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2025-02-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共5篇)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篇1

摘要:京剧, 作为我国众多艺术剧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被称为“国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开展京剧活动, 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在这里, 借我宫开展的《走进京剧》实践活动, 来谈一谈对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看法。

关键词:京剧,综合实践活动,欣赏

综合实践活动, 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 通过系列复合性活动, 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 具有问题意识, 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 它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 是新课改的闪光点。目前, 全国的中小学都在开展, 作为一名在校外教育单位工作者, 对“综合实践活动”一点也不陌生。从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座少年宫——大连市少年宫成立至今, 一所又一所的校外教育单位开展着一项又一项综合实践活动, 学员们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 巩固了技能技巧, 并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作为校外教育, 应该有不同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形态。我认为, 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包括“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大类, 《走近京剧》综合实践活动理应属于“专业实践活动”。不过, 这里的专业是应该加上引号的, 是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性而言。专业性与实践性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有时候是相互融合和相辅相成。

京剧, 作为我国众多艺术剧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被称为“国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开展京剧活动, 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在这里, 借我宫开展的《走进京剧》实践活动来谈一谈对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看法。

首先, 要做好前期准备。在开展活动之前, 让学生进行京剧相关知识的了解, 通过相关材料的充分展示, 使学生逐渐地了解京剧, 认识京剧, 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进一步的“走进京剧”奠定必要的基础, 让学员初步了解认识京剧在我国戏剧领域中的“国粹”地位, 了解认识京剧“生、旦、净、丑”的四大角色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 着重就京剧这门艺术在唱腔、念白、 (武打) 动作和脸谱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京剧产生一种好奇感, 进而转化为一种浓厚的兴趣, 并且为下一环节进行的相关实践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其次, 有效开展活动。以《走进京剧》为例, 我们开设以下活动内容:

1.了解京剧起源。

知道中国京剧是世界上三大戏剧文化形式之一。中国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吸收了昆腔、京剧、秦腔等艺术, 直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 四大徽班 (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陆续进京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2.了解京剧流派及名角名段并学会欣赏。

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向家长请教等方式了解京剧的流派, 所谓流派就是指演员的表演有独特的、系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并且这种风格特点得到师承和传播。主要流派有:须生里的谭派 (谭鑫培) 、马派 (马连良) 、麒派 (周信芳) 、汪派 (汪桂芬) 等;小生里的程派 (程继先) 、姜派等;武生里的李派、俞派等;旦角里的梅派 (梅兰芳) 、程派 (程砚秋) 、荀派 (荀慧生) 、尚派 (尚小云) 等;花旦 (青衣) 里的张派 (张君秋) ;老旦里的龚派等;净角里的何派等;丑角里的王派等。特别是了解京剧四大名旦的代表剧, 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程砚秋的《四郎探母》以及后期的《锁麟囊》《女儿心》等;尚小云的《二进宫》《昭君出塞》;苟慧生的传统戏如《金玉奴》《花田错》等, 新剧《钗头凤》《荆钗记》, 等等。对于这些名段, 组织学员直接聆听, 让国粹更快地走入学生心灵。通过生动的视频画面, 给学生以直觉上的感受与刺激, 为接下来学生“分门别类”地走进京剧作必要的准备。

3.了解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 之所以称为“脸谱”, 是因为每个历史从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 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活动中组织学生收集京剧的各类脸谱, 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 了解每一种脸谱的画法都不同以及脸谱上的每一种颜色的含义不同, 激发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兴趣。

4.京剧脸谱制作。

让学员知道,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组织学员动手绘制脸谱, 可以有多种绘制形式, 如在模型上作画, 在普通纸张上作画, 用丙烯颜料在布上、衣服上作画、编织、刺绣等手法, 作品完成后, 将他们绘制的各类脸谱作品展示出来, 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5.学唱京剧。

学唱京剧对于学员们来说, 有很多的好处:其一, 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古典文学著作, 因为有许多京剧都是以《三国》《水浒》《杨家将》为体裁的。其二, 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因为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几百年传承下来, 必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其三, 可以培养淡定的心境。京剧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 可以让人安静地享受。其四, 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学员们在学会一些京剧曲目后, 少年宫可以提供一定的平台, 让他们充分地展示, 进一步让他们走进京剧。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 不必强求每个活动都呈现或获得最高层次的结果。可以首先只通过“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 让学生获得“经历”, 甚至获得感悟。为此, 我们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安排, 引导学生在听、看、赏、做、唱演等活动中充分地走进京剧, 把兴趣逐步转化为愿望, 愿望逐步为理想, 理想逐步转化为行动, 从而实现了学生由兴趣到特长的根本转化。这种转化需要较长时间和一些列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这就像中国古代“觉悟”二字形态所包含的意义——掰开才能“觉”, 有“心”才可“悟”。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篇2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用对称的方法来画京剧脸谱,并用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等表现京剧脸谱的特征。

2、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1、塑封好的脸谱十七个(人数的一半)。

2、脸谱形状的纸人手一份、勾线笔、蜡笔。橡皮筋、钉书机。

3、多媒体课件、歌曲磁带“我是一个中国人”

活动过程:

一、京剧欣赏

1、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京剧)它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中国)

2、京剧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戏剧,被称为我国的国粹,为什么称为国粹呢?

小结:京剧,以前是专门在皇帝生日的时候演出的,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表演京剧的人不但要有一副好的嗓子唱戏,而且还必须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如翻、滚、跌、打、滚、爬等等高难度的动作。大家都非常的喜欢看,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外国人也很喜欢我们的京剧,所以中国人都为此自豪。

二、脸谱课件欣赏:

过渡:京剧人物脸上化的妆也很特别,叫脸谱。这个是我们上次的手工“脸谱”,都是一模一样的,其实脸谱是各种各样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在京剧音乐中欣赏各种京剧脸谱。

1、你喜欢这些脸谱吗?为什么?(颜色、图案、)

2、京剧脸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代表什么样的人呢?(欣赏四种颜色的脸谱)

小结: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每个脸谱至少用了三种以上的颜色,色彩鲜艳、图案夸张,两边对称。红脸代表忠诚勇敢的人;黑脸代表正直、充满智慧;黄色表示凶狠、残暴;白色表示阴险狡猾的坏人。

三、游戏:找朋友

1、游戏:下面脸谱要和我们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出示半张的脸谱)请小朋友拿着半张脸谱去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变成一个完整的脸谱,贴在旁边的白纸上。

2、分享:请几对好朋友上前介绍,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找到的?

小结:京剧脸谱两边的颜色、图案、位置是一样的,所以京剧脸谱的两边是对称的。

四、联想创作

1、京剧脸谱真漂亮,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设计一个京剧脸谱呢?

2、怎样来设计京剧脸谱?谁有好办法?

经验提升:最容易的一个办法是在眼睛中间找到中心点――就是鼻子。然后再画其他图案就很容易。

3、师提示:

眼部和嘴角的表情用夸张的线条表示(请幼儿观察后再示范)。

在脸上可装饰上不同的花纹,涂色时先涂小的色块,最后刷上你喜欢的水彩颜色。

4、幼儿作画,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与众不同的脸谱。

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展示交流

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延伸活动:

幼儿戴上面具,听京剧《中国人》,大胆表演,感受做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反思: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班幼儿的绘画操作能力,通过让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充分感受京剧脸谱的丰富色彩,体验到各种色彩和夸张的造型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引领幼儿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我也将不断探索美术欣赏教学实践活动,在提升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使自己的欣赏水平不断的得到提升。

“走进京剧大观园”应邀加演 篇3

本次演出活动于7月21日举行至今,已演出15场,有两千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每场演出上座率达到五成以上,有的场次达到了8至9成。观看京剧文化服饰展,使观众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京剧服饰的魅力,有的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甚至还做起了笔记。观看后台演员化妆是大家感觉较为新鲜的活动之一,每场演出都会有几十位观众走到后台观看。演出间歇的知识问答,增强了观众与演出的互动性,寓教于乐,深受观众欢迎。每场正式演出前的“演出欣赏讲解”,更是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明白,进一步提高了欣赏京剧艺术的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周六、日下午的日场演出,提供免费勾画脸谱活动受到了小朋友的青睐,调皮的小猴、红脸的关公等脸谱形象,引得成年人也跃跃欲试,甚至有的观众在画好脸谱后不忍洗去,面带油彩看完整场演出。

走进京剧作文 篇4

老师让我们去查与京剧相关的资料,我到电脑上一看,原来和京剧相关的资料这么多!

原来,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篇5

一、京剧艺术走进小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虽然京剧自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完全脱离徽调而独立在戏坛上只有二百多年,但它形成的历史悠久,生活的土壤深厚。从京剧的形成、发展来看其特征:京剧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譬如,京剧的身段表演各式主要出于昆曲,京剧的服装是参考了唐、元、宋、明、清几个朝代的服饰而制定的;京剧的行当吸收了昆曲、汉调的分行等。从艺术角度来解释,京剧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由演员表演故事,集舞蹈、歌唱、说白、音乐、武术,甚至杂技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于一身,是土生土长的神州沃土的奇葩,是炎黄子孙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京剧不仅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国外影响也很大。当年,梅兰芳先生将京剧传入美国时,美国某大学曾把是否欣赏过中国京剧作为考察学生文化知识程度的标准之一,可见京剧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在沉醉于京剧艺术的辉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京剧艺术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危机,现代生活的冲击、听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及倾向、观众面的狭隘,尤其是孩子对京剧不感兴趣等,都直接影响到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如果京剧不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那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即使是国粹也同样会受到自下而上的威胁。许多音乐教育者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在新的课改课堂中引进京剧艺术的欣赏,其目的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为中国京剧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京剧艺术教学牵手信息技术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在选取本次活动的课题时,我一开始并没有选择“京剧”这一课题,主要考虑京剧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否太深刻。因为京剧欣赏教学的要求与一般民歌欣赏、器乐欣赏的目标差异不大,只是曲调不同,学生没有从欣赏京剧的角度欣赏;学生不了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基本的京剧知识,所以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京剧,无形中就远离了京剧,无法和老师形成共鸣;儿童的精力旺盛,喜欢活动而且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冗长的唱腔和难懂的唱词并理解其人物形象有一定难度。但是最后让我决定以“京剧”为课题,是我想尝试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用一种专业和游戏娱乐的混合式让京剧艺术走进低年级学生,让他们感受和体会我们祖国的国粹。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由于自己对京剧的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上网查阅资料,走访京剧、戏剧老师并欣赏京剧影音资料。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是艰苦并丰富多彩的,通过这段时间,我增长了很多知识并拓宽了思维和视野,最重要的是让我真实和深刻地体会到做一位音乐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需要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和高度的艺术修养。正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充分准备,使我对这节课充满了自信。但是上课需要的是互动,光老师讲京剧不能达到上课的要求和效果。因此在课前我除了请学生先自己查找一些关于京剧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初步的了解和铺垫外,我还借助了信息技术手段,力求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让京剧走进音乐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通过信息技术,让京剧艺术根植音乐课堂

有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还有一项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提高。多媒体技术正是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技术及多维动画技术于一体的多源信息载体,因而对于音乐教学的适应性非常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声与画在课堂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教学空间,其对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等都可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我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单纯地用语言和板书的形式来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京剧这一艺术形式根本无法让小学生接受。相反,我借助了信息技术这一载体,通过声、画、音、动的结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京剧,知道了京剧的一些基础知识,更紧密结合“做”、“打”两种行当并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予以呈现,因此,整节课给学生的感受是好玩、有趣、生动、灵活。因为我不仅让学生感受了京剧,体验了京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这一载体让学生走进了京剧。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立梅教授对于这节课作了详尽的点评。除了高度的肯定以外,也对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说,这节课内容很丰富,但是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应该再往深度挖一挖,从点上下工夫。对此我深表感谢,这是我本次活动的又一大收获。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核电中国梦下一篇:船舶安全检查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