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准则

2024-09-22

选择准则(共9篇)

选择准则 篇1

近三十年来, 我国企业会计经过了三次重大变革, 回顾其变革历程, 是一个逐步与国际协调的过程。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实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会计的协同, 作为国际商业语言, 我国企业会计可以和西方国家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但在实现与国际协调的同时, 出现了企业会计准则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重大不协调。

会计无论是财务信息系统还是经济管理活动, 都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密切相关。由于在引进发达国家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同时, 无法同步引进其会计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 导致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即所引进的会计准则规定的许多方法得不到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是税收法律法规的认可。另外, 会计提供的信息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息息相关, 各利益相关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 具体利益经常出现不一致,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冲突尤为突出。《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神圣职责是:坚持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做维护国家利益的卫道士;企业的所有者或最高管理者要求会计人员成为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利益的能工巧匠。可见, 会计人员要在法规、准则和自己的饭碗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作为社会成员, 不管从事任何职业, 要想让饭碗更牢靠, 必须遵循“处世”之道, 精通“处事”之道。处世之道具有其广泛的社会共性, 处事之道却因行业和职业不同千差万别。会计人员的处事之道就是“了解相关法规”、“精通专业知识”、“熟悉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

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一旦触犯就会带来麻烦, 甚至要付出巨大代价。会计人员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做。不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还是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都不能触犯法规。

精通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职业生涯的重大使命, 不仅要懂得教科书和准则的一般原理和规范, 更要懂得如何创造性的运用专业知识, 具备高超的驾驭会计知识的能力。会计工作的最大特征是务实, 具有运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是会计专业的灵魂。但是, 如何将相关的会计规范运用到企业, 必须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 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非终身学习不可得。

由于现行准则与我国会计环境的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准则规定的许多方法需要加以分析、灵活运用, 否则可能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不良影响, 甚至损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因此, 会计人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 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 将会计准则创造性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选择准则 篇2

1、《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求的“四个必须”,包括()。

A、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B、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C、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D、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E、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规定: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导语部分,重申关于()等“四个必须”的原则要求,强调廉洁自律、接受监督的主旨,最后将落脚点放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以体现修订准则的目标要求。

A、理想信念 B、根本宗旨 C、优良传统作风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E、高尚情操 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规定: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员廉洁自律规范部分,围绕党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的关系提出“四条规范”。

A、“公与私” B、“廉与腐” C、“俭与奢” D、“苦与乐” E、“勤与惰”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员廉洁自律规范部分,围绕党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提出“四条规范”。

4、《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部分,针对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围绕“廉洁从政”,从()等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更高的“四条规范”。

A、公仆本色 B、行使权力 C、为官有为 D、品行操守

E、良好家风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部分,针对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围绕“廉洁从政”,从公仆本色、行使权力、品行操守、良好家风 等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更高的“四条规范”。

5、《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落脚点放在永葆党的()上。

A、先进性 B、代表性 C、广泛性 D、纯洁性

E、崇高性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规定: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6、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包括: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E、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条:对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撤销党内职务;

(四)留党察看;

(五)开除党籍。

7、对严重违犯党纪的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包括()。

A、通报 B、整顿 C、改组 D、解散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条:对严重违犯党纪的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

(一)改组;

(二)解散。

8、留党察看处分,分为留党察看()。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一条:留党察看处分,分为留党察看一年、留党察看二年。

9、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间,没有()。

A、表决权 B、审议权 C、选举权 D、被选举权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一条: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0、下列情形,哪些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

A、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问题的;

B、检举同案人或者其他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或者法律追究的问题,经查证属实的;

C、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D、主动上交违纪所得的;E、有其他立功表现的。正确答案:ABCDE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

(一)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问题的;

(二)检举同案人或者其他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或者法律追究的问题,经查证属实的;

(三)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 良影响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

(四)主动上交违纪所得的;

(五)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11、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刑法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二十七条: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刑法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12、党员被依法逮捕的,党组织应当按照管理权限中止其()等党员权利。

A、表决权 B、选举权 C、被选举权 D、审议权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一条:党员被依法逮捕的,党组织应当按照管理权限中止其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党员权利。

13、党员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并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党员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并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14、以下关于违纪行为有关责任人员的区分,表述正确的是()。

A、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党员或者党员领导干部。

B、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起间接作用的党员或者党员领导干部。

C、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

D、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负次要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八条:违纪行为有关责任人员的区分:

(一)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党员或者党员领导干部。

(二)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

(三)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负次要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

15、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歪曲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或者其他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情节较轻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歪曲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或者其他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

(二)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

(三)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

16、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情节较轻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歪曲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或者其他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

(二)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

(三)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

17、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歪曲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或者其他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

(二)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

(三)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

18、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歪曲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或者其他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

(二)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 集中统一的;

(三)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

19、组织、参加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或者以组织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对其他参加人员或者以提供信息、资料、财物、场地等方式支持上述活动者,情节较轻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八条:组织、参加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或者以组织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其他参加人员或者以提供信息、资料、财物、场地等方式支持上述活动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20组织、参加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或者以组织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对其他参加人员或者以提供信息、资料、财物、场地等方式支持上述活动者,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八条:组织、参加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或者以组织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其他参加人员或者以提供信息、资料、财物、场地等方式支持上述活动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21、未经组织批准参加其他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情节较轻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八条:未经组织批准参加其他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22、未经组织批准参加其他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八条:未经组织批准参加其他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23、参加秘密集团或者参加其他分裂党的活动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一条:参加秘密集团或者参加其他分裂党的活动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24、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或者通过搞利益交换、为自己营造声势等活动捞取政治资本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二条: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或者通过搞利益交换、为自己营造声势等活动捞取政治资本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25、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或者通过搞利益交换、为自己营造声势等活动捞取政治资本的,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二条: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或者通过搞利益交换、为自己营造声势等活动捞取政治资本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26、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对(),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A、直接责任者 B、间接责任者 C、领导责任者 D、分管责任者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一)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

(二)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相违背的决定的;

(三)擅自对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的。

27、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相违背的决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一)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 的;

(二)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相违背的决定的;

(三)擅自对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的。

28、擅自对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一)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

(二)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相违背的决定的;

(三)擅自对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的。

29、擅自对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一)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

(二)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相违背的决定的;

(三)擅自对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的。

30、挑拨民族关系制造事端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对非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的其他参加人员,情节较轻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四条 挑拨民族关系制造事端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其他参加人员,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1、挑拨民族关系制造事端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对非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的其他参加人员,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四条 挑拨民族关系制造事端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其他参加人员,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2、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A、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

B、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相违背的决定的;

C、擅自对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的。D、有对抗组织审查行为的。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一)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

(二)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相违背的决定的;

(三)擅自对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的。

33、组织、利用宗教活动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破坏民族团结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五条 组织、利用宗教活动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破坏民族团结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34、对抗组织审查,向组织提供虚假情况,掩盖事实的,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五十七条:对抗组织审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串供或者伪造、销毁、转移、隐匿证据的;

(二)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

(三)包庇同案人员的;

(四)向组织提供虚假情况,掩盖事实的;

(五)有其他对抗组织审查行为的。

35、对抗组织审查,包庇同案人员的,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五十七条:对抗组织审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串供或者伪造、销毁、转移、隐匿证据的;

(二)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

(三)包庇同案人员的;

(四)向组织提供虚假情况,掩盖事实的;

(五)有其他对抗组织审查行为的。

36、组织迷信活动的,给予()或()看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八条:组织迷信活动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7、参加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八条:参加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8、参加迷信活动,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八条:参加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9、故意为在国(境)外公开发表反对党和政府的文章提供方便条件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九条:在国(境)外、外国驻华使(领)馆申请政治避难,或者违纪后逃往国(境)外、外国驻华使(领)馆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在国(境)外公开发表反对党和政府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故意为上述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40、在涉外活动中,其言行在政治上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党和国家尊严、利益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条:在涉外活动中,其言行在政治上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党和国家尊严、利益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41、党员领导干部对违反()等错误思想和行为放任不管,搞无原则一团和气,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政治纪律 B、组织纪律 C、作风纪律 D、政治规矩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一条:党员领导干部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错误思想和行为放任不管,搞无原则一团和气,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42、违反党的()等党的规矩,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优良传统 B、工作惯例 C、组织纪律 D、政治规矩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二条:违反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党的规矩,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 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43、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或()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定,或者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问题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拒不执行 B、擅自改变 C、决意违反 D、打折扣落实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三条: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定,或者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问题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44、下级党组织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上级党组织决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四条:下级党组织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上级党组织决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45、下级党组织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上级党组织决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严重的,给予()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四条:下级党组织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上级党组织决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46、拒不执行党组织的()等决定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A、分配 B、调动 C、交流 D、培训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五条:拒不执行党组织的分配、调动、交流等决定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47、在特殊时期或者紧急状况下,拒不执行党组织决定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六十五条:在特殊时期或者紧急状况下,拒不执行党组织决定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48、不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工作要求,向组织请示报告()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重大变故 B、重大问题 C、重大决定 D、重要事项 正确答案:B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六条:不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工作要求,向组织请示报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 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49、不按要求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个人去向,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六条 不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工作要求,向组织请示报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不按要求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个人去向,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50、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A、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不报告、不如实报告的; B、在组织进行谈话、函询时,不如实向组织说明问题的;

C、不如实执行党组织的分配、调动、交流等决定的;

D、不如实填报个人档案资料的。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一)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不报告、不如实报告的;

(二)在组织进行谈话、函询时,不如实向组织说明问题的;

(三)不如实填报个人档案资料的。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51、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八条: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52、侵犯党员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条:侵犯党员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53、以强迫、威胁、欺骗、拉拢等手段,妨害党员自主行使()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A、表决权 B、审议权 C、选举权 D、被选举权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条 侵犯党员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以强迫、威胁、欺骗、拉拢等手段,妨害党员自主行使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给予撤 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54、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阻挠、压制,或者将批评、检举、控告材料私自扣压、销毁,或者故意将其泄露给他人的;

B、对党员的申辩、辩护、作证等进行压制,造成不良后果的;

C、压制党员申诉,造成不良后果的,或者不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党员申诉的; D、有其他侵犯党员权利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阻挠、压制,或者将批评、检举、控告材料私自扣压、销毁,或者故意将其泄露给他人的;

(二)对党员的申辩、辩护、作证等进行压制,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压制党员申诉,造成不良后果的,或者不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党员申诉的;

(四)有其他侵犯党员权利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

55、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党内选举中搞拉票、助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B、在法律规定的投票、选举活动中违背组织原则搞非组织活动,组织、怂恿、诱使他人投票、表决的;

C、在选举中故意不投票的;

D、在选举中进行其他违反党章、其他党内法规和有关章程活动的。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党内选举中搞拉票、助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二)在法律规定的投票、选举活动中违背组织原则搞非组织活动,组织、怂恿、诱使他人投票、表决的;

(三)在选举中进行其他违反党章、其他党内法规和有关章程活动的。

56、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三条: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57、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三条: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58、在干部、职工的录用、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征兵、安置复转军人等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有关规定为本人或者其他人谋取利益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四条 在干部、职工的录用、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征兵、安置复转军人等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有关规定为本人或者其他人谋取利益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59、违反有关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国(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留许可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六条:违反有关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国(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留许可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60、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擅自脱离组织,或者从事外事、机要、军事等工作的党员违反有关规定同国(境)外机构、人员联系和交往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七十八条: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擅自脱离组织,或者从事外事、机要、军事等工作的党员违反有关规定同国(境)外机构、人员联系和交往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61、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脱离组织出走时间不满六个月又自动回归的,给予()或()看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七十九条: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脱离组织出走时间不满六个月又自动回归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脱离组织出走时间超过六个月的,按照自行脱党处理,党内予以除名。

62、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情节较重的,给予()或()看处分。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条: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 谋取利益,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63、相互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对方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搞权权交易的,情节较重的,给予()或()看处分。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一条:相互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对方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搞权权交易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64、向从事公务的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赠送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四条:向从事公务的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赠送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65、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或者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六条: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或者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66、违反有关规定从事以下哪些营利活动,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A、经商办企业的

B、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的 C、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的

D、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的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八条: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经商办企业的;

(二)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的;

(三)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的;

(四)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的;

(五)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的;

(六)有其他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的。

67、党和国家机关违反有关规定经商办企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一条:党和国家机关违反有关规定经商办企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68、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在交通、医疗、警卫等方面为本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求特殊待遇,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二条: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在交通、医疗、警卫等方面为本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求特殊待遇,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69、在分配、购买住房中侵犯()利益,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国家 B、集体 C、他人 D、公众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三条:在分配、购买住房中侵犯国家、集体利益,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70、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或者用公款购买赠送、发放礼品,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六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或者用公款购买赠送、发放礼品,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71、违反有关规定自定薪酬或者滥发津贴、补贴、奖金等,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七条:违反有关规定自定薪酬或者滥发津贴、补贴、奖金等,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72、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用公款旅游、借公务差旅之机旅游或者以公务差旅为名变相旅游的

B、报备手续不齐公务出差的

C、以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参展等名义变相用公款出国(境)旅游的 D、携带家眷公务出差的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用公款旅游、借公务差旅之机旅游或者以公务差旅为名变相旅游的;

(二)以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参展等名义变相用公款出国(境)旅游的。

73、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超人数 B、超标准 C、超范围 D、超时间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九条: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74、违反有关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使用公务用车或者有其他违反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条:违反有关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使用公务用车或者有其他违反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75、违反有关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使用公务用车或者有其他违反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条:违反有关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使用公务用车或者有其他违反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76、违反会议活动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A、到禁止召开会议的风景名胜区开会的

B、决定或者批准举办各类节会、庆典活动的 C、会议时间超过三天的

D、到本市以外会议场所开会的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一条:违反会议活动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一)到禁止召开会议的风景名胜区开会的;

(二)决定或者批准举办各类节会、庆典活动的。

77、违反办公用房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A、决定或者批准兴建、装修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 B、超标准配备、使用办公用房的 C、办公用房里面设置会客厅的

D、用公款包租、占用客房或者其他场所供个人使用的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二条:违反办公用房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一)决定或者批准兴建、装修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超标准配备、使用办公用房的;

(二)用公款包租、占用客房或者其他场所供个人使用的。

78、搞权色交易或者给予财物搞钱色交易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三条:搞权色交易或者给予财物搞钱色交易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79、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A、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加重群众负担的 B、违反有关规定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的 C、克扣群众财物,或者违反有关规定拖欠群众钱款的 D、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的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加重群众负担的;

(二)违反有关规定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的;

(三)克扣群众财物,或者违反有关规定拖欠群众钱款的;

(四)在管理、服务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五)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的;

(六)有其他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

80、违反有关规定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情节较轻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加重群众负担的;

(二)违反有关规定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的;

(三)克扣群众财物,或者违反有关规定拖欠群众钱款的;

(四)在管理、服务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五)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的;

(六)有其他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

81、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致使群众财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六条: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致使群众财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82、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致使群众财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六条: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致使群众财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83、在()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社会保障 B、政策扶持 C、救灾救济款物分配 D、工作晋升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七条: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84、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七条: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85、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A、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B、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

C、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

D、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的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一)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

(三)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的。

86、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一)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

(三)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的。

87、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一)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

(三)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的。

88、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一)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

(三)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的。

89、不顾群众意愿,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致使()财产和利益遭受较大损失的,对 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国家 B、集体 C、公众 D、群众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九条:不顾群众意愿,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致使国家、集体或者群众财产和利益遭受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90、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条 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91、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严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条 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92、不按照规定公开党务、政务、厂务、村(居)务等,侵犯群众知情权,对()和(),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直接责任者 B、领导责任者 C、分管责任者 D、间接责任者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一条:不按照规定公开党务、政务、厂务、村(居)务等,侵犯群众知情权,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93、党组织负责人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出现不传达贯彻、不检查督促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或者作出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错误决策,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三条:党组织负责人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一)不传达贯彻、不检查督促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或者作出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错误决策的;

(二)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发生公开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行为的。

94、党组织负责人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出现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发生公开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行为,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三条:党组织负责人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一)不传达贯彻、不检查督促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或者作出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的错误决策的;

(二)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发生公开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行为的。

95、党组织不履行()或者履行(),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B、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 C、全面从严治党领导责任 D、全面从严治党领导责任不力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党组织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或者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96、党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A、党员被依法判处刑罚后,不按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给予党纪处分而不处分;

B、党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仍保留党员身份的

C、党纪处分决定或者申诉复查决定作出后,不按照规定落实决定中关于被处分人党籍、职务、职级、待遇等事项的

D、党员受到党纪处分后,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关系对受处分党员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的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五条:党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一)党员被依法判处刑罚后,不按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给予党纪处分而不处分的;

(二)党纪处分决定或者申诉复查决定作出后,不按照规定落实决定中关于被处分人党籍、职务、职级、待遇等事项的;

(三)党员受到党纪处分后,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关系对受处分党员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的。

97、在上级单位检查、视察工作或者向上级单位汇报、报告工作时对应当报告的事项不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或()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七条:在上级单位检查、视察工作或者向上级单位汇报、报告工作时对应当报告的事项不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98、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介机构服务等活动的

B、干预和插手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兼并、破产、产权交易、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转让、重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重大经营活动等事项的 C、干预和插手批办各类行政许可和资金借贷等事项的 D、干预和插手经济纠纷的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八条: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介机构服务等活动的;

(二)干预和插手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兼并、破产、产权交易、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转让、重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重大经营活动等事项的;

(三)干预和插手批办各类行政许可和资金借贷等事项的;

(四)干预和插手经济纠纷的;

(五)干预和插手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使用、分配、承包、租赁等事项的。

99、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和插手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向有关地方或者部门打招呼、说情,或者以其他方式对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施加影响,情节较重的,给予()或()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和插手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向有关地方或者部门打招呼、说情,或者以其他方式对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施加影响,情节较轻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100、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或()处分。

选择准则 篇3

【关键词】 会计准则;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计量属性;发出计价方法

2006年2月2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到报告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政策选择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手段与工具,如何正确地选择会计政策,在其选择过程中应该坚持哪些原则,将会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

一般认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下,为达到特定的会计目的,在会计处理上所遵循的原则、理论基础以及进一步结合企业实际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及程序。2001年的会计准则的指南将其进一步解释为:具体原则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于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其制定必须具备以下原则:

1.公认原则。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规范要求,一般不允许制定和使用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企业会计政策。

2.适用原则。制定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应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以及会计管理的需要。

会计政策一般被理解为“会计政策内容”,即原则、方法和程序等。而会计政策选择则侧重于政策的形成过程,即任何既定的会计政策都是选择的结果。事实上,会计准则制定的本身就是个政策选择的过程。具体而言,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在会计准则等有关法规的范围内,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选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即包括经济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新的会计准则或制度的颁布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

1.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l)利益导向影响。会计准则的利益导向是指会计准则主要维护哪一个集团的利益。举例而言,由投资者主导制定的会计准则主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而由纳税者主导制定的会计准则主要维护政府的利益等。会计准则的利益导向直接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立场。在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重心的准则体系下,企业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做出有利于其他团体的利益安排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容易受到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甚至阻挠。

(2)约束程度影响。会计准则的约束程度是指准则自身的严格程度或弹性大小。由于各国经济政治背景不同,决定了各国准则的约束程度也松紧不一。显然,会计准则约束程度越松的国家,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也就越大;而约束程度越紧的国家,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所受到的客观限制就越多。我国新会计准则则留给企业较多的选择空间。

(3)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有助于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最重要的属性,公允性与充分披露是可靠性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严格实行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力求准则制定过程公开化,民主化,增加透明度,应该吸收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代表的参与。最后又要通过协商、选择,进行集中。新会计准则正向高质量会计准则迈进,它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相对旧会计准则更加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有利于企业进行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

2.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l)会计政策选择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程序中作出的具体选择。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也即存在不只一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例如,存货的计价,可以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必须从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必须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不允许制定和使用不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选择促使会计准则不断优化。一项新的会计准则出台,一般来说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已有的准则,令企业的会计报表更加有利于相关决策人的决策;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当局总能发现新的途径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为其自身谋利,使会计准则的约束机制“失灵”;于是更新更优的会计准则将在各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博弈中产生,来替代己“失灵”的会计准则。新一轮的博弈就要开始了,正如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达到一样,会计准则也只能在会计政策选择的不断博弈过程中发展,逐渐接近于最优化。而也正是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才使会计准则可以不断优化。

三、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同时,对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金额进行了规定。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与以前相比,这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并作了审慎的改进。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减少了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即在一些领域中,要求只有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公允价值的进一步运用。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方面较以前做出很多改進,从而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大增加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有利于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新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发出计价方法选择的影响

作为企业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存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和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税收负担、现金流量、财务比率等产生影响。新准则将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取消旧存货准则规定的后进先出法。另外,新存货准则还明确规定: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只有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两种,较旧准则限制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选择空间。在国内市场中,新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先进先出法”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了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有利于企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稳定的发展。

3.新会计准则对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

企业会计执行新准则后,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和核算方法上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产生较大影响。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初始计量按照是否是由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分类分别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取消了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规定,改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只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从单个报表来看,对子公司的投资如果由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在被投资企业取得盈利情况下,投资企业(母公司)的资产和权益将减少。在旧准则中,对股权投资差额要进行摊销,将影响损益;现股权投资差额相当于商誉,不摊销,但可能計提减值,这种不同处理,也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后;旧准则在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这将使企业利润减少。

4.新会计准则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确认方法的选择的影响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己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公允价值很大程度是靠人为判断,中国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限制使用的态度。资产减值己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实施以后,将不会有利用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在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

5.新会计准则对合并政策选择的影响

新旧准则均规定母子公司应当统一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若尚未统一,要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期间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或要求子公司按此规定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当子公司与母公司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差异不大,并且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不大时,按照旧准则母公司可直接利用该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新准则对此例外予以取消。新准则对合并会计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深层次的剥去关联交易对合并报表带来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6.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处理方法选择的影响

新的所得税准则要求企业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作为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并且要求企业要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暂时性差异,进而将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执行原会计制度时,绝大部分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执行新准则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陈继初.试论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J].事业会计.2004(2)

[2]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选择 篇4

会计准则是一种被设计用来节约交易费用、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研究准则制定导向问题的直接目的是为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 间接目的是为生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服务, 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

国内外会计界普遍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导向为主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被认为是规范导向的典范。不过, 现实中并没有哪一种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是完全的原则导向或完全的规则导向。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之间并不矛盾, 都是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出的不同制度规定, 原则导向实质上体现为规则导向的抽象化, 而规则导向通常是原则导向具体化的结果。

具体的会计环境是准则制定导向选择的约束条件。具体遵循什么准则制定导向观需要根据各国的具体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以及世界经济环境发展趋向等综合约束条件来决定。随着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不断紧密联系, 会计准则与国际协调步伐的加快以及未来法律、会计环境的逐步完善, 可以预见, 原则导向将是我国未来准则制定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不同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比较评析

目前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主流包括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两种。然而, 何谓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目前的相关文献还没有十分清楚的解释。通常是从两者主要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如表1所述。

原则导向观下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准则体系相对比较简练, 使制定成本较规则导向低。2.准则的原则性将给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 更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 能更好地遵循“实质重于形式”。3.制定程序相对快捷使其更易于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和经济环境作出迅速反应。4.适当的指南和解释使准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其存在以下缺点:1.要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能够以公众利益为己任进行专业判定, 不恰当的判定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 2.原则的一致性并不能保证具体业务操作的一致, 从而会降低财务的可比性。3.可能导致专业判断的滥用, 使某些公司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进行利润操纵。

规则导向观下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优点:1.详尽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使会计人员可按照具体的准则处理相应的经济业务, 减少专业判断的空间, 降低误判的可能。2.有利于审计人员按照具体的标准执行相关审计业务, 减少其与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意见上的分歧。3.有利于增强财务报告的形式可比性。4.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

其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力图详述每一种假定情景下的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因此带来了昂贵的准则制定成本。2.由于存在大量的例外事项, 可能会造成具体准则之间的内在不一致性。3.大量的会计准则会使会计人员为遵守琐碎的规定而忽略经济交易的实质。4.会带来另一种财务操纵行为, 即针对交易界限点进行交易策划, 以貌似遵守准则的途径进行盈余操纵。5.无论会计准则多么具体, 一旦出现新的经济事项, 而又缺乏原则性规定的情况下, 会计监管就会出现漏洞。

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各有利弊, 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只有适不适合。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充分体现了该国的经济、法律等特点。在确定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之前, 首先必须充分考虑一个国家的国情和会计环境, 只有在充分考虑具体国情和会计环境基础上选择的会计准则导向观, 才能实现一国会计准则的长远目标。

三、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选择

(一)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变迁

我国的会计准则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的。1992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偏向于原则导向的。不过, 由于我国当时还不具有运用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会计环境, 造成职业判断滥用, 盈余管理和财务信息造假现象严重, 已经严重干扰了国家进行正确的经济宏观监测和调控。于是, 2001年财政部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将其转换为基于历史成本确认和计量, 并对采用公允价值和市场价值限定了严格的条件。因此, 2001—2006年期间我国的会计准则又偏向于规则导向。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现行的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原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并重新启用公允价值这个具有显著原则导向特征的计量属性, 但是限定了十分严格的使用条件。《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从而在更高的层次确定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因此从2007年开始, 我国会计准则又开始偏向于原则导向, 不过此时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明显开始结合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的优点, 并在努力建成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二) 现阶段的会计环境影响

原则导向的应用基础是建立在健全的公司制度、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上的, 鉴于目前我国的会计环境还存在一些缺陷, 我国目前的准则制定应以规则导向为基础, 以原则导向为发展方向, 并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完备, 逐步在新准则中实现原则导向。

1.资本市场不够完善

原则导向观下的会计准则赋予会计和审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 这需要有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其提供保障。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 一些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判断能力;审计师缺乏相对独立性, 会计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不够成熟。

2.会计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新会计准则趋同国际会计准则, 实现了准则的大跨步, 但是还没有明确定义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旨在保持会计准则前后逻辑上的一贯性。目前虽然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已经开始着手研究, 但是因受目前会计理论水平的限制, 不能为原则导向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3.相关法规不完善

原则导向观下对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求, 需要他们公允地反应经济事项, 除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外, 还需要完备严格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因此, 原则导向观下需要有严谨规范的法律惩罚机制, 加重对不法行为的处罚。但是, 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还达不到要求,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我国投资者在因为不准确信息而受到损失的情况下, 利用法律手段对信息提供者进行惩罚的意识较淡薄;另一方面,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对违规的会计人员及审计师的惩罚力度不够, 对投资者保护力度不够, 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空间进行违规操作的法律风险较小。

四、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应采取的完善措施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仍是以规则导向为基础制定的, 但是从国际趋同以及长远优越性来看, 原则导向是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发展方向, 鉴于会计环境是准则制定的约束条件, 为了尽快地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由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的转变, 笔者建议应采取如下完善措施:

(一) 完善会计准则, 建立一套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关联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体系, 是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目前我国充当概念框架作用的是《基本准则》, 然而基本准则缺乏理论支撑, 其核心指导意义还不突出。因此, 尽快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 重视制度安排和全方位的诚信教育

原则导向下会计审计人员拥有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因此会计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原则导向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然而当巨额的经济利益和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严重碰撞时, 只有强化全方位诚信教育, 才能保证道德规范的不可逾越。现阶段,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营造全方位诚信的职业道德环境是当务之急。

(三) 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

没有健全的内外部会计监管体系, 会计准则的有效运行将成为纸上谈兵。现阶段, 为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运行, 应努力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真正的权力制衡关系,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减少管理层操纵会计的行为, 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同时, 要理顺财政、税务、审计等国家监督机关的监管职能, 提高政府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政府监管的工作效率。

(四)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会计与审计行业的法规是规范会计行为的有力手段, 从目前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 还没有相应配套的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和惩戒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这就要求我国在会计与审计等行业的立法上要相应地跟上国际的步伐, 为其倡导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志芹.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视角的会计准则导向选择[J].财会研究, 2012 (1) .

[2]谢获宝, 李忠.论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J].财会通讯, 2004 (8) .

[3]谢获宝, 李忠.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权变观[J].财会通讯, 2006 (11) .

[4]平来禄, 刘峰, 雷科罗.后安然时代的会计准则: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会计研究, 2003 (5) .

[5]刘家松.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及其完善措施[J].会计之友, 2007 (6) .

刍议新准则下的会计政策选择 篇5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准则,政策选择,动机影响

一、会计政策概述

按照国际准则会计委员会的定义,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会计报表时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认为,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具体而言, 会计政策包含两层涵义, 即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宏观会计政策是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综合。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后, 选择适合自己的, 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核算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

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行为规范, 本质上却是一项社会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因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产生主要缘于两个因素:一是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广泛分离导致大量的委托代理关系产生, 这些委托代理关系所牵涉到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 与企业之间各自利益独立, 且不完全一致, 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者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其利益的实质是保护自己, 从而使“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不可避免。二是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层面看, 一方面会计准则制定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虽然新会计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作出了很大的完善,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涌现, 会计准则的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是客观必然, 这就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性的过程, 而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竞争的政治博弈过程。政府在会计准则制定上拥有绝对的垄断性与权威性, 但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政府必须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 使其制定的会计准则能使各利益者早日顺利接受, 从而降低会计准则的执行成本。此时, 放宽通用会计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 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各主体利益调整和利益分配的过程。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表明: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归属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类是技术性的, 另一类是交易性的。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最终信息不会影响公司的内在价值, 其目的在于通过形成信息屏障而让某些利益集团从信息交易中获利, 所以具有广泛的可塑性, 这也就形成了会计政策选择时最大的伦理困境, 并导致最大程度的机会主义, 这将对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形成最大的考验。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起源与基础

1、契约理论。

企业契约理论是近年来微观经济学中最为活跃的流派, 主要包括企业契约集合论和治理结构学派。企业契约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将企业理解为一组合约的联结, 主要研究企业的本质、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企业所有权或委托权的最优安排等问题。它突破了新古典框架下的企业“黑箱”模型, 对现代企业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西班牙杰出的数学家、法学家基耶戈杰里一卡斯基洛开创了用契约理论解释会计问题之理论先河, 他认为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契约, 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反映契约双方的法律权利和要求, 资产负债表包括了所有的契约参考者, 并反映这些契约产生的权利和要求的数额。按照契约理论的观点, 企业的契约签订以后, 企业利益相关者就要对契约进行监督。在以会计收益作为企业经理报酬奖励方案基础的激励机制中, 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对委托代理关系有重大影响。由于会计数据在契约中的重要性及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特性,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为企业代理等契约关系的确立和考核提供了公平合理的衡量基础。因此, 契约理论构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其根基并没有超脱企业契约观的范畴, 是环境推动的结果。由于在企业管理中, 管理者是一类特殊的有特权的利益相关者, 在有意或无意之时, 管理者过度地实施了机会主义行为和自我膨胀行为。因此,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键论点是:现代公司是由各个地位平等的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 股东只是其中的一员, 管理者不仅要为股东、还要为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所以,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使管理者认识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合法的, 并且在相互支持的一个框架范围之内, 管理者应当努力地为其他利益相关者获取利益回报, 这也是管理人员应负的道德职责。利益相关者必须在法律上享有应有的地位, 以抑制管理者自利最大化的道德风险。所以,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除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和自身的委托代理关系外, 还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利益相关者的产权权益, 禁止任何不当的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会计政策选择最根本的伦理职责, 因此, 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构成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3、实证会计理论。

会计职业判断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原则与政策的选择问题。瓦茨和齐默尔曼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表明, 企业管理者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 既非人们传统认为的那样信奉稳健主义, 也非一般地追求会计收益的均衡化。他们将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三大类, 即报酬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他们认为, 企业经理人员的个人收益一般是与企业的经营情况、特别是盈利等会计指标紧密联系的, 因而管理者往往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影响会计利润。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大量成果都证明, 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因此, 实证会计理论为会计政策选择时谋求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企业整体发展和个人优化的经济效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4、新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新增了生物资产、职工薪酬、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补助、所得税、外币折算、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具体准则, 填补了不少会计规范的空白。由于任何准则、制度不可能穷尽所有现实或潜在的交易事项, 因而不可能有唯一普遍适用且稳定不变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虽然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但与此同时会计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了, 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了, 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如何选择计提折旧的方法、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如何确认当期费用、如何使企业资产计量更有效、利润更真实, 这都更依赖会计政策选择, 同时, 此次出台的金融工具四个系列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接轨, 顺应了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 但也给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需要管理者作出更多的职业判断。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 它比准则导向更依赖判断, 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 大量业务需要进行专业的判断。当市场交易不活跃, 缺乏市场价格时, 需要利用其他信息和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这就致使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不断加大, 更要求管理者培育自身公允的职业判断力, 此时, 公平效率的伦理原则对会计政策选择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不同动机下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

1、政府。

政府本身是一个最大的利益集团, 通过制定各种管制性的规章, 将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转移到自己手中。由于会计信息是政府制定政策或法规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些法规或政策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图, 在特定的环境中代表的是特定集团的利益。所以, 现阶段我国政府只有通过控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权, 才能折中调和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同利益集团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 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公共选择中处于有利地位, 其动机是更好地实现政府制定的目标,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在全社会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在这一动机的指引下, 政府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往往偏好激进的会计政策。如:政府可以禁止企业在税前列支超过税法标准的实际成本, 限制企业所提供服务的形式及数量;政府还可能采取向企业转移支出的办法, 间接取得收入, 并且不允许企业抵扣税金, 而是直接列支成本等等。

2、投资人。

投资人作为企业的出资人, 为企业运作提供了物质基础。投资人不仅是企业现有净资产的产权权利主体, 也是企业增值资产的主要产权权利享有者, 他们基于资本保值增值的需要, 不仅要求企业提供资本是否保值增值的信息, 而且要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采取稳健的原则。因此,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而言, 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完全是出自对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 以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所以, 其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往往偏于保守。

3、债权人。

债权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将资金以信贷的方式投入企业, 是期望能从企业所创造的利益中获得相应份额的利息。和投资人不同, 债权人在进行资金借贷时更为看重的是资金的安全性, 因而往往在贷款还款期限内, 与债务人之间订立一系列保护性条款, 以限制企业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对所有者与管理者而言, 违反与债权人的合约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 有债务合约的企业比没有债务合约的企业更可能采用增大收益和资产的会计政策。但有关实证研究表明:债务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这说明我国的债务契约对公司的会计行为还缺乏明显的约束力。

4、企业管理者。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企业管理者拥有了会计政策选择事实上的控制权。现代企业制度下,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导致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矛盾, 当投资者对管理者的激励计划与某一会计信息直接相关时, 管理者往往利用其独特的、对会计信息的垄断地位,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 而不是总为了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而工作。此时, 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便是以获取更大的控制权收益的盈余管理为动机。如: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保牌、取得配股或增发新股资格以及不被特别处理等原因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来增加企业的盈利, 粉饰会计报表。同时, 要实现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 除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外, 强化管理者的会计责任意识, 加快企业伦理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伦理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选择准则 篇6

1.《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论困境——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 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逐步与国际准则接轨和趋同, 以增强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通用性。财政部于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的一个典型范例。

然而,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自2008年以来一直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和批评。《企业会计准则》在6年多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尽管不断出台针对该准则的应用指南, 但其适用性和实用性仍然受到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质疑。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 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其明确提出了“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两大目标。

《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由于对公允价值定义过于定性化, 使得企业在实际使用该计量属性时, 往往借鉴活跃市场中其他企业的交易价格而非基于自身的实际交易, 或者是企业依据自身的判断, 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估计, 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判断选择合适的贴现率进行折现, 由此获得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被多处使用, 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公允价值自身价格的确定却存在着种种主观判断, 按照管理者意图估计其所谓的公允价值的空间逐渐增大, 这无疑对提供给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除了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应收账款、存货,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这类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并可在减值迹象消除时将原先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同样可以计提减值准备, 并允许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 将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 无疑使得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再次受到质疑。对于资产减值的判断, 通常是将资产未来现金流进行贴现, 对于未来现金流的估计和贴现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计算出的资产现值, 正是由于对于减值迹象和金额的判断缺乏必要的法律证明, 从而为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大的操纵空间,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照管理者的意图进行“合理”估计。也正是管理者的意图将原本从资本市场中取得的具有相同法律效力的两只股票或者债券划分成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 按照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后续计量, 产生千差万别的数据,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果。

2. 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经济影响。

财政部会计司2010年对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 2 100多家上市公司中, 中兴通讯等9家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确认了大量的投资收益, 其中一家公司确认了2.58亿元的投资收益, 占该公司利润的50%。交通银行、深发展、泛海建设等20多家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 因此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达到了36亿元之多, 而其中36.2%的企业并未披露以何种方式确认公允价值。陕国投等108家上市公司在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间进行转换, 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达22.63亿元。隆基股份对其一笔1.24亿元的应收账款计提了76%的坏账准备, 金额高达1亿元。

上市的2 100多家公司中, 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企业占99%, 资产减值损失共计2 355亿元, 连续三年的增幅均在20%左右, 而发生资产减值损失的2 000多家上市公司中, 仅有不到2%的企业明确说明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 甚至有15%的企业在没有阐述存在资产减值迹象的情况下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

商誉方面, 约有40%的企业在企业并购中存在商誉, 产生的商誉金额合计928亿元, 并有高达77%的企业对公司确认的商誉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 金额合计达到了6.62亿元。而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企业中近乎80%的企业并未对商誉的减值迹象进行披露。债务重组方面, 企业在债务重组过程中的损益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当期披露的利润总额, 有的甚至达到了80%。问题是企业确认债务重组损益, 却有近一半的企业并没有披露债务重组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金融资产方面, 仅有五分之二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情况进行了说明, 因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5亿元。

以上数据无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财务报告中包含了不少的估计和主观判断, 财务指标跟随管理者的意图和利益越来越“魔幻化”, 会计数据的可检验性越来越低。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 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 管理层的主观意愿较大, 财务指标和数据可操纵性大大增强, 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数据往往不是企业干出来的, 而是会计人员计算出来的。

面对以上问题, 作为企业经济行为的统一会计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在并不具备“资本市场高度发达, 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和“委托责任明确”的市场背景下, 却提出了建立在这个条件基础上的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在强调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旨在增强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同时, 却留给了企业管理者更大的操纵报表的空间和规则, “受托责任”该如何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又该如何得以保证?由此得到的企业财务报告, 其适用性和实用性究竟还剩几何?《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 利润表中的数据被引向了证券估值, 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很多也缺乏有力的法律效力 (周华, 2010) 。会计的理论困境让我们不禁反思, 企业应该如何进行现实选择?报表使用者应该如何看待报表数据?报表的可信度有多少?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现实选择

在财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展开激烈讨论的关键时期, 在《企业会计准则》出台5年之际, 财政部为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于2011年10月18日发布了财会[2011]17号文件《小企业会计准则》, 该文件旨在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 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施行。

本次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是自2006年财政部出台《企业会计准则》以来, 财政部对于会计准则修订的又一重要举措。该体系包含准则和指南两个部分, 准则包括10章, 共计90条, 分为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财务报表及附则10个部分。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全面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而此次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于2009年7月出台的《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的趋同性又如何呢?

笔者从准则的适用范围、涉及的内容、所采用的计量属性、经济事项的确认方法、报表的构成及附注披露的内容要求等诸多方面分析, 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之间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并未像之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样, 充分体现国际趋同的意向。

《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在科目设置、计量属性、会计确认方法上都保持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性, 内容包括资产减值、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商誉、递延所得税等, 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长期股权投资能够采用权益法和成本法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只设置了66个会计科目, 并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与税法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 体现重“索款凭据”、重“合同”、重“结算手续”、重“物的转移”。在资产确认和计量中, 重新树立“历史成本计量”的核心地位, 不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不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只采用成本法, 债券摊销只采用直线法, 所得税核算只采用应付税款法, 不再涉及递延所得税问题, 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和前期差错变更统一采用未来适用法, 收入确认上也从侧重判断风险报酬的转移转为判断商品发出和货款收取。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科目和会计账务处理中的大量简化, 无疑在推动更多的中小企业完善会计建账系统、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 降低其财务成本, 减少纳税调整的成本, 也提高了税务部门的办事效率, 减轻了税务稽查的难度。因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越来越大的差距, 使得税务人员在进行税务稽查、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出现了诸多困扰, 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无法使用, 需要相关人员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一系列的纳税调整。可以看出,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更注重中小主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强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可比性;我国财政部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则充分考虑了中国自身的国情, 以及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

三、反思《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税法》上所体现出来的趋同优势, 以及其在计量方法上的规定能否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 这值得我们反思。

对于非中小企业来说, 其涉及的经济业务的确复杂多变, 可如果说企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对利益相关者用处不大, 那么企业编制财务报表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因此, 《小企业会计准则》放弃了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9》的趋同, 简化了会计科目和记账规则, 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特点, 注重与《税法》的同步性, 减少了纳税调整的内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简洁性告诉我们复杂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适合企业的才是最好的, 适合报表使用者的才是最好的。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是方便利益相关者的使用, 并不是准则制定得越复杂就越好, 报表应该能够切实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我们应该还原财务报告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国际趋同的脚步不应该停止, 但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 不应盲目趋同或是夸大计量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公允价值计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产真实的价值, 资产减值确实可以体现谨慎性原则、避免企业高估利润, 企业并购中确实存在购买价款高于企业账面价值的情况, 可什么程度算是公允?何以证明资产价值减少的程度?又如何避免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 实现大股东和管理者的利润操纵, 造成大多数中小股东利益被侵占, 造成会计信息诚信危机的再次出现。绿大地、珈伟股份、隆基股份、万福生科、百隆东方、胜景山河、南大光电、尚德电力等等, 财务造假、业绩突变的新闻不绝于耳。事实上, 都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表不一定比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负债表更趋近企业价值 (戴德明, 2012) 。这些信息往往缺乏必要的法律证据, 缺乏可检验性和可审计性, 而恰恰这些问题使得财务报表的可依赖性正在被削弱, 适用性由此和实用性受到质疑。

本文认为, 《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借鉴《小企业会计准则》, 尽量削减大股东和管理者利用《企业会计准则》操纵财务报表的内容和空间;公允价值计量有其优势, 但不应该夸大其在报表中的作用;成本计量应再次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利弊兼有的情况下, 应分析其利弊的权重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投资者和公众对于财务报表数据和指标的可信度, 保证财务报告的基本作用。不要总是让投资者和公众今天看到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万福生科被曝出财务欺诈, 众多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明天看到上市当年的隆基股份却突然业绩变脸, 在年报中显示其亏损5 400万元, 被证监会出示警示函, 让原本信任和依赖财务报告的报告使用者的利益一次次被侵占。

参考文献

[1] .戴德明.财务报告目标与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研究, 2012;1

[2] .杨纪琬.对当前几个会计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 1996;2

[3] .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1

选择准则 篇7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1. 历史成本, 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

历史成本以实际交易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以原始凭证为依据, 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及可验证性;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的债权债务是一致的, 具有可比性, 避免了人为产生的差异, 减少了往来单位间的争议;计量相对简单, 不用频繁地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节省了信息加工成本。但历史成本属性的局限性也是显著的: (1)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面向过去, 记录过去已知数, 没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 (3) 提供过去交易时点的信息, 在物价变动时不能如实反映, 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2. 重置成本, 指企业在现实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 若重新

购置该项相关资产所需要的全部支出, 重置成本与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为资产持有利得。将现行成本计入成本费用, 可以避免在物价变动时虚增收益, 确切反映企业维持生产能力所耗费的补偿;以现行成本编制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现时的财务状况;用现行获得的收入减现行成本在逻辑上似乎统一;能分别反映企业的经营收益与持有利得。其局限性在于: (1) 以现行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 (2) 持有收益难以处理, 如仍列入收益表, 则达不到实物资本保全的目的, 放弃了收入实现原则; (3) 用重置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不符合稳健性原则。

3. 可实现净值, 也称为“预期脱手价值”, 是指在正常经营过

程中, 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 但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可实现净值计量属性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1) 对于未来价格的确定或未来可望带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 (2) 以未来价格的确定或未来可望带来的现金流入作为计量依据具有主观随意性, 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4. 现值。

从理论上看, 此方法现在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方法。因为它既符合持续经营假设, 又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但是此方法可操作性最差, 计量结果最不具可靠性和可行性。这是因为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三个因素都是不确定的。第一, 未来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第二, 资产创造现金流量期间也是不确定的;第三, 折现率由于受到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 更是一个未知数。

5. 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使会计信息反映各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 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但是它与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相背离, 不仅缺乏可靠性, 而且将导致计量金额的巨大波动, 不利于各期间数据的可比性。

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如前所述, 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各有其优缺点, 因此会计人员在实务中选择何种计量属性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

1. 可靠性和相关性。

可靠性是对过去已发生事项进行真实地反映。该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对业已发生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五个会计计量属性中, 只有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 其他四种属性都分别属于现在或未来时。所以历史成本是其中可靠性最强的, 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次之,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靠性则最差。但从决策相关性的角度来看, 却是完全相反的, 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 是以未来为基础的, 可靠性最强的历史成本, 已经变成了沉没成本, 相关性最弱, 而可靠性最差的现值, 相关性最强。因此, 到底是选择可靠性强的计量属性还是选择相关性强的计量属性就需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需要来进行。

2.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计量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处理。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要求有所不同。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信息主要用于未来的经营决策, 所以主张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存择优。而受托责任学派则认为, 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 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此不同的会计目标决定了将选择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

3. 保全观。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与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密切相关。 (1) 财务资本保全。只有当期末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在扣除了这一期间对所有者的分配和所有者的投资以后超过期初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时, 才算赚得了利润。此种保全观对计量属性无特殊要求。 (2) 实物资本保全。只有当企业期末的实物生产能力或营运能力在扣除了这一期间对所有者的分配和所有者的投入以后超出期初的实物生产能力时, 才算赚得了利润。这种保全观对计量属性的选择有特殊要求:除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

4. 市场的有效性。

市场可以分为弱式、次强式和强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只反映历史信息, 如果掌握了不公开信息可获超额收益;次强式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反映公开信息, 如果掌握的是公开信息, 不可能获超额收益;强式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反映一切公开信息和未公开信息, 即使获得内部信息也不能获得超额收益。不同的市场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也不一样, 在弱式有效市场下, 历史成本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强式有效市场下, 估计将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这样就为其他计量属性的使用创造了条件。

5. 企业持有资产、负债的动机及该资产、负债的类型。企业

持有资产、负债的动机决定了资产、负债在未来生产经营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现金 (利益) 净流入或负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现金 (利益) 净流出等等。这将决定该项资产、负债量化的最终结果, 而此结果是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现在或未来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的基础。可见, 可靠地计量资产、负债, 首先是确定企业持有资产、负债的动机, 以及相应的资产、负债的类型, 这样才能正确地选择相应的会计计量属性, 从而实现可靠且相关的计量。

6. 可搜集数据与拥有的信息资料。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受到可搜集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准确、有效的数据与信息能提高估价与计量的可靠性。我国制定会计准则之初也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全, 公允价值不仅没有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反而沦为会计操纵和会计造假的工具, 最后出于可靠计量的考虑在制定会计制度时予以取消。而新会计准则再一次提出了包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 同时要求在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可见, 选择会计计量属性时必须取得相应的信息资料。

三、我国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模式的展望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很难绝对地评出优劣, 只能在具体情况下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一种最适合的会计计量属性。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模式呈现出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格局。

公允价值既符合资本保全理论和实物资本维护理论的要求, 也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以其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原因在于: (1) 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日臻完善, 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客观的经济环境; (2) 理财学对于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的研究逐步深入和完善, 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行提供了技术支持; (3)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创造了制度保障和人员素质保证; (4) 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 而公允价值是计量众多无形资产和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等价值变化快的会计要素相对较好的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由于其可验证性、易取得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仍将长期存在。正如美国会计学家威廉斯各特教授在其名著《财务会计理论》中指出:“既然提供一整套具有足够可靠性的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是不可能的, 那么, 历史成本会计框架将伴随我们很长时间。”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 是会计的灵魂, 即使在将来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主流, 但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同时, 只要有两权分离就会存在受托责任, 只要存在受托责任就不可能完全消除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对于绝大多数的实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新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确认, 计量与收入确认.会计研究, 2006.12

[2]钱 进:会计计量属性外延与国际趋同.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10

供应链下企业物流外包的选择准则 篇8

1.1 专业物流公司现状

当一个社会商业形态越趋发达、通路结构越趋细致化及顾客化、市场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时, 商业流通的机制将越趋复杂, 流通管理的难度也将更加困难。为追求商品与服务的流通经济效益, 商流、物流、情流 (资讯流) 、资金流及人流等通路功能的专业分工便成为必要的手段。专业分工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专业经验与技术的累积、规模经济的达成、科学技术的运用、商业情报快速的传输、人力资源有效的培育, 使国内外市场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可即时获得满足。企业物流外包风潮的形成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自然现象。

1.2 专业物流公司的概念及特征

专业物流公司是指对单一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机能的外部供应者, 即专业物流公司营运时与其他传统产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 其特征有:

(1) 整合超过一个物流机能的活动, 通常代替客户执行两项以上物流功能的服务。

(2) 专业物流公司通常不会代替客户作存货管理, 仓储不等于存货管理。

(3) 为提供客户服务所使用的物流设备, 其资产是由专业物流公司所控制, 即使这些资产不隶属于专业物流公司本身。

(4) 具备全面的物流服务能力, 可以提供全部的人事及管理服务。

(5) 可以提供任何特殊专业的物流服务, 例如:物流加工、代客设计、存货管理、生产调整、组装等服务。

中国物流协会根据物流组织存在的目的, 划分物流产业为: (1) 封闭型物流系统; (2) 专属型物流系统; (3) 泛用型物流系统。近年来专业物流公司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货物承揽。随着整合物流观念的演进与供应链观念的兴起, 在如此复杂的通路流程架构下, 物流机能已经逐渐无法单由一家公司来完成, 而需要一种共同形式、多企业复合形态的公司。而开发及管理此类复合系统的主体, 即是专业物流公司的架构, 其所能提供的物流功能将越趋完备。

2 物流功能外包策略

提供独特的市场差异化或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 是每家公司都难以舍弃的部分, 当上述的事实是必然的且易于了解时, 公司便会提升利用外部供应者的机会, 去扩张提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的强度和利益。虽然这些行为发生的时机并不一致, 许多组织似乎已认清透过外部供应者对于公司整体价值提升的成效, 使得公司对选择物流活动与过程外包的倾向增加。随着外包活动的频繁, 成员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契约的拟定也并非像以往那么单纯, 而组织合作的形态也慢慢成形。因此在供应链中各个层级若能成为策略联盟, 将使得整个产业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1]。

在选择专业物流公司的策略方面则必须要考虑以下要素:

(1) 定价与成本;

(2) 服务层次;

(3) 资料处理与沟通;

(4) 产能、资源及弹性;

(5) 一般资讯。

3 供应链下的外包策略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整体流程的最佳化, 为使相关作业的绩效最大, 纷纷发展出各种策略与系统, 其中专业物流公司也就是所谓的3PL的采用, 效果显著。

企业在进行物流功能外包时, 必须先了解本身企业物流功能外包的因素是什么, 才能评估对企业内部之影响。而物流功能外包的最终目的, 即与专业物流公司建立起合伙关系, 使供应链之流程活动更有效率。一般而言, 企业进行外包的目的非常多, 降低成本是此决策过程中主要的目的之一。了解企业拥有总成本, 可将各成本分为以下几种型态:管理、配送、服务、沟通能力、价格与品质六种。在选择专业物流公司时, 其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分别为提供国内运输的服务能力、EDI系统的完善程度以及国际化的配送能力[2]。

企业在进行物流功能外包或自制决策时, 所要考虑的问题有: (1) 将部分或全部的物流功能外包? (2) 外包的原因是什么? (3) 何为外包的成本? (4) 了解企业之物流流程与营运之关系? (5) 物流功能外包的优点与限制是什么? (6) 顾客之需求是什么?从企业观点, 企业将物流功能外包的原因通常为:用较低的成本提供较好的服务、简化管理的流程、致力于核心产业的经营。而就专业物流公司而言, 可以使得经营范围扩大, 实质的业务增长, 以达到经济规模。以供应链的观点来看, 专业物流公司可以参与整个产品的设计和发展, 并与供应链各阶层一同参与物流内容的规划与运作的管理, 彼此建立起紧密之合作关系。

企业在降低物流投资的同时, 可专注资源于核心能力的强化, 并可借助专业物流公司的服务, 提升产品市场的可及性, 调节企业产销尖离峰的问题;另一方面, 与专业物流公司合作, 可有效的降低或分摊投资风险, 更快速、精确及有效控管市场需求的回应, 以开发市场商机。借助专业物流公司的资讯系统和分析技术, 也可取得有用之产品与服务的市场资讯。

企业物流外包是企业追求提升物流绩效的一种方式, 其目的乃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成功的企业物流外包经验显示, 企业将可产生下列效益:

(1) 服务水准的改善;

(2) 品质水准的提升;

(3) 经营成本的降低。

4 供应链下物流外包的因素与准则

在供应链中, 专业物流公司可以提供各层级间所需的物流功能, 这些功能非单指仓储及运输两项, 也就是说能提供超过一种供应链功能之整合及附加价值的服务。因此供应链各层级成员如与专业物流公司保持相当密切的合伙关系, 彼此间相互依赖, 则对于供应链之整体资源和配置将更有效率。故选择适合各层级的专业物流公司, 将能使供应链的效率达到最佳化[3]。

目前企业为了改善效率, 纷纷将物流产业外包, 而他强调在外包之前必须先建立一个绩效的基准线, 以作为衡量外包的底限。外包并不仅仅是程序上的外包, 而是针对企业绩效的外包。采购和外包程序必须是相当明确与正确的, 所以建立一个测量绩效的基准线相当重要。另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员工来评核供应商, 并提出问题点和建议。在供应链中, 不论是制造商、批发商或零售商, 对于专业物流公司的需求将越来越多, 而如何选择一家适合的专业物流公司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4]而以下五个阶段, 可作为选择时的考量。此五阶段分别为:

(1) 决策的决定;

(2) 发展选择准则及目标;

(3) 邀标阶段;

(4) 判断最佳候选厂商;

(5) 建立伙伴关系。

在选择进行同时必须考虑是否满足物流服务品质的要求及成本上的降低, 并应建立起长期的伙伴关系。企业的外包团队应该针对3~6家专业物流公司, 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估, 一般评估的重点为:服务成本、品质、能量、配送能力、现有顾客的谘询、文化相容性、财务稳定性、管理团队的专业性、作业及价格弹性、资讯系统的水准等。在选择专业物流公司时, 除了受到企业竞争的敏感度、环境的对立及环境变动的影响外, 尚须考虑其他九项准则, 分别是: (1) 价格; (2) 配送能力; (3) 错误率; (4) 问题反应力; (5) 管理能力; (6) 多样附加价值活动; (7) 任务达成能力; (8) 良好之电脑系统; (9) 发货中心个数。

参考文献

[1]李学勇.全新市场环境下非物流企业如何准确定位物流业务外包[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9, (03) .

[2]徐中民.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10.

[3]陈启杰, 齐菲.供应商选择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31, (5) :30-37.

选择准则 篇9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这标志着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 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会计政策选择将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手段与工具。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上看, 一方面遏制或降低了企业对利润操纵的空间, 如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资产减值确认后不得转回等;另一方面又有可能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了新空间, 如允许公用价值计价等。故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但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加规范与合理, 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应考虑自身长远发展目标, 在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允许范围内, 通过大量的调研、取证, 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会计政策选择体系, 不利用会计准则给予的权限谋取短暂或非法利益, 而选择能通过不断优化使企业长期保持良好资金营运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政策, 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所以企业应当在充分理解和运用新会计准则理论、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会计政策体系。

二、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政策选择是由特定主体来完成的, 不同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目标。

(一) 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制定者, 即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者。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必定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为选择的目标, 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所以, 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与会计目标是一致的, 会计目标的确定过程, 就是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确定过程。由于会计目标分为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因此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也可以分为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但考虑到会计政策选择是一项具体的工作, 其目标也应当是具体的, 所以将会计的具体目标定义为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或者说将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等同于会计具体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新会计准则的会计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受托层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所以新会计准则的宏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就是制定出切实能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 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微观会计政策选择 (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是指企业在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的约束下, 为达到某种利益目标而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由于现行公司体制中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由企业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的,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表现为多样化、短期利益化、复合型等, 如有出于管理报酬、筹措资金、公司上市、公司配股、避免处罚和避税等目的选择会计政策。但这种行为会损害股东、相关利益人的利益, 甚至会损坏企业长远发展的潜力或企业自身的价值, 同时也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初衷。所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应当在符合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前提下, 选择能真实反映企业信息和价值的政策, 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以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要, 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

三、会计政策选择原则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主要包括:真实可靠性与内容完整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方面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上原则, 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 符合企业总体目标的原则

任何系统都是有目标的, 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也有其特定目标。新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受托层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政策作为企业生成财务信息的基本方针, 当然应当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然而,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企业对其历史、现状的充分了解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恰当估计, 特别是对其总体发展趋向的合理预期。即企业公允的对外揭示的财务信息应当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内在财务机理的恰当反映。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发展目标应当是明确的, 这不但是合理有效地组织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 也是恰当选择会计政策的先决条件。在谋求长期发展和准备结束经营的不同情况下,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不同的。因而, 特定企业从其总体发展目标出发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自然的。因此,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 必须从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本身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等等, 以及本企业的优势和问题, 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从而恰当选择会计政策, 公允揭示财务信息。

(二) 适用性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 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 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经营业绩、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较好发挥的重要特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 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 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所以当会计准则发生改变时, 企业就必须重新选择会计政策。

(三) 决策有用性原则

新会计准则首次采纳了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其做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的信息”。即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通过通用财务报告的形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有用信息, 以有助于其做出相关决策。决策有用性要求, 财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公允的。因此, 会计行为主体必须在了解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的基础上, 恰当选择和调整会计政策, 以使财务信息在使用者的决策过程中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四) 谨慎性原则

在会计政策的备选方法中, 相对而言, 可能有激进的, 也有稳健的, 而且很多交易或事项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谨慎对待。谨慎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 应当加入必要的谨慎, 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 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从而使各种经济业务存在的内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得到最恰当的处理, 即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会计政策上作出最充分的考虑。因此, 谨慎性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 即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必须在提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方面有所作为。运用谨慎性的会计政策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报告不确定的损失, 也并非完全排斥对能够确立的可能收入的预计, 而是要求在会计计量中全面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后, 慎重选择会计政策以作出有科学根据的判断或估计。但无论任何情况, 会计政策的选择都不允许以“谨慎”为借口, 建立秘密准备, 给人为地操纵会计计量留下空间。

(五) 重要性原则

如果会计政策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的经济决策, 则该会计政策就具有重要性, 重要的会计政策既不能省略遗漏, 也不能作错误的表达。重要性包括计量重要性和披露重要性。计量重要性主要是指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采用什么样的计量尺度收集数据, 对计量方法选择主要依据成本效益原则衡量。披露的重要性主要是指对所运用会计政策揭示的程度, 由于附加揭示的成本微不足道, 所以相关性成为判断披露重要性的首要标准。另外, 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直接相关, 坚持重要性原则, 就能够提供收益大于成本的会计信息;反之, 就会提供成本大于收益的会计信息。

(六)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注重实质, 即应使交易或其他事项按其实质和财务事实而不只是按其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在实际工作中, 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 因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就必须以实质胜于形式作为重要原则。如会计核算上将融资注入的资产视为企业资产, 并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 就是因为从经济实质来看, 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这样的会计政策选择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客观, 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四、会计政策选择机制设计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表明: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属于企业管理当局, 这一理论基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广泛分离, 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关系出现的现实。管理当局作为企业资源运营的实际操作者, 具有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无法获得的信息优势;以及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导致会计政策选择出现大量机会主义, 损害了企业各缔约主体的利益, 也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初衷。所以企业应根据会计所处的环境建立相应的会计政策选择机制, 如 (图1) 所示, 公司治理结构是执行会计政策选择内部环境的约束机制;而注册会计师、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与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环境的约束机制。

(一) 内部机制

公司治理是委托人、代理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一种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 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主体是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签约者, 会计政策选择以剩余控制权的形式出现, 是公司治理的对象, 会计政策选择权应当归属于企业各个缔约主体, 而不应仅归属于企业管理当局。因此, 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关键力量, 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必须明确体现于内部约束层次上, 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监督机构到具体执行机构, 都应有相应的运行机制加以保障, 能够通过正规、合法、科学的程序实施会计政策选择、以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董事会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 这些代表能够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 并且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力;监事会有各个缔约主体代表参与, 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具体执行机构则是构建会计政策委员和周期审核小组, 由其具体选择和审核会计政策。

(二) 外部机制

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与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环境的约束机制。其权利由一系列正式契约所规定, 这类契约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通用契约”, 如公司法、证券法、税法、消费者权益法、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其中会计准则是会计政策选择最直接的外部约束机制, 其直接规定企业可以或不可以采用某种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的制定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 留给企业较大的选择权。因此应通过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注册会计师制度和提升投资者品质等来建立健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约束机制。

五、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 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体系结构可用 (图2) 表示。会计政策选择权作为一种剩余权利应该属于企业各利益主体, 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当有足够重视。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应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来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要,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保证此目标的实现,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应坚持相应的会计原则, 还要设计完备的内部机制, 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当会计环境发生改变时, 企业应当在新会计理念和规范的指导下, 考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通过充分的研讨和实际调查, 重新构建适合于企业自身需要的会计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李士涛:《基于企业契约观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东北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5]王运转:《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及其评析》, 《财会通讯》2006年第2期。

[6]杨成文:《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7]曲晓辉、齐平茹:《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 《会计研究》1999年第2期。

[8]常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原则探析》, 《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

[9]王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及其科学性探讨》,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10]陈洁:《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山东经济》2003年第3期。

上一篇:矩形截面下一篇:电视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