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共10篇)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篇1
摘要:本文对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在移动学习当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从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含义、发展历史及核心技术入手, 对其在移动学习当中的应用优势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移动学习
现如今, 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都随之加快, 特别是无线移动技术、蓝牙以及无线应用协议等技术现在已经越来越成熟。移动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 不仅能给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 而且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在这种形势下, 移动学习的概念逐渐产生, 并成为当前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与电视、广播或者是报纸、互联网相比,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最大优势是移动接收。移动学习与移动多媒体广播之间有共同点, 两者最大的共性就是移动性, 在这个基础上, 将多媒体广播技术与移动学习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促使远程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多样, 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1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利用的是“天地一体”的技术体系, 其自身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和特点, 如成本低廉、信号覆盖速度快等。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系统主要由其自身的卫星系统、S波段网络及地面协同覆盖网络之间相互结合和作用, 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的整体覆盖。在整个过程中, S波段广播信道主要是应用在多媒体信号的直接广播当中, 而增补分发信道则是利用其来进行地面增补网, 对卫星覆盖阴影区信号转发覆盖, 从而保证信号的有效传输和应用。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音频、视频业务主要包括电视广播业务和声音广播业务这两个方面。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信源视频、音频压缩编码标准需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来进行选择。在电视广播业务当中, 视频的压缩编码一般情况下会利用AVS标准、H.263标准;而在声音广播业务当中, 对于音频的压缩编码主要是利用DRA标准[1]。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需要按照规定流程及标准来进行使用, 从根本上保证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在移动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现如今, 在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应用下,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 在这种形势下, 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起来, 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信息化不仅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技术中的一些弊端, 而且能促进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现如今, 个人电脑及有线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蓝牙技术、WAP技术、GPRS系统等的开发和应用, 不仅能够给现代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 而且能够逐渐普及移动学习。在这种形势下, 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设备的移动学习逐渐被普及和认可, 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移动学习现如今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移动学习主要是指利用一些移动通信设备或者是携带一些便捷式电子设备来进行学习辅助, 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移动技术, 成为一种全新的远程教育[2]。这样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良好方便的学习环境, 而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快捷灵活的学习方式。
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新概念、新方向的移动学习, 不仅能够为教师、学生、社会各界的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而且能够保证教学环境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局限性, 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移动教学。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系统主要是针对我国传输环境复杂、用户数量多、用户需求多样化等的特点。这一系统的应用, 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投入, 而且能够保证多媒体广播信号的整体覆盖速度。多媒体广播技术系统通过广播的方式来进行信号的传播, 不仅不会受到传播速度和收视人数的影响, 而且不会因为人数增多而产生拥堵现象, 从而导致信号收视画面不够畅通。在移动学习当中, 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这一特点与其进行有效融合, 不仅能有效扩大信号范围覆盖面, 而且能有效解决因收视人数多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下降等。这样能够保证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与移动学习之间有效结合, 保证两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 为移动学习的实际开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3 结语
当前,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和部分, 不仅对远程教育的日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含义。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与移动学习进行有效融合, 是当前远程教育开展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 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以促进移动学习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解伟.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技术与发展[J].电视技术, 2010 (4) .
[2]陈智.基于CMMB标准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与播放系统开发[D].厦门:厦门大学, 2011.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篇2
【摘要】 随着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学者对于这一系统的研究也随着增长。而进入4G时代后,对于手机、APD等数字终端的功能已经不在满意,对更多的多媒体功能需求越大,例如VolP、视频电话、无限监控等技术的开发。本文主要是对移动多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多媒体系统中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多媒体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其关键技术包含:移动多媒体终端、抗干扰的音视频编解码机制、无线通讯网络组网及多媒体传输控制。并对移动多媒体系统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 移动多媒体 关键技术 移动对媒体终端
一、移动多媒体系统介绍
将计算机和视频技术进行融合,同时便于群众携带的可移动设备,称为移动多媒体。并且是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体为介质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通俗的讲,手机就是我们现在使用最多的移动多媒体载体,其包含多种功能,包括:网络、音乐、电影、视频通话、信息、图片等等。其次在飞机、高铁、地铁中可以看的视频节目也是移动多媒体载体的另一种形式。
其主要要求有:1.可以为数字电视提供电视节目、并完成紧急广播读物,还可以实现卫星的传输作用,并且实现了网络的无缝隙覆盖;2.可以为手机、PDA、MP4、飞机、火车、轮船等小型服务器提供指出,并完成音频接受、数据分析等任务;3.利用自主的知识产权,为控制管理体系实现加密和授权,并为全国漫游实现支持;4.其发展和完善可以为媒体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移动多媒体终端结构
移动多媒体的终端可以为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输进行实现,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功能。而媒体终端的主要系统分为四个方面:微处理器系统、多媒体外设、数据存在和无线网络接口。如图1显示。
2.1微处理器
1947年,人类发明了第一个晶体管。在随后发展中,半导体技术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并形成了硅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也对后期移动多媒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也将半导体技术称为产业的种子。并对处理过程中的部件形成一定的控制,而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芯片的集成密度也随之发展,现在CPU可以集中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这种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同其具有中央处理其功能的,也被称为“微处理器”。而现代对“微处理器”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包括录像机、电器、汽车以及大规模武器等等。对于微处理器其而言不仅是计算机的核心,同时也是数字化设备的主要部件。而国际上一些超高速的巨型计算机或者一些高端的计算系统的建立,也是通过微处理器得以实现的的。
核心微处理器对原始多媒体的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音频视频编码对已知的编码标准进行编码,并为本地播放或通过网络传输提供一定的基础。而对于多媒体外设接口和外部存储器等提供一定的需求。而现在主要微处理器方案有以下几种: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DSP),这是由于其具备特殊的用途。对于这一类的芯片,国际上已经推出了很多专用型号,特别是对于H.236、MPEG、JPEG,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芯片。这些芯片的软件算法可以在内部硬件中得以实现,对于一些速度要求比较高的的场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用性。但是这类方案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例如灵活的较低,且开发工具也没有得到完善。
另一种方案就是利用可编程的DPS芯片来进行实现。其内部硬件的结构具备乘法器、累加器,并且具有良好的并行性,而结构主要以流水线为主。对于一些不能出现延迟的实时领域更为适用。并且,这种芯片一块就可以完成那个系统的压缩编码。其主要的优势就是具备较高的灵活度,即使后期对硬件进行升级,也只需要对软件进行单独的处理,并不需要像传统模式一样,还需要重新对硬件进行安装,,因此还具有一定操作便捷性。
最后还可以用FPGA等可编程阵列产品进行实现。主要是应用于公司软件语言的开发。对软件进行编程可以对一些特定的音视频进行压缩算法。所以这种方面同时具有通透性,在算法上可以进行实时运算,因此可以进行更加广泛的研究。
2.2无线网络接口
由于有线网络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现代自动化设备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移动性,所以需要利用无线网络进行信息的传输和网络的建立。无线网络在对数据传输时利用三维空间进行传送,不需要传输介质,在具备相应设备后就可以建立相应的局域网,而网络的自由接受范围只要对其移动终端进行无线网卡的安装,并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控制网络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会发挥更多的作用。无线网络接口在对音频编码流进行处理时,主要是将音频编码编程更适合传输的数据包,并利用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对系统选定的无线网络控制协议进行支持。
三、视频编解码技术
最初的视频编码技术只是运用在网络电视中,是因为其视频编码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并为视频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H.264是开发出的最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和之前的设计结构相比,对其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保证同等质量的视频可以节省近一半的码率,并且对传输的质量进行了控制,提升后的视频编码标准可以有更多的使用范围。其主要应用范围是:网络电视、广播电视、数字影院等。除了国际化组织所制定的视频编码编制外,一些专业的IT公司本身也具备属于自己的视频编码标准,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公司也经常使用网络电视标准。由于宽带的限制、误码率较高等原因,为了保证其在无线信道上的传输,在图像视频进行编码时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具有高效的视频压缩比、传输实时性更高、视频传输鲁棒性更强。
在网络流媒体领域中MPEG-4被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移动通信中、或者各种需要在无线网络下进行的电子产品。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电子产品,可以运用到这编程。例如掌上电脑、远程视频监控等等。“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是MPEG-4的另一个名称,是由于它可以为各类的多媒体信息提供标准的面熟。并且也被广泛的应用在智能多媒体、媒体编辑等系统当中。
而MPEG-21的目标是为交互式多媒体框架进行定义,并可实现对不同网络和设备的跨越,并真正的实现透明化,让用在对多媒体资源进行使用时可以更加方便。而对于目前的移动多媒体终端水平而言,MPEG-4可以作为视频编解码标准中的首选。
四、移动通信网络
目前移动多媒体的实现主要是用于宽带无线连接,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又包含很多种,例如VSAT的连接中的宽带卫星广域接入,其中以IEEE 802.16为主要代表、中距离的无线本地环路技术、主要以IEEE 802.15和HiperLAN为无线局域网接入的主要代表,而平时可以接触到的蓝牙、红外线,只要是采用IEEE 802.15中无线个人域网WPAN。
4.1无线网络局域网络
利用射频或红外线的技术被称为无线局域网络,也被称为WLAN。在对两部或多部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时,以无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和有线网络进行比较,无线网络具备着独特的优势。并且为了可以对多媒体问文件的稳定性提供更多的保障,就需要有足够的网络宽带。而由于多媒体文件的不同,其对宽带网络的要求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的保证视频的质量,就需要更好的网络宽带。在无线网络标准协议中,基于IEEE802.11b/g/a下所定义的标准有两种,即11Mbps/22Mbps/54Mbps。而5Mbps/10Mbps/22Mbps这几种有效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完全满足各种多媒体的稳定性,并对视频的质量提供保障。
4.2未来发展方向-4G
随着4G网络的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其高效的宽带质量可以为更多的多媒体信息提供一定的保证和支持,并且视频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在显示屏、CUP内存等关键技术中也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高速互联网接入 通过4G网络,用户可以用手机或者笔记本对网页进行快速的浏览,甚至直接下载,甚至利用4G网络实现实施购物,享受移动证券,通过VNP功能,企业还可以实现移动办公,内部电子邮件的发送、举行多媒体会议。
移动视讯除了可以满足手机还笔记本的基本应用,还可以提供手机电视、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业务,除此之外,4G移动流媒体视讯业务还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物流监控和家庭监控等诸多领域中。交通监控使交通部门能够实时察看告诉公路和主要道路的交通状况,可查看指定道路区间的路况,并可在途中通过定位服务实现路段检查,及时了解交通状况,家庭监控可以帮助家庭和办公室进行监控。
移动地位 利用4G网络,可以通过网络对用户所在地提供位置相关的服务。同时,与GPS、GIS等技术结合,移动定位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交通、物流、公安、医疗等部门。在导航、测量、急救、车辆调度、防盗防劫、城市规划、城市导游等各个方面发货作用,在4G应用中,移动定位业务占有重要的位置。
移动电子商务 利用4G网络,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4G时代的重要应用方向。诸如证券交易、银行缴费、网上购物、机票及酒店的预订、旅游及行程和路线的安排等更多的适用范围,都可以通过4G网络得到实现,并进一步的发展。
五、总结
本文对移动多媒体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可以为建立更加高效的多媒体终端、音视频编解码标注及4G通信技术,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随着移动多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其运用范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使用,而移动多媒体的扩展也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1]纪红英,巩存群,崔琳. 基于移动多媒体CTMM的研究[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03:33-38+42.
[2]曾捷. 新一代移动多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J]. 通信技术,2010,03:70-71+133.
[3]黄俊,余青松,张敏,宗文杰. XML在移动多媒体服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7:3911-3914+3918.
[4]张继东.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J]. 移动通信,2002,03:24-25.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篇3
数字化是一场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创新,如何将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技术与两者的业务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目前发展最快、最令人瞩目的领域,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覆盖网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体形式,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最大优势就是支持移动接收。在信号覆盖范围内,针对多种类型的移动终端,国际各标准组织或公司都相继提出了系统方案,例如DVB-H,Media FLO等。我国于2006年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系统,能够支持诸如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式计算机等小尺寸、小屏幕、移动便携的多种终端,实现随时随地提供广播影视节目和信息服务,满足当代社会“信息无处不在”的需求。下面,笔者将就CMMB的系统架构、技术特点、产业化发展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2 系统架构
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及东部地区城市密集、用户众多、业务需求多样化的国情,CMMB充分吸收国内外成熟技术和先进经验,采用“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全程全网的无缝覆盖。
CMMB系统主要由CMMB卫星、S波段网络和地面协同覆盖网络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覆盖。其中S波段广播信道用于多媒体信号的直接广播,上行采用Ku波段,下行采用S波段。增补分发信道采用S波段地面增补网,对卫星覆盖阴影区信号转发覆盖,上行、下行均采用Ku波段。为使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有效覆盖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CMMB系统采用U波段地面无线发射点构建城市U波段地面覆盖网络。同时,在实现广播方式开展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地面双向网络逐步开展双向交互业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最终覆盖到终端的信号包括S波段和U波段两个网络,其中,S波段网络利用CMMB卫星和地面增补网络协同覆盖,主要用于中央节目的全国广播。具体过程为:
1)首先,中央节目播出平台将播出节目经CMMB复用后分别处理为Ku广播信号和Ku增补分发信号两种,前者采用OFDM方式调制,后者采用TDM方式调制,卫星上行站使用Ku波段频率将两者同时传送至CMMB卫星。
2)CMMB卫星对接收到的Ku广播信号转换为S波段广播信号进行放大广播。对Ku增补分发信号依然采用Ku波段频率放大广播,两者的调制方式不变。
3)城市中的高大建筑群、地铁、隧道都容易形成屏蔽区域,使用地面增补网络可对无法直接接收卫星S波段广播信号的屏蔽区域进行覆盖,保证业务信号接收的连续性。地面增补网络由S波段直放站和Ku-S转发站组成,其中S直放站接收从CMMB卫星的S波段信号直接放大后广播;Ku-S转发站接收CMMB卫星广播的增补分发信号,首先进行TDM解调,然后重新调制为OFDM信号,放大后使用S波段发射。
图1中的U波段网络可对城市人口密集区域进行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覆盖,主要用于中央节目和地方节目广播。具体过程为:
1)首先,中央节目播出平台将节目内容直接利用Ku波段内容分发信号向地方节目播出平台传送。
2)地方节目播出平台接收Ku内容分发信号,获取中央节目内容,同时整合本地节目内容。所有节目经CMMB复用后通过光纤传送给U波段发射机。在发射机端使用激励器进行信道编码和调制后,使用U波段广播。多个地面U波段发射点可组成单频网,从而形成U地面广播网络,从而对终端用户实现无缝覆盖。
3)本地其他相关信息业务,如电子业务指南、紧急广播、数据广播等均在地方节目平台中进行制作播出。
图1中的回传通道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等构成,终端通过回传通道向中央、地方两级节目播出平台发送信息,从而实现交互业务。
因此,CMMB系统中既有卫星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又有地面网络的协同覆盖,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多城市、跨地区的业务开展,特别是实现了对地面和空间区域的立体覆盖,能够非常方便地支持全国漫游,让用户真正体验到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乐趣。
3 技术标准
事实上,与先前的国家地面数字电视等标准不同,CMMB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信道层面的传输标准。为了切实有效地支撑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CMMB依托的技术核心是一个非常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包括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实施指南、系统白皮书、设备技术规范、设备测试规范等。
目前已经正式颁布的5个CMMB国家行业标准涉及信道、复用、电子业务指南、紧急广播和数据广播。依托这5个基础标准协议,能够为用户提供音视频广播以及各类信息业务,其协议栈如图2所示。
1)GY/T 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
该标准于2006年颁布,主要定义了在30~3 000 MHz频率范围内,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广播信道物理层各功能模块,给出了移动多媒体广播信道物理层传输信号的帧结构、信道编码、调制技术以及传输指示信息。
广播信道物理层以物理层逻辑信道的形式,向上层业务提供传输速率可配置的传输通道,同时提供一路或多路独立的广播信道。物理层逻辑信道支持多种编码和调制方式,可满足不同业务、不同传输环境对信号质量的要求。标准定义的广播信道物理层支持单频网和多频网两种组网模式,可根据应用业务的特性和组网环境选择不同的传输模式和参数。物理层支持多业务的混合模式,达到业务特性与传输模式的匹配,实现业务运营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物理层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对于输入的数据流,系统的外编码和外交织分别采用RS编码和字节交织,内码采用1/2,3/4码率的LDPC编码,内交织采用比特交织。数据流经星座映射、符号成形后,采用复伪随机序列进行扰码,针对使用的不同系统带宽,OFDM可选取4K-OFDM(8 MHz),1K-OFDM(2 MHz)两种方式进行调制。
CMMB信道标准采用基于时隙的物理帧结构进行设计,每个CMMB传输帧长度为1 s,划分为40个时隙,每个时隙具有相同的结构,包括信标和53个OFDM符号。在开展业务时,每个广播业务可占用一个或多个时隙,终端可以只激活当前业务使用的时隙,从而实现节电设计。表1给出了CMMB物理层可使用的参数配置方式。
与目前已有的手机电视标准相比,如DVB-H,Media FLO等,CMMB信道标准毫不逊色,见表2。并且,由于采用了先进的LDPC编码等技术,CMMB性能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其他同类标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2)GY/T 220.2-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2部分复用》
该标准于2006年颁布,CMMB复用作为数据链路层协议,与下层的物理层紧密结合,同时对其之上的高层协议具有良好的支持特性。它完全匹配广播信道传输技术的时隙结构,可支持终端的省电模式,并且具有很好的应用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承载多种音视频码流,支持灵活的数据业务,通过将关键的业务辅助信息和信道调度控制信息放置在专用的高保护率信道中传输,很好地适应了无线传输恶劣环境,具有很强的容错特性。
组成CMMB复用协议的单元包括复用帧、复用子帧、视频段、音频段和数据段,它们的层次关系如图4所示。每个物理传输的广播信道帧由复用帧构成,多个复用子帧或者控制信息表组成复用帧,复用子帧包括音频、视频和数据段。
在一个CMMB广播信道帧中最多有40个复用帧,根据其承载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的复用帧。其中,第一个复用帧(帧标识为0)为控制帧,其他复用帧为业务帧。控制帧的净荷为各类控制信息表,包括网络信息表、持续业务复用配置表、持续业务配置表、短时间业务复用配置表、短时间业务配置表、ESG基本描述表和紧急广播,为终端提供各种相应的控制信息。业务帧的净荷为一个或多个复用子帧(最多15个),每个复用子帧承载视音频或数据信息,即每个复用子帧是一种业务应用。同一业务的音频基本流、视频基本流和数据流封装在同一复用子帧中,业务复用帧就是多个业务的集合。
3)GY/T 220.3-2007《移动多媒体广播第3部分电子业务指南》
电子业务指南(Electric Service Guide,ESG)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导航系统,主要用来描述提供给用户的所有业务信息。用户可通过ESG获得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节目名称、播放时间和内容梗概等信息,实现节目的快速检索和访问。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中,ESG由基本描述信息、数据信息和节目提示信息构成(见图5)。
基本描述信息描述了数据信息在ESG业务的分配情况、更新状态等,在控制逻辑信道中传输,即在复用控制帧中进行传输。
数据信息采用XML方式表示,主要描述了与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相关的业务信息、业务扩展信息、编排信息、内容信息和业务参数信息,在CMMB系统中采用XML方式描述ESG数据信息,并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进行传输。业务信息由若干业务元素构成,每个元素描述了业务的属性,如业务标识、名称、语种等。业务扩展信息由若干业务扩展元素构成,每个元素描述了业务详细的属性。编排信息由若干编排元素组成,每个元素描述了节目的起始时间、节目名称等信息。内容信息由若干内容元素构成,每个元素描述了节目的属性,如持续时间、节目介绍、关键词等。业务参数信息由若干业务参数元素构成,每个元素描述了访问业务所需的参数,如音视频码率和帧频等。
节目提示信息描述了业务当前时间段和下一时间段播放节目的概要信息,随移动多媒体广播音视频业务一起传输。
4)GY/T 220.4-2007《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
紧急广播是一种利用广播通信系统迅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业务。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紧急广播提供了一种迅速快捷的通告方式。该部分标准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指导,紧密结合CMMB的技术体系,规定了紧急广播消息的数据定义、封装和传输方式。
CMMB紧急广播首先将发布的原始信息进行拆分,封装为紧急广播数据段,然后按照紧急广播表的格式进行打包,最终以紧急广播表的形式放置于复用控制帧中进行传输,如图6所示。
5)GY/T 220.5-2008《移动多媒体广播第5部分数据广播》
数据广播标准于2008年初颁布,能够有效地扩展并丰富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内容,应用该标准能够支持视频、音频、文本、图片、软件程序等多媒体信息传输,为终端用户提供股票资讯、交通导航、气象服务、网站广播等各类信息服务。
数据业务首先按照其业务特性分为流模式和文件模式两种类型进行处理,若数据业务以连续流的形式出现,通常有时序要求,传输时有时间标签指示或数据流内部有同步要求,采用流模式进行处理。若数据业务以离散数据文件的形式出现,通常无时序要求,传输时无时间标签指示或同步要求,采用文件模式进行处理。
流模式直接对数据流进行可扩展协议封装(e 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XPE)。文件模式则先将文件分割成文件模式传输包,再进行可扩展协议封装。可扩展协议封装生成XPE包和前向纠错的XPE-FEC包(FEC采用RS(255,207)),XPE和XPE-FEC包分别适配在复用子帧的数据段中进行传输,如图7所示。
4 发展状况
为推动CMMB的技术和产业发展,2006年广电总局成立了CMMB技术研究工作组,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起草CMMB的各项技术规范、标准草案和有关技术文件;组织和推动关键技术、芯片、器件和设备的研发;进行各种技术测试、组网试验等工作,目前,工作组成员单位已超过160家,覆盖传输、终端、信源、协议、芯片等各个领域,具体分布情况如图8所示。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CMMB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制播设备、发射设备、运营维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测试仪器、芯片及器件等。以终端为例,目前已经有产品的芯片厂家包括:泰合志恒,创毅视讯,中科院微电子所和展讯等,Siano等一些国际知名芯片企业也将在2008年中期推出CMMB的终端芯片。已经有产品或样机的终端企业为:手机类包括中兴、联想、夏新等;PMP类包括华旗、卓翼科技和杰科电子等;Dongle类包括欣网科、电子科大、普天和湖南国科等。在组网建设方面,目前,北京、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上海6个奥运城市以及深圳、广州已经开始了CMMB的试播。预计到奥运期间,全国将有37个城市进行CMMB播出。在奥运的主会场城市中,北京城区已经完成了单频网的组建,目前正在进行盲区的补点覆盖工作。
5 小结
构筑移动世界的媒体秩序 篇4
看到这些挂在墙上的格言,人们也许会认为出自一位哲学思考者之手。的确如此,天智通达公司CEO李极冰先生,曾先后提出“信息智能结构化”理念及“软出版”理念。不过身为公司理论架构师,他最重要的工作不仅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还要在“上天”之后实现“落地”。
到目前为止,李极冰已带领天智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出版”平台——维C移动数字出版平台,以信息结构智能化为特征的“DMM互动多媒体内容格式”,并推出了数字媒体独立运营商业模式,帮助大量出版机构,实现了自主品牌运营模式下的移动数字出版业务。用他的话说,“我们是对整个信息媒体进行属性标注的分阶、分层的人工智能复杂系统。”
《新民周刊》:目前手机、iPad等各种智能终端应用的开发者以及专业开发公司众多,不缺少技术,也没有哪一项技术不可被复制。天智为什么会选择“移动媒体”领域,与其他公司相比,核心区别体现在哪里?
李极冰:我们在做移动互联网在媒体的应用,该怎么发展?首先我们要思考,到底什么是问题,然后建立一个正确的问题体系,弄清楚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关系、顶级问题是什么。如果我们把握不住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最重要的思想的差异。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开发产品、形成商业模式,产品和商业模式自然就有差异。
我们公司现在一共有300家左右的媒体客户,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一分钱的市场公关、广告费用没有花,这在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是一个奇迹。用中国新闻总署的说法,我们像一匹黑马,把中国主流媒体全部都给拿过来了,高端品牌基本都在我们这儿。像《浙商》等刊物都说,不做天智,是丢身份的事情。
《新民周刊》:你认为在过去10年传统的桌面互联网时代,整个出版媒介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李极冰:在过去的10年中,出版事业数字化在高速地发展,但是也诞生积累了很多问题。作为作者的版权,作为运营者的主权,以及作为读者的自我选择权,这是整个出版界所面临的三大问题,统一起来,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主权问题。
首先,出版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和推动者的作者,这些精神食粮的提供者,在过去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机遇中,他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版权。第二大问题,在平面媒体过渡到互联网媒体的时候,作为文化的经营生产者的报社、刊物社、出版社,把自己的运营主权,如定价权、市场规划权、对用户行为的数据采集权和再次使用权,拱手交给了各大互联网运营商,自己则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内容提供者。第三大问题,作為文化的阅读着和人类文明化的承载体的读者,在海量信息和垃圾媒体的泛滥中,失去了对内容的自由选择权。为什么贾平凹要起诉某某公司?为什么这么多作家要失去版权?为什么出版社在数字化经营中越来越被动?这些是让我们感到非常痛心的。
《新民周刊》:面对以上出现的这三大问题,天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李极冰: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这是一个科学现象,从终端应用、操作系统、浏览器、整个接口、商业模式,和过去传统的桌面互联网时代,全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它和文化之间,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我们公司有非常强的技术平台,但是我们非常清楚,我们公司的理念是为文化服务。因为文化不是别的,文化是人化,是文明的进化。
作为一个媒介平台,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针对三大主权问题,建立了四大体系。
第一大体系是数字化的多维定义体系,对版权有百分之百的保护。现在我们平台运营的这么多客户,没有一家失去版权。任何一个读者,都没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心发邪念,从而实现版权的盗取。
第二大体系,是根据多维定义体系生成的编辑工具(CDK)。
第三大体系,是一套DMM内容格式(数字化多维度多媒体格式)。
信息有五种外在表达形式——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传统出版以往只能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对信息进行表达,而现在天智可以同时对以上五种信息形式进行多维、多阶、多层、多相、多态的结构化表达。
比如多阶表达是指可以将图书的主体文字部分放在信息结构的一阶;有关作者的相关内容放在信息结构的二阶。这种信息的多阶表达使得信息的表达更为广泛,加入了对相关同质内容的检索速度,增强读者对信息本身的理解。
多层表达是将同质信息的不同类别放在每一阶不同的层次上。对于文字这一阶,将正文和注释放在不同层次。有了不同层次的信息表达,使得读者的逻辑思维更活跃,能够搜索到相关信息。
再比如多态表达,移动数字媒体对信息的表达状态可以分为不同对立概念下的状态:静态和动态。对比之下,传统媒体由于载体的限制只能以单一的状态来展现。考虑到读者对于信息的不同需求,使读者可以选择是否需要互动信息,为读者节省了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另外就是多维业务的接入。最重要的是跨越三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不同的操作系统,第二种是不同的终端厂商,第三种是不同的屏幕像素匹配。在这三层跨越下,我们把由多维定义体系和多维排版体系所生成的叫多维媒体,进入到多维服务,一次可以向n个操作系统、n个厂商的产品发布等。这也是我们公司的核心技术。
第四大体系,是一套完整的媒体客户运营系统(BOP),展开为20个体系的模块,给了出版社、媒体完整的运营权。使得客户可以针对内容进行移动数字化的生成,针对整个终端实现多维度的接入,针对版权进行全面的保护,针对运营进行智能分析,以及针对增值服务,可以进行全面个性化的培育。
《新民周刊》:在这四大体系中,你们拥有哪些独立的知识产权?
李极冰:我们这个公司两个百分之百,一个是百分之百的内资,另一个就是百分之百的源代码开发。我们思考这个事情已经有十几年了,核心团队成员很多原来都是从加州硅谷出来的,我本人也是硅谷出身。我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是理论架构,建立这一整套体系。在世界与信息的同源同构性的哲学思考下,企图通过信息的内在的逻辑、等级、秩序和关系,来表达世界的内在关系性。所以我们这个公司和其他公司相比,理念体系、问题体系、平台的能力体系,以及商业模式都不一样。
《新民周刊》:天智的商业模式具体是怎样的?
李极冰: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可以让任何一个出版社、个人,只要使用我们的系统,他就是一个独立的运营者。我们不是掠夺,而是保护、运营他的资源。这就是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商鸿业社长在“天智通达2012产品发布会”上所讲的,“天智公司给出版社提供平台,使得出版社能够自主开发、自主定价。这种技术保证,提供给出版社扎实独立运营的商业模式,充分尊重出版社的话语权。在最初做数字出版的时候,也就是B2B的时候,传统出版社几乎是没有这种自主话语权的。”
移动多媒体广播浅述 篇5
关键词: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1.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概念
1.1 什么是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缩略语简称, 意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俗称手机电视。它通过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方式, 在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七寸以下的小屏幕、移动便携手持式终端上, 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与信息服务。
CMMB可以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 具有移动接收、高效省电等传统数字电视所不具备的技术特点。
CMMB可以满足移动人群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 给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带来变革, 因此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移动多媒体工具。
1.2 CMMB的主要特点
(1) 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和紧急广播服务, 实现卫星传输与地面网络相结合的无缝协同覆盖, 支持公共服务。
(2) 支持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上的小型接收终端, 接收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
(3) 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 系统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 具备广播式、双向式服务功能, 可根据运营要求逐步扩展。
(4) 支持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运营体系, 具备加密授权控制管理体系, 支持统一标准和统一运营, 支持用户全国漫游。
(5) 系统安全可靠, 具有安全防范能力, 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能够适应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要求。
2.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2.1 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现状
2006年10月24日, 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CMMB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它通过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传输。各种小屏幕便携终端只要内置CMMB接收芯片, 就可以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和多种信息。
CMMB不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而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涵盖了从播出到接收各个环节的设备及产品, 构建了完整的CMMB产业链, 具备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目前, 全国已有多家企业生产出了CMMB核心芯片, 几十家企业生产出了手机类、PDA、MP4、USB电视棒、车载电视等几十款CMMB接收终端, 部分接收终端产品已上市销售。
2008年年底前为我国CMMB试验播出阶段。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奥运城市共37个城市建设有CMMB试验覆盖网络, 所提供服务仅限于试验城市市区的覆盖范围。
从2009年开始, 我国CMMB转入商业运营, 逐步提供多种类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 如政务、新闻、交通、天气、教育、医疗等图文信息和股票等金融信息。随着技术的发展, CM MB还将逐步提供交互点播业务。同时, CMMB还具有紧急广播功能, 是政府发布应急信息的重要平台。
目前全国已经有175个城市开通了CMMB信号。CMMB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2.2 手机电视在国际上的发展
手机电视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 形成了利用移动蜂窝网实现、利用卫星网络实现和利用数字地面广播网实现的多种承载技术并存的局面。由于手机用户数量较多且手机拥有携带方便等特性, 手机电视显示出了比普通电视更广泛的影响力。
目前全球各大移动运营商已基于自己的2.5G/3G网络并结合流媒体技术推出了各种手机电视服务。在美国、欧洲、韩国、日本, 手机电视服务已经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被业内视为下一个最有潜质的电信增值业务增长点, 甚至认为将是3G的“杀手级”应用之一。
2.3 发展前景和主要应用
据统计, 目前全球范围的无线广播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20亿人。从用户反映来看, 手机广播电视服务的前景一片大好。根据时代华纳美国在线进行的一项用户调查, 一半的受调查用户表示希望用手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CMMB的内容业务形态将包括电视基本包和增值包以及非电视节目服务, 如通过CMMB网络, 用户可通过手机电视看到现有电视节目、特别电视节目以及股票、气象、交通、商场打折等增值信息, 以满足更多民众的实际需要。数据广播是CMMB相对于传统广播来说优势最明显的部分, 也是CMMB的独特成分。
CMMB运营前景吸引了大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入产业化发展, 包括芯片、发端和终端设备企业。
由于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 它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3G手机普及后, 手机媒体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于具有种种优点, 未来的手机媒体很可能处于一个较强势的地位。
3. 实现方式
3.1 利用蜂窝移动网络实现, 如美国的Sprint、我国的中国移动和联通利用这种方式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
它主要是依靠现有的移动网络实现的。它利用流媒体技术, 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传送数据。需要在装有操作系统的手机终端 (一般是PDA手机等高档产品) 上安装相应的播放软件, 电视节目则由移动公司或者通过相应的SP来组织和提供。
3.2 利用卫星广播的方式 (韩国S-DMB和欧洲S-DMB技术) 。
这种方式利用手机来接受卫星播发的电视节目信号。DMB接收机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且能使用户能够同时接收地面无线电视广播和卫星电视广播的信号。
3.3 在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的接收模块, 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
号。 (欧洲DVB-H技术、日本ISDB-T技术、韩国T-DMB技术、高通Media Flo技术和国内手机电视技术, 如清华数字地面电视技术DMB-T和上海交大数字地面电视技术ADTB-T等) 。
目前最被看好的技术方式是通过整合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方式。
从全球已开展的试验和试商用情况看, 移动多媒体广播试验项目多采用广播网络运营商、移动运营商、电视内容提供商合作运营的模式。广播网络提供商提供手机电视广播下行信道和内容平台运营;移动运营商提供上行传输信道, 负责用户鉴权、计费和提供交互信息服务, 同时提供用户个性点播所需的下行传输;内容提供商则提供电视内容。
4.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关键技术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实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技术, 即下行传输技术、上行传输技术和业务层实现技术。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上行传输目前是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的, 主要为业务的实现提供上行传输通道, 保证双向交互能力;而业务层实现技术则负责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认证、计费、业务发现和获取、业务定制、业务保护与内容保护, 以及其他灵活的应用, 从而保证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可运营和可管理。
4.1 STi Mi信道传输技术
CMMB系统采用的STi Mi传输技术是在目前最先进的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基础上, 针对广电应用环境通过大量研发工作开发出来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是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设计的无线信道传输技术, 是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体系架构中的核心部分。它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特点, 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求高, 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 采用最先进的信道纠错编码和OFDM调制技术, 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对移动性的支持, 采用时隙节电技术来降低终端功耗, 提高终端续航能力。
STi Mi传输技术是CMMB的核心部分, 但不是CMMB体系的全部。我国的CMMB标准体系还包括视频、音频、信道传输、协议等很多部分。CMMB系统将积极采用满足先进性和经济性要求的自主技术, 以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2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主要技术
4.2.1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应用层是指和具体底层传输技术无关的, 面向用户提供应用的技术层面。应用层技术主要描述频道内容音视频编码方式、业务导航技术、内容保护技术、以及业务鉴权、用户管理、计费等实现方式。实现可运营、可管理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在应用层完成。交互功能的实现也通过应用层实现。
4.2.2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技术体系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网络结构包含一系列逻辑功能模块及其之间的接口。各模块功能如下:
(1) 广播承载模块
广播承载模块主要功能完成信道编码、信道调制和射频调制。包括对输入的配置信息、业务信息和业务数据到广播信道传输帧信号的转换等。
(2) 通信承载模块
为终端与业务管理平台之间的通信功能提供透明的传输通道。基于通信承载网络终端可以向业务管理平台发送业务请求, 业务管理系统也可以通过通信承载网络向终端返回业务响应或主动向终端推送业务相关信息。
(3) 业务管理模块
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用户认证、用户鉴权、用户订购关系管理、密钥管理和发送, 计费, 业务统计和经营分析等功能。
(4) 内容分发模块
汇聚和组装业务数据并进行广播业务与底层广播传输网络的适配功能, 包括信源适配、节目整合/频道形成等。该模块将对内容提供模块提供的业务分量进行业务加扰、业务复用、信号分配处理。功能主要包括节目加密、节目流密钥生成处理、业务配置、网络分配、传输复用等。
(5) 终端/卡
用户用来接收多媒体广播内容和相关业务信息的设备。
(6) 内容提供模块
提供符合编解码要求的节目源, 以及相应的内容属性信息。
(7) 互动应用模块
互动应用可提供与广播节目的相关信息, 用户通过互动应用可以获取和节目内容相关的背景介绍信息、资料数据、参与投票、竞猜活动等。如果某电视节目提供了互动应用, 用户可触发移动终端获取交互内容, 终端将其中提供的互动方式展示给用户, 用户选择其中某一交互方式 (如HTTP请求或短消息) 来实现交互。
移动多媒体广播支持用户在接收广播节目的同时, 参与互动应用。
4.3 网络安全
移动多媒体网络属于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有很多的优势, 但是安全性无法与有线网络的安全性相提并论。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 人们对通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能够流畅通讯, 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流畅安全的通信。
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的可信与安全是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在移动多媒体网络中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DRM方案:OMA-DRM标准、单向有条件接收即CA。
开放移动联盟OMA组织于2002年发布了世界第一个移动DRM国际规范, 为如何建立移动网络上的DRM系统提供了指南。该组织的系列数字版权管理规范为移动设备上的数字媒体内容提供更强的存取保护和版权保护。
单向有条件接收即CA, 是认证机构的国际通称, 是证书的签发机构, 负责对数字证书的申请者发放、管理、取消数字证书。CA的作用是检查证书持有者身份的合法性并签发证书, 以防证书被伪造或篡改。
CA认证在传统上一直用于DVB电视广播业务的版权保护模式, 而且对直播电视支持很好, 具有应用成熟的优势, 市场上各类各具特色的CA成熟方案也各有其最为适用的领域。
5. 总结
手机广播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未来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首先是管理及政策问题, 另外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比如网络传输速率、电池寿命短、终端小型化等问题, 还会涉及到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资费问题, 以及运营模式问题。但对于内容市场的巨大潜力可谓有目共睹, 因而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因此, 在这一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 如何相互合作发展非常关键。
广电业和电信业应在这一领域加强融合, 共同研究和开发, 促进此行业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产业, 不仅要尽快完成产品开发, 同时也要重视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应用层技术, 这关系到未来的业务运营和盈利模式以及整个产业的合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中国数字电视
[2]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应用层技术与标准泰尔网作者:吴伟
[3]手机电视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传媒科技
[4]手机电视技术发展及运营现状分析中国数字电视
[5]手机电视承载技术介绍与分析泰尔网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篇6
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通过无线覆盖网, 向各种便携式终端设备提供数字音视频广播和各种信息服务, 具有可移动接收和能实现双向互动的优势, 它适应了当今社会快节奏工作与个性化生活的广大群体, 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无线音视频广播。
起初的移动多媒体广播, 是用大功率站点进行大跨距覆盖, 这就必然存在局部区域覆盖弱、产生覆盖死角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覆盖效果, 实现地点概率在95%以上的良好覆盖水平, 许多地区采用CMMB小功率发射系统随同移动通信基站同址发射的覆盖方式, 力求实现立体覆盖、深度覆盖、沿线覆盖, 使广大用户能够在更多的场所良好地、方便地收看到CMMB电视广播节目, 这也是对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进行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的补充和延伸。
对于某些需要覆盖面积较大、使用单一发射站点覆盖方式无法满足良好覆盖的地区, 可用多部小功率发射机来组成小型单频网 (SFN) 进行覆盖。具体做法是在移动通信蜂窝式布点的多个基站中, 安装若干CMMB小功率发射设备, 组成本地区的小型单频网, 用小功率发射机对阴影、空白盲区补充覆盖。这样一来, 有许多需要考虑与商榷的问题。
1 各站点发射频率的选择
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射设备使用的工作频率, 是严格按照广电总局有关《频率规划》规则确定。目前, 各省市使用的频率都规划在U频段, 即470MHz~798MHz的范围内。如果这些发射设备要与移动通信基站同址工作, 那就必须考虑这些发射设备会不可避免地产生2、3次谐波等带外杂散, 这些杂散有可能对移动通信系统产生干扰。因此, 在选择CMMB发射设备的工作频率时, 尽可能地避开能产生杂散干扰、形成不良后果的频道。
移动通信GSM900系统的工作频率在890MHz~960MHz之间, 当CMMB发射设备工作频率的2次谐波正好落到上述范围内时, 就有可能对移动通信系统产生干扰, 这种情况在条件允许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发生。因此, 在选择CMMB发射设备的工作频率时, 尽量不选择470MHz~480MHz这个范围内的频点, 即不选择频率规划U频段内的ch-13、ch-14这两个频道。对于移动通信GSM1800系统, CMMB发射设备的工作频率, 应避开U频段的606MHz~630MHz, 即ch-25、ch-26、ch-27这3个频道。同样, 对于移动通信的3G系统, 也要考虑CMMB发射设备3次谐波可能产生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通信各基站中的发射设备, 所使用的通信工作频率也各不相同, 每个基站的设备, 只是使用整个分配频率范围内的某几个频点。因此, CMMB发射设备要与移动通信基站实现同址工作, 就要根据基站的频率布局情况, 进行合理的频率安排。
2 各站点发射功率的确定
在大中城市, 移动通信基站发射的射频信号功率, 每个频点一般为10W~20W, 位于乡镇的大型基站可达50W~80W, 微蜂窝式小型填补式发射点只有2W左右。其覆盖半径也要根据基站所处的环境和发射信号功率而确定。在大中城市, 覆盖半径只有0.5km~1km, 在农村覆盖半径仅有5km~7km。
根据通用的分米波段电磁波传输路径损耗计算公式可知, 电磁波的频率越高, 传输损耗就越大。当CMMB发射设备与移动通信基站同址发射时, 两者一定具有相同的工作环境, 其区别就是两者的工作频率不同。因此, 两个系统各自的边沿覆盖场强也会不同, CMMB发射系统的覆盖场强要比移动通信系统的场强高出:
场强差=26lg (移动通信工作频率/CMMB发射频率) d B
根据频率规划要求, CMMB系统要比移动通信GSM900系统的工作频率低许多, 只有后者的0.5~0.8倍。可见, 对于同样的工作场所、同样的覆盖距离, CMMB系统的覆盖场强要比移动通信GSM900系统高出2.5d B~7.8d B, 而比移动通信GSM1800系统要高出9d B~12d B。因此, 在做CMMB发射设备输出功率的规划时,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既考虑本系统的传输馈线损耗、发射天线增益, 还要结合移动通信系统考虑本系统需要覆盖的范围, 合理地确定CMMB设备的输出功率, 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根据初步试验与仔细计算, 在城市移动通信基站中安装的CMMB发射设备, 其输出功率在10W左右为宜, 这也大大降低了电磁辐射对城市的环境污染。在城郊及农村的大型移动通信基站安装CMMB发射设备时, 其输出功率可考虑在50W以上。
3 如何实现各站点间的同步发射
因为CMMB系统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符号采用的循环前缀为51.2μs, 所以两个CMMB发射站点的距离不能超过15.36km。这样一来, 两个站点所发出信号之间的时差, 永远都不会超过51.2μs, 两者的合成信号就不会造成相互干扰, 这就是建立单频网的最安全建站距离。
如果某个区域内移动通信基站间的距离都小于15.36km, 在这些基站中分别安装CMMB小功率发射设备, 就可以组成本区域内的小型CMMB单频网。但是, 要求这些CMMB发射设备, 要严格地实行同步发射。具体的同步发射方式有许多种,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共用激励器。即先用CMMB基带信号, 对本区域内的共用激励器进行调制, 再将激励器输出的CMMB射频信号, 通过同轴电缆或者光缆等传输网络进行多站点分配, 将CMMB射频信号传送至区域内的各个基站, 最后通过在各基站内安装的小功率发射设备进行射频放大, 经天线发射实现覆盖。由于区域内各个基站的射频信号是由同一个激励器调制输出的, 所以各个基站发射的信号, 就能在信源方面实现严格的同步, 完全满足了单频网的组网要求。
对于相对距离大于15.36km的不同区域, 可在各自区域内的共用激励器前增加单频网适配器, 使得在这些区域间也能够实现严格的“三个同步”发射。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节省在各站点独立发射时所需的激励器费用, 又可避免在必须使用简单直放站进行补充覆盖时, 对整体覆盖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很显然, 这样的单频网结构, 能切实可行地实现大面积覆盖、立体覆盖、深度覆盖, 保证了CMMB信号的良好接收。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区域间使用的单频网适配器、射频激励器, 各区域中使用的射频传输器件、射频发射机, 最好是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产品。
4 对共用直流电源的考虑
移动通信基站内的供电系统, 大都采用-48V和+26V直流供电。当外电短暂停电时, 可由备用的蓄电池提供电力, 实现不间断供电。
在基站中安装CMMB小功率发射机时, 可使用220V交流供电或者使用直流供电。当使用直流供电系统时, 因发射机本身省去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的转换环节, 减少了电能转换损耗, 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射机的整机效率。
在CMMB发射设备与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共用直流供电系统时, 首先要考虑系统是由正极接地还是负极接地, 安装时尽量使两个系统都能使用同一种方式接地。其次要考虑原直流供电系统的容量, 是否能够满足新增CMMB发射设备的耗电用量。最后还要考虑各自系统的中长期规划, 既要满足CMMB系统发展的负荷需求, 又不会影响移动通信系统的长远规划目标。
移动通信基站遍布城乡各地, 在移动基站内安装CMMB小功率发射机, 与移动通信进行同址CMMB覆盖的方法, 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移动通信场所, 实现了资源共享, 节约了投资成本, 加快了建设覆盖网的速度。这既可解决城市高密度楼群内的CMMB覆盖, 又可实现对高速公路、水运航道、孤立村庄的CMMB覆盖, 是一个既经济又快捷的好方法。
摘要:移动通信基站遍布城乡各地, 有效利用这些移动通信场所, 在基站内安装CMMB (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发射设备, 将CMMB与移动通信进行同址发射覆盖, 可实现资源共享, 节约投资, 提高建网速度的目标。要实现同址发射, 必须考虑发射频率、发射功率、实现同步等问题。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篇7
1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特性
数字移动媒体广播的出现无疑让传统广播事业突破了原有限制,使业务的覆盖面以及普及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主要面向于移动通信端,如手机、车载设备等。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不仅可以满足固定接收机的应用条件,并且在室外移动环境下依然具有良好的接收能力。基于上述特点使得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在内容上呈现了多元化特点,可满足各类型移动终端的需要。另外,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使得它具备了更强大的内容交互、共享功能;同时,在基本内容显示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优化,让用户的体验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功耗方面由于采取了新型技术使得媒体资源播放时长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为交互业务的正常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关键技术方案分析
目前,市面上主流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方案主要包括5个类型:DVB-H系统、MediaFLO系统、T-DMB系统、S-DMB系统以及ISDB-T系统,其特点如表1所示.
2.1 DVB-H系统
DCB-H系统是最为常见的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可将其视作DVB-T系统的改进版并已经形成了EISI标准。在该系统对信道传输进行详细规定,所采用的结构为IP分层结构。在正常工作时音视频数据一般是先通过IP封装,然后将其转移至MPEG TS流中。目前,该系统运用最普遍的是H.264视频编码标准以及AAC Plus音频编码标准。当然,该系统并未对音视频标准进行严格规定,可结合实际需求对相关标准进行调整。在DCB-H系统当中并不存在时间交织技术,而是采取了MPE-FEC技术替代,以此来保证音视频资源的接收质量[1]。系统中还采用Time-Slicing技术,这可有效控制接受机的实际功耗,无疑可以延长移动客户端的使用时间。DVB-H系统对多数小型移动终端可完美支持,保证了设备使用的灵活性。
2.2 MediaFLO系统
MediaFLO系统是高通公司的象征性产物。作为当前市面上最大的移动通信硬件公司,高通无论是在资产实力上还是技术实力上都处于行业的顶端,它结合自身在移动网络的优势开发出了一种针对性的系统即为MediaFLO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两个模块即FLO以及MDS。MDS主要是对内容资源进行整合。由于MDS具有复合性结构,因此可将供应商提供的节目进行整合,同时可将相关业务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便可构建出大范围的单频网[2]。与其他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不同MediaFLO系统承载的业务可以是相同区域业务,但也能够承载不同区域性业务。当处于相同区域时则可保证良好的接受质量,而对于内容不同的区域性业务则可采取屏蔽手段对信号进行处理,并可避免冲突、干扰的情况出现。FLO主要承载了信号发送的功能,其音视频标准分别为H.264视频编码标准以及AAC Plus音频编码标准并利用Turbo码以及RS码作为信道编码,这使得系统的编码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让系统的收益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于复用结构以及交织模式的作用让接受机可更好地对任一段未交织信号进行接收,这样便可实现区域业务切换。在上述工作模式下系统功耗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让移动终端的工作时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FLO当中采取了4K COFDM调制方式,因此可支持多个实时视频节目,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选择。
2.3 T-DMB系统
作为新一代的广播系统T-DMB系统的业务覆盖面较DAB系统更宽,可以承担各类型的多媒体业务,在保证音频节目质量的同时,还可为受众提供智能交通业务、电子杂志业务、股票金融业务,网络信息业务等。在T-DMB系统当中视频信源编码主要是基于MPEG-4 AVC与H.264技术,音频方面则采取MPEG-4BSAC技术[3]。在信号传输过程中采取了RS编码,这使得信道保护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信道传输则采用了DAB传输标准。在该系统中当前才使用的是III波段,使得带宽为1.54MHz的信道中可对两路视频节目进行传导。介于T-DMB系统与DAB标准相同,因此系统在使用Ⅲ波段时无需对净码率和复用结构进行调整可直接使用,同时能够使用时间交织技术来保证车载接受质量。
2.4 S-DMB系统
S-DMB系统与T-DMB系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为S-DAB系统的改良方案。目前,S-DMB系统采取的是System E标准[4]。在使用过程中由于S-DMB系统采取卫星传导方式,因此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对于信号较弱的地区则可提升补点发射机数量来提升覆盖效率。该系统采取的音频、视频技术分别为H.264+AAC Plus以及卷积编码+RS编码。此系统为服用结构,通过码分复用实现,经过QPSK调制可与卫星同步并对DMB节目进行转发。
2.5 ISDB-T系统
该系统是基于DVB-T细改良而来,在日本使用较为广泛并已经正式投入商业运营。ISDB-T与DVB-T在调制方式上差异不大,模式包括2K、4K、8K,因此可将频谱划分地更为细致,这将大幅度提升信道的使用效率[5]。而每个子频带均可输送不同类型的节目,相互之间又可自由组合,大大地提升了使用的灵活性。在OFDM技术的作用下使其功能得到增强,可将带宽化为多个子频带。
3结语
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出现让广播事业的发展突破了瓶颈,使得多元化业务得以实现,让客户的体验感得到了增强。未来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将是广播事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应当给予重视。在我国,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新技术让广播服务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了让其更上一个层次还要在节目内容策划上与之匹配,对管理体制进行革新,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剑辉,冯景锋,刘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组网工程实施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S1).
[2]周兴伟,冯景锋,李熠星.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应用技术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S1).
[3]白杨,冯景锋,黎阳.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组网调制器实现关键技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12).
[4]杨卫名,邓中亮,陈庆方.一种适用于多种多媒体广播标准的CA系统[J].电视技术,2009,(7).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移动多媒体广播是面向多种移动便携终端 (手机、PDA、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 进行广播、电视、数据广播的一种新的无线广播电视业务形态。作为传播的一种新的形式, 移动多媒体广播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广播电视的一项重要业务。
2002年, 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牵头, 会同系统内外多家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对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进行研究。2006年9月, 广电总局对课题组研究的几种技术体制进行了测试和评议, 确定了基于STi Mi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体系 (CMMB) 。
各种小屏幕便携终端 (如手机、PDA、MP4、车载电视、导航仪、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 只要内置了CMMB接收芯片, 就可以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和多种信息。CMMB具有传输节目套数多、图象质量高、画面清晰流畅、接收终端种类多、经济实用等特点, 可以满足移动人群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 给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带来变革, 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移动多媒体工具。
2 CMMB技术体系
CMMB技术体系采用的核心技术STi Mi技术是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无线信道传输技术。STi Mi技术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特点, 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求高、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 采用了最先进的信道纠错编码 (LDPC码) 技术和OFDM调制技术, 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支持高移动性, 支持单频网结构 (空间和地面SFN) , 并且采用了时间分片节能技术来降低终端功耗, 提高终端续航能力。
C M M B技术标准覆盖整个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系统的、端到端的完整技术体系。包括:广播信道、节目分发信道、复用、电子节目指南、紧急广播、用户管理、加密授权、数据广播、卫星传输 (Ku) 、卫星覆盖 (S) 、地面 (UHF) 单频网、地面 (UHF) 增补转发系统、地面 (S) 单频网、地面 (S) 增补转发系统、传输与覆盖网络管理、接收终端等。
截至目前, 广电总局已颁布了包括信道传输标准在内的七项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3 CMMB全国传输与覆盖网络
根据全国漫游、无缝覆盖、规模化发展的业务需求,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在综合比较技术先进性、经济可行性和安全可靠性的基础上, 我国确定了采用S波段卫星覆盖加UHF频段地面覆盖以及地面增补覆盖的技术体制, 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最终实现“天地一体、星网结合、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目标。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网络如图1所示, 其中包含Ku频段卫星传输网、S频段卫星广播覆盖网、UHF频段地面覆盖网和S频段地面覆盖网。
S波段卫星通过广播信道和分发信道实现全国范围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覆盖, 广播信道用于直接接收, 分发信道用于地面增补转发;广播信道采用Ku波段上行, 采用S波段下行, OFDM调制方式, 带宽25M;分发信道采用Ku波段上行, 下行采用Ku波段, TDM调制方式, 带宽25M;S波段地面增补网络采用Ku-S移频转发、S-S同频转发两种方式进行S波段卫星覆盖阴影区信号转发覆盖。
UHF地面覆盖网络采用单发射台站或地面单频网实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的有效覆盖。对于范围较小的城市, 采用单发射台站覆盖, 在盲区采用小功率同频转发进行网络优化;对于大中城市采用单频网 (SFN) 实现覆盖, 在构建一个基本的SFN覆盖网络后, 然后再在盲区采用小功率同频转发进行网络优化。城市UHF频道地面传输覆盖如图2所示。
为实现城市CMMB业务的室内覆盖, 在深室内可采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CMMB节目信号, 并在室内采用小功率同频转发进行覆盖;在浅室内, 可通过接收无线CMMB信号, 用小功率进行同频增补转发系统解决室内盲区覆盖。
我国幅员辽阔、传输环境复杂, 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人口密集, 西部空旷、人口稀疏、用户众多和业务需求多样化的国情, 在移动多媒体广播覆盖系统中, 如何建立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单频网来实现有效的信号覆盖, 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无线数字电视广播与无线模拟电视广播有着巨大的差异性, 各个城市各有特点, 采用的电波覆盖模型各不相同, 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广播业务在不同环境下的电波覆盖模型对覆盖的测算将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4 结束语
2008年6月26日, 国家广电总局向北京奥组委赠送了1000台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接收终端, 由我国自主开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正式开始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服务。北京奥运会期间, 人们可以通过CMMB随时随地收看奥运节目,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采用移动多媒体广播这一高新技术转播奥运、宣传奥运、服务奥运。这在国际奥运史上是第一次, 是科技奥运的重要体现, 将会有力地推动北京奥运会的信息传播, 成为本届奥运会又一新的亮点。
从现在到2008年底我国CMMB将处于试验播出阶段, 在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奥运城市共37个城市建设CMMB试验覆盖网络, 所提供服务也仅限于试验城市市区的覆盖范围。从2009年开始, 我国CMMB将转入商业运营, 逐步提供多种类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同时, CMMB还具有紧急广播功能, 是政府发布应急信息的重要平台。
第六媒体 为移动营销奠基 篇9
互联网于上世纪90年代融入大众媒体行列,当时的四大媒体为: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可以说,每一种主流媒体在社会上都已形成了强烈的影响。报纸点燃了信息爆炸;杂志推动了知识普及;广播创建了一个主持人或名人导向的社会;电视综合了社会各类信息及文化,而互联网作为最新的大众传播媒体,其影响仍然在继续着……
《广告时代》的鲍勃加菲尔德最近写道:“我们不是看到旧传播媒体时代结束的开始,而是正在目睹一个旧传播时代结束的过程。”在鲍勃加菲尔德看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类型的媒体,由于受传播范围、时效性以及昂贵的传播费用等因素影响,正在面临受众的瓦解、细分。另外,由于数字媒体近于零的传播成本以及免费面向用户的原因,印刷媒体和广播传媒的客户正逐渐流失到数字媒体当中。
新媒体需要新品牌
在行业范围内,媒体将有另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变,包括消费者行为、未来技术等,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迎来第六个大众媒体。那么这个极具影响力的新媒体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移动互联网。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什么?你确信不是在开玩笑吗?移动互联网只是互联网的一个分支,只是另一种上网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电脑进行网上冲浪的方式而已,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把移动设备叫做“第三屏幕”的原因。
“第三屏幕”理念就是要让你或者公司不要错失新的移动营销良机,它的强大品牌功能不就是由一个媒体向另一个媒体创建移动内容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将《华尔街日报》搬上互联网也没能解救道琼斯被默多克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手机移动内容提供商ESPN也不认为它能成为一个大的同盟,所以,到目前为止,移动电视并没有像互联网一样创造出相同的价值,YouTube网站在成立的短短20个月内就被谷歌公司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目前,电信商们正在努力把有着深远影响的电视媒体转移到手机媒体上。
软件业也实施了财富的发展计划,允许这些跨媒体的转移。两个星期前,微软推出了“Live Mesh”,这是一个可以连接所有的网络功能设备的软件程序。微软公司首席软件设计师Ray Ozzie说:“这个程序不仅适用于个人电脑和电话,还有电视、游戏机、数码相机、数字录像机、媒体播放器、相机和摄像机、家用服务器等等,还有我们的汽车娱乐和导航系统以及更多。”
一个崭新的媒体需要一个新品牌,而不是扩展其现有的品牌,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互联网不会奖赏诸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Barnes&Noble和Hallmark这些传统品牌。它只会奖赏新的品牌创造,尤其是“net”、“.com”域名的品牌,像亚马逊、易趣、雅虎、Expedia、Netflix、MySpace、Facebook和美国在线服务公司等。移动互联网也将奖励新品牌的创建,特别是媒体。像Loopt,这是一种用手机全球定位系统来与朋友分享实时地理位置的服务。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总的来说,.com域名的传统品牌是不会应用到移动互联网当中的。
“mobi电话”?新设备的诞生
如果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体,你会怎样命名这个移动接收装置呢?在我看来,合理的名称是“mobi电话”,以反映数以千万计的“.mobi”手机网站的大规模来临。
一种设备的名称并不总是能够描述其实际用途的,大多数人很少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mobi电话”未必只包括手机,还有其它的移动装置,很多人也许喜欢使用一个独立的装置打电话。
很显然,一些人的想法和我类似。对于我来说,最有趣的一则新闻是诺基亚公司81亿美元收购世界电子地图开发商Navteq公司。
81亿美元?这相当于华尔街期刊作为一间公司总价值的1.5倍。这惊人的数字会告诉您芬兰的父老乡亲都在思考些什么,与之配合的想法是,GPS接收器将成为未来电信设备的关键功能。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全球定位系统,像每一个技术变革一样,环境的变化为一个产品或媒体分解同样创造了条件。
移动营销将迅速增长
第一次大规模的营销出现在互联网上,现在将会是移动互联网。此外,移动互联网正在告诉我们,移动营销不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现实。到目前为止,移动营销已占据了一小块广告市场(去年盈利7.08亿美元)。当然,这与手机和互联网的用户仍然不成比例,手机用户远远领先于全球互联网用户。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潜力让传统的互联网市场相形见绌。去年,全球售出超过11.5亿部手机,而只售出2.712亿部个人电脑。换句话说,每售出一台电脑的同时有4部手机被售出。在我看来,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一个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全球定位系统装备精良的mobi手机设备。
当然,mobi手机并不只是另外一个装置,它是另一个媒体接收端,这个媒体是一个来自互联网的独特和不同的个体。它可能会比传统的互联网发展得更普遍、更强大。想利用这个新媒体优势的公司将很快注册他们的公司及品牌名称为“.mobi”的移动域名。
此外,每个.mobi手机网站都应该同企业或品牌的.com域名网站分开考虑。两种不同的媒体需要两种不同的做法。你不会把一个电台的广告放在电视上,所以,为什么你要把.com的节目呈现给.mobi的观众呢?长远而言,“移动”将成为美国整体市场营销环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什么样的广告方式最适合最新的移动媒体呢?
消费者决定的主动型广告
我认为,有两种广告类型:一种可以被形容为“被动型”广告,另一种为“主动型”广告 。
被动型广告是指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上见到的广告。为了在媒体上曝光的赞助商,媒体通常会放置一则赞助商的消息,这样做会打断读者、听众和观众。另一方面,主动型广告是由消费者自动发起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除此之外,在传统的媒体也有主动型广告。特别是报纸和电话簿上的分类广告。互联网上主动型广告所占比例大约为40%,这就是谷歌公司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所在。
移动互联网同传统互联网相比,将会给主动型广告营销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像Google一样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来说,根据用户的确切位置,搜索.mobi手机网站将会是另一座金矿,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一个拥有二维条码扫描仪的mobi手机,能让超市、药店、服装店里面的消费者通过扫描商品获得大量的信息。当某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例如,当某个名人在酒楼或夜总会露面的时候,mobi手机用户可能会接到通知。有了足够的.mobi网站供用户使用时,我们很容易想象到mobi手机会成为一个多么有用的装置。
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什么时候限制车速呢?发生大雾的天气时,能见度会削弱,但通过自动降低车速限制,也许我们能够避免大量的连环撞击。下一个出口有多遠?在那儿我们会发现什么设备?最近的旅馆汽车旅馆位置在哪儿?房间的价格是多少?最近的煤气站位置在哪儿?汽油价格是多少?按类型和消费水平,最近的餐厅在什么位置?酒瓶上的摆放编码是多少?众多事实中的一个也许可以通过简单的扫描标签就清楚了。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消费者通过接收装置究竟能够做什么,这点也许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意义所在,更重要的是这个媒体所处的环境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自从人们可以直接乘坐眼前最近的出租车以后,出租车派遣系统可能就会消失了,类似的例子将发生在所有类型的派遣系统。
消费者可以通过其它许多方式使用“mobi手机”。在过去8年的每个8月份,我和我的夫人都会驱车到西南地区的风景名胜区游玩,那些旅行日子的每个下午,我们都会密切关注王后奶品,为的是获得两个他们的巧克力糖果。当然,我们更希望明年能通过.mobi网站随时留意这个信息。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www.vmarketing.cn
订阅《V-MARKETING成功营销》杂志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订阅电话:010—85650313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篇10
一、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到目前为止, 按照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
1、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1G, the first generation) 的标志性特征是主要采用的是基于模拟方式的频分多址 (FDMA) 技术。我国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采用TACS。既利用在干扰受限的环境下, 依赖于适当的频率复用规划和FDMA来提高容量,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蜂窝移动通信。其缺点表现为:频谱利用率低、保密性差、成本高, 体积大[1]。
2、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2G, the second generation) 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广泛流行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以数字语音传输技术为核心。主要采用的技术有时分多址 (TDMA) 和码分多址 (CDMA) 两种[2]。我国主要采用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和CDMA两种制式。GSM起源于欧洲, 它是作为全球数字蜂窝通信的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 标准而设计的, GSM系统包括GSM900:900MHZ、GSM1800:1800MHz以及GSM1900:1900MHz。GSM系统支持的业务主要包括:电话业务、紧急呼叫业务、短信息业务、可视图文接入、职能用户电报传送以及传真。GSM技术、标准较为完善, 目前该通信系统已经全球化。CDMA系统是基于码分技术和多址技术的通信系统, 系统为每个用户分配各自特定的地址码, 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的信息数据, 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伪随机码进行调制, 使原有的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 接收端进行相反的过程, 增强了抗干扰的能力。相比GSM, CDMA系统容量更大、通话质量更佳、对人体的辐射更小。
3、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 (3G, the third generation) 一般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 (ITU) 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以及WIMAX四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 写入3G技术指导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
WCDMA, 全称为Wideband CDMA, 意为宽带码分多址, 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 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 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 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WCDMA技术的核心是以GSM为主, 加入G P R S的分组交换实体技术, 它能够兼容G S M系统的所有业务。WCDMA技术优点包括:1.建网成本少。2.频谱利用率高, 单位带宽的用户越多, 所需的站点数越少。3.全球漫游能力最强, 技术成熟性最佳。4.市场份额最大, 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WCDMA系统如图1所示, 主要由CN (核心网) 、UTRAN (无线接入网) 、UE (用户终端) 组成。CN与UTRAN的接口定义为Iu接口, UTRAN与UE的接口定义为Uu接口。其中无线接入技术 (也称空中接口) 是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是指通过无线介质将用户终端与网络节点连接起来, 无线信道传输的信号应遵循一定得协议。在WCDMA系统中UTRAN包括许多通过Iu接口连接到CN的RNS。一个RNC和一个或多个Node。Node通过Iub接口连接到RNC上, 它支持FDD模式、TDD模式或双模。在UTRAN内部, RNSs中的RNCs能通过Iur接口交互信息, Iur接口可以是RNC之间的物理的直接相连或通过适当的传输网络实现 (如图2) 。在2G向3G系统过渡中引入了R99核心网, 而真正的WCDMA系统核心网是全IP核心网, 目前在R4和R5标准中已制定了大致方案。全IP核心网体系结构基于分组技术和IP电话, 用于同时支持实时和非实时的业务。此全IP核心网主要包括三部分:GPRS网络、呼叫控制、网关。
在WCDMA网络的构建中遵循了网络承载和业务应用相分离、承载和控制相分离、控制和用户平面相分离的原则, 这样使得WCDMA网络结构清晰, 便于模块化实现。
二、WCDMA系统下移动多媒体的应用
一般认为多媒体是指综合信息的正文、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ITU-T给出的定义是:多媒体应该具有集成性、非线性、交互性和同步性。集成性是指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交互性是指在业务系统中, 人与业务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的能力。同步性是指在多媒体业务终端上, 显现的文本、图像、话音是以同步方式工作的。非线性是指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 (Hyper Text Link) 的方法, 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被应用在移动网络和终端上的多媒体称之为移动多媒体。在蜂窝移动通信领域, 随着具有更高带宽、数据传输能力更强的WCDMA商用化, 逐渐打破了制约移动多媒体广泛应用的瓶颈。网络技术的成熟也使得人们在网络上方便地发送和接收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因此, 图像等多媒体信息技术也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渗透[4]。多媒体信息业务, 以及移动视频业务将会是3G应用中。
1、多媒体信息业务应用
多媒体信息服务 (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缩写为MMS) , 也称“彩信”, 是按照3GPP的标准也是有关多媒体信息的标准开发的最新业务, 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 3G的MMS业务是在2.5G的短信, 即SMS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MMS业务不依赖具体的网络, 但要求MMS系统对不同的网络以及其网络终端要有兼容性[5]。现阶段MMS业务的实现主要基于WAP方式。
WAP是由多个协议族组成, 它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 是简化了的无线Internet协议。WAP将Internet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起来, 使随时随地访问丰富的互联网络资源成为现实。
无论在业务规范还是底层技术上WAP协议都对MMS的实现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以WAP协议为基础所实现的MMS应用中, 可以将整条链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MMS用户代理和WAP网关之间的链路, 该链路以WAP的协议栈结构为基础, 它在各种不同的无线媒介上提供通用的服务。第二部分是WAP网关和MMS中继器之间链路, 二者之间的连接使用了IP技术, 上层通信采用了标准的HTTP协议。在整个过程中, WAP网关对经过它转发的数据不做任何解释和修改。
从整个MMS业务的开展来看, 首先需要在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中布置业务中心MMSC。MMS消息的存储、进出MMSC的消息处理, 以及一些由多种媒体格式组成的多媒体信息在网上的发送, 都要由MMSC来负责。对于MMSC而言, 体系架构中一般包含对个接口信息的处理, 包括来自终端用户的MM1接口信息, 来自VASP下发的MM7接口信息, 来自外部邮件服务器SMTP的MM3接口信息以及来自其他MMSC的MM4接口信息。在WAP方式中, 移动网络通过WAP网关和MMSC相连, 在应用中, 首先从MMS终端发送多媒体信息, 当MMS中继器/服务器接收到发送请求后, 通知MMS接收端有多媒体短信到来, 然后MMS接收端接收多媒体短信, 接着MMS接收端向MMS中继器发送接收确认消息, 最后MMS中继器向MMS发送终端返回多媒体短信传递的结果。MMS业务系统组网结构如图3所示。
2、移动电视的应用
移动电视是指在3G技术为基础, 让传统的电视节目可以再手机上显示或在高速移动中接收并播放。随着3G的普及, 尤其是WCDMA技术下数据通信更加高速, 人们以后可以再列车上或者汽车上利用手机享受实时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期间, 人们已经开始赞叹在手机上看比赛直播所带来的方便。《通信世界》周刊与搜狐IT、通讯世界网曾经一起做过一项关于3G业务调查, 有70%左右的人对手机直播十分感兴趣, 此外可视电话、手机在线看电影等相关业务也得到一致的好评。正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广泛使用, 使得基于WCDMA的广播多播服务MBMS以及HSPA技术成为3G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了有效的开展移动多媒体业务, 全球标准化组织3GPP提出两种广播服务的方法:一种是利用小区广播服务, 由于这中方法是在GSM系统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只能提供文字模式的广播业务。另外一种是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MBMS) , 该业务本质上时由一个数据源向多个终端发送数据, 以实现网络数据的共享。由于3G网络比2G提供更宽的无线链路带宽和更高的服务质量 (QOS) 。所以在3G网络环境下MBMS不仅能实现纯文本低速率的文本类的组播以及广播, 而且能实现高速率的多媒体业务组播和广播, 同时也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从技术特点上来看, MBMS对原有的WCDMA网络进行了一些拓展和改动:增加广播组播业务中心网元 (BM-SC) , 为了支持MBMS特有的接口功能、特有信道、特有物理层以及特有业务流程, 必须对现有PS域相关网元进行相关MBMS功能升级。从带宽方面上来看, MBMS可以较高的速率进行下载和流媒体传送。MBMS利用已有上行控制信道进行业务订阅、业务加入等业务控制流程, 同时利用上行业务信道实现与下行广播、组播配合的一些交互类业务的实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MBMS提供点到多点的发送机制提供“send once, charge manytimes”的业务模式, 从而避免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增加资源消耗的负担。
从网络结构上来看, MBMS是基于WCDMA/GSM分组网, 并增加BM-SC (广播组播业务中心) 来提供与管理MBMS业务, 它是业务提供者的入口, 用来授权并在移动网中发起MBMS承载业务, 并保存一些相关业务参数信息。每一项MBMS业务都必须包括B M-S C实体;同时, 有必要再已有的分组域功能实体上如SGSN (ServingGSN) 、G G S N (G a t e w a y G S N) 、R N C (R a d i o N e t w o r k Controller) 和UE (User Equipment) 等增加MBMS功能和信令交互过程, 以实现广播组播业务。MBMS体系结构简化模型如图4所示。
从功能实现上来看:UTRAN中包含RNC和Node节点, 根据可用的无限资源以及当前小区中订阅MBMS业务的UE数目来选择合适的无线承载方式, 主要包括两种方式:PTP以及PTM (point-to-multipoint) 。综合考虑下行发送功率的限制和覆盖因素, 协议中选定FACH作为MBMS业务PTM承载的传输信道, 但PTP方式仍然采用专用信道。同PTP方式相比, PTM方式传输可以让所有定制同一MBMS业务的用户在一个传输信道 (FACH) 上接受相同数据, 这样就使得无线信道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7]。
从工作流程上来看, MBMS的工作流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注册阶段, 建立UE和MBMS业务提供者之间的联系。注册完成后, UE可以接收多播数据, MBMS业务提供者对提供的MBMS业务收费。2.业务声明阶段:把即将发送的MBMS业务的基本信息发送给UE。
3. UE加入阶段:
在此阶段中UE将成为MBMS业务的多播组成员, 并且在此阶段中UE和MBMS业务提供者进行身份认证。4.会话开始阶段:UTRAN为MBMS业务分配资源, 建立业务承载, BM-SC准备发送MBMS业务。
5. MBMS通知阶段:
通知UE做好接受MBMS业务的准备工作。6.数据传送阶段:UE接收MBMS业务。如果在多播模式下, 此MBMS业务的数据是加密的。7.会话结束阶段:MBMS业务传送结束, 释放传送MBMS业务所分配的资源。8.UE离开阶段:UE取消多播业务的注册, 不再接收该多播业务。如果是在广播模式下就不需要注册阶段、UE加入阶段、UE离开阶段。
随着现在多功能3G手机的流行, 人们对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MBMS业务就是在功率受限的情况下, 通过争取其他业务的功率资源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8]。在WCDMA系统中一般可以采用软合并或者选择性合并技术来提高分级增益。选择性合并主要是指用户终端能接收在多条链路上同时传输的MBMS数据并进行解码, 高层只处理那些被正确解码的数据块。软合并是指在解码之前, 用户端将来自于各个小区的信号进行合并。
三、结束语
在未来的3G通信领域中, WCDMA技术有较高的扩频增益, 较高的数据通信质量, 强的全球漫游能力。同时伴随着MMS业务以及MBMS业务的研究和发展, 使移动多媒体业务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多媒体应用需求的增加也相应的驱动WCDMA技术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WCDMA技术的推广仍面临着一些技术上、运营上的问题, 但作为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以及市场的广泛需求, 基于WCDMA的3G移动多媒体业务必将有个光明的前景。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目标是实现高速数据流和多媒体应用, 它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业务, 同时能满足各种多媒体业务需求。WCDMA技术凭借其低成本、频谱利用率高, 漫游能力强等优势从而为移动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移动通信,WCDMA,MMS,MBMS
参考文献
[1]、Andrew 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M].潘爱民,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谭艳梅, 曹华.从1G到3G移动通信技术.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8:80-97.
[3].崔春风, 徐国鑫.WCDMA系统网络结构.[2006-4-26].http://tech.ddvip.com/2006-04/11452396805443.html.
[4].朱学芳, 钟声伟.图像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情报科学, 2004;22 (7) :853-856.
[5].吕迪波, 王琼.MMS发送关键技术研究.电子测试, 2008;3:14-17.
[6].史文祥, 胡咏来.WCDMA的MBMS技术.邮电设计技术, 2007;8:11-16.
[7].陈峰, 黄标.基于MBMS的手机电视技术研究.中国无线电, 2007;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