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活

2024-10-29

组织生活(精选12篇)

组织生活 篇1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 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又要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我们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 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有学生说, 高中语文学习很累, 很枯燥, 语文课上尽是一些枯燥的字形、字音、文言文、古诗词等,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语文训练, 既指语修逻文的知识巩固, 也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 语文训练“生活化”, 要求我们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 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 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 学生在接受训练时, 便会感到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讲语段、句子知识, 可以从学生的请假条入手;改病句练习, 最好从学生周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 不妨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另外, 语文训练是最容易在“统一标准”中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的, 因此, 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保护甚至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我们让学生写周记, 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总喜欢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 我们说这样写不好时, 他们还不服气:“以前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嘛!”我们应用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明白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同学们在没有成为雷锋之前, 却人人编造“雷锋日记”, 这首先不是作文是否真实的问题, 而是做人是否真诚的问题;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为什么到了作文中却如此“规范单一”呢?我们要让学生们逐渐明白, 周记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 而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三、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找一个生活的切入点, 解决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我们不难发现, 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 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试问:一堂课或者一篇课文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一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容易了, 目标越多, 越容易“有的”而无法“放矢”了。目标只要一个, 也不能过大, 并且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 《我与地坛》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让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

总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不仅能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知识的弊端, 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创一片灿烂的晴空。

摘要: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把“应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 学与用的脱节, 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 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与我们所追求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目标相比, 无异于南辕北辙!

关键词:回归,训练,目标

组织生活 篇2

根据XXXX印发的《关于召开XXXX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结合“四讲四有”合格党员评价标准以及习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批示精神,现通过对本人的实际进行剖析,查找本人的存在问题,并进行整改,汇报如下:

一、查摆出的突出问题:

1.政治理论不扎实,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理论学习方面有所放松,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软指标”,仅仅满足于XXXX统一安排的学习,学过了事,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对学过的东西进行认真反思,也没有深刻钻研;

2.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强。

思想上总是满足于完成既定的工作和任务,有些工作限于被动落实上级工作安排,没有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行动。在一些工作中,思前虑后,畏首畏尾,怕伤和气,没有很好地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导致工作不够主动,得过且过,避重就轻。

3.惯性思维,创新意识不够。

对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有时会习惯性的按老方法,或凭喜好、兴趣、特长来选择性的考虑工作方式方法。导致问题抓得不实,分析不细,问题谈的多,整改的措施和方法谈的少,未做到检验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加强。

二、需要说明的问题

1.组织生活会前征求到的意见:

1)组织工作不及时,存在被动工作现象;

2)组织工作内容单一不够丰富,没有创新,不能满足所有党员的需要;

3)作为组织委员,与其他党员和群众沟通不够,不能起到支部和群众的桥梁作用。

2.廉洁工作情况

检验中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廉洁纪律,廉洁从业、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拒收客户礼品礼金,不接受高档宴请。

三、问题原因剖析

(一)理论功底不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得不够牢。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贯彻不够自觉。总认为政治理论离自己很远,与工作联系也不密切,并且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枯燥、难懂,所以都没有认真、细致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

(二)工作缺乏钻劲。在工作中总是满足于完成既定的工作和任务,但没有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下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能力不足。领导交办任务时,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想学习的东西也很多,但往往学了一部分,把工作完成了,就不再深入的去学习、去研究。

(三)党性锻炼不过硬。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缺乏学习的韧劲,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没有经常清理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没有自觉主动地征求意见,接受监督,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因而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方面标准不高,要求不严。

整改措施:

1.更加重视学习提高,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制定长期、中期、短期工作目标、学习目标,不懈怠、不放松、不放弃。工作中多向同事、领导学习,拓宽自己的学习渠道,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当中加强反思和总结。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更加严格执行政治纪律,不断提高政治定力。

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加深对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的认知,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现实工作中、艰苦环境下接受考验和锻炼,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大公无私、锐意进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更加高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检验服务的工作效率和水平。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针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耐心细致,提高工作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提高业务能力,创新工作思路。

XXX

取材生活实践生活回归生活 篇3

一、取材生活,处处发现美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发现法。正如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坚持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教学原则,始终立足于生活这个美术素材与灵感的“大熔炉”,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引导学生以美的眼光、美的心态去观察、去捕捉、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存在。

1.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地创造美。

在上《秋天来了》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感受“万美之中秋为最”。秋天是多彩的,阳光下,红的、橙的、金的、绿的……各色树叶一片片、一树树招人喜爱。秋天是最美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黄澄澄、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殷实、成熟、美丽。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秋天图片资料,带他们到室外去亲近自然,让学生对秋天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最直观的感受。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与平时资料的搜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就能全方位地感知秋天,激发学生们的创作表现欲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整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的心与生活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美,并抒唱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发展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实践生活,处处创造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一切学习、实践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性学习。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指出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这种动机主要体现为理解生活事物、掌握生活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在于生活。所有美术作品都是由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从而使他们有感而发,有感而画,这样做就让学生将现实的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和美术联系起来,由此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并逐渐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和热切希望表达对美的追求,在心灵深处,对美产生一种乐趣和需要。

在上苏教版第七册《老房子》时,教材展示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老房子,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典范。房屋的发展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因此被称为“凝固的历史”,人类发展至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不同特色的老房子和文化,被一代代传承。站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站在钢筋水泥金属林立的现代建筑里,回头望望那外表朴素、材质简单、带着大自然清香的老房子,静心体会,用心灵触摸,会发现在它们身后那沉甸甸的智慧,让人陶醉,让人感动。学生徜徉其中,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科技发展等因素,立体化地去理解老房子的材料、造型、工艺特色,从而建立起对老房子的正确审美情感。同样,在《门窗墙》这一课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们所创造的生活。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将教学实践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又因为个体生活的独特性而有效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回归生活,细心呵护美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学内容只有具备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再创造活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吸收和内化。”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

不单纯地以绘画技巧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关注学生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一头扎进生活,充分品鉴生活。将课堂学习之美与生活欣赏之美进行结合,将单一的美术教学之美与生活的广博之美进行对比,让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教学中,逐渐养成审美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审美品格。

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思考 篇4

关键词:组织生活,创新,考核

1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1. 1 党的组织生活

党的组织生活是指由党支部或党小组组织召开的,以党员为主体的,以培养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践行宗旨意识为目标的,以增强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归属感为内在要求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一部分。党的组织生活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党的组织生活是指党支部和党小组以组织名义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广义的党的组织生活与党的生活接近; 狭义的党的组织生活是指 “三会一课”,即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议和党课。

1. 2 党的组织生活的制度要求

党章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的基本权利,同时又是党员的基本义务。 《党章》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

中组部组织局1998 年编著出版的 《党员管理手册》中规定党的组织生活应有六种制度要求,一是会议制度,二是党课制度,即 “三会一课”,三是批评制度,四是评议制度,五是汇报制度,六是谈心制度。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构建学习平台; 在组织生活中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要为党员提供畅通意见表达渠道; 要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要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 要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作风作为党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1. 3 党的组织生活要坚持的原则

( 1) 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是我们党起家建国的根基,党组织应成为民主政治的载体和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示范平台,在党的组织生活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要尊重少数人的意见。

( 2) 主体性原则。要坚持党员主体性原则,我们党的意志和宗旨最终是通过8668. 6 万党员践行来实现的,在党的组织生活中,要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要去行政化,要调动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3) 讲政治、讲党性原则。政治目的性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肩负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党的组织生活应讲政治原则、讲党性。

( 4) 平等性原则。党员在组织生活中,一律平等,无特殊党员。

( 5) 实效性原则。党的组织生活要有实效性,要结合单位实际和党员自身实际,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创新。

2 现阶段高校党的组织生活面临的问题

2. 1 内容沉闷,形式僵化,且呈现行政化趋势

2. 1. 1 内容沉闷,“三会一课” 开展不好

高校党的组织生活内容比较沉闷,在 “三会”中支部委员会会议很少召开,大多数支部没有设立党小组,就无所谓党小组会议,支部大会一般是学习文件,偶尔讨论发展党员事项,由于院系采取主任、院长负责制,基层支部一般是分专业设立,因此,支部大会既无行政决策事项,学术事项又无法决策。政治学习成为支部的组织生活的主要内容。政治学习材料一般是党委宣传部规定,涉及党的规范性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学习方式,一般是宣读,大多数支部无专职干部,对党的规范性文件、重要会议精神领会不深,既无讲解,又无法开展讨论,大多数党员云里雾里地完成了任务。

2. 1. 2 形式僵化,多为上级党委规定动作,无创新

支部组织生活一般是召集党员坐在一起,学习文件,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组织生活既脱离社会实际,又无法结合党员个人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内容乏味,形式僵化。尤其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

2. 1. 3 支部设置与机构设置密切结合,工作大包大揽,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调动,支部管理呈现行政化趋势

当前,组织活动中经常表现出党员主体地位不突出,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通常是支部书记组织或者操办,书记往往以教育者或者领导角色出现,传达上级精神或者学习文件,党员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书记和党员之间上下级关系的意识强,组织生活的互动性差。

2.2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组织生活没有发挥高校师生智力资源的优势

学校各二级学院党委或总支大包大揽,成为开展组织生活的主体,各二级学院党委或总支下面的党支部定位不明确,与教研室的关系有待梳理,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的使命感、组织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工作计划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有待创新,没有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智力资源的优势,没有能充分发挥高校及高校师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职能。教师、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需要组织调动,并提供组织保障和服务平台。

2. 3 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高校中党员的构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平时忙于本职工作和学习,从而导致在制度的落实上存在很大随意性的现象,在组织生活的开展中存在 “形式化”,表现为: 日常会议结束后宣读文件,拍照结束等。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推诿,怕得罪人,弱化党组织生活。

3 高校党支部生活创新的思考

3. 1 防止行政化趋势

党组织生活的主题由领导干部或多数党员提议而让普通党员主持,防止党的领导凌驾于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之上。改变普通党员在组织生活中始终处于 “配角”角色,增强普通党员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力求使组织生活呈现出活泼的局面。

3. 2 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在传统的组织生活形式( 如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历史纪念碑、向先烈献花、过党的生日等) 的基础之上,引入知识竞赛、党建书画摄影展、学先进、专题式演讲、微信知识抢答、党员定向扶贫点、贫困生帮扶等。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用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引导身边的人,挖掘高校党组织生活的潜力。

3. 3 创新载体,构建高效网络化组织生活平台

高校党组织生活要针对面向的学生和教师思维动态情况,从传统的单一的 “灌输方式”向新技术新方式的 “渗透方式”转变,利用互联网、微信、微信公众号、党员群等形式,加强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

3. 4 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工作能力

定期开展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努力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一般都是一线教师或者学生干部兼任,平时工作学习较忙,因此需要围绕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培训班,探索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3. 5 切实贯彻和落实检查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良好的制度是促进党组织制度落实的内在动力,因此需要落实检查考核制度,预防出现 “形式考核”、 “人情考核”,定期组织对各基层党支部的考核,检查等,协助基层党组织落实整改,解决基层党组织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奖惩制度,提高高校组织生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虹.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调查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6).

[2]陈国荣.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0).

[3]伍锦昌.提高高校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探索[J].高教论坛,2006(4).

[4]吴雪丰.多校区高校党建工作探析[J].中国市场,2015(12).

组织生活散文 篇5

组织生活是党(团)员一项正常的组织生活内容,在部队是指党(团)员根据特定的议题,定期或不定期,统一组织的集体活动。记得在部队时,每周六下午是雷打不动的组织活动日,连队一般都是按着各班排党(团)员数量编成几个党小组或团小组,并选出由普通战士担任的小组长。连、排干部均参加到一个小组里,接受组织的领导和管理。

党(团)小组是党团最基层组织,党(团)小组长也不是组织任命的正式干部,但党(团)小组的作用非常大,小组长的权利也是很不小的。党(团)小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接受每个党团员的思想、工作、学习及生活汇报,组织和大家及时对每个党团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小组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干部,但他对每个党团员都有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对有思想波动和不良行为的党团员会进行严肃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甚至直接向上级组织作出反映。

记得入伍后,每周六下午组织活动都会雷打不动的召开,会议地点通常会选在班排宿舍,有时也会在露天一隅。大家坐在小马扎上,以党(团)小组长为中心,围成一圈,那架势有模有样,一般情况下,小组长主持发言,而后大家轮流发言。有议题就按议题展开,没有议题就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发言不用点名,个个争先恐后,十分踊跃。每个人都会在会前做些文字准备,发言诚实中肯,优点看得见摸得着,缺点也实实在在,不虚不漂。个人发言完毕,就由大家进行批评帮助,那时战友间的感情是十分纯洁的,相互间没有介意,没有隔膜,所以这批评帮助,就显得很中肯,很严肃。提成绩不掩饰,揭问题不护短,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卯是卯。

我们指挥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战斗集体。官兵团结,作风优良,管理规范,事事争先。大家亲如兄弟,感情真挚淳朴,互相帮助真心无私,无论干部战士,谁有了问题都会在组织会上直截了当提出批评。

大概是七六年夏天,我们连召开过一次党员民主评议大会,这次组织活动由全体党员参加,团员列席,会议的情景至今深深的`映衬在我的脑海里。这天我们整齐的坐在连部门前,队伍前只放了一张发言用的桌子,所有的党员,包括连排干部全部坐在下面。连队党支部书记(指导员)首先主持会议并作出会议说明,接下来就是会议发言。评议活动首先从连党支部一班人开始,党员以所在班排顺序进行评议,随着民主评议宣布开始,发言人即刻单刀直入,纷纷对被评议者“发难”,就连简单的称呼也变了味,职务称呼全部改为“同志”。这发言的内容,也很令人汗颜。记得两瓦班的党员、陈班长对连党支部一名主要成员的评议就很震撼,他说:该支部成员身为党员干部,不应带头搞特殊化,事实是家属来队,没有按规定比例购买粮食,多称了几斤细粮,严重的侵占了干部战士的利益,为此应当做出深刻检查。当时大家听了,个个表情严肃,目光齐刷刷的转向这位德高旺重的老领导,这位领导马上站起来向大家鞠躬致歉,态度十分谦和,当众表示接受批评。

民主评议会上,大家坚持原则,不顾及面子,也不给面子。可是会后谁也不计较这些,大家心平气和,依然很是尊重领导。

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新课导入;课后作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为高中化学教学回归生活化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做才能将上述理论知识转化、落实为实践呢?笔者对此持如下看法:

一、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高中生心理思维逐渐发展成熟,逐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较强的探究兴趣及热情,越是同自身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习内容,越能激发起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鉴于教育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我们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从高中生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导入新课,这样,便能在巧妙实施新课导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更加自觉、积极且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具体化学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中。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正确使用药物”这节内容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维生素C是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对人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有益的帮助。因此,现代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单纯地以VC药片代替日常水果蔬菜,总觉得这样既方便又高效。在你看来,这种光靠吃VC药片的行为是否能真正达到保健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呢?我们日常生活中还会经常听到药物有‘处方药及‘非处方药的区分,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被称为处方药,消费者不需要持有医生处方就可以直接购买的药物被称为非处方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区分呢?……”上述问题都是学生日常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但他们对此也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便通过这些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问题巧妙地为其创设了既熟悉又亲切的学习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了他们对这部分化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顺利实现了新课、新内容的巧妙导入。

二、借助社会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学习科目,其本身兼具抽象性、逻辑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更好地认识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点带来较大的难度与困难。这也是制约学生学习效率切实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实,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及社会生活实际经验,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主观经验积累,向他们提供丰富的社会事实论据,相信此举在促使学生得以更加具体、直观地感知所学化学概念或规律的同时,真正实现自身对所学化学知识点的深刻理解、理解与灵活掌握。

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药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高温下的挥发性和易分解性”等特征,我向学生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来减少瓜果蔬菜农药残留的多种方法:将一些保质期较长的果蔬放置一段时间,残留的农药会逐渐分解掉;将蔬菜瓜果等放入清水中或滴加洗洁精浸泡30分钟以上;将蔬菜高温蒸,再进行烹调……这些生活实例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了对“农药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高温下的挥发性和易分解性”的更深刻认识,为切实收获较高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让课后作业回归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作业是高中化学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确保课后作业回归生活化,确保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充分激发其完成课后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切实实现利用课后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目的,更可以此为契机,着重对学生的实践运用意识及实践运用能力进行培养与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

如,在学习了“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节内容之后,我向学生布置了如下的课后作业形式:为了使学校的钢制自行车防雨棚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需要采取哪些防锈措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堂所学有关金属锈蚀知识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防锈措施,并尽可能多地设计几种防护方案,在综合对比几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防止自行车棚钢架锈蚀”的最佳方案。

这样,便将这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转化成了课后作业的形式走入到了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活动中。他们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发展了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真正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组织生活 篇7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 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党员数量也逐步增长, 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 截至2012年底, 学生党员已达290.5万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自2001年国家出台了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政策以来,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队伍不断扩大。由于这一群体分布广泛且流动性强, 如何有效的开展组织生活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问题。

1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和主要形式。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大部分是进入大学以后才被培养发展成党员, 这一群体入党时间不长、党内生活和党性锻炼少, 应该是党组织重点教育和磨练的对象。但是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分布广泛且流动性强, 在开展组织生活时存在一些问题:

1.1 时空限制导致组织活动难开展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毕业离开学校, 在不同的地方寻找工作机会, 或是准备考研究生, 或是出国留学,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党的组织生活很难开展。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只是组织关系留在学校, 党员并不在学校, 客观上存在组织关系和党员相分离的事实。如果执意要求他们回学校参加组织生活, 这对他们来说, 组织生活成了一种“负担”, 更会影响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1.2 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单一

现有的组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发展党员和发布通知的专项会议, 内容和形式单一, 缺乏新意, 对党员缺乏吸引力, 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 而基层党组织对此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不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就业方面的困惑和困难, 致使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感受不到来自组织的关怀, 渐渐地就变得组织观念淡薄, 不主动联系党组织, 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

1.3 管理者缺少人文关怀

目前高校对于暂缓就业学生党员, 一般是按毕业年份设置党支部, 并由院系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 对暂缓就业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但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任务繁重, 往往忽视了对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管理, 或是采取简单的、生硬的管理方式, 不能及时了解就业压力给他们带来的失落与迷茫的心理状态, 缺乏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2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的创新模式

传统的管理方法受到时空等因素的限制, 致使当前高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开展组织生活面临诸多问题, 探索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新模式迫在眉睫。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网络成为高校暂缓就业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可利用的一大优势资源和交流平台, 因此,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 必将大大提高暂缓就业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

2.1 创新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形式

2.1.1 建立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数据库

结合党员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数据库, 及时掌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 使党务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党员毕业前就对其党建信息和联系方式进行详细登记, 建立暂缓就业党员档案, 并将这些基本资料输入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2.1.2 创建党建网站, 开辟网上学习园地

高校可以为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创建特色鲜明的党建网站, 或者在原有的党建网站上开辟暂缓就业学生党员专区, 把党建知识与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所关心的时政信息相结合, 并号召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在网络平台上共同学习红色经典, 讨论红色影片和突出党员先进事迹, 交流党课学习心得, 研究党的方针政策, 通过这些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让他们更好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用理论武装自己, 努力提升自身党性修养[1]。

2.1.3 利用QQ群、微博、微信小组等形式开展组织生活

QQ、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在大学生当中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其功能模块强大且不用考虑系统开发和维护的问题, 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平台。以QQ群为例, 党支部负责人在每次党课、学习党内文件、汇报思想、总结报告工作等活动之前, 把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情况在QQ群中进行公告, 并将学习内容整理成电子版, 上传到QQ群中, 供广大党员下载学习和提前准备发言, 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与传统方式相比, QQ群为暂缓就业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会议环境。由于没有会议地点的硬性要求, 只要能上网, 时间安排合理, 大家都能在QQ上“现身”。这种寓机动灵活于常规工作的会议模式, 不仅解决了支部成员因时空限制难以集中的问题, 更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大家的兴趣, 有效减少了缺席情况的发生。到了指定的时间, 大家在群里报到后开始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心得体会, 并在不同的心得体会中产生辩论和交流, 营造出热烈的“会场”气氛。QQ群所营造的组织生活为学生党员提供了一个人性、自由的空间。没有了师生间的隔膜, 也没有面对面造成的拘谨, 保证了组织生活的高质和高效。由于面对文字且有时间进行思考, 讨论和交流更有深度和思想性[2]。

2.2 丰富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内容

2.2.1 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部分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接受党的培养、考察、教育的时间较短, 对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不够甚至很缺乏, 结果有的因未按时申请转正而被延长考察期, 甚至个别因没有按时缴纳党费而自动退党。因此,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迫切需要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在找到新的工作单位时, 及时办理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 以便更好的在新的基层党组织中参加组织生活。

2.2.2 组织热点问题讨论和专题学习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经历了更多的事情, 对党的性质、党员义务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腐败之风体会也更加强烈。针对重大敏感问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支部组织生活有必要开展相应的讨论和研讨, 除了解决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困惑, 还可以因势利导进行引导和教育。

2.2.3 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良好的支部组织生活不仅是宣传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基地, 管理和教育学生党员的渠道, 同时也是党员个人成长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组织生活要与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实际相结合, 可通过以下途径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问题:一是掌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引导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在择业时做到扬长避短, 还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二是基层党组织可通过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手, 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 为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三是组织个性化的求职技能培训, 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或直接邀请成功人士座谈经验等方式为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只有高度重视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就业问题, 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3]。

2.3 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和制度化建设

2.3.1 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网络中包含大量未经过滤和选择的负面信息, 可能会冲击刚刚步入社会的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基本信念。例如, 一些传销组织往往会利用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急于寻找工作机会的心理, 宣扬不健康的价值观, 腐蚀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使其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甚至引诱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 各级党务工作者要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及时了解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鼓励他们通过正确的途径实现就业。

2.3.2 培养党员“意见领袖”

在网络信息时代,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可以便捷的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获取和传递信息, 这种信息传播特点容易导致各种热点或焦点问题的激烈讨论, 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影响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思想发展动态。一个正面的舆论领袖可以引导暂缓就业学生党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反之, 则有可能引发浪潮, 甚至可能造成群体事件的发生。可见, 学生党员“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要善于把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学生党员培养成支部“意见领袖”, 让他们积极参与网络时代出现的各种热点或焦点问题讨论, 并做好对其他党员的思想引导工作, 提高学生党员主流意识, 增加党支部组织生活中教育信息的主导性[4]。

2.3.3 加强制度化建设

在努力推进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的同时, 必须要注重党支部工作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没有健全的规范的工作制度, 形式和内容创新不能取得长期的效果。因此, 对于创新的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必须及时制度化并在同类组织中进行推广。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队伍不断扩大, 如何有效的开展组织生活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问题。网络具有覆盖面广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是高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可利用的一大优势资源和交流平台。本文分析了目前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的创新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

参考文献

[1]杨锦滔, 喻朝曦.网络环境下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Z1) :125-126.

[2]阳洪霞.QQ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平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 :37-38.

[3]谭敬康.对高校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探索[J].学理论, 2009 (10) :125-126.

组织生活 篇8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认为, 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课改的新理念, 以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持。在这个探索中, 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兴趣, 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 把生活搬进课堂, 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体验。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 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 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师生身边发生的故事、新闻时事、影视片断等都可以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

二、教学流程生活化

(一) 课前引导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 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 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教师在课前要经常指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 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 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时, 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 然后在课堂上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活动。

(二) 课中教学的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

教学是教与学的系统工程,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选取一个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大系统, 来考虑教学意义与价值。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需要以学生未来生活这个大系统作为进行教学的参照坐标。因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动,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并达成生活体验。

(三) 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 不指向社会现实, 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 是非道德教育。”在学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后, 布置学生实地考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污染情况,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水质变坏的真正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和建议书, 交给当地的环保部门。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还能使学生实实在在、确确切切地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使他们能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

三、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

(一)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

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 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 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 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 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 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 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对生活充满憧憬, 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 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 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 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二)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 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 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

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 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还有, 在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时, 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模拟法庭、幸运45、开心一刻、小品表演、故事会、角色扮演、角色阅读、辩论、座谈会、演讲会、等都是学生喜欢的生活化的好形式。

组织生活 篇9

关键词:生活,地理,教学,探索

国家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其旨在倡导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对于“生活化”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想从分析短语看去掉修饰语变成“习地理”, 怎样学?从生活中学, 地理来自生活;还有一个修饰语“对生活有用”, 因而指出了“学习地理”的目的———对生活有用。简而言之, 地理既源于生活, 又融于生活,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真谛。

一、地理源于生活, 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而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较抽象, 接受较困难, 怎么有效地学习地理呢?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以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我把这理解为下图。

我想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根”, 由生活经验获取的知识就是“枝”。生活素材是师生间的载体、桥梁, 教师利用生活素材传授知识即“接知”, 学生透过生活素材把“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 将复杂难懂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那么, 怎样捕捉陶行知先生所谓“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呢?

1. 地理教材生活化。

通过灵活处理地理教材, 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 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还原生活背景, 培养学习地理的乐趣。如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中学生亮亮发现生活在南方的人们, 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 一次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 如侗族的“酸食”、傣族的“酸肉”、“酸辣菜”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 炖菜、烩菜食风颇盛, 为长期保存还可以支撑干菜、干肉、干鱼, 夏季也不例外。思考南北方饮食与当地环境有何关系。

2. 乡土地理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总要源泉。学生身边的大自然, 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资源, 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最能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到徐州的季风气候, 想一想徐州地区夏季和冬季风向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冬、夏季在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3. 社会热点生活化。

与日新月日迅速发展的现实热点相比, 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 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新闻事件, 积累新闻事件, 新闻生活化, 走进学生的地理学习, 感受地理乐趣。在学习《巴西》一节时, 可利用巴西举办世界杯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如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在圣保罗竞技场隆重举行。”想一想为什么桑巴舞、足球、混血人种成了巴西的代名词?

地理源于生活,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二、融于生活, 感知地理学习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止步于获取地理知识。章太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学问有两种, 一是求是, 二是致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 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必要的地理素养的过程, 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 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 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地理源于生活是“求是”, 而融于生活则是“致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上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锻炼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 (如下图)

1. 学会观察生活, 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 从中学会积极捕捉生活素材, 想一想它们与地理的联系, 从中发现地理问题。

2. 学会思考生活, 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是地理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 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 努力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学会实践生活, 解决地理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会用脑。”这说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的弊端。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最终目的是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增强自我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二十世纪青少年的必备技能。

总之, 在融于生活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技能, 从中真正感悟地理科学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就是地理既要源于生活, 又要融于生活, 则是地理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从中才能感知地理的乐趣, 感悟地理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1.

组织生活 篇10

因此,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生活。

一、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

(一)生活积累是理解之源

阅读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积累。阅读理解得越透彻,就越需要这样的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从观察、体验入手积累生活,并利用生活积累,为理解语文知识服务。

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指出:“要学好语文,不仅要学会查有字词典,更要学会查生活这本‘无字词典’”,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等词语作出解释。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骄阳似火”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有的说:“烈日炎炎,把爸爸的摩托车都晒烫了。一坐上去,觉得屁股滚烫滚烫的。”有的说:“夏天,太阳当空照,晒得人们满头大汗,真是骄阳似火。”……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词语的意思。

(二)生活情景是感悟之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就是情境教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课堂中就可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摩等多种途径来展示情境。但无论采用何种途径,教师都应创设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书本知识与学生感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把教室变为商店、医院等,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进入情景,有感有悟,打通认识通道,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生活经历是写作之源

《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论述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关注生活、了解社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才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完《天鹅的故事》之后,我问学生:“你在生活、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学生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了,便滔滔不绝地聊起来。有的说:“在拔河比赛中,我们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有的说:“听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医疗队、救援队……奔赴灾区,从废墟中抢救出许多生命。”……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正是有了生活的经历,真情的体验,在写作时,这些情景、体验才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

如在学生学习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读书要有选择》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去班级图书架查找资料,选择图书……学生购买了新书,教师就可引导他们制作“新书介绍卡”,在新书介绍会上展示、介绍。学生在口语交际课《推荐一本书》中,已掌握了好书的介绍方法。所以在介绍会上,还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并朗诵自己认为最感人、最精彩的片断,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唤起同学们阅读新书的兴趣。介绍之后,在班内挂上“新书介绍卡片”,并展示新书,供学生们参照购买新书和互相借阅。

广播、辩论、采访、课外“小书吧”等无不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亲身实践,既能不断从活动中汲取营养,又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根深叶茂。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只有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的语文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实用功能。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

如在“为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纷纷捐出了零花钱。但大家没有汇款经历,不知如何寄出去,我就提前教了课文《第一次汇款》。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怎样填写汇款单和填写时的注意点。他们利用星期日去邮局汇款,既加强了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又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切体会到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排解学生多种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都存在心理压力,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厌学心理等。小学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心理教育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如学习了《二泉映月》后,学生被瞎子阿炳历尽磨难、与命运抗挣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由此,他们联想到自己学习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阿炳的经历相比,是如此渺小。学生以阿炳为榜样,激励自己,向畏难心理挑战。

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回归生活 篇11

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何让思想政治课堂呈现出生活化的景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下面,以《市场交易的原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三部曲。

一、教学片段回放

导入新课:

探究一

情境:播放足球比赛中背后铲球的视频片段。

师:为什么要对背后铲球这种行为进行处罚?生:因为这种行为违背了足球比赛的规则。师:不处罚会怎样?生:使比赛无法顺利进行。师: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只是足球比赛,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市场交易活动也不例外。但市场交易活动的规则又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制定的,这个原则就是市场交易的原则。市场交易的原则有哪些,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

……

探究二

情境:有一天,你到一家水果店买苹果,售货员随手拿出用塑料袋装好的苹果和梨,说:“单买苹果不卖,要买就是一袋”,而塑料袋里的梨大部分有毛病。

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买还是不买?)为什么?生:不买,因为我要的是苹果不是梨,况且梨有问题。师:这说明我们要完成一笔交易,首要的条件是什么?生:双方自愿。师:所以,自愿也就应该是市场交易活动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自愿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举例说明。生:强买强卖、捆绑销售、搭售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使交易不能顺利实现……

探究三

情境一:一位衣着普通的顾客走进一家高档皮服专卖店,看了一会,用手摸了摸一件皮服的质地,店主呵斥:买不起就别乱摸,这可是上万元一件。顾客从衣袋里掏出一大沓人民币:这里是两万元,买得起这件衣服吗?店主立即满脸堆笑,连声道歉……顾客气愤地走出了店门。

情境二:某商场门前顾客川流不息,服务小姐彬彬有礼,“欢迎光临”、“谢谢您的光临”……柜台前,服务员面带微笑:“您想要点什么?”……顾客们点头示意……

师:读完这两个情境同学们有何感想?生:要想把生意做好,使交易活动顺利完成,买卖双方必须要相互尊重。师:相互尊重说明了什么?生:买卖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师:所以,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平等。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平等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销售者以貌取人,把顾客分为三六九等,消费者对销售者没礼貌,不尊重销售者……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不利于市场交易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兰州商贸物流中心的建立……

探究四

情境:星期天,邻居家张叔叔在市场上买了两条鱼,重三斤,每斤10元,共花去30元。他在市场出口处的公平秤上一称,他的“三斤”鱼变成了2斤7两,于是他去和卖鱼的师傅理论,要求卖鱼的师傅找回他3元钱,不料卖鱼的师傅却破口大骂:“就3两你也来复秤,斤斤计较,还是个男人吗?”

师:张叔叔为什么要去找卖鱼的师傅理论?生:因为他买的鱼分量不够。师:你认为张叔叔该不该去理论,为什么?(请结合价值规律有关知识予以说明)生:应该。因为材料中的交换行为,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师:商品交换为什么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生:只有等价交换,才是一种公平的交易,交易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师: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市场交易活动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公平。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公平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缺斤短两、坑蒙拐骗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引发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

探究五

情境一:北京同仁堂,举世闻名的老字号,历经三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字招牌仍毫不退色,2007年品牌价值29.6亿元,为老字号之最。

堂训:

求真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情境二:三鹿是几十年的老厂,在国产奶粉行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08年9月因在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被媒体曝光,最终宣布破产。三鹿奶粉厂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至今,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出现这样的结局,给人们留下了颇多的思考。

师:同为在本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为什么同仁堂历经数百年不衰,而三鹿却在一夜之间倒闭呢?生:因为同仁堂诚实守信,三鹿弄虚作假。师:请举例说明。生:同仁堂的堂训集中体现了同仁堂恪守诚实信用的原则,三鹿在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就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师: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诚实信用。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不诚信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危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三部曲

1.体验生活

知识构建理论认为,学习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为教学的开展做好感性铺垫。

本案例所创设的五组教学情境,都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展开,情境的内容要么是他们喜欢的如足球比赛;要么是他们经历过的如购买水果、购买衣服、购买鱼;要么是他们所关注的如三鹿奶粉事件;要么是他们所熟悉的品牌如同仁堂。在熟悉的场景中,学生得到了对生活的体验,其生活经验被激活,学习兴趣被激发,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感悟生活

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思路的指引,引导学生分析情境,通过师生对情境的共同分析,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升华为知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出生活现象中包含的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路被教师设计的问题所牵引,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以实现,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将共同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学生分析、判断、归纳、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合作的意识将会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得以形成。

在本案例中师生通过对五组情境的共同分析和探究,揭示出了生活情境中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归纳出了市场交易原则的含义、市场交易的四个原则及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意义,将对生活的感悟升华为情感,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归纳、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合作的意识,初步完成了本课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回归生活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知识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体现其价值。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意义,增强学习知识的信心与动力,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通过感悟得出的结论、获取的知识应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分析生活现象,指导生活实践。

在本案例中,通过设计的四个类似的问题即让学生分别分析兰州市场上违背四个交易原则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使学生刚获取的知识得到应用,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重新转移到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对市场交易的原则及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学生维护良好市场交易秩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得到落实。

组织生活 篇12

一、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将生活实例引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课的安排是否得当,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教学效果的良好与否,取决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把学生熟悉的、蕴含着物理规律和物理原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将教材中单调、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还原为实际生活的物理情境,让物理教学生动又切合实际,使学生感悟其中的物理知识。

如:讲到超重和失重时,采用简短的自拍视频(如利用学校隔壁小高层的电梯,让学生站在体重计上,观察电梯运行中体重计示数变化情况),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超重与失重、实重与示重的概念;讲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时,从实验室拿来砂轮,让学生直接观察炽热微粒的飞出方向,更直观地说明了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学生看到视频中熟悉的同学和环境,学习兴趣迅速提升,与老师的配合也更加积极、踊跃。

二、利用熟悉的生活材料自制实验仪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物理研究方法的认识、研究过程的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际教学中,实验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时实验室器材短缺,几个班级同时开课不够用;有时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只有靠得近的学生能观察到;有时实验仪器结构复杂,只能由教师操作,学生只能观看,不能动手,缺乏真实体验;更有时实验现象持续时间短,对测量造成困难……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如:易拉罐、乒乓球、橡皮筋、饮料吸管、胶带、汽球、儿童玩具、废旧电器零件、鸡蛋、建筑和装修的各种边脚料等来做物理实验或自制实验仪器。不仅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实感受,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如:《向心力》一节“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演示实验中,让小球沿事先画好的圆做圆周运动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即使成功,圆锥摆的运动持续时间也不长,造成周期的测量误差较大。笔者利用小电风扇的电动机带动圆盘转动制作了一个电动圆锥摆,使得实验稳定,测量精确。

三、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设计习题。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习题的背景可以从物理学史、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现代科技等方面选取。此类题联系生活实际,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能量的守恒定律与能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曾采用了这样一个例题。据专家介绍变频空调比定频空调要节能,因为定频空调开机时就等同于汽车启动时,很耗能,是正常运行的5至7倍。空调在工作时达到设定温度就停机,等温度高了再继续启动。这样会频繁启动,耗电多,而变频空调启动时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而运行过程是自动变速来保持室内温度,从开机到关机中间不停机,而是达到设定温度后就降到最小功率运行,所以比较省电。阅读上述材料后,探究以下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变频空调节能,运行中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B.变频空调运行中做功少,转化能量多

C.变频空调在同样工作条件下运行效率高,省电

D.变频空调和定频空调做同样功时,消耗同样电能

此题中,要选出答案对学生而言不是非常困难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平时家用空调被搬到了物理习题中,并用物理知识做出了明确解释。

四、引导学生课外探究,积累生活中的物理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处理,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由于受到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物理中涉及的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了解,建模较困难。生活经验与体会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学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多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进行课外探究,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这些生活经验和体会中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并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过程。其次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注重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建立概念,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受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熏陶,提高物理建模能力。

如:(2011年江苏卷第4题)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

A.0.3J B.3J C.30J D.300J

此题看似简单,但是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就不会知道一个鸡蛋多少重;如果不会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同样不能求出鸡蛋抛出后上升的高度。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物理知识只是物理学习的一个方面,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原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是物理学习的另一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若从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把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到物理中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自然地应用于生活,将物理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科学素养和品质,就可以使我们的物理和生活更加精彩,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应该构筑在生活的基础上,做到物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和课外探究中隐含的“生活化”元素出发,展开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现象,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水果别样卖下一篇:筹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