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影响力

2024-06-30

动态影响力(精选12篇)

动态影响力 篇1

摘要:一般大型油田原油外输计量交接具有连续运行、动态计量、数量大、精度高的特点。在密闭系统中, 计量温度直接影响原油标密和标准体积的计算结果, 进而影响纯油量结算, 事关原油交接双方的经济利益, 尤其在交接原油量量较大的情况下, 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原油,动态计量,温度,压力标密和标准体积

1 现状描述

在国内原油计量交接中, 一般采用动态计量和静态计量两种方式。目前, 姬二联合站与第二输油处姬白首站交油是采用精度较高的流量计实行系数交接的动态计量方式。原油同其它物质一样, 其体积和密度都受温度的影响而变化, 即V=f (t) , ρ=g (t) , 均为温度的函数。在大量的原油交接计量中, 由于原油中轻质组分的存在, 随着外输温度的升高, 体积的变化较大, 同时, 温度对标密和体积系数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在原油交接中, 温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2 问题的提出

姬二联合站与第二输油处姬白首站交油以来, 原油温度一直是两家争论的问题, 对原油温度的控制也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在原油交接过程中, 关于外输温度控制产生的矛盾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 在原油交接中, 温度的影响是一项主要因素。

3 温度对密度的影响

3.1 原油的标准密度

标准密度是指温度为20℃时的密度 (用ρ20表示) 。在石油及其产品的交接计量 (商品贸易) 中, 为了取得正确的值, 国家规定一律使用标准密度计算油量 (重量或质量) 。因为标准密度已将密度计温度不同 (非20℃) 而产生的胀缩和毛细常数变化引起的微小差异以及油品本身因温度不同而产生的胀缩等因素已考虑在内进行修正。

3.2 标准密度的换算

标密换算方法根据实验室测得的视密度 (ρt’) 和温度 (t’) , 查表59A得标准密度。

3.3 温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统计与姬白首站交油以来近几年的数据, 筛选出在体积含水为0.03%, 即换算成质量含水为0.04%下的油样数据, 列出管温与标密之间的关系, 如 (表1) :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温度为42℃时, 密度最低, 42℃之前, 随温度升高密度减小, 42℃之后随温度升高密度增大。

主要原因分析:曲线前半部分由于随温度升高, 原油体积膨胀, 密度越来越小;后半部分随着温度继续升高, 一部分轻质组分挥发, 轻质组分的挥发程度大于原油体积膨胀的影响程度, 因此密度继续上升。

4 温度对体积修正系数的影响

4.1 原油计量标准状态

根据GB/T17291—1998《石油液体和气体计量标准参比条件》规定, 在计量液体石油产品时使用的温度、压力标准参比条件是20℃和101.325 k Pa。

4.2 动态计量的标准依据

在标准参比条件下 (20℃、101.325k Pa) 的标准体积V20与在某t℃的体积Vt之比值, 称为此t温度下的石油体积修正系数。表达式为:

式中:V20——标准体积 (20℃时的体积) ;

Vt——任意温度下 (或计量温度) 的体积;

K——原油标准体积修正系数 (简称体积修正系数) 。

由于V20=m/ρ20 Vt=m/ρt代入式 (1) ,

又因:

ρt=ρ20-ν (t-20) , 代入式 (2) 有:

其中, 当t>20℃时, K<1;当t<20℃时, K>1;当t=20℃时, K=1。式 (3) 充分说明了温度体积修正系数K与计量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姬二联外输原油温度, 一般在36~50℃左右。在此范围区间, 总有温度体积修正系数K<1, 即温度t与体积修正系数K负相关, 呈线性。换言之, 随着计量温度的增加, 体积修正系数的取值线性减小, 反之, 如果计量温度降低, 则系数K相应地线性增加, 因此计量温度取值变化直接影响到标准体积的油量计算, 进而影响到混油量和纯油量。

分析姬二联外输原油温度与K值之间的关系, 如 (表2) :

5 温度对实际体积的影响

(1) 在密闭系统中, 考虑到原油中含有的轻质组分随着温度的升高, 一部分轻质组分会变成气体, 经过流量计之前, 在消气器内气液分离, 另外一部分轻组分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 致使原油体积增大, 再经过流量计计量。究竟温度对计量体积影响有多大, 为此, 做了以下实验:

在原油体积含水为0.03时, 于流量计进口取样, 放在20℃的恒温水浴锅里加热, 测得原油温度为20℃时, 取出100ml油样6份, 并将油样密封, 分别加热到40℃, 41℃, 42℃, 43℃, 44℃, 45℃后, 读出其体积, 与20℃时的原油体积进行比较, 观察体积变化量。温度到40℃后, 温度每上升1℃, 体积变化量约为0.05%, 影响较大。

6 结论

(1) 温度在原油动态计中, 影响标密和温度体积修正系数, 温度对体积修正系数的影响比较单一, 随温度升高, 体积修正系数逐渐减小;而温度对标密的影响比较复杂, 在42℃之前先递减, 在其之后再递增, 这也说明原油中轻质组分的影响无处不在, 同时比较二者的温度关系曲线, 说明了标密对体积修正系数的影响没有温度对体积修正系数的影响大。

(2) 温度对实际体积的影响较大, 同时也是原油交接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交接方多数是依据流量计计量体积, 看重标密和温度体积修正系数, 往往被忽视的却是影响最大的, 这在原油交接中是很需要注意的问题。

动态影响力 篇2

以红浮萍作为供试材料,在聚乙烯塑料板焊接成的水槽中做单稀土元素铈对水体富营化影响的动态模拟实验,以期对长江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流域的`水体富营养化预防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实验表明:浓度为250μg/L的稀土元素铈对红浮萍生长和水体富营养化的促进作用受水体流速的影响,流速越快,促进作用越弱.依据所测指标运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实验水体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静态水体发生“水华”的时间为5~6d;在平行条件下流速为12.5cm/s、25cm/s的动态水体发生“水华”的时间分别为8~9d和12~13d.

作 者:李瑞桢 曾永刚 付余英 刘小玲 马俊 操飞 赵仕林 LI Rui-zhen ZENG Yong-gang FU Yu-ying LIU Xiao-ling MA Jun CAO Fei ZHAO Shi-lin 作者单位:李瑞桢,付余英,刘小玲,马俊,操飞,赵仕林,LI Rui-zhen,FU Yu-ying,LIU Xiao-ling,MA Jun,CAO Fei,ZHAO Shi-lin(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曾永刚,ZENG Yong-gang(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0045)

动态影响力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原始资源再生资源网络用户

中图分类号:G25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6-0096-05

1引言

在Web2.0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参与资源的创建和发展,并通过用户群体贡献,发挥集体智慧从而使信息资源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笔者通过前期研究,发现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具有周期性,并将其周期分为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同时笔者发现,受各种因素影响,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周期是不同的,与其生命周期发展趋势几乎是同步的。在情报学界,有学者从信息的老化和半衰期两方面来研究信息生命周期。如王宏鑫[1]、马费成[2]、望俊成[3]、张青敏[4]等。然而,他们的研究均是以信息的效用价值为基点来探讨各因素对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主要关注点是对信息生存时间和价值大小的影响,而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描述较少,没有表现出各因素对信息资源动态发展过程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Web2.0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情况,因此笔者以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的用户及其发表的博文信息为研究对象,搜集微博用户的粉丝数、博文总数,以及微博文的跟帖、意义跟帖、转载数据和网络用户的交互次数,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探索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根据影响因素来探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对策,以期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提供建议。

2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样本来自于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三个平台。笔者选取300个网络用户,搜集用户的粉丝数、总的发贴数量,以及随机选取每个用户的20条帖子或博文,记录该帖子(博文)的转载量、跟帖量、有意义跟帖数量(即与原始微博文主题相关且具有一定信息量的跟帖)、交互量等各个变量值的平均值。借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所使用的数据采集指标中归纳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主要因素。

2.2结果与分析

3研究结论与分析

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笔者总结出资源本身和网络用户是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源又可以分为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笔者把首次创建的网络信息资源称为原始资源,用户在原始资源基础上产生的资源,即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补充和评论称为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扩充、深化和意义延伸,为后期用户提供更多信息,并影响后期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利用情况。在用户对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一群特殊的用户,不仅获取资源,还引领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促进资源动态发展。因此,笔者从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三个方面分析其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3.1原始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一是原始资源自身因素以及相关原始资源之间的影响。原始资源自身因素包括资源的内容特征、格式、所处环境以及所属学科领域等。首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科学、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源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方面具有优势,受到更高的关注,引起广泛且长久的讨论,加深了网络资源的动态发展。其次,网络信息资源以何种格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动态发展情况。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承载格式在呈现内容上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因而引起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多样化。再次,网络信息资源所在平台、所处网页深度不同,其动态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同一网络平台上,随着网页深度的增加,用户获取信息的难度也在增加,信息资源的访问量和利用率低,其动态发展的程度低。相关原始资源之间的影响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上起到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原始资源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补充、替代、包含、超越等方面[3],不同关系的原始资源相互作用产生出多样化的影响效果,从而促进或削弱原始资源动态发展的程度。比如具有相互补充关系的原始资源会影响用户对两则资源都进行阅读和评论,这样因其中一则资源而影响到另一则资源的动态发展。

二是原始资源对再生资源的影响。原始资源是再生资源产生的基础,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补充或修正,因此原始资源的丰富度和质量影响着再生资源的发展。用户习惯于对信息量少、质量低、具有争议的原始资源进行补充、修正和评论,所产生的再生资源均在某种程度上或丰富了原始资源信息量,或更正了原始资源准确性,从而以再生资源的形式为后期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资源。

三是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原始资源内容、自身特征和附带的信息量对用户的吸引力大小不等,对促进用户与资源的交互程度深浅不同,则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力也不同。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用户在知识面、认知结构、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对上述各方面的转变,也可能是对它们的加强。

3.2再生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由于网络资源创建者和利用者在创建、浏览、补充和利用原始资源过程中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资源之间发生交互,在此基础上用户(创建者和利用者)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原始资源解析、内化,并将个人成果发布共享,生产大量的再生资源,所以原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nlc202309032029

一是再生资源之间的影响。基于不同角度,用户对原始资源会做出多种理解,而且不同用户对原始资源的理解程度各异,生产出多样化的再生资源。多视角、多层次的再生资源相互对话,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与原始资源内容相关的主题,对后期用户的阅读、补充和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再生资源对原始资源的影响。由于信息素养的差异,用户所创建的信息资源的内容丰富程度不同,质量良莠不齐,并非都能满足其他用户的需求,但是经过网络用户发挥群体智慧,对原始资源进行补充和修正,所生成的再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完善了网络信息资源,使得信息资源所提供的信息量变大,承载的知识量增多,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并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程度。

三是再生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再生资源通过影响用户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来影响用户的交互行为,进而产生较丰富的再生资源。而且,高实用性、全面准确、权威独特的再生资源更易于吸引用户的访问和利用,引领用户参与讨论。可见,再生资源的良好发展和有效利用使原始资源在用户群之间的传播和利用时间较长,因而原始资源的动态发展程度得以深入。

3.3用户及意见领袖对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的影响

一是用户影响原始资源的发展。首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信息资源创建者的规模日趋壮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也随着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其次,由“六度分隔”理论可知,随着网络用户数量增大,信息资源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但是,对于不同传播渠道来说,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不同,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有先有后,而且信息资源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延误,因此选择快捷、安全和可靠的传播渠道对促进信息资源动态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最后,用户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选择、接收不同资源并加以利用,用户的主动行为利于网络资源动态发展。

二是用户影响再生资源的发展。用户通过上传资源,贡献自己的智慧;或与其他用户交流讨论,汇聚集体智慧等创造再生资源,为后续利用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用户之间的交互过程其实也是再生资源优化发展的过程,用户补充、修正、深度挖掘信息资源的意义,使得再生资源的质量逐渐提高。再生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水平对后期用户的访问和利用具有或多或少的导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的动态发展。

三是用户之间相互影响。意见领袖作为特殊的用户,其良性或者劣性行为均影响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以及再生资源进行正确的或错误的、公正的或偏激的评论,产生更多的良构或劣构资源,从而影响着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因此,由于道德水平、信息素养水平、知识建构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意见领袖对原始资源会做出各异的认识和评论,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到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转载、评论等行为,进而影响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

4利用影响因素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

从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周期进行有效管理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良好、有序地发展,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获得信息资源,从而支持学习。为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在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周期的生产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针对三个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有效挖掘与利用。

4.1生产期:创建优质的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是以资源的创建、传播和利用为前提的。一般情况下,内容丰富准确,逻辑清晰明了的信息资源能够为用户的学习提供更多支持。因此,在创建信息资源时,首先应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科学性;其次,逻辑性强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最后,应正确地描述信息资源内容,即保证对原始资源描述的一致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载体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强大,不同载体所承载的信息资源的格式不尽相同。比如,微博允许用户发布文字、图片,音频格式和视频格式的文件可以使用超链接方式链接在微博中。由于微博不具备以图片和视频、音频文件检索图片和视频、音频文件的功能,因此,发布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时,就应该对其给出准确的描述,简要介绍发布信息的内容,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更快捷、更有效地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才能满足学习者的信息需求。

创建资源时对其属性进行描述,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有助于用户搜索、识别、选择和评价资源,并利于用户查看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情况,适时参与与其他用户的交互活动过程中,这样使用户和资源整合进一个系统内,两者共同发展。用户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快捷地查看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状况,有利于网络资源的传播、发展和利用,便于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管理,从而能够延长动态发展利用周期。

4.2成长期: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的魅力

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网络用户根据自身特点关注、浏览、转发、收藏、跟帖、评论信息资源,通过与其他用户交互,参与到资源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推动着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用户群中逐渐出现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角色的扮演者包括版主、吧主、帖子或(微)博文发布者、楼主、管理员等等,他们的良性行为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着大家对原始资源进行或赞同、或反驳的讨论,引导大家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出更多的新资源,促进了原始资源的生存与发展。

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意见领袖是信息资源的创建者和加工者、扩散者、舆论的引导者,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优势[5]。网络意见领袖不仅创建和发布信息资源,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吸收、内化、加工和解释。他们针对原始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引领人们积极讨论,对原始资源进行深度理解,挖掘资源深层意义,为学习者提供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丰富,逻辑更加清晰的资源。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原始资源,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另外,网络意见领袖一方面基于其广泛的交际圈,庞大的虚拟人际关系(比如“英文王子_张介英”在新浪上的微博有170多万粉丝),能够迅速把原始资源扩散至网络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发言次数,较高质量的发言内容,逐渐成为网络中的舆论引导者,影响着网络社区中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发展和利用。

nlc202309032029

4.3成熟期:再生资源的吸引力

Web2.0环境下的网络平台能够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用者可以自由浏览资源、转载资源、发表观点、进行评论,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分析资源,创造出丰富的再生资源,促进网络资源更新发展。再生资源或是在内容上对原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或是在科学性和逻辑上对原始资源的纠正与改进。对后期用户而言,再生资源为其清晰理解原始资源,建构新知识提供了支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对于后续的资源使用者来说,不仅可以获取原始资源,还可以获取前期资源使用者所补充的再生资源,其知识面更加开阔,提升了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6]。借助于再生资源,用户结合已有经验吸收、同化、反思、顿悟,从而提升个人能力,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使用者把自己的思维成果公布在网络上,丰富完善了原始资源。共享在网络上的再生资源促进原始资源在内容上逐渐丰富,在内涵上达到深刻,在逻辑上不断严谨的螺旋上升态势,进而促进了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延长了动态发展利用周期。

延长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成熟期,一方面能够扩展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范围,使得更多的用户搜索到,接触到所需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用户的学习。再生资源的发展对延长网络信息资源的成熟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再生资源是使用者思想碰撞的火花,是使用者对原始资源的分析和讨论的结晶,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其次,再生资源是充满个性化特征的学习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浏览信息,参与讨论。

4.4衰退期:智能化网络存储

处于衰退期阶段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无人访问、利用的情况下,其所依附的网络平台会对其进行自动存储。自动化网络存储虽然能够达到存储网络资源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对资源进行归类存储,而且存储空间不能满足网络资源的增长需要,得不到合理应用,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果资源发布者对这些资源采取相应的归档存储措施,删除低价值资源,分类存储高价值资源,则能够净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纯度,为使用者搜索资源带来便利,也为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奠定基础。然而对资源发布者来说,手动处理网络信息资源则具有一定难度,现实的网络环境中往往达不到这一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智能化存储逐渐成为可能。网络信息资源智能化存储能够实现资源的自我管理和自动恢复能力,这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得以不断循环的一个前提。

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分类法、主题法、元数据、XML语言、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有利于资源序化发展,在保存资源时能够实现自动保存。信息资源具有各种属性,通过关键词(或标签)来描述这些属性,智能化网络存储则根据信息资源的关键词使具有相似或相同属性的资源建立语义关联,有利于用户检索,对激活处于衰退期的资源,使其开始新一轮发展利用周期具有积极作用。

5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用户(又可分为资源创建者、资源利用者、传播者等)、网络环境、资源本身等多种元素。本文通过搜集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三种平台上网络用户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出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即网络用户行为和资源本身,并将资源本身因素分为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三者相互影响,而且,用户始终贯穿在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创建、发展和利用过程中。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吸引用户参与,用户通过交互,各种智慧相互撞击,产生更加丰富的再生资源,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是在循环过程中,由于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及信息资源的发展受到知识发展的限制,用户能够创造的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参与交互活动的用户数量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减少的趋势,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周期不能无限延长,动态发展的程度不能无限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宏鑫,邱均平.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4):33-435.

[2]马费成,高静.Web2.0信息半衰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社会书签网站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1):1-6.

[3]望俊成.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0,(4):65-70.

[4]张青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网络环境下信息生命周期演化规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5):6-9.

[5]辛蔚峰,张义兵.网络教学中“意见领袖”的生成与角色扮演[J].中国远程教育,2007,(10):40-43.

[6]熊才平等.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作者简介:徐刘杰(1984-),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熊才平(1970-),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席淑娟(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

动态影响力 篇4

为什么要研究股市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 在瞬息万变的投资世界,了解静态影响力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牛市阶段板块之间涨跌此起彼伏,板块对大盘的影响力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研究动态影响力有助于投资者根据市场行情解决资产配置的问题。而在静态方面,普通投资者都会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国内外的研究者也都有丰富的成果。但是在动态方面,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直接涉及如何刻画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或者说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动态影响力较少,但是一些有益的成果仍值得借鉴。

从传统的静态影响力方面来看,较少的研究者直接研究板块对大盘的影响,大多数的研究者在考量各个板块在不同的阶段对大盘的影响都是从板块的轮动效应出发。Paola Sassetti和Massimiliano Tani ( 2006 )[1]通过1998—2003 年的美国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板块轮动效应在不同的经济环境都存在,且在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利用板块的轮动效应积极构建投资组合仍然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陈幕紫( 2009)[2]等人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双变量GARCH( 1,1) 模型对A股行业板块和基金板块间的领滞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中国股市在不同阶段不同板块之间的领滞关系。何诚颖( 2001)[3]利用IPO的走势时运用收益率指标,在这一指标基础上给出板块现象强弱等市场特征的量化指标。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自从Engle ( 2002)[4]在常系数条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DCC模型之后,因为该模型能够刻画不同资产的波动性和信息溢出效应,而且能够刻画各种资产间的动态相关性,因此一经提出就获得广泛的关注,并且利用该模型做了丰富的实证检验。郭文伟( 2015)[5]构建VAR - GJR - GARCH - DCC模型分析了中国股市风格资产间的动态相关性和溢出效应。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他们在研究两种资产之间的影响时,都是基于已有的理论做的具体的广泛的实证检验过程,较少对模型得出的数据做进一步的挖掘,而本文的研究特色正在于通过挖掘DCC模型得到数据,得到了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指标来衡量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因此本文就如何定义、如何衡量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以及DCC模型的扩展应用做出了一点贡献。

2 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沪深300 指数来反映大盘行情,沪深300 指数( 编号: hs300) 包括10 个行业板块,但为了更好的在图形上说明本文所要描述的方法,现只选取4 个板块进行分析,分别为金融板块( 编号: jr) 、工业板块( 编号: gy) 、能源板块( 编号: ny) 、信息板块( 编号: xx) ,当然在实际的投资策略上应该进行全板块分析。另外,在牛市行情中板块的轮动效应会比较明显,故而板块对大盘的影响力也会有更为深刻的变化,所以研究牛市行情更有意义。根据2014—2015 年的牛市行情,选取2014 年7 月22 日至2015 年6 月15 日共220 个交易日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用到的软件是R3. 1. 2。这里采取指数的收益率代表行业板块的收益率并采用对数法,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i,t代表第i个板块t期的收益,pi,t代表第i个板块t期的收盘价,pi,t - 1代表第i个板块t - 1 期的收盘价( i =1,2,3,4,5) 。

DCC (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模型即动态条件相关性模型,由Engle ( 2002) 首先提出,它可以比较方便的得到序列之间的每一期的条件相关系数,因此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型具体如下。

假设条件残差为独立同分布的白噪声过程,服从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Ht的多元正态分布,则动态结构设定如下:

其中,ut为条件期望均值,Mt - 1为截至t - 1 期的所有可能获得信息集,Ht为条件协方差矩阵,Dt是对角矩阵,Rt为动态条件相关系数,σii,t为et的方差,可以看出其由GARCH ( 1,1) 模型得来。wi,αi,βi是GARCH ( 1,1)模型的待估参数,由计算机完成,这里不再详细给出。εt为标准化残差,qii,t为序列i与序列j的协方差,a、b为待估参数,ρij,t为序列i与序列j的无条件相关系数。Qt为序列i与序列j的条件协方差矩阵。该模型的估计分为两步: 第一步,估计每一个序列的单变量GARCH ( 1,1) 过程; 第二步,使用第一步得到的标准化残差估计动态条件相关系数。

通过DCC模型得到动态相关系数之后,再构建累计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具体构建过程如下:

其中,Δi,t为第i个板块的第t期的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pi,t为第i个板块的第t期动态相关系数,pi,t为第i个板块的第t - 1 期动态相关系数,Πi,t为第t期的累计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wi为第i个板的权重,根据金融板块、工业板块、能源板块、信息板块的流通市值占沪深300 指数的权重,wi分别为0. 3819,0. 1734,0. 03,0. 0702。

3 实证结果与结论

从图1 可以清楚的反映整个牛市的阶段各个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走势。横轴以上的面积图反映了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为正,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板块与沪深300 指数的相关性处于较高的位置,也即板块与沪深300 的走势越来越趋近于相同,板块对沪深300 指数的动态影响力也越强,处于横轴以下的面积图则反映了相关系数处于较低的位置,也即板块与沪深300 指数的每日波动不大一致,此时板块对沪深300 指数的相对动态影响力减弱。比较横轴以上的面积图,哪个板块的面积处于最高位置,则可以反映此时该板块在这段时间与沪深300 指数趋同的动力越强,也即相对其他板块,面积最高所代表的板块动态影响力最强。

从图1 的反馈信息来看,牛市的开端,由金融板块崛起带动,随后工业板块走强,之后传递给信息板块; 而到了牛市的中端,四个板块的动态影响力并不明显,但是可以从折线图( 这里并没给出折线图) 看出细节,此时金融板块稍胜一筹; 此后牛市的中后端,工业板块与信息板块的影响力交替轮换。

为了证明用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可以反映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现用4 个板块的累积收益率图( 见图2) 来与之比较。从两个图的比较来看,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基本上可以反映板块的累积收益。首先,累积收益图也反映了金融板块率先走强,然后是能源板块崭露头角,之后是工业板块; 到了牛市中期,也出现了金融板块发力的情形,进入牛市的中后期,工业板块和信息板块几乎同步走强。所以总的来说,图1 与图2 反映的市场信息大致相同。

既然图1 和图2 反映的信息几大致相同,为何要如此费力的构建 “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这个相对复杂的指标呢? 显然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比累积收益在反映板块对大盘的影响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从牛市中后期来看,累积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可以明确的反映此时工业板块与信息板块出现了影响力交替效应,而累积收益图却只能反映此时的两个板块都走强,且工业板块的累积收益走势始终在信息板块的上方,并没有反映工业板块与信息板块出现轮动的现象,这与实际的市场行情显然不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出的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也能比较完美的解释板块轮动效应的存在。如果粗略的将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理解为轮动效应指标,则可以用影响力走势图来反映板块轮动的走势图。通过实际观察2014—2015 年的牛市行情中板块轮动现象与图1 反映的轮动现象大致相同。但是,图1 中面积最高的图反映的是此时该板块与沪深300 指数走势最为接近,本文解读为动态影响力最大,可走势最为接近却并未意味着这个板块是当前涨势最好的板块。相反,板块相对沪深300 指数涨势越好,相关性却会减弱,所以用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来反映板块轮动会有稍许偏差,但是从整体来讲拟合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文通过创建一个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来量化动态影响力,以此考察2014—2015 年的牛市行情,发现动态影响力走势图与实际的股市行情相差无几,因此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一,在板块对大盘的影响力研究方面提出了动态影响力的研究方法,并为该方法提供了一个粗略的理论框架。第二,为DCC模型的扩展应用做了一点贡献。本文运用DCC模型得到数据基础上,做了更深层此的数据处理工作,而非简单的用动态相关系数阐述问题。第三,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牛市的初期,一般是常相关系数比较高的板块带动大盘; 在牛市的中期,也是常相关系数比较高的板块发力。但在牛市的中后期则由常相关系数比较低的板块轮番带动大盘。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一规律进行策略投资。

参考文献

[1]Paola Sassetti,Massimiliano Tani.Dynamic Asset Allocation Using Systematic Sector Rotation[J].The Journal of Wealth Management,2006,8(4):59-70.

[2]陈幕紫,陈敏,吴武清,等.中国A股市场行业板块间领涨关系的动态变换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6):19-31.

[3]何诚颖.中国股市“板块现象”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82-87.

[4]Engel.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A Simple Class of Multivariate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s[J].Journal of Business&Economic Statistics,2002,20(3):339-350.

动态影响力 篇5

敬爱的党组织:

时间流逝,从提交入党申请书到今天已有大半年,这其中,我在党校初级班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认识众多优秀的同学,在思想上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并顺利从初级班毕业。新学期开始后,我进入党小组,加入模党一支部,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彼此帮助、友爱互助,共同探讨社会问题、国家大事,这使我受益良多。在组织的关怀和老党员的熏陶下,我的思想不断的得到了磨练和提高,现向组织汇报一下这半年来的情况:

经过之前党校初级班的学习,我觉得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了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一个党员同志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共产党员应该是旗帜,是模范!学生党员要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员是平凡的,他需要那份默默无闻的贡献和宁静致远的衣钵;党员也应该是优秀的,他们战斗在各条战线上,起者模范带头作用,他们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或是精湛的技术,进步的思想。而通过学校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雷锋雷与锋精神。在雷锋身上,我认识到了作为一位合格党员的要求——勇于克服困难,自觉为国分忧、勤俭节约、奋发进取、乐于奉献,在思想、学习、工作、作风上找差距,反对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堂堂正正地做人。

在“学雷锋”活动中感悟着雷锋精神,我更明确地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入党。在我看来,入党就意味承担起着责任与使命,意味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入党决不是为了像某些人一样捞取个人政治利益,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入党为的是比别人多吃苦、多吃亏,尽己所能去服务大众;为的是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个党员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事事当先锋、处处作表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百姓撑起一片蓝天,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仆后继。

最近通过新闻也了解到,一些党员不顾党的法律,置党的优良传统于不顾,敢于以身试法,大大损害了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某些党员抵挡不住诱惑,跳入火坑,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不明智不可取的,对于我们而言,这是响铃是警钟,警醒着我注意自身思想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成为党的优秀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牢记学生党员有两重身份:一是学生身份,必须学习成绩好,思想道德高尚;二是党员身份,无论在思想还是生活作风上,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生活在同学当中,就应该为同学提供真诚的服务,同时掌握身边同学的思想动态,及时向老师反映。保持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先进性,既不能脱离同学,更不能凌驾于同学之上,要密切联系同学,关心同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我知道我目前在各方面尚有不足,但我会努力向一名合格的党员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

半个学期以来,我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尽心尽力为同学、为班级作出贡献。作为学习委员的我,尽责地安排好各项学习活动,积极与老师沟通,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学习状态,及时向老师反映同学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疑虑。怀着一份服务者的心态而非摆出一种领导者的姿态与同学交流。当然,在付出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我懂得如何更好地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如何更合理地调整时间,如何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作为学生会干事的我,尽心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工作中收获喜悦与成就感,获取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积攒一笔丰厚的财富。

虽然,思想在最近的学习工作中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我还是有不足,如在思想上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与党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对党的一些理论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以一个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党章之规定来要求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得与失、名与利,做一个无论在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入党的人。希望组织不断教导、帮助我,使我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动态影响力 篇6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政府支农投入;状态空间模型;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46-03

收稿日期:2013-10-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编号:13XJY010)。

作者简介:余菊(1976—),女,重庆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金融经济研究。Tel:(023)68666797;E-mail:yack306@163.com。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其主要推动力量为出口和政府投资这两驾马车。受传统消费观念及收入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不足。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一方面各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疲软,消费萎缩,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刺激经济而进行的长期大规模投资,使债务压力加大。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靠出口和政府投资难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应对危机、拉动经济的力量便落在“三驾马车”中的扩大内需上。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非常低,农村消费能力偏低,仅占全国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与农村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极不匹配[1]。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是影响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财政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和刺激消费。因此,研究我国政府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政府支农投入与农村消费需求的现状

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图1)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就投入的绝对值而言,我国政府支农投入的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 1978 年的 76.95亿元增加到2011 年的9 937.55亿元。自 2004 年中央连续发布 9个以“三农”为题的一号文件[3]以来,财政支农投入增幅明显上升。 另一方面,就投入的相对值而言,我国政府支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偏低,并且呈现出W字形波动性特征。从改革开放初到1985年,政府支农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1986—2003年,政府支农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4—2011 年,政府支农投入占比再度呈上升态势。总体而言,1978-2011年政府支农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在 5%~9%区间波动,占比明显偏低(图1)。

在当前我国以内需来重整经济的政策导向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图2)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就消费的绝对值而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由1978年的1 092.4亿元增加到2011 年的37 394.6亿元。2005年我国废除农业税等一系列利农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幅明显上升。但另一方面,就消费占比的相对值而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占全国居民消费的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占全国居民消费比重基本保持在 62%水平,占全国居民消费的一半以上;但从 1985 年始,农村居民消费占比一直在降低;到2011 年,農村居民消费占比只有22.67%,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

1978—1994年,政府支农投入对农村消费需求贡献的弹性系数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在保证原有福利基础上,实行一系列的增量改革,比如1982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也大幅度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再加上政府支农投入的不断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以及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支农投入对农村消费的挤入效应比较明显。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政府相继推行了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多项改革措施,但由于政府财政支出表现明显的城市倾向,使得支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减少,城乡差距不断加大,挫伤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由于子女上大学和看病等预期的大额刚性支出,再加上不断攀升的通货膨胀,农民支出预期增大,农民不得不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因此,这一阶段政府支农投入对农村消费需求的贡献弹性处于下降阶段。

3.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财政约束型还是消费诱致的财政需求型,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政府支农投入与农村消费需求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政府支农投入与农村消费需求数据进行关系检验,得到如下结果(表3)。表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H0滞后阶数=1滞后阶数=2F值P值F值P值GAE对RC无Granger影响 9.729 310.004 0 4.887 750.015 4RC对GAE无Granger影响 1.553 310.222 3 2.207 460.129 4

当滞后阶数为1年时,在1%显著性水平上,政府支农投入与农村消费需求之间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即政府支农投入是农村消费需求的Granger因,而农村消费需求则不是政府支农投入的Granger因,这说明了我国的农村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财政约束型。

4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1978—2011年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的迭代算法,对我国政府支农投入与农村消费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总体上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一定的挤入效应,但其弹性系数却呈现出倒V字形波动轨迹;另外,从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来看,政府支农投入是农村消费需求的单向Granger因,我国的农村消费需求呈现出财政约束型特点。基于以上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支农投入。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由于我国的农村消费需求受财政支农投入的约束,农村消费需求的提高必然要借助财政政策引导。因此,要优化财政支出在城镇和农村的分配结构,改变财政支出的城市倾向,统筹城乡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支农投入。真正落实农业法有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等一系列规定,提高政府支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其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带动消费增长的关键。因此,要开通多条途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创收,比如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农业生产科技、推行农户的规模化经营等等;另一方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扶持乡镇企业,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提高农民工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

最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经济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一方面,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农民的支出预期。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养老等保障制度,规范农村救济制度,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财政转移性支付比重,减少农民的不确定性刚性支出,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3];另一方面,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减少经济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4]。比如经济运行中常见的通货膨胀会导致居民的非理性消费,同时造成居民实际收入降低,这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而言,损失更为严重。

参考文献:

[1]李晓嘉.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0(9):31-34.

[2]杨琦. 财政支农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9-12.

[3]胡东兰,田侃,夏杰长.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 财政研究,2013(1):50-53.

[4]汪上,李宝礼.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动态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J]. 湖南社会科学,2012(1):133-137.

动态影响力 篇7

1 国际经济失衡的根源

当前的国际经济失衡最主要的表现是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和东亚国家经常项目的巨额盈余, 所以, 在此我们用经常项目的失衡代表经济失衡。

1.1 模型分析

经常项目余额=贸易余额+国际投资净收入+国际转移支付

经常项目的构成中, 国际转移支付相对于前两项的构成数额较小, 占经常项目余额的比重也较小, 所以在本文中暂时忽略国际转移支付的存在。假设一国t期的经常项目账户为, t期的出口量为, 进口量为, 国际净投资地位为, 利率为, 则:

设国际净投资存量的增长率为k, 则 (2)

由 (1) (2) 可得:

这里使用贸易余额代替经常项目余额, 即:

由 (3) 式可知, 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是否可持续决定于该国净国际投资地位的增长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国国际净投资地位的正负。当At-1>0时, 若k>rt, 则该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若krt, 则该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逆差;若k

1.2 理论分析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是国际净投资流入国且国际投资流入美国的增长率高于美国国内利率。而导致国际资金大量且迅速的流入美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所谓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双循环体制”。

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账户通常是互补的, 所以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依靠大量的资本流入来维持。危机暴发之前, 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自身比较优势, 各国在对美贸易中形成大量顺差。但是各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行业的效率较低。所以, 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所积累的大量的贸易盈余无法被本国的金融市场完全消化。为了追求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新兴市场国家存在较强的动机将贸易盈余资金投向国外的金融市场。

鉴于美元作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地位, 因此各国把贸易盈余转化为巨额美元外汇储备;同时, 考虑到美国的金融市场更有效率, 各国又通过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把外汇储备投人美国;而美国则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这些美元资本重新流回到亚洲, 形成所谓“双循环”。

由于上述的双循环机制的存在, 美国的经常项目出现了持续性的逆差, 进而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失衡。

由美国官方公布的资料可知, 美国自1986年以来一直处于国际投资的净流入国, 所以在我们的模型中, 美国的At-1<0。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美国国际净投资地位的变化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发现, 除去个别几年的下降, 美国的净国际投资地位的增长率都高于利率水平, 所以在美国k>rt。所以根据模型:

可知美国的经常项目必然会出现逆差。

2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动态影响

2.1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短期影响

本次次贷危机是从房地产部门和金融部门首先开始的。所以首先从金融方面影响国际经济失衡。总体来说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的回报率大幅下降, 从而降低了流入美国金融市场的国际资金, 这样就同时影响到了模型中的At-1和k两个变量, 这两个变量都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变小。同时, 为了刺激经济, 美国政府出台了巨额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一部分就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这使得美国的利率开始持续走低。

从2006年到2007年, 美国资本净流入的增速明显下降, 从2006年的15%下降到2007年的9%。所以由此可见模型中的At-1和k两个变量都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降。同时, 美国的利率已经从2007年初的5.25%一路下降, 到2009年3月利率已经降到了0.18%的低水平。所以, 综合以上的分析, 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的状况发生了改变。美国的贸易逆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逆差开始下降, 2007年降至7000亿, 到2008年底贸易逆差降至6811亿美元。2009年一月二月的贸易逆差分别为362亿和259亿美元, 同比都有较大下降。

所以,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短期影响是:降低了国际投资向美国流动的速度, 从而降低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缓和了国际经济的失衡状况。

2.2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长期影响

2.2.1 国际分工的现状

当前分工格局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中于发达国家, 而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并且在发展中国家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之前不可能产生根本性变化。

同时, 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发达国家只能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使发达国家形成经常项目赤字。而这种分工的局面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东亚新兴经济体人口基数大,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随时可以补充进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也为维持一个较低的工资水平提供了条件, 韩长赋 (2006) 认为, 综合考虑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平均价格等因素, 农业剩余劳动力仍有1.2亿至1.3亿人。据测算, 我国劳动力数量将在2020年之前达到峰值, 并将保持约10年时间。而要使如此规模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真正实现稳定就业, 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都为东亚国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 虽然当前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消费需求降低, 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常项目赤字, 但是只要这种分工基础存在, 一旦危机过去经济复苏, 国际经济失衡将会重新出现并在长期持续。

2.2.2 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达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 这与历史的和经济的原因息息相关。发达的金融体系保证了国际投资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大量的金融创新带来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这是使国际资本流入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美国的发达的金融体系使其在吸引国际投资中具有优势, 同时美元的良好声誉也是国际投资流入的原因之一。而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 不能有效地利用通过贸易赚取的利润, 所以这部分利润会流向更高效的美国市场。这是目前经济失衡的一大重要原因。

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有许多数据, 这里我们采用主要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来衡量。普遍认为一国的银行存贷款利差越小代表了其金融体系越完善。

我国近年来存贷款利差一直保持在4%到5%左右, 最新一次利率调整后我国的存贷利差为4.5%。而美国的存贷利差长期维持在2%左右, 2008年的美国利差为2.06%。从以上的中美两国存贷款利差数据可看出, 美国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差长期以来都小于我国的利差水平, 这可以反映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我国以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所以, 只有发展中国家不断提升自己的金融体系发展, 对国际投资形成一定的吸引力, 从而相对减少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压力, 才能改变经济失衡的现状。而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所以, 当金融危机过去, 美国接受危机的经验进一步的完善了金融市场, 则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将会更加巨大, 到时大量的资金流入美国又可以继续维持一个高额的经常项目逆差, 从而国际经济失衡将会继续。

3 结语

综上所述, 本轮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是有缓解作用的, 近两年来的贸易数据也都映证了这种缓解作用。但是这种缓解作用是短期的, 从长期看, 造成国际经济失衡存在和持续的根本因素:国际分工状况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都不会因为金融危机发生根本改变, 所以, 金融危机过后, 国际经济失衡的局面会在长期持续存在。

摘要:国际经济失衡一直是开放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但是随着美国次货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国际经济失衡形势开始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国际经济失衡的根源。之后讨论本次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动态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危机在长期不会缓解国际经济失衡。

关键词:国际失衡,金融危机,动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漓高, 张丽.美国贸易逆差可持续性的条件研究[D].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 2007.

[2]黄燕君, 陈鑫云.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能维持吗[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4) .

[3]陈奉先.美经常项目赤字成因及可持续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韩长赋.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求是, 2006, (9) .

动态影响力 篇8

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基本上是一种以静态管理方式为主的管理方法, 信息反馈较慢, 主动服务意识差, 更无法随时调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和社会需求。在地方院校转型的大背景下, 探索影响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动态因素, 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 行为事件访谈法初选出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动态影响因素, 并编制调查问卷, 通过定量计算进行筛选, 最终确定了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动态影响因素。

一、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动态影响因素初选

(一) 文献法

通过对现有本科高校教学评价指标的研究及文献的梳理, 整理出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27项。分别为学校目标定位、教学中心地位、教育思想观念、教学经费、教学基本设施、教学资源利用、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主讲教师水平、青年教师、专业课程建设、培养计划、学科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管理、环境与氛围、教师风范、学生风貌、教学改革总体规划、教学改革、教学档案管理、教学管理队伍、毕业设计 (论文) 、学生学习风气、社会评价、办学特色、领导作用。

(二) 行为事件访谈法

选取辽宁省地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13人, 作为访谈对象, 并应用Nvivo9.0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与分析。抽取出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动态影响因素24项。分别为生源质量、教学与科研条件建设保障、高校学术生态环境、高校质量监控机构作用、高校学生评教作用、高校教师参与质量监控、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学位论文水平、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办学条件、生师比的合理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落实、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社会对于质量监控效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反馈的渠道、教师的自我反思、政策法规保障作用、政府对于质量的监控效能、学校总体规划、教学档案管理、教学管理队伍、办学特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毕业生就业率。

(三) 对通过文献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同质合并, 得到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动态影响因素初选项 42项

分别为生源质量、教学与科研条件建设保障、院校学术生态环境、院校质量监控机构作用、院校学生评教作用、院校教师参与质量监控、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学位论文水平、学校办学思想 (目标定位) 、学校办学条件、生师比的合理性、实践 (实验) 教学、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社会对于质量监控效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反馈的渠道、教师的自我反思、政策法规保障作用、政府对于质量的监控效能、学校总体规划、教学档案管理、教学管理队伍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毕业生就业率、青年教师、教学中心地位、教育思想观念、教学经费、教学资源利用、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专业课程建设、培养计划、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管理、环境与氛围、教师风范、学生风貌、教学改革、学生学习风气、社会评价、领导作用。

二、问卷调查

依据前文得到的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动态影响因素, 编制调查问卷, 并对191位在辽宁省地方本科高校工作的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见表1。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频次分析, 在42项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动态影响因素中, 有21项因素的选择频次超过25%, 说明这21项因素是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动态影响因素, 受到高校工作者的重视。

在得到的21项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动态影响因素中“教学经费”、“政策法规保障作用”、“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利用”、“专业课程建设”、“领导作用”、“生源质量”这些要素都是反映政府或其他机构对学校的投入, 学校所占有的资源, 教师、学生、管理者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 因此, 归类命名为“输入要素”;“教学中心地位”、“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教师风范”、“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环境与氛围”、“实践 (实验) 教学”七个方面。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优化、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是否指向于教学目标或教育目的相关, 因此, 归类命名为“过程要素”;“学生学习风气”、“学位论文水平”、“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反馈的渠道”、“社会评价”。这都与学生的发展变化如何, 以及这种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 满足目标公众的期望的程度等有关, 因此, 归类命名为“输出要素”。

四、结论

通货膨胀与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篇9

物价稳定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在持续了多年的低通货膨胀率之后, 我国的物价指数从去年8月开始大幅上涨, 且由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输入型通货膨胀交互作用, 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大部分行业, 且有不断上升的压力。

为此央行多次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 但是效果都不明显。我国目前高通胀下并没有引起通货对外贬值, 反而出现了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的强劲态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另一方面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 热钱不断大量涌入, 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关于通货膨胀与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于志慧 (1998) 分别从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等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的原因。孙玉妮 (2008) 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等原因造成的。邹小兵 (2008) 认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不是抑制通胀的最佳工具。然而把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原油价格相合起来做实证分析的文章较少, 本文拟从中国的现实宏观经济现象出发, 利用近年来的经济数据对以上经济变量进行实证计量分析, 以分析经济现象背后隐藏关系。

二、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999年12月至2008年6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给M1、汇率、外汇储备及国际原油的月度数据, 样本容量为103个。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和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我们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99年12月为基期进行了调整。我们分别用CPI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用M1代表货币供给量M1, 用R A T E代表汇率, 用RESERVE代表外汇储备, 用WTI代表国际石油价格。D表示上述变量相应的一阶差分。为避免时间序列经济数据的异方差影响, 所有变量均取实际值的自然对数形式, 用L表示。本文选用Eviews5.0软件计算。

2. ADF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中,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 在做因果关系分析前, 必须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L C P I、L R A T E、LRESERVE、LWTI的水平变量t统计量的绝对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大于所对应的临界值, 存在单位根, 是不平稳的, 而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说明它们不存在单位根。M1是I (2) , 但DM1是I (1) , DM1表示货币M1供给增量。

3. Johansen检验

根据Engle和Granger (1987) 的观点, 如果对于时间序列Yt=[Y1t, , …, Ymt], Yit是同阶单整的, 并且存在一个向量, 使得'Y是平稳的, 那么称序列Yt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和Juselius (1990) 提出了检验多个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方法。表2中列出了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由于使用JJ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 所以采用AIC或S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期, 本文变量较多, 由于自由度的限制, 本文中p取3阶。在滞后期数确定之后, 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 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根据Johansen检验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表达式为:VEC=LCPI-0.027LDM1-0.842LRATE-0.023LRESERVE-0.037LWTI-6.126 (1)

从长期协整关系来看, 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M1增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石油价格正相关。在经济增长保持不变时, 货币供给增量与通货膨胀成正相关关系符合经济理论, 而外汇储备增长迫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国际生产资料成本, 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 汇率的提高会使出口量减少, 进口量增长, 外汇储备减少, 降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然而实证研究表明, 我国的通货膨胀与汇率显现正相关关系, 这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与汇率同时上升的现象相同。

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那么根据Engle表述定理,

协整回归可以表为误差修正模型设 , 根据协整关系所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 (VEC模型为) :

由于自由度的限制此处仅得出各变量滞后两阶的短期关系, 货币供给M1增量对通货膨胀的一期影响较大, 而其他变量的影响较小。同时, 货币供给M1增量对于汇率和外汇储备的一二期影响也较大。

5. 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 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 注重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而非变量之间影响, 即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 LCPI对来自LDM1一个标准差的反应在前四期不明显, 但在长期中有稳定的拉动影响。而外汇储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在8期和6期后对通货膨胀有明显的抑抑制作用。而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在长期看来有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

6. 方差分解

考察VAR模型时还可以采用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 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 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从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 CPI对其自身的贡献率在29%左右, M1增量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率在20%左右, 汇率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率在13%左右, 外汇储备在30%, 而国际石油价格在8%左右。

7.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 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Granger (1987) 指出, 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 则这些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看出, 外汇储备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 国际原油价格也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 而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M1增量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关系, 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各因素的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长期中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M1增量、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外汇储备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 国际原油价格也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 而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M1增量的格兰杰原因。

参考文献

[1]孙玉妮: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经济研究导刊, 2008年第5期

[2]邹小兵:汇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分析, 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8年第1期

[3]张帅赵昕等: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上海金融, 2008年第4期

动态影响力 篇10

近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我国社会经济也在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学校在以往所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静态均衡不断被打破,竞争优势往往也不能持续存在。而动态能力是高职学校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其能够使高职学校动态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因此,对高职学校动态能力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Teece,Pisano 和Shuen 在其1997 年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框架,认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组织必须不断更新自身能力。高职院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组织,基于“动态能力” 的组织资源理论同样适合于分析高职院校的资源发展状况。朱长丰(2010)基于“动态能力”战略观提出,组织只有形成独特的竞争能力,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职院校资源结构层次要努力朝着战略资源独特能力成形阶段发展。本文对高职院校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为我国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 高职学校动态能力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2.1 学习能力与动态能力

组织学习是指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持续的组织化的学习活动,是组织为了提升应变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通过个体、团队和组织层面互动,创造知识,使观念、行为和绩效持续改善的过程。学习型组织理念下的学校教育注重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提倡老师之间的团队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学习,每个人不管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他们都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这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学习型组织理念下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未来的学校组织为维持竞争优势,组织的所有成员(包括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校长和行政人员必须掌握外在环境优势,并且不断吸收新知识和理论,教师必须持续其专业发展,而学生也必须达到学校所要求的学习水平。家长与社会相关人员也应该了解如何协助其子女成功。一个动力十足的学习型组织将可以让组织成员不断改进。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假设H1:学习能力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正相关。

2.2 创新能力与动态能力

对于学校创新的部分,要顾及外部环境知识的接收,以增进学校本身的动态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校组织有别于一般的商业组织,因此其知识创新并不能急躁,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的创新,源于行政上的科技使用、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增减等等。透过这些,就可以了解学校在面对新趋势时是否有了应对的方法。国内外相关的研究都指出创新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效能,也充分肯定了创新的重要性。Diamond、Dianda和Corwin(1994)研究美国加州地区学校创新经营的情形,发现由家长、教师和社区成员所执掌运作的特许学校,其行政管理、课程教学方面与一般公立学校大不相同,受到社会大众较多的肯定。其研究显示传统的公立学校其内部运作和外部关系上都有创新的必要性。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假设H2:创新能力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正相关。

2.3 组织能力与动态能力

传统的职业学校是封闭式发展的,这种职能结构决定了部门间的差异性,增加了部门间的协调难度,使组织的适应能力下降。传统的封闭式组织结构严重阻碍着高职学校组织动态能力。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作为受着巨大的环境影响的高职学校来说,建立柔性的组织是其唯一出路。另外,本文认为,对于高职学校来说,组织柔性除了强调选择灵活有创新性的组织模式外,它要求高职学校的管理者在履行组织职能时,立足于本学校的特点并结合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整个经济形式发展变化的趋势。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假设H3:组织能力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正相关。

2.4 战略能力与动态能力

要求组织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选择、协调、整合,并对组织战略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也就是说战略能力就是对战略的掌控和变革的能力,和动态能力一样,都是为了谋求与环境的动态适应,以使组织能够获得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战略能力主要通过学校高层领导的战略能力和学校战略柔性两个方面来影响动态能力。战略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组织动态能力的强弱,如果组织能够适时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战略使之与动态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则说明组织的动态能力强;反之,则表明组织的动态能力弱。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假设H4:战略能力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正相关。

2.5 资源水平与动态能力

高职学校的资源主要指学校的师资力量、资金水平、基础设施、训练基地等。资源是培养动态能力的基础,而动态能力又促进资源的构建和有效利用。组织已有的资源会对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下的反应和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资源越丰富,可供其选择的策略范围就越大,企业就会拥有更多的适应性优势,从而更容易实施战略变化以适应动态的环境。另外,资源不仅仅是组织适应外部冲击的有利条件,更是组织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组织资源与动态能力密切相关,这些资源决定了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因此组织的资源越多,越有可能成功地实施战略变化。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假设H5:资源能力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正相关。

2.6 校企合作与动态能力

校企合作是指,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学校为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和提升其自身动态能力,通过将自身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扩大了生源、节省了办学资金、解决了就业问题、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具体来说这种形式有利于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及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人才的定位成长,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扩大招生,充分就业,学生一入校就可被选拔进入订单班,他们能安下心来认真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学校则扩大了就业的途径,就业率得以提高。这又刺激了学校招生,扩大了生源,形成了良性循环。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假设H6:校企合作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正相关。

3 数据与变量设计

3.1 问卷设计

设计学校组织动态能力量表,学校动态能力由战略、组织、学习、创新、资源、校企合作等六个层面36个细化指标来衡量。多项测量可以使变量的测量结果更为可靠,提高被测项目的可信度。问卷调查选择的尺度设计是里科特(Likert)量表。

3.2 样本结构统计描述分析

本文在对湖北省高职学校动态能力的研究中,由于条件限制,我们一共对36所高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抽样学校样本如下:武汉市26所,地级市10所;公办院校29所,民办院校7所,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最终回收了374份,回收率达93.5%。经过检查,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最后有效问卷为360份,问卷有效率为96.26%。

3.3 信度效度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整体分析得出,KMO检验统计值为0. 932,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 000,这说明问卷的整体结构效度良好。

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是信度分析的有效方法,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本文6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如表1所示:

根据Hairetal于1998年提出的理论,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超过0.6即可认为其信度达标,超过0.7为良好。从各个维度的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来看,2个维度在0.9以上,其他维度都大于0.8。因此本问卷的信度良好。

4 实证分析

4.1 拟合度检验

本文采用LISREL法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进一步检验本报告提出的假设。从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数和标准比较来看,绝对拟合度指标 /df、RMSEA都达到标准要求值,并且 /df<5、RMSEA<0.05,这说明样本数据与模型拟合程度高;从简约拟合指数值与标准要求比较来看,PNFI=0.89>0.5,PGFI=0.76>0.5。可以看出,PNFI和PGFI都符合标准,所以总的来说,模型的简约拟合度指数很好,反映了模型比较简约;从增值拟合指数和标准比价来看,NFI=0.96>0.9,CFI=0.98>0.9 NFI,CFI和GFI完全符合标准,总的来说,从与虚无模型比较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了本文设计的结构方程模型有极为不错的拟合程度。LISREL8.8输出的反映拟合度的各项指标值如表2所示:

4.2 结构模型假设检验

本文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比较高。所以,本文的各种研究假设可以通过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来验证。每一个因果假设评价都是在统计显著性基础上用标准路径系数来估计因果关系强度。只有当各结构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大于零时,才能说明两两结构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可以得出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如表3所示,此表总结了各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的标准化值以及T值。

从回归系数来看,资源水平对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的作用最大,校企合作其次。本文认为,这两点也是区分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资源是高职学校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资源对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但是资源不能紧紧依靠学校自己的实力予以改变,政府也应当辅以帮助。校企合作也是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构成的重要维度,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点所在。同时校企合作,能够为高职学校企业提供就业支持,使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无后顾之忧。另外,高职学校也应同时注重其他维度能力的培养。

5 结果讨论

实证研究表明战略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资源水平以及校企合作留个方面是高职学校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同时他们与高职学校动态能力正相关。因此,湖北省高职学校必须强化上述能力,提高资源水平,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以提升动态能力。

另外,由路径系数可知,资源水平和校企合作能力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作用较大。然而,资源水平方面学校自身很难迅速改善。因此,需要省教委加大对我省高职学校的投入。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可以提升的重要维度。高职学校应当将校企合作提上日程,争取与企业间的合作,另外,他们应当积极创新探索出双赢的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效率。

为求提升自身的动态能力,高职学校必须走出一条,以资源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特色,以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为手段,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己任的新型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学校所处市场和行业环境都趋向于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变化,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高职学校之间竞争更加异常激烈。动态能力是高职学校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其能够使高职学校动态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文中通过对高职学校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揭示各维度对高职学校动态能力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高职学校,动态能力,资源水平,校企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有根.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J].高职研究,2011,(1):20-22.

[2]石春亮,郭彦.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转移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J].企业管理,2011,(3):85-87.

[3]焦豪,李黎,崔瑜.企业动态能力因素特征的差异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7):179-181.

[4]王明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5-9.

[5]朱长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培育[J].高职专论,2007,(6):22-23.

[6]张武超,齐宪代.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20):61-77.

[7]AdnerR,HelfatC.E.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manageri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3,(10):1011-1025.

[8]Daniel,E.M.andWilson,H.N.The Role of DynamicCapabilitiesine-Business Trans-formation[J].EuropeanJoumal of lnformation Systems,2003,(4):282-296.

动态影响力 篇11

关键词:高速列车;简支梁桥;移动质量

中图分类号:U4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44-02

随着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高,交通密度的不断增加,荷载的不断加重,交通车辆与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相继投入运行。一方面,高速运行的车辆对所通过的结构物产生动力冲击作用,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结构的振动又对运行车辆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常见的对车辆的简化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将车辆荷载简化为集中力,在梁上移动;②将车辆简化为移动质量;③将车辆简化为移动的简谐力;④将车辆看作是在桥梁上移动的弹簧上的质量。这几种简化方法中。以移动弹簧上的质量模拟最为合理,但也最为复杂,而将车辆看作移动的集中力即移动荷载和移动质量这两种简化方式最为简单,但是在对桥梁进行初步估算时不失为最简便、快捷的方法。

本文通过建立移动荷载和移动质量的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来研究和比较车辆在不同阻尼比的简支桥梁上运行引起的车桥动力响应。

1模型的建立

用移动质量模拟车辆匀速通过跨度为32m简支梁的情形,采用ANSYS软件建立相应模型,对桥梁的动力响应进行仿真计算。计算中,模型忽略桥梁粗糙、不平顺的影响,不考虑外界风载及地震荷载的影响,不考虑车的初始状态,即认为车辆在理想的状态下运行通过桥面。

本文采用二维梁单元BEAM3来模拟桥梁,划分的单元数由荷载的移动速度和桥梁长度来决定。单元长度△L=L/N,其中,L为桥梁的跨长,N为划分的单元数。这样,荷载在单元之间的运行时间(即从i节点变化到i+1节点)为t=△L/v,其中,口为移动荷载的速度。计算时,划分单元数为50。

在计算结构动态响应时,时间步长△t的选取是否合适,对计算结果能否反映结构响应特征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时间步长△t太大,有可能得到完全失真的响应曲线。在图1所示的响应曲线中,如果步长不当,将会得到如虚线所示的错误的响应曲线。

时间步长的选取,应根据动态响应的振动周期频率来确定。由于三点确定一条抛物线,因此为了真实描述结构动态响应,在一个振动周期中应至少取5个点。如果设T是结构振动的周期,是结构振动的频率,那么结构动态响应计算的时间步长应取为

△L

(1)

本文采用桥梁模型基准数据如下:简支梁跨度1=32m,连续梁跨度l=64m,材料为50号混凝土,弹性模量E=3.5×1010N/m2。箱型断面,断面高度2.8m,断面宽度13m,截面积为A=8.29m2。惯性矩I=8.6m4,密度p=2500kg/m3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阻尼比的桥梁结构的动力性能(阻尼比变化范围为0.01~0.08),采用的基准车速为300km/h。3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图2表示了结构阻尼比为0.02、0.04、0.06、0.08时桥梁跨中节点的动挠度曲线。由图2可知,对于高速运行的车辆,随着梁上阻尼比的增加,梁上节点的动挠度逐渐减小。另外,随着梁上阻尼比的增加,各节点发生最大动挠度时荷载所在地位置逐渐后移。表1详细记录了阻尼比由0.01~0.08范围内桥梁跨中节点的最大竖向动挠度。

图3为表1数据所绘,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最大动挠度与结构阻尼比的关系已不再是线性的而变为非线性的。结构阻尼比越大,跨中节点的最大动挠度越小。

图4表示了结构阻尼比为0.02、0.04、0.06、0.08时桥梁跨中节点的竖向加速度曲线。可以看出,各节点的竖向加速度表现出类似于正弦曲线特性,随着阻尼比提高,其向下的竖向加速度明显减小。但是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阻尼比的提高,其向上的竖向及速度并没有明显减小。由此可见,通过适度提高结构阻尼比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桥梁结构的振动。

图5是由表2数据所绘,详细列出了结构在不同阻尼比下跨中节点的竖向加速度情况,从中不难看出,结构的竖向加速度和结构的阻尼比的关系不再是线性的,而变为非线性的。在结构阻尼比不大的时候,随着阻尼比的提高,结构的竖向加速度降低的速度比较快。随着结构阻尼比的增加,这种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小。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结构阻尼比可以很好地控制桥梁结构的震动。

3结论

本论文采取了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方法。对移动质量作用下桥梁的动态响应做了分析研究。通过ANSYS软件对车一桥藕合系统的动态模拟,得到桥梁的动力响应结构阻尼比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桥梁结构在高速列车作用下的动挠度与结构阻尼比之间并非是线性的关系,但总体规律是随着结构阻尼比的增加,桥梁结构的动挠度逐渐减小。

动态影响力 篇12

关键词:土壤水分动态,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分布,影响因子

1 引言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 是影响地表径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林木生长和发育必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是土壤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土壤水分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一个关键因子, 是土壤系统养分循环和流动的载体, 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特性和植物的生长, 各种林木所利用的水分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得到的[1]。土壤水分动态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地表径流量的多少, 或是地表径流的发生与否, 地表径流的产生会带走土壤表层的养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导致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对林地的林木生长以及林地地被植物的生长将会起到抑制作用。

2 林地土壤水分分布与动态的变化规律

2.1 林地土壤水分的主要分布

林地土壤中水分的分布和林地中树种的根系分布密切相关, 不同林地根据其树种的组成不同, 土壤水分分布也随之变化。根据刘康、张学龙等人根据土壤水分变异系数[2~4], 将林地土壤水分分布大致分为3个层次。

(1) 土壤水分活跃层 (主要是地表层0~10cm) , 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比如大气因子, 特别是降水, 所以该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较大。

(2) 土壤水分利用层, 该层是林地树种根系分布的主要集中层, 不同树种的1根系集中分布不同, 所以该层随不同的林分植被而异。土壤水分利用层是植物根系的主要吸收层, 受根系吸水耗水和气象、气候的双重作用, 对林木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如若是在干旱、半干旱林地区域, 这一层土壤水分在丰水年可基本上得到恢复或部分恢复, 缺水年仅在雨季得到部分补偿。

(3) 土壤水分调节层, 本层位于土壤水分利用层之下, 土壤水分变化明显较小。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如若遇到干旱、林木强烈蒸腾期和枯水期可向林木供水, 在丰水年雨季可以储水, 在缺水年可以向土壤利用层提供水分, 故对林木根系的水分吸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2.2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受到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 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动态变化。从总体上来看, 某一地区的土壤水分动态的时空变化有其内在规律的。这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规律, 会对降雨产流有一定的影响, 从而将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

2.2.1 林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林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分为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两种。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植被根系分布、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水分动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有差异的。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增长型, 另外一种是降低型。李洪建等人对晋西北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年动态变化研究发现, 垂直动态变化的差异, 表现为林地土壤水分上部大于下部, 绝大多数年份, 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而减少[5]。邱扬和杨新明[6]等学者在研究过黄土高原及黄土高原丘陵土壤水分动态时, 分析了不同深度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都得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土壤的平均含水量有增长的趋势, 为增长型, 而在某一个层次将会出现一个峰值。而当雨季来临时, 由于土壤上层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大气降水, 土壤中各层的平均含水率也会受到影响, 上层的土壤受降水的影响, 平均土壤含水率相对于下层会出现升高的现象, 这就出现降低型[1]。此外, 在林地植被处于生长期的时候, 根系快速生长, 加强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 土壤含水量也会出现上高下低的情况。土壤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壤下渗率, 从而影响地表径流量。

2.2.2 林地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邱扬[9]等人在黄土高原的研究表明, 总体上土壤平均含水量年际变化与年降水量年际变化一致。张学龙等人[4]对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土壤水分动态的年内及年际研究, 将年内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为消耗期、积累期、消退期。这些研究都充分证明了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林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时间变化都会对林地土壤内部水分流动及含水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地表径流量的产生和变化。

3 影响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的环境因子

3.1 土壤特性对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土壤的特性包括土壤结构、土壤密度、土壤质地等。在很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当中, 它们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都各有侧重的部分。通过土壤物理的学习, 不难发现, 土壤密度越大其保水效果就越好, 但不是越大越好。密度小的土壤, 上层土壤的水分容易蒸发, 下层土壤的水分容易渗漏;密度太大的土壤则不利于降水渗入土壤, 易造成径流损失[7]。土壤持水能力和水分渗透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土壤的质地影响。外国学者Singhl等[8]在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半干旱草原的研究中, 指明粘质壤土的有效水含量 (现有含水量减去历史最低含水量) 最高, 沙质壤土有效水含量最低。

3.2 气象因子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气温和太阳辐射对土壤水分消耗的主要方式—蒸散, 在夏季来临时随着降水的增加, 温度也会升高, 伴随着这些因素, 太阳辐射也会加强, 一方面林地植被的蒸散量增加;另外一方面, 没有枯落物堆积或是存在林窗的地方, 土壤水分蒸散量会大大提高, 从而加大对土壤水分的需求量, 造成土壤含水率减少。

3.3 地形因子对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坡向影响坡面的光照、气温、降水、土壤特性和植被分布格局, 使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根据李昆等[9]1992年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的研究表明, 西北坡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南坡[10]。坡度主要影响土壤的水分渗透、排放、地表径流的形成以及地表径流速度, 一般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 即坡度越小, 土壤含水量越高[11]。良好的地表植被及枯落物覆盖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能减弱坡度对土壤水分含量及地表产流的影响[12]。由此可见, 山地土壤含水量是坡度、降水和地表植被等各种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3.4 地表植被情况对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金雁海[22]等在大青山南坡人工林的研究表明, 林地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荒坡, 降雨后林地土壤含水量较荒坡高, 而荒坡的土壤含水量较林地下降的速度快。这都充分反应了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对地表径流削减的优势。

4 展望

(1) 由于不同植被根系生长分布不同, 土壤水分分布在垂直剖面上大致可分为土壤水分活跃层、利用层和调节层。在不同地区、不同植被组成的林地中, 土壤水分分布层结构也相同。利用这些相同的分布结构, 对林地土壤含水率、渗透率进行分析, 对研究降雨—地表径流的发生规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 在不同的地区因为所受季节调控、年际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水分含量都具有差异性, 从这些差异中, 可以通过林地植被的合理布置来改善局部因季节变化造成的土地裸露部分, 从而改善降雨-地表径流的发生, 有效进行生态保护。

(3) 随着诸如大气、降水、风速、光照辐射等气象因素, 以及复杂的地形因素和人为活动对土壤水分动态所产生的影响, 都使土壤水分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变化。为了保护土壤结构以及土壤水分合理分布, 防治强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发生, 应加强对森林绿地的监察与保护。

上一篇:浊环水处理下一篇:菲律宾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