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义务

2024-07-23

安全保障义务(精选12篇)

安全保障义务 篇1

2010年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37条, 立法者将公共场所界定为包括以公众为对象进行商业性经营的场所, 也包括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①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保障义务呢?哪些人对不特定进入自己控制范围内的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对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不进行明确的界定就会在适用法律上出现混乱。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基础分析

学界的观点:

(一) 危险控制理论

在属于不作为责任原始形态的对他人侵权行为责任领域内, 监督者控制潜在危险的义务通常来源于他对危险的控制力。②这便是危险控制理论, 即“谁能够控制、减少危险, 谁就承担责任”。作为服务场所的实际控制者, 管理人相对于其他人来讲, 具有危险控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 获利报偿理论

获利报偿理论, 又称收益和风险相一致理论, 意思是谁享受利益谁就应该承担风险。除了特定信任关系也受侵权行为法保护的法律观念外, 那些从危险源中获取利润的人经常被认为有制止义务的人。③大多数服务场所的管理人从事的都是营利性活动, 能够从危险活动中获得利益, 所以法律便将防范损害发生的注意义务施加到他们身上。

(三) 信赖关系理论

诚实信用原则是私法领域的帝王原则, 许多制定法规则都是由这一基础性的原则引出的。建立在这一原则上的信赖关系构成了安全保障义务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这种民法上所保护的信赖关系, 一方当事人相信自己在从事这项活动时的人身和财产不会受到伤害。信赖关系理论为不作为侵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只要加害人有合理理由可以相信对方将保护其利益, 职业上的经验也会导致积极的作为义务, 如注意到一些不为受害人本人所致的风险。这种受法律保护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就是对不作为责任中经常被用作抗辩论据的“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我?”这一问题的答案。④

笔者认为, 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基础有两个, 即危险控制理论和信赖关系理论, 危险控制理论和信赖关系理论相互依存。危险控制理论是从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人角度来讲, 安全保障义务产生的前提应当是, 义务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有控制危险的可能性, 即保障权利人在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人控制的范围内不会受到第三人对其人身和财产的侵害。不能控制危险的人不承担安全保障义务。信赖关系理论是从安全保障义务权利人角度来讲的, 正是基于义务人对危险控制的可能性, 才产生了信赖关系。因此, 危险控制理论是信赖关系理论产生的前提, 两者都是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基础。

而获利报偿理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获利报偿理论可以作为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基础, 但却无法说明为什么非经营者, 如公益活动的组织者也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所以, 这个理论不能作为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基础。并且很多情况下, 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并非因获利而产生。

二、安全保障义务与一般注意义务的区别

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注意义务。那么安全保障义务和一般注意义务有什么区别呢?

(一) 学界的观点

1.有学者将安全保障义务等同于一般注意义务

认为经营者、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基础, 来源于德国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理论与英美法系的注意义务理论。⑤

2.有学者认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联系是二者具有立法上的承继关系, 区别在于一般注意义务的范围更广。⑥

(二) 笔者认为, 安全保障义务和一般注意义务的理论基础都源于危险控制理论和信赖关系理论, 但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 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人是基于自己是双方当事人特别的关联关系产生对危险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一般注意义务的义务人是基于道德的要求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对自身的行为产生的风险控制或者是对自己管理的具有危险性的物 (或物件) 所产生的风险控制, 避免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者自己管理的具有危险性的物 (或物件) 给他人造成损害。安全保障义务要求双方有一定的社会接触, 从而产生特别的关联关系, 基于这种特殊的关系或者是义务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产生合理的信赖, 相信在自己从事这项活动时, 自己的人身和财产不会受到第三人的侵害。而一般注意义务的信赖关系发生在任何第三人之间, 是社会对一个“理性人”的要求。相信任何一个“理性人”自己的行为或者自己管理的具有危险性的物 (或者物件) 不会给他人造成损害。

安全保障义务与一般注意义务的性质也存在区别。安全保障义务主要是作为义务, 安全保障义务要求义务人采取一定的积极行为来保障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体现在“人”这一个层次上, 要求安全保障义务人在有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 要保障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免受侵害。这就要求安全保障义务人为保障特定场所或者社会活动参与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配备数量足够、合格的保障人员, 为权利人提供与其活动相适应的预防外来侵害的保障, 并配备相应的设施, 如电子监控, 发现有第三人侵害的时候及时制止。一般注意义务既包括作为义务也包括不作为义务, 作为义务体现在“物”这一个层次上, 任何具有危险性的物 (或物件) 的管理人都负有保障接触该物 (或物件) 的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避免其因为自己管理下的具有危险性的物 (或物件) 给他人造成损害。这就要求一般注意义务义务人对该物 (或物件) 采取积极措施, 如警示告知相对人、及时检查维修等。不作为义务主要指一般注意义务人的行为不得侵犯他人的权益。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承担的责任与违反一般注意义务承担的责任也不同。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和37条的规定, 在直接侵权的情况下,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人和违反一般注意义务的义务人都承担直接责任,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所以笔者认为37条的第1款的义务属于一般注意义务而非安全保障义务, 只有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才可能存在安全保障义务。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 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的是与其过错相当的补充责任。因为, 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免受第三人的侵害, 而这里的他人往往处于弱势群体, 法律为了进行利益平衡才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给被害人更多的救济, 鼓励被害人在诉讼中起诉“深口袋”, 即有偿付能力的侵权人作为被告, 即使这些人只有微小的过错。制度设计上引入安全保障义务是为了保证被害人的损害能够得到及时填补。而一般注意义务的立法目的只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考量, 要求社会成员尽到“理性人”应当尽到的一般注意义务, 并不存在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分, 因此没有必要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由一般注意义务的义务人承担补充责任, 应当直接由第三人承担责任。如, 路人甲在马路上正常走路, 路人乙猛的一推路人甲, 使路人甲由于身体惯性造成了路人丙的脚扭伤。在这个案例中路人甲尽到了“理性人”的一般注意义务, 应当由路人乙对路人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安全保障义务义务主体的界定

笔者认为, 根据危险控制理论和信赖关系理论, 只要是场所的经营者、管理人对场所的风险有预见的可能性和风险控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就应当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保障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免受第三人的侵害。正是基于危险控制理论, 才使相对人产生合理的信赖, 相信自己的人身和财产不会遭受第三人的侵害。笔者将从以下4点展开论述:

(一) 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

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是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 那么该如何界定公共场所呢?立法者们认为公共场所包括以公众为对象进行商业性活动的场所, 也包括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笔者认为这里的公共场所应当作扩大解释, 不仅包括以公众为对象进行商业性活动的场所, 还应当包括以公众为对象的非商业性场所。学校等的非商业性场所的非商业性并不影响场所对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也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保障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免受第三人的损害。故并不影响相对人对场所管理人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免受第三人侵害的信赖关系。有学者认为学校是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 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学生和学校的关系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而是管理教育和被管理教育的关系, 所以不能将学校囊括到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中。所以非商业性场所的管理人也应当是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主体。对《侵权责任法》37条的扩张适用, 不能毫无限制, 应当排除荒郊野外, 因为其不具有管理性。

(二) 私人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

私人场所的管理者对合理进入其场所的相对人是否有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免受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义务呢?笔者认为私人场所的管理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因为私人场所也可能存在群众性活动, 私人场所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私人场所内举办群众性活动, 就自愿承担私人场所内的安全保障义务, 自愿对场所内的风险进行控制。请看以下案例:甲邀请好朋友乙、丙、丁等20个朋友到自己家里聚会, 吃饭中乙、丙因旧事撕打起来。问甲对乙、丙是否有安全保障义务?笔者认为甲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甲是管理者, 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免受第三人的侵害, 因为进入私人场所的人存在一定的特殊关系, 如亲人、朋友、同事等, 案例中的甲可以自己及时劝架、或者邀请朋友丁一起劝架来避免乙丙的损害。甲对自己的私人场所有风险控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正是基于甲对风险的控制才使乙丙丁相信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会受到第三人的侵害。这里的第三人可以是外界的第三人也可以是存在特定关系的第三人。私人场所管理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不能任意的扩大, 应该存在一定的限制, 笔者认为私人场所的主人只对合理进入其场所的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对成年人以邀请为标准。对擅自进入私人场所的人不负安全保障义务, 未成年人例外。

(三) 半开放性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半开放性场所是指一部分人可以相对自由的出入, 而其他人只能获得允许后才能进入, 如用人单位、物业小区等。但是用人单位、物业小区的管理者应当配备人员、设施, 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监控设施等及时发现, 并由相关人员加以制止, 保护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免受第三人的侵害。管理者对场所内风险的控制使相对人产生合理的信赖关系, 因此半开放性的管理者也是安保义务的义务主体。当然半开放性场所的管理者的安全保障义务范围也应当加以限制, 笔者认为只要是被允许进入半开放性场所的成年人和进入半开放性场所的未成年人都是安全保障义务的权利人。

(四) 群众性活动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群众性活动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参加人数较多的活动, 比如体育比赛活动, 演唱会, 音乐会等文艺活动, 展览、展销等活动, 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会等活动。根据风险控制理论和信赖关系理论, 其组织者理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义务。笔者认为根据2007年施行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第11条的规定“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承办者是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见大型的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而中小型的群众性活动可以由自然人组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主体包括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或经营者、私人场所的管理者、半开放性场所的管理者或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注释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59。

2[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 (下) .焦美华译, 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 269。

3[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 (下) .焦美华译, 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 2001:269。

4[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 (下) .焦美华译, 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 2001, 269。

5陈现杰.《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精髓论释》 (下)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20。

6张成雷.《安全保障义务》, 载侵权法评论, 2004 (2) :124。

安全保障义务 篇2

【案例8】业主人身损害

卢先生夜间回家时,在高层电梯里遭遇歹徒,并被其用砖头砸伤,为此花去治疗费若干。卢先生认为自己与物业公司签订了《物业服务合同》,也按期交纳了物业保安费用,对自己所受伤害,物业公司应当承担责任,于是向人民法院起诉,状告物业公司违约,未尽到安全保护的义务,要求物业公司赔偿其损失。

【案例9】业主财产损害

陈某家住某小区,一日,3名男子趁陈某家中无人,入室盗得人民币若干及手提电脑、相机等物品。从该小区的监控录像显示,3名男子进入大堂并乘坐电梯的时候,大堂没有保安值班;在3人盗窃完毕从电梯出大堂的时候,执勤保安也未对其进行询问;在失窃后的 10 多个小时中,陈某家中门户大开,保安一直未发现。据此,陈某认为物业没有尽到管理责任,应当承担对自己损失的赔偿责任。遂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

【案例10】业主车辆被盗

詹某于2012年11月17日购买了一辆广州本田轿车,其居住在某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的住宅小区,并将车辆停放在该小区的停车场内,按月向物业公司交纳停车费。

2013年5月25日零时46分,詹某将车停在停车场,并领取了出入卡。1时57分,詹某的车跟着另外一辆黑色轿车从入口驶出,物业公司当值保安只查验了黑色轿车,未对詹某的轿车进行查验并收回出入卡,该车驶出了上述停车场。当值保安害怕承担责任,随手拿了一张停车卡,填写上詹某车辆的车牌号码,并在打卡机上打上时间1时57分。该车被盗后,当值保安没有及时报警或者向物业公司反映。第二天上午11时许,詹某前往停车场取车时,发现该车被盗,马上向物业公司反映并报警。由于车辆未能追回,詹某要求物业公司赔偿车辆被盗的损失,物业公司予以拒绝,因此引发纠纷并诉至法院。

【律师评析】

上述案例有一个共同之处,业主因在小区内受到第三人对其财产、人身安全的不法侵害,认为物业公司没有尽到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遂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引出一个问题:物业服务公司对小区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义务到底有多大,其在业主失窃或业主被侵害情形下应当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责任?

1、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

(1)合同约定

大多数的物业服务合同都有保安条款,就物业公司对业主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作出了相关规定。若违反相关约定,即使业主的损害乃第三人所致,也可能承担一定的责任。

(2)若无约定,看合同目的。

从物业服务合同的缔约目的及物业服务行为本身的性质出发,一些诸如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内容,也理应成为其义务的基本内容。毕竟,安全、和平、宁静的小区生活环境是业主的首要诉求,且基于这种信赖,业主交取了包括安全保障费用在内的物业费,这种服务是一种有偿行为。

(3)法律规定:

《物业管理条例》第47条明确规定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职责:“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发生安全事故时,物业服务企业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协助做好救助工作”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通过对该条文中“其他社会活动”的解释适用,也可以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

2、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

在合同没有具体约定时,物业服务企业财产安全保障义务主要包括:

(1)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安装必要的设施设备来保障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

(2)物业服务企业需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按照这套制度来运作,保障其所辖区域处于安全的状态;

(3)物业服务企业在防范制止违法行为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如:根据居民区的特点,合理布岗,执行门卫值班制度,对小区可疑人员进行查询,以确保业主和物业使用者的财产安全;在小区内发现犯罪嫌疑以及危险物品或发生治安、刑事案件或各类灾害事故时,要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并保护好事故现场做好调查和援助工作等。

(4)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是有限的。无论是从物业服务合同的缔约目的,还是从《物业管理条例》关于物业公司安全保障职责的规定看,物业管理中的安全保障服务都应理解为,为物业使用创造方便安全的条件,以及对物业管理区内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提供防范服务,通常不可能要求其保证服务区内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毕竟,公共安全的防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物业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更多的是一种注意、警戒、防范义务,它并不能完全保证业主财产和人身权益不受损害,只能降低这种风险。

3、对物业服务企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认定

如何判断物业公司是否适当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首先应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来判断,合同关于安全保障服务的约定是物业服务企业对业主作出的承诺,物业服务企业理应严格全面履行,如未按约履行,不仅违反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同时构成违约。

若合同对此没有专门约定,则可以结合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

(1)预防危险的措施是否合理。

(2)制止危险的措施是否合理。

当危险发生时,物业公司应尽力采取措施制止、消灭危险,例如,小区内的保安人员,面对第三人侵害业主的违法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应当及时劝阻、果断制止,不畏缩、不慌乱,尽力控制危险并在最短时间内报警。

(3)损害发生后的救助措施是否合理。

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物业公司应当对遭受人身伤害的人员采取合理的救治措施,无论这种伤害是因自己的直接行为引起抑或是第三人的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所造成,都负有将受害人及时送往医院、尽可能进行抢救的义务 ;如果没有采取救助措施或者采取的措施不当加重了损害,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4、物业服务企业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

在合同未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责任进行约定的,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首先,《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6条明确规定以有过错作为赔偿的前提。另外,从司法实践来看,也多采用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如果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责任科以过重的无过错责任,会极大地增加物业服务企业的成本与经营风险,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影响物业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过错的举证责任上,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因为,与受害人相比,物业公司的经济力量、对小区设施及场所环境安全性的了解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由物业公司承担过错的举证责任有助于查清案件事实,既合情理,也符合实质公平的民法理念。而且,设定安全保障义务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受害人的损害提供较充分的救济,如果让受害人承担过错的举证责任,其结果往往是因受害人证据不足而导致败诉,这样的结果与设定该义务的初衷相背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物业公司的责任,但仍然是基于过错的责任,这有利于督促物业管理者尽到谨慎义务,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损害的发生,维护小区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物业服务企业在第三人侵权中的责任范围—补充赔偿责任

业主在小区内被第三人侵害及财物被盗等,往往是第三人积极侵权与物业公司消极不作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物业公司与第三人不存在共同的过错,排除了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且业主的损害是由第三人侵权直接造成的,物业公司与第三人的责任应如何划分?为了解决具体的赔偿问题,学者提出了补充责任理论。补充责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顺位的补充,即首先应该由侵权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侵权第三人没有赔偿能力或者不能确定谁是直接责任人时,才由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物业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并可对第三人予以追偿;二是实体的补充,即补足差额。但必须注意的是,物业公司在实体上补充责任有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即物业公司只能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这意味着物业公司的补充责任的总额,不是以侵权第三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为限,因为物业公司承担责任的基础不在于不法行为本身,而在于不法行为出现时,其是否全面认真履行了合同,是否尽到了诚信善良管理者的安全注意义务。这一限制,根据的正是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理论,即物业公司的不作为与损害后果在最大程度或者范围内具有相当因果关系。

在具体赔偿数额上,需要法官在个案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自由裁量。可依据合同法上的可预见性规则进行判断,即物业服务公司的责任范围不超过其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实践中也可以考虑以收取小区物业管理费中保安费用总额的一定限额作为裁量的上限。

【启示】

1、物业服务企业应注意的问题——明确约定

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小区内业主出现的安全事故,很容易找到物业公司的头上,那对物业公司来说,在签订合同时应尤其要注意约定明确:什么样的事故物业公司不承担责任?若承担责任,承担多少责任?

另外,在物业公司组织活动时,其应承担的责任也应约定清楚。

2、业主应注意的问题——可以不约定

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 篇3

关键词: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履行方式

一、基本案情与案件焦点的引出

案例一:2010年4月30日晚7时许,原告母亲带原告等三人到某某南路被告经营的某饭店用餐,该饭店停车坪用地系国家储备用地,被告2008年9月接手该店面将该地坪铺上水泥、画上停车线,主要用于在饭店用餐的顾客停车,该停车坪与某某南路人行道有1.2米的落差,餐后原告一人独自到饭店前停车坪玩耍时(事发前停车坪与某某南路相邻面未安装护栏)跌落至停车场西南角路边致伤,后其母亲等人将其送到医院抢救治疗,诊断为肱骨粉碎性骨折,后经鉴定为七级伤残,原告诉请饭店的两位经营者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关于饭店的经营者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法院认为经营者是饭店前停车坪的施工者,故停车坪属于该店经营场所的延伸,应该属于该店安全保障义务范围,作为饭店的经营者在建造和使用停车坪时,应当采取合理措施对建筑物、设施设备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负有警告、告知以及保护等安全保障义务,但二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未设立护栏,消除安全隐患,亦未设置明显标志,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制止,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规定:在走道一侧或尽端与其他地坪有高差时,应该设置栏杆或栏板等安全设施,虽然该规定不是强制性规定,但经营者如果采取合理措施,可以消除或者最大限度减少类似危险的发生,因此经营者未尽到善良管理人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服务中存在一定的瑕疵,与原告的损害后果存在因果联系,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案例二:2014年10月,梁某某与其父亲梁某一起去北京西站送梁某某的姥姥回河南,梁某某本来要和姥姥一起回河南,但到了车站,梁某跟梁某某说别去了,梁某某同意了,孩子的姥姥上了车后,梁某某又想追上去,梁某没有拉住梁某某,梁某某跑到车厢旁边,一跳掉到了站台下面导致身体受伤,梁某认为一般的站台没有北京西站那么宽,停车的时候站台也应该有相应的遮挡,同时站台也应该有相应的安全提示宣传和安全保障措施,梁某某才6岁,大人不可能时刻拉着,每年有许多铁路乘客从站台上掉下来,而车站对这些信息从不公布,时宣传不到位,故请求法院判令对方赔偿医疗费、交通费、营养费等损失。北京铁路局辩称,北京西站从进站、候车到上车的通道均有安全提示,候车室的广播也滚动播出不要靠近避免掉下站台及乘电梯须知等安全提示,且车站站台如果没有缝隙列车也无法通行,北京西站站台边缘至中心线的长度是1750mm,符合国家安全规定,本案是由于大人没有拉住孩子,北京铁路局没有责任,一审法院认为,因原告梁某某没法提供相关证据证实北京铁路局车辆及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或存在其他明显过错,事发时梁某某跑、跳,监护人未能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避免儿童受到伤害,故其相应的诉求法院难以支持,驳回原告的诉求。梁某不服上诉,二审法院认为,公民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本案中,北京铁路局就北京西站站内的安全提示情况已经提供相应的证据加以佐证,而梁某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北京西站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故对其所提出的上诉请求不予支持,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以上两个案例均是人身损害赔偿类纠纷,都涉及到经营者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问题,法院部分的支持了原告的诉求,而第二个案例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求,这就涉及到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问题。在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涉及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裁判文书后,发现对于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标准是复杂、多样的,这是由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侵权责任法》虽然规定了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但是对于判断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都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导,另外,每一个案件都有其独特之处,法官的审判能力和素养的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理解。

安全保障义务来自于德国法上的社交安全义务,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依法承担关心、照顾、保护等义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就会产生相应的责任,也就是所谓的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是指侵权人未尽到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或基于合同、习惯等产生的对他人的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由于该制度的情形复杂,所以在《侵权责任法》中特别对此作了规范,《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1款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最早关于此制度是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的第6条:“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的必要性

法律作为调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工具,法律是不能随意设置的,尤其是义务的设置。法律是不能过多干预社会生活的,只能是在用尽其他手段之后才考虑适用法律,否则将会使自由被过多的干预,正义与自由的论题是无止境的。那么,法律就存在一个合理性或者说限度的论题。笔者认为,法律的最终归结点在于通过法律的调整手段使得社会的资源得到实质上平等的分配。为了维护权利人的权益,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衡平经营者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义务设置的标准较松,就没有办法合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但是若要求经营者承担过多的责任,则会打消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营者的发展。因此,在设定义务范围是应当综合考量经营者、权利人和社会多方面的利益,从而为经营者合理履行义务确定一个合理的限度。

在涉及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案件中,确定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范围本质上就是要平衡好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行为自由和受害人的权益保护,最终极的目标就是要兼顾经营者的自由保障和受害人的权益救助。虽然对受害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救济,但毕竟安全保障义务人不是行为人,也就是说发生了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分离,要求经营者承担过重的责任会带来人人自危的不利后果,甚至会导致诉讼泛滥,引发道德风险。

因此,一个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既能够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提高经营者和组织者的防范意识,尽己所能提供安全保障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三、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的影响因素

对于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问题,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如张新宝教授认为法律制度应该对社会利益起到平衡作用,安全保障义务人只在自己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责任,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责任,对于判断过错的标准,张教授认为有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章的规定、同类型经营者的一般注意程度、诚信经营者的注意程度,具体情况又需要个案分析。又如杨立新教授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但有一些客观要素也是可以作为判断的因素的,如法律明确的规定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和经营者应履行的行为标准、对于未成年人等特殊标准、善良管理人标准、对于一般被保护人所承担的隐蔽性危险告知义务以及对于受邀进入经营场所人员的一般告知义务和注意义务。再如熊进光学者提出的损害发生前的预防危险措施、危险发生时的制止措施、损害发生后的救助措施。黄文忠学者认为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期待是不同的,消费者的期待高于经营者,将两者的标准相连接才能确定“合理范围”。汤啸天学者认为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应当与其提供的硬件、软件服务相适应,如果有第三人侵权出现,经营者应当做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时的警示标志、周到的管理、果敢的制止、时候及时施救、妥善的保全等措施。

虽然对于安全保障义务范围,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些影响因素是可以在实践判断中加以考虑的,主要是以下的影响因子:

1.法定标准

即根据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操作规定所要求达到的程度,判断义务人是否尽到了法律要求的特定的安全防护措施的设置义务。此处所说的法律既包括法律法规,也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但是此处所说的“法律规定”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具体包括如下规定,一是侵权法中的直接规定。例如《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二是民事特别法的直接规定,例如《妇女权益保护法》之中关于禁止性骚扰的规定,这些规定实际上是加强了公司、企业等的安全保障义务,三是侵权法之中对于安全保障义务的一般规定,如《侵权责任法》第37条就是对安全保障义务的一般规定。四是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的技术规则等。例如,娱乐场所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安全门被堵塞,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如果因为火灾造成受害人不能及时脱离现场,而遭受损害,就违反了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只要法律法规出于安全生产生活的需要规定了特定主体的安全措施设置义务,相应主体就应当严格遵守,这也是维护整个社会秩序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如果承担相应义务的主体未能依法履行安全措施设置义务,则可以认定违反了此种义务。

2.行业标准

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安全保障义务应当达到同类经营者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组织者应当达到的通常注意义务。行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习惯标准,具有补充法律不足的作用,因而,在考虑法定标准之后,如果无法查找到法律规定的依据,就应当考虑行业标准。例如,目前,许多银行的ATM自动取款机的密码输入键盘采用了盒盖式保护装置,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此种措施已经成为一种操作惯例,当时,若仍然有银行未采用此种措施的,则应当被认定为未尽必要的安全保障义务,以防止顾客密码泄露。

3.合同标准

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也要考虑当事人的约定,如果合同约定一方负有对另一方的安全保障义务,则在违反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可能也会产生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当然也会产生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例如,顾客在自动取款机取款时,被犯罪嫌疑人通过偷拍方式窃取密码,后来,窃取顾客银行卡中的钱款。在该案中,考虑到银行和储户之间存在储蓄合同,银行应负有保障储户存款安全的义务,银行在此种情况下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再如,在公交车上有人突然昏倒,公交公司的乘务员因为不愿交费而不通知120救护车队前来急救,导致该乘客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而死亡。在该案件中,公交公司所负有的义务,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是基于合同所产生的附随义务,公交公司应当积极进行抢救,以帮助顾客脱离险情。如果未能做到事后的救济,那么责任人就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

4.合理人标准或善良管理人标准

安全保障义务人应当达到一个理性人应当具有的注意义务。在法定安全保障义务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为人是否还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不仅需要根据合理谨慎的一班人标准来判断,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的要求可能更高。例如,商场楼梯年久失修而存在瑕疵,商场应当及时修理或采取警示标志而未作出相应行为,则可以认为商场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在确立安全保障义务人所应负有的义务时,还应当考虑几种特殊的情形,一是安全保障义务的保护对象,保护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安全保障义务的确定,对于特殊的群体如残疾人、孕妇、未成年人、老人等经常出入的经营场所和相关领域应当负担更重的安全保障义务。例如,如果特定的危险(如楼梯破损)会对儿童造成损害,就不能简单发出警示(如树一个“楼梯破损、注意危险”的牌子),而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危险对儿童造成损害,如幼儿园的楼梯应当进行特别的加固和防碰撞设置;二是考虑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人防范损害的能力以及预防与控制风险和损害的成本。如果预防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承受限度,则其未尽此种义务就不能认为其具有过失。三是受害人是否允许进入某场所的人,如果安全保障义务人邀请某人进入特定的场所,就要负有较高的义务,而对于擅自闯入的非邀请者,其保护义务可能要轻一些。四是考虑安全保障义务人是否获得利益,例如,酒店的顾客在停车场停车,如果酒店收取了停车费用,就应当尽到较高的义务,而如果酒店允许顾客免费停车,酒店的注意义务就相对较低。

四、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的合理履行

事前防范总是好于事后赔偿,在确定了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范围影响因素后,经营者就可以在事故没有发生前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笔者有以下建议:

1.经营者能够提供“物”上的安全保障

经营者所在场所的建筑物主体结构符合安全要求,必须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配套措施设备也应当合理配置,比如消防设施的齐备且可以使用、电梯的安全运行、相关治安设备的合理运行等。这些设备的设置应该从安装时就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同时在使用中还应该经常的进行检测维护,以使其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经营者能够提供“人”上的安全保障

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经营者应该配备相应的安全保障人员,并对这些安保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以确保其能够认真履责。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配备相应的安保人员,要定时巡查,发现险情需采取及时措施,再如一些特殊活动场所如游泳馆需要配备相应的救生员,救生员需要有相应的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还有商场也需要相应的消防人员,防止火灾等特殊情况的发生。安保人员应该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防范意识,熟悉经营场所的地形、消防器材是否处于良好状态,熟悉和牢记有关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正确果断灵活机智的处理突发情况。

3.经营者能够提供“行为”上的安全保障

(1)设置警示标志。对于经营者来说,设置警示标志是以最小的成本来提供安全防范措施。合适的警示标志可以起到提醒潜在受害人的目的,合适的警示标志应该用简洁易懂的语言、鲜艳的颜色、必要的图画使大多数人可以很快的了解标志的意思,特别重要的是放在醒目的位置,对于特殊的人群,如孩子,还应该有符合他们理解能力的标识,这样才能够达到所要达到的防范目标。

(2)定期的修护。经营者应该从始至终的保证所放置设施的正常使用,不仅仅是购买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还要确保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能够正常使用,那就需要定期的维修,确保设备能够起到防护作用。

(3)事后救助。经营者应该在发生事故时或者事故后及时的处置,比如帮助受害人共同面对灾害、及时送往医院,防止损害的进一步扩大,经营者要将生命意识放在首位,保障经营场所人员的人生安全。

简论安全保障义务 篇4

(一) 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

关于安全保障义务有很多不同的称法, 包括安全保障义务、安全关照义务、公共安全注意义务等, 称法虽然不同, 但是内涵基本上一致。我国安全保障义务这一概念, 是来自于德国的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或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理论。安全保障义务在国内被定义为行为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 对与其有特殊关系的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负有的在一定范围内保护相对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

(二) 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特征

第一, 安全保障义务属于作为义务。安全保障义务要求义务主体以积极的作为来保护相对人的安全, 义务主体应当凭借自己基本的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 通过自己的能力或者借助一些手段有效地防止危险的发生, 或者缩小危险的范围。在行为人应当作为而没有作为的情况下, 就必须承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第二, 安全保障义务的限定性。经营者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者所负有的义务在时间、空间和对象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安全保障义务主体因其从事经营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与他人存在密切关系的存续时间是对时间的要求;在空间上的要求是, 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对象上的要求是, 在特定的时间内进入安全保障义务主体从事经营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场所的相对人。

(三)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

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 因为违反义务, 直接或间接损害他人的人身或者财产权益,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种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的特征是:第一, 行为人是对相对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 相对人指的是进入到行为人的经营场所或者参与到行为人组织的群众性活动之中的人。第二, 行为人对于受安全保障义务保护的相对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第三, 受安全保障义务保护的相对人遭受了人身或财产损害。第四,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的主体及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

(一) 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范围

1. 责任主体的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 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应当是经营者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侵权责任法》第37条改变了这样的规定, 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主体范围界定为“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公园、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这个范围比原来司法解释规定的范围窄, 不利于保护受保护人的利益, 在司法实践中可以适当扩大。

2. 权利主体的确定。

受到安全保障义务保护的人, 就是安全保障义务的权利主体。《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为“他人”, 没有规定具体的范围。事实上, 安全保障义务的权利主体应当是受安全保障义务保护的人。按照一般推论, 既然义务主体是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那么权利主体就一定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和群众性活动的参与者。如果仅仅这样理解, 就会限制权利主体的范围。

(二) 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

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法律的直接规定, 这是安全保障义务最直接的来源。例如,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要求。”此外, 具有侵权行为法性质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还对宾馆、公共浴室、博物馆等场所接待顾客或者向公众开放部分的安全保障义务问题作出了直接或者间接的规定;另一种是来自于约定。约定的义务来源是指当事人之间基于双方的约定合意而产生的义务, 并不是来自于法律的规定。例如, 订立旅客运输合同, 旅客的人身安全保障义务就是合同的主义务, 当事人必须履行这种义务。安全保障义务存在与否的关键在于造成和维持了一种危险状况,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造成和维持这种危险状况的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只要防范措施是必要的, 并且对他来说并非苛求, 那么他就要采取这样的防范措施, 避免造成他人的损害。安全保障义务的设置为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增加了一道屏障, 也对经营者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德) 马克西米利安 (著) , 齐晓琨 (译) .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 2004年, 第5版.

[2]杨立新.民商理论争议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张新宝, 曾宪义, 王利明.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4]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安全保障义务 篇5

摘要: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负有的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素来有合同义务、附随义务、法定义务等不同认识。现有立法直接涉及物业管理安全保障的仅有物业管理条例中个别条款规定,多是在侵权法、合同法等立法中针对一般民事活动中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基于不同性质的义务的优劣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立法模式,认为现代物业管理中安全保障义务应界定为法定义务,同时不排除法定标准之上的约定。

世界上最早的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我国的物业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深圳第一个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后,逐渐在沿海地区兴起,发展至今虽只有几十年时间,已逐渐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趋势和特点。虽然房地产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壮大,但人们对私有权利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其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业管理中的各类纠纷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各地频频出现的业主被盗被害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集中到现代物业管理中的安全保障这一问题上,而首当其冲的是应明确界定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性质。1 物业管理中安全保障义务的含义

安全保障义务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中要求旅馆业者对住宿客人携带的财产承担保护义务(契约责任)的规定。德国法最初在道路交通安全中规定此种安全注意义务,后为德国判例逐渐引用到侵权行为法领域,通常被称为“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在法国,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工伤事故中对雇员的保护,要求雇主对雇员承担安全保障义务,也叫“保安义务”;此后扩展适用

到所有契约类型中和侵权行为法领域。

在我国,安全保障义务通常被认为是在某些特定的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之安全负有关照和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的义务。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和享受物业服务的业主之间也存在特定的物业合同关系,物业公司在其可预见范围内,也负有保障小区业主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的安全保障义务。物业公司若违反此义务造成业主权利受到侵害,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物业管理中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争议

2.1 合同义务说

正因为安全保障义务最早由契约责任规定,很多人都容易将其界定为约定性义务。物业管理中,只要物业服务提供方和接受方在物业合同中约定了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义务,则负有义务的行为人违反了该义务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比如,物业公司在物业服务合同中明确承诺保障业主在住宅、小区内的人身、财产不受外来人员的干扰和侵害,则物业公司就有义务为此配备专门的保安人员、建立相关的保安制度、安装必要的电子监控系统、对服务区域周边的围护设施加以完善,从而保障业主人身财产权利。

但合同义务确立的前提是一定要存在物业服务合同关系或者当事人有关于安全保障的明确约定,这要求遭受损害的业主有充分证据证明此种关系。并且合同义务仅限于保护相对人,保护的内容也仅限于财产利益,义务违反的责任中也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这对物业服务中遭受损害的业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2 附随义务说

附随义务,一般指并非自始确定,而是在合同关系发展过程中,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发生的、旨在更好地实现当事人利益的义务,通常包括通知、说明、协助、照顾等。物业管理中,即便物业服务合同中没有对安全保障义务进行明确约定,基于遵循诚信原则,物业公司为保证对业主提供符合约定要求的服

务,也必须对业主尽到协助、照顾义务,其中就包括对业主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义务。

附随义务归根到底还是合同法上的义务,不可避免也会受到保护对象和保护内容范围的限制。对于那些与物业公司不存在物业合同关系,但又很容易频繁出现在物业小区的人员,如家庭装修工、快递员、家政服务人员等,都不会在小区区域内受到来自物业的安全保障;那这些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员不愿服务上门,也给小区业主造成不便。此外,理论上,附随义务在合同的义务体系中大多也都处于辅助性、次要性、依附性地位,不具主导、基础作用;但是物业管理中的安全保障通常是针对人身性、财产性利益进行保护,往往是最本质、最基本的。将安全保障义务定性为附随义务与现实需求不符。

2.3 法定义务说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物业管理中的安全保障义务是侵权法上的义务。学者王利明认为:“保护义务与其说是根据诚信原则产生,不如说是侵权法所确定的义务。因为侵权法为每一个人确定了不得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的义务,违反此种义务首先将要产生侵权责任。”学者尹田也认为“人身伤害从来都不适用于合同责任,即使这种伤害导致了合同的不履行。因为注意第三人安全的义务是一种‘通常存在’的义务,这一义务不是来源于合同,其范围也并非由合同所确定。”

法定义务的主体范围扩展到了不仅包括特定紧密联系的相对人,还包括其他所有不特定社会主体;法定义务的违反,不仅涉及财产损害赔偿责任,还有可能涉及精神损害赔偿;受害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也较合同的违约请求权的长。因此,将安全保障义务界定为法定义务,相较于合同义务具有极大的优势。物业管理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规定

我国目前在物业管理的相关立法中,并没有针对安全保障义务的直接规定,仅在《物业管理条例》的个别条款中有涉及。如第36条第2款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46条第1款规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物业装饰装修和使用等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制止,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47条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物业服务企业雇请的保安人员在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秩序时,应当履行职责,不得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这几条是关于物业服务公司在物业服务中对业主人身、财产遭受损害所承担之法律责任的原则性规定,也隐含了作为法定义务的安全保障义务。

目前更多的立法是对一般民事活动中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如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同时,《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此外,《航空法》、《铁路法》、《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民用航空器法》、《公路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以及《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都对安全保障义务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规定。

但上述立法尤其是侵权责任法均未明确是否也适用于物业服务活动。物业服务公司和业主之间也属于一种常见的服务消费合同关系,是一种民事关系,但是否能适用上述两条规定,关键就在于物业服务公司是否属于立法中所指的“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笔者以为,现有列举式立法并不能穷尽当前所有管理人的类型,而物业服务区域属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公共性场所,属于侵权责任法中37条所指的“公共场所”,该场所的管理人理所当然对应于物业服务公司。而且根据安全保障义务的“收益与风险相一致”理论,“那些从危险源中获取利润的人经常被认为是有制止危险义务的人”;物业服务公司在提供有偿物业服务中获得相对丰厚的利益,就要对业主承担安全保障义务。而且,物业公司更有能力控制危险的发生,让其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更能节省社会成本,更符合实质平等的要求。所以,应认为物业服务公司也应该负有侵权责任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同时,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若存在合同关系,则也应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为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第6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前一条说明安全保障义务可能成为约定的合同义务,后一条预示其也有可能成为诚信原则所决定的合同中的附随义务。

综上,对于物业管理中的安全保障义务,现有的立法上既允许其为合同法上的约定义务,也可能为合同法上的附随义务,更多地可能为侵权责任法等立法规定的法定义务。认识和结论

物业管理中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明确法律的适用,从而明确义务违反的责任类型和追究;有利于去平衡物业服务中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更有利于保障和维护业主权益。

笔者认为,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法定义务,但不排除超过法定标准之外当事人约定为合同义务。

首先,单独界定为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存在缺陷。如上,附随义务虽属于广义的法定义务,但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合同

法上的法定义务,和合同义务一样,仅限于特定相对人之间,保护对象范围受限,责任内容仅限于财产损害赔偿。而且,将物业管理安全保障义务规定为合同义务,过于自由,物业服务公司往往会借助自己的强势而逃避或限制自己在合同中对业主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的义务,以规避承担责任。

其次,界定为法定义务与现有立法模式相适应。我国现有立法大多数都对各公共场合的管理者、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进行了直接规定,明确为法定义务;尤其是侵权责任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管理人或者组织者应承担补充责任。所以,将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界定为法定义务,与我国现有的立法模式相符,顺应了立法发展趋势。事实上各国在对安全保障义务性质的认定上一般也都会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不违反本国已有的侵权法和合同法传统的分界线;进而在这一前提下寻求最有利的解决处理方式。

再者,有利于保障业主的权益。物业公司违反安保义务,应对受害业主遭受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进行赔偿,这更有利于保障业主的权益。

安全保障义务 篇6

关键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一、行为人实施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的规定,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组织者在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这是我国法律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具体规定,由此不难看出存在相关主体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是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在现实中,违反安全义务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但要准确界定这一前提条件就必须搞清一下几个问题: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来源以及其范围与类型。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的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为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和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而最高院下发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的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为从事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通过法条对比看来,虽然二者均采用列举的方式明确了一些义务主体的类型,但《侵权法》规定的义务主体显然要比《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的狭窄很多,其排除了其他活动的组织者与自然人,这样限缩的主体范围将不利于受害人利益的保护[1]。知名学者杨立新倡导借鉴英美法系有关土地利益占有人的概念,即土地利益的占有人对所有进入土地是人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当然这也并不绝对,土地利益占有者承担义务的程度因进入者身份的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上述建议有可取之处,例如自然人甲经过乙家宅基地门前因路滑而跌倒受伤,在此乙对甲并不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是安全保障义务的两项重要来源,其中法律规定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来源。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消法》第7条、《侵权法》第37条、《物业管理条例》第36条都是不同领域对安全保障义务的具体规定,还有不少法规与司法解释,如上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也对此有相关规定。伴随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就与经营者就相关安全保障义务进行了明确约定,除了这种方式之外,理论界不少学者立足于民法中诚实信用和公平等基本原则,主张安全保障义务作为主合同的一项附随义务。

对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进行类型化的划分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安全保障义务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保障设备、设施安全的义务。这点主要是指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确保场地的基本设备、基础设施,比如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建筑质量等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第二,必要的提示、说明、救助义务。公众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对潜在的危险因素应尽到必要的、及时的说明、提示、警告等义务。第三,配备专业服务人员的义务。例如在银行、交易场所等金融机构应配备专职的保安人员;旅行社应配备专业的具有讲解、救助技能的导游等等。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对人受有损害

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对人受有损害作为相关主体承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不存在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对人受有损害,就无所谓承担责任、赔偿损失。当受害人单纯的遭受财产损失时,其可要求对方侵权人承担财产损失赔偿责任;当受害人遭受健康、生命的损害时,可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当人身侵害造成受害人精神痛苦的事实时,其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2]。

三、安全保障义务人存在过错

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前提为相关主体存在过错,过错在在主观意识形态上可以分为故意和过失,而此处的过错仅指过失。当且仅当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或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过失未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造成当事人人身和财产损失时,才能依据《侵权法》第37条由相关的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上述责任主体主观意思为故意,造成受害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此时将不再涉及《侵权法》第37条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问题,受害人得依照《侵权法》或《合同法》请求侵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情节严重的,得依我国《刑法》追究其相应责任。

相关责任主体因过失未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在责任的承担上还会涉及到归责原则即由谁承担举证责任的问题。对此理論界基于不同的立场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王利明先生认为应当由受害人承担证明相关责任主体未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的举证责任,即过错责任。杨立新教授认为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更为合理,一旦受害人受有损害即推定安全保障义务人存在过错,由安全保障义务人证明其不存在过错,就其已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承担举证责任。但就实务界目前主要的操作来看,采用过错推定原则,由安全保障义务人举证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更为公平与科学。

四、损害事实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目前学界根据原因与结果两者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即直接因果关系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直接因果关系说强调只有某一行为在特定情形下直接引起某一结果的发生,该原因与结果之间才存在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说是一种“盖然性占优”的高度推断,具体是指在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事实,根据社会经验能够推定该行为足以造成损害后果的发生,则判定他们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

两种学说各有侧重,对于实践操作中如何适用的问题,理论界依然分为两派。不同的是,此时不涉及非左即右的问题,以王利明先生为主的学者站在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的立场上,认为应当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只要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是损害结果发生的适当条件时,就判定他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相关主体就应对此承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人大杨立新教授主张依据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失的不同类型分类适用,对于人身损害事实以相当因果关系说为依据,最大限度保障人身健康;对于财产损失,则采用直接因果关系说,只有损害结果是由侵权行为直接引起的,才能判定相关主体对此承担侵权责任。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73.

[2]王利明.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8.

作者简介:

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 篇7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

研究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 最基础的搞明白了然后再探讨其特征、性质、作用, 只有如此, 才能更深层次地掌握有难度、重要的知识。对于安全保障义务也不例外, 只有上述方法, 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出哪些行为、哪些主体需要用这一法律规定的内容来规制;才能更清楚、更准确地对其适用《侵权责任法》中所规定的规则原则以及如何做到双方主体利益的平衡, 以致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而忽略另一方的利益。

我国学者对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说法不一, 各持己见。张民安教授认为, “所谓的安全保障义务, 是指行为人如果能够合理地预见他人的人身或者财产正在或者将要遭受自己或者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他人实施的侵权行为或者犯罪行为的侵害, 即要承担合理的注意义务和采取合理的措施, 预防此种侵权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发生, 避免他人遭受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笔者对于其概念赞同张民安教授的观点, 张民安教授在对其概念中不但对产生安全保障义务情形的本质特点进行了说明, 而且明确了此种保障义务应达到的标准, 因此, 更具有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归责

学界关于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有很大的争论, 根据通说, 确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 行为人必须具有过错。但是学界在过错证明责任的承担问题上存在分歧。

有学者认为,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发生被侵权人人身、财产损害的, 经营者仅在自己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侵权责任, 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责任。其理由是, 出于平衡社会利益的需要, 一方面要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给予合理的补偿, 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考虑到经营者的经济赔偿的承受程度。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 对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的过错认定, 应当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推定的事实基础, 就是被侵权人已经证明了被告的行为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在此基础上, 推定被告具有过错。如果否认自己的过错, 则过错的举证责任由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人自己承担, 由他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事实。如果他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推翻过错推定, 免除其侵权责任;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或者证明不足, 则过错推定成立,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笔者认为, 违反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正如王利明教授指出的那样,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在许多领域对行为标准的确定越来越具体化, 要求用各种技术性的标准来确定人们的行为规则, 违反了这些规则不仅表明行为具有违法性, 而且也表明行为人具有过错。”由此可见, 行为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客观行为, 完全可以作为其在为相关行为时存在过错的依据。违反安全义务侵权责任是特殊的侵权责任的类型, 不同于一般的侵权行为, 一般的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特殊侵权与一般侵权的差异就在于其归责原则上, 因此,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更为合理。另一方面,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更有利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安全保障义务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产物, 在许多的领域对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标准的确定也越来越具体化, 因此安全保障义务在当今的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也同时体现了我国立法的不断进步, 以及对人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地加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不断增多, 其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案件的复杂性也越来越不易解决。安全保障义务的提出在侵权法上是一个进步, 从而体现了保护消费者等处于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本文通过对安全保障义务概念性质,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而使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更加清楚明了, 便于实践操作。

关键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过错责任原则

参考文献

[1]谭丽娜.论安全保障义务人范围的界定[J].法制博览, 2012

[2]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释解与司法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0 (1) :226

[3]张新宝, 唐青林.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J].法学研究, 2003 (3) :87

[4]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39

[5]章天骄.防止第三人侵权的安全保障义务研究[J].郑州大学学位论文, 2011

安全保障义务 篇8

1 物业管理中安全保障义务的含义

安全保障义务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中要求旅馆业者对住宿客人携带的财产承担保护义务 (契约责任) 的规定。德国法最初在道路交通安全中规定此种安全注意义务, 后为德国判例逐渐引用到侵权行为法领域, 通常被称为“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在法国, 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工伤事故中对雇员的保护, 要求雇主对雇员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也叫“保安义务”;此后扩展适用到所有契约类型中和侵权行为法领域。

在我国, 安全保障义务通常被认为是在某些特定的法律关系中, 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之安全负有关照和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的义务。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和享受物业服务的业主之间也存在特定的物业合同关系, 物业公司在其可预见范围内, 也负有保障小区业主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的安全保障义务。物业公司若违反此义务造成业主权利受到侵害, 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2 物业管理中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争议

2.1 合同义务说

正因为安全保障义务最早由契约责任规定, 很多人都容易将其界定为约定性义务。物业管理中, 只要物业服务提供方和接受方在物业合同中约定了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义务, 则负有义务的行为人违反了该义务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比如, 物业公司在物业服务合同中明确承诺保障业主在住宅、小区内的人身、财产不受外来人员的干扰和侵害, 则物业公司就有义务为此配备专门的保安人员、建立相关的保安制度、安装必要的电子监控系统、对服务区域周边的围护设施加以完善, 从而保障业主人身财产权利。

但合同义务确立的前提是一定要存在物业服务合同关系或者当事人有关于安全保障的明确约定, 这要求遭受损害的业主有充分证据证明此种关系。并且合同义务仅限于保护相对人, 保护的内容也仅限于财产利益, 义务违反的责任中也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这对物业服务中遭受损害的业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2 附随义务说

附随义务, 一般指并非自始确定, 而是在合同关系发展过程中,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发生的、旨在更好地实现当事人利益的义务, 通常包括通知、说明、协助、照顾等。物业管理中, 即便物业服务合同中没有对安全保障义务进行明确约定, 基于遵循诚信原则, 物业公司为保证对业主提供符合约定要求的服务, 也必须对业主尽到协助、照顾义务, 其中就包括对业主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义务。

附随义务归根到底还是合同法上的义务, 不可避免也会受到保护对象和保护内容范围的限制。对于那些与物业公司不存在物业合同关系, 但又很容易频繁出现在物业小区的人员, 如家庭装修工、快递员、家政服务人员等, 都不会在小区区域内受到来自物业的安全保障;那这些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员不愿服务上门, 也给小区业主造成不便。此外, 理论上, 附随义务在合同的义务体系中大多也都处于辅助性、次要性、依附性地位, 不具主导、基础作用;但是物业管理中的安全保障通常是针对人身性、财产性利益进行保护, 往往是最本质、最基本的。将安全保障义务定性为附随义务与现实需求不符。

2.3 法定义务说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物业管理中的安全保障义务是侵权法上的义务。学者王利明认为:“保护义务与其说是根据诚信原则产生, 不如说是侵权法所确定的义务。因为侵权法为每一个人确定了不得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的义务, 违反此种义务首先将要产生侵权责任。”学者尹田也认为“人身伤害从来都不适用于合同责任, 即使这种伤害导致了合同的不履行。因为注意第三人安全的义务是一种‘通常存在’的义务, 这一义务不是来源于合同, 其范围也并非由合同所确定。”

法定义务的主体范围扩展到了不仅包括特定紧密联系的相对人, 还包括其他所有不特定社会主体;法定义务的违反, 不仅涉及财产损害赔偿责任, 还有可能涉及精神损害赔偿;受害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也较合同的违约请求权的长。因此, 将安全保障义务界定为法定义务, 相较于合同义务具有极大的优势。

3 物业管理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规定

我国目前在物业管理的相关立法中, 并没有针对安全保障义务的直接规定, 仅在《物业管理条例》的个别条款中有涉及。如第36条第2款规定, 物业服务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 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46条第1款规定, 对物业管理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物业装饰装修和使用等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制止, 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47条规定,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物业服务企业雇请的保安人员在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秩序时, 应当履行职责, 不得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这几条是关于物业服务公司在物业服务中对业主人身、财产遭受损害所承担之法律责任的原则性规定, 也隐含了作为法定义务的安全保障义务。

目前更多的立法是对一般民事活动中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如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同时, 《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 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此外, 《航空法》、《铁路法》、《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民用航空器法》、《公路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以及《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都对安全保障义务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规定。

但上述立法尤其是侵权责任法均未明确是否也适用于物业服务活动。物业服务公司和业主之间也属于一种常见的服务消费合同关系, 是一种民事关系, 但是否能适用上述两条规定, 关键就在于物业服务公司是否属于立法中所指的“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笔者以为, 现有列举式立法并不能穷尽当前所有管理人的类型, 而物业服务区域属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公共性场所, 属于侵权责任法中37条所指的“公共场所”, 该场所的管理人理所当然对应于物业服务公司。而且根据安全保障义务的“收益与风险相一致”理论, “那些从危险源中获取利润的人经常被认为是有制止危险义务的人”;物业服务公司在提供有偿物业服务中获得相对丰厚的利益, 就要对业主承担安全保障义务。而且, 物业公司更有能力控制危险的发生, 让其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更能节省社会成本, 更符合实质平等的要求。所以, 应认为物业服务公司也应该负有侵权责任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同时, 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若存在合同关系, 则也应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为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 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 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第6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前一条说明安全保障义务可能成为约定的合同义务, 后一条预示其也有可能成为诚信原则所决定的合同中的附随义务。

综上, 对于物业管理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现有的立法上既允许其为合同法上的约定义务, 也可能为合同法上的附随义务, 更多地可能为侵权责任法等立法规定的法定义务。

4 认识和结论

物业管理中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明确法律的适用, 从而明确义务违反的责任类型和追究;有利于去平衡物业服务中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 更有利于保障和维护业主权益。

笔者认为, 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法定义务, 但不排除超过法定标准之外当事人约定为合同义务。

首先, 单独界定为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存在缺陷。如上, 附随义务虽属于广义的法定义务, 但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合同法上的法定义务, 和合同义务一样, 仅限于特定相对人之间, 保护对象范围受限, 责任内容仅限于财产损害赔偿。而且, 将物业管理安全保障义务规定为合同义务, 过于自由, 物业服务公司往往会借助自己的强势而逃避或限制自己在合同中对业主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的义务, 以规避承担责任。

其次, 界定为法定义务与现有立法模式相适应。我国现有立法大多数都对各公共场合的管理者、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进行了直接规定, 明确为法定义务;尤其是侵权责任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 管理人或者组织者应承担补充责任。所以, 将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界定为法定义务, 与我国现有的立法模式相符, 顺应了立法发展趋势。事实上各国在对安全保障义务性质的认定上一般也都会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不违反本国已有的侵权法和合同法传统的分界线;进而在这一前提下寻求最有利的解决处理方式。

再者, 有利于保障业主的权益。物业公司违反安保义务, 应对受害业主遭受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进行赔偿, 这更有利于保障业主的权益。

并且, 笔者认为对于物业管理安全保障义务的根本性质的界定应该唯一, 法定义务是起码的基本的义务。在法定义务标准范围内, 当事人同时进行约定, 仅是意思自治的体现, 此时的安全保障义务根本上还是法定义务。只有在超过法定标准外的安全保障义务才是约定义务, 因为此时的约定受法律保护, 但此时的约定义务其实还是应以最起码的法定义务作为基础。所以, 在前种情形下,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 物业服务公司应承担法定的侵权责任;后一种情形下, 业主在法定标准内既可选择追究物业公司的侵权责任也可追究违约责任, 超过法定标准部分只能根据约定追究物业公司的违约责任。

参考文献

[1]温士扬, 廖焕国.侵权法中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100.

[2]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33.

[3]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 (侵权行为编.继承编)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9.

[4]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442.

[5]张新宝, 唐青林.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J].法学研究, 2003:3.

[6][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 (上) [M].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270.

安全保障义务 篇9

1 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涵义

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理解大多数学者没有太多的区别,简言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在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造成的学生人身和精神方面的损害。其中,学生的理解应当包括了未成年的中小学学生和大学生,有的学者认为只包括了未成年的中小学学生,而不包括了大学生[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和学校未尽到其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的结果。不同专家对安全保障义务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本质并没有区别。所谓的安全保障义务是指在社会活动中的相关人员应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防止或者免除危险的发生,危险发生后应当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防止危险的扩散[2]。我国《侵权责任法》对安全保障义务也做了专门规定,指管理人和活动的组织者对参加人的人身安全有保障的义务。安全保障义务的产生主要针对的是活动的组织者,没有考虑到活动的参加者个人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当然如果活动参加者个人没有尽到其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发生伤害事故,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免责。

因此,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是指学校和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学生应尽到各自的注意义务,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及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相关补救措施的义务。包括了学校的安全保障义务和学生自己的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其学校安全保障义务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2 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产生的依据

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产生和发展的。

2.1 体育活动风险理论

学校体育活动和一般的体育活动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其必然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和开展及风险的发生最为熟悉,特别是体育教师的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经过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训,对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危险有预见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采取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即使事故发生了也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如果学校和体育教师未尽到其应尽的注意义务,一旦发生了伤害事故,造成了学生人身伤害,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总之,学校体育活动的风险性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尽到其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将体育活动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

2.2 道德信赖理论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教书育人,育人包括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身体教育,当然包括了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和“阳光职业”,从道德层面上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当保护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免受伤害。而且,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是家长对学校的信赖,如果没有这种信赖家长完全可以在家中自己教育子女,同时家长也完全信赖学校能够保证子女的身心安全。就学校体育而言,家中也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就有受伤的可能性,但是家长相信学校和体育教师有能力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即使事故发生了也有能力将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2.3 学校体育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教育政策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对学校和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保障义务都有具体规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了,宪法、民法、刑法、体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及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政策条例包括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单独或者联合颁布实施的相关政策等。

3 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

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具体包括了学校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和学生个体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学生个体的安全保障义务主要与学生的行为能力有直接关系,我国民法规定了按照年龄划分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学生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成年学生是完全行为能力者,行为能力不同个体需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就不同。学校安全保障义务是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了以下内容:

3.1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的安全保障义务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及体育器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有较大的比例是由于场地、设施和器材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及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开展之前未进行检修,以至于造成了伤害事故。学校作为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管理者,有义务保障其安全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法中也明确提出了学校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和实施者,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前和开展中应当对所使用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查,只有在不存在安全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开展体育活动。

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学校所提供的场地、设施和器材应当与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学内容需要的条件相符合,提供给小学生的篮球架的高度不能与大学生的一样,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在适当的场地上进行,比如有很多学校足球场地的匮乏,在水泥场地上足球课,这就违背了场地的安全保障义务,导致学生受到伤害,学校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3.2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安全保障义务

尽管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以促进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开发为根本,但是并不是任何运动项目和教学内容都可以引入体育教学中,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比如在小学阶段就不适合长距离的运动项目。同时,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也要负荷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状况安排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是保证体育锻炼效果和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的前提条件。由于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不适当和运动强度安排过大导致了许多伤害事故的发生。

3.3 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义务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也与安全教育义务的缺乏有较大的关系。安全教育是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体育教师在课前就应当进行安全教育,强调体育活动必须要穿运动服和运动鞋,这是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与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也是相符合的,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宽松的衣服,容易做体育活动,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学生穿上适合的运动鞋。其次,应当强调衣服的口袋中不应当存放危险性的东西,比如有小刀及钥匙等利器的存在也是较大的安全隐患。最后,结合体育课的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安全教育,比如:铅球课和铁饼课或标枪课等安全隐患较大,更应当做好安全教育和教学组织活动。

在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开展的体育竞赛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安全教育,比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喜欢跳起双手抓篮球架和足球门,这都足以导致严重的体育伤害事故,进行安全教育之后,学生又擅自为之导致事故发生的,学校已尽到安全教育的义务,不再承担责任。

3.4 卫生安全保障义务

学校体育提供的场地、设施及器材应当符合相关的卫生安全要求。学校应当设立必备的学校医务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一旦出现伤害事故,可以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然后再进一步治疗。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有一部分由于没有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与学校没有设立必备的医务室,或者相关义务人员没有行医的资格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学校也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存在的不适合大运动强度的先天性疾病等,由于先天性疾病导致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占较大的比例。即使学校不进行体格检查,体育教师也应当在接手新班级之前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询问,以掌握哪些同学有先天性的疾病,以便于在体育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安排,如果学生自己不表态,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和学校免责。

4 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的违反

学校承担的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义务是法定义务,其违反必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学生个人违反了其应当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学校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学校承担违反的法律责任的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我国侵权责任法对学校承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原则做了规定,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学校应当举证自己在事故的发生中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限制行为能力学生和完全行为能力学生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学校只根据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杨立新.学生伤害事故及其责任研究[J].审判丛刊,2002(5):1-8.

[2]杨垠红.侵权法上作为义务—安全保障义务之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37.

安全保障义务 篇10

安全保障义务是指经营者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约定对进入到经营者经营活动或社会活动领域之中的人或财产应尽到合理限度范围的安全保障以防止其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义务。违反该义务而直接或间接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是一种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侵权行为。当然, 这里所说的经营者应做广义的理解, 除包括一般的企业经营者外, 也包括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等。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

确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 最重要的是确定经营者是否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因此需要确定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来源。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保护义务是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直接来源。二是合同约定的主义务。如果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 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则合同当事人应当承担安全保障义务。三是合同附随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并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依据

安全保障义务是在立法上综合考虑了在调整商业活动的秩序中设立这种义务的社会经济价值及道德需要后, 依据诚信及公平原则确立的法定义务。具体是指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对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者或者其他进入服务场所的人之人身、财产安全依法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其义务主体为服务场所的经营者, 包括服务场所的所有者、管理者、承包经营者等对该场所负有法定安全保障义务或者具有事实上控制力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与此相对应的权利主体是:1、消费者;2、潜在的消费者;3、实际进入该服务场所的任何人。该权利义务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定的服务场所, 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当得到保障, 义务人应当对这种人身和财产安全履行相应的积极作为或者消极不作为义务。

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基础是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由诚实信用原则派生而来的, 它来源于德国法院法官从判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或者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理论。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原先指维持交通安全, 其后扩张于其他社会交往活动, 以强调在社会生活上应负防范危害的义务。具体指:在与自己有责任的领域内, 从事或持续特定危险的, 负有采取必要的、具有期待可能性的防范措施, 保护第三人免受危险的义务。其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经营者纯粹的不作为, 没有营造好一个很安全的消费环境, 导致消费者受到损害;二是经营者提供的服务本身或硬件设备不安全导致客户受害, 负有防范危险发生的义务;三是因从事一定营业或职业的经营者消极不作为, 未勤勉地尽到对不法侵害的防范和制止的义务。上述第三种类型即为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内容的确定, 是判断经营者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标尺, 即经营者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才能视为其已经尽到了注意义务而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民法理论认为, 需要尽适当注意义务却没有尽这种义务, 就具有民法上的过错, 就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安全保障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 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 一般表现为消极行为, 是不作为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应当履行作为的安全保障义务的人, 由于未尽适当注意义务, 应当作为而没有作为, 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因此而造成受保护人的权利损害。一般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1、怠于防止侵害的行为。对于负有防范制止侵权行为的安全保障义务的人, 没有对发生的侵权行为进行有效的防范或制止;2、怠于消除人为的危险情况。这就是对于管理服务等人为的危险状况没有进行消除;3、怠于消除经营场所或者活动场所具有伤害性的自然情况;4、怠于实施告知的行为。对于经营场所或者社会活动场所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和危险因素, 没有尽到告知义务, 亦为未尽适当注意义务。对于安全保障义务的标准, 应该以法律规定为限, 没有法律规定的, 应当以善良管理人合理注意为限, 否则, 即使造成了进入经营或者活动领域的人的损害, 也不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 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对人受到损害。

构成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 应当具备损害事实要件。这种损害事实, 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人身损害是受保护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损害的事实, 不过仅仅是身体权受到损害的话, 应当是轻微的损害, 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中较为少见。因此,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所保护的是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财产损害实施是由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造成了受保护人的财产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的事实。这种财产损害事实, 一般是指财产的直接损失, 即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所直接造成的财产损失, 而不是债权等其他财产权中的期待利益的损失。

(三) 损害事实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构成中, 义务人的违反义务行为与受保护人的损害之间, 应当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不过, 由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的类型不同, 这种因果关系的要求也不相同。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构成中, 由于其侵权行为类型不同, 对因果关系要件的要求也不同。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直接造成损害事实的情况下, 对因果关系的要求应当是直接因果关系,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是损害发生的原因。在防范、制止侵权行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中, 对于因果关系的要求比前三种侵权行为的要求为低, 其侵权责任构成的因果关系应当是间接因果关系,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仅仅是损害发生的间接原因, 不要求是直接原因。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构成中, 对于不同的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人身损害事实, 应当适用相当因果关系作为判断标准,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是损害事实的发生的适当条件的, 即构成因果关系要件, 应当对该损害事实承担侵权责任。对于财产损害事实, 则应当以直接因果关系作为判断标准,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是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时, 才能构成侵权责任。

(四)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的行为人具有过错。

构成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 行为人应当具有过错。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过错性质, 是未尽注意义务的过失, 不包括故意。如果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人在造成损害中具有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则不属于这种侵权行为类型, 而是故意侵权。这种过失的表现, 就是应当注意而没有注意, 是一种不注意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实际地表现在其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中, 应当通过对其行为的考察作出判断。具体说,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人有无过错的标准, 是否达到了法律、法规、规章等所要求达到的注意义务, 或者是否达到了同类经营者、社会活动组织者所应当达到的注意程度, 或者是否达到了诚信、善良的经营者、社会活动组织者所应当达到的注意程度。

五、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的类型

第一种, 设施设备未尽安全保障义务, 这是对硬件方面的安全承诺, 对于硬件有缺陷, 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损害的, 应负赔偿责任。

第二种, 服务管理未尽安全保障义务, 这是属于软件方面的安全承诺。服务管理是人的问题, 人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造成损害, 要承担责任。这种行为比较典型, 就像在饭店里面吃饭, 饭店地面滑, 客人一下子摔倒了造成了伤害, 这个是服务管理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第三种, 对儿童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对儿童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未来, 因此法律对儿童要特别的加以关照和保护。因此, 对儿童的保护需要有特别的规则。

第四种, 防范制止侵权行为没有尽到安全保护义务, 这种侵权行为比较复杂, 司法解释规定这种责任为补充责任, 我们以前的侵权行为法从未规定过。按一般侵权行为法的法理来说, 如果一个损害事实产生两个赔偿请求权, 这种情况原则上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典型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产品侵权, 即《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的那种。

六、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的归责原则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造成受害人人身、财产损害的, 经营者仅在自己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侵权责任, 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责任。因此,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行为仍应由受害人一方来承担安全保障义务人具有过错的举证责任, 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 否则不能适用过错推定的严格责任。

七、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的责任承担

(一) 直接赔偿责任。

经营者或者组织者、管理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导致他人遭受损害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不作为的违法行为是导致受害人遭受损害唯一原因的时候,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经营者或者组织者、管理者对受害人承担直接赔偿责任, 赔偿受害人全部经济损失。

(二) 补充赔偿责任。

经营者或者组织者、管理者未尽安全保障义务, 由于第三人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 经营者或者组织者、管理者应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为:1、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是发生损害的直接原因;2、经营者或者组织者、管理者不作为违反了必要的安全保障义务;3、第三人的侵权行为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发生原因竞合。此种原因竞合是作为的违法行为与不作为的违法行为的原因竞合。它表现为如果经营者或者组织者、管理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通常情况下能够防止或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扩大。补充赔偿责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顺位的补充, 即首先应当由直接实施作为的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人没有赔偿能力或者不能确定谁是直接侵权的第三人时, 才由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经营者或者组织者、管理者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实体的补充, 即补充差额。经营者或组织者、管理者只有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这意味着补充赔偿责任的总额, 不是以直接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总额为限, 而是根据其不作为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总额为限。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 (第二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8.

[2]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人事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安全保障义务 篇11

【关键词】教育;问题;措施

就我镇情况而言,全镇有完全中学一所,小学六校四点(六个完全小学和四个教学点),公民办幼儿园十一个。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家庭人口外出务工较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堪忧。基础教育工作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新课改及立德树人的步伐正在迈进。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农村教育历史条件及淡化与失调,教育状况没有实质上发展与飞跃,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近年来,我镇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属地政府的重视,我镇学校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舍楼层化,校园围墙化,花园化,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黑神庙中学和黑神庙小学,配备了微机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文体器材室、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科结构趋于合理,教育教学设施相对完善。但随着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结构变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我镇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有何措施及对策?

一、当前我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年龄偏大

没有有效机制确保新增教师进入我镇任教,导致我镇教师的年龄结构老化。一是老、中、青教师比例失调,如黑神庙中心小学有专任教师58人,46岁~50岁的就有24人,其余34人全是30~45岁;潮水小学有教师15人,41岁以上的就有12人,40岁以下的只有3人。这种年龄结构呈现出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特征。二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平衡,音、体、美、英语等学科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三是师资不足。黑神庙中学核编99人,现有教师88人,缺编11人。黑神庙小学核编92人,现有教师73人,缺编19人。由于教师不足,很多老师不得不承担多学科教学,全镇从校长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2.我镇农村入学儿童减少

留守儿童及随迁子女底数不清、入学就读情况掌握不实、控制不力,从不同程度上造成全镇办学规模萎缩。随着人口城市化率的上升,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村级完小在校人数日渐萎缩。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的实施,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起点,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宁愿把孩子送去较远一点的镇中心小学入学。目前,我镇有10所完全小学,在校学生2526人;中心小学就有学生1306人,占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流入地政府入学政策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同当地学生一样平等享用教育资源,家长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使得我镇一些村级完小和教学点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不得不缩小规模,我镇不得不让较小规模的小学进行合并或停办,使得办学质量更加恶化,生源又会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些小学因为班额小,老师少,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这不仅增加了老师教学的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3.学前教育发展滞后

全镇现有11所幼儿园,其中企业办幼儿园1所,9所幼儿园为民办,办园规模小、设施差、水平低。1所镇级中心幼儿园目前正在筹建当中。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全镇还没有一所设施齐全、管理科学、办园规范的中心幼儿园。

4.资源分配不公平,全镇各校发展不均衡

我镇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是由上级财政拨款,学校的教育教学运行得到了保障。全镇中小学相比,黑神庙中学和黑神庙小学投入较大,两所学校都配备了微机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文体器材及教学仪器,还安装了暖气,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村级小学投入少,学生人数少,生均公用经费不能满足学校办学需求,专项建设资金更是短缺,导致村小设施陈旧落后,没有文化氛围。如潮水小学、南极小学、排杉、荷包场、盘脚营教学点仅仅几间教室,教学器材及设施都不够完善,微机室、音乐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性教室也没有,校园没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特征。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失和陈旧,严重制约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影响到我镇教育整体水平的推进。

综上所述,我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我镇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差的学校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我镇教育走出困境,为我镇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我镇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二、促进我镇教育不断完善及发展采取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解决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身心健康及素质下降,办学意识滞后及教师力量缺失、“缺血及缺少营养”的问题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关键。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我镇交流任教,特别是音、体、美、英语等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促使全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关爱的情怀,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随迁子女入学,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途径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我镇有23个村居,总人口35096人;在校学生4022人,其中初中1496人,小学2526人;全镇共有学校11所,其中初中1所,中心完小1所,村级完小5所,教学点4个。办学面临点多面广而分散,学校班级多,教师任务重,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现状,我镇着力教育资源的整合,撤并学生人数少的学校或教学点,建好小寨坝小学寄宿制学校,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并能有效的从根本上解决难上学、学校生源不足及教育相对均衡的问题。

(3)挖掘乡镇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中心校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及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4)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学习,每年轮换一次,这样不仅是教研互动,其他工作也是一个推动。讲求实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我镇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能相对拥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5)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及投入力度。改善我镇(特别是村小)的教学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村级完小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我镇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服务。

(6)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根据我镇实际做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探索多元化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着力推进和落实“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集体办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在2015年,我镇将尽快建立1所规模大,能容纳全镇50%学前儿童的镇级中心幼儿园及分园,对于偏远山区的幼儿教育可托付在现在的村级完小,各村小开办学前教育小班的格局,配备好相关的教育教学人员和设备设施,逐步实现普及学前教育。同时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形成以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对规模偏小、条件简陋、安全隐患较多的幼儿园,要依法进行整顿和撤并。使我镇儿童能有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周边环境的综合理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校园是学校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地,也是校园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一个整洁、优美、文化品位高的校园环境对全校师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能使人精神振奋、愉悦,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积极向上。因此,一是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浓烈的育人氛围。二是把学校卫生管理作为改变校风校貌的切入点,将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的卫生作为重点进行治理,使学校卫生常年保持清洁。三是狠抓学校教风、学风建设,逐步使中小学形成校风正、教风浓、学风实,人人积极上进的良好风气。四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构建和谐平安校园。镇派出所、文化、工商、安监、综治等部门要整体联动,构建整顿周边秩序、净化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对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黑网吧要坚决予以取缔,对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各有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同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教育是一篇大文章,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运强盛的根本,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保障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但长期以来,受历史及地区差异的束缚和影响,农村教育的结构单一,经费不足,重视不够,只重升学率,偏离素质教育,评价不健全等因素,并导致了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观念决定管理,我们只有解决好了教育经费的足够投入,教师队伍的老龄化,专业学科教师的配置,学校布局及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通力协作,找准问题,制定措施,适时解决,全民共同努力构建,从管教育到办教育,农村教育也会走上健康发展之道。作为政府,必须确保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之快速、阳光、均衡的发展,从而在“科教兴国”和“立德树人”的国家发展战略道路上走得更扎实、更稳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研究.

作者简介:

安全保障义务 篇12

1 我国旅游过程中易出现的旅游安全事故

为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 保障旅游消费者安全, 国家旅游局自1990年以来, 先后制定了《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试行办

费, 提升对大自然神韵的领会和认识, 增加他们的生态观念, 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又如, 可以大力发展互动旅游, 虽然体育旅游本身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旅游形式, 但是也应当看到游客在互动活动的同时, 感受到的是一种亲身参与的体验, 也就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消费形式, 而旅游中的消费者很是喜爱这种消费形式, 他们渴望得到包括体育旅游相关的体验活动, 从而扩展他们的旅游消费情感体验。在发展体育旅游的过程中, 还应充分重视各种观光、度假、商务、休闲旅游的综合发展, 要充分接触建设的各种公共设施、自然条件, 尤其要充分考虑旅游者复杂而多元的消费需求, 发展体育旅游, 更要重视旅游消费的多元化。

(4) 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要充分根据各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市场需求层次、市场现有产品供应状况, 积极开发多元化、多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满足多元消费人群的需求。尤其要突出旅游消费的民族性、差异性、经济性等, 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旅游消费产品, 尤其重视对产品的包装和服务, 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比如在武当山等文化历史资源地区, 应以武术、养生、保健为主, 通过举办传统养生、保健、武术等赛事, 弘扬武当山道教文化。武当山武术与少林寺武术的最大区别在于注重内外兼修, 注重内涵, 注重养身, 但有关武当山武术的文化挖掘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5) 突出体育旅游产品的民族性、地方性。要从彰显产品特色、体现地方特点、弘扬民族地方特点出发, 积极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法》、《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试行办法》、《漂流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旅游安全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由于立法层次低, 威信不够, 使得旅游安全事故频发, 旅游安全纠纷也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很少得到妥善解决, 旅游消费者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自2006年以来, 旅游消费者对旅行社的投诉数量始终居被投诉对象的首位, 占55.91%。

目前我国发生旅游安全事故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 旅游交通事故。我国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中有60%以上是旅游交通事故。国家旅游局2010年9月19日发出的《关于做好近期旅游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出, 恶性涉旅交通事故频发。7月份全国发生3起, 9月份全国发生2起。旅游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使用非法旅游车队、车况不好、司机驾驶不当、疲劳驾驶所致。例如, 2009年11月12日在山东烟台发生的车载21人的旅游车坠入海中, 造成13人死亡的特大旅游交通事故, 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驾驶员操作不当, 致车辆失控发生侧滑。第二, 食物中毒事故。第三, 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设施达不到国家或行业安全标准引起的事故。

2 旅行社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

关于旅行社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 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

打造体育旅游精品。各地应充分重视自身的旅游资源研究, 掌握自身旅游资源优势, 充分挖掘现有体育旅游可用资源, 将具有悠久民族传统, 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 通过提炼、加工、改造、包装, 与旅游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进行体育旅游开发。应通过统一规划、资源整合, 将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地方生态经济发展通盘考虑, 统一规划, 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 优化体育旅游产品的布局。应根据本地实际, 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地域界限模糊的体育旅游休闲带, 增强体育旅游相关设施投入和建设, 体现地方特色。应重视与体育旅游产品相衔接的交通、餐饮、宾馆的配套服务和建设, 实施体育旅游大服务、大格局, 搞好地方体育旅游的发展。应充分根据地方、民族特点, 建设多条旅游专线、特色餐饮街道以及民族产品、地区特长商业街区, 增强体育旅游景区的集散中心功能。

参考文献

[1]苏章全, 明庆忠, 李庆雷.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

研究——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10, (6) .[2]汪宇明.深化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构筑旅游生态安全研究

体系——评《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

院学报, 2008, (2) .

[3]张晶, 袁梅花, 唐善茂.旅游生态创新理论及创新方案研究——

“旅游生态创新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社会科学,

点, 有的认为它是合同义务, 有的认为是法定义务。从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 本文倾向于认为旅行社安全保障义务是法定义务。2009年5月1日施行的《旅行社条例》第39条第1款规定:“旅行社对可能危及旅游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事项, 应当向旅游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 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必要措施。”该条第2款规定:“发生危及旅游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情形的, 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及时报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境外发生的, 还应当及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相关驻外机构、当地警方。”2010年11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第1款规定, “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造成旅游消费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 旅游消费者请求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承担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另外, 《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漂流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中, 也有旅行社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关规定, 而且这些规定是强制性规定, 不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因此, 旅游社对旅游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

3 旅行社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

旅行社安全保障义务是指旅行社在组织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消费者的人身、财产负有的安全保障义务, 主要包括以下四项:

3.1 正确的旅游信息披露义务

旅行社有义务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披露与旅游项目有关的信息。以获得旅游消费者的认可。旅行社的信息披露义务包括披露旅游社已经知道的实质危险。除非经过旅游消费者的特别同意, 旅游社都有义务尽合理的努力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与受托事务有关的旅游信息以及其已经注意到的本人应该了解的旅游信息。

3.2 服务管理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旅游消费者在和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以后, 由旅行社安排、组织其生活作息以及行程, 包括吃、住、行、娱乐等各个方面, 旅行社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组织服务和管理的角色。旅行社在选择食宿、交通工具和娱乐场所的时候, 应当尽量避免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点和方式。同时还要注意在选配导游的时候要按照国家的规定, 选配有职业资格证并且对旅游线路熟悉的导游。《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旅行社的服务管理安全保障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它强调对用于接待旅游消费者的汽车、游船和其它设施, 要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 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技术状况, 在运营前进行全面的检查, 严禁带故障运行;对旅游消费者的行李要有完备的交接手续, 明确责任, 防止损坏或丢失等。

3.3 危险提醒义务

旅游消费者因为对旅游线路周围的环境不熟悉, 不能很好的洞察潜在的危险, 而且也不能很好的预防危险的发生, 导游应当予以必要的警示和提醒。对可能发生侵害旅游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益的第三人, 导游也应提醒旅游消费者予以重视和警惕。

3.4 救助义务

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而危险一旦发生后, 由于旅游消费者自救能力有限且缺乏相关经验, 因此, 导游应当积极协助旅游消费者果断采取恰当措施以制止侵害的继续, 负责善后处理及赔偿事项等。如果旅行社没有尽到这些保障旅游者人身安全的义务, 造成了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损害, 那它就要承担安全保障责任。

4 旅行社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及免责情形

旅行社的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既有违约责任, 又有侵权责任。从旅行社的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 旅行社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行为。即旅行社或导游主动采取某些行为侵害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旅行社对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承担的是违约责任。如导游明知某处旅游景点的服务设施不符合安全经营条件, 但为了牟利, 却积极游说或引导旅游消费者参加;另一种是消极的行为。即旅行社或导游在旅游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受到损害时, 不是积极采取措施协助救护, 而是拖拖拉拉或逃之夭夭。这种行为导致的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但现实生活中, 旅行社的上述行为往往既有违约行为又有侵权行为。《合同法》第122条规定, 当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发生竞合时, 受害人只能在违约赔偿请求和侵权赔偿请求中主张其一, 不得同时主张两个请求权。由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大多数旅游消费者出于诉讼方便、举证简单等考虑, 往往以旅行社违反保障旅游者安全的约定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当然, 发生旅游安全事故并不意味着旅行社就一定要承担法律责任, 在下列情形下, 可以免除旅行社的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第一, 旅游消费者自身的过错导致的旅游安全事故。《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如果旅游消费者的过错是造成旅游安全事故损害结果发生的惟一原因或者主要原因, 旅行社就可以不承担责任或只承担轻微责任。第二, 经过旅游消费者的同意免除的责任。某些旅游活动由于风险性较高, 如果不赋予旅行社一定的免责事由则无法开展, 如探险游。因此, 如果旅游消费者事先明确表示自己愿意承担某种损害后果的, 旅行社则可以在此范围内不用承担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第三, 因不可抗力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我国《合同法》规定, 因不可抗力不能不履行合同的, 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第四, 第三人过错导致的旅游安全事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第2款规定, “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 由第三人承担责任;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未尽安全保障义务, 旅游者请求其承担相应补充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摘要:目前旅游安全事故频发的事实已经引起关注。旅行社安全保障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 包括正确的旅游信息披露、服务管理、危险提醒、救助等义务。旅行社的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既有违约责任, 又有侵权责任, 但在某些情形下可以免责。

关键词:旅行社,旅游消费者,安全保障义务,旅游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顾阳.接待旅游者2.54亿人次[N].经济日报, 2010-10-9.

[2]祝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N].海口晚报, 2010-11-10.

[3]罗光华.旅行社安全保障义务及责任的法律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上一篇:恐怖的外星人下一篇: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