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共10篇)
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 篇1
杏鲍菇属侧耳科侧耳属, 又名刺芹侧耳, 因其主要发生于伞形花科枯死的植株 (根) 上而得名。此菇有杏仁的清香味, 在我国福建、台湾称它为杏仁鲍鱼菇, 简称杏鲍菇, 是一种大型肉质伞菌, 菌肉肥厚, 质地脆嫩, 口感细腻, 味道鲜美, 营养非常丰富, 可与肉类、禽蛋相媲美, 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中医认为, 杏鲍菇有益气、杀虫和美容作用, 促进人体对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对胆固醇的溶解, 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杏鲍菇还含有利尿、健脾胃、助消化的酶类, 具有强身、滋补、增强免疫力的功能。另外杏鲍菇的寡糖含量丰富, 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与肥胖症患者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具有降血脂、促进胃肠消化、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野生杏鲍菇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及中亚地区许多国家的高山、草原、沙漠地带, 是一种品种极为优良的食用菌, 在我国四川、青海、新疆等地区也有分布。我国已有部分省市进行栽培, 其鲜品售价高, 鲜菇价格为每千克20元左右, 栽培效益较高, 现将其袋栽技术简介如下。
1 培养基配方
a.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 (土豆200g煮沸30min过滤, 加葡萄糖20g、琼脂18~20g, 加水至1L, 装试管, 灭菌后制成斜面) 。
b.二级种培养基用玉米粒 (玉米粒浸泡24h, 装瓶/袋, 灭菌) 。
c.固体栽培料配方为木屑42%、玉米芯35%、麸皮15%、玉米面5%、豆饼粉2%、生石灰1%;或木屑58%、玉米芯31%、麸皮10%、生石灰1%。
2 菌种制备
2.1 母种和二级菌种制备
母种PDA培养基试管接菌后在25℃条件下培养, 7d左右长满试管。母种试管长好后接玉米粒二级培养基在25℃条件下培养, 大约15d左右长满瓶/袋, 二级菌种长好后低温保存, 准备接栽培袋。
2.2 栽培袋制备和接种
a.栽培袋制备 栽培物料经24h堆置充分吸水后装袋, 聚丙烯袋规格为17cm×33cm, 装料高度17~18cm, 每袋装湿料1.1~1.2kg (合干料约0.6kg) 。装袋压实, 中间打眼, 套塑料颈圈, 扣海绵体塑料盖, 分批灭菌, 压力0.15MPa, 灭菌时间2h。
b.接种 当温度降至28℃时, 采用中间钻眼方式接种, 接种后进入养菌阶段。
3 养菌管理
接种结束后, 移入养菌室培养, 养菌室温度25℃左右, 湿度60%~65%为宜, 养菌阶段不需要光线;经常通风, 保证有足量的CO2促进菌丝生长。接种24h后从菌袋口可以看到菌丝萌发。以后每天注意观察温度、湿度的变化, 温度始终保持25℃左右, 湿度在60%~65%。养菌阶段要经常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发现污染菌袋, 要及时清理出养菌室。接种后35d左右菌丝长满栽培袋, 进入后熟期, 经7d左右时间的后熟过程后, 开袋搔菌, 养菌室开门、窗通风, 通光, 降温至8℃左右, 刺激原基形成。室内每天浇水保湿, 湿度保持在80%以上。经15d左右有大量菌袋菇蕾形成, 开始疏蕾, 每袋保留2~3个小菇蕾, 温度15℃, 湿度80%~95%。
4 出菇管理
出菇时应将菌袋立摆在架子上, 实践证明菌袋放倒横摆在架子上出菇, 菇形不美观, 开伞大, 菇伞上翘, 菌柄细, 质量差;而立摆在架子上的菌袋出菇时, 菇形美观, 质量好。同时, 严格控制菇房内湿度和温度, 保证空气湿度85%以上, 温度15℃左右, 每天通风, 散射光照射。并注意整个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
5 采收
当菌盖近平展, 颜色变浅, 边缘微内卷, 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适宜期, 适当提前采收的菇风味好, 且货架期长。头潮菇采菇结束后, 将菌袋表面一层硬盖刮掉进行养菌、搔菌, 调节好菇房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 大约10~15d可形成第二潮菇。
参考文献
[1]颜明娟, 江枝和.杏鲍菇营养成分分析[J].食用菌, 2002 (2) :11-12.
[2]俞苓, 刘民胜, 陈有容.杏鲍菇子实体和菌丝体营养成分的比较[J].食用菌, 2003 (2) :7-8.
[3]王玉华, 苏贵平.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 2003 (1) :30-31.
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 篇2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索、木质素、蛋白质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和栽培平菇的原料中的碳源和氮源都能吸收利用,尤以棉籽壳、废棉、阔叶树木屑、玉米芯等主料,适量添加麦麸、米糠、玉米粉等辅料提高氮源为最佳。因为杏鲍菇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越高。
温度与湿度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60%~65%,最适温度20℃~26℃,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温度调控在10℃~25℃之间,15℃~18℃为最佳。
光照与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却需要新鲜空气:出菇期给以500~1000勒克斯的光照或散射光,加强通风换气。通风不良,菌丝生长缓慢,原基分化延迟,菇蕾萎缩。
酸碱度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篇3
目前国内杏鲍菇以自然栽培为主。杏鲍菇形成原基温度为10℃~18℃,最适宜温度为12℃~15℃。子实体生长一般适温为10℃~21℃,但也有不耐高温菌株,以10℃~18℃为宜。目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也取得良好的进展,本文介绍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艺技术。
1.菇房设计
1.1设施菇房 按工艺要求分为发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菇房平面宽3.5m、长9m、房高3.5m。各室的门统一开向缓冲室,缓冲室宽度2m,它是进出各菇房的公共通道,墙体铺贴阻燃、防潮聚乙烯发泡隔热层,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菇架双列纵向排列,四周及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空气循环。发菌室菇床7层,层距0.35m。催蕾室和育菇室菇床5层,层距0.45m,底层菇床距离地面均为0.25m。
1.2设备菇房 有制冷、光照、通风三种主要设备。各室配备1台5HP的压缩冷凝制冷机组,对应配套1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或2室配备1台8HP制冷机对应配套2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催蕾室与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纵向二垛墙各安装2盏40W日光灯。各室安装1台45W轴流电风扇,新鲜空气经由缓冲室打入菇房,废气从菇房另一排气口经缓冲室隔层排出。
2.菌种制作
应选朵形圆正、菇柄粗细均匀、组织致密、色白、口感好的菌种。母种:培养基用普通PDA培养基,培养温度25℃,菌龄10天。1支母种可接7~8瓶原种。原种:配方为棉子壳68%、蔗渣10%、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料水比1∶1.2。每支750mL的广口瓶装料干重270g左右,装瓶后用尖形木棒插入形成孔穴,利于菌丝快速生长。原种经高压灭菌,接种后25℃培养30天菌丝可长满,每瓶原种可接25包栽培袋。
3.栽培袋制作
3.1塑料袋選用 选择对折角的聚丙烯塑料袋,袋宽17cm、长度36cm、厚度0.05cm。
3.2配料装袋 栽培袋的配方料水比1∶1.3。要求使用新鲜麦麸,甘蔗渣和棉子壳须先用破碎机破碎。拌料使用搅拌机,拌料前先将蔗糖溶解于水中,与棉子壳和甘蔗渣搅拌,让棉子壳吸足水分后再加入其他材料一起搅拌均匀。装料方法按常规,袋装培养料干重500g,装料高度18.5cm。装袋后用直径20mm的尖型木棍在料中打孔,套上塑料套环,塞好棉塞灭菌。
3.3灭菌 将栽培袋竖置于用钢筋焊成的周转筐内,周转筐四周和底部用编织袋铺垫,防止栽培包破损,周转筐上面覆盖一层耐热薄膜,防止冷凝水打湿棉塞。将周转筐堆叠于平板轨道车上,推入灭菌柜内进行蒸汽灭菌。灭菌柜温度达100℃,保持12小时后再闷4小时结束灭菌。
3.4接种 培菌灭菌后的栽培包经冷却后接种,接种消毒方法按常规。无菌条件下,在每包栽培袋的料面和孔穴内各接入蚕豆大小菌种1块。接种后菌袋移入发菌室避光培养,室内设定23℃~25℃。杏鲍菇在营养生长期间CO2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菌丝的生长,袋中CO2浓度由正常空气中含量0.03%逐渐上升到0.22%,能剌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少量换气即可。培养35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栽培包。
4.栽培管理
4.1催蕾 培养结束的菌袋移入催蕾室菇床上,去掉棉塞和套环,表面覆盖农用地膜进行催蕾。催蕾室设定12℃~15℃,白天灯照9小时,光强在100~200lx。调节室内空间湿度85%左右,CO2浓度1000mg/kg以内。催蕾时每天掀开地膜2次,每次15分钟。催蕾7天后原基开始形成,每天应检查菌袋原基发生情况,10天左右菇蕾形成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据观察,2号菌株原基和菇蕾形成比1号菌株早2~3天。
4.2育菇 现蕾后将菌袋移入育菇室培育,离料面3cm高以上塑料袋剪去。育菇室内设定温度15℃~18℃,每天灯照9小时,光强200~500Lx。空气湿度85%~90%,提高湿度应在缓冲室调节或进行菇房空间喷雾。室内通风换气量控制在CO2浓度2000mg/kg以内。当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过密菇蕾。据观察,每袋产量与成菇朵数趋正相关,应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要求决定每袋应留菇蕾数。2号菌株单菇较大,每袋成菇4朵左右菇形较好产量较高。1号菌株单菇较小,每袋成菇4朵以上才能提高产量。
桑枝栽培杏鲍菇技术初探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
由柳江县流山镇食用菌种植大户韦海龙从市场上购得杏鲍菇, 并进行组织培养分离得到的菌种, 品种为棍棒形。
1.1.2 栽培原料及配方。
桑枝是2008年7月夏伐的枝条, 晒干后粉碎为直径2mm~3mm的颗粒, 棉籽壳、玉米芯、米糠、玉米粉、石膏均为市售品。接种时间为2008年11月15日, 试验地点为柳江县流山镇流山村委风平屯韦海龙的蚕房, 供试栽培料配方设计见表1。
1.2 试验方法
试验栽培设配方A、配方B、配方C、配方D、配方E 5个处理, 每个处理区15袋, 3个重复, 共计15个试验区。各处理按表1配方称取主辅料40kg, 先将干的培养料混合均匀, 各配方加水1.3倍, 使栽培料含水量达到60%~65%, 即用手握料, 指间有水滴;0.5h后装袋, 用一端捆扎封闭的聚丙烯塑料袋, 袋长50cm, 每袋约装2.3kg培养料, 套颈圈, 用无菌封口膜封口, 每个配方装45袋, 常压高温灭菌20h。每个菌袋打4个孔接种, 接种后置于20℃左右室内遮光培养, 接种后10天观察菌丝长势, 记录长满时间, 长满后待现原基时移至蚕房按接种孔向上摆平出菇, 做好菇房水分和光线管理, 记录产量, 计算各配方生物转化率。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栽培料配方菌丝生长情况
从不同栽培料配方菌丝的生长情况看 (表2) , 杏鲍菇在5个栽培配方中均能正常生长, 配方A菌丝长势好、粗壮、整齐, 与其他配方相比差别不大。配方A菌丝长满天数为39天, 配方B菌丝长满天数为40天, 配方C菌丝长满天数为45天, 配方D菌丝长满天数为42天, 配方E菌丝长满天数为47天, 从菌丝生长情况看以配方A的效果最好。
表注:+++表示菌丝长势好、粗壮、整齐, ++表示长势稍差。
2.2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从不同栽培料配方栽培的杏鲍菇的产量和外观品质上看 (表3) , 各个配方栽培的杏鲍菇差别不明显;配方A杏鲍菇鲜菇产量12.1kg, 配方B杏鲍菇鲜菇产量11.4kg, 配方C杏鲍菇鲜菇产量11.8kg, 配方D杏鲍菇鲜菇产量12.4kg, 配方E杏鲍菇鲜菇产量11.3kg, 生物转化率都在75.3%~82.7%, 配方D最高, 配方E最低。
注:表中数据为3个重复的平均数。
3 小结与讨论
3.1 以桑枝为主的栽培料可以栽培杏鲍菇
杏鲍菇菌丝在桑枝为主料的5种配方中均能正常生长, 虽然菌丝生长情况有一定差异, 配方A菌丝生长最快, 其他配方虽慢, 长势稍差, 但最终都能正常出菇。
3.2 配方A菌丝生长满袋天数明显缩短
配方A菌丝长满袋天数为39d, 比配方E菌丝长满袋天数47d少8d, 说明配方A营养更为全面, 更适合杏鲍菇菌丝生长。
3.3 配方D的生物转化率为82.7%, 比其他配方高2%~7%, 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效果
在广西大部分蚕区, 利用夏伐或冬伐桑树枝条为主要原料栽培杏鲍菇是可行的, 一方面可降低栽培成本, 减少废弃桑枝对桑园环境的污染;养蚕农户还可在冬季利用蚕房种菇增收, 杏鲍菇栽培后的栽培料可以作为肥料施入桑园, 达到桑树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值得在蚕区大力推广, 其前景广阔。有关桑枝栽培杏鲍菇配方的更合理优化, 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栽培杏鲍菇最关键的是选择栽培季节, 应避免出菇时日平均气温超22℃, 日最高气温不超25℃,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历年日平均气温资料, 我们认为柳江县各乡镇蚕区种植杏鲍菇选择在11月上中旬接种较合适。
参考文献
[1]王德芝, 张水成.食用菌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181-187.
[2]刘旭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104-112.
[3]黄自然.蚕桑综合利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4-88.
[4]潘熙筑.食用菌栽培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360-364.
[5]王波.彩色图解杏鲍菇栽培新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 篇5
关键词:催蕾温度;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646.1+4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204-02
当食用菌营养菌丝充分蔓延并生理成熟后,受到外界刺激就能诱发原基形成,其中降温是诱导原基形成的主因[1],因此温度对杏鲍菇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杏鲍菇发菌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4~26 ℃,催蕾期温度应保持在14~16 ℃,育菇阶段温度应保持在14~16 ℃[2]。但是不同的品种和栽培方式对温度的要求略有不同。
诱导原基形成的温度敏感期称为催蕾期,这时温度高低直接影响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合适的温度调控对工厂化杏鲍菇的生产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催蕾温度对工厂化杏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时的温度调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杏鲍菇品种选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的杏鲍菇六号。
1.2 试验地点
江苏天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十四号、十五号、十六号出菇室。
1.3 试验方法
1.3.1 出菇管理 2013年3月31日,杏鲍菇发菌完毕,将菌包移至3个出菇室,保持菇房温度16 ℃;4月2日开袋,开灯(白天8 h)诱导原基形成,十四号、十五号、十六号出菇室温度分别设置为14、13、15 ℃;2 d后,3个出菇室温度均改为14 ℃,持续8 d;4月12日菇蕾长至中等大小,停止光照刺激;4月19日开始采收,采收周期为4~5 d。采摘新鲜的杏鲍菇子实体,测定产量和品质指标。
1.3.2 测定方法 含水量测定:先称鲜质量,然后85 ℃下烘干3 h,冷却,再称干质量。含水量=(鲜质量-干质量)/鲜质量×100%。
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维生素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分别采用考马斯亮蓝比色法、茚三酮溶液显色法、二甲苯萃取比色法、氮蓝四唑(NBT)法、比色法。以上测定方法均参考李合生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3]。
1.3.3 数据采集与整理 4月8日菇蕾形成时,统计菇蕾个数;4月11日菇蕾发育初期,测定菇蕾高度、菌柄和菌盖直径;4月19日采摘时,测定菇蕾高度、菌柄和菌盖直径、单朵菇质量、单袋产量。
1.3.4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和STAT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蕾期子实体形态分析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菇蕾发育初期,15 ℃下菇蕾发育个数最多,与13 ℃处理和14 ℃处理差异极显著,而 13 ℃ 处理与14 ℃处理差异不显著。从发育初期菇蕾高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子实体发育初期,菇蕾形成和发育对温度较敏感,但幼菇子实体形态指标对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不敏感。
3 小结与讨论
催蕾温度对子实体原基的诱导有不同影响。李辉平等认为催蕾期温度应保持在14~16 ℃[2];易斌等针对杏鲍菇98的研究认为16 ℃是催蕾期最适温度[4];于海龙等以富杏杏鲍菇菌株为研究对象,认为适合杏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6 ℃[5]。本试验以杏鲍菇六号为试验材料,结果表明,在催蕾期,15 ℃更有利于诱导杏鲍菇菇蕾形成和发育,这与姜性坚等对湘杏98的试验结果[6]一致。这些差异可能是由生产方式及品种不同引起的。
不同催蕾温度对杏鲍菇子实体的产量、外观、内在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于海龙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17 ℃时单瓶总产量最高,但其单菇重远低于16、18 ℃处理,16 ℃有利于提高出口比例和总产量[7]。在本试验中,15 ℃催蕾温度处理的杏鲍菇有较高的单菇重和单包产量,在该温度控制下,产品产量高,能耗较低;而14 ℃处理的产量稍低,品质最优。在实际生产中,每降低1 ℃,生产成本随之增加,因此应针对不同的消费和市场需求,选择不同的催蕾期温度。
参考文献:
[1]黄 毅. 食用菌栽培[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6-70.
[2]李辉平,宋金俤,林金盛,等. 主要环境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28-30.
[3]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7-249.
[4]易 斌,王春晖,胡汝晓,等. 杏鲍菇98工厂化生产最适育菇参数研究[J]. 中国食用菌,2009,28(6):20-22.
[5]于海龙,郭 倩,杨 娟,等. 不同温度下工业化瓶栽杏鲍菇生长分析[J]. 食用菌学报,2009,16(3):20-24.
[6]姜性坚,王春晖,胡汝晓,等.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J]. 中国食用菌,2011,30(1):23-25,41.
[7]于海龙,冯志勇,郭 倩.不同温度下杏鲍菇产量差异分析[J]. 上海农业学报,2010,26(2):46-48.
关于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探究 篇6
1 杏鲍菇的性质
杏鲍菇的学名为雪茸, 人们也经常称杏鲍菇为刺芹侧耳, 杏鲍菇属于担子菌纲, 伞菌目, 侧耳属, 杏鲍菇的子实体单生或者是群生, 发育情况根据营养和水分以及菌科生理情况来进行区别和差异, 菌盖在幼时比较小, 呈现弓型, 随着子实体的生长逐渐变窄, 成熟的时候, 菌盖中间就变得凹陷, 呈漏斗状, 一般情况下, 单生的个体比双生的个体稍大一些, 菌盖在幼时呈现的颜色为灰黑色, 随着杏鲍菇的长大, 菌盖的颜色逐渐变浅, 真正成熟以后就变成浅黄白色, 菌肉呈现的颜色为纯白色。
2 菇房的建造
菇房一般为坐北朝南, 一般情况下, 菇房的长度为30m, 宽为8m, 高大约为3m左右。在建造的菇房用土墙就可以, 要在前后墙上掏出几个洞口, 这些洞口的好处就是有利于棚内的通风换气, 对与资金充足的可以安装控温设备, 在菇棚的左侧或者是右侧要安装门, 便于杏鲍菇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 菇棚内要搭建排架, 排架也叫菇床, 主要是用来安放栽培带的。
3 杏鲍菇的栽培过程
3.1 杏鲍菇菇种的繁殖过程
栽培杏鲍菇和其他的菇类都是一样的, 首先要培养菇种, 杏鲍菇的母种是从相关的研发中心购进的, 购进的母种要进行扩繁, 扩繁后的母种要接培养基, 这样结束后得到原种, 原种栽培完以后要接栽培种的培养基, 栽培种做好以后, 为了降低成本, 将栽培种接入到栽培带中去, 在做好栽培带以后就可以发菌出菇了, 也就是可以得到杏鲍菇的子实体了。
3.2 制作杏鲍菇的原种
在培养完杏鲍菇的子实体以后就要培养杏鲍菇的原种, 制备原种的培养基主要包括蔗糖、石膏粉、麦麸和棉籽壳, 他们的比重分别是1%、1%、20%和78%, 将其混合均匀以后还要加水拌匀, 使含水量达到60%, 培养基培养好以后还要进行装瓶灭菌的工作, 通常采用人工装瓶, 在这里需要注意瓶子不可装的太满, 装好之后进行封口, 然后进行高压灭菌。再灭菌以后就可以进行接种工作, 接种的时候也要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再培养菌种的时候, 培养室的温度要在25摄氏度左右, 培养时间大概在40天左右, 在这个期间一定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 建议早晚各开一次窗, 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3.3 栽培杏鲍菇的过程
制作栽培杏鲍菇的培养基成分主要是玉米芯、苜蓿粉、麦麸、过磷酸钙、石灰粉、玉米面、石膏粉、轻质碳酸钙、和尿素, 他们的成分分别是30%、20%、18%、2%、2%、5%、1%、1%和0.2%,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为了确保杏鲍菇的良好栽培, 所使用的原料还要经过处理, 最主要的就是玉米芯的处理, 就是将玉米芯进行干燥, 栽培用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0%, 然后让培养基自然发酵, 培养料的p H值大概呈中性, 在培养基的颜色呈现灰色的时候就可以将培养基进行装袋了, 具体的装袋要用装袋机进行完成, 在装完袋以后要在袋子固定的中间插入通氧棒, 作用就是使培养基可以通氧, 然后塞棉花团, 然后进行灭菌, 灭菌两小时期间门一定要关好, 待菌待灭菌冷却以后就可以接种了。接种的时候也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 将原种瓶中的杏鲍菇原种放在培养基中, 在放的过程中要记得及时封口, 接种完成以后要讲栽培种放在培养室中进行培养, 培养时间大概为40天左右。
4 在培养杏鲍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4.1 注意温度的保持
尽量将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0~24℃之间。调节温度可以通过室内控温设备进行控制。
4.2 注意湿度的控制
栽培室的湿度尽量控制在50%~60%之间。
4.3 二氧化碳的浓度
杏鲍菇的栽培对CO2的浓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所以每天都应该测试, 一般要将CO2的浓度控制在1500~2000ptm之间, 调节CO2的方法可以通过开窗来达到, 在这要注意, 晚上和阴天的时候要关闭窗户。
4.4 在菌种的培养期间
管理者应该经常性的进行检查, 如发现发霉变质的菌种要及时拣出, 将其清除, 以免感染了其他菌种, 再出现菌丝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栽培了。
4.5 将栽培袋直接摆放在菇房就可以等待出菇
出菇期大约需要23天的时间。在出菇期时要加大通风量, 保持菇房湿度, 增加光照度可以加快杏鲍菇的生长, 在采收杏鲍菇的时候要小心从杏鲍菇的根部进行剪切, 杏鲍菇的培育袋还可以循环使用, 为下次的采收做好准备。
5 总结
杏鲍菇是一种珍奇的食用菌新品种, 市场上经济价值比较高, 生产杏鲍菇投资小、周期短, 见效快, 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只要采用科学的技术进行栽培, 并且积极的加强管理, 相信栽培者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摘要:杏鲍菇是食用菌中比较独特的一类, 既有一种淡淡的杏仁香, 又具有鲍鱼那种滑嫩的口感, 菇肉味道鲜美, 是一种上好的食用佳品, 商品价值非常高, 所以对杏鲍菇的栽培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下笔者就要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杏鲍菇,栽培技术,探究
参考文献
[1]姜性坚, 王春晖, 胡汝晓, 等.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 2011 (01) .
[2]徐全飞, 孟俊龙, 郭亮, 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食用菌, 2010 (03) .
[3]谢凌慧, 陶鸿, 董伟, 等.杏鲍菇不同培养料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09 (12) .
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 篇7
1. 温度
温度是决定杏鲍菇生长发育和产量稳定的重要因素。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 菌蕾形成需10~18℃, 最适12~15℃, 低于8℃子实体难以分化。
2. 湿度
菌丝培养料含水量在65%~70%更适合子实体发生和生长, 子实体形成阶段相对湿度要求90%~95%, 生长阶段以85%~90%为宜。
3.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 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更快, 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散射光, 过于明亮, 菌丝变黑, 过于黑暗, 菌盖变白, 菌柄更长。
4. 通气
菌丝生长阶段, 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原基形成需要充足的氧气, 才能使菇蕾生长正常。
5.pH值
生长阶段pH值范围4~8, 最适为6.5~7.5。pH值4以下、8以上出菇有困难, 出菇时最适pH值5.5~6.5。
二、栽培技术
1. 原料
选用以棉子壳或玉米芯、木屑为主料, 木屑必须过筛, 防止扎破栽培袋, 影响成率, 辅料加麸皮、玉米粉等可获得较满意产量。
2. 栽培季节
在自然条件下栽培, 安好栽培季节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根据杏菇栽培的适宜生长温度, 内蒙古地区出菇时间一般安排在春、秋两季。以秋末较宜, 温度太低和太高都难于形成子实体促进子实体生长。头批菇蕾不能正常形成和生长会影响到第二批菇蕾的发生, 从而影响产量。因此要根据出菇适宜温度来安排栽培季节尤为重要。
3. 栽培场所
干净通风的房间如温室大棚可用于栽培杏鲍菇。
4. 栽培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 即可采适温促其出菇, 栽培房湿度保持90%~95%, 可向空间及地面喷水雾, 一般10~15天就可现菇蕾。应掌握在原基形成到出现小蕾时开袋较好, 现蕾快慢与温度有很大关系, 气温13~15℃出菇较快, 菇蕾多出菇整齐, 15天左右可采收;温度低于8℃, 菇蕾不会形成, 即使已伸长的子实也会停止生长, 逐渐萎缩, 直至死亡;超过21℃也很难现蕾, 已形成菇蕾也会萎缩死亡。菇蕾生长期的湿度以85%~90%为宜, 为了延长子实体保鲜期, 采收前2天, 湿度应控制在85%左右更好, 在管理过程中, 要注意不能把水喷到菇体上, 特别在气温高时, 会导致菇体变黄。出现感染细菌, 造成霉烂。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需要新鲜空气、通气好, 菇蕾多, 产量高, 菇蕾正常开伞, 朵形正。
5. 采收
菌盖平展、孢子尚未弹射为适收期。也可根据收购要求采收加工。
6. 采收后的管理
将出菇料面清理干净, 并清洁菇棚。春栽时喷洒杀菌剂、杀虫剂, 以驱避害虫和预防杂菌病害。将菇棚密闭遮光, 使菌袋休养生息;秋栽时也要注意杀菌消毒。待料面再现原基后, 可重复出菇管理。一般可收1~3潮菇, 生物学效率达60%~80%, 商品率80%~90%。
摘要: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 , 又名刺芹侧耳, 其菌肉肥厚, 质地脆嫩, 具有杏仁香味和味如鲍鱼的口感, 适合保鲜、加工和烹调, 极受消费者欢迎。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珍稀食用菌。文章将内蒙古高原地区杏鲍菇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
关键词:内蒙古,杏鲍菇,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康源春, 孔维丽.杏鲍菇高效栽培技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6.
[2]陈士瑜.珍稀菇菌栽培与加工.金盾出版社, 2003.4.
[3]潘崇环, 孙萍, 龚翔, 钱忠贵.珍稀食用菌.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王波, 鲜灵.杏鲍菇栽培与加工.金盾出版社, 2004.3.
[5]颜明娟, 江枝和.杏鲍菇营养成分分析[J].食用菌, 2002 (2) :11-12.
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 篇8
1 生物学特性
1.1 水分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为63%~65%,子实体分化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可适当降低到80%~90%。子实体生长期间不宜往菇体上喷水。
1.2 温度
杏鲍菇3号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3~25℃,低于16℃菌丝生长缓慢,高于28℃菌丝发育不良,子实体发育的适宜温度是10~18℃,原基形成的适宜温度是12~15℃。特别注意的是温度高于20℃子实体品质明显下降,且出现畸形菇;温度低于10℃原基难以形成[1]。
1.3 营养
杏鲍菇3号需要较丰富的氮源和碳源,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越高,但氮源含量过高,易造成出菇延迟,一般以不超过30%为宜。杏鲍菇3号是一种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可在玉米芯、木屑、棉籽壳等基质上生长很好。实践证明,生产中首选的基质是棉籽壳,在栽培料中加入麸皮、玉米粉等能提高产量和品质。
1.4 酸碱度
子实体形成阶段pH值以5~6为宜,菌丝生长阶段的最适pH值以6.0~6.5为宜。
1.5 光照
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强度以500~900 lx为宜。光照过强,菌盖较大、易开伞,菌柄短小;光照过弱,菌盖变白,菌柄变长。黑暗的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
1.6 空气
子实体生长和菌丝生长都需要新鲜空气,原基形成和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否则菇蕾形成慢且畸形菇多,影响产量、质量。但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少,且低浓度二氧化碳能够刺激菌丝生长[2]。
2 工厂化栽培技术
2.1 栽培料配方
实践表明,杏鲍菇3号品种以玉米芯、木屑、棉籽壳混合料为最佳,配方有:(1)玉米芯30%,棉籽壳40%,木屑10%,麸皮15%,玉米粉3%,生石灰2%,pH值6.5~7.0,含水量63%~65%;(2)玉米芯40%,棉籽壳20%,木屑20%,麸皮15%,玉米粉3%,生石灰2%,pH值6.5~7.0,含水量63%~65%。在实践中,这2个配方菌丝生长较快,而且产量高。另外,木屑要过筛处理。如果条件允许,可提前3~5 d将主料(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预湿发酵后,加辅料再装袋[3]。
2.2 精细栽培
杏鲍菇3号品种以熟料栽培为主,袋栽一般以17 cm×37 cm×0.04 cm塑料袋,单头出菇。单面打孔接种,出菇效果更好,既方便工厂化管理又较低成本。拌料时加水要适中,培养料含水量以63%~65%为宜。在装袋时,培养料要装得紧,以能通气为好[4]。袋口不可在现原基前打开,解口时间要适宜,过早或过迟造成原基难以形成,或产生大量畸形菇,菇状呈白色菌蕾球,严重影响杏鲍菇的产量。
2.3 催蕾
菌丝培养结束的菌袋移入催蕾室菇床上进行催蕾,催蕾室设定白天灯照9 h,光强在100~200 lx,温度12~15℃,调节室内CO2浓度在1 000 mg/kg以内,空间湿度85%左右[5]。催蕾时每天掀开地膜2次,每次15 min。每天应检查菌袋原基发生情况,催蕾7 d后原基开始形成,10 d左右菇蕾形成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6]。
2.4 出菇管理
现蕾后将菌袋移入出菇室培育,离料面3 cm高以上塑料袋剪去[7]。出菇室内设定每天灯照9 h,光强200~500 lx,温度15~18℃,室内通风换气量控制在CO2浓度2 000 mg/kg以内,空气湿度85%~90%。杏鲍菇3号菌株原基分化对温度比较敏感,偏向于恒温结实[8]。出菇期间要掌握较高的相对湿度和较低的环境温度,切忌热风、干风、强风直吹菇体。当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过密菇蕾[9]。应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要求决定每袋应留菇蕾数,每个出菇口最多保留2~3个原基。
2.5 采收
当菌盖平展、孢子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10]。采大留小,分次采收。
参考文献
[1]潘春彩,石朝民,袁建生,等.许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4(6):71-72.
[2]米青山.杏鲍菇无公害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100,103.
[3]李辉平,宋金俤,林金盛,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影响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28-30.
[4]陈彦卿,李宗宝,何迎春,等.杏鲍菇特性与工厂化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30-131.
[5]张淑芳.杏鲍菇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2(7):14-15.
[6]徐明辉,陈世昌.不同封口方法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122-124.
[7]胡中娥,钟国祥,陈柳萌,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及菌包后熟培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87-88.
[8]皮迎春,朱秀章.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12):72.
[9]李月桂,江旺坤,阮时珍,等.杏鲍菇袋式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1,19(1):45-46.
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 篇9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杏鲍菇TZH1号的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萌发力强、菌丝整齐稠密、洁白粗壮, 以玉米芯为主料的栽培种培养基上吃料快、菌丝体生长旺盛、抗杂菌能力强。子实体菌盖呈淡灰色、圆整、肉厚, 菌柄呈白色、组织结实、棍棒状、菇质优良。
1.2 营养条件
菌丝体在多种农林废弃物上均可生长, 适宜于通辽地区的栽培料可选择玉米芯、玉米粉、麦壳、高粱壳等。
1.3 温度
菌丝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左右, 适宜生长温度为5~30℃, 原基形成的最适宜温度为8~15℃, 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0~20℃, 属中低温型菇类。
1.4 水分及湿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在60%左右为宜, 在出菇管理中出现原基开始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到90%左右, 子实体生长阶段湿度可降低些, 达到85%左右即可。
1.5 酸碱度
菌丝体生长的最适宜p H值以中性7.0为宜, 出菇时的p H值在6.5左右, 呈弱酸性。
1.6 空气
杏鲍菇是好气性真菌, 菌丝体生长阶段对氧气需求不高, 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通风换气, 提供充足的氧气, 及时排出二氧化碳。
1.7 光照
在菌丝体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照, 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强度散射光。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时间
通辽地区气候冬冷夏热, 春干秋湿, 大陆性气候显著。在自然条件下温室大棚内, 可在10月中旬至第二年5月中旬出菇。杏鲍菇TZH1号的栽培实践结果表明, 当地合理的生产季节安排如下:5~7月制作菌种, 8、9月制作栽培袋, 10月中旬开始出菇。
2.2 栽培原料
根据杏鲍菇对营养的需求及当地即经济又容易得到的栽培料的特点, 经过多次试验, 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培养基配方:
2.2.1 玉米芯70%、麦麸子20%、玉米面8%、石膏粉1%、生石灰1%;
2.2.2 玉米芯98%、石膏粉1%、生石灰1%;
2.2.3 玉米芯30%、麦壳50%、玉米面8%、高粱壳10%、石膏粉1%、生石灰1%;
2.2.4 玉米芯33%、麦壳33%、稻草22%、玉米面10%、石膏粉1%、生石灰1%;
2.2.5 玉米芯40%、麦壳48%、玉米面10%、石膏粉1%、生石灰1%;
2.2.6 玉米芯40%、高粱壳48%、玉米面10%、石膏粉1%、生石灰1%;以上配方含水量均为60%。
2.3 栽培袋的生产
采用17㎝×36㎝的聚丙烯两头开的塑料袋装料, 每袋装干料0.5㎏左右, 松紧要适度, 两头用塑料绳扎口。常压灭菌100℃保持10h, 接种要严格无菌操作。
2.4 发菌管理
制作菌种及栽培袋的6~9月是通辽地区气温最高时期, 此时发菌快, 但是杂菌活动也非常活跃, 易造成烧菌和烂袋等现象的发生。为了避免造成损失, 应做到严格无菌操作、勤消毒环境及通风降温等工作。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0%左右, 环境温度不超过28℃。
2.5 出菇管理
栽培袋菌丝长满后半个月即可出菇。菌袋转入菇棚, 钢架内摆好菌袋。打开菌袋的一口, 喷雾器向环境喷水保湿, 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早晚各通风一次, 通辽地区空气干燥, 通风时间不宜过长, 每次通风在20~30min为宜。注意掌握好通风换气和保湿之间的关系。光照强度在500~1000Lux。当菇蕾长到2cm之前及时进行疏蕾。每个菌袋只保留3~4个健壮的菇蕾, 其余的菇蕾用小刀削去蕾尖。子实体生长到八成熟未展开菌盖、为弹射孢子时要及时采收。采收后的菌袋应及时清理残余物和老菌皮等。停水养菌一周时间, 使菌丝生长恢复后再进入下潮出菇管理期。
3 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首先要选择抗杂能力强的优良菌株作为生产的菌种。从每级菌种到栽培袋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 得到健壮菌丝的无污染的出菇袋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出菇袋进棚前对菇棚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用石灰水或克霉灵等进行彻底的消毒。污染袋不能带入菇棚, 若发现有污染袋及时清除。在低温时病虫害不容易发生, 控制好温度, 加强通风是防治的关键。若发现绿霉、木霉、细菌等的污染及时把污染袋挑出来, 远离棚外深埋处理。对螨虫可用1.8%虫螨克2000倍水调制喷雾。菇蝇可用粘虫板、电光灯诱杀。
摘要:本文介绍杏鲍菇新菌株TZH1号的形态特征及营养条件、生长所需环境因子等, 论述了在内蒙古通辽地区应用杏鲍菇TZH1号袋料栽培的技术要点, 为当地发展杏鲍菇栽培及发展生态农业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 篇10
关键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问题,对策
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 Quel) 别名剌芹侧耳, 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它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菇体具有杏仁香味、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味道清香、营养丰富、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效[1]。因此, 为了改变以往传统的生产模式, 用工业设备调控环境条件, 使之满足杏鲍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实现不受地域、季节限制的全天候工厂化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但是, 在栽培过程中, 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 需要注意。
1 栽培条件准备不足
由于栽培条件准备不够充分或不够重视, 存在以下失败的经验教训: (1) 培养室、出菇室等清洁度低及忽视消毒。 (2) 用水的清洁度低。 (3) 栽培经验不足及解决方法不当。 (4) 通气方法不正确, 设备运行不当。因此, 要保持栽培室的清洁度, 每次采收后应彻底地进行消毒;水源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消毒;通过栽培过程的细心记录和分析, 总结成功的经验;利用强制空气循环系统, 促进室内空气的交换。
2 培养期间菌种污染
杏鲍菇接完种后, 进入培养阶段, 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菌种污染问题。其原因主要有:菌种活力减退;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空气过滤不良等。因此, 在栽培中, 应禁止使用长期保存和多次转管使用的菌种, 注意菌种的更新换代、筛选, 以保持菌种的优良特性, 为实现成功栽培把好第一关;保持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达到相应的清洁度。
3 出菇期问题
由于杏鲍菇采用工厂化生产, 只采1茬菇, 产量集中在第1茬菇, 因此出菇期的管理尤为重要。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 菇蕾发生数量多。原因是搔菌后的菌丝恢复生长后, 湿度未降至80%~85%而造成的。 (2) 培养污染及发生畸形菇。原因是催蕾时湿度过大或通风不良;加湿用水污染;生育室内污染源的增加等。催蕾时应注意改善通气;此期间保持最适湿度80%;采收后进行彻底消毒。 (3) 子实体褐变。子实体褐变严重影响菇的品质。原因可能是生育时通气不良及湿度过大;生育室内污染源的增加。过湿时进行通风, 防止子实体表面过湿;采收后进行彻底的消毒。
4 菌糠利用处理不当
工厂化生产的大量菌糠, 处理不好是废物、负担, 利用得好则是资源。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中, 产量主要集中在第1潮菇, 约占总产量的50%。常规杏鲍菇生产通常通过采收3~4潮方能获得全部产量。由于后几潮菇占总产量的比重低, 且出菇需要较长的时间, 从生产成本考虑, 工厂化生产一般只采收1潮菇。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生物学效率普遍较低。杏鲍菇常规生产, 生物学效率可达80%~90%, 而工厂化生产的生物效率仅有40%~50%。因此, 杏鲍菇生产的废弃物 (菌糠) 如不经过合理处理, 一方面造成污染环境, 另一方面造成很大浪费。菌糠是栽培后的培养料,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2], 在农业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菌糠被广泛用于二次代料栽培食用菌、用作农作物肥料、加工成家畜家禽饲料、生产沼气及作燃料等, 做到清洁生产、零排放。例如:杏鲍菇—香菇模式就是利用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后的菌糠二次栽培香菇模式, 很好地提高了其利用率。环境保护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自身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了菌糠的处理利用要合理、优化[3]。
5 能源消耗大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需要根据所生产的食用菌品种特性, 创造温、湿、光、气等生活条件。这些条件的取得依赖于工业设备的不停运转, 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从目前情况看,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主要是中温、低温型食用菌品种, 需要在低温环境出菇。因此, 要实现连续出菇, 必须有制冷设备的不间歇运转, 其电费消耗量相当惊人, 如夏季生产杏鲍菇每月需要电费50元/m2, 占运行成本的1/2[4]。就企业而言, 更多的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能源问题。能源消耗决定生产成本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而就全社会而言, 能源的紧缺, 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国家在大力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 其中重要的就是要节约能源。从这个角度出发,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节约能源应从以下3个方面整体考虑, 即菇房设计、控制设计以及运行管理, 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节能生产。
6 发菌期延长
杏鲍菇发菌时间因品种而异, 一般是22~35 d。若发菌期延长, 原因主要有: (1) 菌种活力弱。 (2) 菌瓶装料过紧或含水量大于65%, 菌袋内缺乏充足的氧气, 抑制了菌丝的生长速度。 (3) 发菌环境的温度小于20℃, 且通风不良, 或者培养料的酸碱度不适宜, 也会造成发菌缓慢。因此, 在栽培时, 首先要选择优良的品种, 是栽培成功的关键;还要注意装料的松紧度, 过紧则菌丝生长缓慢, 过松则菌丝生长过快, 松紧度为0.65 g/cm3。850 m L瓶装料600~620 g;含水量62%~65%;培养温度20~25℃;湿度65%~70%;p H值为6.0~6.5。
7 灭菌不彻底
杏鲍菇栽培的灭菌效果, 直接决定了栽培的成败。不彻底的原因主要有: (1) 拌料时培养料没有吸透水, 料内有生心, 尤以木屑、玉米芯等质地较硬的培养料多见。 (2) 在灭菌过程中冷空气没有排尽, 热循环不好, 出现了灭菌死角。 (3) 灭菌时间不足、灭菌过程中出现停火断气、灭菌锅 (罐) 内菌袋摆放过多过紧, 也会发生灭菌不彻底的现象。因此, 在拌料时要注意让培养料充分吸水, 拌料均匀。灭菌过程中, 要保证足够的灭菌时间, 即121℃灭菌90 min, 装锅时菌袋 (瓶) 的排放方式应避免出现死角, 使热量充分循环。
8 子实体多, 商品率低
工厂化生产杏鲍菇, 原基分化后, 长出数量不等的小菇蕾。由于营养和空间的限制, 若没有进行疏菇蕾, 这些菇蕾大部分不能长成商品菇, 因此必须及时进行疏蕾。具体做法是:搔菌后入出菇室, 瓶口向下翻入1个空筐, 利于菌丝恢复生长, 空气湿度90%~95%, 温度12~15℃, 适度通风。菌丝恢复生长后, 湿度降至80%~85%, 形成湿度差;光照500~800 lx, CO2浓度0.1%以下, 7~10 d形成菇蕾。如果CO2浓度超过0.1%, 则菇体畸形。菇蕾形成后再翻筐, 使瓶口朝上育菇, 温度15~17℃, 湿度90%~95%。用喷雾机调湿, 不可向菇体直接喷水。当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 用小刀疏去畸形和部分过密菇蕾。每瓶应留3~4朵菇蕾。
参考文献
[1]黄年来.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珍稀食用菌——杏鲍菇[J].中国食用菌, 1998, 17 (6) :4-5.
[2]吴少风.浅谈我国香菇的综合利用[J].今日科技, 1989 (11) :5-6.
[3]郑用林, 黄小琴, 彭卫红.食用菌菌糠的利用[J].食用菌学报, 2006, 13 (1) :74-75.
【麦草栽培杏鲍菇技术】推荐阅读:
玉米芯栽培杏鲍菇技术09-06
麦草全量还田稻作栽培模式研究06-09
技术栽培08-05
栽培技术07-19
栽培利用技术07-08
蚕豆栽培技术07-21
葡萄栽培技术10-19
烤烟栽培技术10-20
种植栽培技术05-14
小麦栽培技术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