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优先级

2024-08-02

中优先级(共12篇)

中优先级 篇1

0 引言

在软件工程中, 所有的项目干系人都感兴趣的就是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奠定了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基础。软件需求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软件项目或产品的质量、交货日期、客户的验收, 以及由此引起的开发成本的不确定因素。因此, 关于软件需求获取、表示和分析的研究历来受到软件行业的关注。软件界也发展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需求工程。需求工程的发展给软件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从而提高了软件的质量。在CMMI实施过程中对需求的优先级的定义也是非常重要但容易引起忽视的一个活动。本文通过对几种确定需求优先级的方法介绍, 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如何确定软件需求优先级进而分步实施的问题。

1 软件需求与需求优先级

IEEE对需求进行了如下定义: (1) 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或权能 (Capability) ; (2) 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它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权能; (3) 一种反映上面 (1) 或 (2) 所描述的条件或权能的文档说明。

Frederick Brooks在他1987年经典文章“No Silver Bullet”中阐述了需求的重要性, 开发软件系统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准确说明开发什么。最困难的概念性工作是编写出详细的需求, 包括所有面向用户、面向机器和其它软件系统的接口。此工作一旦做错, 将会给系统带来极大的损害, 并且以后对它修改也极为困难。需求是产品的根源, 需求工作的优劣对产品影响最大。就像一条河流, 如果源头被污染了, 那么整条河流也就被污染了。软件项目中40%至60%的问题都是在需求阶段埋下的“祸根”。

当客户的期望很高、开发时间短并且资源有限时, 你必须尽早确定出所交付的产品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功能。建立每个功能的相对重要性有助于对项目进行策划管理, 以最少的费用提供产品的最大功能。每一个具有有限资源的软件项目必须理解所要求的特性、用例和功能需求的相对优先级。设定优先级有助于项目经理解决冲突、安排阶段性交付, 并且做出必要的取舍, 给项目经理的管理提供了灵活性。

2 定性的需求优先级确定方法

在小规模项目或者系统不复杂的情况下, 需求的优先级确定相对比较简单, 由项目的干系人通过两两比较来主观地确定, 需求分析人员只需要把需求优先级分为高、中、低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但是划分结果一定要取得客户的认同。可以根据以下原则确定需求优先级: (1) 关键任务需求、基础性的数据处理要求, 完不成此版本或下一版本需求就不能实现;只有这些需求实现后, 客户才能接受软件。关键任务需求优先级为高; (2) 业务流程处理中比较繁琐、容易出错, 客户特别希望能改进、简化工作量、提高效率的业务需求, 此类业务需求优先级为中; (3) 客户的主管领导比较关心、容易得到领导认可的业务需求, 此类业务需求优先级为中; (4) 最后才是某些非功能类需求, 实现或不实现均可的, 一般此类业务需求优先级为低。

但是这种方法是不精确的, 因此, 所涉及到的每个人必须在每种类别的含义上达成一致。如果人们混淆了高、中、低这样的术语, 那么就要更多地使用如提交、允许时间、将来发行版本等确定的词语。

3 定量的需求优先级确定方法

对于大的、有争议的项目则需要一种更加结构化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一些情感、政策以及处理过程中的推测。当需求较多时, 通过两两比较来主观地估计费用和价值就变得不合实际了。这时就需要借助定量的分析方法来确定需求的优先级。

3.1 质量功能展开

一种定量的确定需求优先级的方法是质量功能展开 (QFD) , 它是能够为产品提供用户价值与性能相联系的一种综合方法。它将顾客的需求质量转换成质量特性, 确定产品的设计质量, 经过各功能部件的质量, 直到每个过程的质量和过程要素, 系统地展开它们之间的关系。质量功能展开中起重要作用的质量表, 是由需求质量和质量特性构成的二维表。

QFD关于客户价值的概念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 如果实现了特定的产品特性, 那么将为客户提供利益;另一方面, 如果不能实现产品特性, 就要受到损失。特性的诱人之处是与它所提供的价值成正比, 而与实现该特性时的费用和技术风险成反比。只有那些具有最高的价值/费用比率的特性才应当具有最高的优先级。

用QFD的软件需求分析法的具体工作步骤: (1) 对象系统和用户的调查; (2) 原始信息的收集; (3) 原始信息变换成语言信息:逐一探讨原始信息, 并变换成只含有一个意思的具体表现的语言信息。表现形式限定为“是什么”、“干什么”、或其否定形式; (4) 语言信息的分类:整理语言信息, 将用户需求分类成功能需求、质量需求和其它需求。然后探讨功能需求, 逐次抽出下层功能项目。为了避免模糊的表述, 功能定义象价值工程中一样, 以“动词+名词”的形式表述; (5) 数据项目的抽出和整理:探讨某一功能需要怎样的输入和输出数据, 逐一抽出数据项目; (6) 功能数据二维表的构造:整理抽出的功能及其相应的数据, 把功能和数据分别作为二维表的X因素和Y因素, 探讨两者的关连, 构作功能数据二维表; (7) 从功能需求抽出质量需求:以功能项目为基础, 从功能满足性、使用容易性、可靠性和适应性4个方面抽出质量需求。质量需求尽量以“修饰语+动词+名词”的形式表现; (8) 质量特性的抽出和整理:参考ISO国际标准, 从功能性、可靠性、使用性、效率性、维护性和移植性6个方面抽出质量特性; (9) 质量表的构造:把质量需求项目作为二维表的X因素, 质量特性项目作为Y因素, 探讨两者的关系构作二维表; (10) 用数量化理论或者AHP方法对功能数据二维表和质量表应用分层方法, 相关的项目集中到主对角线上, 并且项目间的位置越接近, 它们的相关性越强。这样反复循环逐渐导出需求的层次结构。

3.2 基于价值、费用和风险的设定

这种方法提出由分析上和数学上的技术用于辅助需求优先级的确定, 它建立每个需求的相对价值和相对费用。优先级最高的需求是那些以最小的费用比例产生出最大产品价值比例的需求。

基于价值、费用和风险的优先级设定的步骤如下:

(1) 成立需求优先级决策的过程中典型的参与者。常见的参与者有:项目经理, 他指导全过程, 解决冲突, 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调整其它参与者的方案。重要的客户代表, 例如产品的代表者, 他可以提供受益和损失程度。开发者代表, 例如开发组的技术指导者, 他提供了费用和风险程度。

(2) 列出要设定优先级的所有需求、特性或用例。所有项都必须在同一抽象级别上, 不要把单个需求与产品特性混合在一起。如果某些特性有逻辑上的联系, 那么在分析中只要列出驱动特性就可以了。这种模型在其有效范围内可以容纳几十种特性。如果有更多的项, 那么就把相关的特性归成一类, 并建立一个可管理的初始化列表。如果需要的话, 可以在更详细的级别上进行第二轮分析。

(3) 估计每一个特性提供给客户或业务的相关利益, 并用1~9划分等级, 1代表可忽略的利益, 9代表最大的价值。这些利益等级表明了与产品的业务需求的一致性。客户代表是判断这些利益的最佳人选。

(4) 估计出如果没有把应该实现的特性包括到产品中, 将会给客户或业务上带来的损失。使用1~9划分等级, 这里1代表基本无损失, 9代表严重损失。

(5) 总价值栏是相对利润和相对损失的总和。在缺省情况下, 利润和损失的权值是相等的。作为一种精化, 可以更改这两个因素的相对权值。

(6) 估计实现每个特性的相对费用, 使用1 (低) ~9 (高) 划分等级。计算出由每一个特性所构成的总费用的百分比。根据需求的复杂度, 所需求的用户界面的实现情况、重用当前代码的潜在能力、所需要的测试量和文档等等, 开发者可以估算出费用。

(7) 开发者估计出与每个特性相关的技术或风险相对程度, 并利用1~9划分等级。1级表示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编程, 而9级表示需要极大地关注其可行性、缺乏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 或者使用不成熟或不熟悉的工具和技术。

(8) 一旦把所有的估算写入平面图, 就可以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出每一特性的优先级:

优先级=价值%/ (费用%×费用权值) + (风险%×风险权值)

(9) 按计算出的优先级的降序排列表中的特性。处于列表最顶端的特性是价值、费用和风险之间的最佳平衡, 因此必须具有最高优先级。

这种半定量方法从数学上讲并不严密, 并且其准确程度受到对每个项目的利润、损失、费用和风险的估算能力的影响。因此, 只能把计算出来的优先级序列作为一种指导策略, 应根据历史数据来校正这个模型。

4 结束语

软件需求优先级的确定是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介绍了CMMI实施过程中常用的几种确定需求优先级的方法。定性的需求优先级的确定方法需要有具有历史数据和有经验的专家完成, 在应用过程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于定量的分析方面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但其实现方法比定性的方法要复杂, 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简化或者使用计算机专家系统来提高效率。需求优先级需要充分利用所获得的顾客调查信息, 从而使得顾客需求重要度的确定易于实现, 趋于客观、合理。

参考文献

[1]杨明顺, 林志航.QFD中顾客需求重要度确定的一种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5) .

[2]熊伟.基于QFD的软件需求分析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 1998 (5) .

[3]KARL E.WIEGERS.Software Requirements, Second Edition[M].刘伟琴, 刘洪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 肖莉, 王冬.基于顾客需求转换的QFD方法改进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8) .

中优先级 篇2

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执行中能否优先受偿?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法院

李明岩 [案例] 卢某以经营洗浴缺少资金为由,向其父、兄、姐、弟各借款50万元,无息使用一年。卢某经营不善,未能如约清偿借款,父兄先后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其偿还借款。卢某下落不明,但有市值80万元房产一处。经卢兄申请,受诉法院将该处房产查封。卢父、卢兄先后得到胜诉生效判决,并先后向法院申请执行。卢兄以其保全在先为由,主张对查封房产优先于卢父受偿。[分歧] 意见一:支持卢兄,应就保全财产优先受偿。保全具先占性,先占先得,目的在于保证在先申请人债权得以全面实现。如不能优先于他人受偿,申请人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且须提供担保承担风险,显然有悖于一般生活常理。意见二:不支持卢兄,其主张缺少法律依据。债权具相对性,优先受偿须法律特别规定,如《担保法》及《物权法》规定的抵押权、质权,《合同法》规定的建筑工程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等。在没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普通债权人无权要求优先受偿。[评析] 就以上两种观点而言,作者倾向于后者,理由有五。其一,《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从启动主体来看,诉中保全既可由当事人申请也可由法院依职权采取;从是否提供担保来看,诉前保全必须提供担保,而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生效后至申请执行前,债权人申请财产保全一般不需要提供担保。以上两点足以表明,财产保全的立法目的之一是在程序上通过控制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使其避免流失并确定执行法院的处置权,进而为判决顺利执行提供保障,而申请人能否就保全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系实体问题,即该条文与优先受偿权无关。其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规定,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对同一不动产而言,可以设立多重抵押权,但不能重复查封。抵押可依照登记先后顺序受偿,但查封却无顺序可言。本案中,若卢某的父兄姐弟四位债权人同时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将无法实施,只能轮候查封,否则即违反禁止重复查封规则。显而易见,财产保全并非(亦不能)先占先得,更不会通过诉讼程序为申请人创设出优先受偿权,仅是防止债务人恶意转移责任财产的一种手段。其三,《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抵押物、质押物、留置物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不影响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的优先受偿权。该条文规定财产保全与抵押权等竞合时的处理原则,也进一步说明申请财产保全并不会在执行程序中取得优先受偿的效果。反向可推出,如果财产保全对申请人创设了优先受偿权,那么在执行程序中将会存在多个优先受偿权,必然造成权利冲突而无法执行。这当然不是当事人追求的效果,法律也不会如此规定。其四,《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正因保全情形的紧急性,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只要申请人提供的担保符合条件,即可作出立即生效的保全裁定。该裁定不以债权债务关系的确定为前提,对权利义务关系不产生(亦不可能产生)既判力。因此,财产保全申请人在实体上主张己债先偿,明显超出了该制度设立初衷。其五,《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者其他组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该解释是关于参与分配程序的一般性规定,就本案而言,债权人卢姐、卢弟如也取得了胜诉判决书,有权在卢父、卢兄对卢某的财产执行完毕前,申请参与分配。换言之,普通债权具平等性,卢兄尽管已申请了财产保全,但对查封的房产无优先受偿权。诉讼保全措施与执行强制措施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二者不可混而同之。如对执行法院的分配方案有异议,可依法通过分配方案异议、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程序予以救济。当然,本案中的卢兄会问:保全不能先他人受偿,那保全意义何在?浪费人力、财力且要承担风险,到头来都是白忙活。作者认为,此顾虑实无必要。从权益保护来看,法律已明文确定了首封法院主持进行分配的原则,多个债权均为普通债权时,有利于保护首先采取保全措施的债权人利益。从申请费用来看,尽管对保全财产没有优先受偿权,但保全费在优先支付的范围之内,可优先受偿。从诉讼博弈来看,尽管有可能被他人搭顺风车,但与债务人转移财产而致债权落空相比,申请财产保全仍是上策。[结论] 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诉中申请财产保全的债权人对保全标的物没有实体意义上的优先受偿权。然而,尽管平等债权应予平等保护,但作者认为,执行程序中适当照顾先采取保全措施的债权人的权益确有必要。首先,先保全者付出的诉讼成本更高、风险更大,如预缴保全费用、提供等价担保物等,故理应在受偿时予以倾斜,以体现付出与回报最大程度的对等。其次,执行难是司法最大难题,及时发现财产线索并采取保全措施,无疑对破解执行难有重要意义。在受偿时予以适当照顾有利于鼓励债权人积极搜寻债务人财产线索,有利于减轻执行压力。因此,在执行分配方案中,应在综合考虑财产保全申请人付出的诉讼成本基础上,予以适当照顾。

注:

1、本文之保全,仅指财产保全,如无特殊说明,均指诉中财产保全;

普遍管辖原则中优先考虑问题 篇3

【关键词】 普遍管辖原则; 国际罪行; 优先考虑

中图分类号:DF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07-01

普遍管辖原则在国际法中最早体现为“或引渡或起诉”原则,随后在国际刑法中被广泛应用。普遍管辖原则是指针对以国际公约的形式明确予以禁止的,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各主权国家都有权对其实行刑事管辖,而不论犯罪行为发生地是否在本国境内,不论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本国国籍,也不论是否侵害了本国国家或国民的利益。

普遍管辖原则核心即为对于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各国均有管辖权。普遍管辖有效遏制了国际犯罪无人管治的真空地带,但随之而来也引发了管辖权的冲突。主权国家间的管辖权冲突问题目前并无一个有效途径解决,主要是通过引渡来处理,但是若主权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拒绝引渡则给普遍管辖原则造成了负面影响。

普遍管辖导致了多个主体要求管辖的产生,这种情况不利于尽快、有效、公正的处理国际罪行,这时就需要在普遍管辖原则中引进“优先考虑”这一概念,从而将管辖主体明确化。

依《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而建立的国际刑事法院可以说是国际社会针对国际犯罪所做的一大努力,但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问题直接影响了其处理案件的效能。根据《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12条规定了行使管辖权的先决条件:(一)一国成为本规约缔约方,即接受法院对第5条所述犯罪的管辖权。(二)如果一个或多个下列国家是本规约缔约国或依照第3款接受了法院管辖权,法院可以行使管辖权:(1)有关作为或不作为在其领土上发生的国家;如果犯罪发生在船舶或飞行器上,该船舶或飞行器的注册国;(2)被调查或被起诉的人的国籍国;(三)如果根据第2款的规定,需要得到一个非本规约缔约国的接受,该国可以向书记官长提交声明,同意法院对有关犯罪行使管辖权。同时,该规约还规定,法院在下列情况下应确定不受理案件:(1)对案件具有管辖权的国家正在对该案件进行调查或起诉,除非该国不原意或不能够切实进行调查或起诉;(2)对案件具有管辖权的国家已经对该案进行调查,而且该国已决定不对有关的人进行起诉,除非作出这项决定是由于该国不愿意或不能够切实进行起诉;(3)有关的人已经由于作为控告理由的行为受到审判;(4)案件缺乏严重性,不应由法院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规约如此规定,说明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是一种补充性管辖,只有在有管辖权的国家不行使管辖权时,国际刑事法院才可管辖。国际刑事法院是依各主权国家缔结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而建立,其管辖权可以说是各缔约国以条约所赋予的,“条约必须信守”这一古老的国际法规则源于古罗马“对契约的遵守”原则,并在国际法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肯定和公认(《联合国宪章》序言:“尊重由条约和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1969年《条约法公约》第26条也规定:“凡有效之条约对各当事方有拘束力,必须由各该当事方善意履行。”其实际上是各主权国家依条约对主权的一种自我限制,所以此时我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应优先于各缔约国主权国家优先行使管辖权,当然这种优先也仅限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中约定的特定罪行。“优先考虑”不仅能够促使国际刑事法院发挥其应有效能,同时也避免了国际争端的产生。因为主权国家间争夺管辖权必会引发外交冲突,同时如若其中一个主权国家行使了管辖,其他具有管辖权的国家则会要求其公正处罚,如果判决不公,则又会引发其他有管辖权国家的抗议,这就有国际法中干涉他国内政的嫌疑,这样既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又对犯罪人可能予以不公正的审判,所以将此案件优先考虑由国际刑事法院管辖,就避免了主权国家的争执,也使得国际刑事法院作为第三人能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案件。

然而在现实国际社会中,众多国家通过声明保留而使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行使基本不可能,同时因为国际刑事法院管辖对象的有限性,所以主权国家间的管辖权冲突大量存在。各主权国家间的管辖冲突,实质上是主权上的冲突,各国基于本国主权,其都有权对某一罪行行使管辖权,从而产生了管辖权的冲突,加之普遍管辖原则更加赋予了各主权国家的对国际罪行的管辖,从而使管辖权冲突更加激烈。比如当一个劫机犯从甲国劫持乙国飞机到丙国机场降落,而后劫机犯又逃到丁国,并被丁国捕获时,如果丁国主张对该劫机案行使普遍管辖权,那么该国的刑事管辖就会与甲国、乙国和丙国刑事管辖权发生冲突。因为甲国可以根据领土管辖原则请求引渡劫机犯并予以审判,乙国可以以犯罪受害国为由提出管辖权主张,而丙国则可以以航空器降落地国管辖原则将罪犯交付审判。就上述案例为例,甲国为领土管辖,乙国为受害国保护管辖,丙国则为航空器降落地国管辖,丁国则为普遍管辖,并且如果劫机犯国籍国主张属人管辖,则会形成五国争抢管辖权的局面。从案件中我们首先可以排除丁国管辖,因为其与案件并无直接关系,其次排除甲国、乙国和国籍国管辖,因为刑事案件由于证据的提取、搜集和使用的复杂化以上三国并不具有优势,对于案件的有效审判并不能也不易顺利完成特定的司法任务,我们应要求其将罪犯引渡给一个适当的国家管辖,比如说与之有引渡条约的。并且也有管辖权的国家,而且该国司法体制完善,能够公正、信服地处理案件。

以上所述都是普遍管辖原则下的积极冲突,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即:与案件没有联系,也不愿投入时间、财力去管辖的情况,这是一种消极冲突的发生,普遍管辖应作为一种义务,这在条约中有体现,“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已有规定,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对消极管辖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建议在今后立法中应注意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出现消极管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管辖主体多头,义务主体不明确而产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最密切联系与符合国际法目的相结合的方式将优先管辖权主体确定,从而避免消极冲突产生。

总之,普遍管轄原则在国际社会实践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本文仅就管辖冲突问题依据个人理解做以简单阐述,希望能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黄风、凌岩、王秀梅著《国际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城市化进程中“景观优先”分析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景观优先,结构

1 城市化进程中“景观优先”存在的问题

城市进程中的“景观优先”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城市理想主义者们的梦想。人们所希望的城市生存环境是可以完全地融入到自然之中的, 并且可以随时享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愉悦。但是, 一般的景观建设多为远景构想, 甚至是人们的梦想, 至少就目前来讲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城市建设中不缺乏人工巨资所打造出来的人为的景观生存环境, 但这也只是为了美化周边环境, 做为整体建筑的修饰品, 因此, 这些人工所建造的景观园林往往成为了装饰物, 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 但却仍生存在浑浊且嘈杂的环境中。

之所以提出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优先原则, 其实也是长久以来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一直以来, 我国对城市化进程的景观优先建设原则都是说得多、做得少。至今仍没有真正地贯穿于整个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主体理念及设计思路, 更不用谈所谓的规划设计了, 其主要是因为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并无真正的话语权, 而真正拥有话语权的领导者们却往往没有对规划现场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调查, 使城市景观建设时忽略了诸多生态自然环境的景观, 使城市景观建设成为装饰品的现象对城市居民来说已经见怪不怪。

2 什么是景观建设

作为城市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景观建设, 其总的目标就是为了有效改善城市景观的构架, 加强城市景观建设的功能, 并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以此来促进城市景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使其达到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的原则。另外, 根据景观规划建设的内涵以及目标, 要做好详细的景观规划设计, 并且应当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如:生态环境优先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地域化原则、整体规划设计原则、人本化原则、综合性原则等。

3 为什么要提倡城市进程中的“景观优先”

本文所提倡的“景观优先”, 应以重视真正的景观价值和意义为主体, 给景观建设以应有的城市地位, 并且景观设计师们可以提前介入城市规划设计中, 在设计方案前对景观实施现场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分析, 变被动为主动, 以确保景观现场的真实性和自然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同时, 设计师们要有绝对的博大胸怀和厚重的专业知识, 能够根据景观现场实际情况, 利用空间尺度及其专业的工作方法, 结合综合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多维思考。并要求设计师们同时具备多种学科背景, 多行业的从业经验, 更重要的是要有包容和理解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知识的能力, 利用多专业的理性配合, 不同设计阶段相互补充, 不仅可以经得起利益的诱惑, 而且可以经得起严格的专业考验, 真正体现景观设计师的价值。

4 景观优先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 景观建设要确定好规划的范围和目标, 并且规划设计前要确定规划范围内的问题解决方案。如:为了保护完整的原生态自然环境而设立的保护区、为生态自然环境得到合理的开发而设立的保护区、对不合理或是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景观设计进行调整等。

其次, 对所要规划设计的景观场地进行多方位资料的收集, 包括生物及非生物两大类, 同时要做好景观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调研, 充分考虑到景观规划设计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其收集资料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了解规划范围内的景观场地环境, 以便为以后的景观设计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对景观规划场地做出详细的设计图, 并且根据人们的生存需求和社会经济条件, 在不破坏整体规划设计格局的情况下, 对细节部分进行详细分布设计。并且要根据景观规划场地所在地理位置进行土质及水质的双重考量, 并对某一景观功能用途的适宜性及限制性, 详细地划分出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级别, 且要进行不同景观利用类型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和风险的多层次分析, 以确保达到既能够维持生态平衡, 又能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最后, 根据景观生态适宜性的原则及分析结果, 以满足景观建设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服务及文化服务支持这三大基础功能为主要目的, 根据景观生态自然环境所规划的优先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等进行景观的合理性规划设计。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客观情况的改变等因素, 要对原有的规划设计进行不断的修正, 以满足环境变化等要求, 实现景观资源的可待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吴巍, 王红英.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探讨[J].生态经济, 2011

[2] 叶德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论破产清算中的税收优先权 篇5

「摘要」破产清算中的税收优先权是指在债务人破产还债的情况下,国家作为税收债权的债权人享有就债务人的财产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的权利。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探讨了税收优先权的范围和法律地位及其与其他优先权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了税收优先权与担保物权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破产清算;税收;优先权「正文」

破产清算是指在债务人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或无力清偿其到期债务的情况下,依法就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对债权人进行公平清偿的一种司法偿债程序。这种偿债程序的基本目的是强制地将债务人的财产加以变卖并在债权人之间实现公平分配。一般而言,在债务人破产清算的场合,债务人所欠债务多种多样,其中也会涉及到税收债务。由于税收债务的债权人是国家,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传统的破产法理论及制度一般赋予税收债权以优先权,即当税收债权与其他债权并存时,国家作为税收债权的债权人享有就债务人的财产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的权利。在我国,现行破产法及税收征管法也有类似规定。但由于理论上的一些误区及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与不完善,税收优先权的实现存在许多实践上的障碍。本文拟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破产清算中税收优先权的范围

税收优先权是以存在税收债权为基础的。在破产清算中,国家税收债权可能包括两部分:一是破产宣告前形成的税收债权,一是破产宣告后形成的税收债权。破产宣告前,债务人并未真正进入破产程序,税收债权的产生依据主要是债务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纳税主体是债务人;破产宣告后,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税收债权产生的依据主要是清算组变卖债务人的财产及维持债务人必要的产品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其纳税主体是清算组。

上述税收债权,既包括债务人应缴纳的税款本金,还可能包括因债务人迟延缴纳税款本金而依法应缴纳的滞纳金,或因债务人存在偷、漏、逃、骗税等违法行为时税务机关依法作出的罚款。对这些不同阶段的税款本金和税收滞纳金及税收罚款是否都享有优先权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税款本金当然享有优先权,与税款本金相关的税收滞纳金和罚款也应当享有优先权。因为税收滞纳金和税收罚款从一定角度而言都是对债务人违法的处罚,如果对债务人违法行为的处罚不能落到实处,不仅国家经济利益会受到损害,而且将会有更多的纳税人无所顾忌地实施违法行为,从而给国家整体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也有人认为,税款本金享有优先权,但与之相关的滞纳金和税收罚款不能享有优先权。因为,如果税收滞纳金和税收罚款与税款本金一起作为优先债权参与破产财产的分配,实际上等于分配了全体债权人的财产,或将对债务人的处罚转嫁到了全体债权人的身上。如此既不能起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作用,也违背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理念[2].我国最高人民法院7月颁布的《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1条也规定,税收滞纳金和罚款是不计入破产债权的,即不享有优先权。

笔者认为,对上述不同阶段的税款本金及其滞纳金和罚款是否享有优先权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在破产宣告前的税款本金是基于破产宣告前的经营行为而形成的,属于破产债权,为保护国家利益,应享有优先权;其次,在破产宣告前形成的滞纳金和罚款,为了避免把对债务人的处罚转嫁到全体债权人的身上,不应享有优先权。不过,同样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可以把税收滞纳金和罚款作为劣后债权,在破产清偿顺序上劣后于普通债权,当破产债务人财产清偿完普通破产债权等前顺位债权后,有剩余财产情况下可参与破产财产的分配;第三,在破产宣告后形成的税收债权具有特殊性,它是破产费用,不在税收优先权的范围。因为,在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后,无论是税收本金还是滞纳金和罚款,都是清算组在破产财产的管理、变价和分配中产生的,是清算组合法或违法行为的结果,而清算组的行为是为破产程序的进行而实施的,且是为了全体债权人的共同利益,因此其支出的费用应当视为破产费用或共益费用[3].按照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执行费用的承担规则和民法关于共益费用优先受偿的规则,这些费用应当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拨付[4].因此,在破产清算中,享有税收优先权的税收债权仅指在破产宣告前形成的税款本金。

二、破产清算中税收优先权的法律地位

关于破产清算中税收优先权的法律地位,理论上曾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是绝对优先权,一是相对优先权。绝对税收优先权理论认为,在破产清算中,税收债权应当享有优先于所有其他债权得到偿付的权利。相对的税收优先权理论认为,在破产清算中,税收债权仅享有优先于民事普通债权(民事无担保债权)得到偿付的权利。但实践中各国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国家也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有的国家将其列为共益债权,依法享有绝对优先权,如日本破产法第47条规定:“依国税征收法及国税征收条例可以征收的请求权为财团债权[5].”有的国家将其列为相对优先破产债权,即承认其为破产债权,但优先于一般破产债权,如我国,《破产法》第37条和《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拨付清算费用后,按下列顺序清偿:(一)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所欠税款;(三)破产债权。德国旧破产法与我国破产法的规定一致,但新破产法不再将税收债权列为优先破产债权,而将其作为一般债权对待。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也将税收债权改为一般破产债权。从世界各国破产法的发展趋势看,税收债权的优先地位有愈来愈淡化的倾向[6].

从理论上看,主张税收债权享有优先权不外以下原因:(一)税收是国家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强烈的公益性,而且,就税收与其它私债权的关系而言,一般私债权的维持与正常实现以及担保制度的建立及维持、运行皆有赖于以税收为主要支撑的国家司法制度的建立及司法权力的运用。在此意义上,税收实际上是提供了实现其它私债权的共益费用。(二)税收债权的法定性所引发的实现上的困难。税收债权是依法产生的,不体现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也不伴有对价给付和双方的互相制约手段。对征税方来说,既

没有权利选择财力雄厚的纳税人,也没有权利确定相应的担保措施;对纳税方来说,只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而不能获得任何的补偿,因此,税收在实现的可能性上存在困难。(三)现实需求。赋予税收优先权可以从制度上给税收债权增加保障,巩固国家的财政基础[7].但是,主张税收债权享有绝对优先权未免过甚。因为,在破产清算中,除税收债权、普通民事债权外,还存在劳动债权[8]、有担保债权等其他特殊债权。对这些特殊债权进行特殊保护也是破产法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价值体现。因此,主张税收债权享有相对优先权而不是绝对优先权反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顾及税收债权的特殊性,也可以顾及劳动债权、有担保债权等特殊债权的特殊性。在此意义上,我国破产法将税收债权列为一般债权但又将其在清偿顺序上优先于一般破产债权的做法是可取的。

不过,在许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税收优先权理论遭遇挑战;破产实践中,税收债权也从优先权中取消而改为一般破产债权。其理由是,税收债权往往数额较大,一旦列为优先权将使得其他破产债权人难以得到清偿和分配,故从保护一般债权人利益看,应将之列为一般破产债权。正如澳大利亚关于废除税收优先权的哈默报告(Harmer Report)中所指出的,将税收作为优先权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虑以保证政府特派员能够以有效手段收取税收,并不使国库的收入受到严重威胁。然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对税收优先权的废除会影响国库的收入。相反,却有许多债权人被迫放弃他们合理正当的请求权,以便使政府特派员能够得到优先清偿[9].但由于中国国情特殊,在新破产法的起草中,对税收债权的优先清偿顺序依然保留。

三、破产清算中的税收优先权与其他优先权

根据传统破产法的规定,破产清算中的优先权涉及以下四类:一是担保物权优先权,它是基于维护交易安全和公平而成立的优先权;二是破产费用优先权,它是基于公有或共同费用等经济原因而成立的优先权;三是劳动债权优先权,它是基于维护基本人权特别是生存权而成立的优先权;四是税收优先权,它是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与社会需要而成立的优先权。上述四类优先权的债权人依法都享有就债务人的总财产或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其中,第一类优先权,即担保物权优先权,是就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上成立的优先权,称为特别优先权;后三类优先权,是就债务人不特定的总财产上成立的优先权,称为一般优先权。当破产财产不足清偿时,作为一般优先权的税收优先权如何保护?换言之,在四类优先权中,税收优先权的清偿位序如何?

在上述三类一般优先权中,破产费用是为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于破产程序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一般情况下,没有破产费用,就没有破产程序的进行,也就谈不上作为破产债权的税收债权的清偿。劳动债权主要是破产债务人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等,相对于税收债权来说,保障劳动债权的优先实现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是文明社会中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理论上,破产费用优先权和劳动债权优先权均应优先于税收优先权。具体到破产法实践中,对破产费用,各国破产法均规定享有绝对优先权,破产财产只有在已经拨付或预先提留破产费用后有剩余时,才能按照破产分配的顺位予以分配;对劳动债权,传统破产法也多规定为第一顺位优先权,在破产财产优先支付破产费用后首先用以支付劳动债权,不足支付时,按比例清偿。(不过,在许多发达国家,例如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已将劳动债权中的职工工资从优先权中取消,而改由社会保障体系承担[10].)在我国,现行《破产法》第37条和《民事诉讼法》第204条均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拨付清算费用后,按下列顺序清偿:(一)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所欠税款;(三)清偿债务。新破产法起草中,将此规定作了保留。可见,实践上,破产费用优先权和劳动债权优先权也是优先于税收债权优先权的。

至于有财产担保债权,按照一般优先权理论,它是特别优先权,应当优先于一般优先权。在破产实践中,从各国的破产法看,一般也规定有财产担保债权优先于其他优先权的,自然也包括优先于税收优先权。因为,根据传统破产法的规定,有财产担保债权不属于破产债权而享有别除权[11],即在债务人破产情况下,原先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仍然保留就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而其他优先权属于破产债权,只能在不包括有担保财产的破产财产中优先偿付。破产法之所以如此规定,原因在于,以有财产担保债权即担保物权为核心内容的担保制度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制度,其终极目的.或价值在于确保交易安全和形式公平。在正常状态下,担保制度尚能保证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如果在债务人破产状态下,即债权人最渴望得到周全保护时,担保制度却不能给债权人提供保护,则会使人们怀疑担保制度的价值,进而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相对于保护社会经济的运行安全而言,其他优先权的重要性明显要逊色一些,特别是以行政权力为依托的税收优先权完全可以另觅其他(保护)途径,而不必损及担保制度。正如学者所言:“别除权并非破产法所独设的权利,而是民法中的担保物权在债权人处于破产状态下的映现和复述。”[12]

四、我国破产清算中的税收优先权与有担保债权

虽然世界各国的破产实践一般都规定有担保债权优先于税收债权,但我国的情况却有不同。根据《民事诉讼法》和《破产法》的规定,税收优先权落后于担保债权,只能在扣除有担保债权之后的破产财产中实现;《税收征管法》(第45条)对税收优先权的规定并不是绝对落后于担保债权而是附有条件:欠税发生在设立担保债权之前的,税收债权优先;欠税发生在设立担保债权之后的,担保债权优先。也就是说,我国破产法和税收征管法对税收优先权与担保债权的规定存在矛盾和冲突。

理论上,我国破产法和税收征管法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是源于两者的理念不同。破产法的理念是公平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追求社会效率和公平,维护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税收征管法的理念是保护国家税收,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在各自的领域内,两者并行不悖,但在破产清算中,两者的协调发生问题。如果是在计划体制下,《税收征管法》如此强调保护国家税收并无不妥;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此以损及担保制度的代价保护国家税收却是不足取的。原因已如前述。

实践上,也许有人认为,《税收征管法》第45条的规定只是针对债务人欠税后与一般债权人串通设置担保而后申请破产以逃避税收的特殊情形[13],并不影响实际设立在欠税之前的担保,因此既能保护国家税收,也没有实质损及担保制度。但笔者认为,对欠税之后恶意设立的担保,税收优先权本身不仅无法约束,反而会对正常交易中设立的担保产生破坏作用。况且,要防止恶意担保对税收的冲击,破产法中的无效制度或撤销权制度可以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同时,现行的税收保全制度和强制执行制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考虑建立税收担保制度。因此,利用《税收征管法》第45条的规定来更好地保护税收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相反,却造成了立法的矛盾与冲突,也给司法造成混乱与障碍。更重要的,过分强调对税收的保护必然损害和动摇担保制度,最终损害和动摇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税收征管法》第45条的规定有悖于破产法立法理念和发展潮流。正如前文所述,尽管世界许多国家在破产清算中都规定了税收优先权,但从发展趋势看有愈来愈淡化的倾向。日本破产法将税收债权视为财团债权,一直受到日本学者的批评。日本学者伊藤真认为“破产中关于租税债权的处理,在立法论上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因为在破产财团一般呈现贫弱状态的现状中,通过管理人的努力所收集起来的财产的一大半被租税的清偿用掉,为破产债权人的利益而活动的管理人将无法完成其任务。”[14]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的新破产法则将税收优先权彻底取消而视为一般债权。美国破产法仅将税收债权列为第七位无担保债权。对比这种趋势,我国《税收征管法》第45条的规定显见是不合适的。何况,“我国历来行政权力膨胀,私权萎缩,约束公权、扩张私权应是法制建设应有之义。而由行政权演绎出的税收优先权制约极为珍贵与稀缺之私权――担保权,显然有开倒车之嫌。”[15]

「注释」

[2] 参考刘正林论文《企业破产中若干涉税法律问题探讨》,载www. cftl.cn. [3] 所谓共益费用,是指在破产程序开始后,为全体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负担的支出。按一般法律原则,应当由破产企业财产随时支付。

[4] 覃有土主编《商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9月修订版,第186页[5] 在日本破产法中财团债权即指共益债权,[6] 李永军著《破产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版,第176页。

[7] 参考张伟、杨文风论文《税收优先权问题研究》,载《财税法论丛》(第1卷),第139页。

[8] 所谓劳动债权是指基于破产宣告前的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债权,包括破产债务人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以及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依法应支付职工的补偿金等[9] 转引自齐树洁主编《破产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5月第1版,第395-396页。

[10] 转引自齐树洁主编《破产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5月第1版,第395页。

[11] 别除权是大陆法系的概念,是指债权人可以不依破产清算程序而就属于破产者的特定财产个别优先受偿的权利。英美法系无“别除权”概念,但有相类似的规定,即“有担保债权”。

[12] 汤维见著:《优胜劣汰的法律机制――破产法要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13] 参考刘正林论文《企业破产中若干涉税法律问题探讨》,载www. cftl.cn. [14] (日)伊藤真著《破产法》,刘荣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15] 参见肖厚国、孙鹏著《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版,第199页。

中优先级 篇6

关键词:心理旋转;整体优先效应;复合汉字刺激

分类号:B8421

引言

人类在大部分视知觉任务中存在物体的整体信息优先于其局部信息被加工的现象,即整体优先效应。Navon (1977) 最先采用复合刺激 (即由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 发现了这一效应。在研究中,图形中的大字母代表整体性质,小字母代表局部性质。结果发现:被试辨别大字母的反应时比辨别小字母的反应时短;辨别小字母的反应时受大字母的影响,当大字母与小字母一致时较短,不一致时较长;而辨别大字母的反应时几乎不受小字母的影响。复合刺激成为了人们研究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良好材料。

已有研究表明,在视知觉任务中观察到的许多现象,在视觉表象任务中也能看到,典型的例子如心理旋转效应 (Cooper & Shepard, 1973; Shepard & Metzler, 1971)。视知觉任务中存在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那么在心理旋转过程中也应该存在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邱香、傅小兰、隋丹妮、李健和唐一源 (2009) 采用复合字母材料,结合心理旋转任务范式,发现在心理旋转过程中也存在类似视知觉的整体优先效应。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字形具有整体性,而且字形本身不表音,字形识别过程是由字的视觉刺激开始经一系列加工获得字的完整的视觉印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谭力海, 彭聃龄, 1991)。杜平和张素文 (1999) 的研究表明:在汉字识别中整体优先效应并不明显,在汉字识别中整体与局部可能是并行处理的。

汉字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字母,如果用复合汉字代替复合字母作为材料进行心理旋转实验,是否还存在复合刺激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本研究拟参考邱香等人的研究范式,采用两个实验,对复合汉字刺激心理旋转中的整体优先效应进行探讨。实验一屏蔽或清除视觉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二再结合旋转的复合汉字,揭示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

2实验一

探讨复合汉字刺激的心理旋转中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问题,首先要保证在知觉阶段,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得到了同等程度的编码,否则会混淆实验结果,不能区分实验结果是否由于心理旋转的加工引起。因此,为排除视知觉整体优先效应对心理旋转任务的干扰,设计实验一:采用复合汉字作为刺激,延长靶刺激呈现时间,考察正镜像判断的视觉任务中是否存在视觉整体优先效应。

2.1研究方法

2.1.1被试

实验选取广西师范大学32名在读本科生志愿者作为本研究的被试,其中男16名,女16名,平均年龄为22.1岁 (19~25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弱视、斜视等视力问题,均为右利手,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后给予一定报酬。

2.1.2实验设计

采用2 (任务类型:大汉字辨别任务和小汉字辨别任务)×2(刺激类型:大小汉字一致和大小汉字不一致) 被试内实验设计,任务类型和刺激类型两个自变量均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1.3刺激材料

实验材料用几何画板5.0软件编制,由排成7×7阵列的小汉字阵列组成大汉字,图片大小为430cm×430 cm,材料示例见下页图1 。参考以往研究的实验材料 (Robertson & Palmer, 1983) 以及邱香等 (2009) 的实验方法,每种复合刺激中大小汉字的组合都有四种情况:大小汉字都是正像,只有大汉字是正像,只有小汉字是正像,以及大小汉字都不是正像。在大小汉字一致的条件下,大小汉字同为正像或镜像;在不一致的条件下,大汉字正像小汉字镜像,或大汉字镜像小汉字正像。注视点“+”和所有的刺激都呈现在屏幕中央。大汉字的大小为6.0cm×70cm,小汉字的大小为0.6cm×0.7cm。在练习实验中用的汉字是“下”,在正式实验中用的汉字是“上”。

2.1.4仪器和程序

实验程序用E-prime2.0编写,被试均在电脑上完成任务, 每个被试单独进行实验。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分别放在小键盘的“F”“J”键上,眼睛与屏幕齐平,视距为60cm左右。实验开始时在屏幕中央会出现注视点300ms,随后出现靶刺激。在大汉字 (或小汉字) 判断任务中,要求被试判断复合汉字中的大汉字 (或小汉字) 是正像还是镜像,如是正像就按“F”键,镜像就按“J”键。被试反应后立即进入下一个试次。所有的被试都要完成两种任务,一半被试先完成小汉字判断任务,另一半被试先完成大汉字判断任务,以平衡任务顺序对实验的影响。每种任务下有8个练习试次,64个正式实验试次;两种任务共有144个试次。被试练习时必须正确率达到85%才能进入正式实验,否则返回继续练习,以此初步确定被试能理解实验要求。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实验结果

实验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判断小汉字的反应时与正确率的相关系数r =-0.22,p>0.05;大汉字为r =-0.179,p>0.05;在两种任务下均不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并没有出现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

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任务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31) =0.25,p >0.05,η2 =0.01);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31) =6.80,p <0.05,η2 =0.18),大小字母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大小字母不一致的反应时;任务类型和刺激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1,31) =3.55,p>0.05,η2 =0.10)。

2.3小结

在实验一中,以复合汉字作为实验材料,将靶刺激短暂呈现改成一直呈现至被试做出反应的形式,任务为判断大/小汉字是正像还是镜像。结果发现:判断大汉字和判断小汉字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刺激类型(即大小汉字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但刺激类型与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说明大小汉字一致与否对大汉字和小汉字判断任务的影响是没有显著差异的。因此,实验一通过延长靶刺激的呈现时间到被试做出反应,发现在正镜像判断的纯视觉任务中不存在视觉整体优先效应。

3实验二

实验二探讨用复合汉字作为刺激时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也存在整体优先效应。在实验一的正镜像判断任务中,复合刺激中的大汉字和小汉字都是正立的,并无心理旋转过程;实验二则是将实验一的复合刺激中的大汉字和小汉字分别旋转一定角度,被试需要通过心理旋转完成正镜像判断任务。

3.1研究方法

3.1.1被试

实验选取广西师范大学32名在读本科生志愿者作为本研究的被试,其中男15名,女17名。剔除无法完成实验的被试以及极端数据,正式分析被试为24名,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弱视、斜视等视力问题,以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束后给予一定报酬。3.2.2实验设计

采用4 (旋转角度:0度,60度,120度,180度)×2(旋转任务:大汉字旋转,小汉字旋转)×2(旋转角度一致性:大小汉字旋转角度一致,大小汉字旋转角度不一致)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判断复合汉字中的大汉字或者小汉字是正像还是镜像。因变量以被试的反应时为主,同时辅以正确率。

3.2.3实验材料

基于实验一中的刺激材料,将复合汉字中的大汉字和 (或) 小汉字分别旋转0度、60度、120度和180度,如图1。

3.2.4仪器和程序

实验仪器同实验一。每个被试单独施测,实验前向被试介绍刺激材料复合汉字、旋转后的复合汉字及复合汉字的正镜像。实验开始在屏幕中心出现一个注视点“+”,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ms,然后靶刺激出现在屏幕中央,直到被试做出反应才会消失。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复合汉字中大汉字/小汉字的正镜像。每个被试必须完成两种判断任务,即旋转大汉字的正镜像判断和旋转小汉字的正镜像判断。两种任务的先后顺序在被试间平衡。每种旋转任务下有16个练习试次和256个正式试次。被试练习时必须正确率达到85%才能进入正式实验,否则返回继续练习。任务结束后被试还须接受一份问卷调查,以检验其是否按照指导语完成实验,以及是否是通过心理旋转执行判断任务。

3.3实验结果

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2。小汉字旋转任务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的相关系数r =-0.21,p>0.05,说明不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大汉字旋转任务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的相关系数r =-0.15,p>0.05,表明实验不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

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1) 旋转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 (F(1,23) =1.39,p>0.05, η2 =0.06);(2) 旋转角度的主效应极其显著 (F(3,69) =5.79,p<0.001,η2 =0.20),对四种角度的两两比较均表明,字母旋转的角度越大,反应时就越长,其中旋转180度和120度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旋转60度和0度的条件 (p<0.05); (3) 旋转角度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 (F(1,23) =5.60,p<0.05,η2 =0.20),大小汉字旋转角度一致的条件下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的条件下的反应时;(4) 旋转角度和旋转任务的交互作用显著 (F(3,69) =13.11, p<0.05, η2 =0.36),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旋转120度和旋转180时,大小旋转任务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但在旋转0度和60度时,没有显著差异,其他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p>0.1)。

3.4小结

实验二使用复合汉字作为刺激材料考察心理旋转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复合汉字材料和心理旋转任务范式结合起来,在排除视知觉整体优先效应之后的心理旋转任务中,得到大汉字 (整体) 旋转任务与小汉字 (局部) 旋转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的结果,表明心理旋转中不存在整体优先效应。旋转任务与旋转角度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大小汉字旋转角度是否一致对大汉字和小汉字旋转的加工均无影响。在旋转角度120度和180度时与旋转0度和60度时相比,复合汉字的判断存在差异,表明复合汉字的心理旋转加工速率可能随旋转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讨论

邱香等 (2009) 采用复合字母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得出心理旋转加工中具有整体优先效应,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借鉴邱香等人的实验模式,对复合汉字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复合汉字作为实验材料时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不显著。这与采用复合字母所做的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不同,表明不同的材料在心理旋转的加工中存在不同的影响。

心理旋转任务区分出了功能独立的信息处理阶段,各阶段是按顺序进行的,不同的刺激材料对心理旋转的加工有不同的影响 (祁乐瑛, 2009),如图2。图2心理旋转信息处理各个阶段汉字和字母本身都是有形的,可以看作图形、表象,但是汉字的特点与字母的特点不同,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字形具有整体性、语音的单一性和语义的特定性,相对于部件知觉而言,汉字这三性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知觉性质,即它们都可以分别表征整体汉字,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知觉性质 (谭力海, 彭聃龄, 1991)。加上汉字作为我们的母语,且本研究中选用的汉字“上”字是一个高频字,其熟悉程度也与字母不同。而单个字母 (除了a) 是无意义的图形,在对知觉编码加工中不会受到除了图形以外的信息影响,因此复合汉字和复合字母在心理旋转加工上是不同的,本研究的结果支持祁乐瑛的结论。

结合心理旋转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推测汉字特性对速率的干扰可能发生在“相同性判断阶段”,这一阶段与记忆表象有关,汉字的特性导致其记忆提取过程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干扰。汉字特性对于旋转的延缓则可能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或者“辨认描述图形和辨认图形的方位阶段”。汉字的语义和整体性的特性致使其知觉加工及辨认描述等方面与字母均有不同,汉字的加工更为复杂,与字母相比需要更多的时间,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与邱香等人的研究所不同的地方。

前人的研究表明:视知觉任务中观察到的许多现象,在视觉表象任务中也能看到,如复合字母在视知觉识别加工及心理旋转表象加工中都存在整体优先效(Navon, 1977; 邱香,等, 2009)。杜平和张素文 (1999) 用“上”“下”“口”组成有语义冲突的复合汉字 (如小“上”组成大“下”)、语义一致的复合汉字 (如小“上”组成大“上”) 以及语义无关的复合汉字 (小“上”组成大“口”等) 作为实验材料,研究汉字视知觉加工的整体或局部优先效应,结果显示,各种条件下汉字识别中整体优先效应并不显著,汉字在语义上有固定含义,进而分析得出,在汉字识别中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是平行加工的,这与Delis,Robertson和Efron (1986) 提出的整体和局部的信息有可能是平行处理相似。在本研究中采用复合汉字来探讨汉字在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发现整体优先效应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视知觉与视觉表象相似的理论,也进一步表明汉字和字母在识别与加工过程中存在差异。

另外,实验二通过对旋转的四种角度两两比较,发现旋转的角度越大,则反应的时间越长,旋转加工的速率也不同。但是,目前还不能确定大汉字心理旋转速率更快还是小汉字心理旋转的速率更快,即整体旋转和局部旋转在其本身的时间进程上还可能存在速度快慢的问题 (Chen, 2005)。结合邱香等 (2009) 对复合字母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提出的可能的3种假设,本研究针对复合汉字的心理旋转加工的整体优先效应也提出相应的3个假设(见表3),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进行探讨。

本实验探讨复合汉字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整体局部特征有三种形式:全局与局部、关系与属性和抽象与具体 (周国梅, 傅小兰, 2005),本研究只探讨全局和局部的整体优先效应,而关系与属性、抽象与具体在心理旋转过程是否会出现整体优先效应,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明。其次,汉字与字母相比有其独特性。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构成复杂,可分表3复合汉字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中的3种假设邱香等(2009)本研究假设1字母的整体/局部旋转同时发生,但整体旋转速率快于局部旋转速率;汉字的整体 /局部旋转同时发生,旋转速率相同;假设2字母的整体旋转先于局部旋转进行,两者在旋转速率上相同;汉字的整体旋转先于局部旋转进行,但是整体旋转速率慢于局部;假设3字母整体旋转既先于也快于局部旋转。汉字的局部旋转先于整体旋转,但是整体旋转速率快。为独体字与合体字、高频字与低频字,笔画又具有复杂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有研究表明,笔画重复性对汉字认知有重要影响,笔画重复较多的汉字比笔画重复较少的汉字识别时间短,错误率亦低,并且字形识别及加工受到字体特性和笔划数的因素影响 (沈模卫, 朱祖祥, 1997)。本实验选择笔画少的高频独体字作为刺激材料,并未涉及汉字笔画、字频结构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实验字词材料选取的原因和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再次,有研究显示情绪对心理旋转也会产生影响 (崔丽霞, 张玉静, 肖晶, 张钦, 2013),本次研究未对被试的情绪加以控制,不知是否会对实验结果有所影响。最后,心理旋转较纯视知觉加工更为复杂,大小汉字语义的一致性对心理旋转信息处理过程是否会造成一定影响 (张积家, 王惠萍, 2002),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整体与局部”进行定义,或者探讨字频、笔画特征,及复合汉字中大小汉字语义一致性等因素,对本研究的重要结论进行重复探讨。

4结论

生态优先概念在新城规划中的应用 篇7

生态优先原则为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定义了一个生态健康的范围, 超过了这个范围, 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优先权。生态优先是生态经济生产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 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生态优先原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态效益是协调社会各项发展的前提基础。强化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将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指导决策和规划管理部门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生态优先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生态优先主张经济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协调, 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合理利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 籍此来引导社会经济活动。

社会维包括生态行为和生态文化。生态行为是将生态设计、规划融于城市规划之中, 提倡使用生态技术, 加大生态治理与恢复力度, 注重城市生态建设, 确保环境政策的落实;生态文化指树立生态价值观, 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中。

2 生态优先的现实要求

人类活动总是与自然息息相关, 因此“生态优先”原则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要求达成一致。

内涵一致。生态优先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者科学实质相同。生态优先的内涵就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过程的维护, 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从而使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循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保持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及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持续发展。基于生态优先的新城开发的实质就是发挥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最佳综合效益。

目的一致。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角度可以理解为:寻找一种最佳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空间形态, 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 使环境持续性达到最大。可以将生态优先方法视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用生态理念指导城市规划, 归根结底, 是想通过生态学、景观学等相关理论指引城市有机、健康发展, 避免由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生态优先在新城规划中应用

3.1 生态优先在新城规划中的目的

“生态优先”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由于生态缺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提出。多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一直存在忽视生态建设的问题。根据中国科学院日前发布的报告, 在全球118个国家参加评价的2004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中, 中国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分的42分排在倒数18位。“生态优先”要求城市在进行各方面建设的时候, 应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成为指导城市各项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而对于面临全新规划和建设的新城而言, “生态优先”作为一种思想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未来的新城重蹈原有城市的覆辙, 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将人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 实现城市与自然的耦合, 最终创建可持续的适宜于健康生活的人类聚居环境。

3.2 生态优先在城市规划中的任务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生态优先首先要求对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在规划设计中应当明确保护的范围和等级, 重点是结构性的生态保护区、廊道、斑块;实施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的强制性保护, 加强对水、土、生物、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严禁随意砍伐, 对城区具有生态屏障作用的林地, 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防止生态破坏, 严格监管;加强对河流, 水库周边的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其次是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区域进行保护性修复, 以维持正常的自然演进过程, 保持生态平衡。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扩大绿化植被面积, 提高绿化覆盖率,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对动植物生境遭受破坏的地带实施抢救性修复;对水域周边地区加强生态修复。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景观资源, 生态优先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的各类景观要素, 将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创造丰富的新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设计中应当提出对各类自然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方案, 并对生态景观特征不够明显的区域进行合理改造, 使环境最优化、资源效益最大化。例如:将沟谷、洼地改造为生态效益更好的湖面;强化山体特征和植被质量, 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生态保护区可作为生态公园等城市旅游休闲空间;加强对滨水空间的合理利用。

对城市建设的监控和引导。“生态优先”要让城市的规划建设处于保持良好城市环境基础上进行。其监控和引导作用表现在坚持通过统一规划、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方针, 对城市开发强度和规模控制;合理设计城市道路结构;合理引导和规划城市的产业发展;加强城市的社区环境建设;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治理工业、生活、交通污染, 实行污染集中控制;重点保护好生态保护廊道、斑块以及饮用水源地、风景旅游区、河流水库等;采用对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的新技术利用, 大力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强化城镇烟尘控制区、噪声控制区、绿化覆盖区的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完善环境保护设施建

3.3 生态优先在城市规划中的特征

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生态优先在城市发展的时间维、空间维、综合平衡以及决策和规划等多个方面表现如下特征:

是一种动态优先。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是由终极式的静态规划转向一种动态规划的尝试。在确定城市发展主要目标后, 生态优先只为城市发展提供策略性的、结构性的框架, 此外则保持了相当灵活性, 允许城市自发生长, 并在外部条件改变时能相应调整。生态优先将城市比作孕育在自然生态环境母体中的有机生命体, 对城市空间的发展既控制又尊重, 这样才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而且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连贯的过程, 就像生命体的“新陈代谢”, 进行着有机地、渐进式地增长和变化。激进式地、“面目全非”式的变化往往会超过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而全新的新城规划建设提倡小规模的, 次序的开发建设, 使新城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相对完整性。这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性的规划思想趋向。

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的优先。生态优先重视跨区域的协调, 要求明确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要求, 淡化行政区划, 强调区域间的城市职能、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生态协调。生态优先的控制作用是从区域整体结构到局部的具体地块, 而具体地块的改变也会影响整体结构的调整。因此, 在城市规划中, 生态优先体现一种有机的协调关系。既是将整体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与局部的城市空间发展协调起来。

相对的优先。生态优先强调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对优先于城市其他方面的建设, 也就是说在考虑城市各项发展的时候, 都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但由于城市建设是个复杂的过程, 单纯的生态建设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 因此在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 不同局部也存在适当牺牲环境的情况。

是结构和层次的优先。生态优先原则贯穿于城市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 从方法上它通过区域生态景观架构、城市绿地系统以及社区绿化空间等不同的结构层面对城市环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各方面均提出控制。并且对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提出相应的建设要求。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新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以往的新城建设往往以经济发展为优先的指导原则, 生态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新城建设结合起来, 对于指导我国未来的新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光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科学出版社, 2002

[2]杨培峰著,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5

论船舶优先权在破产程序中的行使 篇8

1.1 船舶优先权的概念和特征

关于船舶优先权, 我国《海商法》第21条规定:“是指海事请求权依照本法第22条规定, 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出海事请求, 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同时我国《海商法》第22条规定:“下列各项海事请求具有船舶优先权: (1) 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根据劳工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劳动合同所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给付请求; (2) 在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身伤亡赔偿请求; (3) 船舶吨税、引航费、港务费和其他港口规费的缴付请求; (4) 海难救助的救助款项的给付请求; (五) 船舶在营运中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请求。”虽然我国《海商法》回避对船舶优先权作出定义, 但我国学者们对于船舶优先权给出定义还是比较多的。如有学者认为, 船舶优先权是海商法赋予某些特定的海事债权人所享有的一种优先受偿的特权性主张[1];也有学者认为, 船舶优先权是以船舶为标的, 以担保特定债权实现为目的, 通过司法程序扣留以至出卖船舶, 使债权人可以就变卖所得价款依法定程序优先受偿的权利[2]。船舶优先权具有如下特征[3]:第一、法定性。船舶优先权由法律明文规定而产生, 无须当事人依合意而成立, 即自然享有船舶优先权, 可先于其他债权受偿;第二、追及性。船舶优先权一旦产生, 即附着在标的物之上, 不因船舶所有权变更而受影响。第三、优先受偿性。享有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不仅优先于无担保的普通债权而受偿, 而且也优先于其他种类的有担保债权的债权而受偿。第四、期限性。船舶优先权作为一项秘密的特权, 规定其在短期内行使的原则, 以减轻船舶负担, 防止与船舶发生利害关系的人因存在船舶优先权而蒙受损失[4]。

1.2 关于船舶优先权性质的争论

对于船舶优先权的法律性质, 在学界争议很大, 主要集中债权性和物权性的争论上, 还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海商法中的特别权利。笔者认为, 船舶优先权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受其担保的债权得以清偿, 且以特定的船舶为客体, 区别于以债务人全部责任财产担保清偿的债权, 与担保物权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或权利上设置物权性质的权利的目的是一致的, 符合担保物权的特征, 应认定其为法定担保物权之一种。界定船舶优先权的性质, 对后文分析船舶优先权在破产程序中的行使问题以及船舶优先权担保的特定海事债权的清偿顺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船舶优先权及其所担保的特定海事债权在破产程序中的行使

2.1 破产别除权

因债权具有平等性, 数个债权人可对于同一债务人先后发生数个债权, 其效力原则上一律平等, 不因其成立先后而有效力上先后之分。在债务人被宣告破产时, 破产公平偿债程序即告开始, 债务人原则上须以其全部责任财产来向各债权人公平清偿债务[5]。但法律上的公平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绝对的、一视同仁的公平往往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公平, 因此, 破产立法在强调公平清偿的同时, 也注重降低破产风险, 同时考虑对一些群体的利益优先保护, 并依此构建起相关的法律制度, 别除权制度便是其中之一。在破产法理论上, 别除权是指债权人因其债权设有物权担保或享有特别优先权, 而在破产程序中就债务人特定财产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利[6]。别除权的客体属于破产财产, 但又是破产财产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 即破产财产中设定担保物权的那部分财产。别除权是针对一些特殊权利在破产程序中的特点而在破产法理论上命名的, 在我国的破产立法中没有直接使用别除权的概念。但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09条规定:“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 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此条即可理解为我国破产立法关于别除权的规定。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包括约定担保权和法定担保权, 船舶优先权便属于法定担保权, 是产生破产程序中别除权的根据之一。

2.2 破产程序中船舶优先权的行使

如前文提到, 船舶优先权作为一种法定的担保物权, 及于特定船舶之上, 因此在破产程序中, 享有船舶优先权的特定海事请求权人也就同时享有别除权。别除权的优先受偿, 不同于破产费用、共益债务从债务人无担保财产中的优先随时清偿, 更不同于普通破产债权因性质不同而根据社会政策在清偿顺序上排列的先后。别除权的优先受偿权是针对特定担保财产行使的, 不受破产清算与和解程序限制, 可优于其他债权人单独、及时受偿之权, 即可继续个别执行。即便是在债务人无担保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的情况下, 也不得从担保财产中清偿与其无关的费用, 别除权人的权利不受影响。只有在担保财产清偿担保债权后尚有余额的情况下, 才可用于对破产费用、共益债务和普通破产债权的清偿[7]。因此, 享有船舶优先权的特定海事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 可先就特定船舶行使别除权, 即就该特定船舶优先清偿债务, 可以说与一般情况下行使船舶优先权的方式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在此不做赘述。

2.3 船舶优先权担保的特定海事债权在破产程序中的清偿顺位问题

虽然船舶优先权制度的设计目的在于保护特定海事债权人的利益, 但司法实务中却经常出现特定海事债权人无法实现船舶优先权的情形, 包括两种情况:一方面, 由于船舶优先权属于一项特权, 对船方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负担, 因此各国法律从多方面来规定了船舶优先权消灭的情形, 如我国《海商法》规定四种船舶优先权消灭的情况, 即时效届满、法院拍卖、船舶灭失以及法院公告期限届满[8];另一方面, 船舶优先权担保数个特定的海事债权, 且对各海事债权的保护顺位又有先后之分, 因此在行使船舶优先权之后, 部分海事债权没有得到清偿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

在破产程序中, 当特定海事债权人无法实现船舶优先权时, 其享有的海事债权并未消灭, 仍可以在破产清算程序中申报破产债权。由于船舶优先权所担保的特定海事债权种类较多, 法律对于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的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别, 这既体现在船舶优先权担保的特定海事债权的优先顺序的不同, 同时也体现在破产清算程序中破产法对各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侧重性上。因此, 在船舶优先权消灭后, 原由船舶优先权担保的特定海事债权依据破产法律, 按照不同的清偿顺序, 对破产财产进行分配。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13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 依照下列顺序清偿: (1) 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 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 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2) 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3) 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 按照比例分配。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由此看来, 破产财产在清偿原有船舶优先权担保的特定海事债权的时候, 应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具体而言, (1) 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根据劳工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劳动合同所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应被列为第一顺位债权进行清偿; (2) 船舶吨税应被列入第二顺位债权进行清偿; (3) 其他债权, 包括在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身伤亡赔偿、引航费、港务费和其他港口规费、海南救助的救助款项、船舶在营运中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等债权应与其他普通债权一起按比例进行清偿。

参考文献

[1]张丽英.《船舶优先权法律性质若干学说分析》.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第127页.

[2]吴焕宁主编.《海商法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3]参见:张辉.《船舶优先权法律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4]桂裕.《海商法新论》.台湾编译馆.1978年版.第191页.转引自张辉.《船舶优先权法律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5]参见: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6]王新欣.《破产别除权理论与实务研究》.载《政法论坛》.第25卷第1期.2007年1月.第31页.

[7]王新欣.《破产别除权理论与实务研究》.载《政法论坛》.第25卷第1期.2007年1月.第32页.

中优先级 篇9

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是指, 房屋承租人在出租人出售该租赁房屋时, 依法享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该房屋的权利。实践中的案件事实情况比单纯的法律规定要复杂些, 应结合具体案件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起诉方面 ( 承租人角度)

首先是管辖方面, 一般应由租赁房屋所在地法院管辖。其次是被告方面, 与承租人存在合法租赁关系的出租人。最后, 诉讼请求主要有这几种: 1、请求确认出租人与第三人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2、确认与出租人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已于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买卖合同之日起解除; 3、主张在同等条件下, 享有对租赁房屋的优先购买权; 4、请求出租人支付《房屋租赁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 5、请求出租人赔偿因出卖房屋而造成的损失, 包括对租赁房屋的装修及预期营业损失; 6、诉讼费用由出租人承担。

三、主要的争议焦点

通过阅读相关房屋租赁合同中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案例判决, 总结出这类案件的主要焦点有:

其一, 出租人与第三人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存在恶意串通导致合同无效其二, 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是否受到侵害。

其三, 承租人能否以合同对价取得房屋, 要考虑租赁房屋是否办理过户登记及第三人是否为恶意。

四、主要证据及认定规则

从大量的案例判决总结出, 承租人、出租人提供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承租人提交的证据: ( 1 ) 承租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证明其诉讼主体资格合法; ( 2) 《房屋租赁合同》, 证明其与出租人间存在房屋租赁关系; ( 3) 银行转账凭证, 证明其如期支付租金: ( 4) 房屋所有权证、契证、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记录, 证明出租人在租赁期内将租赁房屋转让; ( 5) 相关票据, 证明承租人因丧失优先购买权的腾房费用; ( 6) 出租人与第三人间的《售房协议》 ( 复印件) 或是《拍卖成交确认书》、《委托拍卖合同》, 证明出租人将其承租的房屋卖给了第三人。

认定规则: 出租人一般对前三项证据的真实性不持异议; 针对第 ( 4) 项则主张其在合理期限内履行了通知出卖房屋的义务; 第 ( 5) 项, 出租人认为其不承担承租人的腾房费用, 腾房费用不属因出卖房屋而受到的损失; 第 ( 6) 项, 证明其以“同等价款”出卖给第三人。

2、出租人提交的证据: ( 1 ) 出租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证明其诉讼主体资格合法; ( 2) 《房屋租赁合同》, 证明其与承租人间存在房屋租赁关系; ( 3) 出卖告知书、书面通知、在报纸上刊登或在网站上发布的房屋出售广告, 亦或是告知出卖房屋的录音, 证明其在房屋出卖前的合理期间通知承租人; ( 4) 《房屋转让合同》, 证明出租人以“同等价款”向第三人转让。

五、主要的相关解释法例

( 一) 《合同法》第二百三十条规定: “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 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 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

理论上对于“同等条件”有不同的理解1, 有绝对同等说, 相对同等说, 同等价格说。大多学者认为“同等条件”的内容至少包括三方面: 价款条件、价款支付方式及其他交易条件的等同。总之, 判定“同等条件”的首要准则是出租人的利益在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后没有受到损害。

( 二) 《民通意见》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 “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三个月通知承租人, 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

( 三) 《房屋租赁合同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承租人主张优先购买房屋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一) 房屋共有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 ( 二) 出租人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 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的; ( 三) 出租人履行通知义务后, 承租人在十五日内未明确表示购买的; ( 四) 第三人善意购买租赁房屋并已经办理登记手续的。”

六、判决结果

在司法审判实践中, 绝大多数都判决驳回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主要原因有: 首先, 是基于承租人提不出证据证明出租人与第三人间恶意串通, 损害其优先购买权, 一般不易证明; 其次, 可能是传统的对所有权的重视, 会更尊重出租人的真意, 即出租人对其房屋所有权的处分意愿; 最后, 也是为维护交易的稳定与安全, 承租人不得主张出租人与第三人间买卖合同无效。

摘要: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是民法上一项重要制度, 是法律平衡合同自由、民事主体意思自治与弱势群体利益保护三者关系后的结果。本文结合相关的法院判决, 归纳出了房屋租赁合同中有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在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包括起诉、争议焦点、证据及认定规则、解释法例和判决结果。

关键词: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审判实践

参考文献

[1]相平平.论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11.

[2]冉克平.论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兼评最高人民法院&lt;房屋承租合同司法解释&gt;第21-24条[J].法学评论, 2010.

中优先级 篇10

一、我国有关优先股的规定

我国1992年颁布的《国家体改委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中对优先股是有明确规定的。该《意见》第23条规定“公司设置普通股, 并可设置优先股”。《公司法》和《证券法》对此虽未作出明确规定, 但也保留了优先股制度的规范空间。如对于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法》第131条规定“国务院可以对公司发行本法规定以外的其他种类股份, 另行做出规定”。

2013年11月30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 其中对优先股的含义作出明确规定:优先股是指依照公司法, 在一般规定的普通种类股份之外, 另行规定的其他种类股份, 其股份持有人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分配公司利润和剩余财产, 但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等权利受到限制。[1]2014年3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 该办法第2条也对优先股的含义作出相同规定。

二、优先股“开闸”后出现的问题

自《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至今, 浦发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华夏银行相继发布优先股发行预案, 后继银行的优先股转为普通股的条件和方案基本上与浦发银行相同。这些银行的巨额融资方案公布后, 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空前的恐慌。在此, 笔者拟从法律角度对优先股发行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证券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即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它贯穿证券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始终。但是《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却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

(一) 对公平原则的违反

公平原则, 它指的是在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过程中, 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法律待遇平等、法律保护平等, 以及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机会平等。平等的保护不仅是形式的, 也是实质上的, 对于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而言, 实质上的公平, 则意味着重点保护。[2]因此, 本次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在其方案中均采用非公开方式发行对普通股股东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根据《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第29规定,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优先股的, 可以向原股东优先配售。据此, 原股东对优先股享有的优先配售权是在公开发行的前提下。虽然这是一授权性规范, 但是从保护原股东权益的角度出发, 应选择公开发行, 优先向原股东配售, 这至少是对原股东权利的一种尊重。此外, 商业银行可发行可转换优先股, 当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 无疑会稀释原股东的股权, 这类似于发行新股。并且转换为普通股, 最终侵害的是普通股股东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 对公正原则的违反

公正原则, 它指的是在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 应当制定并遵守公正的规则, 证券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公正地适用法律法规, 应当公正平等地对待当事人, 不能对任何一方予以偏袒。公正原则强调程序正义和形式正义, 其核心是无私、中立。[3]故按照公正原则, 首要条件是立法者应当制定公正的规则, 这样才能为平衡市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提供保障。《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中曾规定, 优先股在发行结束之日起的36个月后可转换为普通股。银行可发行可转换优先股, 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后来《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取消了该规定, 但是却对商业银行却有着特别规定:商业银行可发行非公开发行触发事件发生时强制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由于上市银行是优先股发行的主力军, 因此, 如果上市银行发行的优先股可以转换为普通股的话, 那么“上市公司不得发行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的规定也就形同虚设了。

三、上市公司优先股发行中普通股股东利益保护的建议

如前所述优先股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减轻对普通股股东利益的损害,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应选择公开发行的方式

银行作为优先股发行的主力军, 应当选择公开发行的方式。选择公开发行优先股, 首先可以满足普通股股东对优先股的认购需要。至于原股东是否愿意参加配售, 这当然是由原股东自己予以决定;其次, 选择公开发行优先股可以避免非公开发行方式的隐患———优先股沦为大小非的可能。

(二) 应明确规定严禁优先股“强制”转换为普通股

对于上市银行发行优先股, 应要求其尽量避免“触发事件发生”, 并对优先股强制转换为普通股比例应进行限制。由于商业银行再融资的金额非常大, 从已发行优先股的银行中我们就可以发现, 无一不是发行大量的优先股。机构投资者购买优先股, 自然是为了获取利益, 如果允许转换为普通股, 就会存在套现的可能。当触发事件发生, 必将有大量的优先股变成大小非, 如此一来, 对商业银行的股价和投资者的心理, 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有必要对优先股转为普通股进行一定比例的限制, 例如可以规定即使是触发事件发生, 所有优先股的转股比例也不得高于30%, 且禁止今后再次转股。

(三) 银行发行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 应由普通股的公众投资者进行表决

根据《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 优先股发行事宜须经出席股东会议的普通股股东 (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 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在目前上市公司普遍没有优先股的情况下, 作为都是普通股股东的表决, 第10条的规定是没有异议的。不过, 基于这是对优先股的发行事宜进行表决, 而且这种优先股的发行还有可能涉及到非公开发行, 中小投资者根本就无法参与。因此这个表决就应该格外慎重, 还应当对出席会议股东所代表的普通股份额作出规定, 比如在排除控股股东所持股份的情况下, 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代表的普通股份额需要达到排除控股股东所持股份后公司全部股份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上, 以增加普通股股东的代表性, 反映出公司广大普通股股东的真实意愿, 而不是体现控股股东的意愿。

(四) 监管部门应对优先股融资金额加以调控

优先股说到底是上市公司融资的工具。在融资金额很大的情况下, 必会增加市场资金方面的压力。而且如果上市公司在行情低迷时发行优先股, 而在行情好转时又发行普通股再融资, 那么优先股就会加剧“市场失血”, 最终受损的只会是广大普通投资者。根据公正原则的要求, 为了保证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证券市场监管者应当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对融资金额加以必要限制, 遏制过度投机, 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 (24) .

[2]赵旭东.商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69.

[3]徐杰.证券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25.

[4]蒋大兴.公司法的观念与解释[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中优先级 篇11

【关键词】政府采购教师培训项目 低价优先 问题 原因 对策

“低价优先”是指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时,以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且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报价为评标基准价,其价格分为满分。但是在我国政府采购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实务中,“低价优先”往往演变成“最低价中标”,表面上看大幅节约了政府财政采购资金,但是不合理的低价却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违背了政府采购“物美价廉”的原则,不利于保障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低价优先”存在的问题

(一)中标单位过于单一,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

“低价优先”往往导致一家或少数几家最低报价的单位垄断中标项目,项目执行受到地域限制,差异性、可比性大大降低。这样的招标结果,不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教师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利。以某市2015年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为例,在招标成功的45个培训项目中,两家师范类高校便拿下了32个项目的承办权,占项目总数的71%。

(二)中标价格过于低廉,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首先,中标价过低,培训质量堪忧。如:某项目培训时长7天,参训人数120人,项目经费概算40万元,除教师往返交通费外,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等费用均由项目经费承担。该项目中标价为20万元,相当于概算的50%,意味着综合费用标准为238元/天/人。更有甚者,概算35万元的培训项目,某投标单位以11.2万元的价格中标,中标价仅为项目概算的32%。因此,在专家讲课费、场地服务费等成本不可能大幅降低的情况下,中标单位唯有以最廉价的食宿应付培训,导致参训教师怨声载道。

其次,中标价混乱,无法体现培训梯度要求。在政府采购教师培训项目中,培训目标和参训对象不同,培训费标准理应有所区别,并根据培训层级设置合理的费用梯度,这样才能确保相应的培训质量。但是,在“低价优先”原则下,项目和项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梯度要求遭到人为地割裂,扰乱了教育部门的师训规划。如:同为校长培训,提高班的中标价为人均每天500元,高研班的中标价却降到了人均每天320元。

(三)诱发不正当竞争,不利于师培行业健康发展

在政府采购教师培训项目过程中,“低价优先”原则常常被曲解,并逐渐异化成“唯低价者是从”,由此所造成的恶性竞标、低价劣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有些甚至危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原因分析

(一)技术标评分规则设计过于粗放

由于技术标评分规则中,投标单位的规模、业绩以及与投标项目的相关性等未做细致严格的规定,导致评委在技术标评分上主观随意性较大;加之开标项目和投标单位众多,评标时间有限,评委难以对各家单位的技术标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结果在技术标评分上,“印象”和“先入为主”往往成为技术标得分的关键。由此导致投标单位在技术标得分上要么差距不明显,要么分值差距固化,迫使投标单位在价格上展开激烈竞争。

(二)商务标价格分值过高

以某市政府采购教师培训项目为例:商务标满分30分,为《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价格评审管理的通知》(财库[2007]2号)中规定的最上限。实务中,报最低的投标单位的价格分满分30分。而技术标得分较高的投标单位,由于在课程设置、专家配备、食宿安排等方面坚持高标准,因此商务标报价也相对较高,反而在价格分上处于较大劣势,综合得分往往被低价竞争的投标单位反超。以某市政府采购教师培训项目结果为例,不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高等学府无缘中标,就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师范类高等院校也未夺得任何项目。

(三)评标基准价计算方法欠科学

《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价格评审管理的通知》(财库[2007]2号)规定:“综合评分法中的价格分统一采用低价优先法计算,即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且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报价为评标基准价,其价格分为满分。其他投标人的价格分统一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投标报价得分=(评标基准价/投标报价)×价格权值×100。”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当前法律制度、政府监管和供应商诚信体系等配套机制尚不完善,在诸如教育培训这种主要提供定制化、个性化“软服务”的领域,尤其不适合以最低投标报价作为评标基准价。它会在客观上造成投标人“唯低价者是从”,恶性竞标、低价劣质,从而危及教师成长和教育培训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分段开标规则设计不合理

在招投标过程中,报价无疑是投标单位最关键的商业机密之一。但是在某市教育培训项目招投标中,由于培训项目众多,招标代理机构于是人为地将项目拆分为不同标段,依次为投标、开标、评标,商务标在所有投标人的见证下,现场拆标、唱价。由于师培项目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可比性,现场当众开标唱价相当于把具有竞争关系的各家投标单位的报价公之于众,价格底牌被竞争对手一览无余,客观上诱导各投标单位在下一场开标来临前,根据竞争对手在本场投标中的报价情况,临时压低报价,以图中标。

三、对策建议

(一)由“低价优先”原则向“质量优先”原则转变

笔者认为,低价优先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应根据所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性质及特点科学界定评标基准价。当所采购货物和服务在技术、性能上没有特殊要求,且市场化程度较高,各项技术指标和评分细则相对详尽、准确时,可以采用低价优先法核定评标基准价。政府采购教师培训项目,最理想的评标方式应是:凡是不超过项目概算的投标报价均为有效报价,在此前提下,以培训方案的优劣决定是否中标,培训方案的评估应综合课程、师资、食宿等各种因素,并应安排现场答辩环节。只有以最优的培训方案中标,才能确保培训有最优的效果,参训教师才能真正“培有所获”。在现行政府采购政策下,即使不能做到完全以质量取胜,也可以通过降低价格分比重的方式将价格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积极引导投标单位将主要精力和重心投入到培训方案的研发中,树立以质量取胜的科学态度。

(二)以算数平均数法核算评标基准价

笔者建议,在核算评标基准价时,以算数平均数法取代低价优先法,即通过资格评审且技术标满足项目需求的报价为有效报价,取所有有效报价的算数平均数作为评标基准价,其价格分为满分。为使评标基准价尽量科学合理地反映项目报价整体水平,建议对投标报价进行平均时,舍去非正常的投标报价,去掉一个最高报价和一个最低报价,使报价平均值作为评标基准价更具有代表性。以算数平均数法核算评标基准价的优点在于:中间评标价格得满分,既不鼓励虚报高价,也不鼓励一味低价竞争,所以投标人做出降价的动力不大,基本不会出现报价低于成本的情况,中标人一般利润也比较丰厚,能够保证培训项目顺利实施下去。

(三)进一步加强资质评审,遴选优质投标单位

笔者建议,在投标人资质评审环节设置更严格的标准,如对注册资本、流动资金、纳税信用等级、银行资信证明、培训管理团队、相关培训业绩等,均应做出明确细致和高标准要求,把好投标单位的“入口关”,遴选优质投标单位。

(四)加强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和结果评审

中优先级 篇12

关键词:生态优先,城市规划,工业园区

0 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用生态学的思想原理来指导城市规划学界关注的热点,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把生态化的思想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方法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规划设计中,是规划学科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从生态优先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优先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探索,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提供具有可实施性的思路和路径。

在总规层面,生态优先主要是根据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要求,确定工业园区较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在用地生态评价的基础上,划出不宜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和适宜性建设用地,改变以往仅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对用地作出评价的方法,并制订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确保体现生态优先思想规划的实施。另外,保持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创造集约型、节约型、和谐型、宜居型工业园区等也是属于生态优先型规划的范畴。

1 规划背景

新兴地处珠三角外围,与高明、开平、恩平等珠三角城市接壤,距华南中心城市广州170 km,仅2.5 h的车程。三(水)茂(名)铁路从县境北部进入县城,向西南贯通,客货运输方便。公路干线有省道S276,S113,S274,其中省道S276线贯穿县内6个镇,北接324国道、广肇高速公路,沟通云浮、肇庆、广州;省道S113是本县西接阳春、高州、茂名的公路干线。新成工业园位于城区内省道113南北两侧。

2 生态优先规划方法在新成工业园规划中的应用

新成工业园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中心城区西部。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珠三角产业升级转移为粤西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2.11 km2,启动区规划面积为6.15 km2。规划在功能定位、规划构思、空间结构、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用地评价、布局方案等方面始终贯彻生态优先的理念。

2.1 突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定位和目标

在规划结构中,利用自然河涌水塘整合形成景观视廊,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2.1.1 规划定位

从规划背景和现状出发,结合新兴县区域发展、产业选择、历史文化、环境特征,将工业园区定位为以外向型、高起点、高效益为方向,发展食品、医药、纺织、大中型机械制造、化学、建材等产业,设施配套完善、信息通达、交通便利、具有现代化风貌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

2.1.2 规划目标

生态型的工业区:建设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工业新区。

多元化的工业园:整个园区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同时,兼有行政、办公、生活用地,配套商业、教育、文化、娱乐等社会服务设施,强化多元功能之间的互动。

主题明晰的特色园区:以完整多样的水系空间整合园区绿化环境,共同塑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水环境主题工业园。

2.2 空间布局思路

空间布局思路:根据规划区场地特征,本次规划提出设计与自然结合和充分利用现状水系的思路,采用了“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路线+建设用地条件评价的布局+基于水资源集成的布局+基于园区功能结构的布局=规划方案”的思路。

2.2.1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路线

如图1所示为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

2.2.2 基于建设用地条件评价

结合地形、地势分析、工程地质等多要素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确定规划区范围内可建设用地。

2.2.3 基于水系统集成的布局

水系统采用工程水系统+污水处理+局部雨水利用+保留河流廊道。

水系统形态处理:疏理现状水系,包括河流、农业灌溉渠、水塘,水系周围控制绿带在10 m~30 m左右。

2.2.4 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一条发展主轴、一个生态配套服务中心,三个工业组团”的总体规划空间结构。

“一条发展主轴”是指新成大道。

“一个生态配套服务中心”是指中部配套服务区,包括中心公园、行政管理,商业、高级员工居住等设施。

“三个工业组团”是指北部、东南、西南三个工业组团。

2.2.5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充分利用规划区北侧蜿蜒流过的新兴江,现状保留及改造的河涌、湖面和城市主干道、工业区主干道两侧防护绿化带营造良好的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景观。水面和绿带的延伸为规划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绿带被铺设于其中的步行道串联起来,使人们可以在自然景色中漫步,陶冶性情。步行道应以不施过多修饰的自然材料铺砌,并每隔一定距离设小广场,广场上应有花架、座椅、铺装的空旷地等,人们可于此休憩或晨练。依托现有山丘水面规划的公园绿地,镶嵌在工业区内,构成了工业区良好的生态条件,构成覆盖整个园区的绿网和生态绿地系统。

2.3 组织强调生态性交通建设与可达性

在规划中的交通组织体现的特征主要是与用地布局紧密结合。工业区主干道形成“U”字形的路网构架,与外围的新兴大道、环城西路、环城一路相联系。

工业主干道承担着园区中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规划作为城市景观大道,道路两侧各控制20 m绿带作为景观和防护绿化。

工业次干道是联系园区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道路。新成大道是工业区与其他组团联系的次要交通性干道和景观大道,是区内主要的客货运交通干道。道路两侧各控制20 m绿带作为景观和防护绿化。

3 结语

1)规划构思是决定规划方案创新和优劣的所在。工业园区规划中始终贯穿了生态理念,保证了生态优先的规划结构,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生态优先的园区规划设计要重视园区特点,挖掘园区的生态特色,明确生态与园区其他功能要素的关系。

3)生态优先的思想在控规阶段,强调生态环境容量、生态适应性评价等,同时为下一步强调生态因素与地块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鹤.生态影响评价中环境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6):50-54.

[2]杨培峰.弹性理念下的生态工业区规划实践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07(5):114-118.

[3]朱才斌.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2):106-108.

[4]刑尚青.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规划方法与实践[J].规划师,2008(1):63-66.

[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沈清基.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2000(3):80-81.

上一篇:老年患者无痛胃镜麻醉下一篇:电压取样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