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管理方式

2024-06-02

资金管理方式(精选12篇)

资金管理方式 篇1

近年来,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施工企业发展的一个难点、焦点问题,造成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更有内部管理不科学、不集成、不优化的原因。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企业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变,但内部管理不力的因素,可以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资金管理模式,使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一、科学构建资金管理与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资金集中管理体制

资金的集中管理是财务集中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财务集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掌握资金管理的集权程度,达到资金“聚而不死、分而不散、高效有序、动态平衡”的管理目标。

(一)加强内部资金中心的职能作用

集团公司要建立和强化内部资金中心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内部沉淀资金,发挥资金集中优势,科学利用资金的时间差、利息差,调剂资金余缺,不仅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也可节约大量的手续费,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要以经济、行政手段严格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加强开户监督,对银行账户进行经常性检查。严格实行保证金制度,对办理保函、银行承兑、内部调剂、单位信用评价、风险控制等按照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管理模式运作,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和保证金,提高资金中心的生存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二)大力推行网上银行管理方式

网上银行管理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直接、透明。企业通过网银,可以动态管理与监督基层项目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且信息传递及时,彻底改变了以往依靠各单位逐级传递汇报而致使情况不清、信息不准的状况。二是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通过网银系统,企业可以对高度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比如,按一定比例收缴上交款,变被动催收为主动收缴,保证资金平衡;再比如,对项目各类社保资金按比例收缴,不受区域、时空的限制。三是实现了对基层项目的有效控制。通过网银系统,对项目资金的收支、存款情况可以进行动态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大额资金流向可以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对规范项目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加速资金周转,保证重点支付。

(三)积极推行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

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集中管理战略,即采取扁平化集中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形成高度集权的管理指挥系统,将投融资活动、资金结算、项目成本管理、预算与控制统一起来。同时,要针对传统管理手段和方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势,尽快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缩短中间管理环节,增加基层财务信息的直接、透明、可控性,彻底改变基层项目信息不清、数据不准、反映滞后、传递不畅的状况。要着力打造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NC平台,即以账务管理为基础、资金管理为中心、成本管理为重点、风险控制为关键,通过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建设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集中存储、全面共享、随时访问,全面提升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集成度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总部对全集团资金活动、财务收支活动的实时决策、监控和支持。

(四)努力拓展筹资、融资渠道

在加强资金中心职能作用、推行网银管理和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的同时,要针对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资金周转压力大的问题,不断探索筹资、融资保障渠道。

一是改变银行贷款结构,争取利率低、周期长的长期负债,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二是对大型、关键的机械设备购置,要积极探索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防止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流动资金;对普通机械设备,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尽量实行经营性租赁,避免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发生。三是成立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管理调剂中心”,设备余缺互补,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用。四是积极与金融机构等探索项目融资途径,使项目资金使用与项目运作周期相匹配,加强项目部对资金使用、资金偿还、资金收益问题的重视。五是继续坚持不懈地加大清欠力度,强化清欠责任,积极清收外部欠款,采取银行保理业务等有效措施,并加大奖罚力度,加速现金回流。六是充分利用信托、担保等机构平台,努力盘活房产、土地资源,实现多渠道融资目标。

二、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管理机制,实现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

为了达到资金管理的目标,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对执行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又要对执行不力、成效不佳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体系、四个到位、六个挂钩”。

(一)完善“一个体系”

完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即全部资金循环必须纳入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杜绝游离于资金管理体系之外的体外资金循环现象。这个体系必须在单位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总会计师具体负责,企业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企业所属各单位、各级财务机构积极配合,明确职责,量化任务,分解目标,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二)加强“四个到位”

一是银行账户管理到位,所有银行账户的开户、使用、管理必须由公司总部统一控制,杜绝私自开户和多头开户的现象;二是网上银行管理到位,除在内部资金中心开户以外的所有银行账户,都应当纳入网银管理系统;三是NC系统管理平台到位,无论国内、国外的项目,必须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并对上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四是实时监控到位,强化组织、机构、设备和人员保证,有效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全面、及时、动态、连续地反映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三)实现“六个挂钩”

一是将执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政策与对各单位进行执行力检查相挂钩。一项好的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而领导的支持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企业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力度,保证该项制度落到实处。要把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作为执行力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各单位负责人的利益挂钩。

二是将银行开户、网银管理、NC系统管理与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的委派与考核挂钩。对执行企业关于银行开户、网银管理、NC系统管理政策到位的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执行不力或不遵守集团公司统一政策规定,私自开户,不纳入内部资金中心、网银管理,不遵守NC管理系统规定的项目,要对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予以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委派资格。

三是将单位资金在系统内存量、使用情况,与企业对该单位信用评定、资金调剂额度挂钩。要根据所属各单位经营规模、日常资金存量、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状况,明确各单位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资金存量与流量额度,并将该额度与对其可调剂资金额度、缴纳保证金比例、内部授信资格相联系。对于资金存量规模大、使用效率高、内部调剂款偿还及时、利息有保证、交纳保证金到位的诚信单位,应进一步加大财务支持力度,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四是将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按比例收缴上交款挂钩。充分利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加强对企业所属单位、项目的上交款管理,以该单位每月月末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内存量为基数(或业主对项目拨款额度为基数),逐月实行按比例、分时段逐次收缴上交款,年终再进行清算,并明确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审批权限。上交款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逐月收缴,增加了集团公司本级资金的日常现金流量,保证了资金的平衡,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将清欠结果与清欠责任人利益挂钩。强化清欠组织领导机构管理力度,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清欠机构,由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集中精力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企业各债权逐一进行清理、清收,抓住重点地区、重点欠款单位和主要债权人,特别是对金额大、拖欠时间长、对经营状况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清欠工作更应切实抓出成效。清欠机构要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实行全面责任管理,将清欠偿债效果与责任人的利益直接挂钩。

六是将融资成本与使用资金的单位和单位责任人利益挂钩。长期以来,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除了应当支付金融机构的利息支出外,基本上实行了零成本使用。但是对于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千辛万苦、来之不易筹集到的宝贵资金,一些单位在使用、占用方面不珍惜、不节约,不仅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提高了资金成本,也使资金的偿还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资金成本管理,对于节约资金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而对于浪费资金、加大资金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处罚。

总之,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效、集约、低成本的资金管理模式,努力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最终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结合的管理目标。

资金管理方式 篇2

答: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惠农补贴政策。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日益增多,直接面向农民发放的各项财政惠农补贴范围逐年扩大,资金量不断增加。各地、各部门在补贴资金发放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但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在各项惠农补贴发放中,还存在着中间环节多、兑付不及时、成本较高、滞留延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省财政厅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从今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以“一折通”兑付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制度和兑付方式改革,就是实行“一个漏斗向下”的管理方式,将政府补助农民朋友的各项补贴,通过一本存折发放,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各项补贴安全、及时、高效地发到农民手中,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

问:纳入“一折通”发放范围的惠农补贴政策情况是怎样的?

答:凡补贴给农民个人的生产性资金,原则上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范围,目前主要包括9种补贴:

粮食直补:我省从2004年起对32个粮食主产县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2007年补贴范围扩大到64个产粮大县;补贴品种为按保护价收购的小麦、玉米、稻谷三大品种;补贴标准为8元/亩;补贴面积为实际种粮面积。

农资综合直补:我省从2006年起对因农资涨价增加种粮成本实施直接补贴,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补贴范围为全省所有种粮农民,包括国有农场职工;2009年补贴标准为关中地区49元/亩,陕南地区45元/亩,陕北地区35元/亩;补贴面积为实际种粮面积。

玉米良种补贴:国家在2008年设立玉米良种补贴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按照每亩10元标准对所有购买玉米良种的农户进行补贴。

水稻良种补贴: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对水稻实行全覆盖良种补贴,每亩补贴标准15元。

油菜良种补贴: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对油菜实行全覆盖良种补贴,每亩补贴标准10元。

棉花良种补贴: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棉花实行全覆盖良种补贴,每亩补贴标准15元。

春播地膜玉米补贴资金:从2004年起,省政府决定对种植春播地膜玉米实施补贴,每亩补贴10元。

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国家于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目前我省有97个县(市、区)纳入工程范围之内。补助期限: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补助标准: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能繁母猪补贴:2007年起,国家对每头能繁母猪实施50元补贴;从2008年起,中央将能繁母猪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头100元;中央负担补贴资金60%,地方财政配套40%。

以后生活性补贴资金项目会逐步纳入“一折通”发放,各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发放范围。

问:“一折通”发放与过去补贴资金的发放方式有何不同?

答:以前惠农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发放,是由各有关部门根据补贴政策采取存折或现金发放的方式,一户多折,农民群众不容易搞清楚究竟是什么补贴,标准又是多少。同时,一些补贴发放环节多,资金到位慢,也容易发生资金“渗漏”的现象。实行“一折通”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和规范惠农补贴资金的管理,通过机制上的创新,将各项补贴资金和账户集中整合,封闭运行,统一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确保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可以说是建立了一个落实党的惠农补贴政策的“绿色通道”。

问:“一折通”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各主管部门权责不变、坚持分工协作的原则。各项惠农补贴的管理和发放,在坚持补贴政策不变、资金分配权限不变、部门职责不变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健全各有侧重、各负其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二是发放流程规范透明、安全高效的原则。从农户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审核,到补贴资金的最终发放,整个过程的操作流程要规范,内容要透明,管理要科学,发放要高效。

三是各项财政惠农补贴资金集中整合、一折发放的原则。将各项惠农补贴资金集中整合,由代发金融机构将资金逐项打入农户存折账户。

四是发放工作分步实施、逐项到位的原则。要求各县(市、区)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精心策划,规范流程,明确任务,分步实施,限定时间,逐项落实到位,确保“一折通”改革顺利推进。

问:我省“一折通”改革的步骤和进展情况如何?

答:我省从2008年7月份开始在渭南市大荔县西寨乡、合阳县知堡乡和蒲城县孙镇3个乡镇进行“一折通”试点,另外,还有一些县区,如安康市旬阳县自行开展了试点工作。通过总结试点经验,同时借鉴外省区的一些先进做法,省财政厅于6月初出台了《陕西省财政惠农补贴资金“一折(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并印发给了各市区。目前,各地正积极安排部署“一折通”改革工作。

总体上,“一折通”改革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部署阶段,从6月初开始,到7月底结束;二是组织实施阶段,从8月初到10月底,这一阶段的工作量最大、任务最为集中;三是检查验收阶段,11月份省上将组织开展检查验收。

问:有哪些措施来保障补贴资金安全、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答:“一折通”改革,关系到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得到真正维护,意义重大,非常重要。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确保政策取得实效。

一是科学的运行机制。通过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的管理和发放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一户、一折、一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金的滞留延压,提高了发放效率和透明度。

二是严明的工作纪律。在推进“一折通”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政策宣传到户、资金分配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示到户、通知单发放到户、补贴兑现到户,同时要做到7不准:不准擅自改动通知书的数额,不准擅自以补贴抵扣农户的任何款项,不准截留、抵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村集体组织代领补贴,不准拖延补贴兑付时间,不准以任何理由借机增加农民负担,不准虚列补贴对象套取资金。各级党委、政府对违反纪律规定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三是多方联动的长效监督机制。首先是财政部门对具备网络条件市县的惠农补贴资金应发数据和实发数据进行稽核,实施实时动态监控。其次是充分发挥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第三是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和补贴资金发放公示,做到人人清楚政策、明白标准。第四是要求代发金融机构要将各项发放补贴名称及数额在“一折通”上逐条列清,以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媒体的监督。附:陕西省财政惠农补贴“一折通”改革政策解读 陕西省财政惠农补贴“一折通”改革政策解读

从今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财政惠农补贴以现金为主、发放方式以“一折(卡)通”为主的管理办法,具体方案如下:

一、主要内容

(一)建立“一折通”制度,将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按照业务部门审核批复的分户补贴清册,通过代发金融机构直接划转到农户个人特定存折账户。

(二)由金融机构在农户认定的“一折通”存折上统一加盖“惠农陕字一折通”印章,经财政及有关部门审定后,给每个农户设定一个全省唯一编码,实行“一户一折一号”。

(三)纳入“一折通”的资金范围主要包括:粮食直补资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玉米、水稻、油菜、棉花良种补贴资金、春播地膜玉米补贴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等。

(四)逐步建立覆盖所有补贴、即时监控到户的信息管理平台。

二、操作流程

实施“一折通”制度,要做到指标统一下,资金专户管,补助一折发,手续集中办,收支明白账,过程能监控。

“一折通”改革操作流程原则上可采取以下方式:(1)县级财政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当期应发放的惠农补贴资金指标统一下达到各乡镇;(2)乡镇政府对农户基础信息进行调查登记,并将补贴资金的项目、对象、标准在乡、村、组张榜公示,公示结束后,将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分户登记表和汇总表送县级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提交县级财政部门;(3)县级财政部门将有关数据传送给代发金融机构,并将所有补贴资金拨至惠农补贴资金发放账户;(4)代发金融机构凭发放清册和电子数据,将补贴资金打入农户“一折通”存折;(5)乡镇财政及时发布当期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公告或通知;(6)财政部门对补贴发放数据进行稽核,实施实时动态监控。

三、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宣传部署阶段(6月10日-7月31日)

组织启动仪式,安排部署“一折通”改革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二)组织实施阶段(8月1日—10月31日)

1、各县(市、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县级财政部门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分户清册编录和数据资料传递等业务培训。

3、乡镇政府组织相关站所采集农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一折通”存折号、承包土地面积等基础信息,进行清理审核,经农户签字认可后,建立信息数据库。

(三)检查验收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

省、市财政部门对“一折通”改革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支农惠农补贴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补贴资金发放改革各项工作,建立“部门管审核,财政管资金,银行管发放”的管理机制和“谁审核,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农业、林业等部门负责审核确定相关惠农补贴资金的补助对象及补助标准,会同财政部门做好资金的发放和监督工作。

(三)财政部门负责整合惠农补贴资金,确保补贴按时、准确发放;对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工作保障。

(四)乡镇政府组织各职能站(所)、村委会对农户基础信息采集、整理、审核,做到制度上墙、政策公开、责任到人。

(五)代发金融机构负责财政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存折的办理并在存折上加盖“惠农陕字一折通”印章;在3个工作日内将到账补贴资金划入存折并实时向财政部门传输惠农补贴资金兑付信息。

(六)乡镇财政所直接发放“一折通”存折给农户,不得委托村组干部代领代发。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方式 篇3

一是近日保监会正会同国家外管局共同起草保险资金投资海外证券市场的暂行办法,而且进度可能比直接进入国内股市更快。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宪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从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的现实需要来看,要尽快实施保险资金运用的国际化战略,应允许在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和具备条件的国内保险公司开展海外投资,以提高资本利用率。2003年10月30日,中国最大的财险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在香港招股,成为内地“保险第一股”,其筹资额为54.1亿港元(约合57.67亿元人民币)。接着2003年12月12日,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分别在香港、美国两地同时招股,其筹资总额高达232.27亿港元(约合247.60亿元人民币),成为2003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平安保险预计将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目前保险业可运用的外汇资金已达70多亿美元。监管层可以考虑尽快允许这部分资金投资海外证券市场,以提高保险资金的运作效率,增加投资回报。可以预计,保险资金可能先于正式的QDII而捷足先登,并与社保基金一起有望担当我国QDII的探路先锋,首先试水海外证券市场。海外证券投资将是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主要方式。

二是2003年7月11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积极探索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途径的可行性。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为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扩大其投资范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逐年增加。据估计,“十五”期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投资仅占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需求的20.5%~30%。“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需求的年均增速将达到7.2%,2010年总投资额将达4050亿元。可见,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前景广阔,空间巨大。由于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规模大等特点非常匹配,监管层可以考虑允许资产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的资金参与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

三是国务院十分重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原则上同意保险公司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般来说,国外保险公司除了设立内部的投资部门,如证券部、国债部、不动产管理部等进行投资管理以外,大多设有专门为资金运作服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它们接受母公司委托,独立从事资产管理工作。跻身2002年全球500强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就有80%以上采取这种保险资产管理模式来专业化运作保险资金。国外保险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需要,从市场研究、投资决策、业务操作和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对保险资金运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风险控制,有利于增强保险资产的投资运营能力,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有效规避和控制保险资金运用风险。这是保险公司适应保险资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渠道不断拓宽的客观需要。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实质上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独立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上,最接近于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拥有更多的投资自主决策权,不仅仅是保险公司原有资金管理部门功能的简单延续,而且今后要由内部的单个资产运作机构转变为社会化的理财机构。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已纷纷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实行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既在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004年4月25日,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自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暂行规定》严格限制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人身份和投资比例,界定了它的业务范围,规定了它与母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明确了它的监管主体,使得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和投资运营有法可依。目前太平洋保险、新华人寿、华泰财险和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先后提交了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申请。

《暂行规定》第29条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以下全部或者部分业务:受托管理运用其股东的人民币、外币保险资金;受托管理运用其股东控制的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运用自有人民币、外币资金;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国务院其他部门批准的业务”。可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性质限于保险资金,也不排除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类型资金,如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第30条规定,“保险资金的管理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可以看出,《暂行规定》在严格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同时,也体现了前瞻性和灵活性,为今后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留下了法律空间。笔者认为,“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理应包括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换言之,受托管理运用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属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讲,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管理和运作将成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另一个主要方式。

资金管理方式 篇4

财政支农资金是指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专项资金。简言之, 就是国家各级财政预算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 则是指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组织形式、运行程序和方式方法, 亦即国家各级财政支持“三农”资金的分配政策原则、管理职责分工、支出申报核拨程序、资金用途流向监督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的统称, 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有机统一。财政支农资金能否真正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关乎2亿多农户、360万个自然村、全国70%的人口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但长期以来, 在传统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领域, 人们普遍把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和管理方式混为一谈, 错误地认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和管理方式是一回事, 甚至把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管理形式和管理方式混同使用, 形成了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是与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主体、管理范围以及管理职责权限相联系的运行形式, 是以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权为核心的政府部门间对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包括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综合专项管理、财政行 (专) 业管理和部门行 (专) 业管理四种形式 (见图1) 。财政综合管理是指财政部门以国家预算和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为法定形式, 综合管理所有财政支持“三农”资金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部门综合专项管理是指特定政府综合部门如发改委、扶贫办、农发办、西部开发办、新农村建设办等归口综合管理部分财政支持“三农”资金中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小农水、土地整理、农村道路、农村建房、易地搬迁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等多项内容的带有综合专项资金性质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财政行 (专) 业管理是指专门由财政部门独家分配管理部分财政支持“三农”专项资金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部门行 (专) 业管理是指农牧、林业、水利、交通、民政、社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农行、农发行、农信社、保险公司等按行 (专) 业归口管理各类带有行业专门用途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不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形成不同的管理关系特征,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的创新就是改变这些关系。

上述四种不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中, 从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来看, 财政综合管理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均高于和大于其他三种管理形式;部门综合专项管理层次与幅度高于和大于财政行 (专) 业管理与部门行 (专) 业管理。财政综合管理带有牵头抓总作用, 规定着其他三种管理形式的规模、内容、用途和方向, 并提供管理制度保障和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同时,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阶段性发展重点, 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形式, 如部门综合专项管理实际上是将部分财政综合管理职能与部门行 (专) 业管理职能进行有机结合, 赋予政府特定综合部门管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形式,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带有导向性的倾斜扶持功能, 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的一种创新形式。其他部门行 (专) 业管理也是根据管理职责分工不同, 赋予相应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行 (专) 业专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形式。管理分工越细, 专项财政支农资金的类、款、项划分越多, 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予以调整补充和规范完善。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是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客体 (财政支农资金) 、分配方式、管理技术方法、资金用途流向、支出申报核拨程序以及支出绩效评价等相联系的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方式和管理技术选择路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实质是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和有效投入及效益监管方式, 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有效调整改善社会生产关系具有重大导向功能和积极调整意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包括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方式和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管理方式两方面内容。

(一) 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方式

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方式主要包括公平分配无偿拨付、区别对待有偿投入、整合资金集中投放和择机扶持重点安排四种方式 (见图2) , 重点着眼于对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式的管理。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 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寻求最佳的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的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公平分配无偿拨付是带有普惠性质地把惠农财政直接补贴资金绝对平均或相对平均分配, 直接将补贴资金发放给农村千家万户或每一个农民个人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 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区别对待有偿投入是指部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能在短期内直接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因而对这类财政支农项目实施“有偿投入、按期收回、循环滚动使用”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择机扶持重点安排是根据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需要, 对一些重点领域、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环节以及重大强农惠农项目, 实施特惠制重点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是指针对重点区域开发、重大产业布局、重点人群脱贫以及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重大社会性工程项目, 在以县为主编制若干年度统一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的基础上, 整合农牧、林业、水利、交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民政、社保、人口及计划生育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投入项目建设区域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

(二)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管理方式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五项制度”, 即支农专项“三专”管理制、国库直接支付制、集中统一兑付制、县级财政报账制和政府采购实物配发制;其中“前两制”是最基本的管理方式, “后三制”则是辅助管理方式。

支农专项“三专”管理制, 是指所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一律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支出管理制度。国库直接支付制, 是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拨付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一律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将支农专项资金逐级拨付下达到“县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特设专户”, 再由县级国库直接拨付给项目建设 (实施) 单位或政府采购供应商的支出管理制度。县级财政报账制, 是指财政扶贫资金、农业综合资金等部分国家明确规定用途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先由财政部门预拨部分项目前期费用, 或由项目实施单位先期垫付部分项目工程款项, 全面展开项目建设工作, 再根据项目建设进度, 由项目建设 (实施) 单位凭项目建设实际发生费用产生的合法票据, 向县级财政部门申报审核费用票据, 然后据实报销费用、拨付项目建设资金的一种支出管理方式。集中统一兑付制, 是指对应直接补贴给农户或农民个人的惠农财政补贴资金, 由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逐级将补贴资金拨付到“乡级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专户”, 再由乡级财政所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一册明一折统”形式集中兑付给农村千家万户或农民个人的一种支出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实物配发制, 一般是指由省级财政和相关支农主管部门, 将不宜由市 (州) 、县 (市、区) 项目单位分散组织采购的公共服务物品如大 (中) 型农用机器 (械) 、药器 (械) 、防疫防感染药品 (剂) 等实行省级政府统一采购, 然后将公共物品按指标 (计划) 配发给相关县 (区) 、乡 (镇) 项目承担单位, 采购资金则由省级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货物 (劳务) 供应商的一项支出管理制度。

上述五项支出管理制度, 覆盖了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管理的方方面面, 并与财政支农资金“四项分配管理方式”共同构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体系。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有机统一, 其中管理形式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者亦即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和分工协作关系, 是从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权中分离出来的规定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主体的权利关系的权利束以及反映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职能和分工协作关系的管理组织形式。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则是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客体、分配方式、分配流向及管理技术途径的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总括而言, 四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形式、四种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方式和五种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管理方式, 共同构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这个统一体。四种管理形式与四种分配管理方式及五种支出管理方式的有机耦合, 生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五种运行机制:

(一) 部门综合专项管理的强农惠农综合专项资金实行国库直接支付、专项资金“三专”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

这类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由各级发改委、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归口管理的带有综合性质的几类或十几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它们在分配环节均属于“择机扶持重点安排”管理方式, 并通过逐级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到“县 (区) 强农惠农资金特设专户”, 再由县级财政通过国库直接支付项目建设单位, 并严格按照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原则管理,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还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

(二) 部门行 (专) 业管理的各类惠农财政直接补贴资金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和集中统一兑付制

这类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指财政直接补贴给农户或农民个人的财政支农资金, 如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粮食 (现金) 补助、农村低保、农村五保、高龄老人生活补助等, 它们在分配环节均属于“公平分配无偿拨付”管理方式, 主要通过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逐级下达拨付到乡 (镇) “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专户”, 由乡 (镇) 财政所和农村信用社集中以“一册明一折统”形式 (即将各种补贴名称、补贴标准、补贴项目、补贴内容等以《明白册》的形式通知到户, 各种补贴资金用同一个存折集中发放) 直接发放兑付到户。

(三) 财政综合管理中由财政实行行 (专) 业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一律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和专项资金“三专“管理制

财政综合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中, 除由部门行 (专) 业管理和部门综合专项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外, 财政部门还直接分配管理一部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如涉及农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等。这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在分配环节多属于“公平分配无偿拨付”管理方式, 主要由财政部门层层实行国库直接支付, 统一下拨到县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特设专户”, 由县 (区) 统一安排到支出项目, 其中有明确支出规定的从其规定:作为地方财力组成部分的由地方确定支出项目;并严格执行相关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实行“三专”管理, 以确保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四) 部门行 (专) 业管理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实行县 (区) 统一规划和集中整合投入基础上的国库直接支付制

这种运行机制主要是指以县 (区) 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主体, 一次性编制5-10年规划, 再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 然后把分别归口管理的农、林、水、教、科、文、卫、工交、环保、民政等部门管理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由县 (区) 人民政府按照5-10年规划予以整合, 集中投入到重点建设区域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 各类支农专项资金则按照各自管理制度由县级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到相关项目建设单位, 以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这类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环节既有属于“公平分配无偿拨付”管理方式的, 也有属于“区别对待有偿投入”管理方式的, 还有属于“择机扶持重点安排”管理方式的, 但它们最终同属于“整合资金集中投放”管理方式。

(五) 部门行 (专) 业管理的实物分配性财政支农资金实行政府采购制和国库直接支付制

这类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指不适宜分散采购或工程物资劳务难以保证质量而一般由财政部门 (主要指省级) 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招投标、实行政府采购的如大中型农机具、防疫药品、森林防火器 (械) 等带有特定性质或用途的以实物形式分配发放的支农资金。这类资金在分配环节均属于“公平分配无偿拨付”管理方式, 并均以实物形式配发到各级实物使用单位, 资金则由组织政府采购的同级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货物、劳务供应商。

参考文献

[1]邓泽林.支农资金整合与改革研究 (J) .中国农业会计, 2008 (7) .

[2]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 (10) .

[3]赵鸣骥.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农业财政政策 (J) .中国财政, 2008 (17) .

[4]吴小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管理的建议 (J) .中国财政, 2008 (19) .

[5]刘龙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J) .财会研究, 2011 (4) .

第二节长期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 篇5

第八章

第八章

医院投资与筹资分析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医学伦理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2、熟悉当今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动态与面临的问题。

3、了解中外医学伦理的发展脉络与概况。

二、讲授学时

2学时

三、讲授的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

(一)内容纲要

1、古代社会的医学伦理概况:中国、国外。

2、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基本内容:忠于医业、仁爱救人,博施济众、一心赴救,精勤不倦、深究医术,宽和端庄、不贪财色,尊重同道、谦和不矜。

3、对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评价:特点、局限性。

4、近代社会的医学伦理概况

5、近代社会医学伦理的基本内容:对医学美德的强调;注重调节医际关系;产生预防医学道德;提出公民的健康权利。

6、对近代医学伦理的评价:特点、局限性。

7、现代医学伦理概况。

8、现代医学伦理的基本内容:诞生系列国际性的医学伦理规范;形成社会主义医学道德;出现生命伦理学。

9、对现代医学伦理的评价:特点、面临的新课题。

(二)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基本内容

2、近代社会医学伦理的基本内容

3、现代医学伦理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

1、对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评价

2、对近代医学伦理的评价

3、对现代医学伦理的评价

四、教学设计

第一节

医院投资分析

(见手写讲义)

第二节

长期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

一、长期借款

1、定义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补充生产经营周转资金的不足,或购建固定资产,常常需要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归还期限不同的借款,这些借款必须按规定用途正确使用,按期归还本金与利息。一般而言,根据借入资金时间的长短,我们将借入资金划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指向银行筹借的期限超过一年的借款。

2、分类

长期借款按借款用途可分为基建借款、生产经营借款、技术改造借款等;按有无抵押担保,可分为抵押借款和无抵押借款;按偿还方式,可分为定期偿还借款和分期偿还借款。

3、办理程序

杨同卫

编写

《医院管理学概论》

第八章

银行等金融结构为降低贷款风险,对借款企业提出了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借款企业应具有法人资格;借款企业在宏观上其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应符合国家政策,在微观上,借款用途应属于银行贷款办法规定的范围,并提供有关借款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借款企业具有一定的物资和财产保证,如果由第三方担保,则担保单位应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借款企业每个经营周期都应有足够的净现金流入量的支付当期本息;借款企业应在有关金融部门开立账户、办理结算。

企业申请借款程序:企业提出借款申请,并附资金使用的可行性报告;银行或其他金融结构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发放贷款、监督贷款的使用;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4、长期借款的优缺点。优点是:融资速度快;借款成本较低;借款弹性较大;可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其缺点为:筹资风险较高;限制条件较多;筹资数量有限。

财务杠杆是指在债务利息一定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的较小变化会引起股东收益的更大变化。可见,财务杠杆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其应用的方式就是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即会带来负债风险。负债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1)现金性财务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2)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负债增加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要求公司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便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酬资的酬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度地扩张。

二、债券筹资 1.债券的种类

企业债券按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最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照期限划分,企业债券有短期企业债券、中期企业债券和长期企业债券。根据我同企业债券的期限划分,短期企业债券朗限在1年以内,中期企业债券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内,长期企业债券期限在5年以上。

(2)按是否记名划分.企业债券可分为记名企业债券和不记名企业债券。如果企业债券上登记有债券持有人的姓名,投资合领取利息时要凭印章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转让时要在债券上签名。同时还要到发行公司登记,那么,它就称为记名企业债券,反之称为不记名企业债券。

(3)按债券有无担保划分,企业债券可分为信用债券和担保债券。信用债券指仅凭筹资人的信用发行的、没有担保的债券,信用债券只适用于信用等级高的债券发行人。担保债券是指以抵押质押、保证等方式发行的债券,其中,抵押债券是指以不动产作为担保品所发行的债券,质押债券是诣以其有价证券作为担保品所发行的债券。保证债券是指由第三者担保偿还本息的债券。

(4)按债券可否提前赎回划分,企业债券可分为可提前赎回债券和不可提前赎回债券。如果企业在债券到期前有权定期或随时购回全部或部分债券,这种债券就称为可提前赎回企业债券,反之则是不可提前赎回企业债券。

(5)按债券票面利率是否变动,企业债券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累进利率债券。固定利率债券指在偿还期内利率固定不变的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指票面利率随市场利率定期变动的债券;累进利率债券指随着债券期限的增加,利率累进的债券。

(6)按发行人是否给予投资者选择权分类,企业债券可分为附有选择权的企业债券和

杨同卫

编写

《医院管理学概论》

第八章

不附有选择权的企业债券。附有选择权的企业债券,指债券发行人给予债券持有人一定的选择权,如可转换公司债券、有认股权证的企业债券、可返还企业债券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有者,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企业发行的股票;有认股权证的债券持有者,可凭认股权证购买所约定的公司的股票;可退还的企业债券,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退还。反之,债券持有人没有上述选择权的债券,即是不附有选择权的企业债券。

(7)按发行方式分类,企业债券可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公募债券指按法定手续经证券主管部门批准公开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债券;私募债券指以特定的少数投资者为对象发行的债券,发行手续简单,一般不能公开上市交易。

2.债券的评级

债券评级是衡量违约风险的依据。它是由专门的债券评信机构对不同公司债券的质量做出的评判。债券质量通常以信用等级来表示。信用等级越高,债券的质量越好,说明债券的风险小,安全性强。按照国际惯例,债券的等级一般分为三等九级。

3.债券的发行价格

债券的发行价格取决于债券面值、债券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和债券期限四个因素。债券发行价格是债券有效期限内企业未来现金流出按市场利率的折现值。即企业未来应付利息和本金折现值之和。债券发行价格通常有三种情况:等价、溢价和折价。

4.债券的偿还与转换

债券发行单位偿还或收回债券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建立偿债基金,以偿还债务本息;(2)分批偿还债券;(3)债券赎回;(4)转换成普通股;(5)发行新债券替换旧债券。

5.对债券筹资的评价

债券筹资的优点是:债券成本较低;可利用财务杠杆;保障股东控制权;融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其缺点是: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件多。

三、股票筹资

(一)优先股 1.优先股的特征

优先股票与普通股票相对应,是指股东享有某些优先权利(如优先分配公司盈利和剩余财产权)的股票。与普通股票相比较,优先股票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股息率固定

优先股票在发行之时就约定了固定的股息率,今后无论公司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如何变化,该股息率不变。

(2)股息分派优先

在股份公司盈利分配顺序上,优先股票排在普通股票之前。(3)剩余资产分配优先

当股份公司因破产或解散进行清算时,在对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上,优先股股东排在债权人之后,但排在普通股股东之前。

(4)一般无表决权

优先股股东通常不享有公司的经营参与权。2.优先股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为:属于企业的永久性资金;股利标准固定但支付却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会改变普通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可以提高企业的举债能力。

其缺点为:筹资成本较高;发行优先股有时会影响普通股的利益。

(二)普通股

1.普通股筹资的内涵及特征

杨同卫

编写

《医院管理学概论》

第八章

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无特别权力的股份。它的特征是:(1)属于永久性资本,不具有返还性;(2)责任上的有限性,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3)收益上的剩余性,分配权利在债权人、优先股股东之后,无剩余收益则不分配股利;(4)清算时的清偿权位于最后,具有滞后性。

普通股持有者一般还享有优先认股权。优先认股权是指当股份公司为增加公司资本而决定增加发行新的股票时,原普通股股东享有的按其持股数,以一定比例及低于市价的某一特定价格优先认购的权利。这种权利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能保证普通股股东在股份公司中保持原有的持股比例。二是能保护原普通股股东的利益和持股价值。

2.普通股的发行

发行普通股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发行价格有三种:等价发行、时价发行和中间价发行。3.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

其优点是:没有到期日,是一种永久性资本;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普通股是公司举债的基础;普通股筹资能增强公司信誉。

其缺点为:资本成本较高;增发普通股时会使原股东的利益及控制权受损;发行普通股筹资,加大了公司被收购的风险。

我国股票的分类

由于我国股市正经历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历程,我国股票的通俗分类和国外有所不同。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中,一般可将其分为流通股及非流通股两大类。

1.在可流通的股票中,按市场属性的不同可分为A股、B股、法人股和境外上市股票。A股股票是指已在或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流通的且以人民币为计价币种的股票,这种股票按规定只能由我国居民或法人购买,所以我国股民通常所言的股票一般都是指A股股票。在这种股票中,它又分为社会公众股和职工内部股两类,其中社会公众股是由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招募发行的股票,而内部职工股严格来说是由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按有关规定购买的股票,其购买方式、价格及上市流通条件都与社会公众股有所不同。

B股股票是以人民币为股票面值、以外币为认购和交易币种的股票,它是境外投资者向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而形成的股份,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

法人股股票是指在北京的“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和“全国电子交易系统”(NET)两个证券交易系统内上市挂牌的股票。之所以称为法人股,是因为在这两个系统内流通的股票只能由法人参与认购及交易,而自然人是不能在这两个系统内买卖股票的。

境外上市股票是指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发行并上市的股票,目前主要有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流通的H股,还有在美国证券交易系统流通的N股。

2.非流通股。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中,非流通股股票主要是指暂时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其中国家股是在股份公司改制时由国有资产折成的股份,而法人股一部分是成立股份公司之初由公司的发起人出资认购的股份,另一部分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时专门向其他法人机构募集而成的。这一部分股票未上市流通的原因一是国家股的代表人尚未确定,其上市转让难以操作;其二是在发行股票时,部分法人股的募集和社会公众股条件有所不同;其三是国家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所占比例高达2/3,其上市流通会对现在的二级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随着我国股份制改革的深入、股市的成熟和发展,这一部分股票必然将会进入沪深股市的二级流通市场。

四、租赁筹资 1.租赁种类

杨同卫

编写

《医院管理学概论》

第八章

 根据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与收益是否转移为标准,可将租赁业务划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

经营租赁通常为短期租赁,其特点有:①可随时提出租赁资产要求;②租赁期短期;③租赁合同灵活;④租赁期满后,租赁的资产一般归还给出租人;⑤由出租人提供设备保养、维修、保险等专门服务

融资租赁的概念:融资租赁又称财务租赁,通常为长期租赁,可解决企业对资产的长期需要,故有时也称为资本租赁。特点:①要提出正式申请;②租期较长;③租赁合同稳定;④租约期满后,一般将设备作价转让给承租人;⑤在租赁期间内,出租人一般人提供维修和设备保养服务。

 按出租人资产的来源不同,可将租赁资产划分为直接租赁、转租赁和售后回租等形式。

 按设备购置的资金来源不同,可将租赁划分为单一投资租赁和杠杆租赁两种。一投资租赁是指设备购置成本全部由出租人独自承担的租赁交易。单一投资租赁是传统的租赁业务做法。

杠杆租赁是指采用“财务杠杆”方式所组成的融资性节税租赁。出租人一般只出设备金额的20%—40%,即可在经济上拥有所有权,与对设备百分之百投资享受同等待遇,设备成本中的大部分资金由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不可追索的贷款来补足,同时,出租人以设备的第一抵押权、租赁合同及收取租金的受让权作为贷款担保。杠杆租赁是近年来在单一投资租赁基础上,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租赁形式。

2.融资租赁的程序(1)选择租赁公司;(2)办理租赁委托;(3)签署购货合同;(4)签署租赁合同;(5)办理验货与保险;(6)支付租金;(7)合同期满处置设备。

3.融资租赁租金的确定 租金通常由出租人提出,出租人通常是专业出租公司、银行或其下属机构、个人或团体,或以租赁为销售手段的制造商。年租金通常采用年金法确定。

4.融资租赁的优缺点 融资租赁的优点是:(1)能够迅速获得所需资产;(2)增加了融资的灵活性;(3)可以减少设备引进费;(4)有利于减轻所得税负担。其缺点为:(1)融资成本高;(2)存在当事人违约风险;(3)存在利率和税率变动风险

六、可转换债券筹资

可转换债券是指持有人在一定的期间内可以按照约定的条件转换成股份的债券。其在本质上相当于债券加上可转换股份的期权。这样,可转债价值就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其作为债券形式的直接价值,其所对应的直接收益率往往低于同等期限的国债及其它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也就是低于其必要收益率;二是转债的可转换股份的期权的价值。

1.可转换债券的性质

可转换债券具有期权性、债券性和股权性的性质。2.可转换债券的合约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相关股票、转换比率、转换时间和可转换债券利息。3.可转换债券估价

可转换债券的债权性和期权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具有双重性,即作为债券的价值和作为普通股的潜在价值。

就投资者而言,可转债由于保证了本金的安全又提供了基本收益率即其直接收益率,这样一来就回避了股票的高风险性,而同时又有机会获得股票投资的高收益。相对于股票收益的不确定性,可转债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可转债的主要风险在于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引

杨同卫

编写

《医院管理学概论》

第八章

起的转股失败,譬如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或市场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可转债的持有者就只能获得较低的直接收益率。

第三节 短期筹资

一、短期筹资概述 1.短期筹资的内涵

短期筹资是指为满足企业临时性流动资金需要而进行的筹资活动。企业的短期资金一般是通过流动负债的方式取得,短期筹资也称为流动负债筹资或短期负债筹资。其种类包括:商业信用、自然性筹资和短期银行借款三大类。

2.短期筹资的特点

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低 ;筹资风险大。

二、商业信用筹资 1.商业信用的概念

是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它是企业交易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筹资。具体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三种。

2.应付账款

即赊购商品,是一种典型的商业信用形式。买卖双方的关系完全由买方的信用来维持。3.应付账款的信用条件 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应付账款筹资按其是否支付代价,分为免费筹资、有代价筹资两种。如果卖方不提供现金折扣,买方在信用期内任何时间支付货款均无代价;如果卖方提供现金折扣,买方在折扣期内支付货款,也没有成本发生。这两种情况通常称为免费筹资或免费信用。

如果买方放弃现金折扣,在折扣期至信用期到期日之间付款,则为有代价信用。其放弃的现金折扣就是商业信用筹资的成本。

4.应付账款筹资的优缺点

应付账款筹资的优点是:易于取得 ;在付款的时间上,企业享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筹资弹性好。其缺点是:只能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要;不能作为企业正式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

5.应付票据

是购销双方按购销合同进行商品交易,延期付款而签发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信用凭证。期限一般为1—6个月,最长不超过9个月。

应付票据可以贴现和再贴现。6.发行应付票据的优点

(1)可以满足临时性或季节性的资金需求;(2)可以转换信用,获取连续不断的资金来源;(3)当长期筹资市场条件不成熟时,可以以短期筹资作替代;(3)可以补充或替代银行贷款。

7.预收账款

它是买方企业在交付货款之前向买方预先收取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形式。

8.应付费用。它是一种“自然性”筹资的形式。通常没有成本代价,其期限具有强制性的规定。

三、短期银行借款 1.短期银行借款的内涵

是指企业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借款。短期银行贷款一般分为无担保贷款和担保贷款两大类。

2.无担保贷款的信用条件

杨同卫

编写

《医院管理学概论》

第八章

无担保贷款是企业凭借自身的信誉从银行取得的贷款。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通行做法,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短期借款时往往附带一些信用条件。主要有:信用额度、周转信贷协议、补偿性余额、利息率、逐笔贷款。

3.短期担保贷款 又称抵押借款,是指借款企业以本企业的某些资产作为偿债担保品而取得的借款。可以充当短期借款担保抵押品的资产有: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存货。通常抵押贷款成本高于无抵押贷款成本。

五、思考题与参考书

(一)思考题

1、从历史的维度看,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的关系如何?医学科学的进步一定能带来医学伦理的进步吗?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商品与服务、技术与资本、信息与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不同地域、国家、民族之间的沟通、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彼此间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请谈一谈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继承我国优秀医学道德传统和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医学伦理思想的关系。

3、网络化会带来哪些道德问题,网络化医疗将会带来哪些新的医学伦理问题?

4、从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两个方面论述生命伦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参考书

杨同卫

资金管理方式 篇6

【周德文】:我认为在国外跟国内有很多方面是不一样的。第一,国外的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力度大于中国,他们是刚刚相反,大企业是政府不管,小企业政府是很精心培育它。像德国、日本都是对小企业,包括美国,包括我们中国的台湾、港澳地区对小微企业政府的扶持政策包括支持的力度都远远大于国内。而我们在国内大陆更多的是扶持大型企业,而对小企业没有予以长期高度的重视。所以中小企业长期处于这种弱势地位,银行的贷款、政府资源很少向它们倾斜,这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因为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大企业实际上也是小企业不断培育成长起来的,小企业的扶持,我认为是更加有社会价值,并且小企业解决了中国70%以上的就业,如果小企业不扶持它,严重的甚至会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要进行扶持。第二,我们的政策也要向小微企业倾斜。包括我们现在宏观调控,2011年10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温州的时候我就跟他建议,我认为宏观调控的政策总体上是对的,但是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应该给予特定的倾斜。我们的财政在信贷,在税收各个方面都要加以扶持。只有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我认为一个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够更好的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所以我认为国外还是许多的政策,包括法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曾刚】:小微企业这个话题,或者融资难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不只是中国存在,也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存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美国也一样。各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做法。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地去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通常来讲,因为小微企业,确实它的风险要比一般的大型企业要大。为什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小微企业本身缺乏抵押品,我借款给你,银行没有抵押品,纯信用的贷款,本身风险会很大,因为有抵押品,你要是赖帐,我就把抵押品收回来,运气好的话,抵押品还可以升级的,早期银行收的房地产做抵押的,都赚钱了,抵押品是缓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小微企业很多是拿不出来的。第二,小微企业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很多小微企业,小型作坊没有财务管理的观念,我们原来看过很多企业,就雇了三五个人,你说他自己编一个标准的资产负债表,再请审计人员审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天我只要记得我流水,我进来多少钱,出去多少钱,进来的比出去的多,就够了。别的不会考虑的。不像大企业,资金负债表是什么样的,现金流量表是什么样的,资产负债各种各样的看的清清楚楚,分析你的风险会很容易。小微企业,连这些信息都没有,银行很难拿到这个分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第二个困难。第三个,小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差。因为小微企业自己的能力很弱,一般都是下游低端的,如果我们整个经济出现波动,小微企业很明显是第一个倒闭的,大企业有降价的能力,咬一咬牙能够撑得过去,小微企业恐怕很难,小微企业缺乏对市场前瞻的预期。小微企业很容易破产。本身它比较脆弱。这三个加起来,小微企业可能风险各方面比较大的,如果它的风险比较大,纯粹用商业的去支持就比较困难。全世界范围内对小微企业金融扶持都是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就是说除了商业化的金融以外,比如银行以外,还会有一些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在里面,还有政策政府机构的直接介入在里面,比如政府成立一个担保公司,成立一些担保基金,风险分散的基金或者直接补贴等等,是一个多层次的机构,而不是一个体系,相互之间是关联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风险分担,大家有成本出来了,风险出来了,大家分担,这样的话,每一个人分担以后,成本不就下来了。在美国也好,在德国也好,在其他国家,很多都有这种风险分担的机构。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比如,客观无风险就是高,一般贷给企业,违约率只有2%,贷给小微企业,可能10%。10%没有关系,如果五个人进行分担,对银行来讲我损失的也是2%,但是必须要有人给我分担,这样就需要保本微利的政策性银行,像德国的复兴信贷银行,还有政府成立的担保机构,我来帮你分担一部分,再加上可能还有政府的基金等等来做这个事情,这样的话可能原来一个人承担的风险由四五个人同时分担,那几个不图赚钱,不赔本就行了。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和大企业就比较接近,这样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就会逐步提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小微金融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我觉得有几个,一个是金融体系本身来讲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商业机构,还包括政策性银行,还包括政府的担保机构,还有政府本身等等。第二个重要的是什么呢?在其他国家都有很好的法律的环境,因为我刚才讲,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小微企业本身风险比较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本身是很脆弱的,生存环境很糟糕,所以,在全世界,对小微企业金融扶持,可能看起来不是一个直接的金融扶持政策,但是对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改善是很重要的政策,他们有专门的法律保护小微企业,比如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是保护小微企业最重要的,所有的行业到后面都是垄断的,为什么?因为大才能节约成本,但是你可以想象,你要开一家大型超市可能有很多小的便利店因此关门,小微企业就没有了。全世界很多国家为什么反垄断执行那么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反对大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压力。我们在立法上,我们有反垄断法,但是我们执行的并不是很好,我们需要尤其通过反垄断法的执行,能够对小微企业在竞争环境当中要去保护他们,这是一方面,当然还有一些在国外还有很多很多的政策,在金融政策上有政策专门的要求银行不能歧视小微企业,这种法律各国都有的。还有其他的财税方面的政策,立法要求对小微政策。必须改变它的生存环境,才能改变它的金融环境,因为金融是给它输血的,如果他身体不好,不可能永远输血。所以根本目的还是让它身体好起来,身体好起来就要相关的政策去做实了。从中国目前来看,我们现在强调对小微企业融资讲得多,金融扶持讲得多,金融机构去扔钱讲得多,但是对财税,对真正的在反垄断方面,对小微企业本身生存状态的保护上面,我觉得目前还不是做得特别好,所以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方面的政策也是需要去强调的。各国都有参照,有些国家还有专门的中小企业促进局,专门会同各个政府机构怎么样去帮助小微企业,甚至有些国家财政政府还出钱请咨询公司,专门给小微企业去做免费的培训,而且非常高端的战略咨询,还不仅 仅是培训知识,我帮你出主意,怎么样企业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它的生存环境,我们显然在这方面是没有的,我们现在一味地把钱扔进去,本身人民币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外面压力那么大,给他钱还是会死。如果做不到阿里巴巴那个状态,是不是都要死掉的。我们一个反垄断的东西还是需要的。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

资金管理方式 篇7

一、外汇管理日渐放宽, 政策支持逐步体现

从2003年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试点开始, 到2004年外汇资金内部运营获准, 再到2005年资金集中管理浦东破冰, 国家对于跨国集团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的管理日渐放宽, 支持资金集中运营的政策意图逐步得以体现。

2003年7月底,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管理的通知 (试行) 》, 根据跨国公司的业务模式和管理特点, 对非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适当放宽。2004年, 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根据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总体部署和现有金融外汇管理法律法规, 在两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境内成员公司之间采取境内委托外汇放款方式, 集合境内外汇资金, 调剂境内外汇余缺;二是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境内成员公司向境外成员公司放款, 集合或调剂区域、全球外汇资金。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推出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试点的九条政策措施, 九条政策措施有利于企业拓宽外汇资金来源、提高外汇资金运营效率、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跨国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好处:一是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或资金收益。通过将各成员公司盈余外汇资金集中在一起, 集团可以通过和银行谈判, 谋求更高的外汇存款利率及相应利息收入, 并通过短期投资等方式获取投资收益, 实现集团闲置资金效用的最大化。二是降低整个集团的结售汇成本。母公司集中调配资金, 将外汇资金有盈余的子公司的外汇资金调拨至外汇资金短缺的公司, 这样跨国公司各成员公司可以不再频繁到银行结汇、购汇, 集团每年将在资金汇兑环节节省一大笔支出, 避免结售汇方面的损失。三是降低外汇汇率风险。跨国公司通过在内部自主调配外汇资金余缺, 并根据进口付汇币种及金额, 协调安排出口收汇币种及金额, 可以在集团内部顺利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币种匹配。这样, 在国际市场货币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优化集团币种结构, 达到规避汇率风险, 节约资金成本的目的。

二、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政策实施情况

目前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是:第一, 初步建立起来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及境内企业对外债权管理制度。因为境外放款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种股权投资, 是一种债权。外汇局通过要求企业、银行报送各种报表, 初步建立起来一个境内企业对境外债权的管理制度。第二, 促进了外资跨国公司投资环境的改善, 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一步发展。第三, 有利于增强中资跨国公司整体竞争优势, 推动中资跨国公司境外投资, 深入贯彻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问题, 就是后续资金来源问题。在这方面, 外汇局从2003年开始,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支持企业的境外投资和发展。包括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审核手续, 允许银行给境外投资企业提供的融资信贷担保, 由逐步审核改变为管理等等, 取消境外投资的额度限制, 主要允许那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汇兑成本。实际上实现了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以后, 不管是中资企业集团还是外资企业集团境内成员公司都减少了频繁结汇和购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减少频繁的结汇, 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第四, 有助于企业及银行的自主经营和创新。

三、目前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困难

(一) 外汇资金集中收付汇制度的完善需要与税务制度相协调

跨国集团的资金集中收付汇模式不仅涉及外汇管理, 而且还与税收管理有关。我国的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与出口退税制度紧密相连, 与跨国公司集中收付汇相对应的是跨国公司集中办理出口退税手续, 但以跨国公司名义集中办理出口退税手续, 不仅与现行税收制度相冲突, 而且会影响到有实际出口行为但不收汇地区的地方利益, 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影响较大。

(二) 真实性审核存在难度, 企业核销操作繁琐

真实性审核制度和限额管理制度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两大核心制度, 其中, 真实性审核制度主要通过检查交易行为与资金流向、金额的一致性, 对经常项目跨境资金的真实性做出判断, 以防止资本项目资金、国际投机性资金以及洗钱性资金等混入经常项目流入、流出。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及今年7月份实施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和贸易信贷登记制度是真实性审核的几种主要管理方式, 通过核对货物进出口报关单和银行收付汇单据的一致性, 对货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匹配, 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在跨国公司集中收付汇模式下, 由于进出口企业与实际收付汇企业不同, 导致任何一方都无法同时得到报关单和收付汇凭证, 从而使境内成员公司不仅无法正常办理核销手续 (注:报关手续由发生进出口业务的境内成员公司办理, 收付手续由集团公司或其财务公司办理, 成员公司有报关单却没有收付汇凭证, 而集团公司或财务公司有收付汇凭证却没有报关单) , 也无法正常办理货物贸易收结汇。

(三) 子公司间外汇资金拨付与《贷款通则》存在冲突

实质上是允许跨国公司统一调拨各成员公司经常项目外汇资金。对于自身拥有财务公司并通过财务公司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跨国公司而言, 这种划拨不存在法律障碍, 因为在法律关系上, 成员公司将其外汇资金划转至集团财务公司的行为, 是一种集团财务公司吸收成员公司存款的行为, 属于财务公司的经营范围。但是, 对于没有财务公司的跨国公司而言, 如果不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方式, 而直接进行外汇资金划拨及管理, 将与《贷款通则》中有关“禁止企业间相互借贷”的规定相冲突。

三、政策建议

(一) 建立部门间的监管协调机制及非现场统计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 金融外汇风险也会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多种途径传递, 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有关监管部门应当转变管理思路, 健全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所需的支持工具和手段, 同时应建立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商务、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局等部门各自的监管职责, 形成协同监管、各有侧重的局面。同时, 通过搭建完善的统计监测系统, 建立起有效的非现场统计监督机制, 重点监测跨国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异常资金流动, 加大对预收货款、借用外债、延期付款和撤资清算、利润汇出等情况的监管力度, 运用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手段, 实现监测预警, 达到对跨国公司资金运营的有效监控。

(二) 放宽跨国企业资金境外放款条件限制

从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出发, 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境外投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进一步降低跨国企业资金内部运营门槛, 取消对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限制, 降低对投资规模的要求, 并允许跨国企业集团总部购汇向境外企业直接发放股东贷款。对跨国企业资金境外放款实行按金额大小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允许企业在有效期内周转使用, 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 增强境外中资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三) 提高公司集团财务治理结构

集团公司的外汇资金管理包括编制资金计划, 对集团及涉外子公司在经营、筹资和投资活动中的资金运作进行实时控制, 从而达到加速资金运转、降低资金风险的目的。从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 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即公司财务治理中的财权配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控制模式的运行保证以及外汇资金动态管理的解决方案。以丰原生化为例, 其财务治理结构离跨国公司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实行集团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还有大量准备工作要做。

(四) 建立完善的外汇资金全面预算制度

预算目标要与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紧密结合。从目前来看, 要实现与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 与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 与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和约束力相结合, 要同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从长远角度, 建议预算目标的设置要与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相协调, 使企业各期预算能相互衔接。预算管理的完善需要分阶段进行, 其目的就是使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都能逐步明白预算管理的每个流程以及技术细节。预算管理完善的过程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运用财务预算管理工具的过程。为了保证财务预算管理能达到各阶段的要求, 企业集团管理人员及预算职能部门每年应为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制定计划, 来帮助各职能部门、事业部、子公司了解预算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大贤.破解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供不应求”之道[J].南方金融, 2008, (06) .

[2]罗勇.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政策亟待完善[J].吉林金融研究, 2008, (05) .

[3]曾维君.完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8, (11) .

[4]王月勇, 张旭.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03) .

[5]王雪.跨国公司资金运营监管探讨[J].中国外汇, 2007, (02) .

论企业集团的资金集约化管理方式 篇8

一、资金集约化管理的涵义

对于企业集团而言, 资金集约化管理是指把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归集到集团总部, 通过总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来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从功能方面来看, 通过有效的资金集约化管理, 企业集团能够在实现整个集团内资金资源宏观调配和有效整合的前提下降低金融风险, 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约化管理的主要策略

1.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企业集团建立的规章制度体系一般包括管理制度、岗位制度以及岗位分工制度这三个层次。

第一, 管理制度层面。管理制度主要涵盖企业集团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会计制度又细分为基本规定、会计事务处理说明及会计分录 (含会计报表编制说明) 三部分。如果有些已经实施了ERP, 就应该编制相应的《ERP会计制度》, 并以此作为财务人员开展会计事务处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其他管理制度还可以包括原始凭证审核制度、电算化管理制度、资金收支管理制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制度等相关规定。

第二, 岗位制度层面。岗位制度层面可以看做是企业根据内部诸如制定总账、成本核算或费用报销等各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要求制定出的岗位操作手册, 并通过建立相应的记录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第三, 岗位分工制度。岗位分工制度的重点在于每一位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同时还要建议相应的记录, 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存在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现象而导致岗位制度出现不可操作性。

2. 建立实时监控体系

第一, 对于物资采购环节可做好如下思想工作, 其一, 财务部门要参与供货商信息调查工作, 同时积极参与合格供货商的资格认定;其二, 财务部门要通过详细深入的市场调查工作来实时监控资源的供应渠道、资源分布状况以及资源的采购价格;其三, 财务部门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原材料采购标准价格以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差异指标;其四, 财务部门要对大宗原料和燃料的招议标工作进行积极参与和密切监控。

第二, 对于生产环节可做好如下两项工作, 其一, 财务部门要对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等的标准成本进行积极组织制定, 并及时反馈资源消耗的相关信息, 以此为生产工艺的调整提供依据;其二, 财务部门可以对超预算的费用严格实行“跳闸控制”, 从而有效避免费用的超额。

第三, 对于销售环节可做好如下三项工作, 其一, 财务部门为了预判客户资信等级, 就要对客户的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随时了解;其二, 针对本行业产品的市场整体价格变动情况, 财务部门要积极要做出市场调查, 并实时监控销售部在价格执行和调整方面是否与市场价格变化保持一致;其三, 财务部门要对驻外经营部的核算工作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 从而判断对驻外经营部定价的合理性, 。

第四, 对于资金管理环节, 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由此在企业财务部和开户银行之间建立信息接口, 从而保证各项资金支出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从而便于对各银行账户余额及收付明细账能够实时查询和监控。

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如何有效实现信息充分共享是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另一项基础性工作。具体来说, 为了使会计核算过程以及其他管理手段能够实现网络化运行, 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搭建完善的集约化财务管理网络信息平台。第一步要做好内部局域网络的搭建工作, 企业要积极引进和大力开展ERP, 并建立Oracle数据库 (或其它类型的数据库) 来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络, 从而在局域网内实现实现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信息共享。第二步是实现企业集团对外互联, 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协议, 使企业内部局域网络与外部连接, 从而使信息共享能够延伸到企业集团外部。

4. 搭建现金池

现金池” (Cash Pooling) 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率, 技术水平最高的一种现金管理方式, 由一组形成上下级联动关系的银行账户和内部结算系统账户以及定义在这一组账户上的资金收、付、转和相应记账规则组成, 目前很多跨国集团公司也纷纷采取这一方式对资金进行管理。

企业集团在现金池模式下的账户可分为外部账户和内部账户两类。其一, 外部账户包括两部分, 一是企业集团在银行中开设的银行总账户, 二是集团成员单位在当地所在地银行开设的分账户。企业集团的资金在开立的总、分两级结算账户之间, 由协作商业银行根据结算中心的需要或约定进行上收和下拨运作。还需注意的是, 总账户和分账户的开户银行应该尽可能选择相同的银行。其二, 内部账户体系的功能较为复杂, 一是实现企业集团为记录、清算总账户和子公司分账户, 二是激励和清算集团子公司分账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各子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的方式很多, 既可收支合一, 又可收支分开的形式。

集团现金池不仅是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高级形式, 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帮助集团公司实现系统内资金共享的一项服务。总体来看, 集团现金池可使集团实现以下三个主要目标:一是以分公司能自主、方便地进行额度设置为前提, 实现自动化额度控制处理。二是通过资金额度控制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分公司的额度控制要求。三是能够提高分公司额度控制的准确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并降低风险。可见, 企业集团搭建现金池不仅能统筹配置资金, 而且还有利于降低集团外部融资成本和集团内部交易成本, 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企业集团资金集约化管理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司.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文件汇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10月

资金管理方式 篇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中央审时度势, 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推进新农村建设, 并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课题, 它的提出及付诸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应该看到, 新农村建设问题不是农村和农民自身能解决的, 更多的需要获得农村以外的扶持帮助。财政支农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家财政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 农民享受公共财政服务的状况有所改善, 农村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 由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低,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支农所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力度与所获得的成效相比较不成正比, 城乡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 反而有所加大, 现行的财政支农体制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二、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每年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都有增加, 但是县乡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情况总是差强人意。现行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一) 财政支农政策出现偏差, 农业投入比例失调

农业法第42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财政支农政策出现偏差, 农业投入不足且比例失调, 达不到规定的增长幅度。一些地方行政事业费用支出高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支出为空白点, 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 不能按照农业项目计划规定配足配套资金。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理应由政府财政投入, 由于财政投入缺位, 导致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不明显。

(二) 县乡财政财力有限, 支农资金有较大不稳定性

农村税费改革后, 中央明确规定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 取消现行的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乡统筹费, “村提留”中的公积金被剔除出去, 由村民按“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农村税费改革有效地堵住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源头, 也导致乡镇财政预算外收入及自筹资金大幅度减少。除少数发达地区外, 我国县乡财政支农的实际能力极其虚弱, 财政支农主要依赖中央和省市级财政。特别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 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化, 这不仅妨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运行。许多调查表明, 与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 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三) 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方式落后, 资金安排不科学

目前, 支农项目投资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很强, 投资也不科学、不合理。这种投资方式不能给农民以稳定的心态从事农业产业, 造成很大投机心理, 缺少长期和长远的心理准备。目前, 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 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使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工程项目的实施, 缺乏有效的监督, 易产生腐败现象, 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造成资源极大浪费。

(四) 支农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低下

首先是监管职能缺位, 我国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多头监管, 责权划分不明确, 部门配合不协调, 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支农资金透明度低, 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 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其次是事前监管严重缺乏, 主要表现为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项目开工前对法人代表及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上岗资质及业务情况的管理等工作淡化、甚至缺位。有些支农项目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实行“四制”管理, 以致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工程不能按计划通过验收等问题。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设想

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模式来看, 问题主要是出现在三个方面, 即:中央的财政支农政策和力度, 支农资金的支付以及监督, 基层政府的资金管理使用。因此,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措施:

(一) 完善支农资金投入体系

目前, 农业投入资金的来源仍是以中央、省、市下达的专项基金、财政支农资金和筹集的农发资金为主。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 而排斥具有“造血”功能项目的有偿支持, 导致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对政府财政支持的过度依赖, 农业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有效资金投入不足。鉴此, 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完善资金投入体系。一是积极落实财政预算内资金, 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计划安排和实际执行数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总支出计划和实际执行数的增长幅度, 财政支农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落实支农资金。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扩大税收优惠、补助、补贴等范围, 引导农民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 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农业,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靠、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体系。

(二) 实行集中直接支付方式

目前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由各部门发放, 往往存在着相互掣肘、推诿扯皮的现象。由于资金管理程序不到位、补助对象审查不严密, 虚报、冒领等问题常有发生, 给少数人以可乘之机。实行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方式改革, 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只能对省级进行, 要堵住以各种名目出现直通车式的中央财政直接对县或乡村的资金转移。省级对下一级的转移支付, 也严格按照此原则进行。转移资金要严格按照预算规则, 进行分级分解, 将彻底改变过去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 较好地解决财政“看不见、管不着”的问题。财政涉农资金发放方式改革的思路是:凡是财政安排、直接发给农民的补助资金, 都采取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 以减少资金的中间运行环节。通过金融机构作为支付的桥梁, 形成财政—金融—农民的“一条线”资金运行轨迹。目前挤占、挪用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 90%以上发生在县乡两级, 而集中直接支付则能克服账户多、资金分散、运行环节复杂的弊端, 特别是在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避免县乡政府和职能部门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

(三) 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

当前农民最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是:教育、医疗、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建设及社会保障等。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让各种公共服务更多地惠及农民, 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1.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已经明确, “十一五”时期的头两年就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在强调实行免费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 还要重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大多数大病医疗费的补偿比例在20%到60%之间, 这样的补偿比例意味着病人自付费比例仍然很高, 保障水平还很低,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注重大病医疗保障的同时, 应该考虑满足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强调改善县乡卫生条件的同时, 应该考虑对村级诊所和乡村医生给予补助和支持。3.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道路、水利、能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 过去主要依赖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劳。在取消农业税以后, 多数地区还难以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今后要把国家基本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 特别是要大幅度增加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4.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 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 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 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 在有条件的地区, 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起来, 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5.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要支持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完善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人力资本开发方面的投入, 加大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四) 逐步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国家审计机关要从转移支付的预算、资金分配到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 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监督作用, 把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民主监督同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透明度。制定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并逐步拟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促进财政由政府包办型向市场型和效益性财政转变, 财政支出的管理职能由原来的财政资金分配拓展到对资金监督约束上来, 促进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益化。通过进行绩效评价, 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约束与激励, 根据掌握的资金使用信息, 对其投入成本和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地衡量和比较, 从而判断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益, 强化财政支出的监督手段, 引导和规范财政支出管理行为。

摘要:财政支农资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物质保证, 其资金量大、涉及面广。本文在分析现阶段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设想, 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尤兆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 2007 (7) .

〔2〕杜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规范化管理刍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15) .

〔3〕邓子基.公共财政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福建论坛, 2006 (7) .

〔4〕于彩珍.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经济师, 2005 (4) .

资金管理方式 篇10

一、现状及必要性

(一)思想重视不够

对于乡(镇)来说,一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绝对称得上是大项目。但有的地方,特别是乡镇部门,错误地认为只要圈到钱就万事大吉,甚至把它看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极佳机会。于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以下怪象:一是规划与现状不符,虚报工程。如:土地平整中夸大土方量,田间道路重复建设,桥梁维修虚报为桥梁新建等等;二是合同违规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合同进度考核不力、中标价与合同价不一致、随意改变合同价格、个别项目违规转包工程等;三是截留、挪用、挤占、套取项目资金手段繁多。如:随意截留应拨资金、向与项目无关单位及个人出借资金、从项目中滥发工资、奖金、补贴、滥支招待费用、白条坐支费用;从工程资金中以缴纳管理费等名义收取赞助费用、虚列拆迁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及其他变更工程,搞“体外循环”等等,不一而足。

(二)组织效率较低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到项目验收,经历环节非常繁杂,时间跨度较长,而现有的组织方式明显难以达到项目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三长”:首先,项目立项审批周期长。实践中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从项目立项到项目资金到位一般要一年时间,有的甚至长达两年。待资金到位时,由于材料价格变化、用地规划调整等原因,项目实施难度明显加大;其次,项目施工时间长。由于规划调整、项目施工中遇到不可预见的因素或者部门间的责任推诿等原因,项目施工普遍超过了合同规定时间;最后,审计时间长。目前,项目管理中缺少审计部门的提前介入机制,基本上是事后审计,结果导致审计时,特别是审计隐蔽工程时,审计难度大、时间跨度长,影响了及时验收。

(三)专业化程度欠缺

项目实施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相关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从项目实施结果看,几乎所有项目的执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与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四个偏低:预算审核质量偏低。参与预算审核的一般是主管部门财务负责人,而他们普遍都缺乏项目规划及预算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地判别预算编制中的高估冒算,其审核的结果就会流于形式;工程控制质量偏低。由于工程管理者对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标准、项目预决算等方面缺乏系统的专业认识,导致招投标资料残缺不全、变更工程频繁发生、项目决算偷工减料等;审计报告效果偏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由于审计人员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标准不够熟悉,特别是对土方工程量的计算、隐蔽水利设施的勘测等缺乏必要的专业手段,往往难于核定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财务管理能力偏低。主要表现在专账核算不到位,仍有地方将项目核算混在“占补平衡”核算账户中,未单独设立核算专账;个别地方以拨代支、实行县乡两套账核算、县级报账流于形式;项目日常核算存在认识误区,主要有:对三项费用,以提取数代替支出,工程施工费结算大量挂往来账,有与项目核算无关的挪用资金的现象等。

(四)精细化管理落后

精细化管理是规范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虽然,近年来国家、地方上出台了不少的相关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项目资金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办法始终跟不上形式的需要。重点表现为:招投标管理粗。项目实施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列入招投标范围的事项不够明确;合同管理粗。缺乏土地开发整理专用的工程施工合同规范,土地清查、竣工测量、土地重估与登记、基本农田重划与标记设定、拆迁补偿等普遍存在着合同要素不全、敷衍了事的现象;财务管理粗。如:不可预见费的使用程序规定不明、资金审批程序不统一、缺乏统一的项目核算会计制度、专业审计报告不规范等。

二、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方式的条件

虽然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和谐”,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在组织、制度、程序、经验上已具备了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条件,为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首先,初步具备了组织基础。我们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项目设计、规划、勘测等科研队伍,初步建立了项目审核、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的专业队伍。其次,完备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项目预算定额、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规范。第三,初步建立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规划(预算)审核、资金拨付、项目招投标、合同制、项目施工、项目监理、项目决算、项目审计、项目验收等规程。最后,各地都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管理模式。如:联合办公、联合资金审批、联合验审、现场规划审批、审计提前介入等都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方式的设想

要解决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创新管理方式,按照“国土做项目、财政管资金、审计抓监督”的工作思路,把好“五道关”:预算审查关、报账审核关、资金审计关、过程监督关、后续管理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项目资金的全员、全面、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创新管理组织,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应明确执行项目法人制,以各县(市)复垦中心或国土局耕保处(科)为项目法人,在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下,财政部门对资金的保障负责、国土部门对资金的使用与核算负责,取消镇一级的项目资金核算,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县级报账制和全成本核算,最大限度地在财务上满足项目法人制的要求;其次,建立项目协调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市(县)政府部门、财政部门、国土部门、规划部门、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的主管领导等,形成对项目的协调机制;最后,完善项目指挥部人员组成,项目指挥部人员应包括财政、国土、镇政府、监察、审计等多方相关人员,以实现对项目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全方面的监督管理。

(二)改革项目审批,确保预算可行

预算审批应符合时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合理性的原则,而现行的预算审批体制显然离“四项原则”的要求相距甚远,改革现行的预算审批体制迫在眉睫。应加快中央、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返还速度,当年申报项目保证当年下达预算资金;实行现场预算审查制度,改变过去的集中会议审查方式;试行建设标准随项目而定的方式,确保项目预算的可执行性;除监理单位实行省级招标外,规划设计单位也实行省级招标,费用采用省级直拨,从下达各地总指标中直接扣除。

(三)健全管理制度,细化项目管理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和监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必须以制度作保障。现行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是粗线条的,在每个实施环节上,还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因此要在管理体系上建立和完善项目审批细则、项目变更审批细则、项目招投标实施细则、项目合同规范、项目资金使用规范、项目决算规程、项目验收等级标准等,以实现项目管理精细化要求。

(四)统一会计核算,规范资金使用

建议参照《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试行)》(财会[2008]10号),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会计核算办法》,明确专账核算的基本要求,规定核算的基本原则,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细化科目核算内容、范围及账务处理规定,建立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的报表体系。在统一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项目工程资金使用联合审批制度,除国土、财政、乡镇、监理等部门外,引入监察、审计等部门,扩大联合审批部门,对前期工作费等三项费用的使用也应参照工程资金的使用办法管理。

(五)加强审计监督,堵塞管理漏洞

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项目资金越来越多,审计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培育审计监管力量。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系统培训,熟悉项目规划、预算知识,了解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掌握项目资金收支管理及会计核算办法,适应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提升财务监督与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将项目资金的审计作为重点经常性地开展日常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项目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及时整改、堵塞漏洞,确保项目资金规范有序运行:三是引进外部审计机制。把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所有的项目竣工验收时必须要有项目竣工结算的外部审计结论。

(六)探索绩效评价,提升综合效益

资金管理方式 篇11

关键词:排污权;绿色信贷;质押贷款;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环保资金;中小企业;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98-05

当前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巨额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和引致性的生命健康损失。数据显示,全国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 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5%,2006年这一损失为6 900亿元,约相当于当时中国GDP的5.8%,2008年环境污染损失达到8 947.6亿元,2009年更是达到9 700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合计达到13 916.2亿元,约占当年GDP的3.8%。按照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2012年3月回答记者的说法,2011年折算的环境污染损失可能达到2.35万亿元至2.82万亿元。为了应对巨额环境损失,我国环保投资连年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环保投资总额达到6 654.2亿元,占到当年GDP的1.67%(见表1)。但与环境损失相比,环保资金仍是捉襟见肘。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历年环保资金尚不足以弥补当年的环境污染损失,在假定环保资金全部用于弥补当年的环境污染损失,不考虑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等环境整饬支出和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促进节能减排的支出情况下,尚有1倍以上的差距,与应当支付的全部项目相比,环保资金的缺口率可想而知。

一、环保资金的结构问题及其排污权信贷筹资方式的发展

(一)环保资金用途多元,企业减排升级资金极度缺乏

多年以来我国环保资金的使用方向是按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类型来统计的。其中,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是企业排放准入的基本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是生产过程中以强化减排为特点的追加投入,二者与企业的减排关系较为密切。

表2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为数不多的环保资金投入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的常年投入量是占比较少的,多数年份二者相加大体才能占到50%的份额。与此同时,我国大批生产型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环保指标陈旧落后,除尘、脱硫、脱销、污水处理、废碴处理、重金属和毒害物质处理设施设备严重缺乏,烟气直排、污水直排、废渣直排、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直排现象突出。即使在环保管理最为规范的大型企业烟气排放中,截至2012年底,全国仍有72%的现役火电机组尚未安装烟气脱硝设备,烟气脱硫机组大部分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全国60%钢铁烧结机还没有上脱硫技术,已经安装脱硫设施的脱硫效果仍不理想,平均脱硫效果仅为38.6%,2012年与2010年相比,脱硫效果还低了近10个百分点,脱硝技术基本还没有起步。对非集中排放和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专门减排设备的功效损失、产能浪费和高成本问题,脱硫脱硝设备投入量非常少。目前,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节能环保投入仅为25.21元,特别是部分历史落后产能未能淘汰,环保设施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困难更大。

(二)完善环保资金来源渠道,强化企业投资和金融支持

我国环保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政府投资、国内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企业投资。目前我国环保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投入,银行贷款和企业投资仅是偶然性项目性局部性的投入,而且银行贷款也主要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专项项目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专项项目贷款,缺乏商业银行常规性环保贷款。

在环境问题异常严重、环保资金缺口巨大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提供资金显然行不通。第一,政府支出应主要指向公共性事项,在环保领域应主要用于业已形成的责任难以界定的历史累积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在这些公共性环境问题尚不足以解决的情况下,应把企业的环境责任尽量还给企业;第二,企业进行环保准入型产业升级和设备改造是企业基本的市场义务,是环保规则下的基本市场竞争行为,政府过多介入往往是扰乱环保升级秩序,很可能保护弱者,打击强者,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第三,出于战略总体部署考虑,政府宜在政策上给与生产方式转型企业以引导,而不是直接经济投入。换句话说,要从根本上消减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必须让企业担起环保的基本担子,真正落实“污染者付费”“谁污染谁治理”的国际性环保原则。

在企业资金紧张,尚未做好准备进行环保投资的情况下,动员金融力量,寻求金企联合,创新金融产品形式,引导绿色信贷发展是解决当前环保资金不足而环境压力巨大的必然选择。

(三)排污权信贷是重要的绿色信贷业务创新

排污权信贷指企业以自有的、有偿取得的、依法可以转让的排污权为担保,在遵守国家有关环保、金融和产业生产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向金融机构申请获得授信的融资活动。排污权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遵循绿色信贷的基本要求,借助排污权这一环境管理衍生物品,针对环境投资,创造性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绿色信贷产品,是一种依托环保、服务环保、对环保直接提供信贷融资的金融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信贷性环保投资,也是本文所看重的企业环保性生产方式改进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2008年9月,浙江省嘉兴市率先进行了排污权信贷尝试,此后,山西、湖南、河北等排污权试点省也推出了排污权信贷政策。

以河北省排污权信贷做法为例,《光大银行石家庄分行排污权质押授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排污权信贷“主要用于企业购买排污权或支付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改造等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用于购买股票、期货等有价证券和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不得用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用途。”是典型的商业银行直接提供环保资金的金融信贷类型,直接服务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改造”。在授信额度方面,该办法规定最高可以达到排污权评估价值的80%。期限按照不超过企业《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的届满日且最长不超过3年来执行。

排污权信贷这种金融创新对我国环保工作具有突出的推进作用,它创造了商业银行直接投资环保性生产的新方式,提供了环保资金筹集的新渠道,它也为商业银行自身增添了一种可靠的信贷业务,既符合了国家的金融产业发展导向,又切合了企业的融资需要。

二、当前排污权绿色信贷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层面上还有一些争议急需明确和界定

一是排污权性质和权力类型的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排污权依托于排污许可证,属于一种行政许可权;排污权理论缘起于产权经济学,是一种人对自然环境的基本权利,是一种与获取清洁环境权相对应的使用环境进行排放的权利;排污权对应环境资源,具体为环境容量资源,可以理解为一种财产权,具体又有准物权、它物权、用益物权等不同的观点;具体操作层面上,美、日、德等国在财务上都有把排污权列为存货和无形资产的争议,目前,这种争议在我国也普遍存在。排污权的性质和权力类型没有定论,导致排污权信贷理论根基不实,在不同银行的业务划定及其具体规则上各具特色,银行和企业的财务操作上也不统一,这对信贷的可比性、统计宣传推广方面等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是排污权信贷担保类型的争议。目前浙江、山西等地推出的是“排污权抵押贷款”,河北省推出的是“排污权质押贷款”。抵押和质押是法定担保的两种具体形式,抵押一般用于不动产以及和不动产密切结合的大件财产,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力质押两种,抵押大多需要办理登记但无需转移财产占有,质押大多需要转移财产占有但无需办理登记。由于法律对二者的以上特点都给出了例外规定,所以,无论是动产、不动产还是权力,无论是否转移占有,无论是否登记,都难以推断出排污权信贷的担保到底应该是抵押还是质押,尤其排污权信贷是一种新业务类型,不在《担保法》具体担保形式的适用对象列举明细之中,无论适用抵押还是质押,都只能对应“其他”类型,即《担保法》第34条之“(六)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和第75条之“(四)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无论界定为抵押还是质押都不违背法律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办法上就会出现差异,对该种业务的推广产生影响。

理论层面上的争议显示了排污权信贷理论还不够稳固,间接影响到相关人员对它的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长和发展。

(二)业务层面上还有一些风险需要研究和谨慎对待

作为一种创新型业务,排污权信贷市场磨合还比较少,在具体操作中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还需要逐步体验、逐步发现、进一步研究。但这些风险毕竟属于银行开展业务的正常风险,可以通过完善制度、精细化工作、严格流程、制定防范措施等进行预防和监控。真正导致排污权信贷业务谨慎成长、缓慢扩展主要在于以下几种风险。

其一,排污权设置担保获取信贷后的自身使用消减风险。排污权本质上是环境当局核定配置的企业排放许可量。对企业而言,它主要是一种“消耗品”,随着企业生产开展的进程而逐步被“消耗”,企业在环境当局的“排污权账户”余额逐步减少,最终会消耗殆尽,缩减为零。排污权信贷无论是作为抵押贷款还是质押贷款,按照现有的规则和做法,都只对抗企业对排污权的出让和许可他人使用,不对抗企业对排污权的这种正常使用。也就是说,排污权的“价值”或者“评估价值”是随时间发展而变动的,这种变动性在与一般担保品的折旧性贬值、市场性升值和贬值拥有同样特点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突出的特点。这种特点与专利权商标权用作质押后的自身使用不同,专利权商标权的自身使用不会必然降低该权利的价值,而用作抵押或质押的排污权被企业继续使用必然导致排污权“财产”不断减值。这种风险非常棘手,如果规定排污权设置担保后可以对抗排污权人的正常使用,必然导致企业因没有排污权而停工,这无异于排污权信贷业务的“自杀”行为;如果放弃80%或70%的当期排污权评估价值信贷额度标准,按照放贷到期日的排污权余量来评估排污权价值,那“信贷额度”将少的可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二,排污权信贷违约时银行拍卖变卖排污权后企业的停产风险。企业到期无力还贷是各种信贷业务都可能遇到的情况,《光大银行石家庄分行排污权质押授信业务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授信申请人到期未履行还款义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押权的情形,质押权人可以依法处置质押的排污权”“质押排污权的处置方式包括:(一)通过排污权交易向符合要求的第三方转让。(二)符合政府回购条件的,可申请政府回购储备。”无论出让还是回购,都会导致贷款企业丧失排污权,进而导致企业因没有排污权不能合法排放而无法开工生产,这种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令贷款企业慎重对待排污权信贷。

(三)法律层面上还有一些事项有待法律的完善和发展

第一,排污权本身缺乏“法律准生证”,连“法规准生证”都处在未定状态⑩。在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当中,没有“排污权”的相关规定。在环保部的法规和办法中,也没有关于排污权的地位、性质、做法的相关规定,试点省份有人戏称自己在做“非法管理活动”。我国民间研究排污权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环保行政部门安排排污权研究已有近15年的历史,国务院文件提出排污权政策已有10年历史,环保部和财政部安排排污权省级试点工作已经有6年历史,排污权“法律地位未定”的状态迫切需要改变,否则,势必影响依托排污权发展起来的排污权信贷业务。

第二,排污权信贷法律地位模糊。其一,排污权这种新生事物能否用以贷款,金融法律法规当中没有规定,找不到具体的依据;其二,排污权用作担保形式到底按照抵押来操作还是质押,根据《担保法》无法做出明确判定,其他信贷法律法规也找不到法律依据。目前,只能按照相关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以法律中的“其他”条款为依据,以国家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精神为导向,来尝试开办该项金融业务。这种情况对排污权信贷业务的大范围开展非常不利。

(四)最关键的问题是排污权信贷总体规模的制约

按照《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1》公布的数据,扣除农业排放、农村和城市生活排放、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排放等现行排污权制度尚未覆盖到的领域和范围,单纯已经纳入排污权试点工作从而可能参与排污权信贷的,2011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30.9亿吨。其中工业源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54.8万吨,工业源氨氮排放量为28.1万吨;全国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2 017.2万吨,工业氮氧化物(NOx)排放量为1729.7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 100.9万吨。按照现有排污权试点省份一般的价格情况来计算,以上排污量对应的排污权可能的货币价值大约是2 600亿元,按80%信贷额度比例计算,可以转化为排污权信贷2 000亿元,而我国2011年全部环保资金才6 026.2亿元,也就是说排污权信贷产生的环保资金可以达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事实上,浙江省的排污权信贷目前才步入亿元阶段,其他省才以千万元计,也就是说,排污权信贷的开展规模才刚刚实现其可能总量的0.1%。是什么束缚了排污权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呢?

第一,排污权在我国仍然处于试点阶段,目前获得国家批准的试点省市自治区仅有11个,而这些省市区大多又并非全行业、全地区开展试点。以2010年获准进行排污权试点的河北省为例,目前仅在11地市中的3个地市、7个行业、4种污染物的新、改、扩项目开展排污权试点工作。按照这种情况推算,全国试点排污权的排污量未必能占到总排污权量的1%,所以,排污权的实行地区较少,排污权覆盖的行业和污染物种类偏少,排污权未能在新老企业和项目中全面开展,都极大地限制了排污权的总体规模,并进而限制了排污权信贷的总量规模。排污权试点范围不拓展,不在全国推广,不覆盖新老企业,排污权带来的环保准入条件、成本就不能全国统一,就会有负担不公的问题,导致排污权自身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并进而限制排污权信贷的总体规模。

第二,排污权试点地区在配置排污权时大多制定了政府“基准价格”,这些基准价格大多根据典型企业当前消减排污量平均成本测算,与污染物的致损价值和污染物的治理消除成本无关,且考虑环境容量稀缺程度较少,所以多数价格较低,与市场拍卖交易价格相比,有的省市基准价格比同期拍卖价格低一倍甚至两倍。在排污权信贷额度确定时的“价值评估”中,基准价格是最基本的评估依据,尤其涉及到银行最终处置排污权抵押(质押)物时,环境当局“回购”排污权是以基准价格为基础的。所以,银行放贷额度基本上是“排污权记载的排污额度×排污权基准价格×80%”,排污权基准价格普遍较低的现实,使得最终排污权信贷额度的总体规模也受到限制。

排污权市场存量小,排污权的政府“基准价格”较低,导致排污权信贷的现实可操作数量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无论对于银行还是贷款企业,与其他资产担保融资业务相比,排污权质押贷款在其相应业务总量中的比重也比较低,银行和企业的业务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我国排污权绿色信贷的发展思路

排污权信贷迎合了当前节能减排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具有利于银行、利于企业、利于环保投资、利于排污权制度推广的“四惠”特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绿色信贷创新业务,亟需推进发展。前面分析了排污权信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我们认为,一般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都可以正常化解,我国市场型金融信贷工作已经开展30年,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认识、实践经验和应对能力。真正影响排污权信贷工作的是排污权自身的问题,推进排污权信贷业务快速持续开展的功课应该主要做在信贷业务依托的排污权上。

(一)提高排污权数量核算和发放的科学性

排污权数量核定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也是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环节。排污权遵从总量控制的原则,依照地区环境容量测定地区排污权总量,再把该总量科学分解后配置给地区内的企业。环境容量测算需要根据污染物类型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具体到地区排污权总量,还需要考虑各种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分解到企业的时候,涉及到地区经济总量、结构、发展方向、政府导向等多种因素,也关系到公平公正和社会影响。该环节技术要求非常高,数据繁杂,运算量庞大,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问题。

作为对应环境资源具有明显财产性的一项权利,获得排污权不单纯意味着环境的市场准入,企业可以开工生产,还意味着可以用来担保获取贷款,也可以直接出售获取收益。排污权的分配配置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和社会关注,许多企业想尽办法谋求获取更多的排污权,尤其是价格相对低廉的初始排污权,违法违规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排污权发放不科学不严格,将严重降低排污权的权威性、有价性,影响基于排污权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导致排污权泛滥,排污权市场价值贬值,排污权信贷名存实亡。所以,一要加强工作的技术介入力度,二要严防“权力寻租”。只有这样,排污权才有威信,排污权信贷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二)规范排污监控,严控无证排污和偷排行为

环境容量的消耗,即企业的排污排放行为,是一种在物理实践上的非排他性活动,排污权仅仅是法律上的限制,依赖于企业的自觉守法和环境部门的严格执法来维持,并不能在物理上限制和规范排污。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偷排滥排的现象比较多,深井地下排污、夜间偷排或关停减排设备、掩藏隐匿排放口、少报多排、应对检查等现象在社会上被广泛唾弃,尤其是一些小作坊黑企业,连基本的环保手续都不办理,肆意排放。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既然无证可以排污,1吨许可量可以排10吨,就会严重扰乱排污权管理制度,使总量控制和排污权配置信息失真,排污权的地位和信誉严重消弱。无证排污和偷排行为会缩减排污权市场总量,挤压排污权质押贷款,还会造成企业故意不回赎的“恶意”排污权质押贷款增加现象,从源头上毁损排污权质押贷款业务。

加强和规范企业排污监控,搞清楚企业真实的排污量,是做好排污权工作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严控无证排污和偷排行为,可以严肃排污权的权威性,保证排污权的价值,把违法排放部分纳入排污权范围,从数量和价值两方面提升排污权信贷的规模,并提升排污权信贷的银行与企业的共同认同度。

(三)扩大排污权制度适用范围,鼓励排污权二次交易

上文中已经就当前排污权的试点范围问题作了说明。排污权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研究,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工作试点,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环境管理的市场化进程,具备了全面推开的条件。当务之急,是尽早推开排污权工作,并逐步制度化,为排污权信贷奠定牢固的基础,并为规模化发展提供前提。

排污权二次交易规则的成熟和数量增加,能明显提升排污权的“变现性”和“市值”,提高银行对排污权质押贷款的积极性,减小排污权质押贷款的风险。

(四)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当前排污权制度法律法规欠缺的问题,应在前期20年研究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环保法,把排污权纳入环境法律体系中,由环保部制定和颁发排污权的基础性法规办法,制定排污权的基本制度。同时,研究出台排污权信贷的基础性金融法规条例,鼓励和规范排污权绿色信贷发展。

(五)中小企业是排污权信贷的主战场

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企业总数的99%,承担国内税收总额的43%,社会商品销售额的57%,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75%。同时,中小企业的单位产值排放率也居高不下,污染排放量占整个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50%。中小企业一般设备落后,管理规范性不高,环保基础薄弱,规模经济效应差,资金紧张,享受政府生产经营扶植和环保改造补贴等机会少,融资需求欲望强烈。与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相比,排污权信贷额度在企业资产中的占比和在全部融资量中的占比,更受到中小企业的看重,当然,也受到中小型银行的看重。这种特点在目前已经有所体现,并且必然会一直延续这种趋势。应当及时抓住这个特点,积极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这种“雪中送炭”的信贷业务,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和环保资金缺位的问题。

随着排污权制度在全国的全面推开,排污权绿色信贷的总量必然会快速增长起来,借助这种金融信贷筹资渠道,推动中小企业实施环保型生产升级改造,解决中小企业环保拖后腿、治理缺资金的问题,引导全社会工业生产走向低碳高效。

参考文献:

[1]根据2009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合计13 916.2亿元,王玉庆发言折合2011年损失约折合2.35亿元,平均后考虑历史损失增长率折中取值计算得出.

[2]根据王玉庆发言,就低折合2011年损失约折合2.35亿元.

[3]徐咏梅.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企业排污监管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付慧姝.论我国环境税立法的基本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12,(4).

[5]刘琦.财政分权、政府激励与环境治理[J].经济经纬,2013,(2).

[6]李爱年,程凌香.排污权抵押贷款法律问题探析[J].时代法学,2010,(4).

资金管理方式 篇12

一、惠农补贴“一折通”发放情况调查

(一) 调查基本情况

针对是否将所有的补贴发放通过“一折通”发放的问题, 分别走访了陕西麟游县常丰镇常丰、常乐、苏家3个村, 39户群众。

一是支持现行模式, 将生产型的补贴通过“一折通”发放的有32户, 占被调查户的82.05%。这部分群众的观点是除过生产型补贴外, 其余补贴属于家庭哪个成员的, 将补贴打入哪个成员的折子中, 特别是牵扯到老年人的高龄补贴, 养老保险等, 这样也方便家庭成员支取, 互不干涉。同时, 由于现在家庭矛盾普遍存在, 有些家庭并没有分家, 却要把种的耕地面积分开, 为的就是家里能安宁, 不发生矛盾。更有甚者, 子女把父母的养老钱领取后却不给父母养老, 造成有些年纪大、行动不便的农民无资金看病, 买药, 养老等。

二是将所有补贴纳入“一折通”发放的有4户, 占调查户的10.26%。持有这种观点的农户大多是家里子女少且关系处理比较融洽的家庭, 他们认为自己的以后也是孩子的, 谁持有折子, 谁领取了补助, 主要是用于这个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支出, 而且现在各种补贴多, 一个家庭中各种金融机构的存折都有, 每个家庭至少有3-5个折子, 造成保管困难和使用不便, 有时都听说某种补贴已经发放, 领取时却不知道补贴发到哪个折子上了;更有甚者, 领取时带全部折子, 家里的户口本、身份证也带着, 就是怕白跑一趟, 这样给群众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持无所谓态度的有3户, 占被调查户的7.69%。这些农户认为, 不论用什么方式, 通过什么途径不重要, 重要的是各类补贴能及时领取就行, 无所谓“一折通”不“一折通”。

(二) 惠农补贴种类及近三年惠农补贴资金兑付情况

目前, 常丰镇执行的惠农补贴政策大致可分为3大类35小项。其中, 生产型11项, 生活型4项, 社保型20项。实际通过乡镇财政所补贴系统发放的有10小项。

生产型。其目的是为种粮农户直接提供补贴,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要包括粮食综合补贴、玉米良种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小麦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冬小麦“一喷三防“补贴、养殖大户补助、核桃建园补助、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共9项, 这9项补贴全部是通过补贴系统发放到“一折通”上。

生活型。主要包括小额信贷补贴、村级防疫员补助、残疾人专委补助、大学生村官补助等共4项。这4项补贴目前暂未通过补贴系统发放。

社保型。其主要目的是为农民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贫困、看病、养老的后顾之忧。主要包括农村居民低保、城镇居民低保、抚恤金、临时救助、农村医疗救助、救助救灾、孤儿生活费、扶贫搬迁补助、危房改造补助、村组干部补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村计生专干补助、中心户长补贴、独生子女保健费、双女户补助、村医门诊补助、农村新型合疗、养老保险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涉战涉核人员补助、公路养护员补助等共20项。这20项补贴中只有危房改造补助通过补贴系统发放。2012-2014三年间, 常丰镇累计兑付各类惠农补助资金1 564.48万元。

二、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 惠农政策宣传及公开公示不够到位

常丰镇面积189平方公里,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乡镇, 全镇辖8个村, 39个村民小组。虽然镇政府非常注重惠农政策宣传,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仍然存在宣传渠道不畅通, 宣传不够到位现象。没有真正实现宣传到组、到户, 更多的是依靠村干部向农民传达, 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经营体制下, 这种宣传形式很难实现家喻户晓的目的, 尽管就惠农政策每年都采取在村上“政务、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和发放入户惠农资料方式进行宣传, 但公开公示不及时不全面, 特别是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 剩余的基本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很多识字不多, 只知道有很多惠农政策, 但不清楚具体是些什么政策、为什么补贴、补贴的标准是多少、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得到补贴。

(二) 补贴资金管理多头分散, 资金拨付进度较慢

执行任务重。近年来, 国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各种补贴项目逐年增多。随之而来就是管理部门也多, 容易形成“九龙治水, 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尽管大部分资金都纳入了财政专账管理和拨付, 但在发放过程中对发放情况和结果难以做到全程式有效的跟踪监管。现行惠农补贴兑付存在着:一是惠农补贴拨付不及时, 从登记到拨付间隔时间过长;二是相关补贴力度不大, 不能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部分项目实施时间长、进度慢、验收结算不及时或未实施, 导致资金拨付缓慢。

(三) 补贴资金基础数据难以准确把握

惠农补贴面积的核实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程序复杂, 同时, 由于惠农补贴项目多, 发放次数增加, 工作量不断加大加强, 缺乏统一规范管理, 而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只减不增, 造成工作开展质量不高。再加上农户每年种植结构又有所调整, 乡镇和部门在面积核查、数据上报等基础工作上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导致上报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出现少数惠农补贴资金错发或漏发现象, 甚至对一些造假虚报、套取冒领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处理。

(四) 农民领取惠农资金成本较高

由于各项惠农补贴的性质不同, 管理的单位也各有不同。各项补贴发放的依据、要求各不相同, 自然而然形成了“一补一发”, 部门多头多次发放、农民多次领取的情况, 这就带来了发放成本过高和领取成本不经济的问题。如一季度粮食综合补贴, 退耕还林补助尚未发放完毕, 二季度要开始发放玉米良种补贴, 核桃建园补贴, 三季度又要发放地膜玉米补贴, 小麦“一喷三防”补贴等, 这些补贴的发放都要经过政策宣传、打表造册、数据录入、张贴公示、核拨划款等一系列环节, 相关部门及乡镇、村组干部常年忙于宣传、发放各种补贴中。特别是在我镇, 有的农户玉米良种、小麦“一喷三防”仅几元甚至几十元钱。部分偏远村组的农民补贴要到镇上的信用社领取, 补贴还不够往返一趟的路费。与此同时, 多头管理带来的多头检查, 又增加了基层的行政成本。

三、完善惠农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 强化宣传教育及公示公开力度

强农惠农政策是党和政府为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要认真做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工作, 应采取形式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广泛深入地开展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 使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和掌握政策。如把中央、省、市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编制成册, 在政策分类、项目名称、文件依据、扶持对象、扶持标准、落实情况等方面加以明确, 以致“农民朋友一封信”及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深入宣传, 特别要深入到组、到户, 使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将补贴情况和发放清单在各村民小组的醒目位置及时公开公示, 让农民群众对补贴政策、项目名称、扶持对象、扶持标准、发放金额清楚明白, 一目了然。

(二) 加大惠农补贴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针对当前农资价格上涨较快, 农民负担增大的现状, 建议国家提高补贴额度和标准, 尤其是对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经济作物的大场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提高补贴力度, 扶持产业发展, 提高群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促进镇域经济提升。就上述存在问题征求到的建议:一是经过相应的严格审核程序无误后, 能够及时将惠农补贴拨付到户, 并注明是哪一款项;二是提高相应的生产型惠农补贴力度, 尤其对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经济作物的大场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组织提高补贴力度, 支持产业发展。

(三) 强化监督查处、着力制度落实

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行为及问题, 确保补贴资金发放规范有序, 坚持实行阳光操作, 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四) 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创新

上一篇:企业变革的指导机制下一篇:巨大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