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技术

2024-10-05

安全保障技术(精选12篇)

安全保障技术 篇1

采访嘉宾

诸敏密理博 (上海) 贸易有限公司高级验证专员

刘芳上海清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业务拓展经理

黄华平广州市凯闻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技术部研发工程师

丁怡斯比凯可亚太上海应用实验室经理

庄静斯比凯可亚太市场专员

张友才烟台安德利果胶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经理

张声福唯绿包装 (上海) 有限公司包装系统中心经理

赵志新江苏华宇飞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饮料作为一种休闲消费品, 近年来已经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饮料尤其是软饮料得到了迅猛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保持着平均21.2%的增长速度) , 已经从最初的汽水“一枝独秀”发展到如今的碳酸饮料、果蔬汁、茶饮料、矿泉水、含乳饮料等百花争艳的局面。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认识程度的提高, 饮料市场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从31%下降到20%, 果汁饮料市场份额从6.5%上升到21%。而2009年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 果蔬汁同比增长高达52.7%, 累计增速33%;瓶装水3月同比增长23.5%, 累计增速22.6%;碳酸饮料3月同比仅增长1.34%, 累计下滑3.5%, 这进一步体现出人们对饮料需求正在向天然、营养发展。而饮料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种质量安全保障理念和技术设备的发展, 如原料基地建设、饮料用水的处理与检测、添加剂的合理选用和适量添加、灌装技术、车间卫生保障等等, 任何环节都不能忽视。本文从水中微生物检测、车间卫生保障、饮料用添加剂、包装材料、灌装技术等几个方面, 阐述其发展及其在保障饮料质量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控制饮料用水安全源头把关很重要

通常情况下, 饮料用水包括饮用水、纯化水、蒸馏水及其他一些工艺用的反渗透水、去离子水等。而根据用途不同, 饮料用水又分为设备清洗水、冷凝水、配方水, 广义上还包括最终的饮料产品。

作为饮料的主要成分, 水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到饮料产品的质量安全, 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检测手段来判断饮料用水是否达到了合格的要求。饮料用水的检验项目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两大类。对于微生物指标来说, 控制其含量可以避免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与饮料中的底物作用后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还可避免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直接造成伤害, 并使饮料在保质期内能够保持饮料的稳定性、口味和营养, 不出现变质。

为此, 不同企业往往会根据其自身的产品、生产工艺特点, 确定饮料用水中不同的微生物检测项目, 如有的企业往往会在“总菌数”这个必检项目之外再增加诸如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等控制菌项目, 而有的企业还会检验其他有害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

饮料用水检测具有几个特点。首先, 鉴于水检验本身的特点, 检验量大 (对于一些控制菌的检测, 甚至要求100ml或250ml不得检出) , 并且水中的营养成分相对比较匮乏, 所以应该使用一些低营养的培养基, 利于水中微生物的恢复;其次, 饮料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日常的检验工作量很大 (一天往往要检验20-30个水样, 对于大量样品多采用膜过滤法处理) , 因而要求检测方法简单、检测仪器操作简便、快捷;最后, 考虑到饮料本身pH值及配方中可能存在一些抑菌成分, 直接检验可能会检测不到微生物, 所以需要采用冲洗、中和等手段去除样品中的抑菌成分, 通过提高微生物的恢复生长率, 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 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有平板浇注法和薄膜过滤法。与传统的平板浇注法相比, 薄膜过滤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点:检验量大 (每张膜的检验量可以达500ml, 甚至更多, 平板法往往规定每个平板不得超过2ml) , 代表性更强;而且薄膜过滤法可以通过过滤、冲洗等步骤除去其内在的抑菌成分, 从而避免出现假阴性的检验结果。所以, 从今后的应用趋势来看, 薄膜过滤法有着无可替代的优点, 容易为广大用户所接受, 逐渐成为新标准的推荐方法。

薄膜过滤检验装置的发展经过了三代改进。第一代为换膜、组装式过滤器。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准备很多滤杯, 并需提前灭菌, 这对于每天需要进行大量检验工作的饮料行业来说, 要花费很多时间和人力;另外, 该种产品在膜片和滤杯结合处存在一些死角, 会带来污染, 该类产品将逐步被淘汰。第二代为Microfil薄膜过滤系统, 是目前市场上的常见产品。该过滤系统使用的无菌高质量滤杯不会占用超净台太大的空间;只需更换滤膜即可进行不同样品的检验, 大大简化了检验流程, 因而受到了广大操作人员的好评。第三代产品为Milliflex plus PLUS薄膜过滤系统, 该系统的主机设计小巧 (约为1张A4纸大小) , 整合了抽滤装置, 并且滤杯里已经整合了滤膜, 所以无需再将镊子消毒后取滤膜。该种过滤系统不但操作简单, 而且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风险,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这类产品。

车间和设备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第一步

饮料加工车间环境和设备卫生是关系饮料安全生产的基础, 要生产出安全的饮料就需要车间环境和所有生产过程环节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应该从工厂设计之初就开始考虑。

我国饮料行业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发展。当时的饮料工厂生产规模比较小, 且由于我国在车间设计和设备卫生设计方面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最初的饮料工厂设计只强调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车间内的卫生状况基本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变化, 比如南方春夏时期的梅雨季节, 环境温度高、湿度大, 产品的微生物指标非常容易超标, 可以说此时的饮料加工厂的生产环境基本是处于不可控状态。设备卫生在此时只是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 在设备卫生设计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概念, 设备的不锈钢管道通常采用活接连接, 清洗需要一段段拆开手动清洗, 效率非常低。

随着饮料消费的增长, 我国的饮料生产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少企业已经从手动小规模工厂向自动化大规模工厂转变。以前依靠“自然”条件来保证生产环境卫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规模化工厂对卫生的要求, 因而越来越多的饮料企业开始采用轻型钢结构进行厂房建设, 对车间内的环境和卫生采用人工照明、人工通排风等手段, 以保证生产车间符合产品生产的卫生要求;与早期在车间内安装简单的紫外线灯和采用乳酸或醋酸熏蒸实现对环境的消毒相比, 可控程度明显提高。而设备方面, 则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控制。目前的饮料设备都能够保障饮料生产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为了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还对设备进行优化设计, 避免出现卫生死角, 消除清洗消毒隐患, 比如采用全焊接的管路连接方式, 并采用CIP的方式对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一些灌装设备还可通过在灌装环境采用无菌空气作正压保护, 实现对产品包装材料的消毒。

从卫生角度的要求来讲, 饮料加工车间、设备卫生方面的要求基本要从环境、材料、生产设备、操作人员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得到保证。环境要求主要涉及生产车间的地理位置, 与附近污染源的距离, 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 虫害, 鼠害, 下水道, 空气质量等级和空气流通方向等;材料要求主要指原辅材料的卫生指标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等;生产设备要求是指能否进行良好的清洗和消毒, 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卫生死角或者污染产品的可能, 生产设备的设计能否生产出达到卫生要求的产品;操作人员以及操作方法要求是指能否按照卫生要求进行生产操作, 操作方法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是否避免产品污染等。近年来, 国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 食品GMP (良好生产规范) 要求也逐步应用在饮料工厂的建设和设备的选择上, 该规范对于工厂周围的环境, 如风向、下水道、周围的工业设施以及虫害等都有要求, 对于车间内部布局、地面、墙壁、下水道、设备安装位置、车间通排风、生产区域分级、空气空间净化等, 也都有明确的规定。

尽管如此, 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饮料企业的加工车间卫生建设和设备卫生配置尚处于刚开始受重视的阶段, 很多企业还只是以简单的满足生产要求进行车间卫生建设和设备配置, 对外部的环境和生产过程都缺乏有效的监控, 因而经常会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随着食品QS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 很多饮料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品质量和安全对企业生命力的影响, 部分企业已经在新建的工厂中按照高卫生标准要求, 从厂房选址到设备选型、安装等就开始注意采用卫生和安全设计。

正确选用添加剂确保饮料良好质地和风味

饮料及饮料添加剂的发展脉络

与饮料质量安全最为相关的添加剂有稳定剂、甜味剂、着色剂、护色剂、防腐剂。稳定剂具有悬浮、增稠等作用, 可以使饮料中的各种成分成为一体, 并赋予饮料良好口感;甜味剂可以赋予饮料相应的甜味;着色剂可增加对饮料的嗜好并刺激食欲;护色剂是增强饮料色泽的非色素物质;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进而延长饮料的保质期。

近年来, 饮料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单一型向复合型;果味型向果蔬型;功能型向营养型;儿童型向中老年型;个人消费向家庭消费。鉴于饮料的发展, 饮料用添加剂也将呈现出以下特点:安全、有效、健康;能够保持或提高饮料本身的营养价值;可以用作某些特殊膳食用饮料的必要配料或成分;能够提高饮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改善感官特性;便于饮料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贮藏。随着饮料的发展, 饮料添加剂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时期:

1980年—1990年畅销饮料为汽水和运动饮料。所使用的添加剂相对单一, 主要要求添加剂起到调味、着色、增香和防腐的作用。使用标准依照1977年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

1990年—2000年畅销饮料为果味汽水饮料、冰茶饮料、瓶装水、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活性乳酸菌饮料、功能饮料。添加剂除了具有基本的调味、着色、增香、防腐作用, 还要求具有乳化、增稠、营养强化、抗氧化等作用。此外, 由于此阶段饮料种类的增加对添加剂的功能要求更加具体, 复配添加剂应运而生并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使用标准依照《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GB/T 12493-1990) 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4880-1994) 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1996) 的规定。

2000年—2003年畅销饮料为茶饮料、果蔬汁饮料。添加剂在功能方面没有太多变化。使用标准依照《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GB/T 12493-1990) 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4880-1994) 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1996) 规定, 以及每年卫生部公布的新增食品添加剂品种和扩大使用范围品种规定。

2003年—2005年畅销饮料为果味乳饮料、维生素水饮料和凉茶。没有太多具有新作用的添加剂出现。使用标准情况与2000年—2003年相同。

2005年—2008年畅销饮料为果汁饮料、咖啡饮料、果味乳饮料、大豆蛋白饮料、维生素果乳饮料、奶茶饮料、强化Vc饮料、啤酒味的茶饮料。天然、健康和安全的添加剂开始受到青睐。经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07正式颁布, 并于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代替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1996) 和《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 (GB/T12493-1990) 。

果汁和含乳饮料发展迅速, 稳定剂功不可没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 天然、健康的饮料备受青睐, 如果汁饮料、含乳饮料等。最早的果汁饮料只是添加以香精为主的果味型果汁饮料, 现在的果汁饮料不仅添加一种原果汁, 还添加多种原果汁, 果汁含量可以达到10%、20%、30%, 甚至100%。鉴于果汁饮料的发展需求, 稳定剂的功能也越来越细化。如在果味型果汁饮料时期, 稳定剂的作用主要是模仿相应的水果质构, 赋予果汁相应的水果味道。随着果汁中原果汁含量越来越高, 果汁非常容易出现沉淀, 因而稳定剂不但要赋予饮料良好口感, 还要具有稳定体系、悬浮果粒和纤维等作用。CMC (羧甲基纤维素钠) 可以满足这一条件, 并且由于价格低廉深受中国果汁饮料加工企业的喜爱, 但是由于CMC为化学合成, 不符合天然的趋势。随着各种提取技术的发展, 已经可以从各种水果中提取天然纯果胶。果胶作为稳定剂可赋予果汁更接近水果的自然口感, 并且天然指数高, 与CMC相比,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如此, 果胶已经受到不少非常重视质量的国内外果汁加工企业的钟爱。但鉴于其价格昂贵, 目前中国的果胶产品多出口到国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加上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 不少消费者比以往更加关注食品安全, 在选购产品时也更为谨慎, 有的消费者在选购时会通过观察饮料外包装标签上的配料表来判断饮料是否营养健康, 有的消费者甚至从“果胶”和“CMC”的名字上就能感觉到饮用哪种饮料更安全。因此, 一些中国的果汁饮料加工企业也会越来越多的使用果胶代替CMC。

近年来, 含乳饮料因富含乳蛋白、钙等各种营养成分而逐渐走俏市场, 因此也带来了含乳饮料产品的同质化。为了摆脱同质化, 生产差异化产品, 不少饮料加工企业都采取了扩大营养成分的措施, 如添加钙、膳食纤维、胶原蛋白、果粒等;但是在添加了以上成分后, 容易出现口感不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或产品出现沉淀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 稳定剂就在此时派上了用场。例如, 含乳饮料中, 果胶可以实现含乳饮料的良好口感和浑然一体 (CMC也可以, 但是效果明显不同, 这点仅从口感上就可以感觉到) 。

斯比凯可是全球亲水胶体的领导者, 也是很多胶体的发明者, 如果胶、黄原胶、结冷胶等都是由其最早发明、并最早商业化生产的;如今, 斯比凯可已经将这些产品和技术带到中国, 并带动了不少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 黄原胶, 原来中国并不生产, 但是现在产量却很大, 并且多数都是出口。根据目前对胶体特点和应用的研究, 斯比凯可认为胶体稳定剂今后将朝着功能更为具体、细致、安全的方向发展。如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结冷胶, 用于乳饮料和果汁饮料中悬浮果粒等固体颗粒, 使产品不仅看起来有趣、美观, 吃起来真实、有嚼劲、口感独特, 而且原料安全可靠。

包装材料与饮料安全密切相关

鉴于近年来饮料发展的多元化, 饮料包装已经由单一的玻璃瓶——皇冠盖包装发展到玻璃瓶、易拉罐、PET瓶和纸塑复合材料包装四分天下的局面。在中国, 最早用于饮料包装的是玻璃瓶, 20世纪80年代汽水饮料的出现使玻璃瓶广为应用, 玻璃瓶透明、美观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汽水饮料的淡出市场, 玻璃瓶在软饮料的应用也明显降低, 目前主要用于酒类产品包装 (玻璃瓶包装占90%) ;此外, 也用于一些走高端路线的功能性饮料的包装。玻璃瓶包装易碎、不易携带, 之后出现的易拉罐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易拉罐主要用于啤酒、碳酸饮料的包装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塑料瓶的易拉罐包装) 。随着饮料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 PET瓶因具有轻量、易回收、轻巧、携带方便等特点开始得到发展, 开始主要用于水的包装, 之后是果汁类饮料。起初PET瓶价格较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 价格逐渐降低, 以致目前的低价格已经成为其明显的优势。PET瓶耐热性差的问题曾一度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耐热PET瓶的出现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可用于巴氏杀菌饮料的包装;但是耐热PET瓶耗材, 成本增加, 并且热灌装技术的后冷却限制了PET瓶的设计。无菌冷灌装技术的出现使PET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并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包装。为了降低包材成本, 轻量化的PET瓶将越来越受到饮料加工企业的欢迎。纸包装在国外很早就应用于饮料包装, 1961年利乐推出利乐三角包采用了复合纸包装 (设计目的是用于牛奶容器) , 由于采用了无菌灌装, 大大延长了饮料的储存期, 使饮料可以远销世界各地。随着各种冷藏技术的发展, 纸包装因良好的阻隔性能而在饮料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

概括来讲, 饮料包装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塑料复合类 (PET、PP、PE等的复合) 包装在很长时间内仍是主流包装, 玻璃瓶和易拉罐仍然占据一定市场, 如商家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一些功能性饮料仍会以玻璃瓶为主;纸基复合包装在冷藏饮料中将备受青睐, 无菌纸包装仍大有市场。健康意识的提高使中国的一些消费者倾向于饮用NFC (非浓缩) 果汁 (富含Vc, 要求包装容器具有很好的阻隔性能) , 尤其适合高阻隔的纸包装 (广泛用于国外市场) ;差异化包装会持续出现, 如塑料瓶身的易拉罐、纸塑复合包装、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软包装等等。

但是无论何种材料的饮料包装, 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将朝着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如提高阻光、隔氧能力, 减少包材成分向内容饮料的溶解, 减少包材成分与内容物发生反应的几率, 降低瓶和盖的重量等等。

灌装, 饮料加工的最后一道关口

无菌冷灌装是饮料灌装的主要趋势

二次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据研究, 35%的二次污染是由管道、罐、阀门和输送泵导致的, 65%的二次污染是由于物料杀菌后再包装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必须重视饮料灌装环节, 提高灌装技术, 把好饮料加工的最后一道关口。

我国的饮料灌装技术和设备都是在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与国外的相应技术、设备的差距越来越小。对于汽水、碳酸饮料来说, 采用高压灌装, 灌装方式从早期的“二次灌装”发展到了目前的“一次灌装”。一次灌装使生产的碳酸饮料质量稳定、含气充足;完善了卫生设施、降低了污染。对于非碳酸软饮料 (不含瓶装水, 以下同) 来说, 采用常压灌装。随着果汁、茶饮料等非碳酸软饮料的发展, 各种常压灌装技术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自最早的传统冷灌装之后, 热灌装、无菌冷灌装、中温灌装相继出现, 并在不同时期、不同产品和不同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国内, 非碳酸饮料市场仍是热灌装占据主导地位, 无菌冷灌装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太多, 少有企业采用, 但却是未来发展方向;而中温灌装技术优于热灌装, 相对无菌冷灌装, 成本较低, 因此, 将在一段时期内受到广大国内饮料加工企业的青睐。

对于非碳酸饮料来说, 最早采用的灌装技术为传统冷灌装, 采用先灌装再杀菌的方式, 对设备和包装材料要求低, 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而热灌装技术 (采用先杀菌后灌装的方式, 对设备和包装材料要求高) 的出现则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 并且与传统的冷灌装相比, 热灌装受热时间短, 对饮料风味和营养成分破坏程度较传统的冷灌装轻;升温和降温速度快, 没有密封后的二次杀菌, 大大降低了本道工序中出现破瓶和跳盖几率。热灌装技术19世纪80年代就在国外饮料工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日本1987年的热灌装饮料产量已超过冷灌装产品。尽管如此, 由于加热时间较长, 热灌装仍然会破坏较多的营养成分。之后出现的无菌冷灌装技术, 是对物料进行UHT瞬时杀菌、快速降温至常温 (25℃) 后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灌装的一种技术。与热灌装相比, 无菌冷灌装对物料处理时间不超过30秒,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维生素等热敏性营养素;无需在产品中添加防腐剂, 可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可节约原材料, 降低能源损耗, 提高生产能力, 降低成本。无菌冷灌装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饮料灌装技术, 自1961年利乐公司首次将纸盒 (Tetra Pak) 无菌包装技术应用于商业化生产后, 无菌灌装技术 (适用于任何不含气饮料的纸复合包装, 货架期长) 的发展日臻完善, 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自动控制学等于一体的高端灌装技术。无菌冷灌装则是克朗斯、西得乐将此技术创新性的应用于PET瓶饮料灌装时赋予的概念, 实质也是无菌状态下的常温灌装。无菌冷灌装需要企业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 所以到目前为止, 拥有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的企业仍然很少。

为了使饮料产品保持良好的口感, 降低成本, 满足国内饮料企业的需要, 江苏新美星于2004年推出了PET中温热灌装技术 (超洁净灌装技术) , 它将微生物栅栏技术应用于热灌装工艺中, 使充填温度由83-95℃降到65-70℃, 通过合理的生产线硬件配置和品控管理, 在不添加防腐剂的前提下, 使采用非耐热PET瓶装生产的饮料产品卫生指标达到了耐热PET瓶装饮料的卫生技术指标及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经过几年的发展, PET中温灌装已经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已经有不少灌装设备供应商可以为客户提供中温灌装方案, 如华宇飞凌2009年就为“牵手”提供了整套中温灌装生产线。与热灌装相比, 中温灌装技术不但降低了灌装温度, 使产品品质受到较小影响;而且还降低了包材成本、吹瓶费用, 非常适合目前中国市场。

降低成本提高灌装能力和无菌保障能力是根本

显然, 无菌冷灌装技术之所以不能被广泛应用,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初期投入成本很高, 而后期要实现无菌灌装也需要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保障。所以, 提高灌装能力、降低成本仍然是所有形式的饮料灌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多功能, 同一台设备可以进行茶饮料、果汁饮料等多种饮料的热灌装;实现玻璃瓶与PET瓶的灌装;高速度、高产量;提高技术含量、可靠性, 实现全线的高自控水平和高效率, 为灌装设备配备完备的在线检测装置和计量装置, 可自动检测各项参数, 精确计量。此外, 降低成本还表现在从吹瓶、灌装、套标到装箱整线解决方案供应能力的提高, 瓶坯优化技术的提高等。

对于无菌冷灌装技术来说, 除了降低整体投入成本, 无菌灌装的保障水平仍需不断提高。无菌冷灌装系统由瓶器杀菌、喷淋冲洗、灌注封盖、瓶盖杀菌和无菌室等部分组成。

在瓶器杀菌和输送方面, 对于在线制瓶供应方式, 为防止二次污染, 应该大力提高风送通道的洁净度和对风的无菌处理水平;对于托盘供瓶方式, 则应尝试开发多种杀菌剂 (现有过氧乙酸、碱液等) , 杀菌方式 (现有干法和湿法, 后者成本低、可控性强, 国内企业应用较多) , 以及研究不同消毒剂的配比, 降低消毒剂用量等。

在灌注时, 液位精度、灌装流量的控制非常关键, 如过满, 液体会外溢, 容易滋生微生物。对此, 目前已经有几种解决方法, 华宇飞凌用热胀冷缩的原理, 通过将液面控制在离瓶口2-3毫米, 使冷却后饮料恰好满瓶, 不外溢;灌装后再注入液氮以充分排除氧气;灌装后对瓶口进行冲洗, 之后要保证输送过程的平稳, 否则会再次外溢;此外, 由于瓶盖上设计有很小的螺纹细缝, 喷淋时可以起到二次清洗、杀菌的作用。如华宇飞凌在日本的3条茶饮料生产线, 都是采用此种方法。今后各种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将使这种控制精度更高, 华宇飞凌已经能够在灌装120ml容量的功能性饮料时, 达到1mm的控制精度。

随着微生物敏感性饮料生产商的要求越来越高, 封盖技术的优化也是提高无菌程度的方向。其中一种方案为通过尽可能减少灌装时瓶口上方的部件, 进而减少或避免细菌从上方机械部件中入侵的可能性。如克朗斯公司推出了新型解决方案, 采用冷无菌封盖法, 凸轮支承和封盖均位于瓶颈导轨之下, 可防止细菌从上部滴入。

此外, 无菌室无菌水平的保障宗旨是要保持无菌室的正压, 以防不洁空气渗入。而其他一些方面的改进工作也有待提高, 如SIG西蒙纳西研制的第二代旋转式PET瓶无菌灌装机, 将原有的包含了瓶器消毒-冲洗-灌装-封盖的124立方米的整体无菌室作了较大的革新, 无菌区仅为9立方米, 并且摒弃了采用流体动态密封替代了传统的机械式密封, 在灌装机旋转体和无菌室固定罩上均设置了一些清洗喷嘴, 便于二者之间互相清洗和消毒。

近年来, 饮料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我国的饮料行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目前浓缩苹果汁95%要依靠国际市场, 浓缩橙汁85%需要进口;冷藏高端产品太少;传统谷物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农村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则需要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如冷链技术、谷物饮料加工技术等。此外, 饮料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更多的饮料质量安全问题, 为了提高饮料质量、保障饮料产品的安全, 必须开发、应用各种相关技术, 在原辅料、加工车间、配方应用、灌装、打码、贴标、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杜绝食品安全隐患。相信在各方面先进技术的保障下, 饮料行业必将朝着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安全保障技术 篇2

论网络银行的安全保障技术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银行业的`革命,但黑客攻击、病毒侵袭等严重阻碍了网络银行的发展.只有建立一个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网络银行的安全.作者着重讨论用于网络银行的各种安全保障技术.

作 者:袁旭峰 杨坚争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93刊 名:北方经贸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年,卷(期):2003“”(1)分类号:F832.2关键词:网络银行 安全 加密技术

安全饮用水的保障技术与策略 篇3

在近50年里,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化工业、合成化工业突飞猛进,同时也造成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水体中含有有机物2 000多种,而饮用水中也含有有机物700多种,其中56种致突变物、18种促癌物、23种可疑致癌物、20种致癌物。因此做好饮用水安全管理措施和水环境的保护,保护好水资源,是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一项紧迫任务。

1.饮水不安全的主要成因

1.1废污水、废弃物无序排放,工业污染物泄漏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还是以分散式供水为主,水源分布分散,保证率低、污染源量多面广,大部分农村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保护管理难度大。由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及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渣的直接倾倒造成对河流、溪水等水源污染严重,因此出现了部分农户的饮用水提取方式由公共水源改变为自家打井(手压井)、自来水的比较多。生活垃圾大多数无序堆放,在此居住的外来人口、农民打浅井取水,部分井口离生活垃圾区5m以内,经检测,井水氨氮及大肠菌群数严重超标。

1.2饮用水安全宣传不到位,化肥、农药使用过度

在农村,农民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接受过政府对饮用水安全的宣传,对政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政策、法规,包括政府对农民实施安全饮用水设施建设给予的支持、鼓励等措施从不了解,真正了解政府的“村村通”政策的村民还不到1%。

1.3水处理设施缺乏,水质检验及跟踪监测不到位

生活饮用水水质主要受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和配水系统制约,需要有与水源水质相匹配的水处理工艺、卫生的供水系统(配水管网和调节构筑物)以及有效的检测手段才能保证饮用水安全。目前,农村供水普遍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消毒设施和水质检测设备,分散式供水、小规模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几乎无水处理设施,造成饮用水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严重。

除自来水外,农村其他各种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检验没有正式制度保障,有的村庄的饮用水从来没有进行过水质检验,更谈不上水质的跟踪监测。还有部分农户对饮水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对井水定期检验的理念。另外,有些村庄村民居住分散,由于成本太高,一直没有条件饮用自来水,基本上饮用地下水。

2.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与策略

2.1加大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内部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将饮用水安全管理问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内容之一,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村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是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饮用水安全与自身利益的重要相关性,自觉参与到维护饮用水安全的行动中。

2.2注重解决农村饮用水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水源水质的监测,排除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隐患。要加强农村卫生设施的建设,控制和正确处理农村饮用水污染源,为农村饮用水的长远安全提供切实保障。

2.3多方筹资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资金不足是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問题,需要政府大量投入。作为安全饮用水的受益主体,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各方合力才能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彻底解决。

2.4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各地农村饮用水水源、提水方式、用水量、水质、便利情况等均不同。因此,政府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既要加强引导、宣传、维护和管理,又要加强财政投入,同时也要发挥村民、社区的积极性,保障农民喝上放心水。

2.5郊区水厂推进集约化供水建设

集约化供水是指合理进行水资源的配置,从原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分片到配套服务,形成具有规模化经营模式的自来水供应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用水量增加,水质提高,逐步达到与市区统一的供水水质目标的要求。

2.6加强水质监管

有效控制出厂水水质,但管网水没有形成完善的在线监测系统。浊度、余氯、色、铁、猛值市水质中心一般在水样采集当天下午获得,细菌、大肠菌数需要一天后才能得到,而公司水质管理人员一般在两星期后获得这些报表数据,所以有任何管网水质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往往错过了分析、调查的最好时机。管网水质检验方式存在着滞后反映、滞后分析、滞后预防、滞后应急等问题。

建立水质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对各给水厂原水处理工艺过程水、出厂水、泵站及供水区代表点的水质作24h连续监测,将各水厂、泵站的生产运行状况和数据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公司,为有关部门了解生产状况,进行生产运行的决策提供有利依据。充分发挥系统监测预警及诊断功能,建立一套令人信服的净水处理控制品质保证制度,确保供水的安全、稳定。

进一步提高供水调度自动化程度,建立管网水质模型,监督从原水到龙头整个净水过程的水质变化,进行动态水质控制,实现自来水从源头到用户龙头的统一管理,提高供水企业水质管理水平。

用技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 篇4

作为专业媒体, 我们的责任在于及时向食品企业发布政策动向, 广泛传播业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经验, 通过媒体的优势使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及其实践经验在业内得到共享。细心的读者应该会注意到本期杂志的一些变化, 杂志的口号也变成了现在的“用技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如此的变化并非对本刊的办刊方向的否定, 而是更为鲜明地表明本刊的宗旨:用技术手段, 从根本上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 带动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及包装、异物探测、检验检测、追溯、ERP、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些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最为密切的产业是提升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的中坚力量。

如今, 越来越多的外国食品及相关企业进入中国, 他们带来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 也将国际先进的技术、经验引入了中国;同时, 国外食品相关技术设备供应商纷纷进入中国, 加剧了国内相关产业市场竞争, 激发了国内企业对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热情。而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广泛应用, 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也促进了我国食品产业结构与产品品质的不断升级。在一轮又一轮的革新过程中, 消费者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最近接触了一些国外食品领域的企业, 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些企业都在传达着同一个理念:食品不仅要安全更要健康, 而要做到这点, 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去实现。这样的理念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安全保障技术 篇5

主要研究单位: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研究人员:宋 键、刘加华、胡少峰、陈菁菁、张琦、杨耀、刘扬、沈坚、朱弘、张琼燕、洪翔、冯娟、周巧莲、刘循、龚伟、纪文莉、邓奇、洪海珠、张凯、宋洁、牛振宇、蔡佳妮、何斌、胡蒙达

一、研究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灾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会对社会形成巨大影响,进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正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灾害的特殊性,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工作。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日显重要,如何研究消化、吸收国外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成熟经验做法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组织构架、风险分析、安全设计技术标准、安全评估体制、应急处置能力、措施及装备等,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题研究为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法律法规,组织架构、评估机制、管理体制提供政策依据;为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设计水平,用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RAMS)风险分析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为进一步研制安全监测、早期预警安全装备系统提供前瞻性研究。全方位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进行系统化地研究,以此减少重大事故灾害的发生及损害,或早期发现,为一旦事故灾害发生,能够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有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水平。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相关政策及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了达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目标,必须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以及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安全、高质量的轨道交通产品和服务,形成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和社 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建设和运营的能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能力建设的内涵核心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政策及制度的建设,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特点及现状分析,目前急需建立和完善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制度、安全过程控制制度、安全认证制度、安全报告制度、新系统准入制度等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相关核心政策与制度。此外,还应通过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构、明确指挥协调机制、完善配套的法规政策、加快技术手段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共识与合力等方面着手,逐步加强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技术

通过对自然灾害、水灾、火灾、恐怖袭击和重大运营事故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重大事故灾害的典型案例及数据分析,对上述五类城市轨道交通重大事故灾害进行风险分析,确定针对各类事故灾害安全设计的需求和要素。

对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关设计规范与以EN50126为代表的国外轨道交通安全设计标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技术的发展需要引入基于风险分析的全寿命周期RAMS安全设计方法,将危害分析、风险分析及可靠性分析作为安全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前提。依此提出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的安全设计模式,通过RAMS分析确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安全设计任务和技术要求,以及验收或验证标准,形成完整的安全设计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贯穿于各个设计研究阶段,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发生重大事故灾害的特点,设计范围涉及到包括线路工程、结构工程、车站建筑、车辆基地、车辆、机电设备以及运营组织保障等各个专业系统,将“合理而可行的最低风险程度(ALARP)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e Practicable)作为安全设计的风险控制原则,并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可研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要求。

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是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评价,它通过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的评价,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在系统发生事故或故障前先行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来消除危险或降低系统的危险性。根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主要由安全预评价、竣工验收安全评价、运营安全评价以及施工等专项评价构成。通过对各类安全评价在国内开展的现状分析,明确了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安全评价内容指标、安全评价程序及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要求。

4、城市轨道交通监测、预警安全装备

根据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体系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体系可由预警体系、防御体系、预案体系及组织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其中预警体系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各类危害因素和突发事件进行“监、测、报”的装备功能与行为规程体系,其建设目标是“实时监视、在线检测、准确判别、及时预报”。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构成和专业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的监测预警范围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营设备、公共安全、人员状态以及社会联动的监测预警。从需求、架构、建设要求三个方面对隧道与桥梁预警装备、轨道及路基预警装备、车辆系统预警装备、轨旁设备预警装备、视频监控系统预警装备、入侵报警系统预警装备、在线人员工作状态预警装备以及社会联动响应预警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选用或开发各类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监测预警安全装备提供参考依据。

三、创新特色

1、首次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政策及制度建设的需求

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发展在政策及制度建设层面上的需求分析出发,首次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急需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安全监管制度、安全认证制度、新系统准入制度、安全报告制度和应急管理能力。为政府建立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相应的安全政策制度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2、首次提出基于风险分析的系统全寿命周期RAMS安全设计理念 在消化、吸收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方面先进理念、成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基于风险分析的系统全寿命周期RAMS安全设计理念,以风险分析为依据,从系统的额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角度出发,将该理念首次引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中,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工作。

3、首次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工作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性地对城市轨道交通各阶段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分别对安全预评价、施工安全评价、竣工验收评价和运营安全评价的评价现状、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指标以及评价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健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4、首次对城市轨道监测预警安全装备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体系规划对于预警体系建设的需求出发,首次对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营设备、公共安全、人员状态以及社会联动的监测预警安全装备进行了系统的前瞻性研究,为选用或开发各类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监测预警安全装备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应用范围

安全保障技术 篇6

近日,娃哈哈旗下饮料“营养快线”爆出“凝胶门”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人们不禁发出“还有什么是能吃的?”的无奈之问。对于食品领域来说,2011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地沟油、瘦肉精、毒芽菜、塑化剂、染色馒头、香精包子……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接踵而至,严重威胁大众健康,也给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手段因检测周期长、人力财力耗费量大、灵敏度低,不能很好地为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服务。因此,寻求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建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福州大学以杨黄浩教授为带头人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与传感技术”创新团队,依托福州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福建省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传感和控制研究,近5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达70余项。 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生产单位呈现规模小、数量大、较分散的特点,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除了与生产过程的卫生条件有关之外,各种农药、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又一重要原因。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是监测和控制食品污染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实验室检测方式存在样品前处理流程复杂、耗时长、通量低的不足。因此,提高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研制出方便高效的现场快速检测仪器,是目前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工作的当务之急。 “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与传感技术”创新团队实力雄厚,共计有教授12名、副教授10名、讲师4名,其中包括多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等等。团队以食品安全分析检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重点,开展了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重要有机污染物检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食品安全快速低成本检测仪器的研发。到目前为止,申请发明专利26项,其中15项已获授权;并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作为团队带头人的杨黄浩教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食品安全分析和环境分析研究,曾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应用类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SCI收录其研究论文60余篇,被引用1700余次;2011年,杨黄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除此之外,他还先后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并且是“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杨黄浩教授在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与传感技术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和仪器,是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目前,该创新团队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与传感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杨黄浩教授与他的团队一起,已经并将继续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贡献出重要力量。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探析 篇7

1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1.1 我国建筑施工缺乏安全管理理念。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

速, 建筑施工频繁, 造成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表面上蓬勃, 其实却很不均衡, 整体的发展状态不能和经济发展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 存在着巨大的不和谐、不安全的现象, 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的进度, 危害建筑施工安全。

1.2 我国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 目前的中国大部分施工队伍都

是农民工组成, 他们既没有较高的学历知识, 在施工技术上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极大容易的造成工伤, 或者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危害。

1.3 目前在急于求发展的大环境下, 各个施工队伍缺乏行之有效的

安全监管措施。不能对施工人员负责, 同时也是对法律的不尊重, 对生命的漠视。

1.4 在高空作业期间、对材料、和机械设备、以及人员运输上不能进行有效果的统一, 不顺畅, 不协调, 没次序。

1.5 建筑施工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处在高空作业的范畴, 非常容

易产生安全隐患, 手工劳动的频繁和体力劳动的频繁, 很容易使人注意力分散, 危险丛生。

2 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

2.1 一些监管单位没有严格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 没有认真的

履行监管的职责, 在工人对工作内容不熟悉的情况下, 为了工程的进度, 硬要工人上工, 目标管理不到位, 没有相应的施工安全监管措施。

2.2 有的企业甚至不具备施工的条件就进行施工, 抓法律的漏洞、钻法律的空子。

2.3 现在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建筑单位在安全施工上的投入

低, 在工程造价中不计安全施工成本, 一旦中标。能省就省, 对安全设备的采购能免则免。

2.4 施工现场十分混乱, 对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极大的隐患。

2.5 某些领导不作为, 为了就自己的业绩, 不断的搞发展, 在这个过

程中, 没有更好的理解人们对建筑的真正诉求, 一味的建设, 一味的解决就业岗位, 这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不重视, 对人们不知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极大蔑视。

2.6 我们要建立未来的房屋, 建立安全有效的, 结实可靠的房屋, 建

立能够经得起人民考验的房屋, 为了这个我们要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积极努力, 一心一意谋发展, 稳妥推进社会主义见识事业。

3 防范事故发生的保障措施

3.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制度是关键, 安全保障监管是重点, 安

全保障理念是前提, 积极配合安全保障部门的行动, 严惩安全保障不力的人员, 做到心中有安全, 安全去施工。

3.2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养教育, 对安全工作责任到人, 定位准确。

3.3 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教育,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的要点和图纸去完成, 不临时解雇施工人员, 每天要总结安全工作的状况。

3.4 加强施工材料的安全: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使用购买施工材

料, 不缺斤少两, 不徇私枉法, 施工材料拒绝陈旧和不达标的材料, 如果施工材料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就应该积极做好防范工作。

3.5 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力度, 施工现场要有条理有次序的实

施, 加强施工现场的衔接性工作。

3.6 建筑工程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项目, 监理的方法要逐步完善, 有

利于增强建筑施工的竞争力, 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理, 增加工人工资水平。

3.7 对于垂直运输机的操作人员, 安全拆装人员和进行爆破其中等作业的人员要经常进行技术性考核。

3.8 采用新技术和设备、材料和工艺、制定针对性强的规程作业流程。

3.9 脚手架的安全监理:在搭设脚手架时要有负责人的签字、验收, 确定方案合适后才进行操作。

3.1 0 施工过程中要拆除一样东西要进行从上而下的拆除方法, 连接

点也要跟着脚手架一起拆除。并且拆除过程要设立安全警戒, 专人专管。

3.1 1 工程技术资料的存放要分类管理, 例如设计文件工程管理文件

和工程验收文件, 工程材料和质量监督文件, 收集后的资料单位统一管理。

3.1 2 进行网络化管理体制建设, 提高综合管理的覆盖率, 构建统筹合理的区域化管理新布局。

3.1 3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消防安全, 要树立全员的消防意识, 从施工

现场的情况看哪里会有火灾, 提升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细化到人, 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进度管理好消防安全设施, 将施工安全隐患埋藏在萌芽阶段。强化现场用火管控检查好线路是否有乱插, 短路, 发热, 等问题, 排除绝缘体损坏的问题, 确保电气设备安全, 不放易燃易爆物品, 保证明火的安全管控, 并且在焊接点要用非燃料板进行遮挡, 做好电工, 焊工等人的培训, 在楼梯口, 出入口等位置有警示牌, 禁止乱扔垃圾, 东西乱放。更不能堵塞消防通道, 确保大家在一个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中更加有效的工作, 保障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建筑施工的特点, 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解答的安全隐患问题比较多,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更加重视施工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安全管理方面复杂问题比较多, 管理设计的因素比较广泛,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安全意识,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有水平有效果。在竣工阶段, 监理单位要协助业主开展施工质量评定, 进行施工质量的验收, 进行施工安全的鉴定, 对监理资料的移交要责任到人。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 才能为社会主义劳动人民谋幸福, 才能使中国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湛超.强化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的有效方法[J]政工管理, 2012 (9) .[1]湛超.强化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的有效方法[J]政工管理, 2012 (9) .

[2]曹占西.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J]科技向导建工论坛2012 (3) .[2]曹占西.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J]科技向导建工论坛2012 (3) .

[3]伊稚晖.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 2012 (11) .[3]伊稚晖.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 2012 (11) .

[4]闻静.有关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的探讨[J].科技向导, 2012 (3) .[4]闻静.有关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的探讨[J].科技向导, 2012 (3) .

[5]夏恒才.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经营管理, 2012 (1) .[5]夏恒才.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经营管理, 2012 (1) .

安全保障技术 篇8

1.1 矿井通风网络

将煤矿内全部生产巷道与工作面按照某种形式联系起来组成风流通道, 在这一通道上设置一些可以调节风流风量的设备, 从而确保新鲜风流可以根据既定线路传送到生产区域;同时, 将污浊有害的气体能够顺利排到地面, 这些联系在一起的巷道称之为通风网络。煤矿通风网络一般选择并联和串联两种方式。串联又可称作一条龙通风, 是采掘工作面回风又进入下一个采掘工作面。串联通风的缺陷较多, 风量也无法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调节, 因此常常不予选择。而并联通风指的是采掘工作面回风直接送入回风道, 不需要再次进入其他采掘工作面。并联通风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用风需求来对风量进行调节, 风流也仅仅经过一个用风区域, 污染少、风阻小, 如果出现问题并不会对其他支路的用风产生影响,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1.2 矿井通风设施

按照通风设施的不同用途, 一般包含了引导风流设施、隔断风流设施以及控制风流设施。对于通风设置的放置地点, 进风回风井之间以及主要进风回风巷之间的各个联络巷要设置挡风墙, 需要使用的联络巷要设置两道或者以上的永久性风门, 避免返风时出现风流短路的情况。和采空区相连接的巷道也必须设置挡风墙, 为了防治串联通风, 水平交叉回风巷必须设置风桥, 把入风流和回风流相互隔离。主要运输巷道设置自动风门, 行人风门要设置自动闭锁或者安排专门人员看护。大于6m的盲巷以及废气巷道也必须设置挡风墙[1]。

1.3 进出风井的布置

按照煤矿井下进出风井之间的位置关系, 通常有中央式、对角式以及混合式三种风井布置形式。所谓中央式通风即是进风和回风井大概处于井田中央区域, 而如果进风井和回风井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近 (在30~50 m之间) , 则称作是中央并列式通风, 如果进风井处在井田中央区域, 回风井处在井田上部边界, 即称作是中央分列式通风。对角式通风一般指的是进风井处于井田中央区域, 回风井位于两翼位置, 如果回风井处在两翼上部边界, 即称作两翼对角式通风, 而如果所有采区都不开主要回风巷, 均开回风井, 即称作分区对角式通风。所谓混合式通风方式是井田中央与两翼边界都设置回风井, 属于中央式通风与对角式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

2 煤矿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

2.1 对矿井通风网络的技术改造

煤矿井下风流的引入、调节以及排除是经过很多纵横交错、相互连接的井巷通道来实现的, 井下的自然风是无法满足煤矿生产的实际需求, 所以必须要对井下风流实施人为调控。我们可以通过分风调控的手段来对煤矿井下安全通风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通风网络的最佳调控方式如下:矿井通风网络根据实际生产的用风量对扇风机实施控制, 自然分风网络根据自然分配的风量进行调节。如此便可以让所有通风网络的可调节性和有效性达到最佳状态。应该在结合实际、合理选择的调控前提下, 积极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模拟等现代分析技术, 运用定性定量分析分风问题, 对设计方案的实际效果与能耗作出科学全面的判断, 从而实现调节方式与调节装置位置设置、大小以及能耗的最佳选择, 优化的目标不但需要保证工作面分风符合安全可靠的原则, 同时应该要确保能耗投资达到最小, 管理起来相对方便。

2.2 优化风路结构

风路结构的优化应该要实现通风机和矿井通风网络的最佳匹配, 保证井下通风稳定可靠。井下风网结构优化一般来说包含了下面三方面:优化通风网络调节, 确定井下调节设置处于最佳位置, 保证通风总功率达到最小;对风道断面进行优化;网络结构的优化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并联巷道通风的方式, 减少角联, 有效缩短通风流程。

2.3 做好减阻降耗

(1) 尽可能选择多路进风和多路排风, 能够有效减少进风与出风的阻力, 取得较好的节能效益。 (2) 若进风道与回风道附近有采空区或者废旧的井巷, 应该在对风源不造成影响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把进风与排风扇接近工作面进行安装, 利用好和进出风并联的通道, 将有害漏风变为有益漏风, 能够有效降低进出风区域的阻力和能耗。 (3) 在控制好瓦斯等有害气体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避免在进风部分设置风机等调节设备, 从而确保其处在最低功耗的状态。 (4) 在阻力最大线路的高阻力区域, 通过喷浆砌筑支护或者开凿并联井巷等措施来达到降阻增效的目的。

2.4 支护形式的技术改造

因为井巷摩擦阻力和摩擦阻力系数之间成正比关系, 因此对于单进单出的主风井或者阻力较大的井巷, 应该对其支护形式进行优化, 从而达到减小摩擦阻力系数的目的。比如可以把过去不作支护处理的井巷实施优化改造, 将其做成混凝土砌筑, 减阻效果可达70%, 能耗也相对之前减少了20%左右, 效果非常明显[2]。

3 结语

为了保证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 我们必须积极利用现代化通风安全技术, 努力做好煤矿通风基础保障工作, 对通风系统实施科学合理的优化改造, 强化通风设置的管理维护,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障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董永华.煤矿通风安全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 2014 (20) :95.

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探讨 篇9

我市安保工程实施一年来, 由于刚刚开始实施, 目前针对山区等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研究也不多, 技术储备不够。安保工程全面推开后,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及施工问题, 本文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和研究, 以利于下一步更好实施安保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a.筋混凝土护栏设计高度的确定;b.护栏结构形式的多样性;c.特殊路段护栏基础如何确定;d.护栏施工质量的问题;e.护栏与景观如何协调。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1钢筋混凝土护栏设计高度的确定

路面都有设计年限, 随着路面设计年限的到来, 我市每年都有几百公里的路面即将进行改善。如果这些路段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护栏, 那么在路面加铺后, 如何解决护栏高度问题, 见下图。

在设计中有两种方案可以考虑。

一号方案, 在施工时根据路面设计厚度, 将原有路面进行挖除, 再重新铺筑新路面。这样就可以保证, 路面和护栏顶部的高程不变, 护栏高度也未发生变化。

二号方案, 根据这几年路面改善工程, 设计的路面厚度均在20-31cm之内。那么在护栏设计时在选定尺寸的基础上, 加大护栏高度与宽度, 这样在下一次路面改善时也不会影响到护栏的高度。

二号方案虽然单位工程数量比一号方案要相对高一些, 但二号方案施工简单, 工期相对较短。在这里我推荐采用二号方案。

2.2护栏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目前我市采用的护栏大部分均为钢筋砼护栏, 但公路上的情况是复杂的, 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多的护栏结构形式, 在护栏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进行比较, 看那种结构形式的护栏更安全、更经济、更符合地形的设置要求。

2.3特殊路段护栏基础如何确定

由于设计文件是采用了几种比较典型的结构进行设计, 没有对具体路段进行具体设计。但在有些特殊路段, 护栏的基础就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砼护栏设置在软弱土质的土路肩上, 在混凝土基础的下面, 需先做一层厚度不小于20cm的半刚性基层。护栏的基础做成扩大形式, 基础每边宽出10cm, 扩大基础每个台阶高20cm, 根据实际情况可做成一层的或多层的。当路基宽度较窄, 钢筋砼护栏在施工时护栏的基础可埋入路面中, 但护栏的墙体不得侵入行车道范围内, 待基础完工后再用相同的路面材料进行修补。砼护栏设置在挡土墙上时, 护栏应与挡土墙完整的结合在一起, 并在护栏的基础下边设置钢桩, 钢桩应打入挡土墙墙体至少50cm。总之公路上的情况是复杂的, 我们在选择护栏结构形式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 如何才能让护栏基础与路基很好的结合, 参与共同受力。

2.4护栏施工质量的问题

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是混凝土质量的直观体现, 因此搞好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对混凝土工程有其重要意义。混凝土的强度直接影响到钢筋砼护栏的使用功能。在施工中经常遇到以下各种问题。

2.4.1砼表面出现麻点

砼表面出现麻点, 对结构无大影响, 通常处理方法如下:用稀草酸溶液将该处脱模剂油点或污点用毛刷洗净, 于修补前用水湿透。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必须与原砼一致, 砂子为细纱, 粒径最大不宜超过1mm。水泥砂浆的配比为1:2或1:2.5, 由于数量不多, 可用人工在小桶中拌匀, 随拌随用。必要时掺拌白水泥调色。按照漆工刮腻子的方法, 将砂浆用刮刀大力压入麻点, 随即刮平。修补完成后, 用草帘或草席进行保湿养护。

2.4.2砼表面出现蜂窝

出现蜂窝的预防措施:浇注前必须检查和嵌填模板拼缝, 并浇水湿润, 浇注过程中有专人检查模板质量情况, 并严格控制每次振捣时限。塌落度过小时拉回加水和水泥重新拌制。振捣工具的性能必须与砼的工作度相适应, 一名振捣手跟着灰斗粗振, 另一名振捣手随后细振, 按规定的振捣间距精心振捣, 尤其加强模板边角和结合部位的振捣。严格执行带浆下料和赶浆法振捣, 注意砼振实的五点表现。砼拌制时间应足够, 分层厚度不得超过规范规定, 防止振捣不到。

2.4.3砼错台、跑模

钢筋混凝土护栏模板拼缝经反复拆装变形严重或支模时模板垂直度控制的不好, 相邻两块模板本身嵌缝。相邻两块模板对拉程度不一, 模板激振后涨开程度不一。砼侧压力比较大。拉杆滑丝、螺母丝扣有损伤, 激振过程中出现螺母脱丝。都会出现砼错台、跑模。

预防措施如下:定期修整模板, 确保模板底边和拼缝处平整度满足规范要求。设专人紧固模板, 手劲一致保持对拉螺杆松紧一致。装模时叮嘱操作工人检查拉杆的工作情况, 杜绝使用坏丝的拉杆螺母和已变形拉杆。砼侧压力比较大时, 拉杆上双螺母。激振强烈时螺母底下加垫减振弹簧垫片, 防止拉杆崩丝, 出现跑模。

修补方法为:将错台高出部分, 跑模部分用铁钎凿除, 露出石子, 新茬表面比构件表面略底, 稍微凹陷成弧形。用水将新茬面冲洗干净, 洒水使砼结合面充分湿润。抹一层水泥素浆打底, 然后用1:2干硬性的水泥砂浆, 自下而上按照抹灰工的操作方法大力将砂浆压入结合面, 反复搓动, 抹平。修补用的水泥应与原砼品质一致, 砂子用中粗砂, 必要时掺拌白水泥, 保证砼颜色一致。为使砂浆与砼表面结合良好, 抹光后的砂浆表面应覆盖塑料薄膜, 并用支撑模板顶紧加压。

2.4.4线形较差

护栏在现浇时没有考虑弯道半径, 在弯道采用直线形式的模板进行浇筑, 待施工完后整体线形较差, 完全是折线相连。在半径偏小的弯道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因此, 我认为能否制做一批带弧度的钢模板, 没有必要每种半径都做, 可通过在工地做试验, 来论证在弯道半径从多少米至多少米之间, 可采用多大弧度的钢模板, 在施工中可根据弯道半径选用对应的钢模板。

2.4.5涂装

我市目前钢筋砼护栏墙体的涂装图案尺寸, 与墙体的尺寸比例不协调, 这样在墙体外形美观上很难看的感觉。

我建议墙体涂装图案如下图:

2.4.6砼强度

钢筋混凝土护栏在实施过程中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在一条路线上它可能有很多处施工点, 每处施工点之间的距离可能是几公里或十几公里。这样就造成了管理工作量大, 困难比较多。由于工作面比较广各路段情况比较复杂, 使建筑材料的供应、材料各项技术指标、砼的级配、砼的拌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导致个别路段钢筋混凝土护栏整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我建议在一定的施工范围内, 在材料最经济的运输的距离内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统一供应材料, 进行砼级配设计, 设置砼拌和站集中拌和, 再利用汽车运至施工现场。

3结论

虽然我市安保工程还存在着相关规范不很完善, 已实施安保工程还需进一步验证, 安保设施设置的地形条件还需研究规范等问题, 但通过一年的实施, 我们已体会到, 实施安保工程是一项造福千家万户的好事, 它的实施, 必将对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和安全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 继续完善和改进安保工程的实施方案, 不断跟踪和总结安保工程的实施效果, 为全面提高我市公路的安全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而努力, 让广大群众走得安心, 走得放心, 走得舒心。

摘要:针对安保工程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 从钢筋混凝土护栏设计高度的确定、护栏结构形式的多样性、特殊路段护栏基础如何确定、护栏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为以后继续完善和改进安保工程的实施方案打下基础。

安全保障技术 篇10

一、针对安全隐患开展技术创新解决安全现实问题

金温线开通之后, 通信设备安全隐患逐渐显现出来:通信光缆埋深不足, 防护不良、山头落石随时可砸断光缆, 造成大通道及调度电路中断;管内连续道口电话是普通磁石电话, 通话声音小, 铃声小、故障多, 曾多次发生道口险情。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在公司和工电部领导的支持下, 经全体通信人员多年的努力, 在公司投入少量资金的情况下, 完成了“金温铁路立体通信网”、“道口电话技术改造”、“道口报警器”和“区间来车行人提醒器”等项目。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有线通信保障无力、无线通信场强全覆盖、各道口通信电话不畅的难题。

1、建立金温铁路立体通信网, 提高通信安全保障能力

由于金温铁路通信原设计标准低, 要想保证金温铁路有线通信不间断运用, 必须建设备用通道, 而备用通道又不能与原径路并行, 只能另辟其它路径, 这样施工占地费、建设费用很高, 难以实现。随着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我们把目光转向金温铁路以外, 从铁路通信封闭的小圈子中跳出来, 寻找有利于我们的新出路。组织有关人员对其它通信运营商的富余通信资源、经营理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认为其它通信运营商的富余通信资源是我们可以长期利用的可靠的廉价资源。经可行性技术论证, 我们认为:要想迅速提高金温铁路通信保障能力, 最简便的方法是,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路外廉价通信资源, 建立一个有线通信、无线通信不间断运用的金温铁路立体通信网。该通信网要以金温铁路现有的通信设备为主体, 利用多家通信运营商富余的传输通道, 为我们服务。分别与多家通信公司联网, 在任何两个通信网同时中断的情况下, 保证金温铁路通信网的不间断运用。移动公司通信网不仅要提供有线通信服务, 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场强全覆盖的无线通信网。在实施联网过程中, 我们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 分别与各通信运营商谈判, 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协议条款中写明非排他性, 引用竞争机制, 利用各通信运营商间的商业竞争, 来提高对金温公司的服务质量, 利用其它通运营商的通信资源来完善我们的通信网。通过建设多条有线通信通道, 保证了金温铁路有线通信不间断运用, 但金温铁路无线通信由于地型限制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无线大三角通信问题, 我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采用侧向思维方式, 避开投资大建设周期限长的无线列设调场强全覆盖的传统做法, 采取借鸡生蛋的方法, 与移动公司合作, 利用移动公司现有的场强覆盖设施, 有计划地在金温铁路97个隧道内加装移动漏泄天线。隧道内场强覆盖设备由移动公司无偿提供, 金温铁路负责隧道内设备的安装、配合和施工安全工作。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 管内铁路隧道实现了移动信号全覆盖。为了实现金温铁路电话与移动通信网的互通, 由移动公司投资建设了移动通信公司至金温铁路通信站间的光传输通道, 由金温铁路负责联网工作, 为下步利用移动电话网为铁路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解决机车无线列调盲区和大三角通信问题, 我们经过技术论证, 将移动无线公用电话机, 经技术改进, 在轨道车和机车上进行了试验并获得了成功, 受到司机的好评。无线公用自动电话是一种具有手机功能的公用自动电话机, 是专为移动公司公用电话亭设计使用的。我们采取了移植的方法, 将该电话机安装到轨道车、机车上, 将其加入到已建成的金温铁路6000虚拟网, 就可实现机车与行车调度员、机车与沿线各车站、机车与机车调度员、机车与机车检修人员的直接免费通话, 而且没有盲区。同时机车也可以当作被叫, 随时接受行车调度员、机车调度员的指挥以及机车检修人员的抢修指导。对保证机车、轨道车的运行安全将起到很大作用。现在已将此移动电话机命名为“机车移动电话”, 已经在9466机车上试用多年, 并在轨道车上正式使用, 效果良好并受到司机的好评。

经过努力攻关, 管内铁路施工防护、铁路应急通信、铁路安全防护、铁路道口防护、铁路巡守点等岗位已经安装了无线固话, 大大促进了公司的安全生产, 特别是“铁路应急无线固话”在“10.8”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经技术论证, 金温铁路所有车站运转室、行车调室、机车调度室安装此“无线固定电话”的方案已经确定, 可保证在光缆中断时, 调度电话不中断。

2、铁路道口电话改造升级, 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原有道口电话存在声音小、铃声小的致命缺陷。加之道口环境嘈杂, 道口员经常听不清对方通知内容, 有时还听不到电话铃声, 给道口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为了增大电话机音量, 在原有电话的基础上, 加装了音频放大电路。为了增大铃声, 在电话机上加装了整流电路和继电器, 在室外安装了交流电铃, 该电铃的电源由手动开关和继电器控制, 当对方振铃时, 本方接收到交流振铃信号后, 通过整流电路使继电器动作, 其接点组接通电铃电源使电铃鸣响。道口员和过往行人和司机均可听到, 消除了安全隐患。

二、查找安全隐患开展技术创新解决安全潜在问题

“查隐患、提建议、搞革新、保安全、比贡献”活动, 是我们坚持多年的消除安全隐患的成功做法。在开展活动中, 我们主动征求行车用户意见, 对现有设备进行缺点和希望点例举, 发现了一些安全隐患, 并相应采取了具体措施。

1、研制“道口来车报警器”, 实现人机双保险

当我们了解到监护道口只靠一台电话联系还不够可靠, 万一人员一时疏忽, 会造成道口事故, 于是我们于2000年研制出了‘监护道口报警器’。该报警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 在距道口800米两侧钢轨侧加装电磁感应器, 通过电缆将列车通过时产生的感应信号传到设在道口房的声光报警器主机上, 使主机发出闪光和音频声音, 提醒道口员和过往行人和车辆注意, 从而达到保证道口安全的目的。

2、研制“区间来车行人提醒器”, 减少路外伤亡

我们专业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 于2010年研制出了“区间来车行人提醒器”, 并在龙湾、温西站外、温客站内、石帆工区附近安装使用, 效果良好。该装置是由电磁感应器、无线发射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音频放大器、音量自动控制器、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组等组成。该装置可安装在临时道口、隧道口、小半径曲线附近。一旦列车接近, 可发出声光报警, 提醒行人下道, 同时也可以在施工现场安装使用。

安全保障技术 篇11

关键词:科学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04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农业生产作为食物链的起点,很容易受到污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便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是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

1 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制约因素

1.1 人才不足

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但是实际上到2006年才有第一批食品安全专业的本科生进入社会工作,2009年才有第一批食品安全的硕士毕业生充实到各部门工作,目前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专业型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所以长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都要依靠政府部门来监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多的是从事检测工作,专业队伍十分缺乏。

1.2 科技积累少

在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目前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队伍。另外由于受机制限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工作人员分散在农业、质检、卫生等多个不同部门,致使针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工作不能规划、系统地进行,更不能围绕农业发展性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联合研究,这就导致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严重滞后,技术成果和储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需要。

1.3 投入不足

我国在关注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研究工作后,在一些项目中也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安排。但是由于实际条件限制,目前我国农业相关技术研究的核心依旧是农产品的产量问题,而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还是偏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的支持力度小,投入少,使得研究人员不能全心投入研究,而且也与群众对农产品的高质量需求相差很远。

2 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

2.1 加快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手资源,任何工作的研究都离不开人才,只有杰出的人才才能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需要,要加快科研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生产实用人才的培养。一是国家和政府要将人才培养工程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领域倾斜,推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加快培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带头人才。同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争取在高校和科研部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做好科研人才的储备;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大力度重视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生产指导水平;三是加快培养生产实用人才。加快农业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人才的组织和培养,使其能系统地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2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

一是要加快优质品种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优质种子的研究。在一定的区域内,优质的种子对产品质量的决定率是70%,而环境和其他占到30%。所以要深入分析现有的和将要投入使用的种子品种,对符合环境的优质品种,要扩大种植,同时要加速繁殖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的优质品种。对优质种子品种的繁殖要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通过科学技术和程序培育出合适的新品种;二是要严格控制污染。科学的使用垃圾肥料,严格控制污染物对农作物的污染、水质污染和农药污染。施肥,要根据地块和作物选择既增产又不影响作物质量和种植环境的肥料。污染物,一般是指工业三废,要减少污染物对农作物的污染。水质污染,要注意开垦造成的土壤流失和不科学施肥造成的水质污染。农药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融合的技术体系,要研究既能保证农作物产量增加又能对人们身体健康不产生危害的技术。

2.3 加快产地环境的技术创新

保护和改善农作物的产地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加快研究对产地环境零污染或少污染的农药、生物性肥料和安全的饲料添加剂,以保证在添加技术方面对环境污染的减少。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农田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建立减排技术体系,控制农业污染源、控制环境的生态污染,并在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减排,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4 加快加工和运输技术创新

浅析脚手架安全保障技术措施要点 篇12

公路工程行业是高危、事故多发行业。近年来, 公路建设规模的逐年扩大, 公路工程施工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也有所上升, 其中由桥梁脚手架问题造成的群死群伤事故较为突出。一方面, 施工生产的复杂性流动性决定了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难以避免的不确定性因素, 使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呈现出多变状态;另一方面, 脚手架的搭设者和使用者都是从事体力繁重的手工劳动者, 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都普遍较低, 自身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物脚手架的状态均或多或少地隐含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因而桥梁脚手架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 针对脚手架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预防措施, 对减少脚手架安全事故的频发、多发至关重要。

2 脚手架安全保障技术措施要点

2.1 基本要求

1)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指满堂架支架体系和钢管贝雷架支架体系, 其中满堂架支架体系可进一步细分为扣件式满堂架和碗扣式满堂架, 支架体系从下向上可依次划分为地基、基础、架体、分布梁和模板5个部分。

2) 桥梁模板支架施工前应根据施工条件、荷载大小、支撑高度及使用要求, 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砼模板工程, 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必须有支架受力计算书、主要节点构造详图等, 并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 对于支撑高度8m及以上、搭设跨度18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5k 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 N/m及以上的模板支撑体系, 应组织不少于5位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审查。

3) 支架搭设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有高血压、贫血、心脏病、癫痫等病史及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员均不得从事高空支架搭设作业。所有人员应定期体检。

4) 支架地基基础是支架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沉降不满足要求时, 必须对基础进行处理。

5) 支架搭设和拆除必须组织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支架拆除时应划出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 派专人看守, 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施工区域。遇六级以上大风不得进行支架搭设和拆除作业。

6) 支架搭设完成后应组织进行验收, 做好验收记录。

2.2 支架基础

1) 支架基础施工前, 应仔细检查基础地基范围内是否有下卧的软弱层、空洞、凌空面等不良地质情况,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措施。

2) 支架地基为非水稳性材料时, 支架范围一般先铺设20cm碎石垫层, 再浇筑10~15cm厚C20混凝土基础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同时作为封水层, 基础四周应设置排水沟, 保证排水畅通。

3) 在浇筑混凝土基础时, 必须确保平整度和密实度, 使钢管支架立杆同基础面接触平整稳固。完成浇注后, 必须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时, 方可开始搭设支架。当支架高度较高时, 可考虑设置底托, 使钢管底端受力分布均匀传递至地基。

2.3 支架架体

搭设脚手架使用的钢管必须符合GB等规定要求, 使用前要组织检查验收, 购置的防坠安全网必须具有相应的合格证书。标准钢管外径48~51mm, 壁厚3.5mm。

2.3.1 底座和顶托

1) 可调底座底板的钢板厚度不得小于6mm, 可调托撑钢板厚度不得小于5mm;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丝杆与调节螺母啮合长度不得少于6扣, 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

2) 底座和托撑伸出长度以不大于30cm为宜, 伸出长度超过300mm时, 应采取可靠措施固定。

3) 底座和托撑应密贴地面或楞梁, 不得悬空或托空。

2.3.2 立杆、水平杆和扫地杆

1) 应根据所承受的荷载效应组合选择立杆间距和步距, 扣件式支架立杆间距一般不得大于1.5m, 碗扣式支架立杆间距一般不得大于1.2m。

2) 扣件式支架立杆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对接扣件的开口应朝上或朝内, 相邻两根立杆的对接接头不得设置在同步内, 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 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横杆位置与立杆接头中心的垂直距离应小于150mm。

3) 支架高度较高时, 立杆底部应设置可调底座或固定底座;立杆上端包括可调螺杆伸出顶层水平杆的长度不得大于0.7m;立杆的垂直偏差应不大于架高的1/300。当搭设到墩身顶时, 内排立杆要低于墩身40~50cm, 外排立杆高出墩身顶1~1.5m, 搭设两道防护栏, 并悬挂醒目安全网。

4) 支架底层必须设置纵、横向横杆作为扫地杆, 碗扣式支架扫地杆距地面高度应小于或等于350mm;扣件式支架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严禁在施工中拆除扫地杆。

5) 纵向水平杆接长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也可以采用搭接, 如果采用搭接, 搭接长度不小于1m, 应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

6) 所有扣件的拧紧扭力矩不应小于45N·m, 且不应大于60N·m。

2.3.3 剪刀撑、斜撑

1) 脚手架应设置水平剪刀撑和竖向剪刀撑, 剪刀撑应从底到顶连续设置, 采用旋转扣件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和立杆连接, 旋转扣件中心线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剪刀撑、斜撑应随立柱纵横向水平杆同步搭设, 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45°~60°之间。

2) 剪刀撑宜采用搭接连接, 搭接长度≥1000mm, 搭接处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等距连接。

3) 每道剪刀撑跨宽度应不小于4跨, 且不小于6m, 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2.3.4 人行斜道

1) 人行斜道楼梯步距应保持一致, 横杆和立杆外露长度应不得超过100mm。

2) 当高度小于6m时宜采用一字形斜道;高度大于6m时宜采用“之”字形斜道, 人行斜道宽度一般为1m, 休息平台宽度为1m, 坡度应保持在30°~45°, 斜道应满铺脚手板, 其两侧应设置标准防护栏杆和踢脚板, 且斜道上的脚手板应每隔30cm设一道防滑条, 防滑条的厚度应不小于3cm。

3) 斜道外侧挂密目安全网封闭, 斜道的侧立面应设剪刀撑。

2.3.5 支架的抗风措施

支架 (脚手架) 高度超过15m后, 应增加抗风措施, 抗风采用斜钢管支撑或增设抗风缆的方式, 若在已浇筑完成墩身上方, 可以设置附墙架, 增加整体稳定性。

2.4 分布梁

1) 分布梁可选用方木或型钢, 每根分布梁长度应不小于4m。

2) 分布梁一般设置两层, 首层分布梁可直接架设在U型托撑上, 次层分布梁垂直均匀铺设于首层分布梁上, 分布梁间距按照荷载效应组合计算确定。

3) 分布梁悬挑长度不宜过大, 且必须对称设置, 分布梁搭接长度应不小于50cm, 搭接位置应交错设置。

4) 桥梁横坡可通过分布梁下的托撑进行调整。

2.5 支架模板

1) 支架模板可选用竹胶板或定型钢模, 竹胶板板厚应不低于12mm, 定型钢模厚度应不低于6mm, 模板拼缝应整齐、直顺、美观, 不得出现错台和漏浆现象。

2) 支架模板应按1.1倍的荷载效应组合进行配重预压, 预压24h后观测的支架弹性变形值作为支架模板预拱值重新调整模板面高程 (或根据图纸要求预压) 。

3) 支架模板横坡和纵坡通过分布梁底部的托撑进行调整, U型顶托不得托空。

2.6 支架预压

1) 支架预压施工时, 周围范围10m封闭, 张贴相关安全警示标牌, 严禁非施工人员进行入现场。预压块吊装时专人指挥。吊装预压块要轻放防止冲击。

2) 砂袋预压要进行覆盖。在整个加载过程中, 由专人观察支架变形过大或在加载过程中通过测量发现标高变化过大时, 应立即停止加载, 并上报相关部门。

2.7 支架拆除

1) 拆除作业前, 施工管理人员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拆除作业时必须划出安全区、作业区, 并设置警戒标志, 派专人看守, 非作业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区域。

2) 拆除满堂架作业应从顶层开始, 逐层向下进行, 严禁上下层同时作业。

3) 拆除贝雷架作业可采用葫芦配合吊车进行作业, 严禁使用吊车强行拖拽贝雷架。

4) 拆除作业时严禁高空抛掷物件, 拆除的构配件应分类堆放, 以便运输、维护和保管。

5) 遇六级以上大风应停止拆除作业。

3 结语

脚手架是公路工程施工中的临时设施, 但却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 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构架, 也是桥梁施工过程中最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场所, 因此, 在桥梁施工安全中, 脚手架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近年来脚手架安全事故常发的现状, 交通运输部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桥梁施工安全的监管力度, 为努力创建平安工地建设, 提高我国交通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事故总量的目标, 推进行业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促进全国交通建设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下一篇: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