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技术保障(精选9篇)
资金技术保障 篇1
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 也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支撑。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 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 目前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并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量的增加, 网络业务的剧增, 仅仅靠审计人员手工审计的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 计算机审计将成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的重点。
针对社会保障经办业务高度依赖计算机的特点, 审计机关要积极、敢于应用现有的审计软件, 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能利用到什么程度就利用到什么程度。其实在计算机审计中, 就算简单的把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倒过来, 效果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数据库里面隐藏着大量业务信息, 包括一些违规经办信息。根据近年来从事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工作情况, 摸索出采用计算机审计社会保障资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1 要做好社保资金的计算机审计, 必须做好充足的审前调查
了解被审计单位使用的系统软件, 制定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
一是要详细了解社保经办机构整个业务办理流程, 并根据了解的情况绘制业务流程图。其目的是使审计人员了解基本情况, 有的放矢的制定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 同时初步确定数据采集的范围。
二是熟悉社保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是了解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的软件配置情况, 包括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目的是方便数据的采集和转出。
三是详细了解社保业务操作系统。主要是了解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名称、版本、开发商、功能等内容, 后台数据库系统的名称和版本, 数据库系统本身的数据格式, 数据库系统本身可导出的数据格式等, 已便于选择合适的数据导出方式, 已最快的速度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
根据所了解的情况, 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提前采集部分数据, 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以确定适合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和审计方式。
2 数据的采集、验证和整理
财务系统的数据因为多数单位应用的均是大型财务软件, 所以数据采集相对比较简单。对业务系统数据的采集的成功与否, 决定了此次计算机审计的成败。因为这对计算机审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确定的审计方案和采用的审计软件, 考虑数据采集的范围、文件大小、数据文件的格式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如果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了解比较深入, 则根据需要只采集审计人员关注的数据表即可。
在此次社保审计中, 我们直接采用审计署统一要求提供的48张标准表作为数据表, 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48张标准表的要求, 将其数据库中原始表, 按照48张标准表的要求, 统一导出SQL数据库文件。
仅仅得到被审单位提供的数据, 采集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数据的验证和整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对数据的整理可有以下几种:
2.1 数据格式的转换。
根据审计软件的要求和审计人员对应用软件的情况, 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库文件格式或数据表文件格式转换为审计软件和审计人员需求的格式。
2.2 完成关系表的整理。
原有数据库系统, 为了降低冗余往往会将一个表中的所用字段分成几个表存放, 但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会给审计人员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相关必要字段的内容都是用代码来表示的, 这些代码的具体含义都分别由一个独立的表来说明。在审计过程中, 为了使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就需要对这些表进行综合处理, 使代码的含义也在整理后的表中显现出来, 达到数据完整、直观的要求。
2.3 对字段类型的调整。
在有的数据库中某些金额、数量型的数据字段的类型被定义为字符型或其他类型, 使审计软件无法识别, 也不便于审计人员利用其他工具软件对数据进行核算。还有就是日期型数据的格式, 标志用数据的数据类型等都是需要审计人员关注的。出现类似的情况后, 为了方便正常审计中的操作, 就需要调整某些字段的数据类型。
2.4 分析数据结构、进行必要的翻译。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名称大多数是英文或汉语拼音的缩写, 为了方便审计人员的使用需要将表字段名称转换为中文。在此过程需要特别注意金额型字段, 因为有很多字段的英文名称都很相似。再有就是取得的原始数据有很多字段可能对审计工作来说没有意义, 为了简化数据可以将这些字段删除掉, 但删除的前提是对表结构进行了全面地分析, 并且要删除的字段对其他表来说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综上所述,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是计算机审计的成败的先决条件, 为了能使计算机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有效的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审计质量, 规避审计风险, 必须做好审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3 计算机审计分析
审计分析, 需要根据社保政策、规章制度及审计经验等建立模型, 分析数据, 这个过程是计算机审计成败的关键, 也是要求计算机技术和审计技术相结合的体现。
举例:
3.1 查询新农合年报销金额大于一定金额的记录 (身份证排序)
审计思路:新农合报销制度规定"每人年报销金额不能超过一定的金额", 我们设想如果某个人年报销金额超过该比例, 就说明医保管理存在问题, 故编写SQL语句进行查询。
3.2 查询人员注销后仍然领取养老保险问题查询
审计思路:审计手中有从公安部门采集来的近年来已注销户籍人员信息, 我们设想在社保数据库中, 现实存在已注销 (人员已死亡) 人员在社保继续领取养老保险的情况, 故设计语句进行查询。
第一步:社保个人信息和人员数据库做表连接建立一个视图
第二步:用上面的视图与本地注销人员库连接, 限制条件该人没有领取过丧葬费的。
通过分析结果, 已查出的大量人口已注销, 但一直在领取养老金的问题线索, 此结果仍需被审计单位进一步核实确认。
3.3 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 (同一险种间的重复发放待遇)
审计思路:基本养老保险一般是逐月发放的, 因为社保数据库未能与公安户籍信息库连接, 不能排除同一人重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可能性, 故我们编写查询语句如下:
另外一种情况:“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应缴实缴明细”可以是不同险种, 如:与新农保分析, 即其中一个“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应缴实缴明细”改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缴实缴明细”。
3.4 不同险种之间重复参保问题查询
审计思路:此次审计涉及多个保险险种, 有的险种之间只是被保险群体不同, 保险的内容是一样的, 如城镇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在这些险种之间能否存在同一人在不同险种之间重复参保呢?, 故编写查询语句如下:
———所需数据:
———个人基础信息表, 主要字段有个人编号、姓名、身份证号;———企业养老保险 (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 应缴实缴明细信息, 主要字段有个人编号、个人实缴金额。
第一步:创建基础信息表。
将个人基础信息表分别与养老保险、新农保、居保的待遇应付实付信息进行关联, 生成基础表。
第二步:比对3类基础信息表数据 (3次比对) , 分别形成各险种之间重复重复参保情况。
第三步:分析统计参保参保的人数。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全球网络化、信息化正渗透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各个领域, 审计领域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使审计工作由手工审计转向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与发展对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方法与技能产生重大影响, 审计信息化已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资金审计,应用
资金技术保障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确保公司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使用及时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根据有关规定,公司用于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按产值的6‰比例提取,专户储存。其中: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为30% 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为30%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保障资金为40% 第三条公司对工程项目需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项目工程的项目经理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正确使用,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第四条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用于购置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安全知识的参考书刊物、宣传画、标语及教育光盘等;建立与贯彻有关安全生产规程制度的措施。第五条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用于购买、管理劳动保护用品,物品采购时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采购程序进行,劳保产品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年限和使用范围,对安全性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项目部应及时向安全部提出报废或降载处理。对违反采购规定的行为,除按奖罚条例处罚外,必须退货,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由购买者和批准人承担责任。第六条加强对施工现场上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的监督管理,要对安全劳保用品、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或对其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发现不合格的用具或技术指标、安全性能不能满足施工安全需要的设备等应立即停止使用。
一、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管理制度总则 为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维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要求,决定对在建项目试行安全生产措施费用单列的制度;
二、安全施工措施费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生产必要投入而单独设立的专项费用。安全生产措施费专用于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安全生产措施费暂按工程造价的1%计取列入项目成本,统一由公司管理。安全生产施措施费的使用必须立项,原则上由公司具体掌握。工程项目开工初期,项目部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和实用的原则制定出安全生产措施、方案,以及措施费的支出计划,报所属承包部审核,再经公司综合管理部复审,送公司总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安排资金支付,所列费用方可计入安全生产措施费。各种安全技术设备,由各承包部安排专业人员购买、验收、管理,用于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等。安全生产措施费用主要包括的范围如下: 1.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施工标志的购置及宣传栏的设置(包括报刊、宣传书籍、标语的购置)费用; 2.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 3.“三宝”、“四口”及临边防护的费用; 4.施工安全用电的费用,包括: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措施等; 5.安全防护设施(含警示标志)费用及卸料平台的临边防护等设施费用; 6.施工机具防护棚及其围栏的安全保护设施费用; 7.水上、水下作业的救生设备、器材及临边防护、警示设施费用; 8.抢险应急措施; 9.交通疏导、警示设施费用; 10.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及保健急救措施费用; 11.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的购置费用;
四、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要做好此项专用资金提取、使用的监督检查,此项将作为安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对安全技术措施费使用的及时、到位,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并依据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运用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订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如下:
一、公司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管理。安全生产措施费专用于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安全生产措施费暂按工程造价的1.4%计取列入项目成本,统一由公司管理。安全生产施措施费的使用必须立项,原则上由公司具体掌握。工程项目开工初期,项目部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和实用的原则制定出安全生产措施、方案,以及措施费的支出计划,报所属承包部审核,再经公司综合管理部复审,送公司总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安排资金支付,所列费用方可计入安全生产措施费。各种安全技术设备,由各承包部安排专业人员购买、验收、管理,用于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等。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根据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发布《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总名称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制订,其包括的范围如下: 1.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施工标志的购置及宣传栏的设置(包括报刊、宣传书籍、标语的购置)费用; 2.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 3.“三宝”、“四口”及临边防护的费用; 4.施工安全用电的费用,包括: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措施等; 5.起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含井架、龙门架)及外用电梯的安全防护设施(含警示标志)费用及卸料平台的临边防护、层间安全门、防护棚等设施费用; 6.施工机具防护棚及其围栏的安全保护设施费用; 7.水上、水下作业的救生设备、器材及临边防护、警示设施费用; 8.抢险应急措施; 9.交通疏导、警示设施费用; 10.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及保健急救措施费用; 11.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的购置费用; 12.按国家、施工所在省、市规定的其它安全生产措施所涉及的费用。上述费用中,1、2、7、8、10项由公司专项列支,其他由项目部列支并按季统计上报。
三、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对于中标工程,中标合同中有相关单列约定的,项目部应严格按照相关约定执行,中标合同中安全生产措施费未进行约定的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按照当地地方政府参考费率标准采用差额定率累进计费方式计取;
四、公司对施工经营项目需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施工经营项目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正确使用,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五、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支出由公司安全总监批准,项目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支出由该项目安全员批准。
六、对不按规定使用措施费或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项目部,公司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处罚,罚款数额由公司安全总监核定,罚款的收入,应如数上缴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统一调配使用。发生伤亡事故,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应首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项目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在工程结束时的结余,因全额上缴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不得挪用。
八、公司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成绩优异的项目部、班组、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不使用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一、企业建立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保护用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更明确地规定: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施工单位对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用以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保障安全资金有计划、有步骤、有监控地投入到位。从而,不仅在资金上保障安全生产,而且还会使安全资金得到优化、合理使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安全资金的收益性。
二、企业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来源保障,并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要求明确提取比例。
2、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应当专项用于下列安全生产事项,不得挪作他用:
(1)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建设;
(2)安全设备、设施的更新和维护;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4)劳动防护用品配备;
(5)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事项。
3、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计划、支取、使用、效果验证以及投入资金数量的统计等的审批或操作流程。
4、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同时要根据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计划、支取、使用、效果验证以及投入资金数量的统计等的审批或操作流程规定一系列相关人员在安全资金保障、落实等各环节上的权利和责任。
5、企业安全资金保障不落实的责任追究程序和处罚规定。
篇四:
为了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有效投入,以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和身体健康,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公路施工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公司财务应单独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科目,使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
2.各项目部须将公路工程造价款的0.5%~2.5%作为专项资金,安装、装饰工程按造价0.5%~1.0%作为专项资金,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编制安全生产资金计划,上报公司财务、安全部门及分管领导审批,专项资金根据不同阶段对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要求,实行分阶段使用,原则上由项目部按计划进行支配使用,项目部安全员提出申请,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3.专项资金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含租赁设备费用)
1)“三宝”,即: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
2)“四口”,即:指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3)“临边”,即阳台周边、楼层周边、层面周边、基坑周边、接料平台的两侧等。
4)施工用电,即: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设施。
5)施工机械与用具,即新增的安全设备、器材、装备、设备检验检测、维修保养、安全检测工具、仪器、仪表等。
(2)劳动保护用品的费用
按省有关规定通知执行,其发生的费用列入劳动保护用品费用。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费用
1)安全生产宣传标语牌、横幅等宣传用品费用。
2)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操作证培训、复训,经常性教育培训等费用。
3)现场警戒警示标志等其他安全防护费用。
4)应急预案措施费、演练费。
4.项目部在编制安全生产资金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安全生产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挖掘潜力,讲究实效,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与工程进度同步,避免安全生产资金脱节现象。
5.属于专项资金范围内费用的使用与报销,按财务规定要求,经项目部经理审核签字确认后,方可向财务部门报销,公司财务部根据项目部使用情况每季度予以汇总,并同项目部对账,发现差错,及时整改。
6.公司财务部与项目部每季度出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报表:
(1)公司财务部出《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使用汇总表》。
(2)项目部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使用明细表》。
7.公司对财务与项目部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情况,由公司分管领导、安全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检查项目部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使用的台账、报表等。
(2)实物与账册是否相符。
(3)报销手续是否齐全,报销凭证是否有效。
(4)财务设置科目与列入科目、记帐是否符合要求。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人及时予以调整整改,如屡次违反,公司将对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8.项目部编制的专项资金不足有缺额时,应及时追加投入资金额,新增的计划仍按上述审批的要求执行;项目部在工程竣工后,其专项资金尚有盈余,由项目部以福利、奖励等形式予以分配,或累计到下一个承接工程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的积累。
保障房资金有“保障”吗 篇3
2011年6月9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应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 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 优先办理核准手续;强化中介机构服务, 加强信息披露和募集资金用途监管, 切实防范风险。
从发改委文件不难发现, 此次直接融资的载体还是地方融资平台。对于地方融资平台, 中央对其态度确实比较复杂。2011年6月路透社报道, 中国准备清理2-3万亿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而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少?2011年6月1日央行发布《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 同时央行称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 而央行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底人民币各项贷款47.92亿元, 由此可以粗略推出一个上限值, 平台贷款占比不超过30%意味着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约为14.4万亿元。而两年前的今天又是什么情况呢?2009年5月底央行公布信息显示:全国共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家左右, 总资产规模约9万亿元, 总负债规模升至5.26万亿元, 平均负债率为60%。5.26万亿元的负债相当于2009年全国GDP的15.7%、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76.8%、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61.35%。短短两年时间, 地方政府债务竟然膨胀得如此之快。
正是在地方融资平台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定时炸弹”时, 中央相继在2010年6月10日发布《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10]19号) ;在2010年11月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现债券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此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控。
然而, 在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的号角刚刚吹响时, 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围猎便放开了一个大口子。
究其原因:一方面, 年初李克强副总理就曾直言“千万套保障房是硬任务”。今年的保障房建设有两个重要的任务:其一, 从根本上陆续调整中国的住房供应结构, 由当下的“商品房”单轨制向“商品房+保障房”的双轨制转变, 只有真正使住宅市场去投资化, 回归消费属性, 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民生问题;其二, 当前的保障房建设项目是我国今年最确定而且最可控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 1.4万亿的保障房项目为维持中国GDP的高增长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 地方财政的财力又捉襟见肘, 许多保障房项目需要地方政府配备大量的建设资金, 而地方又拿不出钱。缺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 中央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以“GDP为纲”,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政府把本来有限的财力花费在不必要的“新兴园区建设”、“形象工程”等方面, 过度投资透支了大量的地方财力;其二, 随着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土地市场趋冷, 各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锐减。
保障房资金来源
当前保障房建设的现状截至2011年5月底, 我国保障房建设整体开工率较低。具体而言, 东部省份的广东、江苏、浙江保障房开工率均在30%左右, 河北和辽宁相对较高, 分别为70%和84%。
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开工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保障房利润率较低, 很难有效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其中;第二、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量大,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而且对于建设用地地方政府本可以出让, 这也变相减少了土地出让收入, 缩减了土地财政;第三、从今年年初开始, 中央对楼市的调控力度明显加强, 楼市的趋冷使得开发商对拿地更加谨慎和犹豫, 进而使得土地出让的溢价率大幅下降。诸多因素使得保障房建设资金缺乏“保障”。
当前的保障房建设是大跃进吗简单回顾我国的保障房建设历程:1998年房改之前, 以单位福利分房为主流, 称之为集资合作建房、安居房、统建房等;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标志着住房实物分配的彻底停止, 逐步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作为房改的核心文件, 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从制度层面提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调控、低端有保障”的楼市调控格局思想。
住房分配货币化的结果是楼价的不断高企, 高楼价必然推高地价, 而最为关键的是土地出让收入又是地方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制度设计的层面, 就注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楼市博弈格局, 土地财政使得地方政府划拨土地建设保障房的积极性逐年降低。从图一不难发现, 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占比从1999年的17%左右, 下降到2009托、银行信贷等方式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年的4%左右;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26%左右下降到6%, 两个指标占比一路下行。
当下许多媒体都在讨论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是新时期的大跃进, 其实这样的言论“对也不对”。说其对, 是因为2010年580万套的保障房安居工程, 到2011年一下子就飙升至1000万套, 环比增长72.4%。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往往需要政府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调配大量资源, 无论从数量上或是方式上难免有些许大跃进的味道。说其不对, 主要是从历史的中长期看待这个问题:住房结构调整现在之所以急转弯, 是因为过去该转弯的时候没有转弯, 历史欠账太多。结合图一, 从1998年的房改以后保障房的发展速度和商品房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从可行性角度分析, 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现在来看依然是可行的。第一、1000万套保障房中有近700万套是卖向市场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由于较低的土地成本,
开发商的销售价格与其2000多元的建筑成本相比, 还是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这使得大型房企参与的积极性较强, 而地方政府表面上损失一部分土地出让收入, 然而不仅得到了政绩, 而且也并非无利可图。其余300万套的保障房资金是真正的难点, 一方面中央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可以解决一部分;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直接融资、信托、银行信贷等方式也可以解决一部分。
保障房的资金来源及资金缺口到底有多大粗线条的划分1.3-1.4万亿的保障房建设资金, 其中8000多亿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 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210亿元, 地方政府筹集4000多亿元。
从支出和收入项目来看:经济适用房只需政府划拨土地, 建设资金可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 政府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真正需要政府投入的费用主要是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且廉租房和公租房也将为政策提供稳定的租金收益。保障性住房一定程度上是地方政府所持有的不动产, 并具有保值与增值功能。稳定的资产收益不仅可能帮助地方政府部分对冲掉建设资金所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 还可将剩余部分用作维护等费用。
地方政府承担的4000多亿元, 现实的来源主要还是土地出让收入。从图二、三可知, 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从绝对值而言, 近几年基本保障上行态势。但进入2011年, 在房地产打压的大背景下, 土地市场也趋冷。正是由于趋冷的土地财政“巧遇”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 才会把地方政府直接融资的闭门打开。
风险分析
从政策风险角度分析, 主要有两个风险:一方面诚如李克强副总理指出, 公平分配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严格防范某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打着保障性住房的幌子, 以各种名义为公务员分房, 严防“福利分房”卷土重来。4月28日福建龙岩经过摇号产生了初始入围申请经济适用房的951户名单, 名单包括龙岩市检察院、教育局、财政局、公路局、市医院、中小学校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100多人, 15%申购者系公职人员, 有“团购”嫌疑。这一事件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是否公平的警钟。
另一方面, 地方融资平台涉水直接融资。如果管理不善, 可能使地方债务危机进一步膨胀。当前急需从严把控批准发行企业债券的地方融资平台的准入门槛, 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保证地方融资平台真正在阳光下发行企业债券。
趋势预判
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从当前的政治氛围分析, 中央如此高调地表示“1000万套保障房是硬任务”, 到年底从表面的保障房建设数量而言, 完成该“硬任务”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实际的保障房投资可能会打折扣。打折扣的环节可能是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能有效供应, 而资金链最可能出问题的环节或是地方政府承担的部分;
第二、当前全国保障房建设整体开工率较低, 但从第三季度开始, 保障房建设将迎来高潮。只要资金有渠道, 开工率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第三、“土地财政”与“保障房大规模建设”可能对地方财政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二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动机。保障房建设规模越大, 完善基础设计建设的资金缺口越大, 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越高。而保障房投放市场的数量越大, 对住宅市场的冲击也越大, 这使得土地出让的溢价率越来越低。
扬尘防治资金保障制度 篇4
为了加强项目部扬尘防治管理,保证扬尘防治资金的有效投入,以改善环境,防止扬尘污染事故的发生,保障环境和身体健康,进一步明确扬尘防治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标准》(J 13349-2016)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项目财务应单独设立“扬尘防治专项资金”科目,使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
二、须将合同工程造价款的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资金,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编制扬尘防治资金计划,上报公司财务、安全部门及分管领导审批,专项资金根据不同阶段对扬尘防治和文明施工的要求,实行分阶段使用,原则上由项目部按计划进行支配使用,项目部扬尘防控员提出申请,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三、专项资金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围挡设置费用
2、场地扬尘防治的费用(1)道路硬化。(2)裸土覆盖。(3)易扬尘材料覆盖。(4)场地管养。
3、车辆冲洗费用。
4、建筑垃圾处理费用。
5、施工降尘费用。
6、扬尘信息化费用。
7、扬尘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费用
(1)扬尘防治宣传标语牌、横幅等宣传用品费用。
(2)各类人员的扬尘防治教育培训、操作证培训、复训,经常性教育培训等费用。(3)现场警戒警示标志等其他扬尘防治费用。(4)应急预案措施费、演练费。
四、项目部在编制扬尘防治资金计划时,在充分考虑扬尘防治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挖掘潜力,讲究实效,扬尘防治资金的投入与工程进度同步,避免扬尘防治资金脱节现象。
五、属于专项资金范围内费用的使用与报销,按财务规定要求,经项目部经理审核签字确认后,方可向财务部门报销,公司财务部根据项目部使用情况每季度予以汇总,并同项目部对账,发现差错,及时整改。
六、公司财务部与项目部每季度出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报表:(1)《扬尘防治费用年度预算汇总表》。(2)《扬尘防治费用年度预算表》。(3)《扬尘防治费用预算与使用对照表》(4)《扬尘防治预算与使用对照汇总表》
七、公司对财务与项目部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情况,由公司分管领导、安全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检查项目部扬尘防治资金投入使用的台账、报表等。
2、实物与账册是否相符。
3、报销手续是否齐全,报销凭证是否有效。
4、财务设置科目与列入科目、记帐是否符合要求。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人及时予以调整整改,如屡次违反,公司将对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八、项目部编制的专项资金不足有缺额时,应及时追加投入资金额,新增的计划仍按上述审批的要求执行;项目部在工程竣工后,其专项资金尚有盈余,由项目部以福利、奖励等形式予以分配,或累计到下一个承接工程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的积累。
如何突破住房保障的资金瓶颈 篇5
目前住房保障资金存在的问题
从常规思维来看,住房保障的工作落实与否,其资金的供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金存在缺口,住房保障工作在落实上也就相应存在着缺口。
第一,从资金的来源来看,住房保障资金的来源偏少。按照《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于八个方面:一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计提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全部余额;二是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资金;三是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资金;四是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补助资金;五是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的补助资金;六是中央财政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七是社会捐赠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八是其他资金。名义上资金来源还可以,在操作中,实际可到手的可供给资金来源偏少。
第二,从资金的额度来看,住房保障资金的供给总量偏小。如:资金来源1,在管理上属于保管类型,并且均为非专业人员操作,增值收益有限,加上该类资金的灵活性大,细水长流没问题,但在增加数额上不能存在幻想;资金来源2,属于地方政府小金库性质,动用一分钱都肉疼,又没有监管,时有时无是常态;资金来源3,只有少数城市在财政预算上给予安排,总体上属于有名无实,即使财政安排了资金,也是僧多粥少;资金来源4和5,属于贫困补助资金,只有少部分地区可以享受;资金来源6,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可以保证,但总量偏小,而且手续复杂,时间周期长;资金来源7和8,属于机遇型资金来源,可遇不可求。
第三,从资金的保障来看,住房保障资金的保障程度偏低。在所有资金的来源中,中央财政资金的保障程度最大,其他依次为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土地收益安排的资金和公积金收益安排的资金。
形成资金瓶颈的原因
党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在对老百姓极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上,提出了五大目标,其中,住有所居是首次从执政党的层面上提出的目标,也表明了党中央对住房保障的决心。目前住房保障的资金存在着缺口,并且成为住房保障政策落实的最大瓶颈,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认识不足。首先,是对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迹象表明,目前在国内,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之中;在国际格局中,过去我国是世界发展的旁观者,现在是世界发展的参与者;在全球化发展中,世界发展区域正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和变化。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能否抓住,十分关键,但是如果住房保障等系列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不仅仅是拖住中国发展后腿的问题。其次,是对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求,其中对国务院各部委的六个“抓紧”,体现了中央对住房保障工作紧迫性的认识,也体现了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的决心,但是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对紧迫性的认识不足,等、靠、要现象普遍存在。再次,是对全局性的认识不足。一是在工作上被动应付,不是主动积极,上级有通知就做,没有指示就不理会;二是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局部利益之上,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这个问题在乡县基层政府较为严重;三是只顾眼前工作的完成,对长期规划,未来发展,不做考虑,也不想考虑,走一步算一步,目光短浅。
二是投入不足。第一是政策投入不足。住房保障资金没有法律层面上的文件,行政法规性的文件没有形成框架,政策性文件仅有财政部的一个《办法》,政策的覆盖面、覆盖幅度还存在差距。第二是精力投入不足。作为地方政府,面临着新问题千头万绪,老问题堆积如山的局面,而中央下达的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五个目标任务,作为具体事务的承办者,地方政府的精力投入只能是按工作的轻重缓急原则进行安排,精力投入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精力,筹钱就存在困难,住房保障的资金必然会存在众多的缺口。第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自分税制实行以来,地方的各项支出在逐年明显增加,而财税收入比例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收入来源不稳定,正规和稳定的税源趋于枯竭,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一级,主要靠出卖和乱卖土地,乱收费和乱挪用专项基金等方式度日,这已经成了地方财政的定局;另外中央也在逐步收紧土地出让金的绳索,部分地方政府有出现财政危机的迹象。如此情况,对住房保障进行财政投入,结果令人担忧。
三是落实不足。首先,是管理落实不足。资金瓶颈存在哪些问题?瓶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办法解决瓶颈?这些属于统筹、规划、分工方面的管理问题没有被落实,到处是一窝蜂的报计划,一窝蜂的开工建设,一窝蜂的对外公示,使得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淹没在一窝蜂之中。其次,是控制落实不足。保障住房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成本费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保障机构的运转没有到位等多种因素造成有限的资金在使用上的巨大浪费。再次,是监督落实不足。检查监督成为形式,平时没有问题发现,有时发现问题,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最后出现大问题,不了了之,损失是国家的,促使资金瓶颈问题愈发严重。
突破住房保障资金瓶颈的思路
突破住房保障资金的瓶颈,需要在认识和行动上进行突破,需要在资金的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提高,同时要注意解决瓶颈的根本问题,防止瓶颈问题处理的表面化。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只要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高度重视住房保障资金的瓶颈问题,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突破难点,狠抓落实,就一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住房保障资金的瓶颈问题。
第二,要创新机制,强化考核。
一是要将住房保障规划和日常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约束政府行为,实现住房保障过程的程序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二是要加大对保障住房的系列费用进行预算审核,核减不合理的开支;三是要强化审计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支出使用情况的动态评估与考核,及时发现查处违纪违规问题,防止支出的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要引入民众的监督机制,如,选派住房保障的民众代表与政府签订有关住房保障实施的协议,参与和监督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等,将住房保障纳入民众的监督视野,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五是对外公开住房保障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增加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避免执行中的随意性。
第三,要想方设法,增加资金。
一是可以增收住房保险。
基本假设:
1、保障住房是公共产品,公民有权利享有;
2、公民从出生到退休之前,连续交纳一定的费用,在公民退休时,累计交纳的费用,足可冲抵规定面积(如:60平方米)保障住房的成本费用;
3、工作前阶段的交费名称为住房保险,工作后阶段的交费与现行住房公积金交费衔接。
基本思路:
1、工作前阶段:
(1)时间划分:出生到工作,按1岁到22岁计算;
(2)交纳费用标准:每月100元;
(3)工作前累计交费:100×12×22=26400元。
2、工作后阶段:
(1)时间划分:工作到退休,按23岁到55岁计算;
(2)交纳费用标准:每月300元;
(3)工作后累计交费:300×12×32=115200元。
3、低收入群体由政府代交,其他人员在规定截止前的保险交费可按已经交纳费用办理,具体数额可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补齐。
4、费用计算
从出生到退休共累计交费:26400+115200=141600元
如果保障住房按建筑面积60平方米计算,保障住房的成本可以达到每平方米2300元,如果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建设用地按保障性质实行行政划拨的政策,再考虑交费增值部分,冲抵房屋建设成本应该绰绰有余。所以,从费用上核算,该方案是可行的。
二是可以征收超标准土地资源税。
筹划已久的物业税,由于涉及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的划分,也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估计短期内无法实施。但可以开征超标准土地资源税,作为过渡,一来可以对收入进行二次分配,体现公平;二来可以配合宏观调控,调整房地产投资型资产的流动性,避免目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调控的不足之处;三来可以增加住房保障资金,缓解住房保障资金的不足。
基本思路:
1、对超过一定面积标准(如:200平方米)的住房,征收超标准土地资源税;
2、依据实际情况,发布动态调整面积标准幅度(如调高1%,或降低5%),此预期效果要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息明显,手段更为直接和实用;
3、不需要按家庭核算面积,可以直接以单个房屋所有权证记载的面积为依据进行征收,操作简单易行,管理成本低。
基本目的:
要削峰填谷,但削峰不是目的,而是要将谷底提到一定高度,控制峰谷差距在合理范围内。
三是可以搞好存量盘活。
第一是是将已有保障性住房进行抵押贷款,所得款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从而达到存量资产盘活。第二是安排住房公积金与社保基金联盟,参与社保基金增值路径,从而达到存量资金盘活。无论何种形式的存量盘活,目的只有一个,获取增量资金,用于解决住房保障资金的瓶颈问题。
中国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探讨 篇6
一、国内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现状及分析
1. 资金来源现状。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未来五年, 我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2011年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目标背后, 建设资金的来源及运作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有关专家分析, 建设保障房所需的1.3万亿元~1.4万亿元的资金, 按照初步规划, 5000多亿元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 剩余的8000多亿元通过社会机构投入以及保障对象和所在企业筹集。而目前, 政策基本明确的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主要有: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10%。这部分资金与保障房建设的庞大需求来说, 只能是杯水车薪。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主要来自这几个渠道:财政、住房公积金、银行贷款、土地出让净收益。这里面, 社会投资资金的影子是比较少的。由于公租房 (保障房一种) 的定位为“只租不售”, 且租金水平比市场价格要低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 通常需要20到30年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因此, 开发商较少涉及该领域, 银行放贷亦十分谨慎。除去银行贷款, 其他市场化融资渠道, 还有保险资金、信托、企业债等方式可供选择, 但都存在融资规模较小的问题。
2. 限制原因分析。
(1) 现金流覆盖风险能力较弱。保障房建设的出发点是针对社会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 它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保障房的现金流较小, 现金流覆盖风险的能力较弱。首先, 保障房的销售价格或租金受到严格控制。普通商品房的销售价格一般是根据比价效应来确定, 开发商会根据所开发楼盘周边已开盘楼宇的售价确定自己开发楼盘的价格, 而不会严格按照成本法进行定价。保障房的售价则通常被要求严格按照在成本的基础上增加微利的方式来确定销售价格, 这就造成保障房开发利润水平偏低。其次, 保障房的购买或承租主体还款能力偏低。低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很高, 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支出, 甚至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尽管保障房的售价或租金不高, 但对于有资格购买保障房的群体来说还是占其家庭收入的很大比重。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前提下, 其还款能力受到较大制约。 (2) 抵押担保困难。首先, 保障房的公益属性和低价安排决定了保障房的建设用地多为政府划拨用地。而划拨土地的使用权多为地方政府所有, 导致保障房开发商无法利用土地进行抵押获得建设资金。其次, 部分如经济适用房、两限房 (限面积、限价格) 等项目开发, 虽然开发商可以获得土地使用权, 但由于地方政府多考虑土地财政等问题较多将保障房项目安排在偏远、环境较差的地方, 使得这类土地的价值不高。同时, 不少地方还对保障房土地设定了诸如存续时间、交易对手等交易限制, 增加了金融机构接受此类担保的顾虑。再次, 地方政府出面担保或出具财政承诺已被明确禁止。保障房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 其主导作用是明确的, 但《担保法》第八条明确规定, 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进行担保。财政部也发文, 禁止地方政府或人大出具《担保函》, 且明确此类《担保函》无效。 (3) 信贷资产收益率偏低。一是地方政府开发保障性住房项目一般采取设立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由平台公司统一向商业银行申请建设贷款的模式。地方政府对平台公司的融资成本通常要求不得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 商业银行很难通过利率上浮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率。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占用较高, 降低了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为控制平台公司可能带来的风险,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平台贷款规定了较高的风险权重, 按照项目现金流的覆盖情况, 将平台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部分覆盖和未覆盖四类, 分别赋予100%、140%、250%和300%的权重, 这将大大增加单位贷款的经济资本占用, 从而降低了资本的收益水平。 (4) 融资渠道单一。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化发展, 金融机构不断丰富, 金融产品大量涌现。但调查显示, 在保障房建设的融资方面, 地方政府还主要停留在向银行体系获取间接融资的方式, 债券、保险、银行间市场等多元融资渠道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二、保障房融资的国际经验
鉴于保障房项目自身的公共产品性质, 发达国家在保障房的建设、配租和配售上基本都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 私人机构的参与大多有限。由于政府主导, 大多数国家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美国对保障房建设实行的是“多管齐下”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前, 美国政府一手包办廉租房建设, 资金由联邦政府拨付。此后, 政府开始鼓励私营机构即“开发商”进入廉租房建设领域, 对其给出多项补偿计划, 具体是:第一, 对联邦住房局 (FHA) 对私营机构参与保障房建设的贷款进行担保。第二, 私营机构将所建住房按市场价格水平租给低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只支付30% (80年代后调整为25%) , 差额由政府补齐。第三, 实行税收优惠。通过这些措施, 美国私营机构建设并持有的公共租屋占比不断提高, 约为保障房总量的1/3。
作为世界上租住率最高的国家, 德国有近60%的人口租房居住。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房建设和消费, 德国采取“政府+合作”的模式。二战后, 东德和西德均将住房定性为“福利”、“公益”。政府作用比较明显, 此外, 互助合作性质的“住房合作社”和住房储蓄银行在参与低收入家庭保障房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约有30%的资金来源于住房储蓄银行。两德统一后, 德国住房政策逐步沿着私有化路径发展, 同时“合作”色彩也更为明显。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 政府和社会投资人 (开发商、建筑企业或个人) 合作。政府划出特定区域用于建设低收入人群住房, 参与建设的社会投资人须与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在一定期限内按成本价将房屋出租给低收入群体, 租金与市价的差额由政府补贴给投资人。联邦政府和各州按照一定比例通过住房政策性银行向投资者提供无息住房建设贷款, 偿还期可达30~35年。偿还期结束后, 合作协议约束解除, 房屋所有人可以按市场价格出租、出售房屋;第二, 继续鼓励低收入者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享受很多优惠政策, 比如获得合理价格的土地, 少缴纳税款, 以及享受补贴租金等;第三, 继续激励低收入家庭参加住房储蓄, 比如, 对低收入者的住房储蓄给予相当于储蓄额10%的奖励, 或者设立“雇员资金积累款”, 这笔资金每年最多可达936马克。
相比于西方国家保障房政策的多样性, 新加坡政府采取的却是富有个性的“一招鲜”。新加坡保障房的覆盖率居世界首位, 高达85%, 但新加坡破解保障房融资难题的方法只有一个, 即公积金制度。中央公积金局将约80%的公积金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的方式转移给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再以拨款和贷款的形式转移给专门负责保障房建设、配租、配售的政府机构—建屋发展局。拨款资金用于租房津贴, 贷款则分为建房和购房两大用途。可以看出, 建屋发展局既是“开发商”、又像一家“金融机构”, 向符合购买保障房条件的住户发放住房抵押贷款。
从以上几个富有代表性国家的保障房融资经验来看, 我们可以得知, 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房建设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公共资产管理收入, 二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消费补贴主要来自政府财政。三是由于保障房使用主体的信用存在一定缺陷, 政府需要对开发商参与的保障房建设贷款以及发放给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贷款提供信用支持等。最后, 互助合作方式是保障房建设和消费的重要载体。
三、保障房建设融资途径的建议
1. 政策优惠, 引导商业银行主动增加融资支持。
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地方政府应从各自职责出发, 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给予政策优惠。一是人民银行在指导商业银行按照宏观审慎要求编制信贷规划时, 明确要求保障性住房贷款应占房地产贷款一定比例。二是人民银行在执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时, 给予支持保障房建设融资支持的商业银行一定的容忍度。三是银监会将商业银行支持保障性住房贷款的情况纳入监管评级, 并与商业银行创新业务审批和机构增设挂钩。四是地方政府对在保障房建设中融资支持较好的商业银行, 按照新增融资规模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
2. 风险控制, 打消商业银行的风险顾虑。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要尽量降低保障房建设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概率, 需要多措并举。一是地方政府建立风险基金。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财政撬动的杠杆效应, 相应建立保障房建设风险补偿基金, 当保障房建设企业出现还款风险时对商业银行的损失补偿。二是对保障性住房购买人群进行贴息, 一方面可以降低困难群体的还贷压力, 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商业银行按揭贷款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三是制定专项核销政策。当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或个人按揭贷款出现不良时, 只要商业银行追偿一年未果的, 即允许商业银行予以核销, 而不是必须取得破产等法院裁决。四是推动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地方政府应引入保险公司对保障房建设的融资事项进行商业保险, 保险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五是完善征信系统。人民银行应不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 继续丰富非银行信用信息, 提高信用信息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为商业银行及时掌握和判断客户信用风险提供便捷的途径。
3. 政企合作, 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可采取开放的姿态, 以特定的保障房项目为标的, 进行商业招标。对建成后可出售的保障性住房, 通过BT (Build Transfer) 方式或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等方式, 由民间资本单独投资建设或由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建设可出售的保障性住房, 建成之后按照约定的价格 (以建设成本+适度利润确定) 转移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销售保障房后归还民间资本的先期投资。对建成后不可出售的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 通过BOT (Build Operate Transfer) 方式或PPP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对不可出售的租赁房实现政企合建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保证民间资本在经营期间或约定的投资回报期内能够获得事先约定的稳定现金流。
4. 拓展渠道, 借助融资创新工具。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 创新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 其中不乏可用于保障房建设中的融资支持。主要有, 一是通过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s) 筹集资金。二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劵筹集资金。三是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筹集资金。四是通过保险资金投资计划获得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纪崴.保障房建设:资金破解之道[J].中国金融, 2011 (6)
[2].李杰.解决保障房资金任重而道远[J].城市开发, 2011 (7)
[3].唐志新.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困境与实现途径[J].金融纵横, 2011 (6)
[4].高广春, 侯菊萍.保障房融资的国际经验[J].银行家, 2011 (2)
资金技术保障 篇7
目前医院的住院病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医保病人, 另一部分是自费病人, 医保病人是指享受国家医疗保险制度, 并持有医保卡的病人, 在办理出院结账时只需按比例支付自费金额部分。自费病人是指出院结账时需要全额支付医疗费用的病人。对于医保住院病人在医院治疗期间所发生的各种费用都由医院先行垫付, 再由省市医疗保险中心按期拨付给医院, 由于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医院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一方面医保资金无法按时收回, 另一方面造成了住院处发生了很多呆帐, 给医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自费病人来说, 由于医疗费用全额自付, 病人的负担较重, 由于住院处对自费病人费用的管理不善, 出现了很多病人在欠费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医院, 使医院发生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1 医院目前住院病人情况及收费管理模式
医院目前住院病人根据和医院结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医保住院病人, 另一类是自费病人。这两类住院期间发生的费用, 在出院时的结算方式是不同的。
1.1 自费病人住院费用管理模式
自费病人住院, 首先由门诊医生开出住院通知单, 并由医生根据病情标明需要收取的住院押金, 住院处填写好病人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 开具押金收据并将基本信息录入医院HIS系统, 病人持单到病区住院治疗, 治疗费用由护理站录入, 结算手续由护理站办理, 每日固定费用计算机系统自动记账, 药费由护理站录入医嘱, 中心药房发药确认记账, 每日费用明白单由护理站打印发放, 出院到住院处办理手续。当住院押金不足时由护理站打印催款单催病人到住院处续交押金, 系统会自动提示病人费用超过预交押金, 但是可以强行记帐治疗。
1.2 医保病人住院费用管理方式
医保病人办理住院手续时, 首先要对医保本, 医保卡和患者本人进行核对, 严格执行医保政策, 确定是本人住院, 由于医保患者是压卡住院, 住院期间不需要再续交押金。药费记账方式和自费病人一样, 其他费用由住院处记账, 结算手续由住院处办理, 每日费用清单由住院处打印并送到护理站发放到患者手中, 办理出院手续时患者只需要交纳自费项目费用、自费自付段费用、及自付比例费用, 这仅是患者住院费用的一小部分, 约70%以上的费用由医院垫付, 相应的医保管理部门再和医院结算。这样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后再取走医保卡。
2 形成医院住院收入资金不能全部收回的原因
2.1 住院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住院处在办理手续时的资料填写不全, 工作中与临床科室协调不力, 等一系列的问题。
2.2 国家医保结算政策的存在问题
目前, 各地的医保政策基本实行医保费用每住院人次费用最高限额管理制度, 即每个患者住一次院最高花多少钱, 医保管理部门制定一个限额, 超出部分原则上不再给医院结算, 这样医院就要自己花钱给病人看病。同时还要制定多种考核系数和指标, 超出医保管理部门管理要求的比例系数费用也要由医院支付, 这虽然对医保部门来说是控制不合理费用的一种管理方式, 但对于医院是不公平的, 医保部门将危重病人的高额费用风险转嫁给了医院,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对于危重病人不能不治不管。所以医院就要替医保部门给患者买单, 造成医院额外的经济负担。
2.3 社会不利因素造成的恶意欠费问题
患方对医院期望值过高, 无法理解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复杂性和治疗结果的不可预知性, 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一定能治好病;发生医疗纠纷后, 由于走完协商、调解、起诉或医疗事故鉴定等法律途径需要一段时间, 也需要花费一定费用, 部分患者为了方便刻意采取极端的暴力方式, 达到索取高额赔偿金的目的。
2.4 医生的利益驱动行为, 造成的不合理费用无法收回
院方也存在对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不详细、开大处方、进行过度检查、乱收费等现象。有的医院医疗文书表达不严谨, 修改病历不按规定, 有的甚至使用未经注册的医生或进修医生直接从事一线医疗或急诊工作。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3.1 加强住院处内部管理, 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培训, 提高服务技能, 加强科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技能学习, 做到服务从心里开始、从手上做起、笑容在脸上绽放。加强住院处全体人员对住院信息系统的培训, 使每个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各个模块的功能, 尽量做到少出错、不出错, 做到数据精确、服务到位。
3.2 加大考评力度, 提高工作质量把录入
病人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服务态度、病人满意度等作为住院处管理质量考评的重要内容。对反复发生的问题要高度重视, 做到及时沟通、纠正、解决, 形成良性循环。
3.3 注重相关科室的沟通, 提高协调能力
住院处的工作直接面对病人, 连接各个病房及相关各个科室, 有效、及时地沟通协调, 能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住院处的每位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尽可能地了解一些相关科室的工作状况, 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对病房的需求要逐个进行记录, 及时讨论并做出决定, 并及时给予反馈, 设置“病区满意度调查表”,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协调。
3.4 完善医院制度建设, 建立责任制度
在医院的制度建设中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可以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 合法, 完整。而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在从事经济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承担的责任, 对各个岗位, 各项经济业务要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 内部审计人员则通过内部常规稽核, 落实举报, 监督审查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防范和化解医院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3.5 建立医保患者住院费用管理新体制
对于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可以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首先要制定医保患者的治疗方案, 然后根据治疗方案来测算患者的各种费用指标, 指标测算完成后按照因病施治, 合理检查, 合理用药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次要实时监控, 充分运用医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医保病人住院费用进行监控, 每天对各种指标进行统计, 定期分析。医保管理职能部门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与科主任和主治医师联系, 分析问题所在。在对病人合理施治的前提下进行费用的控制, 直至病人出院结算完毕。对每一位出院病人的住院费用, 要进行详细分析, 并将资料反馈给各个病区。另外要进行严格考核, 定期对各科室的各项医保指标进行全面考核, 对全院和各科室的各项医保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 找出差距, 提出改进措施。
3.6 合理利用医保政策, 争取政府支持减少医保资金损失风险
简析中国社会保障的资金总量问题 篇8
中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构成非常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 社会保险资金。中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内容, 相应的社会保险资金也包括五种资金。其中养老和医疗保险资金又分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社会统筹资金由用人单位缴纳, 人账户缴费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目前, 在中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缴费是混在一起征收的, 或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 或由地税部门征收, 最终进入财政专户, 再由财政部门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用款报告, 将所需资金拨给经办机构, 再由其分拨给各发放银行向参保者发放。2008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3696亿元, 比2007年增长2884亿元, 增长率为26.7%。基金支出合计9925亿元, 比2007年增长2037亿元, 增长率为25.8%。
第二, 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是指财政用一般预算内税收收入和预算外各种收入安排的属于社会保障支出性质的资金, 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卫生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民政部门的办公经费。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税收, 由财政部按预算将资金分配给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等部门, 用于有关的社会保障事业支出。由财政部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知, 2008年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总量是6804.29亿元。
第三, 企业年金。企业年金即非完全的商业保险, 也非纯粹的社会保险, 应该是一种具有企业福利性质的企业自主行为。目前中国所采取的管理办法是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企业年金予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年金的管理目前是三分天下,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管理。截至2008年末, 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911亿元。
第四, 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带有单位福利性质, 体现单位资助同社会劳动者内部现实需要者与暂时不需要者之间的交错互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对半负担的规定比例内的住房公积金, 来源于税前抵扣, 由用人单位代为缴纳, 建设银行代为管理, 在缴费者购买房屋时支取, 或资助其购房贷款。截至2008年末, 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20699.78亿元;提取总额为8583.54亿元, 缴存余额为12116.24亿元。
第五, 福利彩票资金。福利彩票资金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微笑纳税”, 完全自愿, 用于社会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救助。由社会成员自愿购买, 由民政部门发行, 扣除奖金和发行费用, 所余资金划归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用于养老保险基金储备。2008年福利彩票销售额604亿元, 筹集公益金211.4亿元。2008年民政系统彩票公益金共支出119.5亿元。
第六,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国有资产的划拨转让等, 带有一定的政府偿还社会保障历史责任的性质, 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 由理事会挑选委托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经营。截至2008年, 基金权益总额为5130.89亿元, 其中全国社保基金权益4803.81亿元, 个人账户基金权益327.08亿元。
这六种资金分别由八条系统收集和七大部门支付。六种资金同时由中央、省、市、区 (县) 多级政府分管, 上下层之间资金独自所有。这种彼此隔断又毫无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状态, 造成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总量信息的缺失。
二、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现实
首先,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过于分散。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分散, 管理层次过多, 造成统筹范围小、层次低, 各地区和部门都参与社保基金的管理, 直接造成地区和部门间难以协调运营, 从而无法发挥出规模效应。其次, 投资渠道单一, 难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中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投资模式单一, 除正常开支外, 其余部分仅限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考虑到近几年银行利率的下调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 资金的保值都成问题, 增值就更无从谈起。再次, 法制不健全, 监管不力。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等环节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解决机制, 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和贪污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 社保资金的管理不公开、不透明。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补贴、失业保险金领取以及养老金发放等社保资金管理项目应该公开化、透明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公众对社会保障资金的了解非常有限。
三、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总量问题及破解对策
通过查阅历年的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 在资金收入方面, 统计年鉴中只有社会保险资金收入数量, 其他资金的收入数量都没有。而资金存量方面的数据也只有社会保险资金结存数量, 并没有其他资金的结存数量。在缺少数据的同时, 统计年鉴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总量还有很多重复。因此, 中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总量统计在现实中仍然十分困难。而一切的根源都在于社保资金管理权限的分散和无序, 既没有社会保障资金的完整预算, 也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架构体系, 这对于日益增加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总量统计已成当务之急。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确定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管理主体;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统计网络;健全社会保障资金公告制度;抓紧研究建立社会保障资金预算。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基本构成的分析入手, 明确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六个种类, 并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现实问题, 提出了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社会保障资金总量问题及破解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资金总量,对策
参考文献
[1]、袁国敏, 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总量认识[J].社会科学辑刊, 2007 (3) .
[2]、林治芬, 高文敏.社会保障预算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资金技术保障 篇9
一、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资金来源的主导地位分析
社会保障是国家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手段, 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目前,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待遇不同, 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 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不公发展到一定程度, 易于引发社会风险, 使社会产生种种积怨和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也是风险高发期, 维护稳定至关重要。因此, 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这样, 不仅可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也有利于消除和减少社会不公, 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当前, 国家经济更进一步发展了, 但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城乡居民之间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依然存在。因此, 在未来的法律制度设计中, 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应通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战略, 政府拿出相应的资金, 弥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政府资金来源的现实状况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中, 最重要的一块是政府财政的支持。现实地看, 财政投入不足, 导致农村社会保障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现实困境。
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 一直以来力度是不够的。各级政府将可用的资金多集中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于农村的投入较少, 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只有城市的1/8, 农民人均占有国家社会保障投资的份额仅为城镇居民的1/305, 而且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为农村扶贫资金和民政救济金。2006年我国财政实际支出为41543.65亿元, 而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0.735%左右, 仅为当年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的零头。再拿养老保险的情况来看, 据统计:2006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489亿元,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仅有354亿元。
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统筹层次也比较低, 大部分由县、乡、村统筹, 这样一来, 要保证充足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是相当困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相对好些, 但也有部分县、乡、村社保基金存在不足的情况, 中西部的落后地区形势就更不容乐观了。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财政实力本身较弱, 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是大笔的、持续的支出, 如果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再增加这样大笔的支出, 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从目前看, 中央及省级政府财政补贴少、地方财政支付能力不足是问题的核心。
三、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资金来源的法制保障
1、在《预算法》等法律中增加财政支持农保的相关规定
为了维护农民应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利, 需要打破传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将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 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城乡居民间进行合理分析。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 中央政府集中较大部分财政收入的关键目的在于实现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以2008年为例, 全国财政收入61330.35亿元, 假定财政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即不考虑多年来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在这种情况下, 若以财政支出的20% (发达国家平均为35%) 用于社会保障, 可筹集社会保障资金12166.07亿元。再按城乡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即使农村人口分配30%的比例, 亦可筹集到3649.821亿元。
从立法的角度, 建立适时修改《预算法》时, 在第三章第十九条第三款的“预算支出”中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规定。各级财政要调整预算支出结构, 把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作为一项常设支出科目。另外, 建议适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 对转移支付予以规范。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 亦应在该法中作出规定。如对转移支付的条件、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在转移支付时, 涉及到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 建议通过立法规定, 将钱直接打入到受益人的个人账户, 避免中间环节, 以防被某些基层政府控制后截留或挪作他用。另外, 当前现实中存在较为突出地一大问题是, 对挪用、挤占、截留社会保障资金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治, 我国《刑法》未将社会保障资金列入特定款项的保护范围,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机制。因此, 建议《刑法》修改时, 将社会保障资金列入特定款项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挪用、挤占、截留社会保障资金的行为进行惩治, 使社保资金运营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2、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政府可从土地收益中提取农保资金
建议适时通过立法开征农村土地交易税, 专款专用, 保证国家有足够资金充实社会统筹账户。通过强制开征农村土地交易税, 国家可以筹集大量资金。在土地的初次买卖时, 国家可以按照土地成交的金额, 征收一定比例的土地交易税在土地再次买卖时, 国家还可以依据与前一次交易相比的增值额征收土地增值税。税率的高低, 可依据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和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 土地出让金已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 中西部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靠卖土地来支撑, 建设用地面积和土地出让面积不断攀升, 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的数据, 土地出让金由2001年的492亿元已经增至2006年的7676.89亿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对全国超过半数的城市土地出让收入进行调研, 得出的结论是: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保守估计超过1万亿元。如果提取其中3%作为农地征用调节基金, 仅此一项就可以筹集到300亿元。
建议未来修改《土地管理法》时, 适当提高土地出让的收入。依宪法规定,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在对城郊土地开发前, 都必须先要经过政府征收这一道关, 将原来属于集体的土地收归国有, 方能进行开发。政府依法获得土地出让的收入和提取土地增值的收益, 既符合法理, 亦具有可操作性。相关的做法应以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
3、将投向“三农”的资金纳入《农民权益保护法》转化为农保资金
目前, 每年中央扶贫资金总量超过300亿元。如果这笔资金用于建立低保, 那么可将“低保”标准提高到目前的绝对贫困线之上。目前, 扶贫资金既有国家扶贫办掌握一部分, 又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民委掌握一部分, 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 导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较为混乱。一些真正需要扶贫的困难户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鉴于此, 有必要整合现有各项国家财政扶贫资金, 从国家扶贫开发资金中切出一块, 用于农村“低保”的资金来源。
建议将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逐步转化为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2008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5955亿元。各级地方财政也在逐步增加对“三农”的投资。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WTO后过渡期, 我们宜遵循WTO的规则, 把以往这些对农业的补贴逐步转化为对农民直接进行补贴。这样,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将可增加一块较大的来源。以2008年为例, 如果将对“三农”的财政支持资金的1/3用作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 将有约2000亿元。
建议适时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 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保障。如果能通过《农民权益保护法》进行规制, 将部分支农资金拿出来, 直接让农民受益, 将对农民权益的保障更有裨益。
4、适时制定《社会保障税法》开征社会保障税
长远地看, 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建议适时制定《社会保障税法》。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约70%的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 一些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税收已经成为收入最多的税种之一。税收是一种法定规范化的形式, 农村费改税也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法制进步, 可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开征此税种。制定《社会保障税法》, 开征此税种后, 社会保障税通过税收的方式, 不仅明确了保障的项目, 而且税金的缴纳、管理和支付都有严密的法规条文规定, 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所有被纳入社会保障税应税对象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地缴纳税金从而可有效保证资金的来源。
5、立法规范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保资金账户
2009年6月19日, 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联合宣布, 在境内证券市场上实行国有股转持政策, 转持国有股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可以看出, 这一政策旨在从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为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做准备。但其中的资金究竟如何操作, 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能从中分得多大比例的资金, 尚需通过立法来予以规范。
国有企业的部分利润可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所有的财产, 不是城里人独有的资产, 更不是国有企业职工独有的财产。统计显示, 中央企业实现利润2007年为9968.5亿元, 2008年为6961.8亿元。但自1994年以来, 无论是垄断性高利润的国有企业, 还是竞争性的国有企业, 从没有向政府上缴税后利润。可考虑要求国有企业上交部分利润, 用于充实农村社会保障的基金。以2008年为例, 如果将其利润的10%用于充实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亦有近700亿元。
【资金技术保障】推荐阅读:
资金保障12-14
保障房资金10-25
资金保障机制12-06
开展资金监管 保障存量房交易资金安全10-18
专项资金保障制度08-13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08-15
项目资金保障制度01-02
互助保障资金管理论文05-29
农村资金保障型06-02
社会劳动保障资金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