了令人不快的创造。紧接着就有同样的更多的人盲目跟风,一呼百应,把本应美好如初的社会搞得咄咄怪事频出,使生活不得安宁。

可见,在当今这物欲横流、花样百出的社会里,重拾如何品味时尚的问题并不是无稽之谈。时尚引领生活,什么样的时尚就会引领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我们一味地盲目创造时尚,追随时尚,而不看看这些时尚是否有美的内涵,是否对社会有积极健康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放出一些牛鬼蛇神,扰乱本是美好的社会。

可见,时尚就是流行美。追求美,才是追求时尚,品味美,才是品味时尚。对丑恶的追求绝不是时尚。

2016年8月

品味扬州民歌 篇10

为什么扬州民歌会如此受欢迎呢?究其原因:不外乎其一,扬州民歌的发展壮大的过程,它所经历的朝代,文化发展迅速,扬州民歌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今日的规模,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其二,曲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也是发展迅速,尤其在元朝规模宏伟,在优美的旋律之下,扬州民歌以其为依托,加上才人的发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发展壮大起来。其三,扬州民歌有自己的特点,它具有独特的方言气息,独有美丽的方言增加了扬州民歌的文化底蕴,使得扬州民歌更具有亲民性,更让人们喜爱并传唱。所谓“南圆北方,南柔北刚”在扬州方言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扬州方言恬美而不糯粘,爽朗而无冲劲。这种独特的语言个性不仅使扬州方言在江淮方言区最具代表性,也成就了扬州评话在中国曲艺界独树一帜的地位。扬州民歌浓浓的文化气息以及乡土气息的内在调节,使得扬州民歌具有浑然天成的优势,其内在人文气息更是锦上添花,让它在繁多的文化种类中不失其色彩,传承至今。

扬州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作的,是一个国家最干净最纯粹的文化结晶,与之相比,吴歌的发展也是光环似锦。吴歌就是“吴地歌曲”,以“时令小调”为代表的吴哥在明代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吴歌楚舞欢未毕”说的就是吴歌。它经过了历史的洗涤与扬州民歌融合,相辅相成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统称意义上的“扬州民歌”。“吴歌”的歌词华丽的无与伦比,这体现了扬州人民以及令人神往的风情和欢乐的生活环境。吴歌的许多内容都与郎情妾意有关,可见那个时代的男女婚配要要相对于开放些。

与之一起发展的还有“扬剧”,也称作“维扬戏”。“扬剧”是在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基础上发展的。它们逐渐形成“花鼓歌曲”和“香火歌曲”,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扬剧”。扬剧的特色就是唱腔的刚柔并济。很多人可能对“扬州民歌”、“吴歌”、“扬剧”这三个概念混淆不清,其实,它们是三个独立的个体,是三种不同而又相同的文化:它们的文化底蕴相同,发展历程是相似的,曾相互包容、融合发展;但他们的韵律不同,经历的历史也有些许不同。

扬州小调的发展离不开朝代统治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是历史的发展将扬州民歌推上了大舞台,让它得以发扬光大。扬州民歌在扬州的丰富文化发展中也做出巨大的贡献,张美林曾这样说:“它基本的音乐表现方法、典形的音乐性格以及音乐形式构成要素,包括音色、节奏、节拍、旋法、调式、曲式结构、发展手段、润腔装饰等等(都是精萃)。大体地讲,中国其他各地民歌的体例和风格特征,在扬州民歌里都可以找到例证。这是中国民歌的共性。就个性而言,扬州民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就是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烙印、丰厚的文化背景和优美的音乐旋律。”这样足以看出扬州民歌在我国文化精粹中的地位。

扬州民歌是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它,发现它,让他同京剧戏曲一样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让更多的人喜欢。在现代流行歌曲的冲击下,不仅是扬州民歌,还有很多好不容易发展传承下来的国之精萃都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年轻人更多的是推崇那些狂躁的现代歌曲。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学会去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瑰宝,我们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守护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学习、守护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扬州民歌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凝聚了整个民族那颗充满文字色彩与唯美曲调,她亦是我们的文化大步的前进要素与见证。在她的渲染下,扬州人民更添了柔情,扬州城更添了唯美和富饶。少年发展,文化也要发展。那就让我们来守护、发展、传承这一绚烂文化!

参考文献

[1]刘跃华.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2005,03.

[2]朱银华.论扬州民歌对不同时期吴声歌曲的影响与贡献.扬州大学学报,2008,09.

[3]葛瑞莲.浅议扬剧与扬州民歌.剧影月报,2007,08.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篇11

《短诗六首》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人教版《语文》第六册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些短诗以精练隽永取胜,往往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情感,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教授这些短诗,要让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训练语感;还要驱遣我们的想像和联想,深入诗歌的意境,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本设计意在通过创造性阅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学会一种创新的阅读方法。

[教学简说]

一、导入

由席慕蓉的抒情小诗或汪国真的哲理小诗引入,欣赏后归纳出小诗体的短诗的特点,进而转入欣赏本节课的《短诗六首》。

二、初读感知

结合背景资料与工具书初读感知课文。

1.教师提供相关作者的作品及资料进行筛选、收集、处理,之后,学生叙说体会:总体上知道诗文写了什么。

2.在此基础上,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读出语感。

例如:《蕙的风》要读出淡淡哀愁中有一丝缠绵;《沙扬娜拉》要透露着甜蜜的忧愁;《泥土》体现的是豁达、理性;《春野》中凝聚着清丽、明快;《我们》是隐含的心有灵犀;《春水》要传达出无限眷恋。

三、悟读品味

合作发现:动笔勾画让你感动的语句。结合震撼自己心灵的诗文句子,品析原因,感悟作者用语的精妙,领悟诗文深意。

四、创意情境

探究:寻读课文,深入探赏,在感悟最深处,驱遣我们的想像与联想。采用多元的方式解读:用或绘画、或歌唱、或舞蹈、或朗诵、或描述等方式来诠释诗文意境,结合自己体验透析情感。

参考建议如下:

可用绘画的诗文有《春水》《沙扬娜拉》《春野》;

可用舞蹈的诗文有《蕙的风》《沙扬娜拉》《春野》;

可用朗诵的诗文有《春水》《蕙的风》《沙扬娜拉》《春野》;

可用描述的诗文有《我们》《泥土》;

可用歌唱的诗文有《我们》《沙扬娜拉》《泥土》。

五、想读对话

假如,这时的作者就在我们身旁听讲,请学生结合读诗文反思:作者会对我们哪个方面赞赏?作者会说哪个方面还让他(她)有些遗憾呢?

鼓励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与意境,在质疑中思考、想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亮点透析]

本设计主要是想“驱遣想像、训练语感、多元解读短诗、体会诗歌意境”。力图尝试运用新理念,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力图让学生在收集与处理、筛选与品味中学会创新学习,力争渗透多元解读法,提高欣赏、品评能力。设计的几个板块,重在培养创造性阅读与发散思维,使语文与课堂内外做到较好链接。

(作者单位: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中心河中学)

品味幸福 篇12

自从十年前进入余杭区中医院当了一名白衣天使,继而结婚生女以来,每天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带孩子,还要参加继教、自考、职称考等一系列考试,早已是身心俱疲,无暇顾及这些大师名作,书架上那心爱的四大古典名著也已尘封日久。近因身体某个部位多长了一点肉,做了个小手术,休息几天。家务也由老公包了,便有了这充分的时间享受阳光,享受清闲。原来,偶尔生点小病,也是一种幸福!

有人说,在孩童时代,幸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长大以后,幸福就成了一种感觉。而我要说,幸福其实是一种体会,需要细细地去品味!如果不懂得去体会,便不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当我每天看到患者那些被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的脸,因为我们的治疗与护理而逐渐舒展时;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没有遇到困难和纠纷时;我觉得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当我和我的同事齐心协力解决了工作中一个又一个难题,抢救了一条又一条垂危的生命时;当我们为患者输上液体,顺手为他们放好体位,盖好棉被时,患者那一句由衷的“谢谢”,让我们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当我看到那些长期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或是遭遇意外车祸而导致身体残缺不全的患者时,我会因为自己四肢健全、快乐平安而感到幸福。

当看到女儿健康成长时,当看着女儿快乐游戏时,当女儿期终考试拿了双百分时,当女儿在学校作文竞赛中获得全年级一等奖时,都让我感觉幸福就在我身边。

我的幸福还来自于一个会烧一手好菜的老公,一个会主动陪我逛街买衣服的老公。当女儿看到电视里的宋嫂鱼羹问老公时,老公便天天洗手做羹汤,直到我们母女吃腻叫停为止。当我工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时,老公已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当我半夜下班回家时,老公会特意为怕黑的我点亮客厅的灯;当寒冷的冬天,我窝在沙发上不想动弹时,老公会为我端茶送水,有这样的老公,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冬天的太阳,夏日的凉风;幸福是一顿可口的饭菜,几句贴心的话语;幸福是家人的平安,朋友的牵挂;幸福是长辈的关心,女儿的懂事……

幸福与其说是感觉,不如说是感悟。仿佛一种来自天堂的音乐,叮叮咚咚,清澈地回响在你的枕畔、你的耳边、你的心底,那是在午夜梦回时分苏醒的轻灵与喜悦。

上一篇: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下一篇:新生儿骨折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