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成就精彩

2024-10-22

意外成就精彩(精选10篇)

意外成就精彩 篇1

2006年9月, 当我由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调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时, 忐忑中却有一份期待:希望自己能以全新的理念将语文学科的特征体现得酣畅淋漓, 因为我将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小学生。

第一次“意外”

结束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 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讲台, 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和挑战。我有了重新打造的新鲜感, 也有了重新思考, 但我又不得不小心翼翼, 毕竟这是一个新尝试。最初我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工作, 但很快就发现, 虽然只是小学语文课堂, 可学生需要的教师不仅仅要有工作的热情、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理性的思考、深刻的反思, 更为重要的是, 要有对人性的感悟和对他们情感的尊重。

我保留了一个在中学教学时养成的习惯:每次上课与学生有一个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或自由对话活动。一次, 我们开始谈论“今天你开心吗”的话题。一个小男孩说他很开心, 因为一大早妈妈告诉他今天是他爸爸的生日, 放学后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给爸爸买生日蛋糕呢。高兴中, 我追问:“是你爸爸多少岁的生日?”他说:“50岁的生日。”我刚想向他表示祝福,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太老了, 做爷爷还差不多!”大家都愣了, 循声望去, 一个男孩正得意地看着大家。

我轻声地叫起这个男孩, 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同学的爸爸竟然50岁, 实在是太老了, 而他爸爸只有38岁。我还没想好如何引导, 另一个女孩又高高地举起了手, 我示意她起来, 她更加骄傲又稚气地说:“我爸爸只有35岁。”此时, 第一个男孩还站立着, 所有的学生都看着我。

这种情形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纯属意外。一刹那, 我自己也呆了:我该怎么办, 是任其自然, 还是就此打住?幸运的是转眼间我有了一个想法。我问第一个男孩:“你爱你的爸爸吗?”之后又分别问了两三个孩子同样的问题, 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我再问全班同学, 得到的答案也是相同的。然后我让他们猜一猜我的爸爸有多大。看着孩子们惊讶的眼神, 我说道:“每个爸爸或妈妈开始时都很年轻, 后来孩子长大了, 他们才老了, 可是无论他们年龄多大, 无论他们变得多老, 他们仍是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一直会爱着他们。”听着我动情的声音, 孩子们个个都点头认可。接着, 顺着这一话题, 我们又谈论起“你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你的爸爸妈妈为你做了些什么”“你为什么爱你的爸爸妈妈”等一系列话题。

就这样, 这节课我没有按所谓的教学设计去上课, 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谈论起这个意外生成的话题, 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没完成, 但我却更有一种成就感:因为学生个个很快乐、很积极地投入到谈论中, 甚至讲出了“站到爸爸妈妈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的话语。虽说当初的教学任务没完成, 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情感得到了丰富, 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样的语文课不是同样精彩吗?

思考“意外”的背后

有了这次“意外”的经历后, 我突然意识到, 对语文教学来说, 在外显的教学内容背后的东西更有生命力, 更值得去发掘和关注。

后来的日子, 我总是提醒自己, 虽然我站在小学课堂上, 但我面对的仍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语言学习的课堂其实是个复杂又丰富的空间, 有生命的个体加上有生命的内容才构成有生命的课堂。它启发我、敦促我去思考和关注有关教学的诸多问题。如:小学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什么, 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课堂意外, 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挑战, 如何处理教材和实际课堂内容的关系, 外显的教育现象背后还有什么, 等等。

语言作为情感表达的手段, 主要功能是展示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如果脱离生活实际, 脱离社会环境, 它就不会具有生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远在语言之上, 它是语言感受、文化感受、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意外”课堂, 语言只是一种媒介, 只是思维的一种外显方式。我们用语言来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进行情感交流, 当我们这样去想和去做的时候, 学科的意义就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知识了。

有了这次意外的经历, 我在做每一个教学设计时, 总是提醒自己, 多想想孩子们可能会想什么,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 他们最不会想到而又应该知道什么……课本给了我们有限的材料, 我们只有从这些材料中挖掘出深层次的且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 他们才会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当真实的情境再现以及真诚的心灵相沟通的时候, 他们才有了学习的热情。于是, 学习《母亲的纯净水》时, 我们又意外谈论起生活中的纯净水, 有学生建议我多喝热水以保证健康;学习《北京的春节》时, 我们意外讲到了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快乐;学习《松鼠》时, 我们一起意外发现它们对人类的意义;学习《中秋节》时, 我们意外学会了尊重异域文化;学习《生命交响曲》时, 我们甚至意外将林林总总的大自然的声响带进了课堂, 在鸟鸣虎啸中学生任意驰骋想象……当我在课堂中意外营造出这些人性化的氛围时, 我和学生就走进了真实的生活状态, 用语言来表达便成了发自内心的需要。

就这样, 我的课堂经常有类似“意外”情形的发生, 没有孩子觉得这是对课堂纪律的违反, 或是对教师的大不敬, 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过程中, 我们逐渐感受了语言的神奇和思考的快乐。

关注意外的教学经历让我的小学课堂逐渐精彩起来, 精彩中又沉淀了这样一些想法:学生到学校来, 不只是为了获得有限的知识, 不只是为获得一堆死的无内在联系的孤立的“货物”, 他们更需要的是发展思维、丰富情感、提升审美、磨砺身心以应对变化的未来。教师到学校来, 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灌输者, 而是与孩子平等相待、传递知识、引发思考的传播者, 是贴近孩子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的引导者、同行者, 是锻炼孩子应对未来的帮衬者。

关注“意外”, 让课堂更精彩!

让“意外”成就精彩 篇2

提炼一:转化“意外”,调控激趣

当学生的反馈是错误的时候,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而是要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这样,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探究,通过暴露思维过程,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

片断:一位教师在执教资源管理器中“复制、移动文件”的内容时,当教师演示完整个过程,并提醒学生复制与移动文件的区别后,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有学生出错了。原来,班上的一个小男孩没有通过菜单复制、剪切,而是按住鼠标胡乱在拖。(意外突现)

此时,该教师并没有马上批评出错的小男孩,而是鼓励他拿起鼠标,将刚才的操作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请其他同学再次仔细观察。(挖掘成因)这时,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该同学出错的具体原因。而老师也立刻抓住时机,顺势补充到: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了利用拖曳只能完成移动部分作业,而不能完成复制部分作业。请大家尝试利用“shift+右键拖曳”“ctrl+右键拖曳”方法,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和资源管理器又有什么关系?有疑惑可以同桌讨论。(转化意外)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他们又惊喜地发现复制、移动文件有很多方法。(激发兴趣)

评议:此时,学生在寻找、思考和交流的过程,正是他们综合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意外,更是一个机会。而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没有马上更正学生的“意外”,而尝试转化“意外”,使“意外”为我所用。通过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把这个“意外”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对策:因此,如果想在课堂上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需要以下四种“善待”:

1.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

课堂上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反应,投石问路,分析原因,不用那种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学生,从而忽视学生的感受。

2.平视学生,宽容学生的不足

不要用自己的水平和认知去衡量学生,要把学生放在零起点去考虑问题,要承认学生能力的差异性、知识的留白、领悟的盲点,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足。

3.要有耐心,点拨学生的误区

在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不要用强硬方式告诉学生对错,要有耐心地进行点拨,让他自己明白认识的偏差在哪里,进行更为有效的自我教育。

4.善待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如人意的事情,不要一碰壁就丧失信心,自己把自己打入死牢,要善待自己,接受瞬间的挫折,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为自己开设道路,在困境中学会坚强。

提炼二:着眼“意外”,调整预设

即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时,有时难免会出现纰漏。当课堂上再次出现“危机”时,教师不应“退避三舍”,而应着眼“意外”,通过调整预设,利用学生对新知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去发现、思考、探索,让学生学习更有激情。

片断:这是我在上《word中的文字输入》后又改为《Word的选择性粘贴》的片段。

上课前,我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的“文件传输”功能将作业发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让学生在Word中独立完成。

没过几分钟,听到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

生1:老师是不是故意的呀,上面红色的文字可以复制、粘贴下来的。

生2:现在爽了,省事不少。

(原来,由于疏忽,我没有把题目内容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片格式。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较大的骚动。)(出现纰漏)

于是,我将错就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word中的选择性粘贴》。

师:那谁有办法可以阻止复制、粘贴文字呢?(将错就错)

生5:把文字变成图片,那我们就只能乖乖地打图片上面的文字。

生6:变成图片后,字体颜色不能改变了,我们打的文字是黑色的,图片上文字颜色是红色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复制、粘贴的。(表扬了该生)

师:在word“编辑”菜单中的“选择性粘贴”选项就具有这个强大的功能。请同学们独立操作思考后,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调整预设)

生3:我尝试了“选择性粘贴”里面的“图片(windows图元文件)”和“图片(增强型图元文件),文字果真变图片,无法复制文字了。真神奇!(亮点突现)

反思:虽然,这种预设中出现纰漏的现象我应当尽力去避免。可是,当“纰漏”不期而遇时,我想,我们不是一味回避,而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调整。让一个个意料之外的失误,通过调整,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个“亮点”。

对策:因此,遇到类似情况,你需要以下三种勇气:

1.不畏失败,敢于尝试。虽然任何成功都有运气的成分,但是首先要有勇气去尝试,这样,当运气来临,你才能够抓住机遇。如果没有勇气,不敢去尝试,你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因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2.远离恐惧,挑战困难。当你在教学中碰到风险惶恐不安时,不妨多问问自己:这样的结果我不能接受吗?即使失败了又怎样,这次的失败会让我的成为下次的成功者。

3.勇于放弃预设获得的课堂结果。不要认为预设的课堂结果就是最完美的,其实这样的美中缺少点奇特、惊喜,是所谓的归于平淡中之美,或许适当的放弃会换来意想不到的美。

面对意外,我们应该泰然处之,辨证看待,千万不可“两极分化”——要么严厉制止,要么过于依从。我们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机智性的把握,创造性的运用,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技巧,让它变成培养孩子信息素养的必经之路,成为课堂上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意外成就精彩 篇3

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常常会在平淡中失去, 学生就不会有更大的思维空间, 更不会碰撞出闪光的思维火花。相反的, 教师如能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 及时捕捉住学生话题的灵感、火花,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热情, 使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案例:这是我上过的一节公开课:《圆的轴对称的复习》。知识点回顾之后, 进入例题的教学:

如图:某运河大桥桥拱的半径为50米, 跨度为80米。一艘高出水面的空货轮从桥下经过, 为确保安全, 货物顶部必须离桥拱最高处1米, 请问这艘货轮至多能载多高的货物?

生1:在Rt△AOD中, 由垂径定理容易得出OD=30米, 可知C距水面高度为20米, 所以求得最大载物高度为11米。

(这位学生的回答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我也佩服他如此清晰的思路。突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来。)

生2:这艘货轮还可以继续载物!因为货轮载物后是要下沉的。

师:一般来说, 在计算时我们是忽略不计的。 (我想搪塞过去。)

生3:可是它确实是这样的。

如何应急这样的课堂“变幻”?我简直是要束手无策了。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 该如何处理?如果去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能完成原先安排的任务不用说, 就是学生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在课内解决。可一想, 何不抓住这个契机, 将问题作为课堂的沸点, 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 激发学生开辟创造性的思维境地。

(下面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

生4:我们觉得该给轮船标上警戒线, 比如货轮载物下沉不得超过2米, 那就可以在13米了。 (很多学生表示赞同。)

师:他们的条件的是否充分?

生5:我们增加的条件是这样的:若货轮载物下沉不得超过2米 (不超过警戒线) , 并且在这个范围内每加高1米的货物, 船将下沉0.1米, 则这艘货轮至多能载多高的货物?

这堂课虽然没有按原定的教学设计上, 但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的积极踊跃, 我能时刻感受到他们思维火花的碰撞, 教师给了学生选择自己学习方式的权力, 学生还给教师的是加倍的学习热情和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感悟。

二、教师要赏识评价“意外”

精彩的课堂生成, 源于生活, 源于赏识的评价。赏识评价, 将拨开孩子思维的迷雾, 帮助其重燃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赏识评价可以使孩子重拾自信, 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 高潮迭起。

案例:曾听过张老师的课, 她让我颇有感触。

题目:请用“+”或“-”连接1、2、3、4、5、6、7、8这八个数, 使其结果为0。看谁又快又对! (过了一会儿)

生1:1+2-3-4-5-6+7+8=0生2:1+2-3+4+5+6-7-8=0……

张老师一直在表扬这些既快又对的同学, 可他一直又注意到前排的平头男孩, 站起来一个同学, 他就叹一口气, 还自言自语:等我想到了又被别人抢答!这时, 张老师宣布了一项决定:大家不准回答!只让平头男孩考虑, 限时三分钟, 能不能想出一条大家未发现的正确式子.

1分钟了, 2分钟了, 2分半时, 平头男孩抛出了一句不痛不痒的话:我好象觉得刚才所有的各条正确式子, “+”改为“-”;“-”改为“+”都是对的!

全场响起极热烈的掌声!张老师大大地表扬了平头男孩!这是对平日并不优秀的平头男孩最高的奖赏!赏识意外不同凡响!

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捕捉住, 便会烟消云散。在课堂上学生若有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决, 对问题的答案, 应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学会期待,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要巧妙应对“意外”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 临时改变教师预设, 巧妙应对, 独特创新地进行讲评, 或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以达到师生之间知识的互补。

案例:在一节校级公开课《几何图形》中, 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概念后, 出示了这样一题:

请以“○○、△△、∕∕”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 为条件, 试着画一些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语。

不一会儿, 学生画出了非常精彩的图形, 此时教师对三副作品作了的点评。

小组一的作品:

师:你看这猪的神态, 真像一只郁闷的小猪, 这位同学以后还可能会成为一位很有名的卡通画的画家呢。

小组二的作品:

师:漂亮的圣诞树和甜甜的冰糖葫芦, 真是诱人呐,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圣诞树和冰糖葫芦一样大?生大笑。

我很钦佩这位教师的才华,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巧妙应对, 临时组织准确、幽默、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但美中不足的是所有的评价都来源于教师成人的审美观点。而学生的审美观点如何,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多大的发展, 我们却不是很了解。

无知成就“意外” 篇4

当横杆升到了5.87米,这是撑杆运动中的一个新的世界纪录!此时,离横杆30多米远的助跑线上站着的是一位20出头的青年运动员,他叫谢尔盖·布勃卡,来自前苏联的乌克兰。布勃卡似乎显得很轻松,他从容不迫地望了望前方的横杆,然后开始手持撑杆助跑。不一会儿,布勃卡加快了步伐,全速向前冲,奋力一撑,只见那撑杆弯成了半圆,他的身体也随之成了弓形。接着一个鱼跃,身体便悠然、轻巧地从横杆上飞越过去,成功了!全场顿时掌声雷动,欢呼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然而,更令人喜出望外的事还在后面。

按照规定,在记录一个新的世界纪录之前,裁判员必须仔细复检横杆的高度。复检结果,裁判员宣布:这位年轻的运动员越过的不是5.87米,竟是5.88米!这就是说,布勃卡所创造的新的世界纪录被“意外”地增加了1厘米。人们除了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布勃卡表示由衷的祝贺以外,也产生了一丝疑虑:如果布勃卡事先知道横杆高度是5.88米,那么他可能会由于怯懦而无法越过这个高度。正是“无知”才使布勃卡“飞越”成功。正因为有了首尝胜果,激发了他更大的雄心和胜利的信念,此后他从5.88米到6.15米,曾经8次刷新撑杆跳高世界纪录,创造了撑杆跳高史上的奇迹,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跳高运动员”。

这使人想起另一个饶有意味的故事。一天晚上,一个19岁的青年,正在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数学作业。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他终于按照要求做出了这道难题。作业交给导师后,导师惊呆了,他不敢相信这真是这位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因为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连阿基米德、牛顿也没有解出来。导师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在昨天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进了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后来成为“数学王子”的高斯。

勇气与信心是希望的双翼。当我们“无视一切艰难险阻”,“不计后果”奋然前行时,许多“意外”的成功和荣耀就会翩然而至。

将意外变为精彩,让精彩生成活力 篇5

这学期我在学校的全员赛课中上了一堂英语对话公开课。当时, 校领导率老师前来听课, 听课老师约有20人。为了这公开课, 我通过备课、磨课, 自己上课的技艺得到不断锤炼。而后, 通过老师听课、评课, 并向我提问题的方式, 使我对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感悟、新的体验, 并且觉得这样的教研活动很有时效性, 让大家对如何处理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得到共识。下面, 我就来谈谈这次公开课教研活动中, 这堂课中的意外以及它带给我与听课教师的收获。

教师都知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时时刻刻发生着。在实际的教学中, 尤其在这样的公开课上, 教师总希望有一个预先设计的、固定的、看似完美的课程目标指导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竭力剔除教育中的不确定因素。然而, 课堂是开放的, 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 课堂意外也不能完全避免。当意外不请自来, 不期而遇时, 我们教师是想尽办法把学生引回到预设的轨道, 采取回避的态度视而不见, 还是采用批评的态度, 不问学生问题缘由而草率绕行而过呢?……课堂上、活动中发生的一切事情, 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行为表现, 一切偶然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 成为我们教学的新起点。作为教师, 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 随机应变, 顺势推舟, 将意外变为精彩, 让精彩在英语课堂中生成活力!

二、案例描述

教材内容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3 Section B 3a的对话, 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 我让学生带着5个问题, 细读长对话后再回答。当学生齐读完问题, 开始看对话的时候, 我突然发现学生Bob的手举得高高的。我想:这个孩子怎么了?生病了?想上厕所吗?……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 Bob站了起来, 响亮地、非常自信地说:“Miss Chen, I have found a mistake you made in Que s tion 1.Wha t a re the y g oing?I think he re‘wha t’is wrong.It s hould b e‘whe re’.”晕!我头即刻转向幻灯片, 看了一眼题目, 心里一边在嘀咕着:自己怎么这么粗心, 面对这么多的老师, 居然犯这个错误;一边心里在感叹着:Bob真聪明, 还真的该谢谢他, 于是我立即说了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只听见Bob充满自豪而又非常有礼貌地回答:“Not a t a ll.”接着, 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我发现Bob很聪明, How to say?”同学们一起说着:I find Bob very smart.于是, 我解释Bob在这里做宾语———Bob (O) , 很聪明在这里做宾语补足语———very smart (OC) (并在黑板上板书了) 。我顺势在这时讲解了句子的成分, 相信大家以后一定能记忆犹新。“Are you clear now?”学生点头了, 这时, 我心里总算舒坦了。

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在考验我们的教师:面对学生突然的提问, 或许这样的提问会给我们教师带来尴尬, 而且也有所警惕, 对欧化汉语要有所限制。

随着国际间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强, 市场经济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重大。尽管高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针对问题, 对症下药, 就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翻译人才。

可能打乱我们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 使我们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与目标, 这种无法预测的课堂生成, 我们教师应如何从容面对,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所经历的。我从紧张、茫然、责怪到最后从容、豁然, 经历了一个很复杂的刹那间的心灵感受过程, 最终从容机智地把学生的问题解释清楚, 肯定了学生的聪明、胆大以及质疑的优秀学习品质, 更让学生知道:老师也会大意, 更何况是学生呢?

我感谢学生, 给了我一次从未在这样的场面所体验过的教学快乐与成就感。这将是我教学生涯的又一个新起点。

三、案例反思

1. 将意外变为精彩

“非预设性教学”, 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我们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 是活跃的, 因此, 课堂也变得难以驾驭, 意外也随之而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 我们教师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不要轻易地放过机会。我们要把这课堂中的意外当做小小插曲, 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 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 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 在疑惑不解之时让学生豁然开朗, 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为精彩。如果我当时只轻描淡写地说:这个问题肯定没有错的, 书上也这么写的……用这样的语气, 在那样的场合, 学生的心里会怎么想呢?我想:他一定在心里很恼怒老师的, 以后他可能再有疑问也不会问老师了, 而且他也许还会遭受同学的嘲笑与鄙视———你算聪明哩等, 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为重要的是, 我会失去一次找到这么好的教学资源的良机。因此, 面对“意外”, 我们应凭借自己的智慧, 正视它, 解决它, 并巧妙地让意外在英语课堂中生成精彩。

2. 让精彩在英语课堂中生成活力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 我们采取的方法既不能是简单的提醒、暗示或当堂批评, 更不能是视而不见的冷处理, 而要利用这个偶发现象, 机智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 让课堂在生成中变得更加精彩。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而这种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逐步积累提炼而成的。教师只有脑中有资本, 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 它的出现使教师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化被动为主动, 变意外为精彩。教师只有经常性地倡导这种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课堂氛围, 才能确保学生新的知识点的生成, 缜密思维能力的提高, 学生才能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中悦纳教师, 师生间的情感才能得到交流和沟通。因为, “教育首先通过沟通进行传递”。而这样一个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流愉悦的心理环境, 一定有利于教师捕捉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和凸显学生创造力的课程资源, 那么, 这样的英语课堂一定充满生命的灵动与活力。

(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家中学)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 2003 (2) .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

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意外”的精彩 篇6

【过程描述】

这是一节评优课, 我授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模块三Unit 3 Welcome to the unit。陌生的学校, 陌生的学生, 我心中的焦虑感顿然而生。

刚走进教室, 我看出这是一群表现欲很强的学生, 男同学占多半, 其他老师告诉我这是个理科班, 我知道他们很聪明, 但英语单词不一定记得多好, 凭我的经验, 按照我预先的设计, 我提问了关于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What are the four ancien countries?”“It’s埃及, 巴比伦”“China India”, 这声音倒还挺整齐。“It’s Egypt, Ancient Babylon”, 我顺势将单词写在黑板上, 接着带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把准备的幻灯片呈现给学生看, 我在课件中设计的顺序是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来的, 先是中国到印度, 接着再从埃及到巴比伦, 也许是因为我授课时使用的电脑上的版本太低, 在课件中预设的动作没有发生, 超级链接也没能播放。我心里“咯噔”一下, 好一个意外!我犹豫了一会儿, 然后对学生说:“I am sorry.Was I careless?”看着我歉意的表情, 一些反应快的学生安慰我说:It’s all right其中一个男生自告奋勇站起来介绍了埃及的一些地方, 虽然不全是英语, 其他男同学也争先恐后补充呢!看着他们的积极弥补, 好像失误的是他们, 而不是我。我庆幸刚才没有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一句抱歉以及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占用了课堂的几十秒, 但这几十秒缩短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与讨论】

在类似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往往选择在学生面前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殊不知, 教师对待自己失误的态度不仅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更会影响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例如, 有些教师遇到自己拼错单词或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自相矛盾时, 可能会说“老师想考考你是否会注意到这个错误。”之类的话语来掩饰。这样做看似把一场尴尬掩于无形, 其实学生也许早就看穿了老师的”小把戏“。

一、视课堂“意外”为资源

我们的课堂并不单纯的是教案的演示, 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而会不时地出现不可预设的“意外”, 这是一种丰富的生成资源, 是课堂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如何使其为“我”所用, 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 及时捕捉, 并因势利导。

案例中, 面对课件这个“节外生枝”, 我没有置之不理, 更没有以师道尊严去抹杀这一幕, 而是跳出了教案的预设, 自然引入了课文, 将教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我进一步以学生为主题, 让学生自己编对话, 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 为学生创设了一片展示的土壤, 使创新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由此, 这个小失误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只是我在教育生涯中遇到的千千万万个“意外”中的一个, 这次有幸逃过一“劫”, 可下次会有把握吗?“灵感只垂青于辛勤耕耘的人。”我想只有在平时多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 注重学习教学理论知识, 坚持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二、视学生差异为资源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教育者,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每每用心良苦, 却又事与愿违。本节课中, 一个失误成了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而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 一首歌、一句话、一个关爱的眼神或一次共同的经历都可能成为这把金钥匙。

站在课程改革的潮头, 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坚持学习,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与学生一同成长, 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精心地预设生成, 真诚友善地接纳生成, 理性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随机生成的内容, 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 必将提高课堂教学品味,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乌申斯基.人民教育的对象.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6.

[3]盛艳萍.教学机智在课堂中的巧妙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2007. (11) .28~29.

让“意外”成为“精彩” 篇7

思考:我认为理想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 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应该是一个具有真、善、美的小世界。整个课堂里是飞扬着老师与学生的灵性、迸发着勃勃生机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课堂生成资源”的理解有很多, 我的理解是:“课堂生成资源”就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中, 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预设的新情景、新问题, 即那些“意外”的情况。这种课堂“意外”而生成的资源是老师与学生在解读文本和创设的一定教学情境相互交流时, 迸发出的“闪光点”, 是教学预设中不可“预约”的。

一、催发“意外”效能——挖掘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所以不确定性和非预测性因素客观存在, 也一定会导致教学活动将突破预期教案预设的限制而演变动态生成资源。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生成点时, 教师必须抓住时机, 催发“生成”时所产生的效能, 让这种“生成”成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体现教学的精彩, 让学生收获精彩后的愉悦和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二、提炼“意外”信息——体验精彩

相对于预设性动态教学资源来说, 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不可预设的, 更是不可预料的。善于捕捉和提炼生成式教学资源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例如一次当我走进教室时, 有个女孩在哭。我问其原因才知道, 原来她的毛毛熊被一个男生藏起来了。听了这件事情, 我开始有些恼火。但是, 看到那男孩惶恐又内疚的眼神, 我的想法变了。于是, 我先安抚好女孩, 然后开始上课, 等新授环节过后, 我加入了一个“玩具漂流”环节, 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玩具展示出来, 用新授的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Do you like…?I like…”来让自己的玩具“漂流”出去, 得到自己喜欢的其他同学的玩具。结果, 上课前哭哭啼啼的女孩在活动中从男孩那里找回了自己的毛毛熊。而那个男孩也在活动中改正了错误, 眼睛里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

三、捕捉“意外”资源——演绎精彩

一次, 在教牛津小学英语4A“What’s the matter?”时, 我发现课堂上有一个男生正低头玩带来的游戏棒。我乘机把他摊在桌上的英语书拿到了讲台上, 在大家一起朗读书上单词时, 那孩子开始找他的英语书了, 这时, 我很自然地引导同学一起用“What’s the matter?”来询问, 由此展开了一段生动的对话:

T﹠Ss:Hi, what’s the matter, XX?

Boy:Er…I can’t find my English book.Where’s my English book?

T:Let’s help him, OK?

S:OK!

S1:H i, XX.Is this your English book?

Boy:No, it isn’t.

S1:Perhaps your English is on the desk.

T&Ss:Look, your English book is on the teacher’s desk.

这小段对话所占用的时间不到一分钟, 但过程却是精彩的。老师捕捉到这样一个“节外生枝”的生成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新学的句型结合以往的英语基础进行了一次生活化的口语交际, 激发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欲望, 让课堂真正融入了学生的生活。

关注“意外”精彩无限 篇8

一、抓住“意外”, 促进知识有效建构

动态的课堂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在六年级“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中, 为了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开始注重网络图的建构, 让学生根据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梳理。我对学生构建的网络图及构建依据并不怀疑, 也会为学生的精彩解说感到由衷的欢喜, 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是让学生依据推理建构网络图, 是我们所熟知和接受的思维方式。本来预设中也是如此, 可有个学生竟意外地把网络图进行了逆向推理。这个“意外”让我惊喜不已, 马上给这个“意外”极大的肯定, 并让学生讨论发现它的依据, 认识到这个新的网络图所存在的价值。的确, 三角形和梯形都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而平行四边形和圆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依据转化的思想, 这个新的网络图是完全正确的。当然还要让学生明白正方形在这个网络图中不能出现, 因为正方形不能转化成长方形。这个小小的意外, 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能从不同角度对平面图形进行网络建构。

二、顺应“意外”, 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学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意外”,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上, 我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一个长方体鱼缸, 长是5分米, 宽3分米, 高是4分米。现在注入30厘米深的水, 请你计算出水的体积。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能快速解答, 思维含量也不高。接着我又往水缸里放入了景观和小鱼, 直到水满为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们很快提出求景观和小鱼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求景观和小鱼的体积也就是求水位上升的体积, 另一种是用鱼缸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即景观和小鱼的体积。两种思维方法都能将问题有效地解决。到这里题也就讲完了, 可有个学生竟“意外”地提出求景观的体积是多少。要怎么解决呢?含糊其辞地跳过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肯定了问题的价值, 让学生一起研究。会思考的学生马上找到了方法, 既然可以通过求水位上升的体积来求景观和小鱼的体积, 显然也可以通过求水位下降的体积来求景观或是小鱼的体积。那就是拿出景观或是拿出小鱼即可。学生的“意外”一问, 促进学生由一元思维走向多元思维,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品味“意外”,精彩生成 篇9

在大班科学活动中,当出现探究兴趣悄然偏离、探究过程幼儿犯错、探究实验无意出错、探究材料准备不足等种种活动意外时,教师对它应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灵活重构,从而使活动中的意外事件转化成活动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激起幼儿思维碰撞的火花,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意外生枝,必将有新的收获蕴含其中。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意外 探究

活动中,教师往往希望幼儿一步一个脚印按教师预设的轨道走,言行在教师的预想之内。但幼儿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情感和体验参与活动,是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一日活动中,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时,活动中总有些幼儿没有朝教师活动前的预设发展,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使得之前精心设计的教案成为“空中楼阁”,探究活动顿时进入“失控”状态,令人措手不及。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番,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细细品味这些“意外”,竟发现它们又如此精彩!

“意外”在探究兴趣悄然偏离时

在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幼儿的探究兴趣并不是在课程编写者和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的原本意图上,而是在活动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有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幼儿却挺喜欢在这“一波又一波”的问题中进行地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看一看,比一比》这一活动时,老师精心设计谈话,引导幼儿在水槽中放一个瓶盖,把蚂蚁放在瓶盖上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可在探究活动中,幼儿面前的蚂蚁四处乱爬,许多蚂蚁都掉到了水中。这时幼儿的兴趣悄然产生偏离了:有的开始讨论、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有的孩子干脆把掉在水中的蚂蚁捏出来,发现蚂蚁不动了(幼儿以为蚂蚁死了),可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它又重新“活”过来了;“其他的蚂蚁也是不是这样的呢?”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有的发现蚂蚁从桌子上掉到地上居然没死,就开始讨论“为什么这么高,蚂蚁都不会摔死?”……这些问题显然超出了本活动所要研究的范围,然而幼儿却研究得那么认真、专注。当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不但说出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还说出了很多教师意想不到、书上没写出来的探究信息。

这次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移原来研究目标的问题,不是一种坏现象,这远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为教师做实验、为老师讨论问题”更富有科学意义,因为研究内容是他们自己选定的,发现的科学知识更具自主性、实在性,这样的发现幼儿更有兴趣,更有探究科学的欲望,因而他们会更认真地去探究,也可能促成更大的收获。对大班幼儿而言,在科学活动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科学发现本身,而是经历科学寻找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充分体验这样自主探究的“快感”。相反地,如果我们的老师硬要将幼儿拉回原定的预设程序与内容之中,幼儿的思维自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活动也会因此缺少应有激情而失去生气和情调,这样也完全掉失了因“意外”所折射出的教育价值。

“意外”在探究过程幼儿犯错时

一位留法回来的教育专家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法国的幼儿活动中,教师允许孩子犯错误,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在日常的科学活动中,老师总希望教学流程一帆风顺,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决定了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犯各种错误。如有一次在学习温度计时,幼儿不小心将其打碎了。其实,这孩子本无心将实验器材弄坏,无意犯错以后的自责更让他心情不安,此时的他是那样的无助。如果这时再加以批评,那么在这一活动中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会集中在被打破的仪器上,从而影响他的整个探究活动。面对此情景,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活动中一定要做到,体谅孩子,提醒孩子以后注意便是了。并借此机会,可引导幼儿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温度计的内部构造,还可讨论出其易碎等相关特点,让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某著名特级教师在一次送教评课活动中指出:大班科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犯错是难免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出“错”,反而越真实、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相反的,如果幼儿养成了“老师讲的都是对的”这样的学习认知,反而不利于成长。

“意外”在探究实验无意失败时

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科学也并不排斥失败,有时失败反而更能体现科学的精神与实质。我们要有将失败也看作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意识,要掌握将失败转化为良好学习资源的策略,使失败也能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一种有利资源,让幼儿通过失败照样能获得一份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有趣的分离》时,让幼儿说说分离黄豆和沙的方法。幼儿说的方法很多:用勺子、用筷子等。接着我让幼儿分组实验,活动前我准备了足够的黄豆和沙,我就要求幼儿每种分离方法都做一遍。几分钟后,采用筷子分离黄豆的小组长跑来告诉我:用筷子的办法不行,要我过去帮个忙。我走到她们组,只见珊珊用筷子一粒粒夹,这样速度很慢。她不气馁,又跑到区角里拿来勺子,重新做实验,可还是没能完全分离出黄豆和沙。我几次想上去提醒她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过了一会儿,珊珊开始去翻看其他的工具。她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珊珊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杭丽,于是杭丽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地看着她们,由于第一次操作,她们的方法掌握得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杭丽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很想去帮助她,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就在这时,杭丽找到了好办法:她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杭丽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珊珊看到她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我微笑着走开了。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教师教得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的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如果教师教的欲望太强,急于告诉幼儿用筛子操作,那么幼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一定会少许多,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相关联的其他知识。

“意外”在探究材料准备不足时

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准备事关科学活动的探究实效,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成为影响科学活动的“瓶颈”,制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但有时,尽管们教师在活动前作了比较充分的材料预设,可幼儿随时提出的问题还是会让我们面临“材料准备不足”的尴尬。如在教学《玩一玩,想一想》这一活动时,活动原本正顺利地进行着,完全按照我预定的程序往前走,幼儿根据我预设的情景,发现了A、B两个水槽里的水确实不同,并提出了探究的科学问题,也初步体验到了物体的“沉与浮”和液体有关,接下来要探究:究竟是怎么样的液体能使小番茄浮起来呢?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他们凭着原有的科学知识,或是清晰的,或是模糊的对事物以及现象的认识,进行了猜测或解释。活动中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观点,或包容,或对立,争论不休。

猜出了这么多物体,怎么办呢?这时候,幼儿对探究什么物体溶解到水里后能把小番茄浮起来的兴趣分明已经相当浓厚了,如果可以,完全应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的选择材料去探究,自己去发现盐水能不能让小番茄浮起来,糖水、味精水呢?除此之外的呢?面粉也真的可以吗?但遗憾的是,我没有给幼儿准备充分的材料。只能强硬的引导幼儿去探究怎么样在水里溶解食盐,可以让小番茄浮起来了。我说:“刚才小朋友们的猜测都很好,但是很遗憾,老师今天只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盐,我们来调制一杯盐水看看,能不能让小番茄浮起来,至于其他物体小朋友们在活动后再去探究,并且把你的探究成果和同伴分享好吗?”

看得出,此时幼儿的情绪有些低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许多孩子还在思考刚才的讨论,活动中探究的情绪也一下子进入了低谷。我想:由于我的探究材料准备不足,竟然给幼儿的科学探究热情带来如此影响要怎么补救呢?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第二天活动时,幼儿竟然哗啦一下全围在我身旁,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在家中科学探究的不同结果。

嘿!真是没想到,活动中“材料准备不足”而造成的遗憾竟然成为幼儿活动外探究的一种动力,而他们的探究结果是如此地精彩,这远不是在活动中这35分钟的时间里能比的。看来,意外不会让我们的科学探究成为一种绝境,只要我们的孩子对科学探究有足够的兴趣,我们应该相信 “车到山前必有路”“方法总比困难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为幼儿搭建宽广的发挥舞台,让幼儿有创造的苗头、探究的火花,也让教师自己有自由挥洒的空间。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笑看“意外”,巧对“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高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洪鲁鲁.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实践智慧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朱家雄.给幼儿园老师“松绑”[J].幼儿教育,2004(9).

[4] 万千.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 2009(16)

[5] 赵瑛瑛.当代外国幼儿教育的发展[J]. 中国民族教育, 2010(3)

驾驭意外 收获精彩 篇10

关键词:教学情境,元素,课堂

笔者在讲《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课时(鲁科版)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做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钠的实验时,出现了笔者课前没有预想到的现象——很多学生把钠放在石棉网上燃烧后得到的产物有黑色物质,并且在石棉网上几乎看不见淡黄色的Na2O2生成,这与教材中描述的现象差异很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当时也很困惑。

如果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于是及时反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实验呢?”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在初中我们学过,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煤油是由石油经过分馏的物理方法而得到的,则煤油中也含有碳元素。煤油易燃,所以我怀疑这些黑色物质是由于煤油发生不完全燃烧而生成的炭。”紧接着,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怀疑石棉网的材料可能对实验起干扰作用。”

此时,笔者只有按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下去。既然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那就让学生自己来验证答案吧。笔者接着启发:“如何验证第一个同学的猜想呢?”经过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将钠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一份钠表面的煤油不用滤纸吸干,一份钠表面的煤油用滤纸吸干。当然,若怕煤油不能被吸干,还可以准备第三份钠,把其表面的煤油用滤纸吸干并且切除钠表面的一层。然后分别将这三份钠加热即可。”这时又有一个女生说:“为了排除第二个同学的猜想的干扰,应该用蒸发皿代替石棉网。”女生的发言刚结束,就有学生为她的缜密思考鼓掌喝彩。于是笔者马上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按刚才两个学生的回答进行实验。学生的实验结果汇总如下:

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哇!煤油越多,生成黑色固体越多,没有煤油时则无黑色固体。该黑色固体物质真的可能是由煤油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炭。可以说明煤油确实是金属钠加热熔化时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原因之一。”

此时的课堂,学生的兴奋程度达到了高潮,每一张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笔者又紧接着问:“如何验证第二个同学的猜想呢?”很快,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把金属钠表面先用滤纸吸干净,用小刀切除表面一层(排除煤油的干扰),再把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还没等笔者说什么,学生已经动手做实验。结果产物主要是黑色固体和少量淡黄色固体。这可以说明石棉网也是影响金属钠燃烧的因素之一。很明显淡黄色固体是Na2O2,那么这一次的黑色固体又是什么呢?课堂结束后,笔者布置学生在课下可通过多种途径继续探讨。

尽管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可是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中,提出了种种猜想,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储备,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整节课中,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操作,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虽然学生探究的问题不是教材要求必须掌握的,但是他们在追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价值,同时完成对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意义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这些体验和收获却是计划好的教学内容所无法给予的。

上一篇:寻找最佳的预测方法下一篇:变电站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