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模式

2024-10-10

基础实验模式(共12篇)

基础实验模式 篇1

2015年1月,笔者在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开设了一堂 “苏式”课堂观摩课,课题初定为: “溶液的酸碱性”的第一课时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沪教版下册第7章第1节)[2]. 下面, 笔者把有关该课的教学设计呈现给大家,以供研讨.

一、分析教材与确定课题

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酸溶液和碱溶液,但对溶液的酸碱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溶液酸碱性的界定也没有规范的描述,也没有建立酸碱指示剂的定义和变色规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溶液可以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能总结出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变色规律区分物质. 最后进行植物色素提取液的获取和应用.

在研磨教材、研究实验内容时,笔者无意中发现实验中一半以上的试剂和材料来自于家庭,如,白醋、酸果汁、纯碱溶液、 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萝卜皮等,厨房中都有. 苏州市教育科学院毛明教师曾说过: “我们的化学实验应该是真实的、可探究的实验,学生能感觉到的、感兴趣的实验. 教学设计虽源于教材,但可以高于教材”[3]. 酸碱指示剂的用途是利用颜色的变化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所以笔者决定跳出教材的束缚,从颜色入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应该感受到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以及应用. 所以,笔者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将化学探究过程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在探究生活中化学奥秘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为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凸显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 在生活实践中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再发展. 最终,在市、区教研员教师及教学专家的指导下,笔者将课题改成了“以变色为核心”的厨房用品的探究实验课———“厨房中的色彩”.

二、教学设计方案

1.引入

【魔术: 七色杯】学生到前面,往七杯无色液体中倒入七杯紫甘蓝提取液.

【教师设疑】无色液体为何呈现出不同颜色?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在家里都可以成为出色的调酒师!

【教师引入】在这七杯液体中,其中有一杯是紫色液体变红,以前的化学课上,大家见过类似的颜色变化吗?

【教师阐述】碳酸是一种酸性物质,所以它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除了碳酸,还有很多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些物质都是酸性物质.

设计意图: 以魔术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热情,营造全民争做调酒师的氛围; 由紫色变红色,引入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的已学事实,初步生成酸性物质的判断方法,从而为物质酸碱性的检验进行铺垫.

【过渡】其实,在我们的厨房中,也有一些酸性物质,你们能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它们找出来吗? 现在,请大家通过实验1,来检验一下白醋、纯净水、食用纯碱溶液,看看这三种溶液中哪些是酸性物质.

2.活动一:初识用品酸碱性

( 1) 一些厨房用品的酸碱性

【学生实验1】先在井穴板下面垫上相应的实验记录单,再在6孔井穴板的3个空穴里分别滴入4滴紫色石蕊试液,再各滴加4滴白醋、纯净水、食用纯碱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图1实验记录单中相应的圆圈内,并判断所用试液是否为酸性?

【游戏】学生用蓝色和红色亚克力透明盘部分叠加,观察叠加部分的颜色,让学生对比紫色、红色和蓝色三种颜色的色差.

【教师阐述】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紫色石蕊试液除了变红之外,还会变蓝色. 在化学上,我们把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一类物质称之为碱性物质; 既不能使石蕊变红,又不能使石蕊变蓝的一类物质称之为中性物质.

【学生活动】依据教师讲述,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中横线上的内容.

【教师提问】在刚才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遇到不同性质的物质显示不同颜色,由此,紫色石蕊试液可以用来干什么?

【学生回答】它能区别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设计意图: ( 1) 通过寻找酸性物质,学生意外发现紫色石蕊试液还能变成蓝色或不变色,从而意识到紫色石蕊试液可以利用颜色区分这三种物质,进而为酸碱指示剂的出现进行了铺垫. ( 2) 精心选择三种酸碱性不同的物质,将充当本节课的主角,在后续实验中,都用它们来检验其他物质的变色规律,避免了家庭中没有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标准液带来的麻烦. ( 3) 利用红、蓝亚克力透明盘叠加形成的三色盘,强化紫色与蓝色的区别,也为紫色和蓝色容易混淆埋下伏笔,为最后无色酚酞试液的登台进行铺垫. ( 2) 紫色石蕊试液的发现

【教师阐述】我们把像石蕊这种利用色彩的变化检验物质酸碱性的试剂称为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试液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之一,关于它的发现还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小故事———石蕊的发现】通过旁白和图片,展示近400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石蕊的故事.

【教师阐述】紫色石蕊试液的发现———源于波义耳的失误、 敏锐的观察力和执着的探究精神. 他虽然错过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但是发现了紫色石蕊试液,这说明: 任何成功者都不轻言放弃!

【过渡】波义耳当年提取了许多植物色素,发现有些能作为指示剂. 在我们的厨房中,很多食材有颜色,它们的色素怎样才能提取出来呢? 这些色素也能作酸碱指示剂吗? 设计意图: ( 1) 通过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善于观察、积极思考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要素. 只有制定合理的目标,通过科学的方案,不畏艰难,仔细观察和总结,不断积累,才能取得成就. ( 2) 借助故事中的玫瑰花及其他植物色素的变色试验和选择,引入厨房中的有色食材,为自制酸碱指示剂的获得和筛选提供思路.

3.活动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 1) 观看色素提取液的制作过程

【教师阐述】我们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小敏学生利用家里的食材,获得了一些色素提取液,我们一起来观看她的制作过程.

【播放视频】如何在厨房中提取植物色素提取液? ( 主要是紫甘蓝的提取液制作过程和8种成果的照片展示. )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提取植物色素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该学生用了哪些用品来代替了实验器材和药品?

【学生回答】色素提取过程:

( 1) 切成小颗粒,磨成粉末; 或用豆浆机或榨汁机粉碎.

( 2) 用白酒溶解固体中的色素.

( 3) 用过滤法将固体残渣和酒精的浸泡液分离.

( 4) 装瓶.

代替品: 白酒代替酒精,榨汁机代替研钵,筷子代替玻璃棒, 饮料瓶去掉瓶底,倒放代替漏斗,面巾纸代替滤纸,瓶子代替试剂瓶.

【教师阐述】现在教师已经将视频中的提取液带到现场,分A组、B组提取液,各4种; 请每组组长从A组、B组中各选择1种提取液来.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在家中制作色素提取液的过程,认识到实验仪器替代品在家中有很多,只要留心观察,就发现处处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实验,家里有很多东西可以作为我们实验的对象和仪器”,为化学实验生活化迈下第一步.

【过渡】刚才每组均领取了2种提取液,它们是不是都类似于石蕊和紫罗兰,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颜色? 现在, 请各组通过实验2,来探个究竟.

( 2) 植物色素提取液筛选

【学生实验2】在6孔井穴板的空穴里分别滴入2滴上述4种植物色素提取液,再各滴加4滴白醋、蒸馏水、食用纯碱溶液, 观察颜色的变化. 完成实验记录单( 如图2) .

【学生活动】说一说: 哪几种植物色素提取液变色明显? 哪几种植物色素提取液变色不明显? 哪些可以同时检验出酸性、 中性和碱性物质? 哪些适合作酸碱指示剂? 理由是什么?

【教师提问】昨天,教师在实验室已检验过8种提取液,看看和你们的是否一样?

师问: 红辣椒、胡萝卜、青菜的提取液只在食用纯碱溶液中变色,只能检验出碱性物质. 所以,如果请大家检验厨房中其他用品的酸碱性,你们选择哪一种效果最好呢?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学生筛选出最佳酸碱指示剂,为下面环节中检验厨房中其他物质的酸碱性,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一些植物色素虽只能检验出一类物质( 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 ,但也是酸碱指示剂,只是应用范围没有全覆盖而已,初步建立酸碱指示剂的多样性观念.

【过渡】那么,依据你们的选择,用变色明显的植物色素提取液来检验下列六种厨房用品的酸碱性.

4.活动三:再识用品酸碱性

【学生实验3】请优选出的植物色素提取液,检验图3中提供的待测液的酸碱性,完成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认识到厨房中一些常用品的酸碱性,为下一课时学习一些常见家庭用品的酸碱度、学习常见的酸、碱、盐的分类打下基础. 同时,再次激发学生回家动手制作“七色杯”的热情.

【教师阐述】学生,今天的实验基本结束. 现在,请大家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将桌上的试剂瓶摆放整齐,看看怎么摆放最合适.

5.活动四:整理器材新发现

【学生活动】( 1) 讨论摆放试剂瓶的依据,并动手实践. ( 2) 全班汇报、交流摆放试剂瓶的依据.

【教师阐述】今后进行化学实验时,大家就要把试剂瓶按物质的分类进行摆放.

【教师提问】将废液倒入废液缸,观察废液的颜色,你能利用颜色,来判断出废液的酸碱性吗? 废液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活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讨论判断方法,并汇报、交流判断方法.

【教师阐述】当被检测物质有颜色时,可能会干扰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判断. 废液可能有一定的腐蚀性或污染危害,需要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处理达标再排放或回收.

设计意图: 实验器材的整理和洗涤都是九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试剂的摆放,学生更清楚物质的分类依据,对酸、碱、盐溶液的性质有了初步印象; 并对污水的处理形成初步观念———处理达标再排放或回收利用.

6.课堂小结

【教师阐述】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厨房中一些物质的酸碱性,知道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技巧,归纳了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时的变色规律,了解到酸碱指示剂的用途.

但本堂课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 如,( 1) 在前几个实验中,那些优选的色素提取液本身都是有色溶液,那么,有没有无色的色素提取液? 当他们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时,会不会变色? ( 2) 有色废液的酸碱性如何判断? ( 3) 废液到底该如何处理? 这些还需要学生今后继续努力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 总结本堂课所学所得,同时抛出本节课中尚未解决的疑惑、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等,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 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同时通过对废液的处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结束语】学生,厨房中的食材、用品除了今天使用的一些之外,还有很多,它们是否也含有色素,能否变色? 他们的酸碱性又如何? 希望大家回去后,大显身手,看看能否调出七色杯, 甚至八色杯. 你会发现: 厨房就是你的化学实验室!

三、教学反思

基于“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理念,在本节课中,笔者用魔术“七色杯”引入新课,将厨房搬进了教室,绝大多数用品来自于厨房,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共鸣, 诱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热情. 通过波义耳发现石蕊的小故事,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教育.

在本堂课中,明线是指示剂和提取液的颜色变化,暗线是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以及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的应用. 整个教学环节过渡比较流畅,实验丰富有趣且实验技能要求低,学生参与度极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酸碱指示剂的了解和变色规律的应用能信手拈来,教学效果很好; 同时也对家庭中各种颜色的食材和酸碱性不同的用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开拓了新视野和新空间,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酸、碱、盐打下基础,学生初步建立了“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化学观.

本堂课的亮点我觉得有这样一些: “七色杯”引入新课,激发探究热情; 食材和用品大多数来自厨房; 用蓝色和红色亚克力透明盘部分叠加得到紫色,让学生观察,以区别紫色和蓝色; 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等.

摘要:将化学课堂回归生活,探究生活中化学的奥秘、享受化学的乐趣,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是化学实验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到实验室外做实验,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实践中进行知识、技能、思维的二次提升.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用品,酸碱指示剂

基础实验模式 篇2

2.1 理论与实验教学分而不离、相辅相成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等,如果实验课程独立,那么从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考虑,某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却并不适宜脱离实验课程或实践。比如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训练,就是理论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即便是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理论与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

2.2 实验课程设置虽合不并、循序渐进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之后,虽然有一部分实验内容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将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为2个部分,为理论教学服务为目的的基础性实验和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尽量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密切联系、配合;综合设计及创新性实验则应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着重于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灵活地设计、安排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设置实验步骤等,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动手、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置并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科研等实验项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

3 结语

基础实验模式 篇3

[摘要]文章在分析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模式,并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该实验模式让学生能够感兴趣地、自主地探索和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基础电路 实验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朱继洪(1982- ),男,江西瑞昌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和研究;林枋(1980- ),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物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讲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周文谊(1982- ),男,江西宜丰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助教,主要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江西赣州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08-89-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09-02

基础电路主要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其实验教学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类等专业进行基本训练、科学实验的必修基础性课程,在教学中引导整个专业的发展。独立学院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实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测体系等方面必须进行自我探索与设计,形成一套严谨、完善、规范、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实施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出具有独立学院独特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和本专业工作要求的毕业生的坚实基础。

一、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各相关专业也初具规模,但其实验教学大部分基本仍由原母体院校实验教学模式衍生出来,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较大差异,基础电路作为电子、通信、自动化控制类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实验教学是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只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上,将达不到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传统的基础电路实验教学模式,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实验功能相对单一,在每一次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只需按照详细的实验讲义操作就能够得到预定的实验结果,学生完全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束缚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基础电路实验教学应根据电子类学科发展的规律,面对当代社会的需求,结合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实际来开设。基础电路实验教学应具有直观性、实验性、科研性、综合性等特点。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出现,把计算机仿真技术融合到基础电路实验教学中是一种必然趋势,不需要所有的实验都完全依赖于通过操作实体的实验设备来得出,既避免了枯燥的实验,还给学生一种可以掌控实验的感觉,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分为四部分:基本实验单元、验证性实验单元、创新能力实验单元和综合实验单元。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同时在其中穿插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达到实验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实验的难度,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1.基本实验单元。该实验单元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识别、检测各种常见元器件的能力,掌握常见仪器仪表的使用、检测元器件方法。①在这个单元的实验当中,通常实验室只有常见的元器件供学生识别和检测,学生此时对元器件和仪器仪表的接触也很有限,可以穿插计算机仿真技术。例如:在Multisim软件的元器件库有一个3D_VIRTUAL类,这里面有绝大部分常用元器件的3D模型,学生不但可以从外观上识别元器件的形状,而且还可以查看每个器件的详细报告,在仪器一栏中可以查看到常用仪器,在实验室里未完成的都可以在Multisim软件中完成,使用安全、方便。这个单元的实验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任何问题,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

2.验证性实验单元。该单元主要是验证课本上的基本定律,并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规程。作为验证性实验,选用的都是较经典的单元电路,实验中不但要让学生提高分析电路的能力,而且还要做一定改进和运用,如调整元器件参数后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这些实验的开设可以在传统的基础电路实验中进行选择,保留少部分非常经典的验证实验内容,将大部分进行压缩,被压缩的实验学生可在Multisim软件中实现,通过仿真技术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观察,而且改变元器件的参数极为方便,学生只需把主要精力花在电路原理分析上即可。

3.创新能力实验单元。该单元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自主设计一个放大电路,规定好电路主要性能指标,而且此电路的放大倍数可调,但对元器件的选择不做限制,让学生先在Multisim软件中进行仿真设计,通过后再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调试,设计成功后形成书面报告。又如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方波发生器,要求频率和占空比都具有可调性,仿真成功后再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调试,最后形成书面报告等。通过若干自主设计的单元电路实验,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做每一步时心中有数,为综合实验单元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4.综合实验单元。该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加强分析实际电路和处理电路故障的能力,对能力较高的学生,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电路设计能力。综合性实验单元实际上是前面各单元实验的相互结合。比如在“多路智力竞赛抢答器设计”这个实验中,就包含了抢答电路设计、整机电路设计等五个部分,前四部分都是小的实验单元,学生只有将其处理好,才能够完成最后的整机电路设计。综合性实验单元涉及的知识比较全面,不但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处理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该实验难度相对较大,同样可以通过先软件仿真,在软件中每个小部分都通过了之后,再进行综合的电路仿真,成功后再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调试,形成书面报告。

在综合实验单元中,有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验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两种方法:一是软件仿真完成即可;二是软件仿真完成之后,还必须有实际成功的电路才算完成。相对复杂的实验可作为选择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完成,这些实验的知识跨度比较大,特别能够提高学生分析电路、排除电路故障、相互协作的能力。

三、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的实现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可见,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沿着预习—实验—处理数据—完成报告的步骤,不同的是在这些步骤中穿插了软件仿真。正是由于软件仿真的作用,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实验只要软件仿真通过即可,有的实验不仅要通过软件仿真,还要完成实际操作。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实验内容。

每一种教学体系中必须有一种相对应的评价体系才能够使学生比较好地把握实验效果。独立学院应从操作能力、规范性、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测。基本实验单元和验证性实验单元涉及的知识和操作相对简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规范性,能够规范地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就算合格。创新能力实验单元和综合实验单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对学生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可分为多个等级进行评价,其中基本实验单元和验证性实验单元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操作能力和规范性应是全部合格,在创新能力实验单元和综合实验单元中,可设置不同等级,3级以下的不合格,级别越高越优秀。(见下表)

四、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实验形式,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的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又掌握了新的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尤其是利用Multisim软件做前期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不再被动地重复教师的操作,而是主动地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的设计要求可以有不同的实现电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适合独立学院层次的学生。

2.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设计实验,学生所学与兴趣成正比。

3.有助于教学效果和实验设施利用率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突破了传统实验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利用个人电脑在课后继续研究,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实验场地也不再局限于原有实验室,而扩展到了机房、电子创新实验室,做到一机多用、一室多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设施的利用率。

基础电路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自然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②实验教学只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改革才可能出成效。独立学院基础电路实验教学作为相关专业重要教学部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探索出一条以基础验证性为基础,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体,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马艳珍.电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1):42.

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讨 篇4

一、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

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拥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形态学、生理学等涵盖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研究的实验室, 另配备有标准的标本室、实验准备室和学术报告厅。2007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08年元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批准成为“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成员单位”。长期以来, 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是我校“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及“高发性疾病创新团队”的重要实验基地。实验室主要面向我校广大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科研人员开放, 对医学本科教学的支持显得非常不够。近几年, 我们意识到实验室面向医学本科生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技能训练,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本科生实行开放。

二、开放实验室的主要形式

基础医学实验室面对学生开放, 一方面调节供需矛盾, 另一方面, 可以调动广大实验人员的积极性, 由被动变主动,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 参与学生的实验开发, 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创新能力。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的主要形式有: (1) 采用观念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的“全开放”宗旨, 确定“以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建设原则; (2) 为学校“未来学术之星”科研活动、“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自主设计性综合实验”、各类实验考试前复习等提供实践基地。 (3)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性交流, 新技术、新方法的探讨, 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4) 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氛围, 为学生参加各学科的科技竞赛、优秀论文评选提供实践场地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5) 搭建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让学生既参与了教师的课题, 又进行了自身的学术研究, 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开放实验室管理

开放式实验室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保障, 开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通常要做到如下五点: (1) 每学期开学初, 基础医学实验室将本学期开放的时间、内容、可利用的仪器设备等统一向学生公布。 (2) 各实验室做好准备工作, 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开放工作。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做好安全和开放情况记录工作。 (3) 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前要阅读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 准备好实验实施方案, 做好有关实验准备工作。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损坏仪器设备的按有关规定处理。并做好防火、防盗、清洁卫生等工作。 (4) 学生在实验项目完成后, 要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实验结果。实验室要及时总结和交流工作, 如组织“开放实验交流答辩会”等活动, 促进学生实验小组之间的沟通, 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报告能力。实验室做好成果收集和论文推荐发表工作。 (5) 实验结束后, 值班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整理好实验室, 保证第二天实验室的正常使用。

四、实验室开放取得的成效

实施实验室开放的这几年,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学生的实验兴趣大大提高, 2011年第一批实验室开放项目公布, 全校有120多项申请, 最后53项获得立项 (学校资助2500元/项) , 按照每项5位学生计算, 总计有600多人加入申请, 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热情非常高。 (2) 创新教学成果明显, 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实际锻炼的机会,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 2004级本硕班吴留成, 2005级本科生刘莉丹、廖明、黄小丽, 2006级本科生苏婷、潘晓芬、尹芳、黄萍、宾琼、李靖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分别在SCI期刊Endoscopy、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Pancreas、Colorectal Disease、Breast Journal、Dermatitis等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3) 教师的指导水平得到了提高。由于开放实验室, 选题来源广范围大, 而不再是教科书上不变的内容, 新鲜的选题和实验开放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挑战教师的指导能力, 只有不断充电钻研业务, 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 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4) 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

五、结语

通过实验室的开放, 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措施。但是, 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 如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实验药品的浪费现象和仪器的破损率提高了, 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要如何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和技术服务队伍工作量大幅增加, 工作难度也上升, 但工作量要如何考核;开放实验的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总之, 实验室开放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 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平, 谢云, 刘洋.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 (3) :147-149.

[2]付争兵.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的必要性及其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3) :126-128.

[3]刘鸣, 毕玉玲, 赵美蓉, 马凤鸣, 窦丽民, 杨文敏.实行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4) :91-94.

[4]袁力, 刘林祥.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4 (11) :301-302.

电子实验基础教案 篇5

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的使用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课程的总体介绍。

2.直流稳压电源、数字万用表的原理简介及正确使用方法。3.直流电压、电阻的测量方法。4.万用表的度数。5.色环电阻的识别。

(二)教学要求:

了解直流稳压电源、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掌握并熟悉上述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方法。

2.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量程,正确的读数。电压、电阻的测量方法。

3.色环电阻的识别与测试。

(二)教学难点

1.直流稳压电源的串并联连接方式。2.万用表的读数。3.色环电阻的识别。

三、实验报告

撰写相关实验原理,描述课堂使用直流稳压电源和数字万用表进行相关测试的实验步骤,整理数据,并作出小结,回答思考题。

四、本章参考资料

器件的识别(百度)。

五、教学后记

大多数学生初次使用这两种电子仪器,经过课堂上的讲解与测试练习,对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调节及测试掌握较好。万用表的度数要多联系才能熟练掌握。实验名称

示波器、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的使用

授课时数:4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电子技术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

2.了解示波器、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的工作原理框图以及基本性能指标。

3.掌握双踪示波器、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上述仪器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含有直流分量交流正弦信号的测量方法。正弦电压有效值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介绍电子技术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2.介绍示波器、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的原理框图和性能指标。

3.重点讲解示波器、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的面板旋钮以及正确地使用方法。

4.交流电压信号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示波器、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的面板旋钮以及正确地使用方法。

2、交流电压信号的定量测量。

(二)、教学难点

1、示波器显示原理、示波器上稳定波形的显示、波形的定量测试方法、定量绘制波形的方法;

2、晶体管毫伏表的读数;

3、实验过程中小故障的排除方法;

三、实验报告

详细讲解实验报告的写法及要求,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四、本章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原理与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修手册》。

五、教学后记

有的学生已修过大学物理实验接触过示波器,对示波器有一点认识;在已开始讲解时,需先提出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示波器的功能,简单的显示原理等,给与回答学生以口头上的鼓励和肯定,调动起课堂气氛。

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时,要避免将“什么样的旋钮应置于哪个档位”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实际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如何样操作,从而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名称

叠加定理的验证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简单回顾叠加定理。

2.如何在面包板上搭建电子电路。

3.按照教材提供的参考电路,自己搭建电路,并进行叠加定理的验证。

(二)教学要求:

1.进一步掌握用万用表测试直流电压、电流的技术;

2.理解叠加定理中,各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余源的处理方式。3.理解电流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及验证中如何正确处理数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验证叠加定理时,掌握用数字万用表进行直流电压、电流测试的方法。

2.各电源单独作用时,电路中其它电压、电流源置零的方式。3.确认电路中的电流实际方向及其与参考方向的关系,并正确记录数据。

(二)教学难点

1.验证叠加定理时,各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余源的处理方式。2.确定所测电路的参考电流方向,并在测试中确认实际的电流方向,能从记录的数据看出测试结果是否正确。

三、实验报告

撰写相关实验原理,描述进行叠加定理验证的实验步骤,整理数据,并作出小结,回答思考题。

四、本章参考资料

高教出版社出版、胡翔骏主编《电路分析》

五、教学后记

验证叠加定理时,部分学生未确定参考电流方向,不能利用所测数据进行正确的验证。这需要多次的练习来纠正。电流表容易烧。

实验名称

一阶电路时域响应的测量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进一步掌握一阶RC电路的三种状态响应。2.掌握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测定方法。3.研究电路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输入阶跃信号的频率与能否观察到所需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电路参数——时间常数的关系。

2.正确地在函数发生器上调出所需的信号,并正确地用示波器进行时域信号的测试,且采用双踪观测方式。

3.根据测试结果,引导学生针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总结造成主要测试误差的原因。

三、作业

撰写实验报告,回答思考题。

1、能不能加直流激励用手动开关实现三种状态响应波形的观测?如果不行用什么样的激励信号实现?

2、激励信号的周期、电路的时间常数以及三种状态响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本章参考资料

《电路分析基础》,胡翔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学堂对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网页课程

五、教学后记

1.不同的响应,需要输入的信号频率是不同的。有部分同学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好,能给出正确范围的频率。

2.由于在操作本实验前没有单独开出仪器使用的培训,学生初次使用示波器,调节波形比较困难,费时较多。

实验名称

串联RLC电路时域响应的测试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进一步掌握二阶RLC串联电路暂态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研究二阶RLC串联电路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示波器在电路的输出端观测阶跃响应,改变电路中R的值,观察波形从过阻尼到欠阻尼的变化过程,或反之。

2.观测欠阻尼响应时,测试衰减振荡频率和衰减系数,注意与谐振频率的区别。

3.非正弦电压信号的观测。

三、作业

撰写实验报告,回答思考题。

1、对于RLC串联电路,当元件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时,可实现欠阻尼、过阻尼暂态波形的观测。

2、为了用示波器观测欠阻尼和过阻尼响应,给RLC串联电路什么样的激励信号,该激励信号的周期对响应有没有影响。

3、自拟电路实现欠阻尼和过阻尼的响应波形的观测;并自拟表格记录数据。

四、本章参考资料

《电路分析基础》,胡翔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学堂对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网页课程

五、教学后记

由于在上次实验中强调了仪器使用,要求学生掌握了仪器的基本测试方法,学生有了一阶阶跃响应的观测经验,对二阶阶跃响应的测试较顺利。

实验名称

RC低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低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2.掌握网络频率特性测试的一般方法; 3.测量一阶RC低通滤波器的幅频和相频特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测试均采用点测法。

2.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是从0~fc是通带,fc~ ∞是阻带;输出相对输入的相移是0˚~-90˚。从较低的某个频率开始测试输出电压,升高频率后若连续两个点的输出变化很小,可记为最大输出,以此为标准找出截止频率点的频率。同步的,在每个频率点测试输入与输出的相位差。

3.掌握晶体管毫伏表的使用方法,测试的输入信号是正弦信号,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测试,采用有效值读数。

三、作业

撰写实验报告,回答思考题。

1.如何用电阻和电容构成低通滤波器? 2.低通滤波器的转折频率与RC的关系? 3.截至频率是多少?

四、本章参考资料

《电路分析基础》,胡翔骏主编,高教出版社。网络学堂对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网页课程

五、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的幅频特性的测试采用电压有效值描述方式,通过讲解,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都能找到正确的截止频率点,并进一步掌握了毫伏表和示波器两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名称

正弦稳态时R、L、C电压电流相位关系的测试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进一步掌握正弦稳态电路中R、L、C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2.掌握相位差的测试方法;

3.进一步熟练掌握示波器的双踪测试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根据电路原理图用面包板正确连接电路。2.掌握怎么用示波器测量电流的方法。3.掌握用示波器的双踪测量相位差方法

三、作业

撰写实验报告,回答思考题。

1.稳态.正弦电路中L、C 的电压、电流超前滞后关系? 2.正弦稳态电路中,如何测量流过某个元件的电流??

四、本章参考资料

《电路分析基础》,胡翔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学堂对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网页课程

五、教学后记

部分学生在测量元件电流、电压关系及相位差时,使用示波器的双踪测试方法掌握的还不太熟练,个别同学测量出的数据误差较大,需要反复在测试中加强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尽快掌握本测量方法。

实验名称

二阶RC高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进一步掌握二阶高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熟悉高通滤波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2.进一步掌握网络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教学要求

测量二阶RC高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点测法测试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点的确定,对应频率输入、输出相位差的测定。

(二)教学难点

由于测试点有限,因此应该将测试点选得合适一些,为此,可先大体测量上下截止频率的大约数值,然后可以在它们附近多测几个点,而在曲线变化比较平坦的地方可以少取测试点。

测量时通常用毫伏表或示波器监测输入信号,并保持输入信号不变。如果改变频率后输入信号有所变化,必须调节信号发生器使输入信号维持原来的大小。注重强调改变频率时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这一幅频特性测试的要领。

三、实验报告

1.根据测试数据画出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2.思考题:

(1)如何确定一个滤波器电路的截止频率?

(2)测电路的幅频特性时,逐点测试的两种方法对输入电压的大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3)试分析一阶滤波电路与二阶滤波电路的优缺点。

四、本实验参考资料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路分析》、网络学堂对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网页课程

五、教学后记

学生对于多个元件电路的搭建还掌握不够,特别是公共端,后续应该多强调。

对于仪器的频率响应范围的性能指标的记忆不深或者没有概念,会超范围使用,要多强调。实验名称

RLC串联谐振电路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讲解谐振电路的谐振特点

2.讲解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的测试方法。3.讲解串联谐振电路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谐振电路谐振频率的测试方法。2.掌握谐振电路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RLC串联谐振频率如何确定是本实验的重点内容。再次应用点测法测试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

(二)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手段来确定RLC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可以通过电路的不同连接形式等多种方法来测试,比如用毫伏表检测以电阻为输出端口的输出电压,当输出幅值为最大值以确定谐振频率;或者用测相位的方法测试输入输出同相位时对应的频率为谐振频率等方法。

三、实验报告

1.根据测试数据画出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2.思考题:(1)如何确定RLC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2)改变电路的哪些参数可使电路发生谐振?(3)电阻的阻值是否影响谐振频率?

四、本实验参考资料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路分析》、网络学堂对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网页课程

五、教学后记

对于这部分的很多指标的理解不够,导致结果易错。实验名称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讲解实验室中各种仪器面板旋钮。

2.以带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测试为载体,熟悉新的实验室的仪器面板,回顾测试方法。

(二)教学要求

1.熟悉复习示波器、晶体管毫伏表、函数发生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2.复习上学期所讲解的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带通滤波器的通频带是本实验的重点内容。重点在于再次应用点测法测试电路的幅频特性,加强和巩固本门课程要求掌握的主要测试方法。

(二)教学难点

应用点测法测量幅频特性的方法已经练习了多次,本实验中测试截止频率点时要注意的是先测试出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值,然后还要分别将上限截止频率和下限截止频率两个点求出,如何把握方法正确找到这两个点是非常关键的。

三、实验报告 1.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2.思考题:

(1)如何用电阻和电容构成具有带通滤波特性的功能电路?(2)滤波电路的通频带和电路参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本实验参考资料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路分析》、网络学堂对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网页课程

五、教学后记

属于复习内容,进展比较顺利。实验名称

晶体管图示仪的原理与使用

授课时数:4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复习电路分析、模拟电路课堂中所讲述的电阻、二极管、晶体管的元件特性。

2.讲解晶体管图示仪的显示原理。3.讲解晶体管图示仪的目标旋钮。

(二)教学要求

掌握半导体器件电压电流关系特性曲线的图测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半导体器件电压电流关系特性曲线的图测方法。2.进一步理解二极管单向导通特性,晶体管的特性曲线。

(二)教学难点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原理学习和正确使用。图示仪是示波器功能的扩展,它可以模拟显示二端电阻、半导体等器件在运用条件下的特性,并对这些特性进行测量。晶体管图示仪的开关、旋钮比较多,使用也比较复杂,学生在了解通用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的基础上,学习图示仪的原理和使用更提高了对示波器功能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报告

1.根据图示仪上显示的波形,定量的绘出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曲线。

2.思考题:

(1)图示仪测试中造成损坏二极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晶体二极管的伏案特性曲线的特点及其主要参数定义。

四、本实验参考资料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路分析》、《晶体管特性图示仪原理与使用》、网络学堂对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网页课程

五、教学后记

学生对晶体管的特性曲线理解的不够透彻。但实验内容基本能够按时测完。强调功耗限流电阻的作用。实验名称

14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授课时数:4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一)教学要求

1.掌握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原理。

2.掌握单级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带宽的估测。

3.了解偏置电阻、旁路电容、负载等的变化对静态工作点和电压增益的影响。

4.进一步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单管放大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

2.放大电路的各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共射级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搭建与测试。

2.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设置取决于电路中的哪些参数。

(二)教学难点

共射级单管放大器的原理。

三、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

四、本章参考资料

《模拟电路基础》,刘光祜、饶妮妮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后记

很多同学4个学时的时间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要求,需要再开放实验再测试。部分同学根本不是自己设计的电路,能够完成搭建并测试都比较困难,需区别对待。实验名称

两极放大电路的设计、测试与调试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两极放大器的设计原理。

2.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带宽的测试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简单复习模拟电路中有关参数的设计原理与思路。

2.复习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带宽的测试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增益,输入、输出电阻、带宽的测试方法。

2.放大电路性能指标与电路参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电路中各种元件参数对电路性能指标的影响。

三、作业

撰写实验报告

四、本章参考资料

《模拟电路基础》,华成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教学后记

设计要求大部分同学比较困难,能够给定原理图搭建并测试,已经比较吃力。实验名称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测试与调试

授课时数: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用正弦测试方法对负反馈放大器性能的测量; 2.加深理解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3.学会识别负反馈电路的类型。

4.进一步熟悉和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回顾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四种反馈类型的判断,提问让学生判断该实验电路的反馈类型,再引出该实验电路的性能指标的变化。

2.开环、闭环增益的测试方法;输入、输出电阻的测试方法;通频带的测试方法。强调开环时要考虑反馈网络的负载效应,不能简单地断开反馈网络。

三、作业

1.整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内容要求画出相应波形和曲线。2.对所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负反馈对放大器的影响,得出相应结论。

四、本章参考资料

《模拟电路基础》,华成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教学后记

设计要求大部分同学比较困难,能够给定原理图搭建并测试,已经比较吃力。

实验名称

运放的放大应用

授课时数:4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及其管脚分布; 2.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特点;

3.理解集成运放构成的比例放大器、加法器、减法器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集成运放构成的基本框图;理想运放的基本特点,及其分析方法。

2.理解反相比例放大、同相比例放大、加法器、减法器的电路原理,并能根据运算需要设计与测试相应的放大电路,教学中注意实验原理的讲解,具体电路要依据实验任务的要求。

(二)教学难点

1.减法器和加法器中直流电压信号的实现。2.双电源的原理与实现。

三、作业

1.整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内容要求画出相应波形和曲线。2.对所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负反馈对放大器的影响,得出相应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四、本章参考资料

《模拟电路基础》,华成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教学后记

对于直流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理解不够,应强调。双电源的连接也需要加强。公地的概念要建立。实验名称

文氏桥振荡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文氏桥振荡电路的电路特点以及基本原理; 2.掌握文氏电桥振荡电路性能的测试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文氏电桥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对应元器件对所产生波形参数的影响。

2.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选取器件搭建文氏电桥振荡电路。3.通过搭建实验电路并改变相应元器件,要求学生比较输出波形与相应元器件的相互关系。

三、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内容要求画出相应波形。

2.对所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文氏电桥振荡电路的特点,得出相应结论。

四、本章参考资料

《模拟电路基础》的第八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五、教学后记

基础实验模式 篇6

关键词:基础化学;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与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思想原理

“自主、探究与合作”式教学模式要求在基础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自主、探究与合作这一主题,它把实验作为探究学习当中的中心内容,把整个实验过程和方法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实验方案,经过教师核查通过之后,再进行独立的小组实验,最后将实验的结果向教师汇报,由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学生们探讨实验的现象以及结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因为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所以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基础化学当中,这种新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被视为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相互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时间,但是并不意味着不给学生设定时间。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思考,首先当由教师提出问题,这作为实验教学的起点。

比如:在研究“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组成和性質”这一课题时,教师就要提出问题“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哪些食物含有这些物质呢?它们对人体有哪些好处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提起兴趣,对课题的物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对它们的性质、组成以及对生命科学的重要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来完成对课题的解答。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对学生的困惑进行判断,并且对难点给予帮助。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假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准备实验过程,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研究,必定会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互相增长知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胜利。

三、“自主、探索与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化学实验室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课程资源。在这一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在探究“苯甲酸含量测定”、“苯甲酸的提纯”以及“熔点的测定”和“耐燃烧热的测定”的实验中,教师就要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鼓励引导学生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然后思考如何将这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实验结合起来,让实验的结果更加有价值。经过学生们的讨论,最终发现这样的结论:实验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共同的物质苯甲酸,其次要进行该物质含量的测定,熔点的测定,提纯是需要一定纯度的,所以要最后进行。做出来的方案如下:采用低纯度的苯甲酸为原材料,先完成含量的测定实验,然后根据结果进行提纯的实验,再完成测定熔点的实验,最后进行耐燃烧热的测定实验。

四、“自主、探究与合作”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有利保障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种“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需要配备与之配套的教学成果,比如基础化学实验电子教材、网络课程以及化学和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的管理平台等等。这种高效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学习实验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随时选取。网络课程教学让学生自由掌控学习内容、时间,通过“化学和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平台”,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在实验室里进行自由的实验。其中,师生论坛的建立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极大程度地维系了师生间的感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以上信息化的建设为这项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上面提到的“苯甲酸”实验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显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处在主动的位置上,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也都处在无限的创造过程中,对于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造能力非常有利。此外,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其以后走向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成为一个优秀的现代青年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五、结语

在基础化学方面的改革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了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华,高中物理“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基础实验模式 篇7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电类专业的通用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其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具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的综合型实验都比较少,学生做实验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演示按部就班的进行,这类实验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在实验教学的方法上面,多数是采用老师讲解,示范实验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自主参与、自行设计的机会很少;最后,在学校对于电工实验的支持方面,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是提供教学必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室,而对课外学生的兴趣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支持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必要改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学校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积极为学生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实验教学类型的转变

一般地可将实验划分为验证型、对比型、模拟型和探索型四种类型。现阶段高等教育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开设的实验课程大多属于前三种类型,这三类实验是比较基础类的实验,这类实验不太需要学生动脑,只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停的磨练他们的实验技能或者说是实验技巧,把学生培养成完成实验的熟练工。但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要改变实验类型,以探索创新型的实验为重点内容,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时代对高等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以探索型的实验为重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高校的学生也不能彻底抛弃前三类实验,还是应该以基础的验证型、对比型、和模拟型实验为基础锻炼动手能力,熟练实验操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培养扎实科学严谨的实验习惯。探索型的实验就是老师指定一个实验题目,或依托老师研究课题,给学生划定实验范围,剩下的所有问题都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需要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查阅资料运用所获取的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然后写出实验报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改善实验教学内容的结构,从“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向“以探索创新型实验为中心”转变,精心地为学生设计实验项目,可以依托一些老师的科研项目,从而设计出一些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验,让学生去探索创新,这就需要老师改变备课内容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验的设计上,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在实验的演示上,这样可以让老师通过优选基础实验项目来减少低水平重复的实验操作,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增强设计型实验内容的比重。这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项目和模块,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需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的内容重点发生了转变,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将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进行转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授演示实验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会将实验中的所有环节和细节统统讲到,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和模仿,照搬照抄实验的全过程,然后填写着千篇一律的实验报告,重复着一些机械劳动,这种模式有着很多的弊端,既没有很好的锻炼动手能力,更不能调动学员的思维。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设立或提供标准答案,通过对比大家的实验结果来评价优良中差,当然不只是考察实验的结果,还应该考察实验的方方面面,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考察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研究解决问题为主线,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思考,从而充分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本着“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实验教学的主体、主要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即学生主动去学习。老师设计出实验题目后,根据实验内容,重点讲解实验的目的、内容与要求,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运用,倡导学生自己多动脑、勤思考、勤查阅资料,获取需要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动脑学会思考分析设计实验,不再重复做着同样的实验,教师掌握实验的内容,而整个实验过程则由各实验小组独立自主地完成,对于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和仪器,还有实验中的具体步骤都需要自己思考,学生都主动参与,教师负责检查指导;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自主地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必须自己制订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实验器材、安装和调试实验仪器、测量和分析实验数据、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才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3 完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的相关制度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推进学校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对课程改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在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两点,其一,在实验室的使用方面,学校应整合全校资源,将建成的实验室向学生全天侯开放,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可以交由学生自主管理,物尽其用,不再将实验的时间局限在课堂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场所施展他们的才华。其二,设立实验资助或奖学金,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探索实验资金,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目标,以国家、省、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资助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沙龙、科技节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将课堂探索创新活动推像课外,瞄准实际问题和应用型问题进行探索创新,努力创造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股搞创新实验的学风。此外,学校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大范围资助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参与科技创新的愉悦,在愉悦的参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结语

基础实验模式 篇8

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 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随理论课同时开设, 其有利方面是学生能紧密结合课堂理论知识, 便于理解实验原理。但同时存在许多难于克服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按照传统的教学体系, 各类专业基础课程分别在三个学年中完成。如此课程安排, 把原本相互联系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培训被人为的分开来, 每一门实验课所学的实验操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复训练, 时间间隔长了, 学生容易遗忘, 达不到教学效果。

2.老师和学生往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验训练, 加上有些实验附属于理论课程, 不便进行单独考核。

3.受到实验场地、台套数不足的限制, 同一实验往往需要分组在不同的时间进行, 但是在教学安排上却难以解决教师不足和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的矛盾。

4.同样由于实验室空间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实验存在未讲授理论课程就已经开始作相关内容实验的现象。虽然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但大多数学生做实验时仍然一头雾水, 造成学生对实验没有兴趣, 敷衍了事。造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得不到很好的练习和培养, 不仅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学习, 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如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2,3,4,5]。但大都只局限在实验内容的改革, 还没有形成多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因此改变附属于传统理论课的实验课程, 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和科学合理的基于化学一级学科平台上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非常必要和迫切。

基于目前化工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参考其他院校改革的方法和经验[6,7], 从方法论的高度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基本思路是把四大化学的实验课内容从理论课程中脱离出来, 形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 撤销专门化实验, 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具体改革措施为:

一、实验内容的改革

按照《规范》的要求, 将实验独立设课, 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在实验内容安排上, 不再按照四大化学分类, 而是按实验内容的等级及性质进行分类, 将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型、提高型和研究型三个层次。基础型实验为基本操作练习, 解决学生在中学阶段化学实验操作少而造成的基本操作不熟练和错误。提高型实验为多种操作综合练习实验, 包括化学合成实验和化学测量与计算实验。研究型实验为学生独立设计、多门化学课程实验操作综合运用的设计性实验。

经过基础型实验内容的学习, 提高型实验内容的重复训练, 增加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时间及重复次数, 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牢记实验要领, 确实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通过研究型实验培训, 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作为单独一门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内容系统化、规范化, 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 也方便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另外按照实验内容的等级划分实验室, 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实验条件, 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课程实施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程, 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与理论课程的联系。有些基础性的基本操作训练可安排在理论授课之前完成, 有些与理论课授课知识密切相关的实验应放在理论学习之后开设。

实验前, 要求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预习。实验课上改变传统的老师先讲实验的方式, 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意义的理解情况, 然后再针对性进行讲解。这样的预习和提问方式, 可以改变学生应付预习, 只是简单抄写讲义, 而不动脑思考的弊端。学生参加实验, 应有规范、准确的原始实验数据记录并经教师签字认可, 完成实验报告。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操作1人1组, 仪器实验的操作可多人1组, 但学生须独立操作完成实验训练。

分别建立基础验证实验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体系。例如, 对单个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设立评分标准, 再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难易确定相应的权重因子, 最后的实验成绩则为各个单个实验项目的成绩乘以相应权重的加和。而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体系则包括文献调研和论证、实验设计和分析、工作总结报告等成绩的加和为最后的实验课程成绩。在考核形式上课采取多种方式, 如笔试+综合考评;学生答辩+综合考评;实验技能考核+研究实验的汇报与演示等。

三、实验室管理的改革

首先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体制, 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考评方法。其次搭建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平台, 统一安排实验室资源, 最大化地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仪器设备, 解决目前基础实验室空间不足、仪器设备各实验室重复摆放但利用率低的矛盾。再次, 搭建合理的实验室构架, 将实验室分为化学基础实验室、化学合成实验室、化学综合实验室和中级仪器实验室。最后完善先进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信息平台。目前化工学院已经具备学生实验网上预约系统、仪器预约系统和试剂认领系统, 还需加强网上预习实验系统的建设, 为实验室的进一步开放打下基础。

多途径开放实验室,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提高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 让学生参与青年教师的科研课题, 既可以解决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却没有实验室的困扰, 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本科生的实验兴趣, 学生得到的科研成果还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 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赢”。另外开放实验室还为全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实验教材的建设

结合已有的四大化学实验讲义, 剔除内容重复和陈旧的实验内容, 并结合实际情况, 有选择的补充较为新颖的实验项目, 特别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并有一定量的备选实验项目, 方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也为实验室的开放教学做些基础工作。同时制作电子版教材, 以供学生上网预习或后续课程学习时查阅。

五、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人员由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实行主讲教师责任制和课前集体备课制度。例如, 每学期开课前进行集体备课, 主讲教师预做实验;指定每个班级的开课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在学期末全体教师根据本学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改进意见。对实验课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由自评、教师互评、教学督导小组评价和学生评教等几个部分组成。经常开展学校和学院的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 不定期派出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实验室管理和教学改革研讨会, 到国家实验示范中心进行参观和交流。采取多种鼓励措施, 促进高素质人才加入实验教师队伍, 积极争取学校在职称评定和薪金待遇方面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政策支持, 稳定和规范实验教师队伍,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新教学模式建立后, 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种类和级别的实验项目, 让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 甚至吸引文科类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 拓宽化学视野。另外, 通过设立研究型实验项目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独立操作能力,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M].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2011.

[2]林洪文.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5, 74 (1) .

[3]倪春林, 周家容, 郑文旭, 杨乐敏.农科院校化学类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6) .

[4]王桂花, 张常群, 杜洪光.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03, (2) .

[5]石玮玮, 程远征, 阎芳.“探究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探索[J].光谱实验室, 2013, 309 (4) .

[6]吕亚萍, 倪哲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01, (4) .

基础实验模式 篇9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而计算机基础实验又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1,2,3]。因此,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必须不断进行改革[4,5]、创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 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存在很多的问题[5,6,7],理论和实际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弱,积极性低;缺乏强制机制,学生无竞争意识,合作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实验内容陈旧

现在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只是简单的根据实验教材进行练习,内容相对固定,导致实验设计呆板,没有很好的针对性;综合性实验数量少,设计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 实验手段单一

计算机基础实验主要采用每人一台机器学生自由练习的实验方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厌倦,甚至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很差,缺乏团队精神,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足。

1.3 实验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主要根据老师课堂随机检查和提交作业检查的方式,评价学生实验效果的指标少,学生抄袭和随意作答的情况多,实验效果评价方式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一个合理有效的计算机实验课程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2 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创新计算机基础实验设计方法,丰富实验内容,建立合理全面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内容体系

首先将整个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难度分析,根据各个实验之间的关系将实验内容划分成ABC三级(A简单B中等C较难),建立实验难度区分表。其次对于每个实验,将实验顺序过程分成若干层次,当前一阶段的实验结果完成后再进行下一阶段,避免学生因为一个阶段的实验结果没完成而失去以前已经完成阶段的成绩,更加有利于合理评价计算机基础实验。最后增加综合实验的数量,将较小的实验融入大型实验当中,成为大型实验的一个阶段,便于学生了解小型试验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所处的位置;加大贴近实际应用实验的数量,减少专门为了方便实验设立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形成实验内容管理明细表,极大的丰富实验的内容增加实验的灵活性,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实验内容管理体系。

2.2 改变基础实验的过程,强化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的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自主上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针对实验教学的手段的问题,采用以下两种办法解决:

首先,将学生自主上机改变为分组合作,竞争驱动的模式。学生在实验课开始时进行合理的分组,每组选择选出组长,实行组内分工合作,组外限时竞争的方式,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并且对获胜的分组进行分数或者实物奖品奖励;其次,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自主上机的形式改变为,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管理规范进行合作竞争上机实践的方式。教师将实验分段演示,学生分段进行实验,期间小组内部成员可以交流心得,对于小组成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教师。教师对实验每阶段限时,鼓励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规范学生上机行为。

2.3 利用资源管理软件,优化实验结果评价方式

目前的实验结果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反映实际实验请况。针对此情况采取以下办法:利用资源管理软件统一收取学生实验结果(包括每一阶段的结果)。参照实验内容管理规范,对实验进行分级量化,形成学生综合能力量化表,并换算成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合理考核学生实验能力。

3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改革方案的确立,将整个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实验难度区分表和实验层次划分表最后形成实验内容管理明细表,建立起完善的实验内容管理体系。并结合新的实验教学内容管理规范,建立高效合理多层次的实验效果评价量化表。对2010级汉语1班、2010级地教班共98人进行了试点教学,创新实验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完整的实验分分工、互动交流规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展创新验教学前后的学生学习效果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一般,D为较差,Per人数百分比。

从表1可以看出创新实验教学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操作要点掌握情况、创意作品制作情况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竞争意识加强,知识运用更加灵活,实验积极性大大增加,与他人合作意识增强,喜欢交流,在实验课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满意度增加。

4 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了计算机基础实验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实验过程,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设置实验内容,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使之不仅符合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以网络搭建平台,从根本上节约了师资,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刘玉洁.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扩建及相关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7,4:115-117.

[2]杨焕春,施晓秋.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开放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1):1464-1466.

[3]刘玉洁.计算机硬件实验的改革及实验室管理[J].山西大学学报,2006,29(增):152-153.

[4]潘自红,陈丽华,刘巧茹.普通高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2011,38(1):199-223.

[5]缪正华,杨德生,赵国臣.开展创新实验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147-148.

[6]张永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开放式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70-72.

基础实验模式 篇10

1 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我院将原有的“基础学院-教研室-实验室”的三级管理模式改为“基础学院-实验室”的二级管理模式, 又于2002年成立了基础学院实验中心, 形成了“基础学院-基础学院实验中心-实验室”的新的三级管理体系。实验中心由基础学院教学副院长分管, 主任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担任, 下设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病原与免疫学实验室、机能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负责基础医学教学实验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积极推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等工作。此举克服了以往实验室建设无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及重复建设的弊端, 实现了实验室统管共用、统一调配、全面开放, 形成科学、相对独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1]。2006年基础学院实验中心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优化实验室结构

根据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的需要, 我院打破了过去实验室存在着因学科需要而组建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归属学科教研室管理的状况, 按照实验技术分类、学科分类和功能配置进行整合重组, 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合并为机能实验室, 将组织胚胎学、病理学、遗传与生物学实验室合并为形态实验室, 将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合并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 改变了过去实验室一学期有课一学期闲置的状态, 提高了实验室各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提高了实验室的集约化程度, 使实验室资源配置更加合理[2]。

调整后的实验室可承担多学科、多专业的同类实验教学任务, 使实验室场地与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 实验室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将同类实验设备集中使用, 如将显微镜都集中在形态实验室、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 实行专管专用。基础学院现有4个互动实验室, 可完成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每年共计80个班次的实验课。实验技术人员也进行相应重组, 根据需要采取固定加流动轮换的办法, 组织完成多课程的实验教学,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设备及人员的闲置;例如目前机能实验室共建有8个实验室, 包括微循环实验室1个、安装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实验室5个、普通实验室2个, 根据需要安装6套多媒体设备。这样, 将以前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分散的实验室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重点投资, 少而精地购置目前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在有限的实验资源条件下, 能满足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3个学科不同实验类型的教学任务要求, 使实验室建设经费充分发挥作用, 避免了实验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并使得实验室档次有所提高。

3 实验教学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传统实验教学课程以各理论课程为主线设置, 从属于理论教学, 教学实验计划由教研室确定, 观念上将实验教学作为附设课程, 缺乏对实验教学和认知规律的研究与认识, 影响了实验教学功能的发挥。近几年, 基础学院从各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的设置, 充分体现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使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 使实验教学独立授课[1]。从2009年开始, 对实验技术专业学生开设机能学实验技术课程, 此课程是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3门课的实验课分离出来, 并加以统筹整合而成, 收到很好效果, 这是基础学院首次对实验课独立授课的尝试。继机能学实验技术课单独授课后, 2012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又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分离出来, 在临床、法医、检验、麻醉专业的18个班中进行实验课的独立授课, 课时数为48学时。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使用由我校教师编写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双语教材》, 制定独立完整的实验教学方案, 进行单独考核、单独记载成绩。经过两年的实践, 使教师和学生从实验教学为附设课程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对实验课的重视及认知程度有所提高, 激励了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本科生中开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 标志着基础学院实验课独立授课的改革已正式开始。近期, 我院又在着手将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分离出来, 设置病原与免疫学实验课程, 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课进行重新整合, 设置机能实验学课程, 并开始在本科生中实施。

4 整合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为培养高素质、高应用型医学人才, 培养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院对一些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例如机能学实验课程重新遴选新的实验项目, 形成一套新的机能实验学体系。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 验证性实验项目删减了50%,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出比例占总实验项目的60%~70%。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形成后, 杜绝了以往实验项目的重复设置, 使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现象得以改观。

5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人才是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验室建设中, 不但要重视硬件建设, 更要重视人才培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起到作用的有力保障。为此, 我院一方面鼓励实验室教师外出学习, 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实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吸引和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现我院5名实验室主任, 有1名博士、3名硕士、1名高级实验师。实验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14人、占总实验员人员的40%;具有本科学历者8人、占24%, 学历层次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建设,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2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 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精品课程7门,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教师3年发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7项, 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发表研究论文8篇。

构建医学院校新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院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工作, 取得了一些经验, 但如何逐步适应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使之在培养医学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云长海.构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0) :3301-3302.

基础实验模式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 基础护理 实验准备 作用

基础护理学在护理专业中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要求很强的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的理论技能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并且能够通过实践过程,进一步印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正确地使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决定着实验课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实验教学质量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做好实验教学准备工作,除了应对相关实验器材做充分准备之外,还应对相关实验操作设计和项目改进等做好统筹规划。

一、目前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长期以来,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方面与老师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自身知识更新慢,一旦从事教学工作后,导致与临床实践相背离,不能及时了解临床新知识,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得心应手,但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却是捉襟见肘。

2.缺乏专门的实验室管理团队

主要表现有:认为实验室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可大可小,人员配置上带有随意性,更换频率快。

3.实验室管理模式落后

主要表现在各种制度规范欠缺,或即使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没有权责落实细则,落不到实处。

4.实验仪器设备相对不足

实验仪器不足是制约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是实验室硬件条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经费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医疗实验设备不能跟上医疗设备的更新步伐,设备陈旧落后。

二、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准备注意事项

1.精心准备,高度负责

按照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大纲要求,至少有17项操作例如患者卧位、生理指标测量、注射、生活护理等均应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实践完成。这也就要求在开展相关准备工作时,应充分从细节着手,认真对待,仔细准备、清洁实验用具,切不可因为繁琐就草草了事。课前还应充分做好预备实验,以免实验中出现意外,影响教学。例如在学习注射手法时,应按要求准备好纱布、棉签、酒精等器材,仔细做好杀菌工作,此外还应认真检查用药、输液器、注射器等是否过期失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正确操作习惯和工作态度。

2.提高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素质修养

要想做好实验教学工作,首先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素质修养也应不断提高。只有熟练掌握相关操作实践技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从事教学工作时才能够游刃有余。这也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实验、主动学习、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严谨的实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和丰富自身实验技能。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与任课老师密切联系,沟通并确定实验的主要内容,并据此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科学预测,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这样既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又利于提高实践效率。用到的实验器材和一些辅助设备,应该科学储存、精心准备,放在指定位置备用。

3.敢于创新,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

基础护理实验操作既是一项脑力活,又是一项体力活,在指导学生完成“铺床法”翻转床垫这一步骤时,大多数学生往往很难按照要求准确、快速地完成操作过程,并且也很容易损坏床垫。对此,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省时省力的新方法:在距离床头、床尾40公分处,床沿20公分处,分别缝制4条“省力带”于床垫的正反两面。经学生使用验证,效果良好,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此外,我们还创新自制诸如“棉圈”、“冰带”和“膝部约束带”等教具,不仅可给学生直观认识,促进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还可启发学生大胆应用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预实验

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做好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做预实验,能够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和改进,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实验中出现偏差并导致实验无法圆满完成;通过做预实验,也能够让学生熟悉实验内容,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和实验要领,从而有利于正式教学活动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通过预实验操作,先对实验设计和实验步骤的合理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判断,同时也有利于检验相关器材、用具、药品等是否已妥善备齐,为上实验课做好充分准备。

三、结语

实验准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决定着实验课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实验教学质量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实验准备工作得到日益重视。这就要求相关护理实验员耐心细致地做好提前准备工作,从而为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卿,韩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能忽略实验准备工作[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1468-1469.

[2]向妍.谈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09,5(6):165-166.

[3]顾慧明,尤黎明,黄慧霞.护理技能教学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88-90.

基础实验模式 篇12

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方面至关重要, 实验教学环节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重大。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我们提出基于PDCA模式构建基础医学专业实验过程管理体系。

PDCA又叫循环质量环, 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 最早由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 美国工程师、统计学家Shewhtar于1930年构想, 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 广泛运用于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 其中P (plan) 是计划,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 以及活动规划的制订;D (Do) 是执行, 根据已知的信息, 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 再根据设计和布局, 进行具体运作, 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 (check) 是检查, 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 明确效果, 找出问题;A (action) 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 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 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引起重视, 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 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 一个循环完了, 解决一些问题, 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样阶梯式上升。

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 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 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循环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 还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 在基础医学实验管理过程中同样有较好的效果。

一、实验过程管理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过程性监控, 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直接关系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PDCA循环工作程序, 我们提出“三环节”管理模式。

准备环节。 了解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介绍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要求和考核方法;介绍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 制定相应教学任务书;介绍实验室须知事项, 注意生物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介绍实验报告与任务书的统一格式和要求。

中期检查环节。 实行三级管理模式, 由系部领导、指导教师、班级干部组成, 构成全过程监管。 系部成立领导小组, 教研室成立指导小组, 对实践教学进行考勤、进度控制等, 处理突发情况和疑难问题。 指导教师接到任务后, 先根据课程大纲和教材, 准备好教学计划和列出实践教学项目, 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并检查实验仪器, 保证实验课正常进行。 在指导过程中, 指导教师不得随意离开, 应认真指导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 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定期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仔细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 做好实验课程的考核工作。

成果认定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成绩认定由指导教师、专家组答辩两部分构成, 指导教师给出平时成绩, 提供实验总结报告交专家组审核, 审核通过组织学生现场答辩, 经横向比较后确定该成果综合成绩。

三环节质量管理控制模式旨在强调教学实施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 明确课程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在规范操作和严格要求中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成绩评定

在PDCA模式的A阶段, 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 要进行标准化, 制定成工作标准, 以便以后执行和推广。 对于方案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总结, 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 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成绩考核与评定是教学环节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成绩考核与评定方法能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自觉性,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好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PDCA模式, 在实验课开始前, 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实验课成绩评定指标, 使学生心中有数, 教师将实验成绩评定渗透到每个实验项目中, 针对实验项目的具体特点, 教师对学生实验准备、实验情况进行认真记载、观察、指导, 对照全过程评定相应指标体系和权重予以记分和建档。 当每一个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 实验平时成绩就出来了。 因为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能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室工作能力。

建立学生实验成绩全过程评定指标体系, 课程成绩评定从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全面进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这一根本宗旨出发, 考核范围包括对待实验课程的态度、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实验室工作习惯、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测能力、查阅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合理评定学生实验课程成绩必须建立全过程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的指标体系, 包括课程准备、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综合应用能力考察四个方面。 其中综合应用能力考察指标包括综合实验能力、独立设计能力、创新实验能力三部分。 该指标体系覆盖基础医学各课程实验, 侧重课程基本方法的了解、基本技能掌握, 通过实验掌握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基础医学专业可以通过PDCA模式构建实验教学质量过程管理, 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动手能力有效提高。

关键词:PDCA模式,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帅, 高宇.过程方法与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2]黄健.加强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06) .

上一篇:执政党领导力的建设下一篇:课题处理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