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2024-08-15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通用9篇)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篇1

耒阳市马康煤业公司炭山煤矿 安全风险管控专项资金投入保障措施

为建立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资金投入长效机制,规范煤矿安全风险辨识,预防、管控的费用提取。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财建(2004)号文件精神,结合矿情,制定以下资金保障措施。

一、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1.资金来源及提取标准

(1)按原煤实际产量每月从成本中提取安全费用。

(2)提取标准:45元/吨。

(3)安全风险管控专项资金保障,从煤矿安全专项资金从吨煤中45元/吨提取的总资金,按100:10比例支出使用。

2.煤矿生产安全费用是专门用于煤矿安全生产设施投入的资金,由煤矿企业在规定范围内由企业自选安排使用。专户专储、专款专用,矿财计处和纪监审办监督管理,结余资金允许结转下使用,不得挪作它用。

3.提取的安全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4.矿井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全费用使用计划上报总矿审查,纳入企业全面预算。

5.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要向当地主管财政、税务、审计机关、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汇报并备案,接受监督。

6.安全风险管控资金具体使用范围:

(1)矿井主要通风、瓦斯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2)矿井瓦斯监测系统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3)矿井顶板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4)矿井防灭火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5)矿井水害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6)矿井机电设备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7)矿井供配电系统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8)矿井运输提升系统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9)矿井职业卫生、职业病危害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10)其他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支出。

7.如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的矿井,总矿及相关部门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二、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简费使用和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简称维简费)提取和管理,完善煤矿维持简单再生产投入机制,制定以下办法:

1.资金来源及提取标准

(1)根据原煤实际产量,每月在成本中提取煤矿维简费。

(2)提取标准:10元/吨。

2.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简费由煤炭企业按规定标准提取,自行安排使用。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简费提取和使用,应坚持先提后用,量入为出的原则,专款专用,专项核算。

3.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简费结余资金允许结转下使用。

4.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简费具体使用范围

(1)矿井开拓延深工程;

(2)矿井技术改造;

(3)煤矿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固定资产零星购置;

(4)矿区生产补充勘探;

(5)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支出;

(6)矿井新技术的推广;

(7)煤矿采动范围的搬迁赔偿。

5.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简费的会计核算问题,按国家统一合计制度处理。

6.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简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应向当地主管财政、税务、审计机关、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汇报、备案,接受监督。

7.如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维简费的矿井,总矿及相关部门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予以处罚。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篇2

企业货币资金指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仍然保持在货币形态的资金,在账务处理中一般表现为: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及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本票,存储投资款,外埠存款等)三种形式,在企业所有资产中,其流动性最强,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支付与流通的手段体现。因为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货币资金是最直接的交付手段,所以企业拥有的货币资金量直接体现了企业的支付能力与短期偿债能力,因此企业一方面要保证持有的货币资金数量,又要充分考虑到资金积压的问题,若大额资产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持有在企业账户及财务部手中,不仅影响企业资本的回报率,更对企业资金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风险。

货币资金的管理最直接目的是保障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并保障企业货币资金充分流动,满足企业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堆积闲置部分进行投资管理,使企业货币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作为企业对货币资金管理的基础,应引起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充分重视,现在在我国大多企业的货币资金安全管理活动中主要涉及到银行存款和货币资金两个主要方面,包含通过设置权限建立的内部牵制体系、严谨的货币资金稽核制度、现金收支分离的管理模式以及加强货币资金相关从业人员的道德及法律观念的培养等形式。

二、保障企业货币资金安全的意义浅析

1、保障企业资金财产的完整性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存在高流动性,涉及到的经济活动又比较复杂,所以严格控制货币资金的流动,对每一项货币资金的交易进行严格地制度形式控制是维护企业资金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以电子支付权限的设置为例,在我国电子银行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很多经济活动是通过网银或者电子银行支付的,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在支付环节是通过U盾的权限设置,将资金的金额和支付方向的输入职能与支付密码的输入职能分离开。二者共同为所控制的资金账户财产安全负责,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及责任最小化的目的,相关人员在进行货币资金的收支时,往往对所负责的范围审核的更细心,在此环境下,企业的资金财产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

2、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

控制内部的货币资金活动,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要求,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也具备一定的影响。以企业材料采购为例,如果企业财务部门没有一个良好的报销审核制度(货币资金支付控制),对所购买的原材料没有进行实际的盘点,入库单据审核不严谨,采购发票没有进行验旧认证便进行了价款的支付。在企业进行资金盘点时一旦发现材料的缺失,资金额较小时影响的是企业的资金财产完整,若资金额过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财产安全,甚至会构成对债权人及投资者瞒报财务状况的欺诈,影响企业的信誉,使企业背负不必要的法律责任。通过反向证明的形式可以看出,企业通过严谨的资金控制维护企业的资金财产安全对企业合法经营的重要意义。

3、提升货币资金的收益

其实综合而言,提升货币资金收益可以说是企业保障资金财产安全更高层次的追求,企业若闲置资金过多,但是既不需要进行其他形式资产的采购,又需要保证货币资金的可流动性,所以一般会将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购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流动性较强,具备较高的变现能力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相关投资一方面在需要货币资金时,可以随时变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经营达到保值、增值的效用,这样不仅维护了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资金投入回报率。

三、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印鉴集中管理

在企业需要进行电子汇款时,只需要通过填制企业账户信息和收款人的账户信息并加盖企业财务印鉴(企业财务章及法人章或其他人员的预留印鉴)即可完成汇款,也就是说掌握着企业财务印鉴就掌控着企业银行账户中货币资金的支付权限,所以按正常的财务管理办法应该将财务章与法人章或预留印鉴交由两名财务人员进行保管,严禁一人持两章的状况出现,防止企业银行账户资金被盗取或挪用。但是在很多企业这项制度基本被无视,大多企业选择将财务章和预留印鉴存放于财务负责人或者出纳的手中,这种做法毫无根据,但是却很普遍。即使银行在进行大额汇款时会进行电话确认,但是因为大多情况下银行会计柜台的柜员与开户企业的财务人员是熟识,基本是靠“刷脸”汇款,所以只要两个印鉴不存在问题,基本汇款业务就会被允许,在此情况下,财务印鉴掌握与一人之手的弊端便可以看出。

2、逐级审核形同虚设

每一个企业自设置财务部门就会考虑到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所以在企业财务部门将一项经济业务入账的程序分为三级,即经手人做原始单据,出纳或会计人员审核,财务主管人员或者经理签字批准时才满足记账条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审核作为主要控制手段,经手人只对原始单据负责,而财务主管和经理的签字多数只流于形式,基本不会对票据进行仔细的校验,导致审核人员掌控了报销活动的大部分权力,审核人员更改票据数额,从中谋私将企业货币资金通过报销方式挪为己用,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甚至被永久性的掩盖过去,使企业资产在无形中流失。

3、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活动风险评价能力低

货币资金的主要用途是企业为支付近期可能发生的经济活动支出或者偿还短期内的到期负债,所以才允许资产以货币形式存在于企业,也可以理解为该部分资产是时刻准备流动的。但是企业在预期内有大额的负债要偿还或者预期经济业务支出额很高,企业要准备大额的货币资金备用,如此多的资金闲置备用又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回报率,所以大多企业会将部分货币资金投入理财市场,购进变现能力较高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一点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多企业缺少对证券市场的分析研究和论证,对购入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不甚了解,难以掌控该项投资活动的风险系数,一旦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受市场影响贬值,企业的货币资金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增加在偿还负债或支付经济活动费用时的财务压力的同时,也危害到了企业的货币资金安全。

四、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1、明确货币资金相关岗位权限责任制

货币资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资产,企业中所有与货币资金相关联的岗位都设置了相关的权限,以明确责任,更为了保障企业货币资金财产的安全。对于统一管理财务印鉴、逐级审核流于形式和其他权限设置不明确或执行不到位的状况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调节,个人感觉银行的权限设置就比较完善,而且执行的也比较规范,企业不妨学习银行的权限责任制,将权限与责任联系到一起,并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积极调动财务人员在执行分权制衡管理方式的积极性,更好地维护企业货币资金财产的安全。

2、加强责任观念普及教育

要进行合理完善的货币资金安全管理,除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更主要的方面是抓住人员观念的教育。财务人员作为货币资金安全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其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安全管理的质量,财务人员有一个良好的资金管理意识对企业控制货币资金的收支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财务人员关于货币资金安全管理意识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分析货币资金安全问题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二是明确资金控制责任观念,个人认为从第二点出发,并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更有效,因为这一举措切实关系到财务人员的个人利益,出于保障自身权益的角度财务人员才能够更积极的去学习和分析,货币资金安全管理的相关理念才会迅速的被财务人员所理解。

3、投资活动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

将企业拥有的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的根本目的是将企业利润最大化,充分发挥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但是盲目的投资活动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难以获取预期的收益,甚至会对企业所拥有的货币资金额造成损减。虽然投资活动并不是企业的主营业务(证券相关行业及理财也除外),但是企业如果要将货币资金做短期投资,必须要经过慎重的论证,分析投资活动的风险组成及风险系数,并充分考虑投资失败对企业短期内支付能力及偿债能力的影响。无论是通过内部管理部门的研究分析,还是聘请外部理财顾问进行咨询,企业定要对投资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取舍,务必将企业投资活动的风险最小化,防止利润最大化目标没有达成,反而危害到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情况的发生。

五、结语

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涉及到企业大部分流动资金的安全性,是降低企业可控资产风险系数的重要举措,所以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就货币资金的管理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控制,寻求解决办法,尽可能事前规避可能风险。本文主要就权限和投资层面对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进行叙述,并提出明确权限责任制的方式控制支付流程、加强货币资金安全管理观念的普及工作以及通过可行性分析控制短期投资活动等方式来提高企业在货币资金管理中的风险抵御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

摘要:货币资金作为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其风险组成较为复杂,特别是在我国步入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企业货币资金的支付与管理难度骤增,导致企业货币资金的风险系数增加,而货币资金是企业支付能力与偿债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所以企业必须要对涉及到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本文以货币资金及其管理作为切入点,就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笔者关于加强货币资金安全管理系数的建议,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货币资金,安全,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左凡.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3,(03).

[2]李芸达,马蓓丽,刘君.浅谈民营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12).

[3]董玮.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3,(20).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篇3

今年,内蒙古三级审计机关对自治区本级和12盟市、101个旗县2002年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下简称“低保资金”)的筹集、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部分低保对象进行了入户调查。审计结果表明,内蒙古自1997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内党办字〔2002〕6号下发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自治区政府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参加的主席办公会议,研究自治区低保工作,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办法》(内政办发〔2001〕24号)。各地及有关部门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在低保资金投入、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实行了财政专户管理,社会化发放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为有效的保障城镇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生活困难、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项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在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诸如挤占挪用,虚列支出,滞拨,截留资金,低保资金发放不及时、不规范,低保对象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

为切实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一、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保资金的匹配力度,特别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低保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随着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低保覆盖面将逐步扩大,资金需求量也将逐步增加,因此必须加大地方对政府的匹配力度,才能够保证资金的供给。建议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严格审核民政部门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用款计划,按照当地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实事求是地确定保障标准,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足额匹配资金,以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自治区财政可以对地方财政匹配较多的地区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和奖励。

二、坚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27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保证低保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加强审计监督,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低保对象手中。

三、积极推进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切实把好低保对象的“入口”与“出口”关,完善家庭财产申报制度,规范低保申请、审批、发放程序,严格进行家庭收入调查,全面掌握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状况,积极推进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进程,享受低保对象要张榜公布,增加透明度,真正做到保障资金、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三公开”,确保低保政策落实到位。要建立政府保障为主、多种救助政策为辅的低保制度。积极协调医疗卫生、教育、城建、劳动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落实低保对象在就医、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并要转变保障对象单纯依靠政府救济的观念,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食其力,逐步改善生活状况。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保障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则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三部委”联合印发的《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中第二章第十条关于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使用的文件精神,强化公司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确保公司对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的提出和使用能及时、到位,根据公司实际制定此管理办法。

第二章 保障制度

第一条、公司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由财务科负责管理。接受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检查。第二条、安全资金的提取和使用

1、财务科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资金,加强对安全资金投入与使用的管理。

2、安全资金按年营业收入的1.5%逐月提取。

3、安全资金由财务部按月提取,计入成本费用,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条、安全资金投入

1、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2、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安全机领导构、对由于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3、财务科每年做好安全投入资金的相关报告。第四条、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1、安全生产管理费用;

2、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标志牌的购置、安全宣传栏的设置、安全宣传横幅的购置等费用;

3、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包括从业人员的培训、安全管理人员的考察、培训等);

4、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计划包括的费用;

5、事故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投入、维护、保养费用;应急救援预案的维护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费用;

6、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维护、保养费用;

7、新、改、扩建和在役生产装置的安全评价费用;

8、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

9、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10、购置、安装和使用GPS监控平台、车载设备及维护、维修费用。

第六条、在安全生产资金使用上应做到“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篇5

第一条 为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开拓社会保障资金新的筹资渠道,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减持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下同)是指向社会公众及证券投资基金等公共投资者转让上市公司(包括拟上市公司,下同)国有股的行为。第三条 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股所有权。本办法所称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是指按照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原则,被授权代表国家持有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单位。第四条 减持国有股所筹集的资金交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第五条 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未满3年的,拟出售的国有股通过划拨方式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并由其委托该公司在公开募股时一次或分次出售。国有股存量出售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第六条 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第七条 减持国有股由部际联席会议审议实施。部际联席会议由财政部负责召集,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劳动保障部、中国证监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为成员单位,主要负责确定减持国有股的筹资计划和定价原则,研究解决国有股减持筹资工作涉及的其他重大问题。第八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财政部,承担联席会议的具体事务。第九条 部际联席会议确定减持国有股的,其股东授权代表单位需提供下列材料:(一)国有股减持说明书(草案)

及承销协议;(二)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主承销机构对上缴减持收入的书面承诺;

(三)部际联席会议规定的其他材料。第十条 中国证监会负责制定减持上市公司国有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财预〔2015〕230号)和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的资金,用于支持各地发放租赁补贴、城市棚户区改造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开、公平、公正。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分配过程公平、公正,分配结果按规定向社会公开。

(二)突出重点。向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重、财政困难程度高及工作绩效好的地区适当倾斜,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需要,调整支出投向重点。

(三)实物安置与货币安置相结合。在实物安置基础上,鼓励地方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对于商品住房库存量较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地方,要进一步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

(四)注重绩效。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分配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的参考依据。

(五)强化监督。充分发挥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财政预算监管优势,对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全面监管。

第二章

资金分配 第四条

专项资金采用因素法,按照核定的各地区租赁补贴户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套数、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以及相应权重,结合财政困难程度进行分配。上述因素将根据国家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调整而相应调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分配给某地区的专项资金总额=〔(经核定的该地区租赁补贴户数×该地区财政困难程度系数)÷∑(经核定的各地区租赁补贴户数×相应地区财政困难程度系数)×相应权重+(经核定的该地区城市棚户区改造户数×该地区财政困难程度系数)÷∑(经核定的各地区城市棚户区改造户数×相应地区财政困难程度系数)×相应权重+(经核定的该地区上绩效评价结果÷∑经核定的各地区上绩效评价结果)×相应权重〕×专项资金总规模。第五条

本办法第四条所称核定的租赁补贴户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套数按照各地区当年租赁补贴、城市棚户区计划数,加(减)上超额(未)实施数计算。前款中所称上超额(未)实施数,按照各地区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际完成数,减去上计划任务数计算。其中,上实际完成数按以下口径确定:

(一)租赁补贴户数,以当年实际发放租赁补贴户数为准。

(二)城市棚户区改造套数,以当年开工建设安置住房套数和当年货币化安置套数为准。对于上超计划开工套数和货币化安置套数,如果上没有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且已列入当计划任务,可视同为当年开工套数和货币化安置套数。

(三)对于经国务院同意新建公共租赁住房的地区,公共租赁住房套数以当年开工建设或签订购买协议确定的公共租赁住房套数为准。

第六条

实行实物安置方式的棚改安置住房开工统计口径为:设计采用地基处理的,开始地基处理施工;设计采用桩基础的,开始桩基础施工。开工数量按已开工单体工程设计的安置住房套数进行统计。

实行货币化安置方式的棚改安置套数按以下口径统计:

(一)实行直接货币补偿的,以棚改项目为单位,按以下公式计算开工套数:直接货币补偿开工套数=项目货币补偿款/(当地上一新建商品住房均价×80平方米),计算结果取整不进位。按照以上公式计算核定的开工套数小于签订征收补偿协议的户数时,可以按照签订征收补偿协议的户数统计开工套数。对于采取实物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要分别计算核定。

(二)实行政府组织棚改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含当地政策性住房等)安置的,按被征收人与房屋征收部门签订的合同(协议)中明确的购买住房套数,核定开工量。按上述规定无法统计的,可按照上一项中的计算公式核算。

(三)实行政府购买商品住房(含当地政策性住房等)安置的,按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与商品住房所有者签订的购买协议(合同)中载明的购买套数核定开工量。

第七条

租赁补贴户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套数、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的权重,根据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状况、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需求、上专项资金补助水平以及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财政困难程度参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财政困难程度系数确定。第八条

对于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的地区,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需要重点支持的地区和项目,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专项资金分配时予以适当倾斜。

第三章

资金申报和审核 第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住房保障部门及时组织本地区各市、县申报资料,并汇总审核申报资料,于每年3月15日之前向专员办提交下列资料:

(一)本地区以及各市、县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计划,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公共租赁住房计划,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住房保障部门工作总结。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以及列入计划的项目发生变更的,以市、县政府出具的文件为准。

(二)省级财政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加盖部门印章的《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计划和实施情况表》(附表1)、《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和完成情况表》(附表2)、《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计划和完成情况表》(附表3)、《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附表4)。

(三)市、县有关部门上实际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名单的电子版数据;上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实物安置住房开工证明及货币化安置协议等证明材料的电子版数据;上公共租赁住房开工证明以及签订购买合同或协议的电子版数据;上新建商品住房均价。

(四)本地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量化指标表》(附表5)等绩效评价有关材料。

(五)省级财政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对市、县申报材料审核情况的说明。

(六)与审核有关的其他材料。

对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规定的,专员办应及时退回并请省级财政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补充完备。

第十条

专员办应对地方报送的相关资料进行案头审核和实地抽查。其中,实地抽查审核比例原则上不少于3个地级市(含省直管县),抽查数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该地区申报数据的20%。抽查审核结果与报送数据相差较大的,应当及时将申报材料退回,要求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住房保障部门核实数据后重新报送。

对审核发现严重弄虚作假或重大违规等问题,应及时向财政部报告。第十一条

专员办在审核过程中应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省级财政部门、住房保障部门。专员办审核工作结束后,应于4月15日之前将审核意见表(附表6)报送财政部,并于4月30日之前上报审核总结报告。

第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住房保障部门每年4月15日之前,将根据专员办审核认定结果调整后的附表

1、附表

2、附表

3、附表4和附表5,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分别报送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四章

资金下达 第十三条

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各地区报送的有关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后,将专项资金预算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90日内分配下达各地区省级财政部门,同时将下达文件抄送专员办。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接到中央财政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后,应当参照中央财政的分配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于30日内,会同同级住房保障部门,一次性分解下达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部门,同时将下达文件抄送专员办。

省级财政部门分配专项资金时,可以适当向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较重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倾斜。

第十五条

市、县财政部门收到专项资金预算后,应当会同同级住房保障部门尽快将资金分解或明确到具体项目,并将分配结果报上级财政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备案。市、县住房保障部门应当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进度,市、县财政部门应当确保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需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专项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第五章

使用管理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可统筹用于支持纳入国家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的项目:

(一)向符合条件的在市场租赁住房的城镇住房保障家庭发放租赁补贴,不得向政府投资运营的公共租赁住房承租家庭再发放租赁补贴。

(二)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包括用于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的征收、安置房建设(购买)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不得用于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回迁安置之外的住房开发、配套建设的商业和服务业等经营性设施建设支出。

(三)支持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含新建、改建、购买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资金可以直接支出,也可以采取注入项目资本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对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并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不得截留、挤占、挪作他用,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地方各级住房保障部门及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购置交通工具等支出。

第六章

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

绩效评价以预算为周期,对预算内各地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管理、项目管理、项目效益和居民满意度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统一组织、分级实施。

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委托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按照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实施。第二十条

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分配以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制定调整相关政策以及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参考依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不按时向专员办报送审核资料的地区,专员办应及时向财政部报告,财政部在分配专项资金时,将酌情扣减分配给该地区的专项资金数额,并将扣减资金进行重新分配。

对年底专项资金结余较多的地区,财政部将酌情减少安排该地区下一专项资金数额,并将扣减资金进行重新分配。

第二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弄虚作假,采取虚报、多报等方式骗取专项资金,或者不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负责专项资金审核、分配、管理工作的各级财政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违反规定分配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预算法》、《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项资金的分配、下达、支付、使用、管理,以及相关资料申报与审核,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省级财政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会同同级住房保障部门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二十四条

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央财政安排的对公共租赁住房配套基础设施补助等专项资金,参照本办法分配下达。

第二十五条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篇7

一、专项资金的内涵及产生的根源

(一) 专项资金内涵

所谓专项资金, 是国家或有关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这种资金要求进行单独核算, 专款专用, 不能挪作他用。财政投入公共卫生领域的专项资金就是指由被投入单位占用的, 利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 不以营利和资本增值为目的, 而以实现政府公共职能和确保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投入。近几年来我市财政局、卫生局也积极响应新医改号召, 践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原则, 对我市应急机构──扬州市急救中心专项经费给予了大幅投入, 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效。

(二) 专项资金产生的根源

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是由公共卫生机构的根本宗旨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是由公共卫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没有保证其发展、运行的资金支持, 公共卫生的功能也就无从发挥;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则是直接源头。因此, 公共卫生机构在管理使用专项资金时, 必须全面准确的理解项目资金的立意, 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 避免盲目开支, 以实现资金投入的初衷, 促成新医改目标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双赢。

二、现行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 现行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项”不“专”, 执行不力

一直以来急救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专业公共卫生单位, 并未享受到全额的待遇, 编内人员经费财政补助仅为60%, 编外人员费用、公务费、业务运行费等均靠院前急救收入维持, 遇有突发事件, 便会挪用预算安排的专项经费, 以解燃眉之急, 造成专项经费的短缺, 影响了专项的实施效果。

2. 项目类别及规模变动难, 与实际脱节

专项经费一经审核通过, 多年来维持不变, 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及群众的用车需求, 降低了专项经费的运行效率。如扬州市急救中心2008年开始运行的“车辆及设备购置”项目, 截止2012年部门预算的经费安排仍为35万元, 大大滞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导致的业务上升及群众对健康的关注而增加的用车需求, 致使车辆数量无法弥补市场需求的缺口, 车辆性能无法适应高强度的急救运转, 车内医疗设备也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背离了项目设置的预期。此外, 近年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类流行性疫情的威胁、突发事件的频发, 种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将急救领域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关注高度, 各方面建设都亟待加强。而想实现项目规模扩大, 新增发展项目却困难重重。

3. 临时调整型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监控盲点

一般来说财政专项资金是根据预算单位上一年度编制的部门预算, 经逐级审核下拨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按实际开支编制用款计划, 有计划使用。但急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某些资金使用的无规律性, 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如: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2010年的手足口疫情等, 都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 且情况又十分危急, 财政往往临时增拨疫情专项, 单位紧急购置相关物资, 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此时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均流于形式, 存在管理漏洞。

4. 专项资金管理责任不明, 考核不到位

专项资金的使用具有数额大, 牵涉部门多的特点, 常规的支出程序有时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一些资金的使用没有落实具体的责任人, 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细化的部门职责, 相关的考核、考评机制。

5. 专项资金的核算方法与手段有待改进

2004年本市刚开始实施部门预算时, 专项支出项目相对较少, 核算要求也不高, 只是将支出简单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有关项目的开支只列一笔, 年终数字与下拨数一致即可。后来发展为将项目支出填列至具体的经济科目, 核算开始细化。而如今政府预算透明度增加、项目类别逐渐增多, 各项目支出范围各有侧重, 单位自身管理决策的需求, 粗放型核算显然已不能适应各方面的要求, 精细化管理与核算已势在必行。

6. 财政监督、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全市每年项目资金数额巨大, 使用单位众多, 是不是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都用到了正确的地方, 结果不得而知, 效果更无法查验。各部门只知年年报告, 岁岁结清, 周而复始, 确保原有的项目能保住。按绩支付的财政监督、评价体系尚未建成。

(二) 专项资金管理的改进措施

1.扩大财政补助范围, 提高财政补助比例

院前急救服务是一项社会化公益性事业, 与急危重患者生命健康权和生活质量休戚相关, 直接关系到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只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运行费等财政全额补助落实到位, 才能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才能杜绝挪用项目资金现象的发生, 才能实现专项资金的设置最初目的。

2.积极开展市场调研, 项目安排与时俱进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及深化要求各级财政不仅要承担起急救行业运行发展的资金筹措职能, 还要根据群众需求与城市发展及时调整项目类别与金额, 以实现医改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在这方面急救行业已开始享受改革的成果, 2010年始急救中心新增两个经常性项目, 提高了120电话的接听效率, 弥补了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的业务成本缺口, 确保了急救医疗服务的高效运行, 缓解了群众“用车难”、“用车贵”的矛盾, 取得了医改的实效。

3.安排预留项目经费, 应对突发事件

急救业务的不确定性要求凡事需提前准备, 确保随时能投入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为了让这类临时下拨的项目经费能合理运用, 财政与急救中心都要做好相关预案。建议建立事前准备资金制度、事中资金补偿制度和事后项目决算制度, 避免物资和人员补偿不足, 避免开支的盲目性, 避免项目资金的“体外运行”, 失去监控。

4.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专项资金使用部门应根据部门特征及工作流程,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制约资金使用的相关责任人。加大内审力度, 充分发挥财务人员专业化的优势, 明确专人参与到单位经济活动的各方面。中心现有的各项制度均在不同层面体现了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与控制。

5.改进专项资金的控制手段

(1) 专项资金流出的预算控制

财务部门要根据事业发展计划总支出指标, 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的流出量与流出时间, 密切跟踪项目进度及采购完成情况, 提前做好计划申报, 严格审批制度, 对于预算数与支出数的执行差异要及时找出原因。月末年终中心应依据预算执行结果, 结合社会效益进行绩效考评, 使相关科室、相关责任人的收入与评价结果相挂钩。

(2) 专项资金流出的会计控制

财务部门应将项目支出核算细化到各具体专项, 再根据各专项支出范围编制经济科目, 及时撑控资金流出的方向与数量。对于重大投资专项, 如扬州市急救中心2011年实施的“城乡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专项, 中心除按上述方法进行明细核算外, 还另设辅助账簿, 详细记录各供货商的中标总价, 每一笔资金的进出轨迹、支付进度, 把握好付款节奏, 依据项目实施进度及合同规定安排支付顺序, 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 准确高效地完成专项资金投入的既定目标, 实现政府“城乡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建设”的意图。同时也便于各部门及时了解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正确地评价。

6.监督制度和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财务部门应担负起对项目实施进行协调稽察, 依法监督的职责, 项目单位应当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报送。财政负责对项目涉及的资金预算、拨付、使用、效益情况, 对执行纪律、政策等情况进行监管。出台财政预算项目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推进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工作, 全面分析实际效益与决策和预期效益的差别及原因;对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问效, 实行动态评估, 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下一年度专项资金的财政补助金额。

参考文献

加强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措施探究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与完善,唯有强化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研究,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事业单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大程度上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概述

1.资金管理的概念

资金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是对单位 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督、考核等项工作的总称,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管理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

2.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特征

首先,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属于公益性组织,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开展资金管理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其次,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性的组织,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政府投资所投入的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其资金的活动范围比较有限,对于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便利。最后,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投放的研究当中,其基础并不是企业所依赖的市场调研,而是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制定有财务管理制度,但是针对资金管理方面的制度却少之又少,有的事业单位虽然有制度,但是可操作不強。在这种情形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就不能保证正常、有序的开展,当然就更不利于监督管理了。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对资金管理工作不重视,认为只要记好账、收好钱就行,不违反规定就可以了。二是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不重视,不能明确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风险意识比较薄弱。意识方面的落后成为了管理空缺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

调研发现,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工作不到位。监督部门应当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干扰的工作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一是为了实现领导的意图,或领导插手监督工作,使监督工作不到位的情形。二是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监督意识不够,缺乏对资金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的必要性的充分认识,不能明确作为财务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忽略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的作用。三是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建立有相关的制度和相应的机构,但是并没有认真的遵章办事,使相关的机构相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3.资产成本控制不科学

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投入,自身并没有相应的成本压力,因此在资产的成本控制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一些事业单位当中,经常出现资金去向不公开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催生一些贪污腐败的情况。此外,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的投入方面,并没有科学准确的对于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这就使得其在没有严格的资产成本控制下,造成了许多的资金浪费,严重影响了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

4.资金预算管理不全面

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更为主要的是进行资金的投放以及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每一项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过程中,都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但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现状来看,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许多项目的投入方面,并没有形成严格的资金预算,这就很容易造成预算资金与实际资金不相符的情况,不仅影响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的项目实施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一些制定的预算策划当中,经常出现随意改动的情况,这就使得其资金预算工作存在很大的变动,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三、加强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工作的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首先是要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财务资金管理制度,以《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资金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收支管理规定》《财务分析报告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同时也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规定相应的权利范围,使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既利于监督又便于管理。

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建立起完善的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强化对于资金的管理工作,对于每一笔资金的出入都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更为有效的强化对于自身的资金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出明确的审核记录标准,通过完善的资金管理控制系统,严格的监控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进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资金管理水平。

2.强化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要建立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工作。首先是建立监督机构,事业单位要根据自己单位实际,成立财务监督管理机构,该机构要重点对单位资金流向、资金收入、支出等资金使用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监督,并确保该机构能独立行使监督管理权。其次是强化监督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设立了监督管理机构,但是职权模糊,大多是应付一些日常的工作检查,有的单位甚至是和财务科室一个科室两个牌子,分工不明,不利于监督检查,不能独立发挥监督权,因此要以制度或文件的形式将监督管理、检查权明确,使监督管理真正“有其名并有其实”,能够独立行使监督权。再次,监督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机构虽然同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机构,但分工不同、职责权限不同,也应分属于不同的领导,大多数事业单位因为单位小、人员少,往往是由分管财务的领导直接管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显然就不利于监督工作的进行。

3.加强资金成本控制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当中,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更为主要的应该是放在资金的支出管理方面,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对于资金成本的控制,通过强化对于每一个项目的资金成本管理,更好的进行有效的资金成本控制,进而保证每一项资金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减少资金浪费的情况。在进行资金的投放过程中,资金管理人员应该对于项目的整体规划有一个详尽的分析,从而对其中的资金需求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识,进而合理的进行资金的分配。只有更好的强化对于资金的成本控制工作,才能减少由于盲目投入而造成的资金浪费,最大程度上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出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4.强化预算资金管理

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在开展资金管理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制定合理的预算管理工作,从而最大程度上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强化预算资金的管理工作,对每一个项目的成本进行合理准确的预算,从而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所以说,在进行项目预算管理当中,必须要在事前对于项目的细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最大程度上的减少资金盲区的存在,从而更好的把握每一项资金的用途,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事前编制的财务预算,在具体的项目实施当中,不能进行随意的改动,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应的预算标准来执行,进而最大程度上的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所以说,必须要强化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出事业单位资金的作用,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以及经济主体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特别是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中的资金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资金的管理方面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资金的投向以及管理当中。而在事业单位受市场经济影响更加明显的背景下,其中在進行经济利益的处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以往简单的入账、登记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必须要强化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必须要强化对于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研究,从而更好的发挥出事业单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大程度上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鹏;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年02期.

[2]李冬梅;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3年30期.

资金管理保障措施 篇9

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推动全县就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川财社﹝2009﹞98号)、《xx市财政局、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x劳社发﹝2009﹞89号)和有关规定,制定以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1.专项资金管理申报制度

(1)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对象和标准,必须严格按照现行就业政策规定执行,在上级未作出政策调整前,任何部门不得擅自扩大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和改变支付标准。

(2)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享受对象必须按照政策规定提供相关的申报材料,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认真审核。对申报材料不完整的,应限期补充完整;对超过限期不能补齐材料或经审核申报材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应将申报材料退还申请人并向其说明理由。

(3)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对其受理审核的职业介绍补 1

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招用就业困难对象单位社保补贴、招用就业困难对象单位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资金使用项目,分别建立就业资金申报实名制台帐,准确反映每一笔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相关情况。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汇总后填制申报表,经县人社行政部门复审后报县财政部门审批。县财政部门批准后直接将资金划拨给申报单位的就业专项资金支出,县财政部门应采取书面形式及时将审批结果反馈给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作为登录就业资金使用台帐的依据。

(4)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有审核、审批职能的县人社行政部门、县财政部门、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及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应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各种资料进行及时立卷归档,并至少保存10年,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职能部门的审查。

2.专项资金管理拨付制度

(1)上级转移支付和县本级配套的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县财政部门实行专户存储,专人管理,用于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专项支出。

(2)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资金支出,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经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初审、县人社部门复审和县财政部门终审后,县财政部门及时将资金划拨到县就业服务管理

部门或申报单位的资金帐户。

(3)按照县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划拨给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再支付给申报人的程序,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在资金到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转付到申报单位账户或通知申请人领取补贴资金;申报单位在资金到帐后5个工作日内转付到申请人帐户或通知申请人领取。

3.专项资金管理监督制度

(1)上级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补助资金,按照专款专用原则用于规定的就业政策补助支出,不得改变资金用途,严禁挤占、挪用就业专项资金。

(2)当年结余的就业专项资金,全额结转下年度用于规定的落实就业政策支出,不得将就业专项资金结余转作解决就业政策外的其他支出。

(3)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是就业补贴政策落实的主要经办部门和责任单位,应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政策性补贴的申报、审核、兑现等各个环节实施监督管理,及时纠正和处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就业补贴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本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4)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建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定期自查制度,重点对各项就业政策性补贴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及基层单位的审核情况进行自查。县人社行政部

门和县财政部门纪检组,要不定期地对就业资金的审核、审批和资金拨付情况进行检查。

(5)县人社行政部门对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进度和资金使用效果,实施经常性跟踪监督检查。对影响政策落实、资金使用进度和资金使用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适时提出改进措施。

(6)县财政部门对就业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和资金使用进度,进行经常性跟踪监督。对不按规定安排、拨付和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给就业和就业服务工作带来影响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7)县人社行政部门和县财政部门是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管单位,应对就业专项资金的保障情况、使用进度和使用效果进行经常性跟踪监督管理,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8)县人社行政部门、县财政部门每年应组织专门人员,同时邀请县纪委、县审计局参加,对就业政策的落实、资金使用管理、工作人员履责和依法办事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如有必要也可外聘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4.专项资金管理报告制度

(1)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业务股室每月底

向主管部门报送本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表,以及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文字分析,对有关指标作出详细说明。

(2)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表要以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建立的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台帐为基础,在反复核实的基础上汇总上报,确保各项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享受政策人数、补贴标准和资金实际支出数相互衔接,符合逻辑。

5.专项资金管理公示制度

(1)每个季度末,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在宜宾县就业网站上公示本季度各项就业政策补贴支出的支付情况。

(2)每年第一季度,县人社行政部门在宜宾县就业网站上公示上年度本地就业专项资金收支使用情况。

6.专项资金管理问责制度

(1)对就业专项资金不按政策规定使用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中不按要求开展监督检查,给就业和就业工作带来重大影响的,县人社行政部门和县财政部门严格按党纪政纪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上一篇:形容大方的成语及解释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