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资源论文

2024-09-22

治理资源论文(共12篇)

治理资源论文 篇1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地位一直是众多人力资源从业者关注的话题, 然而, 真正落实到实践上却不容易。理论界早在上世纪80代初, Devanna等就在其著作《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90年代后,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变化, 就是把人力资源看成是组织战略的贡献者, 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建立竞争优势和依靠员工实现战略目标, 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在实践方面, “人力资源转型”也如一股风潮, 席卷了世界各地的企业。这些企业改造各自的人力资源技术、流程与组织模式, 以期转变人力资源职能, 优化其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更广泛的联系, 并使人力资源方面的巨大投资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 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而不仅仅是职能成本中心。然而, 尽管“人力资源转型”的初衷是好的, 但在许多企业这一变革却不如预期的那么成功, 或是转型未能产生期望的结果, 或是这些结果尽管在最初阶段有着积极的效果, 但是却无法“坚持下去”。最终, 人们还是认为人力资源只是企业的行政或后勤部门。这些转型工作都不甚理想, 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了人力资源治理。

人力资源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什么是人力资源治理?它与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区别?人力资源管理, 无论是传统的职能人力资源管理, 还是新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其立足点都是企业“大”人力资源体系的微观层面, 都强调“员工的管理”, 既包括员工招聘选拔、培训发展、薪酬福利、绩效考核, 也包括基于员工所建立的组织架构。这使得我们反思:如果人力资源只关注员工的管理, 即使从战略角度出发, 又如何能真正成为企业宏观运营层面的“战略”伙伴?而人力资源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实践, 认为人力资源需要将视野放到企业层面, 关注企业“大”人力资源体系的宏观层面。我们把人力资源治理定义为:研究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问题, 关注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 包括宏观组织架构 (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监事会、高管层、工会、工作委员会等机构) 的设置和高端人力资源 (董事、监事、高管、职工监事、职工代表等人员) 的治理。

虽然人力资源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 但是从人力资源职能 (组织机构的设计, 人员的选、育、留、用) 角度出发, 无论是人力资源治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 都关注人力资源如何有效利用, 实际上这些职能覆盖了整个人力资源体系, 包括高层、中层、一般员工, 虽然一般意义上这些职能针对的是企业内部的一般员工 (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层面) 。如图1所示:人力资源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相互独立, 却又有小部分重叠。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边界的不断扩张, 管理层, 尤其是管理层的激励问题 (如股票期权) 会同时出现在治理与管理两个部分。也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差异与重叠, 推动了人力资源治理的发展, 使两者的边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聚焦, 也让学者和企业家们认识到人力资源治理的重要地位, 找到了真正能提升人力资源战略角色的钥匙。

人力资源治理与公司治理

人力资源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 才能真正提升其战略地位。那么, 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公司治理 (又称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 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上, 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 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 (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会公众等) 之间的关系, 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公司治理是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外部投资者 (股东和债权投资人) 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职员、顾客、供应商、社会) 的利益而管理与控制公司的制度或方法。 (胡汝银、司徒大年《公司治理评级研究》,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 2002年4月) 从人力资源体系出发, 我们更关心其中体现的人力资源治理的内容, 而且这也是核心所在。从我国的公司治理政策和实践上看, 公司治理的微观层面也是重点。这个微观层面就是人力资源治理:核心的“机构与人员”。 (杨伟国《战略人力资源审计》〈第2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公司治理关注公司宏观层面的运行, 而人力资源治理则关注微观的人力资源层面。人力资源治理关注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 关注资方治理, 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及其成员 (董事、非职工监事等) 的选拔、激励等问题。作为公司运营中的领导与监督机构, 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并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行为, 最大化维护股东的利益, 其核心地位不言而喻。第二层, 关注管理层 (CEO及其他高管) 治理, 管理层处于劳资双方之间, 身份非常特殊, 若大量持股或兼任董事、董事长, 则被认为是资方代表, 而若从雇佣关系的角度出发, 则又属于员工方的高级代表。企业的管理层, 尤其是CEO及其高管层, 是公司战略的执行层, 负责整个公司的运作、组织和协调, 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其设置、激励与选拔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第三层, 关注员工 (方) 治理, 包括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以及职工监事、职工代表的设置, 体现员工的参与度, 对于维护员工权益,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三个层次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治理强调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 因此, 人力资源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本质 (见图2) 。

人力资源治理的内容

人力资源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 行使着公司治理的核心职能, 相对于公司运营的宏观层面, 人力资源治理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人力资源方面。而在公司整个人力资源体系中, 人力资源治理强调公司高层及员工代表的职责, 以董事会、高管层、企业工会的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关注人力资源体系的宏观层面;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强调人力资源部门及经理层的职责, 以员工的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关注人力资源体系的微观层面。人力资源治理相对于公司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更类似处于“中观层面”的位置。 (杨伟国、唐乐《人力资源治理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如图3所示:

通过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我们把人力资源治理的研究框架按照研究层次和研究对象两个角度进行划分。通过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分析, 把研究层次划分为资方、管理层、员工方;通过与人事管理经济学之间的对比, 从传统的“机构与人员”角度出发, 把研究对象划分为宏观组织架构、高端人力资源 (见下表) 。

1. 资方治理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私人公司,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董事会越来越被公认为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是企业的决策核心。董事会为所有企业带来了强有力的、有竞争性的优势, 在公司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与公司治理息息相关, 也是人力资源治理的重中之重。董事会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行为, 降低代理成本, 使管理者最大化追求股东的利益;二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源, 帮助企业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性, 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杨伟国、唐乐《人力资源治理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在实践界, 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就因为董事选择的错误而濒临倒闭, 也因为及时请回乔布斯而再次崛起。1985年, 因为乔布斯的经营理念与当时大多数董事会成员不同, 作为董事长兼CEO的他被迫离开了他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开玩笑地说:“1985年我被迫离开我的苹果公司, 一个人怎么能被自己创立的公司扫地出门呢?”然而时隔10多年, 1996年的苹果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董事会又决定重新请回乔布斯, 那时候苹果公司的日子比较难过, 当时甚至有传闻称, 苹果公司将被Sun收购。然而重返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不负所望, 迅速带领公司占据新的市场。新推出的产品, 如iP od、iP ad、iP hone都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极大追捧, 苹果公司又一次靠乔布斯成功了。而经历了这次反击的乔布斯也深刻的意识到苹果公司的问题。乔布斯在1997年的内部新品推介会上就对所有员工坦白说:我们的董事会存在问题, 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苹果的核心价值。因此, 当他出任苹果公司临时CEO时, 首先采取的举措就是:除保留原来的两位董事外, 更换了其他所有董事。更令人称奇的是, 乔布斯于2003年将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拉入董事会。2006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苹果公司股权倒签问题时, 公司董事会就是乔布斯坚强的后盾。乔布斯承认建议做些有利的股权签署日期, 以戈尔为领导的公司董事会竭力为乔布斯“开脱”, 使其最终豁免。这个重组后的董事会给苹果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资源和活力。

由此可见, 一个企业好的董事会决定了企业发展与成功, 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中之重。而从战略角度出发, 人力资源治理就是要关注企业层面董事会的运行情况, 从选育留用的职能出发, 包括董事的选拔、董事的薪酬形式、培训状况、履职情况、离职状况、独立董事的配置等, 也包括董事会的管理架构, 如专业委员会、监事会的设置等。众多实践表明, 董事会的规模、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独立董事的比例、权利结构 (公司CEO是否同时兼任董事会主席一职) 、薪酬形式等因素都与公司绩效息息相关。如何构建一个最适合企业的董事会是人力资源治理的关键, 也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

2. 管理层治理

公司的管理层属于公司战略的执行层, 负责整个公司的运作、组织和协调, 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控制权。管理层专指首席执行官、总经理或同等的高级管理职务, 也包括日常管理中最高负责人的主要助手, 如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等, 以及与这些职务相当的负责人。在高管层中, 很多人同时出任董事会职务, 如董事长兼CEO, 这种双重角色使得管理层治理更加重要。公司的管理层要确定公司的使命和远景, 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长短期发展规划,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公司的日常运营, 因此, 对管理层的激励和培养是人力资源治理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界, 2011年的“保利地产”就放弃了96亿元的融资计划, 转而向其179名管理层发放股票股权, 这种“出手阔绰的”管理层激励, 使得“保利地产”在房地产调控时期, 稳定了公司核心团队, 促进公司长期持续增长。此次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6年, 股票期权的授予业绩条件包括, “保利地产”在股票期权授权日前一会计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4%、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不低于90%。对此次激励, “保利地产”表示, 本次股权激励计划覆盖人员广, 行权有效期长, 有助于形成对公司管理层的长期激励机制, 在房地产调控时期, 该计划有利于稳定公司核心团队, 强调公司长期持续增长。该激励方案表达了管理层对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坚定信心, 解决了央企薪酬管制这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未来核心管理层和技术团队的稳定、公司持续快速的扩张、股价的上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高管激励以外, 继任也大多被企业看作一个挑战。但继任应被视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机会, 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 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 更应重视高管继任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通用电气公司杰克·韦尔奇在离退休还有9年时就指出:“从现在起, 选择继承人是我要做的最重要决定。”摩托罗拉公司的罗伯特·高尔文也说:“我们认为, 最重要的责任是确保高管人才的连续性。”这说明世界上的著名企业均重视继任事件, 并及早对其做出安排。从通用电气的继任实践中, 可总结出几个特点:一是有严密的继任计划;二是从公司内部选择继任者;三是继任候选标准适合公司发展需要;四是董事会充分了解候选人;五是董事会和在任经营者起决定性作用;六是准备时间长。因此, 只有重视继任, 把握继任者选拔、培养方法, 了解继任各环节影响因素, 才能将危机转为机遇。

由此可见, 企业高管层的激励、选聘及继任不仅对公司有着战略上的意义, 也是人力资源治理的重点。具体应包括CEO及其他高管人员的选聘和培养方式、高管稳定性、双重任职、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动态激励、CEO其他高管持股数量等。

3. 员工治理

员工治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员工管理, 是指员工形成团体组织, 通过员工代表参与企业管理决策, 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在我国是典型的表现形式。员工治理内容包括企业工会的设置、员工持股计划、职工监事职能、职工代表的设置等问题。由此可见, 人力资源治理中的员工治理关注员工的民主参与。员工治理对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生产效率都非常重要;同样, 恶劣的、不合格的员工治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创。如2010年5月“广州本田”发生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就值得业界深思。该事件历时17天, 参与的员工达1800人。由于企业工资分配不合理, 员工们多次向企业方反映待遇问题得不到解决, 因而不得不采取更为激烈的对抗手段, 导致罢工, 并提出了复工的两点要求:一是所有员工的工资上涨800元;二是重组工会。6月初, 员工们又重新选出罢工代表30人, 并委托法律顾问出席谈判, 重新调整了罢工诉求。由于管理方已意识到本次罢工事件的严重性, 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方案, 并表示今后要建立劳动关系长期协调机制和工资谈判机制。这次罢工不仅给该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使其名誉受损。由此可见, 员工治理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有效的员工治理不仅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 也可避免发生劳资冲突,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只有人力资源提升到治理层面, 关注公司治理中核心的“机构与人员”, 着眼于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宏观层面, 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 提升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治理资源论文 篇2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

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成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各流域、各省区、各市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

可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各行政区要严格计划用水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同时,要积极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不断健全水权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抓好钢铁、火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减少跑冒滴漏。

三是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各流域、各省区不同功能区的达标率要求,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监控。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

四是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

五是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针对我国高坝大库日益增多,调蓄功能不断增强的新情况,加强水库调度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确处理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与发电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保障水库中下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确定蓄水时间,向洪水要资源,确保蓄水过程必需的下泄流量,统筹解决蓄水过程与下游用水矛盾。

六是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制定流域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合理确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标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编制河湖岸线利用规划,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围垦、挤占水域和河道。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乱采滥挖。推进重点江河湖库综合整治,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七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

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八是夯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加强实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成果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条件

农村公共资源的治理之道 篇3

关键词:公共资源;制度;治理之道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32-01

一、概述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从哈丁“公地地悲剧”(1968)、Dawes等人的“囚徒理论”(1973,1975)和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1965)等理论模型出发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入手,通过考察了托拜尔和瑞士等拥有社群土地的村庄、日本有大量公共土地的村庄自主治理的成功案例以及土耳其和加利福利亚等地失败案例,提炼出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资源管理的方法,阐述了运用非国家(集权式)或非市场(私有化)的解决方案解决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形成自主组织理论,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为面临“公地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二、一个例子:公共池塘的低效

阅读本书的案例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有些村落对公共资源的管理高效而低成本,有些却低效甚至陷入瘫痪?甚至于在同一村落对某项公共资源的治理很成功,而同一群人对另一项公共资源的治理却低效呢?

在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的一个村庄,村东头一个大池塘面积约五亩,每年产鱼四百斤左右。如果技术适当,像这种最普通的增氧受限、不能冲水的池塘每亩也能产鱼350斤左右,该村这么大的池塘应该能捕鱼1500斤,可现在才400斤!资源的浪费是惊人的。而产鱼为何如此少?除了缺乏一定的技术,主要原因是“集体困境”-常年偷偷捕鱼的人不在少数。村民就算知道了有人偷鱼也不会去向队长报告,因为“得罪人”的成本很高,而且偷盗者侵犯的是集体利益,分摊到自己头上的利益损失很小。可是一旦一些偷盗者偷鱼成功,其他村民也会针锋相对地去偷,因为他们会觉得如果他们不那样做的话,他们就会吃亏 ,结果所有的农民都会这么想,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总是会有“其他偷盗者‘偷盗’得更多”的想法,于是行为更加变本加厉。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偷鱼—不举报—偷的更多—鱼更少—更没人管……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理性的农民之间并没有有效合作已达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政府和农民也没有效配合和分工,以致基本没有摆脱“公地悲剧”。

在农村,池塘是典型的公共之物,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尽管名义上池塘属于全体村民,但由于“心理上的遥远感”,“公物”变成“他物”,没有人愿意去举报偷鱼人,更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提高池塘的产量。安徽乃至全国这样的村庄都很多,因为治理困境浪费了宝贵的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公共资源才能使农民的福利最大化?

三、我的思考:农村公共资源的治理之道

奥斯特罗姆经过广泛调查调查发现现实并不总是陷入困境,还是存在着一些治理之道。根据我国特殊国情以及奥斯特罗姆的理论经验,我也认真思考了农村治理困境的解决办法。

(一)提高乡村政府的管理。在农村,由于没有市场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管理,一般经验是只能依靠政府,而农民对政府是敬畏的,期望也最高。哈丁在提出著名的“公地悲剧”一案后又说,“在一个杂乱的世界上,如果想要避免毁灭,人民就必须对外在于他们个人心灵的制力,用霍布斯的术语来说就是‘利维坦’,表示臣服”(Hardin,1978)。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是政府是万能的,他信息准确、监督力强、制裁可靠、行政费用为零等,其通过自身的力量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可是现实生活中政府远远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农村,本身官员素质就不高,一般就高中文化,缺乏专业技能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有时候还要兼顾自家利益。

所以我认为提高乡村政府的管理能力依然是提高农村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施行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全国还有很多的农村没有大学生去落脚,很多有用的资源在无知中被浪费。

(二)引进市场机制。因为私有化也只适合一些可以分割利用的资源,例如月形村的森林都是一小片的划分为私人所有。像池塘、道路、水库这些公共资源只有当做一个整体才有意义,也就没有办法通过“缩小局人”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一类公共资源可以引进市场机制,通过拍卖的方式将池塘的所有权拍卖给某个“出价最高”的局人。这里的出价包括该局人的相关技能,拥有池塘后分给其他局人的利益。

(三)组建农村合作组织。在“哈丁的牧场”里,牧人们都在各自的房间揣摩其他牧人的策略,难道他们不能面对面地协商一下吗?怎样让局人通过协商而选择合作,奥斯特罗姆在这一方面做出富有开创性的研究。她认为 :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 ,进行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奥斯特罗姆所推崇的这样一种公共事物管理方式,对自治组织的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群体相对较小,也较稳定”。该村两百来人,刚好符合其人数在50人到15000人之间的要求,而且中国乡村的村落规模几乎都在这范围内。其次,“利益的相似性”。一般农村都以血缘关系居住,生活水平类似,符合要求。第三,“大多数占用者有互惠的共识,并相信这种共识能作为初始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大多数村民本性淳朴,易于沟通,有互惠共识。所以组建农村合作组织是我国最值得推广的一种方式。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2]吴淼,吴毅.村民自治在乡土社会的遭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国外废水资源循环治理策略探讨 篇4

一、美国废水资源治理策略

美国废水排放标准体系的发展, 最早要追溯到1948年, 美国制定了第一个关于制药废水排放的管理法律———《联邦水污染物控制法》, 该法律明确授权联邦公共卫生局调查美国国内各个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排放情况, 并为各污水处理厂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等, 其实际意义在于, 该法律是美国第一次从立法的角度确立水污染防治, 引起了国民对控制废水排放的高度重视。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出台了《水质法》, 并相继发表《绿皮书》、《蓝皮书》、《红皮书》、《金皮书》。首次以水质标准作为监测制药废水排放的依据, 并要求各州要承担起防治水污染的责任, 制定并实施保护各州水体的水质标准, 这一举措为后来美国各州制定完善的水质标准提供了依据。

1972年12月美国颁布了《联邦水污染物控制法修正案》, 即《清洁水法》, 并建立了“国家消除污染物排放制度” (简称“排放制度”) , “排放制度”提出, 由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或者获得许可证计划批准的美国各个州, 为每一个排污者发放“允许排放污水许可证”, 规定排污者必须严格遵守排污许可证上制定的各种限定标准, 否则即算作违法。所有污染物排放到特定水体内的点源都必须拥有许可证, 实现了通过控制污染源向规定水体排放污染物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排放制度”规定, 美国环境管理的重点是, 以工业行业点源为主要控制目标、以污染控制技术为依据的排放标准限值和以水质为基础的排放总量限制为基础, 考虑不同的行业生产环节工艺、污染物类别及废水排放等特点, 通过不同处理技术水平制定排放限值。这样, 从技术和水质两个层面, 大致规定了几乎所有污染物类别的排放标准, 为控制污染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1976年美国环保署 (EPA) 公布了制药工业4种点源污染物 (p H、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悬浮物) 的排放标准, 1982年增发了标准修订稿, 除上述四项指标外, 增加了总氰化物指标, 并要求所有污染物的排放均需通过以下标准:

1.最佳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 (BCT, Best Conventional Pollutant Control Technology) 。该技术指通过经济可行性分析, 是在对具有广泛应用推广价值的废水处理技术水平上建立的, 同时在以BPT为根据的基础上再提高。该标准主要控制现有污染源的常规污染物。

2.最佳可得技术 (BAT,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Economically Achievable) 。该标准是在经济上可行的, 并代表工业企业或其子企业等现有废水处理技术的最优秀的结果。主要控制污染源包括现有源优先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

3.现有源预处理标准 (PSES, Pretreatment Standards For Existing Sources) 和新源预处理标准 (PSNS, Pretreatment Standards For New Sources) 。该标准主要控制优先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

4.最佳可行控制技术 (BPT, Best Practicable Control Technology Currently Available) 。该标准是清洁水法最早制定废水排放标准的技术依据, 是现在各个工业企业及子行业等最佳废水排放处理技术的平均值。该标准主要控制现有源的常规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 也可以控制优先污染物, 如氰化物等。

5.新源排放标准 (NSPS, New Source Performance Standards) 。企业增加新的制药设施, 设计并安装最好的和最有效的制药工业设备以及制药废水处理系统, 充分体现在, 设计及建设初期就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最佳的污染处理技术, 达到使污染物减至最少的目标, 相对于BAT水平, 该标准是更高的废水处理技术。

1983年, 美国再次发布修订稿, 提出了对有毒挥发性的有机物排放限值指南, 并于1985年发布了对有毒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限值指南实施通知;1986、1995年, 分别公布了标准的修订稿, 主要修订的内容是对废水排放标准值的再次调整;1998年9月, 发布了美国制药工业企业点源污染物排放标准;在1999年至2004年, EPA尽管对排放标准又作了一些调整, 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没有根本性改变。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美国“排放制度”逐渐形成以技术为基础的标准水排放限制和以水质为基础的总量水排放限制制度, 保障了许可证的实施与水质的维护。另外, 根据排放污染物的特性对污染物进行了分类, 以《清洁水法》等标准为基础, 针对每一类污染物制定了详细的排污限值, 使标准更具有操作性与规范性。并且随着对污水排放标准的逐步完善, 许可证限值的制定也逐步精确, 使许可证上每一个限制标准都有据可查。直到现在, 该“排放制度”一直被美国制药工业沿用, 成效明显, 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二、日本废水资源治理策略

日本在借鉴美国现在“排放制度”的基础上, 于1971年以总理府令第35号公文颁布了“制定水污染标准的厅令”, 并于2008年最新修订并保障实施, 包括对有害物质标准的限值规定与生活环境污水项目, 强化了水污染防治的实施力度;世界银行也于1988年出台了《污染预防与消减手册》明确提出了制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标准;欧盟在《某些工业和工业装置的有机溶剂排放限制》中, 对制药废水的有机溶剂排放标准做出了规定, 要求制药企业每年上交废水排放责任书及废水排放相关数据, 以证明废水排放达到标准。

三、结语

当前, 水质的排放标准是全世界制药工业废水排放环境监测的根本依据, 但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已制定的水质排放标准中, 所涉及的化学污染物质不足全球已知总污染物的0.1%。这就说明, 通过严格制定水质排放标准来达到对环境进行有效监测的目的虽然可行, 但是为了彻底消除或减轻废水污染, 除了利用所熟知的理化检测方法之外, 利用指示生物对环境变化所发生的反应进行有效的生物监测, 也是判断水污染的方法之一。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 使生物的许多特性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研究表明, 鱼类的行为特征在受到含有亚致死剂量的有毒污染物的刺激时, 能主动回避污染的区域游向清洁水域;在不受污染的水体中, 生物种群数量多, 个体数量适中, 一旦水体受到污染, 会发现敏感的指示生物数量迅速减少甚至消失, 而污染种类的个体数量会迅速增加, 形成优势种;人们往往通过观察各类水污染指示生物群在群落中所占的比重, 来判断水污染的程度, 例如:若水中以绿藻与蓝藻居多, 黄藻、金藻数量减少, 往往是水体污染的象征, 反之亦然。水体的污染可能会伤害指示生物体内细胞的结构与遗传物质, 导致机体变形, 形态发生改变。这些特性均可以用来指示制药水环境污染的情况, 为制药水污染排放的监测与预警提供依据。

治理资源论文 篇5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万物的百宝箱,海洋生物也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资源。海洋资源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然而,随着这几年工业化的进程,海洋资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看我们的海洋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所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 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

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石油污染中国沿海油污染比较严重,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种。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危害极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气交换,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积的缺氧现象。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鱼畸形,导致鱼、贝蓄积某些致癌物质。中国沿海油污染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相对而言,渤海和东海油污染比较严重,分别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占19%;黄海最少,占14%。渤海油污染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其中辽东湾为1.8万平方公里,油浓度(几何均值)为0.049ppm;渤海湾为0.9万平方公里,油浓度为0.050ppm;莱州湾为0.6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59ppm;渤海中部海域为0.7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41ppm。可见,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油污染比较严重,而辽东湾的污染面积最大。

黄海的油污染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北黄海的油浓度为0.059ppm;南黄海北部油浓度为0.052ppm;南黄海南部油浓度为0.026ppm;大连湾和胶州湾分别为0.085ppm和0.062ppm。表明北黄海污染程度较重,尤以大连湾最为突出;南黄海以胶州湾油污染较重。

东海油污染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的油浓度为0.059ppm;浙南至闽东一带油浓度为0.078ppm。东海油污染以浙南至闽东一带较重,而污染范围则以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广。南海油污染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珠江口一带的油浓度为0.055ppm,粤西沿岸为0.052ppm。因此,珠江口附近油污染程度略重于粤西沿岸,而粤西沿岸油污染范围较大。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镉、铅等。中国沿海汞的主要污染源有60多处,尤以长江、珠江、鸭绿江、五里河等为汞的主要污染源。汞以排放入东海的量最大,其次南海和黄海,渤海最少。但汞的平均浓度以东海最高,渤海次之,南海最低。渤海以辽东湾汞的浓度最高,均值为0.05mmb;渤海其它海域的汞的浓度为0.01ppb左右。锦州湾、辽河口等是渤海汞浓度较高的地区。北黄海、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汞浓度分别为0.04、0.02和0.01ppb;大连湾和胶州湾为0.02ppb。黄海以鸭绿江口汞浓度较高。东海汞浓度为0.01~0.23ppb,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0.07ppb,浙南至闽东一带为0.04ppb。南海汞浓度为0.02ppb。

中国沿海镉的主要污染源也有60多处。镉也以河流携带入海为主,珠江、长江、滦河和漠阳江所携带入海的镉占总量的80%。镉以排放入南海的量为最大。整个中国沿海镉的浓度范围为0.02~0.45ppb,平均浓度为0.10ppb,以南海最高,东海最低。渤海中以辽东湾和渤海湾浓度较高,黄海以大连湾较高。

中国沿海铅的主要污染源有80多处。以流入南海的排污量最大,约占总量的60%;东海和渤海次之;黄海最少。铅的入海途径也主要靠河流携带。中国近海表层水中铅的浓度为0.05~51.44ppb,平均值为1.60ppb。其中:渤海铅浓度平均值为2.95ppb;黄海为1.34ppb;东海平均浓度低于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但浙江南部曾达10~30ppb;南海铅浓度平均为7.68ppb,珠江口高达150ppb,为中国近海铅浓度最高区,粤西沿海为4.85ppb。

有机物污染海水的有机物污染通常可用化学耗氧量(COD)衡量。主要有机物污染源在中国沿海有150多处。每年入海的有机物以COD计,达700多万吨。其中流入东海的约占50%,其余一半分别流入渤、黄、南海。河流也是有机物排污入海的主要途径。渤海COD的平均值较高,为1.63ppm。其中又以莱州湾最高,达2.08ppm;其次是辽东湾;渤海中部最低。莱州湾沿岸、辽东湾北部和滦河口等地COD已达“标准”,有些已超标,如辽河口达

10ppm。黄海COD值平均为1.10ppm,其中大连湾高于黄海其他海域,鸭绿江口、北黄海沿岸和江苏近海局部地区也有超标现象。东海COD值较低,约0.89ppm,长江口—杭州湾一带稍高于浙南至闽东沿海。南海COD无一超标现象,平均值最低,为0.45ppm。

总之,石油是中国近海最主要的污染物,东海近岸和渤海是油污染的两个严重区。从总体来看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但在辽东湾北部、鸭绿江口及珠江口等局部海域,浓度较高,应引起注意。至于有机物污染,在中国渤海及某些海湾有明显反映,COD值有自南向北增高的趋势。

二 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这应该说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策略。保护海洋环境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尤其是要抓好污染源的管理,这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海洋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以利于降低治理“三废”的成本,发展生产,同时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许多年来,中国在工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治理工业“三废”,大搞技术革新,广泛开展综合利用,为消除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成绩。在广泛地调查研究和积累许多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实践证明,这也是搞好海洋环境保护的正确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保护环境,防患于未然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体现。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时,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正确处理好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城市和农村、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关系。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强计划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力求避免或减少开发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工、农、林、牧、渔、盐、副业、养殖以及其它海洋资源开发的布局上,除注意原料、动力、水源、交通等条件外,还需考虑地质、地形、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以及生物资源的特点,要综合研究,权衡利弊,协调统一,反对各行其是,不能只顾生产,忽视环境保护,既要注意短期的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今后可能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不能只顾利用,不顾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发展社会主义企业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害”与“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害”是由生产中的“废”所造成的,“废”与“宝”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可以相互转化。促进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的内容很广,一方面是指资源本身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经济、合理的联合企业。只有把治理工业“三废”同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才能尽量做到把“三废”中的危害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来弃之为害的“三废”,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大搞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就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达到投资少、收益大、品种多、危害小的合理开发的目的。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每个人和各个方面。只有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关心,大家齐心协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许多海洋环境保护措施才能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搞好。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宗旨。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造福于人民,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幸福,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中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防止和消除污染及迅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极大的有利条件。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政府即要求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要求在搞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绝对不能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中国政府多次指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后又针对中国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势,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十二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工业“三废”的排放和防止沿海水域污染的规定,采取许多有力措施,如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缩短流程,不让废水流失,根治污染源,大搞综合利用以及装备环境污染物的处理设施等。对于一些不适宜在城市的工厂,进行搬迁和转移;对那些目前还难以治理或有碍市容的企业进行合理的关、停、并或改造。采用多种方法,来控制污染源。因为工业废水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仍是减少海洋污染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大搞植树造林、整顿厂容、绿化环境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而出现了一大批“花园式”的工厂,为大型工厂找到了整顿治理的良好方法。

在组织落实方面,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的主管机构和“三废”的治理机构,各省、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专门领导管理机构,负责领导和管理中国各地和沿海水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健全领导机构的同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科研机构和监测机构,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中国沿海、重点港湾及河口区的污染调查监测工作,为控制和理治海洋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沿海的石油化工等企业,按照“三废”治理的措施,不仅设有污水处理的装置,还设有监测机构。有关的环保部门正加强监督和检查,因地制宜地实行有效的防治和管理。目前,中国已建立了沿海污染的监测网,发布海域污染通报,评价海域环境质量。如国家海洋局下属的“中国海监11”号,就是一艘对渤、黄海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的执法船,船上装有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的专用仪器设备和海洋水文、化学、地质、生物等实验室,进行溶解氧、pH值、化学耗氧量等现场分析和油类、汞、铬、铅、镉以及有机氯农药等的室内分析。

除进行了大量环境基础调查外,中国还大力开展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在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污染监测技术与方法,海洋污染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海洋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和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测定以及海洋污染航空遥感等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为了统一中国的海洋污染调查方法及其各项技术规定,编印了中国的“海洋污染调查规范”。此外,有关高等院校还设置和开设了海洋污染的专业课,培养有关专业人材,以适应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保护海洋环境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管理海洋环境,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规章制度。早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船舶、港口、航运和海事处理等管理规定;197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并在内部试行。

为了保护中国水产资源,1955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渤海、黄海、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1957年8月国务院又作了补充规定。1956年11月颁发了“关于贯彻资源保护政策,有力地安排渔场和改造船网工具的指示”。1957年4月颁发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草案)”。沿海各省市根据此条例,分别制定了繁殖保护措施。1957年7月颁布了“对机轮侵入禁渔区的处理指示”。1979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这些均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水产资源保护的重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对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蓝圆鲹、沙丁鱼、太平洋鲱鱼、鳓鱼、真鲷、黑鲷、二长棘鲷、红笛鲷、梭鱼、鲆、鲽、鳎、石斑鱼、鳕鱼、狗母鱼、金钱鱼、鲳鱼、鱼、白姑鱼、黄姑鱼、鲐鱼、马鲛、海鳗等海水鱼类;对虾、毛虾、青蟹、鹰爪虾、中华绒螯蟹、梭子蟹等虾蟹类;鲍鱼、蛏、蚶、牡蛎、西施舌、扇贝、江鳐、文蛤、杂色蛤、翡翠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珍珠贝等贝类;紫菜、裙带菜、石花菜、江蓠、海带、麒麟菜等藻类以及鲸、海龟、玳瑁、海参、乌贼和鱿鱼等重点加以保护。“严禁炸鱼、毒鱼、滥用电力捕鱼以及进行敲作业等严重损害水产资源的行为”。禁止向渔业水域排弃有害水产资源的污水、油类、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质和废弃物”。对产重危害资源的渔具,加以禁止或限期淘汰;对危害资源较轻的渔具,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改进。各种主要渔具,应按不同捕捞对象,分别规定最小网眼尺寸。禁止制造或出售不合规定的渔具。等等。

特别是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用法制来管理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国家权益的大事;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适合于中国管辖的一切海域。《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海洋环境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海洋环境保护法》主要对防止海洋污染损害从法律上作了规定;一是防止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损害,主要指在海岸建造港口、油码头和兴建入海口的水利工程等;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爆破勘探、钻井、试油、输油等;三是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处理场等;四是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五是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规定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限制条件、申请、批准和监督的程序。上述方面做到了,则基本上可以达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需要。凡违反本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损害的,将区别不同情况,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无疑,《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施行,是一项促进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措施。

治理资源论文 篇6

第三方治污模式初步形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所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即由专业环保公司负责排污企业所有环保相关事务。相比政府主导、企业自觉的传统治污模式,由排污企业出钱购买环保公司治污服务,专业治理的优势明显:降低政府投入成本,提高企业达标排放率;便于环保部门集中监管,降低执法成本;降低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成本,大幅提高治污效果,改善环境,促进环保企业和产业发展。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核心是进行专业化分工,污染治理从“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 第三方治理模式的优点在于,排污企业由于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政府执法部门由于监管对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执法成本;此外,还刺激了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因此,“污染企业付费、专业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但在从事水、土壤等第三方治理的部分企业家看来,第三方治理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排污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第三方治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明显,通过更为专业化的第三方治理,能够较好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在业内专家看来,解决工业污染治理问题的思路是推行第三方治理。

《意见》提出,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在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领域,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通过委托治理服务、托管运营服务等方式,由排污企业付费购买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的治污减排服务,提高污染治理的产业化、专业化程度。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建立重点行业第三方治污企业推荐制度。

我国环保模式新转变

环保系统“十三五”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是推进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监测社会化。其中,第三方治理是环境保护部推动多年的治污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积极响应。但现实中,第三方治理仍然发展缓慢。

据估计,我国工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第三方治理主要针对工业领域,但我国目前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比例仍相对较低,只有5%左右。相比之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比例已经达到50%左右。

好的治污路径不等于专业化治污的一片光明,专业化治理还面临排污企业治污动力不足、国家政策和法律责任阻碍、金融财税负担等多重障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须重视。

首先是“谁污染、谁付费”价格机制形成难。有相关设备供应商说,虽然销售量不错,但据其了解,售出设备大多数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有报道称,有些电厂为省电费,本应全天候运行的设备常遭遇晚上关停。在“谁污染、谁付费”的机制中,第三方治理企业并没真正成市场主体。在实际治理中,由于专业环保企业从电厂获得订单,排污方和治污方地位不平等,有些排污方甚至认为治污方从属于自己,影响了治理效果。

其次是第三方和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第三方和排污主体相互勾结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企业污染治理不达标,但环保局每次抽查结果都合格,后发现是第三方在帮业主造假。

排污方和治污第三方相互推诿责任也十分常见。排污企业认为治污已交由第三方处理,排污不达标应由第三方担责,治污方认为排放不达标是因排污方不按照合同排污,导致污染难处理,两方主体责任不明确。

最后,政出多门致精准监管难,有些第三方运营“明知不合格,却束手无策”。一家第三方运营污水处理厂要接受住建局和环保局核查,因各自标准不一样,考核结果也不一样。

对此,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认为,第三方治理多年来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以前还没有形成主要的政策导向,一些地方和企业发展第三方治理是在体制和政策障碍的夹缝中探索,遇到过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政策缺失造成的,不是治理模式的先天缺陷。

2014年9月,“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得到国家高层批示,国家政策导向得以明确。近日,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再次提出,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要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不断提升我国污染治理水平。

同时,《意见》提出了未来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第三方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污染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资本进入污染治理市场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多措并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意见》指出,要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一是要推进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二是要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在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积极培育第三方治理的新模式、新业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探索实施限期第三方治理。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科技处处长冯波强调,在工业企业中推进第三方治理,要避免混淆购买主体。企业治污合同的甲乙方分别是排污企业和环境服务公司,前者为第一方,后者为第三方。目前,国内都在避免第一方和第二方的说法,实际上,要明确作为监管者的地方政府是第二方。“在普通的企业污染治理中,政府与合同无关,只起到裁判员的作用。只有在历史遗留问题中,政府负责兜底时才可以作为第一方即合同的甲方。”冯波说。

胥树凡表示,在新的环境保护模式下,政府需要创新制度更好地推动第三方治理。下一步,在工业园区推广第三方治理也将成为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环境保护部将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继续推进环境服务业试点。“以后要开展地方试点,进行政策机制、监管机制、考核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探索。对现有的试点加强跟踪检查,总结交流经验。”他说。

环境污染第三方专业化治理是现代企业发展和有效改善环境的大势所趋。科学合理的顶层制度设计,相关法律法规的紧紧跟进,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一方面,政府需在严格监管上下功夫,要让企业意识到超标排污的违法成本远高于积极治污的守法成本,提升其治污需求与动力,这是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要推进法治理念更新,现有法律要认可环保服务民事合同有关责任转移的合法性、有效性。同时也应与时俱进弥补政策法律空白,依法明确责任承担主体。另外,针对第三方治理面临的环保企业融资、税收障碍,可设立国家环保基金,给企业治污提供贷款,并减免增值税等,使第三方治污机制更趋完善并具操作性。而第三方治理中市场低价恶性竞争导致的环境损害,相关制度设计也须紧紧跟上。

此外,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要建立严格的第三方治理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引入纠纷仲裁机制和第三方考核体系,明确相关方权利责任义务,建立问责机制,保障考核的公开性、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

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5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目标的第三个年头。对于完成“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加快并深化全面改革的进程来说,2015年都显得至关重要。面对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提高各部门对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等这些问题时,我们既要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同时更要从发展的视角出发,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过程转化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潜力。

我国水资源综合治理探讨 篇7

1 造成缺水的主要原因

1.1 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目前, 我国农田灌溉多数采用漫灌方式, 喷灌、滴灌、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等新型技术还没有普遍推广, 漫灌农业造成水源浪费严重。据统计, 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为3 800亿m3, 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 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2,3]。

1.2 工业和生活用水浪费相对严重

一些地区工业用水浪费相对比较严重。据测算, 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m3, 比发达国家高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 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5%~85%。

1.3 一些地区水源受到污染

由于管理的缺失, 一些地区大量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 造成水质严重超标, 使周围生态环境恶化, 引发各类疾病, 甚至导致许多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 海上油气开发和油轮沉没, 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加剧了一些地区的饮水缺乏。

1.4 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受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 工业配置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 盲目发展, 重复建设, 许多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 没有建在富水区, 却建在缺水区, 使水源供需矛盾加剧。同时, 江河湖泊因干旱枯竭, 也给工业发展造成影响[4]。

2 水资源综合治理对策

2.1 将节水意识提上议事日程

落实水表计量, 以吨计价的新收费方式。同时, 加强酒店宾馆等用水大户的监督力度, 超量加价, 把厉行节水变成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居民区互相交流节水小窍门。把淘米水、洗菜水用来浇花冲厕。推广节水器具应用, 广泛使用延时自闭水嘴、快开节水水嘴、废水自动冲厕设备, 使水源管理向人性化、智能化发展。

2.2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 世界水日已实行了20年。提倡低碳生活, 实行节约用水。除地下水外, 水资源多由降水而来。降水可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多种用途。只要坚持低碳生活, 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就可控制全球变暖。此外, 还要减少餐桌肉食, 从而减少谷物和植物的消耗, 改善大气环境, 增加氧气含量。通过低碳生活, 减少洪涝灾害、海洋风暴、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不良现象发生。

2.3 推广农业节水增粮行动

开展膜下滴灌为重点的高效抗旱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膜下滴灌的巨大优势。落实节水增粮行动, 实现抗旱节水增收。坚持以人为本,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调整种植结构, 合理布局水资源, 积极开展人水和谐的治水新思路。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中心, 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节水工程建设新格局。在工程建设中, 要加强自然环境保护, 减少破坏。以生态工程为目标, 科学合理地设计施工, 达到水利工程高效和可持续发展。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综合治理整顿,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障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2.4 加强工业用水回收利用

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是加大对工矿企业的管理力度, 限标排放。二是加大污水乱排查处力度, 严格监督, 惩防并举。三是加强城乡污水管网建设, 加大污水处理量, 提高污水收集率。四是推广节水器材的普遍使用范围, 使污水处理后循环再利用。

2.5 限制高耗用水企业水用量

洗车行、桑拿店、浴池等用水高耗水行业, 在发放执照时, 就应该要求其采用节水设施, 提高准入门槛, 推广循环用水技术。在具体工作中,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节水增效、减污增效、循环利用来提高水源利用效率。力争实现统筹化、机制化、自觉化。

2.6 改善生态型缺水环境

实践证明, 裸露创面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引发周边环境恶化。因此, 应该加大植树造林工程, 恢复植被, 逐年提高绿化覆盖面。从而涵养水源, 防止山体滑坡, 改善当地气候和河流环境, 促进水资源自我净化, 循环有序利用[5]。

摘要:分析我国缺水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水资源综合治理对策, 以为我国节水抗旱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治理对策,节水抗旱

参考文献

[1]杨常青.浅谈定州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J].大观周刊, 2012 (27) :92.

[2]陈铭.浅谈如何提高农业节水抗旱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1) :223.

[3]汪可木.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J].江西建材, 2012 (1) :109, 292.

[4]刘惠玲.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2 (7) :127.

解析水质资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策略 篇8

1 全球水资源概况简述

地球的储水量虽然很丰富, 共有14.5×108km3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 陆地淡水仅占2.8%, 面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 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 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 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 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 目前已有70%, 即17×108人喝不上清洁水, 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世界气象组织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 估计到2050年, 世界2/3以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 而全球有46%的城市人口缺水, 必须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淡水供应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进行水资源的储存、输送和管理的大规模工程建设。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8m3, 人均水资源量2200 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属于缺水国家,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 预计2030到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6×108人, 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m3。

2 我国水质资源现状

2.1 水质资源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工、农业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得到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人类与水资源的矛盾却日益激化, 水体污染严重。目前, 我国的水质污染形势严峻, 地下水质、江河湖库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水质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也有不利作用, 对人体的健康饮水与身体素质都有直接影响。

在我国的七大水系当中, 长江干流的水质比较良好, 能够符合二类、三类的标准;黄河干流水质污染问题相对严重, 在114个监测断面中五类水质达到了63.1%;珠江水质三类、四类各占一半, 松花江水流污染水平居中, 淮河干流水质主要以三类为主, 支流污染较为严重, 四类和五类水质占大部分;海河的水质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五类、劣五类水质占了海河总水量的49.7%;辽河的水质污染也非常严重, 五类水质达到了69.3%;另外在对全国范围内10×104km的河流进行检验、调查, 也有一半的水质被污染。现在有40%的河流已经不符合渔业水质的标准, 甚至有一部分的河流已经没有鱼虾生存的迹象了, 这些都说明现在我国水污染问题严重, 必须加快治理水污染情况, 改善水质, 才能有效缓和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矛盾。

2.2 我国水质资源的浪费严重

水资源的浪费更加加重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现状。据调查, 我国水质资源利用率极低, 有效利用率仅占16%, 这主要是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例如, 在欧共体国家, 生产制作一吨纸需要消耗5t~200t水, 而在我国却需要用400t~500t水, 这中间的差距多么惊人。除了受科学技术的影响, 还受人们的主观意识影响, 造成我国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严重。

2.3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也是我国面临的水资源难题, 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 我国北方水资源匮乏, 南方水资源充沛, 加大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在我国南方地区, 水资源占全国淡水量的84%, 而北方的水资源仅占16%。南方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南方地区农业、工业的发展, 但受自然灾害的危害比较大;北方水资源的匮乏, 限制了北方地区的农业、工业发展。

3 水质资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策略

3.1 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水污染。

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并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产品, 这种生产工艺对水资源污染相对较小, 例如我们近年来常用的不含磷洗涤剂就是在生产中用不含磷的洗涤原料取代了含磷的洗涤原料, 就有效减小了磷这一最大污染源对水资源的污染;再例如, 在部分化工产品中使用汞催化剂的化工生产工艺逐渐被无汞化工生产工艺所取代, 有效控制了汞元素对水资源的污染, 从生产中消除对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其次重复利用废水, 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 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如电镀废水闭路循环, 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经沉淀、冷却后可再用于洗涤。第三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 回收有用产品, 尽量使流失在废水中的原料和产品与水分离。

3.2 合理规划布局, 开展区域性综合治理。

第一在制定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区规划时都要考虑水体污染问题, 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 要采取预防措施。第二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第三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 严格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第四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 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 便于管理。第五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 避免因降水或径流的冲刷、溶解而污染水体。最后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3.3 健全水污染防治法规和控制标准。

健全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机构, 强化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保护水体, 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和控制标准, 加强水资源水质监控和监测。

3.4 采用多种方法, 因地制宜的解决水污染问题。

在我国人们一向认为采用活性污泥法是处理污水的最有效技术, 排斥其他处理方法, 这是不合理的。在任何国家, 针对任何事情, 解决措施都不会只有一种, 在解决水污染和污水处理技术上, 方法更不可能只有一种, 所以我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使用多种方法共同解决污水处理和水污染问题。现代的废水处理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物理处理法是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 (包括油膜和油珠) 的废水处理法, 可分为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和筛滤截留法等。化学处理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法。在化学处理法中, 以投加药剂产生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是:混凝、中和、氧化还原等;而以传质作用为基础的处理单元则有: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以及电渗析和反渗透等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 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 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法。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 生物处理法又可分为需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类型。废水生物处理广泛使用的是需氧生物处理法, 按传统, 需氧生物处理法又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类。在对水质进行监测分析的整个过程中, 要明确影响水质分析的各个因素并加以控制, 方能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水质分析结果。

3.5 利用新兴工艺治理水污染。

我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再加上水污染问题严重, 所以需要用低成本, 新兴技术来治理水质资源的治理问题。“三低一少” (即低建设费用、低运行管理费用、低操作管理需求和二次污染物排放少) 污水处理技术即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又能有效地治理污水问题, 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环境友好型的处理技术, 改善水质污染问题。

3.5.1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顾名思义就是人工干预、建造形成的一个综合生态系统, 利用人工湿地上植物、土壤、微生物等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种作用共同完成对污水治理问题。与传统的污水治理技术相比, 这种新兴技术无论是在经济投资上还是处理效果上都有优势。

随着新兴技术有效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构已经向多种湿地类型组合建构方向上发展, 也就是复合型人工湿地系统, 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并且近年来, 我国的人工湿地已经开始和景观建设相结合, 如成都活水公园,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将污水处理与景观建设的实例, 为我国未来的技术发展指导了方向。

3.5.2 蚯蚓生态滤池

这种新兴工艺主要是在滤床中建立人工生态系统, 通过多种微生物共同协作对污水中物质进行转化、处理, “清道夫”蚯蚓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型生物通过对污水中的物质分解、吞噬实现污水的净化。这种新兴工艺以低能耗、高效率、高环保的优势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这种工艺几乎没有污泥排放, 是一种非常绿色环保、高效能、经济型的技术。

3.5.3 生物浮岛技术

因我国众多河流, 尤其是城镇河流污染严重, 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生物浮岛技术与人工水草净化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生物浮岛也就是人工浮岛技术, 它主要通过研究并模仿部分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将部分喜水植物种植在水面上, 将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杂质通过这些植物的吸附功能和吸根功能达到净化的效果。另外, 生物浮岛技术对水上景观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还可以为水生生物的自然生长和繁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 结语

全球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人口数量的增加, 加剧了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激化了全球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水资源的污染、水资源的浪费和分布不均是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 限制了我国工、农业的发展。我国相关人员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积极研究、推广污水处理新工艺,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除水污染, 加强对人工湿地、蚯蚓生态滤池、生物浮岛和人工水草净化等新兴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将多种治理措施共同投入使用, 完善水质污染治理模式, 提高污水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蓝忠华.水质资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15) .

[2]李锐.论加强环境现场监测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01) :94.

治理水资源污染的技术策略研究 篇9

1 剖析我国水污染现状

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衍生出很多的环境问题, 其中水污染尤其严重, 已成为世界头号环境问题。众所周知浅井水和江河水和中国居民主要的饮水来源, 据统计, 引用浅井水和江河水的人数在中国饮水总人数中占到82%的比例, 然而, 令我们震惊的是这两种水资源中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细菌超标竟高达75%, 此外, 我国约有1.6亿人的饮水受到水中有机物的污染, 就连人们一致认为安全的自来水因为水污染也已变得不再安全隐患无穷。在全世界自来水细菌病毒检查中发现细菌种类高达几千种, 其中不乏一些致癌和促癌物。就自来水的处理水平来看, 目前中国自来水的处理还只有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几种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 水平还比较低, 做不到全面有效的消毒, 而且在加氯消毒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加氯消毒可以消灭水中部分病毒和细菌, 但同时会产生很多氯化物, 随着加氯消毒的次数越多, 产生的氯化物也就越多, 而这些氯化物就是致使人们患有肠胃癌的根本原因。此外, 对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一些生活污染导致的复杂的水污染是加氯消毒根本就无法解决的。工业污染导致的水质重金属污染, 农业污染导致的水质有机物污染和生活污染导致的水质无机盐污染使得城市水质污染的成分非常复杂, 不是简单的消毒杀菌就可以解决的。煮沸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饮用水灭菌方法, 但对于成分复杂的城市水, 煮沸的杀菌作用很小, 此外煮沸还可能使得饮用水中的溶氧量减少和有害物质的富集, 这些都将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平常认为安全的饮用水也不一定多么安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是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 我国已多次出现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如2012年4月2日的成都水污染事件, 因货车违法倾倒垃圾多达4吨导致都江堰市崇义镇的柏木河污染, 一时间成都地区人心惶惶。黄河断流、长江干涸等问题都将引起我们的关注, 引起我们的深思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1]

2 分析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社会活动使大量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流入江河湖海污染水资源。三大污染中工业污染是最严重、危害性最大、危害范围最广泛、最难以治理的, 它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工业的废水、废渣、废弃等没经过任何处理的排放, 污染成分主要是一些重金属污染。此外, 工业污染具有很多潜在的健康隐患。农业污染主要是因为农药、化肥等大量不合理的使用, 主要污染是以下两方面: (1) 有机物、植物营养素在水中的堆积而导致水中生物的快速繁殖; (2) 农药、化肥等直接污染水源。生活污染则主要是乱排生活污水、乱扔生活垃圾、各种洗涤剂的超量使用等, 它在水污染中无毒的无机盐和一些致病细菌超标的污染。

3 建议治理水污染的方法

水是生命之源, 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治理措施来治理和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还我们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治理水污染需要全国各地人们的积极参与, 人们要认识到水污染的治理是关系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事情, 要所有人们的集体努力才能治理好。此外政府对于治理水污染也要采取措施, 鼓励人们保护水资源。

3.1 加强公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只有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的思想认识, 让人民意识到治理保护水污染的重要性才能让人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护水资源。关于加强公民的保护意识,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 加强政府领导的保护意识, 只有先提高政府人员的保护意识, 他们才会加强保护治理水污染的宣传教育。第二, 加强企业负责人的保护意识。导致水污染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工业污染, 政府要加强乡镇企业负责人的治理保护水污染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工业污染对水质的危害性, 做到废渣废水废气的处理后再排放。第三, 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将治理水污染落实到实处, 治理水污染只靠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部门要带头实地采取治理措施, 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要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将水污染治理好。

3.2 加强执法力度, 规范人们日常生活

造成如今水污染如此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视治水护水法律的存在, 任意排放废水、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要严格执法, 依照《环境保护法》和《水法》的规定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首先, 严格监控, 依法处理, 各级政府要严格监控各企业和居民的用水情况, 对于造成严重水污染的行为依法处置。其次, 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让人们明白保护水资源是每个人的义务, 要培养人们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排放的意识。最后, 加强对森林的保护, 森林可以保护水资源的涵养, 保护森林可以减少土地沙化、水土侵蚀等情况, 可以有效保护水资源。[2]

3.3 多管齐下, 治理水资源污染

第一, 加强投入, 建立污水处理工厂, 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政府部门要加大治污工作的资金投入, 在县以上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 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在工业废水的企业也要加大投入, 建立污染处理工厂;有条件的在工业水区内建立污水处理厂, 集中处理工业废水。第二, 合理规划和布局。各级政府要从大局和整体利益出发, 合理规范布局工业小区, 禁止在饮用水河流、水源保护区周围建立污染企业, 同时要控制企业的污水排放总量, 降低水污染。第三, 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中的造纸、化工、印染、电镀等小企业排放的废水, 这些企业产值并不大, 但控制住这些企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乡镇企业的污染。第四,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要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推行集约化经营,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减轻环境污染。对新建企业,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 减少污水排放量。对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技术含量, 以降低污染源。同时, 要开发污染处理技术, 使污染物能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

参考文献

[1]王柱强.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研究[J].2010 (8) .[1]王柱强.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研究[J].2010 (8) .

[2]宋飞.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J].2012 (13) .[2]宋飞.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J].2012 (13) .

浅议水资源紧缺问题及治理措施 篇10

1.1 气候因素影响水资源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降雨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我国自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受较强季风气候影响, 中国的降雨量变化很大, 时常导致旱涝两灾, 而且旱灾和水灾常常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总的来说, 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高地, 降雨量逐步减少, 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之间降雨量的差异很大。

1.2 产业结构的特征造成农业用水的比重大浪费多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由于灌溉系统广泛存在的浪费现象, 以及不同作物之间、同一流域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分配欠佳, 在所有产业中, 农业的水资源生产力是最低的。农业用水中, 大约只有45%真正被农民用于灌溉庄稼。中国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4%, 工业的循环用水比率平均为40%, 而发达国家为75%~85%。造成中国水资源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效率不高。

1.3 水污染是水质恶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大面积的水污染加剧了我国的水稀缺。在过去三十年里, 尽管中国为控制污染作出了很大努力, 但水污染依然日益加剧, 从沿海向内陆地区、从地表水向地下水蔓延。水污染事件也构成严重威胁。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加大了对本已相当脆弱的水环境的压力, 由于长期持续的污染, 中国大多数水体的水质普遍恶化。可饮用的水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2 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建议措施

2.1 大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的方向, 然而我国城市水资源既紧缺, 又存在严重浪费现象。除市民节水意识不强外,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供水和用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的水量也很大,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在20%以上。可见, 我国城市节约用水的潜力很大。2000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供水, 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同志做了重要讲话, 明确指出:“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 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2.2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污水治理、建立群

众治水网络增加信息反馈

走市场化的路子, 按照用水的和污染水的数量收取治水费用, 即谁污染谁治理, 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 专款专用建立污水治理厂, 对于自行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可以适当减免或加以补贴。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市场这个调节杠杆, 让制造污染的企业参与到污水治理中从强制到自觉的进行污水自我治理, 减少污水的排放。

利用媒体增强对大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各个地方环保部门可以让公众参与河流环境管理, 环保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河流区域内居民的沟通渠道, 定期访问居民, 公布举报电话, 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 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责任感, 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2.3 增强水资源调控和利用措施

水污染治理过程, 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所调整的对象, 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协调和平衡区域用水关系, 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其次, 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 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 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 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另外, 在城市规划中, 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 应考虑加强处理水的应用, 一方面可以使处理过的生活用水用于工业生产, 提高水的再次利用率。一方面污水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 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 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形成用水取水与净水回流的城市循环体系。

2.4 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补偿手段保护流域生态系统

解决水稀缺问题要求保护水源, 特别是流域上游的生态系统, 如森林、湿地甚至农用地。我国政府已近开始建立补偿机制, 对生态环保行为进行财政补贴, 利用公共财政支持来鼓励生态保护的行为。但是, 目前的做法严重依赖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 在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这种补偿机制的建立缺乏持久性和发展性, 只是单向的以补为主, 效率较低。建立和完善生态有偿服务的方式提供了更具市场导向的补偿方法。可以尝试在生态有偿服务制度下, 建立了一个环境服务市场, 通过这个市场, 可向享受环境服务的受益人收费, 然后直接支付给提供这些环境服务的人。与目前我国采用的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生态补偿机制相比, 生态有偿服务提供了另一种更具市场导向、也更加强调自己融资的方法。生态有偿服务在其他国家已有实践, 在我国大有潜力。其他国家已经提出并实行了生态有偿服务, 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在此指导思想下, 我国可以继续扩大实行生态补偿机制。鉴于保护流域上游生态系统的紧迫性, 继续扩大实行其生态补偿机制计划, 特别是在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相距遥远, 双方之间的联系难以明确界定的情况下, 尤其应采用目前实行的这种生态补偿机制。提倡开展生态有偿服务的试点。为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和有效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我国应积极开展试点, 采用像生态有偿服务之类更具市场导向的生态补偿方式。我国对这种方式有很强的要求, 应进行试点并予以提倡。试点可从一些小流域开始。

水资源紧缺是有多方面引起的, 有自然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但是目前人类的活动已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不能改变自然水资源的情况下, 我国只有依靠人为的方式来合理利用水资源。在治理水资源的环节中, 应注意城市的合理规划、净化工业污染、大力保持生态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才能在治理中有的放矢, 建立取水、用水、排放整体良性循环的利用体系, 从而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稀缺”概括了我国整体的水资源现状。如何解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我国当前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只有加强水管理, 加强水治理, 加强水意识才是我们解决水危机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水稀缺,水污染,水治理

参考文献

[1]左其亭, 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治理资源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94-01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危机,主要是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不够健全而导致规划缺失,不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律,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背离。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使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互一致,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人力资源规划对中小企業发展的意义

我国经济市场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为中小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市场中的主体,以其多样性与创新性为经济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下,给中小企业的内外经济环境带来很大的冲击。一些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上还存在严重的缺失,缺乏执行力度,岗位设置不规范等情况,使企业缺少发展动力,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淘汰的危机。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持,合理优化岗位结构,与资源配置形成一致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另外,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够提供可靠的管理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条件,实现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使企业收益最大化。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促进中小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为二者之间的利益提供保障,提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上的创新,增强企业核心凝聚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市场竞争力[1]。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危机

(一)人力资源规划脱离企业实际。

我国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是基于大型企业进行规范管理而总结出来的管理经验与理论基础。在中小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缺乏适用性,不完全适合中小企业应用。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组织上还不够完善,并且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很少有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更缺乏关注。在研究与实践人力资源规划理论时,通常是适用于组织结构比较健全、企业规模较大、职能完善的大型企业或者是集团公司,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少适用性强的方法技术与研究成果,使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没有可参考的管理内容与科学依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脱离企业实际而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照搬大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没有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法与技术,使人力资源规划缺乏适用性,脱离企业实际,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与执行。没有完全掌握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盲目,没有结合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情况,没有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使人力资源规划缺乏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只抄袭大型企业的规划,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使规划模式缺乏企业风格与特色,不具备灵活性与适用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不完善,缺少内部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执行计划与企业战略目标,无法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战略方向模糊,缺乏战略目标,制约了人力资源的规划方向。而确定企业战略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但是,现在很多中小企业战略方向比较模糊,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影响,有的中小企业缺失战略方向,导致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充分的规划依据与有力的支撑。另外,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会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比较频繁,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也随之复杂多变,比如,企业的职位分析与考核等。同时,中小企业一般都比较重视企业生产方面的管理,缺少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落后,资源配置上经常出现各种问题,不能构建完善、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阻碍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发展[2]。

(三)人力资源部门整体素质不高。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参与管理的人员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个人素质与领悟能力,特别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面,需要具备发展战略眼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如果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只凭借培训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与处理数据,会使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上缺乏可行性。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已经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但在行使职能时缺乏相应的管理力度。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大型企业、公司的熏陶,在管理上目光短浅。很多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导致企业产生人力资源规划危机,人力资源部门整体素质不高,使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执行力度。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危机的治理措施

(一)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相融合。

为了有效的解决现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实际发展相脱离的缺失,企业必须要确定发展战略目标,科学认识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确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要结合企业的实力与能力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确定企业发展的分期战略目标。如果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比较复杂,难以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则需要确定短期或者年度企业发展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必须要科学全面认识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层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地位,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共同研讨与制定。同时,还要根据中小企业规划制定的特殊性,加强人力资源规划技术方面、内容方面的调整与培训,使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也是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相融合,避免不必要的内部人力资源消耗,促进企业稳定发展[3]。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化改革,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危机,为有效的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优质的运行环境。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要摒弃传统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变革时,难免会遇到调整利益与固守原有习惯方面的冲突,各方面的阻力都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因此,中小企业要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实施人资变革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原有的职位分析、设置与相应的管理机制、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扩大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范围,建立预算管理体系以及企业目标管理体系等,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管理队伍培养。

改善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危机需要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管理队伍的培养。现在各中小企业在经济市场环境中面临很大的挑战与竞争,人力资源规划也随之变得复杂化,需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与操作经验,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规划的效果,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水平,建立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同时,提高企业员工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积极配合管理人员执行工作。

结语:总之,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保证中小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避免各种潜在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中小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少燕.中小企业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J].价值工程.2012年35期

[2] 曾霞.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3期

治理资源论文 篇12

关键词:公共危机,治理,资源互动整合

所谓公共危机治理就是指政府、非政府组织, 以及企业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 运用现代的信息和网络技术, 为了更高效、科学地应对公共危机而形成的一个资源互补、权力分享、风险共担、彼此依赖的动态自组织网络系统。该模式的核心是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之间的互动, 使各主体所拥有的资源得以整合, 以最终有效的预防或减缓公共危机所造成的危害。而要将分散于社会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资源互动整合体制。

一、公共危机治理中资源互动整合机制的内涵

笔者这里将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资源互动整合的内涵界定为危机治理主体 (政府、非政府组织、公司及公民个人) , 为了达到避免或减缓公共危机造成危害的目的, 在危机治理的过程中, 通过相互作用, 就其各自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传递、共享及整合的过程, 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的资源互动整合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作为凌驾于一切社会组织之上的社会公权力组织, 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在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 其所具有的权威及影响力都是其他治理主体所不能匹敌的。

其次, 公共危机治理的资源互动整合机制时效性的要求较为严格。这要求资源互动整合机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分散于各个治理主体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与整合, 应对公共危机所可能引起的各种灾害。

二、当前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资源互动整合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治理主体在调配整合资源过程中互动意识不强。

一是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对社会力量的动员不够积极。一方面, 一些政府, 特别是基层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 不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 认为社会团体等组织加入到公共危机中指挥添乱, 而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 常常造成人手紧张, 资源匮乏的局面。二是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其他主体缺乏必要的主动性。表现为组织及企业不能主动与政府联系, 不能及时了解公共危机中有关资源调配的最新信息, 这导致其所捐助的资源并非公共危机治理所需要的, 而造成资源的积压, 也往往造成一些资源不能发挥其应具有的效益, 而致使资源浪费。

2. 资源互动整合过程中信息沟通支持严重滞后。

首先, 公共危机治理中所必需的重要资源的信息库建设滞后。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建立此类资源的信息库, 这往往会使共公共危机治理错过的最佳的时机。其次, 信息沟通渠道单一。

3. 在资源互动整合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

一是在资源的调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由于对资源质量监督的不到位会使大量劣质的不合格资源流入公共危机治理过程, 延误了危机治理工作正常的进程, 更有可能进一步危害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二是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控, 一些行政机关将从社会调配来用于危机治理的资源挪作他用。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监督往往是依靠审计, 但这是一种事后监督的模式, 因此无法改变因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腐败而对危机治理工作所带来的损失。

三、构建公共危机治理中资源互动整合机制的路径选择

1. 引导公共危机治理主体价值观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1) 政府应该克服认为其他危机治理主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是麻烦制造者的偏见。政府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核心应该充分认识到, 在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破坏性和波及范围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 政府应与各种社会力量展开互动, 充分调配各种社会资源, 这样才能够整合全社会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共同应对公共危机所造成的各种灾害, 增强公众战胜危机的信心, 保证政府的各项政策有效、顺利的执行。

(2) 对于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社会组织应破除传统从属于政府的观念, 积极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去, 承担起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非政府组织需要积极地探寻与政府协作新途径, 填充政府传统管理中及权力回撤后出现的真空, 主动回应公共领域出现的新的治理结构模式, 其中也包括积极主动的在公共危机治理的资源互动整合中通过与政府建立协作沟通渠道, 了解公共危机中的资源需求情况。

2. 提高资源互动整合过程中信息化水平

(1) 构建公共危机中重要资源的信息库。通过构建公共危机中重要资源的信息库, 将能够提高危机中资源互动的整合水平。借助于资源信息库, 可以准确地了解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所必需的重要资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在危机发生的时候, 能够迅速调动这些分布在社会中的资源, 将其整合为一体, 及时消除危机所可能导致的灾害。

(2) 建立有关资源信息的绿色通道。要在政府部门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建立一条沟通的绿色渠道。这样, 在遇到重大危机而需要调配整合资源时, 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这条特别的绿色通达进行资源互动, 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程序, 降低了成本。

3. 加强资源互动整合过程中的监督力度

(1) 加强对所调配资源质量的监督。在资源调配过程中通过从相关的专业科研机构中选调专业人员, 组成临时性的质量检测机构, 对调配的资源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用于公共危机治理的各项资源符合要求。

(2) 加强对资源使用过程的监控。一是打造资源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阳光工程, 防止出现暗箱操作。另一方面, 可以由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共同组成专门的监督机构, 实现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衔接, 以达到对资源的调配、使用过程实施全面的适时监控。

参考文献

[1]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不同的概念框架[J].新视野, 2007, (5)

上一篇:加宽设计下一篇:合同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