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探望权

2024-05-23

婚姻法探望权(共8篇)

婚姻法探望权 篇1

摘要:探望权, 又称见面交往权, 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探望权最先源于英美法系, 各国的立法和法理都普遍认同和接受。2001年我国着手修改婚姻法, 增加了探望权制度。弥补了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上的空缺, 为父母离婚后探望子女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探望权,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立法的意图, 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包括立法和司法实践。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对于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建议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婚姻法,探望权,改革完善

一、探望权制度概述

(一) 探望权制度的理论考量

1. 探望权的含义

探望权最先源于英美法系, 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法中的家父权, 是亲权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已被各国立法理论所接受, 称谓也不尽相同。有称探视权、探视与留宿权、全面交往权等等。我国称之为“探望权”。依我国现行《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之规定, 探望权是父母离婚后不与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一方所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会面、探望的权利。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 具有以下特点:

(1)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是探望权的权利主体, 且扶养子女的一方具有协助的义务。

(2) 探望权是父母离婚后的法定权利, 具有亲缘关系的性质, 是一种人身权利。

(3) 探望权形成的时间是离婚后。

(4) 探望权的行使不能损害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否则将会被中止探望。

2. 探望权的性质

理论界对于探望权的性质主要有三种观点:权利说、义务说和权利义务说。权利说认为, 探望权是父母离婚后的一项权利。义务说认为, 探望权是父母离婚后的一项义务。而权利义务说则认为探望权表现为双重性质, 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从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来看, 我国采纳的是探望权权利说, 即探望权只是离异后父母所享有的权利。

笔者认为探望权权利义务说更具说服力。在司法实践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 “探望权纠纷”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不行使探望权而引起的诉讼。此时应要求不直接抚养的一方履行探望的义务, 即这种情况下探望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义务。另一种情形是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阻碍对方行使探望权而引起的诉讼。在此种情形下, 探望权更多地是赋予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的法定权利。综上, 笔者认为探望权具有双重性质, 即是权利又是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又能维护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的权利。

探望权制度的价值分析

2001年我国首次确立了探望权制度, 这对我国婚姻家庭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探望子女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具有很高的司法实践价值。

1.对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各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理念均遵循“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我国当然也不例外。现代亲子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以子女为本位, 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实行当然毫无例外的体现了这一点。设立探望权, 为未成年子女创造一个“完整家庭”的氛围, 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2.有利于父母监护权的实现。离婚前, 父母存在着法定身份关系, 共同抚养教育孩子, 是监护权的体现。离婚后, 未成年子女交由一方抚养, 但这并不意味着另一方监护权的消失。笔者认为在此情形下更多的是由探望权来体现其监护权。

3.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家和万事兴”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家庭的稳定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探望权的设立为破碎的家庭创设一个“完整家庭”的氛围,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审视与解读

(一)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现行规定

虽然我国在2001年将“探望权”明确列入《婚姻法》, 并将其内容主要规定在《婚姻法》的第三十八条和第四十八条。包括探望权的含义、内容、执行方式以及强制执行等方面。但规定内容很简单, 并不具体详细。给司法实践的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 我国探望权制度现行规定的不足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设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立法的意图, 但在行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司法实践来看, 探望权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 探望权主体范围狭窄

(1)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仅规定了离婚后父母具有探望权, 并没有明确说明 (外) 祖父母是否享有探望权, 即“隔代探望”的问题。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长辈特别是 (外) 祖父母对孩子都有深厚的感情和寄托,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经济压力巨大的情况下, 父母双方由于工作的原因, 会选择把子女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 因而“隔代亲”现行普遍存在。另一方面, 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 (外) 孙子女有接受 (外) 祖父母遗产的权利, 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外) 祖父母就有权探望 (外) 孙子女。

(2) 我国也没有规定未成年子女是否享有探望权, 即在探望权人不行使探望权或者另一方阻碍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时, 未成年子女是否有权要求行使探望权。根据我国现行法的规定, 立法者似乎并没有将未成年子女视为探望权主体, 这不免弱化了子女的关键地位。

2. 探望权人放弃探望权的情形得不到有效约束。

根据我国立法的相关规定, 探望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权利。这样的情形下, 探望权人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 会以“权利可放弃”为由, 拒不探望未成年子女。

3. 探望权内容模糊。

从我国现行法的规定来看, 并没有明确规定探望权的内容。即探望权人以什么方式, 什么地点, 什么时间来探望。在司法实践中, 很容易对此类问题出现纠纷, 进而需要法院出面, 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极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4.探望权的中止事由规定过于笼统。我国现行法仅将“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作为探望权中止的事由, 不免有过于笼统之嫌。

5.探望权强制执行的规定具有缺陷。虽然法律规定了对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但并没有具体规定如何执行。呈现法律权利虚设的状态, 有损法律的威严。

三、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如上所述, 我国探望权制度在权利主体、中止事由、强制执行等方面仍存在着缺憾与不足, 这既不利于我国司法实践问题的解决, 也不利于探望权制度的作用有效发挥。因此, 有必要提出完善行使探望权的建议。

(一) 适当扩大探望权主体范围

现行《婚姻法》仅仅把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仅限于“父母离异后未与子女生活的一方”。但从我国法律的规定来看, 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直系血亲与父母一样, 不因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除;同时在特定情况下他们也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因而确定他们的探望权主体资格既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又合情合理。

(二) 充分尊重子女的意愿, 确保和实现维护子女利益的最大化

探望权制度的设立更多的是为维护子女的利益, 因而要充分尊重子女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未成年子女的自尊心比较强且极其敏感。在父母离婚后, 往往会觉得羞耻甚至反感, 非常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 担心被人嘲笑。这时子女往往会拒绝探望权人的探望。因而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探望权的行使方式、时间、地点等问题, 子女有权利选择, 而不是一味的交由父母、法院来决定。

(三) 采用概括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规定中止探望的情形

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探望权的中止事由, 仅仅采用概括的方式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 笼统规定了探望权的中止事由。这对于司法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司法实践的经验, 借鉴和参考相关的理论和解释, 梳理出“中止”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 建议婚姻法采用概括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规定中止探望的事由。比如, 对于严重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人民法院可以责令中止探望, 待中止探望事由消灭后, 再恢复其探望权。具体可包括以下情形:探望权人患有精神疾病或者传染病的;探望权人具有暴力倾向, 虐待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人教唆、强迫、胁迫未成年子女从事违法行为的;探望权人具有卖淫、嫖娼、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的;探望权人频繁探望, 严重影响子女正常生活的。

(四) 完善探望权的执行措施, 尽量避免强制执行

众所周知, 目前在探望权制度中的一大难点就是执行不力。为此, 一方面, 法制部门应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调解说服教育为主;另一方面, 应当借鉴国外经验, 探索新的制度。

1. 确立精神损害赔偿。

探望权是法律赋予探望权人的权利, 是一种人身权利。当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受到阻碍时, 探望权人有权以遭受巨大精神痛苦为由要求侵害人赔偿损失, 以此抚慰权利人的痛苦。

2. 将探望权作为变更监护抚养权的法定理由之一。

现实生活中, 抚养人常常把未成年子女视为筹码, 故意设置障碍, 阻碍探望权人看望子女, 已达到报复的目的。因而, 为维护子女的利益, 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建议将妨碍探望权作为变更监护抚养权的法定理由之一。

四、结语

探望权, 是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该权利不仅有助于亲权的实现, 而且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立法具有深远价值。探望权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增进权利人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 有利于抚慰未成年子女受伤的心灵, 从而减少被遗弃感, 从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如何让探望权制度能够更加协调多方利益, 对未成年成长最有利是本文所追求的。

我国的探望权制度自确立以来应当在借鉴外国经验, 立足国情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 赋予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探望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应充分尊重子女的意愿, 以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应继续完善对探望权的救济措施, 通过设立精神赔偿、变更子女监护权等措施以保证探望权的顺利实施。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我国探望权制度会更加科学合理, 探望权也必将更好地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吕虹.试论我国探望权制度及其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 2006.

[2]管人庆.我国婚姻法上探望权制度之评析[J].理论界, 2004 (02) .

婚姻法探望权 篇2

《婚姻法》的这一条,规定了探望权的以下内容:

一、探望权的主体:是指已离婚的父或母与其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予以配合。

二、探望权的行使:是享有探望权的主体执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离婚判决或双方生效协议的实质性内容。

三、探望权的中止:探望权是在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行使的,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认为行使探望权的一方在行探望权时有损于或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事实存在,可中止其探望权,待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情形消失后,可通知双方恢复探望权。探望权的中止不是对探望权的实体进行处分,而是暂时停止其行使探望的权利,所以称为“中止”而不是“终止”。

四、探望权的恢复,是指中止的情形消失后,由人民法院通知双方,继续恢复执行生效的离婚判决的行为。

五、探望的方式。

六、探望的时间。探望的方式和探望的时间离婚双方可以约定,协商约定不成的,可由人民法院判决。

在探望权利履行的过程中,依据婚姻法,法院所能采取的强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探望权行使方式的判决实现。既在双方当事人不能达成行使协议的前提下,由法院作出的判决来强制规定;二是中止履行,探望权人的行为符合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之理由时,可由人民法院判决中止探望权的实行;三是强制履行,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赋予了探望权可以被强制执行的效力。

结合执行庭的实际情况来看,本次调研将主要讨论探望权强制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因探望问题而发生纠纷的,多数情况下是夫妻双方在离异时已矛盾重重,离异后无法心平气和的来讨论探望协议的达成,监护一方坚持不让探望,法院的执行工作的难度也可想而知,且这种执行,标的是行为,且为不可替代之行为,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如下:

一、执行的不明确,相对于其它民事案件的执行,如金钱、合同纠纷等涉及到的钱、物具有物质性结果的行为如加工,修缮等的执行,探望权执行的标的具有抽象性,内容并不是十分明确。

二、执行内容的长期性,其余各种民事案件的执行,除抚养费、赡养费的执行,及双方自愿达成的分期还款计划的执行,往往都是一次执行完毕,而探望权的执行则显然不同,且次数也更为频繁。

探望权纠纷案件中这种执行上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执行的困难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法官要了解法律,注意方式方法,更好的来办理这类案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第60条第3款的规定:“对于只能由被执行人完成的行为,经教育,被执行人仍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妨害执行行为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此,在探望权履行这一问题上,执行过程中可采取的做法有:

探望权可以强制执行吗 篇3

去年我与前妻协议离婚,当时约定,3岁的孩子归前妻抚养,我每月支付抚养费200元钱,且每个星期探视孩子1天。但离婚没过多久,前妻的家人为了不让我探视孩子,把孩子送往外地去读书了,而且长期不回来,我现在根本无法探视到孩子。请问:我可以以拒绝支付抚养费的方式来抗议吗?我又应该如何来维护我的探望权呢?

薇薇解答:

抚养费与探望权是两个法律关系,你不能以探望权得不到兑现而拒绝支付孩子的抚养费。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夫妻离婚后,父母子女关系依然存在,不能因为没有直接抚养子女就剥夺其探望子女的权利。抚养子女的一方应与另一方协商,允许对方在适当的时间探望子女,并要为其探望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至于探望的次数、地点、会见时间的长短一般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应根据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原则,对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次数、地点、交接等作出判决。

同时,本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现在你前妻拒绝你按照判决书的约定行使探望权,她的行为已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如果你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经过协商得不到实现,你可以通过法院强制执行。

论探望权主体制度 篇4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都有关于探望权的规定, 有的称为探视权, 有的称为交往权, 有的称为来往权, 我国称为探望权。关于探望权的规定, 纵观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只有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的婚姻法修订案中, 增加了第38条。由此观之, 我国法律对探望权的规定可谓简单, 诸如对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过于单一, 行使条件苛刻等, 缺乏任何法律规定予以规范。

探望权制度的确立, 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它以法律的形式将探望权固定下来, 既有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切身利益和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的合法权益, 又可以避免离异双方矛盾激化, 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但随着在实践中的应用, 探望权主体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出来, 给探望权纠纷案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了难度, 也大大制约了探望权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我国探望权主体制度的缺陷

《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依此规定, 我国以立法的形式把探望权的的行使条件和权利主体范围加以限定, 不利于探望权的发挥。

1. 探望权主体的行使条件过于苛刻

首先, 探望权必须以存在合法婚姻关系为基础。这样, 就将对非婚生子女的探望权排除在法律的调整和保护范围之外, 从而违背了我国婚姻法确定的“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的规定。

其次, 探望权的行使必须以离婚为启动条件。我国现行《婚姻法》尚未规定别居制度, 但在现实生活中, 夫妻之间由于别居, 父 (母) 子不得见的现象也不乏见, 而探望权制度对此却没有明确规定。《澳门民法典》第1760条规定:“在上述情况下 (离婚、事实分居或撤消婚姻之情况中) , 须为不获交托照顾子女之父亲或母亲, 或双方订立探访制度。”这一规定就为事实分居状况下的探望权的设立提供了立法先例, 值得借鉴。

2. 探望权的权利主体过于单一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 探望权的主体仅适用于离婚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这样的规定有违我国国情人伦、立法目的和国际立法趋势。

首先, 我国婚姻法中设立探望权的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使其可以得到更多的亲情和关爱, 为未成年子女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生活环境。而亲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父母之间, 与未成年子女感情亲密的其他近亲属的探望无疑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其次, 我国婚姻法、继承法中规定祖孙间的抚养监护及代位继承, 但对于同样是基于血缘关系和身份关系的探望权, 法律又没有赋予其探望的权利, 这既与一贯的立法精神相悖, 又不符合权利义务相一致的立法原则。

最后, 随着以维护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立法意旨的日益突出, 世界各国在探望权主体的设定方面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瑞士民法典》第274条之第一款专门规定了第三人的个人交往, “在特殊情况下, 如果有利于子女的利益, 个人交往的权利也可以给予其他任何人, 尤其是子女的亲属。”1993年,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个决议案, 号召各州制定慷慨的法律, 允许祖父母行使探望权。1995年, 美国“统一法律委员会”起草《州际儿童探望法》, 当时的克林顿总统宣布1995年为“祖父母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律规定:“法院有权给任何对子女福祉有利的第三人以探望权。”可以看出, 在保障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宗旨下, 探望权的权利主体范围是可以扩展、并界定得更为合理的。

3. 关于协助义务的规定不够完备

关于协助义务现行规定, 只是指出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协助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的义务, 而未规定协助的方式及标准, 不利于操作, 且协助主体过于狭窄, 在现实中, 有些未成年子女常年与其近亲属生活在一起, 而未规定其近亲属的协助义务势必会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不便。

4. 探望权主体制度中权利义务不统一

依我国《婚姻法》第38条之规定, 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与不探望的权利和自由, 而无必须探望的义务;同时, 子女只有接受探望的义务而无要求探望的权利。这样的规定既与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不相一致, 也不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

其一, 探望权是监护权, 而监护权是身份权, “身份权虽然名为权利, 其实处于权利与权限的过渡之中, 是边缘形态的权利, 因而含有义务的成分。对某些权利而言, 同时也义务, 例如配偶权、监护权即是。”因此, 探望权理应规定为既是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 (母) 的权利, 也是非直接抚养的父 (母) 的义务。

其二, 从探望权的立法宗旨来看, 权利义务的不统一违背了立法初衷。

探望权的立法本意决定了应以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为优先考虑。但是我国现行法律仅规定了父母的探望权, 却将未成年子女置于一种只接受义务却无权利的角色, 这显然违背探望权的设立初衷。

三、完善我国探望权主体制度的建议

1. 在立法上明确探望权的行使条件

建议将探望权的行使条件由“离婚后未直接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规定修改成“未 (不能) 直接与子女一起生活”, 改变探望权的行使条件必须以合法婚姻关系为基础且必须己经离婚的现状, 也为非婚生、别居状态下的子女和父母行使探望权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2. 适度扩大探望权的权利主体范围

建议增设未成年子女、祖 (外) 父母及与子女有密切联系的其他近亲属为探望权的主体, 并对其设立一定限制条件。

未成年子女探望权的行使应当在年龄上加以限制, 以10周岁为宜, 在探望权的行使上, 对于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意见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祖 (外) 父母和其他近亲属可以参照监护权的规定, 设置探望权人顺序。

同时, 通过司法解释对“父或母”加以具体的界定, 以明确其含义为“亲生父母、养父母、形成了多年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和人工生育子女的父母”。对于人工生育的父母子女关系, 本人认为“凡经夫妻双方协议实施人工生育的, 其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为婚生子女关系对待”。

3. 确立不直接抚养方的探望义务

建议将婚姻法第38条第1款补充为“不直接抚养的父或母有探望的义务, 另一方有协助子女要求对方探望的权利。”这样既可以改变离婚后非直接抚养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无探望义务的不合理现状, 又能为其在不履行或怠于履行探望义务时提供法律救济的依据, 确保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真正承担起探望子女的义务。

4. 明确监护方的协助义务

建议立法中规定探望权受阻成为变更抚养关系的理由, 行使监护权的一方及其亲属拒绝对方探望子女, 使子女得不到父 (母) 的关爱, 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的, 理应成为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定理由。

探望权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是关系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满足家长对子女情感需求、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一项重要权利。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对于促进家庭文明、社会和谐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 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司法实践的不断总结, 我国探望权主体制度必将更加科学完备, 探望权也必将得到圆满的实现。

摘要:探望权制度的确立, 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随着在实践中的应用, 探望权主体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出来, 给探望权纠纷案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了难度, 也大大制约了探望权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探望权主体的深入研究, 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归纳出现有探望权主体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探望权,探望权人,非婚生子女,别居

参考文献

[1]黄新, 张冰.国外、域外探望权制度比较[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 2) .

[2]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0.

[3]王泽利.中美探望权制度比较[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 4) .

[4]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探望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中止? 篇5

问:我和前夫离婚5年,现在我们的孩子8岁。离婚后,他坚持探望孩子,但是,这两年他的精神出了问题,要打孩子,有时候,他连孩子都不认识。我很担心孩子的安全,请问可以终止他的探望权吗?

答 :《婚姻法》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由此可见,法律把“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作为探望权中止的唯一法定理由。你前夫如果精神有问题,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终止他的探望权。不过,需要权威机构对他的精神状态做鉴定。

2、支付宝转错钱给陌生人,我能要回来吗?

问:我在使用支付宝过程中,不小心转了3000元钱给陌生人,现在对方不想还,我能要回来吗?

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按照你的描述,对方的行为已经构成不当得利,你可以与对方协商请求对方返还,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则你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警察帮助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返还。

3、父母的遗产算我的婚前财产吗?

问:在我结婚前,父母去世,他们的遗产是一套房子,我一直没有办理过户。请问,领取结婚证后,我父母的遗产还属于我的婚前财产吗?

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据你所述,在你婚前父母已经去世,继承已经发生,尽管没有过户,但它仍然属于你的婚前个人财产,与你丈夫无关。

4、夫妻共同持有的房产,一方代签的卖房合同有效吗 ?

问:我于近日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卖方夫妻共同持有该房产,签约当日卖方妻子并没出现,由卖方丈夫代为签署,且卖方丈夫没有出具其妻子的授权委托书和授权委托书公证。请问该合同是否有效?

答 :如果女方反對,这份合同是无效的。因为该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双方共同共有,拥有对等的权力。在妻子无授权的情况下,男方无权单方面处理共同财产。所以,这份合同是无效的。

5、父亲去世后,户口已经迁出的女儿有继承权吗 ?

问:我父亲前不久去世了,留下了几套房子。我是女儿,出嫁时户口已经迁出父母的户头了,请问,我还有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力吗?

答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财产继承分为遗嘱继承和顺序继承。户口并不是继承的法定条件。你作为女儿,父亲没有留下遗嘱,就应该按照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所以,你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有权继承父亲的财产,与户口是否迁出无关。

6、前夫的纠缠让我很不安 ,怎么办?

问:我和前夫已经离婚两年,共同有个女儿。离婚后,他总是纠缠我,孩子也不养,不时给我发一些恐吓短信,请问,我怎么才能摆脱他?

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重的,如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因此,你可以保留他的恐吓证据后报警。

7、再婚后,男方子女对继母房产有继承权吗 ?

问:在和现任丈夫结婚前,我有一笔个人婚前房产。再婚时,男方带来一个孩子,请问,这个孩子以后能继承我的婚前财产吗?

关于探望权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6

一、探望权的性质及特征

探望权的性质是什么?目前法律尚无明确规定, 学术界亦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探望权是一种权利, 是针对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而言;但是, 对于未成年子女而言, 探望是离婚父母的义务, 不能由当事人自行抛弃[1]。有的学者则认为探望权是亲权的内容。当中以王歌雅的观点较为典型:探望权是离婚后的父母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2]。依据现代亲权理论, 探望权是基于亲子血缘关系所衍生的自然权利, 不因婚姻的解体而消灭。那么,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就是亲权, 是基于人的血缘关系而享有的亲情权利, 是人的自然权利。父母与子女之会见、接触、往来, 能直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促进子女的人格健全发展;同时也可以监督对方行使亲权的正当性, 以避免其滥用亲权而损害子女利益。因此, 从父母子女关系来说, 探望权既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 依附于子女最佳利益而存在;从法律角度上来讲, 是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财产照护权, 是人身权中的重要内容。这样定性探望权恰当的体现了它的本质, 有助于在探望权实施过程中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和未成年子女的合法利益的保护。相比与其他权利, 探望权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 探望权适用的期限仅限于父母离婚后。探望权是夫妻离婚后才产生的人身权。夫妻婚姻关系还存在, 子女随父母共同生活, 受父母双方的抚养教育, 任何一方不存在探望的问题。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关系, 子女随一方生活,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另一方才产生探望子女、与子女交往见面的权利。因此, 探望权是随着夫妻离异而产生的。

其二, 探望权行使不得影响子女身心健康。探望权是《婚姻法》赋予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法定权利。同时也是子女应当享受到完整的父母之爱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是一种义务性的权利, 其行使不得损害子女身心健康。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其探望权[3]。

其三, 探望权主体是父母双方。探望权的权利主体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 义务主体是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使享有探望权的一方增强对子女的感情, 了解子女生活、学习情况和正确教育子女, 直接抚养子女一方负有协助义务, 按照双方协议或者人民法院判决探望的时间、地点、方式, 为探望权人行使权利时, 提供方便条件, 以保证对方权利的实现。

二、探望权的行使、中止及强制执行

(一) 探望权的行使

《婚姻法》第38条第2款规定了确立探望时间、方式的两种途径“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判决。”即享有探望权的一方, 在探望子女时, 应当按照双方协议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确定的时间、地点、探望的方式进行。探望权的内容主要是会面与交往。以何种方式进行探望, 需依据子女和父母的具体情况而协定。一般来说, 探望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看望式探望。这是一种短期探望, 即非直接抚养一方父或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定期或不定期地看望子女 (孙子女) , 每次探望的时间很短; (2) 逗留式探望。是指在约定的探望时间内, 由探望人领走并按时送回子女;这种探望方式时间较长; (3) 交叉式探望。指离婚时法院判决或双方协议子女随父或母生活, 但其后双方同意子女可以自由来往, 父或母可以到子女居住的一方探望[4]。

(二) 探望权的中止

探望权行使的前提条件是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 在行使探望权时, 未按双方协议的探望方式、时间、地点进行探望, 有不利于子女学习、生活和健康, 严重损害子女权益的行为时, 负协助探望义务的一方有权要求更改, 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对方的探望权。《婚姻法》第38条第3款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经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 中止的事由消失后, 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这就是说, 行使探望权是有条件限制的, 一旦出现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 就应当中止探望。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离异后的父或母, 没考虑到子女的感受, 过于频繁探望子女, 或违反约定探望子女, 造成子女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身心健康受影响, 这些都是不正确行使探望权的行为, 相关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中止探望的请求。如在梅州日报上报道的一个案例:梁某是梅城的一名小学教师, 其与前夫孙某结婚后生有一子名叫小亮, 今年11岁, 正在读小学3年级。去年, 梁某与孙某因感情破裂而办理了离婚手续, 并协议约定小亮跟随母亲一起生活, 父亲孙某每两周可到梁某处探望儿子一次。一年后, 梁某又顺利组建了新家庭, 但前夫孙某离婚后生活、事业均屡遭挫折, 至今仍形单影只。渐渐地, 孙某开始不再履行当初的离婚协议约定———越来越频繁地到学校探望儿子小亮。在孙某过于频繁的探望影响下, 小亮因产生自卑感而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一切让梁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经多次找人劝说未果后, 其一纸诉状将梁某告上了法院, 请求判令中止孙某的探望权[5]。

上述案件中, 孙某频繁到学校探望儿子, 违反了夫妻双方在离婚协议中的约定, 事实上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本案经法院审理后, 认为夫妻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但行使探望权时必须遵守协议约定的方式和时间, 以免影响子女身心健康。故判决中止了被告的探望权。

此外,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 有以下几种情况也可以中止:存在严重侵害未成年子女健康、自身患传染病、有屡教不改的恶习、自身思想不健康、向未成年人传授犯罪方法等任何一种情形的父或母, 均可被依法中止其探望权。

中止探望权不仅影响到探望权人的利益, 也有可能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健康。因此, 婚姻法规定中止探望权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 其他任何组织、个人不得行使此权利。法院在受理过程中, 要征询当事人意见, 依据具体情况作出裁决。为此, 《适用婚姻法的解释﹙一﹚》第2条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过程中, 请求中止探望权的, 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 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 依法作出裁决。”而提起中止探望权的请求权的主体则较为广泛, 根据《适用婚姻法的解释﹙一﹚》第26条规定:“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 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提起中止探望权诉讼的主体包括: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姐,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 都不享有中止探望权的请求权。

(三) 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 人民法院得依法强制执行, 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法律通过这条规定, 对探望权赋予了提起强制执行的效力。此外, 《适用婚姻法解释 (一) 》第32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关于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等判决、裁定的, 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的规定, 是指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应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 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依照法律的精神对探望权案件的执行应视具体情况来采用强制措施, 以说服教育为主, 这是以一切为子女的最大利益为前提条件的。

三、我国探望权制度存在问题

探望权制度保证了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 满足了其对子女自然情感的需要, 亦有助于弥合家庭解体给家庭成员带来的情感伤害, 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 随着探望权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和缺陷:

(一) 探望权的主体狭窄

《婚姻法》第38条第一款规定:“离婚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另一方有协助义务。”依该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 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探望权的权利主体是离异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 义务主体是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另一方。这样的规定是对探望权主体的极大限制, 其不能够很好的把探望权的本质体现出来, 导致主体范围狭小, 不利于探望权的实施, 更有违于自然法则。因为, 探望权制度的确立不仅是对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探望子女的权利保护, 也应该是对未成年子女以及近亲属的保护。

(二) 适用范围单一

婚姻法只规定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享有探望权。没有对在婚姻被撤销、宣告无效、解除同居等情形下, 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进行明确规定。在现实生活中, 因上述关系没有纳入适用范围, 往往会出现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行使探望权时, 遭另一方拒绝其探望子女, 其在法律上没有救济的途径, 不仅不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权益受到损害, 也保障不了未成年子女的权益。

(三) 对探望权的中止规定不够详尽

依《婚姻法》第38条之规定, 如果出现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事由, 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其探望的权利。为使探望权得到很好的实施及防止探望权的滥用, 对探望权的限制是必要的。但因法律中只是简略的说到中止探望的事由, 没有细说何种情况属于中止的事由, 导致在司法适用中仅以法官的经验、良知、责任来自由裁量作出取舍, 很难令人信服, 也有悖自然法则。

(四) 探望权执行难以实施

《婚姻法》第48条作出了对探望权强制执行的规定, 这样的规定是积极的, 是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对子女的亲权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但是, 探望权纠纷与一般民事纠纷有很大的区别, 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执行标的是一种行为。其他民事案件的执行标的是金钱或者物, 而探望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内容是探望权及其行使方式, 这和客运合同法律关系中的标的是运送行为类似。其次, 执行内容具长期性。一般民事案件的执行, 除了离婚案件中定期支付抚养费外, 往往是以财物的给付作为执行标志, 是一次执行完毕的,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自动消灭;但探望权纠纷案件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权利义务内容具有长期性, 通常终止于子女成年。最后, 探望权执行涉及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需要未成年子女的协助。在探望权的强制执行中, 由于探望行为的行使对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涉及到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特别是申请探望权人有一些生活恶习, 探望行为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时, 对未成年子女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实现探望需要征求未成年子女的个人意见, 需要未成年子女的积极协助[6]。正是因具有这些特点, 所以探望权执行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在探望权纠纷诸多问题中, 最大的问题是执行问题, 而只通过强制措施来实现探望权, 结果往往是消极的, 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伤害, 也给法院解决这类纠纷增加了难度, 即使法院依当事人的请求判决变更子女抚养权, 法院裁判结果也往往难以落实。

四、完善探望权的立法思考

综上所述, 我国的探望权制度还有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

(一) 扩大行使探望权利主体的范围

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规定了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可以成为探望权的主体。如《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第67条第1项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有权与未成年孩子来往。”[7]在探望权的主体问题上, 我国应赋予除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之外其他近亲属 (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 探望的权利。此外, 还应规定子女亦享有探望父母的权利。在细节上可以作以下规定:行使探望权的主体包括离异的父母、近亲属以及未成年子女。对未成年子女做为探望主体的规定上可以做进一步细化:10周岁以上的子女对探望方式、时间等有参与父母一同协议的权利;有申请要求父或母中止探望的权利;10周岁以下的子女则根据具体情况, 在保证子女的最大利益的前提下, 按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中确定的探望时间、方式执行。

(二) 扩大探望权的适用范围

在适用问题上, 应规定探望权同样适用于婚姻被撤销、被宣告无效以及分居等情形。若把上述关系纳入适用范围, 对于此类纠纷就有法可依,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的权益也将得到保障, 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三) 将中止情形改为列举式

前文已述,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 要明确探望权人的哪些行为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在现实生活中, 产生探望权的中止有法定中止和自然中止两种情形。法定中止是出现了中止的法定理由而中止探望权的情形;自然中止是指因出现探望权人被限制人身自由时, 无法行使探望权的情形。对于法定中止, 仍需考虑怎么样的情形才属于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关于这个问题, 婚姻法只采取概括式的立法模式, 而没有采取列举式, 没有对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具体情形进行列举。目前, 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刚刚起步, 哪些情形属于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虽还待于实践的总结, 但太原则的规定不便于实践的操作。解决这一问题, 有些国家一般是采取先作原则规定, 同时赋予法院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如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第407条规定了中止探视权的理由为“严重危险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健康”。另外一些州的法令授予法院自由裁量权, 只要法院认为探视权的行使可能有害于子女最大利益的实现时, 就可以发布命令中止探视权。例如一个州法院曾对以下情形发布中止命令:限制一位吸烟的母亲探视患哮喘的儿子;命令一位对子女有监护权的母亲在子女在场时不得吸烟或将子女带入她曾吸过烟的房屋或汽车;将一位患喘息的儿童带离其吸烟的母亲, 将监护授予孩子的祖父母[8]。但是, 我国属成文法系, 目前, 法官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 在现阶段给予法官过多的自由裁量权, 难于保证探望权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可将概括式更改为列举式, 在作出原则规定的同时, 可规定以下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影响: (1) 探望方有怂恿子女犯罪, 可能对子女成长有不良影响的; (2) 探望方在探望过程中对子女有严重违法或犯罪行为的; (3) 探望方患有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的; (4) 探望方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行为的。

(四) 在探望权执行问题上要综合考虑

在执行问题上我们不妨借鉴外国的对探望权纠纷的救济措施。如美国科罗拉多州法律规定, 对于不执行探视判决的, 法院可以进行听证或要求当事人寻求调解。有监护权的一方不允许有探视权的一方探视, 情节轻微的, 法院可以增加判决内容或执行条件, 以保证将来对探视权判决的执行。对拒不执行判决、具有蔑视法庭情况的, 可以处以罚款或监禁, 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变更监护权的听证, 取消监护人的监护权。阿拉斯加州法律规定, 对没有任何理由拒不执行探视判决的一方每次赔偿200美元[9]。借鉴美国的法律规定, 结合我国的实际, 解决探望权纠纷, 我国的司法实践可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探望权关系人的意愿;子女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理解能力以及教育需要等。在对负有协助义务一方拒绝有探望权的一方探望子女的, 根据具体情况, 给予不同的处理。例如对拒绝对方正常行使探望权的, 可以通过做其思想工作督促其改正;对长期无故妨碍对方正常行使探望权的, 可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若情节严重的, 在保证子女最大利益及对方要求的情况下, 可以变更子女抚养权;对拒不执行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情节严重的, 可追究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蒋月, 巫昌祯.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2.

[2]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3]吴国平, 张影.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4]贾瑜.探望权浅析[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6.

[5]宋健军.黄义涛.该怎样行使对孩子的探望权[N].梅州日报, 2006.5.28.

[6]谭礼宪.探望权强制执行问题浅议.http://www.chinaue.com.cn.

[7]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M].群众出社, 2000.

[8]哈里.D格劳斯.Family Law[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探望权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篇7

《婚姻法》第38条对探望权作出了明确规定:“离婚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 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探望权是指不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父母一方基于自然血亲或拟制血亲身份关系而依法享有的在一定时间、地点, 以一定的方式与未成年子女进行感情交流、短期共同生活的义务和权利。

二、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一) 探望主体的缺陷及完善

现行《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将探望主体限定为“离婚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一方面, 这直接剥夺了父母之外的亲人的探望权, 在司法实践中, 经常遇到未成年子女的 (外) 祖父母等亲属请求探望的情况。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这些人不能行使探望权, 未成年子女必然享受不到这些亲人的探望, 这非但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心灵的阴影, 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制定探望权的宗旨。笔者建议可以将探望的主体扩大到 (外) 祖父母, 兄弟姐妹等具亲密血缘关系的亲属, 让他们享有同父母一样的探望权, 将“子女最大利益”作为第一考虑要素。

另一方面, 将之前存在合法婚姻作为探望权产生的前提条件, 这样一来非婚生子女的父母被排除在探望权主体之外, 现实生活中, 存在大量的非婚生子女, 将先前存在合法婚姻作为前提条件会导致这些未成年子女的权力得不到保护, 与探望权的本意相违背。笔者认为, 探望权属于血缘关系衍生的人身权利, 他的成立不是以婚姻是否曾合法为要件而是以是否存在血缘关系为要件, 根据《婚姻法》第25条“非婚生子女享有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可以明确两者的权利没有区别, 我们应同等对待, 不以“离婚”做为探望权产生的要件, 做到“子女利益”先行。

(二) 探望权的中止

《婚姻法》第38条第3款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经人民法院判决可以中止探望权, 中止事由消失后, 应当恢复探望子女的权利。”将探望权的中止的法定理由简单规定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情形属于“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因为没有统一的裁判标准, 这就容易造成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 可能造成探望权随意中止的情形, 继而影响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对此我国可借鉴别国的先进立法, 如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第407条规定, 只要符合子女的最大利益, 法庭可以裁决修改或拒绝探视。法国规定在探望权行使不利于子女健康、人身安全、道德品行时, 探望权可以被剥夺。英国则在《儿童法》对中止事由做了具体规定, 出具了儿童利益清单。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列举式, 对“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进行具体规定, 依据我国婚姻法保护弱小的原则, 笔者认为中止探视的具体情形应包括:1) 探望主体患有精神病、包括传染病 (可能通过一般接触就能传染给子女的) 在内的严重疾病, ;2) 在探望过程中对未成年子女有虐待、劫持、胁迫等暴力倾向或对子女有其他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3) 遗弃、歧视未成年子女的;4) 有赌博、酗酒、吸毒、卖淫、嫖娼等恶习并屡教不改的, 对子女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5) 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明确拒绝接受探望的;6) 探望次数过多, 对未成年子女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的;7) 探望主体有意藏匿, 使未成年子女离开抚养方监护的行为;8) 其他严重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细化中止情形, 可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 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和探望双方的权利。

(三) 探望权的执行

《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 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这种强制执行的规定不能改善探望权不能行使的局面, 如何保障探望权的有效行使, 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 将调解确定为前置程序

探望权的行使是为了使父或母同未成年子女进行情感交流, 在另一方不配合导致不能实现探望权的时候直接进行强制执行,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会加深双方的不满情绪为之后的探望制造更多的障碍, 这暴露了强制执行的弊端, 调解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化解双方的矛盾, 维护双方的利益, 有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司法工作者应以德服人, 以理服人, 充分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 灵活的办案, 把调节作为执行的前置程序, 保障探望权的行使。

2. 动员社会力量

家庭出现问题在给子女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为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我们可以在父母双方矛盾不能化解, 各不相让的情况下, 借助幼儿园、学校、居委会、妇联、等社会力量进行干预, 一方面可以避免父母的矛盾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更大的创伤, 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司法资源。

3. 简化诉讼程序, 必要时可强制交付子女

为了保护探望主体的探望权和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将探望权纠纷列为非讼案件, 适用特别程序, 节约时间成本。并且因为即使强制处罚不履行义务方也很难根本解决探望权无法行使的问题, 所以在确实因抚养方阻碍且由探望主体进行探望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下, 可以强制交付子女, 由法院出面促成探望权的行使。

4. 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解释》) 第2条规定:“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 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 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可以得知侵权遭受不法侵害时, 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当抚养方拒绝或者故意阻扰探望主体行使探望权时, 会给探望权人造成精神损害, 而探望权是基于血缘关系产生的侵权, 当探望权遭到侵害时即可参照此条款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 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助于抚养方切实履行协助探望主体行使探望权。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以下简称为《婚姻法》) 规定了探望权, 旨在保护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一方同其子女进行感情交流的权利, 这对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婚姻法》关于探望权的规定稍显抽象, 在适用时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很好的解决具体问题, 急需进行修订和完善。

关键词:探望权,立法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赞, 李娟.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保护[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2]孙若军.论探视权的立法和法律适用[J].法学家, 法律出版社, 2002.

[3]刘文文.论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及其完善[J].南京师范大学, 2007.

婚姻法探望权 篇8

2013年3月4日,江苏无锡市的陈怡然和曹晓娟夫妇正在家张罗晚饭,客厅电话骤响,儿媳刘小梅在电话中呼天抢地:“不好啦,陈龙桥掉楼了!”

年近花甲的曹晓娟胸口一阵发堵,儿子陈龙桥才27岁,家住11楼,断无生还可能啊!老两口哭着赶往儿子家,一进小区就发现两辆警车停在楼下,围观的居民被挡在警戒线外。见到他们,刘小梅哭称:当天早上出门前,她让陈龙桥把几件衣服晒到晾台外的伸缩杆上。因担心楼上可能往下滴水,她拿衣叉将衣服往远处捅了几下,傍晚陈龙桥收衣服时够不着,倾身往外时用力过猛才不幸坠楼!

老年失去独子,陈怡然夫妇怎不肝肠寸断!他们怪罪儿媳不该让儿子做事,又怀疑儿子另有死因——怀疑小两口吵架他才冲动自杀!面对公婆的指责与无端猜测,刘小梅饱受委屈与公婆争吵。最后在警方的劝说下才平息。经过痕迹勘查,警方定性陈龙桥属于高楼意外坠亡,后保险公司赔付了几万元意外死亡费。

料理完儿子的丧事,老两口无法走出悲痛。曹晓娟白天寻死觅活,哭干了泪水;入夜,她非得抱着儿子的照片才能勉强合眼。陈怡然则恢复了喝酒吸烟……另一个最痛苦的人则非刘小梅莫属了。生于1986年2月的她,在丈夫离世后变得抑郁寡欢。

可儿子祭日还未完,陈怡然夫妇寒心地发现,儿媳忽然回了娘家!夫妇俩气鼓鼓地给亲家母打去了电话,不料刘母却道出一个令人惊喜的隐情!

原来,刘母担心女儿抑郁成疾,让女儿回家,准备送她到医院进行心理疏导;还有个意外,陈龙桥出事前一个月女儿怀上了!刘母数落说:“我女儿刚回家你们就叽叽歪歪,你们知不知道?有人劝她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再改嫁,可她硬要生下来,她哪点对不住你们儿子和陈家?”

陈怡然夫妇哑口无言,但转怒为喜,连连对亲家母赔不是,放下电话后就主动给儿媳转了4万元营养费,并再三叮嘱她好好养胎保胎。之后,老两口满血复活,早早忙活着准备新生婴儿的用品……他们对着儿子的遗像,悲喜交集地哭诉:“儿啊,老天无情但开眼,让这世上还有你的骨肉、陈家还有香火!”

2013年10月,刘小梅顺产生下儿子陈聪聪。出生当天,当看到襁褓中的孙子和死去的儿子相像,陈怡然夫妇抱头痛哭,感谢上天的恩赐!但孙子问世让他们触景生情,他们时常当着儿媳面感慨:如果儿子在,这一家三口该有多幸福!这让刘小梅倍受刺激,觉得公婆还在把她当作丈夫坠楼的“罪魁祸首”。再者,刘小梅敏感感觉到,公婆担心她迟早会改嫁,怕孙子也成“外人”,他们加大了探视力度。如此一来,为了安排见面,越来越影响她的正常作息。

刘小梅心中的怨恨越积越多,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果然,2013年12月31日,陈怡然夫妇再次探望孙子时,刘小梅终于忍不住和公婆争执起来,他们越吵越凶,闹得不可开交时,当地妇联出面协调后矛盾才有缓解,但阴影留在彼此心中。不久,陈怡然夫妇感到,儿媳特别厌烦见到他们,有时还故意回避。令他们心急如焚的是,随着见面次数减少,小聪聪开始与爷爷奶奶有些生疏……陈怡然夫妇加大了探视次数,刘小梅不堪其扰,只得硬着头皮对公婆“约法三章”:只许他们每月在规定时间探视一次,但陈怡然夫妇照旧不按照常规出牌。

2014年8月下旬,陈怡然夫妇以近日将外出为由要求提前探望孙子,被刘小梅以当月已探望为由予以拒绝。8月31日,陈怡然夫妇与两个亲戚至刘小梅住所要求探望孩子,双方发生口角并有肢体冲突。事后,经当地派出所、妇联协调未果。

和儿媳吵架后,老两口气呼呼地回到家中,曹晓娟抱着儿子的遗像就大哭:“儿啊,妈想看看自己的亲孙子都不成,天理何在啊?如果你在天有灵,你来告妈一声怎么办啊?”一旁的陈怡然也是老泪纵横,心寒不已。

在数次和刘小梅沟通不成后,2015年5月,陈怡然夫妇一纸诉状诉至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请法律判还他们夫妇对孙子的“隔代探视权”,并提请法院判予他们夫妇每月3次探望孙子的机会。

2015年6月30日,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因只是涉及亲情纠纷,法庭首先进行了调解。双方呈词时,陈怡然夫妇说,儿子的突然离世让他们痛不欲生,而小生命的降临给了他们莫大的精神慰藉。随着孩子成长,原本每月一次的探望已经不能满足精神之需,他们感觉孩子与其已产生了陌生感,所以要求增加探望次数,以增进祖孙之间的亲近。刘小梅则说,丈夫突然离世,她同样痛不欲生,而公婆却将丈夫死因无端归咎于她,她感到伤害。此外,公婆每次通知需要探望孩子时,总以自身便利为原则,充满着盛气凌人的霸道,稍有不便,他们就以各种理由“借故滋事”,为此他们还产生过严重争执,甚至选择了报警。她认为,公婆的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她正常的生活,而且这种态势随着时间推移有过之而无不及。

审理过程中,法院组织双方进行了多次调解,终因双方各执己见而未果。

法院认为,除了双方所陈述的因素外,双方之间均缺乏扪心自问、设身处地的处事理念,这是导致矛盾升级的症结所在。我国《婚姻法》虽仅确定父母对子女有探视的权利,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是否也享有该权利,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但法律法规并无对此排斥或禁止的表示。原、被告双方是孩子的直系血亲长辈,该特定身份的家庭成员之间,也产生如相互扶养、继承、照顾、扶助等法定权利与义务。虽然双方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是双方的共同心愿。孩子的天伦之乐因父亲的去世而有所缺失,不能因双方的矛盾,而人为地使孩子再次缺失应享有的天伦之情。

法院还认为,双方积怨较深,而陈怡然夫妇在探望孙子时,又需刘小梅或其家人的协助,在双方关系未有实质性改善的情形下,每月3次的探望确有强人所难之处。

综上审理,2015年7月8日,北塘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至聪聪10周岁时止,陈怡然夫妇可每月探望聪聪一次,刘小梅负有协助配合义务。具体探望方式为:每次的探望时间以6小时为限;探望地点除陈怡然夫妇与刘小梅商定的地点外,以刘小梅经常居住地或由刘小梅指定的地点(无锡市范围内)为宜。

为何规定10周岁的限制?该案主审法官高鑫评点说,这是基于双方目前关系以及孩子年幼的现状,10周岁以下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通俗地说就是还不懂事,“因小孩10岁以上就大概醒事了,想看爷爷奶奶可以主动要求,我们没必要管得太死、太宽。”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对往事的更理性考量、孩子的逐渐长大,双方自行解决纷争的空间以及方式也可能会增多。至于6小时的限制,高鑫说,这是考虑到半天时间,已经够带着孩子逛逛公园、商场或者聊聊天。

判决当天,陈怡然夫妇来到现场,刘小梅没来。其代理律师说,夫妇俩认为这份判决比较妥善,而刘小梅在获悉判决结果后,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南京中院法官邓光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法律不是万能的,满脑子法律智慧的法官血管里面同样奔涌着道德的血液。希望江苏首例‘隔代探望权’的判决能唤起不同诉求者之间的共鸣,弥合心灵深处的伤痕,回到亲情的温暖轨道。”他还抒发感慨地说,“生活中,可能有一万种幸福感,但血脉联系、互谅互敬带来的欣然,肯定是最永恒的。用法律、道德审视自己的诉求,从内心的最柔软处出发,相信每一个家庭都能越过泥泞与争执!”

(除法官外,当事人名字进行了处理。)

上一篇:诉讼法下一篇: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