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栽培技术(精选12篇)
龙胆栽培技术 篇1
1 种子繁殖
1.1 育苗
因龙胆种子小, 萌发时要求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湿度, 又为需光萌发的种子, 所以直播不宜成功, 必须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
(1) 室内苗床用育苗盆 (直径33-40 cm, 高10cm) 或育苗箱 (60×30×10 cm) 、装满培养土 (腐殖土2:田土2:砂1) , 刮平后用压板压实待播。育苗箱内也可用连续薄膜每隔2 cm隔开。其间装入培养土待播。用薄膜隔育苗, 移栽时成活率高。
(2) 室外苗床用木板或秫秸把、条帘、砖等, 做成长方形的床框, 长2-3 m, 宽40-50 cm, 镶入土内, 上沿稍高出地面。床框内的土要深翻20 cm以上, 施入适量的腐熟厩肥, 耙细铺平, 用压板压实, 使床面低于床框上沿3-5 cm。紧贴床框外侧挖一条宽15-20 cn、深20 cm左右的润水沟。如育苗量大, 可挖并排床, 床间隔20 cm (即润水沟) 。播种后上面必须条帘遮荫保湿。
1.2 播种
4-5月均可播种, 但以早播为好, 使幼苗有足够的生长时间, 才能形成粗壮的越冬芽和根。无论是育苗盆、箱或是苗床, 都要浇透底水。待水份渗下后即播种。根据育苗面积计算出用种量, 把已称好的经过精选的种子轻轻放入40目分样筛内, 一手扶筛, 一手不断轻敲筛壁, 同时移动筛位, 使种子均匀地散落款在床面上。播种量这3-4 g/m2, 播后用细箩筛土覆盖, 以稍盖上种子为度, 厚约1mm, 然后在床框上盖玻璃, 以提高和保持湿度。
1.3 苗期管理
播种后能否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苗期管理, 主要是温、湿度和光照的控制。龙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适温是20-25℃, 15℃以下生长缓慢, 床温超过30℃对幼苗生长不利。通过通风和盖遮荫帘等控制温度和光照, 还需要保持较大的湿度, 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保湿除靠覆盖玻璃或薄膜来减少蒸发外, 还要经常用润水沟的办法来补充水分。苗盆、苗箱可放置在盛水的容器内通过底孔和侧缝润水, 苗床是在润水沟中灌水浸润。幼苗期怕直射强光, 因此要在苗床上覆盖透光为1/3-1/2的竹帘等避免强光直射, 特别是午间。此外床内要保持无杂草, 过密的苗要疏掉些, 使幼苗能茁壮成长。当幼苗长出两对真叶后可去掉覆盖的玻璃或薄膜, 加强对幼苗的锻炼, 光强时还须要盖帘遮光。
2 营养繁殖
2.1 分根繁殖
龙胆生长3-4年后, 随着各组芽的形成, 根茎也有分离现象, 形成既相连以分离的根群。挖起后容易掰开, 分成几组根苗, 再分别移栽。
2.2 扦插繁殖
于6月份剪取枝条, 每3-4节为一插条, 将下部1-2节叶剪掉, 将插条浸入GA、BAP、NAA各1 ppm复合激素溶液内2-3 cm, 经24小时取出, 扦插于苗床内, 深约2-3 cm, 保持土壤湿润并适当遮荫。经3-4周生根, 于7月下旬定植。
3 选地整地
选择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每亩施堆肥或厩肥1000-1500 kg, 深翻、耙细, 作成宽60-90 cm的平畦, 长因地而宜, 一般以20-30 m为好, 畦埂宽20 cm左右。亦可作70 cm的大垄栽植。
4 移栽
种子播后, 在湿度适宜的条件下, 约10 d左右出苗, 一年生小苗除一对子叶长3-6对基生叶, 无明显地上茎。到10月上旬叶枯萎, 越冬芽外露, 此时苗根上端约1-3 mm, 根长达10-20 cm, 可以进行秋栽, 也可以第二年春季或秋季移栽, 用二年生苗栽, 根较粗大, 根条较多、营养充分、抵抗力强、容易成活。但由于根较长, 起挖时根端易断, 影响缓苗。起挖时可根据栽子大小分级, 分别栽植。
从畦一端开始, 用平锹挖坡形移栽槽。一年生苗移栽苗槽宽15-20 cm;一年生移栽槽宽15-20 cm, 二年生苗移栽槽25-30 cm, 坡度为45度左右。将苗按15 cm株距摆于移栽槽内, 芽顶低于畦面2-3 cm, 然后覆土。再挖下一个, 依此类推。栽完一畦后将畦面整平并加以镇压。然后灌水。有条件的畦面覆盖一层马粪或枯叶等, 利于保湿与防寒。薄膜隔箱育苗, 在小苗生出两对真叶后直至休眠期, 随时可移栽。挖10 cm深窄沟, 将每隔苗连床土一起取出, 栽入沟内, 两侧用土压实, 整平, 栽后灌水即可。此法操作简便, 移栽时不受时间限制, 成活率高, 是比较好的育苗移栽方法。
5 田间管理
龙胆的田间管理比较粗放, 主要是除草, 返青后苗高5 cm左右时进行第一次拔草, 以后每月一次, 一年拔草4-5次。春季干旱时要灌溉, 雨季水大时要注意排水。如不留种, 在8月花蕾形成时摘蕾, 以增加根的重量。秋季植株枯萎后, 将残茎清除。再在畦上盖3-5 cm粪肥或畦埂上的土, 以保护越冬芽安全越冬。
6 病虫害及其防治
6.1 龙胆褐斑病
是目前龙胆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 为害严重。常造成叶片枯萎。罹斑植株首先在叶片上出现直径3-9cm近圆形褐色病斑, 中央颜色稍浅, 病斑周围具深色环。在空气湿度大时, 叶片两面的病斑上均可产生黑色小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扩大相互汇合, 造成整个叶片枯死。一般温度较高, 湿度较大时发病, 6月开始发生, 7、8月严重, 防治方法:从5月下旬开始, 喷3%井冈霉素水剂50 ppm液, 每10 d一次, 连喷3-5次;冬季清园, 处理病残休, 减少越冬菌源。
6.2 龙胆斑枯病菌
在叶背面生黑色小点。即病源菌分生孢子器。叶片产生褐色病斑, 易破裂, 常占叶片的大部分。7、8月发生。此病为害没有褐斑病严重。防治方法同上。
6.3 龙胆花蕾蝇
幼虫为害花蕾, 在龙胆花蕾形成时, 成虫产卵于花蕾上, 初卵幼虫蛀入花蕾内食取花器, 老熟幼虫为黄白色。一个被害花蕾内, 可多达七、八头幼虫。在花蕾开放前已将雌蕊、雄蕊等花器食光, 然后在未开放的花蕾内化蛹, 大约于8月下旬成虫羽化, 被害花不能结实。成虫产卵期喷氧化乐果防治。
龙胆栽培技术 篇2
龙胆草主要病害为斑枯病,同时也有白绢病发生,均在7一8月份造成危害,对产量影响较大,故应及时进行防治,其主要防治措施:一是入冬时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二是移栽前用.03环高锰酸钾对苗床进行杀菌,以防秧苗带菌;三是发病时可用70肠甲基托布津60倍液喷施,每隔7~15天喷1次,连续喷施5次左右,可减轻病害。应用“农抗12。”、“多菌灵”、百菌清”等进行防治也有较好的效果。发生白绢病时,要及时拔出病株,并用生石灰或草木灰撤于病区,可防止蔓延。
蚯蚓、蚂蚁、缕姑等均能为害龙胆草,可用药物杀灭。甲胺磷、乐果等均可应用,防治效果较好。
龙胆泻肝丸临床有新用 篇3
近年来临床实践证实,龙胆泻肝丸还用不少新用途,如治疗百日咳、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中耳炎、流行性结膜炎等,常可取得满意功效。对特殊疾病,可将龙胆泻肝丸改为汤剂化裁煎服。现将疗效较好的新用途介绍一二,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龙胆泻肝口服液,每次2支,日服2次。或将龙胆泻肝丸用凉开水调成稀糊状,外涂患处,每日换药2次。
治疗带状疱疹龙胆泻肝口服液,每次2支,早晚各服1次。或将龙胆泻肝片溶化后涂患处,每日1~2次。连续用药时间4~7天。
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龙胆泻肝丸,每次2丸,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治疗急性淋病龙胆泻肝丸,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
治疗宫颈癌出血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甘草各5克,黄芩、炒栀子、泽泻、樗根白皮、白头翁、贯众各10克,生地、白花蛇舌草各15克,车前子、半枝莲、地榆炭各20克;体虚加党参、黄芪;便秘加大黄;尿频加琥珀粉。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需用2~4个疗程。
治疗女童生殖器淋球菌感染用去了针头的注射器,抽取龙胆泻肝口服液20毫升,灌洗阴道;再用纱布浸龙胆泻肝口服液5毫升,湿敷外阴,每日2次。
治疗细菌性阴道病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当归、生地各10克,车前子、泽泻各12克,木通、柴胡、生甘草各6克,并随症加减,水煎,日服1剂。
龙胆栽培技术 篇4
滇龙胆属云南彝族主要用药品种, 又是众多云药企业生产药品的重要原料, 年需求量非常大。当前, 野生资源基本上难以满足其供药需求, 人工培育渐成规模。而病害受灾面积也有蔓延趋势, 在今后工作中, 滇龙胆病害研究将成为一个新领域。为此, 本文就云南栽培滇龙胆病害种类及生态治理进行汇总分析,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云南栽培滇龙胆病害种类
2.1 灰霉病
植株主要是叶片和花序感病。叶上发病部位多在植株中、下部叶片, 新叶要在连续阴雨一周以上才发病。发病初期, 叶尖部失绿, 呈暗绿色水渍状斑, 后变成浅褐色干枯卷曲状。田间湿度大时叶尖或茎尖生长点周围会产生灰色或棕灰色霉层。花序发病呈萎蔫状, 上密生灰色霉层, 连续阴雨时, 长霉层处腐烂变稀。
2.2 锈病
叶子为主要侵害对象, 早期可见水浸状失绿, 之后逐渐泛黄, 叶子背面可见白色或者是黄色的疱状斑。感染后期, 可见叶子表皮出现黄粉。严重的, 黄斑遍布整片叶子, 最后枯萎而死。
2.3 圆斑枯病
病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 感病初期, 病部失绿变黄, 之后呈干枯状浅褐色圆斑, 病斑明显隆起, 具轮纹, 连续多天阴雨时, 病斑上出现霉点。发病后期, 病斑相连成片, 形成全叶干枯, 叶正反面均有凸起的大小不等的黑点物, 为病菌分生孢子盘。
2.4 叶枯病
病害由半知菌类的匐柄霉属、壳二孢属及子囊菌类格孢腔菌 (多胞菌) 属等菌单独侵染或联合侵染所致, 主要为害叶片, 造成叶枯。叶上两面病菌子实体呈圆形块状、点状或不规则形凸起的黑斑, 黑斑间隙发黄干枯。
3 生态治理
滇龙胆因其特殊种植属性,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生物体聚集的病菌将不断增多, 感染病害的几率也将大增, 势必严重影响滇龙胆种植的品质和产量。在加上此种作物, 种植方法以漫山遍野居多, 一旦产生病害, 临时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 一方面花费成本居多, 农户承担不起;另一方面大面积用药, 也必将严重污染周边自然环境。由此, 提前做好生态治理措施, 就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及时清洁田园, 营造良好的栽培环境
通常情况下, 致病菌多是依附于植株残体滞留土壤。待到来年春天, 危害新栽培的植株。所以, 每年作物收割后, 及时清洁田园内残留植株, 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 可有效减少各种病害的产生。
3.2 科学合理地进行轮作, 减少病虫害病发几率
种植滇龙胆诱发的各种病虫害, 可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有效减缓。比如说:一茬龙胆栽培之后, 为了破坏致病菌寄居环境, 可通过轮作玉米、稻谷、苜蓿等等, 起到破坏宿主隔离病毒的作用。此外, 研究证实:很多作物是滇龙胆线虫类疾病的高感作物, 可有效促进致病线虫提早进行孵化。由此, 可通过轮作这些作物的方式, 集中诱捕此类线虫, 最后通过连根拔除、集中焚烧, 有效减缓单位面积内感染线虫的几率。当然也有部分作物对线虫具有杀灭作用, 积极轮作换茬, 也可起到合理生态治理的功效。
3.3 根据地域种植特点, 合理密植减低病害危害
通常情况下, 滇龙胆于高湿环境下更易病发各种病害。如果龙胆栽培过分追求密植高产, 势必会导致株间不透风通气, 加大田间湿度, 为致病的滋生创造了各种有利的条件。由此, 必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式, 降低各种病害的发病几率。尤其是在山间雾大、湿度大的情况下, 应该适当稀植, 确保株间透风透光, 破坏致病菌滋生环境, 降低各种病害的病发率。
3.4 仿野生环境进行栽培, 克制危害龙胆病菌的滋生
野生与家种比较而言, 龙胆病虫害发病几率更小一些, 这与野生环境下周边生长更多的伴生植物, 他们可有效克制危害龙胆病菌的滋生, 确保龙胆不生病或者是很少生病。实际上, 自然界很多植物都是遵循着这样的生存法则, 相依共存。由此, 在大面积家种龙胆基础上, 有必要遵循着这样的法则, 适当的套种其他野生伴生植物。或者是不要全山开垦, 可适当保留某些作物适量播撒龙胆种子。
3.5 早期种子处理, 做好杀菌消毒措施
3.5.1 常见的叶斑病:
建议用多菌灵 (药用浓度为50%) 、炭疽福美可湿粉 (药用浓度为60%) 等等杀菌剂对种子作早期处理;也可用退菌特 (药用浓度为50%) 、百菌清 (药用浓度为75%) 、福星 (药用浓度为40%) 、世高水分散颗粒剂 (药用浓度为30%) 等等, 用于病株喷雾控制病情蔓延。
3.5.2 锈病的预控:
建议用三唑酮 (药用浓度为25%) 、多菌灵 (药用浓度为50%) 、萎锈灵乳油 (药用浓度为20%) 等等拌种做早期处理;田间早期零星有发病症状, 立即用三唑酮 (药用浓度为25%) 、退菌特 (药用浓度为50%) 、世高水分散颗粒剂 (药用浓度为10%) 、福星喷施液 (药用浓度40%, 3000倍液) 等等做积极处理, 可有效控制中心病株。
3.5.3 线虫病的预控:
在龙胆收获之后, 可每亩地用石灰氮80kg, 加盖稻草, 提高地温。其后, 用地膜覆盖土壤10天以上, 可有效确保土壤高温高湿环境, 有效杀死线虫幼虫。然后, 再行播种。或者是于开春, 播种线虫较为敏感的植物, 为线虫创造良好的寄生环境, 待到2~3个月后, 将播种作物连根拔除, 可有效带走线虫, 减少线虫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赵振玲, 张智慧, 张金渝, 等.滇龙胆资源家种后灰霉病发生与病原鉴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0, (4) :24-26.
[2]赵振玲, 金航, 张金渝, 等.云南栽培滇龙胆炭疽病病原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 2009, (6) :1634-1637.
龙胆泻肝丸说明书 篇5
【拼音全码】longdanxieganwan
【主要成份】主要成分为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
【性状】龙胆泻肝丸为暗黄色的水丸;味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部疼痛,胁痛口苦。
【规格型号】6g*10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半袋至一袋),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孕妇,年老体弱,大便溏软者慎用。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3.服用龙胆泻肝丸时不宜服用滋补性中药。4.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以及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严重患者时,应停药,并去医院就诊。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老年体弱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9.儿童必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龙胆泻肝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服用龙胆泻肝丸前请咨询医师和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闭,防潮。
【包装】复合膜,6克x10袋。
【有效期】36月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版一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7021401
【生产企业】华润三九(枣庄)药业有限公司
龙胆泻肝丸(华润三九)的功效与作用龙胆泻肝丸(华润三九)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部疼痛,胁痛口苦。
龙胆泻肝丸服用常见问题
龙胆泻肝丸是广州市花城制药厂生产的药物,龙胆泻肝丸能够很好的治疗疾病,治疗效果获得很多称赞。那么,糖尿病能吃龙胆泻肝丸吗?
糖尿病不能吃龙胆泻肝丸。如实在需要服用,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龙胆泻肝丸除用于高血压、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急性胆囊炎、急性盆腔炎、尿路感染、外生殖器感染等症的治疗以外,现在也常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其他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其临床,深受国人青睐,已使用了几百年。
龙胆泻肝丸外用治疗带状疱疹也有显著疗效,取龙胆泻肝丸适量(视疱疹面积大小而定),研成粉末,用食醋调成稀糊状,外敷患处,以全部遮盖疱疹皮损为度,溃烂渗出明显者可用药粉直接敷于患处,每日3次。5d为1疗程。中医认为本病乃由肝火旺盛,脾湿久郁而致湿热蕴结,阻于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而成。治疗宜清肝火,利湿热,凉血化瘀,消肿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昧治疗湿疹验案 篇6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31-01
1病例资料
陈某,女,31岁,教师,于2012年8月2日初诊,以周身皮肤瘙痒伴出疹2天、加重1天为主诉。患者自诉3天前外出吃海鲜,隔日早晨发觉周身皮肤瘙痒剧烈,自用皮炎平涂擦,未果。中度发热(38.8℃),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心烦失眠,形体稍胖,纳一般,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体查:周身皮肤可见有散在分布的粟粒大红色小丘疹,局部有抓痕和糜烂,双上下肢部可见散在小水泡,基底潮红,有逐渐向周围蔓延的趋势。诊断为急性湿疹,属于中医湿疮范畴,证属肝胆湿热型。治宜清肝祛湿,透疹止痒。投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组成:龙胆草、栀子、银花各15g,黄芩、当归、生地各12g,柴胡、泽泻、车前子、通草各10g,升麻9g,防风9g,生甘草6g,每日1剂,复煎1次,共3剂。第4日复诊,患者自诉症状大有改善,皮疹基本消失,服药后胃稍有不适,考虑到本方乃峻猛之剂,多服易于苦寒败胃,故将原方龙胆草、栀子、黄芩减为6g,加白术、云苓各12g,麦芽20g,共3剂,健脾和胃,兼清余邪,告愈。
2按语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皮肤损害以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瘙痒为主,呈多形性改变,瘙痒剧烈,若不及时治疗,则易发展为慢性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认为湿疹乃因禀赋不耐,脾胃失调或营血不足,以致风湿热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郁而发之。有如《诸病源候论·疮候》云: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乎血气,结聚所生,……痛痒搔抓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折裂,时瘥时剧。本例患者素体肥胖,复由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脾胃失调,气机升降失司,水湿内生,蕴而化热,湿热相搏,郁于腠理肌肤而致。方中龙胆草清肝泻火,祛湿解毒,栀子、黄芩助龙胆草泻火除湿,泽泻、车前子、通草渗利湿热,导湿热从水道而去,当归、生地滋阴养血,使湿热去而不伤阴,柴胡疏肝利胆,调畅气机,并引诸药于肝经,银花、升麻、防风解毒透疹,祛风止痒,生甘草调和诸药,顾护脾胃,全方共奏清肝祛湿,透疹止痒之功,标本兼顾,祛邪而无伤正之虞。
龙胆苦苷分离方法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样品为龙胆全草 (抚松县北岗长白山特产专业合作社) 和龙胆苦苷 (HPLC≥98%标准品, 大连美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薄层层析用硅胶G型 (青岛海洋化工Merck公司) , 氯仿 (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 , 石油醚、乙酸乙酯 (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 , 甲醇 (天津北方天医化工厂)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供试仪器有RE52-3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 、CS101-1AB型电热鼓风干燥箱 (重庆实验设备厂) 、SHB-Ⅲ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 (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2F-I型三用紫外分析仪 (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 和YXS型数显恒温水浴 (山东鄄城华鲁仪器分析公司) 。
1.2 方法
1.2.1 柱层析硅胶预处理
向200~300目的柱层析硅胶中加入氯仿∶甲醇∶水=65∶35∶10的混合溶剂, 搅拌至无气泡后倒入玻璃层析柱中, 沉降, 得到硅胶层析柱。
1.2.2 龙胆草粗提物萃取
将龙胆草粗提物装入分液漏斗中, 加入氯仿 (比例1∶1) , 摇匀, 静置分层, 分出上层, 下层用氯仿进行多次萃取, 待下层粗提物颜色极浅, 停止萃取, 将氯仿层提取液合并, 浓缩, 回收氯仿。
1.2.3 根部醇提法—氯仿层萃取物的分离
将龙胆苦苷粗提物用乙醇溶解, 加入3倍粗提物200~300目硅胶, 拌匀, 挥去溶剂晾干, 粉碎过200目筛, 加入到含有粗提物30倍柱层析硅胶的硅胶层析柱上, 采用氯仿∶甲醇∶水=65∶35∶10混合溶剂做洗脱剂洗脱。以龙胆苦苷纯品做对照, 采用薄层层析法跟踪检测, 待龙胆苦苷呈现单一斑点时收集洗脱液, 直至洗脱液中再次出现其它斑点时停止收集。将收集的洗脱液挥干溶剂, 得到纯化的龙胆苦苷 (见图1) 。
1.2.4 洗脱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分别选择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系、氯仿-甲醇体系和乙酸乙酯-甲醇体系进行洗脱, 氯仿-甲醇体系洗脱剂比例分别为氯仿∶甲醇∶水=85∶15∶10、氯仿∶甲醇∶水=65∶35∶10、氯仿∶甲醇∶水=50∶50∶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洗脱剂选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选择洗脱剂, 应遵循从极性小到极性大的原则选择。洗脱剂极性偏小 (见图2a) 和极性偏大 (见图2b) 分离的效果都不好。石油醚层洗脱样选择氯仿∶甲醇∶水=65∶35∶10中展开 (见图2c) 。龙胆草氯仿层粗提物的一次柱最佳洗脱剂比例为氯仿∶甲醇∶水=65∶35∶10, 共得到144个样品, 二次柱最佳洗脱剂比例为氯仿∶甲醇∶水=65∶45∶10, 共得到147个样品。通过TLC法, 初步判断样品 (1-83/113) 和 (1-2-42/48) 含龙胆苦苷。
2.2 洗脱剂比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在上洗脱剂之前, 应对分离物进行TLC分析, 找到最佳洗脱剂比例, 然后依据最佳比例将洗脱剂极性分为3块:小于最佳比例、等于最佳比例、大于最佳比例。上洗脱剂从小极性开始, 当洗脱液颜色无色时, 调解极性。该试验最佳洗脱剂性为一次柱∶氯仿, 甲醇—水 (65∶35∶10) , 二次柱:氯仿, 甲醇—水 (65∶40∶10) , TLC分析见图3。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利用柱色谱技术分离龙胆草有效成分, 选择氯仿、甲醇作洗脱剂, 最佳洗脱剂比例为氯仿∶甲醇∶水 (65∶35∶10) 、 (65∶45∶10) 得到一次柱144个洗脱样品, 二次柱147个洗脱样品, 判断样品 (1-83/113) , (1-2-42/48) 中含有龙胆苦苷。
柱层析分离[5,6,7,8]是一个反复洗脱的过程, 可能将极性大的也洗脱下来, 将不同极性成分混杂。所以接受洗脱液不宜太多, 多换接收瓶。用TLC法分析样品成分。在调换洗脱剂极性时, 由于层析柱内还存有小极性的洗脱剂, 可以等一段时间再换接受瓶, 否则不同极性洗脱物间有交叉。另外, 在回收洗脱样时, 应用专用的回收瓶;回收时, 要对接样瓶和回收瓶用洗脱剂少量多次洗涤, 防止样品损失;点薄层色谱板样点圆小, 间距适当, 分离效果好;展开剂应在点板前配, 配完后, 振荡摇匀, 活化10min左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64.
[2]杨树彬, 王承.龙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 2005, 33 (6) :54-56.
[3]刘涛, 才谦, 付玉芹, 等.中药龙胆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1) :85-86.
[4]金香子, 徐明.龙胆草提取物抗炎、镇痛、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 (9) :842-843.
[5]傅正生, 薛华丽.薄层色谱法和柱层析法分离兰州红心萝卜色素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04, 25 (6) :49-50.
[6]钟芳晓, 李岩.干柱法在中草药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应用创新[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6) :1009.
[7]胡淼, 钱国平, 苏宝根, 等.硅胶柱层析纯化青蒿素[J].华西药学杂志, 2005, 20 (4) :283-285.
龙胆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篇8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HH-S恒温水浴锅(江苏医疗仪器厂),EFQ-972旋转薄膜蒸发器(天津市玻璃仪器厂),低速离心机(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SPD-10A紫外检测器,色谱柱Hypersil C18柱(4.6×20mm),800型离心机(上海医疗仪器厂)。
1.2 试剂:
甲醇(色谱纯、分析纯)、石油醚、蒸馏水。对照品:龙胆苦甙(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生物药品购自哈市郊区(三年生)。
2 方法结果
2.1 提取方法的研究
2.1.1 称取干燥(过40目),龙胆全草4.
400g共5份,分别加入不同溶剂温浸于50℃水浴中5小时,合并三次滤液,静置,离心(3000r/min,15min),倾出上清夜,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用相应试剂定容至刻度,测定方法如2.2项下所述。
2.1.2 不同方式及不同时间提取,准确称取干燥龙胆全草粉末5.
500g,共6份。浸提掖如2.1.1项中处理,测定方法入2.2项下所述。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干燥过40目三花龙胆根、花、茎、地上粉末各5.00g、5.00g、5.00g、2.00g、龙胆全草5.00g,置量瓶中,用石油醚脱脂三次,第一次用药材四倍量的石油醚,时间5小时,第二、三次均用二倍量的石油醚,时间2小时。药渣晒干后至凉瓶中分别加入8倍量甲醇温浸(50℃水浴)5小时,滤出浸液后,复用5倍量甲醇温浸两次,每次1~2小时,过滤,和三次滤液,减压回收甲醇,离心,将茎、叶、花上清夜转移至5ml容量瓶中,根与全草定容于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备用。
2.3 液相色谱条件
流动相:甲醇:水(35:65)
柱温:室温
检测波长:274nm流速:0.7ml/min。
2.4 最佳提取方案的验证
2.4.1 样品溶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龙胆根、地上、茎、花粉末各5g每样3份,同样为5g分别标号,其中的两份用石油醚脱脂,方法同样品溶液的制备,另一份加入100ml甲醇,冷浸,时间为12小时。石油醚脱脂后的各粉末,其中一份用甲醇温浸,方法同2.3,另一份用甲醇100ml冷浸12小时。
2.4.2 样品溶液含量的测定。
将制好的冷浸和脱脂冷浸的各样品溶液根、地上、茎、花、各吸收0.5ml,1ml,1ml,1ml,置100ml,10ml,10ml,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其他同温浸的含量测定方法。
2.5 标准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龙胆苦甙10mg,5.0mg,4.0mg置25ml,25ml,25ml,2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色谱纯)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成0.4mg/ml,0.2mg/ml,0.16mg/ml,0.016mg/ml的溶液,加甲醇定容至刻度备用。
2.6 标准曲线的制备。
将配好的两标准品溶液0.4mg.ml,0.2mg/ml,0.16mg/ml,0.016mg/ml经超微滤膜(有机系)离心过滤,各以10μl,进样以峰面积对浓度作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5.45×105+6.39×106×(r=0.9998)在0.16~0.48μg范围内是良好的线性关系。
Ws——为微处理测得相当于标准品重量mg)
W——为生药样品的称样量(mg)
Vs——为进样体积(ml)
V——为生物提取液体积(ml)
V'——为所配稀样品液的体积(ml)
V"——为配稀样品时所取浓样品液的体积(ml)。
2.7 样品溶液的含量测定。
将配好的各样品溶液根、茎、花、地上各吸取0.5ml置100ml、10ml、10ml、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各样品溶液均经(有机系)离心,过滤,以10μl进样,后按标准曲线项下条件测定,计算各样品含量。
3 实验
3.1 重复性实验。
称取龙胆地上粉末约0.5g,共5份,按样品的提取方法及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操作,计算龙胆苦甙含量。
3.2 回收率实验。
精密称取三化龙胆地上粉末约0.5g,共5份,各加入一定量的龙胆苦甙按样品项下的方法进行含量测定。计算回收率,平均回收率=98.136%RSD=1.11%
3.3 精密度实验。
取同一样品液按样品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操作反复进样5次。其峰面积的RSD=0.36%
3.4 稳定性实验。
取统一样品液,每隔20分钟进一次样,结果表明在100分钟内峰面积值稳定。RSD=0.64%
4 结论与讨论
4.1 实验发现龙胆苦甙性质不稳定,遇光、热极易分解。龙胆苦甙对照品在干燥中室温保存一年,基本上全部分解。据文献报道[4],龙胆苦甙在50℃以上就开始分裂,因此采用单田配置的标准品,冰箱保存。同时还应严格控制各实验步骤的温度,采用低温避光保存,常温测定等方法,避免龙胆苦甙的裂解,以保证实验的稳定性。
4.2 采用甲醇温浸的提取方法,因此应严格控制水浴的温度,使温度控制在40~50℃范围内,以免龙胆苦甙裂解,影响含量测定。在使用旋转薄膜蒸发器进行减压回收溶剂时,发现甲醇能够在压力为0.08Mpa,温度为43℃情况下进行良好的吸收,当压力为0.065Mpa时,温度上升到51℃可进行甲醇的回收,此时龙胆苦甙可能发生裂解,将会影响到测定结果,因此回收时应做好装置的密封性工作,可用凡士林涂抹接口。
4.3 提取条件的确定。[3]一般要有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不同时间及不同温度等条件比较而定,可参考文献,重点对比某种条件,也可用正交试验全面优选条件。依据以往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比了甲醇温浸小时与冷浸12小时的提取方案,结果验证了甲醇温浸却为最佳提取方案,且其测得根的含量是冷浸的将近一倍。
4.4 采用HPLC测龙胆种不同部位龙胆苦甙的含量这主要是由于HPLC时一类封闭式的柱液相色谱,受环境气氛影响小,且由于进样到检测是在一个系统中易于实验仪器化、自动化、省时、省力、便于定量操作。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龙胆地上部分有效成份进行了含量测定,以龙胆苦甙为对照品,甲醇:水(35:65)为流动相,274nm为测定波长,结果表明地上部分同样含有龙胆苦甙,但含量较根低。此外还考察了最佳提取方案,验证甲醇温浸为最佳的提取方案。
关键词:三花龙胆,龙胆苦甙,高效液相色谱法
参考文献
[1]Ticher o.er al.Quantial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bitter priciples in the roots.Of gentiana lutea and gentiana purpurea with HPLC.Planta Medica.1980:40:55-57.
[2]takino Y,et al.Quanti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bitter priciples in the plants of gentianaaceae.Plant Modica.1980;38:344-351.
[3]Van der sluis W.G.et al.Secoiridoids and Xanth ones in the Genus Cenus Centaurium.Pkaanta M.
[4]魏璐雪.中药制剂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41,225-231.
龙胆泻肝汤治疗外眼病的病案分析 篇9
龙胆泻肝汤录自《古今医方集成》, 为清泻肝胆实火、湿热的代表方剂。笔者用本方结合西医治疗多种外眼疾病取得一定效果, 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1 方药组成及方义
药物组成:龙胆草10 g、柴胡10 g、黄芩10 g、栀子15 g、泽泻10 g、车前子10 g、生地10 g、当归尾10 g、赤芍15 g、丹皮15 g、白术15 g、甘草6 g。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 清泻肝胆实火;泽泻、车前子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当归尾、赤芍、丹皮凉血活血;生地防燥化伤阴;白术健脾胃, 可有效缓解服用龙胆草后纳差之弊;甘草调和苦寒之性。
2 临床资料
32例中男18例, 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56岁, 平均年龄30岁;单眼发病20例, 双眼发病12例;初发18例, 复发14例;病程最短2 d, 最长7 d, 平均4 d。
3 诊断依据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睑红、肿、热、痛;眼痛、畏光、异物感、流泪、分泌物增多, 呈黏液脓性;球结膜充血、水肿。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结合实验室检查分泌物细菌培养呈阳性确诊[1]。
4 治疗方法
龙胆泻肝汤为主, 每日1剂水煎, 分3次温服, 5 d为1个疗程, 连服2个疗程。结合西药氯霉素眼液滴眼每日4次, 色甘酸钠眼液滴眼每日4次。
5 治疗结果
32例44只眼, 治愈34只眼, 占77%;好转8只眼, 占18%;无效2只眼, 占5%, 总有效率达95%。
6 典型病例
(1) 患者, 女, 43岁, 2012年3月11日初诊, 双眼异物感、烧灼感伴奇痒1周。患者因近距离看电视后出现双眼异物感、烧灼感、奇痒、干涩、畏光、流泪症状逐日加重, 查视力:右4.5、左4.5, 双眼外观肿胀, 畏光、流泪、睑球结膜充血, 上下睑结膜增厚, 乳头增生, 结膜囊内有大量白色泡沫样分泌物, 角膜透明, 其余组织未见异常。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显示:大量多核白细胞和细菌。西医诊断:双眼慢性结膜炎。局部用氯霉素眼液滴眼, 每日4次, 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1次, 7 d后症状时好时坏。我科结合中医中药进行治疗, 效果明显好转,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组成:龙胆草10 g、柴胡10 g、黄芩10 g、山栀子15 g、泽泻10 g、车前子10 g、生地10 g、当归10 g、赤芍15 g、甘草6 g。本方中加入菊花15 g、决明子15 g、生石膏20 g, 患者双眼红肿疼痛, 抱轮红赤, 神水浑浊, 口苦咽干, 急躁易怒,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 脉弦数, 证属肝胆火炽, 故宜清肝泻胆。方中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 加入菊花、决明子、生石膏清肝泻火, 清热解毒, 明目。服药5剂后, 睑球结膜充血、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结等症状均明显好转, 效不更方, 继服10剂, 患者病愈。
(2) 患者, 女, 16岁, 2012年5月22日来我院就诊, 主诉:双眼奇痒伴异物感3 d。患者3 d前无诱因出现双眼奇痒、干涩、刺痛、异物感、怕光, 眼睑沉重及视疲劳, 尤以晚间或阅读时明显。查视力:右5.1, 左5.1, 双眼外观污秽, 睑结膜充血, 上睑结膜有大量乳头增生呈铺路石样形状排列不一, 并有伪膜形成。结膜囊内有少量黏胶状分泌物。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显示:嗜酸性细胞增多。既往有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病史。西医诊断:双眼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局部用色苷酸钠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 每日6次交替滴眼。我科结合中医中药龙胆泻肝汤治疗此病疗效确切, 患者眼睑肿胀, 目晴红赤, 痒痛兼作, 粟粒丛生, 羞明多泪, 口干口苦, 舌质红苔微黄, 脉弦数, 证属肝胆火旺, 治宜清热解毒, 清肝明目。服药10余剂后, 诸证消失, 病愈随访未复发。
7 讨论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说:“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 乃“滋目经络之血也”。《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仁斋直指方》又说:“目者, 肝之外候”。以上所述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 也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眼, 使眼受到滋养, 从而维持其正常的视觉功能, 肝气冲和条达, 才能够辨色视物。鉴于眼与肝在生理上有着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联系, 因而肝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目为上窍, 火性炎上, 易犯高位, 故眼部疾病多以肝火为患, 龙胆泻肝汤可清肝胆实火, 散肝胆郁热, 凡外眼病伴口苦咽干、目赤红肿、急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证属肝胆实火者选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清肝胆之火;泽泻、木通、车前子, 清热利浊, 导热下行;生地、当归滋阴养血防肝胆火盛伤阴血;佐柴胡清肝胆之火, 使肝气引诸药入肝胆, 全方泻中有补, 滋阴清肝, 使肝水得泻, 湿热得清, 标本兼治, 中病而愈。
参考文献
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64例观察对象是2004年6月-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 征得患者同意, 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中男15例, 女17例;年龄16~76岁, 平均 (58±6.5) 岁;侵犯肋间神经21例, 腰骶神经6例, 臂丛神经3例, 颈丛神经1例, 三叉神经1例;病程1~2d22例, 3~4d8例, 5d以上2例。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8例;年龄15~77岁, 平均 (56±6.2) 岁;侵犯肋间神经20例, 腰骶神经5例, 臂丛神经4例, 颈丛神经2例, 三叉神经1例;病程1~2d21例, 3~4d9例, 5d以上2例。2组均不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等方面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蛇串疮 (带状疱疹) 的诊断、证候分类标准[1]: (1) 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 簇集成群, 疱壁较紧张, 基底色红, 常单侧带状分布;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 或可见坏疽性损害;发于头面部者, 病情往往较重。 (2) 疱疹出现前, 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 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 自觉疼痛明显, 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且辨证符合肝经郁热证。
1.3 治疗方法
(1) 一般处理。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 阿昔洛韦片0.4g, 每日3次, 10d为1个疗程;伴感染者加用硫酸奈替米星。
(2) 治疗组加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木通6g、车前子20g (包煎) 、生地10g、当归10g、郁金10g、板蓝根30g、柴胡10g、生甘草6g;随证加减:头面者加菊花;上肢者加姜黄;胸腹者加苍术、玄胡;下肢者加牛膝;感染甚者加银花、公英;腑热便秘者加大黄;出现血疱坏死者加白毛根、牡丹皮。日1剂, 水煎两汁分早、晚餐后服用, 7~1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蛇串疮 (带状疱疹) 的疗效标准[1]: (1) 治愈:皮疹消退, 临床体征消失, 无疼痛后遗症。 (2) 好转:皮疹消退约30%, 疼痛明显减轻。 (3) 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 仍有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
2 结果
(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经1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96.9%, 治愈率68.8%;对照组总有效率75.0%, 治愈率28.1%。2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无论是总有效率还是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分别为4.65、10.57, P分别<0.05和<0.01) , 见表1。
(2)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感觉神经而成为一种最具有痛性特征的病毒性疾病[2]。该病毒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并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 潜伏在那里呈休眠状态, 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细胞免疫功能减弱时而病发[3,4]。因病毒主要侵犯感觉神经, 所以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剧烈疼痛。本病属中医学“蛇串疮”范畴, 又称“缠腰火丹”、“蜘蛛疮”等, 认为多是正气不足, 毒邪乘虚侵入为发病之因;肝气郁结、经络阻滞、气血郁闭是发病之理;湿热内蕴, 感受毒邪是病机特点。湿热毒邪稽留, 郁阻络脉, 损伤络脉, 亦损害孙络, 故疼痛持久。治疗应以清肝泻胆、清利湿热、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为原则[5]。龙胆泻肝汤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之功效, 加郁金以增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入板蓝根以添抗病毒、解湿热火毒之效。另外, 据现代药理研究, 龙胆泻肝汤能抗炎、抗感染、抗氧化、清除有害自由基, 对免疫系统产生积极作用[6,7], 故用其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因此方较为苦寒, 祖训易劫阴败胃伤正, 但在临证时嘱病人餐后服用, 并未发现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对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带状疱疹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均给以常规治疗, 同时, 治疗组加服中药龙胆泻肝汤, 每日1剂, 10剂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结论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未发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药治疗,龙胆泻肝汤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44.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5 3.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8.
[4]张石革.皮肤病性病用药备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03.
[5]麻仲学.国际针灸交流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517~520.
[6]吴贺算, 高玉军, 李秋华.龙胆泻肝汤的免疫作用[J].中成药研究, 1984, 2:21.
龙胆栽培技术 篇11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春季最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伏在体内再发,造成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有神经痛。60%发于腰腹部。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肝胆火盛及脾湿郁久,外感毒邪而发。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黄芩、山栀子、甘草组成。该方有清利肝胆湿热之功,主治肝经实火之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肝经湿热下注之淋浊、阴肿阴痒、带下黄臭等症。应用该方治疗带状疱疹患者15例,年龄12~71岁,发于腰腹部12例,发于颈部及面部3例,收效良好。
病歷资料
患者,男,52岁,2007年3月10日就诊。患者于10天前开始腰部右侧出现成簇疱疹,继则从腰部蔓延到右协,疼痛难忍。在某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静滴青霉素、病毒唑,口服红霉素、病毒灵等治疗3天,未见效果,前来求助于中医。检查:见从腰部至右协部布满密集疱疹,呈带状分布,疱内有脓液,周围发红,疼痛难忍,伴有心烦胸闷,失眠,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厚腻,脉弦数。证属肝胆湿热,湿热当浸淫。治以清肝利胆,泻热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山栀子、车前子、当归、泽泻、蝉蜕各10g,生地、制大黄各15g,柴胡、木通各5g,甘草3g。3剂。
3月13日2诊:自述疼痛减轻,大便通畅,每晚能睡>7小时,精神好转,疱疹周围不红,疱内脓液减少,继用原方3剂。
3月16日3诊:疱疹已收敛干结,疱内无脓液,疼痛消失,二便正常,原方减大黄为8g,加苍术10g,再服3剂。1个月后随访,疱疹已完全消失。
讨 论
在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时,每于方中加入大黄,不论大便通与不通,便秘用15g,大便通用8g,取其推陈致新,祛瘀,调气,利湿之功。
金龙胆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篇12
金龙胆草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皂苷、酚性物质、酸性物质、挥发油及生物碱等[3],目前,国内外鲜有对其化学成分的系统报道,因此,文章收集整理了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作出归纳,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此药提供帮助。
1 皂苷
八十年代初以来对金龙胆草皂苷的化学成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金龙胆草的皂苷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含量大致为1.6~3.0%,从其干燥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可分离得到16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其名称和分子式分别为:白酒草皂苷A(conyzasaponin A,C62H100O30),白酒草皂苷B(conyzasaponin B,C67H108O34),白酒草皂苷C(conyzasaponin C,C68H110O34),白酒草皂苷D(conyzasaponin D,C73H118O40),白酒草皂苷E(conyzasaponin E,C73H118O40),白酒草皂苷F(conyzasaponin F,C68H109O36),白酒草皂苷H(conyzasaponin H,C68H109O36),白酒草皂苷I(conyzasaponin I,C63H102O30),白酒草皂苷J(conyzasaponin J,C63H102O31),白酒草皂苷K(conyzasaponin K,C68H110O35),白酒草皂苷L(conyzasaponin L,C69H112O36),白酒草皂苷M(conyzasaponin M,C67H108O34),白酒草皂苷N(conyzasaponin N,C62H100O30),白酒草皂苷O(conyzasaponin O,C68H110O35),白酒草皂苷P(conyzasaponin P,C62H100O30),白酒草皂苷Q(conyzasaponin Q,C67H108O34)[4]。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金龙胆草总皂苷可显著抑制结扎幽门大鼠的胃粘膜损伤,其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胃液、胃酸的分泌及抑制羟自由基和丙二醛的生成有关;金龙胆草总皂昔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鼻咽癌细胞(KB)、人宫颈癌细胞(Hela)均有抑制作用;金龙胆草总皂苷对小鼠T、B淋巴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5];金龙胆草总皂苷对幽门结扎大鼠胃溃疡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可能作用机制和抑制胃液、胃酸的分泌以及抑制胃粘膜组织中MDA及·OH的生成有关[6]。
2 黄酮
金龙胆草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未见报道,苏艳芳等[7]通过理化常数、光谱数据分别从金龙胆草中分离鉴定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为芦丁(I),槲皮素-3-O-葡萄糖苷(Ⅱ),圣草素(Ⅲ),槲皮素-3,4’-二甲醚(Ⅳ),槲皮素(V),5,8-二羟基-7,3,4一三甲氧基黄酮(Ⅵ),山柰酚(Ⅶ)。从其化合物类型来看,芦丁、槲皮素均有扩冠、抗炎抗自由基作用,并对由ADP、胶原或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也有抑制作用[8]。
3 挥发油
金龙胆草挥发油的含量约为0.05%,常温下为明黄色透明油状液体[9],主要为苯及苯同系物的含氧衍生物和呋喃衍生物[10]。应用GC/MS/DS法从金龙胆草中分析鉴定了16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别为:1,1-二甲基-2-(3-甲基1,3-丁间二烯基)-环丙烷(C10H16)、甲基(1-甲基乙基)-苯甲酰胺(C10H14)、2-环己烯-1-酮,3-甲基,O-甲基肟(C8H13ON)、(S)-α,α,4-三甲基-4-环己烯-1-甲醇(C10H18O)、二环[3,1,1]庚-2-烯-2-醇(C10H16O)、4-(1-甲基乙基)-苯甲醛(C10H12O)、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1-醇(C10H16O)、1-甲基-4-(1-甲基乙基)环己醇乙酸酯(C12H20O2)、反式石竹烯(C15H24)、4-(2,6,6-三甲基-环己烯-1-基)-3-丁烯酮(C13H20O)、十氢-1,1,7-三甲基-4-亚甲基-1H-环丙[E]甘菊环(C15H24)、2,3-双氢-1,1,3-三甲基-3-苯基-1H-茚(C13H20)、2,4-二苯基-1H-吡咯(C16H13N)、5H-苯[g]吲哚[2,3-b]喹昵啉(C18H11N3)、(2-碘代环丙烷基)-环己烷(C9H15I)、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已烯-1-醇乙酸酯(C12H20O2)[11]。这类化合物可能与金龙胆草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疗无名肿痛、关节炎等功效有关[10]。
4 萜类
金龙胆草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为三萜和二萜类化合物,通过系统研究,已从金龙胆草中分离得到7个萜类化合物,其中五个为三萜类化合物,2个为二萜类化合物,经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分别鉴定为α-香树脂醇(Ⅰ),β-香树脂醇(Ⅱ),β-香树脂酮(Ⅲ),木栓醇(Ⅳ),木栓酮(Ⅴ),白酒草内酯(Ⅵ),苦蒿素(Ⅶ)[12]。因萜类的含氧衍生物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故金龙胆草的抗炎抗活性药效可能与此类化合物的共同作用有关。
5 生物碱
金龙胆草中含生物碱生物碱0.033~0.037%[13],因其含量较少,工业上尚无相关开发,也无相关文献报道,故无法详述。
6 其它
金龙胆草中还含有微量的酸性、酚性物质,经报道研究已鉴定出多种物质,如苯酚及其甲基衍生物,萘酚[10],咖啡酸、丁香酸[14]等;还有其它物质如正-三十烷醇、胡萝卜苷[15]等。
7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