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研究(共12篇)
京剧艺术研究 篇1
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京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京剧艺术中,主要有“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而花脸就是所谓的“净”,并且在京剧的表演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花脸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点,为了使其在以后的表演中更加精彩,就需要对其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京剧花脸的主要艺术特点
在京剧的行当中,花脸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铜锤花脸,一种是架子花脸。下面就京剧花脸的主要艺术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是非常明显的类型化特点。在传统京剧的人物塑造中,花脸的类型化特点比其他几个行当都更为突出。在通常情况下,一些性格与外貌特征格外突出的男性角色,一般都是由花脸进行塑造的,例如孟良、张飞、李逵等。对于这类花脸扮相的人物,只需通过直观的观察就能够大致了解其性格特征。在京剧表演中,绝大多数花脸人物在语言、外貌上都具有明显的特点。例如,身高八尺的张飞、程咬金,黑熊一般一身粗肉的李逵等,这些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都能够通过花脸表现出来。花脸人物在服饰装扮上也有一定的特色,服装主要的颜色为深色或黑色,其兵器也多为重型武器,通过花脸的扮演能够带给观众勇猛、威武的感觉。
其次就是不同类型的花脸具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在花脸的表演中,以念唱为主的是铜锤花脸,而以做打和念白为主的则是架子花脸。架子花脸的戏份比铜锤花脸的要多很多,并且对演员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架子花脸在表演过程中不仅更加着力,而且还具有很多的舞蹈动作,这也是花脸比较独特的表演艺术之一。
再次就是花脸具有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鲜明艺术特点。人们非常喜爱花脸的表演,这不仅是因为花脸具有非常生动形象的表演,还因为花脸人物所具备的性格特点与实际生活中的劳动人民相接近。真诚、勇敢、坚韧等艺术特点是绝大部分花脸人物形象所具备的,并且在舞台表演过程中,花脸还能够将天真、诙谐的品格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花脸贴近现实生活,所以才能够在舞台表演中深受人们的喜爱。
最后,高度的相似性也是花脸人物的性格所特有的。花脸人物在舞台上表演时,他们的兴趣爱好、语言以及行为等都非常地相似,这主要是由花脸人物高度相似的性格所决定的。粗豪是花脸人物的普遍性格,这就导致花脸人物的语言多为俗语,甚至有粗话。例如,“燕人张翼德”是张飞的自我称呼,“爷”是孟良等人的自我称呼,这种语言将他们的形象充分而完美地体现了出来。除此之外,花脸人物容易被他人激怒,这就使得怒戏成为了体现花脸演员水平的重要一点。花脸人物的性格相似也使得他们在舞台的表演中更加真实,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二、花脸人物形象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相比于京剧中的其他几个行当的人物形象,花脸的人物形象更加容易被观众所理解与接受,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大多数的花脸人物都出身草莽,贫民色彩比其他的人物形象更加浓厚。京剧艺术自从诞生以来,最为广泛与忠实的观众就是人民群众,并且许多的劳动群众文化知识比较薄弱,出身贫寒,所以当群众看到花脸人物形象的表演时,容易被他们的性格所感染,进而在内心深处接受花脸的形象,并将其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因此,这就使得花脸人物形象比其他的人物形象更加容易被接受。第二点是花脸人物具有反抗精神,使得人民群众的精神能够有所寄托。在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受到的剥削与压迫最大,这就使得他们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并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由于现实的制约,使得他们无所发泄。而在舞台上,花脸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同恶势力对抗,大快人心,使得人民群众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第三点是花脸人物具有很强的忠义观念,这与人民群众的道德观相符。花脸人物一般都为人仗义、忠肝义胆,这些精神品质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京剧是我国非常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而花脸则在京剧的五个行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花脸在表演中具备非常独特的艺术特点,有着非常明显的类型化特点,不同类型的花脸具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并具有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鲜明艺术特点以及高度的相似性,这些艺术特点使得花脸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也使得花脸人物形象相比于其他的行当更加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扬京剧艺术,就需要加强对花脸艺术特点的研究。
摘要:京剧当中的花脸行当在艺术人物的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扬京剧艺术,本文从花脸的主要类型、表演方式等方面,对花脸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京剧,花脸,艺术特点
京剧艺术研究 篇2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中心小学
黄桂林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长长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像补充„„然而,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
一、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可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范例随处可见。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片断: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下面是评改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看起来,于老师是“突然想到”,而实际这是他的精心安排。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学生就能真正懂得课文中的每一件事情、事情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于“旧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之中。因此,“饱经风霜”是这一特定背景的反映,引导学生借具体情境反映“饱经风霜”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这样引导,“饱经风霜”给予学生的决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眼前浮现;一旦遇到类似形象,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脑中出现。这样,“饱经风霜”的词义和语像就变成了他们的活的库存。
二、补充对应的形象画面。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功:阅读《再见了,亲人》,他首先交代任务,引发兴趣: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境(板书:话别人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其次是学习课文,明确方法。在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于老师及时以“与大娘分别”为例,引导理清说话的层次和层次间的关系,并分别得出方法,自我叙述,进行细心指导。再则是及时评析,强化效果。在学生写作后,于老师及时引导评讲,引导朗读,抒发感情。一学生以“小金花”的身份是这样叙述的:(读)“志愿军叔叔,我不是不刚强,我是舍不得让你们走啊!我妈妈牺牲以后,是你们为我报了仇。王叔叔就像爸爸一样关心我。我更忘不了罗盛教叔叔,他为了救我们的小伙伴崔莹,献出年轻的生命。叔叔,我长大了一定到中国去看望你们,一定为你们唱《捣米谣》。叔叔们,再见!”这样通过课文对应画面的想像描述,学生不仅把握了“告别话语”的写作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例经常可见,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如:《新型玻璃》教学中,于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我大大地希望能为你效劳。”(师插话:“‘大大地希望’改成‘衷心地希望’。”如果你家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所以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大大地为你效劳。”从学生的习作可见,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四、拓展课文的情境空间。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教学中,于老师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进行情境的拓宽,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请看《倔强的小红军》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陈赓打自己一个嘴巴之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请你们展开想像,写下来好吗?能写多少写多少。
(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陈赓把小红军抱下来,一边流泪一边说:‘小兄弟,我对不起你呀!师插话:“这句话应加上‘拍干粮袋’几个字,改成我怎么没有注意你拍干粮袋的动作呀!”)说完,他把小红军用草盖起来,向他行了一个军礼。”师插话:“在‘军礼’前加上‘庄严’就更好了。”)
师:写得真好!陈赓一定这样想,也会这样做。——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陈赓使劲地摇着小红军,哭着说:‘小兄弟,你醒醒,你醒醒!’可是小红军闭上了眼睛。陈赓把小红军放在马背上,脱下军装,盖在他的身上,说:‘小兄弟,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把你的事迹写下来。我们会永远记着你!’说完,扶着小红军一步一步向前走。这时,太阳落山了,天空出现了一片霞光
不难看出,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五、迁移课文的写作知识。引导运用课文写作知识进行练笔,这是阅读教学中作文训练的重要方法。但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类似的训练决不是简单的迁移,更不是简单的移植。他善于把握读与写的结合点,把读与写的训练融合于一体。请看《月光曲》的教学片断:
师: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请你们看,能不能加以补充。
(发短文,内容如下。)荷 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竟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研。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学生认真读,认真修改,老师巡视。)
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谁来读一读?于老师请了三个同学读修改过的短文,一篇比一篇精彩。下面是第三篇,现实录于下。)荷 花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塘边观赏荷花。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花儿从荷叶的逢隙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
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了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该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京剧艺术研究 篇3
构成艺术
构成一词有构造、重构、组合的意思,而构成艺术则是将事物按照美学的发展规律进行排列、搭配,从而产生出新的艺术之美。它的提出起初来自于俄国的艺术运动,后来融入到包豪斯的基础教育之中,并广泛的应用到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格罗培斯曾说过:“应该将艺术与技术统一起来,艺术与科学统一起来,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训遵循客观的自然法则。”在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中,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与构成艺术中实用与审美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事物分解成不同元素再重新组合,就像平面设计中点、线、面的排列和相互转换成艺术品一样神奇。但构成艺术并没有止步于此,构成艺术在审美情趣与实用价值方面都能为室内设计提供良好的角度与见解。
室内艺术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1.视觉感官冲击
视觉感官能如实的反映当我们观看到一件事物时最直观的感受和想法,并形成轻易无法改变的初步认识,第一映像往往是很重要的。而当这一定理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时,则需要我们及早能探析出人的审美点及实用性,从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变,便于创造出“美又优”生存环境。由构成艺术中的按照要点来剖析事物的处理方法,室内设计中视觉感官的反馈则可以分成几个小的板块来拼装。色彩、材质、肌理等,它们是除了建筑格局以外带给人印象较深的部分,对人的视觉认识有较大的影响。以色彩的搭配而言,可以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来统一形成室内的环境气氛。计划好主题色与部分区域色之间的大小及形状的差别,分清同色、对比色、邻近色之间的艺术对比,从室内设计的类型来设计相对应的室内环境,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色彩的设计也要随之功能而变化,室内空间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度来营造气氛。如家庭式生活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会采用比较柔和的颜色搭配,体现家庭的温馨舒适之感,而商场、电影院一类的娱乐场所,则会选择视觉对比较明显的颜色。除颜色外,对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也会对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设计师根据实际需求来合理安排了。色彩和形式服从功能,充分考虑功能的需求,室内设计的色彩主要满足功能和精神的要求,目的在于使人们感觉到舒适。充分发挥室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与对比、统一与变化、主体和背景的
关系。
2.平面构图
室内设计中平面构图是完成室内环境布局最基础的部分,将点、线、面的正确排列方式勾画出来,形成室内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线为例,直线表达静感,曲线表达动感,曲折线给人不安定之感,而在室内布局的线条中,多以直线为主的空间,则给人一种安静、简洁的感觉,若是有几条曲线贯穿其中,那么整个室内的风格则可能更偏向于灵活、自然。带给人的感受可谓是大不相同,这些在平面构图中都能清楚的看到。我们将点、线、面进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美。对称美体现出室内环境的大气、稳重之感,对比与冲突来彰显个性及加深空间的层次感,对部分局域的过分强调来达到其某种艺术效果等,都是在室内设计布局中要熟练掌握和反复组合的。一个好的室内设计离不开一个好的构图,构图就是构成形式的不断体现的过程,它是通过平面构成的基本构图法则来体现三维的空间形式。和谐与对称形式,如在室内设计中中式风格的设计完全能阐述对称形式美法则,中式客厅的布置,完全对称,能使视觉效果稳定,产生庄重、沉寂的审美体验;节奏与韵律形式,如一个客厅,哪里考虑沙发、哪里考虑电视柜、哪里考虑隔断,都讲究节奏与韵律,让这个空间感觉到美的形式和布局;统一与对立形式,在我国古代装饰艺术中清代家具设计都是采用这一法则。
结语
室内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它的要求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不断的攀升,但其主要的目的还是没有变化,及创造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符合人们生活实际情况的环境空间。这与构成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是对物质与精神的高标准。构成主义让室内设计在这一理念中保持清醒的认识,科学合理的分析空间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性,突显“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数码艺术与绘画艺术比较研究 篇4
前言
数码艺术是一个新出现的艺术门类, 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绘画艺术。本文中我将首先从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谈起, 总结它们之不同点和相同点, 从而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我将谈到它们在艺术传播中的差异;最后探讨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可以相互借鉴。
一、什么是数码艺术
当社会出现新的事物时, 艺术总是能够最先体现出来。当电脑和各种科技产品成为我们生活必备工具的时候, 艺术家们开始用电脑和数码产品取代纸和笔, 数码艺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一方面数码艺术对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冲击, 但另一方面数码艺术又展现了一个新的虚拟的世界, 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形式是洞穴壁画, 绘画、雕塑、建筑一直是艺术的三大基本样式, 之后又有了装饰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形式。电脑虽然出现了很长时间, 但数码艺术成为一个独立艺术样式的时间并不长。数码艺术对艺术家的要求很高, 要求他必须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师, 要有数码思维和熟练掌握数码语言的能力。现在, 数码艺术已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游戏、建筑、服装、工业设计等领域。
二、什么是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是画家在二维的平面上描绘对象, 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表现一定主题的一门传统艺术。它又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众多形式, 作画工具和表现技法也各不相同。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盆上便有了早期的绘画, 其中有大量精美的图案。到了先秦时期, 绘画艺术主要以肖像画为主, 为贵族日常享乐生活服务的工艺性绘画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秦汉时期的绘画成就主要表现在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汉代帛画等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的绘画艺术, 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专业画家出现了, 绘画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很有影响力的画家出现了,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在画史上均有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 尤其是人物画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出现了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捣练图》等一批杰出作品, 对后世影响巨大。五代时期的画家注重深入自然, 创作出了真实生动的表现北方景色和江南秀丽风光的作品, 北方的荆浩、南方的董源和巨然,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宋代的绘画与社会各阶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各阶层对绘画有着不同的需求, 这一时期的世俗画和宫廷画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绘画的题材更加广泛, 风格更加多样, 作品画面生动、画风严谨, 技巧上有了很多的创新。明清两朝画家众多, 画派兴起, 画法创新超过了宋、元时期, 出现了重要的“扬州八怪”等绘画群体, 对之后的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了近现代, 大量的西洋画传入中国, 中国画在受到重大冲击的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大量的先进理念, 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出现了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等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画家。他们学贯中西, 为中国绘画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之不同
数码艺术扩大了绘画艺术的欣赏群体, 使绘画艺术开始了大众化进程。以往的绘画艺术爱好者都要进入博物馆、画廊或者通过欣赏画册才能接触到作品, 欣赏渠道狭窄, 欣赏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绘画艺术很难真正进入到大众中去, 只是一部分人的艺术。数码艺术不像绘画艺术那样需要创作者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而只要创作者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和艺术素养, 加之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进行创作。数码艺术的创作不受光线、环境、绘画工具等因素的制约, 使创作更方便, 为扩大绘画创作群体、普及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媒介通过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实践创作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使观众精神得到洗礼, 灵魂得到净化, 只有具备较强的艺术特色和真情实感, 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的作品才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艺术作品要想广泛流传除了要具备高品质以外, 其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传播的形式和手段一定要和艺术作品自身的特质、风格相匹配, 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才能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艺术传播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影响力的大小和获得受众认可范围的大小。一些作品虽然有独特的魅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但就是因为传播的力度不够, 而不被大众所熟知。相反, 一些普通的作品由于广泛的宣传和正确的传播途径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见, 艺术传播对艺术品的广泛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数码艺术就有了广泛传播性。它是在艺术与科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互融合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门独立学科, 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传播性, 这是数码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造成了大众对艺术作品感知方式的改变。当今世界, 全球一体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 这个多元化开放的时代, 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是以前没有想到的, 而艺术作品通过网络得到广泛传播会很大地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数码艺术虽然不像绘画艺术那样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但它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能让观众时刻接受艺术教育和艺术熏陶, 这也使得绘画艺术在传播中处在被动位置的局面被打破。观众甚至可以和艺术创作者相互交流, 探讨作品内容形式, 而在以前交流只有在研讨会上才能进行, 这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艺术作品的网络传播是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有效传播途径, 把好的艺术作品进行推广。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抵制网络传播中低俗文化的影响。如今, 视频影像技术也与艺术结合起来了, 创造出了新的数码艺术,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件成功的视频投影数码艺术作品。视频投影与建筑结合起来, 又诞生了美轮美奂的3D建筑投影艺术。这些都是艺术与科技交汇而产生的新兴艺术形式。数码艺术多采用电脑等科技产品来进行创作, 能反复修改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绘画艺术多采用笔墨, 在画纸、画布上进行创作, 需要一定的功底, 而且不易修改, 这就没有数码艺术创作起来方便了。绘画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样式, 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而数码艺术则缺乏生动的语言形式, 有一定的机械感。与绘画艺术相比, 数码艺术有很强的时代性。网络文化的普及虽然使艺术家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但同时也容易使人们产生了惰性, 不愿意深入生活、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取得第一手资料, 珍贵的现场感受的缺失, 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会缺乏真情实感。这就要求艺术家们要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探索精神, 去感受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生活, 创作出生动感人、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来。数码艺术往往不重视绘画艺术中的技法, 博大精深的绘画技法在其中得不到体现。数码艺术往往只注重形式, 而且数码艺术家的造型基本功和美术素养普遍都不如绘画艺术家, 这就出现了一批平庸的数码艺术作品。同时, 数码艺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 大大降低了其作品的艺术性。总之, 数码艺术、绘画艺术各有优劣, 二者如果能相互取长补短, 那将会使艺术作品的品质有很大提升。
四、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可以相互借鉴
在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数码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数码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在博物馆、大型展览中, 一些艺术收藏家也开始关注数码艺术, 数码艺术以新颖、时尚和独特的魅力对绘画艺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在传统艺术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观众而言, 它显得怪异和难以理解, 而对于追求时尚、便捷的青少年来讲, 它却越来越受欢迎。学习绘画艺术要经过长期艰苦的专业训练, 要花费大量金钱时间, 而有了电脑以后, 艺术家们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进行创作。数码艺术的不足在于缺少艺术内涵, 其艺术表现中存在着视觉表现力弱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而绘画艺术则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之上, 蕴含众多地域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 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多样的笔墨技法更易使欣赏者产生共鸣。数码艺术是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美学情感上缺乏文化基础, 但它却为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 扩展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绘画艺术家要了解数字化基本原理并要熟练掌握数字创作技巧才能进行数码艺术创作。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表现方式在碰撞中的融合, 也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李政道教授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硬币的两面。”科学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现代的绘画艺术借鉴了数码艺术的诸多优点, 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未来的绘画艺术会更多地表现自由和趣味性, 体现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绘画作品大量地出现在公共场所、高级宾馆酒店以及娱乐场所中, 势必将使绘画艺术为大批观众认知、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尽完美, 绘画艺术与数码艺术将不断融合, 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数码艺术将吸收绘画艺术文化底蕴深厚和表现技法丰富等特点, 绘画艺术也将吸收数码艺术创作方式便捷、传播方式多样和画面效果绚丽等特点。更多的绘画艺术家应积极地投身数码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 为其艺术性、民族性、原创性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这些绘画艺术家深厚的民族情怀、全新的艺术理念必将会为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五、结语
我们深信数码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必将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繁荣, 必将为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巨大动力, 同时也会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徐亚非.传统绘画的数码表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蔡恭亦.数码绘画艺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4]汤筠冰.论我国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形态及发展现状[J].新闻传播, 2011 (05)
声乐艺术研究论文 篇5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表现对于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应当重视对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的研究,不断地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情感;声乐艺术;表现
在声乐艺术的表现方面,虽然表演技巧和动作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情感因素。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乐艺术也是情感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传递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了情感,就会使演唱的过程做作,缺少人情味。
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重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赋予声乐艺术应有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对于歌唱者的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动观众,打动人心,如果在歌唱的过程中没有情感上的张力,那么也就难以真正地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情感贯穿到了歌唱的全过程,它对歌唱具有发动、引导以及维持的作用。
情感的存在要求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要求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情感对于歌唱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它要求歌唱者能够主动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满足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因此声音中的情感成为了声乐艺术中比较独特的特点。
试想当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投入丝毫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如同行尸走路一样,那么给观众的感觉是味同嚼蜡,没有艺术上的美感,也体现不出声乐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情感和语言是其中重要的要素,在现实中经常发现,同样的歌曲不同的演唱者表达的效果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歌曲演唱者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演唱者能够很好地打动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当歌曲中少了情感的因素之后,声音就变得苍白无力,歌唱艺术也就失去了灵魂。
情感对于歌唱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情感的表达。
二、增强情感表达的途径分析
(一)恰当地应用联想
联想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联想。
对于表演者来说,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歌曲的内在涵义,能够了解到歌曲的形象和意境。
通过引入联想,能够使演唱者从情感出发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使演唱者在情感的`准备上能够不断地贴近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音乐作品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浓缩,音乐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甚至复杂的情感。
通过联想能够帮助歌唱者了解到音乐作品的背景,能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
在联想的帮助下,能够使演唱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歌曲的意境和氛围中,从而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例如在演唱民歌《茉莉花》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使歌唱者进入到茉莉花的氛围中,似乎真的花朵就在眼前晃动。
通过这样的联想活动,能够使演唱者和观众都受到感染和感动,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情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
(二)合理地调节演唱中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声乐作品都包含了情感,都需要进行情感的调节和控制。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情感,但是当这种情感不符合歌曲作品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时,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节,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情感能够相互匹配,最终融合在一起。
歌曲中的情感能够给观众带来喜悦,也可能会让观众感受到痛苦。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诠释常常会受到演唱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声乐作品难以得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情感融入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过多、过分的情感都无益于歌曲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唱者按照作品本身的情感需要来调节个人的情感。
同时在听一首音乐作品中情感变化可能比较快而且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比较高超的情感调节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音乐作品的需要。
(三)正确地控制演唱的力度
演唱的力度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同的力度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一些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力度的控制,或者在力度控制方面能力不足,导致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表达混乱,失去了声乐艺术本身应当具有的魅力和乐趣。
力度表现出了音响强弱的程度,力度也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当力度越强时,往往情感也显得越急迫、雄壮;但是当力度比较弱时,往往情感的表达时比较委婉。
力度常常与速度等结合在声乐艺术中使用,往往能够表达出歌曲的情绪,能够给听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通过恰当地应用力度,能够表达出声乐艺术独特的韵味,表达出独特的情感效果。
三、结语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情感占据了重要的分量,情感对于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将声音和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声乐艺术充满了动感,使声乐艺术有了灵魂。
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当从力度等方面着手,掌握情感表达的规律,最终表达出歌曲本身的味道,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宪旭.浅谈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
艺术通感之研究 篇6
【关键词】通感 艺术通感 价值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对艺术作品生发出的美感,一般不是逻辑的认知,更多的是意会、神遇和妙悟,因此通感的发挥非常普遍。“通感”一词出自钱钟书先生于1962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通感》一文,钱先生在原文中将“通感”定位在诗文写作方面。
一、我所认识的“通感”
说到“通感”的本质含义,首先应该明确“通”和“感”的原始含义。《周易》⑥解“通”是“往来不穷谓之通”,说“感”是“成,感也。柔上而到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说文》则释“通”为“达也”,释“感”为“动人心也”。综合两书对“通”和“感”的解释,可知“通”的原义是指“往来无穷、通达”之意,而“感”的原义重在心的“感应、感动”方面。
在文学方面,不但大量文学作品中涌现出精彩的具备钱钟书先生之通感标准的诗文,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还生动地论述了在心动之感的“通变”基础上,历代文风的继承与变革关系: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称自己“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将自己的“心动之感”和“通变”能力结合起来,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在哲学方面,古代思想家们在哲学思考中也将“通”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还是道家“通天下一气”的命题,又或者是佛家“诸根互用”的经文,都显现出“通”和“感”的互动和融合;在传统艺术方面,书法、国画、雕塑、音乐、舞蹈无不在技法上追求“心手合一”,在审美中追求“气韵贯通”,在创作中追求“触类旁通”,利用“通”和“感”的互动和融合产生出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丰富的、灵动的、自由的、变化的美。
大量史实表明,虽然“通感”之辞直到20世纪才出现,但“通”和“感”的原义在汉代之前就在互动之中融为一体:“通感”是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之中,将“通达”和“感应”融化之后形成的一种观念、方法和能力,“通感”在早期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通感”观念不只在社会科学领域举足轻重,在自然科学领域也颇受科学家们重视。不仅数、理、化、生等理工科之间需要融会贯通,而且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也表明了“通感”的重要,例如亚里士多德从水溢出浴盆的现象创立了浮力定理,有机化学家凯库勒在朦胧睡意中观六条大蛇首尾相逐而感悟出苯分子的环形结构,而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耗散结构等等理论,更突出地表明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主体性意义,而这种主体性生发的基石之一,正是“通感”的观念、方法和能力。
在通达感应的“通感”观念影响之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似乎更开放、更活跃,而通感的方法在学科内部研讨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中也发挥出巨大作用。通感既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又具有非逻辑性和创造性特征,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本质。
从认识论层面上看,通感不是按步骤、有秩序的逻辑认识形式,它似乎在隐约和瞬间中就能把握事物本质,这种认识还包括直觉、灵感和顿悟等其他形式,它们的思维行程无规则而且非线性,具有不确定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从意识论层面上讲,通感源于直观而混沌的主客未分的原始意识,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和进化,在融会了人的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后,在交感和比类的基础上萌生出的新型的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非逻辑性和创造性特征。由于通感的这些非理性特质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视野,因此具备“通感”的能力也就显得极为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局限在通感的观念和方法之下,可能忽视或弱化逻辑的归纳和推演,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认识对象:如果片面依赖和夸大通感的作用,脱离了理性的指引,势必陷入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潭,也就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对象。所以,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自觉统一理性和非理性,才能避免滥用通感去牵强附会。
二、艺术活动中的通感
通感虽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不同性质学科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自然科学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通感是基于理性的有益补充,而在文艺领域,由于重视感受而非逻辑,追求表现而非再现,因此“通感”的非理性价值和意义获得更大的凸显。
面對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人们在审美之时,书法主张“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绘画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雕塑将写实成分、神秘气息、浪漫色彩融为一体,音乐崇尚“凡音者,生人心也”,舞蹈将表演之实化为超越时空的表达之虚,文学作品中涌现出大量精彩的具备钱钟书先生之通感标准的诗词文赋。简而言之,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门类都强调利用通感抒发情怀和写神畅意,通感本身所具有的非逻辑性特征和创造性特征在艺术世界焕发出灿烂的光芒。以音乐艺术为例。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大师,他的许多音乐都与画有关,且都形象鲜明。比如《雨中花园》、《格拉纳德之夜》、《月光》。他的创作《意象集》的第一首《水中倒影》是用色彩性和声,即德彪西所谓的“和声化学现象”来描写水上回光的作品。在这里,许多画面都清晰可见,但德彪西所要描写的树叶从树上缓缓飘落的一幕听起来却并不形象在这里,演奏者的右手扮演的是“树叶”,而左手扮演的是“树叶的影子”,随着叶子的飘落,它距离影子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落入水中之后又微微弹起。还有《帕格尼尼》,这首作品不仅用听觉联系视觉,而且还用听觉联系听觉,是用声音描绘声音的例子,使人置身于美妙的旋律美之中。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同异性研究 篇7
一、音乐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相同性
1、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都属于艺术与商业的结合。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艺术产业化的趋势已经越发明显。无论是音乐还是影视, 具有了产业化的规模效益, 将艺术与商业结合起来, 才能够在当今社会有更好的发展。比如音乐艺术, 它是表演的艺术, 当然在表演期间音乐艺术同样是表达艺术家或者艺术创作者的一些内心的思想情感和内容, 需要表演者表现出来。但在如今的年代如果音乐艺术作为没有商业性质的艺术又有多少人去听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愿意去网上下载流行歌曲来视听, 则有的人更愿意去现场看艺人的现场演唱, 艺人的现场演唱正是艺术的表演, 如LADY GAGA演唱会很多的造型怪异, 和舞台的设计都非常个性时尚, 通过表演来传达歌曲中的一些情感思想。也更容易使观众达到共鸣、更容易去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影视艺术也不乏与商业结合, 现在的影视作品无处不彰显着商业性。如张艺谋最早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色彩运用等等从艺术角度分析却是很棒, 但如果现在再让张艺谋去拍以前的作品可能他首先会考虑的是商业性, 能否符合观众的胃口。现在的作品如《金陵十三钗》《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场景布置等等无不彰显商业性。所以商业利润是促使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2、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卢, 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尽管音乐的形式千变万化, 抽象复杂, 但他始终源于现实生活并息息相关。艺术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 首先要有感于外物, 产生情感, 然后将其符号化。同时, 音乐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狭义的来讲比如:我们每天听的歌曲, 歌曲也是艺术家通过对符号有序有想法的排列最后得到的一首完整的歌曲。有时候一个歌曲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有时候一首歌曲会让我们忘记或者回想起很多美好的回忆, 这里因为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的情感之间貌似存在着相似性, 最常见的是很多人听完原唱后都会情不自禁的去模仿原唱来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把握。影视艺术的创作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 抒发了创作者的感情。作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工作者, 必须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从欣赏者的角度, 影视作品同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 我们更加容易看到影视作品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看完一部影片后会对影片中的男 (女) 主角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常常会幻想去英雄救美或者想成为xx主角那样的武林盟主等等。或者是看完某部影片后懂得了待人之道, 从此在生活中能够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这些都是慢慢的在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 当然影响有好有坏。所以我们的生活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3、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都是与技术的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影视艺术, 都在传播过程中有了更宽泛的渠道和更广泛的受众。传播角度来看, 音乐的传播媒介由原来的唱片、磁带、光盘转化为现在的电子数码格式TF卡。电影的传播也从原来的胶片电影转变为现在的数字电影, 而我们观看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 原来只能在电影院看到的电影, 如今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更好地欣赏。在音乐艺术里面可以根据高低、长短、强弱、和不同符号的音来组成音乐, 这里就需要技术的支持, 最常见的就是很多歌曲能够朗朗上口, 或者听起来很感人、让人心情愉悦等等都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支撑, 如果没有技术单是音的组合可能不会达到艺术家或者创作艺术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影视艺术则更加需要技术的支持, 没有技术支持的影片我想将会是很无聊或者很不能打动受众乃至体现不了艺术家所想表达的主题内容。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地位很重要。每个镜头应该如何组接、是倒叙还是补叙等等都需要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加上技 术的支持来完成。这样更容易感染受众, 让他们的思维和创作者事先安排好的情景完美融合,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差异性
1、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创作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虽然都是来表现艺术家或者创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 但音乐艺术史通过“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 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通过音的高低、长短、的链接来表达。通过把不同的音组合到一起来表达思想感情。音乐艺术可以把连续的相同几个音连接在一起。如通俗歌曲中很多音符前四拍的都是相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还有休止符可以休止, 这些都是音符来连接。但是影视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通过镜头的组接来表达导演或创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影视作品可以分段来表达, 每段表达都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也可以交叉进行 (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 , 都是通过镜头来表达的内容。最后把镜头按照艺术家所想表达的涵义来重新组接镜头, 最终完成影片的拍摄。
2、传播媒介不同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传播媒介不同, 音乐艺术大多属于听觉艺术, 是靠观众的耳朵来听音乐, 从中感受创作者的意图。音乐艺术的传播媒介可能是话筒或者电台这类媒介来传播, 则不是通过电视台 (音乐表演艺术除外) 、报纸、海报等等方式传播, 因为从报纸。媒体等看不到音乐艺术所想表达的涵义。而影视艺术则是融合视听的综合艺术。通过电视台、网络视频、电影院等等这些传播媒介来表达影片中所想表达的涵义。传播媒介也是音乐艺术和影视艺术的不同点。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 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传播媒介来看, 都具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 两者同样有密切的联系, 他们都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同时也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 两者在发展的道路上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依存, 随着音乐电影和电影音乐的出现, 两者也进行了更为深入地融合。因此, 准确地把握音乐与影视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恩寰, 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京剧艺术研究 篇8
一、早期:多重内涵
早期《艺术概论》关于“艺术本质”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
其一, 艺术是“美的感情的发现”:2 0世纪早期黑田鹏信《艺术概论》将艺术本质概括为“艺术为美的感情的发现, 其发现须带客观性, 为假象的;为无关心的;又须带个性, 含独创分子, 表现时代精神及国民性。”1形成黑田氏独特的艺术本质观。国人俞寄凡《艺术概论》在很多方面沿袭了黑田氏的思想, 同时又以自己的独特的研究视角提出了理解艺术本质的建议, 指出“艺术之神秘性。亦可说就是艺术之本质。”2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实在欲理解艺术之本质问题, 不必拘于理智之思辨与哲学之烦琐, 只需置身于鉴赏者的地位, 把所有的经验忠实的归纳, 而以自己之思考, 与以一种组织。……我人可利用此心境, 把古代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原始人的艺术、文明人的艺术、本国的艺术、用平等亲爱的精神, 依整理标本的方法, 从事研究, 则自能由易及难, 由简及繁的理解艺术之本质。”3此建议丰富和发展了艺术本质研究理论。
其二, 艺术是“阶级思想+艺术辞句”:2 0世纪2 0—4 0年代末, 来自现实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左翼文学艺术运动的兴起, 文学艺术界兴起了“革命文学”的浪潮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艺术与革命”紧密联系, 艺术是阶级斗争和阶级解放之利器被文学艺术界广泛认同。《新兴的艺术概论》作为新潮流代表被译介到中国, 其中青野季吉专门探讨了“普罗列塔利亚艺术是什么”, 答案是“它不是别的阶级底艺术, 它是普罗列塔利亚阶级底艺术。”4并强调普罗列塔利亚艺术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 普罗列塔利亚阶级底思想, ——就是普罗列塔利亚意特沃罗几, 非作为它的艺术底内容不可”。“第二, 这个普罗列塔利亚意特沃罗几, 必然不是以论理底辞句与理智底词句说出, 而是以艺术地辞句说出的……就是说具体的生动的感觉与感情底辞句。”5由此普罗列塔利亚艺术的本质即是“阶级思想+艺术辞句”, 这种艺术本质观对于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影响相当深远, 直到7 0年代末期, 阶级性一直是作为艺术的核心问题来对待。
其三, 艺术是“现实的社会生产形态”:国人萨空了的《科学的艺术概论》探讨艺术本质是通过比较列夫·托尔斯泰和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定义, 认为“由托氏的观点出发, 会得到决定艺术价值的是‘宗教意识’的意见;由蒲氏的观点出发, 则会得到决定艺术价值……是现实的社会生产形态。”6最后作者建议沿着普氏的观点, 即“艺术是现实的社会生产形态”作为艺术的本质, 来建设中国的艺术理论。
2 0世纪早期, 中国艺术理论及其观念深受到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指导和影响, 并在“全面学习苏联”的社会大潮之下引进了普罗汉诺夫的《艺术论》, 普氏关于艺术的定义是对托氏“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 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7这一艺术定义的修正和补充。普氏将其修正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 也表现人们的思想, 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 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此。”8普氏关于艺术的定义对于我国艺术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直到世纪末一直占主导地位。
此外, 毛泽东《讲话》作为我国特定历史阶段文艺的指导性方针、政策, 其发挥的作用是深刻的。关于艺术本质”明确定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 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9“文艺作品中反映除了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更强烈, 更有集中性, 更典型, 更理想, 因此就更带普遍性。”10这是对艺术本质新的诠释, 是结合2 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在特殊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 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集中概括。
2 0世纪早期《艺术概论》艺术本质观之所以有多重内涵, 主要缘于“一个现实”和“两个影响”。“一个现实”即当时特殊的社会现实, 迫切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引领中国迈入现代社会;两种影响即是在“西风东渐”的大潮下, 两种“先进”艺术理论及其观念流入中国, 一是西方现代有影响的艺术观念;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之上的艺术观念, 而且后者的影响更为强烈, 好似为2 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注入的“兴奋剂”, 树立的“航向标”。关于艺术本质研究在2 0世纪早期尽管处于探索阶段, 但却为此后艺术本质研究提供了素材。
二、中期:单一片面
2 0世纪中期, 由于特殊历史状况, 艺术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艺术本质观此时趋于单一、片面。这时期苏联学者涅陀希文《艺术概论》被视为《艺术概论》的金科玉律, 颇具影响, 该书将艺术的本质为定义为“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反映”1 1。然而, 关于艺术本质的研究, 不仅只是艺术反映现实的问题, 艺术还有许多其它的特质, 诸如:审美本质、娱乐本质等, 但此时都没有被关注。艺术本质研究没能沿袭早期多重内涵进一步发展, 而是陷于停滞、断裂的困境中。
三、新时期:丰富多元
新时期《艺术概论》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以下三种表述:
其一,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新时期《艺术概论》确立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中心的艺术本质观, 且“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是其主要的特征。这是8 0年代初期艺术本质研究的主要倾向。1 9 8 0版《艺术概论提纲》将艺术本质明确定位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能动性, 且形象性是艺术的主要特征。1 9 8 3年修订版《艺术概论》艺术本质观与1980版保持一致, 描述更加完善:“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但是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并不是纯客观地摹写社会生活, 而是主观意识的加工改造, 渗透着艺术家自己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12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顾永芝《艺术概论》, 该书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对艺术本质的新进展予以陈述, “艺术的本质是认识”、“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艺术的本质即人的本质的确证”、“艺术本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13。该书坚持“艺术的本质是认识”的说法, 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并进一步阐明两个观点: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2.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并指出主体性是认识的一般本质, 而审美性才是艺术的特殊本质。
其二, 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8 0年代末期,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生产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或生产形态”的艺术本质观。如孙美兰《艺术概论》从艺术的形态入手提出“艺术是意识形态, 也是生产形态”14, 且进一步强调任何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这种话语表述与“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内在一致性, 但却给艺术本质研究注入了更多新的内涵。类似的还有哈九增《艺术教程》, 采用了“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陈述, 并指出艺术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点在于以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作用于社会生活。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对于艺术本质的研究颇有见地和新意, 该书首先对艺术史上颇有影响的学说予以列举, 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之后作者运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将艺术本质概括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艺术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特征。该书理论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证充分、语言描述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是9 0年代影响较大的《艺术概论》著作。另外, 王宏建《艺术概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 从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三层面展开, 深入透彻地分析研究了艺术的本质, 社会本质方面,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和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来考察, 得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 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 创造美的精神产品, 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1 5认识本质方面,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识, 以不同于宗教、哲学等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即以高度概括、具体可感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审美本质方面:认为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可以说, 该书是对新时期“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为艺术本质作了很好的总结。
以上两种艺术本质观, 是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都属于“意识形态艺术”。
其三, 艺术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这是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的新思维。梁玖《艺术概论》具有代表性, 该书提出艺术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通过对比分析“意识形态艺术”和“后意识形态艺术”, 作者认为前者是阶级社会社会意识占主导, 整体艺术的全部或主流, 类似于号角和武器;后者产生于社会主体权威消解而借机出现一种新的艺术现象, “即指艺术随着此前作为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消解终结之际所呈现出来的反映当下现实社会状况与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现象。”16作者关注到一些不涉及艺术内容、形式化的、纯审美艺术,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传入国内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艺术, 诸如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 这些艺术更多地关注于“人的心灵”。作者对艺术重新定义, “所谓艺术——就是指人类运用物质文化实体, 遵循审美或反审美的规律, 创造极具有大美学特征和内容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17作者把艺术界定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 是力图给予艺术以全面性地认识和把握。另外作者还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过程予以关注, 认为艺术创造行为的“过程”比“结果”更有魅力, 并其称为“生产形态”艺术。这是不同于马克思“艺术生产形态”的另一种解释。最后作者得出“艺术既是意识形态, 又是本体形态与生产形态的有机综合体。意识形态艺术——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属性与阶级属性。本体形态艺术——侧重于作品本身的存在属性与意义。艺术的生产形态, 是阐明艺术的产出具有生产活动属性。总之, 其三者是互为依存与作用的关系。”1 8。总之, 作者能够大胆质疑“意识形态艺术”本质观, 从新的思维角度去分析, 试图用更具有概括性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来观照艺术的本质, 这种开拓创新的学术勇气和独特视角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小结
京剧艺术研究 篇9
其实只要随手拿起一本艺术史翻阅, 你就能很容易地发现, 自诞生以来, 艺术就具有很重要的精神价值, 能够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其中, 对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 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而艺术要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人欣赏, 并能成功架起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换句话说, 只有当艺术作品能与普罗大众产生共鸣的时候, 艺术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化。
宏观来看,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外的艺术交流逐渐增多, 世界艺术的多元化在使中国艺术家们大开眼界的同时, 传统的视觉艺术观念和色彩观念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国油画也借此机会真正开始了多样化的发展。在面对一切都在变动中的不确定现实, 中国艺术家从传统的绘画题材与绘画形式里走了出来, 转向了诸多社会哲学、生活观念等绘画题材的创作形式。
另一方面, 大众的物质需求普遍得到了满足, 于是他们更多的开始追求起精神层面的需求, 艺术首当其冲。人们渴望走近艺术, 感受艺术的熏陶, 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然而, 当下部分中国艺术创造者却在浮躁和高傲中远离群众, 满足于一些所谓的“业内专家”“艺术批评家”们的阿谀奉承, 自满自醉, 孤芳自赏。面对热爱艺术的百姓, 他们反而不屑与其打交道, 更不屑听取他们中肯的意见和看法。在盲目乐观的同时, 也将自己封闭了起来。
那么, 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国家是否也会出现呢?结果令人惭愧。不少鲜活的例子都表明, 相比急速发展中的我国艺术界, 西方艺术则明显更加亲近大众。
远有钟情于艺术的哲学家尼采, 他提出, 公众只要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轨迹, 哪怕只有一点点相似, 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美。“艺术在这里是一种猜谜, 它让猜中者为自己的机敏和聪明而欢欣鼓舞。”近有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她在纽约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长达700小时的“静坐”表演里, 对面的椅子几乎从未空过, 有1400余人参与互动表演, 通过网络现场直播, 每日点击量达到80万次。她用行动除了告诉世人“艺术就是当下”外, 也同时表达了艺术就该是与更多人交流对话的媒介。
那么, 国内一些艺术创造者们耽于让作品困在小圈子里的原因何在呢?
1.利益为先
某些艺术工作者的功利性太强, 对艺术的追求逐渐转为对利益的执着, 丧失了对艺术追求的向往。
2.伪学术泛滥
当代艺术应该是开放性、草根性和反保守学术体系的。但国内某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已然形成越发自我封闭的小众化圈子, 从这个场子窜到那个场子, 作品却始终只是那几样。本是未成形的实验性艺术, 却赶鸭子上架地组织“学术”来盖棺定论。本是草根的艺术, 却整得高端洋气奢侈范。如此种种, 注定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会有一些走上歪路的艺术创造者选让作品也向金钱漂流。
3.乱吹捧
当下艺术批评界存在吹捧多批评少的现象, 致使部分艺术创造者太过浮躁和自负, 无法潜心创作出与大众产生共鸣的作品。本身而言, 艺术发展是离不开艺术批评的, 不过在当代艺术等领域, 批评正在逐渐变成一种怪现象:真正的有价值的批评基本缺失, 各种吹捧文章却铺天盖地。看到这个突出问题的人其实也不少, 比如第七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陈孝信就指出, 弥漫在当代艺术圈内的批评, 以追逐功利、商业化的批评居多。“批评标准的混乱, 给当代艺术造成了很大伤害。这一类批评不专业、没有学术见地、没有理想。很多批评文字不过是在帮投资人击鼓传花, 比如今天吹捧谁的作品极有价值, 明天再说某人更具大幅升值的潜力, 循环往复, 就这样把一批艺术界的明星造出来了……”
同时, 艺术批评界还有一个怪现象:吹捧远远大于批评。这类文章打着批评的旗号, 却对艺术家极力吹捧, 避重就轻, 将其根本不存在、或是很小的优点极力放。让你读完文章后, 会搞不清他到底是站着艺术的角度去进行批评批判, 还是站在金钱的位置上极力鼓噪。
4.客观因素不完善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国内艺术没有如愿广泛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中也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毕竟自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艺术才重新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同时, 人们的物质需求开始得到满足, 从而慢慢转向对艺术对精神的追求。在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 普罗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和了解与西方国家的民众相比自然是存在差异的, 艺术知识的普及没有西方国家的范围广也是能够理解的。
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 导致了两个特别奇异的现象。第一个“怪相”, 就是在国内大受好评的作品却根本不受国外同行的认同。第二个“怪相”便是之前籍籍无名的中国画家, 却在国外出了名, 画的价格扶摇直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国内市场的席卷。
针对艺术与大众之间距离过大的现状,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加大教育力度
艺术欣赏必须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普及艺术教育无疑是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高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 开展艺术类课余活动, 增设多种类的艺术选修课程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
令人欣慰的是, 现阶段不少地方已经试点进行相关教育的普及, 甚至将美术定位必考科目。虽然行政化了点, 但无疑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2.放下高傲身段
对艺术创造者而言, 只有让作品亲近大众服务大众, 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气”, 具有更多的艺术价值;此外, 要想创作出能与大众产生共鸣的作品, 必须要放下身段走入民间去取材, 这样既能开拓自己的视野, 也能如著名画家石虎而言, “在民间寻找到艺术的真谛”。
不过, 不少画家实际担心的是, 过于接地气的作品会导致评价不高, 甚至价格不高。笔者倒是认为, 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的心, 而衡量一幅画的价值, 更多的不是他的主题, 而是对艺术理解和造诣。庸人自扰, 需要改变的不是扰乱自己的东西, 而是从提高自身做起。
3.推广公益性
应该由政府主导, 加强艺术公益性方面的作为, 比如开放更多的艺术展览馆, 策划多样性的艺术展览, 加大对艺术的宣传力度, 鼓励大众前去参观, 配备专业的解说人员同样是使艺术走进大众的方法之一。
只有当大众看到的作品能与自己产生共鸣时, 他们才愿意更多地参与到艺术当中, 与艺术创造者进行更多的互动。对中国艺术而言, 当艺术创造者更多地创造出亲近百姓的作品, 当百姓越来越多地愿意欣赏懂得欣赏这些作品时, 中国艺术的氛围和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中国艺术也将在“群众路线”上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黄应全著.《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梁维科.《尼采艺术观对当代艺术家的启示》.大众文艺, 2011 (21) .
京剧艺术研究 篇10
1. 舞蹈培训与艺术素质
谈到艺术体操很多人会想到舞, 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也可以说艺术体操融合了舞蹈和体育。所以说艺术体操是极具艺术美感的, 舞蹈在艺术体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然而艺术体操最终的表现形式仍然是以体操运动本身的运动特点来展现的, 没有舞蹈那种柔美的呈现方式。艺术体操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科学、有效而又系统的训练方法, 是舞蹈训练的基础功之一。例如, 在艺术体操项目中, 很多教练员都会采用芭蕾基本功的基本功训练方式, 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艺术体操和芭蕾舞在“规范性”上有着相同的特点, 艺术体操即包含了芭蕾的柔韧动作, 还包括更多的变化和耐力, 但是运动员舞蹈的基本功水平直接决定了艺术体操运动员艺术素养, 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在比赛动作中的艺术价值分。和一些高等水平国家的运动员相比, 我国在艺术体操运动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 相同的动作规格下, 裁判员以及观赏的观众对运动员的评分以及评价都有很大的评价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国家运动员的身高以及身材比例都远不及欧洲的一些国家, 欧洲运动员的腿要比我们国家运动员更为修长, 一些动作做起来就显得更加的自然、漂亮。
2. 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素质
艺术体操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力来传达出来的, 只有通过艺术活动才能讲体育竞技中的这种情感色彩传递出来, 这样流露出来的艺术情感才极具传染力。总的来说艺术活动就是一种传递感染力的过程,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染需要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表现。人们在欣赏艺术活的时候, 最渴望的就是表演者能够从最深处和自己产生感应, 从内心深处被感染打动, 从而更充分的享受自己的欣赏过程。艺术体操也是艺术活动的一种, 在比赛中由裁判员打分决定胜负, 在打分的过程中实质上还是人性化的, 分数上难免会有个人情感上的偏差, 在这点上我们要充分抓住, 用更充分的艺术表现方式去打动评委和观众, 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增强艺术素养。
3. 艺术知识和艺术素质
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艺术素质离不开艺术科目中的艺术知识和教育资源,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的, 这是最为基本的感官审美能力。然而, 在艺术体操运动中, 运动员的审美不能只是止步于身心的愉悦上, 需要更多的后天培养, 通过艺术知识的积累创造出更好的艺术素质。好的运动员一定离不开专业的知识积累, 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系统的提高运动员的艺术素质,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同时也能提高运动员对艺术体操本身的了解。因此, 对于运动员来说, 除了天生的艺术感, 后天培养是对其非常关键的帮助方式。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知识以及艺术课程的学习, 逐渐积累成为一个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对于艺术的创造都是离不开知识的,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作品是生活与情感的一种交融与流露, 面对需要不断被超越的艺术, 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冲破现实的约束, 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创作更多的艺术灵感。
4. 音乐和艺术素质
在艺术体操运动中, 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很好的抒发运动员的情感, 展现运动员的内心情绪。在艺术体操中是离不开音乐的, 音乐是体操的灵魂, 是艺术体操中必须的内容之一。音乐呈现出来的是成套动作的一种表现风格, 也是艺术体操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在艺术体操比赛中, 具有特色鲜明的伴奏音乐可以很容易的给裁判以及观众人员带来十分强烈的震撼,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 艺术体操中的音乐可以对表演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由于艺术体操所有动作都是在伴奏下进行的, 运动员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表现自己, 传达音乐中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 运动员需要中分的理解音乐中的情绪, 跟着自己所听到、理解的音乐进行运动的诠释。因此, 艺术体操运动员都需要有十分好的乐感, 否则会很容易造成动作上和音乐的不协调。因此, 在运动员的乐感上需要加强训练和培养, 这直接关系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赛场表现, 提高运动员的艺术素养。
结论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表演动作的过程中要更好的去把握艺术体操的艺术性, 增强运动员的基本舞蹈功力, 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素质, 提高运动员的表现欲望, 增强运动员的艺术知识功底, 将运动员的艺术素质渗透在其本质之中, 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此外, 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的表现能力塑造其人格魅力, 使艺术体操运动员更好的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 提高品德素质, 增强心理素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体操的培养对象是运动员, 运动员需要把自身的艺术素质呈现给观众以及裁判。
摘要:艺术体操主要是技能技能主导型的体育运动, 十分具有美感, 长期以来, 我国艺的术体操项目在艺术表现性上都比较薄弱,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艺术素质上和国外的运动员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对我国艺术体操运动重新调整训练, 不仅仅只是重视身体难度的训练, 还要增强运动员在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 本文重点研究了在艺术体操运动中运动员艺术素质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 , 对促进艺术体操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体操,运动员,艺术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范文闻.学习艺术体操必须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J].郴州师专学报, 1996, 41 (1) :64-65.
[2]陈长录.文学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职高数学课堂艺术研究 篇11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堂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授课艺术充分展示的舞台。职业高中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不好,所以职校教师应更加用心地去构建课堂,使职高数学课堂无论从教师的语言艺术还是课堂提问艺术,板书艺术抑或是教态艺术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课堂这个舞台展示,影响着学生是否能主动接受知识。只有充满了艺术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一、高职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
众所周知,数学课是枯燥乏味的,职高学生因为其起点低,基础知识差,因此对于数学存在恐惧、排斥心理。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讲课的语言艺术呢?首先,授课的语言要严谨、表达意思要准确,传递的知识信息要明白。教师的授课时间是一定的,每一个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把知识清楚明白地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语言的组织要简明,每一句话都要讲在教学内容的重点上,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突破要有“一针见血”的力度。其次,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富有吸引力。学生只有爱听,才能有兴趣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疏密得当,有韵律感。语调反映着人的情感表达,舒缓的语言给人以放松的感觉。快速的语言表达出急切的心情;低沉的声音,表达凝练沉重;高昂的声音,能引起人的注意,有强调作用。如果我们在讲课中从始至终都采用一种语速和语调,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惫,使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变差。作为教师,在语言艺术上要用心研究语速和语调的合理运用,分析什么时候语调应该放低或者高昂,什么时候语速应该放慢或者加快。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明白:在讲解教学重点难点时,教师的语速要放慢;在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时,声音要高昂。
教师的语言,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优美的语言艺术,就像清澈的微风,轻轻掠过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最敏感的神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深化课堂的语言艺术,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高职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
每一个教师都知道,“提问”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可能脱离提问,那么对于提问艺术的研究,也就成為每一个教师要思考的领域。好的提问,就像是投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子,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讨论、思考、争论,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在高职数学课堂上,如何体现教师的提问艺术呢?
1.课堂提问要抓准时机
提问时机的获得,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能够准确获知学生在什么时候心中存在疑问,而苦于无法表达,教师的问题,正是学生心目中隐隐约约的困惑。学生的困惑因为教师的问题而变得明朗,在学生中就会刺激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例如在讲解高职数学不定积分时,教师可以提问:“在什么条件下一个函数的原函数存在?如果原函数存在应如何表示?”
2.教师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
好的提问,不能出现学生不用思考,用“对”“是”“不对”就能回答的问题,这对于教学毫无意义可言;也不能出现,教师把问题抛出来,学生大眼瞪小眼,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思考、从何入手思考的情况,这只能无望地浪费学生的时间。好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锻炼学生思维,也会使学生品尝出胜利的喜悦。
3.问题的数量要适当
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体现在提问的艺术上,什么时候提问,怎么问,都与要教师对授课内容深入研究,不能在课上天马行空地乱问,提的问题过多,长时间使学生思维紧张,也不能达到好的效果;问题过少,又不能起到锻炼思维的作用。
4.问题的提出,要能够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教师要针对全班每个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哪个问题适合哪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高职数学课堂的板书艺术
板书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清楚明白的板书便于学生的记忆。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和记忆是以图画的形式存入人脑的,我们说出“苹果”一词,最先在头脑中出现的是苹果的形象,而不是“苹果”这两个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板书,对学生记忆知识意义重大。好的板书也是一门艺术。总的说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板书的布局。板书要有条理,不要想在哪里写就在哪里写,课讲完了,板书也就变成了一团乱麻,这对学生的记忆毫无帮助。第二,教师设计的板书要有美感,色彩的运用,特殊符号的使用都会起到冲击学生眼球的作用。第三板书要能够体现本节课所讲的要点,反映教师讲课的脉络。
总之,课堂是一门常说常新的艺术,高职数学也不例外,它值得我们潜心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金丹丹.浅谈提问艺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金色年华:下,2011(12):112.
[2]何栋国,胡万文.浅谈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板书艺术[J]. 人民教师论坛,2009(9):25-26.
京剧艺术研究 篇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体育与艺术这两门独立的学科也开始相互渗透, 交叉发展, 形成了新的学科——体育艺术。
体育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专业构建, 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阶段。尤其是如何将艺术更好地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来, 如何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 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这对于挖掘体育教育的发展潜能, 增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综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2000年至今, 全国14所体育院校相继增设了艺术类专业,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2年, 针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编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介绍》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有了新的调整, 各体育院校对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新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 部分体育院校增设了一个新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这也是《新目录》艺术门类中增加的一个新专业。目前体育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有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及舞蹈表演等五个艺术类专业。
二、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艺术课程的设置情况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艺术课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类艺术课程, 以概论、史论、音乐类为主;另一种是指技术类的艺术课程, 以舞蹈类为主。
2012年制定的《新目录》中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 表演专业从之前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重新划分到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 因此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依据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要求进行了重新制定, 使艺术的门类更加多样化。
从图3可以看到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占到了66%的比例;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占到了77%的比例。艺术课程在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主导地位, 充分体现了“以艺术为本, 体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合理利用学校资源, 发挥自身的优势, 突出体育特色, 培养出“体艺结合型”的优秀人才。
三、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师资情况
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各体育院校创办艺术专业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 无论在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处在不断探索的、改进的阶段, 尤其是在师资队伍方面显得十分薄弱, 呈现出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师资队伍层次不一的情况。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人数较少, 每个老师承担着繁重的的教学任务, 教学课时严重超标。
体育院校的艺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 学历、职称普遍较低。艺术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专项教师, 主要担任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专项课程的教授;另一部分是艺术院校毕业的专业艺术教师, 主要承担艺术理论、音乐、舞蹈等课程。
四、结语
目前, 艺术课程在体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绝对优势, 艺术课程的数量也远远超出了体育类课程。从艺术课程的内容来看, 基本是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 按部就班地借鉴过来。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 是否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因本着遵循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原则, 切合体育院校艺术生的特点, 大力开发具有本专业特点的新课程和新教材, 是体育院校眼下极为迫切需要努力的方向。2
摘要:体育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如何将艺术更好地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来, 如何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 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这对于挖掘体育教育的发展潜能, 增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综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艺术课程
注释
11 .慕宝贵, 李毅.《论体育与艺术》[J].体育世界, 2008.6.
【京剧艺术研究】推荐阅读:
京剧艺术09-07
京剧武旦艺术11-25
艺术鉴赏 京剧08-12
京剧的艺术特征11-18
京剧的艺术魅力论文08-15
京剧武生表演艺术09-09
京剧老旦的表演艺术10-22
京剧艺术与养生之道11-26
京剧艺术欣赏第10课件05-18
京剧打击乐的艺术魅力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