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执行机制(共12篇)
准则执行机制 篇1
随着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渐完善, 会计准则执行的地位日益凸显,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机制的建设应当并举 (冯淑萍, 2001) , 甚至由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产生高质量的财务披露, 从某种程度上讲, 会计准则的执行比会计准则本身更重要 (姜英兵, 2004)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 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继续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 2006至2014年3月, 财政部会计司新发布了3个具体会计准则, 修订了4个具体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处于频繁变化之中;另一方面, 会计准则中隐性知识的比重上升, 原则性描述大量代替量化标准, 需要会计准则执行人员予以更多的职业判断, 而这些职业判断中则蕴含着伦理属性, 会产生伦理效应。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地位日益凸显, 对其进行有效的构建与完善成为必需, 而对会计准则执行制度进行安排的时候, 伦理问题也亟需纳入到考虑之中。
一、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与伦理理念连接媒介:会计信息生成行为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确保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制定者的要求, 被会计准则使用者正确使用的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安排, 其实质是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制度约束。而会计准则执行作为一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 其实质是生成会计信息的会计行为。因此,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被认为是使得会计信息生成这一会计行为遵循会计准则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由于会计行为目标是会计目标和会计行为主体动机两者互动均衡的结果, 这意味着会计信息生成这一会计行为目标的实现受制于会计行为主体动机, 而会计行为主体的动机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进而对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产生影响, 最终会产生伦理效应。这是因为:按照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 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行为意向是行为动机的重要体现, 它是行为主体的主观态度和周围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在会计信息生成行为中主要承担周围环境的作用, 会计行为主体的主观态度是其伦理考虑的结果, 两者综合作用, 形成了会计行为主体的行为意向。此外, 由于主观态度和周围因素还可以相互转化, 周围因素累积会转化为主观态度, 而主观态度在传布后, 也会积累成周围因素。因此, 由于周围环境和主观态度的可转化效应, 无论在周围因素还是在主观态度中, 均存在着伦理因素的影响,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中也存在着伦理理念。
综上所述,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与伦理理念之间存在着如下逻辑关系:会计准则执行是生成会计信息的一个会计行为过程, 这一会计行为目标的实现受制于会计行为主体的行为意向, 而该行为意向是会计行为主体主观态度和会计准则执行机制这一主要周围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主观态度和周围环境可以相互转化, 伦理因素也作用于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和伦理理念通过会计行为这一媒介, 二者进行了连接。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二、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构成要素
国内外学者对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见解。欧洲会计师联盟 (1999) 认为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应包括清晰的会计准则、及时的解释和应用指南、法定审计、监管者的监督、有效的惩处。Hope (2000) 认为应包括审计耗费、内部人交易法、司法效率、法律规则、股东保护。欧洲会计师联盟 (2001) 认为应包括: (1) 自我执行:财务报告的准备; (2) 财务报告的法定程序; (3) 财务报告的批准; (4) 机构的监督; (5) 法院:诉讼与惩处; (6) 公众与媒体反应。王开田 (2001) 认为应建立科学的会计规范实施机构、建立科学的会计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格的会计规范实施惩罚机制、建立执行会计规范的奖励机制。姜英兵 (2004) 认为应包括自我实施 (信誉机制、公司治理、媒体监督) 、强制实施 (独立管制、司法诉讼) 、制度支撑。庄智华 (2005) 认为应包括公司内部会计运作机制、内部公司治理机制、法定审计、法律的保证、法庭执法、机构监管系统、声誉和道德机制。刘慧凤 (2007) 认为应包括自动实施机制、威慑机制、监督机制、支持机制、激励机制。林钟高等 (2007) 认为应包括自我执行机制 (包括信誉机制、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媒体监督) 、第三方私人执行机制、公共强制性执行机制。陈志斌等 (2007) 认为应包括检查监督机制、 (经济、政治、法律的) 奖惩机制、信誉机制。在上述观点中, 有些属于准则制定层面的 (比如清晰的会计准则、及时的解释和应用指南) , 本文不对其予以考虑;而有的实质上是同一种构成要素的不同表述 (比如信誉机制、声誉机制等) 或者是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容重叠 (比如激励机制、奖惩机制) 。综合上述观点, 本文将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界定为四个构成要素:自动实施机制、检查监督机制、奖惩机制、支持机制, 并从会计信息生成行为意向视角分别从伦理角度对这四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三、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构成要素伦理思考
(一) 自动实施机制的伦理思考
会计准则的自我实施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对象、会计准则执行机构、内部会计运作机制和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四个方面。现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阐述对自我实施机制的伦理思考。
(1) 会计准则对象的伦理思考。会计准则对象在执行准则的过程中有两种选择:接受或者拒绝。会计准则对象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准则既定目标的实现, 其对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是影响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会计准则对象其是否认可会计准则的原因也是有所区别的, 比如基于盈余管理、为了符合上市条件、实现经营的高外向度等原因, 企业可能会认可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比较大的会计准则, 这样便于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达到特定的目的。即便是在均具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达到特定目的的动机下, 不同的会计准则对象对会计准则的态度也有所差异。实证研究表明:有的会计准则对象倾向于选择规则导向型会计准则, 认为在规则导向型会计准则下, 更容易确定出满足管理层动机需要的、精确地临界会计数值 (Kang和Lin, 2011) ;有的会计准则对象倾向于选择原则导向型会计准则, 认为该导向型下的会计准则由于不能提供一个完善的体系以限制管理层在会计准则执行中的原则判断, 更易于进行会计政策选择 (W·stemann和W·stemann, 2010) 。可以看出, 会计准则对象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后果性, 需要内在的伦理约束规制会计准则对象的主观态度。会计准则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 其在会计准则的接受范围、接受程度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终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因此, 会计准则对象的伦理约束主要是针对管理层而言的。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认可程度是利己动机 (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和利他动机 (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等) 博弈的结果, 在这一博弈过程中, 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会计伦理的调节, 管理层伦理水准的加强成为必需。管理层伦理水准的培育应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管理层会计伦理主观态度的培养。管理层应具备会计伦理精神, 遵守会计伦理制度, 并能长期坚持会计伦理之路。第二层次为会计伦理态度向周围因素的转化。由于主观态度和周围因素具有共构性, 管理层会计伦理主观态度在经过广泛传播后, 可以转化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周因素, 再反馈给会计伦理主观态度。而周围因素的存在具有持续性, 可长期作用于会计伦理主观态度, 这样的话, 管理层伦理水准的高水平维持成为可能。
(2) 会计准则执行机构的伦理思考。会计准则的执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机构和人员, 健全的会计组织机构和合理的会计人员配备能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由于自觉伦理意识和伦理行为需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支撑, 若欲通过制度安排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则尽可能压缩违背伦理的行为空间是理性选择, 通过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可以实现压缩违背伦理行为空间的目的。
其实现路径如下:首先, 制约平台的搭建。为实现压缩违背伦理行为空间这一目标, 应搭建可以起到制约压缩作用的平台。在进行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时, 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基于内部牵制原则, 做到会计机构内部不相容职务分离。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 法律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基于伦理层面的自我约束成为必要的补充, 而伦理自我约束具有主动性和主观性, 在尽可能限制违背伦理行为空间的情况下, 伦理自我约束主体坚守伦理标准的主动性和主观性将大大增强。其次, 依赖路径的选择。通过健全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合理会计人员的配备, 使得伦理自我约束主体进入坚守伦理标准这一路径, 这一既定路径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强化, 形成正向的路径依赖。最后, 飞轮效应的实现。长期的积极的、正向的路径依赖, 会形成良好的发展惯性, 起到正反馈作用, 通过惯性和冲力, 产生飞轮效应, 即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额外付出, 伦理坚守形成良好的循环。此外, 在压缩违背伦理空间的同时, 可对会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会计人员予以必要的伦理培训, 培养其正确的伦理思考方法, 鼓励和引导伦理行为的产生。
(3) 内部会计运作机制的伦理思考。内部会计运作机制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 众多独立要素在各个方面进行着相互作用, 内部会计运作主体需通过相互合作达到与内部会计运作机制的匹配。由于内部会计机制运作主体的相互合作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重复性博弈、非完全理性行为人的存在, 均可能达成合作, 但这一合作是非稳定的, 很容易违约。因此, 合作性伦理精神的存在则成为必需。合作性伦理精神是对内部会计机制运作主体合作行为进行引导的精神层面内核, 通过协同行为的伦理约束实现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合作性伦理精神的培育路径如下:首先, 优化组织伦理文化氛围的营造。伦理文化是伦理价值观的载体, 具有协作性的特点, 可以通过影响内部会计运作机制主体的心理和意识、调节各个主体的行为, 增强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全面提升组织成员的伦理道德素养, 最终实现各个主体内部之间的基于伦理基础的相互协作。接着, 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伦理行为准则的制定。伦理行为准则的约束性较强, 使得内部会计机制主体的行为导向有伦理标准可依, 并能够对其行为进行标准检验, 在存在伦理违规的情况下, 能够及时发现, 并予以纠正, 使得每一主体记住其自身过去的状态和反馈相关的信息, 达到遵守伦理约束这一确定的目标定向, 起到适定性的作用效果。最后, 成立伦理道德约束机构。若伦理道德约束机构作为一个正式组织存在, 它将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和相应的机构、职能和成员的权责关系以及成员活动的规范, 通过意愿协作、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进行组建、运行, 具有效率逻辑。作为正式组织存在的伦理道德约束机构将比依靠情感逻辑约束的非正式组织更能保证内部伦理行为准则的执行。
(4) 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伦理思考。公司内部会计运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依赖于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结构设计和功能配置。我国现代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中隐含一些伦理困境:董事会独立性欠缺、监督机制效用未充分发挥、内部人控制等, 均为违背伦理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空间。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委托代理关系, 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 代理人行为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产生伦理违背问题。而且,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 使得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 完全契约的拟定是不可能的, 不完全契约则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 这意味着完全压缩违背伦理行为空间是不可能的。
鉴于此, 伦理自我约束则应成为必要的补充。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伦理自我约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企业目标的伦理化。若在企业目标的构建中融入伦理元素, 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主体作为企业目标的主要践行者, 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伦理约束。比如, 一个以“保证顾客满意”为经营目标的企业, 由于其经营目标中融有伦理元素, 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 也实现对其自身的伦理约束。第二, 伦理型管理者的培养。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领导者, 由于“羊群效应”的存在, 其行为会被其他员工效仿, 伦理型管理者的培养对整个企业良好伦理氛围的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 交易成本的伦理代偿。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该关系的存续需要依靠交易成本而维持。由于伦理道德可以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进而对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产生影响, 伦理道德可以对交易成本起到代偿作用, 即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可通过伦理道德代偿交易成本实现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主体的自我伦理约束。
(二) 检查监督机制的伦理思考
检查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以对会计准则执行效果进行控制, 但由于会计准则职业判断空间的存在, 检查监督主体和被检查监督主体会产生规则诱致性合谋;或者检查监督主体和被检查监督主体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而进行会计造假, 产生违规性合谋。无论哪一种合谋, 均违背伦理行为, 检查监督主体独立性中的“伦理关系”独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二者的合谋。所谓伦理关系独立是指检查监督主体在与被检查监督主体发生伦理冲突时, 能保持伦理精神上的独立性。
伦理关系独立性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独立伦理人格的培养。检查监督主体的人格以伦理道德为支撑点, 以内心的道德命令 (义务、责任感等) , 驱使其遵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事。第二, 会计伦理等级评价制度的构建。相比于企业内部检查监督机构, 外部会计伦理评级机构在伦理精神上具有较强的对立性, 将会对企业形成一种外部压力, 倒逼企业遵照伦理制度。按照信号传递理论, 伦理评级机构的评级信息将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企业为了提升其伦理级别, 将会注重其自身的伦理建设。第三, 信息不对称的规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代理人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信息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这些问题。在对会计伦理信息进行规范的基础上, 通过对外披露, 以便于因出于自身利益保障而具有较强伦理精神独立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外部监督。最后, 会计伦理道德鉴证服务的开展。会计伦理道德鉴证服务会提升企业的审计鉴证成本, 但由于伦理道德对成本具有代偿性, 即可以通过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升谋求额外收益以补偿审计鉴证成本。而且, 由于开展鉴证服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其在与企业的伦理关系上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其鉴证结果更易得到信息使用者的认可。因此, 通过开展伦理鉴证服务, 保证会计伦理信息披露的披露质量和认可度, 从而达到规范会计信息生成行为的目的。
(三) 奖惩机制的伦理思考
奖惩机制是制度发挥效率的基础, 对某一特定主体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作用。奖惩制度的安排应具有合理性与公平性, 否则其非但不能通过奖惩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反而会由于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与不公平催生新的伦理问题, 对会计准则执行者的伦理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按照激励理论中过程学派的观点, 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通过制定一定目标影响人们需要、激发人们行为的过程, 这意味着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对参与主体进行目标导向的过程。鉴于此, 在进行奖惩机制构建时, 首先应有一个合理的激励目标———实现基于伦理要求的会计准则执行, 然后根据目标实施有效的目标行为, 在确定目标行为的基础上, 实施有效的目标导向行为。按照目标导向理论, 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应交替运用, 当一个目标实现后, 应适时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 以便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导向过程, 从而使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使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 奖惩机制才能实现其预期的激励作用。因此, 奖惩机制的激励效应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通过层级目标的递进性实现, 使得会计准则得以有效执行的动机强度得以高水平维持, 实现对会计准则执行主体的内部行为引导, 使其朝着预期伦理价值的方向运行。此外, 奖惩机制的构建, 使得伦理行为具有了成本收益的量度, 积极伦理行为是否得以产生, 主要取决于某一特定伦理行为的收益与成本的衡量, 若收益大于成本时, 伦理行为将朝着正面的方向前进, 使得伦理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四) 支持机制的伦理思考
由于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不可执行性, 其需要附加一种额外的执行机制 (姜英兵、严婷, 2012) , 即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在对会计准则执行进行制度安排时, 支持制度的安排成为其他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补充。由于伦理环境的营造是对会计准则执行影响范围最大的管理行为, 且会计准则执行的主体主要是管理层和会计人员, 因此, 伦理管理的重心应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 以通过人力资源的伦理管理实现良好伦理环境的营造。
在构建相关的以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为核心的支撑机制时, 应基于伦理角度进行架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利益相关者均在制度制定中具有话语权, 这样可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约达到伦理的最佳均衡, 避免制度因伦理失衡而导致其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第二, 制度的适时更新。若支持制度更新缓慢, 会造成制度与现实脱节, 导致伦理的失衡, 应及时对制度进行更新, 适时约束各利益方, 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第三, 支持制度的全面性建设。构建全面系统的支持制度, 最大限度的限制非伦理行为的空间, 尽可能将会计行为均置于法律法规或职业道德准则之间的约束之下。第四, 制度定位的战略性。由于支持机制作用的广泛性与长期性, 支持制度应立足于战略层面进行设计。通过制定具有支持性的伦理战略制度, 使其得以有效实施并予以评价, 以保证对会计信息生成行为约束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保证会计准则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 在进行相关制度安排时, 应将伦理思想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有效避免因伦理层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会计准则不能得以有效实施。
准则执行机制 篇2
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廉政准则‡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虎纪发„2011‟31号)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对•廉政准则‣贯彻执行情况开展了自查自纠,现就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部门贯彻落实情况
(一)组织学习宣传•廉政准则‣的情况
1、开展了一次专题学习。我局坚持把•廉政准则‣作为单位党组和单位党员干部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局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全文,对“8项禁止52条不准”进行逐条逐句的学习,学深学透,把握实质,达到熟知会用,准确把握•廉政准则‣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切实增强贯彻执行•廉政准则‣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
2、组织了一次知识测试。根据市纪委要求,于2011年9月中旬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开展了党员干部积分制廉政教育网络系统网上廉政知识测试活动,学习贯彻•廉政准则‣。通过答题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营造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良好氛围。
3、开展了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贪欲之害‣、•学廉政准则做廉政模范‣廉政准则情景剧等电教片,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和职工学先进事迹、做廉政表率,促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遵纪守法、廉洁从政意识,切实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纪律保证。
4、认真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和风险排查活动。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认清自己的岗位职责、手中权力面临的风险、滥用权力的危害,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廉政风险意识、岗位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党性纪律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全面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质。
5、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局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大小会议,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了社会
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勤政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丰富质监机关文化生活,激发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信念,积极工作,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思想氛围。
(二)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情况
认真开展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督促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和其它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未发现我局党员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现金、违规多占和买卖住房、利用职权委托理财或获取内幕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纪问题。
(三)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信访举报及案件的受理、核查、查处情况
公开了政风行风举报投诉电话,目前未收到纪检监察部门或管理服务对象反映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信访举报投诉。
(四)建立健全•廉政准则‣相关配套制度措施及围绕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清理相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情况
1、防范体系建设
按照市纪委•关于在全市开展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年”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和技术执法行为,严密检验检测程序,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全局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水平,建立起以制度建设、自觉执行、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为一体的反腐倡廉建设防范体系。制修订公开办事、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及违反行为规范的处理规定、不正之风举报受理制度、服务热线受理、行风监测等26项纠风工作制度,制修订效能监察、一次性告知、投诉件转办督办、行政案件回访制度、政风行风建设承诺公示等14项行政效能制度,制修订行政管理、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12项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立了包括机构管理、党风廉政、行政效能、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等方面在内的60多个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
可循,有制可依,做到了工作有遵循,行动有制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理工作的良好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机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建立和完善技术执法责任制,坚持权责一致,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续继有效落实“抽检分离”制度,通过编制盲样、复审检验结论等措施,确保检测结论科学、客观、公正,切实实行“查处分离”、“收缴分离”制度,防止发生工作责任风险。通过开展技术执法各项活动的制度建设,对抽样、送样、登记、分发、检验、检测、出具报告、签字、审批、备案等各项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实现技术执法工作的每个步骤、各个环节都有制度保证。
2、监督体系建设
局党组从实际出发,在规范制度的前提下,纪检监察工作贯穿于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一是认真开展“五访五防”活动。即一访监管对象,防止滥收乱罚;二访党委政府,防止工作无为;三访人大政协,防止民怨积累;四访纪委检察院,防止违法违纪;五访新闻媒体,防止形象下滑。通过“五访五防”建立评议监督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在有效监督下运行。二是强化监察,提高效能。局纪检组多次对机关各股室及技术机构干部职工上下班、工作状态、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加大了问责力度。三是坚持推行“阳光质检”。组织开展编制职权目录工作,制作流程图。突出群众关心、社会关注、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重要事项,通过设立公开栏、网上公开等形式,实施检务公开,重点公开办公办事、行政执法的依据、程序、内容、权限、时限和结果,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依据和标准等,使行政权力得到了有效监督,同时也方便了群众办事。四是建全监督平台。公布了质量技术监督行风举报电话,设立廉政举报箱,拓宽了监督领域,做到权力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不但对全局干部职工8小时以内进行监督,还对8小时以外进行监督,依法行政得到了有效保证。
二、党员领导干部执行情况
(一)围绕遵守“八个严禁、52个不准”进行对照检查、自查自纠的情况
局领导干部认真对照•廉政准则‣的“八个严禁、52个不准”进行了自查,召开了1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听取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在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对反腐倡廉自律情况做出深刻剖析。局班子成员认真对照检查自身在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作风建设、工作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经对照检查,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利用工作之便向被检查单位及服务对象推销产品,参与有偿中介活动;没有利用工作之便收取被检查单位及服务对象的礼品、礼金、各种有价证券,或以权谋私搞交易;没有个人或经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或利用职权为亲友经商提供任何方便条件;不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等行为。
(二)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情况
严格落实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了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工作,将领导干部个人工资金收入、住房、配偶子女从业投资等情况逐项登记上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客观约束力。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填报了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剖析
虽然局党组班子开展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党员领导干部能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等各项规定。但廉政建设任重道远,相关的制度及监督制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职人员的执法行为需进一步规范。
(一)排查出来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不够系统,重事务,轻学习。认为身处基层主要是抓好工作落实,并且觉的在廉洁从政方面没有问题,一切腐败的东西都离自己很远,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因为认识不足疏于学习、事物繁忙难以集中时间学习、学习缺少系统性等问题。二是创新服务的做法不多,为企业、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够,尤其在创新服务方面往往浅尝辄止。三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机关工作仍然存在重布置、轻检查的现象;因质检体制的影响,政事不分现象现实存在;机关人员仍存在精神状态不够饱满的现象,工作秩序有的混乱;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考虑员工切身利益方面还不够。四是分管、分工工作的深度融合不够,综合素质与履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部门配合、与企业协调、跟地方党委政府沟通方面还不够到位。四是自律与他律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队伍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时有松懈现象,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尚未得到及时遏止;因宣传、解释、沟通的不及时、不到位,企业对现行质监法律法规和收费标准不能及时把握,对质监收费问题时有反映,等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是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还不够;对质监工作规律、发展战略、改革方向等问题研究不深,对新形势、新情况分析不够透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质监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尤其在正确摆正和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上,观念尚需进一步转变。
二是改革创新力度还不够大。在推行质监运行机制改革方面,担心在利益分配、人员配置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会影响正常工作,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矛盾,影响团结和稳定;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求稳怕乱,创新力度不大,在内部管理、党风廉政等制度建设中,改革步伐不快,纵深推进力度不大。
三是工作方法还不尽科学。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采用运动式方法多,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方面措施较少。在部署工作时,提原则要求多,分类指导少;统一要求多,区别对待
少;微观抓得多,宏观考虑少。在深入基层调研、摸实情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致使有些工作方式不够科学,不能完全适应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在谋划大局、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抓主要矛盾等方法的运用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工作措施落实缺乏刚性。执行机制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够,有些好的制度、措施未能完全执行到位,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缺乏对执行情况的指标考核;部分规章制度动态跟踪修改步伐未能及时跟上,指导工作不能完全满足基层、企业的需要。
四、今后改进措施
下一步我局将采取以下措施继续贯彻执行•廉政准则‣,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一是勤奋学习,钻研业务,精诚团结,协调配合,努力创建学习型、和谐型机关;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求真务实,恪尽职守,牢记使命,改进作风,切实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创建务实型、服务型机关;三是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廉政责任制,严格自律,廉洁奉公,努力创建廉洁型机关,构建廉洁风险防控的机制;四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加大行政问责和过错责任追究力度,构建权力行使的制约链;五是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管理制度,狠抓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努力构筑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预防腐败体系,构建规范有序的制度链和制度执行链;六是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督促执法人员进一步改进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廉政勤政。
准则执行机制 篇3
摘 要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会计报告等方面所做出的一种规范,以促使经济主体提供相关可靠、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本文对国内外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的现状作一概况性分析,以为今后进行会计准则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国内外 会计准则 执行机制
会计准则在缓和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和供给的利益冲突、保障财务报告的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财务报告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要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会计准则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国外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现状
1.国外机构的研究报告
最早关注会计准则执行机制问题的是欧洲会计师联盟。1999年,欧洲会计师联盟发布了《欧洲财务报告战略》的讨论稿,指出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十分重要,提出了一个良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应包括:清晰的会计准则;及时的解释和应用指南;法定审计;监管者的监督;有效的惩处。并最终认为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由正式执行机制和非正式执行机制两部分构成。2000年,美国证监会(SEC)发布《关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公告》,强调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撑系统对于形成一个真正透明、可比的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性。欧盟(欧共体)委员会于2000年发布了《欧洲财务报告战略:前面的道路》,该报告认为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对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非常重要。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于2000年指出,一个全球性的实施机制有助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实施。美国国会出台的《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所提出会计信息治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强化财务报告相关的制度体系,尤其是会计准则强制实施的正式制度体系。2003年,欧洲证券委员会下属会计标准实施分会提出了在欧洲协调制度性监管体系的21条原则等。
2.国外学者的研究
Kristina Hope(2000)指出,许多组织都涉及到提高和协调世界范围的会计准则的执行。其中的一些組织认为,缺乏一个全球性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在2001年1月发表的一份题为《一个英国特有的机构一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对英国会计准则执行的贡献分析》的研究报告,对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在英国财务报告监管框架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较高评价。Rahman.M.Z.(1998)关于会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的报告指出,由于缺乏恰当的执行机制,公司常忽视本国或国际会计准则,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会计实务。Chris lambert和Cecilia lambert(2003)在调查了东南亚国家向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的进程后指出协调的速度应与执行机制的发展状况相匹配。Ball、Robin和、№(2003)通过调查一些东亚国家,发现除了会计准则,其他制度的结构都会影响财务报告系统的成果。
二、国内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的现状
2003年,冯淑萍在《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中指出,会计标准本身的国际化与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应当并举。近年来证券市场中出现的造假都与有没有效执行会计标准有关。当前我们除了加快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之外,应当花大力气加强会计监管工作,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确保会计标准的有效执行。王跃堂、孙铮等(2001)在《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一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中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会计改革建立高质量的会计标准,离不开执行机制的改革提供有效的标准执行支撑系统。王跃堂、赵子夜(2003)指出,有效的会计判断执行机制对会计判断的支撑作用。张燮(2002)以上市公司产权结构为分析起点,论述了建立有效执行机制的重要性及在我国在此方面的缺陷和解决途径。潘立新(2002)在《我国会计规范实施机制的缺陷分析》中指出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强是会计规范实施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提高会计规范的实施效率需要方方面面的制度配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是提高会计标准执行效率的支撑系统。刘玉梅(2003)在《完善企业会计规则执行机制的思考》中认为在会计规则执行机制建设中首要的一点应该加大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加大惩罚力度是我国建设会计规则执行机制中关键的一环。姜英兵(2003)在《论会计准则的实施与激励性管制》中将机制设计理论运用到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中去,指出激励与管制的融合是会计准则有效实施的保证。其在“会计标准的实施:制度分析"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及其他国家企业所出现的会计造假问题并不能说明会计准则存在问题,绝大多数的会计造假都是未能有效实施会计准则的结果。洪剑峭、娄贺统(2004)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会计准则导向的选择和会计执行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会计准则导向的变迁应该与具体的执行机制环境相适应。李斯和(2004)在《完善新会计核算规范执行机制的思考》中指出要妥善解决“新规范”的执行问题,首先应加大“新规范"执行的监管力度。其次加强“新规范"体系构建和宣传力度。刘慧凤(2007)在《企业会计准则强制实施制度效率的二元分析》中将会计准则强制实施制度与会计准则执行行为直接联结,认为应当建立具有一定威慑力的法律制度体系,同时,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必须通过会计信息需求激励机制和企业公司治理中的自我执行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三、结语
会计准则的执行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普遍关注,从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会计国际协调以及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体系等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的研究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虽然也有学者谈到了准则的自我执行和强制执行相结合能发挥有力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我国执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率的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1]CESR.Standard No.1 on Financial Information: Enforcement of Standards on 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Europe. 2003.
准则执行机制 篇4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趋同的过程。各国和地区向IFRS趋同的方式和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使用IFRS或只是对IFRS略加修订, 如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二是参与制定IFRS并同时参考IFRS修订本国会计准则, 如中国、印度;三是继续使用本国会计准则并努力使会计信息与IF RS相似, 如美国、日本。截至目前, 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上市公司采用IFRS。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能否实现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改善资本市场信息传递质量、便利跨国资本流动等预期目的, 关键在于准则的执行效果。本文分析了全球学者对会计准则趋同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论文均刊登在知名学术杂志或网站。鉴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不完善, 政府管制较多, 为较全面地反映IFRS在全球应用的效果, 本文选取的研究成果在地域上包括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 也包括中国、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包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可比性、财务分析师预测准确度、公司高管薪酬、公司信用评级、审计费、国际投资等方面的效果, 并分析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对趋同效果的影响。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效果
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最重要的特征是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国内外学者从价值相关性、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盈余持续性、损失确认及时性、可比性等角度研究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并延伸分析了趋同对资本市场的其他影响。
(一) 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
1. 采用IFRS对盈余信息质量的效果不一致。
IFRS和美国GAAP是目前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会计准则, Jerry Sun (2011) 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 (所在国已强制执行IFRS) 与美国本土公司的配对研究发现, 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在盈余目标实现、盈余持续性方面有显著改善。Agoglia, Doupnik和Tsakumis (2011) 对原则导向 (IFRS) 和规则导向 (美国GAAP) 的对比分析发现, 原则导向准则下会计盈余信息质量更好, 但高效的审计委员会能有效减少规则导向准则的负面影响。
但是, 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盈余信息质量无明显的改善作用。Edilson Paulo (2013) 对欧盟和巴西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 采用IFRS前后, 欧盟和巴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显著改善。Ahmed (2013) 对从2005年开始强制执行IFRS的20个国家与未采用IFRS国家的比较研究显示, 执行IFRS的公司在收入平滑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明显增多, 损失确认则相对滞后, 但两类公司在实现盈利目标方面无明显差异, 无证据显示采用IF-RS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Liu (2013) 对加拿大487家公司的研究发现, 强制采用IFRS后, 上述公司的盈余质量并未改善;对于采矿业公司, 其盈余质量甚至有所降低。
2. 自愿和强制采用IFRS效果对比。
Clare (2011) 认为, 强制执行IFRS公司的盈余信息比自愿采用IFRS的公司更受市场关注,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跨国会计信息转换更便利。Christensen (2008) 的研究表明,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仅局限于积极采用IFRS的公司。但Aksu (2012) 对土耳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 强制或者自愿采用IFRS均提高了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 均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3. 欧盟各国执行IFRS效果存在地域性差异。
Peter (2011) 、Soderstrom和Sun (2007) 的研究均发现, 欧盟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不一致, 采用IFRS后的会计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准则质量、司法体制和政治体系、财务报告动机。Senteney (2011) 对东欧和西欧国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比分析发现, 执行IFRS均提高了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 但东欧国家采用IFRS受益更多。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即使在欧盟、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法律监管严格、市场机制成熟、会计实务与IFRS相近、准则转换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 采用IFRS并未一致改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差异和IFRS的原则导向型导致会计处理上的弹性削弱了准则的实施效果,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管理层的动机对会计信息质量也有重要影响。IASB等机构应把精力放在协调管理层的动机和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而不是仅推动会计准则趋同。
(二) 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
大部分学者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增强跨国会计信息可比性有促进作用, 但各国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差异影响了会计准则的可比性。Barth, Landsman, Lang和Williams (2012) 对IFRS与美国GAAP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研究发现, 外国公司采用IFRS后, 其会计信息与美国公司更有可比性, 尤其是对于强制执行IFRS且监管严格的大陆法系国家。Brochet (2013) 对英国公司的研究发现, 强制执行IFRS增强了财务报告可比性, 减少了公司内部人利用内部信息寻租的机会, 改善了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Steinbach和Tang (2014) 认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能降低各国会计准则差异引起的会计信息额外加工成本, 增强了跨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过, Ulf (2012) 对欧盟的研究发现, 强制采用IFRS对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有积极作用, 但未显著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三) 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ACCA (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2013) 对2003~2009年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 与IFRS趋同提升了会计盈余信息相关性。但只有存在其他激励因素的时候, IFRS趋同才可能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这些因素包括: (1) 高度依赖股票市场融资; (2) 不受政府直接控制, 难以获得政府补贴; (3) 地处欠发达地区; (4) 外资属性明显; (5) 制造业企业。研究认为, 要发挥趋同的效果, 必须要持续完善财会行业的法律环境和监管机制。
Liu, Yao, Hu和Liu (2011) 对我国上市公司2005~2008年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发现, 与IFRS趋同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所减少, 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提高;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实行新会计准则后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程度不如其他上市公司。
吴革、刘经纬、陈曙光 (2013) 对我国2000~2011年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 2007年起新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
(四) 对财务分析师的影响
1. 采用IFRS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和可比性增强, 改善了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质量。
Cheong (2010) 对亚太地区 (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新西兰) IFRS趋同前后财务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比较研究发现, 向IFRS趋同减少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偏差, 采用IFRS能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强制采用IFRS与自愿采用IFRS对分析师的影响有所差异。Horton (2013) 发现, 强制采用IFRS能有效降低资本市场的预测误差, 且误差减少的幅度和当地GAAP与IFRS的差异情况密切相关, 但自愿采用IFRS对降低预测误差的效果不明显。
2. 会计准则趋同对国内、国外分析师的影响程度不同。
Tan (2011) 的研究显示, 强制执行IFRS提高了国外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准确度, 执行IFRS有利于吸引本国熟悉IFRS的财务分析师的注意, 但本国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度无明显改善。
3. 外部监管环境和上市公司的披露动机对财务分析师有重要影响。
Byard (2011) 对欧盟强制执行IFRS国家的研究发现, 在法制监管严格且本国原有会计准则与IFRS差异较大的国家, 分析师的预测误差和预测结果分散度才显著减少;而在法制监管松懈但本国原有会计准则与IFRS差异较大的国家, 分析师预测误差的减少与上市公司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动机正相关。
(五) 对国际投资的影响
Annita (2012) 对全球资本市场的研究发现, 在法制监管严格且当地GAAP与IFRS的差异较大的国家, 采用IF-RS增加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Chen, Ding和Xu (2014) 对OECD 30个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表明, 与IFRS趋同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信息处理成本, 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该影响对于采用IFRS前本国GAAP与IFRS差别较大的国家尤为显著。Tan (2011) 的研究也表明, 强制执行IFRS有利于吸引国外投资者, 尤其是所在国同样执行IFRS的外国投资者。Lawrence (2012) 对124个国家从1996~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 采用IFRS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更多海外投资。
(六) 对上市公司的其他影响
1. 对上市公司高管的影响。
Ozkan (2012) 的实证分析表明, 欧洲大陆采用IFRS后会计盈余质量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提高, 有利于高管薪酬合约的执行。Wu和Zhang (2010) 的研究发现, 强制采用IFRS后会计信息可比性增强, 欧洲大陆上市公司在评价CEO业绩时更注重分析国外竞争对手的会计信息。
2. 对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影响。
Wu和Zhang (2009) 对穆迪信用评级与上市公司会计错报行为的研究发现, 自愿采用IFRS或美国GAAP公司的信用评级对会计错报更敏感;而对于强制执行IFRS的公司, 只有当法律监管严格时才检验显著。Ann (2013) 的研究发现, 采用IFRS后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的信用评级明显提升, 尤其是所在国原有会计准则与IFRS差别明显或者所在国法制监管松懈、投资者保护不到位的公司。
3. 对公司审计费的影响。
Kim (2012) 对欧盟的研究发现, 强制采用IFRS会降低审计费, 在法制健全的国家, 审计费的降低更明显。采用IFRS后, 审计复杂性增加导致审计费上升, 但财务报告质量改善则导致审计费减少, 总体而言, 采用IFRS会减少公司审计费用。Emmanuel (2013) 对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 在采用IFRS的过渡期, 审计费额外增加8%, 而且小公司审计费增加的幅度更大;审计复杂性越高的公司, 向IFRS转换的成本越高。
三、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对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影响
(一)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内涵
IASB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Paul A.Volcker (2001) 指出,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依赖于会计准则、会计与审计实践、立法与管制这三大支柱, 而后两部分可以归纳为会计准则的实施问题。欧洲会计师联合会 (2001) 将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界定为六个层面:自我执行 (财务报表编制) 、审计 (审计师的独立性与专业素质) 、对财务报表的批准 (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的把关) 、制度化的监督体系 (证券交易所、证监会或民间审查组织等) 、诉讼, 以及公众和媒体反应与监督。本文认为,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应包括五个层面: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外部审计、法制环境、机构监管、声誉与道德文化机制。
(二)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影响作用
1. 对IFRS在全球执行一致性的理论分析。
Ball (2005) 认为, “由于大部分影响财务报告的政治和经济因素是区域性的, IFRS的执行机制也缺乏世界范围内的有效监管, 因此IFRS在全球执行是不平衡的。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国际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执行是IFRS唯一致命的弱点”。Nobes (2006) 指出, 欧盟强制使用IFRS并不意味着“国际会计”的终结, 实务方面的国际差异由于动机和机会的原因仍会存在, 其中动机来源于国家间会计体系的差异, 机会则产生于应用的IFRS版本及其翻译不同、IFRS提供的备选会计处理和会计估计等。Chen和Rezaee (2012) 认为, 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有促进作用;要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迫切需要审计准则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国际趋同。
2. 对发达经济体的检验结果。
Fox, Hannah, Helliar和Veneziani (2013) 以英国和意大利为例, 研究了在不同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应用IFRS的成本和收益, 认为会计准则制定者要重视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并考虑会计准则执行的成本和效益。Isabel和Curto (2008) 认为, 采用IFRS前, 欧盟内英联邦国家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优于欧洲大陆国家;采用IFRS后,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则主要受各国股东权益保护水平的影响;在全球推广应用IFRS要重视对股东权益的保护。
3. 对发展中国家的检验结果。
IFRS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市场机制和会计实务制定的, 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被动接受IFRS, 执行成本更高。姜英冰和严婷 (2012) 研究了制度环境对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 认为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法律保护越好、政府干预越少, 则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越好。Yeow和Nurmazilah (2013) 对马来西亚公司的研究发现, 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是影响IFRS执行效果的主要因素, 政府会计监管和外部审计也有重要影响。Fakhroddin, Bahman and Norman (2012) 认为, 准则复杂性、翻译差异、人员知识与素质、法律体制、市场机制、公允价值计量技术难以执行是影响伊朗执行IFRS的主要障碍。
四、结论与建议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渐进、曲折的过程, 要建立一套全球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 使全球经济从中受益, 必须改进准则制定过程, 更加重视准则实施成本与执行效果, 加快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国际协调。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意见及建议:
1.会计准则制订要更顾及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更重视各国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的差异, 更关注准则的应用成本。建立一套全球通用会计准则的成本可能是高昂的,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需要对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机制进行大范围的改革, 并对公司管理层、投资者、审计师进行教育培训 (Rezaee, 2010) 。研究表明, 自愿采用IFRS的经济效果总体上优于强制采用IFRS。IASB在制定IFRS过程中, 更关注准则制定或修订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重视管理层动机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增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重视准则执行的成本和效益, 使会计准则更具可操作性, 降低各国从本土GAAP向IFRS转换的成本。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要循序渐进, 既要追求形式也要注重实质, 要更重视准则的实际执行效果。IASB成立初期, 其运作和准则制定极少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但次贷金融危机发生后, 很多政府机构认为会计准则放大了危机对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影响, IASB的准则制定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政治博弈的影响 (Bengtsson, 2011) 。当前, IF-RS与FASB之间的协调和博弈直接决定未来国际会计准则的走向。一些国家和地区 (如部分非洲国家) 因此处于观望状态, 不急于采用IFRS。即使目前全球已有过半数国家和地区形式上与IFRS趋同, 受准则执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国家在整体或个别具体准则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未与IFRS趋同。例如, 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影响, 中国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与IFRS并未“实质性趋同” (Peng和Bewley, 2009) 。因此, 衡量各国会计准则向IFRS趋同的标准, 不应仅是准则制定层面的形式趋同, 还包括准则执行层面的实质趋同。
3.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需要各国建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并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英国、美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分别是原则导向型、规则 (目标) 导向型会计准则的典型。英国会计准则执行主要依赖于法律和组织上的保证, 而美国会计准则执行更依赖于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自律 (苏文娟, 2010) 。IFRS主要是基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强式有效资本市场背景制定的, 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借鉴英美经验的同时, 必须结合自身的制度背景、经济发展程度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 实现IFRS的本土化。同时, 各国会计、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强准则执行机制的国际协调, 特别是打击财务舞弊行为等方面的信息沟通与协作。
4.结合制度环境和发展现状, 我国应建立政府监管为主导、企业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目前, 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 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强, 执业质量良莠不齐;对投资者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薄弱, 对财务违规行为惩处不力;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不高, 声誉机制不完善。因此, 现阶段我国建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应加强财政部、证券交易所、行业监管部门等机构的外部监管,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 加强会计文化建设, 完善会计行业自律机制, 加大对财务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力度。
摘要:本文基于会计准则执行机制视角, 分析了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及资本市场的多重影响, 认为采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一定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还受到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管理层动机、法制环境、外部审计、声誉和道德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需重视准则的实施成本与执行效果, 结合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加快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参考文献
[1] .黄燕飞.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2] .苏文娟.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中英美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之比较分析.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 .Ahmed, A.S., Neel, M.and Wang, D.Does Mandatory Adoption of IFRS Improve Accounting Quality?Preliminary Evidence.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3;4
廉政准则贯彻执行自查情况 篇5
我*按照县纪委关于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学习,对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八禁五十二不准,逐条排查自查自纠,现将有关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根据要求,***及时召开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动员会,学习《廉政准则》内容,部署我***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的工作。
2、抓好学习培训。《廉政准则》人手一册纳入党支部学习内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廉政准则》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学习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的自觉性;
3、强化宣传教育。认真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运用简报、短信、知识竞赛、民主生活会、党课等方式方法,加强对了《廉政准则》的内容和学习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加强督查检查。把贯彻实施《廉政准则》与督促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相结合,督促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将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情况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贯彻落实,展开自查互查
我***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为契机,开展作风纪律整顿,主动开展自查自检。要求中层以上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实际和从政行为,按照《廉政准则》中“八个严禁”、“52个不准”的要求,进行逐条对照检查,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查找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廉政风险点。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开通举报邮箱等形式,征求干部职工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互查,并将自查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上报告的重要内容,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措施,认真纠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党员干部认为,《廉政准则》对于保证其廉洁从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自查和互查,我***领导干部没有违反“八个严禁”和“52个不准”的行为,未接到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信访举报,无任何案件受理、核查、查处等情况。
三、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浅谈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问题 篇6
摘 要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需要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作为基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一个制定得再完美的准则,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就形同虚设。因此,单纯强调准则质量的高低于事无补,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关键词 会计准则 执行 机制
一、会计准则执行的涵义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它也是对会计工作进行评价、鉴定的依据。所谓执行,辞海中给“执行”下的定义是:把政策法令或计划等所规定的任务付诸实行。在较多时候,执行被认为是一个管理学上的概念。在管理学上,执行的定义是指在人性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运作流程,同时设立目标与评估标准,明确奖惩规则,透过组织结构内外部的检查互动。推进人员的奖优惩劣及优胜劣汰,提高行动的速度和品质,确保目标的完美达成。根据管理学上对执行所下的定义,可以得出一个对有效执行的界定:一是执行的核心是完美达成目标的细节过程;二是执行的效果以速度和品质为衡量标准;三是人员是执行的中枢神经。把会计准则与执行的涵义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会计准则执行的涵义:会计准则执行就是在实务工作中,通过严格遵守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使会计信息反映出经济的真实,让会计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完善的行为过程。
二、会计准则执行的层次
会计准则执行存在着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层执行或者说外部执行,执行者是准则制定机构、政府监管机构及企业外部监管人员。会计准则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与制定出的准则质量以及准则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力度有很大关系。第二层次是中层执行,执行人员是企业或组织的管理层。会计准则执行得力与否,中层执行很关键。第三层次是底层执行人,就是会计主管和会计记账人员。他们是会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可以直接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会计准则执行要有效,这三个层次都必须执行到位。
三、会计准则执行的特征
会计准则执行是一个自我维系的系统。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系统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要有最佳效果。由于背离会计准则可能造成巨大危害,会计准则有效执行机制应保证其足够的执行效果。其二,应该是低成本的。由于执行的高成本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减少以及经理人对执行有效性预期的降低,因此在保證执行效果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降低执行成本。其三,存在有效激励。需将有效激励所提高的执行效果与所增加的执行成本综合考虑。最后,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从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现状来看,各种具体问题无一不与制度环境有关联。因此,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机制起到有效的支撑和扶助作用。
四、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经济学
姜英兵在《论会计标准的实施》一书中曾详细分析过,会计实际上是作为“制度”而不是纯粹的信息系统而存在的。而会计准则执行只是会计标准实施的一个部分。恰当的制度有助于降低复杂系统中的协调成本,有助于限制并消除人们之间的冲突,还有助于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因此,会计准则若要被有效地执行,首先在准则制定时就要符合制度的一般特征。会计准则执行就是一个保证会计准则能得到正确应用的制度安排。
(二)契约论
契约不能都自动顺畅实施,契约的实现必须要依靠相应的制度安排。“制度必须是作为博弈的均衡结果来维持的,而‘制定的’法律或标准只规定了诱发均衡的博弈外在规则的一个参数”。因为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因此,会计准则执行可以用契约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三)代理成本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有自身不同的利益目标,同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很可能会诞生损害或侵蚀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由此产生出了“代理成本”的问题。因为代理成本的存在对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将造成很大影响,而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提高会计准则执行的有效性,所以代理成本可以成为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基础。
五、新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新准则本身对执行的影响
新准则能否得到有效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新准则本身能否科学合理。一般而言,新准则本身对执行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1)新准则的稳定性。新准则的稳定性是指新准则一经制定出,就要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稳定性对于新准则执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如果会计准则频繁变动的话,实务界必然感到无所适从。每年都要使用出台的新准则,根本没有时间消化新准则的内容,不稳定的准则使得准则执行将变得难以衡量。(2)新准则的合理性。新准则要能正确地引导会计的运行方向,就要求新准则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会计规律,具有科学的性质。一项新准则如果不能反映客观经济情况,不符合大多数利益主体的愿望、利益和要求,那么这项新准则就缺乏合理性,直接影响它的执行效果。(3)新准则具体性。新准则的具体性是新准则能够转化为实际过程的关键。从我国目前会计队伍的现实状况看,要顺利推行新准则,新准则必须具体明确。如果准则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那么准则的执行效果就必大打折扣。
(二)新准则执行机构对执行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执行必须依赖一定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高素质的执行人员,要实现准则目标是不可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构是会计准则受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执行机构对准则执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组织机构是否合理和执行人员是否得力。(1)合理的组织机构。合理的组织机构是达到会计准则目标的组织保证,通常情况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以下三个要求。一是组织结构的布局要合理;二是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要协调;三是组织结构中的权责关系要明确。(2)合格的执行人员。会计准则执行人员的准则水平、行为意向和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会计准则执行的重要因素。合格的执行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准则水平、工作态度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要能够对会计准则进行有效执行,离不开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合格的执行人员。
(三)新准则环境对执行的影响
准则执行机制 篇7
一、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机制体系所具备的条件
(一) 落实执行部署, 强化责任意识
落实会计准则的执行部署和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 增强企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工作严格把关。做好财务渠道信息的整理, 总结性分析。现今企业的投资者往往都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掌握分析其企业的财务信息, 对企业进行初步综合评估的。另外, 企业领导要严格贯彻《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观念, 主动参与会计准则的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的监督, 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确保认识到位、工作到位。
(二) 完善企业内部制度
结合企业会计准则以企业的经营模式、特点、业务范畴要有针对性对企业内部制度加以改进、完善。脱离实践去机械般的套用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不利, 确保立足实际情况, 有计划、有目标的做好衔接工作。
(三) 重视内部控制
健全的内部控制。观测施行会计准则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 都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休戚相关。重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有效确保资产安全, 防范控制企业内部风险、徇私舞弊、结党营私的现象发生。
(四) 经验总结, 改进反馈
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 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而其间执行所存在的问题, 要及时想财务管理部门及时反馈信息, 不断总结符合与企业的会计准则的体系制度, 做出完善和相关改进。
二、企业单位财务规则调整与改进思路
(一) 完善企业核算制度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 予以严守把关。以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所改进符合企业的会计制度。设置“预提费用”, “待摊费用”等科目进行核算。
(二) 费用支出要明确
财务部门的费用支出, 包络企业内部的福利、员工奖励、修够基金等方面要和财政部门共同确立, 并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执行, 以确保其明确性。并符合会计准则制度的有关规定, 落实有效结余的分配方式,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 完善及改进会计报表问题
会计报表能能有效的对财务管理工作环节作出有效的财务分析。企业单位应参考会计准则相关内容作出实质性工作, 并制定财务报表分析总结报告。要求能涉及到企业的业务范畴内的相关地区的资产流金表、利润表、资产表的详细情况做以总结研究, 所有者权益变动要做以及时附注。附注应该充分、详细、及时补充信息和说明信息, 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内涵性和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促进资本市场的有利发展。
(四) 资本资金问题
企业资金的多元化以及其改革方向使企业资本金的保全制度和资本金的处理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按照企业会计制中以符合企业的净资产中的“资本金”去向, 核算其资本金业务范畴, 加大企业实体管理者对企业资产保值压力, 从而避免企业资产流失。
(五) 投资核算问题。
随着企业市场的多元化,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只规定了退外投资成本核算, 活对被投资企业的拥有空苦劝, 这就需要增加权益法核算内容。
(六) 注意总结内部会企业计准则制度
会计准则制度内容体系是个动态工程, 我们因该随时代变化, 随经济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 制定出适合企业本身的制度。对其进行修订补充。另外操作过程确保务实, 理论与实际要切实联系, 确保消除非真实数据的产生。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未来企业配套的措施都要以配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修订、实施、在修订、再实施, 包括法律法规, 会计人员的素质培, 政府机制及观念的强化等。
三、结语
会计体系的发展完善过程是需要实践总结、不断摸索, 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我们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 要做到及时性的补充, 予以做出改进与完善, 使其向更加科学、合理、健全的全面发展。
摘要:会计准则为规范企业核算工作有效促进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会计制度准则的体系构建对整个企业的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化企业需要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机制、体系, 理性化、科学化的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 并协同企业的塑形、文化理念、行业规章制度进行部署执行, 这对我国企业的运营发展很重要。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郭亦骏.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差异对比[J].财会月刊, 2009, (20)
[2]、欧阳爱平, 徐俭.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相关性质量分析——沪市A股2007年报数据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3]、刘慧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有效性探析[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08, (11)
准则执行机制 篇8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 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准则) , 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执行, 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2004]2号) 同时废止。那么执行一年多时间以来, 准则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在实施准则的过程中, 小企业有哪些困惑?执行效果如何?小企业对准则的评价如何?解密准则执行与效果, 通过准则的基本理论建设实践探讨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结构及内容, 无疑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综述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城市, 处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根据2011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 627个, 比上年增加610个;年平均从业人员68.1万人, 比上年增加8.7万人, 增长14.6%;总资产40 585 618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32 016 940万元, 利润总额1 681 794万元, 税金总额1 817 214万元。其中, 贵阳市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693个, 占全省19.11%, 年平均从业人员14.3万人, 占全省21%;其总资产9 299 574万元, 占全省22.91%;主营业务收入7 335 550万元, 占全省22.91%;利润总额367 036万元, 占全省21.82%;税金总额297 113万元, 占全省16.35%。本文以贵阳市小企业为调研对象, 以抽样调查方法, 以问卷、问询等形式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所属行业类型有制造业、商品流通、餐饮业旅游、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 并通过工商税务部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代为发放215份问卷, 收回209份, 剔除其中填写不完整视为无效的问卷8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01份, 有效回收率为93.45%。根据调研题目设计分类概述如下:
(一) 准则执行力的专业能力调研
1. 关于执行准则的专业群体调查。
调查表设计了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职称、学历等选项。由表1可以看出, 具有会计资格的调查对象占了90%,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占到了97%, 中高级职称占了63%,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5.5%, 说明贵州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专业执行力的主观能力方面较强, 详细数据分布见表1。
2. 关于准则执行的数量调查。
问卷设计了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等选项。从执行的量看,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占70%, 选用企业会计准则的占26.87%, 说明执行数量较为理想。
3. 关于准则执行的质量调查。
问卷设计了会计人员对执行时间、主要内容掌握情况等选项。结果显示, 知道执行时间的占91%, 而完全了解准则内容的只占32.84%, 说明准则执行过程及质量还有待提高。详见表2。
(二) 准则重视度及执行难易度调研
1. 关于准则执行内在动力与外在需求分析。
认为无外部需求压力的占80%, 领导不重视的占10%, 认为会计制度体系混乱的占13%, 准则实施难点的不确定因素占73%。详见表3。
2. 要求对准则学习及提高的结果分析。
有外部多种形式学习需求的占77%, 关于培训对执行准则的影响, 见表4。
(三) 对准则体系内容的专业性认识的调研
1. 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完善的情况。只有27.78%的人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内容体系已经足够完善, 72.22%的人认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关于执行过程中新旧制度、准则之间转换的看法, 87.23%的人认为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之间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分工与衔接。
3. 关于核算与监督问题, 认为财务管理明确的占16.51%, 账户设置简明的占31.19%, 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的占24%, 说明准则认可度有待提高。
4. 关于取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造成的影响, 72.34%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较小及无影响, 23.40%的人认为影响非常大。
(四) 执行后优势及效果分析
1. 准则执行后对企业管理等提高问题。从数据看, 认识比较分散, 看法不一。主要认为消除了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占18.68%, 避免人为调节利润的占28.57%, 简化了财务报表、提高了实用性的占28.57%。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调查结果较为分散, 说明准则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详见上页表5。
2. 实施后对小企业对外提供信息有用性分析提高方面, 认为提供投资人外界有效信息的占44.71%, 提供报告使用者充分会计信息的占18.82%, 提高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占12.94%。
三、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 准则执行力中的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即巴莱多定律,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 在任何一组事物中, 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约20%, 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 却是次要的。“执行力的二八定律”即是根据这一原理, 在准则执行中, 充分关注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 主要抓好20%的执行力因素及管理, 再以20%的执行力因素影响解决、带动80%的因素, 以提高准则的执行效率, 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从上述调研的多种因素分析以及调查表的分析类型看, 有对准则内容的理解、准则执行中人员素质、组织机构、准则难易度、学习等多种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0%的因素主要来自执行主体、监管机制、准则体系建设等三方面。
(二) 执行力中主体的影响因素
执行主体中, 一是领导因素, 二是组织机构问题, 三是会计人员。关键性定律的20%来自于小企业领导与主要会计负责人。根据表3中C5的调查结果, 目前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难点在于 (可多选) :领导不重视占了10.26%, 由此导致了90%的会计人员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完全了解的只占了32.84%, 感觉制度体系混乱、难于掌握的占73.08%。为什么执行主体对准则不够重视?究其原因, 源于以下几方面:
1. 与企业会计准则区分度的影响。
部分小企业认为,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差别不大。这一看法与在问卷调查中有近30%小企业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结果相符。高达87%以上的调查者认为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分工与衔接没有必要。因此, 在小企业中存在多准则并行情况, 这也成为对执行力与执行质量评判的不确定因素。
2. 小企业价值观及自身利益的影响。
根据准则的指导意见要求, 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 积极推进、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建制。然而在现实的税企关系中, 征税人引导纳税人建账建制无外乎就是要求小企业提供税收征收核查依据。也正因如此, 有的小企业认为规范建账, 全面约束了核算自由, 无形中被征税人全面监管, 毫无避税、漏税甚至偷税的余地。不正确的认识与价值观使之缺乏执行力。
3. 执行力成本的影响。
有的小企业认为将以前的制度与准则进行转换, 必然带来人力物力的耗费, 一些小企业出于转换成本所带来的短期利益受损考虑, 不愿执行。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的行为惯性, 不愿接受准则的变化给会计核算带来的改变, 尤其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小企业, 会计核算要求改变较多,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不足。
4. 小企业内部会计组织机构影响。
目前多数小企业没有设立内部会计机构, 一般借助代理记账公司进行建账核算。因此, 代理记账公司本身对准则的理解与掌握, 决定了准则执行力的高低。
(三) 监管机制的作用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对企业执行准则效果、执行质量、未执行应承担的后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考核检查, 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 形式与内容脱节, 规范性差。因而小企业在会计制度上的选择是, 有利的便执行, 不利的或影响不大的便采取消极态度。
(四) 准则体系本身的因素
准则体系的完善与严谨关系到准则的执行力与效果。目前准则在整个框架结构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是, 一个准则从出台、贯彻执行到取得效果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小企业数量多,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加之准则体系本身的原因使得准则执行与预期有一定差距。
1. 准则执行范围的界定并不唯一。
准则的第三条指出, 符合本准则第二条规定的小企业, 可以执行本准则, 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这说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区分不大, 那为什么要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必要存在吗?使人心存疑虑。
2. 要素特色不明显, 与企业会计准则比只是一定程度的删减与修补。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同属企业会计核算规范体系, 一个是准则, 一个是指南。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小企业会计准则》结合小企业实际情况, 进行了适当简化, 如资产、负债、成本、损益等类核算科目内容的删减或更名。以税法规定为基础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更大程度地降低了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如准则要求小企业不计提减值准备, 而是在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 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遵从了税法规定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 商品销售收入应当在发出商品且收到货款或者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等, 其他相当程度上的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大的差别。
3. 对小企业破解难题不明显。
小企业认为执行准则一是纳税需要, 二是融资贷款。但由于小企业各种税负较重, 尚未意识到国家对小企业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 规避税收心理较重;在银行贷款方面, 小企业明显感觉报表资料与贷款要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四、提升准则执行力的途径
(一) 抓住二八执行力, 提高领导及主要会计人员责任意识
执行力的关键点即是管理层的责任意识, 利用二八法则, 充分发挥小企业领导及主要会计人员的积极作用。提高对准则的执行力, 一方面要提高小企业法律法规的执行意识, 二是加强管理机关的检查与监督力度。
1. 加强小企业尤其是管理层执行《会计法》、准则的责任意识。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因此, 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 (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 、会计人员等是准则的执行主体。准则执行主体可以统称为经营者, 了解他们的利益和动机是增强会计准则执行力的关键。
2. 加强准则执行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检查。
一个准则的出台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需要经历宣传、新旧制度准则转换、衔接、协调、实施、意见反馈等过程。其中, 宣传与解读是关键环节, 检查与监督是保障。只出台不检查, 也就形同虚设。因此, 准则的执行力与评估检查、执行信息反馈是有机结合体。在执行主体单位明确实施责任人与检查管理机关十分重要。
(二)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明确职责范围
关于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 (财会[2011]20号) 是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和银监会等五部委于2011年11月下发, 要求2013年1月1日贯彻实施, 因此, 按照文件的要求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宣传、管理、监督、检查责任十分重要。
1. 在实施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财政部对准则宣传、解读、培训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工业信息化部从定性、定量方面、级次变化对小企业确认方面作用。
2. 强化税务部门指导业务与准则执行合力作用。
一方面税务部门要提升对小企业享受税收优惠, 减轻纳税负担的执行力, 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小企业责任意识, 按章纳税。对小企业未按准则的要求设置会计账簿, 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保管会计资料等情况, 及时反馈给财政部门, 由财政部门进行处罚, 从法制层面提高小企业执行准则的自觉性。
3. 强化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审核与执行准则的合力作用。
在实务操作中, 一些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 其主要原因是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 财务报表没有统一格式要求, 财务信息不可靠, 金融机构缺乏可靠的贷款决策依据。对此, 金融机构应从提供贷款的信息要求上, 促进准则在小企业的执行力度。
(三) 建立健全准则的后续教育与培训机制
1. 提升税务征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准则执行力。准则的亮点之一是充分保持与税法相协调, 满足税收征管信息需求。但是由于会计与税务是两个不同主体, 仍然存在一些无法消除的差异。因此, 建立起税务征收管理复合性人才机制制度十分必要。税收征管人员不仅要求熟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 同时应熟悉掌握会计法律法规、核算规章, 熟悉准则与税法的协同与差异, 把握纳税调整事项与非纳税调整事项, 提升对准则的贯彻实施力度。通过鼓励税务征收管理人员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考试, 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准则学习与培训, 进一步提升业务处理综合能力, 增强准则的执行力。
2. 加强对小企业会计人员及其代理记账公司准则的业务学习与培训, 提升准则的执行力。
(四) 强化调研与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执行准则的情况不一。因此, 各地应建立起准则执行的调研、反馈机制, 及时汇总情况并上报财政部门。各地区税务部门、会计专业学术团体、高校会计院系也应加强对准则内容的深入研究, 以促进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 对于准则本身特色提炼具有重要意义。
小企业规模小, 人员少, 应在准则编写结构与体例区别于企业会计准则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而不仅仅是其内容的修补与增减。
2. 加强对报表体系规范的特色设计。
在报表结构建立、编报内容设计上体现小企业与税务、银行、经营合伙者等利益关系要求, 同时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
3. 发挥地区财政、税务部门、事务所、行业协会等作用。
建立执行中的监督检查机制, 将准则执行效果与一定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宣传奖励执行好的小企业, 促进准则执行质量与效果的提高。
五、结束语
本调研与分析对于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加强税务征管, 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有效信息, 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做好监督保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个人水平, 准则执行中的问题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一年来, 其执行状况如何, 效果怎样, 执行中还有哪些困惑与难点, 这是目前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对此, 本文以贵阳市小企业为调研对象, 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就200多家企业的问卷及征询调查结果进行了执行力及效果的分析与研究, 提出加强执行力主体因素监控, 加强执行力的管理机制建设, 进一步突出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特色, 以提高《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力的质量效果。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力,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 .贵州中小企业贵州网.http://www.smegz.gov.cn/
新准则执行的重点、难点问题 篇9
开篇词
亲爱的读者,截至2008年底财政部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央国有企业已经执行2年。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准则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其目标是在2009年使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理念先进、体系完整,且与国际准则趋同,这就要求广大财务人员具有相当高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判断能力。然而,从过去两年新准则的实施细节来看,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实际操作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困扰广大财务人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企业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外,在新准则体系下,如何编写出让公司股东和管理层均满意的财务报表;如何编写出让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看得懂,觉得有帮助、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等,都是当前广大会计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
为使广大读者良好运用、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体系思想、准则的变化、新旧衔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从操作层面上了解《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等的变化,解决在操作运用中重点、难点问题。本栏目将邀请著名会计准则实战专家对新会计准则进行详细、系统、精确的定位和解读,以期能真真切切地帮助广大读者朋友,消除日常业务处理的疑难点,提升自我会计处理水平,增长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本领。
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浅析 篇10
首先,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首次培训企业应该组织财务人员深入学习准则及相关规定, 其核心目标是让企业的财务人员理解新准则与旧准则的主要差异及对业务的实质影响, 同时为下一步制定准则转换方案提供思路。
其次, 对集团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现状的调研。通过调研, 可以更好地掌握集团内部各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 了解各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新准则实施方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再次, 评估准则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为提高效率, 企业可仅针对与本企业现有业务及将来可发生业务相关的准则, 从确认、计量的披露三个环节评估差异以及对本企业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影响。
最后, 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利润和税务负担, 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 (厂长) 会议或者类似机构批准、有关各方备案后才生效。
第二, 首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步骤。
一是构建新科目体系。会计科目的更新可以说是落实新老会计体系衔接的关键因素, 需要高度关注。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下简称应用指南) 附录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但照搬附录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企业日常工作需要, 因此指南中指出企业可以比照附录的规定自行设置明细科目。笔者认为, 在新科目体系中可通过建立一些新旧制度转换的过渡明细科目, 实现新旧准则转换, 无需编制大量的对照表及说明文件。
二是数据清理, 录入期初数据。由于新旧会计科目体系不同, 造成过渡工作有以下两个特性:复杂性, 有的科目余额可以直接结转、有的科目余额需要重分类后才结转、有的科目余额需要追溯调整后才结转;紧迫性, 该工作要在两个会计年度交接时完成, 否则会影响月度报告。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企业编制年度报告最繁忙的时间。因此, 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做好新旧会计准则的各项准备工作, 确保新旧会计科目体系顺利衔接。在录入期初数据时, 许多企业是在账外通过电子表格等方式完全完成了新旧准则的数据对接后, 编制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对照表进行的, 还有的单位甚至直接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数字一笔计入, 不管调整过程。前者工作量大, 会计档案的整理也很复杂, 整个账务调整的处理思路不易理清;后者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笔者通过实践经验认为, 新制度下的数据通过实实在在的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凭证生成。在这种操作模式下有两个技巧要注意:对于能直接归类计入或能简单重分类的项目直接计入或简单重分类计入相应科目, 录入初始数据;对于较复杂的重分类项目及涉及要求追溯调整的项目先总体归类计入最相关近的一级科目, 可设置一个名称为“新旧过渡”的二级明细, 然后通过调整分录完整反映新旧准则的转换过程。在编制调整凭证时, 选择记账日期和业务日期时选择1月1日, 这样通过查询1月1日的科目余额表就可以确认新制度下的期初数据, 在编制报表时同样可通过取1月1日数据获取新制度下的期初余额。
第三, 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思考。
一是实施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新准则下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 对于会计业务处理往往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 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在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中, 现行的会计制度以持有该资源能否以货币计量进行确认, 基于历史成本一般原则的要求对资产进行计量, 而新会计准则是以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能否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标准确认资产, 会计人员需采用历史成本、现值、公允价值等合理的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量。因此要继续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集团公司应统一筹划,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新准则所带来的变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会更多、更高地依赖于公司管理层的决策与判断, 信息披露要求与过去相比会更加详尽。因此, 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前, 应由集团公司总部统一筹划, 对集团内部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 同时可以在集团内部选择1到2家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新旧准则的试转换, 评估新会计准则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编写新旧会计准则衔接操作指南, 以实现向新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 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保驾护航。另外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当中, 及时同各方沟通和协调, 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都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一个主体的资产和负债, 虽然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便于核实而显得更为可靠, 但这种会计信息在用于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时, 就有可能变得不可靠, 尤其是近年来, 金融创新和业务创新日新月异, 因此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是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需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 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 再加上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既然有主观判断, 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因此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尽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但在具体运用时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运用。在有关具体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都有明确规定的限制条件。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在投资性房地产中, 只有在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基础上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 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因此公司管理层应综合考虑包括活跃市场交易在内的各项影响因素, 对能否持续、可靠地取得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决议。公司应在此基础上充分披露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相关估值假设以及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
四是预提、待摊业务的处理。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 资产负债表中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项目, 但是在新的基本准则中却提高了权责发生制的地位, 强调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 而原有的预提、待摊业务正是权责发生制的典型体现。既然新准则取消了“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科目, 那么预提、待摊的业务就不能再在“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和科目中核算, 应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选择合适的替代科目或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如预付保险费、预付租金、预付报刊杂志费等属于预付性质的款项可放在“预付账款”科目核算;低值易耗品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 可按周转材料的种类分别按“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 新准则不再强调采用“分次摊销”与“五五摊销”的不同处理方法, 对低值易耗品和出租出借包装物不论采用的是“分次摊销”方法还是“五五摊销”方法, 都可通过“周转材料———摊销”科目进行摊销, 而不再记入“待摊费用”科目。再如, 预提借款利息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预提保险费、租金等可并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准则执行机制 篇11
【关键词】 会计准则;调查;会计制度
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中央直属企业截止2008年底已全部执行新准则。自2007年起全国各省市已逐步开展省属、市属企业国有企业执行新准则试点工作,部分地区要求在2009年年底前国有企业执行
新准则。新准则在全国全面推行已经为期不远。
一、新准则执行情况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近百家非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在没有国家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主动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微乎其微,甚至有些企业还在执行1993年的行业会计制度。执行新准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准备进行社会融资(准备在国内或国外上市)的企业、母公司执行新准则的企业、主管部门要求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如商业银行、电力企业)和一些按照财政部门要求进行执行新准则试点的企业等。
一些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甚至不清楚新准则与旧制度的区别,尽管也参加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就准则的学习,但并未系统全面掌握新准则,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执行了新准则。一些企业仅仅把应付工资科目改为应付职工薪酬、把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为应交税费就认为是已经执行了新准则;还有一些企业在日常会计处理中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即形式上执行新准则,实质上执行原会计制度。
从以上可以看出,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具有决定性作用。会计的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决策有用),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会计标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至关重要,仅靠财政部门的行政命令很难解决问题。通过对企业执行新准则情况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一般中小企业不存在社会融资问题,会计报表无需对外公布,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仅限于银行、税务部门、国资委。这些相关信息使用者对执行新准则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一般中小企业对执行新准则动力不足。
二、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需要计提的资产减值计提不足。在会计检查中,只有1家按照准则要求计提了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其他企业未提取任何资产减值准备。原因是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不允许税前扣除(07年以前坏账准备允许扣0.5%),计提资产减值增加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2.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未按新准则规定确定,按照税法规定标准确定,也是为了减少纳税调整。另外部分企业对于建筑物与所占用土地未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区分,全部做固定资产核算。
3.政府补助与专项应付款区分不清。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主要包括国家给予特殊行业或企业的政策性补助、科技专项拨款、税收返还、政府拨付搬迁补偿款,专项应付款是指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与原会计制度(核算企业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如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以及从其他来源取得的款项)相比,核算范围缩小。部分企业将应计入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计入专项应付款。
4.在所得税核算方面,由于大部分企业无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在会计核算上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未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与税法要求一致。故不存在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应付税款法结果一致。
5.在执行收入准则方面,部分企业未按《准则讲解2008》规定“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应当将销售取得的货款或应收货款在商品销售或劳务提供产生的收入与奖励积分之间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应首先作为递延收益,待客户兑换积分或失效时,结转计入当期损益”执行。
6.部分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维简费,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具体要求处理,在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列报,而是列作长期应付款。
7.在合并报表编制方面,部分企业的做法“四不像”。新准则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按权益法进行调整。但部分企业将这一过程简化,即平时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直接用长期股权投资抵实收资本。
8.在执行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方面,少数公司财务报表格式随意性较大,部分公司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不够充分。
企业普遍认为,新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等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另一方面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企业支付的财产保险费等又不允许一次税前扣除,新准则中的一些变化增加了企业纳税调整的工作量,会计核算成本提高。新准则在非上市公司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财务机构负责人对实施新准则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制定和颁布新会计准则,不仅包括会计处理方法变化,还包括会计理念的转变。由于囿于传统的观念,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机构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的重要性,过分关心的是收入、成本费用、纳税额,认为只要税务部门认可,至于企业执行什么制度、采用什么处理方法,是无关紧要的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在学习、执行新准则中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其次,有些会计人员受自身素质所限,对准则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全面,会计处理存在偏差。执行新准则过程中的一些新费用、新收益的出现,会计处理方法也要相应改变,如公允价值的使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等等。有些会计人员对一些基本科目概念的理解较肤浅,使用时照本宣科,甚至使用新科目核算旧内容,造成会计信息出现偏差、失真。
再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环境不够优化,尚未形成政府监管部门联合推动的合力。各级财政部门贯彻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既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积极响应,也需要负有监管职责的政府其他部门的配合,特别是像税务、国资委、工商、金融等部门,形成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强大合力。目前的情况是,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门一家“单打独斗”,联合其他部门不够,未形成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合力,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环境不优。
三、全面推行新准则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力度,组织进行学习培训。财政部门应当结合《会计法》等法制宣传活动和《会计法》执法情况检查,深入企业进厂入户,加大新准则的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认知度。在新准则培训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过程中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财政部门、会计学会等组织应当利用新闻媒介特别是报纸,通过开辟新《企业会计准则》专栏的形式,不断介绍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组织已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介绍实施体会、经验,营造良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环境。
2.加强对贯彻执行新准则的组织领导,改变财政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新准则的贯彻执行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应当由财政部门牵头,国资委、经贸委、工商、税务、审计、中小企业办等相关部门组建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贯彻执行新准则的组织领导。从大型企业、财经院校、中介机构聘请专家、教师、注册会计师成立专家工作组,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反馈,解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3.以点带面,拓展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面。以规模以上企业为突破点。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按照先上市后一般、先国有后民营、先大中型后中小型的推行思路,稳步推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12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这一准则体系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乃至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完善的准则需要由良好的执行来维持,否则,再完美的准则也形同虚设。本文将从会计准则本身、企业内部环境、准则执行主体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
1 会计准则本身
影响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第一类因素是会计准则本身的强制性和适用性。而准则制定者的选择和准则的制定模式则是影响会计准则的强制性和适用性的两个具体因素。
1.1 会计准则制定者———从文化背景看准则制定者的选择
格雷(Gray)提出了连结会计价值和文化价值标准的4个假设:第一,一个国家个人主义倾向越大,权力距离越小,不确定性回避程度越低的社会,会计职业性越强。第二,一个国家集体主义倾向越大,权力距离越大,不确定性回避程度越高的社会,其会计价值的统一性越强。第三,一个国家不确定性回避程度越高,个人主义倾向越小,阳刚性倾向越低的社会,会计价值的稳健程度越高。第四,一个国家不确定性回避程度越高,权力距离越大,个人主义倾向和阳刚性倾向越低的社会,其会计价值的保密性越高。同时他认为不确定性回避程度和个人主义是对会计价值标准和实务影响最大的文化变量。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强调“和”,此外受中国近代史以及现代革命史的影响,我国是一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国家,相应具体的权力距离较大。此外,儒家强调“中庸”,不愿意冒险,从而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较高。无论从儒家文化“重义利轻艺事”的传统影响,还是作为典型的东方文化国家,都是阳刚社会的典型代表。从而,结合格雷(Gray)的四大假设,可以推断我国的会计价值的统一性较强,也就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不能与西方国家相似采用职业机构作为制定主体,而应当选用政府作为制定主体。只有政府作为准则的制定主体才能够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力。
1.2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政府制定的会计准则不能面面俱到,还要考虑到会计准则的剩余制定权的问题,即还需要考虑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主要有两种: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
原则导向会计准则即不明确规定特定主体和事项的特征,而是根据经济事项的本质进行相应的会计政策选择。而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则是明确规定特定主体特征或者赋予一种特定的事实状态而确定相应的会计政策选择。比如: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投资公司持有被投资公司的股份达到50%以上时,就说明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具有控制权,这种规定明确了持股的特定状态,这种规定就应该算作规则导向。若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特定的持股比例,而是从本质上要求若投资公司能够决定被投资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即说明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具有控制权。这种规定没有明确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的持股状态,而是对其事项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相应的要求,这种规定就应该算作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
从两中准则制定模式的概念比较中可以看出,两种导向的会计准则各有优势。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不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只需要将企业发生的会计事项与准则对事项特定状态的描述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选择相应的会计处理,从而该模式下制定的会计准则执行起来相对较为简单。但是特定的事项状态可能会掩盖其本质,从而该模式下的会计准则会给执行者提供一定的操纵空间。比如,安然事件中最为重大的会计问题就出现在此。与此对应,由于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中没有对事项特定状态的详细描述,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准则时,依据事项的经济实质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从而该模式下会计准则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但是由于原则导向下制定的会计准则的执行相对灵活,但是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两种导向各自有其优缺点,因此,2003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按照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108 (d)条款要求对美国报告系统中采用基于原则的会计体系进行研究的报告》(以下简称《体系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种介于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之间———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制定的新观点。目标导向下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一方面避免了规则导向下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任意策划交易事项而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提供适当的细节提高会计准则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下的会计准则强调了会计目标,也就是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时更加强调了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
依据王莉,郑伟,吴清坤(2011)经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中涉及到职业判断的项目遵循程度偏低,另外,从披露格式上讲一个新准则执行中披露的自主性较弱“样板化”严重。从而,目前我国现行状况下,如果大幅度放手由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行享有会计准则剩余执行权可能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起到负面的作用。因此,目前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剩余制定权也需要大部分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可以有保留的一部分较容易判断的放手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目标导向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将会是我国准则制定的最佳模式。
2 企业内部环境———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指企业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内部治理是当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了解决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制衡的制度安排。我们可以说良好的公司内部治理是公司良好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保证。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机构。
2.1 股东大会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依据其持股比例行使职权的机构。而股权结构是影响股东大会的重要因素。股权结构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其中:股权构成是指各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在我国主要是指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重。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分散的数量化指标。一般用第一大股东比例衡量股权集中度,当第一大股东拥有50%以上的股权时称为股权高度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时是股权相对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以下时称为股权高度分散。
国家股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财产投入公司形成的股份。国家股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机构,或根据国务院决定由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或机构持有。作为国家股的“代理人”,这些部门和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并不是积极的监管者,有时甚至会出现所有权虚置缺位的情况。如此,经营者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这导致经营者很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能较好的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法人股是指企业法人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财产投入公司形成的股份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国家允许用于经营的财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法人进行股权投资的动机在于获得投资收益、跨行业经营以及实现规模经济等等。如此他们就有动力去收集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以选择投资对象及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进而法人股就有影响经营管理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意愿。
流通股是指上市公司股份中,可以在交易所流通的股份数量。我国的流通股股东既包括机构投资者,也包括个人股东。无论个人股东还是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时都需要充分考虑投资收益与风险还要考虑经营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财务报告作为他们决策的重要信息之一,因此他们有意图影响经营管理者较好的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上述描述可以看到,除当企业国有股占有较大比例时,由于存在所有权虚置缺位的情况,可能不存在影响经营管理者较好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强烈意愿外,其他法人股和流通股都具有实在的所有权主体,都具有强烈的获取收益的意愿,而财务报告作为其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其必然具有影响经营管理者较好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强烈意愿。
除了股权构成会对经营管理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产生较大的影响外,股权集中度也会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股权高度集中时,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转变为控股大股东和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控股大股东作为全体股东的代理人,形成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从而控股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另一个极端,当股权高度分散时,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没有任何一个股东能够形成对企业的重大影响,股东存在“搭便车”的侥幸心理,没有人有主动监管企业的意愿,从而,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相对较弱,从而也没有强烈的意愿影响经营管理者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介于两者之间的股权相对集中一方面克服了大股东一股独大,控制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克服了股权高度分散,中小股东偏向“搭便车”,缺乏主动了解财务信息的不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效率,增加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观意愿。
2.2 董事会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
董事会是股东推选出来经营管理公司的股东会的常设机构,对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董事会的规模、董事会的成员构成等都会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董事会的规模是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一个因素。一般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虽然团体综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可以增加决策时的思想碰撞,但是其在进行决策时效率会降低,反而不会提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有效性;然而若董事会规模较小,虽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效率,但是每个人工作负荷过重可能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最重要的是少了董事会成员不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综合,少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则可能会降低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董事会规模过小也会降低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有效性的结果。Jensen and Murphy (1990)认为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董事会规模有助于改善董事会的治理效率,董事会规模为9时可能是最优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主要分布在7到11人之间,应该属于可以改善董事会治理效率的最佳规模,这种规模也是保证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最佳规模。
董事会成员构成是会计影响准则执行的另一个因素。依据董事会成员与公司的关系可以将董事会成员分为:内部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和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其中内部董事又被称为执行董事,即在公司或者关联方的经济实体内有具体任职的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是指与公司存在实质性利害关系的外部董事。而无关联的外部董事是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与企业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外部董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独立董事。既然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从而他们能够较执行董事和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更加独立、客观、公正的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和对管理层进行监督评价,因此,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较高的公司能够更好的执行会计准则。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主要职责为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专门机构。从而审计委员会也是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因素。西方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即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可以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2.3 监事会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
监事会是大陆法系国家公司设置的负责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以及对董事、经理等人员违反法律、章程的行为予以指正的常设机构。它的具体职责与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相似,因此它对会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影响也与英美公司制度模式下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相似。即监事会的设置可以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2.4 经营管理机构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
经营管理机构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与公司的利益关系。经营管理机构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从而,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设计使经营管理者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机制,以促使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相应的经营管理决策时同时满足股东和经营管理层的利益最大化。公司的激励机制就是影响经营管理者和股东利益相一致的的重要机制。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年薪制和股票期权两种制度。
其中,年薪制规定,经营者的年薪收入由固定薪金与年度奖金即利润分享两部分组成。其中年度奖金即利润分享是企业当年的经营业绩的分享,从而年度奖金应该是对经营管理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重要机制。但是年度奖金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经营管理者为了当期获取较高的奖金,可能会选取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水平。另外一种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制度是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公司给予经营者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按照事先约定的行权价格在约定的期限内购买本公司股票的一种权利。此种激励制度下,经营管理者的自身利益不再是当期的奖金而是行权时行权价格与股票市价之间的差异,股票市价高于行权价格的差异越大,经营管理者获取的收益越高,而股票价格不是与企业当期收益相关,而是与企业未来收益相关。但是,企业的未来收益毕竟尚未实现,股东只能通过经营管理者提供的相关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取较多的自身利益,就会出现选取激进会计政策、玩弄会计数字游戏、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而会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
3 准则执行主体———会计人员职业水平
随着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会计准则越来越复杂,从而对作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主体———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麦克里(1973)在论文《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中强调利用传统的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是不合理的,而应考察那些真正能够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作出实质性的贡献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胜任能力”。许萍(2010)参照IFAC的研究成果认为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应当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三个能力之中是职业价值观是会计人员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根基,职业知识是执行会计准则的保证,职业技能则是执行会计准则的具体工具。所谓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价值、道德和态度,包括遵循法律与法规、正直、客观、终身学习的责任、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等。职业知识则包括由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外语等构成的基础知识和由组织行为、经营管理、会计财务以及信息技术构成的专业知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教育准则》第3号“职业技能内容”提出,会计职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与功能性技能、个人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6项。而从王莉,郑伟,吴清坤(2011)经验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1)涉及到只有内部人才能掌握的信息企业披露意愿明显不足,这显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违背的客观、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原则,是由职业价值观缺陷带来的结果;(2)信息披露“样板化问题严重”,是由于会计人员不理解什么是可收回金额,从而不知道可收回金额的具体计算方法,因此无法进行详尽披露,这属于职业知识不足带来的后果;(3)涉及到职业判断的项目遵循度偏低则主要是执行人员的职业技能不足造成的。从而,只有综合改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主体的职业价值观,扩充其职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的培训,才能从执行主体上保证企业会计准则良好的执行。
4 企业外部环境
4.1 法律环境
政府为了防止会计准则流于形式,必须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即强制实施制度体系保证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我国保证会计准则执行的最高强制制度是法律,也就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第二章会计核算规定“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除了最高法律《会计法》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强制性要求以外,财政部除了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以外,还有权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4.2 资本市场
除了对上述对所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强制性法律规范外,证监会负责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督检查;证券交易所有权在本交易所公开交易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管。来自各方面的监管无疑会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尽管存在各方面的监管,现实中依然存在大量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舞弊案件,原因如何?刘慧凤(2007)发现由于监督成本的限制,企业对不执行会计准则查获的概率具有不确定性,而对财务报告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也就是经营管理者会计舞弊接受惩罚具有不确定性,而其带来的的增发、配股、融资等方面的收益确实可预期的,从而这种正式的强制实施制度体系在保证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配合其他的相关制度来保证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
4.3 中介机构
注册会计师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他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鉴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已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并且其选择的会计政策是否已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的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社会审计可以作为监督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经济警察。好的审计质量是高质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的前提。
5 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会计准则本身、企业内部环境、准则执行主体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四方面因素。只有强制性和适用性的企业会计准则、完善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系统的外部监管体系才会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慧凤.情景架构下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莉, 郑伟, 吴清坤.基于资本市场经验数据的会计准则执行评价[J].财会通讯:综合 (下) , 2011 (10) :3-6.
[3]裘宗舜, 李栗.美国后安然时代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导向[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3) :37-39.
[4]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9.
[5]张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透明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准则执行机制】推荐阅读:
会计准则执行目标08-24
首次执行会计准则05-10
执行会计准则情况报告06-06
关于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的10-03
县委办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相关情况的自查自纠报告09-27
刑罚执行机制创新05-15
静态页面与动态页面各自的执行机制说明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