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

2024-09-22

中国钢铁业(共12篇)

中国钢铁业 篇1

一、钢铁业面临的外贸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贸易保护主义的潜在杀伤力不断加码,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冲击。仅2008年初至2009年1月底, 国内就遭受来自以美欧为主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3起贸易调查, 影响出口约65亿美元。由于世界经济衰退, 外需萎缩, 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的出口都在下降, 我国外贸也连续多月滑落, 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 中国的钢铁业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面对全球经济回落,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种拉动钢材需求的刺激计划。在他们寻求一切手段拯救经济的时候, 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 利用产品质量标准、反倾销、调整进出口关税等手段构筑贸易壁垒的举动也日趋增多, 因此, 对于依赖外贸出口比较严重的产业之一的钢铁业来说, 无疑它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空前巨大的。

二、钢铁贸易保护的历史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等各种壁垒限制进口, 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额、反倾销调查、外汇管制、繁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经过不断演变, 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的借口越来越多而且复杂。同旧的贸易保护的实质不同, 如今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为了保住昔日的经济优势地位, 其目的不是培养新的自由竞争能力, 而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垄断地位, 其政策行为影响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向。

作为大多数国家的重要的基础战略产业之一, 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和出于战略安全上的考虑, 钢铁业自然是这些政府要重点保护的对象。以美国为例, 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和现有的工业体系趋于成熟和完整, 美国经济对大型钢铁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美国政府对钢铁工业一直给予扶持, 以此支持美国钢铁工业在核心技术上的领先性。

三、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行业困境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从2008年8月起, 中国的钢铁企业的市场需求不断萎缩, 价格下调, 处于困难时期。2008年上半年之前, 由于中国钢铁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 大量低附加值、高耗能的钢铁企业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庇护下纷纷上马, 当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展到全球性的时候, 使本来就脆弱的中国钢铁企业在这种巨大的考验面前变得弱不禁风。国内需求方面, 作为中国内地钢材消耗量最大的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 由于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量建筑项目搁浅或取消, 因此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的钢铁企业不得不缩减生产规模, 降低原料的需求量和采购价格 (如废钢) 。由于钢铁行业的退出壁垒较高, 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限产甚至是停产的措施。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 各个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各种振兴本国经济的方案。作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出于战略的考虑, 钢铁业的振兴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府拯救和救济的对象。但是很多国家不是通过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互相合作, 而是抱着自救的态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如2009年1月28日, 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新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有条款规定, 任何基础设施项目要获得新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 所使用的钢铁产品都必须是美国生产的。与此同时, 欧盟、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通过调整钢材进出口关税而保护本国钢铁企业的措施, 这样中国的钢铁企业就会面临更大的出口压力。

四、我国钢铁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战略选择

1.积极地进行应诉和抗诉

众所周知, 自从中国加入WTO, 针对中国的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反倾销调查事件越来越多。由于欧美等国家尚未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因此按照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 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会按照“第三国家”的标准进行价格对比, 这就致使我国在反倾销调查的过程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形势。由于钢材产品经常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 中国的钢铁企业应该更好地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以往应诉和抗诉的主体以政府部门为主的情况不同, 申诉的主体应该逐步转向以企业为主的局面。中国的钢铁企业应该以大局为重, 成立一个以几个大型钢企为主要成员的组织机构, 在机构中设立一个专门的由相关的法律专家、贸易专家和钢铁企业家组成的抗辩部门, 统一处理所有相关的反倾销案件。同时这个组织机构应该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及时沟通, 各方通力配合, 努力使权益的受损害程度降到最小。为了提前预防或者使企业能够迅速地对反倾销调查做出反应, 机构中还应同时设立外部监督部门, 以便形成对反倾销调查的预警机制。

事实证明, 在许多国家对我国企业提出的贸易保护案件中, 凡是中国企业主动应诉和抗辩的, 要么是我方胜诉, 要么是迫使对方减少壁垒高度, 出口企业的损失被降低到了最小程度。但我国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缺少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 使反倾销调查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商品也因此屡屡被封杀。

2.加快产业整合, 促进我国钢铁产业健康发展

(1) 实施产业整合的原因。

产业整合是以产业为构架, 以企业为主体, 通过组织改造和结构调整, 进行产业内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形成产业整体优势, 提升产业竞争力,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整合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兼并和重组。仅在去年, 就有山东钢铁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和河北钢铁集团的相继成立, 从而拉开了钢铁产业整合重组的大幕。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 一直以来, 我国钢铁行业给人的印象是一片繁荣, 但是由于我国近年来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 致使钢铁企业的总体质量不高, 出口的钢材多是附加值较低、耗能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正是由于这种国内出现的严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加之由于次贷危机, 逐步导致了国内和外部消费市场的疲软, 很多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钢铁企业面临着生死考验。因此, 在国内和国外的需求都严重缩水, 钢铁企业生产停滞, 企业都有了更多时间的情况下, 我国的钢铁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 加速钢铁产业的整合力度。

(2) 产业整合带来的长期效应。

首先, 以兼并重组为主要形式的产业整合能够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产业整合就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尤其是那些产品结构和生产设备类似的企业间的并购重组, 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规模经济效益显现得会更加明显, 同时规模经济的效果对其他企业来说模仿难度很大。其次, 虽然企业整合意味着耗费相当大的现时成本和机会成本,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效益的增加, 会使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 企业的兼并重组会使企业的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进而实现优胜劣汰。长期以来, 中国钢企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在铁矿石价格上的话语权却越来越少,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钢铁企业多而乱, 缺少凝聚力。这样就导致了以力拓、必和必拓为首的铁矿石经销商随意加价, 给我国的钢材生产成本造成了重大压力。因此, 中国钢铁企业的整合程度达到一定规模之后, 就能够在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博弈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3.实施退出战略, 使无生存优势的企业退出钢铁市场

虽然说破产清算也是企业市场退出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对于国内的企业而言, 采取这种方式的企业还很少而且还处于尝试阶段。在现时的环境下, 中国的钢铁企业走产业集中化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小型钢铁企业, 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生存优势的企业而言, 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得以继续在钢铁行业生存的话, 退出这个行业无疑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那些毫无优势可言的企业, 尤其是小企业退出市场是不可避免的, 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 进行战略选择。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 中国的钢铁企业供需严重失衡, 结构也不合理;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 钢材的国内和国际需求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 多个国家又出台了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政策, 无疑使我国钢铁业本来就严峻的形势更加恶化。为此, 我国钢铁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危害, 利用这个过渡期加快产业整合力度, 以使钢铁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产业整合,中国钢铁业

参考文献

[1]王玮.中小钢铁企业区域性联合重组探讨[J].冶金管理, 2007 (7) .

[2]李拥军, 高学东.对中国钢铁产业进退出壁垒的分析[J].中国钢铁业, 2007 (1) .

[3]张明玉, 张文松.企业战略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李亚强.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论文, 2008.

[5]盛校白.新编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钢铁业 篇2

中国钢铁工业污染及其防治

摘要:从我国钢铁工业污染排放与处理现状,国内外钢铁工业污染治理现状比较、差距及问题和我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现状评估3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国家基础工业污染治理的进步和发展方向.作 者:曾慕成    徐国平   王志    ZENG Mu-cheng    XU Guo-ping    WANG Zhi  作者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汉,430081 期 刊:工业安全与环保  PKU  Journal: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34(4) 分类号:X5 关键词:钢铁    工业污染    防治措施   

金融危机“退火”中国钢铁业 篇3

金融危机“寒潮”袭来,我国钢铁行业也未能幸免,许多企业库存加大,利润下滑明显。企业纷纷减产减员降薪,以图自救;政府出台各种刺激政策,并有可能给国有钢企输血。但这些举措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何时能奏效?

金融危机“重击”中国钢铁业

2008年10月5日,温家宝到武钢考察防城港项目;12月12日,胡锦涛主席到鞍钢考察;11月22日,温家宝到宝钢考察;12月13日,李克强到宝钢考察。行业人士表示,高层领导频频赴钢铁企业考察,表明钢铁行业在目前形势下得到了高度重视,也表明钢铁业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据国信证券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郑东介绍:“我国钢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下降,企业库存压力加大。原材料采购价格和现在的销售价格形成倒挂,钢铁企业普遍亏损,2008年三季度利润大幅下降,四季度亏损估计已成定局。”

2008年8月以来,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下跌,钢铁企业的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示,到10月份已出现全行业亏损。这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首次出现月度亏损,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已达59%,钢材销售利润率已降至-3.23%。

山东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表示:“日照钢铁遭遇了建厂五年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从2008年8月至今,我们每个月亏损几个亿。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持续亏损的泥淖。现在的市场,已经看不到任何短期能够好转的迹象,最困难的时期就在这个冬天。”

为什么上半年还红红火火的中国钢铁业骤然降温?下游需求低迷,是企业产品滞销降价的根本原因。钢铁行业的下游如房地产业、建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业以及家电业等都在减产,使得对钢铁的需求急剧下滑。企业普遍表示,“来自经销商的订单大幅降低”。

此外,出口形势也变得严峻。钢铁企业普遍反映,第四季度出口订单下降一半以上。知名钢铁专家徐向春表示:“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外没有订单。”行业人士预测,2008年11、12月,我国钢材出口量将进一步萎缩。国际需求的下降,使我国钢铁行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需求下降是一方面,让我国钢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有价格倒挂。前段时间,国际铁矿石价格疯长,许多中国企业都疯狂吃货,库存了大量高价铁矿石。据钢铁工业协会介绍,钢铁生产企业库存的高价铁矿有3000万吨,码头上堆了9000万吨,在供应商手里的长期订单有1亿吨还没发货,但价格已经跌去了30%~40%。比如鞍钢,2008年第三季度,公司提取跌价准备金达8.8亿元,约为三季度净利润的37%。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08年12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钢材和铁矿石的价格都在跳水,钢铁企业面临双重困难。高价原料消化要持续到2009年3月,而低价产品要马上兑现,钢铁全行业出现亏损,形势确实严峻。”

企业勒紧“裤带”过冬

市场需求下降,产品大量积压,钢铁价格大跌。对此,“企业只能极力消化高库存,几乎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减产”,郑东表示。

据悉,2008年11月,有70多家国内大中型钢企减产,月产量减少20%以上,最多的甚至减产50%。而中小型钢企则纷纷停产甚至倒闭。

在减产的同时,许多钢企也开始减员减薪,降低成本。日前,山东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在《致广大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形势发展到今天,除减产减员之外,我已经别无选择。”

宝钢从11月开始降薪,高层带头,最低幅度10%。鞍钢也从9月开始下调工资。武钢的降薪力度更大,普通员工减15%,科级员工减20%,处级员工减25%,管理层减50%。

山西最大的民营钢企海鑫钢铁集团裁员达2000人,裁员力度为30%。其他中小民营企业降薪裁员力度则更大。

同时,企业也在加强内部管理,紧缩各项开支。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表示:要努力降低各种消耗和生产成本;积极走访重点客户,稳定合同量;根据产销计划和各项物资库存情况,及时调整采购和库存政策。

鄂钢集团实行“以销定产”,按照产品市场行情和盈利水平,调整生产结构,加快进货节奏,减少批次数量,以降低采购成本。

长治钢铁厂生产处处长靳继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配料,大力发展高中端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比例,进一步降低原料燃料和生产物流的成本。”

首钢迁钢公司也在企业内部大力号召降低成本,提倡人人点滴节约。

同时,已经开始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在这个“冬天”加快了脚步,以求实现规模经营、产业升级,“抱团取暖”。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近日明确表示,“为促进钢铁工业由大变强,鼓励大的钢铁企业兼并小钢厂,在兼并方面要给予相关的政策。”

最近,由省内龙头大钢铁企业牵头,通过省内联合运作模式挂牌成立了山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北京、辽宁、江苏、湖北、重庆、四川、内蒙古、山西等省市也在抓紧实现省内或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如宝钢重组广钢、韶钢成立了广东钢铁集团。

政府“组合拳”提振钢铁业

在企业减产减员自救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钢铁行业的支持。温家宝总理在宝钢考察时表示:“钢铁行业关系诸多行业,是工业的晴雨表,要研究振兴钢铁产业的政策。”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也称,将编制并组织实施钢铁业振兴规划,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

短时间内,政府即出台了一系列利好钢铁业的政策,包括扩大基建投资、取消出口关税,并可能实施收储、注资等。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4万亿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在2008年第四季度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其中,钢铁业是重要受益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表示,钢材行业可能从此次政策中获益。最近钢铁业不景气,需求持续下滑,政府对公共工程的投入可能会带动钢材、水泥、建材等的需求。

据中国钢材价格网的消息,这一投资将使2009年钢铁消费量增速达5.6%,计划完成的6000亿元基建投资中,约需钢材2000万吨,而四川灾区三年恢复重建所需的钢材达3700万吨。

行业人士表示,十项扩大内需措施可以为钢铁行业贡献1.64亿~2.08亿吨的新增需求,加上2万亿元铁路投资、1万亿元的灾后重建等,预计2009年新增需求在0.88亿吨左右,更大的需求释放将在2010年。

在2008年先期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中,铁路、民航、污水处理等项目约需410万吨钢材,算上带动的其他社会投资,预计将产生1000万吨的钢材需求。

在庞大的铁路投资中,轨道投入将占总投入的7%~10%,这对于生产钢轨的鞍钢、包钢、攀钢和武钢是大利好。目前,这些企业正在加大生产力度以享用这个“大蛋糕”。

在扩大内需,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政府在出口上的政策也有利于钢企的发展。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将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67个税号钢材出口关税,以降低钢铁出口成本。

2008年11月26日,央行宣布降息1.08个百分点,这是十年来最大的单次利率调整幅度,并同时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对钢铁业以及对下游需求都是利好消息,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降息将直接减少他们的财务费用。同时,对钢铁业下游的汽车、机械、房地产等行业恢复发展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并可能带来相应需求的增加。

除了扩大需求,政府还可能收储一些钢铁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在制定这方面收储的具体数量和办法。”

在东航、南航相继获国资委30亿元注资后,政府也可能向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注资,以加速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宝钢、武钢、鞍钢获得注资的可能性较大。

论中国钢铁业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 篇4

关键词:钢铁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

1 研究背景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是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举凡世界上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几乎是无一例外地优先发展了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基础产业,钢铁工业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是在1996年,这一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占据世界总产量的七分之一。2001年,我国的钢铁产量达到1.42亿吨,连续五年排名世界第一。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钢铁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要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尽管成本低、产量大,但我国并不是钢铁工业的技术强国,一些高附加值的钢产品仍然需要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2001年1-11月,我国共进口钢材1 570万吨,同比增长8.5%,而出口钢材仅为432万吨,同比下降25%,其中出口美国钢材74.3万吨,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15.6%。长期以来,我国出口钢材均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专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过小、投资分散,是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到2001年,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冶金企业仅有鞍钢、宝钢、首钢和武钢4家。而占全国钢铁企业总数99%以上的都是一些地方中小钢厂。准确的说,我国钢铁工业以世界1/3的企业数,只生产出世界1/10的钢产量。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更加激烈。一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实力不在于企业的多少,而取决于有代表性大企业集团的水平和实力。产业集中度就能反映产业中大型企业的作用程度[1]。本文将定量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中所述的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衡量它们对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2 数据与模型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决定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期初集中度、进入壁垒、最小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增长量、新厂商净加入率和利润等[2]。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量化的,本文根据我国钢铁产业方面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以下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

1)期初集中度。

等于上一年的产业集中度。该变量对当期集中度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市场容量增长率。

用各年度钢铁产品销售量的增长率表示。该变量对集中度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当需求成长快速时可能使加入障碍较小而集中度较低,但也可能随着需求扩张,大企业更容易扩张而占有市场,使集中度提高,所以其系数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3)生产企业进入率。

用年度间企业个数的变化率来表示。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潜在企业的进入,所以该变量反映了我国钢铁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其对集中度的影响预期系数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4)生产扩张能力。

用钢铁产业的产值变化率表示。作为一种行为性壁垒,现有企业通过生产能力扩张,主动实现进入遏止的目标。现有企业通过生产能力的增加致使潜在进入者预期的赢利性降低,从而阻止进入发生,提高产业集中度。预期系数为正。

5)经济规模。

一般而言,行业的最低经济规模越大,新厂商进入的成本性壁垒越大,则集中度越高。资产水平越高,则反映钢铁产业成本性壁垒越高,产业集中度越高,因此预期系数为正。

6)技术开发能力。

用工程技术人员占年职工人数的比例表示。该变量对集中度的影响也可正可负。由于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大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增强自身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促进市场集中。但同时,技术进步会改变原有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使一些原来规模经济非常显著的产业变为竞争性的产业,从而打破垄断,阻止市场集中。我国的钢铁产业应该是第一种情况,因此预期系数为正。

因变量为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Y,以我国钢铁产业最大四家企业每年的集中度CR10表示。根据《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各期计算整理得到有关的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前述研究思路,数据的时间起止为2000一2006年,且所有的数据指钢铁部分。

在进行拟合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相关分析。

表2中列出产业集中度和各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扩张能力与产业集中度的相关系数较小,且不显著。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排除这个变量,对剩下的五个变量进行回归[3]。

经过筛选,确定影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Y的5个因素变量为: 期初集中度、市场容量增长、 企业进入率、平均规模、技术开发能力。

由系数表得知在参与回归的变量中,解释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且X6的经济意义也不合理,故认为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检验简单相关系数

由表数据可以发现X1与X5,X5与X6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因此不能用X5初始回归模型的变量,只能用除X1以后相关系数最大的X1作为初始回归模型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寻找最佳回归方程。经检验最佳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为X1、X3、X6。(表5)

回归结果表明,在二次回归中,整个方程和各变量系数通过了检验,最后得出回归方程为:

Y=-31.93+0.68X1+0.05X3+8.16X6

3 结论

从回归方程的系数来看:

1)期初集中度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与预期一致。

偏回归系数为0.68,即随着期初集中度的越大,当期产业集中度越大。

2)企业进入率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为正向。

说明只要提高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企业数量,则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将增大,从而产业集中度提高。

3)技术开发能力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的,与预期结果一致。

技术开发能力越强,即全行业职工中技术人员的数量越多,厂商用于技术改造、提高的力量越大,产品的差异性越大。一般而言,产品差异性越大,专业性越强,进入障碍越高,从而集中度越高。

我们通过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业产业集中度变化的决定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期初集中度、企业进入率、技术开发能力因素对我国钢铁业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技术开发能力对集中度的影响最大。

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看法相反,最终结果显示我国钢铁行业的经济规模对集中度并无显著影响,即钢铁业新厂商进入的成本性壁垒的高低对集中度的影响没有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么大,表现在变量被剔除,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选取数据不足。本文仅选取了钢铁产业7年的相关数据,短短7年的数据不足以检验出经济规模与集中度之间的关系。②行政干预。不少地方政府及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但没起到用政策导向构筑壁垒的作用,反而竞相铺摊子、上项目、重复建设与引进、搞自成体系,企业在进入钢铁行业的资本、绝对性费用、政策、法律等方面几乎不存在壁垒。中国钢铁行业只有表象的高壁垒和限制,实质上大量的中小企业涌入,使企业陷入了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钢铁业如何加快改革、提高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爱华.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比较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23(9):11-18.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3-93.

新中国红色钢铁的摇篮 篇5

600余幅珍贵图片,260余件实物资料,连缀成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将60多年的创业史浓缩在2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再现了我党自力更生的创建第一个钢铁厂——首钢长治钢铁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进入展览馆,穿过历史的烟云,首先看到的是“七七”事变两个月后,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等率领八路军从陕北东渡黄河,深入太行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1938年8月8日进驻长治西北郊20公里处一个叫作故县的小山村里。接着,专为八路军培养军政干部的抗大一分校也随总部来到故县办学。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正因为有此政治条件,加上附近煤、水、铁矿石、石灰石蕴藏丰富,八年之后,一个以生产炮弹为主的大型炼铁基地选址故县。

上党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晋冀鲁豫军区和边区政府便抽调骨干力量,在上党盆地浊漳河畔的故县村安营扎寨。这是一支由老红军、老八路、抗大学员和知识分子以及穷苦工人、农民组成的英雄群体,他们来自延安,来自黄崖洞,来自太行山褶皱深处的各个军工厂,怀着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走到了一起。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大都曾就读于国内外知名大学,所学专业结构门类齐全。他们要在这里建设一个包括炼铁、炼钢、铸造、耐火砖烧制、炼焦、水泥生产等的大型钢铁基地。从此,这片沉寂了多少年的土地上燃起一支不灭的钢铁火炬,以之为代表,近代以来一度衰败的长治冶铁业在埋葬蒋家王朝的历史洪流中重新崛起,新中国的钢铁事业从这片光荣的土地上起步。

故县铁厂于1947年农历11月投产,日产灰生铁20吨。这个数字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然而在当时却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其时各解放区都在发展军事工业,但晋绥、晋察冀、山东、陕甘宁等几大解放区都没有工业规模意义上的高炉,晋冀鲁豫边区故县铁厂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办钢铁工业之嚆矢,新中国钢铁事业从这片素有煤铁之乡之称的土地上起步。故县铁厂生产的50mm、60mm、82mm、120mm、150mm炮弹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大量用于太原、平津、淮海、渡江战役等解放战场上,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它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中国的解放战争史上。故县铁厂骄傲地迎来了共和国的第一缕曙光,中国冶金军工史上从此多了一章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故县铁厂的建成,被时人誉为“太行山上的工业革命”,统计图表说明,1948年至1949年,太行军工共生产炮弹280万发,其中80%以上产自故县铁厂,一高炉被誉为“功勋炉”。原晋冀鲁豫边区军工部工程处长、国防科工委负责人郑汉涛将军说过:“长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数以万吨计的生铁,制造了数百万发的炮弹,这个功勋将永垂史册。长钢的贡献还在于培养了很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全国解放后冶金战线的巨大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这个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年陆达的精神境界

展墙上的一张照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明媚的阳光下,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头发黑亮,衣着整洁,西装革履,英气勃勃,正坐在椅子上悠闲地看书,四周树影斑驳,花蕾满枝。多么富有浪漫情调的一张照片。这位青年人就是故县铁厂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冶金专家陆达。陆达原名陆宗华,出身于上层家庭,父亲是国民政府财政局盐务稽查局高级职员,母亲是一位知识妇女。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33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专攻钢铁冶金工程,照片就是他1937年春在留学德国期间拍摄的。“七七”事变争以后,24岁的陆宗华放弃即将完成的学业,毅然回国参加抗日。他不羡慕国统区大城市优裕的生活,直接投奔延安,脱下西装革履换成粗服布鞋。为了欣庆自己到达革命圣地,将名字改为陆达,从此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一生。陆达于1939年来到太行山区最艰苦的抗日前线,从事军火研究和制造。为了解决用白生铁制造迫击炮的难题,他将美国黑心韧化技术和上党地区古老的焖火技术相结合,发明了炮弹焖火技术,炮弹产量质量成倍提高,解决了八路军的燃眉之急。

10年后的1947年,陆达奉命主持故县铁厂的建设,旨在解决太行山区长期以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冶炼制造炮弹所需的灰生铁的难题。此间他拍摄的另一张照片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穿一身宽大臃肿的棉衣裤,头戴一顶旧帽子,脚下穿土布鞋,站在一座古庙的廊檐下,面容虽然清瘦却充满了乐观和自信。两张照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位观众看到后在博客里感慨道:“陆达出身名门,家境富裕,完全可以留在德国当专家,过富足而安逸的生活;也完全可以回国留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国民政府的高官和专家。他为什么要爬山越岭到贫穷、而且还看不出任何前途的延安呢?并且自觉自愿到中国最贫穷的太行山区和农民滚在一起,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硬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炼出了梦寐以求的灰生铁,造出我军急需的炮弹。是什么力量驱使陆达能这样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顾一切地、乐呵呵地苦干呢?答案应该是明确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

陆达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有志青年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建设故县铁厂的英雄群体的杰出代表。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追求和忘我牺牲精神,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定生活。在当今追求金钱和享乐成为时尚,理想信念的空气日渐稀薄社会氛围下,青年陆达的人生追求的确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艰苦奋斗精神和科学创造精神结合的典范

故县铁厂是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建设的,战争年代,物质财富极度匮乏,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建设者们发挥聪明才智,精打细算,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将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紧密结合,创造了许多奇迹。如,高炉打地基没有钢筋水泥,就石灰、坩土和红土组用三合土层层夯实,用旧道轨代替钢筋。建设热风炉没有钢板,利用矿井下的生铁水管,创造性地制作成功管式热风炉。巧妙利用自然地势,架设木栈桥推罐车上料,省去了现代高炉机械斜桥上料的复杂工艺;没有粉碎机,以农家石碾代替。没有化验仪器,就用口尝牙咬的方式来辨别氧化铝、氧化硅等原料的性质。没有牵引机车,自己动手制作…… 一个个看似简单,却无一不是尊重科学的结晶。艰苦的条件,坚强的信念,激发了他们的无限创造力,于是,在简陋的工棚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在摆着窝头咸菜的饭桌上,一个个奇思妙想产生了,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案完稿了。靠着这种精神,创业者们在太行深处的山沟里创造了共产党的“两个第一”:第一座炼铁厂,第一座机焦厂。

密封柜里珍藏着陆达厂长65年前建厂期间记下的四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的中文、英文和德文,写满了因岁月而发黄的纸页,举凡炮弹图样、试验数据、资源勘探、工艺流程、工程计算、材料消耗、薪金标准等等,事无巨细,应有尽有,字迹流畅、工整,一丝不苟,是故县铁厂建厂前后最真实、最权威、最全面的原始记录。解说员告诉我们,这几本笔记凝集了陆达前半生的全部心血,已经珍藏了60多年。“文革”中,许多资料散失了,唯有这几本笔记保存下来了。这次兴建展览馆,陆达夫人、90高龄的王林老人决定将之寄存长钢。这些笔记,是新中国钢铁发展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堪称镇馆之宝。它向世人证明了,故县铁厂虽然坐落在贫瘠的沟壑里,但根子却深深扎在科学的沃土中。“土八路”并不土!

在“风雨历程”展区,讲解员在一张照前停下来。照片上是一个木结构厂房的内景,许多人正在里面忙碌。讲解员为我们讲诉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1952年10月,故县铁厂完成了历史使命,由军工系统移交地方。这时,工厂和职工面临着一次重大抉择:停产炮弹后,由于生铁没有销路,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是想办法求生存呢?还是就此关门大吉,散伙回家?职工们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在1953年底,开始筹措上马炼钢工艺。要命的是,炼钢,却没有厂房,建造要花很多钱,怎么办?职工们发扬战争年代自力更生精神,因陋就简,将1947年建造的木结构铸造厂房改作炼钢厂房。厂房高度不够,无法走行车,就在地下挖出4米深的地坑,以增加相对高度,下面放置铸锭地板。木柱子承受不了行车重量,就在地上竖立生铁管,上面铺上道轨走行车。为防厂房失火,将木柱子全部涂上红泥覆盖。在木厂房里炼钢,世界上恐怕找不出第二家!但奇迹在故县铁厂产生了。经过艰苦努力,1954年7月,炼钢车间1.5吨碱性转炉投产,日产钢20吨左右。这是继唐山钢厂、新疆八一钢厂之后的全国第三家碱性侧吹转炉。1958年,炼钢车间技术指标进入全国冶金系统先进行列。一位观众听了这个故事,不由感慨系之:

不甘沉沦奋争光,生存之道勇者强。

脚下无路敢趟路,木厂房里炼出钢。

这事如果放在今天,一定会有人建议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炼钢有了,由于没有轧钢工艺, 故县铁厂只得将生铁或钢锭运到河北、山东,低价卖给当地的轧钢厂,真正属于自己的利润很少。“由粗变细,让锭成材”,成为全厂职工的共同愿望。经过积极争取,1956年下半年上马轧钢工艺。国内购买不到小型轧材设备,就将战争年代国民党丢弃在山东的一套300㎜小型轧铝设备运回,经改造后,建成年设计能力4.7万吨的轧钢生产线,1957年9月份投产,生产建筑用钢材。其时,全国共有14家生产钢材的钢铁企业,故县铁厂是其中之一。1959年,北京建设十大建筑,其中就有故县铁厂提供的钢材。

故县铁厂的创业者建设和生产中,练就了一种精神,一种和延安精神、太行精神齐名,且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精神,是延安精神、抗大精神、老八路精神在上党大地的延续。周总理1956年对此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故县铁厂是我党在根据地第一个建设的厂,是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建成的。”

浴火重生 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长钢从建厂到如今,六十多年来历经坎坷,仅厂名就换了不下10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几代长钢人自强不息,坚持不懈进行技改和建设,几乎所有的生产工艺都是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竟无一例外!如,一高炉从1948年建成,到1956年,中间三次扩容,由51立方米到58立方米、再到71立方米,最后到83立方米;现在的三座高炉达到1080立方米。枣臻焦化厂的焦炉,由原先的10孔,一直增加到67孔,其间经历了50年。三个24平方米烧结机,分别改造过多次;现在两座的新烧结机达到200平方米。转炉最先是1.5吨空气侧吹转炉、之后到2.5吨、3吨、6吨;后来又上马先进的氧气顶吹转炉,先是6吨,后再扩容为8吨、再扩容为15吨;现在新建的三座转炉达到80吨。轧钢亦如此,先是滚动式冷床,到后来的锯齿式冷床;从横列式轧机改为纵列式轧机,从开坯到半连续轧制,再到连续轧制。年产钢能力从最初的千余吨,提高到到现在的360万吨。主厂区占地面积从建厂初的300亩扩张到5平方公里。六十五年前,故县地区还是一片沟壑纵横,野兽出没的荒坡野岭。如今高楼林立,车流辐辏,已发展成为长治最大的工矿区和物流中心,对长治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幅幅带着岁月沧桑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资料,反复向人们诠释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共产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纵观长钢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创业者们充满艰辛的奋斗史。它达到今天的规模,是在条件简陋,技术装备落后,国家投入很少,靠自己从零开始,惨淡经营,倾几代人的血汗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我的脚步从长钢的昨天走到今天,我的思绪从长钢的现在飞回过去,强烈地感受到了长钢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韧性、一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信念。

然而这个曾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过突出贡献,在中国冶金军工史上赫赫有名的老企业,进入21世纪,处在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型钢厂和机制灵活的民营钢厂的双重挤压下,步履艰难。2006年,长钢改制遭遇挫折,人心涣散,前途迷茫,生产经营雪上加霜,被抛入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长钢的路在何方?阴云笼罩在人们的心头。2008年9月,以郭士强为首的长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重聚离散的人心。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和实力雄厚的首钢集团成功实现联合重组。

长钢加盟首钢后,制定了“三步跨”发展战略,确立了打造“五个长钢”的发展理念,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陆续建成十几项技改工程,并在煤炭、铁矿石等资源获取工作上取得重大脱破。这个历经坎坷的老牌国有企业,终于柳暗花明,重获新生。

红色序曲、艰苦创业、风雨历程、自强不息、浴火重生、和谐家园、群英选粹、领导关怀、前景展望……十大展块布空间,一朝梦回六十年。65年上下求索,65年曲折前行,65年磨练砥砺,65年风雨兼程。最后的长钢沙盘则用声光电等技术为我们描绘了企业未来的壮丽前景。长钢未来十年发展目标是:依托首钢总公司的管理、技术、品牌、人才优势,以长钢红色文化为助推剂,加快淘汰落后、升级改造步伐,构建“煤、电、钢、化工、装备制造”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研制并生产高兆帕的超高强度钢筋和其它优质钢材,填补国内空白,引领行业潮流,长钢真正成为对本地区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对山西经济有重要贡献的国际一流的长材生产、研发基地。

中国钢铁业 篇6

但印度是一个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供给严重不足的国家,钢铁产业供需缺口相当突出,多年来一直需要依靠进口弥补供给缺口,近年来每年钢铁进口数以千万吨计,特钢、硅钢、轨道用钢等均需进口。

钢铁需求增加,本来是发展本国钢铁工业的大好时机,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钢铁工业扩产艰难,就是好不容易建成的已有产能也经常受到飞来横祸干扰而无法满负荷运行,这些干扰往往来自其行政、司法体系,打着“反腐败”、“法治”之类崇高旗号。

据统计,由于原材料短缺,印度钢铁工业产能利用率只有80%。但这种原材料短缺完全是印度司法体系人为造成的。因为印度本来是铁矿资源大国,多年来铁矿石出口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巴西,本无原料短缺之虞。2010年以来,印度最高法院以“打击非法采矿”和“反腐败”名义大面积颁布实施铁矿石开采和出口禁令,终结了印度铁矿石产业的黄金时代,导致印度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在牛市期间陡然连续大幅度下滑,全印几乎所有钢铁企业都遭到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生产因原料不足而受限,铁矿石成本坐地起价,大幅暴涨。

因此,就出现这样令外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现象: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印度钢铁业产能利用率却连续数年徘徊在80%。某些骨干企业受创更重,印度第三大钢铁企业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在卡纳塔克邦的维雅那格钢厂产量2011年一度削减七成之多,其后产能利用率也不足八成,印度全国几乎所有的骨干钢铁公司都不得不暂停或取消投资扩产计划。尽管总理莫迪满怀振兴“印度制造”的宏图大计,但印度的联邦制决定了他难以摆平企业扩产和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征地争端,司法独立的体制更决定了他无法解决司法体系的胡作非为。

由于土地私有制和严重的官僚主义等问题,印度商业环境一直相当糟糕,在世界银行“经商便利度”排行榜上排名一向相当靠后,在2014年的最新排行榜上又下滑两位,在18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42位。正是在这种商业环境下,印度许多大型钢铁项目长期受阻,甚至被彻底搅黄。

比如,2005年,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OCO)与印度政府就在奥里萨邦建设年产1200万吨钢铁厂签署谅解备忘录,以120亿美元的投资额而高居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项目。结果,经过8年折腾,惹出了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矛盾,奥里萨邦征地工作始终停滞不前,浦项制铁不得不取消建厂计划。

印度钢铁工业无力满足国内需求,中国钢铁工业却正处于巅峰状态。目前,中国钢铁产量已经占到全世界钢铁产量一半。2014年,中国全年钢材出口突破9000万吨。印度钢材市场的状况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中国钢铁产业不应该错过这一发展良机。

《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篇7

主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编:石洪卫丨国2C钢铁工业年鉴CHINA STEEL记录漂**柳㈣金S抑解《中国钢铁工业年鉴》1 9 8 5年创刊, 已连续出版至今, 是全面、系统、如实记录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唯一史志性年刊。主管单位历经冶金工业部、国家冶金工业局, 目前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为适应新时期要求, 年鉴正积极努力扩大内容, 力争更加全面反映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如实记录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轨迹, 使得年鉴更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栏目:“专论专文'“政策法规'“中国钢铁工业运行情况'“中国钢铁工业分行业运行情况'“中国钢铁工业统计'“中国钢铁工业科技进步'“中国钢铁工业企业改革与管理'“中国钢铁工业大事记”、‘‘中国主要地区钢铁工业概况'“中国冶金企事业单位概况”、K国际钢铁信息”、“人事与机构”、“附录”等。2 0 1 5年栏目内容将进行较大调整, 栏目数量压缩, 内容充实提高。主要读者:年鉴是冶金行业、冶金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工具书;也是钢铁工业上下游产业、信息咨询机构、科研院所、相关外企必备的信息来源, 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招商信息:1■《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部现存有少量1 9 8 5年创刊以来的历年刊物, 每册订价3 6 0元。2.《中国钢铁工业年鉴》具有经营国内外广告业务的资质, 各有关单位如果愿意借此平台对企业形象、优质产品、科硏成果等进行宣传, 可以与年鉴编辑部联系。 (文中数据由企业提供) 联系人:蒋思聪付建华联系电话:010-85111224传真:0 1 0-6 5 1 3 3 8 1 9地址: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 6号钢铁年鉴编辑部邮编:100711

中国钢铁业 篇8

关键词: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路径,强制减排,自愿减排,能源审计,CDM项目活动

1 研究背景

IPCC的第4次评估报告中称[1]:“来自所有陆地和海洋的观测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遭受以温度的升高(极有可能)为特征的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指出:“始于1970年的一项评估数据已经表明,很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造成了可以辨别的影响。”科学上虽无法确定单个天气事件是否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1),然而,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文件中指出,全球的极端天气事件已经变得更普遍了,其中包括暴雨和暴雪、大旱、热浪天气和热带风暴。全球气候变化,除了会造成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外,也将给资源匮乏的地区带来压力,造成对这些资源的争夺而引发冲突。与此同时,粮食减产、干旱、海平面上升及其它气候影响会造成新的难民,使得本就脆弱的地区更加不稳定。所有这一切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已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将“气候变化”定义为:“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但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H4和N2O等。能源和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减少或限制这些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事关国家的重大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与一般环境问题相比,气候变化问题已超出了环境或气候领域,涉及到能源利用、农业生产等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由于利益冲突的存在,各个国家利益集团在“谁来减、如何减、减多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从长远看,各国都希望保护气候,从而使自己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而从近期看,各国又不愿因自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限制或影响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希望其他国家采取更多行动而本国受益,形成了基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这就是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产生矛盾和分歧的根本原因。

2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与中国的举措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要求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的呼声日渐高涨[2]。自1988年至今,历经近20年的气候变化谈判,国际社会先后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京都议定书》(1997)、“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1998)“波恩协议”(2001)、“马拉喀什协定”(2001)、《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德里部长级宣言》(2002)和“巴厘路线图”(2007)等一系列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对策方案。谈判取得的成果包括:确立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即各缔约方均有义务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但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历史和现实的责任,理应承担更多义务,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定量减排指标;确定了发达国家实现《京都议定书》减排指标的3个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排放贸易(ET)”,并确保“三机制”的顺利实施;2007年底达成的“巴厘路线图”为“后京都”谈判做出重要安排。

然而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的,漫长的博弈中形成了欧盟、“伞形集团”和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等三大政治集团。他们在不同的具体问题上,多年来一直呈现出各集团乃至各国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因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事关各国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全局,涉及各国的根本利益,使得整个气候变化问题谈判成为高度尖锐复杂的国际谈判。

2.1 欧盟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及应对措施

欧盟各国经济发达,环境状况良好,政治上环保势力较强,力图主导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走向;且因其清洁能源在本国能源构成中比例较大,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足的资金,极力要求立即采取较激进的减、限排温室气体措施。

2007年3月,欧盟单方面决定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在2020年以前将温室气体总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并且,若其他主要经济体也能承担此挑战性责任,则要进一步减排,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各国达成了一个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欧盟能源供应的20%将是可再生能源,并且在2020年前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20%。根据规划,到2015年,将建成并投入运行10至12座碳捕获和存储的示范工厂。2008年1月,还公布了未来欧盟排放贸易计划(ETS)的详细内容,该方案将在2012年完成现阶段目标。ETS这种政策方法,对欧洲经济的关键部门(如电力行业)规定了强制性的上限要求,并且如果公司将排放量控制在规定的目标以下,则允许其将许可量出售给其他需要额外许可量的公司。

2.2“伞形集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及应对措施

所谓“伞形集团”是由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组成的“共同利益”集团。随着利益的变化,如今该集团仅剩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少数国家。他们在政治上较为松散,多为能源消耗大国或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的国家。由于担心减排行动对本国经济造成过大负担,他们反对立即采取减、限排措施。

美国于2001年宣布将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并提出两点理由,(1)《京都议定书》对美国经济损害很大,(2)发展中大国未承担减排义务。相较于美国政府,部分州(如加利福尼亚州等)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更为积极。他们为自己制定减排温室气体指标,允许企业通过碳交易达标。使得自愿碳市场(VCM)的产品“经认证的减排量”(Verified Emission Reduction,VER)在美国有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有所调整,其要点大致是:反对《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短期硬性减排指标,强调一国承担的减排责任不能对其经济发展造成损害,必须适合该国国情,主张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减缓气候变化。随着美国被纳入“巴厘路线图”,这个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将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及应对措施

“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是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支政治力量,他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发达国家应带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义务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在这些基本的承诺方面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间也难免存在分歧,但在谈判中,“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注意协调立场,在重大问题上团结一致,为发展中国家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奠定了良好基础。

2.4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措施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少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但是中国本着对人类和全球环境负责的精神,为子孙后代着想,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提出“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采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及植树造林、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等措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6月4日,中国向全世界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3](以下简称《国家方案》)。这是中国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部国家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方案》的颁布实施,彰显了中国政府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将对我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方案》指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6个重点领域(能源生产和转换、节能与提高能效、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和城市废弃物),并计划到2010年。

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力争实现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吨二氧化碳。

3 中国钢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路径分析

我国《国家方案》的减排目标已经确立,然而,“十一五”首年的节能减排数据却很不乐观。2007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显示,2006年全国GDP增长10.7%,超过国家计划(增长8%)2.7个百分点,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1.2%,比国家计划(降低4%)少降2.8个百分点。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受到多煤、少油少气资源结构的制约,能源供应以煤炭为主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推动用能企业节能降耗上多做文章。本文就以具有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特点的钢铁行业为切入点,分析其实现节能减排的路径。

当前,中国钢铁业的CO2排放量占全国10%,占大城市的35%~40%,能源消耗占全国总消耗的10%,吨钢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高出15%~20%(2)。传统钢铁生产流程大量消耗能源,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除了采取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外,中国钢铁行业应该抓住机遇,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CDM)和自愿碳减排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引入国外的资金和先进减排技术,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尽快开展针对企业内部整体用能状况的能源审计工作,找出重点耗能环节,重点加以解决;此外,有条件的钢铁企业,也可以通过投资具有减排潜力的项目,来实现减排增效的目标。

3.1 强制减排路径

清洁发展机制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这一国际条约的强制减排机制之一。其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由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完成在《京都议定书》第3条下的承诺。清洁发展机制是一项“双赢”机制:(1)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有助于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2)通过这种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5]。

CDM项目的产品——“经核证的减排量,CER”的需求方为《京都议定书》所列的附件——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内,发达国家对境外减排量总需求约25亿吨CO2,其中15亿吨CO2以上要依靠CDM提供(3)。截至2008年2月,我国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已经达到1113个(4),其中钢铁行业的CDM仅54个,仍有很多的企业没有参与进来。目前,在中国市场上,1tCO2e的价格在8欧元以上,钢铁企业的一个CDM项目的减排量一般在5万吨/年以上,这意味着投资一个符合CDM条件的项目,在项目成功注册后,每年可获得额外资金40余万欧元,合400多万元人民币,同时,企业由于应用了先进技术,降低能耗意味着减少生产成本。因此,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真正掌握节能减排的技术。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个契机,选择企业内符合CDM要求的项目,尽快开发。需要指出的是,CDM项目申请过程较为复杂,且需要一定专业的支持,企业最好与专业的CDM开发咨询机构合作,以确保项目的成功。

3.2 自愿碳减排路径

自愿碳减排市场是一种区别于CDM的强制减排,更强调其“自愿”性质的温室气体减排行为。它起源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或个人,出于其自身品牌的考虑及社会责任感,自愿地去碳减排市场购买经验证的减排量(Verified Emission Reduction,VER),以抵减其运作、生产或生活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的目的。

自愿碳减排市场的产品——VER的需求者主要包括欧美国家的某些市(州)政府、企业或个人,这个市场没有期限限制,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碳交易市场。当一些具有减排潜力的项目不能通过程序复杂而冗长的CDM申请时,可以通过自愿减排市场来出售碳减排量。下列情况中的项目通常都符合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条件:

减排申请错过了CDM注册截止日期;

虽已通过额外性论证,但由于其它原因不能注册成为CDM项目;

方法学没有获得CDM执行理事会(EB)的批准;

业主不愿意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CDM申请审批;

小规模项目(很难具备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应付繁杂的CDM申请);

目前,VER的市场价格在1~5美元之间,钢铁工业企业将合适的项目开发为VCM项目,也可获得不错的额外的长期收益。

3.3 能源审计路径

能源审计(Energy Audit)指审计单位根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法令、技术标准、消耗定额等,对企业的能源供应、管理、效率状况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以尽可能地发掘节能改造的潜力,获得最佳的改造效果(5)。能源审计的主要方法包括产品产量的核定,能源消耗数据的核算、能源价格与成本的核定、企业能源审计结果的分析等。企业通过能源审计可以掌握本企业能源管理状况及用能水平,排查节能障碍和浪费环节,寻找节能机会与潜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能源审计不是目的,而是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起点。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钢铁企业自己或聘请合同能源管理公司(EMC)向企业提出节能项目评估,编制能源质量分析报告、节能率预测报告、节能投资分析报告等,并提出先进、适用、经济、可行的节能整体解决方案;然后根据批准的节能整体解决方案,EMC公司着手进行详细的节能改造工程设计工作,并编制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报请企业批准;然后由EMC公司完成设备采购、工程施工及性能调试;改造工程完工后,由企业和EMC公司共同按照能源管理合同中规定的方式对节能量及节能效益进行实际监测,作为双方效益分享的依据。

2006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办等5部门引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6),明确要求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并作为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最基本的要求和重要的监控手段。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官员表示,如果近期内国内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得不到有效缓解,国家还有可能扩大强制要求进行能源审计的企业范围。如果,钢铁企业能够在国家做出强制能源审计决定前,自行聘请相关审计机构进行能源审计,不但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为企业自身降低能耗,减少生产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潜在减排项目投资路径

潜在减排项目投资是指,钢铁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条件许可下,选择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项目,如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小型水力发电等项目进行投资。由于潜在减排项目,具有低温室气体或零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可以申请成为CDM项目,投资这样的项目,不但可以获得项目本身的收益,还可以获得额外的碳减排收益,同时,为减少温室气体缓解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举例来说,一个年发电量1.2亿kWh的秸秆焚烧电厂,若电价为0.6元/kWh,则年售电收入约7200万元,而碳资产收益(按10美元/吨CO2e价格计算)约720万元,为年售电收益的10%。投资者将得到丰厚的双重收益。

4 中国钢铁业适合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要领域

结合国内外CDM项目的开展现状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热点,笔者认为,目前钢铁行业潜在的CDM项目主要集中在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气、余压,生产电能或热能,替代传统利用燃煤来满足电能或热能需求上。通过利用先进的生产或节能技术,替代现有钢铁企业生产工艺中落后的技术,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CDM执行理事会通过的方法学ACM0012—“利用废气/废热/废压的能源系统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整合方法学”适用于本类项目。具体可以考虑的先进替代技术包括:干熄焦技术、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技术、高炉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干法(LT法)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技术和烧结厂废气闭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等。

4.1 干熄焦技术(Coke Dry Quenching,CDQ)

干熄焦技术[6]是目前国外较广泛应用的一项节能技术。所谓干熄焦技术是与湿法熄焦技术相对应的。湿法熄焦简单的说就是对离开炭化室的红焦直接喷水冷却,产生的蒸汽无法直接利用而排放到大气中;干熄焦技术是利用冷的惰性气体(燃烧后的废气),在干熄炉中与赤热红焦换热从而冷却红焦,吸收了红焦热量的惰性气体将热量传给干熄焦锅炉产生蒸汽,被冷却的惰性气体再由循环风机鼓入干熄炉冷却红焦。将干熄焦锅炉产生的蒸汽用于发电或供热,可以申请成为CDM项目。

干熄焦技术是重大节能项目,适用于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焦化厂。典型的传统干熄焦工艺流程为:焦炉生产出来的约为1000℃的赤热焦炭运送入干熄炉,在冷却室内与循环风机鼓入的冷惰性气体(主要为氮气,温度≤200℃)进行热交换。惰性气体吸收红焦的显热,温度上升至800℃左右,焦炭温度降至200~250℃。惰性气体经余热锅炉生产中温中压蒸汽,蒸汽进入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排出的低压蒸汽送入钢铁厂的热力管网。冷却后的焦炭则送入现有的筛焦系统,准备用于炼铁炼钢。

应用该技术的项目,其温室气体减排产生自:熄焦余热发电替代电网供电或自建热电厂的发电,从而间接减少电网中火电厂或自建热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

4.2 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技术(TRT)

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技术[7](TOP gas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简称TRT)是利用高炉自身产生的高压力煤气,经透平机膨胀作功,带动发电机组发电。它不消耗任何燃料,即可回收高炉鼓风机所耗电力的25%~30%,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TRT运行时,减压阀组关闭,高炉煤气从减压阀组前的通点引入气轮机膨胀作功,带动发电机发电,膨胀作功以后的高炉煤气由气轮机出口送入低压净煤气主管,供各燃气用户或用于发电。该类项目对保护高炉运行和减轻噪音对环境的污染都有很好的作用,是一项综合利用企业二次能源的节能环保项目,是可选的CDM项目。

从动力学角度出发,压力大于120千帕的高炉煤气(理论上,380m3容积的高炉炉顶压力已达到120千帕)可以用于推动透平机发电。目前,我国380m3以上容积的高炉有332座,1000m3以上容积的高炉有108座。全国现有130多套TRT设备在运行,仍有一部分高炉没有使用TRT技术装备。所以说,TRT技术装备还应大力推广。

应用该技术的项目,其温室气体减排来自:高炉余压发电,替代了电网供电或自建热电厂的发电,从而间接减少电网中火电厂或自建热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

4.3 高炉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CCPP)

高炉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CCPP)是采用燃气轮机发电系统和锅炉蒸汽轮机发电系统联合发电的技术。高炉煤气经除尘加压后进入燃气轮机燃烧器燃烧,而后进入燃气轮机带动涡轮机做功,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作功后的烟气(温度~540℃,压力~5000~6000Pa)进入余热锅炉生产中压或次高压蒸汽(通常参数为3.82~5.9MPa,450~550℃),并使蒸汽在汽轮机中继续作功发电。目前,我国部分高炉的煤气除满足炼铁工艺自身需求外,尚有大量的富余,如不能回收利用则只能放空排放,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该类项目额外性明显,是非常可行的CDM项目。

由于高炉本身的能耗占整个钢铁厂的70%,而其中55%的能量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该技术所能回收利用的热能资源相当可观,相应产生的减排量也比较大,如济钢CCPP年减排量180万吨,鞍钢217+108万吨(鞍山+营口)。

该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来自于回收利用剩余的高炉煤气燃烧,和再次利用燃烧余气后的废热烟气来发电的能量,所发电力可以替代电网供电或自建热电厂的发电,从而间接减少电网中火电厂或自建热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

4.4 干法(LT法)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技术

干法(LT法)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技术[5](Purifying and Recovery Technology of Converter Gas)是净化和回收利用吹氧冶炼的转炉炼钢过程中产生的转炉煤气和烟气中的铁粉的技术。LT法系统主要是由烟气冷却、净化回收和粉尘压块三大部分组成。烟气由1450℃左右经冷却降至800~1000℃进入烟气净化系统。通过蒸发冷却器后降至180~200℃,同时降低烟尘的电阻率,收集粗粉尘。烟气经圆筒型电除尘器净化,含尘浓度降至10mg/m3以下,达到最佳的除尘效率。采用热压块的方式将捕集的粉尘压制成型,可直接用于转炉炼钢。LT法的主要优点:(1)除尘净化效率高;(2)该系统全部采用干法处理,不存在二次污染和污水处理;(3)煤气发热值高,回收粉尘可直接利用,降低了能耗;(4)系统简化,占地面积小,便于管理和维护。LT法净化回收技术在国际上已被认定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它可以部分或完全补偿转炉炼钢过程的全部能耗,有望实现转炉无能耗炼钢的目标。

我国已先后建设投产的转炉达137余座,其中150t至300t大型转炉8座;50t到120t中型转炉17座;小于50t的小型转炉达112座。以上转炉一部分采用湿法净化回收系统,除尘系统大部分能耗高,转炉煤气回收率低;而另一部分转炉根本没有转炉煤气净化回收装置。如果普遍推行LT法净化回收技术,全年除尘耗电可减少近3亿kWh;若将转炉可回收的煤气与蒸汽都综合起来,折合成标准煤,每吨钢可回收35kg左右,可望实现低能或无能炼钢,更值得注意的是干法回收的粉尘,热压块成形后可直接返回转炉代替废钢或矿石作冷却剂,直接回收其金属铁,可增加年钢产量30万t。

目前,包头钢铁公司和太原钢铁公司的转炉煤气干法(LT法)净化回收系统正在建设中,宝钢、攀钢、首钢和天铁等企业也准备采用此项技术。

应用该技术的项目,其温室气体减排来自:通过回收含CO的转炉煤气进行余气燃烧发电,从而间接减少电网中火电厂或自建热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

4.5 烧结厂废气闭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

烧结厂废气闭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7)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的烧结厂炼结冷却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再配套除尘器、余热锅炉、循环风机等设备,充分回收烧结矿冷却过程中释放的大量余热,将其转化为蒸汽,然后用于发电或供热。同时,除尘器所捕集的烟尘,可返回烧结利用。烧结工序约占钢铁产业总能耗的10%,其中烧结废气带走的显热约占烧结工序能耗的20%,由于烧结带冷机冷却废气的温度不高,利用困难,以往都是从烟囱直接外排。

该余热回收技术主要适用于大、中型烧结机,按照烧结厂烧结机90m2×2估算,总投资约需4000~5000万元人民币。余热得到回收利用后,实际平均蒸汽产量16.5吨/小时;由于余热废气闭路循环,当废气经过配套除尘器时,可将其中的烟尘(主要是烧结矿粉)捕集回收,既减少烟尘排放,又回收了原料,烧结矿粉回收量336公斤/小时。

应用该技术的项目,其温室气体减排来自:用烧结过程余热发电替代电网供电或自建热电厂的发电,从而间接减少电网中火电厂或自建热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

5 结论

IPCC报告指出,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是人类必须守住的一个底线。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在全球气候安全的框架下,对于发展中国家,任何一个强制减排指标都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是对发展的限制。但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必然从另一个侧面影响到发展权利。对中国而言,在坚守国家利益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功实现向绿色经济的转型,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是更有远见的决策。

作为国内的企业,也应不断提高对气候变化危害性的认识,自觉的加入节能减排的行列,特别是像钢铁工业等具有“三高”特点的企业,需要不断的探索减少碳排放的途径,抓住并利用好各种促进减排的政策、机制,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作贡献,同时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IPCC.IPCC WG1 AR4 Report.2007.http://www.ipcc-wg2.org/index.html

[2].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M].北京: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

[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国家统计局,2007

[5].曾少军,刘赛.民营经济利用外资的新契机[J].中国外资,2007,(5):46~48

[6].赖晋锋.攀钢干熄焦技术的应用[J].四川冶金,2007,(2)

[7].郑秀萍.TRT技术及其节能环保作用[J].通用机械,2004,(9)

[8].刘瑞华,朱咏,刘德顺.钢铁厂富裕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清洁发展机制案例研究[J].冶金能源,2004,(5)

中国钢铁行业运行报告 篇9

4月份, 受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措施逐步到位的影响, 国内钢材需求逐渐启动, 社会库存有所下降, 钢材价格呈现止跌趋稳态势。但由于国内粗钢生产保持较高水平, 且钢铁产品出口继续下降, 国内钢材资源供需矛盾仍较突出, 行业效益仍没有摆脱亏损的状况。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4月份全国生产粗钢4341.3万吨, 比上年期下降3.9%, 生铁和钢材分别为4163.1万吨和5291.5万吨,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4%和2.6%。粗钢日产144.71万吨, 环比降低0.54%。1~4月累计生产粗钢17085.65万吨, 平均日产142.38万吨, 高于去年平均日产136.75万吨的水平, 相当于全年产粗钢5.2亿吨。今年还有鞍钢鲅鱼圈、首钢曹妃甸等新增产能陆续释放,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短期内将难以改变。

二、钢铁市场需求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4月份, 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 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了90.7%。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 虽然环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 但明显高于一季度5.1%的增长水平。在内需增加的拉动下, 消费增长也呈现良好态势, 4月份在CPI和PPI降幅扩大的情况下, 依然同比增长14.8%, 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特别是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增长明显, 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 比3月份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15万辆, 再创历史新高。上述表明, 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日益明显, 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有所改善。从工业销售值看, 2009年1~4月, 我国钢铁行业共完成工业销售值11308.8亿元, 比下降13.82%。

4月末, 主要钢材品种社会库存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 其中:建筑钢材降幅较大, 螺纹钢和线材库存环比分别下降了16.46%和31.65%;热轧卷板、冷轧板和中厚板分别下降了2.21%、6.72%和3.13%。库存持续降低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有所放大、钢厂和经销商市场信心逐渐增强所致。

三、各主要产品进出口情况

虽然4月1日国家出台了提高部分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政策, 但受全球钢材需求进一步萎缩的影响, 我国钢材出口继续减少。4月份钢材、钢坯双双呈现净进口局面。据海关统计数字, 4月份我国出口钢材141万吨, 环比下降15.57%, 环比下降70.5%;进口钢材162万吨, 环比增长27.56%, 环比增长7.77%;进口钢坯67万吨, 环比增长45.65%, 环比增长33倍。

1~4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只有655万吨, 环比下降59.5%, 钢坯基本没有出口, 而进口钢材485万吨, 环比下降14.7%进口钢坯157万吨, 环比增长了23倍。出口下降、进口增加的趋势, 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

四、国内外钢材价格走势分析

4月末, 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标为95.56点, 环比下降2.03点, 降幅2.08%, 降幅较上月减少3.80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0.92点, 降幅34.76%。

1. 长材价格相对趋稳, 板材价格降幅减小

4月末, 长材价格指数为99.56点, 环比上升0.09点, 涨幅0.09%;板材价格指数为94.57点, 环比下降2.44点, 降幅2.52%, 降幅较上月减少3.0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 长、板材价格指标分别下降51.50点和52.54点, 降幅达到34.09%和35.71%。

2. 主要钢材品种价格有升有降

从八个主要钢材品种价格走势看, 建筑钢材小幅攀升, 板材价格降势趋缓, 管材价格继续下跌。其中:线材、螺纹钢价格环比分别上涨56元/吨和45元/吨, 涨幅1.71%和1.31%;中厚板和镀锌板价格分别环比下降2.05%和1.33%, 降幅较上月减小5.3~5.6个百分点。热轧薄板、热轧卷板、冷轧薄板价格分别环比下降2.52~3.67%, 降幅较上月减小0.3~2.3个百分点;无缝钢管价格继续下跌, 环比下跌226元/吨, 跌幅4.73%。

3. 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继续大幅下降

国际市场钢铁需求仍呈低迷态势, 钢材价格进一步下滑。4月末, CRU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26.5点, 环比下降14.7点, 降幅10.4%, 比上月降幅加大了2.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10.5点, 降幅46.6%。4月末, CRU国际长材价格指标152.3点, 环比下降14.8点, 降幅8.9%, 比上月加大2.1个百分点;板材价格指标为113.7点, 环比下降14.7点, 降幅11.4%, 降幅比上月加大了3.6个百分点。板材价格降幅大于长材。

北美市场:4月末, 北美市场钢材价格指数为115.6点, 环比下降23.9点, 降幅为17.1%, 比上月降幅加大了10.9个百分点。钢材市场消费需求增长不足导致钢材价格大幅下滑, 4月份美国终端需求环比下降5 0%, 钢铁生产开工率降至45%, 1季度美国粗钢产量比减少了51.6%;零售额同比下降0.4%, 虽然汽车销售上涨了0.2%, 但扣除汽车行业外, 其它行业下跌0.5%。受需求低迷和进口钢材冲击等多方面影响, 美国钢材价格大幅下跌, 特别是型钢、钢筋价格降幅较大, 分别环比下降了15.26%和14.17%;热轧卷板降幅为11.92%;其他板材类产品价格降幅在8%左右。

欧洲市场:4月末, 欧洲市场钢材价格指数为120.4点, 环比下降14.4点, 降幅10.7%, 较上月降幅加大了2.5个百分点。欧洲经济总体仍陷于衰退之中, 3月份, 欧元区工业生产指数环比下降2.0%, 工业产出环比下跌20.2%, 是1990年以来的最大下跌;制造业连续10个月萎缩, 汽车、机械、建筑和家电等用钢行业需求大幅下降, PMI指数仅为33.9。一季度欧盟粗钢生产环比下降了43.18%, 钢铁行业的开工率只有50%左右, 并且钢材库存仍然较高, 价格继续下滑。

亚洲市场:4月末, 亚洲市场钢材价格指数为136.3点, 环比下降9.5点, 降幅为6.5%, 较上月降幅缩小1.2个百分点。日本政府下调2009财年经济增长率至-3.3%, 其出口贸易连续6个月呈负增长, 3月份出口额环比下降了45.6%。韩国一季度经济下滑4.3%, 制造业生产下滑13.5%, 创历史新低。日本、韩国、钢材市场需求依然低迷, 国内和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中国钢铁产业安全问题探析 篇10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转型首在经济结构调整,而经济结构调整又首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又首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钢铁工业产业安全问题是国有经济的代表,因此钢铁工业产业安全问题在经济转型中具有典型性、首要性,其产业安全问题的探讨现实意义深远,但是国内学者对其概念应用混乱、问题界定不清、研究落后,理清其逻辑关系也具有理论意义。

二、钢铁产业安全问题概念的界定

1、钢铁工业概念的界定

从微观行为主体的角度讲,生产钢铁商品的厂商称之为钢铁行业,生产钢与铁的工业称之为钢铁工业,因此钢铁行业是钢铁工业的行为主体。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金属制品及辅料等生产工序,是广义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产业至少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2、产业安全问题概念的界定

西方发达国家认为资本输出是理所当然的,在现代开放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对外资进入本土所引发的民族产业安全问题,很少有学者针对性地予以讨论——很少关注产业安全、一些国家甚至没有产业政策,西方国家的学者更关注于贸易保护。

国内学者对产业安全概念的讨论集中于三类,一是侧重于外部因素影响——外资、生态、资源等因素,二是侧重于最终结果——产业最终能生存和发展,三是侧重于掌控过程——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产业安全首先决定于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处于显著的重要位置才有必要探讨其安全性,否则谈论产业安全本末倒置;因此如果某产业在某一时期并不处于显著的重要位置,三种安全分类的研究都失去了意义;相反,如果某产业处于显著的重要位置,三种分类的研究还存在各执一端的缺陷。如果外部因素负面影响过大,并且掌控过程不可能,侧重于最终结果的产业安全分类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外部因素负面影响过大,但却能掌控,例如兼并外部因素或产业升级等,那么侧重于最终结果的产业安全分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就侧重于外部因素影响的产业安全而言,是必须考虑的,但也不能将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等因素与外资进入造成的本土产业损害进行片面的比较;在极端情况下,FDI即使吞并国内某产业,对产业的危险是直接的,但对国民乃至国家的危险却是间接的,并且其危险程度依产业重要性而定;而生态恶化对国民乃至国家的危险是直接的,对产业的危险却是间接的,并且其程度也依产业重要性而定。所以,正确的产业安全观是指一国在开放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既能保证对国民所需的供给、又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

3、钢铁工业产业安全的界定

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阐明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客观上,钢铁材料是20世纪最主要的人造结构材料、也是使用量最多的功能材料,涵盖民用、军工,被称之为重工业之母、工业的粮食。钢铁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钢铁工业的产业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及发展,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心,而钢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对钢铁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钢铁情节——一直将钢铁工业置于工业化道路的首要位置。

因此,钢铁工业的产业安全,必须契合我国钢铁工业的特殊性,钢铁工业属于战略重要产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工业产业安全是指中国钢铁工业在开放的条件下,既能保证满足国民所需、又能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乃至对国家经济安全支撑的能力,同样着力点在于钢铁工业的产业竞争力。

三、钢铁工业产业安全问题分析:在中国具有典型性

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安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但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物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今后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本文认为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安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落后,落后产能严重”、“国内投资的低水平重复扩张,资本集中度低”、“铁矿石价格受制于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加剧”,是中国整体经济存在问题的代表。

1、技术落后,落后产能严重

中国经济整体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对钢铁工业来讲,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的代表。

以生产技术为例,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钢铁企业,延续中国在科技上的老路——引进,集中表现在初始端的钢铁生产设备引进上,特别是二手设备。建国以来引进和建设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宝钢,1978年引进日本新日铁成套设备;1992年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民营钢铁企业的老大沙钢在2001年收购竞争力丧失的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时,仍然是购买全套设备。

结果是引进一套、落后一套,在中后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上不强,更谈不上原始创新;整体装备和工艺落后、先进技术与落后技术差距巨大共存的现状没有完全改变,尽管从时间纵轴上看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生产技术处于最好时期。

再看资源节约技术的落后,钢铁工业是耗水大户,占全国工业用水的14%,仅次于水力发电、纺织印染、造纸业。2012年重点统计企业用水总量累计671.06亿立方米,而同期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钢铁用水占全国工业用水的12%。耗水如此之大,既源于钢铁工业节水技术的落后,也源于钢铁工业水资源管理的落后,集中表现在吨钢耗新水这一关键指标的差距上,2000年吨钢耗新水为25.24立方米、2012年吨钢耗新水为3.75立方米,但相对于世界钢铁强国——2011年新日铁吨钢消耗新水2.1立方米——差距明显;并且企业之间吨钢耗新水量差距很大,最高的达234.95立方米。钢铁工业2010年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6.3%,仅次于电力行业。

环保技术来看,据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钢铁工业是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第二大户。

2、国内投资的低水平重复扩张,资本集中度低

国内第二产业——工业存在的问题是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仍很突出。对钢铁工业来讲是国内投资的低水平重复扩张,资本集中度低,是“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中的代表。

重复扩张的结果就是中国钢铁产量告别短缺——目前的全面过剩,2006年第一次成为钢铁净出口国,2008年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出口大国和第一净出口大国。2012年中国拥有10224家钢铁企业,这些企业不用说与六大军工产业十大军工集团比较,就是和石油领域的中石油、中石化的绝对垄断地位及其对市场的掌控能力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3、铁矿石价格受制于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加剧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是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新形势下。对钢铁工业来讲是铁矿石价格受制于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加剧。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大国,消耗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矿石,对铁矿石进口依赖性仅次于石油进口。在1995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世界反倾销调查4757起,而XV-Base metals and articles of base metal为1379起,位居首位;当然同期China遭受反倾销调查1052起,XV-Base metals and articles of base metal为283起,也位居首位。

四、钢铁工业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现状:滞后但有所改善

1、关于“技术落后,落后产能严重”问题研究的分析

图1“技术落后,落后产能严重”方面的文献分布

中国知网检索钢铁工业在“技术落后,落后产能严重”方面的文献分布图可以看到,整体上看,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始自1997年,以后研究逐渐增多,但变化幅度很小,但2011年后急剧增加,2013年增加幅度最大。对于生产技术落后的文献,走势与整体文献走势基本相符,但却与生产技术落后程度走势相反,或者说生产技术逐年向好,但文献数量不降反增;其中在2001年(十六大前一年)、2006年(十七大前一年)数量为0,而2011年(十八大前一年)数量急剧上升。对于资源瓶颈的文献,走势也与整体文献走势基本相符,1997年前没有具体文献,1998-2000、2002、2005年文献数量为0。对于管理要素的文献,2005年前没有具体文献,随后数年文献数量几乎没有,2012年后急剧上升。对于环保约束的文献,2003年前没有具体文献,随后走势与整体走势大致相符。

2、关于“国内投资的低水平重复扩张,资本集中度低”问题研究的分析

图2“国内投资的低水平重复扩张,资本集中度低”问题的文献分布

中国知网检索钢铁工业在“国内投资的低水平重复扩张,资本集中度低”方面的文献分布图可以看到,整体上看,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在2002年之前没有具体文献,以后研究逐渐增多,但变化幅度很小,但2011年后急剧增加,2013年增加幅度最大。其中低端产能、集中情况文献数量的走势与整体走势基本相符,而有关外部经济的文献只始于2009年,随后走势与整体走势大致相符。

3、关于“铁矿石价格受制于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加剧”问题研究的分析

图3“铁矿石价格受制于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加剧”问题的文献分布

中国知网检索钢铁工业在“铁矿石价格受制于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加剧”方面的文献分布可以看到,整体上看,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始自2001年,以后研究逐渐增多,但变化幅度很小,但2011年后急剧增加,2013年增加幅度最大。对于国外铁矿石约束的文献,2002年之前没有具体文献,2003、2005年数量为0。出口摩擦的文献,2002年之前没有具体文献,2004、2005年数量为0,以后逐渐增多,但幅度变化平稳,2013年文献为0。外资情况文献2001、2006、2007、2008、2011、2012年各一篇,其余年份为0。

4、钢铁工业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的分析

在以上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出口摩擦方面的研究依赖于国外贸易限制的强弱,事后讨论的文献多,而前瞻性研究没有。外资威胁方面的文献很少,源于我国钢铁工业国有经济的属性。

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尽管有局部差异,但大都同国内政府的约束强弱存在正向关系,即政府对钢铁工业的政策落实越严格,相关文献越多;同时与国内钢铁工业的发展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关系不大,对政策的关注超过对问题的敏感;同时,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整体性不强,源于对钢铁工业产业安全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完整。

五、启示

中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 篇11

【摘要】 国家工信部重组政策年内的即将出台,给本已供大于求形势下的钢铁行业的重组添加了一副正向催化剂,中国钢铁行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驱使各钢铁企业加快重组步伐。在分析我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完善我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钢铁行业;重组模式;利益分享

一、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钢铁行业重组的帷幕已经拉开。各大钢铁企业纷纷采取措施,重组行动此起彼连。2008年1月,攀钢西昌钢铁组建合资公司。2008年3月,济钢集团、莱钢集团,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国有产权划转合并而成的山东钢铁集团挂牌成立。2008年6月,唐钢、邯钢合并,由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牵头组成河北钢铁集团公司。2008年6月,宝钢、广钢、韶钢三公司大股东共同组建广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9月,柳钢、武钢组建广西钢铁集团。2009年4月,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过审议,山西钢铁行业整合将启动。2009年5月,河北省三家钢铁上市公司唐钢股份、邯郸钢铁、承德钒钛同时发布公告,披露了换股合并的重组方案。2009年8月,宝钢全部退出由邯钢和宝钢于2007年5月成立的邯宝钢铁有限公司邯宝钢铁公司。

(二)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整合步伐的加快,要求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企业扩大再生产,一是积聚,一是集中。靠单个企业缓慢积聚不能跟上日益加快的产业整合步伐,集中模式的重组就成为必然选择。国家工信部重组政策年内的即将出台,促使本已供大于求的钢铁行业加快重组步伐。中国钢铁行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驱使各钢铁企业加快重组步伐。

1.钢铁企业重组的内部条件

(1)供求矛盾。无论数量还是产品结构都很明显。数量方面,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结构方面,一些高端不锈钢制品如冷轧薄板、镀层板、电工钢板等高附加值品种仍须进口,大量落后的需要淘汰的粗钢过剩明显。

(2)管理滞后,组织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还依然存在着四个滞后,企业管理滞后于先进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滞后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滞后于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滞后于滞后于发达国家先进钢铁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软肋。

(3)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大量的小企业通过企业资产重组,有利于采取集中大规模采购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生产中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行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规模优势。企业数量的减少,也更有利于企业间协商,采取一致的海外政策,产生市场协同效应,减少类似力拓间谍门事件的事情发生。

(4)产业布局与无序竞争。近年来,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不断大幅增加,铁矿石进口量从2002年的1.12亿吨提高到2008年的4.43亿吨,占全球海上铁矿石贸易量的52%,从2003年开始,中国成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我国钢铁工业基本上是按国内资源和靠近铁矿原料产地的原则布局,钢铁布局分散,相当数量钢铁产能远离市场,大量的钢材需要经过长距离的运输销往客户,通过有计划的重组可以改善产业布局,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规范竞争秩序,提高企业竞争力。

(5)资源成本与分散风险。重组企业通过纵向整合、控制生产过程当中从采矿到出品成钢的所有环节,能加强铁矿资源控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和海运能力,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横向整合将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使产品品种多样化,减小其经营风险,获得独特的成长机会,赢得更好的客户和供应商,加强公司的研发能力。

2.钢铁企业重组的外部条件

国家政策的推动。2005年7月国务院授权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来,国内钢铁企业的重组趋势就开始显现,2008年以来,重组趋势明显加速,今年年底前将发布的钢铁行业重组条例,无疑为这一重组趋势添加了催化剂。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外商投资中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控股,这并不能阻止其“迂回进入中国”。2007年,印度著名企业阿塞洛-米塔尔公司通过港市在购买中国东方集团28.03%的股份后,欲进一步增持股份达到73%。

虽然2008年由于有关部门的反垄断批复,米塔尔没能控股中国东方,这对国内钢铁产业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果国际知名钢铁企业在国内与我国钢铁企业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将对我国钢铁企业造成巨大的市场和生存压力。我国钢铁行业必须加快联合重组的步伐,以应对这一新情况的发生。行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促使企业于渐进的蠕变模式与突变的弹性模式之间作出抉择,如果前者不能使其跟上产业整合的步伐,企业只能靠突变的弹性模式。否则,就只能退出行业。

二、中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划分

1.按重组前的状态。按地域分类的有:省内重组模式(简单型的省内联合模式)、跨区重组模式(宝钢式的跨区域重组模式)。按规模分类的有:强者为王模式,弱者求存模式。按企业性质分类的有:中央企业并购地方国有钢铁企业、地方行政区域内部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民营资本并购地方国有或非国有钢铁企业(通钢式的多元化模式)、外资并购国内钢铁企业。

2.按重组的手段。按重组方式分类的有:合并、收购、上市扩股(上市公司互相持股模式)、合资等。

3.按重组的结果。按重组结果分类的有:松散型的鞍本模式,实质型的唐钢合并模式,利益集中型,利益分享型。

(二)中国钢铁行业各种重组模式的问题分析

1.按重组前的状态划分重组类型。优点是易于从直观上对企业重组的模式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也有其根本的缺陷。

(1)按地域划分。由于没有突出重组目标,对于行业重组起不到引导作用,不利于国家产业整合。其结果是无序竞争和供求矛盾,形成地方割据的现象,提高了大型企业重组地方企业的壁垒,不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宝钢对邯钢与马钢重组为例。2007年5月10日,邯钢和宝钢在河北石家庄签订了共同建设发展邯钢新区合作协议,双方各出资50%成立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同年9月13日,邯宝钢铁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记,总注册资金120亿元,双方各出资60亿元,其中宝钢以货币资金方式出资,邯钢以现金加实物方式出资。2008年,由于河北省政府最终以行政性重组方式将唐山钢铁集团和邯钢集团合并,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并整合周边小钢企,希望打造区内大型钢铁集团。这使得宝钢逐渐彻底失去了对合资的兴趣。2009年8月,宝钢全部退出邯宝钢铁公司。

2006年1月,宝钢与马钢签订《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尽管宝钢针对马钢的实际情况稳扎稳打,从输出管理整合企业文化到增资扩股提高企业并购实力到签订联盟协议形成排他性的战略选择权,一步步地实施其并购战略。2009年5月,安徽省出台《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计划将马钢集团从现在年产1500万吨的产能规模,提升至年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3000亿元人民币的安徽省龙头钢企。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希望马钢自己独立发展,并没有让宝钢重组之意。从中看出,宝钢跨区域重组屡屡受挫,在于地方政府为维护其当地税收利益,支持当地企业做大,反对企业被其他企业合并。

(2)按规模划分重组类型。也没有突出重组目标,既没有说明企业做大的路径,也不能对于行业重组起引导作用。

(3)按企业性质划分重组类型。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其工资待遇、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都有根本区别,如果不能合理协调其差异,往往是整而不合,甚至发生重组悲剧。建龙重组通钢是不同性质的企业重组失败的典型。2009年7月,民企建龙集团重组国企通化钢铁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被围殴致死。随后,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

2.按重组的手段划分重组类型。按照这一划分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能力,选择切合实际的重组方式,既能扩大企业控制规模,又考虑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其缺点是强调手段,忽视结果。

3.按重组的结果划分重组类型。优点是促使企业重视重组结果,对行业重组起到方向指引作用,促使企业从源头上考虑重组目标和使用的重组手段。这一分类方法也有其缺点:一是重组结果不能直观界定,企业的重组是实质性重组还是松散型重组,是利益集中型还是利益分享型,没有一个标准。二是缺乏相关的理论与政策支持。

三、完善我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的建议

1.制定有益于大规模重组的税收政策,降低重组壁垒。税收政策上,被收购钢铁企业每年产生的利税,按一定比例大部分由被合并企业所在地政府分成。税收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采取设置壁垒阻止针对本地企业重组的行为。武钢重组的经验值得借鉴:坚持属地原则不变、纳税体制不变、纳税模式不变,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留存地方的税收逐年增长,税后利润全额留存被重组企业、作为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来源,确保这些企业为维护地方稳定、保持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2.倡导以结果划分重组模式,引导企业走利益分享型实质性重组。企业的重组,目标是要达到实质性重组,松散型重组是伪重组,不能真正促进产业整合。重组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努力做到利益共同分享,这需要国家大力倡导,并完善分配机制,以引导企业走利益分享型实质性重组。以重组结果划分重组模式,能够促使企业以“拉动看板”方式对待重组工作,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3.重组企业应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企业利益代表一个经济群体的共同利益,包涵股东、社会政府、员工、顾客及配体供应商的利益。钢铁企业在重组扩张时,应兼顾对股东收益、地方税收、职工福利、人事变动、上下游企业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分配。只有建立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作了准确地评价与回报,才有利于重组的顺利进行。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其内外部贡献利益主体的贡献大小来建立起相应的贡献利益分享平台,使各个贡献主体的贡献与利益实现同比例增减,实现企业内外部贡献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保证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魁,张永伟.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走势及重组整合的可能性分析[J].经济界.2009(2)

中国没有刺激钢铁出口的补贴政策 篇12

当天, 由经合组织钢铁委员会主办的“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高级别研讨会”在布鲁塞尔举行。在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 中方驳斥了欧美等对中国补贴钢铁出口的指责。

张骥说, 中国不仅没有任何补贴性质的政策刺激钢铁出口, 还对部分品种的钢铁产品加征了出口关税。中国还进口大量钢铁产品, 为全球钢铁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

他呼吁各方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钢铁产品贸易问题, 强调:“将钢铁产业困难归咎于国际贸易并频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是不正确的, 动辄批评钢铁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体采取补贴措施更是毫无道理。”

中方认为,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相关经济体的共同挑战、共同责任, 需要共同努力, 以实现互利共赢。

上一篇:激发评价下一篇:商务英语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