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计划

2024-07-26

监测计划(共8篇)

监测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认真组织和规范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全面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的病原分布和流行趋势, 有效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 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定期分析评估动物疫情, 把握疫情动态, 科学研判防控形势, 开展预警预报工作, 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探索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模式, 大力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

自2012年起, 结合《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1—2020) 》和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专项防治计划的实施, 国家重点开展口蹄疫、禽流感、布病、马鼻疽、马传贫的监测工作, 本计划涉及的其他病种, 由地方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 国家监测与地方监测相结合。

监测计划分国家监测计划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监测计划。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兽医主管部门要依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二) 定点监测与全面监测相结合。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流行特点, 在本行政区域内设立固定监测点, 实行持续监测。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后, 分别开展一次全面集中监测工作。

(三) 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

国家和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收汇总分析各地监测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 要加强疫病主动监测、设置主动监测点, 根据动物疫病流行趋势、疫情特点, 按照统一要求加强重点疫病监测, 同时要加强对染病及不明原因死亡动物的检测诊断与报告, 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 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

各地要按照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按时完成常规监测任务, 对突发主要动物疫病和新发动物疫病, 要及时开展应急监测。

(五) 病原监测与抗体监测相结合。

2012年中央财政下达的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监测经费, 主要用于开展病原学监测, 血清学监测主要由各省监测计划完成。要进一步强化病原学监测, 加大监测力度, 及时掌握主要动物疫病病原分布情况, 分析和把握主要动物疫病流行趋势;通过免疫抗体监测, 及时评估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

(六) 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

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三、职责任务

(一) 农业部主管全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 负责制定、调整年度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及时发布动物疫情监测结果;组织有关单位对主要动物疫病开展抽检;组织诊断试剂生产单位审查认可, 监督诊断试剂质量, 发布诊断试剂名录。

(二)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农业部工作安排, 组织实施本计划, 协调指导各省级疫控中心、国家参考实验室和相关专业实验室开展采样、检测和信息报送工作。监督省级疫控中心执行口蹄疫和禽流感采样技术规范, 组织开展全国监测工作考核评价和技术培训, 汇总分析全国监测数据, 并开展重点流通环节定点监测和全国种畜禽场抽样监测工作。其中, 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三)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兽医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四) 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 (以下简称“两站”) 按照农业部要求, 做好相应区域内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五) 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按照农业部要求, 负责相关动物疫病采样监测和病原分离鉴定工作。

四、重点工作安排

(一)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根据全国或区域性动物疫病发生特点和形势, 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区域覆盖性的流通环节, 开展分动物、分病种、分时间的定点监测工作, 并结合突发动物疫情特点, 适时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二) 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动物养殖情况、流通模式、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地理环境等特征, 制定省级动物疫病定点监测工作方案, 按照生猪、禽和反刍动物等分类, 每类动物至少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定点监测, 重点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主要动物疫病, 以及区域性流行的重要动物疫病。各省定点监测工作方案于2012年4月10日前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三) 各有关省份、有关单位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 切实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 认真做好海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广州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相关疫病的持续监测、定期评估和报告工作。

(四) 有条件的省份应与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密切配合, 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工作 (必须符合生物安全条件) , 发现阳性样品应及时送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及时掌握病原变异情况。

(五) 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应制定年度监测计划, 报农业部批准后由农业部协调相关单位共同组织实施。

(六)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开展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的分析评估工作, 建立疫情会商制度, 每半年组织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召开一次全国性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的总结分析评估会议, 总结监测工作, 分析疫情形势, 研究监测对策, 提出政策建议。

五、监测结果报告

(一) 国内动物疫病监测结果报送

1.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将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动物疫情信息通过“全国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系统”报送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每月6日—30/31日均可在系统填报当月信息, 下月1日—5日完成省、地 (市) 级审核、确认。每季度报送一次省级定点监测工作总结分析报告, 每半年报送一次全省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总结分析报告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并对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评估。

2.“两站”按照《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管理规范》的要求, 除定期上报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外, 在7月15日前和翌年1月15日前, 分别将上半年和下半年监测工作总结报告报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本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3.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每次抽检工作后, 要将监测结果报送至农业部兽医局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同时抄送样品来源省份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4.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月20日前将上月全国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汇总报告报至农业部兽医局, 每半年报送一次全国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总结分析报告, 同时抄送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5.各省发现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阳性时, 要按快报程序及时上报。

(二) 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报送

1.各承担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的单位, 在每月15日前将上月的监测结果报送至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每个季度报送一次监测工作总结。

2.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在7月15日前和翌年1月15日前, 分别将上半年和下半年监测结果、监测工作总结报至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和本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3.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在每月15日前将上月监测结果报送至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并抄送相关省份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4.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应在每月20日前将上月全国外来动物疫病监测结果汇总分析报告报至农业部兽医局。

六、监测结果处理

(一) 监测中发现病原学阳性的, 应根据不同病种、按农业部有关规定或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阳性畜禽及同群畜禽进行扑杀, 并按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二) 积极开展病原学监测是及时发现疫情隐患的关键环节, 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防止疫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各地要正确对待病原学监测阳性结果。农业部将根据各省病原学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特别是病原学监测阳性结果上报及送检情况, 统筹安排动物疫病紧急监测经费。

七、保障措施

各省兽医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组织指导, 及时制定本地监测计划, 强化督促检查, 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本计划实施单位的执行情况、监测信息的时效和质量等进行考核, 逐步建立监测工作考评机制, 以评促优;逐步建立“两站”动态管理机制, 实行年度工作考核, 并对监测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农业部将根据考核情况, 统筹安排动物疫病监测经费。

国家计划所需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监测计划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应做好经费预算, 及时向财政部门申请相应经费。

八、其他

《2012年全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作为本计划的一部分, 将另行下发。

监测计划 篇2

全人群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可靠的全人群死亡信息对制定我国的人口和卫生政策,确定资源配臵和干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我县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3〕57号)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做好2014年慢性病防控重点工作的通知》(川疾发〔2014〕16号)有关精神及,特制定今年工作计划。

一、建立死因监测机构、明确职责

县疾控中心设立专门岗位落实死因监测工作,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编码、录入、整理、分析和上报,组织各类培训,对医院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开展内部质控和评价。开展具体工作为:

1.组织和指导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亡登记和报告。2.负责收集全县医疗机构的死亡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编码录入、分析,并按国家规范统计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

3.开展死因核实、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4.定期与县公安局、民政局、妇幼保健院和计生局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5.对辖区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不少于4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

6.做好全县人口死亡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我县社会发展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

7.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在每年的3月底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

二、完成2013数据补报、审核、分析

(一)2013死亡数据补报、审核

在2014年3月底完成我县2013所有死亡卡片的补报、录入、根本死因确定、审核和剔重工作,保证全县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产出。死因监测全年总的填报完整率、审核率、根本死因正确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要求,粗死亡率应当达到6‰的参考值水平。

(二)2013年县区级死因监测汇总

在2014年3月15日前完成2013死因监测统计工作的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及年报分析。

三、加强2014年死因监测管理,提高报告质量、完成各-2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村联络员,将死亡信息及时报告至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进行网络直报。

3.涉法死亡个案

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并进-4好登记并进行第一级审核。网上填报之前应与门诊和出入院登记核对,发现漏报者及时补报。预防保健科负责死因网上填报的人员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7日之内进行网络直报。家中及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联络员或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防保医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核实并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做好登记,按质量控制的要求进行第一级审核,在30日内完成《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审核及网络直报。

3.死因编码:疾控中心负责对辖区内报告的全部死亡个案进行根本死因编码审核。死因编码执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标准。死因编码人员遇到《死亡医学证明书》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进行准确编码的,应及时询问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有关人员,核实相关信息;对于编码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死因编码人员应及时咨询上级技术部门,不得随意编码。

五、资料收集分析与利用

(一)人口及其他信息的收集

1.出生资料的收集:疾控中心负责死因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于每年的3月份之前,到当地公安、计生、妇幼保健部门收集出生人数,进行比较,以漏报较少、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为准。

监测计划 篇3

关键词 环境工程;教学计划;修改;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63-02

Discuss on Revision of Teaching Plan for Specialty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Treat Technology//Lu Yixin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a cross-disciplinary and highly practical subject. For make up some loses in this year's financial crisis which has effecte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some shortcoming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we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and hope school’s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ograms 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uld meet the actual needs and make students could adapt to the society capable as soon as possible when they do a job.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education programs;revised;discuss

Author’s address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Chengdu Electromechanical College, Chengdu 61003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也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日趋重视,环保人才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为环境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但是,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技术管理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7年11月,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开展了“环境质量月——教学计划修改”探讨活动。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估计往后2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本次讨论活动主要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学校从2002年开始筹备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毕业300多学生,每年的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环境专业的教学计划一般每3年都要根据市场需求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 现有教学计划

大学的学分制已经运行多年,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课程和教师,增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吸收知识。本专业毕业生最低学分是134.5学分,详见表1。

2 存在问题

2.1 学生选课盲目性学分制实行后[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相互的关系,特别是刚进校的新生,在选课的时候很茫然,不知道选什么课、选多少课,经常出现“跟风”情况,即几个学生选了哪一门课,其他学生就跟着选。笔者带过两届学生,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时,经常出现全班全部选了同几门课程,“选修课”成了“必选课”。

2.2 专业选修课程偏少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2]。它与工业、农业、食品、旅游等行业密切相关,涉及到地质、水文、土木、经济等专业知识。因此,要求环境专业的工作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处理好环境工作。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专业选修课”为12学分,仅占总学分8.9%。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的余地并不大。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都存在着差异,专业选修课设置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差异性。

2.3 教材陈旧目前,环境专业的教材大多选用了高职高专国家级规划教材,存在着教材版本过时的问题。比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 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这3门课程的教材都是2001年版的,教材里面部分内容,现在早已经更新了。

2.4 课程内容安排存在不足上文提到环境专业的工作人员要求要有广博的各方面的知识,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中应适当增加“流体力学、水质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课程。

在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做环境试验、课堂讨论、课间练习、校内外实习等形式,共30学分,占总学分的22.3%,而讲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87.7%。环境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

3 教学计划修改建议

3.1 组织环境专业课程介绍活动新生一进校,专业教师就应组织开展环境专业课程的介绍,内容包括本专业的特色、专业主干课程、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哪些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等,使新生一开始就对专业课程有大概了解。在选课的时候,由专业教师现场指点,在“专业选修课”选择的时候减少盲目跟从的现象。

3.2 增加选修课适当增加环境专业选修课程,充实学生的环境专业知识量,拉开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可适当增加外聘环境专业的教师,讲授环境专业的选修课,或者聘请专家来校开展专业讲座。

3.3 更新教材现在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所以教材也应更新。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听取上本课程教师的意见,结合学生对该课程的反映,选择适当的新教材,使教师讲解的内容跟上现在的社会的发展。

3.4 提高实践学分的比重环境专业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态、地理、气象、土壤等众多学科[3],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学会、学好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环节的学分所占份额应提高到30%~40%,可以考虑采用定岗实习的方式。如,在环境行业的工厂里以员工的身份进行跟班实习。或者利用假期,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对居住环境进行调研,包括调查污染现状,提出解决的途径,写实习报告,并可作为在校评奖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4 结论

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增加专业课程的内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同一环境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学的方向可能差别很大,有较强的自我动手、分析问题能力,能尽快适应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薛勇.学分制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2007(1):17

[2]靳孟贵.国外高校环境专业教学的几点启示[J].地质科技情报,1998(2):107

监测计划 篇4

当今世界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自然灾害威胁。GEMS是欧盟与欧空局于2003年正式启动的一项重大航天发展计划,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欧洲及非欧洲国家(第三方)现有和未来发射的卫星数据及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协调管理和集成,实现环境与安全的实时动态监测,保证欧洲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尼古拉·哥白尼是欧洲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天文科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和《天体运行论》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次革命,被视为世界现代天文学和现代科学的先驱。欧委会此次更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众对地球观测计划的认知,充分发挥各地区公共和私有部门的主体作用,全方位地促进对地观测数据与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2016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篇5

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依据科室主要疾病特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危险因素的分布等将临床科室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制定了2016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及管理目标。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定期对全院各相关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和无菌液体等,做好相关记录。针对全院临床、医技科室众多,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展监测工作,开展空气、物面、医务人员手等项目监测,严格采样,严格管理。(见附表1)

(二)检验科应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周检查一次供应室的高压消毒灭菌工作,每月对全院重点科室和重点部门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每季度对其他普通科室进行轮流抽样监测。不合格物品不能进入临床科室及有关部门使用,做好相关记录,按期存档。

(三)凡接触完整皮肤、粘膜医疗用品应进行消毒。消毒后的各种物品应每季度进行检测,细菌总数不高于20cfu/g,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凡进入人体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灭菌后的各种物品应每个月进行检测,不得检出任何致病微生物。

(四)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院感科每日登记所有临床科室报告感染病例的情况,并对出院病历进行抽看检查漏报,每月对感染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每年开展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对种植科开展了目标 1 性监测。对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每月一次检查全院各科室空气消毒记录及紫外线灯保养情况,每半年监测一次紫外线灯强度,做好检测记录。

(六)对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进货、使用、用后处理各环节进行监督,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查。每年两次调查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每月对各种消毒液浓度进行抽样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整改。

医院感染管理科

监测计划 篇6

为及时掌握动物疫病免疫状况、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 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 农业部组织制定了《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该计划分国家监测计划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行政区域监测计划。计划指出, 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重点工作:一是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根据全国或区域性动物疫病发生特点和形势, 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区域覆盖性的流通环节, 开展分动物、分病种、分时间的定点监测工作, 提高采样监测的代表性、持续性和科学性, 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监测信息, 为科学评估疫情发生态势和疫病流行规律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动物养殖情况、流通模式、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地理环境等特征, 在本行政区域内按照生猪、禽和反刍动物等分类, 每类动物至少各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 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至少开展一次直接采样监测工作, 重点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主要动物疫病。三是各有关省份、有关单位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 切实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四是有条件的省份应与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密切配合, 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工作 (必须符合生物安全条件) , 发现阳性样品应及时送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及时掌握病原变异情况。五是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应及时制定年度抽检计划, 报农业部批准后实施直接采样监测工作。六是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开展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的分析评估工作, 每季度组织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参考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召开一次全国性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的总结分析评估会议, 总结监测工作, 分析疫情形势, 研究监测对策, 提出政策建议。

监测计划 篇7

建设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目标。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工程进度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工程进度控制是业主、承包商、监理方倍加关注的重要管理和控制目标, 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项目目标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它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 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计划、节约施工成本的重要措施。工程项目在实施工程中, 会受到诸多外部条件的影响比如气候的变化、人的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因素以及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 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 从而造成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 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纠偏措施, 工程项目的进度总目标势必受到影响。为此, 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要采用有效的进度监测方法进行进度计划的监测, 及时发现偏差, 采取有效的进度纠偏措施解决问题。

1进度监测过程

监理工程师应经常、定期地对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发现问题后, 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进度监测过程如图1所示。

1.1 进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跟踪检查

监理工程师应定期收集进度报表相关资料, 进度计划的执行单位填写进度报表, 监理工程师通过收集进度报表资料了解实际工程的开展情况。对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进展情况, 监理工程师应到施工现场工作, 这样可以确保拿到第一手资料, 以便对进度计划的监测, 定期召开现场会议, 对实际进度数据进行处理, 分析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偏差, 找出出现偏差的原因, 后续应采取哪些纠正偏差的措施, 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一般来说, 进度控制的效果与检查的周期有关, 一般多长时间检查一次进度由监理工程师来确定, 如不经常、定期收集实际进度的数据, 就难以达到控制效果。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建筑项目的类型、建设期长短及其他因素来确定进度检查的间隔时间, 每月、每两周或是每周检查一次。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每天进行检查。

1.2 实际进度数据处理

为进行实际与计划进度相比较, 就先要对实际进度进行处理, 例如, 某工程在检查时刻实际进度数据进行处理, 确定在检查时刻实际累计完成量占计划量的百分比, 通常可以采用图形、表格等方法来比较。

1.3 实际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

在收集了实际进度后我们用进度检测的方法, 可以确定建设工程实际进展与计划目标之间是否有差距。比如在进度检查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横道比较方法、S曲线、香蕉曲线、前锋线和列表法进行比较。得出实际进度是超前、拖后或与计划目标一致。

采用S曲线比较时, 是收集实际进度累计完成任务量绘制一条曲线, 用于与计划进度S曲线做比较, 比如图2S曲线比较图用虚线表示计划进度, 实线表示实际进度。

在A、B、C时刻监测进度, 发现A时刻实际进度超前百分之4, B时刻实际进度拖后百分之4, C时刻实际进度与计划一致完成计划量的百分之48,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对实际进度进行调整以达到进度总目标。

2进度计划调整过程

在项目进度监测过程中, 一旦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相符, 即出现进度偏差时, 监理工程师必须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及对偏差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影响, 并采取合理的调整措施, 以确保进度总目标的实现。

2.1 分析产生进度偏差的原因

监理工程师到施工现场进行调查或通过召开现场会议, 与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进度计划调整措施。

2.2 分析进度偏差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

查明产生偏差出现的原因之后, 在做必要的调整之前, 要分析出现的偏差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程度, 确定是否应当调整进度计划。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时标网络计划中工作的自由时差和总时差来进行判断。

2.2.1 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出现在关键线路上

如果出现偏差的工作在关键线路上且总时差最小, 那么无论偏差大小, 都将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产生影响, 应该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如果出现偏差的工作没有在关键线路上且总时差也不是最小, 那么出现偏差的大小决定着此项工作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此时需要再进行下一轮判断。

2.2.2 分析进度偏差与总时差的大小关系

如果工作出现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 说明偏差必定会影响后继工作及项目的总工期, 如果该偏差未超过该工作的总时差, 说明偏差不会影响项目的总工期, 但是否对后继工作产生影响, 还需进一步与自由时差相比较, 因此需要再进行下一轮判断。

2.2.3 分析进度偏差与自由时差的大小关系

在分析进度偏差与自由时差的大小关系时常运用时标网络计划来作判断。如工作出现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 说明此偏差会对后继工作产生影响, 需要做相应调整;反之, 如果该工作出现的进度偏差没有超过该工作的自由时差, 说明此偏差不会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 此时, 原进度计划可不作调整。

2.3 确定影响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限制条件

在分析了对后继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以后, 就需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 首先应当确定进度可调整的范围, 主要是指关键节点、后继工作的限制条件以及总工期允许变化的范围。这些限制条件往往与签订的合同有关, 要认真分析再进行确定, 防止后续一些分包单位提出索赔。

2.4 采取措施调整进度计划

在采取相应进度调整措施时, 应以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限制条件为依据, 对原有进度计划调整, 以保证工程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

2.5 实施调整后的进度计划

在进度计划调整后, 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协调有关单位的关系, 并采取一定的经济、组织、合同和技术措施执行它, 同时继续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

3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与调整的工作内容不仅体现在上述方面, 时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遇到各种干扰进度顺利进行的因素, 在进行进度监测时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但只要能做好上述方面的工作, 就能把握住项目运行的脉搏, 有效地对总体进度进行控制, 从而最终圆满地实现建设的工期总目标。 [ID:7542]

参考文献

[1]危道军.建筑施工组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廷瑞.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监测计划 篇8

关键词:PDCA,有创动脉血压,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 (unplanned extubation, UEX) 国内外对于UEX的定义有不同的提法:①任何意外发生的或被患者有意造成的拔管。②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自行拔出, 或其他原因 (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 造成的插管脱落, 又称意外拔管[1], 有创血压监测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BPM) , 就是将动脉穿刺管直接插入周围动脉内, 它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低血压状态, 在抢救危重患儿时, 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测量手段, 但是在IBPM的置管和使用过程往往出现非计划性拔管, 因而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 增加了病死率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关键环节的控制是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PDCA (plan-docheckactioncycle, PDCA) 循环管理方法是一切管理活动中,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过程[2], 本科自2012年10月开始PDc A程序运用于IBPM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中, 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6月本科NICU实施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患儿60例为对照组, 实行常规护理;选取2013年1月至6月患儿6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39 (65.00%) 例, 女21 (35.00%) 例;选取2013年7月至12月的患儿开展PDCA循环模式的60例为实验组, 其中男35 (58.33%) 例, 女25 (41.67%) 例;入选标准:①患儿年龄<28 d;②患儿均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于实验组患儿中, 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科学工作程序进行循环管理。对照组患儿严格遵循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常规。

1.2.1 计划 (Plan)

1.2.1. 1 现状调查:

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N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120例患儿进行调查, 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较高的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导管固定不牢”有15例, “护理操作不当”有10例, “未采取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有8例。

1.2.1. 2 结果分析: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动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①患儿因素:患儿日龄越小, 体内环境越不稳定, 其血管壁薄、通透性高, 易造成液体渗出血管外, 应立刻拔管。②医护理方面的因素:未采取有效约束;低年资的护士因为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不足, 没有针对性的质控措施, 整改措施执行力差, 没有持续改进。③导管管理方面的因素:导管固定不当, 堵管。④缺乏UEX风险评估技巧。在患儿发生UEX之前未能认真进行风险评估, 主动巡视不够, 没有及时意识到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因而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没有充分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

1.2.1. 3 制定措施:

①结合NICU实际情况, 对动脉置管操作、导管维护操作等流程进行持续改进, 制订考核标准。②运用科学、系统管理方式能从整体及关键环节上预防和降低动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③针对置管和维护过程中易发生的堵管、液体外渗、感染等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流程, 同时加强对护士风险意识培训。④把UEX的发生作为护理不良事件, 纳入质控范围。

1.2.2 执行: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控制指南, 制定出适合本科护理人员的控制计划和流程。

1.2.2.1成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小组, 组长由护士长担任, 成员由在NICU临床工作时间8年上, 操作水平高, 经过专业培训及考核的带教老师组成[3], 负责对NICU护士培训、考核和质控;收集UEX发生数据并汇总;解决UEX护理中的疑难问题;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及每月对实施效果及的UEX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 不断改进提高。

1.2.2.2护士的教育与培训:护理部将管路安全相关知识列入岗前培训和Nl~N2层级护士年度学习计划[3]。各采用多种教育模式, 多学科、多途径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导管操作和预防的相关性教育, 组织护士学习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相关知识, 如动脉置管的部位、穿刺方法及技巧, 正确的封针, UEX产生的后果及实施护理干预的重要性等内容, 提高护士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从性, 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

1.2.3 检查 (check) 阶段

1.2.3.1制定操作指南和质控标准:①理想置管部位: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综合考量选择理想的穿刺部位, 桡动脉置管已成为NICU的外周动脉置管的首选。②导管的留置时间:当导管不能正常使用或者出现静脉炎, 应当立即拔除;③最大化无菌屏障措施:加强培训, 建立感染监控体系, 落实手卫生, 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定期更换敷料。④正确的冲管与封管:冲管时采用脉冲式, 封管时采用正压封管。⑤加强巡视。患儿耐受能力差, 且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和配合, 故护士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巡视。⑥有效的约束可以阻止UEX的发生, 护士应在充分评估患儿耐受程度的基础上, 对有拔管倾向或曾有拔管行为的患儿给予肢体约束, 加强巡视, 及时处理应急情况。

1.2.3.2制定的检查考核标准, 第一阶段主要是督导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小组随时督导项措施落实情况, 对医护人员在操作中不正确的做法及时纠正。护理部前往科室进行督导检查, 将检查考核情况在科室交班会上点评, 并提出改进措施。第二阶段主要是效果考核的阶段, 除做到检查与指导相结合、整改与总结相结合外, 个人检查成绩与质控考核相结合, 落实相关措施, 落实相关措施。

1.2.4 执行:

总结反馈阶段, 以每个月为一个循环, 月底有创血压监测小组举行小组讨论会, 对动脉置管UEX发生率进行总结, 评价该阶段的护理结果, 并针对护理检查过程的问题完善护理计划, 配合护士长完成各项改进措施的落实, 对上个月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 对共性的、不规范操作予以纠正, 并制定改进措施, 将其落实到下一个循环。

1.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应用PDCA循环管理前后UEX发生率, PDCA护理模式实施后, 实验组动脉留置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 (5.00%) 低于观察组 (13.33%) (P<0.05) , 见表1。

注:P<0.05 (χ2=6.62) 与对照组比较

2.2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为危重患儿的抢救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是常用的监测手段, 发生UEX, 重置管将延长动脉血压监测的时间、患儿住院天数、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 并有可能延误抢救时机。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是衡量NICU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发生UEX的严重后果, 采取一切必要的护理, 干预措施避免UEX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 PDCA循环管理方法找出导致患儿发生UEX的因素及主要原因, 通过对NICU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 完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理制度, 制定针对性措施, 减少了因非计划性拔管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实验组UEX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降低了患儿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提高了护理质量[4]。

PDCA循环让每位护士遵循操作流程,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周而复始, 通过专业的讨论与分析, 借助团队的力量找出问题及影响因素, 制订干预措施, 使管道管理更加规范, 可操作性更强, 从而降低UEX发生率, 从而真正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促进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段摄霞, 王红艳, 郭秀茹.ICU气管插管病人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前瞻性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10) :457-458.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5-187.

[3]魏雪.动脉血压监测患儿的安全管理[J].护理研究, 2014, 28 (2) :465-466.

上一篇:电场叠加原理下一篇:低压过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